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

2024-07-24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共9篇)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 篇1

小学低年级德育论文:

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初探

【摘 要】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要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激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德育 荣誉感 课堂 正面教育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然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把一个班级群体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付出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一名班主任,本人深刻地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抓住教学中的德育契机,适时渗透德育教育。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德育教育。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向,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

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激励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

伤。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所以进行德育教育,就要尊重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 篇2

不少知名人士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 觉得自己的成功与幼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单地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学习, 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本身, 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 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 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郭沫若同志早在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道:“培养学生写好字, 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 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 能够使人细心, 容易集中意志, 善于体贴人。”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写好字的习惯, 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的写字就要严格要求, 经常提醒书写姿势:两脚放平, 身子挺直, 头离写字本一尺左右;提醒握笔姿势:手指离笔尖一寸, 拇指、食指指肚捏笔, 中指托住, 不松不紧, 灵活机动。书写时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再想想笔顺, 然后把横写平, 竖写直, 书写工整。低年级是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原因, 他们往往观察不细致, 极易写错字。不少学生在书写生字时出现多一笔少一笔的现象, 因此,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做到认真仔细, 发现错字及时纠正,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的习惯。而且我每天让学生写一页铅笔字, 要求书写清清楚楚, 整齐、清洁。经常在班内举行“小小书法家比赛”, 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热情。

二、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 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能尽快让低年级学生顺利阅读, 就要多识字。我选定大量识字为突破口, 实行课内、课外双轨识字。课本识字:凡是课本中出现的字都要求学生能认识, 只是要求不同, 课内生字表的生字必须掌握, 达到“四会”, 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生字表之外的字, 只要能读并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在利用自读课本进行阅读识字时, 我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并且是连词记忆。我还创造性地将小组学习引进阅读识字课堂, 让学生在组中学习生字, 检查生字, 他们互帮互学, 积极主动, 情绪高涨。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的, 识字是基础, 识字多了, 读课外书就成为可能;反过来, 阅读又能促进识字, 提高识字效率, 读得多了, 识字自然就多。

阅读又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朗读是默读的基础, 默读能力的培养, 往往先从朗读着手。朗读有助于记忆, 反复朗读可以达到熟读以至背诵, 既积累词汇又训练语感, 可谓一举两得。因此, 要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采用自由读、小组读、优生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男女分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使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课文。每篇文章只要诵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熟读成诵。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爱上读书, 从儿时听到的故事入手, 如听爸爸妈妈讲过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 自己重读体会读书带来的快乐。同时, 我适时推荐一些拼音故事,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以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此时, 班内开展“小小故事大王”等活动, 能对学生读书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管理的机会, 激励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民主。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长期以来,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 老师是万能的, 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老师。老师也经常被这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压得喘不过气, 努力维持着这种形象。殊不知, 这样一来, 不但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 对学习产生惧怕和为难情绪。所以作为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做学生的引导者, 而不是权威。学生只有消除了胆怯和依靠心理, 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 不怕挫折和失败。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才能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我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创造一个轻松、温暖、彼此接纳的课堂。在课堂上, 我一直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课堂上多使用“想一想, 谁能答得最好?”“大家想一想, 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一类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创新的话语。让所有学生置身其中, 学生就会增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 接纳学生的错误和失败, 鼓励学生表达与容纳别人不同的见解, 在一种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 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 不断汲取创新的营养, 学会学习。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坚持不懈的呵护和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另外教师通过各种艺体比赛、歌咏比赛、道德行为培养, 以及学校的日常行为考核、评价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礼让三先、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好习惯, 养成个人衣服干净、桌凳整洁、不随手丢垃圾等个人卫生习惯。学生的好习惯养成之后, 就会感到学习和生活非常轻松愉快, 就会感到有种幸福感、成就感。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班级管理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9-01

