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应用展望

2024-11-21

未来应用展望(精选12篇)

未来应用展望 篇1

1 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对于电力系统新技术来说, 就具有变革性影响的主要有三项技术。

1.1 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作用

主要是从基于传递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向着线性最优控制电力系统再向着智能控制系统过度, 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是多目标和协调不同控制器, 以及强制非线性、变参数的动态系统的建立;

1.2 FACTS和DFACT

主要的核心技术是三相并联电容器的应用以及综合电能质量控制器的使用, 可以达到对电网相对薄弱的缺电技术进行合理的建设, 帮助蓄电池进行储能和释能, 达到对电能的短期调节作用;

1.3 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电力系统监控主要是采用电磁暂态故障记录器和稳态运行的SCADA系统, 能够有效的记录不同系统的动态行为, 使得分析成为可能。此外GPS同步相量检测技术和光纤通讯技术也为监控总量提供了可能, 目前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实现不同的功能, 保证大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振动检测。

此外, 我国可利用的水能资源比较丰富, 开发程度不足, 而风能存在一定的开发局限性, 同时太阳能也是下一步电力系统供给能源的新的开发点。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电流输出为直流电, 同时为直流电和交流电的互通互联提供渠道。储能设备主要是集中在能量储存板, 最好能够达到阴雨天储存能源的效果。并且分布式电站能够达到智能调度电能的作用, 计算机能够对居民用电的情况进行统计, 为居民提供用电需求信息, 实现发电站的统一规划和分开管理。在故障检修方面, 对于突发的、不可预测故障, 计算机应该不断进行自我的识别, 辅助工作人员的修理, 实现计算机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互关联。负载接入方面, 为了节约时间, 应该优化发电站具备的用电富余量, 允许网站内电流的及时供应, 为汽车提供充电设备和装置。

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是分为几个部分:

(1) 灵活的分布式电源, 集中和分布式的电源共同接入电网中, 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可以应对电网高峰和低谷不同时期的电力供应要求。

(2) 不断建立以特高压电网为核心的骨干网架, 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共同的平台对于电网进行全面的协调, 促进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 保证长距离输电的电力稳定。

(3) 不断进行高级的配电自动化工作, 形成智能电网, 灵活配电, 对于负载进行监控和管理, 降低线损, 实现资产的高效率使用, 辅助人员调度和精准维修。

2 电力系统新技术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电力系统将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目前, 电力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其智能控制手段将由研究逐渐走向实用,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学习, 将能够帮助电力工作者找到新的发展电力的道路和方向, 也能够使得一些系统达到新的发展高度。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将会对电能的产生、控制、传输等各个环节产生影响, 使得电力系统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新高度。当前电力系统正处在大数据的时代, 各种高科技的技术频发,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程度高。同时, 电力系统还有高效率运行、降低成本和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的优点, 将不断的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自愈性, 达到更高的发展高度。

2.2 电力系统将不断追求信息化和开发新的技术

我国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起步较晚, 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 主要是指电力系统具备自动检测、监控发电厂和变电站情况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指电力系统的计算和发展。到了80 年代中期, 信息技术开始向各个领域不断的渗透, 建立起了信息资源库, “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和实现。目前, 智能电网将随着电网应用需求的提升而不断改进技术,

(1) 建立可通信的电力设备, 改变电力设备的单方向传输, 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电力互传系统, 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进行电力的调度, 平衡用电缺口, 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优化管理。

(2) 进行实时的电网监控, 实现电网自愈功能, 让管理系统日趋简单, 分散化的供电和决策模式, 实现电网管理的优化, 减少可能发生的断电现象。

(3) 互动终端解决方案, 提升了顾客满意度, 有助于电网企业及时的跟踪顾客信息, 同时不断进行智能装置的研发和管理, 帮助供电企业实时的计算电价, 预测电价走势, 并通过终端实现调节电器用电方案的目的。四是信息化将渗透到业务价值链的各环节, 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将结合紧密, 面向服务一体化架构发展, 实现电网业务的全数字化, 保证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应用, 帮助企业建立建成信息集成平台。五是技术引领新业务发展, 信息化和业务创新相结合, 不断促进用户进行新的增值业务, 对信息技术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形成良性螺旋化的发展方向。

2.3 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发电比例和对储能设备要求增高

随着全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电力系统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太阳能和风能成为可再生资源的发展重点。根据研究资料表明, 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能如果有效的利用和供给是足够地球上的人类实现总需求的。在能源评价、技术服务和创新等方面, 光伏发电也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需要重点光电池、多晶硅提炼等技术, 不断推广新的发展渠道, 解决更多的技术问题和障碍, 实现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电力能源的生产提供充足的保障。另一方面, 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和新技术的发展, 电力储能系统就像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存储系统一样, 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随着储能装置的不断改进, 新型高性能的电极材料和电介质材料将不断被应用在各个领域, 推动电力系统的全方位发展。此外, 电力电气设备的性能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其材料, 提高电气设备的极限容量, 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满足电网的运行需求。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储能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推动了大容量电池储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大容量储能设备兴起和实践运用。

3 结语

国家越来越重视电力系统的建设工程, 不断的进行新技术应用, 需要充分认识到所采用的技术方式和发展趋势, 应对好这种挑战和发展。

摘要:目前, 现代社会对于电能的供给, 需要依靠着安全、可靠等原则和指标, 不断的优化发展方向和技术手段, 从局部向整体发展, 重点在电力系统信息化和新型技术开发上做文章。本文主要是介绍了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现状, 结合时代背景, 对电力心痛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董朝阳, 赵俊华, 文福拴, 薛禹胜.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4, 15:1-11.

[2]周海明, 刘广一, 刘超群.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电力, 2014, 11:140-144.

未来应用展望 篇2

未来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展望

摘要:阐述了近年来全球饮用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些新动向、新工艺,着重介绍了国际水协(IWA)第三届“前沿技术”国际会议确定的未来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被确定的`未来主导技术有高级氧化技术(TiO2/UV光催化氧化工艺与H2O2/UV处理工艺)、消毒技术(紫外线消毒、膜消毒)、膜分离技术以及电磁离子交换技术等.根据目前世界范围内饮用水处理工艺的不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展望了这些未来技术的应用前景.作 者:郝晓地    魏丽    仇付国    HAO Xiao-di    WEI Li    QIU Fu-guo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北京,100044 期 刊:中国给水排水  ISTICPKU  Journal: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23(24)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高级氧化技术(AOPs)    膜/UV消毒    纳滤膜    反渗透膜    电磁离子交换   

