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模式思考(精选8篇)
编辑工作模式思考 篇1
0 引言
屈指算来, 进入出版系统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当年, 我带着满腔的热忱, 满腹的好奇与疑惑走上工作岗位, 面对这比较陌生且刚从一家教育出版社独立出来, 主要经营教育类的音像制品的行业, 开始了滚打摸爬的职业生涯。十几年的经历中我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出版编辑责任重要, 岗位光荣
据《现代汉语词典》, “编辑”一词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 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第二种含义是指做编辑工作的人。十年前, 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同时在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播放, 无不引起热烈的反应。这部后来经过多次重播的电视连续剧, 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叫绝。现在想来, 我觉得它的成功, 就在于首次在荧屏上塑造了一种特殊职业, 即编辑应有的形象。出版编辑工作虽然是普通的工作, 但是又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编辑笔下有人间冷暖, 编辑笔下有气象万千;编辑笔下有金钱万贯, 编辑笔下有是非忠奸。这足以说明出版编辑不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信息社会话语权也是权力, 它既可兴邦, 也可溃败和衰退一个社会与民族。
因此, 出版编辑在自己的岗位上, 要秉承竭力为社会服务的核心理念, 倡导精神文明, 始终坚持为市场经济与全社会服务, 宣传企业经济的管理经验, 推广其科研成果, 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己任, 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服务于经济工作为出版宗旨, 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和全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新闻出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 把企业与社会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充分的展示, 尽情的交流, 让各地企业管理信息、科技信息、业态发展得到广泛的沟通与传播。开展学术讨论, 推广科研成果, 宣传管理经验, 报道科技动态, 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竭诚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努力为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人士提供进行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的最佳平台。
2 新闻出版编辑应具备的意识
怎样做好新时期的出版编辑工作, 我认为除了基本的编辑业务素质之外, 还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2.1 创新意识
新闻出版工作本身就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载体, 对于新闻出版的编辑来说,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才能创造性地提出出版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应体现在出版内容上和形式上, 密切结合日益进步的当代出版技术, 联系多元化的读者审美观念, 注意从市场竞争的实际出发等等, 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才能够胜任这些要求。实际工作中, 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 是编辑工作的乐趣和挑战。近年来, 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迅猛发展, 读者对出版业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编辑工作者, 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大读者的要求。
2.2 社会意识
出版编辑的社会意识,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出版指导思想, 不曲意逢迎市场上某些读者不健康的阅读情趣, 注意克服与纠正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遵纪守法, 不搞置国家的出版政策于不顾的违规操作, 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前沿阵地, 新闻出版编辑作为出版过程中的直接责任人, 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社会意识, 才能把好这一关口。
2.3 信息意识
当代人类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 是社会与时代的高度信息化。编辑工作是一门信息科学, 信息对图书编辑的整个过程及对这一过程的每一道工序, 均起重大作用。
2.4 审美意识
这一意识, 首先是一种时代的、宏观的审美, 是一种服务与服从主流文化、着眼大局的审美, 是一种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紧密地与世界接轨的审美, 而不单单是讲编辑对某一个选题、某一部书稿具部与表象的审美。有了这种高屋建瓴的审美意识, 编辑群体才能有高雅的审美观。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应该渗入市场意识和社会意识之中, 也就是说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增强市场意识的同时还应强化编辑的审美意识, 站在时代审美的高度, 站在出版事业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来指导市场意识, 干预市场意识, 健全市场意识。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2.5 营销意识
作为出版编辑, 怎样实施营销策略, 配合发行部门搞好图书发行?仅仅是写个新书预告或者书评这些通常的做法已经远远不够, 而应对与图书销售有关的诸因素进行整合, 从各个环节全面考虑, 促进图书的销售工作。
2.6 读者意识
出版行业的“上帝”是读者, 一切工作都应满足读者的需要, 没有读者一切都是“画饼”。因此, 出版编辑从选题策划到图书出版都要考虑读者定位, 以读者的需求为主, 站在读者的角度和立场审视自己的编辑出版工作, 激发潜在的读者需求。并坚决抵制低级趣味的需要。
2.7 策划意识
策划过程中应抓住热点。抓住社会的关注点和读者的兴奋点。这样才能引起社会与读者的共鸣, 才能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的双丰收。如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英武山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家庚同志, 自2002年9月身患癌症, 在村集体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 毅然挑起村党支部书记重担, 拖着病体带领村民修路引水, 治穷治乱, 用短短两年的时间, 使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一跃成为全县样板村。被县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富民书记”;2004年7月1日, 被中共河北省委、秦皇岛市委分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8月2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李家庚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 他是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我社抓住这一选题, 于2004年底出版了《执政基石》一书。为了做好我社《执政基石》一书的宣传工作, 我社分别在石家庄、秦皇岛和北京举办了作品研讨会, 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在党的先进性教育中起到了活生生的教材的作用。
3 出版编辑应高度重视音像制品选题策划
3.1 关注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所出版的音像制品既记载、反映改革的实践过程, 又有利于指导推动新的改革实践。我社出版了由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合作出版的《学英语》教材的配套录音带。得到了省内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认同。与此同时, 国内二十几个省相继租型。有比较才能有发展, 我们时刻关注同行的出版产品。如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集锦》、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配套录音参考资料》等。他们的产品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2 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作为一家教育类的出版社, 我社以传承知识, 传播文化为已任, 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也是我们重视的对象。
3.3 重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主旋律和多样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 不仅涉及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还涉及多方面的教育问题。如海文音像出版社的《神话故事》, 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少年儿童电子音像出版社的《让童年充满爱》, 解放军音像出版社的《世纪雷锋》,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日出韶山》等。
3.4 选题定位准确, 实用性、针对性、启发性强, 对当前的教学实践, 对广大学生、家长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许多出版单位在选题策划和媒体手段的运用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 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了非常有吸引力、有可视性的音像制品, 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如广东惠州音像出版社的《学唐诗学古诗》, 北京普教音像出版社的《2-3岁儿童教育指导》, 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卡通奥数快乐学》, 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的《英才家教学前启蒙教育系列———语言篇、智慧篇、双语篇》。这些, 都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总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及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相信我国的教育类图书与音像制品的出版将会呈现出更加繁荣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陆耀东.关于教辅图书营销编辑的几点思考[J].传播与版权, 2013 (02) .