学校不仅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崇高使命,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能够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育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受到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再加上长期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难以接受批评和指责,所以班级管理的效果普遍较差。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主动要求进步,以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好胜心和自尊心较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爱出风头,好大喜功,渴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接受其他同学羡慕的目光。但是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经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而不自知,往往树立了反面典型。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明晰是非对错,善恶美丑,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值得学习,哪些行为必须遏止。具体而言,榜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举止适宜得当,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中挑选优秀代表,宣传班级中的好人好事,鼓励学生向这些先进分子学习。与教师的高高在上不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难免会存在攀比心理,教师要将这种心理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二、创设有效的德育情境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的知识和道理大多来自于生活实践,最终也需要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而小学生的阅历有限,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遇到未知事物时他们通常不知该如何对待和处理,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举止。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实体验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真正的有所领悟。比如说以前学生在看到残障人士时难免会流露出好奇和厌恶的表情,这对残障人士的心理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可是学生无法体验到这种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残疾人,比如单手穿衣服、系鞋带,闭着眼睛找东西,坐轮椅出行等等。刚开始学生会觉得有趣,渐渐的学生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们会感到恐慌和害怕,在表演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松了一口气。此时他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残障人士生活的艰辛,也会发自内心的同情他们,并伸出援助之手,尽其所能的帮助他人。通过这种情境教育学生学会了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借助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故事情有独钟,教师可以挑选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在讲故事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这种方法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会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例如在班级德育教育中给学生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以孔融为榜样,懂得谦让,还给学生讲孙敬修的故事,告诫学生尊老爱幼,让学生学会如何才能做一个好人。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比如过节放鞭炮因为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烧伤事故,以此让学生引以为戒,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运用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为了再次得到教师的表扬,学生会更努力的按教师的话去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教师面前。例如,在每节课开始前,对于那些早早将课本准备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可以给他们每人发一朵小红花,这样不但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会使那些吵嚷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得到小红花的几位同学当做自己的目标,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结语

德育教育不仅意味着教师要以德服人,以法治人,更要使其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效果。这需要广大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初冬.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德育教育方法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

小学一年级的家庭教育 篇4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作为家长,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

(一)孩子入学前的准备。

1、心理准备

家长要在孩子心灵上创造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让他们渴望上学这一天早些到来,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入学前,家长可对孩子说,你长大了,要背着书包上学了,上学后你可加入儿童团,然后可以入少年队,戴上红领巾,那是十分光荣的;你可以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成为有用的人。

如家长有时间,还可抽空带孩子到他将上学的学校看看,通过参观校园以及目睹一些学生在这里读书上课,让他对这所学校有初步的了解。若家长曾在这所学校学习过,可向孩子介绍你坐过的教室,入队宣誓的地方,打乒乓、打篮球、踢足球及做其它游戏的场地,告诉他学校里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另外,可以带孩子走访正在这所个学校上学的邻居或亲友的孩子,请他们讲讲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特别可以走访学习较好的学生,使孩子非常羡慕他们。总之,家长要在孩子心灵上创造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让他们渴望上学这一天早些到来,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2、行为上的准备

行为上的准备包括: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时间观念、文明行为、正确举止

(1)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纪律。孩子在幼儿园里每天都有午睡的习惯,上了小学就没有了,因此,在上学前两个星期就可中断孩子的午睡习惯,以免孩子上课时打瞌睡。另外,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爷爷、奶奶的身边,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如今将要到一个受纪律约束的环境里,家长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不能玩东西,不与同学说话,发言时要先举手,老师同意了再讲。排队、上课时行动迅速,不带零食或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到校。

