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回归分析

2024-10-25

逻辑回归分析(共9篇)

逻辑回归分析 篇1

0 引言

九型人格, 也被称为性格型态学。九型人格表现出了每个人内在的最深入、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最集中的注意力焦点, 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明白自己的个性, 了解自身性格优势和局限, 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科学依据。目前, 九型人格的测试划分方法主要有2 种:量表测试和访谈测试。九型人格是动态变化的, 且对应的是潜意识领域, 普通的量表测试设计难度较高, 信度和效度相对较低, 且填写的效率很低, 不利于保存和推广。访谈测试要求访谈者一定要经过专业训练, 并且最好有专家参与, 在企业中推广难度较大。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性格测试的理论和方法, 运用逻辑回归分析和特征选择等模型方法构建九型人格测试模型。

1 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实验的结果和系统的测试效果, 为了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 本文以唐理查德和里索的144 道九型人格测试题为问卷, 实验对象为之前系统学习过九型人格、明确自身性格特征的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九型人格导师、学员和爱好者。经过汇总, 共收回300 份问卷, 每道题选择第1 个选项记为-1, 选择第2 个选项记为1。

2 性格测试系统模型构建

逻辑回归模型是以某种结果发生的概率为因变量, 影响该结果发生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九型人格模型的逻辑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 yi—输出值, 本文指类别概率, 即九个型号的概率, j=1, 2, …, 9;

a0—回归常数;

aj—第j个变量的回归系数 (i, j=1, 2, …, 144) ;

Xi j—输入值, 每道题目选第1 个选项取-1, 否则取1;X1, X2, …X144, 是特征, 由于每个题目有2 个值, 所以是288 维特征, 分别代表144 道题的每道题目的输入值;y代表9 种型号的类别概率。

3参数估计

3.1实验步骤

3.1.1 数据预处理

为了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实验质量, 首先对300 份问卷进行数据预处理。

3.1.2 通过Python语言编程, 实现逻辑回归分析+L2 正则项的统计学习过程

从统计学习中贝叶斯学派的角度来说, L2 正则项是对应参数的高斯先验。由于目前数据量太少, 特征维数相对于训练样本数量来说, 过于庞大, 仅仅凭借样本数据很难直接训练出鲁棒的参数。所以, 首先对模型的参数添加先验信息。

论文基于传统的打分方式, 确定一组逻辑回归的初始参数, 把这一组参数为均值的高斯分布作为逻辑回归参数的先验分布, 常用的L2 正则化通常以0 为中心, 而论文则以这一组参数为中心进行对逻辑回归添加L2 正则约束。比如第1 道题的2 个选项, 第1 个选项对应4, 第2 个选项对应6。这2 个选项对应2 个特征, 则设定:第1 个特征的逻辑回归的初始值为 (0.0, 0.0, 0.0, μ, 0.0, 0.0, 0.0, 0.0, 0.0) ;第2 个特征的逻辑回归的初始值为 (0.0, 0.0, 0.0, 0.0, 0.0, μ, 0.0, 0.0, 0.0) , 其中 μ 是高斯分布N (μ, σ2) 的参数。实验过程是通过调节 μ 和L2 正则项参数 λ 来获得最优的逻辑回归参数。

3.1.3 代码基于python的numpy库和theano库实现

实验目的是通过将损失函数最小化的方式得到模型中的参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的方法一般采用梯度下降法。

3.1.4 进行参数寻优

实验数据共300 个点, 由于数据量较少, 使用15 折交叉验证方法。实验将对 λ 的值反复进行15 折交叉验证, 最终选择交叉验证过程中差值最小的那个取值, 然后根据所得到的 λ值, 对所有的数据重新进行模型拟合。

3.2 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为:最终 λ 参数选择为0.2, μ 的参数选择为1.0。得到的分类错误率为41.11%, 原始分类方式的错误率为48.33%,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提升。

实验结果分析:原来的九型人格测试中, 每道题目只做简单的加分, 相当于公式 (1) 中的回归系数均为1, 在论文的逻辑回归实验中, 基于已知的测试数据, 通过实验对公式 (1) 中的回归系数进行了实验调整, 使得测试的准确率得到提升。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 实验效果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 随着系统的推广以及测试人数的增多, 数据量将更加可观, 进行该项实验时得到的提升将更加显著, 系统的参数也将更加准确。

4 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的目的是在符合分类精度不会明显降低和分布情况不会明显改变的情况下, 找到对目标显著识别的最小特征子集。特征选择方法很简单, 但是运算量很大, 总共144 个特征, 共需要做 ( (144+1) /2) ×144) 次训练, 最后形成的结果是以特征集合的分类精度随已选特征的增多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由以上数据得到的汇总如图1 所示。

表格数据表示的含义是:通过特征选择发现, 第5 题是最有区分度的, 按照区分度将原来的题目进行排序, 分别是6, 134, 117…, 即系统会按照如上顺序出题, 当测试者做第6 题时, 分类的精度是0.661111, 当测试者做了第6 题和第134 题时, 分类的精度是0.616667, 当做了第6, 134, 117 题时, 分类精度是0.577778 等, 总体趋势归于上升。

特征选择实验的结果是:通过对原有的144 题进行特征选择实验, 根据所得的分类精度, 对144 题进行重新排序。排序的意义是:由于完整做完144 题测试时间较长, 系统管理员可视情况自行设定做题量, 如只做70 道题、90 道题、100 道题等, 选取题目的标准则是依据上述排序来选择, 基于此形成的九型人格测试系统可以在答题的任意时间终止答题。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九型人格测试模型的构建方法, 详细描述了逻辑回归分析、特征选择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构建了九型人格测试模型。较之前的纸质测试、访谈测试等方式, 本文为计算机化的测试过程提供了模型基础。与经典的144 题测试相比, 由于增加了每道题目的权重设置, 同样做完144 道题目, 本方法的准确率高于原测试题。

参考文献

[1]裴宇晶, 邹家峰.九型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邹钰.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垃圾短信过滤系统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2) .

[3]姚旭, 王晓丹, 张玉玺, 等.特征选择方法综述[J].控制与决策, 2012 (2) .

[4]刘建伟, 付捷, 罗雄麟.L1+L2正则化逻辑斯蒂模型分类算法[J].计算机工程, 2012 (13) .

[5]徐爱兵.色彩与人格——人工神经网络在心理测验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逻辑回归分析 篇2

证券信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文字本身的性质,而在于人们的行为偏好。同样的一条信息,在不同情景下,人们对其解读就会不一样,关键在于了解人们的行为偏好,知道投资者到底喜欢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打算做什么。

下面我们将给出何种概念炒作会更加倾向于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在正式开始分析炒作之前,你必须先养成两个习惯。第一个是你必须每天浏览产经信息,了解最近发生了哪些可以用来炒作的新闻,然后根据我们下面提到的“十条概念题材炒作的要点”来筛选出可能被爆炒的概念。

第二个是你必须每天复盘涨停股,看看他们涨停的逻辑是什么,有多少只相关个股涨停,持续了多少天。复盘涨停股的用途很广: 1.可以预测大盘是否见顶或是否要回调; 2.训练强化自己对题材概念炒作的敏感性; 3.验证猜想,看看市场对某个你看好的题材的认同度是否跟逻辑推理的一致,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及时撤离;

4.可以把握板块轮动的节奏。

十条概念题材炒作的要点:

一、未来市场容量大不大

说白了就是这块饼可以画的多大?例如3D打印,据券商预测,未来潜在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000亿或更高。尽管目前的实际规模几乎为0,但是人家就是会讲故事,而且还有理有据,你根本没办法从逻辑上进行反驳。这种概念由于无法证伪,往往炒作空间就很大。又例如云南发生小地震,震坏了一条村子的房子,其未来市场容量顶多就是把这村子重建,也就几千万元的事情,分配到云南城建的订单估计也就几百万,这种炒作空间就小很多。跟新能源汽车、3D打印根本没法比。

二、当前有没有业绩支撑

指的是某概念是纯炒作还是有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例如美股生产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公司股价翻倍,国内的医药公司也跟着暴涨,但是国内有生产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厂家吗?没有!这纯粹就是没任何业绩的大忽悠。因此这种概念涨得快,跌得更快,就像坐电梯。

三、博弈难度大不大

这个主要是用于分析国家产业政策,有些产业政策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执行难度极大,因此市场对这种题材炒作很谨慎。最典型的莫过于土地改革,听起来很宏伟,一旦改革成功,市场空间简直无法估量,但是已经喊了几年,就是炒不起来,游资顶多只是结合自贸区或京津冀概念,炒炒囤积大量建筑用地的上市公司。

