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2024-06-13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共9篇)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1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资料中, 根据763眼地下水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分类评价。Ⅰ~Ⅱ类水质监测井占总数的11.8%, Ⅲ类水质监测井占26.2%, Ⅳ~Ⅴ类水质监测井占62.0%。权威公报表明, 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最近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 山东潍坊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下的水层, 污染了地下水。一时间, “地下排污”就成了众矢之的。有关部门对全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数据显示, 大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 33%的城市地下水遭受轻度污染, 地下水基本清洁的城市只有3%。

一、地下排污的危害

一是地下水遭到污染后治理困难。地下水被喻为人类的“生命水”。一旦遭受污染, 后果极其可怕。常规污染如BOD、氮、磷容易处理, 成本也不高。那些难以降解的剧毒致癌物质如PCB、多环芳烃及无法降解的砷和汞等, 处理成本高、运输风险大, 本应作为剧毒危险物品运送到专门填埋场处理, 却被企业悍然排入地下。这就是我国9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和湖北地下水砷污染的主因之一。

二是我国目前地下水污染范围非常广, 从沿海到边疆, 几乎无一幸免。这就势必造成治理难度大。遗憾的是, 这一现象似乎并未引起政府和公众足够的重视, 地下排污似乎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不只是让更多民众生活于危险之中, 而且还引发了恶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2012年春节期间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 肇因就是一家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

三是全国地下水污染势头仍在扩大。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由点到面迅速扩大、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推进、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全国扩散的趋势。污染物由无机向有机发展, 甚至出现无机物有机物并驾齐驱的势头。危害程度日益严重。地下水污染面积迅速扩大, 污染程度不断增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表示:“最近才听说许多地方用工业废水灌溉水稻, 在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土地上种蔬菜, 他们自己不吃这些大米和蔬菜, ‘丰收’后全部卖到城里赚钱。污染企业污染了农民的土地, 农民在污染土地上种庄稼害城里人, 我们已经成了一个相互毒害对方的社会。”

二、治理地下水污染的对策

2011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以环发[2011]128号印发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20年) 》。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地下水污染源点多面广, 污染防治难度大;二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薄弱, 防治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 治理地下水污染要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力度。时至今日我们国家尚未制定并颁布控制深井灌注的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虽然涉及深井灌注行为, 但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规定, 更没有处罚措施。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是针对大气、地表和地下水水体、浅层土壤这三种介质, 由于深井灌注是利用第四类环境介质处置污染物, 需要对这种新型的处置方式制定新的质量标准。目前, 对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也没有纳入环境保护部的管理职能。因此必须明确部门职责, 加大立法力度, 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地下水资源。

其次, 要提高保护地下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平均为8218亿立方米, 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呈迅速增长态势, 全国655个城市中, 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约占城市总数的61%。地下水资源的长期过量开采, 导致全国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再次, 要合理制定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认真解决的地步, 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 加大力度对恶意污染地下水行为的整治力度, 制定中长期治理地下水污染规划, 要狠抓地下水污染治理, 切实做好关系到子孙后代健康的地下水资源问题。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下水虽属可再生资源, 但地下水更新和自净非常缓慢, 一旦被污染, 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 往往长时间难以逆转。

中国目前水资源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地表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 特别是在中国城镇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现在存在这样的态势———当地经济越发达污染越严重。北方的海河、淮河和辽河, 这些地方的城市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大, 地区污染尤为凸显;在南方太湖流域、巢湖、滇池, 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们在关注GDP增长的时候, 实际上在付出非常昂贵的环境成本。”

根据《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在全国655个城市中, 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约占城市总数的61%;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在没有新水源的情况下, 失去了地下水也就意味着生存受到威胁。

地下水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 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 全国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60%污染严重。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用城市污水灌溉等, 都让土壤受到污染, 形成最大的面状污染源, 而被污染的河流湖泊会直接渗透到地下水源。相对于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质量要优良, 这也是很多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但一些地带的隔水层很薄, 甚至开了天窗, 使已受污染的浅层水进入到深层水。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 但处理能力不足, 甚至市政管网渗漏, 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所以, 城市也是污染的源头之一。

中国现有生产使用记录的化学物质4万多种, 其中3000余种已列入当前《危险化学品名录》, 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数量较多、化学品生产使用量较大、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 “十二五”化工行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区域, 风险防控基础设施和监管措施尚需进一步提高的区域, 列为重点防控区域。

重点防控具有较大环境风险和潜在危害的生产、使用、储存和排放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对重点防控企业, 通过搬迁改造、实施环境管理登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监测监管、完善应急体系等措施, 提高防控水平, 降低环境风险。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2

地下水污染与治理方法

摘要: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主要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安全供水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又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对支撑生态系统,维持水系统良性循环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以保护,好好治理污染的地下水,维持生态平衡.关键词:治理,防治,预防.中图分类号:X523 Y598

1.1地下水污染的定义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予“地下水污染”不同的定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衡量地下水受污染的标准;二是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中有害组分增加是不是会使其受污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写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地下水污染的定义是:“地下水的污染物超过了下水的自净能力,从而实地下水的组成及其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1.2地下水污染物

地下水污染物种类繁多,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1.2.1化学污染物

地下水中有机化合物主要有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含量甚微.最普遍的无机污染物是NO,其次是CL, 微金属主要有Cr, Hg, Zn等.1.2.2生物污染物

主要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人类粪便中的细菌多达400余种,病毒100余种,生物污水若进入含水层,会污染地下水.1.2.3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矿床或放射性的地层是地下水中放射性污染物的天然来源,核电厂,核试验散落物以及医院,实验室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等,也可进入地下水.1.3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

1.3.1物理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方法是物理得手段对污染地下水进行的一种方法,分为屏蔽法和被动收集法.1.3.1.1屏蔽法

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种物理屏障,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体圈闭起来,以防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常用得是灰浆帷幕法,用压力向地下灌注灰浆,在受污染的水体周围形成一道帷幕,从而经受污染的水圈闭起来.其他的物理屏蔽法还有泥浆阻水墙,震动桩阻水墙,板桩阻火墙,块状置换,膜和合成材料帷幕屏闭法等。原理与灰浆帷幕法相似.物理屏蔽法只有在处理小范围的剧毒,难降接污染物时才考虑作为永久性的封闭方法.多数

