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

2024-07-18

科学松鼠会(通用6篇)

科学松鼠会 篇1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不能缺少相关科技信息的支撑。而民间科普网站是一个传播科技信息的良好平台。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分析了该网站有关汶川地震的博文。研究得出科学松鼠会框架的高层次结构以公众关注且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主题,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包括主要问题、归因、影响(评估)等三个方面,框架的低层次结构中语言生动且多口语化,条理清晰。

关键词:科技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科学松鼠会,框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参与信息传播的人也不断增多,信息产生的舆论效应亦在不断增强。纵观近几年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科技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而民间科普网站是一个传播科技信息的良好平台。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成立于2008年4月,这个团体的成员联手建立了一个科普群博,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愿景,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该群博经过一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科普网站。本文重点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科学松鼠会的框架呈现的高、中、低层次的结构。

1 研究理论

1.1 框架理论简述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1955)。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将这个概念首次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大众传播学领域中,框架通常被认为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名词属性,即框架是待分析的新闻文本;一种是动词属性,即把框架理解成为一系列的动态过程——选择、强调或者重组。1

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在框架的内在结构方面,至少包含了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指的是时间的抽象意义,或是主旨,通常难以辨识。中层次则是由主要事件、历史、先前事件、结果、影响、归因以及评估几个环节组成,有些事件包含了所有上述环节,有些则只包容部分。低层次指的是框架的表现形式,系由语言或符号组成,包括字、词、语、句,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形成的修辞或譬喻。2

1.2 框架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讨论

框架理论在本世纪初才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多用该理论分析纸媒的报道框架,也有少部分学者对新闻网站的框架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对博客群的框架进行研究。对于专业媒体来说,通过框架构建行为,使用一系列报道的配合,通过选择、排除、突出、排序等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在试图在读者心中建构起唯一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其立场、意识形态是稳定的,决定其框架具有统一性。而博客以个人为单位、自主性很强,不是一个统一的媒体,其表达方式是多元的、个性化的,主题可能是矛盾的甚至对立的,这些使得它的框架难以确定。那么,框架理论是否适用于博客群的研究呢?

笔者认为对科学松鼠会这样的科普群博而言,框架理论是适用的。首先科学松鼠会具备严格的把关制度。松鼠会通过三种途径对内容进行把关:1)成为作者需经过评议小组十分严格的审核;2)每篇文章都由编辑加以审核,部分文章会经由“同行评议”;3)松鼠会网站吸引了大量科学专业人士,他们的作用相当于第三方监督。其次,科学松鼠会拥有一支专业的队伍。它的成员包括来自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以及活跃在各大媒体科学版的多位科学作者和译者。第三、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具有组织性。

基于此,科学松鼠会实际上是一家专业媒体的缩影,既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也有专业的报道队伍。这些就决定了其框架不是随意的,而是统一的。

2 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科学松鼠会中有关汶川地震的38篇博文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科学松鼠会是因为是科学松鼠会与国内众多民间科普网站相比,是非常成功的。上线半年就拿下了德国之声全球博客大赛的“全球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两项公众奖。之后还被选入2008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同时,“科普博客”的个人媒体或自媒体属性,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一个科技传播的新媒体,相反,还在某种程度上使一些在传统媒体中尚未充分传播和挖掘的内容,拥有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传播平台。3

研究汶川地震,是因为科学松鼠会关于汶川地震的科普做得很到位。有关汶川地震的科普博文使得科学松鼠会一战成名,走进公众视野。地震发生后的三个小时后,松鼠会成员“瘦驼”就迅速找出了一篇关于“动物预报地震”的旧作贴了出来。当天晚上的访问量就飙升了十倍。另一个原因是,科学松鼠会中关于汶川地震的博文38篇,关于三聚氰胺的博文6篇,甲型流感的相关博文为5篇。汶川地震相关博文的样本量最为丰富。

3 框架分析

3.1 框架的高层次结构

框架的高层次结构往往就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即Goffman所强调的“这是什么事”。Van Dike认为命题与命题会因主题接近而形成较高层次的命题,或称“巨命题”。

科学松鼠会上的博文在写作上并没有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比较自由。但是与个人博客相比,科学松鼠会单篇博文表现的主题并不分散,都是集中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解释。比如博文“你能多信任余震预测?”围绕该主题,作者从余震的特点、余震的形式两个方面讨论余震预测能否信任。

笔者对博文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38篇博文大致关注的主题主要有8类:地震基本知识(什么是震级,地震产生原因等),地震预报(动物与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难度等),地震救援(包括自救、他救等),寄语灾区、地震反思、地震与疫情、地震迷信。这些主题出现频率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家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传递的信息紧紧围绕“科技”。比如,有关“地震救援”的博文中都是关于如何科学自救、生命探测仪在震区如何发挥功能,通讯设备在震区如何正常工作等。对这些主题继续进行归类,笔者发现科学松鼠会框架的高层次主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地震基本知识的科普。在上表中笔者将地震救援与地震基本知识分开讨论,而实际上从博文的文本分析来看,7篇有关地震救援的博文中,5篇是关于地震发生时候如何自救,地震过后如何他救诸如此类的地震基本常识,为此笔者将其归入地震基本知识主题中。

二是对地震传言的科学解释。地震发生后,坊间有很多传言,比如地震前几天就有动物异常反映,为何有关部门不重视;地震后到底会发生哪些疫情;汶川地震发生在5月12日,是因为这些数字相加等于8?针对种种坊间传言,科学松鼠会站在公共客观的立场,秉持科学的态度进行了解释。

3.2 框架的中层次结构

科学松鼠会的作者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在38篇地震博文中,参与科研活动的作者就有15人。为此与一般的个人博客相比,科学松鼠会的博文结构上更加完整。

框架的中层次结构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根据样本文章的特点,笔者认为科学松鼠会框架的中层次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主要问题、归因、影响(评估)。

1)主要问题。

科普重在传递科学知识,为大众解释疑问。科学松鼠会有关地震的博文在开头基本上都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提出疑问,而提出的问题又是公众关心的,急切希望知道的。

“动物预测地震的问题,瘦陀的文章已经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得很清楚了。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认识思维和方法的问题,这里完全从基本的科学原理上来谈点外行的看法。“(动物预感的一点外行看法,发布于2008年5月13日)

“这次地震发生后,远离震中千里之外的很多人产生了头晕、恶心等不适感,这里简单解释下地震时会头晕的原因。”(地震时为什么会头晕,发表于2008年14日)

2)归因。

科普的作用之一就是向大众解释为什么。除了3篇寄语灾区的感性文字外,其他博文在提出问题后,都对问题进行了解释,解释了为什么会头晕,为什么城市发生地震比农村更可怕等。

3)影响(评估)。

对某一科学现象或者事件的解释,并发表个人看法。能对科学现象、科技信息进行评估主要是因为科学松鼠会拥有专业的队伍,这些人不仅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推动者。他们有着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这些知识有着自己的思考,也乐于与公众分享他们的思考。

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是庞大而密集的地震台网,其数目越大,获得的资料越丰富,震中和震级的计算越准确,预警也越迅速。而我国的这项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数字台网建设不足……最后就是小屁牛文章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在昂贵的基础建设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做出最好的分配,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地震预警系统的一些问题,发表于2008年5月18日)

3.3 框架的低层次结构

低层次框架主要是对文本中字、词以及修辞风格的分析。笔者认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首先要有精彩的开头,吸引读者的眼球,二是要有通俗化的表达方法,易于受众解释。通过分析科学松鼠会关于汶川地震的博文,发现其在文本上有如下特点:

1)从公众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

对公众来说,他们似乎并不关心“核能开发”这样的科学问题,而对“烤瓷牙是否对人体有害”这样的科学问题却非常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烤瓷牙”是公众熟悉的事物,也是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事物。科学松鼠会有关汶川地震的博文在写作上紧扣了读者的该一特性,从他们熟悉的现象出发,继而进一步阐述原因。

地震中的癞蛤蟆,还是蛤蟆中的地震?地震科学家们真的不如一群癞蛤蟆吗?是的,他们无法在冬眠几个月之后照样活蹦乱跳,也无法顶替农药除虫。不过,在地震这一方面,也不见得比蟾蜍更差。(和地震学家掐架的癞蛤蟆,发表于2008年5月14日)

科普的意义就在于传递科技信息,如何吸引受众关注科普文章,文章的开头非常重要。科学松鼠会的作者们在写作中从受众熟悉的现象和事物入手,如是就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2)语言生动,多口语化。

语言生动是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必备的特点之一。而多用口语化语言,不仅使得科普文章脱去科学呆板枯燥的外衣,同时又让读者倍感亲切。看下面这段话:

4是人人嫌弃的癞蛤蟆(当然也有人认为它们比地震学家还靠得住),可是翻倍之后却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馍馍。想不到算术还有此等功力,能将丑小鸭瞬间孵化成白天鹅。(还有比13更恶毒的数字吗?——有,8!,发表于2008年5月15日)

3)条理清晰,逻辑缜密。

科学松鼠会的每一篇博文都有着清晰的结构,如《震灾之后防大疫》一文在提出问题后,作者从遇难者和生存者两个角度讲述如何防疫,让读者一目了然。再如,《假如地震来袭》按照地震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小标题“时间:0时0分”、“时间:0时2分”、“时间8时0分”。

4 结论

通过上述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科学松鼠会框架的高层次结构反映了公共感兴趣且关注的主题。一般情况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总是会伴随着一些传言,这些传言的产生多是由于信息的传播存在偏差或是公众知识的贫乏。公众也急切地想求证传言的真实性。科普网站针对这些公众谈论的传言开展科普,在传递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发挥了舆论监督、稳定社会的作用。

第二、科学松鼠会框架的中层次由主要问题,归因,影响(评估)组成。从这个中层次结构来看,科普文章首先应该直截了当的提出主要问题,这些主要问题还应该是能调动读者兴趣的。继而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起到解惑的作用。最后要发表作者个人的看法或者研究成果,这是对科普文章层次的提升。

第三,科学松鼠会框架的低层次结构表现出文章逻辑的缜密,语言的生动。逻辑的缜密符合科学的严谨性和高度知识性,倘若按照意识流形态写作的科普文章往往会让读者找不方向。语言的生动是针对科普文章趣味性、可读性的要求。另外,语言还应该具有时代性,要不断用一些新词汇代替旧词汇,甚至学会使用网络词汇。

参考文献

[1]董天策,徐宁.《从“连战访问大陆”看市场化报纸的时政报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6期

[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32~54.

[3]刘明寿,陈燕.《我国科普博客现状问题研究》.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年第4期.第140页.

科学松鼠会 篇2

小庄是笔名,按照她的说法,“装”,是现代人的一种状态,“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会反省一下,今天有没有装呢?”就像她的新书《爱与性的实验报告》里开篇所言:“有点装,但很真实。”——小庄所做的,就是尽量真实、质朴,一如科学。当别的女孩都在为爱痴狂的时候,她独独因科学沉醉。坐在我面前的小庄,冷静、理性得有些可怕,但是,她做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作为“科学松鼠会”元老级成员,她和她的朋友们,做到了。

科学松鼠会及果壳传媒,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去参加他们的活动甚至成了一件很时尚的事。做一只小松鼠,为众人敲开科学坚硬的外壳,正因她和他们的努力,世界变得更加真实、清晰起来,甚至越发美妙,就像儿时每个人第一次翻开《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欣喜万分。

然而生活里,又何止十万个为什么?每分每秒,点点滴滴,总有原因,总有规律,存在于那里,等待你去寻找。而科学,也不仅仅属于精英或者Geek,科学,就在你身边。

让兴趣做主

其实在科学松鼠会成立之前,它的成员们早已因为共同的兴趣而相识。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工作,尽管在别人眼中他们或许是一帮Geek,但聚在一起,享受思维游戏,在彼此的质疑与争辩中抽丝剥茧出自己的思路,实在是乐事。

可惜,让兴趣来主导生活,绝没有听上去这么轻松有趣。2008年底,小庄感到原有的平台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很多想法,为了做点有创意的、好玩的科学,她辞了两次职,彻底断了后路,离开待了十几年的上海,来到偌大的北京,在发不出工资的日子里,消耗着积蓄,而为了筹集运作资金,也不得不做很多颇为死板、烦琐的企业和政府项目。“就算苦得要死,但我知道,心里面是有一个东西的。”

所以,当终于有投资找上门来的时候,做点不一样的事,令小庄兴奋不已,“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科学传播的形态,至少不要一开始就摆出那种按学科分类的正经面孔。”生物、物理、化学?像教科书一样太无趣了,就想做以兴趣为主导的网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果壳网”,在这里,似乎什么都不奇怪。“你只喜欢和心理有关的,OK,我们有‘心事鉴定组’,或者你这个人特别拗,什么事情都喜欢计算一下,那我们有‘死理性派’……”在这个兴趣指向非常明确的架构下,你很快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小庄常说,科学太坚硬,她要做那个敲壳的人,但其实,生活又何尝不坚硬,为了你所想得到的那些,你又是否做好准备去叩门了呢?

科技有意思

在很多人看来,科技是多么冰冷的东西,但在小庄眼里,就像她策划出版的《冷浪漫》一书的书名,那可以是理性与感性的糅合,而其中的妙不可言,又恰好能用另一个书名来形容——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说白了,我热爱科学,它本身对我很有趣,我就是很喜欢讨论或者想这些事情。”当你身在其中,当你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便能舔尝它的美妙。在一次演讲中,小庄这样说:“科学,至真极善,以及接近完美。”采访间隙,我们在院子里晒太阳,她突然笑了起来,问我:“你知道怎么把阳光关起来吗?”然后她就真的给我解释了一通,当时的感觉是“尽管不知道楼主在说什么,但是好像很牛很funny的样子”。也许科技对小庄来说,真的是,有意思。

有意思,才能走到有意义。如今,小庄是果壳阅读的负责人,她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出版上,她更像是一个提供平台的人,向大众出口关于科学、关于求真的声音。“我希望提供一个信号,告诉我的作者们,他们的努力,那些演讲啊、文章啊最终都能变成一本书,一个纪念,坚定大家走下去的信念。”小庄也坦言,她对目前的书都不满意,但她相信,一个真正的大家总会出现,一本伟大的著作终会诞生,而她希望,那美景的出现正因她今日的努力。

“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找一个东西让自己立起来,你不能是瘫着的,不能是倒下的。这个东西不是为了让你显得多么高大,而是让你感觉是立着的。”——参与到世界改变的进程中来,这就是小庄的那个“东西”。

“死理性派”谈恋爱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能用科学来解释吗?是的。那么爱情呢?小庄依然回答得毫不犹豫:的确如此。而我们,作为情感充沛的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个体,或许最难理解也不愿相信的就是这一点。

一个绝对理性的女孩的爱情——会不会很无趣?小庄承认,她在感情中不会有什么纠结,因为她太清楚那是因为什么了,有时,她会立刻抽身。即便别人觉得无趣,但减少了自己的消耗,能够让她保持更纯净的状态。就像小庄常说的那样,科学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最自然、最懒的方式,当你诚实、真实,其实是最简单的。

但这个平静地说着本质、说着博弈、说着欲望驱动的女孩,也会不好意思地笑笑:“当然,道理是道理,还是得承认自己是个人嘛,不是钢铁机器,感情上我也会有很多问题,会脆弱会犯错。”那么或许,小庄想要说的就像她所写的,提醒各位优秀美丽的姐妹,在知晓部分真理的前提下,不应该拒绝更多真理—是—种勇气。

在小庄新书的序言最后,有这么一段话:你相信倘若有一天,科学足够发展,人类可以预测或者控制爱情吗?我的回答是,“是的,我相信。”提问者不约而同地追问一句:“你不觉得那很无趣吗?”我也会继续回答:“不会,要相信我们到时候已经发展出了反预测和反控制技术。”

科学松鼠会 篇3

升腾与赞誉:科学松鼠会及其创作

科学松鼠会 (以下简称松鼠会) 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 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 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 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

《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1]其网站 (songshuhui.net) 成立约半年即获“德国之声”全球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两项公众奖, 并入选当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由松鼠会根据网站博客出品的书籍《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并获得2010年度“播客天下”智慧奖, 至2012年2月已连续推出《吃的真相》《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宝贝别怕》等科普畅销书。自成立以来, 松鼠会先后被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在内的100多家媒体报道, 在百度搜索里输入“松鼠会”词条, 找到的相关结果高达2120000 (1) 条……一系列的成绩表明, 在成立4年多的时间里, 松鼠会作为一个草根性、非营利性的科学传播机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开局良好且在持续发展, 在当下众多科普网站短命、科普传播不力的普遍现象前成为特例。

时尚与草根:松鼠会创作的新开拓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群意欲“剥开科学坚果”的“松鼠们”?笔者认为, 采取独特的科学写作策略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普的灵魂是科学精神, 而内容的选择与形式的表达无疑是成就其科普精神最关键的要素。