土地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涉及的利益集团太多,博弈非常复杂,假如一个政策无法取得共赢效果,那么利益受损方必然会奋力抵抗,假如他是非常强势的利益集团,例如地方政府、金融集团,那么事情推进就会一波三折,炒作难度就很大,因此游资一般不碰这种涉及政治博弈的概念。

四、标的物是否好找

有些概念很难找到合适的标的物,例如依法治国,最后竟然有人去炒电子政务,简直是“神逻辑”。炒这种牵强附会的概念股最终会被套死,假如在熊市里,必定会一个涨停板后就连续暴跌,套死无数跟风者。

五、标的物市值大不大

这一条标准相当重要,假如标的物都是大盘股,以游资的实力,根本没办法炒起来。因此就算概念再好,也只能放弃。除非遇到国家队进场,例如2003年公募基金为了打响招牌,联合起来炒作“五朵金花”概念。同时像一带一路概念,也是一样的道理,而且还有国家队。

六、政策力度大不大

这个是权重很高的标准,政策力度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发文件的单位级别。二是政府投资的力度。一般国务院级别的文件(政府官文都会标注发布单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行业协会发布的就算了。例如关于钢铁的扶持政策,假如是行业协会发布,直接无视;假如是部委文件,顶多就一个涨停板,假如是国务院文件,或许能有两三个涨停板。假如是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文件,顶多一个板,部委文件,两个板,国务院文件,50%的涨幅也是有可能。新能源汽车跟钢铁的区别在于大家本来就不喜欢钢铁,因此要得到大家认同,政策力度必须很大很大。

七、事件持续时间长不长

这个指标决定了某题材是否具备反复炒作的基础,但不会影响短期炒作空间。即某题材属于转瞬即逝,仅意味着它是一波流,炒完就拉倒,但是光是这一波,上涨幅度就有可能比较大。而那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则炒完一波后,过一段时间又炒一波,可以反反复复被炒作,例如新能源汽车、军工。一般来说,不管是短炒还是反复炒,都可以参与,只是撤离时间要有所差别。

八、事件类型怎么样

事件的类型五花八门,产业规划、突发事件(灾难、瘟疫)、季节性事件(旅游黄金周)、重要会议(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但是其对股价的影响无非就是通过影响上市公司业绩来实现,因此我将事件类型分为三类,一类是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长期业绩改善的。例如某行业的五年规划,例如某革命性产品的推出带动整条产业链发展。一类是仅能改善上市公司短期业绩的。例如旅游黄金周,过完这一周,又要关灯吃面了。一类是不能改善业绩,仅能改善短期现金流。例如减税、直接补贴给厂家的行业补贴政策。

九、方案是否详尽

信息是“虚”还是“实”?通常要有具体操作方案和标准,下属机构才能正式开展该新业务,否则只有简单的几句描述性语言,下属机构就算想积极开展业务,也无章可循,最后政策只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实。

十、是否首次炒作该概念

这一条标准非常重要。市场永远只青睐新鲜玩意,通常那种新出现的概念持续性都很强,非常值得参与。当然,这也并不代表旧概念就没炒作空间,某些有真实业绩支撑的、市场前景依然很广阔的概念,只要出一个消息就会被炒一轮,例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但是绝大多数没有业绩支撑的纯概念炒作,炒完一轮后,市场就不再关注,后面就算再出现该题材的信息,市场往往也不感兴趣(除非它突然有业绩支撑了)。

逻辑回归分析 篇3

由青春小说作家变身出版人

“一草”是笔名,现在这个名字比本名黄杨建更被业界及青春文学读者所熟知。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成了很多年轻人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一草也投身青春文学的创作中,混迹于国内各大原创文学网站,此后还出版了几本成绩很不错的小说。那时认识的朋友有不少后来都成了他的签约作者。大学毕业后,一草做过销售、营销、广告、偶像剧编剧的枪手等工作,也有过两段短暂的出版工作经验,不过这些工作经历在他看来“只能算是比较无意识”的选择,直到2007年加入博集天卷之后,他开始自觉地以出版作为自己的职业。因为作为作者时写的是青春文学,阅读得比较多的、最感兴趣的也是这类小说,自然而然地以“青春文学”作为自己的出版题材。那时也正是青春文学,甚至整个类型文学最红火的时候。

作为刚入行的新人,确定了自己要做的出版题材之后,接下来就是学习和参考最受市场欢迎的出版品。聚星天华、记忆坊、柯艾这些在青春文学市场表现突出的出版方都成了一草学习的对象,饶雪漫、郭妮等畅销作家的作品,也都成了他最好的私塾老师。“从文本上来看,饶雪漫卖得最好的几本书的故事架构很精彩也很明确,一个好女孩和一个坏女孩,周边还有几个男孩,有痞子,也有好孩子,围绕这几个孩子发生的故事,节奏非常的快,语言非常的干净,题材非常接地气,很少有抒情;从包装上看,真人模特拍摄封面和剧照也非常有新意。”

一草在博集天卷策划的第一本书是《双生》。从故事架构,到书名的选择、文案的提炼、包装制作,到寻找摄影师、场地、模特,到具体拍摄,以及后期的营销推广,每个环节至今仍记忆犹新。他手上的《双生》策划文件有好几百份,做足了所有的细节才有了《双生》最后的成功。之后策划的《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这本上市三个月就卖了15万册的小说,是这么多年工作中让一草印象深刻的书之一。“这本书的故事写得很好,但因为题材相对普通,大家起先都不看好,自己也不是很有信心,但因为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于是竭尽所能,通过准确的定位以及包装,体现了文本的精彩,最终也获得了成功,成为言情小说的一个经典。”通过精耕细作每一本书,“纸上偶像剧”系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同类出版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草的出版逻辑

青春文学的图书市场经历了2006~2008年“最后的疯狂”,最近几年销量回落明显,读者变得越来越理智。“现在已经不像以前一样都是靠表面的东西吸引读者,而是要发掘读者的内在需求,产品的提炼以及建立需求和提炼的关系。这是我从事出版几年来掌握的方法和工具,围绕这些做现在的出版品,就是我们的优势,这个是学不到的,也是不需要学的。”由刚踏入出版需要学习别人的新人到现在,一草和自己所在的“优阅图书”已经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

一草口中所谓的“方法和工具”又是什么呢?“我们做的是市场书,操作一本书的时候要回到那本书的原点。它的受众是谁?购买理由是什么?这本书值不值得让他们花钱购买?如何去提炼一个主题?如何去建立这本书与读者之间的关联?这些都是做任何商品必须思考的。之前的图书行业这种思考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莫名其妙就做了一本书,书名是一个意思,文案是另外一个意思,封面的设计包装是第三个意思,传播的内容是第四个意思,最后当然卖得不好。我们现在做的所有的书,从书名、设计、文案到推广全是围绕一个点,就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去传播。”这种做图书的方法得益于一草以往从事广告、营销工作时建立的思考逻辑,具体体现在做书上,策划的思路便更广阔,一切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开展,在营销推广上更有方法手段。在传统出版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工业阶段,这些从业经历在图书行业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很快就做出了畅销书。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一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的策划人和作者都是一草自己,上市一个多月,已经有六七万的销量。“我们一直说认识决定动作。从策划的角度你首先得认识它到底是什么?消费者购买它的理由是什么?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动作。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一本青春小说,你所有的动作都离不开青春小说的范围,但如果你认识到它是一个求职工具、毕业指南,相关的包装文案就会不一样。事实上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本书跟受众建立关联,让他们去消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年薪20万本书正提供’这样一个别人觉得很奇怪的文案。这样的文案是其他的青春文学中不会出现的,就连职场小说都不会这么赤裸裸地说这个事。”

有人做出版靠感觉,有人靠数据,在一草看来这两者是两个极端,都不可靠。“《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如果只从相关数据的角度看,就不应该出。但我们的方法就是看读者有没有这种需求?这个书本身提不提供这个需求?这个需求可不可以被传播被接受被表达?这就有一个很具体的思考方法。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很迷茫,更具体一点,很多大学毕业生是找不到工作的,他们渴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所以这本书有巨大的需求,而且在目前的环境下讲励志、讲青少年奋斗是容易被传播的,是可表达和可接受的话题。在这个方法下,即使在感觉上不好或者数据不支持,它依然可以做。”

把自己做得最好才是最重要的

一草出版的图书几乎都是本土原创图书,如何挖掘作者,并与作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他很重要的功课。“编辑和作者是相互依存的,随着市场的改变,图书出版市场逐渐从春秋战国到群雄逐鹿,相对而言市场规范很多,作者可选择的也少了很多。我们做编辑的要义就是用心做好每本书,提升自己的口碑,这样作者自然会欣赏,合作概率会大很多。事实上,这几年我们没有特别去‘挖’什么作者,都是一拍即合。”也因此,他不认为与作者合作需要去刻意维护彼此之间的私人关系,“因为在利益面前,私人关系的权重并不大,把作者和作品经营好才是最重要的手段”。