未来应用展望 篇3

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构建应当重点围绕如何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轻松愉快、有智慧等方向努力,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投影机、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普及应用与提升是智慧学校、智慧课堂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要件。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受经济和地域影响参差不齐,偏远地区受电教设备不齐全、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真正到达教育信息化仍需一定的历程。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影机已成为各院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首选对象,但介于设备陈旧、像色不清和操作不便等因素,无法充分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得部分设备成为教室里不用或少用的摆设。因而,打造智慧课堂就需要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投影机等电教设备,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未来课堂将是一种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突破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智慧课堂。在课堂教学范围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将小组协作、在线学习、课堂学习相融合,爱普生CB-536Wi投影机新型电子互动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习惯,改进了普通电子笔的设计,更符合正常握笔姿势和写字习惯,使用起来更顺手。互动笔延长功能方便使用的同时减少了阴影遮挡。例如一堂生动的学习祖国地貌的地理展示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分工预习和研讨祖国丰富的地貌知识,通过集体讨论和研究后制成图文并茂的展示APP,利用爱普生CB-536Wi投影机,能够清晰地展示出祖国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地貌特点,两个同学可以分工合作,展示时每人使用的电子笔能够互不干扰、流畅地完成展示,操作方便有趣。声情并茂的情景教学和以学生为主的互动体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把老师“解放”出来,这样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未来应用展望 篇4

1 卫星通信的现状及问题

1.1 高速数据业务需求的瓶颈

现代通信的主要特征就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应用, 在宽带上, 卫星通信没法和光纤相比;在移动特性上, 卫星通信也比不过地面蜂窝移动系统的性价比。卫星通信在过去的骨干网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带宽限制, 被光纤通信逐步代替。分组交换技术已得到成功应用, 而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是以频分、码分多址为基础的, 满足不了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例如, 作为ATM网络的重要参数, 时间透明和语义透明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极差。由于存在长时延, 导致LAN中差错控制协议难以再满足要求。因此, 对于地点比较远的LAN, 在借助卫星通信实现互联时, 转换协议必须快速有效, 且需降低时延带来的影响。

1.2 卫星通信应用宽带IP的难度

当前, 宽带IP系统的传输技术大都是以ATM技术为基础的, 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ATM性能可达到ⅡU-T G.826和Ⅰ356的要求。系统如果采用FEC技术、RS块状编码等技术, 可保证卫星链路满足准光线的质量。

由于与当前的卫星传输技术存在很大差异, 卫星ATM的实施相当复杂。以其分层实现为例, 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将ATM协议和非ATM协议叠加起来, 并不改变目前的协议结构;二是完全采用ATM结构。

就前者而言, 其优势在于, 卫星平台的协议标准是透明的, 且访问协议不会被外网看到, 在关口站就停止了, 因此也无需对现有的标准做任何修改。其不足之处在于, 对不同的协议, 很难做到为全部提供的转换方式都为最佳。有此分层结构的ATM称之为非ATM的ATM封装。就后者而言, 其优势在于, 在一个高度集成的星地ATM环境比较适用, 不足之处是协议过于复杂, 需要做大量修改。

2 现代现代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

2.1 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在数据处理领域,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管是静态的压缩, 还是动态的, 在能量或时间上都能为通信系统带去高效率。当前的多媒体压缩有两个公认的标准, 一是CCⅡT的H.26标准, 二是ISO对静止图像压缩编码的标准。其中的MPEG62在设计上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方式, 将交互性以及多媒体同步、实时交换和最终形式等作为重点考虑对象, 目前, 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就使用的这一技术。

2.2 多媒体准信息同步技术

大致可将多媒体信息分作两类:一是连续同步, 即媒体之间连续两个小时以上的视频或音频的同步;二是时间驱动的同步, 即一个事件和因其导致的相应动作的同步。卫星多媒体通信要实现信息的同步, 可通过反馈法、缓冲法以及时间戳法来完成。当前已开发出“多业务流同步协议”和“多信息流会话协议”, 前者和同步时钟近似, 后者主要支持分布式协议应用中的时间因果。

2.3 智能卫星天线系统

因为要传送多媒体信息, 通信系统的宽带有了限制, 最少得2500MHz, 为此, 多媒体通信系统选用了Ku甚至Q和V波段。但是K以上的波段具有相当严重的雨衰, 卫星功率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 智能高性能天线的研究工作已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使多波束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 可通过多波束快速跳变系统来实现;在低轨道系统中, 地面的接受天线可借助蜂窝煤式的天线覆盖图做同频再用, 且具备跟踪的功能;星上天线多使用相控天线;对同步轨道的系统来说, 可使用多馈源或相控阵天线构成蜂窝式覆盖图。

2.4 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

快带IP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系统结构继续沿袭卫星ATM;二是完全放弃固有的ATM协议, 建立一套新协议。

2.4.1 改进ATMA

在未来, 宽带卫星网和地面ATM/BISDN一起构成宽带Internet网。为了使Internet业务能够更好地被传送, 必须强化其TCP的此乃功能。ATM信元的传输是依靠地面终端利用卫星上的交换机通过开设虚通道来实现的。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拥挤堵塞现象, VC管理和流量控是必须要采用的途径, 此外, 还需地面终端为控制ATM网和IP网间的拥挤堵塞提供相应的机制。对于卫星上的ATM交换机, 则必须使用信元和VC级的业务量管理机制。TCP主机需要建立各种可靠的控制拥塞的机制, 以便宽带利用能够有效地实现, 不过就目前而言, 算法还达不到统一, 还需要更深层的研究。

ATM与BISDN要想互联成功, 必须对ATM网采用多媒体的业务管理。ATM技术比较适合以固定的方式接入, 在移动卫星通信中, 当前移动管理的协议效率比较低, 需要采取新的管理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2.4.2 建立新系统协议结构

这些年来, 多媒体技术以及IP技术广泛运用于卫星研究中, 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1999年举办的WP4B会议上, 会议通过了二者应用于卫星的新课题提案, 这十分利于宽带卫星通信的进步。

专业人士认为, 在未来, IP极有可能代替ATM成为通信网络技术的主流, 其关键技术有卫星IP网络结构、IP保密安全协议等。

2.4.5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

这是一种光通信技术, 以激光光波为载波, 以大气为传输介质。它同时具备微波和光纤通信的优势, 在尺寸、宽带以及功率上都较有优势, 且其波束小、波段窄, 不易被截获,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 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

卫星通信技术不断进步, 系统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尽管在开发时会出现一定的风险, 但其发展的潜力巨大。首先, 卫星通信系统能够独立成网, 无需再通过地面的电信网, 而直接服务于公众, 这对那些缺乏地面通信设施但有通信需求的地区意义十分重大;其次, 现在发展的卫星通信系统, 其频段多、容量大, 必将成为地面信息高速公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三, 在今后的卫星通信发展中, 综合卫星业务将成为其主流方向, 它进一步联通了地面的各种业务传输网, 并与之一起建立起海陆空立体通信网。此外, 在移动卫星通信方面, 尤其是中低轨卫星通信, 能够保证全球个人通信得以有效实现,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 促使人们能够进入到真正的个人通信时代。

4 结束语

卫星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其功能不断完善扩大, 应用领域也必定越来越广。且在新时代, 卫星通信潜力巨大, 发展空间广阔, 占据的地位相当重要, 与光纤通信结合, 为今后人类通信更好地服务。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时代, 科技日益更新, 给现代通信技术提供了一个发展的良机, 且其必将在今后的通信中做出巨大贡献。文章首先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应用现状, 并谈了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 最后对其趋势也做了分析。

关键词: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体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世强, 侯妍.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研究及其未来发展[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17) :213-215.[1]王世强, 侯妍.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研究及其未来发展[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17) :213-215.