时尚的话题选择。“时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当时崇尚的风气、爱好”[2]。我们发现松鼠会传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并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科学话题, 且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很时尚。松鼠会成立至今, 共撰写了近30个专题, 其中一半的专题与人们关注的社会时事及经历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如“地震”“奥运”“诺贝尔奖”“世博会”“核辐射”“七夕”“元宵”“抗衰老”等。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 只有在信源与信宿经验范围内的共同领域, 才是实际传播的部分, 因为只有在此部分, 信号才是信源与信宿共同拥有的[3]。也就是说, 只有在信源与信宿之间共同拥有且能够理解的信息才是真正要传播的内容, 所以, 我们进行科学信息传播, 要提高科普的有效性, 应该充分考虑接收者的认知范围。因此, 松鼠会将传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公众的经验世界, 集中在其认知能力范围可以理解的科学话题上, 集中在人们生活中正在关注但有疑惑或者还未发觉但一经提出又急需要解答的科学问题上, 前文列出的时尚专题如此, 在该协会网页上随便找到的《为什么牛奶和花生的黄曲霉毒素标准不同?》《牛奶如何变奶酪》《直面儿童第一杀手———肺炎》《谁能千杯不醉》《护肤品的大小把戏》《宅族性幻想分析》《动物如何“坐月子”》《关于“口吃”, 你的观念该更新了》《人类活动与极端天气》等文章亦是如此。

草根式的言说方式。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它单列为一个词条, 释义是“群众的, 基层的;基础的, 根本的”[4]。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 草根文化成了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的代名词, 具有顽强与广泛的特征。这里我们称科学松鼠会网络科普创作言说方式的草根式是指其表达方式的非主流、非正统, 它即兴、快速、轻松, 区别于那种唯我独尊、冷冰冰的所谓严谨规范的表述方式, 当然, 这与其使用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及表达者的非官方组织性质密切相关。

少面目森然的术语, 多通俗易懂的故事。“又是一年圣诞, 穷困潦倒的天文学家开普勒 (Kepler) 徜徉街头, 他很沮丧——粗心大意的鲁道夫二世 (Rudolf II,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开普勒的庇护人) 忘记发薪水已经好几个月了……”这是松鼠会里文章《雪花史》的开头, 如果不继续读, 很难想象这是一篇有关科学的文章。读完, 400多年来一个个与雪花有关的历史故事浮现在眼前, 不仅让人认识了一批揭示雪花这一美的奇迹的牛人, 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雪花的点滴:雪花为什么是六瓣的, 什么环境下雪花会呈瘦高的六棱针、矮胖的六角星等。这就是松鼠会员讲的故事, 他们知道, 过多的专业术语只会加大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 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随着故事情节逐渐呈现的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

少四平八稳的呆板, 多诙谐幽默的鲜活。我国相声艺术有言, “理而不歪, 笑话不来”, 如果歪理成串、歪理歪推, 文章就会有充满幽默的谐谑之趣, 而松鼠会里这种文风的文章俯拾皆是。表现在用语上, 则是有意追求“雅俗夹杂”的效果, 科学的术语与鲜活的现代市井口语、网络时尚语交替出现, 有时还十分夸张, 又故意“用词不当”, 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如在《植物的彩色智慧》一文中, 作者用极富文学韵味的话语描绘了一幅大自然五颜六色、生机盎然的画面后说:“不过, 植物在大地上涂抹色彩可不是为了自娱自乐, 表达感情, 而是为了更好地在这个可爱的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下去。满眼绿色竟是植物的‘残羹冷炙’……”像这样充满诙谐的语言在松鼠会的文章中随处可见。文学语言的运用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增强说服力。[5]此外, 打油诗、漫画、小典故也常为松鼠会所用, 会心的笑由之而生, 而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作者与读者由此而达成了高度的心照不宣的默契。

少话语霸权的冷漠, 多信息分享的诱惑。同科学对话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传播理念。既然是对话, 内涵无疑逃不开平等、开放、多元等科学观念。松鼠会本着“草根”的低调与谦和, 做到了真正蹲下来尊重、倾听受众的意见, 很耐心地处理回应传播中出现的噪音, 因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如在《阿司匹林的世纪传奇》的63条回帖中, 作者或是懂行的关注者对网友的疑惑一一作答, 对他们指出的问题有则改之, 不回避问题, 不傲慢待人;对在别的网站上使用暴力话语纯粹找茬的网友则不卑不亢, 妥善处置, 充分体现了松鼠会平等、开放、多元的精神, 这种谦和的态度鼓励了科学门外汉关注、参与的积极性。还有松鼠会博客上开设的互动栏目如小红猪小分队的译文、“Dr.you”别出心裁的问题与答案等, 加上他们对信息分享的充满热情的诱导, 读者的参与激情被空前地点燃了。

这样时尚与草根相结合的文本呈现, 既有感性强度又不乏智性深度, 迎合了公众的口味, 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坦途与荆棘:网络科普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当今社会, 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人们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异常增大, 闲暇时间主要以轻松、休闲、娱乐、通俗为主题, 学习时间也大多被应试教育和功利实用学习所挤占, 在读者倾向日趋快餐化风格的背景下, 科学松鼠会在面对科普创作“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上选择了上述时尚与草根相结合的策略, 应该说互联网的存在成全了这种风格。但“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在试图化解科学传播难度达到沟通目标的漫漫长途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松鼠会充分发挥网络科普具有的高度选择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广泛性, 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 特别是以其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多元深受读者好评, 然而, 科学松鼠会在科学传播中网络闲聊的味道太重, 不够严肃、不够严谨, 立场不够坚定, 面对信息来源是否正规、信息表述是否准确、信息标示是否规范等关键问题, 松鼠会也只能全凭其自觉自律来回答, 能否消除荆棘, 继续坦途, 松鼠会网络科普的实践一样面临新的挑战。

但我们相信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 看似散漫无羁, 但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就如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 松鼠会优秀的网络科普创作也将继续是中国科普创作的重要力量。

摘要: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是当代科普创作的生力军。它以博客群的方式进入网站, 开局良好且在持续发展, 而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平台, 采取独特的科学写作策略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时尚的话题选择与草根式的言说方式是其科普创作重要的特色。

关键词:科学松鼠会,时尚,草根,科普创作

参考文献

[1]科学松鼠会简介.http://songshuhui.net/about/.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陆谷孙.英汉大辞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科学松鼠会 篇4

“科学传播” (science communication) 一词由英国学者J.D.贝尔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首先使用[1]。科学传播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传播, 依次为:中心广播模型;欠缺 (deficient, 也译“缺失”) 模型;对话模型 (也叫民主模型, 与境进路) 。分别对应于传统的科普时期, 公众理解科学时期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时期[2]。在网络传播兴起特别是社交媒介成为网络用户的重要使用之后, 由于媒介本身的互动性和开放性, 很多研究认为, 我国的科学传播开始进入“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时期[3]。有反思的科学传播强调科技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科技并非不重要而是十分重要, 但科技不等于正确, 更不等于幸福;关注科学不等于支持科学, 支持科学不等于支持某一种具体的科学。其特点是科学传播受众与主体均多元化;强调公众的态度, 公众的发言权及公众参与科技事务。更进一步的“第四主体”理论指出, 对话模型中, 强调“家户利益”的表达[4]。因此,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的理性的独立的参与是“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模式的基础。

这些研究指出,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普遍发展后, 技术门槛已经逐渐消失, 传统的科学话语转变为更有技巧和趣味的传播话语, 从理论上讲, 普通用户对于科学传播已经具备了普遍的接近可能。与此相比, 大多数研究关于接近欲望的探讨仅限于就“传播内容与现实更贴近”和“传播话语更具趣味性”这两个方面而断定公众对于科学传播具有基本的接近欲望, 显得较为武断。

那么, 公众对于科学传播接近情况到底怎样?网络中的个体公民是否愿意主动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独立的思考、判断和批评?这是在探讨科学传播的“有反思”的模式建立和科学传播公共领域建构时不应回避的问题。

二、关注量背后的真相

截止到2012年10月8日, 两个被众多研究认为具有“科学传播公共领域”性质的网络传播主体 (媒介) ——“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 (以下简称“松鼠会”,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质, “果壳网”和“松鼠会”既指创作团体, 又指特定的信息发布和讨论媒介, 因此, 这里说是网络传播主体 (媒介) ) 新浪微博分别拥有粉丝数53万和70万, 其中, 活跃粉丝分别达到30%和40%[5]。这看起来是很庞大的数字, 但从数量上看, 这两个主体拥有的粉丝数远远不及其他类别 (娱乐、生活) 受关注的微博粉丝数量。另外, 即使与科技类微博本身相比, 粉丝数居前的仍旧是各涉及科技领域的名人。以当日为例, 科技名人排行榜第10位的乔健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 拥有的250余万粉丝量仍然是这两个网站微博的几倍之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 果壳网和松鼠会微博的活跃粉丝比率非常高, 高于以上提及其他所有的著名微博, 因此相应的PR值和互动率也较高。但是, 关注率、评论数和转发率上却远逊于其他类别的著名微博。这说明, 一方面这两个网站微博的活跃粉丝更加具有独创性, 因而具有所谓“民主批判”的能力。另一方面, 这两个网站微博的粉丝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性, 活跃和互动只在这一范围内展开。BMW 2011年的一个整合营销项目这样描述果壳网的用户:“果壳网的受众覆盖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科学常识和职业分布的都市青年人群, 活跃用户中包括部分科技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在传媒、活跃博客圈内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声誉, 能够影响意见领袖群体。果壳网的站外粉丝 (如官方微博粉丝) 主要是对科技向往, 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并对科技创想和生活乐趣有浓厚兴趣和独特见解;对果壳组织的线上线下活动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传播力”[6]。这种描述表明果壳网的关注者符合某些类别化特征, 如学历层次较高、并且在某些领域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等。科学松鼠会一直与果壳网并提, 在用户群体上, 也具有类似的特征。这说明, 虽然用户数量众多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但用户总体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这些用户已经具备了相互交流、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特点, 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群体。

