森林公园环境

2024-10-08

森林公园环境(精选12篇)

森林公园环境 篇1

引言:

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 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一座城市越有特色, 城市生活就越繁荣, 公共环境设施正式城市生活印记的体现。正如芬兰埃罗·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本次研究的基地——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城南区块凤凰路以北虎跑路以东, 它是杭州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过程中, 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 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作为杭州第一个以野态环境为基础而营建的园林景观, 它在设计上保留了基址大部分现状生态环境, 表现出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通过完善的环境设施系统有序地引导市民去欣赏这种野趣的、变幻的风景, 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生态公园设计起到了示范作用。本文从“功能”、“艺术形式”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江洋畈公园的环境设施进行研究, 探讨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1. 功能层面——人性化设计

人与环境设施、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1尺度设计

江洋畈公园环境设施设计考虑了环境尺度和人体尺度。在整个公园的设施分布中, 注重均好性, 根据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模数理论”为参考, 以20~25M为单位, 不同功能的设施通过造型、高差、材质和色彩的变化营造出节奏感, 达成丰富的景观效果。在人体尺度的把握上, 遵循了人在场所中行为与距离的关系, 使人们能舒适、安全、便捷地感受整个环境空间。

1.2人性关怀

江洋畈生态公园面向各个年龄层的游客们, 以认知自然、感受生态为活动目的, 活动主要靠步行, 故公园中信息识别系统、休息系统的设计尤为突出, 信息识别系统以生态环境、植物品种认知的科普牌以及空间导向指示牌为主, 78块科普牌展示了生态公园基址的形成过程, 生物的演变过程以及现有植物的基本信息。游人中心配备了电子书、实景传播系统等。展厅通过动态展示将公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生动地展现出来。在休息系统的设计中, 包含了观景廊架, 以及随游览路径设置的木质座凳等, 形式多样, 与景观节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游客, 设施的风格、材质也有所不同, 在适合儿童游玩的昆虫展示区, 以欢快活泼的色调和金属烤漆材质为主;在适合成年人活动的品茶区等地, 采用大地色系的调子和温暖的木质材料。设施以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心里诉求出发, 充分体现了设计尊重“人文性”。园区内公共设施的导视系统也设计得到位明确, 公园里倡导保护环境的标志牌随处可见, 意在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尽量减少破坏发生的机会。同时, 游步栈道的一端设置了免费茶水供应亭, 让游客在充分运动后及时补水, 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关怀性。

2. 艺术层面——形式美和整体性

设计不仅要体现产品的功能, 也要赋予其艺术美。公共设施的艺术化能为整个场所带来视觉美的享受。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公共设施类型多样,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了设施的形式美, 同时也遵循了设计的整体性。

2.1公共设施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公共设施艺术化的首要原则, 是指构成设施造型的各要素和形态在一种合乎规律和原则中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在设计环境设施时, 必然要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进行构思、设计、实施。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设施设计注重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比、对比与调和、重复与渐变、比例与稳定, 设施造型以简洁明快的几何形为主, 风格统一, 稳中求变, 体现了公共设施对环境视觉的美化作用。例如公共卫生间, 顶棚除钢结构外, 将植物通过无土栽培的方式搬到了屋顶, 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设计原理 (见图1) 。

2.2公共设施的整体性

公共设施是一个系统, 其整体性体现在设施与环境的整体统一以及设施与设施之间的整体统一。公共设施无论大小, 彼此之间应该互相作用, 相互依赖, 将个性纳入到共性之中, 体现出整体统一的特性。在江洋畈生态公园中, 设施设计秉承了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在材质与色彩设计中, 设施以大地色系的木质材料为主, 配以清新的绿色导视牌, 视觉色彩与周围植物群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交通设施设计中, 游步栈道是随着湿地功能区块划分而设置的;配景设施则是根据空间节奏而设置, 既满足了空间的需要和人们对设施的需求, 又烘托了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氛围。

3 .文化层面——地域性文化的融入和延续

公共环境艺术已成为当代民主、文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体现公共精神及公共意志、利益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公共设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现状和特色, 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要考虑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其中。

3.1造型设计

杭州素以西湖、西溪等水文化闻名于世, 尤其是近几年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卓见成效。江洋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造型提取了湿地中植物、动物的元素, 将之抽象符号化, 应用于造型设计中。例如入口处铁闸门, 将芦苇的造型抽象化, 采用镂空雕的形式赋予入口装饰性和艺术性的视觉效果。在园区的指示牌设计中, 将湿地中昆虫形象设计成剪纸图形, 与指示牌有机结合, 充满了情趣的生气 (见图2) 。再如休闲廊架, 几何状的钢构架配以栅格, 营造出阵列式的光影效果, 仿佛湿地植物丛在微风中轻轻飘拂, 光影斑驳, 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 (见图3) 。

3.2色彩、材料设计

色彩不仅是塑造公共设施视觉特征的重要手段, 也是渲染环境氛围, 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整个公园的环境色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动, 总体来说, 生态公园以土地色系和绿色系为基调, 一冷一暖, 互相对比、融合。因而环境设施的设计色彩也遵循于契合环境的设计理念, 适当搭配同类色和近似色为辅色。使设施的色彩在大背景下统一中富有变化, 具有韵律感。公共设施的实现和功能离不开材质, 材质构成了设施的界面, 表达了设计的内涵, 材料选用主要为原木材料和钢材。例如枕霞廊, 钢结构的基础简洁, 充满现代性, 顶棚采用实木材料, 温暖含蓄, 给人身处乡野的感受, 标识牌用烤漆钢材, 鲜艳的绿色在木栏杆上显得清新自然、灵动跳跃且融于环境 (见图4) 。这些材料和色彩不仅符合设施功能的体现, 也反映了人的感官需求,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 灰色系与鲜艳色系对比, 创造出丰富的界面视觉效果, 塑造出独特的湿地景观环境, 也体现了杭州这座城市兼容并蓄、温文尔雅的山水情怀。

4. 结论

生态公园的环境设施设计是城市休闲空间中沟通人与自然环境的纽带。设施设计的共性要素是满足人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需要, 这就要求对“人性化设计”有较高要求;而作为个性因素的艺术层面和文化层面, 使设施更富有生命, 推动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江洋畈公园作为杭州市生态公园的典范, 本研究在分析解读其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三方面, 探讨作为生态公园背景下的设施设计原则和设计特色, 以期对其他生态公园公共设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在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 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它反映了区域性的自然环境, 展现了区域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采用自然环境与现代造园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体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 环境设施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它不仅能延续历史轨迹, 也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和内涵。本研究基于此, 通过对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环境设施的梳理整合, 试论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引导人们对环境设施设计的关注。

关键词:生态公园,环境设施,人性化,江洋畈公园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 董雅编著,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 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2] .邹立坤, 《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研究——以兰州西固公园环境设施为例》, [C], 硕士学位论文, 2007.04

森林公园环境 篇2

百花齐放_成语解释

【拼音】:bǎi huā qí fàng

【释义】: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例句】: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许多新作品,~,各具风格

花团锦簇, 小桥流水 亭台楼阁 十里长廊 湖面泛舟 绿树成荫 曲径通幽 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

亭台楼阁_成语解释

【拼音】:tíng tái lóu gé

【释义】: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林山水,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评价 篇3

关键词: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评价

1 引言: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本质特点之一 [1],是认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2]。其目的是要使访问者了解访问目的地的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得到环境生态方面的知识和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应对环境问题[3]。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进行評价。旨在了解其环境教育功能现状,为环境教育功能的完善提供借鉴。

2研究区域概况

普达措国家公园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的中部,公园成立于2007年。总面积为601.1km2,按土地利用类型可将普达措国家公园分为:特别保护区、自然生境区、户外游憩区、文化保存区、服务区、引导控制区。解说系统包括解说牌、语音解说、导游解说。解说内容涵盖国家公园内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生态系统、藏传佛教思想、国家公园概念。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指标体系设计。根据环境教育功能的内涵,并考虑到目前国内外有关景区解说环境评价相关研究构建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3.2指标权重确立。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专家咨询确定准则层、方案层各指标的权重:

准则层B1(0.4434)、B2(0.3874)、B3(0.1692)

方案层C1(0.2227)、 C2(0.1495)、 C3(0.0304)、 C4 (0.0409)、C5 (0.0556)、C6 (0.0978)、C7(0.0395)、 C8(0.1946)、 C9(0.0454)、C10(0.0198)、 C11(0.1040)。

