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试验

2024-07-23

简略试验(精选4篇)

简略试验 篇1

0 引言

列车制动系统故障或未按规定工作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货物列车提速与重载的全面实施, 列车制动系统正常工作越来越引起铁路运营部门的关注。

我国铁路货物列车制动装置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 以空气压力的变化形成制动机的控制信号, 控制制动机的作用, 并通过空气系统将空气压力转变为机械力, 使闸瓦压紧车轮踏面而产生摩擦力, 形成制动作用。

为了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列车中的机车和车辆的自动制动机, 均应加入全列车的制动系统, 并按规定进行试验 (包括全部试验、简略试验、持续一定时间的全部试验) 。目前除了半自动闭塞区段少数挂有列尾装置的列车由司机负责试验外, 多数列车在无列检人员、运转车长和车辆乘务员的情况下的简略试验由车务人员负责 (在中间站基本上都是车务人员负责) 。

车务现行简略试验作业流程是:车站值班员在发出须简略试验列车前布置助理值班员进行试风作业→助理值班员使用“列车尾部试风记录装置”进行相关作业→车站值班员在得到助理值班员试风作业完成的报告后组织发车。本作业流程存在巨大安全风险:一是助理值班员是否按规定进行试风作业车站值班员掌握不了;二是列车尾部试风记录装置 (即现场采集设备) 只具有简略试验风压采集、过程记录、查询监测等功能, 可为“事后”分析提供信息, 在简略试验不符合要求时, 该装置不能实时向车站值班员发出预警。

1 系统设计方案

1.1 设计原则

(1) 严格遵守《铁路列车制动系统简略试验检测装置》规章制度;

(2) 为确保可靠性, 延续使用现有风压检测装置的无线传输协议;

(3) 在原有基础上, 实时监测, 增强系统可控性, 有效规避风险;

(4) 增大发射功率, 延长前端设备和终端设备间无线传输距离。

1.2 系统结构

铁路列车车辆制动系统简略试验检测装置由自主研发的现场采集设备、前端采集设备和终端设备这三部分组成。现场采集设备结构如图1所示, 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将采集的风压值经过A/D转换器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后传递给微处理器, 然后微处理器将风压数据通过无线模块传输给终端设备。直流电源模块为处理器提供电源。前端采集设备结构如图2所示, 列车的车次信息通过按键模块传递给微处理器, 此时微处理器同步将车次信息显示在LCD液晶屏上, 然后微处理器通过无线模块将车次信息传输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通过无线模块的接收, 车次信息以及采集的风压值传递给了数据处理计算机, 计算机处理以后将确认信息通过无线模块发给前端采集设备。

2 系统功能实现

2.1 实时将风压数据传给上位机

现场采集设备和前端采集设备所构成的采集设备部分具有显示和按键操作功能, 人为设定完成后开始自动采集列车制动系统风压的实时数据, 采集完成后前端采集设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故障判定和显示, 现场采集设备将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无线通信将风压数值实时传输到行车室 (信号楼) 终端设备上, 可以使风压数据实时的在上位机上进行显示, 方便工作人员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终端设备自动进行故障的决策

终端设备不但可以实现数据显示和语音播报, 同时还具有对测量数据实时曲线绘制、存储、查询等功能。终端设备通过智能算法进行故障判断即采用支持向量机 (SVM) 进行故障的判定, 其主要原理是建立一个分类超平面作为决策平面, 使得正例与反例之间的隔离边缘被最大化。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学理论, 更精确的说支持向量机是结构风险最小化的近似实现。SVM是一种监督学习方法, 主要用于小样本数据分类和回归分析。

样本的所有信息都蕴藏在训练样本的维数中, 用SVM进行回归分析时, 一般用FPE准则来评价SVM模型的适用性和嵌入位数, FPE准则的表达式如下: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将样本数据输入SVM进行预处理, 即所谓的归一化处理, 根据FPE准则计算数据维数, 产生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3) 根据得到的训练样本建立预测模型, 利用改进的方法求得模型函数, 从而确定拉格朗日乘子αi, αi*和阈值b;