[2]丁龙刚, 马虹.无线通信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 2006, 47 (5) :187-189.[2]丁龙刚, 马虹.无线通信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 2006, 47 (5) :187-189.

未来应用展望 篇5

未来的海洋,将为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有价格低廉的电力。因为科学家利用海水和潮汐的运动来发电。每天早上,当海洋母亲睡醒时,城市里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景象,小学生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大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工作。孩子们准备去上学了,他们穿着特制的防水衣,头上戴着透明的头罩。这些衣服的材料非常轻巧。他们吃着海底特制的营养早餐。大人们也是如此。在路上,人们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珊瑚。珊瑚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可谓千姿百态。有的珊瑚像秋天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枫叶;有的珊瑚像一条条在海底玩耍的小鱼;还有的珊瑚像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

海底的鱼更是奇特,自从海水成为淡水之后,鱼儿就学会了人话,还会与人交谈呢,可有趣了!你们到了一大群鱼的面前,鱼儿就说:“Good morning!boy and girl。”鱼也会说英语,真是不可思议啊!

傍晚时分,当太阳逐渐落山时,街上的白茫茫变成了金灿灿的,还带了一些微红,这预示着夜晚的到来。到了晚上,海底的广播站会放出一些好听的歌曲,让人心旷神怡。还有的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了一架望远镜,在看远处的星星和月亮呢!

周末,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了海底商城。有些人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衣物;有些人买了海底专用的日常用品;还有些人买了海底里最有名的食物……

在海底生活的人真幸福!

展望未来,继续努力 篇6

MDL上中国战队主场作战,而且6支TI参赛队全部到齐,结果前三竟然被老外包揽;iG和VG双雄出征ESL ONE,VG在首轮便遭淘汰,而iG在面对Secret时也毫无悬念的败下阵来。

TI5前唯二的两次与国外战队的交手,中国军团都以完败收场,而这也让所有人对即将到来的TI5充满了担心。

在两个月乃至一个月前,我们谈论TI5时还会说Secret可能是我们的最大对手,EG也可能造成麻烦……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中国战队与欧美战队拉开了差距,已经成为事实。

新版本6.84推出之后,东西方DOTA的格局瞬间被打破了,中国军团集体低迷,而以Secret、EG为首的西方队伍顺利统治了DOTA2。这其中有版本的问题,也有很多其他问题。

距离TI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改变,想要在TI5上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不是不可能。

Secret和EG实力很强,这无可厚非,但他们并没有强到不可战胜的地步,否则iG怎么会在ESL ONE种子赛双杀EG?

时间还有,中国队伍需要整理心情,尽快的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为了属于我们的荣耀,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要加油了!

未来应用展望 篇7

土木工程设计行业 (如建筑、水利、铁路、公路等) 电子图档管理问题的提出, 始于20世纪末。一方面, 是计算机和CAD软件的普及, 使得工程设计过程中, 逐步产生越来越多的电子设计图档需要管理。另一方面, 企业原来积累的大量纸质设计图档也需要扫描电子化以利于保管和重复利用。这些由CAD软件生成和扫描生成的电子图档,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长时间持续加强, 各设计单位积累的电子图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根据我国东部某省级中型电力设计院的统计, 该企业开展电子图档文件收集十余年, CAD文件就逾60万个[2], 数百GB容量。

同时, 这些电子图档在生成和管理以及使用过程中则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了工程图档本身质量、管理效率以及使用的便捷性。从技术发展的角度, 无纸化办公, 全电子化设计已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很多行业实现。比如, 20世纪末, 波音公司就使用CAD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大型客机的无纸化设计。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虽然由于上下游环节比如业主需求层次不一, 施工方技术水平和施工习惯等方面与无纸化施工要求还有距离, 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继制造业之后, 土木工程设计行业将来也必然走向无纸化设计的道路。

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要求设计院从图纸产生的源头即生产环节就开始把控工程电子图档产品的质量;在归档环节严格控制所提交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惟一性;在保存管理环节做到电子图档文件数据信息与数据的关联并信息化管理, 便于快速查找、应用。通过对电子图档的重复利用实现历史资产的增值,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 当前工程电子图档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工程图档产生、存储过程中存在标准不统一, 不利于管理和重复利用

早期由于没有意识到电子文档对于企业所拥有的巨大管理意义和经济价值, 只注重纸质文件的管理, 对电子文件基本上放任自流。导致相当长时间内, 设计图档的电子文件分散存贮在设计人员个人电脑或者别的外设中。造成电子文件无法完整收集, 集中存放, 安全性、保密性也无法控制。

不同专业使用CAD软件、标准规范的差异, 导致电子图档内容繁杂, 管理难度大。电气二次专业可能要在一个CAD文件中存放几十几百张图纸;建筑专业可能要用到第三方软件来绘制专业图形然后插入到别的专业的图中, 从而导致用通用CAD软件无法打开查看编辑;金属结构或者水机专业, 则可能套用厂家图纸, 导致图纸的线型、字体无法在通用CAD平台上正常打开。

不同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熟练程度、敬业精神以及画图习惯、疲劳程度, 都可能直接决定设计图档的质量。线型、颜色的选用, 甚至是在模型空间还是图纸空间作图的问题都会出现。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定来约束, 就可能造成设计出来的图档形式千差万别, 内容查阅交流沟通也很困难。甚至导致工程图档产品质量问题。

2.2 归档过程中存在归档周期长、电子文件版本繁多, 与纸质文件不一致

依据不同行业 (建筑、水利、铁路、公路等) 的特点, 项目设计周期跨度可能从数月到数年甚至十多年。如有些水利水电项目从规划到出施工图, 需要经历多阶段的勘测设计评审, 有些项目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中断很长时间后又重启。过长的时间跨度, 给电子图档的及时归档管理造成困难。由于阶段性的成果未完成, 加上目前很多设计院也无技术成果实时归档的技术手段, 导致电子图档即使已经经过技术部门校审, 也较长时间保存在设计人员手里。

因为设计工作周期长, 设计文件经历多次评审修改, 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版本同时在设计人员手里。这往往导致最后提交给档案部门管理的电子图档与打印出来提交给外部的纸质文档的版面格式和内容都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在业主或者上级管理部门提出纸质-电子一一对应要求的时候, 只好把纸质档案取出来拆开扫描, 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人工成本, 扫描出的光栅文件质量也无法和原始电子版文件相比。