3.3指标赋分方法。以问卷形式获取游客对国家公园教育功能各要素的看法,将指标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五个档次。并分别按照5分、4分、3分、2分、1分五个层次进行量化,经过统计得到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按(4,5] 、(3,4]、(2,3] 、(1,2]四个区间,分别记国家公园功能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

4 评价结果与分析

笔者于2016年5月10日至16日,在普达措国家公园进行环境教育功能满意度的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94%。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指标得分在4分以上的有教育资料的多语言选择、解说牌数量、标识系统清晰度、解说牌内容易懂度和解说人员的形象。3分以下的有网上资源丰富度、讲解服务专业性、活动中的互动性和专题展览完善度。普达措国家公园教育功能最终得分为3.5083分,按评价结果分级标准记为良好。5 对策

(1)加快宣教中心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宣教中心是国家公园内集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场所,应建立在游客活动集中区域,普达措国家公园宣教中心建设目前处于未完工状态。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官网的科普园地,其涉及内容有限,且缺乏更新。应按国家公园建设规范加快宣教中心建设,增加网络教育内容。

(2)培育解说人员知识与技能。国家公园环境解说人员需要对公园环境比较熟悉和了解,具备相应的解说技能,能够指导游客合理的开展旅游活动,并给予环境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应成立专业的解说人员培训机构,对解说人员定期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解说员对国家公园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与游客的交流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吴亚东,于玲玲.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8):1389-1394.

[2] Sinha ,S ,etc. 环境教育,中学社会科学教师及主管人员的职前培训模式.刘燕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92.

[3] 乌恩,成甲.中国自然公园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现状刍议[J].中国园林,2011,27(2):17-20.

森林公园环境 篇4

大熊山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北部, 总面积7623 hm2, 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建为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优良, 森林覆盖率高达92.6%, 拥有3万余亩原始次生林, 享有“蚩尤故里”、“南方动植物博物院”美誉[1]。这里不仅森林资源丰富, 有着非常优良的森林小气候, 是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 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从1997年开始至今, 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但旅游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公园管理还比较薄弱。

1.1 旅游经营管理方面

公园现在的门票价格为56元, 是由1997年的20元, 2006年的40元, 从2008年7月开始调至现在的价格。门票价格在上升, 公园游客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但并没有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大熊山和我国众多的森林公园一样, 其管理模式实行的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公园的多头管理, 也带来了多头接待的压力, 2009年入园游客约8.5万人, 购票入园的仅2.85万人, 约占接待总人数的34%, 故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1.2 景区游客管理方面

虽然大熊山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其总体规划, 但因资金、管理等原因在实践领域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是管理机构臃肿, 除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三块牌子”外, 下设的机构主要包括党政办、旅游城建开发办、财政所、计育办、综治办、农林经贸办、民政所、劳动保障站以及游客管理中心等, 在编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工作人员转变而来, 管理人员共46人。

其次是景区游客管理的设施配置和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一样, 大熊山景区至今没有专门具体的游客管理规章制度, 基本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湖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景区设施配置共有分类垃圾桶80个、休闲座椅25个、公共厕所4个、路灯10个, 大约共计投入资金20万元用于设置景区指示牌、警示牌、宣传栏等景区标牌。而且景区内的公用设施经常会遭到游客破坏, 每年景区都必须从有限的经费中投入一定经费来维修这些被破坏的公用设施。公园内的主要游道包括熊峰公路、高锡公路、金坪公路、九龙公路、长锡游道、蚩尤谷游道、春姬峡游道、熊峰游道、长形界骑游道和九龙峰骑游道, 游客在公园中的交通方式主要以乘坐大巴、自驾车、摩托车、步行为主, 在熊山宾馆处以及桐子冲处可骑马游览。旅游过程以观光为主, 公园里的解说牌除少量景区环境宣传警示牌以及景点解说牌外, 主要以方向指引性标牌为主。笔者几次跟随这些游道亲身体验,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 没有感受到较为明显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措施, 可见现阶段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个游客环境行为管理体系还是比较薄弱, 很多环节几乎是空白, 有意识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计划和行动还很少, 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方式发现不仅可以得出一些数据层面的结论, 同时也揭示了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性质模糊, 责、权、利不清[2],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譬如多头管理、管理机构设置重复等, 导致公园管理水平不高, 市场化水平不高, 一些部门受利益驱使, 在发展过程中重眼前、轻长远, 重开发、轻保护, 同时对于游客环境行为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没有清醒认识。因此, 调查中就能明显发现对于景区管理无论是游客感知到的还是公园实施的都非常有限。

2.2 管理资源短缺

第一, 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的工作人员转变过来, 因此, 一如我国多数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乏懂旅游、懂园林、懂市场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已成为限制公园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3]。

第二, 保护和管理经费的短缺。

一方面, 公园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 国家财政专项投入的比较少;另一方面, 公园自筹资金的难度比较大[4]。在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中, 笔者就深深感受到很多管理者有很多不错的设想, 但苦于缺乏资金, 这些设想也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

第三, 便利设施的不足。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虽然已经修建了一定数量的设施, 如休息亭、吸烟区、停车场、救助站、氧吧、厕所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些设施存在数量不够、维修不及时、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但给游客带来很多不便, 而且不可避免地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 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如停车位不够, 厕所拥挤、卫生条件差, 吸烟区形同虚设, 垃圾桶屈指可数, 休闲座椅数量不足、设置简单等等, 这些都直接导致游客发生不良环境行为的频率增加。

第四,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还没有开展任何环境监测工作, 对环境容量的测算还停留在理论上。而公园旅游又存在明显的淡旺季, 游客数量波动较大, 这就导致旅游高峰期问题百出, 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 还直接加剧了游客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2.3 管理能力薄弱

第一, 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困难。

目前,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还没有专门针对大熊山景区的游客管理条例。

第二, 解说系统形式单一, 数量不足。

公园的解说系统主要以导游讲解和自导式解说标牌为主。由于大多数导游都是本地人, 缺乏良好的训练, 普通话不标准, 解说内容与景观不一致, 讲解不够生动丰富, 而且作为森林公园的导游的环境解说职责几乎完全没有体现, 因而导游更多的是充当向导作用。而自导式解说标牌大多是一些方向指引性标牌, 资源介绍、环境解说、公园历史等方面的标牌还是很少, 而且标牌形式简单、语言生硬, 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 设计不够科学, 内容不够准确。如笔者就在熊山大道上亲睹了相距2km的两块指示标牌, 标注离同一个目的景点的距离却完全不一样。又如前面提到的熊山宾馆到熊山寺的游道——1000级台阶, 就是直接穿过山林开辟的, 游道两侧不仅没有任何栏护设施, 沿途也缺乏植物解说标牌和警示标牌, 游客很容易发生采摘行为, 尤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其实这样的游道缺陷在整个大熊山景区很普遍, 一方面错失了给游客传递环境知识的好时机, 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游客不良环境行为发生。

第三, 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没有及时修复。

在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包括一些主要景点周围如熊山寺、桐子冲瀑布等, 以及一些主要游道, 还包括很多森林人家经常可以看到垃圾桶周围堆满垃圾, 还有一些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没有做任何处理直接呈现在游客眼前, 这些都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 甚至诱导游客“随意丢弃垃圾”;还有一些休闲座椅坏了也没有及时修理, 就散落在景区中, 这同样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 导致游客对破坏行为的效仿。

第四, 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管理计划。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保含了8个工区, 旅游的发展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调研中笔者发现, 景区居民有强烈的参与旅游发展的诉求, 虽然很多居民通过改建农家乐或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出租马、出售当地特产等方式参与进来, 但因目前公园内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加之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公园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管理的计划,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大多存在自发性和无序性, 从而导致了一些破坏环境和降低游客旅游体验的行为。例如, 笔者在调查中就听到很多游客反映, 很多农家乐环境卫生差, 人畜混住, 气味难闻。也有景区工作人员提到, 很多经营者自发大量饲养马, 随意放牧马匹, 而马随意啃吃大量植物, 这种无序放养对植被的破坏很大。这些行为虽然看似是社区居民的行为, 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景观形象和环境质量, 也会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

3 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 森林公园游客的环境行为与森林公园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建立完善的环境解说体系。

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管理的现状, 笔者认为适当地设置指示牌予以提醒, 实施环境解说教育, 都是改善游客环境行为的有效途径。往往善意温馨的提醒传递给游客的不仅仅是警醒, 更是一种关爱, 而有效的环境解说可以让游客亲近自然的同时, 学习自然, 最终引导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第二,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如严格对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包括对景区中大量森林人家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健全景区管理服务制度;开展丰富的奖惩活动, 如开展垃圾换奖品的活动等;适当收取环保费用, 如可以在门票价格中包含适量的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禁止宾馆饭店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轮流关闭受损区域;必要时限制入园游客数量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营造一个优美、洁净、生态的森林公园环境, 让游客的环境行为从自在层次, 走向自觉层次, 最终实现生态意识的自为层次。

第三, 确保设施设备充足齐全。

设施设备尤其是便利设施的齐全, 分布的合理, 如垃圾桶、厕所、休闲座椅等的充足合理, 以及包括游道设计的合理与否, 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游客不良环境行为的发生, 引导游客行为正向发展。

第四,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笔者认为全面提高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 不仅仅关系到整个公园的形象, 而且从心理学的晕轮效应来看也可以让游客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支持、配合公园的管理, 为实现公园优雅的环境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楚材, 李向明.大熊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新化:大熊山森林公园, 2000:98.

