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分爱》

2024-10-12

《十一分爱》(共8篇)

《十一分爱》 篇1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发展, 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 彰显“搏与进取润泽成长之本, 爱与创造绽放生命之花”人文特色校风采, 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 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我校的课程包括两类, 一是根据校情学情进行校本化处理的国家课程, 即必修和选修一;二是根据学校人文特色育人目标, 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涵养学生人文精神, 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具有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即选修二。下面主要介绍由学校和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

一、崇尚人文, 打好精神底色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 有什么样的课程, 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培育学生需要课程, 成就学生也需要课程。所以, 我校的校本课程设计在大的课程体系框架下, 主要立足于体现办学特色和实现育人目标。办学特色是人文, 育人目标是用“爱与创造绽放生命之花”的绿色人文办学理念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胸怀和人文关怀的纯朴的孩子, 健康的学生, 美好的公民”。我校人文特色办学定位, 是考虑了现实与未来, 更传承了历史与传统。十一中学从1952年建校至今, 历经风雨六十载, 特色发展二十年。从1993年开始, 十一中的老前辈们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富有人文精神的“绿色教育”办学思想, 以及“爱与创造”的学校精神, 这些已成为几代十一中人用心用力、共同创造并传递的精神薪火。数以万计莘莘学子身体力行、接续弘扬的“搏·爱”校风, 已升华为十一学魂, 牵系着青春, 牵系着希望。近年来, 偏理科轻人文、重知识轻修养的诸多教育问题较为普遍, 加强人文素养提升, 打好人格精神底色, 已经成为当下许多教育人的共识。

我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以使学生关注人文、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 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 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 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 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 结合本地资源, 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人文、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 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 进行表达与交流, 并学会自我管理, 初步转变学习方式, 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 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 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 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 提升人文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我校所倡导的人文教育, 不只是人文知识的习得, 更在于人文精神的涵养, 健全人格的养成、高尚情操的塑造、综合素养的提升。人文教育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以文化人, 构建课程体系

在人文特色课程建设中, 我校坚持“以校本研发为主导, 以整合选修为途径, 以人文学科为特色, 以精品课程为引领”, 按照人文沈阳、人文辽宁、人文中国和人文世界逐级扩展的课程主线, 现已形成三个系列涉及七个领域的样本课程。三个系列有:风土乡情、经典赏读、实践探究;七个领域有:科学与自然、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技术及综合实践等。

(一) 人文课程

1. 风土乡情系列:

此类课程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感悟人文沈阳、人文辽宁”为课程目标。具体做法是:研发能“接地气”的校本课程, 如政治组的《沈阳历史之〈古迹寻踪〉〈盛京旧事〉〈工业脊梁〉〈城市力量〉》系列的走廊课程, 地理组的《沈阳城市规划》、历史组的《满族文化》、语文组的《节日文化》、生物组的《十一校园植物志》等研究课程。

作为目前省内唯一一所培养西藏学生的高中, 为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 学校专门开发了《西藏历史》《西藏地理》等校本课程。目前我校有在校西藏学生177名, 去年毕业的48名学生全部考入国家一本大学, 其中29人考入“985工程”院校, 14人考入“211工程”院校。

2. 经典赏读系列:

此类课程以“提高读写能力和审美情趣, 汲取人文素养, 弘扬人文精神”为目标。具体做法是, 开设阅读经典著作和欣赏影视作品课程, 如语文组以高效阅读为主线的《高效阅读与快速写作》课程;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聆听先贤的箴言》《我看道德经》《论语选读》等系列国学教育课程, 英语组的《英文电影赏析》《英文经典诵读》等。学校为创设大阅读氛围, 还创办每季一期的人文阅读期刊《新征读本》, 专门在图书馆开设800平方米的开放式阅览大厅, 师生可随时选读二千多本图书, 让书香伴师生成长。上学期,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我们还开发了融合文史地哲知识的《人文大课堂》视频系列课程, 包括文化纵横 (文学) 、动感天下 (政治) 、历史长河 (历史) 、天南海北 (地理) 、中外名校公开课六个模块, 每周五第8节高一高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课上课。

3. 实践探究系列:

此类课程以“养成学生求真求实的学术研究品质, 促进人文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 具体做法是开设研究课程和开展实践活动。如, 历史组的《中学生写家史》, 引入了“历史写作”这一新颖的研究性课题, 让学生透过历史的眼光看待周遭、运用历史的智慧对待生活。在首届辽宁省历史学会主办的首届辽宁省中学生写家史大赛中, 两个特等奖均为我校学生获得。这类课程的课堂既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如地理组带学生赴吉林丰满水电站、兴城古城、长白山天池等实地考察地质地貌;历史组的“亲尘”系列实践课程, 带学生到辽宁省博物馆讲《辽河文明》, 到沈阳故宫博物院讲《龙兴盛京》, 到长春伪皇宫讲《梦断新京, 追忆末代皇帝溥仪的往事》等。外出实践, 学生不只是参观考察, 更是学习上课。只要是课程建设、学生发展需要, 校内外资源都为我们所用, 像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昭陵、福陵、沈师古生物博物馆等都成为了我们常用的校外学科教室。

(二) 德育课程

我校的德育课程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责任教育和规范教育为重点的成长课程, 另一类是以拓展训练和沟通交流为重点的互动课程。

成长课程系列:高一年级“启航日志”课程, 通过新生军训、人生规划等, 帮助学生“树立好目标, 养成好习惯”;高二年级“搏爱日志”课程, 通过优生拓展、社会调查等, 促使学生“学习好榜样, 育成好品质”;高三年级“赢家日志”课程, 通过成人仪式、百日誓师等, 成就学生“收获好成绩, 赢得好未来”。

互动课程系列:主要包括以拓展训练为载体的校内互动课程和以“四访三会”为渠道的家校互动课程。每年的远足拓展训练已成为十一中学的特色品牌实践课程。

在这些德育课程体验中, 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 “绿色教育映照进每一个角落, 人文关怀体现在每一个时刻”!

