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

2024-07-04

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精选12篇)

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 篇1

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精心谋划, 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现在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首先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 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 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 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 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 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 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 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融入其中, 实践证明, 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 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 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 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其次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 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 每得到一枚奖章, 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 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 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再次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大家的讨论, 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 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贯。如在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拼搏的信心与勇气, 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 具体性很大, 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 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 又导行, 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 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 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 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 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 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 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 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 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 在比较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最后、启发诱导, 坚持鼓励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 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 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 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不给他们增添痛苦, 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总之,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 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 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 篇2

韩秀华

归德镇李官小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之德育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教师工作、言行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一、重视常规,巧抓机遇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每学期开学,便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道德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为此,我们要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

“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在“国庆节”开展“爱国教育”„„等等。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如在教学《失物招领》一课时,先让同学们讨论: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会怎么做?通过讨论,同学们在心中都有了“数”。教师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对养成良好的习惯很有帮助。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

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成年人都喜欢听表扬,何况是孩子?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自己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自己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其次是人格,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

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癖,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五、用“心”去爱,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每个班都不可避免的有几个后进生,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爱,会剔除一切不和谐之音;爱,是慰藉,心灵的良药;爱,会为学生开辟一片生命的乐土;爱,会给学生留下一生的醇香,对后进学生要讲究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班上有个学生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压抑和自卑。作为班主任的我了解了他的心情,和他秘密地约定:“以后回答问题,要是你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怎么样?”学生信心大增,慢慢地,他举起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了上来。最后就是他的左手,指引着他走向了成功。

在班集体中,要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

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这种委以任务的方法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效的方法,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去争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效果。

六、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注重集体的力量形成合力,使集体中的每一成员奋力拼搏,你追我赶,全力以赴为班级做好事,同学们不仅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能关心他人,奋力为集体争创荣誉。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工作;提高道德意识;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精心谋划,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现在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首先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融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其次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再次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贯。如在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最后、启发诱导,坚持鼓励教育。

小学低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点滴谈 篇4

一、做好计划, 从入学着手

在开学之初, 就应做好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准备, 上好第一次礼仪课, 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一种好习惯。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内容具体、制定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 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目的。其次要重视第一次文明礼仪训练。从小处入手, 从点滴做起, 为学生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 既要使他们明白“理”, 又要训练他们懂得“仪”, 学练结合, 以练为主。做好示范, 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 逐渐养成正规的、良好的习惯。

二、树立标杆, 选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上课师生问好, 我始终坚持行45度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 我也会面带微笑回学生一句“你们好!”在我的示范之下, 每天早晨和下午上班都能看到值日学生戴着红飘带, 频频地向老师行礼问好, 动作非常规范, 每次我都点头或招手回应。在上学的路上, 见到我班孩子我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每天送孩子放学到校门口, 看到家长我都会热情地说一声:“您好!”或微笑着点头致意。在班级进行卫生大扫除需要学生帮忙时, 我喊李佳:“李佳请你把扫把拿过来。”我接过扫把说:“谢谢你!”如果我做错了, 也敢于向学生道歉, 说:“对不起”。学生为我拿教具, 我会感激地说:“谢谢你!”望着干干净净的教室, 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辛苦了!”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三﹑强化训练, 讲求实效

强化训练法, 带有一些强制性。是用行为规范﹑常规等手段去约束学生, 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班上李永兵同学在周一早上升国旗时, 站没站相﹑左右摇晃, 还小声和别人讲话。回班级后其他同学自由活动, 我找他谈话, 我首先向他讲道理:升国旗时要站直, 千万不能和别人讲话, 凝视着国旗, 表达自己对国旗的敬重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本周内我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训练李永兵同学的站姿, 立正时五指并拢, 中指指向裤缝, 仰望着教室黑板上面的国旗, 高唱国歌, 每天坚持训练。一直到下周一升国旗礼仪行为规范标准为止, 否则还要继续练习。在此之后, 全班同学在升旗时都表现得非常好。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礼仪的养成教育, 提高了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团队意识, 强化集体荣誉感