[2]方立松.大学出版社编辑介入发行浅论[J].巢湖学院学报, 2011 (05) .
[3]吴嫦娥.浅谈教材出版后策划编辑应加强的工作[J].中国出版, 2011 (05) .
编辑工作模式思考 篇2
关键词:中国民族广播网 改进办法 广播特色 民族特色
中央电台中国民族广播网于2010年12月开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实践,很好地履行了“传播中央声音,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责,极大地扩大了中央电台民族宣传的影响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民族广播网还存在一些不足,编辑工作还有待改进。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避免片面追求点击率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灵魂,安全播出是生命”,这是党对宣传工作的政治要求,也是中央电台宣传报道铁的纪律。中国民族广播网是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创建的民族宣传新平台,是政治性、公益性的新闻网站,也是中央电台民族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各民族编辑必须牢固树立通过网络把中央的声音传入全国各民族网民心里的政治信念,并将此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和自觉行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宣传方针,正确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严格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2011年4月起,中央电台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教育学习班,分批对全台40岁以下的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翻译等活跃在新闻宣传一线的同志进行再培训、再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年轻同志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方面,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中国民族广播网是政治性、公益性的新闻网站,要提高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片面追求点击率,也不应上传一些所谓“不犯大错”的内容,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来搏取网民的关注。猎奇、暴力、低俗的内容,虽然一时能吸引一些网民的眼球,提高网站一时的点击率,但它与中央对中国民族广播网的要求不符,和广大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悖。另外,目前网站点击率的数字统计也存在不准确之嫌。比如,我国某一民族的人口总数不超过千万人,但在用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办的网页上,某一天的点击率却超过千万次,就算这个民族的全体男女老幼都来点击一次,恐怕也达不到千万次,更何况现在民族地区电脑的拥有量和可上网的地方远不如发达地区和城市。国内目前被普遍采信的某家媒体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手段、方法和模型都搬自欧美,与我国国情不是很符合,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媒体的收视率和点击率情况,而国内目前也还缺乏科学权威的点击率测评软件和机构。就一个新闻网站而言,在同一时段用不同公司的软件来测评,会得出不同的点击率。到底哪一家软件公司的测评数据更科学准确、更符合我国国情,很难下结论。我认为“点击率是浮云,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排名可参考”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它反映了国内测评软件市场的基本情况,反映了民族地区电脑普及和文化教育的水平,也反映了中央电台民族广播中心队伍的实力和中国民族广播网开办时间不长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正确看待中国民族广播网的发展速度,避免片面追求点击率是我们应该把握和倡导的原则。
二、坚持为各民族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服务的宗旨
中国民族广播网是由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文字和汉文六种文字网站构成的网络媒体。五种民族文字网站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懂这五种民族文字的网民,而汉文网站的服务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各民族网民。六种文字网站都必须始终坚持为网民提供丰富的民族资讯、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服务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为各民族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服务的方针。偏离了这两条,就偏离了创建中国民族广播网的初衷。中国民族广播网的各民族编辑记者,只有始终牢记这两条,才能为各民族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服务。
三、要克服重广播轻网络的思想
广播是中央电台的拳头产品。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六十多年的历史也已经证明,民族广播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建设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进入“一网知天下”的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①这也再次提醒民族广播人,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影响。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广播轻网络”的思想,更快速深入地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各级领导应更加重视民族广播网的宣传工作,尽快改变民族广播网的宣传就是广播节目的“拷贝”和“粘贴”的工作现状,像重视民族广播和安全播出一样重视民族广播网的工作,重视网络稿件的精编细做,使民族广播网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发展。
四、要克服报道不平衡的问题
中央电台的民族宣传工作中,长期以来存在报道不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报道多,内蒙、宁夏、广西三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海南等民族大省报道少;对本语言广播对象地区的新闻报道多,对其他民族地区新闻报道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报道多,散杂居地区民族新闻报道少;中央和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多,西部为维护边防的巩固和在资源、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对东部的大力支援等新闻报道少;北方民族报道多,南方民族报道少。这个长期以来形成的报道不平衡问题,使民族宣传效果打了折扣。各语言广播节目和六种文字网站在以后的宣传报道中要适当注意平衡报道的问题。在中央电台的民族宣传报道中采取倾斜措施,适当照顾一些人口较少民族是很必要的,因为他们也是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央电台的民族语言广播和民族广播网,都是中央级的媒体,代表着中央的声音,各民族编辑一定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不能只报道本地区的新闻。五种民族文字网站可以重点报道本对象地区民族的新闻,但也要注意选编一些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新闻。汉文网站则应更注意报道的平衡,因为汉文网站的服务对象是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网民,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新闻都应报道。
nlc202309040259
也许有些同志会说,报道平衡了,节目就没有针对性、贴近性了。其实,加强针对性、贴近性和平衡报道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看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选编的稿件是什么、怎么编稿件。2011年9月,中央电台民族广播中心组成采访报道组,分两批赴江苏、广东,采访两省援藏、援疆情况和当地城市民族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推出了20集系列报道《东西合作 和谐发展》,在五种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中播出,并在中国民族广播网的六种文字网站上图文并茂地报道,这组系列报道受到五种民族语言广播听众和各民族网民的欢迎,网民还来信希望这组报道在网络上多保留一段时间,以便于让更多的网民知道两省援藏、援疆情况,知道少数民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家亲的情况。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也把中央电台的这组报道评为首都主要新闻单位“2011年度民族题材宣传优秀专题”予以表彰奖励。可见,不是本语言广播对象地区的新闻,也会受到各民族听众的欢迎,加强针对性、贴近性和平衡报道是统一的。