目前, 我校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按照“生本性、时代性、地域性、趣味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六项维度, 进行了深度开发、广度拓展, 已开发出13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 编印出46本校本教材, 供学生个性化选择和使用。我校选修课的教师有的聘请高校教授、社会学者, 但更多的是我校老师。在课程研发过程中, 我们做到三个“凸显”, 即凸显“丰富性、多样性”, 凸显“参与性、互动性”, 凸显“人文性、特色性”, 努力打造人文特色品牌课程。

(三) 社团课程

目前, 学生社团联合会依托学科延伸, 在组建百余个社团基础上, 不断优化为现今46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社团, 像魔方社、创新社、新格桑合唱团等。学生可自主选择, 但需人人参与, 每周四第8节课在社团教室开展活动, 那一刻, 学生们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个性张扬着, 绽放青春。

2013年荣获“沈阳市十佳中学生社团”的健美操社团, 组建十余年来, 硕果累累, 先后培养出4名世界冠军、94人次全国冠军、178人次辽宁省冠军, 国家一级运动员70余名、二级运动员100余名, 并不断向北大、人大、厦大等名校输送人才。

新征诗文社组建两年来, 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人数多达上百人次, 其中6人次荣获金奖、21人次荣获银奖、38人次荣获铜奖, 加上其余奖项, 获奖人数多达上百人次。多名获奖学生的作品已由线装书局等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社团在2012年荣获“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摇篮奖”, 2013年斩获“全国文学大赛创作基地”荣誉称号。该社团坚持自编的《流年》杂志, 培养了百余名学生的采、编、校、绘、摄、写等综合能力。

新征创新社成立十二年, 共参加辽宁省及全国大赛16次, 92人次获奖;特别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两位同学, 2012年被保送到武汉大学。该社团2013年也荣获了“沈阳市十佳社团”称号。

再如“风华戏剧社”自编自演的校园剧《柠檬黄的味道》, 获全国中学生校园剧大赛金奖和去年沈阳市中学生戏剧节展演金奖;2014年我校原创话剧《文成公主》, 50名汉藏学生同台演出, 在全市中学第二届话剧节中一举夺得第一名。

三、以文育人, 一切服从课程

学校建设和管理一切服务于课程实施需要, 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学校校园规划实现以文育人功能, “四区”“十景”, 校园处处是风景、每处景致皆含情。

校本课程实施需要有更多的专用教室。为全力保障这项工作, 学校先后专项投入400余万元, 建立了20个专业教室、8个人文学科特色教室、2个IPAD教室, 引进校园导视系统等, 确保走班选课顺利进行。

有硬件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课程建设, 特别是要有开发课程能力的老师。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 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 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 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 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 教师注意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课程活动开展前, 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 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 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近两年, 我校投入经费, 加大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课程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鼓励有专长有能力的老师开设多门校本课程, 并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职称评定细则中。

四、人文兴校, 彰显办学成果

人文教育培养的“十一”学子阳光而健康, 向上而进取。孩子们以追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在和谐全面发展为乐, 他们是真正的生命之宝、希望之源、学习之神和独立之根。师生投入学习和工作, 就是在爱与创造, 就是在唤醒生命, 就是在赢得尊严。在各专长领域诸多学生获得的奖励中, 我们收获了成长;在连续五年获得沈阳市“高中入出口增值评估奖”中, 我们收获了坚定;在连续七年皇姑区文科高考状元、榜眼花落我校中, 我们收获了自信。发展人文特色, 创建校本课程, 用“搏与进取”润泽成长之本, 用“爱与创造”绽放生命之花。

《十一分爱》 篇2

早上好!我是五(2)班的 同学,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携手爱地球》。

4月22日即第42个世界地球日已经悄然溜走了近十小时了,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地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它是我们赖以生存之地,我们每一个人都理应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可是我们是不是都这样做了呢?

当我们忍受气温的骤然变化时,当我们已渐渐忘记春天的感觉时,当我们听到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百年大旱时,当我们从T恤直接过渡到羽绒服时,当我们偶尔抬头发现天空已经不是那么湛蓝时,我们都在不约而同的问着一个问题:我们的地球到底怎么了?

随着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生活也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最时尚的词汇。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积极提倡并从点滴做起,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本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此向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1、平时勤动手、多动脑,学会旧物巧利用,变废为宝。

2、在家中、学校、社区和父母、同学、朋友一起种上几盆鲜花,栽上几棵树,既可以改善空气,又能让生活中充满春意。

3、注意节约用电。我们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空调、饮水机,拔掉插头。特别是我们常用的电脑,如果短时间内不用,就将它转为睡眠模式。如果长时间内不用,就将它关机。这样既省电又维护了你的电脑,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4、注意节约用水。将水龙头随手关紧。

5、少用纸巾,改用手帕。重复使用纸张,双面使用。多发电子贺卡、电子邮件,做到节约用纸。

6、远离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减少白色污染。杜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森林资源。

7、自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废旧电池不能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要把它们放进专门的垃圾箱中,集中回收,减少污染

8、购物时,要尽量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

多一分预设多一分生成 篇3

片断1

师:重返离别了20余年的故乡, “我”的感受如何?