(5) 计算误差函数, 当误差的绝对值低于设定值时, 中断整个学习过程;否则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低于设定值。其中SVR故障预测试模型的流程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在模式分类问题上支持向量机能提供较好的泛化性能, 这个属性是支持向量机特有的。支持向量机的自学习过程可以利用线性映射来处理维数高的特征空间, 用最优化的学习算法来训练样本, 如果空间中有一个平面可以无误差的划分将数据分为两类样本, 并且两类样本中距离该平面最近的样本与该平面的距离最大时, 称为最优分类超平面 (OSH) , 简称最优超平面;该距离称为分类间隔 (MARGIN) 。

设有样本集

在用于对风压数据的故障判定之前需要先对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 即找出20组不正常的风压数据和20组正常的风压数据训练支持向量机, 再将训练好的支持向量机用10组风压数据 (包含正常与不正常的数据) 进行测试验证。当正确率满足要求后即可对未来的风压数据进行故障的判定。并且终端设备的语音报警功能又可提醒工作人员注意, 避免了工作人员可能由于疏忽造成故障信息的遗漏。终端设备故障判定功能可做为制动机试验过程控制、作业质量监督、列车管系故障判别、事故责任分析的依据。

3 结语

目前国内虽已有同类型产品出现, 但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 采集列车制动系统风压数据时, 数据不能及时传输, 而列车制动系统风压检测由工作人员执行, 从而在发车之前不能确定是否已经检测完成, 而本科研项目设计的检测装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简略试验的过程和信息, 实时传输到行车室 (信号楼) 终端设备上, 车站值班员在监测到列车简略试验作业已完成, 制动系统完好后再组织发车, 将事后分析改为超前防范, 可有效规避安全风险。

此系统具有广泛的推广使用价值, 对确保列车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徐世武, 王平, 施文灶, 徐雄伟.基于Zig Bee节点的按需时间同步算法[J].信息与电子工程, 2011 (05) .

[2]谢琦, 刘兰涛, 弋俊超.用于Zig Bee网络的同步休眠与唤醒算法[J].计算机应用, 2010 (S1) .

[3]李长命.基于Zig Bee技术的无线网络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2 (06) .

中国宋代古典园林简略 篇2

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以及小品的丰富多样;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 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法;石品也已成为普遍适用的造园素材, 江南地区尤甚。所有这些, 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也是当时造园成熟的标志。

宋代文官的地位较高, 文官多能诗善画。宋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诗篇多数是吟咏感情生活以及描写风景名胜、茶酒书画、花草树木、庭院泉石等的题材, 园林诗和园林词成为宋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绘画艺术在五代、两宋时期已发展到高峰境地, 两宋的山水画都十分讲求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风景, 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文景观的分量, 表明了自然风景的“园林化”的倾向。文人广泛参与规划园林, 也相应地培育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园林的规划设计, 有的著文描述某些名园, 从而发展了《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大为开展, 逐渐形成明间的“士流园林”, 士流园林更进一步的文人化, 则又促成了两宋“文人园林”的兴盛局面。

宗教方面, 佛教发展到宋代内部各宗派开始融汇, 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主要的宗派, 禅宗势力尤大, 且也完成了汉化的最终历程, 成为地道的“汉地佛教”。相应地, 佛寺的园林更趋同于私家园林, 世俗化的倾向也更为明显。道教在其早期就不断吸收佛教的教义内容, 摹仿佛教的仪典制度, 宋代道教更向佛教靠拢。道观的园林也像佛寺一样, 表现为趋同于私家园林和世俗化的明显倾向。

综上所述,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 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两宋各地造园的兴盛情况, 见诸文献记载的不胜枚举。

1北宋东京园林

东京作为北宋都城, 必然也是皇家园林荟萃之地, 东京的皇家园林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属前者的有后苑、延福宫、艮岳3处;属后者的分布在城内外, 城内计有撷芳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而且艮岳尤为著名, 它不仅是北宋的一座名园, 甚至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的标志, 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园林作品。

东京除了皇家园林之外, 还有大量的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分部在城内及近郊的附廓一带, 茶楼酒肆园林和公共园林也有建于文献记载的。“大抵都城左近, 皆是园圃, 百里之内, 并无阒地。”