五、要突出广播特色和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广播网作为政治性、公益性的新闻网站,虽然有中央政策、财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据统计,目前国内有二百三十万个网站,其中新闻网站将近占一半。②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中国民族广播网如何逐渐发展壮大并立于不败之地,技术保障是前提,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是关键。中国民族广播网除了有中央政策、财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个优势外,还有另外一大优势:中央电台160多人(包括前方编辑部人员)的民族宣传专职队伍和遍布全国各地的40个记者站的数百名广播记者。这两大优势是中国民族广播网突出广播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有力支柱,也是中国民族广播网应着重努力的方向。在中国民族广播网筹建期间,中央台领导指示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同时强调“不要把中国民族广播网办成第二个中国广播网,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笔者理解,要发挥的优势就是中央电台的人才队伍优势,要突出的特色就是广播特色和民族特色。只有在广播特色和民族特色方面充分发挥中央电台的优势,才能区别于中国广播网和其他新闻网站;只有在突出民族特色方面多做文章、做足文章,才能凸显中国民族广播网建立和存在的必要。目前,六种文字网站在突出民族特色方面,不论是页面设计、栏目设置,还是每天所上传的内容,都做得比较成功;各民族文字网站不仅在页面设计上突出民族特色,符合民族审美观,在内容上也比较好地用少数民族群众乐听、乐见的形式,报道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新闻,受到了各民族网民的欢迎。在突出广播特色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每天把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搬到网络上实现在线收听,这仅仅是突出广播特色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作更大的努力。特别是还没有把中央电台遍布全国各地的40个记者站这个优势很好地利用起来。各文字网站编辑应该和中央电台驻全国各地的记者站多联系,把他们采写的各类文章特别是录音报道、口播报道等具有广播特色的稿件多登载在中国民族广播网的各文字网站上。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待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编辑记者的共同努力。
六、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
中国民族广播网各文字网站在成立一年多来的稿件编发过程中,稿件新闻要素不全或不清楚、中英文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摘要”不简明扼要、网络图片裁剪不当导致图片严重失真、文字排版不规范不统一、人物称谓出错等问题屡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编辑在编发稿件过程中不够重视一时粗心造成的。只要每一个编辑都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细心对待每一篇稿件,这些小毛病就完全可以不犯。特别是在每天都要编发几十篇稿件的繁忙工作中,更要注意养成和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细心对待每一篇稿件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之一。
另外,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广播编辑和网络编辑的工作方式。各民族的编辑要不断努力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术来武装自己,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台里有关技术部门,对包括民族广播和民族网络等在内的民族宣传工作应给予更积极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及时向民族宣传工作一线的同志传授一些应用型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提高中央电台民族宣传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刘园丁)
教材编辑工作模式的思考 篇3
远程教育教材指用于向远程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核心教学材料。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与学生物理位置相对分 离,由于这种分离,传统教育通过面对面言语进行的交流受到阻隔,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媒体传递教学内容、实现人际交流。在此过程中远程教育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策文模式”的引入是远程教育教材设计开发过程发展的必然
电大远程教育教材的编辑制作系统中,质量一直被作为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地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出版制作部门都在不遗余力地抓教材质量,使电大远程教育教材编制的质量保证体系逐渐形成。但目前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尚有不完善之处。没有用辩证的思想、以系统的观点看待 教材编辑工作,将教材编辑工作简单地定位在技术层面便是问题之一。
教材的质量保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纵向上,有赖于从课程设置到编写制作发行各环节的发展;从横向上,又依托于各环节的管理、技术支持以及相互关系的发展;从外部来看,远程教育教材的质量保证又是远程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必须纳入到远程教育大发展的体系,渗透到各级各类远程教育工作之中。
从教材编辑制作的要求看。由于教材的特殊性,使得教材编辑的工作与传统教材编辑有所不同。编辑的工作不仅是一个点,而且应是始终跟随着教材发展的一条线。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后来的重版修订始终应该有编辑的参与。因此,引入“策文模式”对提高教材质量、克服目前教材编制过程中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出版业的发展看,“策文模式”是应对激烈竞争与瞬息万变的教材市场之良方。
对“策文模式”三种不同的认识
在出版社引入“策文模式”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以下用辩证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对三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
1.策划是前期,文字加工是后期
远程教育教学是师生分离、个别化为主的学习,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必然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强调让学习者了解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免引起学习者的混乱。其次,还要让学习者了解课程的结构,从而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再次,远程教育教材通常是多种媒体教材的组合,各媒体间的呼应关系与使用方式是通过文字教材传递给学习者的。最后,由于教育是一种高度目的性的传播行为,其教学过程的反馈机制显得特别重要。远程文字教材的制作如果没有建立反馈机制,可以说犹如没有反馈的传播,使教学传播在实质上大打折扣。因此,收集教材出版发行后的反应,对远程教育教材而言更显重要。以上种种都使得远程文字教材加工编辑不能用传统文字教材的编辑方法去处理稿件。如 果只将注意力放到来稿教学内容的技术加工上,不关心远程学习者的特殊要求,是无法满足远程教育教材的要求的。“策文模式”中,如果策划编辑只负责前期组稿,而文字加工编辑只负责到稿后的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则是将一个整体割裂开来,这种做法不符合系统理论。无法满足远程教育教材的全部要求。事实上,“策文模式”正是针对将远程教育教材编制过程条块分割而造成的弊端而引入的。策划编辑应从全局的角度自始至终跟踪教材的发展。在课 程设置初期与作者一起讨论教材整体框架结构的设计,明确体例格式的要求。一方面,对日后编辑加工量的减少,稿件质量的提高有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由于出版市场的变化太快,作者需要听取策划编辑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而提出的建议。在教材出版发行后, 收集反馈意见,历来是策划编辑能为教材的改进提供设计参考意见的前提条件。只有策划编辑的“全线”关注配以文字加工编辑对书稿内容的文字和技术上的精心加 工,才能使教材制作进入良性循环。
总之,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远程教育教材编辑的工作,视策划为“线”,文字加工为“点"将点线有效结合,才能使远程教育教材的编制质量有根本的提高。
2.文字加工编辑是策划编辑的助手
策划编辑负责对教材出版方案的整体策划与设计,而文字加工编辑负责书稿内容的审读与技术加工。文字加工阶段实质上是策划的继续、策划的实现。两者不存在主从关系、更没有上下级关 系,而是分工协作关系。共同的目标是出版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教材。因此, 在工作中两者都应坚持如下原则。
(1)政治性原则