生:“我”感到故乡衰败、冷漠。

生:“我”感到故乡很萧索。

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对前两位同学的回答, 教师大加赞赏, 对最后一位同学的回答, 教师未置可否。然后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片断2

师:“我”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 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故乡毫无生气。

生:“我”感到故乡萧条、冷落。

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师 (非常惊奇, 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变”字) :这个见解很有新意。大家想一下, 故乡的什么变了, 具体变化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后热烈发言)

生:故乡的景变了, 记忆中的故乡明丽动人, 现在的故乡萧索、荒凉。

生:故乡的人变了, 儿时的闰土天真活波, 现在的闰土是一个“木偶人”。

生:杨二嫂的变化也很大, 昔日阳春白雪般的杨二嫂变得贪婪势利。

生:杨二嫂为什么会变?——穷, 人穷志短。从杨二嫂身上折射出人们的生活变了。

……

课堂上灵气飞扬, 被激发起来的思潮奔腾不息, 直到下课学生还意犹未尽, 沉浸在“故乡”巨变中。课后, 笔者针对两位教师对“变”的不同处理和他们进行了交谈, 他们都很坦率:第一位教师说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学生的回答令他始料未及;第二位教师说备课时对故乡的变化有所考虑, 但未打算作为教学内容, 听了学生的回答他很惊奇, 没想到师生的解读不谋而合, 便迅速改变了预案, 以“变”作为教学此文的切入点, 没想到上出一堂精彩课。

与两位教师的一席交谈, 引发了笔者对“预设”与“生成”的一些思考。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语文课堂, 认为课堂教学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 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它倡导课堂的直接生成, 主张“少一些预设成分, 多一些动态生成”, 逐步实现“变预设为生成”, 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但是, 不少教师机械地解读了“生成”, 认为追求“生成”就要摒弃“预设”, 甚至主张实施“非预设性教学”。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不等于不要预设。面对千变万化的语文课堂, 不去预设而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者是“大智”, 试问, 能达到“大智”境界者有几人?摒弃预设后, 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有之, 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有之, 陷入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有之。或许, 学生活跃了, 课堂热闹了, 但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这类课堂, 想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尚且不能, 又岂能有精彩的生成?回头再看看上面的片断:在第二个片断中, 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备课时就有所预设, 所以, 课堂上他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答问中稍纵即逝的生成点, 并加以放大、拓展, 在高屋建领的运筹中获得了一次流光溢彩的生成机会。在第一个教学片断中, 可生成的动态资源也曾翩然而至, 为什么却和课堂擦肩而过呢?究其原因, 是教师课前没有深入钻研教材, 该想到的毫无预设, 所以, 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一闪而过却难以察觉, 痛失了一次激情与智慧生成的良机。笔者认为, 生成是一种充分预约后的精彩, 它只开放在辛勤耕耘的土地上, 不会光顾缺乏预设的课堂。不去预设而企望“妙手偶得”那是碰运气, 即使燃起生成的火花也会瞬间熄灭 (如第一个片断) 。教师要俯下身子多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从深度和广度上钻研教材, 对教材烂熟于心, 能够“批大隙, 道大家”。

教研需多一分爱多一分虚心 篇4

一位教研员听课后当众评价课堂教学得失。还没等权威的话语落音, 执教教师大声回敬:“你的说法, 我不敢苟同……”大家不欢而散。

一位教研室主任这样当众点评我的课:“我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当然我不是很了解你的学生情况, 如有不当, 请批评, 因为我同样需要你的建议……”我愉快接纳了这位主任的观点, 并很感激如同“赶鸭子上架”的这节公开课, 因为我从中享受到了爱和成长的快乐。

一位教研员在教室观课, 实在着急, 就与执教教师商量后, 说:“好了, 下面让我来教。”不说同堂异教的价值有多大, “你也试试”的嘀咕声与教研员的良苦用心反差极大。

“嗨, 现在的教师有意见不积极发表, 给他建议又不照着办, 似乎是自以为不得了……”这是一位天天辛劳不见效果, 的管教学管理的朋友对我所诉的苦。

为什么网络议课能让每个人坦诚相见, 说出心里话?为什么同样是当众批评有的让人无法接受, 有的却让人快乐无限呢?根本的原因在于是否做到了“首先要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陈大伟语, 《人民教育》, 2006.22) 。说白了, 就是参与教师尤其主导教研活动的权威人士需要多一分爱护之情, 受批评者自然就增长一分虚心, 教学研究就会在爱的交汇中平和前行。

职业责任感让教师没有办法不爱自己的学生, 不爱教学事业。只要教师不想改行, 就有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望, 盼望释放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主张。但是在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场所, 要么失语, 要么妄语, 造成有些教师明知道对教学、对学生有益, 而潜意识里抗拒优秀的教学建议, 给教研活动效果打上了折扣, 甚至发生了不愉快的行为。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学风和诚意的欠缺。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教师怕说不好丢面子, 或者怕说出来对方不接受而徒伤感情, 当教研活动主持人点名让发言时只好搪塞几句场面话。二是有的教师拿自己的观点、经验衡量别人的教学情景, 妄加评论, 表述生硬。于是, 不少教师在交流中产生了抵触情绪, 出现了由妄语变成了失语, 甚至沦为可怕的沉默的情况。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我认为, 同事之间、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上下级教研人员之间应在平时不断加强沟通, 从生活态度到工作作风彼此多了解, 多融合;集体研究活动时, 设身处地地为同事着想, 心平气和地进行商讨, 注意公众场所研讨策略。此外, 作为一般参与者的教师, 应多一分理解, 多一分虚心, 提出意见要婉转而明确, 力避指责性话语, 以尊重、征询、商量甚至取经学习的态度, 在虚心听取主讲人解释的基础上, 诚恳提出合理、切实的意见或建议。这样的做法会更妥当些。从“评课到议课”, 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变化, 更是从“居高临下的判官”到“主人家的访客”, 甚或降到更低位置“仰望点什么” (《人民教育》2006.22) 的态度转变, 是从“一厢情愿, 一吐为快”型, 向“想人所需, 爱心献血”式的转变, 这样可以实现在研讨活动中好事做好, “保护受施者的尊严” (《现代教育导报》) 。而执教研讨课或者教研课题的主讲人, 要有学者的气度。古人云:“恶我者为我师。”何况同事只是为自己的教学业务“输血”, 不是存心伤人, 这样怀着感激之心, 即便偶尔微痛也会迅速转换成快乐。