根据CNNIC发布的第30次互联网使用报告, 松鼠会和果壳网用户这样的“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群 (大专及以上) 在全体网民中仅占21.6%, 且有增长缓慢和比例逐渐减少的趋势[7]。这说明, 即使在网络传播环境中, 松鼠会和果壳网的用户群也缺乏公共性, 仍然局限于某个群体内部的交流, 对更多数和更普通的大众来说, 它们缺乏必要的吸引力, 也缺乏足够的接触行为。松鼠会倡导的“将科学的坚果剥开, 把美味的果肉献给大众”没有实现, 只是吸引了一群看热闹的松鼠。

既然具备了前面提及的理论上的接触可能, 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为什么大众对于科学传播仍然缺乏必要的和自愿的接触呢?

三、接触行为原因分析

前面提及, 接触行为的实现, 依赖于两个方面的要素:接触欲望和接触可能。虽然很多研究从技术上论证了普遍的接触可能, 但是, 真正意义上的可能性还应该具备相关的社会因素。

(一) 标签化界定与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在经历了最初以信息公布和交流为主的阶段之后, 开始向社交媒介的趋势发展。微博和SNS社区已逐渐成为网络的代表媒介。在网络传播的社交属性日益鲜明之后, 网络传播体现出明确的群体化和标签化特征[8]。

“标签”是一种简单的描述方式, 通过语言符号对用户个性进行归类, 也是社交媒体实现用户群体化的简便形式。被标签了的用户会按自己的标签分类寻找从属群体, 并实现线上交流。“标签”包括QQ、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等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介的普遍使用。为自己贴标签几乎成为进入和使用这些媒介的必要条件。“贴标签”实际上体现为用户“找组织”的行为, 使得群体的建立更加容易, 群体内交流也更有机和密切。但同时, 这种内部联系密切的群体意味着群体边界的严格和强烈的排他性, 巴斯曾经指出:“一个群体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斥他人”[9], 本身就建立于信息交流而没有现实联系的虚拟群体更是如此。因此, 在由主要标签界定了群体的主要特征之后, 群体会自然产生一种排他性——即对非本群体特征的人的隐性限制。

因此, 一旦果壳网和松鼠会的粉丝群体具备了如BMW的营销项目描述的群体特征, 那么, 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学历较低、信息影响力和传播力较差或是年龄偏大的用户都自然被排除在粉丝群体之外。也就是说, 基于标签化选择形成的群体在实际上阻碍了不符合这种特征的其他用户实现技术理论上存在的接触可能。

(二) 媒介使用与满足

专注于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 受众对媒介的惯性接触主要来源于对特定媒介的媒介印象, 这种媒介印象来自受众信息需求的满足与否。因此, 在科学传播中, 以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为代表的理论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媒介能否满足更普通大众的信息需求, 是大众会否持续选择接触这些媒介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普通大众是指不具备以上所称“果壳网粉丝群”特征的, 在中国网民中占绝对多数的, 在学历和影响力方面都处于较低层次的网络用户。

2012年6月19日, 豆瓣科学松鼠会读者花园小组有用户发帖“有没有反感科学松鼠会的人?”由于本主题帖是可查证舆论中第一个对科学松鼠会提出根本性的批评意见, 同时来源于其读者群体, 可以看做是群体内部的一种“自反”式传播, 应给予足够的认识, 否则将造成群体信息流通不畅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 本文将对主题帖及讨论中的代表性意见做文本分析, 讨论被公认可以体现“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模式的果壳网和松鼠会提供了何种性质的信息, 以及这种信息能否满足普通大众对于科学信息的需求。

用户表帅@c语言提到:“去果壳网看了一下, 总觉得有种选择性失明的辟谣。有问题的新闻一抓一大把, 但是总是选择一些不会得罪某些部门的新闻去进行科普。”这种论调遭到了l Euc In E的反驳, 认为果壳网是商业化的网站……“选择性失明”是由现存环境决定的, 像果壳网这样具有科普性质的网站不需要承担如同社会性媒体那样的社会责任。此观点立刻被荒野地铁说成是“无耻的儒生逻辑。……这样果壳网和松鼠会就没资格来校训公众什么是科学真知”[10]。虽然意见不一, 但可见其用户群体对其传播内容的认知基本一致, 即这些民间的面对公众的科学传播机构主要就社会热点事件用“现有知识”进行科学原理方面的解读, 不进行社会科学层面上的深入剖析, 也没有发展地看待科学本身。

本帖很多用户提出了松鼠会 (果壳网) 反对中医的观点, 实际上, 松鼠会从来没有正面提出“反对中医”或态度明确的相关言论。但从其文章立场来分析, 相关作者经常从西医体系或现代生物学角度进行问题说明, 经验和传统往往被忽略。如影响较大讨论女性例假期间是否应该洗头和采取冷食禁忌的文章, 就挑战了中医妇科的经验和传统。虽然文章评论提供了开放的讨论, 也有网友参与反驳[11]。但相同立场的文章一多, 还是会造成如Dr.希鲁鲁克本帖中所说的:“有的甚至连西医都不是, 懂了一点统计学原理就开始来说这说那, 好像很懂似的。其实科学也是在慢慢发展, 还远远没有到一览众山小的水平。我也爱好科学, 但我很反对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一切, 太狭隘了”[12]的总体印象。

与其他文化相比, 中华文化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文化, 中国哲学具有根本上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而就目前来看, 中国普通人群的媒介素养并不高, 不具有对于信息的独立辨别力。以前面讨论的问题为例, 普通大众例来遵行的经验传统受到了挑战, 但由于松鼠会看似“开放”的讨论氛围让大众没有清晰的认知观点, 同时, 松鼠会的各传播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态度基本一致, 争论只处于用户群体的讨论中, 使得他们的科学传播失去了主体上的“反思性”和“公共批评”。因此, 在对此类网站的媒介接触中, 普通大众无法获得对社会根本问题的深刻看法, 也不能获得具体和实用的生活经验, 他们的信息需求便无法得到满足。

可见, 无论从何种层面上讲,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 对这些具有科学传播性质的网站进行持续性的接触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也就进一步将其用户群体固定为BMW营销报告所描述的范围。

四、可能的后果和潜在的危险

由于网络科学传播媒介具有以上所述的用户群体特征, 将可能导致创始者和之前研究未曾预计的潜在后果。这些后果可能包括:

(一) 科学认知变为身份象征

前已论及, 松鼠会和果壳网发展很快, 用户人群和站外粉丝群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但是, 这种扩大并不代表用户范围的扩大和层次的深入。如前所述, 用户被固定在某一特征的人群中。更重要的是, 这种特征化群体的倾向可能进一步深入, 变成某种身份的象征符号。《江淮晨报》曾有报道指出:“‘去参加松鼠会的活动’, 已经成为京沪两地青年人的时尚”。[13]这句论述经常被引用作为科学真正开始流行, 科学传播成为大众参与活动的证据。但实际上, 这句话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首先, “参加松鼠会的活动”是时尚的标志;其次, “参加松鼠会的活动”是中国内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时尚青年的选择;该报道同时指出, 松鼠会的用户人群中, 人文学科背景的人数甚至超过理工学科背景的人。仔细调查可以发现, 很多人给自己的标签与“旅行”、“电影”、“音乐”甚至是“独立电影”、“独立音乐”等明显具有都市小资气质的特征相关。

这说明, 对于松鼠会的线下或线上接触, 主要目的是寻求一种身份认同, 也就是说, “参加松鼠会”的活动或者“成为松鼠会的用户、站外粉丝或者活跃粉丝”成为一种象征性符号, 象征对于时尚的领悟和接触能力, 以及现代都市的生活态度。

(二) “知沟”的进一步扩大

1970年,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 因此,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 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是一种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化理论。