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宪法、路线、方针、政策与法规,执行国家标准,维护创作者的权利,避免政治性错误的出现。
(2)媒体性原则
远程教育教材的多媒体化,要求教材编制人员对媒体选择和使用原则上有一致性和协调性,以减少制作过程的浪费,使教材的内容能够最佳形式展示。
(3)系统性原则
教育教材编制是个复杂的系统, 是精神生产与物质媒体相结合的复合结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控制与转化的过程中,维系着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一旦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发生冲突,就可能导致系统失衡。因此,工作中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
(4)整体性原则
教育教材的编制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必须以整体利益为主导,服从整体的目标要求。只有分工明确、良好合作,才能保证整体的质量目标。
(5)反馈性原则
在编辑实践中每个环节时刻都离不开反馈信息对局部的或对整体目标的自我调整,以纠正偏离总体与具体目标的差距。各环节之间必须有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以保证反馈的及时性。
3.策划编辑管理型、文字编辑技术型
目前,在我国教育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经营是经济实体最基本的活动,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职能。策划编辑的工作应以经营为中心开展, 包括市场开发、广告宣传、扩大发行渠道等。应尽快实现从单纯的信息知识型向信息知识产业型的转变,不能仅停留在一般图书出版流程的管理上,要强化信息知识的商品观念、市场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掌握经营战略思想与方法,使教材的出版在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字编辑技术型是原有的教材出版流程对编辑加工工作的限制而造成的弊端。在“策文模式”下文字加工编辑应冲破束缚,向教学设计方向发展。要研究远程教育教材编制的规律、掌握编辑业务技能、关注学科与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稿件进行创造性的审读加工。
结论
编辑工作模式思考 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型编辑,编辑工作,编辑研究
编辑工作是媒体工作的中心环节, 编辑工作的水平决定着媒体产品的质量。同时媒体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编辑工作, 媒体的不断发展也对编辑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 但是各种媒体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融合趋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加强对新型编辑及编辑工作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研究意义
媒介融合是指传统媒体 (如图书、报纸、期刊、电视台、电台等) 与新兴媒体 (如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 共享信息资源, 集中进行处理, 生产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的方式。[1]媒介融合不仅仅是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化, 更重要的是, 媒体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多媒体的原始素材, 综合整理、提炼、加工, 通过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 全方位、立体化地传达信息。
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 职业范围日益扩大, 肩负各种传媒载体所传播内容的选择、加工和制作, 成为传播领域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岗位。因此,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对编辑人员的从业素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仅要精通传统媒体编辑业务, 也要熟悉新媒体技术, 掌握多种媒体的编辑手段。这种全能型的编辑我们称之为新型编辑。
媒介融合是否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关键在于新型编辑的整合能力、综合素质。研究新型编辑的功能、角色以及如何培养将对未来的新媒介产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对提升媒介产品的质量, 更好地服务受众产生积极的意义。要让优秀的新型编辑人才通过高质量的编辑工作为媒体服务, 最终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产品,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已经十分关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从媒体的实践来看, 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形势的影响下, 大规模的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而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兴起则直接促成了国内多媒体融合的步伐。由于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 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传输系统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 因此, 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近年来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早期国内大规模的媒介融合主要还是报纸与网络之间, 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 传统媒体大都只在内部孕育出电子版媒体模块。在这种融合过程中, 电视媒体特别注重对自身网络媒介的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从中央电视台到全国省级电视台乃至计划单列市电视台都陆续申请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 网络电视操作模式已日渐成熟。国内媒介就是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中不断摸索前进, 逐渐深度融合。以各大报刊社新闻网站为例,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也历经了简单复制、独立原创到纸质媒体与网站互动借力的高级阶段。新近几年, 国内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也充分认识到这种新作业模式的优越性, 不断探索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的融合互动, 逐渐形成了新的盈利模式, 投入较早的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已经见到显著成效。
从理论界的研究看, 各种研究媒介融合的理论文章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些理论的研究中, 研究者重在媒介本身和融合的现象, 而忽视了对媒介融合中编辑工作和编辑人员的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标题含有媒介融合的论文达1604篇, 而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工作、编辑人才培养的研究只有23篇, 比例严重失衡。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在媒体传播界众所周知, 但是面临媒体传播发展的大趋势, 对新型编辑的研究如此之少, 会影响我们未来媒体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加强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编辑的研究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三、研究内容及要注意的问题