(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这包括:要按时到校,不能迟到;放学后,如无家长接要按时回家,不要在路上玩耍;回到家先做作业,做作业要专心,做完作业后再玩,不能边玩边做。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3)培养文明行为。要求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要尊重长辈和老人,要关心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要会用礼貌语言,即:“请、您好、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父母除了讲道理教育孩子外(比如在车上鼓励孩子给老人、给病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等让座;或在孩子出现不文明、不礼貌行为时,及时制止),更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尤其要教育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老师是很辛苦的,又是长辈,所以对老师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要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尊重师长,才能珍惜师长的劳动成果,也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同学是学习的伙伴,每天在一起学习,大家要团结友爱,学生上、生活上谁有困难要互相关心、帮助,谁忘了带学习用具,要主动借给他,在学校里不要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打架驾人。家长可以讲一些科学家、伟人或英雄小时候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的事,引导孩子向科学家、伟人和英雄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4)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站、坐、行姿势。要求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还可以让他背几句谚语作为自我要求。家长要注意孩子看书、写字时的正确坐姿,因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若不注意,脊柱容易变形。孩子看书、写字时,身体要坐直,眼睛距离书本需一尺左右,笔尖与手指距离一寸,胸前距离桌子一拳。决不能躺着看书,不在光线很暗或很强的地方看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看书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到户外走走或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现在有些孩子年纪小小就戴上了眼镜,就是因为不注意视力保护,看书、写字等习惯不好造成的。需要补充的是,孩子在家吃饭时,家长最好要求孩子与大人同桌吃,不允许他边吃边玩,更不允许端着碗到处走,这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3、物质准备

为刚入学的孩子准备物品,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

(1)学习用品的准备。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准备笔、尺、书包、橡皮等学习用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产生影响孩子学习的不利因素。例如,孩子用活动铅笔,笔芯一断,他就会停下来慢慢按笔芯。一个功能繁多的文具盒,对孩子来说,不亚于一样玩具。

(2)为孩子安排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合适的灯光照明;购置适合孩子高矮的桌椅;不要将孩子安排在与电视机同屋的房间,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3)为孩子订购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如《小朋友》、《好儿童》、《看图说话》及一些孩子易懂的童话书等,要培养孩子爱好书的良好习惯。父母也可天天给孩子讲故事,以引导孩子自发的看书。

(4)买一把圆头剪刀,让孩子学会剪东西。家长可教孩子剪一些简单图形,这样孩子入学后,就不会对上课剪东西感到困难了。

(5)为孩子准备一块抹布,让孩子上学后有参加学校劳动的工具。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要适当安排孩子做做家务,比如,教孩子学会扫地、擦桌子、倒垃圾、洗手帕、洗袜子等。

4、学习上的准备

刚入学的孩子,其学习应在入学前就开始了,学前教育不可忽视

(1)教会孩子写自己的名字,能说出父母的名字和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家中主要成员与自己的关系。

(2)教孩子会数100以内的数,数出20以内实物个数,会写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要会口算得数在10以内的计算,做到脱口而出。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 篇5

涂埠镇中心小学

熊放牛

现在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们对其宠爱甚至为溺爱,这种现象令很多小学生无法建立健全的人格。学生认为,别人的付出和他们的接受都是理所应当的,这是典型的感恩意识缺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知恩,学会感恩,进而让感恩成为他们初期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感恩教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不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而是各学科常态下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感恩的素材、在平时身体力行的感恩示范以及在课后留下的感恩影响,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生感恩意识的建立应融入常态的教与学之中,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更应该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上的作用。《新课标》中指出,在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感恩意识正是养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必须的。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一些收获,就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将感恩引入数学课堂

21世纪的人才,不是做题的工具,而是有健全人格的健康人[1]。在过去的教学中,学校关注智育较多,教师也对本学科知识的传授更为侧重,而在德育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却有所忽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对教师的职责做出了精辟的定义,而“传道”列于首位,因此,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够的,更应该在德育上下足功夫。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数学教育和感恩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他们打开智慧之门之外,更应该点化他们的身心,培养他们的人格。

让学生在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的素质之上,更好地吸收、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