[2]杨洪, 谢庭生, 何俊阳.湖南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公园保护[J].经济地理, 2002, 22 (4) :501~505.

[3]张建华.试论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培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 (3) :76~80.

森林公园环境 篇5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在实地调查和专家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旅游环境质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Delphi法及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张家界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环境质量影响最大.为了遏制环境质量的进一步下降,给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作 者:钱益春    Qian Yichun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期 刊: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年,卷(期):, 35(1) 分类号:X8 关键词:旅游环境    质量评价    张家界   

用水上公园实现城市景观环境价值 篇6

奥运场馆赛后的再利用,一直是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据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曾作为奥运会水上比赛场地的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此次重新亮相并面向公众开放,是以“回味奥运游”为主题,园内除永久性建筑内部暂不开放外,静水比赛区、训练赛道区和激流回旋区全部面向游人开放。春暖花开时节,置身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呼吸着新鲜空气,绿色四溢的景观让人心旷神怡。不少前往游玩的游客是在公园周边和顺义区附近居住的市民,多数游客反映,公园面积大、空气好,又可“玩水”,感觉十分舒坦。

当服务完奥运以后,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如何成功转换角色成为能给广大民众带来休闲乐趣的水上公园?当中涉及到的“绿色”技术给公园以至整个北京带来哪些环境价值?对这一系列问题,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总体规划者——香港泛亚环境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主席刘兴达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从其言谈中不难看出未来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将通过这一系列最新的景观环境设计标准,让所有土地开发都更关注景观环境的环保标准和设计。景观公园的环境价值重于奥运场馆角色

在众多奥运场馆中,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鸟巢”、“水立方”等大型比赛场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在其中应算一个特例。人们可以看到,水上公园更主要的部分是景观,没有很特殊的建筑,事实上也不需要,它通过对环境的营造让人们感受到北京自然漂亮的一面。

在做水上公园设计时,其设计者刘兴达所持的理念有些不同:为了举办北京奥运会,国家和老百姓已经投入了很多,如果还只是单单做一个很漂亮的建筑,那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整个城市的价值,意义其实并不大。

他告诉记者,在实现“绿色奥运”的主题上,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有更深层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北京为了举办奥运会,建设了大量运动场馆、配套建筑、道路和基础设施,这些建设过程本身对环境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知道每生产1吨水泥就必须消耗112度电与134公斤燃料煤,还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仅耗费大量能源,还加速了地球暖化效应。”因此,很多课题都集中在了建筑物设计所采用的节能减排措施,希望能尽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大型建筑、硕大的广场、宽阔的道路等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是不能仅依靠每一单项设计的节能减排措施就可以解决的。

在刘兴达看来,这其中只有水上公园才更对环境有正面的帮助,它不仅是一个公园项目,也不只是奥运场馆,有没有奥运都应该兴建,以改善北京市的城市环境。“事实上众多大型建筑无论采用今天任何的环保技术,其对北京甚至全国、垒球都或多或少带来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们最初思考水上公园的规划设计时,希望它能带给北京正面的环境价值。”对于这一设计,他们希望不但能中和建设所引致的碳排放,更对周边环境带来长远的环境优化,并兼顾到奥运比赛和优化环境的需要,真正能体现“绿色奥运”的精神。缺水的北京如何在“水主题”公园中节水

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实际规划设计中,大家重点思考的是水资源问题。毕竟对北京这一典型的缺水城市而言,水资源十分宝贵,如何恰当地对水资源处理利用聚集了众人关注的目光。

为了呼应“绿色奥运”的主题,保护本地水资源,同时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设计团队运用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国际最新的环境保护技术,在明确水体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对水处理工程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设计。

刘兴达告诉记者,水上公园水体主要由静水赛道、热身赛道和激流回旋运动场组成。赛道建设的标准应能够满足国际级赛艇、皮划艇比赛的要求。赛道由赛艇和皮划艇共同使用,走向应与当地赛时主导风向(盛行风)一致,水域为南北走向;热身道走向则应与比赛赛道平行。为了让比赛、景观和生态和谐共生,比赛道的岸坡设计必须考虑减少波浪的形成和影响。1:6平坦岸坡的设计主要为消散波浪和减低波浪在水体内的反射。此外,在赛道的不同部位会种植浮水的水中植物,在岸坡两旁的植物对水体整体及长远的健康有很大帮助。岸坡植物同时亦会减少波浪作用并给予水中微生物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岸坡植物可保护浮游生物,而浮游生物以藻类为食物从而控制藻类细胞数量,岸坡植物可帮助吸收悬浮固体和改善水体的浑溶度。这样的生态处理,在景观上也显得更自然和美观。

另据了解,水上公园水体的水质要求需符合《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标准。同时设计中也遵循了水资源管理战略原理:即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的道路、停车场、建筑、开放空间等的设计和规划都要遵循水资源敏感性城市设计原则(简称WSUD)。“水资源敏感性城市设计原则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设计目的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水文循环系统的影响,它和ESD生态发展(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及城市水循环管理UWCM(Urban Water Cycle Management)有着非常密切关系。”

据刘兴达介绍,WSUD的主导原理为城市综合发展希望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及改善水文生态系统,减少对饮用水的依赖,减少废水、污水产生及中水回用最佳化,城市雨水回收管理及减低其影响,提高城市设计形态内由水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效益,以及提高城市园林建设由水资源管理所带来的美观休闲效益。而WSUD理论在水上公园项目中主要在几个层面发挥了作用,例如,城市发展的水文生态保护与城市雨水管理所带来的节约饮用水和中水回用利益,特别在一些雨水收集区域或污水排放点上表现突出。

在水利设计方面,为确保在奥运期间能提供水上竞技比赛场地用水质量,一个完善及适应各种不同气候的水利设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介绍,水上公园的水利设计方针以符合各种不同的供水方案和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并能有效控制和维持一个拥有健康平衡生态环境的水体为目的。在环境保护方面,水上公园将尽量减低对北京市宝贵水资源的压力,同时减低水质保养的要求,并减少补水的需求及化学药物的运用,更要避免产生化学废料。

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项目负责人张镭曾指出,项目投资数千万建成了一个大水体、微污染的水处理站,这个水处理站的规模是每天72000吨的处理规模,就是为了保证在35天至40天之内将整个赛道的

水体循环处理一遍,用此来保证水体的健康。据了解,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集动水、静水干一体的国际级水上运动比赛场馆,它将激流回旋场地和静水场地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环保不应只重技术而忽略都市景观环境

在节能环保技术上,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中央空调采用了地下水资源热泵空调。不同于普通中央空调耗电、耗油或燃气,它是利用土壤中蕴含的能量供热或制冷。据水上公园的施工总承包方北京建工集团一建公司水上公园项目经理程彦介绍,与普通空调相比,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拥有众多优点。首先是环保,该空调无化学反应和污染排放。其次是节能,能效比较高,水源热泵空调夏季制冷可节能20%~30%,而冬天供热可节能一半以上。除可完成供冷、供暖任务外,还可提供生活热水。水上公园在静水艇库、主看台设两个水源热泵机房,为静水艇库、动水艇库以及主看台等建筑供冷、供热、生活热水。

除了空调系统,场馆还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照明技术。场地的主要照明来自150盏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应用单晶硅不可逆流、无储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既节约能源,又能够减少排放,保护环境,而且15年内免维护。其他灯则广泛采用绿色、节能、高效、长寿的环保灯具。采用的T5荧光灯管照明灯具,比T8荧光灯用电量减少45%,汞排放减半。同时,灯具广泛采用就地电容补偿系统,提高灯具功率因素,使用高品质电子整流器,控制谐波含量,使电量降低至少30%,约400千瓦,减少对电网的谐波污染约30%,功率因数大于0.9。

