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火灾隐患(精选12篇)
电气火灾隐患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 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小康住宅10条新标准, 我们要以科技为先导, 以推动住宅产业为核心, 提高住宅功能质量, 改善住宅环境;同时要求住宅小区功能齐全, 配套设施完善, 管理先进, 安全卫生, 环境优雅。
供电是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 投资较大, 并且与小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如何合理地进行小区供电规划设计, 以一定的投入来满足住户的用电需要, 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 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居民住宅电气火灾面临的严峻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居民家庭火灾起数、人员伤亡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 由电线和电器短路、超负荷、接触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家庭火灾位居榜首。
2 研究居民住宅电气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研究居民住宅电气设计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
(1)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希望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房间功能越来越独立, 相应地, 对住宅的划分也就越来越细, 房屋结构的设计也越来越复杂。因此, 现在的居民住宅对电气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点主要是指住宅除了要在外部的结构形式上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以外, 还应该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其中, 室内灯具的选择、灯光的协调、布线的美观程度等都是设计的重中之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家用电气设计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3 居民住宅发生电气火灾的原因分析
导致居民住宅发生电气火灾的原因虽然有很多, 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2个方面:
3.1 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
(1) 建筑在布线时设计的用电量少, 选择的电线截面较小, 并且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导致电线绝缘层部分出现老化破损现象, 以至于电气线路常常因为漏电、短路、超负荷等引发火灾。
(2) 在敷设线路时留下了太多的接头, 加之铝线表面极易氧化, 接头又没有经过专门技术的处理, 所以当较大电流通过时所产生的热量极易引燃周围的可燃物;亦或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在接头、接线端处出现松动、接触不良等现象, 也容易引发火灾。
(3) 住宅设计的固定插座偏少, 因此, 为了解决插座不够用的问题, 过多地长期使用插线板, 而乱接插线板极易导致短路或出现异常高温, 容易引发火灾。同时, 未进行分路设计, 住宅内负荷未分流, 在同一线路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也会导致过负荷, 从而引发火灾。
3.2 电器设备引发的火灾
由电器设备引发的火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开关电器次数频繁, 导致电动机电流剧增, 温度急剧上升而引起电动机原件过热甚至烧毁起火;电线受潮产生漏电打火, 或者电器质量低劣、发热过高并且绝缘隔热、散热效果差等, 从而引起火灾。
4 针对居民住宅电气火灾隐患的对策
4.1 选择合理的小区供电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用电器不断增多, 使得住宅用电的负荷量不断增大, 如设计时户负荷定得比较低的话, 住户所配电表、开关以及导线截面偏小就会造成经常性的过负荷跳闸现象, 或者因为超负荷运行而烧毁开关、电表、电线等。加之近几年来, 随着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在追求宽敞、舒适的消费理念引导下, 高层高档住宅大量出现也对用电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此类住宅仍旧按照传统的配电标准来设计的话, 将会造成用户用电量不足的情况。因此, 为了解决高档户型住户的用电问题, 相关单位应从实际出发, 针对面积大于150 m2的高档户型, 适当提高用电配置标准:如果按照单相供电设计, 应该根据实际户建筑面积进行配置;如按照三相供电来设计, 那么住户的用电量将会更加充裕。
4.2 重视住宅用电的安全
4.2.1 接地系统
完善的接地系统是住宅安全用电的有力保障, 应要求相关人员在对住宅接地系统进行安装时, 尽可能采用“TN-S”制。常用的“TN-C-S”系统中, PEN线断裂会引起单相用电设备大量烧毁, 并且位于中性线上的高压电位还会通过保护线传输到电器设备外露的可导电部分, 从而容易导致间接的导电事故。而“TN-S”制则相对比较安全, 它有PE和N两根单独的导线, 一般情况下PE线不通电流, 只有在发生故障的时候才通过故障电流, 因此, 外露导电设备平时都是不带电压的, 相比之下更加可靠。尤其是现在, 对电磁干扰要求较高的家电设备逐渐普及, 采用这种接地系统就显得更有必要。
接地系统采用“TN-C-S”制时应设总等电位连接, 以降低住宅楼内的接触电压, 同时消除经电源线路导入的对地故障电压的危害, 对防雷安全来说这也十分必要。卫生间应设立局部等电位连接, 使其处于同一电位, 防止发生接触性电压的危害。因为目前很多家庭都是在卫生间沐浴, 此时人体皮肤潮湿, 阻抗能力下降, 经金属管道传来的较小电压都有可能引起电击伤亡事故。
4.2.2 漏电保护系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用电器设备也在逐年增多, 而由家庭电器外壳漏电引发的伤亡事故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 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被广泛运用开来, 它能及时切断电源, 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因此, 住宅户内总进线开关应具备漏电保护、短路保护的功能。
对于住宅面积大、使用电器较多的用户, 如果只是单纯在总进线设置漏电保护的话, 可能会时常出现电路跳闸现象, 影响家庭用电。因此, 要分路设置漏电保护。但作为接地故障保护设备的漏电保护断路器虽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但同时也容易误动, 从而对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住宅中每户的照明以及空调的回路通常情况下只设置插座回路而不设置漏电回路。
除此以外, 在设计住宅用电时应该充分考虑户内分支, 使得户内负荷分流, 从而减少线路温升和谐波的危害, 以达到减少电气火灾发生、延长家电使用寿命的目的。
4.2.3 结合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电线
对电线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用电负荷的要求, 应尽量选择安全载流量大的电线, 还要根据具体环境考虑所需导线的类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选用铜线, 因为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统计显示, 使用铝线的火灾发生率是铜线的55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接线时铝线和铜线不能交叉或者混用。
4.2.4 合理敷设电气线路
合理敷设电气线路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使路线过分迂回曲折, 要尽量走近路、直路, 努力减少交叉跨越;线路与线路之间的接头要固定牢, 以避免接触面松动氧化。
4.2.5 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要从根本上杜绝住宅电气火灾的发生, 除了应做到上述几个方面外, 还应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1) 应尽量避免过于频繁开关电器, 防止电动机启动后电流剧增, 温度急剧上升, 导致电动机元件过热甚至烧毁起火;
(2) 在使用家用电器后不仅要关闭电器本身的开关, 还要注意关闭插座电源或拔掉电源插头;
(3) 在使用电热器具时要尽可能远离可燃、易燃物品;
(4) 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 因为这样会容易造成线路过负荷;
(5) 要注意冰箱、电视机、电脑等设备的通风、防水、防尘;
(6) 经常检查电源是否出现老化、磨损、破皮等现象, 防止因积热、漏电等因素引起的火灾;
(7) 避免使用低劣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电器设备。
5 结语
就现状来看, 我国的居民住宅电气设计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和关注, 家庭电气火灾防范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地向发达国家靠拢。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家庭火灾的发生, 首先需要居民深刻认识到家庭火灾的严重性和危险性, 并在此基础上把预防家庭电气火灾作为防火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来抓;同时, 对住宅的电气设计也要从实际出发, 立足现状, 着眼未来, 在保证住宅安全的基础上,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并注意与建筑的寿命相配套,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摘要:住宅电气设计是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美化住宅建筑, 实现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 保障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降低住宅造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住宅电气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虽然日趋成熟, 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现从分析电气火灾统计数据入手, 对居民住宅电气火灾隐患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供电规划,住宅用电,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周彦利.对居民住宅电气的设计与防火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8)
[2]胡国文, 胡乃定, 等.民用建筑电气技术与设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电气火灾隐患 篇2
论文编辑:王彦
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断提高,公共聚集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公共聚集场所由原来简单的电影院、饭店、学校、百货公司等向现代装饰豪华的夜总会、宾馆、酒店、歌舞厅、酒吧、桑拿浴室、游艺厅、放映场所、茶艺馆、商场、大型集贸市场等立体复杂的局势发展。
这些公共聚集场所普遍存在的特点是:具有人员密集、流动量大、人员层次复杂、可燃装修和装饰材料多、用电设备多、功率大以及电气线路复杂等等。一旦起火,会对消防疏散、火灾初期的扑救造成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笔者对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防控措施。常见电气火灾隐患
(1)温度过热,可能滋生火源,造成严重火灾隐患。公众聚集场所最严重的电气火灾隐患就是电气设备、线路的温度过热。在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设备检测过程中,供助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能够寻找到过热部位及热源,利用超声波探测仪查找电气线路、设备的虚接、打火现象,并采用红外点温仪等设备可以测量具体部位的温度,经常会发现空气开关整体或接线端子温度过热等火灾隐患。另外,变压器地线接点、照明开关互感器、配电室母排桥架、电缆线、保险丝等温度过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导致电气设备故障。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所导致的电气故障也是引起火灾隐患的重要原因,像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电气线路敷设保护措施不到位,移动插座问题突出,接线端子导线压接不规范,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等。
(3)电气设备与可燃物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加大火灾危险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电气设备外壳采取可燃材料。配电箱箱体材料采用木质结构的现象最普遍,另外有的电缆沟盖也采用木质结构。二是有些电气设备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最常见的是空气开关、漏电断路器、灯具变压器、日光灯镇流器、灯具控制开关、电源插座直接安装、放置在木板上。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有的仓库灯具垂直下方堆放可燃物;有的发电机与明火锅炉及其他可燃物同置一室。另外,电源线敷设在可燃地毯下无保护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4)电气线路及设备施工不同程度存在火灾隐患,最突出的问题是应急照明灯电源线穿过吊顶处以及穿过可燃装饰夹层未采取保护措施。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的防控措施
2.1防火设计方面
充分按照各类防火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建筑设计,防患于未然。公共聚集场所装修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应妥善处理好装修效果和使用安全之间的矛盾,在满足规范对选材要求的基础上,在考虑美观装饰的前提下,积极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倡导公共娱乐场所的装修大量采用无烟、不延燃的新型装修装饰材料。
2.2 防火审核方面