如前所述, 松鼠会和果壳网这样的科学传播网站固定了其用户群和站外粉丝群, 普通大众对其失去了接触欲望和接触可能, 没有持续性的媒介接触行为。因此, 其用户和粉丝群体掌握的科学信息相对于普通大众更多, 他们关于科学信息的知识鸿沟也就越大。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的科学传播, 只能使这种传播越来越局限于特定群体, 成为“公众理解式”的科学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要求是支持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就整个社会而言, 不能形成对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也无法通过大众的“知”与“疑”形成社会公共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由大众对科学的普遍关注实现科学最终为大众服务。

(三) 科学信息的娱乐化

松鼠会成立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让科学流行起来, 把科学的美味果肉奉献给大众”。在这种宗旨的指导下, 松鼠会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做了深入的改变, 很多研究都分析了这一点, 并认为是松鼠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方式确实吸引了更多理工背景或单纯对科学技术有兴趣的用户, 但是, 刻意对用户和粉丝群的迎合造成其传播的科学信息进一步娱乐化, 在上述帖子中, 有不止一位用户提到松鼠会 (包括果壳网) 的深入娱乐化倾向[14]。除了传播话语之外, 由于前面提及的传播内容不够深入、不够符合大众生活需要等原因, 科学信息体现出多层面的娱乐性, 也渐渐偏离了科学传播本身的目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新的网络传播媒介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实现了“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模式的可能,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超过理工背景或单纯对科学技术有兴趣的个人的关注, 但是, 从根本上讲, 这些网络科学传播主体 (媒介) 并没有实现对于社会普通大众的吸引, 社会普通大众对这些科学传播网站并没有持续的媒介接触行为。因此, 依靠这些网站建立“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还言之尚早。科学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不应该过分乐观, 错误估计目前中国大陆的科学传播阶段;完全信任新媒介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 只从网站本身做传播要素、过程或方法的研究, 而应该将其科学传播活动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 做更为深入的系统研究。同时, 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不应偏重于科学传播的某一方面, 而要与科学教育、专业交流及技术本身的扩散结合起来;不单纯依靠民间组织力量, 而与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博物馆、出版社等机构结合起来, 对更普通的大众进行教育。

摘要:科学传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目前很多研究认为, 中国大陆的科学传播处于“有反思”的科学传播阶段甚至可以构建“科学传播公共领域”。但实际上, 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代表的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传播主体 (媒介) 远未实现这一模式, 相反, 还会导致离科学传播目的相去甚远的结果。科学传播的研究和实践者不应该盲目乐观, 过分相信技术力量, 要结合多种科学传播力量, 促进中国的科学传播进程。

关键词:科学传播,群体特征,科学松鼠会,果壳网

参考文献

[1][11]杨鹏, 史丹梦.真伪博弈:微博空间的科学传播机制——以“谣言粉碎机”为例[J].新闻大学, 2011 (4) .

[2]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 2009 (2) .

[3]董雪.浅议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J].新闻世界, 2012 (4) .

[4]刘华杰.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J].科学与社会, 2011 (4) .

[5]新浪微博风云榜[EB/OL].http://data.weibo.com/top.

[6]2011果壳网BMW整合营销案例《一辆车的JOY基因》[EB/OL].http://www.xici.net/d159675806.htm.

[7]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163.com/special/cnnic30/.

[8]程名.网络传播的社群化传播方式与网络民俗的建立[J].东南传播, 2012 (9) .

[9]群族性与群族认同[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6971ad549649b6648d74712.html.

[10][12][14]有没有反感科学松鼠会的人?[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0510953/.

科学松鼠会 篇5

1中国科普NPO可持续发展之隐忧

中国的NPO(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生态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体系。尽管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从现实状况来看,中国的NPO发展依然存在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巨大制度障碍与发展困境。因为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数NPO在政府强力规制和不完善市场规则的双重挤压下面临困境,核心体现在制度供给不足与资金供给匮乏两个方面”[2]。正是在发展生态困境之中,我国的很多NPO便畸形发展,野蛮生长。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公益基金会丑闻的频现,让NPO的形象大大受损,逐渐降低了政府、企业、社会对各类NPO的信任与资金支持。而国外的NPO在政府的制度性供给与支持下,已经成熟地培育出法律、制度、社会、公民个人的多重支撑,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发展机制与模式。

我国科普类NPO组织的稀缺与效率低下,让中国科普成效大打折扣。当前中国的科普工作主要依托带有一定“准行政化”事业编制的科协组织及其科技馆一类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开展。这些机构大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理念落后、组织能力不足、效率低下,从而几乎很难有实质性的面向大众的科普行动。更有“一些科普组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任何发展,甚至只是徒有虚名,不开展任何实质意义的活动。所开展的大部分科普活动形式和手段陈旧,缺乏创新,科普内容偏重科技知识的传承,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力度不大”[3]。可以说,在人浮于事的现行体制下,从全国发生的各种“科盲性”社会现象来看,我国现有的各类各级科普组织基本上形同虚设,远不如学校自然科学教学课程以及电视节目如“探索与发现”、“动物世界”、“地理中国”等更有传播效果。正是在我国科普组织的社会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大背景下,“科学松鼠会”这个全新理念与形态的科普NPO脱颖而出。

“科学松鼠会”的飞速发展,创新了科普传播形式。“科学松鼠会”是一群有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专业人士发起的草根NPO,最初是希望通过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感表达方式以实现“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景。后来,科学松鼠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科学松鼠网”,并吸纳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来自海内外的优秀华语科学传播者,他们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绝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文字出众,视野开阔。成员以集体专栏的方式为《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读者》、《男人装》等媒体供稿,并以个人名义为《南方周末》、《新京报》、《时尚先生》、《智族GQ》、《外滩画报》等几十家一线媒体写作。通过这种组织化的集体发声,让科学知识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文化读本。2008成立当年便入选为2008年度中国科普十大事件。2009年,科学松鼠会又分别与中国科普作协和上海科普作协合作,在北京、上海开设了科普写作辅导班,培训了近40位学员,广泛并义务地向华语文化圈的大众传播科学常识。2010年掀起救助被拐儿童的高潮时期,科学松鼠会在网上开发了一套人脸识别技术,被与寻找走失儿童结合起来,成为当时最高效率、最专业的公益救助网络系统。2011年日本核泄漏时期,科学松鼠会第一时间向公众全方位解释了核泄漏对我国的危害范围、危害形态及防治策略。还有这两年科学松鼠们撰写并出版了系列科普专著,一度还引发了中国大众的科普阅读热潮。

科学松鼠会成为成长速度最快、传播面最广、专业人士最多、科普活动最全面的NPO,这几乎成为了近三十年来中国NPO领域发展的奇迹。的确,科学松鼠会通过他们独特的创新方式,实现了科学的时尚化、微博化、美文化。但作为一个NPO,其组织化发展历程却并非顺利。为了实现组织的合法化、机构化,经过了两年多的探索,科学松鼠会终于到民政部门注册了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由哈赛科技传播中心这个科普NPO运作科学松鼠会。科学松鼠会因此才有了一个法律身份,从而摆脱了有名无份的尴尬境地。但由于受到中国NPO发展的普遍性障碍所困扰,以及科学松鼠会一度被排除在“公益圈”之外,一直也没有申请到任何公益项目基金的资金资助,早期活动都是依靠松鼠会成员的个人出资、稿费收入维持运转。因此,松鼠会虽发展迅速,却依然无法摆脱陷入中国NPO发展的国情式困境之中。

2科学松鼠会依托商业反哺公益的路径

中国一直以来缺乏真正意义上的NPO性质的科普组织。传统形态的科普工作主要由科协及大学院校的相关社团负责。科协及其科技馆的活动经费大多由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出资,而大学生的各种社团则由学校提供资助。另外,近年来农村的科技推广站或科普活动几乎呈现空白化趋势,主要的活动也属于大学生的“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性质,这也属于大学生社团化形态的科普活动。国内知名的“自然之友”等NPO,又集中在环境保护领域。得益于网络社会的发展,一些非组织化注册性质的网站倒是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关于天文、地理、大气、土壤、生态、生理、医学、药物、技术等方面的科普工作,并且起到了较大的社会化推广作用。比如新语丝网站近年来做了大量关于科学打假的工作,也在一定层面上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但其本身并非专业性质的科普组织。科普作为一项冷门的公益领域,也因为科普推广本身的专业能力、营销能力、资源动员能力、经费支持、机构化运作的限制,大多自发形态的科普网站也难以开展规模性的科普工作。一句话,没有平台、没有经费、没有身份、没有人才、没有资源、兴趣之士很难真正开展可持续的、规模性的、深入的科普工作。