在遮阳方面,水上公园除在建筑物内采用悬挂窗帘等措施外,还在主看台、静水艇库、终点塔等建筑物外墙做横向铝合金外遮阳百叶,遮阳系数达到0.67。此外,建筑物内外装饰材料均采用再生或可再生材料(铝板、彩钢板、石膏板等),所有油漆、涂料均采用绿色环保产品。

森林公园环境 篇7

1. 太阳辐射与人体健康。

(1) 红外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 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谱区放射的红外辐射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 红外辐射因波长不同产生的生物作用不同, 长波红外辐射被皮肤表层吸收, 短波红外辐射被皮肤深层吸收。人体皮肤接受长波红外辐射后, 可引起块状红斑, 停止照射后立即消失。过强的红外辐射, 可穿透并损伤视网膜, 引起白内障, 因此, 观察日全蚀时必须戴护目镜。较长时间接受红外辐射照射, 会引起眼结膜、角膜疼痛发炎, 反复多次接受红外辐射, 皮肤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当然, 适量的红外辐射可以消毒、杀菌和取暖。 (2) 可见光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红色具有温暖、兴奋作用, 使人精神振奋, 神经反应迅速, 肌肉张力增强, 但持续感知红色, 使人很快疲劳;蓝、紫色具有凉爽和降低机体神经反应, 使人镇静的作用;黄色能促进心和肺的活动, 增加机体抵抗力;绿是生命之色, 绿色光不含对眼睛有害的光线, 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最适合, 多看绿色可以保护眼睛。 (3) 紫外线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紫外光辐射按波长可分为三段:A段, 波长0.32μm~0.4μm, 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影响不大, 当它与某些医用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产生光毒性、光过敏性、光致癌性的增强;B段, 波长0.275μm~0.32μm范围内, 可抗佝偻病;C段, 波长0.2μm~0.275μm范围内的辐射, 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可以用来消毒、杀菌, 也可以透入活组织, 破坏分子的化学键, 对生物组织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并可引起突变, 使人致癌。 (4) 林内光照特点与人体健康。经过林冠层后, 林内的光照强度比空旷地弱, 光质以绿光为主, 因而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2. 森林游憩光照生态类型。

(1) 强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登山、狩猎、漂流、探险、游览观光、绘画、摄影等, 往往需要在大晴天进行, 或者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 游憩效果最好。 (2) 弱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森林浴、负离子吸呼、疗养 (静养) 、林中漫步、乘车等, 需在光线较弱的林内进行。 (3) 无光型森林生态旅游。像观鸟、露营等活动则需在无光 (夜晚) 进行。 (4) 中间型森林生态旅游。此类旅游对光的需求不高, 光照可强可弱, 如划船、垂钓、游泳、野餐、林区科考等。

3. 森林生态旅游对光照生态类型的选择。

在实际森林游憩活动中, 人们往往通过对出游季节、天气、林地和出发时间等的选择而达到对光照的选择。如强光型的游憩活动往往选择在夏季、晴天、林中空地或林分郁闭度较低的林内开展, 而弱光型的活动选择在春秋、阴天、林分郁闭度较高的林中进行。

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水热状况

1. 森林生态旅游舒适的水热环境。

(1) 森林生态旅游舒适度与环境水热状况。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卫生学认为, 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是:气温24℃, 相对湿度70%, 风速2m/s。按照这一标准, 北京林业大学经长期观察研究认为: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林地对人的舒适度最高, 而毫无绿化的广场使人感觉最不舒适。当代人们喜欢到森林环境中游憩,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林区有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2) 舒适旅游期的概念。大多数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称适舒度。通过心理感觉和生活测试, 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可分为11类:极冷、非常冷、很冷、冷、稍冷、凉、舒适、暖、热、闷热、极热 (见表1) (气温与温湿指数的关系) 。若气温降至16℃以下时, 人体感觉冷, -10℃以下很冷。气温高, 相对湿度大, 人感觉闷热。一年内, 感觉凉、舒适、暖的日数之和为舒适旅游期。中国舒适旅游期一般南方长于北方, 东部长于西部, 平原地区长于高海拔地区。

2. 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温湿条件与生态旅游。

(1) 适宜的温湿环境与森林生态旅游。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 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据研究, 有利于工作的环境温度是12℃~20℃, 17℃最适宜从事脑力劳动。超过这个温度范围, 就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工作效率。气象部门确定日最高气温高于32℃的日子为“酷热日”, 把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 日最高气温高于37℃的日子称为“酷暑日”。为避免暑热和寒冷, 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 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地区流动;内地的人向沿海避暑地流动, 平原的人向山区凉爽的地方移动。在这里气候因子成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大面积的林区, 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不少风景名胜区, 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森林景观, 更具有优越宜人的森林小气候, 因而成为人们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2) 高温高湿环境与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区除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旅游者清爽舒适的感觉外, 其高湿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久居林区的人常常容易患上风湿性疾病。而且, 空气相对湿度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与气温的综合作用体现的。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2℃, 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时, 人体就感觉不舒适。气温高, 湿度大, 人体排出的汗液不易蒸发, 皮肤发黏, 感觉闷热, 极不舒服。一般认为一年四季, 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的地区是高湿区。川南、黔北、湘北、赣中、浙南、闽北、滇、桂等地都是高湿度地区, 其中川湘交界地区是个高湿中心, 月平均相对湿度近于90%。这些高湿区大都是山区或半山区。高湿地区的人对辣椒或芥末有着特殊的嗜好, 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味。

三、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空气

1. 森林生态旅游环境的空气特点。

一是由于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 使得林区空气的O2含量较高。二是林区由于森林、岩石、瀑布等物质的喷筒效应强, 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多, 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而空气负离子有杀菌灭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 使空气清洁新鲜。三是由于各种树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气, 因而植物精气含量高。四是由于远离污染源, 加上植物精气和负氧离子的作用, 细菌含量低。五是由于森林具有吸尘、吸毒作用, 加上大的林区往往远离城市、工厂, 因而空气极少受到污染, 飘尘和其他污染物含量低。据测定, 每hm2松林每年可滞留36.4t灰尘, 云杉林则为32t, 松林每天可从1m3空气中吸收20mgSO2, 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720kgSO2。

2. 森林生态旅游区空气对人体的影响。

(1) 充足的O2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因为O2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氧分压有关, 空气中较高含量的O2使氧分压提高, 从而利于O2在人体内的运输与溶解。 (2) 丰富的植物精气和空气负离子含量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 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 它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能。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时人们会感觉到舒服, 浓度在1 000个/cm3以上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 负离子浓度在8 000个/cm3以上可以治病。据观测, 城市空气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是0~200个/cm3, 空旷地200~600个/cm3, 而森林里一般在1 000个/cm3以上, 有水体的森林地段为10 000~40 000个/cm3。森林里的植物精气又叫芬多精, 为萜烯类化合物, 其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 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压、解毒、镇静、止泻等作用。林区低尘低毒的环境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状况。 (3) 城市居民在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作用下, 极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 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烦躁、失眠、高血压等。而林区洁静的空气可以使人远离上述疾病, 保持健康的体魄。

3. 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由于风在林内迅速减弱的特点, 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湿润、凉爽、变化较缓和的与海洋性气候相类似的森林小气候环境。森林里的这种光线柔和, 空气湿润, 温度变化小, 幽静无风的环境, 加上花果的芳香和鸟鸣的悦耳, 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 使人的精神放松, 疲劳消除, 增进健康。

四、结论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建设, 创造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 通过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 以最终达到生态旅游人与生态旅游环境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金池.森林生态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2]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3]粟维彬.森林生态旅游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4]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邹海晶.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8]吴章文.旅游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森林作业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土壤,水,森林作业,原则,对策

1 对森林的非生物环境的影响

首先,森林作业对林地土壤产生影响。森林作业中,人、牲畜、机械和木材在林地上运行,修建集材道路及装车场等土木工程对林地土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森林作业中,由于作业车辆和载荷的作用,使集材道和林地土壤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这种现象为土壤压实。被压实的土壤密度增大,空隙度减小,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1]。

土壤密度增大,空隙度减小,严重影响树苗根系延伸;被压实土壤由于其空隙度减小,使其持水能力和地表渗水能力下降,容易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加大地表冲刷和水土流失;土壤压实,不利于土壤中氧气循环和养分、水分循环,进而影响苗木生长。