(1)图纸审核。电气设计防火审图主要是审查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电气设计、施工图纸中对电气防火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审查如下内容,看其是否符合防火要求:电工建筑物的位置与耐火等级;消防电源种类、进线路数、电源切换方式与位置(点)、消防用电设备的耐火耐热配线;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标志的位置、照度、装置耐火性能和电源供给;用电设备与开关装置的选型、位置,防火间距、负荷状况等;易燃易爆环境电气防火、防爆措施;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的功能,消防控制室的位置,探测器的类型、安装位置、保护面积,信号传接方式,联动对象和控制方式等。
(2)竣工验收。电气防火工程竣工后,在设计单位自检自验合格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将其与消防工程一起向消防监督审核机构呈交书面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后,消防审核机构方能受理验收申请。有关文件和资料如下:建设过程中消防部门的电气防火审核文件、备忘录及其落实情况;隐蔽工程检查记录、自检自验和施工单位的安装调试记录、耐压实验记录;施工单位、产品厂家提供的资质证书和产品检测证书;设计单位、监理公司确认是否按设计施工,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确认文件;竣工验收情况表。
当上述文件、资料齐全后,建审人员即可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并予复核,合格后提出验收意见,交付使用。
(3)进行检测。运用先进检测技术,使用现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定期对电气线路和设备进行检测,是做好电气线路设备防火工作的有效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营的发展,公共聚集场所电气设备往往因各种不同原因出现过载、发热、漏电等现象,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红外热像仪和超声波探测仪等技术手段,定期对电气线路进行热成像分析和接触不良放电检测,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消除。
另外,在市场竞争中,检测中介企业也应有相应的管理法规,以使新的高科技技术在防火工作中得以进一步推广,使多年来经济损失最大、人员伤亡最多的电气火灾得以遏制。2.2 安全管理方面
如何加强公共聚集场所电气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好源头关、严格进行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公共聚集场所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电气安装和施工规程,高温灯具和动力较大的电气设备线路应单独敷设,并采取隔热材料加以保护;插头、插座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采用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漏电、短路、过负荷保护装置。
(2)对电气设备加强管理。公共聚集场所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把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电气设备的维护要定点定人并且有严格的检查、奖惩措施,场所转包应如实向接手的经营者介绍所有的电气设备设置安装及性能运行情况,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3)加强宣传教育,实行全员防火安全责任制。要想有效地控制电气火灾,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举办消防安全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使大家认识到电气火灾的危害性,提高电气设备的技术管理水平。尤其加强对电工、电焊工及电气操作、运行、管理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实行特殊工种员持证上岗。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这是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公共聚集场所不论在建筑设计、装潢维修和正常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管理都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杜绝不合格电气设备进入娱乐场所,杜绝违规操作和有关电气设备隐患的失控漏管。
(4)加强消防监督,强化依法管理。公安消防部门对辖区内存在的电气火灾隐患,应做到早发现、及时督促整改。对距离消防机构远、规模较小的场所,电气消防安全监督可由公安机关授权属地派出所,由派出所派专(兼)职消防民警,依照消防监督程序,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对因消防责任不落实、违章操作造成的电气火灾,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发生一起,查处一起;另外可根据需要适时开展专项治理,以杜绝因电气灾害引起的群死群伤和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结语
电气设备是公共聚集场所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主要动力能源,也是美化装饰、应急疏散乃至灭火救灾要发挥的主力军,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公共聚集场所只要设计规范、建筑和装饰工程合格,做好电气设备火灾预防工作是遏制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重要手段;落实好公安部61号令的命令,建立健全的消防体系,为公共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做最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在塘.电气防火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整改火灾隐患 珍惜生命安全 篇3
青年志愿者消防监督员在行动
11月7日,泉州市安监局、团市委、消防支队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隆重举行“泉州市青年志愿者消防监督员在行动”活动,在举行简短的动员仪式后,青年志愿者消防监督员观摩了消防官兵精彩业务表演,亲身体验初起火灾扑救全过程和各类灭火器材的使用、操作。“青年志愿者消防监督员”对消防官兵们摆出来的那些“神秘武器”充满好奇,指指点点,看看摸摸……而平时一向严肃的消防官兵们,对志愿者的好奇发问一一解答。参观结束后,消防志愿者分街区道路走上街头检查市政消防设施,并对泉州城区主干道671个市政消火栓全面进行更新维护。同时,200名“青年志愿者消防监督员”在消防官兵的带领下,分成10组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商场、娱乐场所、社区等场所检查消防安全,并发放消防宣传材料。
《极度险情》热映7天吸引3万多名观众
为广泛深入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推进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普及消防常识,增强自防自救能力,泉州市消防支队积极与泉州市安监局、电影公司联系,从11月2日至9日在全市各地电影院上映消防安全教育影片《极度险情》,并要求各消防大队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一起组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人员密集场所有关人员观看。据不完全统计,在“11.9”电影宣传周期间,各地已有3万多名观众观看该片。大家在为该片普遍叫好的同时,一股“学消防、懂消防、爱消防”的社会新气象在泉州大地渐趋浓厚。
影片中,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安危受到极大威胁时,消防官兵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仍然奋战在抢险第一线,成功地处置一部25吨的液化气罐因车祸发生严重泄露事故。大家在观看此影片后,都深有感触地认识到自己不仅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消防安全教育,而且被剧中塑造的为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消防英雄群体的献身精神极大地感染着,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对全体消防官兵的深深理解。
观众小陈观看影片后说:“这部影片太具震撼力了,超速行车、不慎用电等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就可能造成如此大的灾难,实在是太可怕了。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安全!”
泉州市消防支队陈明光支队长介绍说,《极度险情》既是警示故事片,又是公益片,它用血的教训唤醒人们珍惜生命,杜绝人为灾难,影片对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和揭露,同时,也要告戒各企业单位一定要从影片中吸取教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安装符合防爆要求的设备,并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落实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对于家庭则注意检查油、火、电、气的安全,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万人签名祝安全
11月9日上午8时许,泉州丰泽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头涌动,到处悬挂着消防宣传标语,现场一片喜气洋洋,来自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人员和群众上万人纷纷拿起彩笔,在“‘整改火灾隐患,珍爱生命安全’万人签名活动”的条幅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展区,10部登高、水罐、泡沫、抢险救援等常规、特种消防车一字排开,消防车前面摆放着300多件套化工抢险、破拆、排烟、有毒气体侦检仪、堵漏等抢险救援装备供群众参观。消防支队展示许多“神奇”的器具,如多功能抢险救援车,具有处理各种油汽泄漏、易燃易爆物泄漏、生命救助等多种功能,专门用于处理毒害、坍塌等特种灾害;从德国进口的无齿锯,不仅可以切割在救援行动时阻碍抢险的金属条、金属门、金属窗等,还可以切割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等物。在活动现场上,突然“砰、砰!”两声巨响,原来消防官兵在进行“秘密”武器脉冲水枪灭火演示,此时,整个现场已被群众围了一层又一层,导致整个展区被围的水泄不通。而在广场一侧的消防宣传材料成了市民的“抢手货”,消防法规和常识咨询台也被围的水泄不通。消防官兵向市民免费分发了近2万份的消防知识明信片、《家庭防火手册》和《青少年自我保护掌中宝》等宣传资料、小册子。
1500万元整改火灾隐患
为了进一步净化泉州市的消防安全环境,消除火灾隐患,泉州市消防支队与市安办在积极做好消防宣传的同时,还联合各相关部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专项治理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专项治理过程中,共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整改火灾隐患。到目前,福建省政府督办的7家重火灾隐患单位已整改合格2家,泉州市政府督办的5家火灾隐患单位已整改3家;其余7家仍在整改的单位,力争于今年底前全部整改完毕。
在专项治理期间,泉州各地突出重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这一重点,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督促隐患单位切实采取措施,落实整改工作。石狮市金城大酒店、黄金海岸这两个省政府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分别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改,目前已完成了整改工作。晋江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两次召开银利大厦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协调会,并责成晋江市规划建设局牵头负责,消防、安监等部门配合,抓好整治工作。针对银利大厦没有主体业主的实际情况,采取边整改边筹集资金的“三步走”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隐患整改。在目前缺乏整改资金的情况下,先解决疏散楼梯、室内消火栓问题,对楼梯进行分隔,安装防火门,设置安全疏散指示灯及应急照明灯;对消火栓进行全面维修,解决消火栓生锈、水带破损、无水问题,保证消火栓完整好用,确保民用住宅的安全,并对大厦商用部门采取暂时清场的措施,在整改合格前不得投入使用。南安市针对必利达大厦存在重大火灾隐患难以整改的实际情况,由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对必利达大厦存在“袋形走道”如何进行整改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并确定整改方案,即在袋形走道的尽端各增加一部疏散楼梯。目前,必利达大厦已投入40万元进行整改,自7月16日停业整改以来,已完成整改工程的三分之二。安溪县政府针对华夏酒店重大火灾隐患的实际情况,分管副县长组织召开华夏酒店火灾隐患整改专题协调会,督促该酒店落实整改措施,目前,该酒店已与福州万全消防工程公司签订整改合同,投资60余万元进行整改。在德化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督促下,德化南门商城重大火灾隐患项目已投入资金15万元进行整改,目前已完成了二层商场与住宅部分之间防火分隔、二层商场内的防火分区,并在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增设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照明,同时,修缮了室内消火栓系统,并完成了消防用电的双回路的整改工作,现在全部整改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
电气火灾的隐患及预防措施 篇4
1. 电气装置运行状态的基本特征
(1) 正常运行状态
其基本特征是各项技术参数, 如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和绝缘电阻等符合运行规程的技术规定, 满足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的技术要求。
(2) 故障运行状态
其基本特征是某些技术参数不符合运行规程的技术规定, 未能满足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的技术要求, 会造成人身遭受电击或电气设备损坏。此时电气装置必须立即停止运行并及时进行检修。
(3) 火灾隐患状态
其基本特征除了某些技术参数不符合运行规程的技术规定外, 还具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各种可能性或已经具备了形成电气火灾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及时发现和采取相应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整改, 其结果将会酿成电气火灾。