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编辑和编辑工作的研究不足, 其原因既可能是对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也可能是研究不到位、不深入, 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不明确。根据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信息, 建议在开展这方面研究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在研究的层面上, 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从宏观层面上, 研究文化、媒体、编辑三者之间的关系, 论述媒介融合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媒体的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宏观素质要求。中国编辑学会提出的“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媒介融合是新时代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然趋势。文化力横向可以穿越空间传播, 纵向可以跨越时间传承。而媒体是文化传播、交流、传承的主要载体。没有媒体, 文化蕴含的力量不可能发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激烈碰撞, 各显所长, 时代要求对媒体进行再认识和再组织, 综合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 实行集约型发展。编辑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推荐, 使之适宜于传播和能够高质量传播。所以, 编辑工作决定着媒体工作的方向和质量。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编辑, 是传媒队伍的中坚力量, 有必要扩大考察眼界, 提高思考层次, 对文化、媒体和编辑三者关系进行再考察和再思考, 以进一步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 在此基础上, 进行编辑工作的再实践, 从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编辑出版服务。[2]
从微观层面上, 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 新型编辑具体的编辑操作技能和编辑处理方法。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 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 或者在集团化等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聚拢在同一个指挥部下。这样, 编辑人员在面对同一信息源时, 为了最大化地使用资源,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就要针对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编辑手段, 既要按照传统的方式为传统媒体提供信息, 也要针对新媒体的特性, 为新媒体提供素材。因此, 传统编辑还要不断掌握新的编辑传播手段, 才能成为适应媒介融合大环境的新型编辑。当前, 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的编辑工作的突出问题是文字 (内容) 编辑与技术 (形式) 编辑的严重脱节。经常遇到的现象是文字 (内容) 编辑对技术 (形式) 传播手段了解得不够深入, 不知道如何把信息以最佳的表现形式传递给受众, 而技术编辑又对信息内容的把握不到位, 不能形成形式和内容的最佳匹配。而且随着传播手段的丰富和传播平台的不断扩展, 编辑不能仅仅了解一种传播形式, 还要学会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信息的传播。
(2) 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 要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重。
开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编辑和编辑工作研究可以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和编辑实训相结合, 以调研为基础, 为理论研究提供原始数据, 以理论研究为依据设计实训体系, 以编辑实训为依托, 为媒体提供优秀的编辑人才, 进而促进媒体的编辑业务能够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发展创新。
从理论上, 研究媒介融合对编辑工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编辑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型编辑的特征, 新型编辑的角色转换和功能拓展, 新型编辑的素质要求, 如何培养新型编辑的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新型编辑与以往编辑工作的异同点, 探寻编辑工作新规律, 总结出一套适合新环境的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在实践领域, 可以开展多媒体一线调研, 建立编辑处理实验平台, 掌握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工作的全部流程, 掌握新型编辑需要处理的编辑流程中的重点难点工作。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尝试设计开发出一套培养新型编辑的系统课程或培训系统, 为培养优秀的新型编辑提供有效的指导, 以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为媒体服务。同时在培训中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 完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 在新闻传播界普遍关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要更加强调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要让优秀的新型编辑人才通过高质量的编辑工作为媒体服务, 最终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产品,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注释
1[1]来自维基百科“媒介融合”词条, http://wiki.chinalab
新形势下做好广播编辑工作的思考 篇5
关键词:广播编辑,新媒体,创新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广播编辑工作在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下,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在新形势下,广播编辑工作已经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台行业出现了较大的衰退,这给广播编辑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电台广播由于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影响,虽不能够像有声节目一样畅销,但是也拥有较为稳定的听众群体,这给广播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希望。为了更好地将广播编辑工作做好,挖掘更多的广播收听客户,需要对电台广播编辑工作进行反思,提出新的思考,为电台广播编辑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1 新形势下广播编辑工作的现状
广播编辑工作主要是通过无线广播将有效的信息分享给大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主要包括电台广播的文案策划、制作相应的广播电台栏目。通过无线广播将影音进行插播及组织一些电台活动等,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体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无线广播的发展也朝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途径更多样、受益的群众更广泛的方向发展,这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新媒体带来的新信息,有效地获取了自己喜欢的电台广播节目。但在广播编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形势下广播编辑工作的发展。
2 新形势下广播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广播编辑工作缺乏新媒体因素
在广播编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新媒体因素。新媒体模式的不断开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互联网科技时代,广播编辑主要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以无线信号为媒介,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我国在广播编辑过程中,依旧延续以往只有声音的广播编辑模式,只是对传统媒体声音进行了加工处理,而声音的实质并未发生改变。新媒体能够利用媒体网络传递信息,这样就减少了电台广播的用户量,极大地削弱了广播编辑在新媒体中间的竞争力,无法满足用户对信息的获取。
2.2 广播编辑工作缺乏创新
在我国的广播编辑工作中,广播编辑的内容主要源于网络媒体相关信息,如广播编辑的内容主要是流行歌曲播放,路况信息播报,重要新闻播报及广告的流动播报等,没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使得广播编辑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创造性,使听众群体人数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广播编辑人员在广播编辑工作中,没有有效地对当前热门话题进行处理和策划;同时,编辑人员未将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和创新特点融入到广播编辑的内容中,因此,广播编辑内容的吸引力下降。
2.3 广播编辑人员的素质较低
在广播编辑工作中,广播编辑人员在编辑语言、方案策划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广播编辑人员的学历不高,很多职员并非广播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参差不齐;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只是在自己熟知的行业中是专家,却无法很好地融合其他必备的技巧,如心理学和语言技巧综合运用,这就导致广播听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编辑人员在语言能力、策划能力等方面实践经验不足,在工作中,编辑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反应能力及活动策划能力,影响了广播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形势下做好广播编辑工作的思考