“这个社会很现实,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互盈互利,一定要成为他可以选择的出版方里头最好的——在最优的服务以及最好的策划的情况下就不需要维护了。如果是维护的话,维护得再好,别人出更高的版税,很多作者会选择出钱高的合作方,你怎么维护都是没用的。但对另一些作者来说,他会考虑那个更高的版税有没有高到让他可以放弃很多东西。我们是通过卖书赚钱,作者也一样,如果他跟你在一起有其他的收获和成就感,这也是他会选择与你合作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觉得把自己做得最好才是最重要的。”

能与如今的畅销作家桐华有如此长久的合作,是一种最好的证明。桐华在“博集天卷”出的第一本书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是2010年初出版的书。在书出版之后的一次采访中,桐华给予一草及其团队很高的评价。她提到在作品出版之后,自己经常追着一草及责任编辑,要他们给她提修改意见,并盛赞了一草他们工作中的细致以及竭尽所能地、全方位呈现作者的作品的努力。去年,因改编电视剧的热播,新版《步步惊心》在同类作品中畅销,甚至在台湾博客来的简体字书文学类年度销售排名第一。有好多出版方开出更高的价格要与桐华合作,可是她依旧选择了博集天卷。一草非常感谢桐华的信任,在他看来,这样的良性合作,对合作双方来说都真正做到了互相提升。

类型文学的冷静市场

说到《步步惊心》,一草一再强调这本书本身是个特例。“对我们来说,《步步惊心》是老天给的一道非常好吃的甜品,我们不会把它作为生存的手段,因为这样的甜品不是每年都可以有的,是由很多的机缘巧合造成的。我们更愿意去分享另外一些靠我们的方法手段真正做成功的产品,那才是见硬功夫的。在去年那个市场上,《步步惊心》随便给哪个公司做,有电视剧带动都能火,它不会改变什么,并没有因为它火了,其他的穿越文学就火了,也没有因为它火了,言情小说就像2006、2007年那样带动一大批。事实上,市场回到了一个相对冷静的地步。”

一草所说的市场回到冷静地步,是类型文学在图书市场的现状。相比2006年、2007年的荣景,最近几年类型文学都受到很大的冲击,许多前几年以此类图书为生的出版公司或倒闭或艰难为生。问及对这类图书前景的看法,一草的心态调整得很好。他说:“冲击一定会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认识市场、认识产品、认识读者。市场是一直在变化的。靠天吃饭不是这个行业从业者心中最美好的伊甸园,而是一种悲哀。它首先已经输了,图书行业靠天吃饭已经吃了好几年,特别是2009年以前。那时候类型文学非常的疯狂,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上千家图书公司,随便做什么类型文学都能活,一本书卖个三万册就跟卖白菜一样,这是不正常的,市场怎么可能永远这么好呢?现在稍微回到一定的竞争,读者相对而言更加理性一点,整个格局更加规范一点,很多靠天吃饭的出版方编辑就束手无策了。我们本身对这一块的依赖并不是这么大,何况心态调整得更好,虽然说客观上是一种冲击,但是不可怕,我们是有方法的,近海没有鱼,可是我有船啊有鱼网啊,可以到远海去。”

除了策划和营销上的方法和工具,回到文本本身,一草说自己的选题标准就是所有出版方的标准,“没有什么比较奇怪的喜好” 。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的塑造、叙事文笔这些都是基础的,“如果现在哪个编辑或出版人敢说,我这边有绝招,有不可告人的出版秘密,这就是唬人的,是江湖骗子。现在是拼内容而不是拼形式的时代,所以大家能用的都是一些常规的打法。”一草如是说。

从事出版五年多来,问及对出版的理解有无变化,一草坦言,在正式从事出版之前,曾经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两家图书公司短暂停留,当时心高气傲,觉得自己可以“颠覆”图书出版的一些规则。因为觉得保健品的营销很厉害,可以复制在落后保守的图书行业。“以前做广告的时候,一个产品恨不能一年做十个亿,我做脑白金的时候就是这样,做其他保健品也是,所以刚做书的时候,恨不得一本书做一千万。” 后来从事出版时间长了,自己的认识也慢慢发生改变,图书行业尤其具备独特属性和规律,不需要颠覆,也没法颠覆,需要的只是弥补和丰富。现在回看自己以前刚做书时候的想法,一草自觉是一种“很野蛮很霸道的想法”,他说现在的自己不会那么激进,只会慢慢掌握图书出版的规律,精心打磨,做到最好即可。一本书做个十万、二十万已经很不错了。

逻辑回归分析 篇4

2013年12月,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取消了综合部分的完形填空题型, 提高了翻译题型的比重, 把原有的补全句子改成段落翻译。针对此次四级考试题型改革, 广大英语教学人员及相关科研人员加强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中的比重, 开展了广泛的翻译应试技巧与翻译实践的研究。然而, 大学英语四级题型的变化, 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而非单纯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众所周知, 中国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普遍体现出听说能力较差、读写能力较强的偏科型“哑巴英语”特点。尽管英语教学科研人员对此特点开展过大量的定性研究, 但鲜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数据化的定量评估。

本文拟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 对本院某专业学生的四级总成绩及分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对学生的英语应用各项能力进行量化的科学评估;根据该评估结果来总结现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并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教学改革效果开展科学性验证。

二、基于逻辑回归理论的英语应用能力评估

本文运用2014年6月本院12级临床专业 (大二) 四级考试成绩为样本, 运用逻辑回归理论分析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现有水平, 并提出可行性教改方案。

1.数据样本。用于本研究的数据样本来源于本学院12级临床专业 (考试时为大学二年级) 1544名学生的2014年6月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数据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写作与翻译三项有效单项成绩以及总成绩。为了避免部分零分成绩对统计分析的干扰, 运用Excel软件对单项或总成绩为零分的学生成绩样本进行了筛除。

2.逻辑回归理论。Logistic回归模型对书线性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对数线性模型中的一个二分类变量被当作因变量并定义为一系列自变量的函数时, 对数线性模型就变成了Logistics回归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四级各分项成绩与四级通过的相关性, 建立各分项应用能力与四级通过几率可能性曲线 (Logistic回归模型) , 故对于每一参数, 设置Logistic回归函数为:

式中P (x) 表示四级通过可能性;x为各分项成绩;α和β为待定系数, 它们的值以及误差可通过最大似然值法来计算获得。从公式可看出, 当x=α/β时, P (x) =0.5, 即通过可能性为50%。本文主要分析通过可能性在50%的各项指标值。

3.逻辑回归分析结果。逻辑回归曲线图如下:

从逻辑回归模型 (图一、图二和图三) 可以得出2014年6月学生各项的50%可能性通过的准确分数分别为:听力142.08分, 阅读160.86分以及写作与翻译为134.42分。按照四级三部分每部分的单项及格成绩分别为:听力与阅读各为149.1分, 写作与翻译为127.8分。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存在偏科现象:阅读与写作翻译部分过级50%可能性分数远远高于该两部分的及格分值, 说明学生这部分能力普遍高于国家四级要求的基本水平。而听力部分过级50%可能性分数远远低于听力部分的及格分值, 说明学生听力方面的能力普遍低于国家四级要求的基本水平。综上所述, 本院临床专业学生阅读与写作翻译部分整体水平相对听力水平要高的现象, 本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加着重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施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 笔者与本课题组成员对13级临床专业班级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对于本院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做出了相对的调整。原本本院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为每单元一次听说课;即两周一次课 (每次两课时) 。以前的课程设计使听说课程的教授时间相对集中但间隔较长, 导致学生每两周才得到一次听说训练;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这种现象本课题组做出了以下调整, 把原本的90分钟的听说课程分成很多的碎片化授课时间;把这些碎片化的听说能力的训练穿插到每次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进行。使得学生每次英语课程都能得到相应时间的听说能力的训练。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调整, 笔者还对学生听力能力低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许多前辈分析影响听力因素时都提及词汇量。词汇量不可否认是中国学生的第一问题, 但笔者认为导致大多数学生听力有效信息的听取还有另一重要因素即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语音知识的掌握。为什么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能力要远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什么语音正确、单词拼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听力能力要远强于那些拼读能力不强、语音不正确的学生呢?究其原因是非英语专业大多数学生对语音知识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此类学生不知道元音, 辅音的概念更别说略读, 省音, 连读, 重读等一些拼读规则和语音语调的使用。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拼读规则”读出属于自己读音的单词, 但由于其与正确读音存在巨大的差异;致使学生在听力材料中听到相应词语时无法准确反映出对应的正确单词从而导致无法听懂。笔者认为不解决语音问题, 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针对该问题本课题组对实施教改的13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语音知识的普及。在授课过程中向该专业的学生讲授语音知识, 拼读规则并利用开设选修课程来扩大语音知识的传授面;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模拟教材所配的课文朗读光盘多多练习读音, 强调平时的朗读应该重视读音的纠错而并非朗读的流畅度。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朗读课文和所选的篇章段落;有意增加学生朗读机会, 让学生相互见证语音和朗读能力的进步。

