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

2024-10-25

影像检查技术(通用12篇)

影像检查技术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茎突的影像技术检查方法。方法:收集100例临床疑有茎突过长的患者,行茎突X线平片摄影。结果:100例行X线平片摄影患者中,清晰显示茎突走行和准确测量并明确诊断的有84例,16例因显示不清继续行其他检查。结论:X线摄影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最佳技术方法。

关键词:X线摄影,茎突综合症,测量

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亦称茎突过长征。以往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传统的X线检查来诊断。随着DR检查技术的应用,再结合DR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观察茎突长度及走行。和常规X线摄影比较,DR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更能清晰地显示茎突过长和茎突舌骨韧带骨化结构[1],从而成为确诊茎突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100例临床疑有茎突过长的患者,行茎突X线摄影,其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15~60岁,平均37岁。主要临床症状为2类:一类为典型的扁桃体术后综合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咽部疼痛,咽干等,经治疗无效;另一类类为茎突、颈动脉综合症,表现为晕厥、颈动脉痛。其中84例经过X线确诊茎突过长,最长7.62 cm,最短4.53 cm,平均6.07 cm。均行扁桃体切除并截除过长茎突,术后症状消失。

1.2 方法

用PHILIPS 800MA X线机,100例患者行茎突正位X线摄影: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摄影台面垂直并与中心线平行。根据头颅大小,头向足侧倾斜20°±2°,使听眶线垂直台面,两外耳孔至台面距离相等。X线经鼻根射入探测器中心[2]。

2 结果

行X线摄影检查的100例患者中,因投照技术及患者解剖结构的差异,能很好测量并清晰诊断的有84例,余16例继续行其他检查确诊。84例茎突平片均可清晰显示,茎突呈棒状或竹节状,连续或不连续,弯曲较少。

3 讨论

茎突位于颞骨岩部后与乳突孔相接处,自上而下,向前内方倾斜,自根部向尖端逐渐变细,多数较直,少数可有弯曲,正常人茎突长度差异较大,为2.5~3.0 cm,但认为变异范围可为5~7.5 cm[3]。茎突过长或与冠矢状面的夹角过大,从而引起的咽部不适、咽部异物刺激感、吞咽困难、长期扁桃体炎等邻近神经血管的刺激症状,称茎突综合征[4]。

以往对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靠咽部指诊和X线体层摄影检查[5]。由于X线摄影数字化的发展及投照技术的改进,茎突正位平片能全部清晰显示茎突走行及其形态,还可测量茎突长度、茎突与中线的夹角以及与咽喉黏膜的距离。

摄影时患者的体位一定要摆正并保持不动,特别是矢状面夹角不可发生改变,否则测量结果不会准确,从而失去诊断价值。茎突神经痛,茎突痛与茎突过长有关,而茎突角度内偏则可压迫刺激邻近的三叉神经、面神经、吞咽神经、迷走神经,从而引起颈部痛,扁桃体异物感。因而清晰观察茎突长度、形态,患者体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为,在X线平片摄影中可清晰地观察茎突过长的立体解剖及其与临近的关系,并可直接精确地测量茎突的实际长度和角度,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总之,选择影像技术检查,特别是DR对临床高度怀疑茎突综合征的患者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高剑波.茎突综合征的影像技术检查[J].医药论坛,2006,27(2):18-19.

[2]张中华,赵淑梅,李德峰,等.茎突过长综合征的临床诊治[J].淮海医药,2006,24(2):153.

[3]张志,门传武.茎突正位像的一种摄影方法[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26(7):73-74.

[4]曹立刚.茎突过长症手术治疗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590-591.

[5]原寿增,陈著声,黄洪磊.茎突CT薄层冠状扫描在茎突过长综合征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1(2):68-69.

影像检查技术 篇2

张巧红 班级 1501、1502

授课日期 :2016-9-5(周一)科时:4h 课题:

总论 教学目的:掌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像检查技术的概念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理论 授课内容:

第一章

总论 1.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念研究范畴 1.1.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利用多种专门成像技术,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以影像方式提供医学诊疗依据的学科,收有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技术。在医学领域中,一影像手段提供诊疗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是草医学影像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影像检查属性以及临床岗位实际工作来看,各种可见光城乡技术未包括再影像科工作范畴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研究成像方法的学科,研究在成像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成像技术手段,克服不利因素,是被检者以最小的代价(痛苦,辐射损失,费用,时间),最大限度的提取真实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生理生化信息,得到符合临床诊疗要求的影像。1.1.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体位,模拟和数字X线成像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照片影像处理和打印技术,CT技术,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放射诊断影像检查质量评价及管理。超声检查技术在技术属性讲,也属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范畴。好多医院成立大影像科,将超声也包括在内,分普通放射,CT,MRI,超声小组)1.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 1.2.1X线的检查的发展 X线由德国的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与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同年11月22日拍摄的第1张照片(伦琴夫人的手),当时曝光近15分钟,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倍,当然辐射量可想而知,后果不可想象。从伦琴发现X线起,影像记录方式,X线摄影装置等设备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

1895年,涂有乳剂的玻璃板,易弯曲的透明胶片和感光纸已广泛应用于普通的可见光摄影中,这种玻璃板对X线敏感的含银层乳剂型,因当时产生的图像对比度低,尤其是那些对X线衰减程度差别不大组织器官更是如此,所以高对比度显影剂的开发引起人门的重视。1897年,也就两年以后,钨酸钙增感屏被得到应用在X线摄影中,得到地降低曝光量。1913年硝酸纤维素片问世,1924年开始使用。1918年片基涂有双面高速感光乳剂的胶片,配以双面增感屏,得到建设曝光量。1933年胶片开始染成蓝色,减少对透亮区对眼睛的刺激。20世纪50年代末,聚酯片基代替硝酸片基,由于这种片基更薄,减少了双面乳剂胶片的视差问题。20世纪70年代早期,新型的增感屏,都由发光效率高的荧光体支撑,土痛的X线胶片的吸收光谱与各自相对应的增感屏发光谱匹配,曝光条件进一步降低。从X线摄影角度看,发展: 1920年前X线的初级应用阶段,当时还没认识到辐射伤害问题,X线应用泛滥。1920-1950年X线临床应用于开发阶段:滤线器(1921)--旋转阳极X线管(1929)—X线断层摄影装置(1930)--光电限时器(1942)--影像增强器(1948)--多轨迹断层摄影装置(1951)--自动洗片机(1956)--英光缩影摄影(1968)等装置和器材相继出现。1972年CT机的问世,放射学影像开始数字化,自20世纪80年代,CR(计算机X线摄影)、DR数字X线摄影开始应用。CR是使用含有光刻激发存储荧光体的成像板作为载体的一种数字化摄影技术。DR是一种采用平板探测器获得直接数字化影像的摄影技术。1.2.2造影 普通X线摄影对那些X线吸收差异比较大的组织和器官来说意义很大,但对于X线吸收的对比度小的组织和器官则难以显示,于是人门开始引入对比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对比方法,用于临床。胃肠造影开始1898年,硝酸,由于副作用较大,于1910年用硫酸钡。1921年被用于脑部造影,腹腔,关节,后来CT的应用,气体造影基本淘汰。造影剂分两大类,阳性和阴性。阳性包括钡剂和碘剂,阴性的为气体。钡剂:应用医用的硫酸钡,先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法,可提高胃肠造影的诊断质量。