2. 电气火灾隐患的认定及其基本类型
(1) 定义
电气火灾隐患是指引发电气火灾的各种潜藏性祸患或者是指引发电气火灾的各种潜伏性的因素。
造成电气火灾隐患的原因:设计方案不合理, 线路预留量不够, 电气设备和材料选用不当, 或产品质量不合格;电气装置安装施工工艺质量差, 达不到施工验收的技术要求;运行维护不当;运行中电气装置的环境条件, 如环境温度、湿度与可燃物的距离等诸多因素也会促使电气火灾隐患的形成。
(2) 基本类型
(1) 电气设备本体发热部位产生异常高温。如反映油浸变压器温度的上层油温;干式变压器、电压和电流互感器、射灯变压器、霓虹灯变压器、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温度;荧光灯电感式镇流器、电铃线圈、油浸纸介电容器外壳的温度等。
(2) 低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和用电设备导线由于连接部位接触不良引起的异常高温。如导线相互连接的接头和接插件、导线与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隔离和刀熔开关、磁力启动器、低压断路器、插销的动静触头、熔断器的熔帽和触头等处产生的异常高温。
(3) 导线过载和电气设备过载。通常情况下, 电线的负载电流不应超过其额定载流量, 而电气设备的负载电流不应超过其额定电流, 否则将会加速绝缘老化和损坏, 直至发生短路故障。
(4) 高次谐波电流过载。对于大量的非线性用电设备, 例如可控硅整流调光系统及常见在低压配电系统的相线和中性线上有高次谐波电流出现, 可产生高次谐波电流过载。特别是中性线的高次谐波电流过载。
(5) 导线绝缘老化或意外机械损伤。漏电电流和绝缘电阻如果满足不了技术指标的要求, 则视为导线的绝缘强度不合格, 势必可能引发短路故障。
(6) 接地故障。接地故障的接地点处经常发生的是电弧性短路, 产生几千度的高温, 而其短路电流又比较小, 不足以引起短路保护装置的动作, 因此接地故障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极易引发电气火灾。
(7) 带电导体及其连接部分产生火花和电弧放电现象。这种放电现象, 通常能够产生几千度的高温, 可以直接引燃其周围的可燃物, 进而酿成电气火灾。
(8) 三相四线制电压配电系统中性线 (零线) 连接不牢或断线。当发生中性线 (零线) 连接不牢或断线时, 在三相负载上将产生中性线电压位移, 三相电压出现不平衡, 其中某两相电压偏高, 而另一相电压偏低的现象。与电压偏高两相所连接的所有单相用电设备存在被烧毁甚至酿成电气火灾的危险性。
(9) 开关插座靠近或直接安装在可燃物上时, 又未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开关插座在使用中可能产生火花、电弧及高温金属熔珠, 它们都有几千度的高温, 极易引燃可燃物, 进而酿成电气火灾。
(10) 照明灯具、电热器具和其他用电设备的发热部位靠近非A级材料 (可燃物材料) 时, 又未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 可燃物经过长时间烘烤, 极易引燃可燃物, 进而酿成电气火灾。
充油的电气设备有漏油现象。如油浸变压器、油浸电压和电流互感器、油断路器和油浸纸介电容器等漏油。这些充油的电气设备有着绝缘、散热、灭弧和防止导体氧化的重要作用。一旦出现漏油现象, 油量便逐渐减小, 从而起不到上述的重要作用。于是这些充油的电气设备面临发生短路进而酿成电气火灾甚至发生爆炸的危险。
闷顶内或灯槽内暗敷低压配电线路, 未穿保护管或其长度不够导线有裸露部分, 由于使用年限过长, 绝缘老化或受到机械损伤, 将会造成短路故障, 产生火花和电弧, 进而引起电气火灾。
电气装置内部结构及其附件固定不牢产生松动, 甚至个别附件脱落, 由于振动而产生异常声响。严重时, 会造成电气装置内部的机械损坏和电气性能的变坏, 甚至酿成电气火灾, 应立即停止运行, 及时进行检修。
其他。变压器、油断路器、电力电容器、电压互感器等充油设备, 在周围空间有爆炸性混合物, 当遇到电火花或电弧就可能引起空间爆炸。充油设备的绝缘油在电弧作用下分解和气化, 喷出大量的油雾和可燃性气体, 遇到电火花、电弧或环境温度达到危险温度时也可能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氢冷发电机等设备假如发生氢气泄漏,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遇到电火花、电弧或环境温度达到危险温度时也会引起爆炸和火灾。
3. 电气防火及防爆措施
发生电气火灾和爆炸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现场有易燃易爆物质及现场有引燃引爆条件。因此, 防火防爆应从改善现场环境条件着手, 设法从空气中排除各种可燃易爆物质, 或使可燃易爆物质浓度减小。同时加强对电气设备维护、监督和管理, 防止电气火源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
电加热设备必须装设在陶瓷、耐火砖等耐热、隔热材料内。使用时远离易燃和可燃物, 有专人看管, 人离现场须切断电源。在导线绝缘损坏或没有过电流保护时, 不得使用。电源线导线的安全载流量必须满足电加热设备的容量要求。
当电度表及导线的安全载流量能满足电加热设备的容量要求时, 才可接入照明电路中使用。工业用的电加热设备应装设单独的电路供电。
4. 防止电气火灾的其他措施
(1) 合理地布置电气设备
室外变配电站与建筑物、堆场、储管的防火间距应满足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装置的变配电室应满足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还规定:10k V以下的变配电室, 不应设在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下风向。变配电室与建筑物毗邻时, 其隔墙应是非燃料。毗邻的变配电室的门应向外开, 并通向无火灾爆炸危险场所方向。接地 (或接零) 应符合规范要求。
(2) 保证安全供电的措施
电气设备运行中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不应超过额定允许值。特别要注意线路的接头或电气设备进出线连接处的发热情况。在有气体或蒸汽爆炸混合物的环境, 电气设备表面温度和温升应符合规定的要求。通风应满足相关的要求。在有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环境, 电气设备表面温度一般不应该超过125℃。应保持电气设备清洁, 尤其在纤维、粉尘爆炸混合物环境的电气设备, 要经常进行清扫, 以免堆积的脏污和灰尘导致火灾危险。
在爆炸危险区域, 导线允许载流量不应该低于导线熔断器额定电流的1.25倍、自动开关延时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25倍。1k V以下鼠笼电动机干线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25倍。1k V以上的线路应按短路电流热稳定进行校验。
摘要:叙述电气装置运行状态的基本特征, 电气火灾的类型及防火、防爆措施。
关键词:电气火灾,隐患,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鸿国.电气火灾预防检测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2]谈文华, 万载扬.实用电气安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3]张庆河.电气与静电安全[M].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
火灾隐患整改 篇5
1、对于检查因违反或不符合消防法规而导致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应认定为火灾隐患,应立即整改。
2、明确火灾隐患整改部门责任人,应按限期进行整改。
3、隐患整改后,应报告公司安全消防部门,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4、防火三级点列入巡查范围内,每周不少于三次巡查,并做好记录,对发现的隐患问题没按规定要求整改到位的,处罚相关部门领导。
5、易燃易爆场所、点。发现使用动用明火或用明火照明的,立即整改。并做相应的处罚。
6、公司定期检查电气线路、设备,严禁长时间超负荷运行。检查发现问题隐患立即停止、整改。
7、油库、气体库为消防重点部位,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电气火灾隐患 篇6
装饰彩灯“裸”着卖
彩灯作为一种装饰性照明设备,包括室内和室外使用的各种产品,使用范围很广。随着春节的来临,大量的彩灯被投放市场。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大型批发市场。春节临近,市场中不少店铺都在销售装饰用的小彩灯。记者发现,装饰彩灯的灯头形状各异,有球形的、花朵形的、中国结的、小灯笼的等等。
在一层靠门位置的一家商铺中,商家为了方便展示,把这些彩灯每种形状各取一个挂在门口的架子上,并且都通了电,五颜六色的灯光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烘托出节日喜庆的气氛。
“18元一串,如果购买数量多,还可以适当优惠。”见记者驻足观赏,商家主动报上了价格。记者随手拿起柜台上的一袋彩灯发现,连接彩灯的电线外面包裹的塑料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的电线非常细,彩灯的插头也非常简易。而插头用手轻触,两个铁片非常软,随手一捏就可变形。
同时,记者还注意到,这些装饰彩灯都是一串一串地分装在透明塑料袋里,塑料袋上并没有标注厂家、厂址、生产合格证等商品信息。据商家介绍,彩灯都是广州那边产的,至于厂家的具体厂址等信息,商家表示他也不清楚。商家告诉记者,这种装饰彩灯他已经卖了好几年,从来没听说过有质量问题,“反正都是为了过节买的,挂几天就完事,过完节就都给扔了。再说,这么便宜的东西坏了买新的,也没多少钱。”
小彩灯“闪”出大隐患
据了解,装饰彩灯在使用时,一般会缠绕在树枝、装饰品、缆绳等可燃材料周围,小孩等群体容易触及,一旦发生漏电、起火等事故,将直接危害人身财产安全。
而一些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为了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吸引顾客,商家通常会用五颜六色的装饰彩灯把周围的环境装扮得十分绚丽,殊不知彩灯也可能会“闪”出了火灾隐患。
据石家庄市道桥管理处路灯所退休员工王师傅介绍,如果彩灯的电线太细,灯泡的数量又多,在长时间照明的情况下,电线的温度会升高,则可能引起火灾。
3C认证很重要
节日彩灯到底该如何选购?想必,这是很多消费者心中的疑惑。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彩灯不经检验不能断定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但无厂名、厂址和出厂合格证的彩灯不论其质量好坏,均不允许出厂销售。而装饰彩灯等属于“3C”强制认证产品,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该看清有无“3C”标识和相关质量证明。此外,一些装饰品上有小挂件,不要给幼儿玩耍,以免误吞误食。
西南地区农村电气火灾隐患及预防 篇7
危险性分析
耐火等级低,火灾风险高
由于历史及地理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居民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木质房屋施工简易、冬暖夏凉、持久耐用、不拘地域、建造灵活,整栋房屋均为木质结构。西南地区的木质房屋无任何防火材料的保护,其构筑房屋耐火等级极低,容易引发火灾。木质材料的燃烧过程极为复杂,与其自身密度、含水量、比表面积、纹理方向均有密切联系。村民在构筑房屋时就地取材,所以其木质房屋的抗烧性能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房屋大多用松木构筑,耐火等级远不能达到木质建筑耐火等级要求,一旦遇明火或与高温物体接触,达到其着火条件,容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消防力量薄弱,救援困难
目前,我国大多数消防部队设置在县镇一级,而大多村寨并不属于其可控辖区范围,且距离消防部队的距离较远;一旦发生火灾,多因山路难行,消防车辆无法驶入等原因延误救援,所以各村基本依靠自身力量对火灾进行扑救。
木质房屋构筑密集,缺乏防火间距
乡村建设缺乏规划,村镇建筑建设无序,许多村庄坐落于山区、高原等较偏远地区,设计不合理。另外,农村建筑建设时间长且集中,房屋布局混乱,无消防通道和防火间隔。一旦引发火灾,将成片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室内空间小,单位面积火灾荷载大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室内的火灾荷载直接决定着火灾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变化。大多数农户室内摆放物品杂乱无章,甚至在起居用房中堆放木柴,加上大量家具、棉制品、皮革制品导致室内的火灾荷载极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很难控制。
用火用电管理不当,失火风险高
农村常驻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消防意识差,用火用电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农村户内的电气线路问题严重,短路、过载、接触不良、电气线路过热、漏电引发的电气线路火灾频繁发生。由于村民消防意识不强,安全意识不高,大量的火灾事故在传统节日或大型庆典活动期间最易发生。
火灾隐患
电气系统故障产生火源,引燃附近可燃物且拥有足够助燃物引发的火灾即可称为电气火灾;引发电气火灾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众多。当建筑物超过一定年限,其电气系统线路各部分趋于老化,一旦出现短路、过载、接触不良、过热、漏电等情况,就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电气火灾。
供电系统低压侧无防雷措施
西南地区常年多雨,同时伴随大量雷击现象,雷击会损坏配电变压器,甚至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正常生活。西南各村配电变压器仅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低压侧没有设置防雷措施。雷击不但会危害线路本身安全,而且还会引起暂态高电压或过电压,其可以通过网络线路耦合或转移到配电网中的设备上,造成设备损坏,击穿绝缘,发生伤人事故或火灾。
户外线路材料不合格
目前,西南地区各村寨已经开始对电气线路进行改造,但由于村寨数量多、分布广、资金拨发迟缓、交通状况差等问题,电气线路的改造大多只限于户外部分,户外电度表基本更换完毕,改造过的线路全部使用铝线,并装有金属外壳的防水保护。
另外,户外的线路方面,存在电度表处连接入户线路穿管偷工减料的现象,入户线直接穿过农户房屋的木质墙壁,孔洞处没有防护封堵措施,若在此处发生故障而引发火灾,会对户内人员、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户外线路虽然已经基本更换完毕,但仍遗留部分老旧线路没有及时清理,这些线路部分还连接着相线,很容易发生触电造成危险。另外由于地形限制,架空线路与建筑物、树木之间距离很小,线路的机械强度不足,容易发生短路,引发火灾。
电气线路老化严重
电气线路绝缘老化是正常现象,线路老化程度会随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线路绝缘材料老化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可引起漏电电流增加,导致电气设备、导线温度过高,形成火源。当绝缘材料严重老化,电气线路很容易被击穿,造成交流相间短路、相线对地短路或直流电路的极间短路。一旦短路,通过导线的电流极大,而导线的放热与电流平方成正比,线路温度急剧上升,从短路点到电源都是高温释放源,遇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
电气线路在相对洁净的环境中大约可使用10年。但西南地区温度、湿度相对较高,线路上布满油渍和蛛网,加速了其老化程度。农民的电气防火意识差,线路绝缘、老化、损坏后不更换,火灾隐患相对较高,发生火灾的风险较大。
电气线路超负荷