集体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乐意在集体中表现。于是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中, 我努力运用了儿童对集体的向心力, 把个人与集体拴在一起进行教育。比如我把班级几个小队分别命名为葡萄队、苹果队、石榴队和菠萝队……, 把各小队队长的名字分别写在黑板的右上角, 然后再把画有表格的内容评比简表贴在班级评比栏内, 从文明礼仪各方面对小队进行评比, 按照文明礼仪常规要求检查, 表现突出的同学为自己所在的小队加3分, 小队的全体同学都讲文明、懂礼貌的加5分。每周评一次, 评为优秀礼仪小队的同学成为礼仪之星, 老师送给他们一颗星, 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小队努力争取, 并且向优秀礼仪小队学习。小队长负责具体检查, 每个同学都是监督员, 发现问题当时就可以在黑板上显示。在此之后,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人多了, 见到老师或客人不主动问好的人少了。集体的荣誉、集体舆论、集体评议活动教育了同学, 规范了他们的言行。

五、常抓不放, 坚持不懈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反复现象, 要想通过教育训练, 达到目标, 必须持之以恒, 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

每当学生放学时, 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看见别人需要帮助, 马上能上前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 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 还是在校园之外, 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 就连我班原来不爱讲话的同学, 都能在放学时主动向我道别:“老师再见。”我坚持正面教育, 注意树立典型, 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全体同学。黑板报的“礼仪之花”栏目又增加了很多礼仪标兵, 文明风气受到了很多老师的好评。

六、课外延伸, 巩固成果

小学三年级德育教育计划 篇5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回顾成长的历程,我从一个初涉教坛的新兵逐渐成长为一名政治学科骨干教师;从一名班主任成长为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16年来,我与大家一同品味着失败的痛苦,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分享着生活的快乐,体验着人生的幸福。10年前带着热情走上管理岗位,7年前满怀激情做了教导主任,4年前一腔挚情当上了副校长,我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对我的关心、支持、帮助和培养,每想至此,我的内心都涌动着一股暖流。6年的教导处工作和4年的副校长工作经历,使我在****的不断发展中慢慢成长日渐成熟;****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清晰而富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及良好的团队氛围,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和工作的快乐。下面我对四年来的工作思路和做过的工作进行汇报。

一、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我既注意认真学习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又坚持学习学校管理知识及业务知识,时刻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及时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掌握教育的动态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先后自学了《老子》、《庄子》、《论语》、《我的教育理想》、《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新时期的学校管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应用》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有关书籍。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已,恪尽职守,顾全大局,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敢负责任,坦率真诚,发现问题能及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不遮遮掩掩,不唯唯诺诺。始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履行职责,为努力办好让师生、家长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XX年6月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称号,XX年12月所撰写的法制论文被评为市二等奖,2010年4月经过考试选拔,被选派到****进行挂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管理经验,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二、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心中牢固确立了“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教学理念,狠抓教学管理工作,严抓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健全、完善了学校教学的各项考核制度,从而使我校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在科学规范前提下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严格备课、上课、批改、测验、计划、总结等各环节的管理,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公平的工作环境,确保教学工作稳步进行,为(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时刻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第一手情况,了解掌握教学动态,监控各年级教学质量,考试后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和师生表彰大会,加强质量分析,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

三、立足自我教研教改,立足课堂提高效益

在教学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探索新教材教法,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做教研教改和政治学科的带头人,所教成绩05―06、07-08两个学年获得优胜奖。除积极主动承担政治教研教改任务外,还积极撰写教学经验文章,所撰写论文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一次,省级二等奖三次,XX年被推荐选拔为省级政治学科骨干

教师,并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获得了骨干教师证书。始终坚持从我做起,积极带领广大教师进行教改教研活动,把教研和科研活动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集体备课、校本研修、教改实验活动、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环环相连的课堂教学研究机制,强化了教师的教研行为,大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周周坚持教研活动,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学习,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益,绝大部分教师已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改变了满堂灌的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益在逐步提高。

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是激荡心智、贞立人格、沐浴灵府、彰显个性的活动。“学校要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学校应该成为理想社会的雏形,教风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名誉优劣的关键,也是学校办学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我坚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入手,从抓细节、抓规范做起,严肃考风考纪,务实进行教学质量考核,长期坚持单元过关考试和周三数学英语测试,学校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我们的教师一个个充满激情、自强自信、勤于学习、爱岗敬业,他们在忙碌着、收获着并快乐着;我们的学生一个个体魄健美、阳光开朗、文明礼貌、勤奋好学,他们在拼搏着、追求着并成长着,广大师生追求的是一种生命的蓬勃,一种澎湃的激情,学校已慢慢成为学习知识的圣殿,师生成长的乐园。

