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产品

2024-12-2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丙烯产品(通用6篇)

丙烯产品 篇1

鞋类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主要用于满足人们休闲运动、工作劳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鞋的要求除美观、舒适外, 更为关注的是卫生、安全、健康和环保。

目前, 世界制鞋行业发展趋势是制造更加舒适、无害、环保的鞋类产品。欧盟对鞋类有害物质限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也先后制定了鞋类卫生、安全技术指标, 并以技术性贸易壁垒方式来限制我国鞋的出口。

ISO/TR 16178:2010 《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Footwear-Critical substances potentially present in footwear and footwear components ) 标准中罗列了相关鞋类和鞋类部件中有害物质的种类, 其中就涉及丙烯腈, 并且将丙烯腈归为第5类限量物质类别 (怀疑对穿着者有危害的物质) 。

1 丙烯腈的危害

丙烯腈是一种无色易燃、易挥发、具有特殊杏仁气味的液体, 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基本原料。丙烯腈具有较高的易燃性和毒性, 易发生爆聚, 材料燃烧会释放出氰化氢和氮氧化物。

A C G I H ( 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会议, 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 Industrial Hygienists) 指出, 丙烯腈是对人类可疑的潜在致癌物质, 倘若人们穿着含有丙烯腈残留的鞋, 丙烯腈会经汗液被人体所吸收, 可导致接触性皮炎, 表现为红斑、疱疹及脱屑, 愈后可有色素沉着, 并伴有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长期摄入, 存在中毒、甚至致癌风险, 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2 鞋类产品中丙烯腈来源

鞋类生产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多种鞋用材料, 如皮革、合成革、人造革、橡胶、纺织品等原材料。可见, 鞋类产品是集多种材料的制成品。丙烯腈是NBR (丁腈橡胶, nitrile butadiene rubber) 、 PA N (腈纶, polyacrylonitrile) 和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的重要生产原料, 而NBR、PAN和ABS, 又是常用的鞋用材料。

NBR可与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合成树脂并用, 以改善其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 例如经NBR改性的聚氯乙烯注塑底, 其耐油性、耐磨性和强度明显提高;PAN在制鞋生产上主要用于制备仿羔皮、仿老羊皮等鞋用毛织物和以PAN织物为基底的人造革或合成革鞋面料;ABS在制鞋生产上主要用于制备鞋后跟。

由此可见, NBR、PAN和ABS等广泛应用于鞋类生产过程中。以丙烯腈为原料制备的NBR、PAN、ABS等鞋用材料中, 因丙烯腈单体反应不完全, 未参与反应的丙烯腈单体会残留在母体材料中, 这些残留在母体材料中的丙烯腈单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游离释放出来。

鞋类产品长时间地与人体接触, 鞋材中游离释放出的丙烯腈单体可通过人体汗液迁移, 经皮肤吸收, 从而危害到人体健康和安全。

3 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法规

3.1 检测标准

在食品接触材料、纺织品等领域中, 我国已出台相关丙烯腈的检测方法, 如表1所示, 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关鞋类产品中丙烯腈的检测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早已将《胶鞋丙烯腈迁移量的测定》列入2011年国家标准制定计划, 预计国内首项鞋类丙烯腈测试标准不久将会出台。

3.2 产品标准及法规

国外R E A C H ( 化学品注册、 评估、 授权和限制法规,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nd authorisation of chemicals) 法规限制物质清单中就有丙烯腈。欧盟2002/72/EC指令明确规定, 在食品接触的塑料中丙烯腈迁移量不得检出, 检出限量为0.020mg/k g 。 欧盟纺织品生态标准第2002/371/EC指令中规定, 在原料中丙烯腈的残留量应低于1.5mg/kg。ISO/TR 16178:2010《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限量物质》标准中将鞋类产品的橡胶中丙烯腈列为第5 类限量物质类别。 美国联邦规章法典第21章的181.32部分中规定, 丙烯腈共聚物和树脂制成的成型橡胶制品丙烯腈迁移限量为0.3mg/kg, 见表2。

然而目前国内还没有鞋类产品中相关丙烯腈的限量要求。

4 结语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 完全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开展监测。

因此, 呼吁相关标准化管理部门能够加快对《胶鞋丙烯腈迁移量的测定》标准的制定步伐, 尽快出台标准, 填补国内鞋类产品丙烯腈检测标准的空白, 完善我国鞋类产品标准体系, 以便通过开展标准检测, 提高我国鞋类行业的健康、安全等生产意识, 促进鞋类 生产企业 采取有效 措施, 将鞋类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降低到最低水平, 在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同时, 为政府相关部门有效实施鞋类产品质量监管和管理, 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ISO/TR 16178:2010 Footwear-Critical substances potentially present in footwear and footwear components[S]