电气线路超负荷即电气线路过载,在使用电气设备时,设备和导线超过其最大额定承载值。农村居民使用家用电器的频率逐年增加,随意增添负荷、装填导线,使设备和线路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容易发生过载现象,引发火灾。
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农民从灯管底部、插板、已做好穿管的线路上直接连接电线使用用电器,有些村民并未使用绝缘胶带,而是使用普通的胶带进行连接,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或引发火灾。
除此以外,村民室内电线大多使用铝线,或铜线、铝线混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发生松动。铜铝导线直接相连的时候,在铜铝连接处会产生电位差,发生电解作用,使得铝导体腐蚀,导致接触电阻增大,接触不良,接头部位温度升高,严重时使接头熔化,引起附近易燃物、可燃物起火燃烧。
另外,入户开关作为电气线路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是使用线路的总开关,对整体电路起到保护和开断的作用。农村大部分房屋在电气线路入户时采用的电闸开关情况各异,经改造过的住户都安装了空气开关,也有采用漏电保护器和刀闸开关组合的住户,但单独使用没有灭弧功能的刀闸开关比重较大。
电气线路明敷时直接与可燃材料接触
部分农户室内线路都已做好穿管保护工作,没有把电线直接敷设在木质的墙壁上,线路发生问题时,不会直接引燃可燃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但是有些农户的电气线路明敷,导线直接敷设在木墙或垫铺的报纸上,而且接线情况十分混乱,线路上布满了蛛网和油渍,不利于导线散热,容易引燃绝缘层;而且西南村寨大量明敷老化线路的线芯裸露在外,容易发生金属性及电弧性短路,使回路内电流突增产生高温引燃房屋木结构酿成火灾。
电气接地系统接地形式不当
农村地区一般使用TN-C接地系统,但大多数接地系统废置,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另外,大量金属外壳电器,只连接了相线和零线,没有连接地线,若电源的零线断开或者火线与零线接反,其用电器外壳也将会带有与电源相同的电压,人一旦接触构成回路,就会导致触电现象的发生。
潮湿部位无防潮措施
卫生间的环境最为潮湿,其内部插座位置距离水龙头相对较近,但却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当有水溅进插座里时,可能导致短路引发火灾,还有可能造成触电。
劣质插线板连接设备过多
同一个插板上经常连接多个大功率用电器是常见现象,当众多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时,会导致电气线路过负荷,导线过热、插线板烧毁,酿成火灾。农村居民时常用铝线自制插板,其线芯细,电阻大,电流通过时发热明显,连接使用诸如电磁炉、电饭锅等大功率电器时,通过插板的电流较大,易引发火灾。
防火对策
改善农村消防救援力量
经济落后、对消防工作缺乏重视是阻碍农村消防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大屏障阻碍,因此改善农村消防救援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尤为重要。一是农村都应设置足量的蓄水池,做消防用水使用;二是在消防车无法进入、救援的村庄设置室外消火栓,保证消火栓连接市政管网和消防水池;三是配备手抬机动泵和口径与室外消火栓相对应的水枪、水带,从消防装备上保证扑救初期火灾的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农村现有常驻人员中培养一支义务消防队,保证义务消防员能够时刻在岗在位,具有相应的号召力、行动能力、救援能力、组织能力,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在突发火灾中起到积极作用。这样才能在“消”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将火灾损失控制到最低。
落实电气改造工作
农村电气改造工作虽已开始,但其中资金拨发缓慢、道路不畅、专业电气人员缺乏等问题,使农村地区电气线路改造进展缓慢,用电不规范、短路、过载、接触不良、漏电等电气线路问题较为普遍且交叉出现,已成为农村电气火灾的高发原因,火灾隐患问题突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严重。落实电气改造工作,应做到2点:
一是针对农村新购置的大功率用电器而产生的电气线路老化、工作负荷低、存在大量乱搭乱接现象,建议投入相应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更换新的空气开关等保护装置,并定期进行检修,尤其在旱季、用电高峰期、节庆期间加大对电气线路隐患的排查;同时,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杜绝劣质电气产品、电线、开关插座流入市场。
二是加强消防宣传,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首先,坚持群防群治,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地方电视台、广播或新闻媒体,定期播放消防宣传广告和以该地区典型农村火灾案例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提高消防意识,破除侥幸心理;其次,依托小学、村委会等平台,定期组织消防知识讲堂,发放消防知识手册,进行消防教育,教会村民如何逃生、报警等,同时利用资源,打造消防“墙头文化”;再次,依托地方派出所力量对消防违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警示他人;最后,针对少数民族多且爱唱山歌的特点,可以用消防知识编写山歌,供村民传唱。
加强农村防火宣传教育
开展农村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是预防和减少农村火灾发生的前提和主要手段。基层人民政府、消防大队应切实负起责任,利用广播、标语、墙报、板报和会议等方式,针对重要季节、重点时段、重点人群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在消防宣传时,要讲究策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特点进行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指出各村寨的重大火灾隐患问题,注意防范、及时整改,预防火灾的发生。
电气火灾隐患 篇8
1.1 2006年温州温福大厦火灾
2006年12月12日8时24分, 浙江省温州市人民路28层的温富大厦裙房一楼“朵朵鲜”花店发生火灾。滚滚浓烟冲上花店一楼外墙, 从二楼窗户直接涌入新艺苑舞厅。舞厅内当时有约200人, 人们迅速向两个通道奔逃, 绝大部分人逃过一劫, 21人被大火和浓烟吞噬了生命。经查, 火灾原因是花店吊顶内照明线路短路。
1.2 2005年辽源市中心医院火灾
2005年12月15日16时30分,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住院楼发生火灾, 大火造成40人死亡。当日16时10分许,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突然停电, 电工在一次电源跳闸、备用电源未自动启动的情况下, 强行推闸送电。16时30分许, 配电箱发出“砰砰”声, 并产生电弧和烟雾, 导致配电室发生火灾, 在自救无效的情况下, 于16时57分才打电话报警, 前后历时近30分钟, 造成了火势的迅速发展蔓延, 最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2 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的特点
2.1 发生火灾后, 可能发生较大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
公众聚集场所一般都集中在城市的繁华路段和商业集中区域, 各类商业经营场所鳞次栉比, 同一区域内各类场所密度较大。这使得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 如果火势不能及时得到控制, 极易可能蔓延到临近建筑, 使得火势不断扩大。同时, 公众聚集场所内聚集的人员密度大、人员构成复杂、人员往来频繁, 这些因素决定了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 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2 火灾发生后, 人员疏散难度大
公众聚集场所内因场所内聚集的人员比较集中, 人员构成复杂, 加上部分经营者和管理者消防安全意识淡漠, 堵塞、占用、封闭安全出口、疏散通道, 在门窗上安装防护栏等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人员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安全疏散。
2.3 火灾蔓延快
部分公众聚集场所在装修时, 为了追求豪华、高档的装修及良好的音响效果, 违反规定大量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隔断, 加之场所内休息沙发, 按摩床等本身就是易燃物, 一旦火灾, 这些都将成为助长火势蔓延的原因。
3 常见的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原因
3.1 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及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引发的火灾隐患
3.1.1电源线接头外露引发的火灾隐患。最常见的是照明灯、开关插座、配电室, 柜式空调、等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吊顶、电缆井、装饰墙面、商品柜台、尤其橱柜内暗装的插座电源线凌乱的现象也可能形成火灾隐患。3.1.2电气线路的敷设不规范引发的火灾隐患。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是吊顶部位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的问题, 如吊顶内电源护套线、塑料绝缘导线明敷, 未采取保护措施;木质吊顶内灯具配线未穿不燃保护管;其次是电源线或电缆线穿墙、穿过金属构件、可燃构件未采取保护措施。第三是电气线路敷设位置不当也可导致火灾隐患。
3.2 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引发的火灾隐患
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也是引发火灾隐患的最要原因之一。常见的问题有:电气设备与可燃物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加大火灾危险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电气设备外壳采取可燃材料;二是有些电气设备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 最常见的是空气开关、漏电断路器、灯具变压器、日光灯镇流器、灯具控制开关、电源插座等;三是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引发的问题。有的仓库灯具垂直下方堆放可燃物;有的发电机与明火锅炉及其他可燃物同置一室。另外, 电源线敷设在可燃地毯下无保护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3.3 消防用电设备、设施不同程度存在火灾隐患
消防设施和器材是单位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 也是发生火灾后扑灭火灾和人员疏散逃生的重要设施。但是, 消防设施很多也属于电器产品, 如果安装、维护、管理不到位, 也能够成为电气火灾隐患的成因。比如:消防应急照明灯电源线穿过吊顶处以及穿过可燃装饰夹层未采取保护措施, 电源线明敷未穿金属保护管在各层楼板处未进行防火封堵。消防用电设备过热、烧毁问题也时有发生。消防配电箱接线端子温度过热及电气设备烧毁的现象经常发生。另外, 消防水泵房配电室地面有积水也可能引发电气产品和线路发生故障。
4 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的整治
4.1 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要想消除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 在建筑设计和投入使用前就进行介入是最有效的措施。一是在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时, 严格进行电气设计方面的防火审核, 公众聚集场所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二是在消防验收时, 对公众聚集场所电器产品和线路进行严格的验收, 对公众聚集场所内部装修的电气线路图进行严格的审核, 经同意后方可施工。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 必须严格按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设计和施工安装验收标准的规定, 由正式电工操作。
4.2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气产品
电气产品的质量好环直接关系到防火安全, 必须选择质量好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气产品。电气线路作为电力传输的基本设备, 必须采用符合标准的线路, 电气线路应采用阻燃铜芯导线, 因为导线担负着传递能量的作用, 所以它是带着一定的温度工作的。导线在长期负载运行的情况下, 线芯本身的热量会使导线的绝缘层产生局部老化, 在过载的情况下将加快其局部老化速度, 老化的结果将导致击穿引起相间短路。因此, 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选用合格的电气产品, 并按照使用寿命定期更换损坏和老化的电气线路和产品。
4.3 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安装施工
电气线路的配线、电气设备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例如, 在吊顶内敷设线路时, 应采用金属管或阻燃硬塑料管保护。高温灯具和功率较大的电气设备线路应单独敷设, 并采取隔热材料加以保护。凡有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或金属电线管, 均应做好保护接地。导线之间的连接以及导线与设备端子的连接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 防止接触不良造成连接处局部过热, 产生危险。
4.4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防监督
各级消防部队应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定期举办各类消防安全培训班, 培养他们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意识, 提高他们扑救初期火灾和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第二就是各级消防部队要不断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各类消防违法行为, 坚决查处各类火灾隐患, 坚决惩处各类违法人员, 对火灾隐患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将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第三就是加强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 公安部消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54-55, 147-150, 194-199, 219-220, 225-226.
[2]郭铁男.全国重特大火灾案例选编 (1991-2006, 内部资料) .公安部消防局.301-307, 316-318, 337-347, 413-419.