碘剂:20实际20年代初开始使用。碘化钠为无机碘,刺激性大,常用于逆行肾盂造影,“T“形管胆道造影和膀胱尿道造影等。有机碘:品种多,常用泛影葡胺做心血管和静脉尿路造影,碘番酸和胆影葡胺分别用作口服胆囊和静脉胆道造影:非离子型碘制剂部分可用于脑室和脊髓造影。碘油:用于支气管、子宫输卵管造影:碘苯酯用于脑室和椎管造影。气体:常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用于关节囊和胸腹腔等造影,使用时应注意空气栓塞。(现在几乎不用,被CT、MRI代替)1.2.3 CT检查技术的发展 1969年由HounsfiedG.N.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CT不同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开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1974年全身CT问世。1989年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滑轮记住和连续进床技术实现螺旋CT。1998年多层螺旋CT机问世,大大提高扫描速度。2002年16排CT,2004年64排CT。2007年320排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2.4MR 检查技术的发展 1977年世界第一台MR装置建成。1978年取得了头部和腹部的断层像。1980获得第一幅人体头颅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除此以外,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都是重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这些技术与以上技术,共同构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医学影像技术经历模拟,数字两个主要发展历程,这些影像检查技术,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它们相互弥补,不能互相替代。要遵循简便、安全‘费用低廉且能达到诊断目的的原则来选择检查技术。在工作中,不重复检查。1.3医学影像技师的定位职责

1.3.1 医学影像检查技师的定位 医疗服务是由全体义务工作者的工作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医学检查技师作为医疗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事的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像足球、排球比赛一样,各负其责,各行其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医学影像检查技师特殊技术的义务人员,要有技术,形象,尊严,高姿态。因为影像技师工作的场所是医院的窗口科室,你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医院的整体形象。所以技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以下服务:一是为临床及其它部门服务好,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和自身的技术优势,满足整个医疗团队的需要。二是对被检查者表示关爱,要理解患

者的心情,尊重患者隐私,包容其过激行为,用安慰,鼓励的语言吗,争取其配合检查。1.3.2医学影像技师的职责 医学影像技师的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设备功能和性能,最大限度的提取人体解剖结构,病理学,生理生化信息,得到真实,满足临床需要的影像学佐证。(1)要充分理解每一个被检查的检查目的和影像医师、临床医师的诊断信息,尽可能满足诊断的需要。(2)应结合申请单,做出合理的检查。(3)必要时与临床联系,确定检查检查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和往返。(4)掌握患者的检查中有意义的临床体征,提供跟医师和临床。(5)检查中对患者有效监测,出现危急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发生意外。(6)熟知辐射防护知识,对患者和陪同人员进行有效防护,特别是孕妇和儿童。1.4课程总目标及学习方法 1.4.1课程总目标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应用这些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使患者早日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在检查过程中尽量减少被检查者接受的放射线辐射剂量。(1)掌握个部位X线摄影检查、X线造影检查、CT检查、MR检查的影像学检查的基本知识。(2)掌握检查过程的基本操作步骤。(3)熟悉各种检查的基本参数选择。(4)熟悉各种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临床诊断要求。(5)熟悉检查重点操作注意事项。(6)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基本图像后处理知识。(7)掌握影像质量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并熟悉其常用管理方法。1.4.2学习方法

影像检查知多少 篇3

医学影像通俗的讲,就是仪器对病人身体内部的情况进行“拍照”。通过“拍照”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给出人体内部的立体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图像,从而诊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现代影像学的范畴包括:常规X线诊断、X线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核医学(包括ECT)、超声成像(包括B超)、磁共振成像(MRI)。其中前五项都属于射线检测手段。

成像原理

X射线它可以穿透许多物质,包括人体组织。X射线射向人体时,一部分被散射或吸收,其余部分穿透身体。穿透人体的X射线随位置不同强度减弱程度也不同,正是由于X射线穿过人体内部不同部位时的穿透强度不同,在体外记录穿透出来的X射线的X线底片上,就有不同的曝光,底片上呈现出深浅不同的影像。这样,用X射线透视人体或对人体“拍片”,也可以诊断人体内部的病灶。医生正是利用X射线的上述特性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情况的。

DSA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射线心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

CT 指在体外用X射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和扫描人体。得到多个投影像,通过计算机处理方法,组成立体的图像。

MRI是利用人体内大量存在的水分中的氢质子(H+)来成像。

人体内有无数的氢质子,由于方向杂乱无章,相互间磁场抵消后并不向外界表现出任何的磁场,这就像一群顽皮的孩童在操场上吵闹,到处乱跑,现在需要老师将他们排列成队。那么如何将氢质子变成队列呢?假如将人体放入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那么情况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时候,构成人体的一个个像小磁棒的质子就会按照磁场方向暂时排列形成一个大磁棒。将质子排列成队后,发出的信号就大到足以被仪器探测到了,经计算机处理然后就得到人体的图像。

超声成像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人体组织器官的声学特性互相作用,从而产生信息,采集并处理后形成图像。

由于超声诊断直观性能好,检出率高,操作简单,诊断迅速,尤其对先天性畸形的诊断敏感性高,因此很受欢迎。临床上妇产科应用极为广泛。孕妇一般在孕20~22周时做超声检查,这时胎儿整体及内部结构均能显示,可以诊断胎儿畸形。用彩色B超还能诊断心脏及大血管畸形。

核医学成像是根据脏器摄取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显像剂)后,由于靶器官与非靶器官之间,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存在分布上的差异,靶器官的选择性摄取、病变组织细胞的选择性摄取或因无正常功能而不摄取,显像剂的分布就出现显著的不同。首先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然后利用仪器收集来自靶器官内部发射出的核射线信息,并根据各部位发射射线的密度用计算机组成图像,这种图像直接反映器官各部位细胞的功能,故称之为“功能显像”。