但成绩只属于过去,我更希望把握好现在和将来。回顾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缺少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考,要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沟通表达的方式缺少艺术,要善于凝聚人心;思考管理的角度缺少深层次,要着眼于全局;学校教科研工作力度不够,要加强研究等等,我觉得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德育工作计划

平安九年制学校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习惯养成教育 篇6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郭沫若同志早在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在说:“培养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写好字的习惯,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的写字就要严格要求。经常提醒书写姿势:两脚放平,身子挺直,头离写字本一尺左右:提醒握笔姿势:手指离笔尖一寸,拇指、食指指肚捏笔,中指托住,不松不紧,灵活机动。书写时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再想想笔顺。然后把横写平,竖写直,书写工整。低年级是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原因,他们往往观察不细致,极易写错字。不少学生在书写生字时出现多一笔少一笔的现象,因此,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做到认真仔细,发现错字及时纠正,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的习惯。而且我每天让学生写一张铅笔字,要求书写清清楚楚,整齐、清洁。经常在班内举行“小小书法家比赛”,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能尽快让低年级学生顺利阅读,就要多识字。我选定大量识字为突破口。实行课内、课外双轨识字。读本识字:凡是课本中出现的字都要求学生能认识,只是要求不同,课内生字表的生字必须掌握,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生字表之外的字,只要能读并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在利用自读课本进行阅读识字时。我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并且是连词记忆。我还创造性地将小组学习引进阅读识字课堂,让学生在组中学习生字,检查生字,他们互帮互学,积极主动,情绪高涨。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的,识字是基础,识字多了,读课外书就成为可能;反过来,阅读又能促进识字,提高识字效率,读得多了,识字自然就多。

阅读又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朗读是默读的基础,默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先从朗读着手。朗读有助于记忆,反复朗读可以达到熟读以至背诵,既积累词汇又训练语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要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采用自由读、小组读、优生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男女分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课文。每篇文章只要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爱上读书,从儿时听到的故事人手,如听爸爸妈妈讲过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自己重读体会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同时,我适时推荐一些拼音故事,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此时,班内开展“小小故事大王”等活动,能对学生读书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管理的机会。激励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民主。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老师是万能的,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老师。老师也经常被这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压得喘不过气,努力维持着这种形象。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对学习产生惧怕和为难情绪。所以作为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权威。学生只有消除了胆怯和依靠心理,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不怕挫折和失败。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才能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我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创造一个轻松、温暖、彼此接纳的学习课堂。在课堂上,我一直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上多使用“想一想,谁能答得最好?”“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一类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创新的话语。让所有学生置身其中,学生就会增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接纳学生的错误和失败,鼓励学生表达与容纳别人不同的见解,在一种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不断汲取创新的营养,学会学习。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坚持不懈的呵护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另外教师通过各种艺体比赛、歌咏比赛、道德行为培养,以及学校的日常行为考核、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礼让三先、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好习惯,养成个人衣服干净、桌凳整洁、不随手丢垃圾等个人卫生习惯。学生的好习惯养成之后,就会感到学习和生活非常轻松愉快,就会感到有种幸福感、成就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教育方法初探 篇7

教师的工作不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 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大多认为幼儿园是玩学并重, 主要是吃好、玩好。而到了一年级, 也就是说进入小学, 就更看重的是学, 家长择校让孩子上学, 其依据主要还是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质量, 让家长满意, 这里我结合自身教学的感受谈些看法。

一、重视启蒙教育

很多人在回味学海生涯时, 都会对一、二年级的教师记忆犹新, 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模仿的榜样, 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 在这群天真、纯洁的孩子中, 教师正确、耐心地启发引导, 会使孩子的思想、性格发生某些改变, 此刻, 孩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如胆小的孩子, 教师让他多发言, 多参加劳动, 多表扬、多鼓励, 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会逐步改掉。对于启蒙阶段的教育, 不仅语、数、思品的教师要重视, 而且音、体、美的教师也要重视。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音、体、美以及科学等科目具有浓厚的兴趣, 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从小就爱科学, 树立热爱科学的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 倡导快乐式教学

教学改革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课堂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为20分钟左右, 因此, 重点内容的讲解要集中在20分钟内进行, 此外是活动时间, 可做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巩固新知识, 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些直观的教具, 并多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鼓励,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2.多提问,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多奖励, 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点, 并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鼓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活动, 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 不断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加强德育教育,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只重视传授知识和道德说理而不发展学生真情实感的教育, 不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 教师应遵循儿童情感的发展规律, 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增长小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设情景, 陶冶小学生的情感。