[3]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 (2008)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503-509, 550-555, 621-624.
电气火灾隐患 篇9
近几年来,工厂发生火灾屡见不鲜,其中电气火灾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些火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火灾除了经济损失还造成了人员伤亡。然而,在这些已发生的火灾中,大部分是平时就已存在火灾隐患,但未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以致后期形成火灾。因此,平时就必须对电气火灾隐患足够重视,一经发现应积极采取措施,从而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1工厂电气火灾隐患成因分析
1.1工艺条件提供不准确
无论是新建厂房还是改建厂房,使用单位都会在新建或改建前给厂房设计单位提供相应的工艺条件,如对水、暖、气、通风、空调、电气等的要求。其中电气方面的工艺要求主要包括厂房内电气设备种类、名称、台数、功率等,设计单位根据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完成后,施工单位会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然而,现在有些使用单位在提供工艺条件时,前期规划并不是特别明确,因此有些要求就提得比较粗略,有些甚至是人为估计的。这就为后期厂房的使用留下了隐患,在厂房交付后,就可能存在有些线路长期处于轻载运行状态,有些线路长期过载运行的问题。线路的长期过载运行极易引起绝缘老化,造成电气火灾。
1.2设计考虑不周全
(1)电气设计过于保守,对电缆或导线线径选择过小,以致后期线路带载运行时长期过载、严重发热,易造成绝缘老化,从而引起电气火灾。
(2)导线或电缆选型不当。在设计时,将本该选为阻燃型或耐火型的导线或电缆选为普通导线或电缆,因此线路达不到防火要求,从而易引发火灾。
(3)电气设备选择不合理。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电气设备使用的环境,仍按照一般设计对待,如将防爆场所、有腐蚀的场所采用的电气设备选为一般电气设备。
(4)对厂房内重要的场合未设计感烟探测器及报警按钮, 以致现场出现火苗不能被及时发现,从而引发火灾。
1.3施工未按照电气规范进行
在电气施工时,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寻找捷径、缩短工期、节省材料,未按照电气规范进行施工,比如:本该穿保护管的线路或电缆不进行穿管;本该穿钢管保护导线改为穿塑料管保护导线,这样极易造成机械损伤,产生局部过热引起电气火灾;在架空线路施工时,架空输电线路弧垂超过规程要求,线路间距太近,在大风下极易造成相间短路引发火灾;在线路接线时,接头不标准、松动,使接触面接触电阻过大,导致发热、短路,引起火灾。
1.4配电设备存在缺陷
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电气设备存在缺陷仍照常运行。比如绝缘达不到要求、受过机械损伤、保护功能失灵、指示灯/表计已坏等,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还将这些设备当作正常设备投入运行,这就有可能引起电气火灾。
1.5使用单位缺乏安全用电意识
(1)有些使用单位线路老化严重,厂房内线路紊乱,为了节约成本,不耽误生产,也不愿意进行整改,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认为能用就用、用坏为止。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老化的线路绝缘电阻往往达不到要求,很容易发生短路、过载等事故, 极易引起火灾。
(2)有些单位缺乏用电负荷意识,误认为只要现场有动力线路就可加装用电设备,因此在现场随意加装用电设备及其电源线路,从不关心动力线路是否能承受得了下端这么多负载, 从而使某些负载线路长期超负荷运行。更有甚者,私自换大动力配电柜内总开关,拆除过载保护装置,以致线路严重过载,引发火灾。
2工厂电气火灾隐患的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工厂电气火灾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2.1提供准确的工艺要求
使用单位在提供工艺要求时,对不是很明确的,工艺人员应及时与主管部门及设备方进行充分沟通,待工艺要求确定并经多级审核无误后,再按正规的程序提供给设计单位。工艺提供方要对工艺要求的准确性负全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设计的正确、合理,从而保障后期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2设计考虑周全
(1)设计时要先正确选择适合厂房环境的电气设备,如灯具、动力配电柜、动力配电箱等。工厂的厂房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般性生产厂房,爆炸火灾危险性厂房,酸碱腐蚀性厂房, 多尘、高温性厂房。因此,应该按照厂房的实际性质合理选择电气设备。
(2)设计选择线径时,在正确计算的前提下,要对导线或电缆的载流量留有一定的余量。由于现在市场上导线、电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质量差的导线、电缆其载流量根本达不到合格产品的载流量值,若不留一定的余量,采购到不合格的导线或电缆,线路将长期处于过载状态,极易引发火灾。
(3)在选择导线或电缆类型时,应根据不同条件选择普通型、阻燃型、耐火型等,但其截面必须满足载流量要求。在确定导线、电缆允许的载流量时,要注意周围环境,不同型号的电缆或导线在不同的条件下敷设,其载流量是不同的,一般电缆在空气中敷设载流量以环境温度30℃为基准,埋地敷设载流量以环境温度25℃为基准,其余载流量应按照标准载流量乘以温度校正系数计算。多根电缆并列敷设时,其实际载流量还要乘以并列载流量校正系数(一般为0.72~1)。
(4)在厂房内重要场所设置火灾报警装置。火灾报警对预防火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厂房内重要场所要设置感烟探测器,像厂房的变电站、空调机房等都是厂区极其重要的场所,然而这些地方往往无人值守,一旦发生火灾也无人知道,因此必须对其设置感烟探测器。还要在走廊、门厅、可燃物品库房等处设置智能型感烟探测器,并在各出入口及厂房内适当位置设手动报警按钮、声光报警器,在专业设备机房内设置消防对讲电话机。
2.3严格按照电气规范进行施工
电气施工规范是前辈们用多年的工作经验及一些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对电气施工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电气施工规范包括配电装置、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照明、接地、防雷等方面的施工规范。严格按照电气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可确保电气设备、线路安全可靠运行。
2.4确保配电设备完好无损
(1)厂区的配电装置比较多,其中有变压器、高压开关柜、 低压配电柜、电容器、动力配电柜等,要对电气装置进行状态监测,监视其实际用电负荷、实际运行电流大小,及时发现设备过热、超载运行等情况,并迅速加以处理。
(2)加强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定期测量配电设备的绝缘强度,定期做电气预防性试验,以及时发现配电设备的缺陷。 对存在缺陷的配电设备及时进行修理,无法维修的要及时进行更换,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2.5及时整改老化线路,纠正不合理用电行为
有关部门要深入现场,检查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的安全状况,对老化严重的线路提出合理意见,要求相应的施工单位对其进行整改,对有些部门私自加装线路、拆除配电柜开关等行为要进行严格处罚,并要求其将电气元件复原。同时,还应要求各单位对员工普及安全用电知识,让职工树立起“安全用电无小事”的观念。
3结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工作实践总结的工厂电气火灾隐患成因及预防措施,希望能对工厂电气火灾预防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治对策
2009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为开创消防工作的新纪元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消防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消防社会管理,保持了火灾形势的平稳,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树立了消防部队良好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消防法》规定的51个违法行为为加大消防部门执法力度,增强单位、个人的消防法律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随着执法力度的不断增大,火灾隐患的整治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仍然巨大。究其原因,不能说各级领导不重视,公安消防监督机构不努力,火灾隐患从发现到整治的机制不完善,笔者认为还是对消防工作的定位和社会共识,尤其是火灾隐患的客观规律、整治主体和责任、整治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误区。
1 火灾隐患客观性的思考
正确认识火灾隐患对消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范火灾隐患的定义和把握其客观规律特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准确定义火灾隐患对充分理解消防监督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消防工作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两个“防”字是消防监督工作中应坚定不移贯彻始终的。笔者理解“防”就是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大。从物的因素看,防止火灾发生时要控制燃烧三要素的存在,尤其是控制可燃物。可燃物的存在是火灾发生最基本的原因,没有可燃物质就不会发生火灾。由于可燃物的理化性质不同,其燃烧性能存在较大差别,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确定的可燃物,其火灾荷载密度、热释放速率、对环境的辐射热流量等参数相对确定。同时,可燃物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除温度会随着时间、空间状态及供氧情况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外,其遮光性和毒性也都相对确定。因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可燃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火灾的发生从客观上是不能完全防止的。从人的因素看,火灾是与人的行为密不可分的,通过约束和限制人的行为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大。从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制定预防火灾、火灾报警、自动灭火、防烟排烟、组织人员疏散、灭火救援以及建筑物结构防灾等措施,共同构成了火灾防治体系,每一个环节在火灾过程的不同时段分别起着不同的约束和限制作用。但约束和限制的各项措施在对火灾危险性认知程度、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实际生产生活中,控制理想化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火灾的发生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客观事实,正是由于这些事实的存在,火灾隐患也就客观地存在。
二是通过对火灾隐患客观规律的研究,可以对火灾隐患的定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目前对火灾隐患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观点:
(1)火灾隐患是指潜在的随时可能发生火灾的不安全因素(祸患),其中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称为重大火灾隐患。
(2)火灾隐患是指在生产、经营、生活中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危险的不安全因素。
(3)火灾隐患是指潜伏着随时可能发生火灾或化学爆炸(或爆炸燃烧)的不安全因素,其中能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指重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以及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称为重大火灾隐患。
(4)《防火手册》和《消防管理手册》对火灾隐患的定义是指在工业、交通、农业、商业、科研、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中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不安全因素。重大火灾隐患是指这种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很大,其后果又将是损失大、伤亡大、影响大。
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十六条对火灾隐患有一个初步的定义。尤其是第六款“其他可能增加火灾实质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情形”已经揭示了火灾隐患的本质。笔者认为,火灾隐患可定义为可能导致发生火灾或使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的因素,包括人的认知局限、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在消防监督工作实际中,火灾隐患可以特指因违反消防法规可能导致发生火灾或使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的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管
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
在火灾隐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出火灾隐患具有以下客观规律和特点:
(1)因果性。 即火灾隐患和火灾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消防监督工作的客观规律揭示出,今天的火灾隐患很可能就是明天或后天的火灾,而今天的火灾就是昨天的火灾隐患。隐患是因,火灾是果,隐患是火灾的前奏。
(2)隐蔽性。 火灾隐患是潜藏的祸患,它具有隐蔽、藏匿、潜伏的特点,是一时不可明见的灾祸。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条件下,显现出好似静止不变的状态,往往使一些人看不清楚、意识不到、感觉不出隐患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成熟,逐渐使隐患形成灾害。
(3)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存在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火灾隐患是集小变而为大变,集小患而为大患。由于火灾隐患与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人的行为变化,形成了火灾隐患动态性的特点。