增强同事之间的合作研究、互相学习的诚意, 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辽宁青年》“测诚与增诚”的文章给了我们很好启示:如果心存怀疑并试图推测别人的诚意, 那么只能损害甚至瓦解了相互信任, 什么事也办不成;如果不计较一切原因, 自己一门心思地以诚相待,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发自肺腑的爱护同事, 就没有达不成的合作, 就没有不融洽的教学研究活动。

理性的教学专业成长, 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有了长远、明确的业务成长目标, 就容易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不会因为境遇变迁而忽冷忽热。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杂志作用极小, 甚至很多教师不曾触摸过。好习惯在开始阶段需要外力压制, 所以, 形成学习的风气也就需要建立学习的有力机制。因此, 学校要给每位教师至少订阅一份与其本人教学密切相关的刊物 (这比其他福利要有意义的多) , 让教师直接在自己的刊物上读读画画、写写记记, 建立起教师评论交流好文章制度。学校还应“逼迫”所有教师养成读书、借助网络学习的习惯, 避免出现凑字数摘抄笔记的应付现象。当教师善于学习了, 就会很容易地发现与同事在教学技术、教学思想上的细微差异。我曾到某些学校观课, 获益良多。学问往往在不经意的地方。教学不能仅靠技巧, 更多的应当依赖思想。所以, 教研活动要牵引教师的思想产生美丽的碰撞。只有教师的思想都活跃了, 教研活动就再不会有可怕的沉默了。

一位真正爱学生, 爱教学的教师, 是胸怀教育全局、真心爱自己的同行的人。只要大家都多一分爱, 多一分虚心, 就能真诚地、面对面地交流, 就能实现共同提高, 从而使教学研究成为所有教师快乐的源泉。

摘要:一位真正爱学生、爱教学的教师, 是胸怀教育全局、真心爱自己同行的人。只要大家都多一分爱, 多一分虚心, 就不只是在网络环境下, 而是在更多场所里也都能真诚地面对面交流, 共同提高。这样, 教学研究就能成为所有教师快乐的源泉。

《十一分爱》 篇5

六年来, 锦州市畜牧兽医局紧密围绕省畜牧兽医局畜牧业发展推进计划, 紧密围绕锦州市信息宣传的工作重点, 服务养殖, 服务基层, 服务全国, 开拓思路, 科学发展, 在工作中求新求变, 在创新开拓上做文章, 在深入实践上下力气, 使得信息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效, 呈现出日新月异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锦州市的动物卫生信息工作, 起步早, 建设快, 机构完善。

早在2006年6月, 锦州市畜牧兽医局即成立了专门的市动物卫生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编制7人, 为独立法人全额事业单位, 独立办公地点, 是全省率先组建的市级动物卫生信息工作专职单位。市畜牧兽医局拨款60万元为其建设了高标准独立机房, 配置四台服务器、全套信息工作设备和高速光纤, 市畜牧兽医局任命副县职的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兼任信息中心主任, 招收七名计算机本科毕业大学生开展这项工作, 使得锦州市动物卫生信息工作初始即是高起点、高规格。2009年, 市局领导再调入两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 使得信息工作更加向专业化发展。

锦州市的动物卫生信息工作, 高投入, 高驱动, 基础雄厚。

锦州市畜牧兽医局专门将市局的一台中华轿车无偿拨给市信息中心使用, 用于深入县乡促进信息工作。每月市局会拿出专项资金奖励月评优秀信息, 每年年初, 市畜牧兽医局都会召开专门信息宣传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高调奖励信息宣传工作标兵和先进工作者。每年市局还要投入5万元专项资金给市信息中心, 用于开发锦州市畜牧兽医信息平台的建设, 强化信息工作。锦州市动物卫生信息工作如虎添翼, 柳暗花明。

锦州市的动物卫生信息工作, 新意多, 成效好, 科学发展。

2006年, 锦州市率先建立全省第一个市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平台, 锦州市畜牧兽医在线网站, 展开信息化建设系列工程, 全面利用网络信息为三农服务。

2007年, 锦州市再次率先建立畜牧兽医系统OA网络办公平台, 将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人员一千余人全部纳入, 开展网上办公。通过站内公告、邮件、短信等多个信息渠道, 上级文件通知第一时间下达基层, 基层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省市, 网络办公现代化不仅节约了大量电话、纸张等办公费用, 还使得上通下达的沟通快捷顺畅, 工作效率成倍增长。同年开通的畜牧兽医人员小号网, 再将全系统人员纳入网络, 沟通更加简便, 办公成本再度降低。

2007年, 锦州市畜牧兽医局制定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 详尽规定信息工作目标及考核细目十二条31项, 正式将信息工作纳入全局工作考核范围。锦州畜牧兽医在线信息网站大动作改版, 政务公开、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新闻信息、畜牧产业、疫病防控、检疫监督、产品安全、兽医医政、监测预警、党建行风、论文调研、动监文化、网上课堂等21个大类46个小类全新栏目上线向社会公开, 每日上传各类信息百余条, 信息更新量翻了五六倍。

2008年, 网站增加“人物风采”和“基层标杆”栏目, 每月各一辑, 重点树立锦州畜牧兽医系统的典型集体和人物。畜牧兽医工作成就的总结和宣传成为信息工作重点。

2009年, 市畜牧兽医局举办两次大型信息员培训班, 请来报社首席记者和摄影师, 向全系统108名信息员悉心教授信息写作与摄影知识, 信息稿件的质量与数量双双提升。