[2]《中国鞋业大全》编委会.中国鞋业大全 (上) -材料?标准?信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东北地区聚丙烯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篇2

关键词:东北,聚丙烯,市场环境分析

1 东北地区聚丙烯产品市场分析

1.1 市场需求空间分析东北地区是中国石油的重要化工生产

基地, 聚丙烯产品的产能达到105万吨/年, 但东北地区的需求直到近几年来才出现了快速增加趋势。整体而言, 市场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的进入、其他区域产品的流入和回收料的涌入, 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 同时产品的盈利能力也有所下降。这更加剧了东北市场的需求不足的特点。东北的塑料工业起步较早, 但发展缓慢。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 由于东北的大部分塑料生产企业观念陈旧, 包袱较大, 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有80%的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或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变化, 最终关停或转制, 剩余的企业也大都勉强维持。直到近两年随着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区的大力扶持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 塑料加工行业才开始有出现了勃勃生机, 市场需求稳步增加, 产品价格也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和需求的增加呈现持续上涨态势。

1.2 东北地区的产能和消费结构东北地区聚丙烯产品产能大,

但消耗少。东北地区聚丙烯产品主要生产企业目前有7家, 总产能为105万吨, 但东北的聚丙烯产品总需求仅为30万吨, 生产企业的大部分要调往其他地区。东北地区聚丙烯产品2006至2008年的消费结构, 2007年聚丙烯产品的主要用途在于包装袋制品 (拉丝料T30S) 上, 其占消耗总量的49%;其次是薄膜 (BOPP膜T36F、T38T) 占消耗总量28%, 然后是纤维丝地毯、无纺布 (Z30S、HY525、H39S) 占消耗总量16%, 其余为管、板注塑制品 (V30G、EPS30R、PPB4228) , 占消耗总量8%。

1.3 东北市场竞争对手情况

1.3.1 中外合资企业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该公司PP装置设

计能力为7万吨/年, 但产能达到10万吨/年, 采用意大利海蒙特工艺, 1996年, 该公司较早的进入市场, 目前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PP粒料和T30S粉料, 该公司采取不定期切换产品投放的产品策略, 该公司凭借产品型号、质量长期保持稳定优势赢得了下游用户的一致肯定和认可。

1.3.2 中石化北京公司中石化北京公司是中国石化公司于今

年对化工销售业务进行整合后成立的专业销售公司之一, 公司成立后, 对化工产品销售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塑料产品市场, 其出现使中石化各个销售分公司内部互相竞争的局面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价格稳定, 销售理性。

1.3.3 上海赛科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赛科石化有限责任公

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合资石化公司 (其中, BP占50%的股权, 中石化占30%的股权, 上海石化占20%的股权) 。赛科的销售模式是在主要消费区设置代理商 (27家左右) 或者直供大厂 (15家左右) 。这些代理商和直供厂家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浙江和江苏最多。

2 东北市场总体走势分析

东北市场的总体走势:进入2006年以来, 塑料市场受原油大幅度上涨 (原油价格从2006年度持续稳定在60美元/桶, 到2007年持续上涨年末达到98美元/桶, 2008年继续上涨达到145美元/桶) 高成本支撑, 需求增长, 塑料价格近三年总体上涨, 聚丙烯市场2006年销售价格12056元/吨, 比2005年高1000多元/吨。2006年初1月份虽然经历两大节日, 但市场价格处于平稳阶段10700-10900元/吨。12月末至12400元/吨。2007年东北地区及周边聚丙烯市场气氛整体不活跃, 资源过剩, 下游市场清淡, 萎靡不振的沉闷市场持续时间长, 历年的旺季市场没有出现。2007年销售价格11634元/吨, 比2006年低422元/吨。同时, 2007年1-12月期间价格波动较为频繁, 总计调整价格92次。2008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聚丙烯价格不断上升, 9月份开始价格急剧下降, 降到了8000元/吨左右。

3 风险分析

3.1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近几年塑料市场由于能源市场的动荡,

价格起伏较大, 投机机会增加, 一些游资进入塑料市场, 加大了经营风险, 塑料市场在整体上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自经济危机以来, 世界和国内经济局势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塑料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 其必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从国际市场来看, 在进口产品的采购方面, 采购价格比国内市场同期价格平均高出1000元人民币, 这样的经营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内销售方面, 由于市场价格起伏较大, 人们往往心态不好, 在操作上表现的不理智, 市场买涨不买跌、炒做氛围也比较明显, 从而是塑料市场受到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3.2 成本控制风险东北地区的化工销售公司推行ERP管理系