(4)重复性。由于火灾隐患的存在及客观规律的周期性,一段时间内火灾隐患会表现出重复性的特点,如季节的变化会使得带有季节特征的火灾隐患重复出现。
2 火灾隐患社会性的思考
消防的意义就是要减少火灾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影响。因此,整治并消除火灾隐患成为火灾隐患不容质疑的社会特性。
(1)火灾隐患整治工作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点,应当常抓不懈。
在新修订的《消防法》中有多处提及对火灾隐患的整治工作。如第十六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职责,对单位消防安全全面负责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消防法》第五十二条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第五十七条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都明确了火灾隐患发现和督改工作;第五十八条对发现存在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在第六十条和第七十一条中对单位和消防机构工作人员不履行整治火灾隐患提出了处罚和惩戒措施。由此可见,《消防法》始终把握着火灾隐患整治这一重点,从法律支撑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火灾隐患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在《消防法》规定的51种违法行为中的实体行为均为火灾隐患,其他的程序性违法行为也是火灾隐患的温床。消除火灾隐患是消防监督工作取得社会认可,提升全社会整体抗御火灾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
(2)火灾隐患整治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
消防工作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消防工作不仅仅包括专业消防监督、政府统筹资源实现社会消防保障和构建社会消防安全保障体系,更重要的是社会成员自觉参与消防,自我管理,通过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共同营造社会消防安全的大环境。但由于消防监督工作遗留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思维,突出了消防监督,突出了对单位的管理,而对普通公民在消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责任表述较少,造成了事实上权利责任的不对等。因此,社会对消防工作的认识就变成为消防工作就是消防部门的事情,一旦产生责任就是单位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消防部门的责任。
究其原因,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管住了单位,也控制了社会,即“人是单位的人,不是社会的人”。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社会,小政府”格局的不断完善。人已经摆脱了单位,成为社会人,其行为受到单位的约束越来越小,社会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单位的行政管理措施对人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这种情况下,运用现行的模式实施消防监督管理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如在“群租”、“三合一”现象整治中往往是由于缺少单位主体,而无法依据现行的法律实施监督管理。对单位进行监督时,单位法人的变更使火灾隐患重复进行整改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理顺消防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社会对消防的参与度和风险责任的承受能力,是火灾隐患整治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3)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火灾隐患形成的罪魁祸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对社会成员来说,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对土地、房屋资源最大化利用、空间生存环境的不断扩大成为了最佳也是无奈的选择。目前,最突出的火灾隐患是消防安全底线与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火灾隐患。 “多合一”现象、“群租”等问题的出现就是最好的案例。结合消防监督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超限生产、超量储存、超规模、超范围经营,违法占有、使用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资源”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火灾隐患的最大特征。
解决这些火灾隐患不仅需要消防监督部门付出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更需要政府加大对行业布局管理、详细规划控制,将社会发展和消防安全同步考虑,合理的编制和实施消防规划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加大政府目标考核,将消防工作的责任得以分解,使政府在决策中不断提高对消防安全考虑的份额。
3 整治火灾隐患的对策和建议
整治火灾隐患的关键是推动社会转变观念,树立整治火灾隐患引发的矛盾不是整改单位与消防监督部门的矛盾,而是隐患存在单位与社会公共安全的矛盾,即单位与社会的矛盾、个体与集体的矛盾的观念。转变这个观念
有利于改变消防监督部门对火灾隐患整改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变整改火灾隐患消防监督部门是主角,整改单位是配角,甚至成为观众的尴尬局面。将火灾隐患整改真正变成消防工作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火灾隐患整改不彻底、不及时甚至不进行的问题的最佳良方。
(1)社会层面方面。
一是树立成本效益意识,优化整治手段。在加大火灾隐患基础研究的同时,对日常的火灾隐患整治要加大社会技术参与、评估手段使用的力度,减少包括经济成本在内整治成本,优化隐患的整治方案。消防法引入的中介咨询功能可以做有益的尝试,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确实存在技术等客观原因不能整改的火灾隐患,应不断推进技术咨询社会化、市场化,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发挥社会专家的专长,制定和优化火灾隐患整改技术方案,消防监督部门参与审定方案、督促整改进度、检查整改质量。二是加大社会安全保障力度。公众责任险等社会经济制约措施的引入是一个较好的探索,非政府部门介入火灾隐患,有利于保证隐患整治的公正性,将整治目的由实现消防行政效率为中心,转变为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和公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从消防行政权力支配的行为模式,转变为社会和公共服务的行为模式。合理的利用市场机制,将消防安全与社会成员的利益挂起钩来,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成员自身加大消防投入,另一方面利用保险等风险转移方式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等与消防安全相结合。 三是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对主观上不想整改的单位应加大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社会曝光频率,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其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其社会形象的下降,迫使其认真整改火灾隐患才能回归社会主流。
(2)政府及职能部门方面。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整治火灾隐患的力度不断增大,挂牌督办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停留于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等少数几个部门,其他部门单位只表示道义上的支持,对推进火灾隐患整治没有履行其职责。笔者建议,扩充“专业部门监督”的范围和力度,共负其责。充分利用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有关监督机制,沟通相关情况,使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利用合法的监督手段,推进火灾隐患整改。如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又拒不整改的单位,银监部门可降低其信誉等级,控制银行对其贷款;发改委、财政、建设部门可暂停其项目审批、财政投入、新建工程建设;其他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单位可暂停其相关行政许可,行业协会等可控制其相关市场准入的评估和鉴定。这样迫使该单位把火灾隐患整改摆上议事日程,使其感到不彻底、不及时整改火灾隐患直接会影响到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3)司法层面。
加大司法监督力度,以司法手段保证火灾隐患整改的合法性、合理性。目前的《消防法》对司法执行方面的解释存在分歧。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介入火灾隐患整改,保证公安消防监督部门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可靠性是大势所趋。如前所述,整治隐患不是消防部门与单位的矛盾,更不是消防部门与社会的矛盾,司法的介入有利于保证社会各方的利益,有利于促使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监督制约单位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
实现火灾隐患的彻底整治还需要加大消防监督队伍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加强党风廉政等制度建设。好的设想只有靠制度的保证才能实现,好的方法只有靠完善的程序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消防监督干部应充分认识当前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客观的分析消防监督队伍中出现的问题,牢记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不辱使命,尽心履职,为提高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宏,杨晓丹.既有建筑火灾隐患整改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6):457-459.
电气火灾隐患 篇11
受火灾事故影响,如家周一开盘价下跌了0.6%,报42.8美元。
通化市人民政府网站信息显示,“5·01”通化市东昌区如家快捷酒店楼体火灾,经公安消防部门现场勘查和深入调查,认定涉嫌人为放火,公安机关已经立案,正在全力侦查。如家则指出,失火原因及具体责任尚在认定中(该物业由多家企业共同租赁)。起火点并非在如家酒店租赁经营区域内。
“这次吉林通化出事故的如家酒店不是一家独立的酒店建筑,酒店楼下还有KTV等娱乐场所,着火点并不是在如家酒店,而是楼下的其他业态经营者区域内引发的火灾,火势上蹿至酒店区域。”如家连锁酒店内部人员认为,这次如家是“被殃及的池鱼”,当然对于死伤客人,如家不会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
尽管火灾原因仍在调查之中,但经济型酒店行业背后的安全管理隐患却暴露无遗。
“火灾事故直接折射出选址等问题,这几年经济型酒店扩张过快,根本不可能有很多优越的商圈核心位置来给业者挑。不少企业为求规模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一些综合型建筑内租赁其中几个楼层。但这种综合型建筑往往存在安全隐患,比如酒店的楼上或楼下是餐饮或娱乐业态,很容易引发火灾。”华美首席知识专家赵焕焱说。
有些经济型酒店为节省成本,建造时甚至不惜改造烂尾楼或居民楼,或者为了抢开张,在安全验收方面草率结尾。
业内人士表示,部分经济型酒店在设计方面也存在安全缺陷,比如消防部门建议在低层楼面尽量不要安装防盗铁窗,可是酒店方认为发生火灾比发生盗窃的概率小,有时会在部分楼面安装防盗窗,一旦发生火灾,住客难以在第一时间逃生。
此外,包括如家在内的很多经济型连锁酒店企业麾下都拥有不少由厂房改建的酒店,这类酒店的共同点就是一部分客房完全没有窗户,这导致一旦发生火灾,在室内的住客逃生难度很大。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些加盟商并非做酒店业出身,对于酒店的楼层安全、规定设置等都不太懂,如果其加盟的企业没有在早期介入设计指导,则会导致这类酒店从一建成就存在安全隐患。而有些建筑一旦成型,则很难再敲掉主建筑重建,等于存在先天不足。
此番火灾已经给如家警示,该公司已开始对全国连锁店的排查。而对于与KTV这类娱乐产业同租一个建筑的模式,如家今后将不再采用,并对合租建筑的模型重新调整。
不仅是如家,记者日前采访了锦江之星、汉庭、布丁等众多经济型连锁酒店后获悉,大多业者在此次事故后,都向麾下连锁酒店发出安全自检。
中国经济型酒店网数据显示,如家目前已拥有800多家开业酒店,1000多家签约酒店,后起之秀“7天”也已拥有超过700家签约酒店,“7天”的年增速一度达到400%,这些都使独立建筑优势商业位置越来越少。“归根结底是扩张过快导致选址困难,让企业以与不适合业态合租的形式铤而走险。”赵焕焱分析。
业内人士透露,一家酒店要开业,需要具备的证照种类繁多,如消防系列证照,包括备案许可证、验收许可证、开业检查等;另外还应具备公安特种行业许可证、卫生、环保、工商、税务等相关证照。这些证照办全需要1-2个月,一旦要整改更是遥遥无期。经济型酒店每月租金通常在10多万-20多万元,耽误数月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 篇12
1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的必要性
1.1 安全科学的概念
安全科学是一门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缘科学, 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门学科, 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诞生以1973年美国出版《安全科学文摘》杂志, 1981年德国库尔曼教授发表《安全科学导论》专著以及1990年第一次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的召开为基本标志。对于安全科学的概念, 德国学者库尔曼认为:安全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应用技术所产生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 或至少使其保持在可容许的限度内。比利时教授丁格森认为:安全科学研究人、机和环境之间关系, 以建立三者之间的平衡共生态为目的。我国“安全科学开创者”刘潜先生认为:安全科学是一门专业研究人们在生产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身心安全 (包括安全、舒适、健康、愉快乃至享受) , 以达到保护活动者及其活动能力, 保护其活动效率的跨门类、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安全科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 避免和控制人为、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危害、意外事故和灾害的学问。它以技术风险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避免、控制事故和减轻损失, 达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安全。