科学看待影像检查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关心的是检查的费用、合理性、副作用和后果。这里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医患关系、医院级别、接诊医师诊断技术水平、患者收入水平等等。有时候患者不理解,认为医生是在滥用检查,这就需要及时沟通,医生应该为患者或者家属讲解影像学的病变情况,取得患者或者家属的理解,尊重病人的知情权。

影像学检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影像设备的价格和运行成本,与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没有正比关系。通俗的说,花钱多的检查并不一定最好,只要够用就行。如果一般的B超能满足要求的就不必追求彩超,或者多排CT也不一定就比单排CT获取的信息量更多。

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比如说检查骨骼选X射线最合适,MRI更擅长于软组织的检查,而核医学成像的优势在于寻找肿瘤。

有些检查可以联合使用互为补充,此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举例来讲,病人到医院看病,主诉是咳嗽、咯痰,医生开出X线申请单到放射科照X光片,片子出来后发现肺部有类似球状阴影,建议CT扫描,扫描结果出来后,告诉病人需要增强扫描。这里医生做的就是鉴别诊断和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医生根据影像特点往往可以确定病变性质,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对于某些疾病的筛查或者动态观察,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常规X线检查和B超常用于此用途。例如:肺部疾病常选用胸部X片,腹部疾病常选用B超。正确选用检查方法,不但可以节约医疗费用,而且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一般疾病对应的影像检查

这里介绍一些疾病选取影像项目的常识。

呼吸系统疾病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摄片和CT检查。透视可以弥补X摄片静态和对隐蔽部位观察的不足,但是患者接受X线量较大。

心脏疾病首选彩超,冠心病首选螺旋CT冠脉成像。

骨骼系统首选X线摄片,其次是CT,对于关节部位首选MRI检查。

上腹部脏器首选B超。

消化道病变首选内镜检查,其次是X射线造影。

前列腺检查首选B超,MRI确诊率最高。

急腹症首选B超和X线摄片。

妇科疾病首选B超。

乳腺疾病首选钼靶X线。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检查方法为CT和MRI。

具体选择方法应该听取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的建议。

影像检查安全性

X射线X线是高能量的光,对人体存在辐射损伤。X摄片、X线透视、DSA和CT都是通过X射线手段成像的,以辐射强度排序的话,DSA>CT>X线透视>X摄片,所以说,X摄片是辐射最小的。人体组织细胞受损伤后,会自行修复,错误修复会导致肿瘤的可能。但是有两点需注意:其一:射线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其二:平时影像学检查一般都在允许范围之内。

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对X射线的防护有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具体包括:(一)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二)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三)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四)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五)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所以,我们到医院做X线检查包括透视、拍片、CT时,有权利要求医院为我们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对非照射部位穿防护服,陪同人员穿防护服等。

检查时注意以下几点:

◆有不少小学和幼儿园将胸部透视列入常规体检项目,这是非法的。

◆孕妇尤其是3个月以内孕妇尽量避免。

◆成人体检尽量选取拍片,虽然费用较高,但是接受X线量少。如果胸透,一定要求单独体检,检查时对颈部和腹部以下穿着防护服。

◆有个别单位和个人把CT检查列入常规体检这是错误的,CT的射线量比胸透更大。

超声波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B超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对人体无损害的检查。其实,超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形式,达到一定剂量时受检者体内会产生生物效应,使局部细胞受到损害,尤其是生殖细胞或处于发育阶段的胚胎。目前各医院在妇产科领域使用的常规B超检查对胎儿是无害的。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B超检查对胎儿有伤害的报道。但是有专家认为孕期3个月以内除非医生认为必要,尽量避免长时间超声检查。

MRI 属于非辐射检测,非常安全。但由于是在高场强下获取人体的磁共振信息,磁场对电子器件及铁磁性物质的作用,有些病人不宜做。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者、胰岛素泵、人工心脏瓣膜等的患者;

◆带有动脉瘤夹者(非顺磁性如钛合金除外);

◆有眼内金属异物、内耳植入金属假体者、金属假肢、金属关节、铁磁性异物(弹片等)者;

◆妊娠三个月内的早期妊娠者。

相对禁忌症:

◆带有金属避孕环的患者如必须进行MR检查,应取环后再行检查;

◆危重病人需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者;

◆癫痫患者(应在充分控制症状的前提下进行磁共振检查);

◆幽闭恐怖症患者,如必须进行MR检查,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

◆不合作患者,如聋哑人、小儿,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探讨 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教学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集设备学、影像解剖学、摄影体位学、计算机网络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学科,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照学校课程设置, 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数为50学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理论和实践学时比为1∶1。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内容多、学时少, 实习体位多、实践机会少,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点, 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中, 研制开发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连续学习的环境, 提供了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经过一年的使用,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1 网络课程的设计

按照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考该课程相关教材, 利用教研室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 制作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课程主要包括6个模块:课程通知、网络资源、课程学习、课程讨论、课程建设以及课程资源。其中课程学习和课程讨论2个模块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模拟现实教学的全过程而构建的 (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个人信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按章、节2级结构的形式设置, 每一个教学单元包括课时安排、教案、教师授课电子教案、试题、图片以及相关的教材内容。课程建设在教师对网络课程进行构建和更新时使用。该模块有权限限制, 要输入密码和用户名才能登陆, 只有授权的教师才能使用。课程资源包含网络课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教师认为与该课程相关的内容, 相当于一个素材库。而网络资源则连接校园网其他课程资源, 便于学生进行课程互换。

2 网络课程的应用

该网络课程制作完成后, 挂靠在南方医科大学校园网上, 供我校医学影像专业2005级学生 (共93人, 其中校本部64人, 南京教学点29人) 使用。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入任何一台连接在校园网上的电脑, 打开该网络课程进行异步学习。

3 评价

通过测试, 医学影像专业2005级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平均成绩为76.52分, 80~90分的学生占26.56%, 70~79分的学生占62.50%, 60~69分的学生占9.38%, 60分以下的学生占1.56%。比2004级 (平均成绩为70.58分, 80~90分的学生占1.55%, 70~79分的学生占58.14%, 60~69分的学生占40.31%) 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4 讨论

4.1 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考试结果显示, 学生平均成绩明显提高, 且相对集中。这说明网络课程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4.2 网络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网络课程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完成作业的辅助材料, 而且可以作为扩展性学习材料,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4.3 网络课程突破了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地域限制[1]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临床病例。随着大学扩招,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校本部附属医院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需将学生分配到其他附属医院或教学点上课。但由于各教学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不同, 教学水平和教学重点难免出现差异, 这造成同一所学校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不平等。网络课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真正实现跨区域学习。比如我校南京总医院教学点的学生可以在南京通过网络连接到我校校园网, 进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进行异地学习, 共享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试题及答案 篇5