统, 公司借助ERP系统对成本控制、库存管理、存货周转、采购和销售流程的监控以及财务和业务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这些科学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的应用, 使化工销售公司可以很好的对自己的成本进行计划、监控和调整, 从而在降低内耗、实现信息共享、减少浪费、加快资金周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非常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控制风险。

3.3 竞争风险伴随聚丙烯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扩大, 行业内的原

有竞争者纷纷增加自己的投资力度, 扩大自己的产能, 例如中国石化行业在最近几年利润丰厚, 从而加大了对聚丙烯行业的投资规模, 总投资20亿美元的中石化青岛1000万吨炼厂及20万吨聚丙烯合资项目已于2008年6月份建成, 这使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有所加剧。此外, 国外投资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中东地区沙特等国家新上1000万吨乙烯工程, 2008年陆续投产, 新增产能300万吨, 将进入东亚和中国市场, 进口塑料原料, 也将加剧在市场份额、价格上的竞争。因此, 聚丙烯市场的竞争风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3.4 政策风险近几年来, 塑料市场的市场波动较为明显, 供求

变化较为异常。同时, 由于塑料原料价格较高, 所以, 下游生产厂家为了减少自身生产成本, 正在申请国家给予政策支持, 以适当平抑塑料产品的市场价格, 因此, 塑料市场在未来一点时间内, 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的政策风险。此外, 面对政府的政策变化和市场波动, 中石化等相关企业也会采取市场的对策一定市场进行适应。由于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特征, 因此, 行业内这些大企业的政策调整也将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从而使市场状况变得迷离难测。

3.5 财务风险由于一般的化工销售公司采取款到发货的方式,

所以公司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方面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处于一个较为安全的限度之内, 因此, 公司在财务风险方面的表现不明显。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之一, 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东北地区无论从政治法律环境, 还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无论是人口结构变化, 还是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都产生了很多有利于石化行业的发展的有利因素, 这些因素必将使化工石化行业出现更大市场发展空间。也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很大的市场容量和难得的发展机会。

聚丙烯生产工艺中的产品质量控制 篇3

1 熔体的流动速率-MFR

1.1 含义分析

熔体流动速率是指热塑性树脂在熔体流动速率仪上, 在一定的温度负荷下, 熔体每10分钟通过标准口模的重量, 是聚丙烯产品的关键指标, 其大小反映了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决定了聚丙烯产品的不同用途。

1.2 控制方法

影响MFR的因素包括催化剂的性能、工艺过程参数、原料配比、加氢控制方案等。实际生产中, 通常有两种方法可调节聚丙烯的MFR:一种是氢调法, 即采用先进的催化剂体系, 严格控制聚合工艺, 用氢气作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来调节产品的MFR。另一种是降解法, 即采用过氧化物对聚丙烯进行降解处理来提高聚丙烯的MFR。降解法生产工艺简单, 容易实现不同牌号产品间的转换, 因此的到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过氧化物的分散不均和残留会导致产品的MFR稳定性差并伴有刺激性气味, 产品的应用范围受限。而氢调法获得的高MFR聚丙烯产品,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 产品的刚性和韧性较高。因此, 采用氢调法生产高MFR聚丙烯产品更具优势。

2 等规指数

2.1 含义分析

等规指数是衡量聚丙烯分子结构规整性的指标, 也是聚丙烯产品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 产品等规指数的高低反应了产品结晶度的高低, 影响着聚丙烯产品的拉伸屈服强度。

2.2 控制方法

在对聚丙烯的等规指数进行控制中, 催化剂本身的定向能力对产品的等规指数起主要的影响, 如果催化剂本身定向能力强, 产品的等规指数过就高。

活化剂的加入也可以提高产品的等规度, 活化剂能够将原料中的各类杂质清除, 能够提高催化剂的定向性能。所以, 在使用催化剂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适量的活化剂。

在聚丙烯原料中的一氧化碳、硫化物、二烯烃等杂质会有选择地与催化剂活性中心起作用, 不仅影响催化剂活性, 还会降低聚丙烯产品的等规指数。

在聚合反应中, 操作条件是否最优化以及操作的平稳程度, 对产品等规指数影响较大, 反应温度是否控制得当、加入的氢气过多等都会导致聚丙烯产品的等规指数降低。

3 密度和表观密度

3.1 含义分析

如果聚丙烯产品具有较好的表观密度, 相同规格的产品的占地面积就会越小, 在运输过程中就会越方便。而且, 表观密度也会对聚丙烯的流动性质和性状等产生影响, 产品的表观密度大, 那么产品就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在加工时比较方便。