2.3 存贮管理、借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图档存贮、借阅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体制、观念、技术手段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的问题。由于工程设计行业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相比传统的纸质图档管理还是个新生事物,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既有的法规条文, 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导致往往不能和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 早期的电子数据一般存贮在磁带、磁盘上, 后来流行光盘存贮, 现在则发展为网络云存贮 (数据中心存贮服务器) 。目前看, 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设计院采用了计算机图档管理系统, 但是, 相当多的设计院对电子文档的管理, 还处于光盘刻录、磁盘文件目录树管理等相对落后原始的状态。更谈不上对电子文件资源的网络化高效利用。

同时, 有研究表明, 设计企业原有的勘测设计成果尤其是电子图档成果, 具有十分丰富的重复利用价值。如果能在企业信息化平台上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传输通道, 将企业所积累的大量历史成果通过复用、借鉴参考等方式, 迅速转化为新的产品设计成果, 必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然而, 由于历史等原因, 传统企业出台的很多管理制度, 往往是站在管理者角度出发, 以有利于管理为基本原则。忽视了电子图档存在的最大价值, 恰恰应该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成果, 把企业多年积累的大量勘测设计电子图档, 不是作为包袱, 而是作为企业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源, 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生产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提高企业面对市场的竞争力。

3 解决办法、途径

3.1 统一标准, 从源头着手控制电子图档的质量, 明确电子图档产生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

一个电子文件从产生到归档, 要经历企业从设计人员到校审到出版到档案等多个部门环节, 每个环节都可能对电子图档的质量、安全、使用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企业必须基于相关内控体系文件来细化电子图档管理业务。明确技术质量部门、生产管理部门、档案部门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技术质量部门, 以国家相关行业规范为基础, 制定满足企业一般工程勘测设计项目要求的《技术成果编制格式管理办法》。以内控管理文件的形式, 详细规定勘测设计成果应包含的内容;图册报告外观封面表现形式;内部内容排版, 章节顺序, 使用字体;使用软件;图纸绘制采用的图签、图幅、字体、线型线宽等。对于重要工程项目, 还应在《勘测设计工作大纲》中对该项目需要提交的成果的特殊要求作出详细规定。

3.2 转变观念, 加强档案内控制度建设, 规范科技档案归档技术细节, 出台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实现从管理者到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转变

企业的档案制度, 除了符合国家规定以外, 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管理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内容做出制度性的规定。同时, 应根据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对电子文档的管理, 由于技术进步, 不仅要跨越从纸质文件到电子文件的障碍, 还必须做好从普通传统电子文件的管理比如光盘磁盘的管理, 过渡到网络化、系统化全方位实时动态管理, 直接为生产人员提供信息服务转变的各项准备。

3.3 上技术手段, 通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电子文档在出版的同时进行收集归档, 解决电子文档及时收集、电子-纸质一一对应问题

目前, 相当多的设计院已经具有了自己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相关业务流程的融合集成, 已经可以实现从图档生产到校核审查到出版发行归档等环节的管理。但是, 很少有设计院实现了对电子文档关键内容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管理和网络化、自动化知识推送服务。通过CAD二次开发等技术手段, 可以对图纸图签等关键数据的识别、检索并和电子文件相关联, 从而为电子图档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可能。

4 结语及展望

实践证明, 设计院历史积累下来的电子图档的重复利用, 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知识的传承, 还可以通过设计项目电子图档的复用, 大幅度提高勘测设计工作的效率, 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发展角度看, 从世界发达地区尤其是美国开始, 制造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无纸化。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进步, 尤其是计算机三维BIM等技术的带动, 将来勘测设计行业实现无纸化亦将成为必然。

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图档如何更好的为企业勘测设计工作服务?对于刚实现勘测设计工作电子化不久, 局部地区和企业才刚接触图档管理软件对电子文件进行初步的计算机化管理的勘测设计院来说, 至少需要解决下面两个关键问题。

优化档案管理流程:在符合国家强制性法规约束和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为设计院员工利用电子图档开展工作提供全方位、最大可能的便捷、高效服务。

采用先进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可以设想, 在一个统一的协同设计平台系统中, 设计人员根据自己专业设定好环境以后, 电子图档系统作为知识推送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功能, 会智能化的把设计师可能需要的, 或者是与进行项目相似度比较高的电子图档信息在设计环境前端提示显现。设计师则根据系统授权, 直接从网络即可浏览图纸内容并下载使用。

通过对历史电子图档的高透明度授权展现, 用户首先会快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哪里。然后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系统平台, 快捷的获取到相关文件并在工程设计工作中加以直接复用、参考、参照等。这种高效便捷的能力, 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望其项背的, 必将对整个行业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未来应用展望 篇8

1 软件及软件工程的介绍

1.1 软件的定义

在十九世纪的中期, 计算机程序员对于算机软件的开发还仅仅只是限于手工操作,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为计算机所编写的程序代码, 实际上就是计算机软件。但是, 随着软件技术的开发, 计算机软件逐渐步入到使用简便化、软件体积大型化、软件通用化、软件商品化的时代。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逐渐成型, 软件开发程序员认为很有必要对软件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同时, 程序员对计算机软件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文档, 为了确保软件的设计变得成功, 即计算机程序能从开发应用技术方面都能有可以作为参照的目标。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软件的定义进行了的确认:即所谓的计算机软件, 就是计算机为了实现某个目的, 计算机程序员所能采用的方法、规则以及能够和其相应的关联文档, 能在计算机上进行运行时的所需数据。

1.2 软件工程技术的介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对于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开发系统, 均是由程序员进行手工编写完成, 所以生产效率很低。同时, 在开发软件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大量的错误。这种软件的生产状态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来说是一种不能容忍的趋势。由此产生了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软件的复杂性现象日愈突出。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功能开发的日益完善, 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所具有的功能要求日益增加, 所以使得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逐渐呈现出一种大型化、复杂化的特点。

2) 软件的生产成本逐步增加。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技术逐渐成熟, 使得其发展趋势在逐步向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导致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也在不断提高。

3) 软件开发的周期变长。由于人们需要功能更完善的软件, 则使得软件复杂化, 单个程序所涉及到的代码长度将会变得越来越长, 这直接导致了软件进行校正的时间变长。同时, 对源代码的修改, 导致了软件开发周期的逐渐变长。

4) 进行维护软件的工作量繁重。由于软件正在逐步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软件程序代码也在逐步变得复杂, 相对来说软件当中存在的逻辑程序错误也会越来越多。正是基于软件趋向复杂的情况下, 1968年在北约举行的一次计算机软件学术会议上, 首次提出了“软件工程”的这个概念。

2 软件技术的开发方式

开发任何一个大型的计算机软件, 都需要有一个技术完善的团队的大力支持。因此, 为了确保软件的开发质量, 尤其是大型的应用软件的开发, 软件工程师在进行软件开发的时候, 必须要严格地按照软件的相关软件规定所要求的原则, 进行软件的开发以及调试, 确保软件的开发设计任务能够同步进行。