解决了学生的语音问题, 课题组成员对听说课的授课方式也进行了调整。笔者发现原听说课程存在以下问题:听说课程以听听说教程为主, 材料单一。学生在每次听说课后半程都略显疲态;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 授课者尽可能多的快的听完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演变成听力测试与对答案, 教师变成了录音播放者, 课堂变成了测听力而不是教听力。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实施教改的13级临床专业学生的日常听说课教学进行调整, 改原本的范听为精听。要求学生对每个听力材料进行反复听, 使他们准确理解其含义。提示学生教师所提倡四级备考初期阶段每天要听听力材料指的是精听并非范听;到备考中后期才是精听范听结合。

基于语音与精听的训练, 学生的基础得到了一定的夯实。教师再在读写课程中注重语法知识的精讲。语法知识是贯穿四级考试三个部分的共同点。听力, 阅读, 写作与翻译都无法离开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听力理解中语法知识的重要地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材料中虚拟语气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通过课文和各种材料中的长难句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法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教改成效与结果

经过一年的时间对13级临床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 该年级学生于2015年6月第一次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笔者对这一次实施了教改的临床专业1086名学生四级有效成绩进行了分析 (数据已筛除总分为零和有单项成绩为零的考生) , 获得各分项成绩与通过四级的50%可能性分析数据。逻辑回归模型图如下:

从逻辑回归模型 (图四、图五和图六) 可以得出2014年6月学生各项的50%可能性通过的准确分数分别为:听力150.12分, 阅读151.59分以及写作与翻译为140.29。便于进行数据对比, 笔者将14年6月与15年6月两个年级的有效四级成绩的逻辑回归结果制成如下表格:

从表一不难发现经过教学改革我院13级临床专业学生的英语各项成绩得到均衡发展;原本低于单科及格水平的听力部分的通过四级50%可能性分数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结语

通过对13级临床专业班级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改, 笔者发现:针对我院现行的学生情况, 加强听力理解方面的培训能有效均衡的提高我院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改革成效即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又顺应了《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所指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 要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摘要: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前辈们从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教师及学生角色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过不同层度的研究, 而使用逻辑回归模型来给大学英语教改提供更为科学性的相关研究很少。本文旨在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对我院某级学生的四级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现有教学的优劣, 提出教学改革方案, 并依该方案进行为期一年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最终以教改学生对象的四级考试成绩数据为样本, 再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教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教改前学生阅读能力强, 听力理解能力差。通过有针对性的听力理解训练等一系列教改措施, 学生的英语应用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逻辑回归,四级考试,教学改革,通过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凡.基于真实车辆-行人交通事故的颅脑损伤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2]史金婵.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之教学策略[J].海外英语:上, 2015 (17) .

[3]王晴.大学英语四级备考听力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 (9) :107-108.

先验论证的逻辑分析 篇5

先验论证的逻辑分析

本文是对赵汀阳在《论先验论证》(《世界哲学》,3)中为先验论证所提供的逻辑模式的一个讨论和修正.通过对康德的`先验演绎以及笛卡儿的我思论证进行逻辑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以“归入条件”为基本特征的先验论证模式,并以这个模式为基础,对先验哲学的“演化历史”做了初步的总结,同时在最后也对先验哲学与“古代哲学”之间的差别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作 者:陆丁 Lu Ding  作者单位: 刊 名:世界哲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WORLD PHILOSOPHY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B81 关键词:先验论证   先验演绎   康德   笛卡儿   归入条件   逻辑分析  

逻辑回归分析 篇6

关键词:微商,消费者意愿,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一、引言

近几年来,微商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迅速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在2016年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秘书长于立娟隆重发布了《2016中国微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微商行业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819.5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3607.3亿元,增长率为98.3%,2015年全国微商从业规模为1257万人,预计2016年将达到1535万人,增长率为22.1%,微商已成为移动电商的主要形态之一。

微商正在逐步进入成长期,但也正遭遇瓶颈期,微商企业受到了来自公众、媒体的舆论质疑,承担着来自传统品牌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来自内部组织的体系混乱问题,加之2016年出台了不少与微商息息相关的新政策,让微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微商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微商的市场现状、消费者对其态度进行调查,深入研究微商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者和经营者分别提出建议。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杭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微商的发展历程,着眼于微商在成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微商市场中消费者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采取多阶段抽样对杭州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按行政区域将杭州分为十三个区(县市),按比例分配原则,以每个区(县市)人口数量占杭州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每个区(县市)发放问卷的数量,共发放576份问卷,成功样本量共为545份,总回收率高达94.62%。其中,45%的人群表示愿意在微商市场中进行消费,对微商行业的发展表现出明确的支持态度;而55%的人群则不愿意在微商市场中进行消费。

三、实证分析:微商市场中消费者意愿的影响因素测度

1、分析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

微商市场中消费者意愿是一个名义变量,问卷中以“是否愿意尝试或者继续通过微商进行消费”的形式对被调查者的意愿进行调查。因此,宜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消费者在微商市场中消费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

设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取值范围为0~1,则事件不发生的概率为1-p。这种概率可以用Logistic函数计算,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pi为消费者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的概率,α0为常数项,αi表示第i个影响消费者在微商平台上消费意愿的因素的回归系数,xi表示第i个自变量。

2、变量定义与基本假设

本文选择消费者在微商平台的消费意愿为因变量,分别赋值为:第一类“不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Y1=0;第二类“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Y2=1。影响消费者选择的自变量有12个,将自变量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1)个人特征因素。该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

性别影响消费者在微商平台上的消费力度与消费体验,变量赋值:男性=1,女性=2,初步假设为:女性更愿意在微商平台上消费,预期作用方向为正。

年龄影响消费者使用社交软件的频繁程度以及接受新事物的难易,根据年龄选择了可能接触到微信软件的消费者群体,并将被调查者分为四个年龄组,分别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依次赋值1—4。初步假设为:消费者的年龄越小,对微商平台的支持可能性越大,预期作用方向为负。

文化程度影响消费者的认知能力、接受新事物的难易,被调查者有以下四类文化水平程度,分别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大学及以上。一方面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就越容易,对微商行业的支持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文化程度越高,认知能力就越强,不会盲目地接受新事物,会对微商行业进行优劣衡量,在微商平台上消费的可能性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影响方向需借助于模拟结果判断。

(2)基础认知因素。本文用消费者对微商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有向微商购物的经历”两个题目对消费者的基础认知水平进行了测量。

消费者对微商的了解程度变量赋值为:非常了解=1,略有了解=2,完全不了解=3。一方面,消费者对微商的了解程度越高,对微商平台的优势越了解,愿意继续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微商越了解,也会让消费者清楚认识到其中的问题,不愿意继续消费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影响方向需借助于模型结果判断。“是否有向微商购物的经历”变量赋值为:是=1,否=2。同样的,影响方向也需借助于模型结果判断。

(3)满意程度因素。本文综合了消费者对微商支付保障体系、市场监督管理、退换货保障、产品质量保障、产品价格、微商服务态度、产品发货这七个方面的满意程度,得出其对微商平台的综合评价,这七个方面的满意程度评分为:极不满意=1,不满意=2,没感觉=3,满意=4,非常满意=5。初步假设为:消费者对这些方面的满意程度越高,愿意在微商平台上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3、模型结果

根据前期调研所得数据,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微商行业中消费者意愿影响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取得比较良好的结果(见表1)。

本文选用显著性水平为α=0.05,由此确定有显著性影响的因子有:性别、年龄、了解程度、是否有向微商购物的经历、市场监督管理、产品质量保障、产品价格,得到最终影响因素模型为:

四、结论建议

1、研究结论

(1)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上述模型中,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说明女性在微商平台上的用户体验并不佳。因此,为了促进消费者对微商平台的支持,行业应更注重女性的购物体验,更加关注女性对微商平台的需求,满足她们对平台的期望。

(2)低年龄群体比高年龄群体愿意继续在微商平台上消费的可能性低。上述模型中,30岁以上的群体比30岁以下的群体更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与预期假设不符,说明20—29岁的消费者群体在微商平台上的用户体验并不佳,发现了微商行业凸显的问题。因此,行业应更注重年轻女性的购物体验,更加关注年轻女孩对微商平台的需求,满足她们对平台的期望。