林地土壤压实程度还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含水量越大,压实程度越高。土壤冻结后,其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在同样条件下,土壤压实程度显著低于非冻结条件下作业造成的压实。

森林采伐后,由于迹地的植被层被破坏,地表土层的含水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采伐年代和土壤厚度的不同,皆伐迹地表层含水率的变化如表1所示[2]。

从表1可以看出,森林采伐3~6年内,土层含水率下降的幅度不大,超过6年后,土层的含水率下降的速度加大:7年为24.1%,8年为35.7%,10年为47.7%。所以,迹地更新要及时,以免土层的含水量下降过大, 影响苗木的生长。

其次,森林作业对林内水的影响。森林植被的存在,对溪流、河流中的泥沙悬移含量、水温、溶解氧 (DO) 、病原体及水化学性质都有很大影响。在水流过森林的过程中,林冠下的枯枝落叶层好似过滤器,对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进行过滤、吸收和净化,从而改善水质,防止非点源污染。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能量流动及其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水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运转的载体。森林作业改变了林分原有的结构,对林地内的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土壤物理性质发生的变化改变了径流的分配状况,一般可使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径流相对减少。

(2)减少或消失的林木的蒸腾及截留作用,可能使径流量增大。

(3)降水到达地面的动能增大,增加了对土壤的侵蚀力,且降水进入林地的途径变得单一。采伐方式对迹地径流的影响显著,但是对于径流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一直是国内外林业研究人员研究的热点之一。迹地径流量的变化不仅与采伐方式、采伐强度有关,还与林型、降水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许多的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而未考虑以上因素综合的结果,因而对于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林型得出的结论就不相同。

2 对森林的生物环境的影响

首先,森林作业对生产者的影响。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包括乔木、灌木、蕨类、苔藓和地衣, 它们能利用太阳能把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成有机物质。

大面积、高强度森林采伐,减少以乔木为主的绿色植物,尤其是在生态基础比较脆弱地区的森林采伐,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据中国科学院权威部门在我国云南省林区考察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后, 云南省林区的森林采伐导致森林植物种类减少了100多种。在我国北方林区,由于一度盛行皆伐,然后是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落叶松纯林,加之市场经济调节,一些阔叶树种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质量明显降低,有的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森林过伐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一是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二是因森林生境的破坏,使动、植物种类随之消失或被迫迁移。例如,落叶季雨林被毁,再经垦殖撂荒或放牧火烧,常可退化为稀树草原。如果反复干扰破坏,则退化为中生灌草丛乃至禾草丛。

其次,森林作业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它们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繁多。

大多数野生动物以森林为生存栖息地,它们与森林相互依赖。过度的和不合理的森林采伐会导致野生动物失去家园,它们面临的惟一生路选择只有迁徙。毫无疑问,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与质量会随着采伐面积的扩大而呈幂指数型锐减。因此,近20年来,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如挪威、瑞典、美国等国家在森林采伐中对保护鸟类、小动物、大型流动性动物等方面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目的在于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3 森林作业的原则及其对策

根据生态平衡的要求,森林的采伐必须贯彻“非减”等量采伐原则。

所谓“非减”,就是在一个生态系统区域里,森林的后期采伐量,不得小于前期的采伐量。这适用于生态系统区域里的森林蓄积量小于标准蓄积量的条件。这时,年伐量小于林木生长最,以期逐渐增加蓄积量,最终达到标准蓄积最的目的。

所谓“等量”,是指前期与后期的采伐最相等。这适用于林木生态达到了平衡,蓄积量达到标准蓄积量的条件。这时,年伐量与林木年生长量相等,使森林达到稳定平衡和永续作业的目的。

(1)优化采伐方式与伐区配置

采伐方式选择的合理与否在于其适用条件,应避免大面积连片皆伐作业,控制择伐作业的强度。实践表明,采用低强度集中凑载、原木或原条等多种工艺方案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更适合目前的林分资源状况,可降低作业成本,有效保护保留林分,又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维护。伐区配置目前最常见的是小面积块状和带状皆伐,伐区相邻布置。美国“新林业”理论创立者Franklin教授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出发,对美国西北部天然林棋盘式伐区配置提出异议,认为应用适当集中伐区取代现行的分散小块伐区配置,有利于降低森林景观的破碎程度和降低伐区作业生产成本。

(2)选择集材方式与改进集材机械

改进作业机械、完善作业技术可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生境的影响,新的作业系统和采伐机械既要保护生态,又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应满足经济、轻便、灵活、快速、能保护地表和幼树等要求。特宽低压轮式集材机可减少集材拖拉机的接地压力,对土壤的破坏较小。在山地林区为减少采伐对林地生境的破坏,索道集材得到广泛应用。德国、奥地利等国架空索道集材比例已由12年前的8%提高到25%;挪威对高山移动式索道集材给予补贴已有10余年之久。畜力集材具有对土壤破坏和幼树幼苗损伤较小、无废气污染等优点,是发展中国家既经济又满足生态保护的可行集材方式。我国东北林区近几年使用牛、马车等畜力集材的比例有所上升。印度、泰国等国家利用驯象等集材已有悠久历史。

参考文献

[1]沈微, 王立海.森林作业对林地土壤呼吸的影响[J].森林工程, 2005, 05:14-16.

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环境研究 篇9

我国体育公园建设的宏观环境由几种大范围的社会约束力量组成,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建筑环境、体育人口环境等几个方面。

1.1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体育公园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体育公园的立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

政府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全民健身体系走向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1.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体育公园建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因素和条件,政府在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关注民生,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体育公园建设中经济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世界各国的情况,大量体育公园的兴建,既不是出现在农业社会,也不是出现在工业社会,而是出现在信息社会,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后工业化时代,这种现象绝非历史的偶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公益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财政保障。

1.3 建筑环境

科技提升了建筑价值。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建筑设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艺术增加了人们的精神享受。在讲求实用性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追求建筑的艺术效果,以满足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在这样的建筑环境影响下,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也正逐步走出原先的纯“体育中心”模式,向更加艺术化、科技含量更高的综合健身休闲场所演进。

1.4 体育人口环境

国家多年以来一直倡导的全民健身正在逐步取得成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则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群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我国体育人口正逐年增多。但是研究也表明,我国体育人口总的数量至今不高,与我国人口总量相比不匹配。

2 体育公园建设的中观环境分析

我国体育公园建设的中观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公园建设的政策与法规、体育建筑技术水平、体育产业化水平和体育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

2.1 政策与法规

因为拥有公共建筑和体育健身设施的双重身份,体育公园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还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如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但是,现有法律的要求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而政策的力量又不足以控制整个局面。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对体育公园的规划进行限定,并形成标准和规范。

2.2 体育建筑技术水平

近年来,体育建筑从设计上突破,力图展示品牌形象。我国的一些体育建筑通过参与塑造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特征的物质载体。

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到绿化设计、装饰装修,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公司入围中标,并参与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如下页表所示。

高水平国际公司的参与,提升了我国体育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也促使国内的建筑设计单位不断进步。

2.3 体育产业化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改进,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其总体水平不高,制约了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人力、经验的欠缺,导致部分体育公园硬件虽然过关,但产生管理不足的问题;经营手段的匮乏,导致体育公园难以自给自足,政府补贴居高不下,日常运营资金不足;不合理的人才流动,各城市、地区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使本来就有限的人力资源更加紧缺。例如,惠州体育公园,体育活动收入远少于实际支出,被迫转型为一个大型的展览会场。

2.4 体育教育水平

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教育水平决定群众体育开展的效果,体育教育水平主要包括体育普及教育水平和体育专业教育水平两方面。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多种国际体育赛事在国内举办,我国的体育普及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3 体育公园建设的微观环境分析

我国体育公园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公园的建设方、受益方、运营方和管理方四个方面。

3.1 建设方

根据对调研和统计结果的分析,目前参与体育公园的建设方可以分为资金提供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建筑公司、绿化公司、装修公司和体育器材供应商等。

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些资金中既有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又有体育局的专项经费,还有体育彩票公益金。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引入民间资金,但涉及的范围较小,尚未形成规模。

体育公园的建筑、绿化和装修工程等基本上都进行市场化管理,由政府主管部门成立专家组,对社会进行招标,选择优秀企业来参与建设。

3.2 受益方

体育公园的受益方主要是普通群众,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观光客等。常住人口是服务的主要对象,对常住人口的服务是评价体育公园社会意义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暂住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暂住人口甚至超过了常住人口,需要充分关注;观光客是随着体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一类特殊人群,由于发展较快,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3 运营方

我国体育公园的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由体育局成立下属机构,直接组织人员运营;二是吸引各种社会机构进行承包,分别负责各个部分的管理;三是由地区的体育总会牵头,与社会机构组成合资企业,全面负责体育公园的运营管理。

3.4 管理方

我国的体育公园大都实行双重管理,由体育部门和林业部门同时监管。然而,多头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体育公园中一些存在交叉的地方变成了三不管地带。例如,沈阳体育公园,在2005年开放以后,分别属于体育设施和绿化的部分基本都得到了管理和维护,但场地边缘年久失修,一些硬地变成了“垃圾站”和“臭水坑”,因为权属不清,得不到清理。

4 小结

宏观环境的分析表明,政治上政府关注民生,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国家保持多年的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建筑艺术日新月异,建筑科技有了充分的保障;全民健身不断推广,体育人口亟待发展。中观环境的分析表明,政策法规的框架已经构建,还需进一步完善;国际规划公司的参与,证明了体育公园的市场价值;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体育公园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微观环境的分析表明,目前体育公园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其立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财政实力。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8-10.