3.在教育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如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 就一种移情的表现。

4.尊重、爱护并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四、切实做好减负工作,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

1.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从一年级的新教材看, 内容减少了, 趣味性增强了, 每节课的设置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也方便了教师设计教法和很好地运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对于课外尽量做到少布置作业, 从小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 不要让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 产生厌学情绪, 若小学就开始厌学, 到了中学后果令人担忧, 也会影响到学生德育、美育方面的教育。

2.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的状况不同, 各自都有不为人知的心理压力, 教师要善于观察, 多谈心, 与孩子交知心朋友, 多与家长沟通,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 共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轻装上阵, 快乐地参与学习。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参加, 使学生学会在玩中学。

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 因此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 都要让学生动手动脑, 边实践、边探索, 培养学生创造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发展, 像音、体、美等学科学好后, 学生终身收益非浅, 既能在休闲时陶冶情操, 又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六、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人们要生活, 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就必须学会劳动, 教育中虽然把劳动排在最后, 但我认为劳动对现代的学生太重要了,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是劳动创造了一切,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劳动美德。现在的小孩独生子女较多, 自理能力很差, 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劳动, 不但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 更重要地会使他们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从中受到教育。

七、重视课外活动, 精心安排活动内容

多给低年级学生安排课外活动, 才能符合孩子玩的天性。课外活动, 教师一般要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 这样能使学生吸收户外新鲜的空气, 活动内容如跳绳, 做游戏, 分组活动等, 教师要参与其中, 确保安全。课前要有活动计划, 课后要有活动总结。还可以组织学生搞些参观活动, 让学生走出教室, 有目的地探索、实践, 不但会使活动有意义, 而且还会起到教育作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 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 从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自身条件出发精心设置活动内容, 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摘要: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 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研讨的课题, 对于教育改革, 力度很大, 措施较多, 如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先要重视小学教育,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学,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这是家长的期盼, 是教师的目标, 是社会的需要。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习惯养成教育 篇8

不少知名人士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 觉得自己的成功与幼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单地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学习, 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本身, 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 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 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郭沫若同志早在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道:“培养学生写好字, 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 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 能够使人细心, 容易集中意志, 善于体贴人。”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写好字的习惯, 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的写字就要严格要求, 经常提醒书写姿势:两脚放平, 身子挺直, 头离写字本一尺左右;提醒握笔姿势:手指离笔尖一寸, 拇指、食指指肚捏笔, 中指托住, 不松不紧, 灵活机动。书写时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再想想笔顺, 然后把横写平, 竖写直, 书写工整。低年级是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原因, 他们往往观察不细致, 极易写错字。不少学生在书写生字时出现多一笔少一笔的现象, 因此,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做到认真仔细, 发现错字及时纠正,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的习惯。而且我每天让学生写一页铅笔字, 要求书写清清楚楚, 整齐、清洁。经常在班内举行“小小书法家比赛”, 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热情。

二、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 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能尽快让低年级学生顺利阅读, 就要多识字。我选定大量识字为突破口, 实行课内、课外双轨识字。课本识字:凡是课本中出现的字都要求学生能认识, 只是要求不同, 课内生字表的生字必须掌握, 达到“四会”, 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生字表之外的字, 只要能读并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在利用自读课本进行阅读识字时, 我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并且是连词记忆。我还创造性地将小组学习引进阅读识字课堂, 让学生在组中学习生字, 检查生字, 他们互帮互学, 积极主动, 情绪高涨。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的, 识字是基础, 识字多了, 读课外书就成为可能;反过来, 阅读又能促进识字, 提高识字效率, 读得多了, 识字自然就多。