东京的佛寺、道观很多, 寺院园林大多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 任人游览。寺观的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庙会之外, 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 因而这些园林多少具有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当时寺观游园活动不仅吸引成千上万的居民, 皇帝游幸也是常有的事。

2北宋洛阳园林

中原地区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洛阳又是北宋的政治中心———西京之所在地。造园活动之兴旺自不待言, 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也比较多。

洛阳为汉唐旧都, 历代名园荟萃于斯,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 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当不在少数。宋人李格非写了1篇《洛阳名园记》, 记录他所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 大多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 属于依附住宅的宅园性质的有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 属于单独建置的有游憩园性质的有10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 属于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有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 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见诸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 足以代表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一般情况。

根据《洛阳名园记》对这十几座名园的状写, 有4点值得一提: (1) 除依附于邸宅的宅院之外, 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2) 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 另外在园中画出一定区域作为“圃”, 栽植花卉、药材、果蔬; (3) 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 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构筑洞穴时参与少许石料, 一般少用甚至不用; (4) 院内的建筑形象丰富, 但是数量不多, 布局疏朗。园中筑“台”, 有的作为园景之点缀, 有的则是等高俯瞰园景之用。建筑的命名均能点出该处景观的特色, 也有一定的意境含蕴, 如四景堂、卧云堂、含碧堂、知止庵等。

3南宋临安园林

临安即杭州, 西临西湖以及三面环抱的群山, 东临钱塘江, 历来就是一座风景城市。临安的皇家园林也像北宋东京一样, 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只有1处, 即宫城的苑林区———后苑。行宫御苑很多, 德寿宫和樱桃园在外城, 大部分则分布在风景优美的地段, 较大的如:湖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 湖东岸的聚景园, 湖南岸的屏山园、南园, 湖中小孤山上的延祥园、琼华园, 北山的梅冈园、桐木园等处。这些御苑“俯瞰西湖, 高挹两峰;亭馆台榭, 藏歌贮舞;四时之境不同, 而乐亦无穷矣”。其余的分布在城南郊钱塘江畔和东郊的风景地带, 如玉津园和富景园等。

临安的私家园林建设, 南宋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临安作为南宋的“行宫”, 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又有美丽的湖山胜景。这些都为民间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因而自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人达成和议, 形成相对稳定的偏安局面以来, 临安私家园林的盛况比北宋的东京和洛阳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种文献中所提到的私园名字总计约近百处之多。它们大多数分布在西湖一代, 其余在城内和城东南郊的钱塘湖畔。因而早在宋代, 江南即已成为民间造园活动最兴盛的地区, 奠定了以后“江南园林甲天下”的基础。

临安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佛教中心, 佛寺建置很多, 道观亦不少。因而寺观园林遍布各处, 尤以环西湖一带最为密集。它们与皇家御苑、私家别墅彼此配合, 形成了西湖的湖山范围内寺观建设、园林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情况。

两宋时期, 私家、皇家、寺观3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4个主要特点———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也就是说, 这4个特点到宋代已经全面地、明确地在造园艺术上体现出来了。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着隋唐园林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 南宋, 文人画出现于画坛, 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于写意的画风。这种审美观必然会浸润于园林的创作, 对此后的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园林创作方法趋向于写意的主导, 南宋园林实为其转化的契机。

私家园林中的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 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盛。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私家的造园活动, 导致私家园林在元明以后达到了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高峰, 江南园林便是这个高峰的代表。