二、遵循规律,让学生德智同步发展

和常规学科教育一样,感恩教育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现在大多数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一切待遇。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个数学思想提出了新的见解,大家一起讨论,使知识得到加深,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得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批改,对部分学生进行提优补差;父母辛苦工作赚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下班回家还给孩子进行复习巩固等。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地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得到这些。也可能会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这种想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适时让学生了解,一切的享有都是有人在为此付出:同学奉献了自己思维的成果,教师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和关爱,父母奉献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精力。使学生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时心存感激。这样他们就不会漠视同伴、师长和父母的付出。在得到的时候学会感谢,才能在拥有的时候懂得付出。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感恩意识打好基础。能够更珍惜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然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期望一蹴而就,而是应该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只有当学生能够感受到他所享受的一切都是有施者的时候,他才能知恩,再由知恩内化为感恩,而后外显为报恩。

这样的规律和学科教育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可以乐观的是,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建立和智力培养初期,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感恩思想闪现在各个合适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保证学生品德和智力的同步发展。这样,也能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接受深层次的培养,奠定良好而稳固的基础。

三、善于发掘,让感恩素材润物无声

由于学科的特点,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明显。我们知道,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因此,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时,他们的感知才会更深刻。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有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明显的感恩素材。但是由于学科的特点,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明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个大课堂,它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切入点,再结合生活中的感恩素材,或创造情境,或有机渗透,或以身示范,不但能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活学、活用所掌握的知识,更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1.有机渗透、同伴教育

[案例]:《认识钟表》教学片段

教学认识整时后,进行课堂练习。教师用课件同时出示四幅场景图。并问题:看图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然后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把这四幅图排一排。

图1:天黑了,妈妈睡了。钟面显示11时整。

图2:天亮了,小明在吃早餐,妈妈在帮小明叠被子。钟面显示7时整。

图3:天黑了,小明睡了,妈妈帮小明盖好被子。钟面显示9时整。

图4:天微亮,妈妈起床做早餐,小明还没醒。钟面显示6时整。

学生说出钟面分别表示几时整,并且对场景图进行排序后,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看这几幅图,说说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

生:„„

(学生纷纷表示妈妈起得早,睡得晚;小明不乖,自己的事情没有自己做,还要妈妈给他叠被子;妈妈很辛苦,天刚亮就要帮小明做早餐。)

师:那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样?

生1:我起床了要自己叠被子。

生2:吃早饭的时候要跟妈妈说声:“谢谢妈妈!”

生3:我要帮妈妈叠被子。

师:小朋友们真懂事,知道妈妈为了我们早起晚睡很辛苦,所以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要自己做,妈妈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我们应该和妈妈说一声„„?

生:谢谢妈妈!

同伴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从同学口中说出的道理,学生更容易相信和接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触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很多这样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自发的去判断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关爱、付出,懂得知恩,进而将其吸收为自身的道德标准,成为建立正确人格的必要条件。

2.创造环境、以身作则

教育的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层面,还包含着人文环境。学校和教师是感恩教育的主力,可以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一直生活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处于各科教师的影响之下,教师的形象和素养,很容易被学生模仿和吸收。因此,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

学校也应该构建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氛围。此外,学校和教师,应该不断的寻找和创设适当的感恩教育手段,不仅在课堂上融入感恩教育,更要在课外、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指导,要让学生感知到:感恩,不仅仅是对父母、师长,更应该是对身边的所有人和事物。更深入的讲,是要让感恩意识成为建立其他人格特质的引线。能够使感恩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浸润身边的人,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使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能得到精神上的熏陶,最终形成一种感恩的习惯。感恩不仅是一种礼貌,还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健康心态。

常态下的课堂最为隽永。只要能够抓住时机,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感恩情境,适当地渗透感恩教育,不必大张旗鼓、过分渲染,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感恩意识及智力发展的培养工作。

四、拓展延伸,让感恩之心不断传承

感恩是无形的,它可以培养于学生的耳濡目染。教师还可以将感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团结协作诸多优秀品质,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寻找、发掘。

综上所述,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开始融入感恩意识培养,不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为其建立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感恩意识的成长将会更加自发、正确并且迅速。

小学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 篇6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这就是说,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作用的结果,需要长期实践和磨练。

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景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常随着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同时,低年级的儿童善于观察和模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此时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坨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好小学低年级这一“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 篇7