NPO的公益需要商业公司的赢利来反哺。最早由姬十三等科学松鼠们建立起来的科学松鼠会,因为隶属于一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NPO“哈赛科技传播中心”框架之下,因此有了自己正式的NPO身份。但毕竟科学松鼠会的性质是非营利组织的NPO,要开展规模性的科普推广、科普讲座、科普影视鉴赏、网站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所以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创设了“果壳网”这样一家泛科技媒体网络公司,借助果壳传媒的商业经营来获取收益,并让互动果壳传媒公司成为科学松鼠会的出资方,从而建立了一条以商业反哺公益的新模式。这种商业反哺公益模式有别于现在很多企业设立的公益基金会或家族冠名的公益基金会。后者大多数属于先有商业公司,有了较大财富积累之后再设立企业公益基金会或创始人家族公益基金会,也即先有钱再做公益的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资金输入型公益。也有别于另外一种公益资金筹措模式便是大多数的私募或公募型的公益基金会,这种可以称之为投入型公益。而科学松鼠会则是先有公益机构,再有建立在公益机构巨大声誉基础上的商业机构,最终实现商业机构的经营获利支持作为先辈的公益机构(见表1)。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商业反哺公益,一种“子辈”对“前辈”的利益回报机制。

反哺的最初定义便是指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后来“反哺”一词也用来比喻子女孝养父母。再后面出现了所谓的“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4]。果壳传媒之于科学松鼠会的反哺,则属于一种通过资金回报以提升“前辈”发展动力的“商业反哺”行为。果壳传媒正是凭借这科学松鼠会这一成功的“公益母体”而成长起来的商业公司。目前,果壳传媒经营的果壳网与果壳阅读的两大业务板块,也是与科学松鼠会之前做的项目有传承关系。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这个“后辈”通过果壳网的科技社交网站运营以及科技类图书出版发行等业务实现商业利益,并将商业收益反哺给科学松鼠会这一NPO组织的运营与发展。无论是果壳传媒,或是哈赛科技传播中心及其科学松鼠会,其创始人都是同一群人,他们希望用商业来支持公益,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组织型商业反哺公益机制。

科学松鼠会所获取的果壳互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的商业反哺力,无疑开拓了一条NPO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一边是商业经营,一边是科技公益传播,通过商业反哺公益,最终相辅相成,相益得彰。

3科学松鼠会的科普“社会营销”行动

以商业的方式、策略、理念来实施公益,便具有了社会营销的属性。科学松鼠会业已成功开展的电影科学鉴赏会、科学嘉年华等非常时尚的活动来促进科学知识、科学常识的大众化推广。比如其中一月一期的“小姬看片会”每月精选一枚优质大片,来自Discovery、BBC、National Geographic、NHK、PBS等国外公共频道,和观众分享上至宇宙下至微生物的科学话题,主持人小姬邀请松鼠或松鼠信得过的科学家或其他领域的达人来一起快意交流关于影片中的科学情节、科学话题、科学疑问。仿若是一场场的大片首映礼,带领现场观众以“科学方法论”的视角重读大片。这在国内的公益传播领域,已经属于最前卫、最时尚的模式。科学松鼠会经常走进大学报告厅、电影院、美术馆等开展科普,真正实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景。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营销。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社会营销是使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来影响目标受众的行为,是他们为了个人、群体或者社会整体利益而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某种行为”[5]。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们通过将科学知识、信息、真理、规律用非常具有阅读美感的文字来书写专栏文章,通过流行电影中的科学赏析来传播,举办科学嘉年华来提升互动效果,这些组合策略早已超越了科技馆的相对乏味的展览,科普读物枯燥的表达以及街头科普活动那种吃力不讨好的窘境。

社会营销应用于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传播,具有重大的策略转型价值。社会营销核心是“希望变革社会行为,是一种用于变革行为的战略。它以市场营销中的各种策略如市场细分、消费者调查、产品概念开发和测试、针对性交流、便利设施、鼓励手段和交换理论的概念,追求目标接受者反应程度的最大化”[6]。在中国做科普,是一个急迫又艰难的选择。在制度化、体制化的科普工作成效甚微的局面下,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们自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断发声,不断“驱散恐慌、粉碎谣言”,日本地震、核辐射、碘盐风波、超级月亮等谣言都被这群科学松鼠们剥开了真相,他们主要“通过生动的科普文章、有趣的漫画和图表,以及在线回答网友提问等方式来进行科学知识传播,‘粉碎’各种谣言。传递给大众有用的科学知识与信息”[7]。正是他们通过好读的专栏文章、网络互动、“果壳时间”等市场营销策略,成功地在迷雾中拨开了真相,将束之高阁的科学“请”下来,诚挚地邀请每一个人品尝它的美妙。这才改变了“谣言”给社会大众造成的行为混乱与行动茫然。社会营销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行为或者观念,而科学松鼠会通过其创意传播推广手段,粉碎各种科学谣言,将科学真相告知大众,恰恰就是纠正、改正、改变大众在“谣言、迷信、谬误”的影响下的各种观念与行为方式。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

科学松鼠会作为一个公益平台,透过公益化的社会营销,不断做实了“果壳传媒”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松鼠会现开设了化学、医学、天文、健康、心理、材料、物理、环境、生物、神经科学、综合考古、能源、计算机科学等主题科学板块,这些板块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所涉及的大部分与“科学”有关的知识领域。科学松鼠会坚持“公益科学”,通过活动、论坛、讲演等社会营销最典型的“针对性交流”与“重复沟通”原则,不断拓展了科学普及的有效性、鲜活性。单就科学松鼠会开展的“电影暑期档”,便以全新的娱乐性、学术性、科学性结合的方式传播了关于影视片中科学主题的奥秘与真相。这一招,获得了极大的传播效果。很多大学生、市民都冒雨前去参加活动。科学嘉年华,则是开展了社会营销策略的“便利设施”、“鼓励手段”、“交换理论”等理念,传递了科学知识。“便利设施”要求开展社会营销活动要以某种参与者便利原则,能够让参与者轻松、简单、愉悦地进入活动现场。而“鼓励手段”,则更多地透过一种朋友式的带动和娱乐型的激励,让对象能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某种信息。而“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则包括了思想交流、情感互动、礼物赠予等方式,达成某种社会关系的交换。科学松鼠会在2009年10月的一周内,在北京共举办24场科学嘉年华活动,包括演讲、沙龙、现场实验、化妆晚会、交友Party、科学音乐剧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形式充分呈现了社会营销的上述原则与理念。报载,当时的活动成为了科学青年的大聚会,参与人数累计超过3000人次。媒体深度报道达到20次以上,并且还获得了兴业全球基金对活动的全程支持。《南方周末》对此评价道:“科学传播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深刻的理解力、想像力和卓越的表达能力,但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形成的自发组织—松鼠会正试图让这一活动变得轻松活泼,甚至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时尚”。这种民间组织开展的“科普”推广,远超过某些体制内组织所开展的任何一项活动。因为科学松鼠会真正发现了青年人的需求与想法,他们融入了“社会营销”的策略,经过精心组织和社会支持,一举成功。科学松鼠会通过社会营销活动,不断拓展了知名度与美誉度,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更让其“儿子”——果壳传媒获得了巨大的社会信任度。这种信任度当然推动了公司商业化性质的书籍、纪录片的销售。

4 “果壳科技传媒”标志科普NPO领域社会企业家的崛起

以商业的策略展开公益行动,并以组建企业机构来推广社会公益,增进社会福利,标志着社会企业家的成熟。按照《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作者伯恩斯坦的定义,“社会企业家是创造并管理着一个经营性组织,不同的是他们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而是为了解决某些困难的社会问题。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往往处在非主流的社会边缘地带,他们的公司使命就是要改变那些艰辛、荒芜、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群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和权利”[8]。因为只有本着商业的策略才得以在一个开放社会坚守自己的公益理想。首先是公益项目本身就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去策划、实施、管理,透过了社会营销战略,更好地推广了公益。其次公益项目的资金支持层面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远胜于求助外部资源。所以,公益创始人需要通过设立企业团队来展开商业运作,嵌入商业模式来获取经营成功,从而得以维持公益项目的可持续资金投入。科学松鼠会每个月超过10万元的公益推广经费,必须依靠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设立的果壳网与果壳阅读,来建立商业赢利模式,通过“商业赢利支持科学松鼠会,最终完成一个科普公益的理想”[9]。就如科学松鼠会暨果壳传媒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姬十三自己认为的那样,他“已经算是一个社会企业家”了。的确,社会企业家就是一个通过企业化运作公益项目的经营者。

科学松鼠会及其果壳传媒虽然业务分离,但由于商业反哺公益机制的生成,而日渐具有了社会企业的品质。Carlo Borzaga和Jacques Defourny主编的《社会企业的兴起》(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一书中认为,社会企业是面向社会问题,采用商业组织的经营管理理念、手段与策略,从事增进社会福利的新企业组织形式。社会企业具有两个重要的属性:社会性和企业性。社会企业能够将创新和企业精神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主动的社会福利机制,鼓励服务对象更多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从而能打破福利的僵局。而作为社会企业的领导者,社会企业家擅于建立和利用由各类人才和企业构成的多元化网络来一同解决社会问题。在这个层面上,社会企业与商业公司的经营模式很相似,但社会企业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而非赢取利润。作为科学松鼠会的“儿子”的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虽然业务上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网络科技公司的特征与模式,但其赢利后的收益完全反哺给科学松鼠会,因而促成了果壳传媒与科学松鼠会形成了一种“SE+NPO”的社会企业新组合形态。