2010年, 锦州市畜牧兽医局对每月上报信息开展评选, 评出五条优秀信息, 开展每月信息评述。召开专门信息宣传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市局出资对全市信息工作标兵和信息工作先进工作者26人进行表彰, 这项表彰不含入任何领导, 只表彰信息员, 是实打实的对信息员队伍的激励。建设“聚焦动监”网络视频栏目, 自拟主题、自编脚本、自行拍摄、自做后期, 拍摄专题片, 以生动影像方式立体宣传畜牧兽医工作成就。

2011年, 锦州市畜牧兽医局建立信息工作QQ群, 将全部108名信息员纳入其中, 开展网络信息工作培训, 仅当年就培训了8期。建立锦州动监博客网, 成为全国第一个畜牧兽医行业博客, 畜牧兽医人员的个人风采有了展示的平台。

2012年, 征订现代畜牧兽医专业刊物工作创历史性突破, 完成推广任务1 958套, 为全省最高。自行筹建的锦州市畜牧兽医网络图书馆登陆锦州畜牧兽医在线信息网站, 陆续成套地为畜牧兽医人员提供专业书籍的网络学习参考与指导。

锦州市动物卫生信息工作, 队伍大, 效率高, 强将精兵。

锦州市畜牧兽医局局长董树君作为市局一把手, 极为重视信息工作, 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浏览系统内上报的各类信息, 熟练运用网络办公系统批转文件和下达指示。他经常亲自召开全市信息工作会议, 到信息中心现场办公, 为信息工作开展绘就蓝图, 并监督进度与力度。

分管信息工作的局纪检书记杜文伟, 市政府秘书出身, 全局文学素养最高, 文笔最好。他倾力信息工作开展, 经常听取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经常亲自深入基层调研信息工作, 不仅时刻关注信息质量的提高, 还亲自主笔写出信息稿件文章带动全局。

锦州市动物卫生信息中心主任朱宏沈, 懂电脑、懂网络、懂写作、懂摄影、懂畜牧兽医, 是局党组专门培养的合适人选。他是系统内的小说家, 也曾做过专业文学编辑, 信息员培训班和网络课堂多半由他亲自主讲。

在锦州市畜牧兽医局系统, 每个局机关处室, 每个局直单位, 每个县市区局及其所属单位, 每个乡镇区域所, 都有一名专职信息员从事信息宣传工作, 总人数达到108人。

义县种畜禽管理站房永新, 是脱颖而出的信息员佼佼者, 是锦州市畜牧兽医局树立的信息工作标兵。他在2010年全年, 一人产生原创信息248篇, 相当于每个工作日都有一篇原创信息产生, 高产高效, 一人就撑起了义县全县原创信息报送的半壁江山。

锦州市动物卫生信息工作, 视野广, 心肠热, 服务全国。

锦州畜牧兽医在线网站“你问我答”栏目, 建设于2009年。建设的初衷是市畜牧兽医局利用网络信息及时性好、传送快的特点专为锦州地区广大养殖场户设立的。只要养殖者们在线提出有关畜牧兽医方面的任何疑问, 市信息中心立即在线解答, 为其排忧解难。然而其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 很快, 省内其他市的养殖者也来网站提问, 范围扩大至政策法规、畜产品安全、畜牧兽医人员待遇等更多方面。随后, 外省市相关人员也来网站咨询。市畜牧兽医局高度重视起来, 责成市信息中心一名副主任亲自每日在线主持此栏目, 并专门组织畜牧、兽医、检疫监督、种畜禽草原、畜产品安全、医政、预警监测各方面高级专家18人建立了专家队伍, 共同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实时在线解答服务。到2012年5月为止, 锦州畜牧兽医在线“你问我答”栏目受到了全国养殖者的关注, 有除西藏、新疆、台湾之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来网站提问, 问题607条, 栏目专家细致热心及时准确解答, 影响力与日俱增。

锦州市动物卫生信息工作, 活动多, 气氛热, 活跃全局。

锦州市畜牧兽医信息工作不仅承担信息稿件的采集公开和上传下达, 还在锦州畜牧兽医在线网站上经常举办各类活动, 引领精神文明, 丰富全局文化生活。“动监文化”是网站常设栏目, 畜牧兽医人员创作的诗歌、散文、歌曲、小说、心得等多种文学体裁作品五彩缤纷。“调研报告网络大赛”、“心得写作网络大赛”、“摄影作品网络大赛”、“社会宣传大赛”等网络活动层出不穷, 畜牧兽医人员踊跃参与, 锦州市畜牧兽医系统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 工作热忱空前高涨。

经过锦州市信息人员的努力建设, 目前, 锦州市畜牧兽医在线信息网站已成为全国畜牧兽医行业中栏目最多、更新量最大、浏览量最高、服务面最广的市级畜牧兽医专业网站。2011年被锦州市政府授予优秀信息网站称号。锦州市动物卫生信息中心连年被市畜牧兽医局评为先进单位。

《十一分爱》 篇6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成就

(一) 总体规模不断增大, 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进一步提升。

截至“十一五”末, 广州市共有民营单位81.85万户, 比“十一五”初期的40.66万户净增41.19万户, 增长超1倍, 年均增长15.0%。其中, 私营企业20.41万个、投资者人数37.05万人、雇工人数96.92万人、注册资本2606.07亿元, “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88.7%、4.9%、53.3%和98.4%。个体工商户59.69万户、从业人员95.35万人, 资金数额99.96亿元, 分别增长2.09倍、2.13倍和1.69倍。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有所上升。累计实现增加值15693亿元 (2010年数据为快报数, 下文涉及的所有2010年年度数据, 除工商局数据外, 均为快报数) , 年均增长14.1%, 比全市GDP年平均增长水平出0.6个百分点, 成为广州经济强大的增长域。民营第一、二、三次产业累计分别实现增加值307.36亿元、5628.97亿元和9756.68亿元, 年均增长4.4%、13.8%和14.7%。“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0年, 广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 达4056.05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8.2%, 比“十五”最后一年的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