(3)促使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微商平台,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上述模型中,了解程度的回归系数为负,Wald值显著,对应概率值小于0.05,说明消费者对微商的了解程度越深,支持微商平台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有向微商购物过的消费者比没有者更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说明尽管消费者在微商平台上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常发生,但总体来说,消费者在微商平台上的购物经历较为可观,对支持度有一个正向的影响作用。

(4)加强微商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提升消费者的支持度具有正向作用。市场监督管理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系数显著性检验,说明消费者对市场监督管理的满意程度越高,越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与之前的假设相符。由于微商平台如今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对其加强监督管理是相当有必要的,因此,加强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提升消费者的支持度具有正向作用。

(5)注重产品质量保障,可提高消费者在微商平台上的消费意愿。产品质量保障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系数显著性检验,说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保障的满意程度越高,越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近年来,大量三无产品混入市场,引起微商市场的混乱,且三无产品呈不断向外扩散的趋势,而这些三无产品一旦发生问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就会降低。因此,加强产品质量保障,对提高消费者对微商的支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6)保证产品价格公开透明,可调动消费者对微商平台的支持度。产品价格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满意程度越高,越愿意在微商平台上进行消费。因此,提高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方面的满意度,对加强消费者在微商平台上的消费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2、发展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找准目标客户,注重年轻女性的购物体验。微商的推广对象特殊,一开始大多为朋友或是熟悉的人,但长期做熟人生意容易导致信用透支,且顾客目标较为单一,容易损失潜在客户。长久来看,微商应致力于开发新的目标群体,找准目标客户。另外,模型中发现,年轻女性群体愿意继续在微商平台上进行购物的意愿并不强烈,为了保证微商行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行业应更注重年轻女性的购物体验,更加关注女性对微商平台的需求,满足她们对平台的期望。

(2)普及微信电子商务知识,宣传经营理念。首先,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广大消费者普及微信电子商务知识,提高消费者对微商平台的认知度,加深了解;其次,用优质的商品与低价、折扣等促销手段吸引未曾在微商平台上购物过的消费者进行初次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宣传经营理念,时刻跟进他们的用户体验,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激发其潜在欲望。

(3)诚信经营,确保商品品质。由于目前仍缺少有效的监督审查机制,微商应更加重视自我监督与管理,向消费者宣传诚信经营的理念,并对其中的购物体系、产品质量等做出保障与承诺,优化他们的购物体验,更加关注消费者对微商平台的需求。而加强产品质量保障,确保商品品质是得到消费者对平台支持与肯定的基本途径。

(4)加强监督与管理,出台相关法律政策。首先,相关部门应针对微商行业出台一系列法律政策来限制一些不良商家做出制假卖家、恶性传销等行为;其次,行业应提高微商的从业门槛,需要对卖家进行一系列资格审核,加强行业进入与退出的管理,使行业更加有秩序;最后,建立消费者投诉平台,对违反规定,有不良行为的微商进行严惩。

(5)建立商品价格公平体制,避免暴利。互联网电商的出现本是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市场中商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商品的价格信息透明化,但微商似乎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层层的代理,商品信息越加的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辨别一个商品的真正价值,产品价格常常不统一。为此,要建立产品价格公平体制,在微商行业中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规定商品价格的浮动区间,并建立平台,使消费者在搜索某种商品时能够得到市场均价、最高价、最低价等一系列信息,使价格信息透明化。

(6)减少刷屏营销,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市场。微商的产品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化,在朋友圈刷屏营销的确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反感,长久看来,这种扎根于朋友圈的营销方式并不利于微商行业持续发展。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店才是开辟市场较为合适的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或微店将商品集中管理,提高微店转化率,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还能起到“净化”朋友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易:微信红利结束,谁能掩护“微商”前进[J].销售与市场,2014,10(1).

[2]翁矗哲:基于微商的发展现状管窥微商未来的发展[J].电子商务,2015(3).

基于逻辑回归的口语理解方法研究 篇7

口语理解(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SLU) 是口语对话系统( Spoken Dialog System)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析用户输入语句,提取语义信息,获得语义表示[1]。目前的口语理解研究都是面向特定领域的(Domain-Specific)。口语理解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规则的方法以及数据驱动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使用人工编写的规则,通过文法分析来进行口语理解;数据驱动的方法则使用数据集建立统计模型。虽然基于规则的方法不需要大量标注的语料库,但由于语音识别结果并不完全准确,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其鲁棒性较差。数据驱动的方法则克服了基于规则的方法的这些缺点,其又可细分为生成式方法( Generative Approach) 和鉴别式方法( Discriminative Approach) 。生成式方法对输入语句u和其语义表示c建立联合概率模型P( u,c),根据贝叶斯法则计算后验概率。生成式模型往往假设语义序列为马尔科夫链,语义表示为隐藏状态,语句为观测值,这种方式不利于对语义序列进行长距离建模。 判别式方法直接对后验概率P( c | u) 建模,其语义分析结果通常优于生产式方法[2]。然而,以条件随机场为代表的判别式方法,需要对语料库增加额外的语义序列标注,这大大增加了语料库标注的工作量和难度。为了避免额外标注所增加的负担,近期的一些文献[3 - 4]提出了语义元组分类器模型( Semantic Tuple Classifier,STC),其是一种通过递归调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来建立语义树的口语理解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逻辑回归的口语理解方法。首先,通过提取输入语句的N-Gram特征,建立所有可能的语义要素的二类逻辑回归模型。然后,根据应用领域的语义限制,利用语义要素的互斥性和独立性,建立联合后验概率模型。本方法与STC模型的区别在于,采用逻辑回归模型速度更快,参数直观易调,搜索空间更小,解码更迅速;此外还引入了应用领域语义限制,解码性能有所提升。

1 基于逻辑回归的口语理解方法

1. 1 语义的表示形式

不同的口语对话系统有不同的语义表示形式,但大多数都能抽象为语义框架(Semantic Frame)[5]。语义框架由两部分组成:对话行为(dialog act) 和槽(slot)。对话行为又称为意图(intent),表示语句的会话层意义,一个语义框架只有一个对话行为;槽可以用值(value)填充,槽- 值对(slot - value pair)表示语句中的具体信息,一个语义框架可能有零个、一个或者多个槽。假设语义框架的对话行为为d ,所有槽排列成向量,对应的值向量为,则语义框架可以表示为

本文使用的DSTC2 数据集的应用领域为餐馆查找,语种为英语。表1 列举了DSTC2 数据集中的语义表示的一些例子。第一列为人工转写( transcription) 语句,语句字母均为小写,无标点;第二列为该语句对应的语义框架。表中,ack是acknowledge之意,表示用户理解了系统提供的信息,reqalts是request alternatives的缩写,表示用户需要另外一个选择方案。对话行为可能包含槽- 值对,如inform包含pricerange,area等槽和对应值; 也可能不包含槽- 值对,如ack和reqalts;或者槽被省略,只有值,如request。为了一致性,将request省略的槽设为”slot”,则request(address,phone) 变为request(slot = address,slot = phone)。一个语句(utterance)可能对应一个语义框架或者多个语义框架,如第一二行均分别对应一个语义框架,而第三行语句则对应两个语义框架:ack()和reqalts()。

1. 2 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是一种广义线性模型,不仅可以对样本进行两类别分类,而且可以估计样本的后验概率[6]。本模型为所有可能的槽- 值对都建立对应的逻辑回归模型。设输入语句的特征为u ,对于槽s,其取值为v,则输入语句包含槽- 值对( s,v) 的逻辑回归概率为:

式中,ωT是 ω 的转置,ω 为逻辑回归的模型参数。参数的训练可以有多种方法,这里采用L2 规则化的逻辑回归,即解决如下无约束最优化问题[7]:

式中,L为训练集样本个数,ui为第i个样本的特征,yi为类别,取值 ± 1 ,yi= 1 表示第i个样本包含槽- 值对(s,v) ,yi= - 1 则表示不包含,C > 0 为惩罚参数。本文逻辑回归的参数采用Liblinear工具包[7]进行训练,惩罚参数C可以通过开发集来调节,直到逻辑回归模型在开发集的分类正确率最高,不过实际上一般取C = 1 便可以很接近最优模型。

对于有多个取值的槽s ,增加s = null的逻辑回归模型,PLR(s = null | u) 表示语句不包含槽s的概率。这便于下文进行1. 4. 1 节中的多类分类。

1. 3 联合概率模型介绍

只考虑用户输入语句(utterance)均能用一个语义框架来表示语义的情形。设输入语句特征为u ,某个语义框架F的对话行为为d ,F包含的槽- 值对的集合为 Λ 。文献[4]提出了如下联合概率模型:

其中,P(d | u) 采用一个多类分类器估计,P(s =v | u) 则用二类分类器估计。

此联合概率模型隐性地假设了所有槽- 值对都是相对独立的。这样笼统的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增大了解码的搜索空间,降低了解码的速度。假设所有可能的槽- 值对的个数为N ,如果不引入剪枝,则解码搜索空间为N的阶乘。第二,对无意义的语义表示(如inform(area = east,area = west))也赋予了概率,降低了有意义的语义表示的概率比重,影响解码性能。

针对联合概率估计公式(3) 的局限性,并考虑到DSTC2 数据集中用户的输入语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语义框架,即P(d | u) 不能简单地用多类分类器估计得到,本文提出了两种新的联合概率模型。

1. 4 基于合并语义框架及独立性假设的联合概率模型

1. 4. 1 互斥性假设以及独立性假设

在一个语义框架中,有些槽- 值对是互斥的。如槽area不会在inform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因为例如inform(area = east,area = west) 这样的语义表示,即寻找一家位于城市东部且位于城市西部的餐馆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对于在一个语义框架中最多只出现一次的槽,建立该槽的多类分类模型。设槽s的可能取值集合为V ,则输入语句(特征为u )的槽s取值为v的概率为:

式中,PLR(s = v | u) 由公式(1)计算而得。若v为null ,则表示输入语句不包含槽s的相关信息。

为了便于处理,可以认为在一个语义框架中,有些槽与槽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如语义表示inform(pricerange = moderate,area = north ),若假设槽pricerange和槽area相对独立,其联合概率则变成边缘概率的乘积,从而简化了模型,降低了计算难度。利用独立性假设时,需要先将语义表示补充完整。如inform至多有四个槽,语义表示inform(pricerange =moderate,area = north ) 的完整形式应该为inform(pricerange = moderate,area = north,name = null,food = null),然后再计算联合概率。

若某语义框架符合独立性假设,其对话行为为d ,将其所有可能槽排列为向量,对应的值向量为。对于该语义框架,其条件概率:

其中,P(si= vi| u) 可以用公式(4) 求得。由于不同的语义框架可能有相同的槽- 值对,为了共用这些信息,以上公式最后部分采用了近似的形式。

1. 4. 2 联合后验概率的计算

若语料库的用户输入语句均用一个语义框架来表示语义。则对于特征为u的输入语句,解码为语义框架的概率为:

其中,可以用公式(5)求得,P(d |u) 为对话行为分布。由于此情况下每个语句对应唯一的对话行为,即满足互斥性假设,所以可以用类似公式(4)的方法来计算P(d | u)。

然而,在有些语料库中,用户的输入语句可能对应一个或者多个语义框架。若语句能分解为多个语义独立的句子,则可以对分开后的句子分别进行解码后再联合在一起。但实际上,由于语音识别的结果带有错误,将输入语句分解成若干个语义上独立的句子难以实现。所以本文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一是将输入语句对应的多个语义框架合并为一个新的语义框架,如将ack()&reqalts()合并为ack_reqalts() 。从而转化为输入语句对应一个语义框架的情形,联合后验概率与公式(6)相同。

二是进行独立性假设,如ack( ) &reqalts( ),假设ack与reqalts是相对独立的,则联合概率可以用边缘概率的乘积来表示。使用独立性假设时,需要将可能的对话行为补充完整。如,其中,Θ 为除ack和reqalts外的其他对话行为的集合。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方法一计算便捷,但新语义框架的引入会导致数据稀疏;方法二不需要增加或者重新计算底层逻辑回归模型,但搜索空间较大。

1. 5 特征选取

在语音识别的多候选结果(N-best list)中,选取N-Gram特征。具体来讲,设语音识别的N候选结果为asr_hypi,对应概率为pi,i = 1,2,…,N 。首先将概率归一化,即;然后计算语音识别候选asr_hypi的N-Gram特征,N-Gram特征的某个分量值为该N-Gram分量在asr_hypi出现的次数乘以概率pi; 最后将各个语音识别候选相同的N-Gram特征分量的值相加。

2 实验

2. 1 语料库简介

本实验使用的语料库为Dialog State Tracking Challenge 2[8]所提供。DSTC2 语料库不仅适合于对话状态跟踪研究,也适合于口语理解研究。语料库的应用领域为餐馆查询,用户可以指定地理位置、价格范围、口味等条件来查找合适的餐馆,并获得餐馆的电话、地址、邮编等信息。语料库提供了两种语音识别结果,在线(live) 语音识别结果和批量(batch)语音识别结果,本文使用在线语音识别结果作为口语理解的输入。语料库的一些信息如表2 所示,第一行为在线语音识别的字错误率(Word Error Rate,WER),第二行为口语对话数( Dialogues),第三行为用户语句数(Utterances)。在语义表示方面,语料库包含11 种对话行为,225 种槽- 值对。语料库提供了每个语句的基于人工规则的口语理解结果,这是本文的基线系统BASELINE。

2. 2 评价尺度

口语理解的评价尺度主要有F1值(F1score) 和项目交叉熵(Item Cross Entropy,ICE)。为了便于评价,将语义框架拆分为K个元组,即(d,s1,v1),(d,s2,v2),…,(d,sK,vK) ,则语义框架成为了一个集合,其K个元素是这K个元组。设输入语句真实的语义表示为集合Dref,解码后的语义候选( semantic hypothesis) 为Dhypi,Dhypi的概率为pi,i=1,…,M,p1≥p2≥…≥pM。

①F1值(F1score)

F1值是准确率(Precision) 与召回率(Recall) 的调和平均数,可以用来度量最优候选Dhyp1的好坏度。准确率,召回率,则F1值为:

式中,| S | 表示集合S的元素个数,Dref∩ Dhyp1表示集合Dref与Dhyp1的交集。F1值越接近1,表明最优候选越接近真实值。

②项目交叉熵(Item Cross Entropy,ICE)[9]

ICE可以用来度量语义假设分布的好坏度。设T为包含所有可能的元组集合,对于每一个元组t ∈T,所有语义候选包含该元组的概率和为,而真实的语义表示包含该元组的概率为,那么项目交叉熵ICE定义如下[4]:

ICE越接近0,表示语义候选分布越接近真实分布。DSTC2 数据集提供了计算F1值和ICE的工具。

2. 3 实验结果

为了处理用户的输入语句可能对应一个或者多个语义框架的情形,本文在1. 4. 2 节引入了两种方法,将合并为新语义框架的方法记为SLU1,将独立性假设的方法记为SLU2。输入特征采用N-Gram(n =1,2,3)特征。分别在开发集和测试集上进行实验,结果如表3 所示。SLU1、SLU2 性能均比BASELINE有很大提升。SLU1 则比SLU2 相比,在F1值上有所提升,而ICE则有所下降。

文献[10 - 11]均采用语义元组分类器模型在DSTC2 上进行了实验[10]。使用决策树作为分类器,记该方法为STC_DT[11];使用支持向量机作为分类器,记其模型为STC_SVM。由于STC_SVM只在开发集进行了实验,所以这里在开发集上进行SLU1与其他两个方法的比较,结果如表4 所示。可以看出,STC_DT性能与BASELINE相近,STC_SVM的性能则有一定提升,而本文SLU1 方法则比STC_SVM在F1值和ICE上都有明显提升。另外,SLU1 方法每个语句平均解码时间为15ms ~ 20ms,与STC[2]平均200ms解码时间相比,解码时间得到了大幅度下降。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回归的口语理解方法。该方法能直接以语音识别多候选结果作为输入,降低了语音识别结果不准确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不需要引入语义序列标注,减小了标注工作量。另外,该方法易于训练,能快速解码。在DSTC2 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其解码性能优于基于人工规则的方法和STC方法。本文的特征提取采用的是单一的N-Gram特征,如何增加新的特征,如浅层语义类特征等将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另外,如何将输入语句正确地划分为语义独立的句子,使模型更精细,也是以后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摘要:针对语音识别错误导致口语理解系统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易于训练且解码快速的鉴别式口语理解方法。首先为每个语义要素建立一个二类逻辑回归模型,随后根据领域中的限制关系建立联合概率模型。在英语公开数据集DSTC2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人工规则方法和语义元组分类器模型。

关键词:口语对话系统,口语理解,逻辑回归,语义框架

参考文献

[1]De Mori,Frederic Béchet,Hakkani-Tür D,et al.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Interpreting the Signs Given by a Speech Signal[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008,25(3):50-58.

[2]Wang Y Y,Acero A.Discriminative models for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C].Pittsburgh,PA,USA: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2006:1766-1769.

[3]Mairesse F,Gaai M,Juríek F,et al.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from unaligned data using discriminative classification models[C].Taipei: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2009:4749-4752

[4]Matthew Henderson,Milica Gaci,Blaise Thomson,et al.Discriminative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using word confusion networks[C].Miami,FL,USA:2012 IEEE Workshop on Spoken Language Technology,2012:176-181.