3.1 凭借新媒体平台,做好广播编辑工作
在我国广播编辑工作中,缺乏新媒体因素,导致广播听众逐渐减少,严重地阻碍了广播编辑工作的快速发展。因此,广播编辑工作人员应该将新媒体因素应用到我国广播编辑行业中,与广播编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我国广播行业飞速发展。例如,我国广播编辑工作应该采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去获取时下最热门的新闻、娱乐等与时俱进的内容,经过广播编辑人员精心处理加工,形成独特的风格,采用广播的形式与听众见面,给听众以新颖的信息体验,赢得听众的喜爱。同时,广播编辑工作人员也要通过媒体调查,确定听众群体的职业、年龄及爱好,并推出听众喜欢的内容。
3.2 提升广播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广播编辑工作的发展与广播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在广播编辑行业中,只有适应广播行业的新形势,并对广播编辑的内容及模式进行调整,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台广播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编辑环境的不断改变,资源、品牌已不再是编辑行业竞争的首要因素,编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编辑行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广播编辑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招聘广播编辑专业的大学生,增添电台广播编辑的人才力量,提升广播编辑的审美和情趣;另一方面,对广播编辑工作人员进行规范调整,建立适合电台广播运营的规范和准则,提升电台广播行业的良好形象,增加收听群体的数量。
3.3 发展新技术做好战略转型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形式受到严重的威胁。目前,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逐渐开始寻求新的方向,而作为广播也应该实时的进行战略转型,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转型。
4 结语
广播编辑工作是电台广播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对电台播出的内容、播送的形式及播送的质量等具有较大的影响,限制了电台广播听众数量的提升。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广播媒体已经走向低谷,为了更好地提升广播编辑工作在新媒体行业中的竞争力,广播编辑人员必须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留住老听众,同时开发新听众,使广播编辑工作在新形势下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黄雄.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7).
[2]刘冰.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J].新闻传播,2013(6).
编辑工作模式思考 篇6
1. 注意“口语化”言语应适度
我国电视新闻业界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新闻民生潮”、“故事新闻”等栏目, 比如, 浙江电视台经视频道的《资讯一把抓》、《经视新闻》, 杭州电视台的《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 江苏电视台的《直击南京》、《南京零距离》等栏目。一般“故事新闻”以及“新闻民生潮”这类栏目涉及的内容主要会涉及到老百姓真实生活中的假冒伪劣、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火灾车祸等。为了和讲述的内容相呼应, 在语言上往往会采用聊天或者谈话的口吻, 而没有传统新闻语言的那种严肃性, 语言大多采用方言或者市井俗语, 充分体现了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特色。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可以使新闻报道内容通俗易懂, 增添新闻报道的人情味, 从而拉近广大受众和新闻之间的距离。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口语化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呆板化、模式化, 体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切, 大大提高了当代电视新闻的可信性以及可视性, 使更多受众愿意接受新闻信息。
在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口语化”流行的过程中, 因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地位比较特殊, 在语言模式方面一直都采用“播新闻”的方式, 语言风格仍然比较严谨、严肃,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 虽然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口语化”可以拉近和广大受众的距离, 但是也要注意尺度, 不能过于口语化, 应该充分明确生活聊天语言和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差异。借鉴日常生活聊天、口语等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新鲜、亲切, 但是如果流行语、日常俗语过度使用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导致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显得过于庸俗。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想要将以往的“权威”风格转向“大众”风格, 必须使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变得“口语化”, 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 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守对广大受众负责的理念, 认真权衡语言“口语化”后的得失利弊, 适度应用“口语化”。
2.“过度娱乐”使语言暴力现象滋生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娱乐化特色比较突出, 主要是采用谈天说地、口语化语言等方式报道新闻。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娱乐化的话有利于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提高新闻语言的主动性以及趣味性, 广大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娱乐化打破了传统新闻播报模式的禁锢, 这对于电视新闻语言发展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然而,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娱乐化的过程中, 也应该把握尺度, 明确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区别。如果电视新闻语言娱乐化过度的情况下, 新闻语言很容易偏离公正、客观, 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语言现象滋生,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暴力”现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媒介工作者, 千万不能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从而使“娱乐精神”万能化, 新闻媒介工作者应该明确新闻节目语言应该对广大受众负责, 如果只是采用煽情、恶俗的语言, 只会使新闻报道质量大大折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者应该为广大受众提供客观、冷静的评论以及报道。