阅读又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朗读是默读的基础, 默读能力的培养, 往往先从朗读着手。朗读有助于记忆, 反复朗读可以达到熟读以至背诵, 既积累词汇又训练语感, 可谓一举两得。因此, 要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采用自由读、小组读、优生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男女分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使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课文。每篇文章只要诵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熟读成诵。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爱上读书, 从儿时听到的故事入手, 如听爸爸妈妈讲过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 自己重读体会读书带来的快乐。同时, 我适时推荐一些拼音故事,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以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此时, 班内开展“小小故事大王”等活动, 能对学生读书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管理的机会, 激励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民主。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长期以来,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 老师是万能的, 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老师。老师也经常被这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压得喘不过气, 努力维持着这种形象。殊不知, 这样一来, 不但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 对学习产生惧怕和为难情绪。所以作为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做学生的引导者, 而不是权威。学生只有消除了胆怯和依靠心理, 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 不怕挫折和失败。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才能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我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创造一个轻松、温暖、彼此接纳的课堂。在课堂上, 我一直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课堂上多使用“想一想, 谁能答得最好?”“大家想一想, 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一类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创新的话语。让所有学生置身其中, 学生就会增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 接纳学生的错误和失败, 鼓励学生表达与容纳别人不同的见解, 在一种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 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 不断汲取创新的营养, 学会学习。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坚持不懈的呵护和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另外教师通过各种艺体比赛、歌咏比赛、道德行为培养, 以及学校的日常行为考核、评价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礼让三先、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好习惯, 养成个人衣服干净、桌凳整洁、不随手丢垃圾等个人卫生习惯。学生的好习惯养成之后, 就会感到学习和生活非常轻松愉快, 就会感到有种幸福感、成就感。

提倡小学低年级数学个性化教育 篇9

一、开展低年级学生个性化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低年级学生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个体的相貌、身材等生理特征上, 还体现在个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上。具体到数学学习方面, 低年级学生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首先,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自己不同的学习风格。其次, 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再次,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结构与思维发展各不相同。因此, 在数学教育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发展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影响个性化数学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开展个性化数学教育是有必要的,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在实际工作中会影响到我们开展个性化数学教育的一些不利因素:

1.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在实际的数学教育中, 我们往往喜欢“大众化”的数学教育, 却没有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学生的认知需要。

2.指导方式程序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紧张地环顾学生活动, 寻找教育的机会, 不时中断学生的活动, 把学生引向事先设计好的目的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以程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3.材料提供不丰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操作探索虽然是学生自主自愿的活动, 但是由于教师为省事, 不给学生提供或者提供的是不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发现、表现的环境和材料, 致使学生难以在操作探索材料过程中获得关于数学方面的感性认知和最直接的经验。

三、如何开展个性化数学教育

进行个性化数学教育需要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围绕“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结构、学习特点”的指导思想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积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开展好个性化数学教育。

1.设计有弹性的数学活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任务时就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 设计难度适中的弹性任务。

2.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内容和情境。

(1) 提供相同性质、不同变式的活动内容。 (2) 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3) 提供丰富的、多角度的数学情境。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感知、理解。

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不同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活动过程丰富多彩, 富于变化。

4. 数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体现多样性和递进性。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2) 教师的活动组织过程要有递进。

5.创设开放式的数学活动环境。

数学教育应该渗透在学生的一切活动中, 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数学环境中, 更大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兴趣。

总之, 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数学环境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都应根据不同年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6.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

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进行个性化的数学教育, 教师就必须把观察评价运用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教育评价做得好, 是开展数学个性化教育的前提, 观察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 分析教育结果, 了解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水平, 以便为教师在下阶段设计活动提供材料, 优化组织形式。

7.作业追求创新, 鼓励学生设计试题。

长期以来, 数学作业以计算为主, 多围绕考试题型而设计, 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题型的创新和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变。我们课堂教学应该要创新, 有个性化, 但忽视了布置作业环节的个性化教育。殊不知, 评讲作业和习题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育中, 我们要充分领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能力结构与学习特点的不同,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规律, 特别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尊重, 做到“以人为本”。

对低年级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比较短, 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如, 很容易转移注意力产生厌学情绪。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供成就感。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 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弱, 但是对于成就感比较渴望。成就感对于他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根据这一特点, 教学时, 教师可将学习任务分割成比较小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通过努力比较容易完成。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扬, 通过表扬可以激发被表扬者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逐渐对识字有兴趣, 有自信, 打好识字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心理基础。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有竞争意识后,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比较持久, 学习的效果自然变好, 在学习成就的激发下学习的兴趣便会逐渐增长。

2.充满童趣教学手段。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 对于汉字字形字义的记忆比较困难, 记住后也比较容易忘记。根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恰当运用直观教具, 尤其是电教手段, 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比较简单、具体。充满童趣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等与汉字相关的关联信息可以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并有利于学生记住汉字。实践证明, 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 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 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3.谜语识字。谜语是比较小且容易完成的游戏。通过课堂猜谜语和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搜集学习谜语相互交流,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字形字义的理解和掌握, 并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游戏, 学生可以多认识一些汉字, 这也是他们互相“炫耀”的学习成就。