(二) 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能级不断提高

广州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三二一”结构格局在“十一五”期间显得更为突出。“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 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为1.8︰34.6︰63.6。其中,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上升2.8个百分点, 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6个和2.2个百分点。2010年, 民营第三产业对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贡献最高, 达62%, 拉动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4个百分点;对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为39.8%, 拉动全市第三产业增长5.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结构的优化, 为自身产业能级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化项目建设中, 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成为推动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 专业园区及专业市场普及, 集聚式发展加速推进

目前, 广州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产业园有30个, 创业产业园33个, 批发市场园15个, 形成了民营企业向各种园区集聚的新景象, 同时, 这种集聚也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形成。花都区狮岭镇皮具、增城牛仔服装和汽车配件、番禺珠宝、天河软件、从化摩托车等20个产业链集群相继形成。其中, 花都区狮岭镇集聚了6200多家皮革皮具企业, 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成为“中国皮具之都”;增城新塘镇牛仔服装产业基地, 集聚纺织企业1400家, 年产服装2亿件, 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 成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

民营经济各种经营业态也主导着广州市各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占据了近8成的市场份额, 集聚形成了一批具有“广州价格”的商品交易市场, 成为全国同行商品销售的“风向标”。

(四) 品牌数量增多, 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截至“十一五”末期, 广州市民营企业分别拥有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8件、17个、150件和136个;拥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48个, 拥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2个, 分别占到全市的50%和38%;民营企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的31家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的9家被授予“2009年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称号, 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步伐得到不断加强及加快。

(五) 就业和税收大幅度增长, 社会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广州市国有企业和集团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 从这些单位分流出来的人员以及新增加的就业人员有相当多的部分加入了民营经济各种业态之中。“十一五”初期至2010年三季度末, 广州市民营经济净增加就业人员116.98万人, 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 吸纳从业人员达到305.40万人,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5%。民营经济迅猛发展而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多, 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 也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经济累计实现税收收入2453.18亿元, 占全市国地税收入合计的23.2%;年均增长22.2%, 比全市国地税收入合计年均增长16.6%的增幅高出5.6个百分点。其中, 私营企业实现税收收入920.98亿元, 年均增长19.3%, 个体户实现税收收入202.736亿元, 年均增长39.3%。

(六) 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升, 外向型发展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进出口总额将近翻一番, 这与私营企业出口迅猛增长是分不开的, 私营企业无论是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还是占广州市进出口总额比重方面都呈跳跃式增长。期间, 私营企业累计进口总额为374.23亿美元, 年均增长23.4%, 高于广州市进口总额15.6%的年均增速;私营企业进口总额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重也由“十五”末期2005年的14.9%提升到“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20.6%, 平均每年提升1.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出口总额为349.30亿美元, 年均增长26.6%, 高于广州市出口总额12.7%的年均增速;私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0.8%提升到2010年的19.4%, 平均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

单位:亿美元, %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特征

(一) 私营企业做大做强趋势明显, 个体户平均规模萎缩

截至“十一五”期末, 广州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7897户, 期间净增加17177户, 增长55.9%。其中注册资本超千万的户数增长最为迅猛, 1000万元以上有5998户, 期间净增加3494户, 增长1.4倍;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有219户, 净增加158户, 增长2.59倍。户均注册资本达127.66万元, 比“十五”末期的116.89万元增长9.2%。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个体户数量急剧增多, 但规模普遍偏小所呈劣势越趋明显。“十一五“期末广州市个体户数量达59.69万户, 比“十五”末期翻了一番还多, 但户均资金数额却由“十五”末期的2.08万元下降为1.67万元, 下降近两成, 降幅为19.3%。

(二) 民营投资增长乏力, 工业为占比最大行业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2.60亿元, 年均增长不到3个百分点, 增长缓慢, 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6.5%, 民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十五”最后一年的27.8%下降为“十一五”最后一年的16.6%, 年均下降2.2个百分点。

截至“十一五”末, 广州市共有民营工业企业59752个, “十一五”期间净增加32808个, 增幅为1.22倍, 累计实现增加值5244.37亿元, 年均增长14.8%, 高出整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占期间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33.42%, 是民营经济占比最大的行业。

(三) 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占全市超六成份额, 房地产业占比萎缩

“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民营商业借助“扩内需, 调结构”的利好政策扶持, 强劲增长, 呈现销售畅旺的良好态势。期间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30855.55亿元, 年均增长10.6%;实现商品零售总额9275.68亿元, 年均增长14.2%。实现增加值3218.45亿元, 年均增长17.2%, 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8%。截至“十一五”期末, 广州市民营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和个体户数分别为4万户和44.21万户, 比“十五”期末净增加0.88万户和16.39万户, 增速为28.2%和57.2%;吸纳从业人员107.76万人, 比“十五”期末增长92.6%。

“十一五”是房地产业最不平凡的一个时期, 房价飞涨, 在短短的5年时间中, 商品房销售单价翻了两番多, 高涨的房价已成为市民最为关注担忧和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广州市房地产企业在“高速增长——打压——平缓上涨甚至下降——恢复性增长——报复性增长——打压——平缓上涨”的怪性循环环境下, 得到整体增长的同时, 也迎来了一轮较强的行业洗牌。很多中小企业在打压的环境下, 遭遇资金或其他方面问题, 纷纷转型或者倒闭, 而生存下来的大部分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 在恢复性增长和报复性增长的春天里得到了壮大和地位的巩固。“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 而民营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8.5%。其占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十五”末年的59.7%下降为“十一五”末年的44.2%, 年均下降3.1个百分点。