1.2 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安全认识的深入, 安全科学理论也在逐步发展。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 安全科学理论到目前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局部安全认识阶段。工业化初期至19世纪50年代, 人类对安全逐步从无知的安全认识过渡到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经验型阶段) , 安全科学基本理论是事故学理论, 即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以经验为基础采取安全预防和整改措施。事故学理论对于研究事故规律, 认识事故的本质, 指导预防事故有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事故预防与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质是“亡羊补牢”的模式, 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对策方式, 属于事后反馈决策型。此时安全科学尚未成为一门系统科学, 安全仍处于被动局面。
(2) 系统安全认识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上升到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事后预测型阶段) , 安全科学基本理论是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 以危险和隐患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事件链的概念, 提出安全系统由人、机、环境、管理4个事故综合要素构成, 提出了超前防范和预先评价的概念和思路, 主张采用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进行安全防范和控制, 属于预期控制型。此阶段安全科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步建立发展, 但这一层次的理论在安全科学理论体系上, 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3) 安全系统认识阶段。19世纪90年代以来,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综合系统论阶段) , 这一阶段中现代安全科学原理初见端倪, 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主要是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 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研究对象不仅涉及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 而且涉及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所有大的科学门类。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 研究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安全大协调系统, 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 安全控制属于综合对策型。
1.3 对火灾隐患的基本认识
“火灾隐患”是消防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 也是消防理论、实践中最常用的一个概念。然而, 对火灾隐患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术语定义。从字面角度看, 说文解字中对“患”字的解释为“患, 忧也”, 即忧虑和灾祸。隐患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危险或祸患”。对火灾隐患, 人们认为有以下几种解释:“指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不安全因素, 这些不安全因素有的是使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有的是使发生火灾后的损失增加”;“生产、生活中潜在的或固有的火灾危险性或火灾危害”;“生产、生活中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及可能的损害超过了能够容许的限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中多次提到火灾隐患, 但并未对火灾隐患给出明确定义。《消防法》条文释义 (第五十四条) 中指出:“火灾隐患是指明显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可能引起火灾的各种成因和情况, 包括人为和物质的成因”。火灾隐患主要有三类情况:一是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二是火灾时会增加对人身、财产的危害;三是火灾时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公安部令第107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十六条对消防监督执法中的火灾隐患给出了明确界定。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确定为火灾隐患:影响人员安全疏散或者灭火救援行动, 不能立即改正的;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 影响防火灭火功能的;擅自改变防火分区, 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的;在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 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不能立即改正的;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要求, 影响公共安全的;其他可能增加火灾实质危险性或者危害性的情形。重大火灾隐患按照GA 654-2006《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认定。
1.4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的必要性
《消防法》条文释义中对“火灾隐患”的定义, 还局限在人为和物质的成因上, 从安全科学理论上分析, 只认识到了人和物的因素。公安部令第107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中对火灾隐患的界定, 更多是为了使公安消防机构消防监督执法法律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而做的解释和定义。上述认识只是相对狭义的火灾隐患分析和定义, 周永康同志“将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的要求, 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范畴。火灾事故是常见的安全问题之一, 基于安全科学的理论,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上对火灾隐患进行分析, 即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对火灾事故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广义的火灾隐患概念, 并且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角度提出综合的工作对策, 以减少火灾事故, 减轻火灾危害, 对消防工作的发展更具理性、积极的意义, 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2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 安全系统论主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 一是事故系统, 二是安全系统。事故系统以危险和隐患为研究对象, 涉及人、机、环境和管理四大要素。通过研究事故系统, 认识事故系统因素, 可以确定防范事故的基本目标和对象。从系统安全的角度来看, 隐患的定义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 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 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 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 (一些行为) 或一种状态 (一些状态) 或二者的结合, 包括一切可能对人-机-环境系统带来损害的不安全因素”。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是一种瞬时发生的状态。安全科学理论下, 宏观的火灾隐患包括引发火灾的动态过程或趋势。从事故系统的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上分析, 广义的火灾隐患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2.1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 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 并产生了不良后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识、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 其特点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尊重科学, 不重视安全。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非故意的行为, 行为人没有意识到其行为是不安全行为。具体到火灾事故中,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防法规定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公安部印发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规范》 (公通字[2009]11号) 中详细规定了违反消防法的51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 这些行为都可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列。公安部令第107号定义的火灾隐患, 大多也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也可以看作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此外, 从安全科学角度看, 一些由社会因素引发的人为故意行为, 如纵火、战争、恐怖袭击、社会动乱等引发火灾, 也被列入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 即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是引发火灾事故最直接的原因。
2.2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 都有能量意外释放, 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 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设备缺陷、机械故障、电气线路老化等引发火灾事故都可列入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个定义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 不包括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例如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等, 不能列入物的不安全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将公安部令第107号中定义的火灾隐患多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 也是引发火灾事故的最直接原因, 因为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 (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 , 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
2.3 环境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同时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例如场地环境不良引发的设备故障, 生产环境恶劣造成人的误操作等引发的火灾, 可以归入此类。纯自然因素如雷电、火山、 地震、 龙卷风等引发的火灾也属此类。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引发火灾事故的重要因素。
2.4 管理上的缺陷
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但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因此管理往往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消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依照《消防法》规定对本行业、系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消除火灾隐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主责, 采取各项防范措施, 防止火灾发生;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 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 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如果未能履行这些法定职责, 都可以视为管理上的缺陷。