-1-

情况下只是在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初期,被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控制方法.1.3.1.2被动收集法

被动收集法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在沟内布置收集系统,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如油类)等收集起来,或所有的受污染的地下水收集起来以便处理的一种法.被动收集法一般在处理轻质污染物(如油类)时较有效,该方法在美国治理地下油污染时得到过广泛得应用.1.3.2水动力控制方法

水动力控制方法是利用静群系统,通过抽水或含水层注水,人为的改变地下水的水力梯度,从而将受污染的水体与清洁水分割开来.根据井群系统布置方式的不同,水动力控制方法可分为上游分水岭法和下游分水岭法.1.3.2.1上游分水岭法

上游分水岭法是在受污染的水体的上游布置一排注水井,通过注水井向含水层主入清水,使得在该注水井形成一地下分水岭,目的在阻止上游清洁水下补给以被污染的水体,同时,在下游布置一排抽水井,将受污染的水体抽出.1.3.2.2下游分水岭法

下游分水岭法是在受污染水体下游布置一排注水井注水,在形成一地下分水岭,一阻止污染羽流 向下游扩散,同时,在上游布置一排抽水井,抽出清洁的水送到下游注入.水动力控制方法一般也是作为一种临时的控制方法,在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初期用于防止污染物的扩散蔓延.1.3.3抽出处理法

抽出处理法是当前应用相当普遍的方法,处理方法与地表水处理方法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具体采用那种方法,要根据污染物的类型和处理费用来选择.1.3.3.1物理法

物理法包含吸附法,重力分离法,过滤法,反渗透法,气吹法和焚烧法等.1.3.3.2化学法

化学法包含混凝沉降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中和法等

1.3.3.3生物法

生物法包含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消化法和土壤处理法等.虽然抽出处理法与地表处理方法相同,但抽水井群系统的建立是关键,因井群系统能控制受污染地下水的流动.处理后的地下水有两个去向,一是直接使用,二是用于回灌,且多用于回灌,原因是回灌溉可稀释受污染的水体,冲洗含水层,又可加速地下水体的循环流动从而缩短地下水的修复时间.1.3.4原位处理方法

原位处理法即可渗透反应格栅是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兴起来的在原位去除水中污染组分的方法

1.3.4.1原位物理化学处理法

1.3.4.1.1加药法

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如灌注中和剂一中和酸性或碱性渗滤液,添加氧化剂降解有机物或无机化合物形成沉淀等.1.3.4.1.2渗透处理床

该方法主要适合与较薄,较浅的水层.一般用于天埋渗透液的无害化处理.具体方法是: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条沟,挖至含水层底部或不透水的粘土层;在沟内填充能与污染物反应的透水层介质.受污染的地下水流入沟内后与该介质发生反映,生成有害化学物或沉淀物而被除去.常用的填充介质有:灰岩碎石,用于中和酸性地下水或去除重金属;火性炭,用于去除非机性污染物.沸是和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去除溶解态重金属等.1.3.4.1.3土壤改性法

利用土壤的粘土层,通过注射并在原位注入表面火性剂和有机性改性物质,使土壤中的粘土转变为有机粘土.经改性后的有机粘土能有效的吸附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1.3.4.1.4冲洗法

对于有机烃类污染,可用空气注入到受污染的区域底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将污染物中的挥发气体一同溢出,再用集气系统进行收集处理.也可采用蒸汽冲洗,蒸汽不仅可是挥发组分溢出,而且还可以使有机物热解.也可用酒精冲洗.从理论上讲,只要整个受污染的区域都被冲洗过,所有的烃类污染物都会被除去.1.3.4.1.5射频放电加热法

通入电流,使污染物降解.1.3.4.2原位生物处理方法

原位生物修复的原理实际上是自然生物降解过程得人工强化.它通过采用人为措施,包含添加氧和营养物质等,刺激原位微生物生长,从而强化污染物的自然生物将解过程.1.3.4.2.1生物气冲技术

该技术与原位物化法中的气冲技术相似,都是将空气注入到受污染区域的底部,所不同的是生物气冲的供气量要小一些,只要能达到刺激微生物生长的供气量即可.1.3.4.2.2溶气水供氧技术

该技术费吉尼吉亚多种工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技术,它能制成一种由2/3和1/3水组成的溶气,把这种混合物注入到受污染区域,可大大提高氧的传递效率.1.3.4.2.3过氧化氢供氧的技术

该技术是把过氧氢作为氧源注入到受污染的地下水中,过氧氢分解以后产生氧以供给微生物生长.过氧化氢常常需要于催化剂一同注入,催化剂用于控制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使之与微生物的耗氧速度一致.1.3.4.2.4渗透墙技术

在污染区域内,与地下水流方向建设一道渗透墙,先将渗透墙内的水抽出,添加营养物后在灌回渗透墙,这时添加了营养物的渗透墙就成了一个营养物扩源,在渗透墙下游就会形成一个生物活跃区,从而可以起到强化生物降解过程.1.3.4.2.5微生物强化措施

先在地表设施中对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培养,然后在通过注射井注入到受污染的区域,或直接引进商品化菌种,就可起到强化生物降解作用.通常,原位生物修复要与井群系统配合进行,即通过抽水井与注水井的配合,一加速地下水的流动及氧和营养物的扩散,从而缩短处理的时间.参考文献: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3

关键词 工业废水 污染治理 技术发展 需求

当下,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挑战。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需要进过一定处理才可以排放或是继续使用。但是当下我国污水处理技术、设备都处在发展阶段,再许多工厂没有认识到工业废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忽视了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这就导致工业废水污染严重,也为其治理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一、工业废水污染治理现状

当下,我国对于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采取了较大的力度。不仅每年有十几亿元的资金进行工厂污水处理,还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限制工业废水的产生,并制定了随意排放工业废水的处罚条例。但是,对于工业污水的处理状况仍然不容乐观。由于工业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较为复杂,使用单一的污水处理方式难以处理。而即便是经过处理的废水,其中所含的杂质也比较多,重新利用率较小。许多工厂甚至不对污水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首先,在政策的制定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人口、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前提下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次,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虽然工业发展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多种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治理工业废水污染,避免发展经济的同时损害环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的水资源占有量较低。水资源在分布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对于一些山区来说水资源极为匮乏。对工业废水污染进行治理,一方面需要控制工业废水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当下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从科学出发,关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的长远利益,从加强管理与防治两个方面应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