4.课堂游戏。课堂游戏有很多, 如将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人物的名字写下看谁认识的多, 或谁能写出最多的人名、地名、动物名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对比赛优胜的学生进行奖励, 并允许其他学生可以向冠军挑战,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 要维持并逐渐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教育和互动环节可使学生逐渐形成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继续维持。

1.教与学切换。如给学生教其他人识字的机会。每次课前, 教师可安排一个学生教大家一个汉字, 讲清楚该字的音形意及在语言中的使用例子。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作出点评, 最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可让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并锻炼语言组织和运用的能力。而且,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并使学生容易记住同学讲授的字, 这样不仅可以逐渐积累识字量, 还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2.提高对汉字规律的理解。多数汉字是形声字, 所以掌握好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 (表义) , 声旁 (表音) 。教学时, 教师通过将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讲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利于识记。在学生掌握独体字和合体字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独体字合体字后, 教师可举一些形声字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如“:鳞、鲤、鲫、鲢”都是形声字“, 鱼”是它们的形旁, 另一部分是它们的声旁。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

三、教学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 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 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 将学生从虚拟、抽象的课本当中脱离出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语文教育生活化, 能够让低年级小学生的认识到学习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学到的知识可以用于生活, 在生活中和课堂上同样能够学到知识。具体到识字教学中就是在生活中和课堂上一样可以识字用字, 学到的字在生活中能看到用到,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 使得学习活动变得更为生动。学习同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贴近生活。语文教育的生活化, 可增加学生的语文体验, 提高使用频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回归生活, 观察生活。语文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课外阅读识字。因此, 识字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 应该是开放的。学生在生活环境中, 接触汉字的机会和频率都很高,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识记生活中见到的汉字, 如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汉字, 比如学校的标语, 街上的广告牌、店名, 食品上的名称等, 就能增加识字量。当学生对这些生字的音、形、义有一定的了解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新认识的汉字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加深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同时利用了课外资源, 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也使学生经历了“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的体验。

2.增加学生使用语文素质的机会。语文的学习, 就是在头脑当中将文字语言还原成事物, 并获得主观感受。教师应当借助课文内容, 积极加强对学生使用语文的训练, 增加学生使用学习的汉字的机会, 再现生活,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情感体验以及实践体验, 从而加强学生对汉字音形意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在培养锻炼学生文字记忆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因而, 课堂中所用的训练材料, 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结合教材进行练习。

总之,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法的更新,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使用课堂学习内容的机会, 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 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惠芳.加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考[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 (2) .

浅谈小学低年级有效的品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品德教育;集体荣誉;小学低年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该战略主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德育是首要的。

品德教育是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预先设计的理想形象。大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是重要的,而小学低年级的品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并积极探索低段学生的品德教育。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注重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实施有效的德育。

一、明辨是非,美丑分清

这一点很重要,一个人的是非观不清,就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师此时就应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告诉学生,这件事能做,因为它对人们有帮助是有意义的事情;那件事是不能做,是对大家、对班级不利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看见校园、教室的地面上有废纸把它捡起来,这就是保持班级卫生和校园卫生的好习惯,是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去做。下雨看到同学没带伞,为同学撑伞遮雨,同学的作业题做错了,帮他分析搞清错误的原因……这些有意义的事情都是美的。教育学生要养成做好事的习惯。而那些破坏班级卫生、乱扔废纸、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尊敬老师、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是丑事。在公共汽车上看到生病的老人上车,都装作没看见,这种不让座的事也是很丑的事情。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在小朋友的心里扎根,为今后的品德教育打牢基础。

二、在集体活动中,建立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要在集体活动中建立的。争做文明班级、优秀中队,争夺纪律红旗、卫生红旗,在活动中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为了班级的荣誉而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像这样把德育要求变为全班的具体奋斗目标,才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奋进。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和集体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种品德教育才是有效的。

三、实施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这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应以表扬为主,欣赏他们的优点,淡化缺点,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最棒的学生。对他们身上的坏习惯,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其改正。同时要及时关注,不断给予鼓励。