一、选择题、填空题

1、踝关节侧位中心线经内踝上()cm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2、头颅侧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外耳孔上2.5cm

3、副鼻窦瓦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听眦线与暗盒成多少度角

: 37度

4、乳突梅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45度)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心

5、膈上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呼气屏气)

6、肺后前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

(深吸气后屏气)

7、腹部摄影摄影球管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 :(1米)

8、最常用于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是 :(硫酸钡)

9、常用于灌肠检查的对比剂是

(医用硫酸钡)

10、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最佳对比剂

(碘苯六醇)

11、膝关节髁间凹后前位片,髁间凹呈 :(切线位投影)

12、膈下肋骨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

(深吸深呼后屏气)

1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曝光前须先 :(口服硫酸钡)

14、颅骨凹陷骨折,应选择哪一摄影位置 :(切线位)

16、颈椎侧位像,显示的部位 :(下颌骨、上下关节突、寰枢椎)而不显示的部位:椎间孔狭窄

17、CT机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40%-65%)

18、腰椎椎弓峡部断裂,正确地摄影体位是 :(腰椎双斜位)

19、视神经孔后前轴位摄影,矢状面与台面呈(53度)

20、观察颈椎椎间孔病变,正确的摄影体位是

(过屈位)

21、CT值定标为0的组织是:(水)

22、目前,对胃肠道疾病检查最佳的方法是(内镜)

23、肠穿孔、胸腔积液、肠梗阻、骨盆骨折四种病变,哪个不适合于立位摄影(骨盆骨折)

24、透视和摄影都要利用的X线特性是(穿透性)

25、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60度)

26、变动管电压法计算管电压的公式为

(V=2d+c)

27、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孔上3cm

脐)

28、胸部后前位的摄影距离: 1.5米

29、CT增强中最常用的对比剂有:离子型有机碘水和非离子型有机碘水

30、手后前斜位的中心线经下面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 第三掌指关节

31、用于显示手舟骨最佳摄影体位 : 腕关节尺偏位

32、髋关节正位中心线经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向外(2.)cm处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3、头颅正位(后前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枕外隆突)

34、汤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由前额部经两外耳孔连线中点相应高度射入(30度)

35、副鼻窦柯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经鼻根射入(23度)

36、乳突许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心(25度)

37、乳突梅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头转向被检侧,且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成多少度角

(45度)

38、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脐孔上3cm)

39、膈上肋骨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水平射入

(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

40、膈下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呼出后屏气)

41、腹部前后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呼出后屏气)

42、足的正位、斜位中心线应对准:(第三遮骨基底部)

43、胸部疾病首先采用那种检查方法(摄影)

44、最常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造影剂是(硫酸钡)

45、高危患者、婴幼儿心脑血管造影时最好选用的对比剂为(非离子对比剂)

46、有关髋关节前后位摄影的要点(双足跟并拢,足尖自然外旋)

47、外伤性颅底骨折,禁止使用的摄影体位是(颅底颌顶位)

48、心脏右前斜位时,X线从患者的(左)侧摄入体内

49、胸部摄影,中心线经

(第6胸椎入射)

50、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60度)

51、结肠造影检查前的准备有(清除结肠内容物)

52、颈椎正位摄影,中心线应(向头侧倾斜15°角,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入探测器中心)

53、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55、碘过敏试验方法有(口含或口服试验)、(静脉注射试验)、(结膜实验)。

56、常用的阴性对比剂有(空气)和(二氧化碳)

57、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至少包括(肘)关节,胫腓骨近端正侧位至少应包括(膝)关节。

58、头部摄影的基准线有哪些。

(瞳间线、听眦线、听眶线、听鼻线、听口线)

59、普通X线检查主要指(普通X线摄影)和(造影检查)

60、数字X线检查包括(CT)、(DR)、(DSA)

61、静脉肾盂造影时,注药完毕后于(7)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各摄肾区片一张。

62、优质X线照片条件有(符合诊断学的要求)、(适当的影像密度)、(恰当的影像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较少的影像噪声)。

二、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2、CT值:是通过人体正常组织结构之间、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来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

4、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时,X线中心线投射于被检肢体的方向。

5、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6、MRI水成像:是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I成像技术。

7、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共用网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即为造影检查

8、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

9、CI伪影: 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可能影响诊断

10、窗口技术: 将CT值有选择的进行适当的灰阶图像表达,提供最大诊断信息的技术

11、X线摄影体位:是指X线检查时被检者身体的姿势。

三、简答题。

1、CT扫描检查注意事项?

答:(1)、CT检查必须注意放射线的防护;(2)、认真了解病史及既往影像检查资料;(3)、注意增强扫描中的过敏反应;(4)、对危重患者的处置。

2、头颅骨后前正位摄影要点?

答:(1)、体

位:俯卧,前额及鼻尖贴摄影床面,上肢弯曲,手扶床面,保持身体稳定。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直。听眦线垂直床面。胶片上缘超过颅骨顶部,下缘超过颏部。(2)、中心线:经枕外隆凸垂直射入探测器。

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右前胸与面板成45°。右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内收,左手上举抱头

(2)、中心线:经左腋后线,第6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探测器

4、腰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两上肢平放在身体两旁,冠状面与床面平行。下肢弯曲,脚踏床面。(2)、中心线:对准脐上3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

5、MRI扫描的禁忌症?

答:(1)、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2)、颅脑手术后有动脉夹存留患者;(3)、体内有铁磁性物质患者,如枪炮弹片、金属异物存留等;(4)、心脏手术后有人工金属瓣膜患者;(5)、金属假肢、金属关节等置换患者;(6)、有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患者;(7)、怀孕三个月以内患者。

6、CT密度分辨力的定义?其主要影响的因素?

答:(1)、CT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率。它表示CT设备对于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以百分数表示。

(2)、因素:探测器灵敏度、采集层厚、像素噪声、系统的MTF。

7、DSA的禁忌症?

答:(1)、碘和麻醉剂过敏;(2)、严重的心肝肾疾患;(3)、严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4)、急性炎症、高热;(5)、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6)、穿刺部位感染。

8、胸椎后前位摄片时的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于床面。两上肢放于身旁,身体保持稳定

(2)、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9、膝关节前后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或坐位,膝关节伸直放在探测器上,膝部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2)、中心线:经髌骨下缘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0、输尿管造影的适应症?

答:(1)、子宫病变,如炎症、结核以及肿瘤;(2)、子宫输卵管畸形,子宫位置或形态异常;(3)、确定输卵管有无阻塞及阻塞原因和位置;(4)、各种绝育措施后观察输卵管情况。

11、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的X线摄影注意事项?