社会企业家是社会创新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英国人查尔斯·里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在《社会企业家的崛起》(the Rise of Social Entreprepreneur)中提出“用企业家精神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家们主要活跃在最富于创新精神的民间非营利组织”[10]。大量以解决社会问题,改良社会生态,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的NPO迫切需要社会企业家精神来确立更好的运作模式。中国目前最缺的不是NPO,缺乏的是可持续发展、有成效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的缺失,是导致我国大部分NPO举步不前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指出,“社会企业家的作用之一就是作为社会的炼丹术士:以一些社会不会自然地形成的配置方法,将人们的想法、经验、技能和资源组织在一起,去创造新的社会合成物”[11]。科学松鼠会就是一家最具创新色彩的科普NPO,而且填补了中国科普领域的“流行色空白”。其创始者群体就是依托创新精神来提升我国科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并以提升与改善大众对于科学的认知,并最终改变日常生活观念与行为。

总而言之,科学松鼠会这个流行于社会的科普NPO在一群社会企业家的创新努力下,形成了商业反哺公益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这为中国的NPO,社会企业、社会营销实践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鲜活的样本与典范。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阶段,以科学松鼠会为代表的科普NPO,正是凭借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者的不断探索,建立了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机制,从而也可能为塑造一个“百年协会”奠定可靠的基础。

摘要:致力于科技社会化普及活动的NPO组织“科学松鼠会”,经过短短3年便发展成为一家知名的泛科技传媒公司,体现了公益性科技组织借助互联网而获得了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说明了科普也可以变得很时尚的网络社会定律。“果壳科技传媒”反哺科学松鼠会的模式或可成为中国NPO发展的一种时代样本。

关键词:科普NPO,商业反哺,科学松鼠会,果壳科技传媒

参考文献

[1]吴琼.科学松鼠会掌门姬十三:主动分裂[J].中国企业家,2010(22):110.

[2]邝倩.中国NPO现实发展的双重困境与理论研究模型的再设计[J].社科纵横,2004(6):16.

[3]张义芳.科普评估理论初探与案例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

[4]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52.

[5]科特勒.社会营销——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M].俞利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6]科特勒.社会营销——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俞利军、邹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9.

[7]刘滢.他们是怎样“粉碎”核辐射谣言的?: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的启示[J].中国记者,2011(4):87.

[8]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吴士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4.

[9]吴陈.科学松鼠会“升级”双管齐下致力科普[J].科普研究.2010(6):28.

[10]查尔斯.里德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M].北京:环球协力社,2010:3.

科学松鼠会网站科技传播研究 篇6

在我国上百家科普网站当中, 科学松鼠会网站的受众覆盖面广, 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是我国民办科普网站中的佼佼者。因而笔者选择科学松鼠会网站为个案, 对其科技传播进行细致分析。

1 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主体

本文所述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主体是指该网站传播活动的发起人群体, 他们是传播过程的源头。古语有云“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2008年4月, 一群立志剥开科学坚果的年轻人成立了科学松鼠会, 之后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加入。由于资源有限, 笔者仅能找到下列13位科学松鼠会成员的相关信息 (表1) 。科学松鼠会传播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学历层次较高

表1列举的13位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主体 (以下简称松鼠们) 中有1位博士后, 9位博士, 3位硕士, 学历层次较高。其中安婆婆是美国麻省总医院博士后, 姬十三是复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 云无心是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 林竹萧萧是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在读博士, 赵承渊是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冷月如霜是密歇根大学分子细胞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简称MCDB) 的植物细胞生物学博士生, 溯鹰是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士生, 李清晨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

他们是科学松鼠会网站原创内容的主要作者, 学历为硕士及以上, 大多是博士或博士后。高学历赋予松鼠们系统的学科知识和理性的思维, 他们推崇科学, 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

1.2 学科背景较强

由表1可知, “松鼠”们要么是国内外的一线科研工作者, 如安婆婆在美国麻省总医院从事脑科学研究、云无心在美国某国际食品公司研发部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研究、冷月如霜在密歇根大学分子细胞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从事研究;要么是在学科领域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家, 如赵承渊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 奥卡姆剃刀在高校主讲通信类专业课程, 李清晨是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医生并且写有医学史科普书《心外传奇》。

松鼠们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 学科背景较强, 对该领域的科学知识有着深刻而系统的认识, 因而其发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1.3 传播活动丰富

松鼠们有很多在媒体开设了科学专栏, 如姬十三曾在《新发现》等10多家媒体开设了科学专栏, 云无心在《瞭望东方周刊》开设“食色物语”专栏、瘦驼在《新京报》开过“动物行星”专栏等。还有一些松鼠是《环球科学》《新发现》《牛顿科学世界》《南方周末》等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如小姬是新华社记者, 史军曾做过《科学世界》副主编, 现为果壳阅读策划人。庄是《新发现》杂志特约编辑和《上海壹周》的专栏作者, 李清晨长期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 溯鹰是科普自由撰稿人。

松鼠们具有充足的传播经验, 作为媒体人的他们深谙传播之道, 了解受众的需求, 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在意受众的参与和互动, 更注重为受众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 在我国以自上而下单向灌输为主流的科技传播中无疑更受欢迎。

2 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内容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在科技传播过程中表现地尤为明显。

科学松鼠会网站分为原创、活动、译文、专题、训练营等板块, 原创和译文板块的内容涉及健康、化学、医学、天文、心理、数学、物理、环境、航天、计算机科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并且通过小姬看片会、小红猪抢稿、科学一课、达文西行走中队、Dr.You等活动将科学知识引入生活, 给受众亲身参与和学习的机会。科学松鼠会还对重大事件进行科学普及, 如2008年的奥运和地震专题, 2009年的日全食专题等。训练营设有线上专区邀请资深科学记者主讲并进行文字指导, 线下则围绕特定的热点进行互动。

2.1 译文和原创

2.1.1 译文开拓视野

从科学松鼠会网站2012年12月23日至2013年1月31日的10篇译文分析。研究得知, 科学松鼠会不定时从《New Scientist》《nature》等国际杂志、国际科技网站或科技领域书籍中选择文章翻译并发布, 翻译工作大多由小红猪小分队承担, 一部分是由想成为小红猪的忠实受众参加小红猪抢稿活动而翻译。

科学松鼠会对译文的选择很有眼光, 如《地球值多少钱》《德国大胆的能源实验》以及《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节选科学的影子》等译文, 都是国际科学领域中吸引受众眼球的文章, 有助于开阔受众视野, 帮助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人拓宽思维, 与国际科学研究接轨,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2.1.2 原创代表生命

在内容为王的传播时代, 译文只是锦上添花之举, 原创才代表生命力。科学松鼠会网站原创文章每天更新, 内容涉及健康、化学、医学、天文、心理、数学、物理、环境、航天、计算机科学、生物等领域。

同时, 笔者以2012年12月10日至2013年1月6日的50篇原创博文为研究对象, 将所选50篇文章在发布时间、学科分类、评论数及转载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统计 (见附录A) , 统计显示健康、生物、心理和医学领域的文章共有35篇, 占一半以上, 其中健康领域13篇, 生物领域12篇, 心理领域6篇, 医学领域4篇, 数学领域3篇, 科学漫画3篇, 物理、环境、地质领域皆为2篇, 天文、计算机科学领域各1篇。由此可知, 科学松鼠会及时掌握了受众的选择倾向性, 网站原创板块的文章编排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兴趣。

综上所述, 科学松鼠会网站的文章内容属于原创, 而非转载其他媒体的文章, 不会对受众造成视觉疲劳, 并且对不同学科领域文章的编排符合受众的口味, 从而创造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2 传播内容特点

2.2.1 贴近日常生活

科学松鼠会网站原创文章话题贴近日常生活, 语言生动活泼, 内容接地气, 以此迎合受众的口味, 吸引受众的关注。

科学松鼠会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健康、生物和心理领域所涉及的生活中人们感兴趣的科学知识, 比如《蘑菇越贵越好吗?》《戴水晶能治病吗?》等, 吸引受众进行全文阅读。科学松鼠会网站的语言活泼, 如《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到底是什么鹿呢?》一文中“时常听到有人说麋鹿在为圣诞老人拉雪橇, 这实在有点让人抓狂:天可怜见, 本来就已经够珍稀的麋鹿们会被冻死的!至少, 它应该是一种可以在寒带地区生活的鹿对不?”科学松鼠会和受众一起在嬉笑怒骂中探讨科学问题。