3.2 控制方法

在对聚丙烯产品的表观密度进行控制中, 一般要通过分析颗粒的形态和大小等, 一般情况下, 聚丙烯产品的颗粒都是椭圆形的, 这种形态的颗粒会形成较大的表观密度, 而且如果颗粒分布比较广, 那么其表观密度就比较大。聚丙烯颗粒的大小会对催化剂的效果产生影响, 如果颗粒的形状合适、大小均匀, 那么催化剂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效果。所以, 为了能够完善聚丙烯的颗粒, 应该通过完善其表观密度, 从而能够配合催化剂的使用。

聚丙烯的表面的性质也与其粘度有关系, 粘度大的聚丙烯, 其表观密度小。但是, 如果聚丙烯的颗粒发生了严重的粘连问题时, 就会对其流动性产生影响, 聚丙烯的粘度过大是由于其等规度过低造成的。

4 分子量的分布

4.1 含义分析

聚丙烯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着聚丙烯的物理机械性能, 如材料的流动性、力学性能等。相同的平均分子量会有不同的分子量分布, 表现出不同的性能, 分子量分布宽的流动性好, 分子量分布窄的抗冲性能好。

4.2 控制方法

控制分子量分布的主要方法是催化剂, 但在均聚合反应器中氢气加入量和共聚反应器中乙烯的加入量, 及后处理工序中的降解都可以进一步调整分子量分布。

5 灰分含量的控制

聚丙烯产品中的灰分主要来自于催化剂、活化剂、以及生产过程中混入的各种杂质, 实际生产中, 如果催化剂加入量大, 催化剂组分分解形成的残渣浓度就会升高, 导致聚丙烯产品灰分增加。产品灰分高, 会严重影响聚丙烯加工过程的稳定性, 聚丙烯制品的外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 控制灰分含量, 对产品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实际生产过程中,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聚丙烯产品的灰分: (1) 使用高效催化剂, 减少聚丙烯中催化剂的残留。 (2) 降低助催化剂的用量, 三乙基铝是产品灰分的主要来源, 在保证催化剂活性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助催化剂用量, 能有效地降低产品中的灰分。 (3) 确保丙烯原料质量, 原料中杂质含量的多少对聚丙烯生产影响很大, 因此, 提高丙烯原料精制效果, 保证原料质量, 能够保证催化剂活性, 从而有效降低产品灰分。

在聚丙烯的生产中, 很多因素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 在生产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是必要的。产品质量会直接影响聚丙烯的正常生产, 而且会提高聚丙烯生产的成本, 对其实际的应用也产生制约。所以, 在聚丙烯生产的过程中, 应该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志远, 李福利.浅谈聚丙烯生产工艺中的产品质量控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04:61-62.

[2]顾清云.丙烯中的主要杂质对聚丙烯质量的影响及精制系统操作的优化[J].科技视界, 2013, 01:145+166.

丙烯产品 篇4

本文结合中石化茂名分公司化工分部17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生产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EPS30R的情况为例子,初步研究了影响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

1产品结构性能研究

抗冲击型共聚聚丙烯在具体产品中,非晶性乙丙弹性体在常温时淋出,占总量15% ; 在温室至65 ℃ 淋出的是含丙稀较多的乙烯- 丙稀共聚物,占5% ; 65 ~ 110 ℃ 的级分主要是乙烯- 丙稀嵌段共聚物,占28% 。此级分实际上由8 ~ 9个小级分所组成[1]。随着温度提高,级分中乙烯含量逐步下降,到110 ℃ 以上即行消失。自110 ℃ 至123 ℃ 的级分基本上是等规聚丙烯,占52% ; 它也由3 ~ 4个级分所组成,120 ℃ 以前级分中仍还含有极少量乙烯链段[2]。

1. 1抗冲击型聚丙烯链中各组分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等规均聚物为线型螺旋体结构,一般等规度高,其大分子链上甲基有规则的排列,因而主链上的C - C单键空间内旋转受阻,分子链的柔性小,其玻璃化温度值Tg约为0 ~ 15 ℃ ,因而表现为冲击强度低,特别是低温下为脆性材料。规整PP链有结晶取向,对体系的刚性贡献大,表现为拉伸强度和挠曲模量好[3]。

无规乙丙( EP) 弹性体链、少量嵌段共聚链和含有长橡胶链段的PP大分子链,由于乙基的作用,分子链上空间可以自由旋转的C - C单链增多,使链的柔性增加,表现出非常好的橡胶弹性。高质量乙丙弹性体的Tg约为- 60 ℃ 。在体系受到外部冲击力时,这种柔性链可以通过构象上的变化吸收冲击能量,因而体系表现出优良的常、低温冲击性能[4]。