当然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待。事实上一些隐患很多情况下无法严格确定为单一因素, 往往是二者或多者的结合。例如一单位建筑发生火灾事故, 经调查火灾原因是电线老化引发, 但调查中同样发现该单位未履行《消防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 建筑消防设施未能保持完好有效, 造成火灾蔓延成灾。因此, 此起火灾事故中既有物的原因, 又有人和管理上的原因。从上我们可以看出, 安全科学理论下广义的火灾隐患, 不仅包括《消防法》规定的各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公安部令107号中列举的情形, 而且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物质本身能量因素以及综合管理因素, 内容更加宽泛。
3安全科学原理下的本质消防安全对策
3.1 相对安全和本质安全
在安全科学理论下, 相对安全指一切安全都是相对的, “不存在危险性”的本质安全并不存在。因为从“人机环管”四要素分析, 目前无论从管理上, 还是在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上, 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消除这些危险或隐患的水平。退一步讲, 即使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理论上可以将这些危险或隐患通过管理或技术手段来预防和消除, 仍存在一个经济上是否合算的问题。本质安全是在安全科学理论下提出, 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 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的目标。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 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相对安全与本质安全并不矛盾, 因为本质安全只是一个逐步趋近的目标, 是安全的最高理想境界。安全科学理论下, 绝对的消防安全也不存在, “相对消防安全观”是指:降低发生火灾的概率, 或发生火灾后能够将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就达到了相对的消防安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 可接受的损失水平是不同的, 因而衡量消防安全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现阶段, 公安部领导提出的以不发生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作为衡量消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很好地诠释了相对消防安全的理念。
3.2 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监管措施
随着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和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如图1所示, 安全监管工作也可大致分为4个历史阶段:一是在无知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处于自然本能期;二是在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处于法制监督期;三是在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从法制监管向自我管理时期过渡;四是在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从法制监管、自我管理向团队文化时期迈进。从图1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的认识、安全科学理论发展和对安全的监管几个方面的关系。
图1中灰色部分是我国目前在这几个方面所处的水平。根据社科院研究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 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对安全的认识水平总体处于系统安全向安全系统认识阶段过渡, 当然局部领域仍处在经验型阶段, 在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上也是如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我国的安全监管在整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对安全的认识水平, 基本还处在法制监管的初级水平, 即强制监管阶段, 在法制监管中以强制性手段为多, 辅以自我管理, 远未达到团队文化的水平。
3.3 现阶段我国火灾事故的主要因素
美国著名安全科学家家海因里希分析认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88%的安全事故;杜邦公司的统计结果表明, 96%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美国安全理事会NSC也得到90%的安全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结论。我国一些研究结果说, 85%的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我国目前火灾统计中将火灾原因分为11类:放火、电气、生产作业、用火不慎、吸烟、玩火、自燃、雷击、静电、原因不明、其他。如果把放火、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 电气火灾看作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自燃、雷击看作环境影响, 那么根据2009年中国消防年鉴的统计, 人的因素约占45%, 物和环境的因素约占32%, 原因不明和其他类约占23%。事实上, 电气火灾和原因不明类火灾中很大一部分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因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火灾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 是减少火灾危险的有效措施。
3.4 本质消防安全对策
根据安全系统科学的原理, 预防为主是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必由之路, 这与《消防法》提出的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方针是一致的。笔者基于安全系统论中的事故系统对火灾隐患进行分析, 提出了广义的火灾隐患的概念, 确定了防范的基本目标和对象, 为预防火灾事故发生明确了思路。沿此思路, 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构成广义火灾隐患的诸要素入手, 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即可逐步趋近本质消防安全的目标。
3.4.1 加强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
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是消防工作实践的先导。近年来, 我国在消防安全科学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上有了较快发展,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消防监督管理体系、消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消防应急救援体系、消防信息化建设、消防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消防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为消防工作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当前, 应当紧紧围绕现实需求, 充分发挥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 不断整合消防科研资源, 完善消防科研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消防安全科技投入, 推进消防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在消防安全哲学、消防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消防安全经济学、消防安全管理学以及消防安全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并加以实践, 以达到最终的本质消防安全目标。
3.4.2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
人的本质消防安全可通俗地解释为“想消防安全, 会消防安全, 能消防安全”, 这是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不断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和不安全行为的过程,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教育培训, 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 使人在本质上有对消防安全的需要;二是通过技术措施, 以更安全稳定的设备或自动控制系统代替人。人的因素是最复杂的因素, 要达到人的本质消防安全不但要解决人的消防知识、技能和意识素质, 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 加强消防安全文化建设, 这是任何设备和机械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是强化人的本质消防安全的最重要方法。人的深层、基本的消防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 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能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
3.4.3 提高设备与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
物和环境的本质消防安全化主要是推广采用先进的消防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 对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 以消除不安全的消防设计、物质和材料选择, 提高设备与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 并且充分考虑人的操作失误及在设备故障情况下终止火灾危险, 达到解决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问题, 最终确保消防安全。
3.4.4 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消防安全管理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人的管理, 二是对组织与技术的管理。在这两大范畴中, 人的因素相对重要得多。因此, 安全管理中强调人的因素和对人的正确管理, 是超前预防的最终选择。《消防法》确定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实施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就是依法加强监管效能的举措。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管理手段并用, 采取复合管理措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消防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二是建立合理的消防安全管理体制, 构筑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 理顺部门间的职能分工, 强化权威性和执行力, 并逐步实现单位、个人的自我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消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实现消防安全的依法管理;四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即不断提高消防监督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和素质;五是逐步实现消防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手段, 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六是强化消防监督执法和消防现实斗争, 采用铁腕手段严厉惩治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这是现阶段遏制产生火灾隐患的有效方法。
4结论
没有绝对的消防安全, 本质消防安全也是相对的。从安全科学的角度和历史经验分析, 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采用强制性监管手段消除火灾隐患, 是短期内减少火灾事故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 但也最容易引起反复。从中期看, 加强消防法制化建设, 实现以法治火;加强消防监督管理,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以及物和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加强消防科学技术研究, 以达到本质消防安全化, 是减少火灾危害的必然要求。从长期看,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进行全民的消防安全文化建设, 真正从深层次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和意识, 实现消防安全的自我管理, 是实现本质消防安全的最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潜.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2]金龙哲, 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郭铁男.我国火灾形势与科学技术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6) :663-673.
[4]陈伟明.加强消防科技工作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1) :1-3.
[5]公安部消防局.2009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
[6]刘铁民.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J].现代职业安全, 2003, (1) :11-17.
[7]张景林, 王桂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1, 11 (5) :6-9.
【电气火灾隐患】推荐阅读:
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07-04
电气火灾扑救08-08
电气事故火灾08-29
电气火灾防范08-30
电气火灾监控研究07-09
电气火灾及其防范07-05
电气火灾工作小结07-20
电气火灾特点及预防06-20
电气火灾发生的原因06-23
电气火灾事故应急预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