2.2.2 关注热点事件

从2008年地震专题到奥运中的科学、甲流、2009日全食、世博会直至2012年4月的H7N9禽流感专题, 科学松鼠会网站的专题版块足以表现其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和把握。

这一点在原创版块也有体现, 笔者进行内容分析的50篇文章中的《为什么说“嫦娥2号”近探“战神”牛爆了?》切合当时我国“嫦娥2号”在太空对小行星“战神”进行首次空间探测这一时事热点。《末日无方舟, 2012请自救》则是松鼠会针对2012的末日留言进行辟谣, 这些文章都说明了松鼠会在接地气的同时还不忘结合时事热点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

2.2.3 运用多种载体

在统计的50篇文章中, 每一篇都配有图片进行辅助说明, 如《柑橘家的不堪往事》一文中有9幅图片, 《带水晶真的能治病吗?》文中则有6幅图片。网站大部分文章后列有参考文献或引申阅读网址链接, 值得一提的是《给大脑装一个“光”控开关吧!》还附带科学家通过蓝光控制小鼠行为的视频来佐证文章。科学松鼠会网站综合运用文字、图像、视频、超链接等多元方式, 令呈现在受众面前的科学知识更全面更立体。

3 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方式的特点

3.1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绝大部分科普网站仅局限于网络传播方式, 但产生于新媒体融合时代大背景下的科学松鼠会网站以网络本体传播为主, 网外的纸媒传播和人际传播为辅, 三种传播方式综合运用, 相辅相成, 极大地吸引和巩固了受众群体。

3.1.1 网络传播

科学松鼠会网站页面顶端是科学松鼠会横式标志和各版块分类导航, 下部左边占了三分之二的版面, 是所选板块文章的简单介绍, 以精选图片搭配生动的导读, 吸引受众点击阅读, 右边是活动、专题、媒体导读等链接。页面以灰色为主色调, 白底黑字搭配偶尔的橙色, 将网页的颜色控制在3种色彩以内, 每天更新的文章搭配简约而不失明快的页面带给受众愉快的阅读体验。

与此同时, 科学松鼠会新浪微博经常发布科学松鼠会网站相关科普内容并附上网址链接, 或者对科学方面的信息进行解答, 这些微博内容吸引了众多粉丝们转发和评论。如4月1日全文链接于网站原创板块的“智齿, 拔还是不拔”微博被转发999次, 4月25日发布的“今夜月偏食”微博被转发2040次。

3.1.2 纸媒传播

除了网络传播之外, 科学松鼠会网站还通过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以及出版科普书籍等方式传播科学知识。

科学松鼠会成员以集体专栏的方式为《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读者》等供稿, 并以个人名义为《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几十家一线媒体写作, 扩大了科学松鼠会对受众的覆盖范围, 提高了其知名度。与此同时, 科学松鼠会将网站中发表的部分原创博文进行梳理整合, 推出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吃的真相》《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等一系列科普图书, 通过书籍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科学松鼠会的受众基础。

3.1.3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体现在科学松鼠会发起的线下活动和受众间相互推荐两个方面。

科学松鼠会积极发展线下活动, 如小姬看片会、科学一课和基于上海的达文西行走中队, 不定期的举办讲座、沙龙, 承办首届科学嘉年华, 在2013年4月H7N9话题越演越烈的时候, 邀请中科院动物疫病研究组组长何宏轩于4月14日主讲“H7N9, 候鸟惹的祸?”讲座, 吸引了大批受众参加。人们在线下活动中互相交流, 科学知识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得到扩散。

3.2 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科学松鼠会网站网络传播、纸媒传播、人际传播方式三管齐下, 在不同传播方式中体现出了相应的互动性, 和谐地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3.2.1 网上互动

主要从Dr.You、小红猪抢稿、发帖和评论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Dr.You是一个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栏目, 目前已有106期和42期号外, 提出的问题大都是人们曾经遇到过或者很好奇的问题, 比如“金鱼真的会撑死吗?”“宝剑吹毛立断, 靠谱吗?”等, 松鼠会鼓励受众进行思考并解答, 赋予优胜者问不倒先生“Dr.You”的称号, 在读者群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一个叫“LRZ”的松鼠会网友说“Dr.You可是当年我逛松鼠会最大的动力之一啊。”

科学松鼠会每周选出两篇文章贴在网站上, 号召将翻译工作进行到底的读者们参与, 再由栏目负责人进行统稿和编辑, 最后将文章贴在译文栏目中供大家阅读。这不仅体现了科学松鼠会网站的互动性, 还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参与的满足感和忠诚度。

科学松鼠会论坛设有松下问答板块, 松鼠们会在这里对受众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科学松鼠会读者花园豆瓣小组中最热的话题大部分都有上百条回应, 其中最高的是2648条。科学松鼠会站网每篇博文下都有读者的评论甚至是质疑, 正确的质疑还会令作者修改文章。

3.2.2 报网互动

科学松鼠会联合《南方都市报城市副刊》设立了每周三的科学问答专栏“坚果时间”, 人们只需在新浪微博上提出想解答的问题并@南都文化副刊和科学松鼠会, 或者将问题发邮件至csbj@nandu.cc, 被选中的问题将由松鼠们回答, 并在城市笔记版发表。松鼠们回答受众提出的如“喝酸奶时, 你喝了什么”、“一次性筷子会加速森林的毁灭吗”等问题。

3.2.3 线下互动

“小姬看片会”是由松鼠会从Discovery、BBC、National Geographic等国外公共频道选取优质科普大片, 邀请科学家和受众一起交流的活动, 以北京为基地, 在上海办过2期, 杭州、厦门、重庆、深圳各1期, 目前已有28期。科学一课是由科学松鼠会成员或邀请某一领域的研究专家主讲, 地点主要在北京。课程涉及变废为宝、探索地外生命等话题, 人们踊跃报名, 观众甚至在结束后还和主讲嘉宾交流。达文西行走中队是立足于上海的免费户外活动, 主队达文西会带领大家去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等地方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4 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特征

4.1 受众群体年轻化

笔者将设计的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调查问卷在问卷星网站上发布, 在科学松鼠会读者花园豆瓣小组内随机选择成员发送问卷链接, 从已填的201份问卷中得到受众的基本信息如下:

通过调查可知, 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年龄段集中在19-25岁, 约占总体的50%, 是受众的主力军。26-30岁受众比例约为30%, 31-39岁以上为15%, 18岁及以下和40岁以上的受众较少, 分别约为2%、3%。由于网络问卷调查样本选择的随机性, 受众男性比重为50.75%, 女性比重为49.25%, 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科学松鼠会的受众群体较年轻, 他们对新事物富有好奇心, 易被生动活泼的风格吸引, 渴望探索新领域。

4.2 受教育程度较高

通过调查, 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学历高度集中在大学本科和硕士学历, 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所占比重约为65%, 硕士学历约为24%, 高中及以下学历较少, 约为6%, 博士、博士后学历分别约占4%、1%。这些数据说明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他们追求科学, 对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 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思维体系, 对事物有了较为科学的认知, 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他们相信科学, 不会盲目轻信谣言。

4.3 与网络接触频繁

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职业以学生为主, 约占比重30%, 其次为企业员工/管理者 (不包括IT/电子数码业) 22.4%, IT/电子数码业11.3%。这三种职业的受众由于职业的原因, 每天与电脑的接触时间较长, 所以更容易受到网络传播影响, 是网络科技传播的易感人群。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平日上网时间较长, 其中约40.3%的人每天上网时间在2-4小时, 约有33.3%的人每天上网时间为5-7小时, 甚至有22.4%的人达到7个小时以上。这一类型的受众因为职业背景或个人兴趣而关注科学松鼠会网站, 忠诚度很高。由于他们大都对网络接触频繁, 所以一旦喜欢上就会成为忠实受众。

5 结论

科学松鼠会网站以其高学历的传播主体在学科领域和传播领域的专业性, 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和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把握, 网络传播、纸媒传播、人际传播三种方式结合的高互动性, 达到了信息接受度高、网站印象良好、受众参与度高的传播效果。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一课、达文西行走中队等很多线下活动举办的次数较少, Dr.You则从2012年之后便悄无声息, 希望科学松鼠会将来能策划更多吸引人的专题, 组织更多的线下活动, 让这只立志剥开科学坚果的小松鼠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

在全国5.64亿网民中, 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尚为少数群体, 但笔者相信, 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和科学传播领域的发展, 随着众多科普网站的不断创新和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红叶.2008中国科普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8:180.

[2]姚义贤.新媒体科普发展专题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科普研究所, 2010:4-9.

[3]科学松鼠会网站.成员介绍[EB/OL].http://songshuhui.net/about/, 2013-03-06.

[4]网友评论[EB/OL].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7458, 2013-03-06.

上一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下一篇:人才强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