[5]Wang Ye-yi,Deng Li,Alex Acero.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005,22(5):16-31

[6]David A Freedman.Statistical Models:Theory and Practice[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128.

[7]R.-E.Fan,K.-W.Chang,C.-J.Hsieh,et al.LIBLINEAR:A library for large linear classification[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8,9:1871-1874.

[8]Matthew Henderson,Blaise Thomson,Jason Williams.The Second Dialog State Tracking Challenge[C].Philadelphia,PA,USA:15th Annual SIGdial Meeting on Discourse and Dialogue.2014:263-272.

[9]Thomson B,Yu K,Gai M,et al.Evaluating semantic-level confidence scores with multiple hypotheses[C].Brisbane,Australia: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8:1153-1156.

[10]Jason D Williams.Web-style ranking and SLU combination for dialog state tracking[C].Philadelphia,PA,USA:15th Annual SIGdial Meeting on Discourse and Dialogue,2014:282-291.

逻辑回归分析 篇8

一、城镇化并非空间概念而是人文范畴

诚然, 城镇化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和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而且作为一个科学范畴, 也可以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其做出不同的定义和阐释。但是, 城镇化究其实质而言, 应当是社会人文范畴而不应将其定义为空间概念。如果将城镇化定义为空间概念, 那“化”的最终结果将是所有地域空间都成了城镇, 没了农村也没了农业, 这显然不靠谱。至于有的地方从空间概念出发提出“全域城镇化”那就更不靠谱了, 陆域可以城镇化, 全域之中的海域和空域又如何城镇化?

之所以将城镇化归结为社会人文范畴, 关键在于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变迁和人文现象。城镇或城市已有数千年历史, 其间无论是欧洲漫长的中世纪还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都曾有过许多城镇和城市存在, 但却都未能出现世界近现代史上才发生的城镇化或城市化现象。究其原因, 城镇化或城市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且这个阶段的到来又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最大不同, 就是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集聚, 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城镇化或城市化问题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 城镇或城市成为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 但由此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移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使人类文明从以往的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 是一次重大的社会人文演进, 并由此开启了人类的现代化, 如马克思所言“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

从世界范围观察, 城镇化或城市化是任何国家进入现代化都绕不过去的必经环节,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在70%以上。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 但这其中包括了2.6亿进城务工的农民, 按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29%, 远低于52%的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城镇化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工业化达不到一定水平, 仅仅依靠农业就不会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 也就不可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战略考量, 2013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这表明, 城镇化作为我国一定历史时期内必须走完的过程, 具有明确的时间指向性, 仅仅将城镇化视为空间概念在逻辑上显然是不周延的。只有将城镇化作为社会人文范畴来考察, 才能做到逻辑上的缜密和与历史的契合, 也才能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去把握城镇化的深层内涵。

马克思是研究城镇化或城市化问题的思想先驱之一。早在19世纪,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城市产生的历史过程, 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肯定城市化是资产阶级的伟大历史贡献之一, 在《资本论》及经济学手稿中不仅研究了有关城市化的一些具体问题, 还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并未专门创建关于城市化的理论体系, 而是从社会结构变革的视角侧重研究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但他始终把将城市化视为社会人文范畴, 把城市的产生以及城市化与国家、民族的产生和人类文明看做是统一的过程。

如何认识自然现象和把握客观世界,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曾为我们指出过明确的方向和探寻的路径, 他说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我们只有从社会人文视角准确地把握城镇化这一基本范畴, 才能廓清城镇化的本质、目标和实现途径, 并指导我们在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至于陷入自然现象的迷网。

二、城镇化必须走出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误区

既然城镇化并非空间概念而是人文范畴, 那么, 在城镇化过程中就必须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突出城镇化是为了人的核心思想, 体现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而不可一味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

然而在现实中, 许多地方却把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放在了城镇化的首位, 特别是假以开发区的名义大搞造城运动, 严重背离了城镇化是为了人的核心思想。一片片待开发的区域成为当时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座座所谓新城镇, 但其中许多却有名无实。说它有名无实, 是因为这些开发区由于开发项目长期得不到落实, 压根没有什么产业支撑也就解决不了就业, 没有就业也就很少有人居住甚至无人居住, 以至于成为“鬼城”、“鬼镇”。2004年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时, 全国竟有6000多个开发区, 迫使中央不得不连续出台了9个严格土地管理的文件, 从开发用地审批这个源头来遏制无节制的造城运动。由于中央决心的坚定和措施的严厉, 一轮以开发区的蔓延和扩张为路径的造城运动最终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但是在空间拓展上大做文章的城镇化, 却并未因中央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而绝迹, 不仅被冠之以开发区名义的水泥空城建设依旧可见, 通过房地产开发进行摊大饼式的城镇扩张也几乎蔓延全国。由此所带来的首先是城镇周边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在这些年的城镇化过程中, 政府通过征地从农民那儿赚取的收益保守估计也有3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 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却又享受不到和市民一样的待遇, 有的城市竟要求农民用土地来换取社保。农村土地是农民的集体财产, 而社会保障则是政府应向每个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可以让一部分公民必须交出他们的财产才能给他们提供公共服务的, 这对农民显然不公平。而且这种房地产化的城镇化不断地推高了房价, 自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来, 城市房价就从没停止过上涨。而高房价又成为城镇化道路上一只凶猛的拦路虎, 它不但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居住在面积狭小、条件恶劣的单身宿舍、工棚、合租房, 更让他们难以买得起房子和最终在城镇定居下来, 进而实现他们的城市梦。

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城镇化, 带来的不仅是群众利益受到伤害, 同时还有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 甚至城镇自身发展也会日益显现疲惫态势。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中国的城镇化一路跑偏呢?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各级地方政府, 因为地方政府要对当地经济发展负责, 而经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又是GDP的增长, 加之地方官员的行为多趋向于追逐任期内的政绩, 很少考虑当地长远发展。于是, 在短期内可以拉动GDP并带来政绩的空间拓展的城镇化, 自然成为施政首选, 而且许多地方的所谓经验也诱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例如以“鬼城”闻名的鄂尔多斯, 人均GDP竟然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不仅如此, 这种城镇化还给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 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3.15万亿元, 2012年下降了18.6%也有2.7万亿元, 连同房地产开发中的其它税费, 地方政府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城镇化在其他国家实属罕见, 而在我国之所以能被广泛地克隆复制, 关键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 地方政府又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土地和资金这两种最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 再通过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和各种政策优惠, 于是一轮又一轮以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城镇化也就不断地翻新着花样盛行开来。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规范政府权力和政府行为, 而且要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例如, 可以设立单位面积产出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强度、区域环境质量等考核评价指标, 使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多下功夫, 而不是在低水平的空间拓展和重复建设上大做文章。同时还应通过房产税改革, 促使地方政府在辖区内把形成与培养税源的重点落在土地和不动产的保有环节, 使得大宗、稳定、支柱性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和不动产的保有环节,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来自房屋建造和交易环节的税费以及一次性的土地出让金。

三、新型城镇化应是回归人文的城镇化

城镇化原本就是人文范畴, 世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或城市化都是以农民进城为主线演绎出的一段人文发展史。就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城镇化还是城市化, 应该没有新旧之分。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 使得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段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跑偏现象。党的十八大后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就是要将城镇化从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误区拉回到以人为核心的轨道上来。而这种以人文关怀和人文进步为指向的城镇化, 关键又在于农民的城镇化, 包括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以及农村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时也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拼搏的历史, 这一历史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然而, 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工作和生活在城市, 他们所从事的往往都是城市中最脏最累的工作, 但却不能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 不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生活, 城市梦依旧是他们难圆的梦。这种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城镇内部新的二元结构, 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道新屏障。改革开放30多年留下的缺憾, 其实不仅是我们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项任务, 更有产业工人的断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现在的城镇户籍人口已经很少还有在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上从事劳动的, 这些岗位基本被农民工替代。而那些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 无论与传统意义上还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相比, 都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中大批农民工的返乡更让我们看到, 如果农业转移人口依旧停留在“候鸟型”的城乡流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 中国的工业化就难有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这样的工业化不仅质量不会高而且也走不远。这一缺憾同时还使得我国经济转型呈现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同步的特点, 与国际上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明显不同, 并形成了影响中国社会公平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障碍。现在加快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 实际上已经带有补课性质, 但也只有尽快补上这一课,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市民化, 城镇化才能回归人文并步入其真正意义的轨道上来。

回归人文的城镇化决不仅限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还必须打破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让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也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今年全国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用农民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况了他们对城镇化的愿望:“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要将农民的这一愿望变为现实, 那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在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 使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整洁美观的房舍和人居环境, 享受和城市一样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服务。三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扭转社会资源在城乡成员之间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实现工农和城乡之间的互惠化, 不仅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互惠互利, 防止在城镇化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 还要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逻辑回归分析 篇9