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 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 比起隋唐它们的规模变小了, 皇家气派也有所削弱, 但规划设计则趋于精密细致, 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某些御苑定期开放任人游览, 皇室经常以御苑赏赐臣下, 也经常把臣下的园林收为御苑。这些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政策的宽容性。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地文人化。禅宗与儒家合流, 意味着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上的沟通。文人士大夫多崇尚禅悦之风, 而禅宗僧侣则日趋文人化。同时, 一部分道士也像禅僧一样逐渐文人化, “羽士”、“女冠”经常出现在文人士大夫的社交活动圈里。在这种情况下, 佛寺园林和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 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它们与私家园林的差异, 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外, 基本上已完全消失, 所以说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大多数寺观的造园活动。宋代佛教禅宗崛起, 禅僧的深邃悠远、纯净清雅的情操使得他们更向往与远离城市世俗的幽谷深山。道士讲究清净简寂, 栖息山林有如闲云野鹤, 当然也具有类似禅宗的情怀。再加上僧道们的文人化素养和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从而掀起了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 客观上无疑与对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特别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开发。除了新开发建设的地区之外, 过去已开发出来的如传统的五岳、五镇、佛教的大小名山、道教的洞天福地等则实施更加完善, 区域格局更为明确。因此宋代以寺观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的数量之多, 远迈前代。如今,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传统风景名胜区中的绝大多数在宋代已均成定型, 元明以后开发建设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除了那些远离城市, 以山岳为主的风景名胜区的大量开发之外, 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城内附廓的公共园林, 城近郊的风景游览地亦多有见于文献记载的, 甚至乡村聚落内也有公共园林的建置。

宋代不仅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 宋代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之后再度影响日本, 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宋代文人园林对日本的禅僧造园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唐宋文人如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园林寺观也就在这时候开始为日本宫廷和民间造园界的人士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业出版社, 2004

[5] 田永富.中国园林建筑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云南教育科学研究历程的简略回顾 篇3

一、云南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起 (1905~1949)

清朝末年, 随着教育科学的引进,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随之在云南兴起。清末革命党人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创办《云南杂志》刊登云南省早期教育学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宣统元年 (1909年) 八月六日, 云南教育总会在昆明正式成立 (后改为云南教育会) , 以联合各学堂研究教育的普及和改革为宗旨。1912年后, 云南省各属市、县教育研究会先后成立。以研究教育事业, 发展地方教育, 并协助政府推行教育政令为宗旨。1920年,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云南籍学生创办的云南教育研究会, 以研究云南教育为宗旨的学术团体, 并创办《教育声》杂志。1922~1924年刊有杨祯、杨映华、楚图南、赵世德等人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至1925年, 云南教育界人士楚图南、刘钰、张春生、王鸿恩、白水、施章、赵宾鹤、吴澄衷、陈同仁、杨汝觉等人对云南省中等学校教育、小学教育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研究成果刊登在《云南教育会月刊》上。1938~1949年, 云南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进入兴盛时期, 《云南教育通讯》《教育与科学》《云南教育》等杂志刊登了大批研究成果, 代表人物有倪中方、方国瑜、左耀丘等。1945年云南省教育厅发布训令, 提出省市各级国民教育研究会“第六次国民教育研究问题五则”:国民教育如何兼办社会教育;各级国民教育研究会如何筹办教员福利事业;如何解决民教部招生留生问题;试编辑初级小学乡土常识教材;试编选初级小学三四年级上学期 (秋冬两季) 用节令及纪念日教材。

二、教育科学研究地位得到确立 (1950~1979)

解放初期, 教育科学以学习、传授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主, 从师范院校到中小学校均以凯洛夫教育理论实施教育管理、教学模式。1950~1956年, 云南省文教厅或教育厅先后设有研究室、编审室, 主要研究、编写教材, 出版《云南文教》, 编辑中小学、工农业教育参考资料。组织实施各项教学改革实验工作。1956年1月, 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制订了《十二年科学规划》, 教育科学作为整个科学事业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首次被确立。同年7月, 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云南省教育厅成立教学研究室, 1960~1965年云南省教育厅先后设置教育科学研究所 (室) 、教学研究室、教材编审室。此时期,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着重探讨启发、诱导教学方法, 推行精讲多练教学法;探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推广课堂教学“五环节”、研究教材和教法;探讨劳动教学法;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进行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和小学集中识字实验。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除教学经验交流外, 以传达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为主, 大多为批判性论文, 很少有专论专述。“文化大革命”有关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陷入瘫痪。

1975~1978年, 全省开展“三算结合”教学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工作;成立高中学科顾问组, 研究分析全国高考复习大纲;成立中小学教材教学研究会, 研究教育部新编教学大纲和教材, 研究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经验交流, 促进教学研究开展。