答:(1)、必须的急救准备 :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在现场,同时做好不测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2)、对病情的把握 : X线摄影前对病情要有基本的判断,在控制并保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大致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X线摄影检查。(3)、尽量减轻对患者的影响 : X线摄影曝光前,尽量先做好相关的其他准备工作,包括先设置好摄影条件,以减轻X线摄影过程对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的不利影响。

(4)、适应性变通处理 : 在不影响X线基本诊断的前提下,对规范化摄影位置规定的体位、角度、焦点至探测器的距离、中心线入射点等可做一些变通处理,即采用“适应性摄影位置和摄影技术”。(5)、避免医源性损伤 : 摆放位置的动作务必轻柔小心,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6)、及时处理及时补救 : X线曝光完成后,要迅速进行模拟图像或数字图像的后续处理,尽快向影像诊断医生或临床医生提供符合要求的图像;若图像不符合要求,一般应立即予以重新摄影。(7)、注意防护 : 注意X线防护,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或减少患者和医护、医技人员的X线剂量。

(8)、避免感染 : 对开放性外伤患者和手术患者应有无菌意识,尽量做到无菌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感染”。

12、静脉肾盂造影适应症?

答:(1)、尿路结石、结核、囊肿、肿瘤、慢性炎症和先天性畸形;(2)、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3)、尿路损伤;(4)、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5)、肾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6)、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的关系。

13、静脉肾盂造影禁忌症?

儿童可以做影像检查吗? 篇6

医学影像是有或者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给出人体内部的立体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图像,从而诊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要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情况成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门专门的学问,叫做医学影像学,这方面的专门技术,叫做医学影像技术。

这是发展得很快的一类高科技,和保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影像学的范畴包括:常规X线诊断,X线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超声成像包括B超;MRI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包括ECT。

有时候,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疾病的唯一方法,借助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孩子的健康状态,避免其他检查或手术。

实际上,影像学检查的放射剂量非常低,特别是数字化X线摄影(如DR)替代传统X线摄影后,辐射剂量又有明显的减少。同时人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有一定量本底辐射的庞大的宇宙空间中,而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其危害是极小的,因此一般不必过于担心“杀死细胞”,更不用担心“影响智力”。

就如同手机有辐射你照样会使用、电视有辐射你同样会观看一样,孩子是可以接受合理的影像检查的。具体到数字,普通人每年接受辐射的安全剂量不应超过1毫希伏,人类的很多活动都会有辐射,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伏/年。拍一张X光片,人体吸收的射线量约为0.04毫希伏,做1次CT吸收的射线量大于1毫希伏。一般人一年也就做一次放射检查,哪怕是X线和CT各有一次,也在安全范围内,对普通的受检者来说,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伤害。所以,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偶尔接触放射线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即便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量很小,但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它带来的不必要的辐射。如何降低儿童受照剂量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只在有明确医学指征的情况下才进行影像学检查。

2.根据孩子的大小,用最低的辐射总量做检查。3

3.应选派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放射诊断医师和技师来进行儿科放射学检查。

4.用于儿科放射学检查的透视机应带影像增强器并有自动亮度控制系统,透视时应注意尽量缩短曝光时间。

5.进行儿科放射学摄影的X射线机应有可调灯光遮线器;对儿童摄影采用短时间技术。对婴幼儿的摄影和透视一般不使用滤线栅。

6.严格控制照射野。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小,其器官间的距离也小,。如果不严格控制照射野,会使非受检器官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同时对非检查部位用铅衣加以保护。

7.影像检查需要躺在仪器上进行,婴幼儿不配合时,会延长检查时间,增加照射剂量,而且也会影响检查效果。家长可以和孩子待在检查室内,但需穿铅衣。协助孩子保持身体不动,尽快完成检查。

影像检查技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DR检查64例,男49例,女15例,年龄5~77岁,检查部位100个,其中胸部13个、腹部及盆腔5个、脊柱4个、四肢及关节77个、鼻骨1个;CT检查68例,男54例,女14例,年龄19~77岁,检查部位82个,其中头部58个、胸部14个、脊柱6个、腹部3个、四肢及关节1个。

1.2检查方法DR检查采用东芝500M1AX线机及佳能平板探测器;CT检查采用菲利普MX 16-slice。

2结果

2.1本组100张DR照片,82张CT照片。其中DR甲级片68张,占比68.0%,乙级片32张,占比32.0%,无废片;CT甲级片63张,占比76.8%,乙级片19张,占比23.2%。无废片。乙级片成因为体位不标准和/或伪影干扰。

2.2本组DR检查64例,检查部位100个,其中临床医师申请93个,检查技师补充增加7个。初诊发现骨折12个,占12.0%,异物6个,占6.0%,初诊阳性率为18.0%,复诊新增发现骨折2个,复诊后阳性率上升为20.0%,初诊准确率为90.0%;CT检查68例,检查部位82个,临床医师申请79个。初诊发现骨折5个,占6.1%,脑疝1个,占1.2%,颅内积气1个,占1.2%,异物2个,占2.4%,软组织肿胀及皮下血肿19个,占23.2%,复诊后无变化,初诊准确率100.0%。在检查技师补充检查的10个检查部位中,均有阳性发现。

2.3本组DR检查部位100个,耗时3h40min,平均0.45个部位/min,最高峰时达到0.73个部位/min;CT检查部位82例,耗时4h14min,平均0.32个部位/min,最高峰时段达到0.5个部位/min。具体分时段见表1。

3讨论

3.1影像检查方法简捷“8·12”爆炸事故事发突然,而且为非正常工作时间,值班医技人员有限,参加紧急救援工作的人员陆续集结,在面对突然、大量、集中出现的急、危、重症病患,当值医技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检查设备的运行保障和技术性能均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医技人员熟悉人体各部位的检查方法和技术参数,熟练掌握危急重症患者摆位技巧,全面仔细分析影像信息,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得出客观的伤情结论。面对检查人数爆发式增长,医技人员要做到相互协调、协作,迅速形成快而不乱的有序流程,会大大缩短检查时间。对于轻伤,严格采用标准体位检查;重症,尽可能少的变换体位,充分利用管球和机架的灵活性来完成检查;对于确实需要移动的患者,应在转移过程中加倍小心,尽量采用短时间曝光来迅速完成检查[1]。