根据多年软件工程的研究, 软件开发有以下三种方式。

1) 生命周期开发法。从软件开发时时间的角度, 把软件进行各个阶段的分解, 拆成若干个细小的开发阶段。同时, 还要确保每一个开发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前一阶段的结束就是后一阶段的开始) 都有各自阶段的严格标准 (标准就是每个阶段都应该交出高质量的文档) , 一般来说, 这个阶段的开发时间大概有六个月左右。

2) 原型化的开发方法。因生命周期法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 而传统的生命周期方法在进行软件开发时, 需要进行大量严格的说明以及定义, 同时还要求程序人员在软件开发刚开始的时候, 就要对相关开发软件的资料进行认定, 这不合适对于一些在开发初期概念比较模糊的软件开发。为了改变传统的生命周期法, 开发人员可以在软件开发初期要求软件模型原型化, 这样, 通过软件原型化系统的研究, 确定了软件本身的要求。

软件原型化的开发三种形态:纸上原型, 要求软件模型对软件的一些特征做了详细解释, 避免了软件在开发初期的盲目性;工作原型, 在计算机上运行时, 对已经编做完成的部分功能进行验证, 这样可使的用户提前了解将要开发的软件;现有原型, 用一个现成的可运行的程序, 完成全部或部分所需功能。

3) 自动形式系统的开发。此方法采用了第四代软件开发技术 (能够自动分析并设计编码) 中的许多软件开发工具, 使得程序员无需说出方法, 只需说出内容。

3 计算机软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今, 全球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产业为了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必须迫使软件开发工艺需要大力的创新。但因为开发软件产业的生产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 即在软件产业的开发和项目开发上多以依靠人力为主, 软件生产不够规模化, 同时, 软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基本上取决于软件开发工作人员的个人技术素质。一般来讲, 软件生产技术成熟后, 生产产业就应该脱离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进入到产业生产自动化和工业化的阶段。

3.1 服务化趋势

产品直接面向客户, 为需求客户提供最成熟的软件技术、最优秀的软件设计理念、一流的产品应用以及最优质最全面的服务, 这是未来软件行业的主流模式, 也是软件工作人员尽力去实现的目标。

3.2 网络化趋势

网络化是一种未来全球计算机软件的主流形式。由于现代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拉近了全球各国家之间的距离。同时, 网络化也必将是以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为各个地方、各个层次的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3.3 开放化趋势

软件开放化指的是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和软件源代码的公开化, 达到软件共享的目的。同时, 由于软件技术的开放, 可以使的从事软件开发行业人员之间互相交流与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从而推进软件开发产业的技术, 也能促进软件业的进一步发展, 促使软件开发技术更加成熟。

3.4 智能化趋势

人工智能在当今社会各项技术的应用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人们的需求应用也很广泛的前提下, 软件开发技术也必将朝这个方向发展。一旦人工智能软件的开发获得成功, 这在软件开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5 融合化趋势

融合化是在传统的自动化、电气化和机械化等硬件的基础上, 将转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软件的核心技术, 所有技术的融合一定可以提高软件产业的竞争力, 推进计算机软件开发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开发历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不断演变、不断完善、不断升级的。对于软件开发技术以软件开发人员来说, 在软件开发的时候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系统,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 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体系, 为国家的科学技术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丁剑洁.基于度量的软件维护过程管理的研究[D].西北大学, 2006.

[2]梁华.浅论近年来软件开发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2008, 23 (14) :97-99.

[3]黎远松.软件开发技术[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8, 27 (16) :210-211.

未来应用展望 篇9

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是一种建立在能量梯级利用理念基础上的多联供总能系统[1]。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起源于用户应急发电机并网发电,以保障供电安全;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围绕其本质内涵已引申出诸多外延,实现了安全、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等综合功效,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各国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始终将“开源、节流”作为其能源政策的两大抓手,而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则是其“节流”战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2]。特别是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后,面对电力短缺、温室气体减排、能源安全供给等多重压力,在整个国家能源战略中,布式热电联产系统作为可能解决这一系列困境的有力手段,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期。为此,全面把握日本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应用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可以对日本未来能源战略有更深入理解,同时也可对我国分布式热电联产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1 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

根据日本热电联产与能源高效利用中心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日本热电联产系统累计装机容量达到985万k W ( 占总电力 装机容量 的约3. 4% ) ,其中民用系统206万k W ,工业用系统779万k W; 总装机台数14423台,其中民用10098台,工业用4325台[3]。民用和工业用热电联产系统在不同部门的应用状况分别如图1、图2所示。在民用领域,无论是台数还是容量,医院均为应用最广泛领域,分别占民生部门总量的26% 和18% 。另外,商场、宾馆、体育设施和饮食店应用也较多。区域供能系统一般采用规模较大的设备,平均容量达到2100k W,而饮食店则较小,平均容量只有9k W。

近年来,在民用领域,不需要专业运营人员的10k W以下设备,以及多台25 ~ 30k W机型并行系统逐渐增多,主要应用场合为可以充分利用余热的医院、体育设施、饮食店等。同时,在区域供热供冷系统中,设置10MW级的超大型联产系统,在充分利用余热的同时,本地发电还可使用电制冷机制冷。需特别指出的是,作为近年来在日本受到重点关注的家用热电联产系统并没有列入图1中。目前,日本家用微型热电联产系统主要有两大主导机型。在2002年底,1k W的家用燃气内燃机( Ecowill) 投放市场,截至2011年底,已售出约11万台;2005年3月起,1k W的家用燃料电池( Enefarm ) 开始发售,到2013年底已销售约5. 3万台。虽然家用燃料电池技术起步较晚,但今年以来发展较快[4]。

与民用领域相比,工业领域的总装机台数较少,只有民生领域的约43% ,但总装机容量约为民生领域的3. 8倍。就装机台数而言,食品和饮料行业相对较多; 但从容量的角度,石化和制药行业则占主导地位。另外,就单机容量而言,能源行业最大,达到了6724k W,而食品与饮料行业则只有794k W,一般均在1000k W以上。

2 各类热电联产技术现状

目前,日本热电联产市场上主要应用机型是燃气内燃机( Gas Engine) 、燃气轮机( Gas Turbine) 和柴油机( Diesel Engine) ,另外还有少量蒸汽轮机( Steam Turbine) 和燃料电池( Fuel Cell) 。不同类型联产技术在民生和工业领域的装机台数和装机容量分布图分别如图3、图4所示。无论从台数还是容量的角度,燃气内燃机均为民用领域的主导机型( 约占总数的75% ,总容量的44% ) ,其次为柴油机和燃气轮机。在工业领域,柴油机的总台数较多,但燃气轮机的容量更大,这也说明燃气轮机的单机容量一般都较大( 见图5) 。整体而言,燃气内燃机是当前最为普及的热电联产技术,其装机台数占全日本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总装机台数的近62% 。然而,在热电联产领域,蒸汽轮机和燃料电池的应用较少( 不足1% ) ; 这是由于目前蒸汽轮机都适用于大型电站,而燃料电池技术尚未成熟,而且价格较昂贵。