1979年3月至4月全国第一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 云南省派出6名代表, 分别代表省教育局、师范教育、民族教育、中小学校参加会议。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和《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刚要》 (草案) 的精神, 经中共云南省委同意, 1979年8月召开云南省教育学会代表会并选举第一届理事会;12月, 成立昆明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 (后改名为教育科学研究所) 。这一年, 省教育厅也在酝酿将教材编审室改为教材教学研究室, 直至1980年3月省委批准成立。学术团体和专业研究队伍的建立标志着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正式起步。同时《云南教育》复刊、《教材教学研究》创刊。

三、教育科学研究逐渐步入正轨 (1980~1999年)

教育科研的正式起步, 促进了教育科研机构的发展。高等学校相继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 昆明工学院 (1981年9月) 和云南大学 (1982年5月) 为最早成立的高校。截至1991年有云南民族大学 (1986年) 、云南工学院 (1988年) 、云南财贸学院 (1988年) 、云南中医学院 (1988年) 、西南林业学院 (1985年) 、大理医学院 (1987年) 等6个高等教育研究室;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的高校有云南教育学院 (1984年) 、蒙自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 、曲靖教育学院 (1991年) 。12所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共有专职研究人员68名、兼职研究人员80多名。1981年2月, 昆明市教育局成立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截至1984年, 全省17个地 (州、市) 、127个县 (市、区) 均建立教研室 (所) , 省、地、县教学研究人员有1024名。1998年3月, 云南省教委教材教学研究室更名为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1999年2月, 云南省教委批准成立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统管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其办公室设在云南省教科院。自此, 云南省教育科研由过去的教研型、分散型向科研型、规范性的历史转变。

1996年8月, 云南省教委颁行《云南省各级教育教学研究室 (所) 管理条例》, 制定各级教研室的职责。1999年1月, 云南省教委印发《关于加强我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首次对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各中小学提出成立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 应有编制、办公用房、经费、专兼职人员, 以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教育科研步入规范化管理时期。

此时期, 主要进行一系列教材改编, 教学、教育理论研究。省教研室 (省教科院) 开展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指导和编写工作;中学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的教改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新加坡小学预备班教材试验。省教科所则开展民族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农村基础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承担“中国西部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研究”“双语文教学方法优化实验研究”“儿童认识发展的心理研究”等科研任务;接受省教委的委托项目:云南省半寄宿制民族高小评估方案、云南省中小幼教师培训规划研究、云南省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云南省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等。研究理论大都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云南日报》《云南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教育学院学报》《云南教育研究》《云南高教研究》《昆明师专学报》《云南教育报》等, 专著有《云南边地民族教育要览》《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学校管理案例分析》《学校管理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评价》《教育未来学》《教育心理学新系》等。

四、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00~2012年)

自2000年以来, 为统筹规划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 云南省相继颁布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及其课题指南。制定和下发《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的通知》,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在规划的科学化、立项的制度化和研究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三个方面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云南省教育厅于2002年6月颁发《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条例》, 进一步明确省、州 (市) 、县 (区、市) 、高校等各级教育科研组织机构的基本职责。2012年, 再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 提出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 建好教育科研信息平台, 完善教育科研人员的准入、流动机制和培养制度, 教育科研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 逐步增加教育科研专项经费。

2000~2011年,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投入专项经费620万元, 立项课题2102项。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申报中得到经费资助的课题有50项。这阶段, 云南省教育科学已分化为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 形成为教育决策、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服务的教育科研体系。研究领域拓展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德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心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育技术与传播、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国际与比较教育、成人与社会教育等13个学科的研究。主要开展基础教育主要开展课程改革、推进校本教研、改革考试模式;在国内率先对认知领域的各种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民族教育、农村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开发新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 如教育地理学, 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积极争取和参与国际教育项目研究, 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行贷款推广项目、美国健康基金会、福特基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研究机构或基金的教育科研项目。

简略试验 篇4

一、语言经济的原则性

(一) 语言经济原则的定义

语言经济原则亦称省力原则。格赖斯的经济原则是要求在会话中提供的信息能恰如其分, 既不能超出, 又不少于交际目的的需要。“不超出”的意思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者要避免冗长累赘的表达, 使听者能够在读码和解码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 从而实现效能最大化。“简明扼要”和“言简意赅”的表达一方面减轻了说者的编码负担, 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听者的解码负担 (周红映, 2008) 。