综合上述分析,最终抗冲击型聚丙烯体系的整体性能是刚性和柔性的平衡。均聚物部分聚丙烯链的规整度决定着体系的刚性,而乙丙弹性体的质量和所占比例决定着冲击性能。

1. 2分子量对抗冲性能的影响

聚合物的分子量直接决定着产品性能,一般聚丙烯数均分子量Mn与固体状态下的物理机械性能关系密切; 而重均分子量Mw与融体状态下的特性粘度指数IV有关等流变性质相关[5]。

2 EPS30R质量影响的具体情况分析

2. 1情况概况

2012年1 - 10月,1#聚丙烯装置抗冲聚丙烯产品总量占总产量的91% 。EPS30R是高抗冲共聚聚丙烯,1#装置主要生产牌号,2006年试产成功,年产量约为6 ~ 7万吨。自2007年来,挠曲模量呈下降趋势,多次因此降等或改牌号,该牌号2006 - 2012年质量数据见表1,挠曲模量变化趋势见图1。图表数据说明EPS30R挠曲模量持续下降,2011年以来尤为明显。

2. 2原因分析

2. 2. 1原料质量

环管工艺对原料的质量要求很高,原料纯度降低将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杂质含量上升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熔融指数降低、等规度降低等变化。原料( 特别是丙烯原料) 质量的变化,不但对生产造成较大的波动,而且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控制。

2. 2. 1. 1丙烯纯度下降的影响

专利商要求聚合级的丙烯原料纯度不低于99. 6% ,丙烯纯度下降,惰性组分丙烷含量上升,由于丙烷不参与聚合反应, 积聚在系统内,占据反应空间,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

目前装置要求的丙烯纯度指标是99. 35% 。表3是2005 - 2012年丙烯原料的质量抽查数据,图2是丙烯纯度变化趋势, 自2007年,丙烯纯度开始低于99. 5% 。2010年,丙烯纯度出现较大波动,对生产及质量控制造成较大干扰,委托某研究院分析丙烯各组分含量,同时委托研究院分析丙烯中的微量杂质对聚合反应的影响。2011年,丙烯纯度出现频繁波动,纯度抽查的年均值只有99. 28% ,数次造成1#聚丙烯装置无法建立正常的聚合反应,无法控制产品质量,多次出现产品因性能指标下降转牌号现象。2012年,丙烯纯度年均值上升至99. 49% , 但从图3的趋势曲线观察,纯度的变化很大。

2. 2. 1. 2甲醇的影响

聚合级丙烯原料中甲醇含量要求不大于5 mg/kg,甲醇主要影响催化剂的活性。表2是某研究院的研究结果,当丙烯中甲醇含量达42 mg/kg时,催化剂活性减小40% ,含量大于110 mg / kg时,活性减小约80% 。

随着甲醇含量的升高,反应活性降低,催化剂的后移活性快速衰减,在生产抗冲共聚产品时,为维持气相反应器的反应量,必须降低环管反应器的密度,即减少环管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导致共聚物中均聚部分的大分子组分变化,影响产品的挠曲模量或抗冲性能。

图5是2007 - 2012年丙烯中的甲醇含量的变化趋势图,自2007年来,甲醇含量在持续上升。

2. 2. 1. 3碳四烯烃的影响

碳四烯烃包括1 - 丁烯、顺- 2 - 丁烯、反- 2 - 丁烯、丁二烯,聚合级丙烯原料中丁烯含量要求不大于1ppm,丁二烯含量不大于5 mg/kg。丁烯含量达4 mg/kg时,催化剂活性将下降至90% 。

2. 2. 2主催化剂影响

1#聚丙烯装置从2012年2月起,统计数据表明,不同批次催化剂生产的共聚产品性能波动较大,图7是2013年EPS30R挠曲模量的变化趋势图,产品的挠曲模量都呈下降趋势并且性能波动较大,今年都出现因挠曲模量下降转牌号或降等的情况。经了解,其他企业在使用同类型催化剂过程中出现过产品性能不稳定的现象。

通过分析发现主催化剂的内给电子体对产品的挠曲模量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均聚产品的等规度偏低,造成气相共聚产品整体挠曲模量偏低。

3解决思路及效果分析

3. 1调整铝硅比的效果

针对均聚产品的等规度偏低情况,加大了外给电子体DONOR的量,铝硅比从原来的3调整到2. 8、2. 5、2. 2一直到最低的2,产品的挠曲模量略有上升,但整体变化不大。