二、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发展

对于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主要有物理、化学两种方法进行。物理方法主要有吸附、物理分离以及电解三种方法,其优点是不会改变污水原有的化学性质,也不会在治理的过程中产生其他污染物质,缺点是处理污水的效率较低,对于污水中难以用物理方法除去的有毒离子等无法除去。化学方法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种,其优点是污染治理效率较高,缺点是改变废水化学性质的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污染物质。

(一)工业废水污染物理防治方法

使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能够在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净化工业废水。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物理吸附、物理分离以及电解三种方法。物理吸附主要利用活性炭、明矾等物质,将工业废水中的一些物质吸附。物理分离则可以利用水和污水中的其他杂质沸点不同的性质,对污水进行加热,使纯水和污水得以分离。最后,还可以使用电解水的方式,将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最终实现净化。

(二)工业废水污染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中,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种方法。中和法主要通过对工业废水中的酸碱度的调节,改善工业废水的酸碱性。这是由于呈现出强酸性的废水会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使用碱性物质将其中和可以减少污染。使用氧化法主要针对的是废气污染和废水污染。特别是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氧化剂出现为氧化法提供了有效的原材料。诸如光学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能够很好地处理工业废水中的污染。一方面,通过氧化,工业废水可以避免对外界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经过氧化的废水可以循环使用,提升了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率。最后,混凝法主要是将污水中的物质聚集,然后与工业废水分离。由于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不容易沉淀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表面通常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带有相同电荷的例子相互排斥,很容易形成胶体,既不容易沉淀又不容易被除去。因此,使用混凝法利用混凝剂促使废水中的电荷中和,帮助不沉淀颗粒物聚集、沉淀。

三、结束语

当下,随着我国水资源紧缺情况的不断加剧以及工业发展、生活对于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成了关键。但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这些废水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是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浪费水资源。我国水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政府在设置了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具体来说,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可以对工业污水进行净化,防止其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胡大鸣.工业废水污染控制方法的新进展[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04) .

[2]何锦英.佛山市禅城区工业废水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4(04).

[3]史改霞,张宏利.一起工业废水污染水源事故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04).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4

1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

1.1 工业生产产生的“三废”对地下水的污染

1.1.1 废 水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各种受污染的水,甚至有的废水是有毒的。正常情况下,工业生产的废水要经过污水处理技术处理,达标合格后才能按规定排放到指定地点。但在收集、贮存和处理废水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渗漏问题,这些污水渗漏到地下后,就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污水处理的费用比较高,有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这些污水、废水偷排到附近的河流或湖泊或下水管道中,被排放到下水管道中的污水会渗漏到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排放到湖泊河流中的水经过蒸发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下,从而对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1.1.2 工业固体废物和废气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这些气体本身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但是,他们会与大气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以酸雨的形式降落,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产生污染。一般的工厂不会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做特殊处理,通常采取漏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长时间搁置,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就会被雨水或其他形式的降水浸出,渗漏到地下从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1.2 农村生活用水对地下水产生的污染

在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农民使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地面上,这些污水将通过地表径流或被大气蒸发再以雨水的形式降落,污染地下水。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的过程中,使用过的化肥和农药直接喷洒在田地里,使用后的废弃农药和化肥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扔掉,这些农药和化肥会通过地表径流或直接渗入地下的形式污染地下水。农民在养殖过中,刷洗圈舍的水直接排放到地表,这也会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1.3 城市排水管网覆盖不全面对地下水产生的污染

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速度过快,有些小区的地下管网会由于工期等其他因素建设的不完善,甚至有的小区根本就没有建立排水管网,直接将小区的污水、废水引入小区外部的城市下水道中,导致下水管网承受的压力超出预计范围,出现排水管网系统崩溃的现象。或者在下雨天,排水系统的排水量不够大,导致排水系统中的污水、废水溢出来,无论是被吸收的废水还是溢出来的污水、废水都会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或大气蒸发降水的形式渗入地表,造成地下水污染。

1.4 生活垃圾堆放过程中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目前,我国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垃圾填埋或漏天堆放,这些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时间因素会产生渗漏液,这些渗漏液大部分是有毒有害的,渗入带地下后,会对地下水产生非常严重的污染,影响使用者的健康。

2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危害

地下水受到污染,不仅会引起疾病传播和基因变异的现象,还会对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造成影响,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伐。

2.1 危害人体健康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对人类饮用水源直接产生影响。当饮用水受到有机物、亚硝酸盐的污染时,人类饮用后会产生腹泻、肝炎和癌症等问题。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还会给人带来巨额的医疗费用。

2.2 农作物减产

很多地方的农作物浇灌都是采用地下水进行浇灌的,由于地下水受到污染,当农作物吸收了被污染的地下水后,会产生机械损伤,降低农作物的抵抗力、质量、产量和耐储存力,甚至还会影响农作物的营养成分。

2.3 破坏生态环境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受污染的水进入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后,会危害天然水体中的鱼类和植物,影响天然水体的生态平衡。过量的盐类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会产生赤潮等现象,影响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某些水生动物的灭绝,破坏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

3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地下水的污染治理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所以,要从防和治两方面进行。

防:完善农村地区和新晋小区的排水管网和排水系统;严格管理农民生产农作物过程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其对地下水的污染。严格监控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废物以及废水的处理,加大监督力度,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到指定地点。完善相关的法律措施,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者。

治:对地下水的治理非常困难,由于地下水处在岩石层中,且处于流动状态,不能采用投药等治理方法,目前对地下水的治理方式主要有抽水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渗透性屏障处理法和循环井处理法等。

4 结语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5

通过分析天水市麦积区老虎沟垃圾填埋处理场地质环境,结合挥发酚(C6H5OH)弥散试验资料,对垃圾处理场渗滤液中C6H5OH的运移特征、污染地下水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垃圾填埋处理场有效防渗提供了设计依据.