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衍生出的各种不良语言现象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管理和控制:1制定科学、完善的电视新闻监管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监督作用, 避免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背离初衷。2新闻媒介应该加强自我监管。如果新闻媒介可以加强自我监管, 往往可以更早、更容易、更高效的纠正某些问题和错误。而且, 应该加强电视受众的引导, 及时询问广大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3.“快餐化”忽略了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快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不仅是体现在播报语速较快方面, 同时新闻语言也尽量简单明了, 想要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最多的新闻信息。虽然,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快餐化”可以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也增加了新闻传播信息量, 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具有诸多弊端, 在语用、语法、用词以及语音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有的新闻甚至由于过度强调高效使新闻质量大大降低。具体而言,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快餐化”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点:1主持人频频出现口误, “读错字”的现象非常严重。2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知识错误,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视新闻语言的公信力。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快餐化”初衷是为了给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更快的资讯, 但是在保量的过程中还应该保证报道质量。人们使用“快餐”最主要是可以节约时间, 但是在满足饱腹感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食物的“营养”。因此,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者如何使新闻语言保质保量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是不断发展的, 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不管什么新闻都不能仅仅采用一种语言模式, 如果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朝着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最早是新闻电影, 然后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民生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逐渐体现出独特的特色。下面是笔者对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康秀平.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暴力[J].青年记者, 2007 (12) .
对院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具备“甘为他人作嫁衣”、多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修养。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思想基础。编辑必须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由于编辑掌握对文稿的取舍权, 所以, 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具有对编辑工作负责、为读者服务、服从大局、大公无私、廉洁自律, 以公平竞争为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在编辑对文稿的取舍态度上, 可以体现出编辑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在编审工作过程中, 编辑应不论远近亲疏, 要一视同仁, 秉公处理, 严格按照“在质量面前文稿平等”的原则来决定其取舍。真正做到自省、自爱、见利不沽、脚踏实地, 成为名符其实的编辑工作者。
二、编辑工作者应树立现代意识, 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编审工作, 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编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制约着出版物的好坏。面对科技含量高、思想前沿的出版成果, 其涉及的面宽、理论性强, 由于编辑工作者知识的限制, 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要勤学习、勤思考、勤查问、勤积累, 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培养其综合理论素质。提高专业水准, 编辑就必须具有现代意识, 使其能担当起跨世纪的重任。编辑的现代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 其现代性也是多方面的。编辑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主题意识。编辑的主体意识指在编辑工作中, 编辑从事编辑活动时的主导意识, 是编辑人员所具有的观念和指导思想, 是引导编辑做好选题策划、审稿编稿、出版发行的思想行为。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中, 都体现出编辑的主体意识。编辑出版涉及各环节工作, 编辑应充分考虑、积极组织、细心策划, 制定好各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要慎重审稿、精心改稿、仔细校对、规范并创新设计。使得出版物能按期、高质量的出版发行。
二是创新意识。是发表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的重要学术阵地。编辑工作要有独创、有新意、有突破, 编辑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考虑问题的多维性。编辑的创新, 就是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思维与编辑工作中倾注全身的心血, 通过自身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不断生成新观念、新学术、新方法的心理过程。创新意识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的适用, 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一种善于把握知识的敏锐性, 一种改变个人和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编辑在选题设计和栏目的构思中, 要充分考虑栏目内容所涉及领域的新发展趋势、社会文化的需要、同栏目内容关联的紧密度, 要根据科学发展的新情况来规划。
三是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 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化, 必须多方涉猎、博学钻研。要求编辑具备高水准的鉴赏和编审能力, 研究方法要科学化, 能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所以编辑要具有问题意识, 主要体现在工作的定位、策划、审稿、纠错等方面。只有意识到定位, 空泛的问题才能思考出特色;只有不满足“等米下锅”的现状, 才会用开放性的态度, 承担起学术引领的重任, 精心策划;只有对作品多提问, 结合专家审稿意见, 才会选出具有价值的创新作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纠错, 努力解决, 才会保证和达到出版物的高质量。
四是出版物的生命在于个性特色。出版物要生存和持续发展, 就要有特色和独特风格。因专业制定特色, 寻找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对外交流, 提高出版物质量, 保持其活力。如大学学报, 其特色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特点。任何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都要表现出所在地区的特点、学校的性质和学科优势。这是确定学报特色的基点。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学报只有在强化专业特色、展现院校特色、突出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功夫, 才能把学报办出水平和特点来。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 学报必须创出精品。学报的名牌意识是从上到下, 整个学术期刊界都得到了共识, 是现在和今后我国出版业发展的趋势。院校学报要做成精品, 编辑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为避免编辑工作陷入模式化的僵化状态, 被大量信息所困扰, 最终被淘汰出局, 学报编辑必须在学术和技术水平上严格把关, 在编排、校对、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上狠下功夫。只有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把握时代的脉搏, 了解和掌握了各学科的研究动态、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广大读者的要求, 才能时刻保持选题的独创性、鲜明性, 彰显出学报的特色, 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编辑工作者要把出版物做好、做出品牌和精品, 就得有效组建作者、读者和审者队伍。具体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组建作者队伍。出版物要办得有特色、有生气、有活力, 关键在于稿子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学术性。要想办出品牌、办出精品, 只有依靠高水平的文稿。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走出编辑部的深闺, 深入基层, 及时了解各类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瞄准国家 (省、部) 级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瞄准院校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成果, 进行追踪报道, 以减少高质量的稿源外流;依托本地区区域的人才优势, 科研项目和设备优势。实地开展调研和课题跟踪, 多组织优秀稿件, 使出版物真正成为高水平和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出版物。