说明产品的铝硅比在3时已完全满足生产实际生产需求, 外给电子体再进行加大,意义不大。

3. 2降低气相反应器的乙烯含量的影响分析

对气相反应器的键合乙烯含量进行了适当的降低,由原来的10. 0调整至9. 7、9. 5,结果如图9。

通过跟踪观察,发现气相反应中乙烯含量的减少的确能提高产品的挠曲模量,但对产品的悬臂梁冲击强度影响更加明显,这样势必造成最终产品容易发脆,影响用户的使用。

3. 3更换催化剂的影响及分析

在2013年初,装置更换使用了另外一家供应商的催化剂, 在原料质量变化不大,装置各项反应操作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对两种催化剂生产的EPS30R和装置另一个主要产品EPC30R - H进行了分析,情况如表3和表4。

从表3、表4可以看出,新催化剂所生产的产品都达到了产品质量要求。新催化剂生产的EPS30R、EPC30R - H的产品都是优等品。新催化剂生产的两个牌号产品的灰份、等规度与原催化剂的产品相当,未见明显变化。力学性能方面,使用新催化剂生产的产品力学性能有明显提升。

4结论

( 1) 原料对产品EPS30R的各项质量指标影响极大,稳定、合格的原料对整个生产极为重要。特别是甲醇这种极易超标的因素,无论是对催化剂的活性、产品的力学性能都有较大影响,因此,保证装置原料精制塔的正常投用是十分必要的。

( 2) 在铝硅比较低的情况( 如: 比例在3时) ,再加大外给电子体的量时,对均聚产品的等规度影响极为细小,对最终的气相共聚产品的挠曲模量的作用也极小。

( 3) 在聚丙烯催化剂追求量产、高效的同时,催化剂产品质量的稳定,以及催化剂内部的细微差别对整个产品的力学性能影响极大,这必须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摘要:利用环管反应器串连气相反应器,同时加入少量丙烯、乙烯和氢气生产了共聚聚丙烯产品EPS30R,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找出影响产品的性能指标因素,为茂名乙烯聚丙烯共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丙烯产品 篇5

大庆炼化公司抗盐用聚丙烯酰胺是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新型采油用化学注剂, 它具有分子量大、抗盐、污水粘度高等特点, 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抗盐聚合物自投产以来, 产量稳步提高, 但经常出现细粉连续超标的情况, 抗盐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中细粉控制范围为:成品中细粉含量≤5%, 控制细粉的产出, 以达到提高成品质量的目的。抗盐工艺流程包括:溶解、反应、预研磨造粒、水解、二次造粒、细粉回掺、干燥、研磨筛分、包装等工序。

2 抗盐聚丙烯酰胺产生细粉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在抗盐聚丙烯酰胺生产的实践过程中, 细粉主要产生在在造粒、干燥、研磨、筛分、包装等工序产生。

2.1 控制胶体造粒过程中的小胶粒

2.1.1 抗盐用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采用

均聚后水解工艺, 采用水解前和干燥前两次造粒。由于采用二次造粒, 这样也增加了胶体造粒过程中的小胶粒产生的概率, 水解后的胶体经再次造粒后小粒度胶粒的数量更多, 增加了小胶粒干燥后产生的细粉数量。造粒机所造胶体粒度的大小, 直接取决于造粒机动、静刀的间距和动刀与造粒机筛板的间距。其中造粒机动、静刀的间距决定了造粒的大小, 而动刀与造粒机筛板的间距除决定造粒的大小外, 也决定了胶粒对筛板的透过率。

2.1.2 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得知, 逐

步摸索出最佳的筛板组合, 物料经过二次造粒后进入干燥器所出的成品料细粉含量显著降低, 能有效控制干燥器出口细粉含量在4%左右, 对产品质量指标中细粉含量的控制有一定的作用。

2.2 适当控制一二次造粒机的span用量

2.2.1 在聚丙烯酰胺生产过程中, 抗盐

线由于有两次造粒, 研磨油的消耗在总量中比重较大, 在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研磨油的使用量, 使研磨油单耗明显下降, 进而降低聚丙烯酰胺生产成本, 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2.2.2 研磨油加入量及雾化程度影响细

粉的分离。研磨油用量过多, 从干燥器旋风分离器看, 视窗有研磨油痕迹, 检查成品物料情况, 如果物料较沉, 不松散, 从成品料斗观察物料发现, 物料呈“绵白糖”形状, 物料中含油较多, 过量的加入会使细粉包裹在成品外表面, 不易分离, 导致细粉筛网堵塞, 筛分不彻底, 大量细粉进入成品中导致细粉超标。检查一次SPAN油的雾化效果, 保证造粒机负荷正常, 保证水解进料速度的情况下尽量调小SPAN油的喷入量。检查二次SPAN油的雾化效果, 保证干燥器不结块, 物料的流化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调小SPAN油的喷入量。