作 者:陈咏芳 周小龙 CHEN Yong-fang ZHOU Xiao-long  作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天水,741020 刊 名:地下水 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 年,卷(期):2009 31(6) 分类号:X523 关键词:垃圾填埋处理   渗滤液   污染机理   防治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6

关键词:地下水,生态平衡,防治措施

地下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是保证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油田开采、运输及加工过程中, 污染物会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地下水中, 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和难降解性, 对区域地下水的污染更加严重和难以治理。因此, 油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进行防治的基础是了解地下水污染途径, 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本次研究就是对油田区地下水污染途径和预防措施进行讨论, 为其以后的治理提供基础[1,2]。

1 油田区地下水污染途径及方式

油田区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在油田开采、运输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形式进入到地下水, 从而引起地下水污染[3,4]。

1.1 油田开采过程对地下水污染

对石油开采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此类污染主要源于污水渗坑、管套外窜水以及落地油。污水渗坑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在钻井阶段所留的泥浆坑, 其被用做存储返水井废水而形成的渗坑;第二种是向地形低洼处排放洗井、修井产生的废水而形成的渗坑;第三种是将取土坑存储采油井以及注水井返水, 从而形成的污水渗坑。管道外窜水污染是指在注水井套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套管外污水上窜至深部承压水和浅层地下水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过程。落地油包括采油井附近落地油和火炬附近落地油2种。落地油一方面可以通过渗透污染地下水外, 也可先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再渗入地下造成污染。以上这样污染源除了能直接污染地下水外, 在雨季, 特别是发生洪水时, 渗坑中的含油污水会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 使得地下水的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原油运输过程对地下水污染

对石油运输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此类污染主要源于输油管线泄漏和打孔盗油泄漏。输油管线泄漏主要是输油管线腐蚀以及安装不当等造成的原油泄漏。输油管线泄漏是石油运输过程中油品泄漏的主要方式, 但是其泄漏量是逐步增加, 给予了一定补救的时间。打孔盗油泄漏是人为偷取原油过程中对管道造成破坏性损伤, 在盗油过程中原油发生泄漏。此种方式的原油泄漏, 虽是偶发性事件, 但是一旦发生, 造成的污染后果非常严重, 修复也比较困难。

1.3 原油加工过程对地下水污染

为了更好和方便地利用原油, 在油田区建设的加工行业逐渐增多, 企业在对原油加工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也相应增加。废水排放、固废堆放产生的渗滤液及雨水冲刷产生的废水均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由于油类加工行业的逐渐增长, 这类污染的影响也在相应的增加。

2 油田区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

2.1 管理预防措施

在对油田区开展环保工作中, 必须要加强平时的管理力度, 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认真去落实预防油田区地下水污染各项措施, 使油田区的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能逐渐好转, 通过总结分析, 可在以下方面开展环境管理预防工作:

(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向油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企业、个体和群众等开展相关的环境宣传以及警示和教育活动, 特别要突出油田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其环保工作的严峻形势, 通过提高忧患的意识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实现油田区开发与环境保护能够达到双赢的目标。

(2) 落实环境管理制度。油田区相关企业要切实依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建设, 从而能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此外, 针对油田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各环节相关的环保问题, 提出针对的解决办法, 从而杜绝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国家环保部等相关部门一旦提出的有关意见与建议时, 一定要积极接受和采纳, 确保油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能够逐渐得到解决。

(3) 确定目标, 划定责任。将环保工作, 重点是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到目标管理制考核中去, 这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环保责任, 从而有效地推动油田区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2.2 技术预防措施

技术预防措施包括油田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预防环境污染技术、后期污染治理技术及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1) 油田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预防环境污染技术。一是要避免油田钻井时对有饮用价值的地下水层产生污染, 主要措施是可利用水泥将含水层上部的外用套管封死, 防止油泥进入地下水层。二是油池和泥浆池不宜开挖太深, 而且应对油池和泥浆池进行防渗处理, 以避免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三是要建设针对原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和固废, 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比如建立污水处理站、相应废气处理装置和固废暂存处需进行防渗处理等措施, 使企业能够达标排放。

(2) 后期污染治理技术。一是对已废弃的油池和泥浆池, 可进行回填并采取绿化措施。二是废弃的油井和注水井要用水泥封闭, 防止其污染地下水。三是研究和提高已污染的地下水治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在地下水污染治理研究方面, 已研究出一些治理措施和方法, 比如地下曝气处理法、水力截获法、生物治理法等。但其治理成本相对较高, 应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3) 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油田区地下水水质监控网络, 通过该网络, 可对油田区地下水, 特别是重点区域地下水的水质、水位以及水量等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 提前预警, 保证能够及时地发现油田区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地下水受到污染。

3 结语

石油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对全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石油在开采、运输及加工过程中也对油田区的地下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和破坏, 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针对当前地下水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应进一步加强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 有效遏制地下水日益恶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斌, 刘小江.油田开发对庆阳市水资源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地下水, 2011, 33 (4) :57-60。

[2]杨明星.石油污染地下水有机污染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6) :1025-1032.

[3]付新建, 张修田, 苗长军.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地下水现状分析[J].地下水, 2008, 30 (3) :48-49.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7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渗透性生化反应井,设计

1 引言

地下水, 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 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是非常重要的水资源, 陆地的淡水, 除冰川外, 地下水所占的份额最大, 为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呈现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而地下水无疑在提供水资源的过程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 我国地表环境遭受到的破坏和污染情况极为严重, 致使地下水的水质日趋恶化。目前中国已有90%的地下水遭受污染, 呈现出由点向面扩展的趋势, 污染的方式有:通过包气带渗入, 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 由地表水体侧向渗入, 含水层之间的垂直越流污染等。受污染地下水中包含的各类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会构成极大的威胁。长期饮用高硝酸盐浓度的地下水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 导致婴儿窒息或死亡;长期饮用含汞超标的地下水可引起肝炎、肾炎、运动失调等疾病, 往往导致死亡或遗患终生;而饮用被镉污染的地下水则往往引起人的慢性中毒, 损害人的肝、肾和骨骼等。