3 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集成方式的展望

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节能技术,因此系统集成技术是决定联产系统性能的关键所在。从早期的热电联产到冷热电三联产,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能源梯级利用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要想进一步发掘热电联产的节能潜力,一方面可以从能源梯级利用的深度层面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可以从能源利用的广度层面进一步拓展。为此,日本官产学各界针对当前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应用过程中所凸显出的典型问题,在联产系统集成领域推陈出新,提出了极具创新意义的系统集成理念和方法。

3. 1 CHP-ORC 耦合系统

分布式热电联产( 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 系统应用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余热的充分利用。由于供给侧热、电生产与需求侧热、电负荷并不能完全匹配,系统所产生余热往往不能被充分利用,而热量的储存与再利用又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损失。作为一种回收低品位热能的有效技术途径,有机朗肯循环(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发电系统可以将低品位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电能,实现低温余热的高效、高质利用。其原理是通过加热源( 余热) 对沸点较低的有机工质进行加热,使其蒸发,进而推动涡轮机做功。CHP - ORC耦合系统示意图如图6所示。热电联产系统与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耦合应用是能源梯级利用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提高了一次能源向高品位电能的转化效率。

3. 2 热电可调型分布式能源系统

对于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而言,如何调整供给侧热、电产出,以适应需求侧热、电负荷的动态变化,是确立其高能效优势的关键一环。通常热电联产系统是一种单输入多输出型供能系统,可同时满足电能和热能两类不同品位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系统产生的高品位电能又可以通过电动热泵转化为冷、热等低品位热能。热电可调型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图7所示。当冬、夏季热( 或冷) 需求较大时,可以通过电动热泵和吸收式冷温水机同时供应热负荷; 而当春秋季热负荷较小时,热电联产系统产生的电能则直接用来满足电力负荷。通过电动热泵这一中间转换设备,可以实现热电联产系统热、电产出的动态可调,以适应需求侧负荷变化,提高系统综合能效。

3. 3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

从短期来看,可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的热电联产系统是最分布式能源最具可行性的应用方案; 但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不但会产生一定量的CO2排放,其NOx排放更是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物。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社会的终极解决方案。因此,各类分布式能源技术均各有优劣,要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社会,依靠单独一种能源技术是无法实现的。为此,耦合传统热力发电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多能互补型分布式能源系统( 见图8) 成为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随时间、季节以及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而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是基本连续的,故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进行互补利用是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应用,同时缓解化石能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能互补理念认识和解读的日益理性和深入,除了能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互补利用,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自耦合优化以降低系统对电网冲击的功能也逐渐凸显。

4 结语

由于具有大量稳定的热能需求,医院是日本民用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而石化、制药行业则是工业热电联产系统的主要用户。就技术角度而言,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占据当前日本分布式热电联产产业的绝对主导地位,而燃料电池则有望成为新生主力军。为了突破当前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瓶颈,CHP-ORC耦合系统、热电可调型分布式能源系统、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不失为有效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金红光,林汝谋.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段洁仪.日本燃气热电项目的发展[J].国际电力,2002,6(4):35-37.

[3]一般財団法人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エネルギー高度利用センター[EB/OL].http://www.ace.or.jp,2014-06-22.

未来应用展望 篇10

(一)XBRL的基本概况

XBRL是一种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标记语言、是一种为财务报告数据分析和财务报表信息发布而专门准备的、可免费获取的电子语言,它通过扩充标记相关的财务信息内容的方式,使一些相对零散的数据和信息结构化,方便使用者阅读并做进一步分析,从而使财务报表的数据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处理、转换和共享变得十分便捷,更重要的是,它使财务数据得以一次录入、多次使用,进而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

当今社会是数字信息化时代,数据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商务交易的重要载体。XBRL是近年来财务报告信息化领域内的一项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与突破,它使得财务信息实时披露成为可能。这不仅提升了财务报表信息化的质量,同时也开创了网络财务报告的新篇章。

1998 年,美国华盛顿州的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为了标准化地处理会计数据及相关信息以及深度剖析和应用成果,首先提出XBRL概念。当时,XBRL意为以XML为基础的会计报表标识语言。然而发现,该语言可以用于企业外部的多种状况,因此更名为“商业报告语言”。历经多年的实践和发展,XBRL逐渐得到了上市公司、会计中介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的认可,也迅速被发达国度应用普及。

(二)XBRL的特点

与上市公司传统的财务报告相比,在XBRL基础上的财务报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便于上市公司获取相关财务信息、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同时也方便了上市公司间财务信息的比较;(2)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交于网络,供财务信息使用者更有效的应用相干信息;(3)不存在格式问题,故财务信息提供者与编制者均无需重复输入财务数据;(4)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报告编制成本降低。

(三)XBRL的作用意义

XBRL的作用有很多,上市公司利用XBRL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有效的披露其所需披露的各项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在网络上只需输入一次信息即可,XBRL能够直接地将财务信息转换成HTML页面、DF文件、书面文字等多种文件格式。财务信息使用者利用XBRL获取信息后,可快速便捷地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运用于各种财务分析等领域,避免打印或再次输入的麻烦。

XBRL技术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更趋向于透明,与此同时也能使财务报表信息解决的能力及效率取得进步。以金融行业为例,有很多国际闻名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已开始应用XBRL或者准备应用该项技术来处理财务信息,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东京交易所的TD net系统已经采用了XBRL报送财务数据,澳洲交易所正在商讨并准备应用XBRL,德意志银行将利用XBRL解决贷款信息。与此同时,在中国XBRL也开始得到应用与推广,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开始了对XBRL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并得到初步应用。

二、XBRL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推动XBRL发展的历程回顾

2006 年2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上海证券交易所及中国科学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五家管理机构联合,成立了“XBRL中国地区组织促进会”。由财政部领导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并实施,“XBRL中国地区组织”的相干任务进入筹备阶段。2006 年10 月,我国初次邀请XBRL国际组织专家来我国实地研讨,并进行可行性讨论与研究。次年4 月,我国有针对性地又一次进行该项目的国际交流。2007 年9 月,在促进会的积极作用下,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XBRL国际组织提出请求,并于11 月取得批复。在12 月3 日的国际会议上,XBRL国际组织宣布:XBRL China———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

2008 年11 月12 日,我国顺利举办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大会。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会并发言,财政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会计信息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应用的广泛化、流程化,服务的市场化、普遍化,行业的智能化、现代化的目标提供鼎力协助和支持,并提倡所有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为市场的透明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努力做出相应奉献。

2010 年10 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公布XBRL系列规范。此后,财政部公布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以上规范的公布代表着我国在发布并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之后的新一项重大系统工程。这一举措标志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以XBRL应用为风向标的会计信息化时代即将到来。这一先进技术的推行,将在中国会计界掀起新一轮的浪潮,为中国商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XBRL国际组织主席迈克·威利斯称赞说:“中国XBRL通用分类标准展现了全球XBRL分类标准的最新发展态势,中国为该项分类标准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作出的努力是其他国家学习的优秀榜样。”