[2]张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178-189.

森林公园环境 篇10

关键词:名山旅游区,环境容量,动态变化

1 前言

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学术研究乃至旅游管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被称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依据。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旅游区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形成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了旅游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本身是一种资源,适度、合理利用可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度利用就可能造成生态环境退化,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利用不足又会影响旅游资源潜力的发挥。因此,把握好环境容量 “利用度”非常重要,是旅游环境管理的重要问题。而旅游环境容量具有动态性,要实现旅游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就必须认识、掌握环境容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管理。以旅游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旅游业发展的合理规模并根据其动态变化调整旅游接待量;依据旅游环境容量动态变化规律,对限制旅游环境容量的因子进行调整、建设,扩大旅游容量,促进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只有掌握、了解旅游环境容量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合理的接待量,才能结合旅游区发展目标与需求,提出旅游环境适度改造建设的合理措施,保障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旅游环境容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必将成为旅游环境管理的焦点内容之一。

随着对旅游环境容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关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不断深入,实证研究也不断丰富。赵红红于1983年首次将旅游容量问题引入我国,并对苏州园林的旅游容量进行了阐释[1];保继刚进行了旅游容量理论探索,并以颐和园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2]。此后,崔风军、骆培聪、解庆林等,刘庆友、郭静等分别对我国不同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3,4,5,6,7,8]。这些研究对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不断深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不断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深入,强化了旅游实践中对环境容量的重视程度,对旅游环境保护贡献很大。但是,我国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毕竟时间较短。从文献上看,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不少,但多为旅游环境容量的静态研究,对旅游环境容量的动态性考虑较少,为旅游环境管理提供的理论支撑较为有限。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张家界的森林公园为例,对旅游环境容量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使旅游管理能够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动态变化确定容量管理与建设措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 旅游环境容量及其特征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特定时间内某一地域的旅游地或单元(如旅游区、游览区、旅游点等)在不破坏生态平衡、达到旅游区环境质量要求并能满足游人最低游览愿望时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一般用游客数量来表示;旅游环境容量指旅游区的生态系统在保持其生产能力、适应性和再生能力等机能的同时,还能支持一个健康的旅游系统发展机制的能力,其大小与旅游地规模、旅游资源质量和数量、自然条件、基础服务设施、人口构成、传统观念、活动类型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包括旅游区生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的容量,前者表示一个旅游区可以容纳的旅游业资源利用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最大限度,一旦超越其限度,就会导致该旅游区资源退化、游客满意度降低,对该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负面影响无法避免;另一方面,不应忽视旅游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容量。这个定义意味着容量由两部分组成: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具体内容涉及自然因素、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因素等方面。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动态性、客观性、可量性、易变性、可控性等特征,其中动态性是一个典型特征。旅游环境容量因自然条件、旅游开发程度、旅游活动类型、旅游者和从业者环境意识及旅游环境管理方式不同而发生动态变化。

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的目的是确定旅游区合理的管理容量,或者说确定旅游环境管理容量的根本依据是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的管理容量是维护旅游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它是在不影响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借鉴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值而制定的特定旅游区可接待旅游活动量的最大程度,它是一个决策性的概念。旅游环境的管理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确定旅游接待规模、制定旅游环境保护策略的基本准则。它以既定的管理目标强制约束旅游开发强度和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行为,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护、改善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3 名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特点与环境管理状况

3.1 名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特点

中国是山岳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占世界第一位,山岳旅游资源遍布全国。由于山体地理位置不同、高度差异、地形起伏多样,故而形成气候复杂多变、动植物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宜人,具有雄、奇、险、秀、幽等特色的美学观赏特征。名山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资源中占具极其重要的地位,旅游活动在国内大规模兴起后,山岳型旅游地成为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在山岳型、峡谷型、河流型、海滨型、森林型、草原型、文物古迹型、城市型等风景名胜区中,山岳风景名胜区在数量上居于首位,成为最大的一个类型。名山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与河流型、海滨型、森林型、草原型、文物古迹型、城市型等风景名胜相比较,山岳型旅游地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①山岳型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特征。由于山体起伏较大,风蚀、水蚀、冰蚀作用强,山体岩石裸露、土层浅薄,蓄水、保水能力差,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植被生长缓慢,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但是在旅游开发中,游道、必要设施等建设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在旅游经营过程中人为扰动、“三废”排放等必将加大旅游景区环境压力。②山体体积大、面积广,但平地少,可供游览的空间和地域往往狭窄,接待能力有限。而接待能力直接影响旅游景区收入,为了扩大接待面积,改造景区地形现象比较普遍。③消解污染的能力较差。随着山体增高,温度降低,消解污染的能力减弱。而在旅游开发初期对环境问题关注不够,治污设施建设滞后,不少景区出现了环境问题。④中国名山旅游资源大多处在比较偏僻的区域,当地居民传的统生活方式是靠山吃山。由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环境管理知识匮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资源的开采利用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加上在旅游开发初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盲目开发和建设现象突出,在开发中对旅游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很低,导致景观受到大量的外界扰动而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特征表明,只有高度重视山岳型景观的旅游环境管理,才能在有效开发的同时保持良性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持续发展,而了解、掌握山岳型景观旅游环境容量及其动态变化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

3.2 中国名山旅游区环境管理状况

随着旅游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各旅游区对旅游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但由于旅游环境容量涉及面广,相互影响以致关系错综复杂,准确核算难度较大。就目前而论,旅游环境的相关研究为旅游业提供的理论支撑非常有限,旅游环境管理还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对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不够深入,对可利用容量基数不清。确定旅游环境容量的关键是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系统内部生态联系。但现阶段由于大部分山岳景观区对生态系统内部机理的研究深度不够,对景区环境容量还不清楚。尽管很多景区都在进行研究,但进展较缓慢。如对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多停留在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方面。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形成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给旅游区环境容量管理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旅游开发和管理提供的理论支撑非常有限。我国部分旅游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开始限量接待游客,如九寨沟每日限量接待游客1.2万人次,莫高窟每日限量接待游客0.2万人次,这都是在研究旅游环境容量定量基础上完成的,但是旅游环境容量具有动态性,不考虑其变化性,确定一个固定量作为长期管理容量很难保证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名山旅游区环境容量研究还需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亟待加强。

4 名山旅游区环境容量变化规律研究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综合系统,系统构成复杂,涉及旅游地资源条件、旅游设施状况及旅游者要求与当地居民接纳能力等方面,具体见图1。

4.1 名山旅游区自然环境容量变化规律

名山旅游区自然环境容量随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在名山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体系中,自然环境容量随着旅游发展而发生变化,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这些变化都会影响旅游接待量变化。旅游环境自然环境容量的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环境的面积(旅游资源的空间容量)和环境的复杂性(生态容量)。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①山岳型景观能够容纳游客的面积大小;②客源市场的结构组成不同将使游客对公私空间的需求不同,因此参数值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也是旅游者心理容量动态变化的原因之一;③一种资源一旦可提供多种活动方式,其容量的计算也应随之改变。

山岳型景区传统开发方式多为观光型旅游,开发初期(探索阶段)游客接待量均较少,游道、广场、观景点开发对地形地貌影响较小,随着景区知名度提升,游客大量涌入(发展阶段—稳固阶段),经济实力随之不断增强。为了提高游客接待能力,获得更大经济收益,开始改造地形、砍伐植被,人为扩大资源空间容量。在不考虑游客心理要求差异的条件下,旅游资源的空间容量不断扩大。如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1982年批准成立,成立之初公园的知名度不高,1982—1988年时间内共接待游客191万人次,1988年因旅游立市,知名度不断扩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客流量增长迅速,2002年公园年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2009年旅游接待量已经达到245.7449 万人次。为了满足接待量快速上扬的要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原金鞭溪游览线、黄石寨游览线的基础上又开发袁家界游览线,修建了大氧吧广场、六奇阁广场等,使资源空间容量不断扩大。当旅游地生命周期处于停滞阶段时,由于客流数量不再大幅增长,资源空间面积增长相应减缓,见图2。