3.2影像检查技术精准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现场是忙乱的,但医技人员在检查、诊断过程中,必须保持冷静的工作状态,按伤情需要制定正确的检查方法,准确分流伤患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检查过程中要求落实核查制度,避免张冠李戴、侧别混淆、项目漏检等差错。保证图像后处理及时、准确,检查技师必须对医学影像的后处理系统做到正确应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图像处理功能,尽可能的处理好每一幅图像,确保影像资料全面、精准,为诊断医师和临床诊疗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3.3影像检查方式灵活面对突发事件时,优秀的检查技师应具备灵活机动的思维方式,工作流程不能拘泥于日常工作模式,应打破常规,针对不同的伤者、伤情制订个性化、有效化、最佳化检查方法[2]。影像检查紧急处置过程中,医、技、临床多方面需密切配合,技术人员在对伤者进行相关影像检查过程中,要加强对伤情的进一步鉴定,笔者称之为二次检伤,发现异常及时、果断进行补充检查,杜绝患者往返、杜绝检查重复、杜绝伤情漏检,二次检伤对全面了解、准确评价伤情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起到了相当积极有效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3.4影像检查人文关怀此次事故中绝大多数伤者在实施影像检查过程中,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存在着恐惧、焦虑、急躁、不安的心理特点[3],作为检查技师为避免检查流程给患者再次带来更大的不适和痛苦,在检查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手法轻柔、动作敏捷,并随时保持与伤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要掌握好语言、语气、语调的合理运用,不要使用强硬和命令的言辞,尽量真心的安抚伤者,应用娴熟的技术,全面快捷逐项完成检查。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影像检查技师,必须在平时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技术和技巧,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才能真正做到“快速”、“准确”、“灵活”、“柔性”,迅速有效的处理好每一个检查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检查时间,减轻伤者痛苦,完成图像制作,为诊断医师和临床诊疗工作尽可能提供全面详实的影像信息。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检查技术在爆炸事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天津“8·12”爆炸事故中,我院放射科当晚所接收爆炸伤员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DR检查64例,100个部位,耗时3h40min,初诊阳性率为18.0%,CT检查68例,82个部位,耗时4h14min,初诊阳性率为31.7%。结论:熟练掌握影像检查技术,采用正确检查方法,及时检伤补充检查,能够缩短检查时间,提高伤病检出率,减轻患者痛苦,为临床诊治提供精准影像信息。

关键词:影像检查技术,“8·12”爆炸事故,DR,CT

参考文献

[1]钱澍,白亚妮,龚军,等.X线摄影技术在创伤急诊中的妙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126.

[2]沈娟,王剑,李建龙,等.谈培养高层次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必要性〔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1):89-91.

影像检查技术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2011 年级133 人。

1.2 方法

(1) 转变观念,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本课程的第一堂理论课就与学生言明,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对每位学生的专业技能面试测试和期末笔试, 专业技能测试是临床技能竞赛的预选赛, 竞赛内容就是实验、实训课练习内容, 因此每一堂实验、实训课都是竞赛现场, 都与能否进入决赛息息相关。将“竞赛”机制引入实践教学, 转变学生“重理论轻技术”的观念, 使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设计了专业技能测试与临床技能竞赛有机结合的3 个重要教学环节。

①将实验、实训教学、专业技能测试作为预选赛比赛内容的环节:预选赛的比赛内容与实验、实训课练习内容紧密联系, 其成绩是由专业技能操作测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组成, 这使“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专业技能测试与临床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起来, 使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落到实处。

②公开、公正、公平的临床技能竞赛环节。临床技能竞赛的赛程有二:一是预选赛, 二是决赛。预选赛是指实验、实训课结束之后, 对133 名学生的单人专业技能操作 (面试) 测试。测试办法:每位学生随机抽取肢体检查体位的考题, 使用现代化数字X线检查设备CR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DR (Digital Radiography, DR) 进行检查操作, 并形成达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后, 由3 位老师分别负责观察、判分, 当场公布成绩。测试完毕后按分数高低, 在全体学生面前公布获得决赛权的学生名单 (共20 名) 。决赛借鉴“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比赛办法, 其内容包括两部分:临床操作技能占70%, 理论考核 (以提问形式出现) 占30%。首先应用CR、DR, 对病人的某一个指定体位进行检查操作, 并形成符合诊断要求的数字影像, 由3 位老师现场判分, 作为临床操作技能成绩并立即公布。然后, 由一位老师根据学生操作的检查体位, 提出问题 (题目是提前拟定好的) 请学生回答, 现场判分, 作为理论考核成绩并当即公布, 最后公布决赛总成绩及名次。

③奖励优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决赛环节评选出获奖者, 给与奖励。通过竞赛让学生在专项技能技术学习与训练中获得成功, 亲身体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获奖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 从而产生学习的心理源动力, 重塑勤学苦练的学风, 克服学生蒙混过关的想法和“考前突击, 考后全都还给老师”的教学现实问题。

2 结果

由“专业技能测试活动与临床技能竞赛相结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表1) 和“医院放射科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表2) 可得出:

(1) 学生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专业技能测试活动与临床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做法满意度达81.7%;这一做法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满意程度占78.6%;有89.7%的学生觉得临床技能竞赛活动没有额外增加他们的负担。

(2) 学生实习医院放射科对实习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满意度、学生在实习中使用礼貌用语与病人沟通满意度、在实习两周达顶岗实习水平满意度分别为95.2%、91.3%、83.3%。病人对学生实习满意度为93.7%。

3 讨论

(1) 专业技能测试与竞赛相结合, 学生全员参与, 既有可操作性, 又不增加学生负担。通过表1 数据可知, 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测试活动与临床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做法满意度高达81.7%, 并且有89.7%的学生觉得这一做法没有额外增加他们的负担, 说明专业技能测试与临床技能竞赛有机结合的改革办法有可操作性, 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使得学生能够全员参与, 避免了竞赛成为极少数人的精英式教育, 还没有额外增加学生负担。

(2) 专业技能测试与竞赛相结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践教学内容与竞赛内容相联系, 以单人专业技能操作测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作为预赛成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训期间很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反复练习摆体位, 同学们对常用的X线摄影体位的每一个操作步骤、环节, 反复练习, 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点, 重点训练, 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对通过竞赛活动对动手能力培养的满意程度达到78.6%。

(3) 专业技能测试与竞赛相结合, 引入竞争机制,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达到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专业技能测试与竞赛相结合, 通过竞赛让学生亲身体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获奖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的心理源动力, 重塑勤学苦练的学风, 竞争性比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②达到提高学生就业本领的目的。通过表2 数据可知, 实习单位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满意程度达到了95.2%, 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两周达顶岗实习水平的满意度达到83.3%, 病号对我校实习生的满意度达93.7%, 这说明我们通过专业技能测试与竞赛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达到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

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一直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临床技能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机制, 专业技能操作测试活动与临床技能竞赛相结合, 使学生全员参与到竞赛中, 每个学生都接受规范的临床技能训练, 达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重在练习”的目的, 实现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

注释

11张津铭, 刘春艳, 刘文励等.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3 (4) :85-88.