(二) 语言经济原则的形成因素

1. 心理因素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基本因素。

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种求简心理, 那就是倾向于懒惰、逃避、随便、散漫。当人们的惰性发展到极至, 就会出现含糊、延长的声带模糊音, 导致某些音弱化, 甚至脱落 (Jespersen, 1954) 。

2. 社会因素是语言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语言快速简化的基础。一方面, 大量的科技词汇不断涌现, 一些形态较长的词汇很快通过构词法变为简短的词语。另一方面随着广播、电视、电话和卫星通讯等传播媒体的普及, 人们的交流方式不断改变和更新, 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 大量的网络词语应运而生, 网民们绞尽脑汁创造简洁、经济的新词, 这些“网语”很时尚, 简便、快捷, 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 (黄远振, 2003) 。由此可见,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客观上要求人们办事讲效益求方便, 交际时就会避繁就简, 力求精练。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 自然也就必须朝着简化、方便交流的方向发展。

3. 地域因素也是语言经济原则形成的因素之一。

语言的演化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英国人踏上美洲大陆后, 生活在几种移民语言与殖民语言不稳定共存的环境中, 大西洋两岸英语的差异逐渐明显。因而, 美国英语在读音、拼写和语法方面较英国本土呈现出更强的简略性 (黄远振, 2003) 。

二、美国英语的简略现象

(一) 词的简略现象

1. 词的拼写。

美国英语单词拼写的简略是美国英语简略的重要特征。美国著名词典编撰家诺亚·韦伯斯特 (Noah Webster) 的Spelling Book一书对英语的拼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下是英、美英语在拼写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

2. 词的缩略。

在美国英语中, 缩短词、口语简略式、缩压形式大量出现在美国的正式出版物中, 甚至是权威的出版物中。

在美语口语中, 人们常常使用以下简略式:

(二) 句法中的省略现象

省略现象大量出现在美国口语和书面语中。凡是能省略的词一般都尽可能略去。句中的虚词, 如介词、连词、冠词、助动词与动词不定式符号to等往往被省略。

1. 介词的省略。

I’ll come over (on) Saturday.

Let’s stay (at) home this evening.

It’s more interesting (in) that way.

They had a daughter (of) my age.

Mr.Smith sent the letter (by) airmaill.

The food and water will last them (for) seven days.

He drove (from) here to there during the holiday.

2. 连词的省略。

(1) and连接动词时的省略。

I’ll come see you later.

(2) so that, so...that, such...that中的that的省略。

I can make it like new so you don’t have to buy a new one.

She is such a pain I want to kill her.

(3) not only...but also中的but also的省略。

Not only is she beautiful, she is kind.

3. 助动词的省略。

(1) do的省略, 常见于美国口语中。

How much I owe you? (=How much do I owe you?)

(2) should的省略。在由suggest, order, demand, ask等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的动词引出的宾语从句 (虚拟语气) 中省略动词should, 直接用动词原形。

She insisted that he knock before entering and she demanded that he admire her hats.

4. 不定式符号to的省略。

(1) 动词come和go后面的不定式符号to的省略, 直接用动词原形。

I think I’ll go back look for my dog.

(2) help后面的不定式符号to的省略。

He helped us do the job.

(3) 用作主语的动词不定式, 主语如果是由“thing+关系从句”、“all+关系分句”、“what分句或thing+不定式结构”等组成, 且带有动词do的某种形式时, 作为主语补语的不定式一般均略去to。

The only thing Mary can do now is do it on her own.

All you do now is tell him the truth.

5. 定冠词the的省略, 尤其是all和时间名词之间的the。

He has been busy with her paper all week.

She’ll be there all morning.

(三) 句法中的替代现象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 人们常用名词作定语来替代短语或从句, 用非谓语动词形式来替代从句, 这使语言的表达变得更为简洁和易懂。

1. 名词作定语替代短语或从句。

talent hunt=hunt for talent (寻找人才)

case officer=officer in charge of a case (案件执行官)

scare buying=buying goods for fear that the price would goup (恐慌性抢购商品)

position paper=which expresses the position or stand of aparty (表明立场的文件)

2. 非谓语动词形式替代从句。

(1) 分词代替定语从句。

You can find what you like during the fall sale happening now.