生态容量大小决定与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供给量”随开发阶段变化、季节更迭、物种习性的改变而变化[9]。旅游开发初期阶段,景区人工建设设施占地面积小、游人数量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原始状态,旅游生态环境自净能力强,客流量能够保持在生态容量合理范围内。随着旅游区知名度的提升,客流量明显增加,为了满足接待需要,扩大经济收入,旅游区设法扩大接待量,旅游设施迅速增多。由于设施建设、接待面积扩大,改变地形、砍伐植被等行为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大量游客进入,踏踩土壤、采摘植物、惊扰动物等问题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影响较大,降低了其承载能力;与此同时,旅游区物耗、能耗大大增加,“三废”排放量大幅增长,使旅游区生态环境压力迅速增加,生态容量降低,见图2。如果环境管理不到位、治污设施缺乏,极易导致旅游区环境问题出现。如张家界森林公园,1982—1989年期间景区人工设施少、游人接待量低、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完整,公园旅游生态环境自净能力强,客流量保持在生态容量合理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优越。1984年,在大庸县环保局组织进行的背景值调查时,森林公园绝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风貌。锣鼓塔、黄石寨、水绕四门等处的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琵琶湾、金鞭溪、谢家峪、水绕四门等地的水质优良,达到国家地面水(I类)标准。1990—2000年期间,随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知名度的提升,公园客流量明显增加,为了满足接待需要,扩大经济收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设施迅速增多,公园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张家界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园区大气污染指数从1991年起到2000年连年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同时,金鞭溪水质也明显恶化,呈现出明显的有机污染,特别是磷污染严重,2000年总磷含量已严重超标85%[10]。图3显示了1990—2001金鞭溪水质的主要环境指标监测总值的年度变化曲线与旅游接待人数变化曲线的关系,两条曲线呈现相似的波峰和波谷,说明旅游人数的增长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监测指标总值的变化,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容量减小。2001年以后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水污染状态有所缓减。此外,随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迅猛发展,作为旅游副产品的旅游垃圾也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当今制约生态容量的敏感因子。按照景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接待地垃圾500g/人计算,2008年旅游区接待游客229万人,产生垃圾114.5t。由于山区垃圾处理难度大,随着游人增多,垃圾产生量增大,也会对景区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名山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容量随季节波动:名山旅游环境自然环境容量随季节会发生动态变化,一般冬季容量小于其他季节。一方面,由于山岳型景观具有较大坡度,冬季时北方山岳坡面容易结冰,南方山岳由于降水多、湿度大而湿滑,人与人之间的登山距离需要扩大;再加上冬季白天短,接待时间缩短,单位面积接待人数降低,资源空间容量明显小于其他季节。名山旅游区生态容量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明显的变化。冬季,由于温度降低,生态系统降解污染的能力明显减弱,导致纳污能力降低。资源空间容量与生态容量降低,导致自然环境容量明显降低。表1、表2反映出张家界森里公园资源空间容量的季节性变化。

4.2 名山旅游区社会环境容量变化规律

旅游环境的社会容量、文化容量主要包括当地居民的心理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这两者的容量随游憩方式、游憩地布局、季节变化、游客经济文化背景、旅游地开发成熟度、设备质量的变化而发生着动态变化。

由于我国名山旅游区大多处在偏远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居民收入增长贡献极大,当地居民因旅游发展获得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当地居民对旅游持积极态度,心里容量较大,目前并没有成为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但是,由于游客迅速增长,特别是旺季、节假日游客大量涌入景区,造成景区出现严重的拥挤现象,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质量。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外游客对旅游体验质量更加关注,对旅游环境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对旅游空间的要求更大,特别是欧美旅游者对私人空间要求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心理容量有减小的趋势。

4.3 名山旅游区环境经济容量变化规律

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对旅游的经济投入力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各区域的旅游接待能力,导致旅游环境经济容量的变化。旅游经济容量涉及内容很多,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其中住宿设施容量、餐饮设施容量、旅游交通设施容量、供水设施容量4个要素是影响旅游接待的关键因子。由于名山旅游区特殊的位置,在开发初期,住宿接待设施少,旅游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相对落后,经济容量较小,成为限制旅游接待量的重要因子。

随着旅游发展,经济收入增长,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能力明显提升,加之国家与各省市对旅游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旅游环境的经济容量不断扩大,旅游区经济容量对旅游环境容量基本不构成限制。如张家界森林公园1982年开发旅游以来,经济容量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拥有星级饭店72家,床位数13808张;张家界火车站已与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旅客列车,公路运输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城市为中心,辐射5省市17个区县的交通运输网络,张家界荷花机场已开通了50多条国内外航线;张家界其他条件也不断改善,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力地支持了旅游业的发展。

5 小结

综上分析,名山旅游区旅游环境自然环境容量、社会容量、经济容量都与旅游发展不同阶段有密切关系。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不同发展时期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不同,开发初期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容量制约了景区总容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客流量猛增、景区接待设施盲目扩大,生态环境容量负载严重,景区环境受到威胁。此外,容量变化还与季节、活动方式、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单一考虑某一因素很难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只有综合分析才能为管理容量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旅游区环境容量变化规律研究,掌握不同发展时期旅游环境容量变化及限制容量的主要因子,及时调整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方案,解决以往名山旅游区环境容量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管理对策,合理利用调控环境容量;对限制容量的因子,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生态建设,人为扩大旅游区承载能力;对客流量的不均衡分布采取“削峰填谷”策略,既不损失总客流量,又能平衡使用各季节环境容量。根据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综合协调景区自然环境、人口、经济、设施的相互关系,制定旅游环境管理容量标准,做到重点区域重点保护、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切实维护景区环境质量,使景区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1983,(3)∶46-53.

[2]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2)∶32-38.

[3]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4)∶47-55.

[4]刘庆友.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78-82,94.

[5]石强,贺庆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最佳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4)∶143-147.

[6]骆培聪.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94-99.

[7]解庆林.桂林七星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广谣科学院学报,2000,(1)∶40-43.

[8]郭静.南京东郊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262-263.

[9]严斧.旅游生态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8.

森林公园环境 篇11

现在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气候变暖、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洪涝灾害、强烈的热带风暴。简单说来就是气候止发生剧烈的变化。那么气侯的剧烈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森林在温室气体和气侯变化方面起什么什作用?气候变化对森林本身又有什么影响?

二氧化碳是所有温室气体中数量最人、影响最人的,据估计人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占全部温室气体总温室效应的61%。从1860年左右开始的工业革命到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由280ppm上升到353ppm,增K26%。日前的年增长速度为1.8ppm,即0.5%。按目前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50ppm。根据现有的研究确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工业的发展而大量使用化燃料造成的。当然,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二百年中的工业发展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大气二氧化碳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 因。此外,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破坏也是人气二氧化碳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某些研究估计,从1850年至1950年,由于化引燃料的燃烧,总计向大气排放的碳为1500亿吨~1900亿吨。而在1850年至1950年间,由于森林的破坏而排放的碳总量估计为900亿吨~1200亿吨。

森林对全球人气二氧化碳的影响,森林与温室气体的关系主要是指森林与大气二氧化碳的关系。森林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光合物质,并把它保存起来。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与森林生物量的增长率成正比。森林被采伐利利用的过程即是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按碳的重量来计算,含量约为七千亿吨,植物中(其中森林占90%)含有碳8270亿吨。每年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净排放碳量为50亿吨,火山爆发向大气输送的碳平均每年为0.5亿吨,根据理论计算海洋每年吸收的碳量约为25亿吨,大气中碳的年增加是为23亿吨。如果全球的森林不被砍伐,它的生长每年可以吸收约六百亿吨碳。但是实际上,全球的森林每年正以17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对森林的采伐利和破坏,使森林储的碳正在迅速地排放小米。这样,从总体上说,森林反而成了一个二氧化碳的巨大人排放源。

对森林砍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有许多研究。70年代初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的森林起到吸收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作用,但70年代斤期开始发表的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由于全球森林受到破坏,森林止向大气释放它过去储存的碳,成为大气二氧化碳的一 个主要排放源。