从更细微的层面来讲,从2011 年1 月1 日起,在纽交所上市的我国部分公司,将执行《财政部关于发布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同时也提倡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落实,这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们国家在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经验基础上,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的通用分类标准也正积极研究制定中。与此同时,在未来三至五年,在上市公司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国有企业内推广普及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报送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XBRL技术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XBRL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无论对财务报告提供者还是财务信息使用者,都能够有效降低其成本。同时,对于财务数据的使用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证券业是中国最早步入XBRL技术语言时代的行业,如今在我国XBRL已经应用在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XBRL应用示范项目也开始步入对公众开发的阶段。

2003 年9 月,在珠海、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有关组织出席了XBRL标准制定的会议。这开启了上证所XBRL应用的实质性阶段。我国成立了XBRL技术联合工作小组,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摘要报送系统中XBRL成功投入使用,在国内率先实现了XBRL的应用,并受到国际XBRL领域的专家的认可,这意味着在XBRL技术方面,我国在世界也属于先进水平。2003 年6 月深交所成立“XBRL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项目小组。二年之后,“XBRL应用展示”由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以XBRL实例文档为基础的Web分析工具也被同时公布。近年来,XBRL技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范畴越来越广泛。

三、XBRL技术未来展望

XBRL ———“商业报告的革命”,它被预言为未来全球化使用的财务报告语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一)建立长效机制

在现有的有关XBRL语言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加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快行业标准和财务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相关咨询及信息服务,增加数据共享力度,让实施单位切实感受到XBRL语言的优势。同时,培养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和个体,即扩充该领域的职业岗位,各个高校、单位着重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完善人员的组织架构。

(二)扩大实施范围

目前,我国使用XBRL提供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司较少,XBRL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还未做好财务信息处理上改革创新的准备。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了解到XBRL技术的绝对优势以及对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便利之处,让更多的上市公司更愿意去接受新的技术方法。这样不仅利于XBRL技术的推广,而且可以扩大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方便服务于信息使用者。

(三)实行XBRL软件认证制度

没有对于XBRL软件的认证制度,软件开发商开发的XBRL软件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严重阻碍了XBRL技术的推广。目前,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BRL软件认证制度正处于制定阶段,该制度由财政部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依托2012 年发布的符合性测试套件,基本完成对XBRL软件认证方面的两个技术标准。着手接纳XBRL软件测试者的申请标志着XBRL软件认证制度的完成,这为XBRL软件使用者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XBRL实际应用

加强XBRL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应用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国内目前已经有了相关的应用,比如,上交所的XBRL应用平台,通过对公司数据的对比分析,直观地表现出公司近几年财务状况等信息。类似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发现,为更多的企业、组织提供可实施的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十几年前,当网络还不是像现今这样发达,全世界的各个资本市场还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个体。各个资本市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制度,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而十几年后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各个资本市场不得不打破自己原有的独立的经济制度来迎合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这时,就需要有一个通用的技术来方便各个资本市场的交流,有理由相信XBRL将成为沟通经济个体间的桥梁,XBRL技术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究,2010,(11).

[2]毛元青,陈晨.XBRL财务报告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J].北方经贸,2011,(1).

[3]孙妍,李玉龙.XBRL监管研究回顾、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8).

追怀历史 展望未来 篇11

我们学习战争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展望未来。该作品并未纠结于战争过程的描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从中获得的启迪,其定位非常准确,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学科特征,迎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适应了时代要求,符合历史教育的宗旨。

教学片段一

导入:“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败得彻底,是不是近代海军战备不够精良?其实,北洋舰队的主力军都是向英国、德国高价购买的铁甲舰,各主要战舰的舰长和高级军官都曾多次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实习,而且有外国军事专家指导。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惨败呢?

赏析:

包老师开讲:“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一语道出此课的立意,为通过材料分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定好了基调。接着,包老师介绍北洋舰队的强大实力,使学生对北洋舰队惨败的原因充满了疑惑。包老师提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战败?这又把学生带入“不得通其道”的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既然装备精良,为何又会被日本打败?这一诱饵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使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原因,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并创设了一种激发思维、寻求答案的课堂氛围。

教学片段二

合作探究(一):北洋舰队为什么惨败?

材料一:北洋水师虽聘请外国专家指导,但很少进行训练演习。在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所发射炮弹的命中率仅百分之十左右,甚至所发射鱼雷竟无一命中目标!

材料二: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时,竟然未带上实战用的开花弹,只带训练用的实心弹!

材料三: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提出“避敌保船”,将水师全军藏在威海卫的避风港中,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白白送给日军。日军发动威海卫战役,遭到陆上和水上四面包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材料四: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因军费投入太少,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1894年是太后的60寿辰,她直接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修建颐和园。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怒:“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于是再没人敢说二话。

材料五: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这场重大改革,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赋予了公民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

(学生讨论。)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学生:准备不足。

学生:勇气不足,不敢迎战。

学生:军费被挪用。

老师归纳:北洋舰队惨败的直接原因是官兵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准备不足、战略失误,但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赏析:

该片段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学生看完几则材料后,相互讨论,探究北洋舰队惨败的原因,并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准确把握住了北洋舰队惨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汲取了不同的见解,深化了对北洋舰队惨败原因的理解。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分析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老师精选了五段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史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感悟北洋舰队的战斗力、清政府的腐朽和日本的变化,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这种通过史料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往往终生难忘。

教学片段三

合作探究(二)

老师:近代以来,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都是从海洋上来的,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海权论创立者马汉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那么,甲午海战对我们中国建设海洋大国有什么启迪呢?(根据前面分析的原因进行思考。)

学生:积累海军实战经验。

学生:加强海防,加大军费投入。

学生:时刻保持警惕。

学生:制海权、领土主权。

学生:很好的领导人。

学生:不断更新设备。

学生:培养军事人才。

老师归纳:甲午海战给我们的启迪就是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建立一支真正现代化的海军。

赏析:

记得一位历史教师说过:“一个真正的有个性的教师是不会容忍没有个性的教材的,他一定要把教材变得有他自己个人的精神痕迹。”包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根据自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整体把握,对教材进行了补充。包老师分析北洋舰队惨败原因后,过渡到“甲午战争对中国建设海洋大国有什么启迪”,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探究的领域,真正发挥了历史教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作用,使静态的历史知识变成充满活力的、丰富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使他们学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片段四

结尾:视频展示辽宁舰

老师:眼前的这艘威武雄壮的辽宁舰让我不禁想起甲午海战中悲壮沉没的致远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我们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经实现,如果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战士们看到今天这一幕,他们一定欣慰不已、含笑九泉。

赏析:

由正式服役的辽宁舰联想到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历史课程的角度来说体现了现实生活与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在身边找到历史的影子,在历史中找到现实的依据”。既能认识历史与现实的不同,又能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从而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当然,该教学片段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

1.概念需要澄清。甲午战争是否等同于甲午海战?甲午战争是指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到9月,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第二阶段从1894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战争在中国境内的辽东地区和山东半岛进行,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由此可见,甲午战争既有陆战又有海战,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若不交代清楚两者的关系,学生可能会混淆,把甲午海战等同于甲午战争。当然,该作品是教学片断,也许包老师课前已做了解释,故不能苛责于她。

展望未来苏宁 篇12

2008年11月, 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被羁押, 让老对手苏宁电器意外受益。但是面对日渐低迷的消费市场, 以及集中度不高的行业格局, 苏宁过去依恃的战略未来是否继续有效?