四、树立榜样

“榜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行为准则还不是很清晰,所以,“榜样”可以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做。“榜样”应树立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熟知的人。在班级设置“智慧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小雷锋”等都是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更应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是学生的楷模。要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做到。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优化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扶好学生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实行有效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 篇12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 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具体来讲, 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养成教育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有助于道德行为由不经常的、偶然的行为变成一贯的行为, 有助于道德行为方式的巩固, 它作为人的自动化动作的需要, 不需要意志力控制, 依靠的是内心的动力。因此,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又符合品德发展的规律。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应从小抓起。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而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 行为习惯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适龄学生入学后, 其在学习、生活、交往、活动方面都有了新的行为准则, 学校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也提出新的要求和规定。一般而言, 低年级儿童, 无论是遵守纪律、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 还是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习惯, 都还相当缺乏。有些学生甚至在这些方面没有意识, 是一张“白板”, 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 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模仿性

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来看,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 对应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 具体道德推理特点表现为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他们会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因此, 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易依从、顺从于情境压力, 也愿意服从教师或父母的管教和规定, 比较容易在外部的要求、约束和控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行为习惯养成具有依赖性

从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 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 行为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 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 逻辑思维很不发达, 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 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 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一、二年级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依赖感, 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同时, 还要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 使学生的这种依赖感更加持久。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点, 在实践中开展养成教育, 才能对症下药, 保证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

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看, 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现代教育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以下就结合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探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问题。

(一) 认知明理

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行为方式, “知”是基础, 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 从而形成辨识能力, 继而养成行为习惯。因此, 低年级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 有助于养成行为习惯的指南。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知”的源泉。一方面, 教师要与家长有效沟通, 达成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共识, 使学生从优良的环境中获取“知”,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什么才是良好的行为”。另一方面, 教师要言传身教, 以较高的品德修养树立榜样, 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较强依赖性和信任感, 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 以情引情

每个学生都是有心理感受的个体, 同样, 他们也有着强烈的情感。低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对行为认知的爱憎和好恶等情绪态度, 在这个时候, 教师加以情感引导, 便能使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有更好的认知, 加强内心体验。因此, 教师要以情引情, 带着感情去对待每个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只有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工作、对他们的爱, 他们才容易激发学习热情, 从而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努力学习, 这便是一种情感榜样的作用。在对待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 要宽容以待, 耐心地进行引导, 容许学生有改善行为习惯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表达对行为习惯的情感时, 要循循善诱, 以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启发学生, 让学生彼此交流情感, 形成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正确态度。

(三) 培养意志

低年级学生思维尚不定性, 比较跳跃,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严格地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评价, 在自我批评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 除了在上课过程中贯穿学生意志培养的内容外, 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行为规范意识, 并有意地遵守学校行为准则。

(四) 践行实际

“行”, 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其思维不定性, 行为活动没有规划, 加强一定的训练, 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从而形成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行为训练上加强培养。一方面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观察学生行为, 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并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同时, 还要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基本成长足迹, 让学生在认知自己成长的过程中, 看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成效, 从而强化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信念。

总之, 低年级教师要让学生明理、动情, 由信而服, 由服而行, 行而有果。这需要每一位教师辛勤地付出和不懈地努力。教师要成为学生“知情意行”的引路人, 就必须将自己的“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以学生认知良好行为道德品质为基础, 以涵养学生道德情感为纽带, 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道德斗志为保证, 最终以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归结。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重点

(一) 抓住关键期

古人云:“水滴石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结合低年级学生思维行为不定性、不规范的特点, 要抓住关键, 及时引导教育, 强化训练, 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展教育, 从细小处着手, 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从最基础的“走姿、站姿、坐姿、卫生、礼貌”等方面开始, 让学生从小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形成家校合力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过程, 而是开放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活动。由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组织形式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学校、家庭的影响较大, 还存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 积极配合, 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因此, 要有效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 形成合力,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学校可以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信箱”等, 定期地让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 同时, 还可以优化学校网页设计, 为家庭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并且提供给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了解较好的教育方法。二是举办“家长学校”, 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举办一些“我与爸妈共成长”“礼貌我能行”等活动, 学校提供平台, 家庭和孩子共同参与, 通过举办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养成教育活动, 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和谐整合;让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新的认识, 教育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 增强了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要进行工作经验总结交流, 从知情意行的过程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训练, 同时形成家教合力, 以真正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格珍, 翻多.浅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西藏科技, 2010, (10) .

[2]姜广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J].教育教学, 2010, (7) .

上一篇:脾胃论下一篇:乙二醇单甲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