气候变化及其预测。很多学者认为当前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由于温室气体大量集结造成的。从1880年至今地面气温已升高了0.5℃-0.7℃。从全球来说,高纬度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在低纬度地区则不太明显。未来的气温变化是用一些全球环流模型进行预测的。根据人多数全球环流模型的预测,在未来一百年中,气温将增加1.5℃-3.0℃。

尽管现已观测到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迅速上升和全球变暖,但定量地确定各因索的作用并对气候变化进行准确预测还有相当困难。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地球上的因素,还有太阳变化和宇宙变化等因素。地球上的诸因素中还存在复杂的反馈作用。例如,升温可使蒸发加强、云量增多,而云量的增加则会阻挡太阳辐射,起到降温的作用。火山爆发一方面会使大气增加大量温室气体,而同时排放出的大量气溶胶也会阻挡太阳辐射而使大气降温。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结果仍在不断改进。

气侯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对森林、农业、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有的研究认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倍后寒带森林的南界有可能会向北移动256公里-900公里,而北界只移动80公里-70公里,所以寒带森林要人人减少。古气候和古植被的资料能给我们某些启迪,有益于判断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有人根据最近冰期古气候利古植被的相关研究,认为可以相当准确地确定,人气温度每升高一度,树木的分布区域北界会向北推移100公里,而树木的分布南界会相应退缩。我们根据中新世(2千万年以前)的植被分布和目前的植被分布相比较,发现亚热带南界约比现在偏北200公里~300公里。根据气候预测,下世纪中叶的温度要比现在高l.5℃~3.0℃。所以有理由认为,下世纪中叶的气候会类似于2千万年以前的气候,而二者的植被分布可能是很相近的。有人用森林演替模型来研究未来森林的变化。这些模型通常考虑环境因子,可用于预测较长时段的森林演替和动态变化。

有人研究了美国重要的用材树种秤,结果是某些树种的分布面积要缩小,在某些地区扩人。国内也就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用材树种的分布和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大部分树种的分布面积会缩小,而单位面积的生产力却略有上升。近来有人认为,虽然气候变化会对森林产生较人影响,但人为影响可能自然变化的影响要人得多。由于人为的十地利用变化和不适当的农业可使全球的荒漠化十地增加13%,而二氧化碳增倍造成的荒漠化仅增加2%。

不确定性。温室气候、气候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影响,虽然已普遍受到重视,但真正要把问题研究清楚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个问题都有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在温室气体的计算方面,通常认为森林采伐对大气二氧化碳影响的不确定性最大,尤其是对十壤碳排放影响的计算误差更人。至于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它决定于气候预测模型,而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到目前为止并不成熟。有人对14个全球环流模刑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由于对云的反馈什刚采取不同的假定,预测的结果会有2个数量级的差别。全球气候模型的不确定性看来往5年至10年内不会有明显改善。 在气候变化对森林影响的预测中,都是根据某种“平衡式”的假定作出的,即植被经过数白年的时间完全适应于某种稳定的气候,达到一种平衡。但是在日前气候迅速变化的情况卜,植被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度,所以达不到这种平衡。如果把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对森林病虫害的影 响等方面考虑进去,就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国际社会的行动。尽管问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人们普遍认为,温室气体的剧增旨定是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量的森林砍伐肯定会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人们普遍担忧,如果这—发展趋势保持不变或者加刷是否会危及钊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伞球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结果。为此各国己开展了斤多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大型研究计划,例如国际地图与生物圈计划(1GB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作用(BCTl)利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等。

联合国在1988年成立工厂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1PCC),专门来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凋查、气候变化状况及影响的评估等等。而减少温室气体徘放就会影响到工业发展。那么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多人责任,发展中国家应该承诺多少,就成了一个与政治有关的科学问题了。

森林采伐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12

1.1 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主要通过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和林冠的保护作用减缓水土流失, 森林采伐作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的结构。 (1) 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减少。森林采伐后, 失去了林冠的荫蔽, 地被物的温度升高, 抑制分解生物活动的含酚类林冠物质输入减少, 共生菌减少, 非共生的腐养生物活动加强, 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枯枝落叶层的迅速分解。同时, 枯枝落叶层的堆积、甚至焚烧等林地清理作业, 也起到了同样作用。 (2) 林冠挡雨功能消失或部分消失, 土壤表层受到采伐作业的破坏, 共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 集运材道路以及装车场等土木工程修建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稳定性。以上原因造成了森林采伐后水土大量流失。据苏益测定, 采伐迹地的水土流失量是林地的3~4倍。研究发现, 伐区道路单位面积地表侵蚀量是未受干扰林区的220倍。

1.2 导致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其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 藤本、攀援、寄生、绞杀、附生等植物丰富。森林采伐经常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简化、退化甚至消亡。 (1) 目前的人工用材林大多树种单一。甚至单一无性系集中连片种植, 使森林类型、森林组成、群落结构十分简单, 常常是一个树种的单层同龄纯林。物种丰富度大大下降, 造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使其适应性与维护地力的能力也大为下降。 (2) 林业采伐导致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甚至消亡。如择伐方式和强度不当形成的残次林和灌木林, 以及森林滥伐所形成的林地沙漠化、沼泽化和盐碱化等。

1.3 引起森林景观破碎化

在目前的森林采伐作业中, 伐区的布置采用的是间隔块状或带状采伐, 目的是利用邻近未被采伐的林分, 为采伐地提供种源, 以保证林地的天然更新。此外, 该作业法便于设置和修筑公路, 把采伐引起的水土流失分散到整个景观中, 降低局部侵蚀。但这种散布式采伐所引起的景观破碎化, 已证明对物种的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2 森林采伐作业环保技术及对策

2.1 集材方式选择和集材机械的改进

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生态的影响, 要结合各地经济技术发展的特点, 通过改进作业机械、完善作业技术予以解决。伐区机械应具备轻便、灵活、快速、经济等特点及少破坏地表和幼树。近几年, 我国在架空集材索道的结构和类型的完善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适合山地条件的天然林择伐集材索道和轻型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已开始得到应用。畜力集材具有对土壤破坏小, 对幼树幼苗损伤小, 无废气污染等优点,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经济又满足生态保护的可行的集材方式。我国东北林区近几年使用牛、马车等畜力集材的比例有所上升。在坡度小的伐区, 传统上仍沿用拖拉机集材为主。通过提高林道网密度, 减少集材拖拉机的通过次数以降低对林地土壤的压实程度, 完善作业方法如拖拉机不越出集材道, 装车场铺设灌木和枝桠, 采用犁耕法等恢复集材道上的土壤;伐区作业尽量避开雨季, 在寒冷地带增加冬季作业的比重以充分利用冰雪道集材等措施, 都能减少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2 保护保留木的技术措施

降低采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的措施主要有:定向伐木、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合理配置集材道和楞场、限制采伐强度等。通过培训熟练工人提高伐木操作技术, 增强作业时的环保意识。加强前后工序的合作, 严格管理等都可有效地减少保留木的损伤。在择伐作业中, 通过深开下口, 多打楔子, 树倒前快速拉锯, 可使伐木倒向准确, 减少周围树木的损伤。林内造材、集材中定线路均可避免对保留木大面积的干扰和损害。

2.3 代区清理措施的改进

天然林采伐后应尽量采用不炼山方法清理林地, 把剩余物散铺或带状堆腐, 从而达到减少对土壤干扰, 增加幼林地地表覆盖度, 保蓄养分之目的。以全面劈杂, 带状清理林地代替全面炼山。采用化学灭草代替人工劈草炼出, 可降低成本, 且枯死杂草覆盖林地, 可保持水土, 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伐区清理要尽量把采伐剩余物留在迹地上。保留一些倒木和活立木, 依靠迹地留下的大量有机物为下一代的森林更新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这是维持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并为野生动物提供必需的生态, 为下一代的更新提供种源。增加森林结构的合理性。

2.4 完善采伐技术政策

有的国家还注重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审视和修订采伐技术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 前苏联营林部门就对森工部长期采取的技术政策提出异议, 并基于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背景, 为各区域、各种类型的森林确定最优采伐方式和更新方式。采集作业机械化程度仍要提高。但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机械化与手工生产并存。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人、机、畜并用的多层次结构。采伐机具宜采用油锯为主, 推广轻型油锯打枝, 积极发展拖拉机集材 (坡度200以下) 和架空索道集材 (坡度200以上) 。

2.5 采伐方式优化与伐区配置

上一篇:资金困境下一篇: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