2.3 平稳操作干燥器, 从而减少干燥过程中细粉的产生

2.3.1 干燥器的操作平稳与否是细粉产

生的源头, 频繁开停线, 会产生大量细粉, 增加了包装工序的负荷, 使细粉易超标。本装置采用振动式流化床干燥器中的板弹簧振动流化床干燥器, 对产品进行两段干燥。在此过程中, 聚丙烯酰胺由胶体变成粉剂, 水含量由70%降至10%左右。其优点是固体颗粒混合好、气固两相间的传热传质表面积大等优点, 但是其主要不足是:处理颗粒应大于50~100㎜, 颗粒大时易形成沟流和滞动区;颗粒分布宽时, 夹带严重;颗粒温度较大时容易形成结块或团聚等。

2.3.2 根据振动式流化床干燥器的优缺

点, 为减少干燥器干燥过程中细粉的产生, 采取如下措施:干燥器控制平稳, 尽量少出现BACK-UP, 如必须停线, BACK-UP时间不易过长, 15-20分钟即可。确保干燥器负压操作, 根据床层高度及时调整40.30风门开度, 使干燥器平衡压在-10mm H2O左右。风温设定不易过高, 风温过高容易使细粉含量增大, 根据物料实际值调整风温设定值。干燥器床层高度不易过高, 过高的床层可以延长物料在流化床滞留时间, 保证干燥效果, 但沸腾效果不好, 固体颗粒之间以及固体颗粒与热气流之间猛烈撞击, 摩擦, 就会产生大量细粉, 容易造成成品中细粉超标。因此床层高度应在满足固含量指标的情况下尽量低一些;过低的床层却容易造成胶体胶连, 产生细粉, 所以床层的控制非常关键。

2.4 严格控制在研磨、筛分、包装过程中产生的细粉

2.4.1 研磨机精确辊间距调节, 保证辊

子研磨效果, 从而减少细粉的产生。研磨机对大颗粒研磨的程度, 决定了研磨过程中产生细粉的数量。而研磨机对大颗粒研磨的程度, 取决于研磨机研磨辊之间的距离和平行度, 研磨机辊间距及平行度对大粒的研磨效果至关重要, 如果间距及平行度不好, 延长研磨时间, 增加了细粉的产率, 提高筛分工序的分离负荷, 也会影响细粉产率。研磨机研磨辊之间的距离过大, 会降低研磨效率, 研磨后的产物中大颗粒数量增多, 形成反复研磨, 从而增加细粉数量。研磨机研磨辊之间的距离过小, 会将大颗粒研磨的过碎, 降低产物的粒度, 增加细粉数量, 而且会增加研磨机的负荷, 减小设备使用寿命。研磨机的两个研磨辊如果不平行, 在研磨时研磨的粒度不均匀, 辊间距大的一侧粒度大, 造成反复研磨;辊间距小的一侧粒度小, 造成研磨的过碎, 使研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细粉。细化精确研磨机操作可有效降低细粉的产生。通过在生产中的摸索, 通过观察研磨后36料斗物料的粒度大小及双层筛内物料情况判断研磨效果, 从而调整研磨机的辊间距和平行度。

2.4.2 经常检查双层筛的振动情况, 定

期检查更换双层筛筛网及筛球, 保证双层筛筛分效果, 减少在筛分过程中产生的细粉。如果双层筛振动头、拉杆损坏、卡子、吊索、倾斜角度等故障, 造成双层筛振动情况不好, 振动频率降低, 筛分能力下降, 不能充分发挥双层筛的筛分作用, 筛分时间过长, 这些都能引起成品中细粉含量增加, 发现以上情况应及时联系机修调整。定期检查双层筛筛网及筛球情况并及时更换。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际可知, 抗盐聚丙烯酰胺细粉筛网的目数为300目, 筛网和筛球的检查和更换为15天左右, 这样既能确保产品质量又能降低细粉产率。

2.4.3 减少包装过程中产生的细粉。采

取以下一些措施:减少成品料在带式混合器中搅拌的时间, 控制其在20分钟内即下料, 成品包装完毕要对包装袋口表面震落料进行手动混合, 防止细粉超标。包装带式混合器在不包料的情况下停运, 减少了物料长期运转造成细粉量过多。包装机下料筒挂壁细粉及时清理。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影响抗盐聚丙烯酰胺产品细粉指标产生的过程进行的详细分析, 结合实际生产运行情况, 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 而且这些措施已经为装置聚丙烯酰胺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对今后聚合物的生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聚丙烯酰胺操作规程[1]聚丙烯酰胺操作规程