22 张小菊, 鹿路, 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 2008 (2) :37-38.

影像检查技术 篇9

一、实施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从小学到大学,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遵循“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沿用了几个世纪,它的特色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记,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被抹杀,培养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书本知识型“人才”,而现在的大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及能力逐步增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对于医科类大学生的大容量、多层次、更新快的新知识体系的学习要求,教育方式的革新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去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学习需求。PBL教学法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本位”,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查资料和教师互动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就使得学生由学习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由盲从变为有目的地探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索、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同时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适合临床工作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二、PBL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施PBL教学法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教师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设计出每一章、每一节适合学生自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提纲,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实验内容,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兴趣,把学习寓于兴趣之中。例如,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材中“胸部摄影”一节,运用PBL教学时,在一周前布置任务,要求班上学生自行熟悉胸部解剖、X线摄影基本知识等相关内容,后分组设计胸部前后位摄影位置并回答以下问题:(1)胸部后前位的X线摄影目的;(2)胸部后前位为什么是站立位摄片;(3)胸部后前位的屏气方式为什么是深吸气后屏气;(4)心像与肺像在胸部后前位摄影的区别;(5)小儿胸部后前位摄影条件有什么特殊要求等,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得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二)课堂讨论

首先,简要地和学生交流胸部摄影中的基本概念、术语,然后班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行组长负责制,分组讨论课程设计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参与讨论,组长记录每个学生的发言并汇总。对某个问题意见分歧较大的可辩论,最终意见不能统一的问题,请老师讲解。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陈述自己小组讨论结果和存在的分歧问题。

(三)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各组讨论的结果,并予以归纳。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分歧较大的问题,以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对某些学生仍不能理解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探讨,但老师要给予学生相关的提示和指导。

三、教学成效

通过与往年实施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综合考核成绩的对比,PBL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操作合格率提高了8.31%、优秀率提高了18.96%;实验报告书写合格率提高了7.52%、优秀率提高了19.21%;理论考核优秀率提高了21.53%。

通过PBL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影像检查技术操作能力的掌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黄亚玲,刘亚玲,彭义香,等.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4.

[2]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7-8.

[3]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2):35-36.

肝脏转移瘤影像学检查进展 篇10

1 超声检查

常规超声及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性肝癌的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 在定性诊断方面限制了其应用价值, 且对于小病灶缺乏敏感性。

超声造影 (CEUS)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5], 临床常用的超声造影剂为第二代超声造影剂, 其特点为大小与红细胞相似, 不进入血管外间隙, 属血池性造影剂。经患者肘部浅静脉团注后, 可持续动态观察病灶和肝实质造影剂进入及消退的过程。借助静脉注入造影剂, 编码相位反转技术 (CPI) +Tru造影剂检测技术TAD模式, 图像对比分辨率增加, 可清楚显示病灶微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通过软件分析, 绘制时间-强度曲线, 可获取病灶的增强时相、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增强模式及消退时间等定量参数。根据病灶回声增强的时相特点, 准确检出转移灶的数目、大小以及分布情况[6]。少血供病灶动脉相呈周边环状增强, 内部可有轻度增强或无增强, 多血供型常为动脉相整体增强, 后造影剂迅速廓清, 门脉相为明显低回声, 实质相全部病灶呈低回声, 这是肝转移癌的主要特点。

Ophir等[7]于1991年最早提出超声组织弹性成像的概念。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 (包括自身的) 或外部的动态或静态 (准静态) 的激动, 利用探头或探头-挤压板纵向压缩组织, 在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物理因素作用下, 组织产生一个响应, 如位移、应变。利用超声成像方法, 通过对数字信号或图像的处理, 对组织内部弹性分布情况评估, 间接或直接反映组织内部的弹性模量等力学属性的差异[8]。把组织弹性的差异通过彩色编码叠加在二维声像图, 更直观的显示组织的硬度[9]。超声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分为3种:压迫性、间歇性及振动性弹性成像。恶性病变组织结构通常发生改变, 导致弹性特征也改变, 组织硬度相应增加, 原因与恶性病灶呈浸润性生长, 与附近结构粘连有关, 触诊时为活动性减低, 弹性降低, 而良性病灶相反。弹性成像较硬组织 (弹性系数大) 应变值较小, 柔软组织 (弹性系数小) 应变值较大。一般将弹性等级共分为a至e级, 级数越高 (d或e) 组织越硬, 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救越大。病变组织硬度一般为:肝转移癌>肝细胞癌>血管瘤。

2 CT灌注成像

增强后肝转移癌常见表现及不典型表现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较全面总结, 比起常规螺旋CT, 多排CT及双源CT扫描时间更短, 密度分辨率较高, 能获得准确的三期图像, 清晰显示肝脏病灶动静脉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增强程度及分布范围[10,11]。

CT灌注成像 (CTPI) 是在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 (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对比剂与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似, 为功能成像的一种。在毛细血管水平上反映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可较精确计算出病灶供血相关参数, 还有利于微小病灶的检出, 在临床有初步应用。CT灌注成像是通过肝脏病变的解剖形态、血供、血流动力学状态等改变, 反映肝脏病变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 通过扫描获得组织器官及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 依据不同数学模型得出灌注参数。临床中常用的一些参数如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定量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一定量组织血管结构内的血容量;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单位时间内对比剂由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间隙的单位传输速度;平均通过时间:血流从动脉流入到静脉流出的时间;肝动脉灌注指数:即肝动脉灌注占总灌注量的比例。灌注在肝转移瘤的临床研究主要是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微小转移瘤的检出、灌注参数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等方面。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影像, 可以直观地了解脏器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点及血管特性。肝转移瘤血供的情况与原发肿瘤组织学特点有关, 灌注参数变化较多[12], 尤其是瘤内部灌注的参数变化较大且复杂。肝转移瘤CT灌注成像后可分为富血供、中等血供、乏血供, 研究表明转移瘤边缘的新生血管较瘤体中心部位明显增多, 故转移瘤边缘大部分为高灌注区, 即肝转移瘤病灶边缘部位的血流量、血容量、肝动脉灌注指数及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较肿瘤中心更高, 文献[13]报道肝内“貌似正常”的肝组织灌注出现异常时, 提示可能有微小转移灶的存在。