二是扩大读者群。一个出版物没有受众, 就没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出版物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 并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除了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 努力成为精品以外, 还得树立经营意识, 努力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要扩大出版物的发行量, 满足读者的需求, 寻找与读者的最佳结合点, 提高卖点。应针对目标群体采取市场营销策略;针对读者采取媒体和广告宣传, 加大促销力度, 扩宽分销渠道, 增加各地方图书馆、资料室的订阅和储藏数量。成然, 读者是出版物的上帝, 不断扩大读者群是出版物良性发展的关键点和落脚点。
三是搞好编审者队伍的建设。一般编辑都要负责编审几个学科的文稿, 就是知识渊博的编辑也不可能对所负责的每个学科都了如指掌, 因而编审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 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编辑为主、兼职编辑为辅, 建立自己的专家审稿库。
摘要:高校学报在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质量有所下降, 编辑工作者的操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是解决编辑工作质量下降的关键因素。
编辑工作模式思考 篇8
一、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各类型媒体的融合正在成为新时期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使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了拓展, 新闻编辑因此拓宽了工作领域, 甚至扮演新的角色。由此, 对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要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政治意识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是当好新闻编辑的首要条件, 新闻是架起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在新闻报道和写作中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政治责任意识。胡锦涛主席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强调。“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 误党误国误民。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政治责任意识体现在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性上, 编辑在组稿过程中, 首先就要判断这条稿件的政治属性。因为电视新闻除了具有其他传媒的信息功能外, 还担负着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责。由于新闻宣传具有特殊属性, 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熟悉党的宣传方针政策, 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 对电视事业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 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电视新闻编辑是媒体形象的设计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创办或者改版, 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担负着制定编辑方针的任务, 编辑方针规定了媒体的受众对象、报道内容和风格特色, 成为编辑部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 并指引所有新闻业务活动。新闻编辑还担负着设计新闻媒体产品的信息规模、结构和外在形象的任务。每一个新闻版组、每一块新闻版面、每一个新闻频道、每一个新闻栏目都是由编辑策划的, 它们作为新闻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
电视新闻编辑是知识性的传播者。传授新的知识, 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功能的一种拓展, 一种延伸。众多电视媒体现在都在大家感兴趣的新闻中插播新闻背景。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节目播出的新闻无论是知识性还是趣味性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赏, 它的成功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当今的受众需要从新闻中获取知识享受愉悦。因此, 电视新闻选题有时也必须着眼于宣传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电视新闻传播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电视新闻的功能大为拓展, 从单一的宣传教育, 增加到传播信息、舆论监督、提供服务和娱乐等;我们不仅清晰地看到了新时期电视新闻的发展, 而且也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和市场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时代的电视新闻已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转化, 电视新闻编辑也应从过去仅有的“舆论把关意识”中, 上升到用经营观念去做新闻, 只有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电视新闻编辑的作用。
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水平的高低、编排艺术的高下, 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提升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 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 已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政治修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是塑造人的灵魂, 或者说是鼓舞人, 引导人, 教育人和启发诱导人向着正确道路前进的。塑造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经得起考验, 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没有正确世界观的人, 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 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 一位新闻工作者专业能力和水平再强和再高, 如果不符合“革命化”要求, 仍然是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 要想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工作, 必须基本一条是思想作风扎实, 思想观念正确, 具有较高水平和道德修养、政治修养。
电视新闻编辑要有信息的鉴别与处理能力。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 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接受信息。这就是说, 编辑的受传能力是其传播活动的基础。编辑作为受传者, 与普通读者接受传播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在于, 编辑所接受的信息未经选择和加工, 真伪优劣并存, 而且数量更多, 涉及面更广, 编辑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复杂。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时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生活信息等, 编辑对这些信息的获得, 可以是本报记者、新华社、其他媒体包括互联网等。
电视新闻编辑要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在深度报道创新, 包括思想的深刻, 分析的深入, 细节的深挖以及背景的纵深开掘等。依据新闻事实阐发新的观点, 用新的视角审视报道事件的独家评价。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比别人更深入、更广泛、更系统地挖掘新闻事实。编排形式创新, 如果一档新闻节目没有节奏, 缺乏变化, 观众很可能厌倦。新闻编辑可通过并列式、对比式等不同的编排组合方式, 按新闻的轻重、长短、快慢交错配置, 使节目富于变化, 张弛有度, 这样能更好地刺激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摘要:在传媒业迅速发展, 特别是电视特技手法逐渐增多的今天, 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 更好的让受众接受新闻信息,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