一、评价艺术的内涵

评价艺术从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 是教育评价观念和途径的升华。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评价艺术的形成, 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评价者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 往往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意义,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 导致产生了重智轻德的现象,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 评价艺术本身要求教师从人本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 使所有价值判断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 这是评价艺术的核心内容, 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爱和对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是评价艺术的价值基础, 是教师着眼于每个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长远发展的前提, 教师会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融会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 形成与其自身个性和教学风格相关的评价艺术, 这些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都从不同角度阐释和实现着评价艺术的真谛。

二、小学低年级后进生的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在入小学的前两年 (低年级阶段) 出现诸如入学适应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 并由此引发学业上的挫败和心理发展中的失调, 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后进生”, 而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行为和心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一) 行为特点

一般而言, 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做小动作;学习上缺乏上进心, 智力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惰性;作业过程马虎, 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活动, 形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是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获此殊荣”的, 然而不及格和倒数第一绝非与生俱来。由于某种历史原因, 某个小学生在学业方面极其失利, 于是引来了教师的数落、同伴的嘲笑, 在一个把教师的话奉为圣旨、把同伴的评价当作镜子的低年级小学生看来, 这绝对是一种最为残酷的否定。

(二) 心理特点

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较差, 教师对其长期的消极态度导致后进生较低的自我评价, 他们在班级中处于劣势地位, 自卑心理明显, 情绪消沉, 性格孤僻, 常处于压抑、孤寂、苦闷等消极的状态之中, 不敢大胆与别人交往, 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指责和欺负。他们缺乏学习动机, 认为失败就意味着低能, 而在学习上的不努力恰恰可以表明自己并非是无能之辈, 这些学生常常以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来掩盖对失败的恐惧。他们远离老师, 但又极其渴望老师的注意与认可, 他们疏远同学, 但却比任何人都需要友情的关怀, 他们表面上不关心集体事务, 但在内心深处却对班集体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师期待、同伴评价和自我定位的消极性, 使得后进生往往不敢亲近教师, 也没有信心参与集体事务, 这是后进生避免被讽刺和嘲笑的正常心理反应。

三、评价艺术在后进生教育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符号和操作技能的使用, 还受到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的情绪唤起水平与智能操作水平呈抛物线关系, 即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起水平均不利于提高个体的智能操作水平, 只有中等适度的情绪唤起程度才会使个体达到最佳智能操作状态。[2]因此, 不论是正面评价, 还是反面评价, 教师都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 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

(一) 批评

“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作一种痛苦的屈辱, 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3]在许多教师看来, 温和的提醒对后进生来说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因为教师对他们长期持强硬态度, 后进生对不疼不痒的批评根本无动于衷, 相反, 具有讽刺或侮辱意味的话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他们安静下来。然而, 在安静的背后, 教师一次次的批评让学生感到难为情, 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无地自容, 强烈的刺激使原本并不差的“后进生”一步步远离前行的队伍, 最终变成了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的“金刚”。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能力差, 尤其在课堂中经常会因为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在所难免。在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 指出学生的落后并不是教师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 而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使他们愿意接受学习上的帮助, 并将自己的努力付诸行动。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扬长补短, 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批评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小错误可以温和提醒, 如:注意力分散, 随便和周围同学说话, 上课看漫画书等, 教师只需要用一些眼神或肢体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即可, 涉及比较严重的问题时, 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争吵等, 则要问清事情经过, 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式的全盘否定。另外, 教师要注意在批评中就事论事, 尽量不将问题升级至道德水平的范畴。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恰当的方式会使批评成为转变后进生的一剂良药。

(二) 表扬与鼓励

马斯洛认为, 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之后, 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 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 并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 他们只是为了避免责备、得到赞许而努力学习, 在哪门学科中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性评价多, 他们就对哪门课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哪个环境中受到尊重, 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他们就更愿意留在哪个环境中。因此, 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语言是一种信号, 一种刺激, 它很起作用, 对心理对生理都很起作用……不要随便说他们笨, 不要打击他们, 先进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 使他们由落后生变为一般生, 甚至成为优等生。[4]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有些教师喜欢用“你真棒”、“太棒了”等空洞的语言作为评语, 但是不分情况、频繁地使用类似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没有诚意。尤其是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 可以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点头赞许、微笑鼓励, 使他们逐渐树立自信, 之后再公开表扬。