电器零售业格局有变

消费者的信心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将影响该行业的经营模式。经济低迷时期, 消费者信心减弱, 对各类电子产品的需求减缓。宏观经济及房地产市场将主要影响基础家电, 如空调、厨卫的消费。消费者对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音响等家电更新换代的需求会因消费信心降低而延迟。小家电以及通讯产品的消费弹性则比较大。

网络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电子商务在家电销售领域已有所作为。2007年底, 中国的网民已超过2.1亿, 庞大的网络群体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2007年, 淘宝网交易总额突破433.1亿元, 跃升为中国第二大综合卖场。淘宝网商品销售额前十位商品中, 名次上升最快的是家用电器。

零售行业的渠道运营成本的变化将催化行业内的结构变化。如果渠道运营成本, 如劳动力、租金、运输、能源水电等都可能提高, 那么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将会因为成本收益和资金周转的压力而降低, 反之亦然。连锁经营能强化资源共享, 连锁店作为综合品类最全的家电及电子类销售渠道, 日益集中了供应资源, 发挥了规模的优势。行业总体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 连锁经营因为渠道优势将会得到更高的市场份额。

如果个别主要竞争者短期面临发展停滞, 行业竞争格局可能酝酿大的变化。国美作为苏宁的主要竞争者, 其停滞或变化对市场份额的分配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自1999年家电零售进入连锁时代以来, 苏宁和国美在一系列角逐中重新整合了行业中其他连锁店的势力, 终于在2006年开始形成了在市场上独占鳌头的局势。中国连锁行业集中度还不是很高, 苏宁虽然业绩骄人, 但要想在市场份额上一枝独秀仍有悬念。截至2008年, 家电连锁渠道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占20%左右, 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日本家电连锁渠道份额达到75%, 西欧家电连锁渠道份额达到50%。国际巨头百思买和山田电机都对中国家电连锁市场野心勃勃。

苏宁靠差异化取胜

苏宁基本上坚持了走差异化的战略路线, 追求通过服务上的差异区别于其竞争者。对客户体验的重视体现了苏宁差异化战略的经营思路。最早时期, 苏宁以服务制胜空调市场的销售经验已经体现了其对差异化的追求。会员营销策略成功地结合了苏宁连锁规模对顾客的吸引力和其推行的“以服务客户为中心”营销。2006年推出的“3C+旗舰店”模式, 从店面环境、服务导购、开放式体验陈列等细节上赋予了苏宁连锁店创新和国际化的形象。在供应商方面, 苏宁积极地促进“合作共赢”。截至2008年年中, 苏宁拥有了716家店面;规模经济有助于苏宁优化供应链, 并提高和厂商的合作质量。依托SAP信息系统, 2005年苏宁实现与供应商B2B对接, 使双方实现数据共享、在线对账、电子订单等, 节省了对接管理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差异化经营主要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创造利润, 对于吸引那些对价格特别敏感的消费者的效果有限。价格不仅仅由成本决定, 它还体现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通过服务或创造商品增值, 提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意愿, 是差异化经营实现利润的主要方式。通过差异化经营, 苏宁侧重提高单店效益以取得良好的利润率。

国美一直以来侧重的是用成本领先的战略取得市场上领先地位。国美能保证其具有竞争力的低价是通过对成本的成功控制实现的。低价的保证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加速了国美扩张性的增长。掌握越来越大的销售规模赋予了国美与供应商之间的话语权, 大批量的直接采购降低了国美进货的成本。

利润作为价格和成本的差额, 在低价策略的前提下, 只有通过压低成本才能实现利润。国美门店总数的优势强化了其在成本上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优势, 形成低价与低成本互相巩固的循环, 强化了其扩展模式的经营。单纯扩张直至巨大的规模必然降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 同时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如果不能被同步满足, 将对其总体服务水平带来巨大压力。因为观念、资金等方面的资源, 中国零售企业中高层的专业技术人才, 包括营运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都严重缺乏。由于激烈竞争下获得此类人力资源的成本很高, 必然会面临经营成本提高或者连锁经营总体质量下降的难题。同时, 随快速扩张而来的是协调管理成本的增加。

潜在的竞争者百思买中国试水。百思买在其发展的三大主要阶段中调整了相应的经营战略, 2005年以来, 其细分客户以展开“客户中心型”的战略, 巩固了自己在北美行业中的地位。对于细分客户, 以及单店效益, 百思买都具有卓越的经营经验。2006年5月, 百思买通过1.8亿美元对江苏五星的注资, 获得这个家电连锁前五名之一企业的51%控股权。如果百思买能通过五星在全国近200家的门店推行其自己的盈利模式, 那么百思买对苏宁的市场份额将构成威胁。

苏宁的前景看好

与成本领先的战略相比, 差异化战略能更有效地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应对空间。供给的商品变得越来越丰富的同时, 人们对家电的消费诉求已从单纯的家用功能向健康、环保、美观、装饰等方向发展。消费者对连锁销售的需求不仅是符合需求的商品, 对完善的服务的期望也逐渐提高。

差异化战略强化的是专业型的竞争力, 力图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作为利润增长点, 对消费者更有粘性, 可替代性相对较低。非传统销售渠道的快速发展正在削弱连锁店低价战略的竞争力, 通过提高消费者对品牌销售的忠诚度, 是保留客户的有力武器。专业竞争力带来的增值是利润创造更为有效的方式。“客户中心型”的百思买公司毛利润率在25%左右, 而中国零售业的平均利润在10~15%左右。

以价格战为主导的经营模式是家电零售行业发展中潜在的制约, 而差异化战略有利于优化管理上下游关系。价格战促使的是零售商压低进货成本, 进而导致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紧张, 长期而言, 上下游合作充满隐患。优化供应链的需求强调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在共赢合作的模式下, 有利于控制进货质量和管理的成本。

建议

坚持差异化的战略对苏宁仍是利大于弊的选择。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的迅速增长, 营销不可不重视网络这个渠道, 与此同时, 价格却难以作为实体店与网上低价店铺之间竞争的焦点。强化实体店的差异化服务, 利用连锁规模发展社区营销。2006年以来与国美的角逐使苏宁偏重了扩大规模的经营模式, 毛利润率明显见回落。消费低迷时期, 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服务更有竞争潜力。

上一篇:主导作用下一篇:旅游产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