(四) 与江浙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广州民营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但与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一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十一五”最后一年2010年, 广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2%, 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38.2%, 远低于江浙地区一些城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超一半的水平。二是民营企业规模还较小。广州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超过70%。具有驰名品牌、拳头产品的民营企业占全市民营企业的比重非常低。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准入难”在不同行业仍广泛存在

准入门槛过高, 对民营企业限制多、关卡多、收费多, 前置审批环节多, “玻璃门” (看得见, 进不去) 和“弹簧门” (即使进去了, 最终还是要被弹出来) 等现象仍较突出。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其他经济类型同等的市场准入待遇, 制约了民营经济在该行业的发展。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 如《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 要“放宽投资领域”, 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在电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领域引进民间投资”, 但是由于推进力度、进度和企业的戒备心里, 民营企业进入非盈利性和垄断行业仍较难。

(二) “融资难”题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

“规模歧视”在广州市民营企业贷款问题上显得极为突出, 规模越小, 申请贷款难度越大。“十一五”期间, 广州市出台了《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若干措施》等, 实现了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 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具体措施, 但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09年底, 广州市私营及个体获取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69.05亿元, 仅占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的2.2%。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既有民营企业先天性缺乏信用、缺乏担保物等企业内部原因, 也有金融制度不全、融资环境差等外部原因;而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不透明, 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造成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 信息不对称, 优惠政策功效大打折扣

“十一五”期间, 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制定了各种类型、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 广州市的《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等, 对民营经济发展从外部环境上给予最为宽松的条件和最大的支持力度。但是, 这些优惠政策往往浮于文字, 难以为广大民营企业所知晓, 也就谈不上利用其中的优惠条件谋划企业的发展了。

(四)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强, 导致民营企业竞争力弱

广州市民营企业多是由个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 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投入不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少, 严重制约了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2009年, 广州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47亿元, 仅占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的2.83%。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 广州市交了白卷, 而深圳有8家企业上榜。

(五) 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意识不强限制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第一, 广州市民营企业仍然难以摆脱家族制管理。虽然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需要专业经理人参与管理, 但由于目前社会信用水平的不完善, 使得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 这样大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截至“十一五”末期, 广州市共有私营企业20.41万户, 但是真正成为企业集团的只有88户, 占比不到万分之五。第二, 广州市民营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战略管理越来越重要, 因为战略管理是在不限定条件下指引企业前进的工具。缺乏战略管理, 在政府调控频繁的条件下, 容易使企业无所适从, 濒临转型或者倒闭的境地。

(六) 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 技术人才偏少

根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 广州市私营企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92.35万人, 从文化程度来看, 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占近七成, 大专文化程度及以上的人数仅占30.2%;从技术职称来看, 技术人员13.63万人, 仅占7.1%。相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人数占60.1%, 技术人员占31.7%的比重。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仍然偏低, 技术人才仍然偏少。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 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 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中提出, 要“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 要“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实行“非禁即入”政策, 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领域”, 明确指出“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 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条件”, 要“进一步减低民营经济在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这是对广州市民营经济的一次新的更大的机遇。因此, 我们应统一市场进入的价值标准和办法, 同时, 全社会公布民营资本不能进入的领域和行业, 使民营资本有章可循。

(二) 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一是积极组建中小型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扩大民营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途径;二是调整信贷投向, 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投入;三是改革金融机构贷款管理制度, 简化手续, 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积极开创咨询、理财等综合金融中介服务;五是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六是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 应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准入条件,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到市场直接筹集资金。

(三) 利用各种社会宣传途径, 提高政策法规的知晓率

针对政府与民营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如报纸、网络、街头宣传栏、办事大厅宣传角等等, 大力宣传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成立民营企业服务机构, 完善民营经济社会服务体系, 为条件较差的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产品设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策划、产品推广、信贷担保等服务, 从而使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 减少企业投资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四) 加大研发投入,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中强调, 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这为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物质动力。一是, 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支持企业创新时, 应摒弃所有制歧视, 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只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符合产业技术政策, 就有条件同样享受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设立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对推动科技进步有贡献的人员和集体进行奖励。二是, 民营企业自身要根据新形势需要, 重视研发工作, 加大研发投入, 吸引和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 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 狠抓内部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民营企业原有的体制优势不再。民营企业要继续赢得市场竞争, 很程度上要靠完善管理制度, 狠抓内部管理来获得。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自身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二是要重视战略管理;三是要加强基础管理, 更加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企业职工安全健康卫生管理;四是要实行信息化管理。

(六) 想方设法引进和留住人才,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人才是关系到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在政府层面, 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 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民营经济就业人员的素质, 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保证;同时还要进一步清理阻碍民营经济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 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企业层面, 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利用, 激发员工的创新激情;同时还要转变理念, 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 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十一次敲门 篇7

等秘书小姐向经理通报后, 克里弗德静了静心, 提着手提包来到经理办公室门前, 轻轻地敲了两下门。“是克里弗德先生吗?”屋里传出问询声。“经理先生, 你好!我是克里弗德。”克里弗德慢慢地推开门。“抱歉, 克里弗德先生, 你能再敲一次门吗?”端坐在沙发转椅上的经理悠闲地注视着克里弗德, 表情有些冷淡。

经理先生的话虽令克里弗德有些疑惑, 但他并未多想, 关上门, 重新敲了两下, 然后推门走进去。“不, 克里弗德先生, 这次没有第一次好, 你能再来一次吗?”经理示意克里弗德出去重来。克里弗德重新敲门, 又一次。踏进房间, “先生, 这样可以吗?”“这样说话不好, 请再来一次。”经理答道。