3 磁共振成像 (MRI) 增强检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扫描

MRI以平扫加增强扫描为主, 临床常用顺磁性物质钆喷酸葡胺 (Gd-DPTA) 为对比剂, 它为细胞外对比剂, 静脉注射后位于血管、细胞外间隙, 可显示肝脏解剖轮廓及病理改变引起的灌注变化, 反映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菲立磁 (ferumoxides) 化学名为超顺磁性氧化铁 (SPIO) , 是肝脏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 由人体内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主要为内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由于肝实质内有数量和功能正常的吞噬细胞, 所以肝脏SPIO增强后的T2WI上信号明显降低, 而肝转移瘤SPIO增强后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 呈相对高信号, 从而有利于肝脏转移瘤的检出。

近些年磁共振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 扫描时间缩短同时图像质量较高, 有利于肝脏的小和微小的转移灶检出。在腹部DWI逐渐得到应用, DWI信号来源于细胞内、外间隙以及微血管内水分子的运动, 组织内细胞密度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与水分子扩散的限制程度成反比, 肝脏转移瘤水分子细胞密度高, 细胞膜完整, 水分子扩散明显受限, DWI为明显高信号, 而正常肝脏细胞密度明显低于转移瘤, 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低, DWI信号强度受抑, 与转移瘤形成明显对比, 对比度明显高于常规MRI检查序列。并行采集联合分次屏气多信号平均技术的DWI成像效果较好[14]。采用单向扩散敏感梯度获得DWI图像也可以反映病灶整体扩散特性, 可明显缩短成像时间, 扩大扫描范围。另外DWI黑血技术对血管周围的小病灶显示更具优势, 血管DWI图像为低信号, 有利于转移灶与小血管断面的鉴别。利用在DWI图像中计算得出的表观弥散系数 (ADC) , 可对组织和器官中细胞外水分子的扩散和微血管灌注状态进行量化评价。文献[15]报道脂肪抑制序列 (STIR) 因为抑制了周围和肝脏内的脂肪组织, 对肝脏转移瘤的显示也较为清晰。

4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 /CT功能成像

PET/CT是一种功能性显像诊断技术。肿瘤细胞因局部缺氧和生物学行为的改变而导致葡萄糖过度利用, 使葡萄糖类似物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 在肿瘤细胞中经葡萄糖转运蛋白作用转运增加、磷酸化增强, 但其代谢产物6-磷酸-18-FDG不能继续进行生化反应, 从而大量滞留于细胞内, 导致肿瘤细胞摄取18-FDG量远高于正常细胞, 故能够从分子水平和精确解剖结构两方面的信息对肝转移瘤作出诊断。标准化摄取值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 是PET最常用的半定量指标之一, 它反映病变组织相对于全身组织的放射性物质摄取能力, 在病灶部位及正常肝脏组织内设立感兴趣区 (ROL) , 自动计算转移灶及正常肝SUVmax值, 参考值通常以病变SUVmax>2.5或转移灶/正常肝组织SUVmax值>1.20进行判断, , 另外还可结合病变延迟显像后SUVmax值的变化进行分析。PET/CT的优势就在于一次扫描能捕获全身各脏器糖代谢的分子影像和CT影像及二者融合的信息, 对肝内、肝外转移灶及原发肿瘤的诊断全面而准确。肝脏转移瘤PET CT融合图像病变多表现为结节状、团块状或环状摄取增高灶, 摄取值较高, 延时扫描可发现更多更小的转移灶[16]。PET CT对肝脏转移瘤的敏感性国内外文献报道有很大差别, 一般认为0.8 cm直径左右病灶易忽略, 检查前行全身化疗的患者, 药物对转移灶尤其是小病灶摄取有很大影响[17], 可暂时性抑制转移瘤的FDG摄取, 易导致病灶漏检。

5 血管造影与CT结合技术

如肝动脉内插管直接注射造影剂增强的肝脏动脉造影CT (CTHA) 。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注射造影剂于门静脉期行CT断层扫描 (CTAP) , 以及血管造影时肝动脉内注入碘化油后间隔2~3周行CT平扫 (Lp-CT) 等方法, 均有助于病变及其血供观察, 但这些方法均属有创性检查[18], 临床应用并不多见。

Floriani等[19]通过Meta分析评估了数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 灵敏度与特异度CT为74.8%和95.6%、MRI为81.1%和97.2%、18F-FDG和PET/CT分别为93.8%和98.7%。PET/CT对肝脏转移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近些年有下降趋势, 可能与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临床广泛应用有关, MRI与增强PET-CT之间无明显差别[20], MRI要比非增强18F-FDG PET/CT灵敏, 尤其是<10 mm肝脏转移瘤[21]。DWI对2.0 cm以下的肝脏病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T2WI和对比增强MRI。DWI在肝转移检出的优于SPIO增强MRI[22], DWI的检出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94%, SPIO增强MRI敏感性为66%、特异性为90%。超声造影在肝脏微小转移瘤优于增强CT[23]。经动脉门脉造影CT (CTAP) 对肝转移灶的敏感性高, 但CTAP是一种有创检查并具有较高假阳性率。

雾里看花的影像检查 篇11

郑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诊断却一直不明。医生先后安排郑老先生做了几次X线检查。儿女们对此很担心,X线对身体有损害已是众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复做X线检查,那么有没有一个身体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内最多做几次X线检查?

自从伦琴1895年代发现X线起,一百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拍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倍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而免受X线伤害呢?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CT排数越高越好?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与CT孰优孰劣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项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症,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很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I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

1.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

2.CT检查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身体移动,同时要配合屏气等。腹部检查时应配合必要的胃肠道准备,检查前一周内避免钡剂检查。增强检查前应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造影剂安全使用方面的工作。

3.进行上述检查时,患者有权要求检查部门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孕妇和儿童是辐射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和减少此类检查。确实需要检查的,应尽量选用辐射剂量小的检查方法,同时做好防护工作。

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维修二例 篇12

1故障一

维修:CT机无法复位,报错:CNT-0C,0D信号传输出问题,检查是碳刷的故障,有时能可复位,但装不上模式也报错:SMI-DAS006,REC006等。将带来的碳刷换上,故障依旧,采用从外地购买的碳刷,安装后转架旋转恢复正常,但模式依然无法装上,报错SMI-DAS006,REC006等。检查DAS信号通路,更换左腿上的K1056 D29板,更换转架内的K1057 D20板,更换DAS视频盒内的碳刷,清理滑环,未发现问题,直到最后查出SMI负4.5 V电源不稳定,购买一个5 V电源安装后机器正常。试做了3例患者,机器正常。待做第4例时又偶然出现CNT-RCOMM_10 CNT-RCOMM_0F现象,嘱咐观察,2 d后恢复正常。

2故障二

肠胃机不能进入系统(东软电脑主机恢复时间办法)。

上一篇:生命中不能忽视之孤独下一篇:逻辑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