丙烯氧化合成丙烯酸工艺研究 篇6

一、丙烯两步氧化制丙烯酸的反应

两步氧化法是目前工业中应用最主要的方法。实施两步氧化法, 首先第一步是丙烯氧化制成丙烯醛, 第二步则是通过丙烯醛氧化制成丙烯酸。其完整的化学反应方式为:

第一步:

第二步:

两步法可以有效的对氧化剂的组成以及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优化, 对其成套工艺进行最早开发的公司是Sohio公司, 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此种技术的主要公司有日本触媒技术、三菱化工技术以及日本化药技术和BASF技术等。这几个公司均是在Sohio公司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逐渐超越。

日本触媒技术主要是由一台两段固定反应器和五台塔的分离系统组成, 在Mo-Bi系的催化剂中加入了CO, 使得丙烯酸的单程回收高达83%-86%。三菱化工技术主要是用一台采用MoBi系的催化剂和一台Mo-V系的催化剂串联起来的固定床反应器以及四台塔的分离系统组成。其丙烯酸的单程收率达到87%。而BASF公司的丙烯酸装置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系列装置。其主要采用的是固定床氧化法, 催化剂采用的主要是MoBi或是Mo-Co, 在此反应中, 丙烯醛的单程收率在80%左右, 使其进一步氧化时, 则采用Mo, W, V系催化剂, 最终使得丙烯酸单程收率高达90%。

二、丙烯酸催化剂制备工艺研究

1. 丙烯酸催化剂制备中的反应

用丙烯氧化制成丙烯酸工艺技术的核心是高性能催化剂的选择。丙烯酸催化剂一种复合金属氧化物类型催化剂。由于受到元素种类较多, 机械设备混合效果不好, 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导致催化剂制备重复性得到有效控制的难度相当大。特别是对于放大生产来说, 在其过程中, 操作的范围比较宽, 使得不同批次间催化剂的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且比较难以突破。因此, 我们可以对其反应过程中应先催化剂制备重复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 保证不同批次的生产其性能有所稳定和提高。通过考察, 我们可以得出, 影响催化剂性能的主要因素在于钼酸铵、偏钒酸铵、仲钨酸铵三者的反应时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研究其反应的时间来制备催化剂。

通过反应我们可以分析出, 钼酸铵、偏钒酸铵、仲钨酸铵三者的反应时间是1.5小时时, 制备的催化剂的颗粒结晶度远远高于反应时间是2.5小时, 因此, 选择优化反应时间应为1.5小时。

2. 催化剂的干燥过程

在本实验中, 催化剂的干燥选择的是不同于以往的烘箱静态干燥工艺, 而是选择的喷雾干燥工艺。此种干燥工艺的优势主要有一是可以有效的避免局部干燥不充分的现象;二是减少干燥过程中人工翻料的步骤;三是缩短了制备的时间, 直接进行催化剂成型。通过分析可以得出, 控制其进风的最高温度应该控制在200℃一下。由于丙烯酸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 温度过高容易导致其发生分解, 仅为导致性质改变, 此举可以有效的避免分解现象的发生。当温度控制在180℃-190℃的时候, 丙烯的转化率以及丙烯酸的收率分别为98%和88%, 因此在此种情况下, 实施该种工艺最佳。

3. 催化剂成型过程

在该研究中, 为了概念股好的提高催化剂的生产效率, 主要通过改变其原有的成型工艺进行考察。对于催化剂的成型, 其模具转速的快慢在中间起着重要的作用。转速较慢, 不仅可以使得催化剂更加的密实, 强度更高, 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但过慢的转速则会大大的影响催化剂的性能以及生产率。通过分析可以有效的得出, 当模具的转速达到每一分钟22周时, 丙烯酸收率可达89.3%, 此时催化剂的规整度最高, 性能最佳。

三、结语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 对于丙烯氧化制成丙烯酸的两步制备法, 我们通过有效的控制其中的主要因素, 对其反应环境及条件进行优化,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以及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发展, 进而对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当然, 我们仍旧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 不断的促进其性能的提高, 同时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摘要:丙烯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主要根据丙烯氧化合成丙烯酸工艺的主要方法, 对丙烯氧化制成丙烯酸的工艺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重点研究及系统的阐述, 以期对他人进行丙烯氧化合成丙烯酸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丙烯,氧化,丙烯酸,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肖飞, 葛汉青, 王峰, 段子辉, 南洋, 景志刚.丙烯氧化制备丙烯酸催化剂研究.[J].当代化工, 2012, 28 (7) , 698-701.

[2]张立岩, 戴伟.丙烯氧化合成丙烯酸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 2010, 39 (7) , 818-8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虚拟实验设备下一篇:数列问题的教学思考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