鉴于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地下水的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在早期, 地下水的修复是以传统方法为主的, 传统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方法主要有隔离法、泵提法、吸附法、化学栅栏法、电化学法以及空气吹脱法等物理和化学方法[1]。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理念的成熟,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方法截至目前已经十分丰富, 并且也不停地朝着高效、环保、经济的方向发展。此处提出一种以渗透性生化反应井群为主体的综合性治理地下水污染的工程设计。

2 渗透性生化反应井设计

渗透性生化反应井的设计是PRB (可渗透反应墙) 与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的改造完善与结合工作的体现。

PRB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是一种被动的原位修复技术, 根据美国环保局 (USEPA, 1998) 发行的《污染物修复的PRB技术》手册的定义, PRB技术是指在地下安装活性材料墙体以便拦截污染物羽状体, 使污染羽状体通过反应介质后, 其污染物能转化为环境接受的另一种形式, 从而实现使污染物浓度达到环境标准的目标。PRB由透水的反应介质组成, 通常将其置于地下水污染羽状物的下游, 当污染地下水通过PRB时, 通过产生沉淀、吸附、氧化还原等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从而得到清洁的地下水[2]。然而目前的PRB技术在处理地下水的污染当中存在着不小的限制性。首先, PRB技术建立的巨大墙体需要由大量的反应材料来构成, 造价高昂。其次, PRB技术在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带有不小的随机性, 在污染物的清除效果上面得不到保证。再者, 在PRB的施工过程中, 受地下水水流以及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大。

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是一种通过向池内鼓入空气从而加速活性污泥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消化分解的生化处理方法。常见的曝气反应池有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序批式[3]。由于其日处理污水量庞大, 故通常建造时具有占地面积和开挖土方量大的特点。

渗透性生化反应井通过在地下水污染晕区内建立适当数量的反应井, 以大功率水泵抽取地下水形成水力梯度, 将周围的受污染地下水引导入井内进行处理。在井群地面区域设置抽水的泵房和供给空气的鼓风室 (图1) 。

反应井 (图2) 的大小型号和数量可以根据地下水受污染面积、受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调整, 但其主要结构包含为以下几个部分。

2.1 PRB井壁

PRB井壁由透水的反应介质组成, 在材料的选取上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

(1) 反应材料与污染物必须有良好的反应性, 即能够与污染组分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反应, 从而确保地下水流经井壁时, 污染物能有效地被去除。

(2) 反应材料必须能够大量地获得, 从而使反应井系统能长期有效地运转。

(3) 反应材料应尽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在目前的研究阶段, 主要使用的反应材料有:活性炭、沸石、石灰石、粘土矿物、煤炭、离子交换树脂、铁氧化物、氢氧化物、磷酸盐以及城市堆肥、木屑等有机材料, 而其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材料是零价铁, 因其能够降解和吸附多种重金属以及有机物质, 且原料容易获得, 经济价值高, 从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4]。零价铁的还原性使其能与地下水中的金属离子以及拥有氧化作用的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使重金属以单质或者其他不可溶的物质析出, 降解有害的有机物, 达到改善地下水环境的效果[5]。

2.2 污泥斗

在井底设置污泥斗, 建筑污泥斗的材料要有良好的防水性, 将地下水与井内水体隔离开来。投入适量活性污泥, 进行曝气处理之后污泥量会增加, 剩余污泥通过井底坡向污泥斗内进行浓缩。其体积要根据每日剩余污泥量来设计。

2.3 曝气管与水泵的布设

根据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曝气量, 再相应地布设曝气管, 有机物含量高的需要布设多根曝气管, 含量低的可仅布设1根曝气管。为保证水体的混合效果, 曝气孔口一般置于距井底1.0m处。水泵的设置主要用于泵取井水和井底活性污泥, 使处理过后的地下水和剩余污泥能够及时排出。

系统运作时, 各反应井同时进行工作, 水泵抽取井水使井内水位下降, 反应井周围受污染地下水在水力梯度的推动下进入井内。在透过PRB井壁的过程中, 污染物发生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被净化处理。井内投入适量的活性污泥, 并进行曝气处理, 将污水内的有机物进一步消化分解。经过处理的地下水用水泵提升至地面的沉淀池进行沉淀, 在重力作用下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为了提高对受污染地下水的生化处理效果, 可以将沉淀池的污泥收集并调节之后重新回灌到地下水当中, 经过驯养的微生物将会加速污染物的分解。

对于地下储油罐泄露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引起的地下水大量集中污染状况可以通过渗透性生化反应井进行高效及时的处理, 根据污染的具体情况和资金状况可以建设不同数量不同型号的反应井, 实现灵活操作。同时在将反应井进行一定的改造之后还可以用于工农业污水深井排放前的进一步处理。

3 结语

渗透性生化反应井的结构十分简单, 易于使设计和配套设备标准化, 进而使施工方便, 性价比比较高, 能够持续原位处理多种污染物, 操作简单灵活, 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地质环境。在其可调性和适应性上, 反应井井壁的反应材料可以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上的差异进行替换, 反应井规模的大小和建设数量也可以根据污染面积和污染物的量进行调节。物化方法和生化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保证反应井适用于多种地下水污染情况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Mohammed N, Allayla R I, Nakhla G F, Farooq S, Husain T.State-of-art review bioremediation stud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1996, 31:1547-1574.

[2]USEPA.Pemeable reactive barrier technologies for contaminant remediation[R].EPA/600/R-98/125, 1998.

[3]高廷耀, 顾国维, 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 (下册) [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06~109.