克里弗德又一次走进去:“我是克里弗德, 见到你很高兴, 经理先生。”“请别这样。”经理依然淡淡道, “还得再来一次。”

克里弗德又作了一次尝试:“抱歉, 打扰你工作了。”这回差不多了, 如果你能再来一次会更好, 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克里弗德第10次退出来时, 他内心的喜悦和憧憬已消失殆尽, 开始有些恼火, 心想, 进门打招呼哪有这么多讲究?这哪是招聘面试呀, 分明是在刁难戏弄人。

克里弗德生气地转身离开, 可刚走几步又停了下来。不行, 我不能就这样逃开, 即使瑞德公司不打算录用我, 也得听到他们当面对我说。于是, 克里弗德稍稍地舒了一口气, 第11次敲响了门。这次, 他得到的不是拒绝, 而是热烈欢迎的掌声。克里弗德没有想到, 第11次敲门, 叩开的竟是一扇成功之门。

原来, 瑞德公司此次是打算招聘一名市场调查员。而一名优秀的市场调查员, 不仅要具备学识素质, 更要具备耐心和毅力等心理素质。这11次敲门和问候就是考查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题。

《道德经》真意(十一) 篇8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释解]

本章是老子在讲参同式地修道体验和感悟。

修道是以后天返先天的生命修为过程。什么叫以后天返先天?就是将后天具有的感知思维一概不用,一任先天的本能发挥作用。这种状况类似于胎儿在母腹受孕的状态:生命是活生生的,但一切感知不起自主作用,更没有思维,生命的维持和发育全靠母体的滋养。你说,一个妇女腹内受孕之后,她就能按照她的意图决定胎儿的生命结构和发育情况吗?不能,绝对不能。她只能营造一个好的外部条件,比如作适度的运动,营养好一些,或者进行些胎教。但胎儿生命体征构成健全与否,每天都发育成个什么样子,这是孕妇所决定不了的。所以说,妇女怀孕的过程不过是借助“道”在化育生命。追而溯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借助“道”而被化育的。生命来自于父体母体,而父体母体不过是替天行道而已。道家生命修为的以后天返先天,有一个最伟大的创见,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创见,那就是,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生命体再次营造成母体受孕状态,接受道的化育。此名为“重立胞胎,再造生命”。第一次的生命是由母体而生的,生命不由自己做主,是由先天而后天,生命过程是顺行,即由无极到太极,由太极到有极。故生而长,长而壮,壮而老,老而死。第二次的生命是修道者自立“母体”再生的,生命由自己做主,是由后天返先天,即由有极返无极,由无极生太极,从而保持太极。生命过程是逆返,逆返过程是生生不息,故可以长寿无限,可以超脱凡体,得成仙圣之体。后者就是原有生命物质体得到了提炼升华,变成了更高级的生命物质体,比如像铁炼成了钢,比如像一般金属化合提炼成黄金。

道家“重立胞胎,再造生命”的生命修为,所谓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在下手进入功态时,将后天感知思维功能收敛起来,将自己处于一种既明明白白又糊糊涂涂的恍惚混沌状态,就像胎儿在母体受孕那样。这个状态又名叫玄关,又名叫玄牝。说玄关,是指进入了先天的玄妙机关之内;说玄牝,是指这是一种玄妙的母性,它可以从道的源头化育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在这个状态下,有目视功能而不发挥,叫做“视之不见”。虽“视之不见”,却有一种无限空、无限远的感觉于人,那可称之为“夷”。有耳听功能而不发挥,叫做“听之不闻”。虽“听之不闻”,却有一种异常寂、异常静的感觉于人,那可称之为“希”。有感知功能而不发挥,叫做“抟之不得”。虽“抟之不得”,却有一种好象有、好象无的感觉于人,那可称之为“微”。其实上述三者又不是可以一一分别,是混沌不可分的,你中似乎有我,我中似乎有你。在这个混沌状态里,再高的地方也不觉得它怎么光明清澈,再低的地方也不觉得它怎么黑暗昏沉,它就是那样绵绵不绝的延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周而复始地处于虚空无物的道之本体上。这就叫“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道家“重立胞胎,再造生命”的生命修为,所谓惊世骇俗,就在于,他们在修为实践中所感知到的生命再生的生命奥秘,是不参与生命修为的人、参与修为但进入不到玄关境界的人,永远体验不到的。比如本章所说的“无状之状”,也就是“夷”、“希”、“微”之状;“无象之象”,也就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谓恍惚”,也就是“绳绳兮不可名”,只有修炼家能自我感知,并且还能根据“火候”情况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全过程。下乘证果则去病延年,中乘证果则留形驻世,上乘证果则形神俱妙。

我们说修道,是说遵循道的规律与法则去修行,修行的本质就是追获先天元气来入我身。先天元气愈多,生机也就愈多,当先天元气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极限,生命就会发生质变,由低级物质体转化为高级物质体。而且此时的人体已与宇宙自然形成了永恒的连通,先天元气在支出的同时又会得到补充,所以生命没有死的可能。修炼的关键是要得玄关,只有得到玄关,进入玄关,人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交给道来化育,才会有先天元气由微渐著、由小渐大、由弱渐强地运化于身。先天元气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它们会像自然界的气运在天地之间周流循环一样,你不知哪儿是它的开端,也不知哪儿是它的终了,想迎也无法迎,想随也不能随,只有任其自运自化。在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中,先天元气就是生命的真正主人,我们人的后天意识只能当宾客,主人要怎么办客人只能服从。道气很古很古就存在于宇宙自然中了,后来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借用不可视见的道气,都可以主宰你现下有形的生命,而使之新生、再生、长生。

上一篇:教育的针对性下一篇:移动在线视频APP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