(2) 分词代替状语从句。

Coming home at night it was scaring walking past all those graveyards. (Reader’s Digest, Nov.1999)

Friends don’t let their friends drive drunk. (Reader’s Digest, 2000)

(3) 动词不定式替代定语从句。

You see we believed that when more Americans have safe places to call home, it strengthens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our nation as a whole. (Washington Post, 2002)

(4) 动名词替代时间状语从句。

Sibi Soroka discovered this upon applying for a job watching for shoplifters at a Target Store in Califonia. (Reader’s Digest, 2000)

(四) 句法规则的简易现象

在美国英语中, 某些语法规则方面的简略也是美语简略的明显特征。

1. 在一般将来时中, 三种人称一般都使用助动词will, 这远比英国英语中第一人称需使用shall, 第二、三人称使用will要简洁得多。

We will go to the beach next month.

费尔南德·莫塞 (1990) 在其所著的《英语简史》中指出:在一般将来时的第一人称中,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will和shall的百分比为:

从以上百分比可以看出, 在一般将来时的第一人称中, 美国人使用shall的比例远比英国人低得多。虽然目前shall在英国英语普遍使用, 但也有人预言, will与shall的区别将消失, wil最终将取代shall。值得补充的是, 在过去将来时的第一人称中, 美语仍然使用will的过去形式would。

2. used to, dare, need等动词在美语中多用作普通动词, 淡化其在英国英语中情态动词的用法。

He used to live in London, didn’t he?

He doesn’t dare to do it.

3.集合名词, 如committee, family, audience, government, team等, 从形式上看是单数, 但在英国英语中, 作为整体来看, 其后动词用单数, 但如果要强调它们是由若干成员组成时, 应用作复数。而在美国英语中, 以上集合名词都用作单数, 其依据是因为这些集合名词未用复数形式。美国人强调语言逻辑上的合理性, 美国英语的这种用法显然比英国英语简单并且易于操作。

The team has played well today, even if it lost.

美国英语中词性相互转换多见于英国英语。这种转换十分随手和简洁。

名词转换为动词:

to head (a delegation) (率领)

to mouth fine words (唱高调)

to cup his hands around the mug (拢起双手捂着杯子)

动词转换为名词:

have a say (有发言权)

in the know (知底细)

形容词转换为名词:

to have the blues (患忧郁症)

daily necessaries (日用品)

在以上常见词性转换中, 尤以名词转换为动词最为常见, 如:

We can dog (尾随) someone’s footsteps.

We can foot (步行) the subway station.

We can bus (用公共汽车载) the children to school and schoo (教育, 使学会) them in English.

4. 间接陈述句中时态使用的灵活性和简洁性。

在美国英语中, 不遵守传统语法规定的语言现象随处可见。比如, 在间接陈述句中, 时态呼应的原则常常被违背。人们从语言实际应用出发, 使用其所需的时态, 而不是机械地照搬传统语法中时态一致的原则。这种切合实际和简洁的用法频繁出现在美国极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上。

(1) 主句 (一般过去时) +宾语从句 (一般现在时)

The health department hopes to have results of another tes Tuesday, but she said she is not sure the results will be any clearer. (Daily News Record, 2008)

(2) 主句 (一般过去时) +定语从句 (一般现在时)

The recommendation came in a nonbinding resolution that doesn’t require President’s signatur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

该句中的“came in”表示发生在过去, 而一般现在时“dosen’require”则表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非约束性质的决议无需总统签字, 强调这是一种惯例。

美国英语追求时效追求方便的特性, 使得美国英语一直朝着简单明了的方向变化, 尤其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 美国英语的这种省力省时的经济性和简略性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认可。

参考文献

[1]Jespersen, O.Language: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54.

[2]黄远振.论语言简化现象及其成因[J].天津外国语学报, 2003, 7:25-30.

[3]曾春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俄语口语简略现象[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5:58-62.

上一篇:社会利益发展下一篇:高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