[4]朱敬涛, 韩志勇, 魏相君, 等.地下水原位治理的渗透性反应墙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1 (9) :74~78.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8

一、我国中小污染企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

1. 环境执法部门执法手段缺乏有效性。

目前国家对于污染企业的执法手段主要有四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与监督教育手段。其中比较直接有效地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两种方式。行政手段是强制性责令污染企业进行停业整改, 但这一手段对于中小污染企业的治理有一定的限制性。首先,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分布散, 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它与环保执法部门“打游击战”, 而有些三无企业甚至会另起炉灶重新营业。对于这些企业的监管比较困难。其次, 环保执法部门对违规企业下达罚单或处罚通知书后, 这些企业有三个月时间可进行申诉或整改, 我国环保部门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利, 在此期限内不完成要求的, 环保局只好将案件移交法院执行, 期限又会拉长, 使得治理周期过于长。即使法院强制执行停产封贴, 可对于追求利润的商家而言监管稍有疏忽, 又会重新开业。再其次, 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停业整改更新低污染的设备, 将大大增加它们的生产成本, 因此在外围没有强制执行力要求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是不会主动整改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对污染企业收取一定的罚款和污染治理费用, 而这一手段在污染企业治理上也收效甚微。对于这些罚款与污染治理费企业往往通过增加产品价格的方式将这笔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形成了成本的外化现象, 这样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不具有惩戒性, 加之罚款全额与这些排放污染企业所得的利润相比往往微不足道, 无法得到这些污染企业的重视。同时相比较于那些花大量资金对污染排放进行设备整改升级的正规企业而言, 这些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廉价的多, 使得在市场上污染企业的产品在价格方面更具有竞争力, 这样对于正规企业是一种打击与压制。

2. 环境监测部门经济的受制与约束性。

目前我国各地区环境监测站均属于事业单位编制, 只有极个别地区财政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其他地区财政经费均由国家划拨三分之一, 收取的排污费补贴三分之一, 剩余的三分之一由自身创收补贴, 创收方式主要是委托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环境监测部门由于考虑到经费上的原因受制于企业。同时在利益的驱动下, 环境监测部门为了创收, 也会使得一些监测结果失真。而环境监测部门又没有第三方监督机构, 这就给中小污染企业治理带来了阻力。

3. 地方百姓维权困难。

出现严重环境污染的地区, 老百姓往往出现上告无门的现象。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察是以地方GDP为主,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与当地的污染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利益挂钩, 从而当地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往往会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与偏袒, 这对老百姓的维权形成了阻力。而环境执法部门的权利又太小, 在对于这些企业的整治上显现出力道不够。因此, 老百姓只能依靠媒体或者网络的宣传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热议, 进而引起上级乃至中央政府的重视以实现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并且, 只有当出现污染企业导致大规模群体利益受损时才能引起媒体与网络的足够关注。而更为普遍的是对于小群体或弱势群体利益受损事件发生时并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解决途径与建议

1. 完善相关政策、法律, 加大排污企业经济惩罚力度, 提高其违法成本。

政府需加强对于环保法律、法规及各项标准的完善, 对于中小污染的治理做到有法律法规可依靠, 有可行的标准可以参照。例如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与职责, 对于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具体应负的责任与处罚条例加以完善, 同时政府一直在宣称要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 可具体退出标准迟迟没有确定。在经济措施上应加强排污企业的罚处力度, 以加强排污企业的违法成本。以国际事件为例:2010年5月隶属于英国石油公司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发生爆炸, 出现了严重的漏油事件, 对周边整个生态系统与海上环境造成危害, 为此英国石油公司共支付各项罚金将近400亿, 其中包括150亿的环境破坏赔偿金, 使得英国石油公司近乎于“倾家荡产”;2011年6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中国渤海湾同样发生石油泄漏事件, 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但最终处罚结果仅仅只有20万, 这对于一家年盈利120亿的公司而言根本就是不痛不痒的事情。因此只有对这些污染企业加大经济惩罚力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同时这也是对正规企业的一种保护。

2. 对环保监测部门实施财政与权力上的制度改革。

一方面我国环境监测部门财政规划结构需进行重新调整, 取消现有的财政制度, 保障环境监测部门财政上的独立性, 以打破企业对环境监测部门的影响与制约现象, 抑制虚假数据的产生。以日本为例, 日本目前是全球环保事业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环境监测部门的财政来源均由政府统一划拨, 针对于具体情况分为三种, 对于国家布置的监测任务所有费用由国家统一拨款, 如果是地方分配的监测任务费用由地方政府保障, 对于国家与地方共同涉及的监测任务由中央与地方协商予以出资安排。另一方面, 中央应该实行对环保与环境监测部门的垂直领导, 以此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与地方环保部门的隶属关系, 摆脱地方政府对环保部门工作的阻挠与干扰。对于这些部门应该进行充分的放权, 例如对于不合格企业的处罚权利不由工商局独自掌握、对于企业的申请与年检环保部门有一票否决的权利, 可以对污染治理不合格的企业不予通过并立即关停。

3. 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加入环境污染治理内容。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 我国在考核地方政府政绩时一直以GDP作为考核的主体, 以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作为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这样在无形中为排污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达成了一条利益链。因而对于地方政府政绩的考察中因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所占的考察比例, 让其成为主要考察指标, 以此来增加地方政府的环保动力, 切断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利益链, 打破二者间的“双赢”局面。

4. 社会信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针对于中小污染企业的“游击战”, 应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 工商局对每个企业的环保诚信情况进行评估, 使得销售商与消费者对每个企业的信用情况可以进行查询, 从而引导他们的分销与购买选择。其中那些因污染叫停却一再开工的企业在信用体系中进行注明, 在销售渠道上对其进行约束, 使其无利可图。另外, 在企业年检时, 拒绝其再次登记经营。这即是对污染企业的制裁, 同时也是对那些主动进行设备工艺升级改造正规企业的保护。对每个个人的信用机制也要加以完善, 让每个污染企业的负责人在社会中举步维艰, 以杜绝他们不道德行为。

5. 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

政府可以加强对于环保NGO的关注, 所谓NGO是指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我国环保公职人员力量有限, 而中小污染企业遍地开花, 仅仅依靠环保执法人员来对这些企业进行监控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据统计我国目前登记注册的环保NGO组织超过3500家, 同时未登记注册的机构与学生组织就更多了, 这些NGO有着强大的力量却未得到政府的充分利用。政府首先应该给予这些组织关注从而调动更多社会与公众的积极性, 健全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使这些组织的发展得到保障,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同时组织他们对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监控, 并加强对普通民众与企业的环保宣传工作。打通这些非政府环保组织与环保部门之间的通道, 使得那些上告无路的百姓通过联系这些非政府环保组织来达到维权的目的。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篇9