课程改革的价值主体, 是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活动对谁的价值的问题, 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个价值活动的客体, 探讨其与社会价值主体的关系。作为社会共同体的课程改革的价值主体,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政治人、经济人及个性主体人。

一、课程改革价值主体变迁的历史发展

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表现出历史性, 即随着历史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价值主体亦是如此。课程改革,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它本身, 而且更多关注的是其背后存在的利益关系。在社会变革中, 新的社会需求往往通过政府意志的方式得到集中、合法的表达。知识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的构建, 它与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反映社会的利益, 因此课程的编制与组织必然会体现一种主流阶级的意识形态。

1.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治人主导倾向 (1949年~1977年) 。

建国之初, 百废待兴, 我国的文化主要是模仿与重建。教育学界也迅速掀起了学习苏联文化的热潮, 表现为翻译苏联的教育学, 引入苏联最新的教育学研究成果, 邀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等。1950年, 我国实行了第一次课程改革, 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中学暂行教学计划 (草案) 》。1952年, 教育部又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 》《小学教学计划》《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 》等, 这次课程改革制定了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 并且国家统一发行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并确立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 课程进行了第二次改革, 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 》, 全面的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同时, “中小学教育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轨道。在这一时期, 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对中小学课程先后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根据全面发展人的需要, 在中小学首次设置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科目”。在这个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课程政策强调中央集权, 课程结构单一, 只设必修课, 没有选修课。这个时期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所以这个时期的课程政策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从1958年到1966年, 这是我国“反右扩大化”时期,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极左思想, 引发了“教育大革命”, 课程无疑也受到影响, 于是国家进行的第三次课程改革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而拉开了帷幕。“适当缩短年限, 适当提高程度, 适当控制学时, 适当增加劳动”, 这个时期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各地自编教材, 劳动时间大大增加, 破坏了课程的科学性。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是乌托邦式的, 也开始了第四次的课程改革。这个时期使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科学和技术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文革开始后, 在一片“打倒”声中, 在一片“砸烂”声中, 在一片斗争、批判声中, 教育学在劫难逃, 这是中国教育学百年中一次大曲折、大破坏。1966年8月,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即“十六条”) 规定:“改造旧的教育制度, 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 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这个时期教育很混乱, 学校自定教材, 破坏了教材的科学性。同时, 教育的政治思想浓厚, 带有个人崇拜的特点, 背毛主席语录流行开来, 学生在上课前还要跳“忠字舞”。由此可见, 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浩劫。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我们不能否定课程改革的经济作用, 但课程改革的价值主体更多地倾向于政治人。

2.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经济人倾向 (1978年~1998年) 。

1976年, 随着“四人帮”的粉碎, 10年的浩劫落下了帷幕。1977年, 邓小平提出要恢复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 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 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是在1978年, 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这是我国第五次课程改革, 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 小学五年, 中学五年。1978年,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它作出了把我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全面走上崭新的道路。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纲领, 明确将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重点。后来,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他主张将教育引向适应国情的发展状况, 注重教育的现代化问题, 从而注重教育的经济作用。这个时期课程改革的价值主体因由教育的经济作用而倾向于经济人。

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国情的需要, 国家依然重视教育的经济作用, 这是必然的。但是与建国初不同的是, 这个时期在重视课程改革价值主体经济人倾向的同时, 开始关注教育与人的问题, 这一研究促使教育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观逐渐发生了转变。第六次的课程改革以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开始, 国家教委 (教育部) 公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初稿) 》, 制定了新型教育方针: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 同时保证在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1992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课程改革, 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加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个层次;二是将活动类课程正式纳入了课程计划;三是增加了选修课。”由此看来,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开始注重课程的经济作用, 虽然与建国初期一样注重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但这时已有很大的改变, 教育的经济作用不能忽视, 国家开始逐渐意识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这个时期末是课程改革向“学生本位”转向的开始。

3.全面奔小康背景下的对个性主体人的关注 (1999年至今)

新世纪的到来, 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全球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提出了要求。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我国建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由此, 我国不但重视教育的经济及其政治作用, 而且越来越多地开始研究教育与人的问题, 将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教育。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的价值主体不再是单纯的政治人及经济人倾向, 而是在重视教育为政治人、经济人服务的同时, 也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于是, 在世纪之交, 我国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价值目标。第八次课程改革在2001年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而拉开了帷幕, 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确定六大课程目标,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 强调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改变了“国家+地方”权力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地方+学校”的模式, 它的目的是协调国家、地方与学校三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这表明课程改革的部分权力进一步下放, 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这个时期的典型标志。第八次课程改革强调的民主决策、课程三级管理以及以学生为本, 标志着课程价值主体开始关注个性主体人的发展。

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七次课程改革有所不同, 它将实现改革为政治人、经济人服务向关注个性主体人发展的历史性的转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为: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它在课程结构、内容、管理和评价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重构, 有着浓厚的个性主体人的倾向。

二、“以人为本”的追求——教育的生成

课程改革价值主体的变迁是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倾向于其中一种或几种。我们不否认教育与政治的联系, 阿普尔说过:“我坚决认为教育并非一个价值中立的事业, 就教育制度的本质而言, 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到, 他们已经被卷入了一项政治活动。”同样, 我们也不能否认教育与经济的联系, 教育离不开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教育要以人为本, 并将教育看作是有生命的人的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到了课程权力的下放, 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平台, 权力实施的最终对象是学生, 是有“生命的人”, 是个性主体人。与以往的课程改革不同, 同时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是:价值主体多元化, 在其倾向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同时, 也倾向于个性主体人, 这些, 均体现了当今教育回归“本真”的特点。

1.课程权力的下放——关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在第六次课程改革之前, 我国的课程政策受政治的影响, 一直是国家权力模式, 由国家确定教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这个时期的课程模式是“国家+地方”的模式。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模式是“国家+地方+学校”, 与以往课改不同的是, 它将课程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学校, 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尽其职, 在这个范围内对我国的教育进行管理。

国家统一课程作为国家的意志, 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一级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根据当地的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依据国家、地方的方针和计划, 利用地区、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科学需求来开发的。同时, 国家也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

由此产生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为学校群体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课程权力的下放表层看是“以校为本”, 其实是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服务,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比起以前的课程改革, 有着很大的进步。而且在课程下放中蕴含着一种民主的思想, 这也正是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呼吁的民主的教育, 以此来实现民有、民享的民主社会。由此可见, 课程权力下放是关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2. 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介。

以人为本课程的中心是从教材转移到个人, 课程突出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指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依据, 课程计划、课程资源由学校来自行决定, 目的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 在追求国家统一课程的同时, 注重学校乃至学生个性化的多样性学习, 它们突出了以往课程所没有的优势, 即尊重人的兴趣, 从而尊重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知,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实践课程以实践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以实践为中介达到自我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才能更好地建构知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主张人的整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个性”形成过程是“自我”形成的过程, “自我”源于而且植根于先天的“潜能”之中, 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来发现“自我”。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观, “强调知情合一, 强调人的‘自我’意识, 强调直觉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把人的认识能力带向一个崭新的领域。”同时, 这些课程的实施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合作、探究。于是, 一种生命教育的勃勃生气迎面扑来。

3.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最终追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源头和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他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为“以人为本”的积极思想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反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决定人”的旧的唯物主义立脚点, 提出了“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它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 即资本主义社会,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新唯物主义反映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其中的“自由”即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他将“人”定义为是自由的、个性的人, 是以自我为主体的人, 这便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独创与自由发展的个性主体人。个性主体人依附于社会的政治、经济, 但不属于社会的政治、经济, 人是自我的主体。

“……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断来制定标准, 应以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多寡为尺度……民主社会确有大量的人人共享的利益, 从而人人能够互信互爱, 能够自由交往, 其结果便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 这就意味着课程改革的利益要普及到多数人, 它不是少数人的意志的体现, 第八次课程改革比起以往课程改革更加民主。另外, 虽然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是个性主体人, 但是由于我们是社会中的人, 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 所以社会便是间接受益者, 人性主体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个性主体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社会也不能脱离个性主体人而存在。18世纪卢梭的不受社会的束缚而充分发展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 以及19世纪主张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手段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 都走向了极端, 无论是绝对的个人主义, 还是绝对的国家主义, 都是不科学的。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 国家应采取民主的原则, 让课程改革价值主体遍及到经济人、政治人与个性主体人, 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迈克尔阿普尔著, 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75.

[4]高峡, 康宁, 丛立新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

[5]钟启泉, 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6]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7]叶澜.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教育研究.2008 (8) .

[8]舒华.昨天、今天、明天——课程改革:历史发展的永恒[J].人民教育, 2000 (10) .

上一篇:影像检查技术下一篇:断奶仔猪腹泻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