一、城市水污染特征

1. 来源

城市水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及生活污水, 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重点是技术和产业升级, 生活污水治理的重点是居民节水环保意识, 居民节水环保行为。具体而言: (1) 在工业源上, 城镇集中了我国工业生产的绝大部分, 2013年调查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 废水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和纸制品业28.5亿吨,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2.6亿吨, 纺织业21.6亿吨,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4.3亿吨, 4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90.8亿吨, 占重点调查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7.5%; (2) 在城镇生活源上, 城镇生活污水为水污染主要来源, 同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85.1亿吨, 比上年增加4.8%;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9.8%。化学需氧量排放为889.8万吨, 氨氮为141.4万吨, 氨氮排放量占到了总氨氮排放量245.7万吨的57.55%。城镇生活源需要从排污量上重点控制, 宣传节水环保意识, 推进节水环保技术普推动节水环保行为成为重点。

2. 结果危害

(1) 城市水污染破坏城市生态平衡。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水排放, 使水体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改变了水质原本平衡的营养结构。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释放出营养元素, 促进水中藻类丛生, 植物疯长, 使水体通气不良, 溶解氧下降, 甚至出现无氧层, 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死亡的水生生物又加剧了水质的营养化程度, 形成恶性循环。 (2) 危害人体健康, 传播疾病。城市污水污染健康水质后, 人通过饮水或食物链, 污染物进入人体, 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 均由水的不洁引起。通过食物链摄入水污染带来的有毒有害物质难以控制, 且具有很长的潜伏期, 不易在短期内觉察。 (3) 危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水污染引起城市水资源的供应不足, 除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外, 在城市生活的约5000万人的饮用水也不达标。在经济领域, 工业用水受到制约, 使得一些工业技术设备使用效率降低, 使用寿命缩短;在农业上, 水质富营养化, 渔业蒙受巨大损失。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 降低农作物品质、产量, 种植土壤受到污染;对第三产业, 城市水污染使城市生态环境变差, 受到影响较大的旅游、高新技术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产业。城市水污染对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具有显著影响。由于政府在城市水污染中需要投入巨大的治理成本, 城市水污染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处理效果

(1) 我国城市水污染处理中, 不同城镇差距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中小城镇。截止到2012年, 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7%, 县城的污水处理率接近80%, 但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不到30%。仍有许多小城市、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0% (2) 城市污水处理覆盖面、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在657个设市城市中, 97.7%的城市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在1627个县中, 仍有25.4%的县城未建立污水处理厂, 目前尚有363座投入运行1年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没有达到国家有关要求。以2013年沿海发达地区为例, 沿海地区城市密布, 经济发达, 仍有15.4亿吨废水, 占总量的15.19%未能得到处理, 24.9万吨化学需氧量, 占总量的10%也未得到有效处理。

二、治理的难题

1. 庞大系统工程、政府权责对等问题

城市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源头上限制污水排放的总量和浓度, 严格执行各项排污标准;在过程中对水质和排污企业进行监督, 并斥巨资, 采取各类技术对污水进行治理。由于污水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效应, 特别是污水流经区域要进行卫生安全隐患的排查更是一件艰巨的工作, 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城市水污染的治理效果。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扮演了保姆角色, 未能有效调动企业、个人、或则相应的社会组织共同治理, 政府面临资源的制约, 最重要的是财政和技术的制约。政府平均在每个环节资源投入不足, 是城市水污染治理效果不佳, 甚至恶化的重要因素。此外,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类似日本的多部门协调制, 中央一级环保部门统一主管, 多部门协调, 中央地方分级管理。但多部门权责未做出明确规定, 权责不对等, 分级管理又容易出现“让位于地方保护主义”情况。

2. 企业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污水作为企业的副产品, 不能为企业产生利益。政府对污水的无限制排放, 只会导致“公地悲剧”。一方面政府制定的排污标准限值了企业产品生产量, 增加了企业的排污成本, 整体上损害了企业利润最大化。政府试图通过严格的监督和惩罚强势推进排污企业升级。由于中小企业排污大量存在, 政府不能做到有效监督, 中小企业往往是工业污水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 政策对相关节水环保产品的鼓励, 一些水产业链开始衍生, 但目前受制约政策不完善和节水环保企业自身技术不高, 整个行业市场竞争混乱, 规模普遍不大,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在低位徘徊。水产品的质量难以保障, 价格高, 社会知名度低, 难以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3. 公民个人意识和行动脱节

城市废水排放中有69.8%的污染是生活用水, 日常生活中的洗衣做饭、沐浴、冲厕所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虽然政府在宣传公民节水环保意识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成本, 但短期的宣传很难使城市居民树立节水环保意识, 节水环保意识和节水行为之间存在脱节问题。节水环保行为短期会带来诸多生活的不便, 城市居民即使有节水环保意识, 也不愿意牺牲自我便利采取节水行为。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对公民节水环保意识的宣传和预期的效果往往在实践中大打折扣。

4. 社会组织的发展制约

实际上, 社会组织是由一群无组织的社会公众为了共同的社会公益目标凝聚的团体。这个团体围绕明确的社会目的, 有自己的规范和行动。社会组织发展的程度也反映了公民社会发展的程度。社会组织根植于社会公众, 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 代表民众的呼声, 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水环境保护中,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受制于自身发展的制约, 其作用还未能形成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全能的思维”挤压了了相关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 且在信息和资金方面对社会组织支持不够;另一方面公众对城市水污染治理相关社会组织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且相关的社会组织也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绑架。相关社会组织发展规模小且分散, 自身也存在不完善。总之, 相关的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水污染治理面临自身发展的制约。

二、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在水污染中治理的能力分析

说明分析:

(1) 政府在城市水污染过程中治理范围过大, 水治理系统工程监督薄弱。受限于财政资源, 单独治理的结果是财政开支庞大, 治理成本很高, 效果却难以保证。但政府拥有政策和权威的优势, 财政税收具有很强的激励效应, 重要的是政府追求公众利润的最大化, 在不放缓经济增长的条件下, 政府有决心和动力治理城市水污染; (2)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正常情况下企业没有主观意愿治理城市水污染, 结果是城市工业污水企业竞相排放, 导致“公地悲剧”。但企业拥有技术和产品, 在治理城市水污染过程中扮演了工具角色; (3) 社会公众水污染意识以及将意识转化为水污染防治行动难以保证。由于排污量分布散而多, 城市水污染中生活污水占了很大比例, 放任其也只会导致城市水污染的“公地悲剧”。但社会公众最大的优势是可监督的范围非常广, 将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有效结合在一起, 监督和曝光城市水污染, 具有良好的影响效果; (4)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水污染治理, 秉着公益的理念, 专业性较强, 自我繁殖能力强, 可持续发展空间大。但目前受制于发展程度和力量分散的困境, 若疏于支持和引导, 其参与治理的效果也较差。

三、基于治理主体能力的分工合作治理城市水污染

说明: (1) 政府在城市水污染中居于中心地位, 利用财政税收、制度等手段, 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进行激励, 调动其在城市水污染中的积极主动性; (2) 企业在政府奖惩机制下, 减少污水排放量。对环保节水产业, 政府的激励能促进其生产和技术的提高。同时, 在社会组织、政府、公众监督下, 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性, 广泛合作, 为公民提供节水环保产品, 将公众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行为有效结合在一起, 推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更上一个台阶;社会组织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 自身发展不断从社会凝聚资源, 利用自身信息专业性等优势, 监督企业和政府;社会公众一方面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 另一方面表达意见或则直接加入社会组织, 提高了意见表达权的能力。

1. 政府治理的核心是规范和奖惩

一是从源头上合理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在城市规划时需要慎重论证, 将城市的水源和水系作为污染防治对象, 做到合理开发。高污染水企业排放区域要考虑到水源保护地、渔业、灌溉区域。一项研究表明,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减轻水污染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改造, 推进服务业的发展, 也是合理的途径;二是就整体而言, 政府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核心是规范和奖惩机制。 (1) 政府利用自身权威优势, 完善城市水污染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统一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 规范水产业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完善节水环保产品的专利认证, 规范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渠道, 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引导支持。 (2) 政府对水污染的宣传很有必要, 宣扬企业社会责任, 公民节水环保意识, 让水污染的治理的迫切性成为社会共识。 (3) 综合利用财政税收对企业、社会公众、社会组织进行激励, 鼓励企业发展节水环保技术和产品, 与治理水污染的相关产业一同享受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 以降低节水环保产品的市场价格。加大对高校相关水污染治理技术和产品的财政支持, 倡导建立产学研的“高校-企业”强强联合。为宣扬政府污水治理的决心, 政府部门公共购买节水环保产品服务, 有利于解决相关节水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困境, 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性作用;社会公众对城市不合法水污染的举报, 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作用也应适用于相关的社会组织, 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激励的对应面是严厉惩罚, 对高水污染、乱排放不符合水排放规范的企业征以重税罚款, 勒令其整改, 甚至关闭破产清算。

2.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技术和产品

政府的激励和奖惩机制, 提高了企业水污染的成本, 降低了节水环保产业产品市场价格, 调动了企业开发相关水污染治理的技术和产品的积极性。企业应该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转变市场固定思维, 公益营销往往是企业市场的有力竞争品牌。政府对水污染治理技术和产品的财政税收优惠, 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节水环保产品的市场价格, 增加节水环保产品的市场潜在需求, 而保证节水环保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则是企业技术创新, 开拓节水环保产品的市场空间。具体操作层面, 在政府有效奖惩下, 企业能将节水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功效最大化。

3. 个人治理的核心是监督、意识和行为的连接

政府支持企业节水环保产品价格下降, 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提高, 在政府广泛宣传下, 公众提高了保护水污染意识自觉购买认证节水环保产品, 节水环保产品的使用使消费者真正做到意识和节水环保行为的有效结合, 将有效降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浓度;在政府宣传和激励下, 公众参与监督将有效弥补政府监督效果不佳的劣势, 推动城市水污染实质上的进步。此外, 公众参与监督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媒体的监督, 媒体可以监督政府和企业水污染管理行为, 推动社会公众监督上一个新台阶。

4. 社会组织治理的核心是广泛凝聚力量

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 相关社会组织是社会公益真正的代言人。他们能凝聚一定的力量, 在与政府部门、企业博弈中争取到更多的公众权益。相关社会组织的核心职责是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在社会公众宣传普及节水环保知识, 广泛与企业、政府、高校、舆论媒体等合作, 开展国际间交流, 提高自身治理城市水污染的针对性、专业性;筹集水污染治理资金, 扮演资源整合的角色;另外, 相关社会组织对政府治理城市水污染、企业排污等行为进行监督也很重要。

四、结论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转变单一主体治理角色, 构建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根据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能力进行分工合作。具体而言, 政府合理规划, 产业结构升级, 利用自身权威优势, 完善法律法规, 宣传城市水污染治理, 建立对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的激励机制。企业在政府的调控下, 通过技术创新, 开发减排环保产品, 保证质量, 服务公众;公众积极广泛监督政府、企业城市水污染行为, 维护自身利益。消费者使用节水环保产品, 将水污染意识与减少水污染行为真正结合起来;社会组织广泛凝聚社会治理城市水污染力量, 不断壮大自身, 引导社会公众, 监督企业、政府行为。各方共同努力, 为城市水污染治理贡献力量, 天更蓝、水更清才不是一句空话。

摘要:城市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处理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城市水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治理各自存在弊端, 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效果欠佳。本文通过对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的能力分析, 构建出各主体之间作用发挥图, 并提出协调互动、共同推进城市水污染的有效治理建议。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困境,多元主体,能力分析,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分省年度数据, 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fsnd, 2013

[2]陶传进, 刘杰, 沈慎, 卢玮静.水环境保护中的NGO:理论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12

[3]田灵燕.推动节水产品市场规范化[J].中国水利, 2012, 18:66+68.

[4]姜爱林, 陈海秋, 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若干理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08, 03:35-40.

[5]高珊, 黄贤金.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比较与启示[J].城市问题, 2011, 03:91-94.

[6]YU Xiaoying, WU Jian.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ransfer cost sharing mechanism[A].In:祝小宁主编.2014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 (第十届) (上) [C].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10:832-837

上一篇:左手介质下一篇:国内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