此外, 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等, 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方向感, 即以后应该更好地发扬这些优点, 避免了骄傲之后的茫然。后进生起初受到表扬时, 会精神振奋, 积极性高涨, 但一段时间以后, 如简单的作业完成较好, 成绩趋于稳定, 那么此时对简单行为的表扬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他们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 让其保持自信的同时克服自满情绪, 面对新的挑战。

每个儿童都有获得肯定评价、信任、尊严与友谊理解的需要, 当儿童被爱心理和归属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 这种情感将会成为相对独立于生理内驱力的心理动力, 驱动学生追求学习成功的目标。因此, 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 要克服主观偏见,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唤起后进生的自信, 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某些教师常常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成功情境, 使他们产生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跃跃欲试的心境去积极参加接踵而来的学习和活动。”[5]小学低年级教师要特别重视为儿童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机会, 使他们在早期生活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成功体验,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让其展现自己的优势来体验成功的欣慰。当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需要和学习目标时, 那么他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学得好, 学生自己就会充满信心, 成绩就会慢慢上升, 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了解后进生兴趣需要、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有助于消除后进生同教师和班集体之间的心理紧张状态, 促进他们在学习上和校园生活中的健康成长, 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 同样每个后进生也并非在任何方面都表现欠佳, 即使对于同一门学科, 后进生在学习各部分内容时仍有优劣之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快速的成长变化期, 作为他们身边的主要教育者, 教师的评价对其影响非同一般。老师的鼓励如同三月春雨, 能够滋润心灵, 催得春光灿烂;而冷漠或伤害却似六月飞雪, 冰冷彻骨, 让心灵变得霜寒雪冷。但愿教师能够用心去关注那些并不“可爱”的孩子们,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304.

[2]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94.

[3][4][苏]苏霍姆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325.

小学低年级的德育教育 篇8

一、学科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素质养成的主阵地,教育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必须强调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即从学科目标、内容特点出发,因“科”制宜,适度融入。例如,在接手一年级的新生时,怎样把《指导纲要》和“八礼四仪”中的相关要求变成形象可感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让这些刚从幼儿园走出不久的一年级新生接受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学生上课的行为规范。如当预备铃声响过后,要求学生静下来,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带微笑地等待着老师宣布上课;课桌上的物品做到摆放整齐、有序;在课堂中要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也不随便插嘴,而且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因素,并给予学生教育。除了在“品德与生活”等课程中直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其他学科渗透德育。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年幼的孔融让梨,先人后己,数千年来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纵横天下;程门立雪,更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开国元勋朱德看戏给古稀教官让座,也体现了一代伟人尊敬师长的胸襟。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对礼仪道德的重视。三是注重课外教育的拓展。我们可以在每天都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给学生们讲一些美德小故事,或者和学生们共读美德故事绘本,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的熏陶,通过故事进行教育引领。

二、打造载体: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活动载体。也只有通过活动中的体验,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明礼仪的规则与意义。如果在教育活动中,我们给学生的仅仅是“不允许”“不准”等传统制度的用语束缚,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例如,在江苏省推行的“八礼四仪”中的7岁“入学仪式”,就是对低年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好的活活动载体和教育契机。我们将入学仪式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感知礼仪规范。通过了解校史、学唱校歌、新生与老生的结对、校长寄语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对学校的新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每一个班级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易行、让学生喜欢的活动,如以“八礼四仪”为主题的班级好人好事评比,一年级的学生认字不多,就可以从信手涂鸦开始,让学生们用喜欢的图画把能体现文明礼仪规范的内容画下来,评出优秀作品加以表彰。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就可以让他们准备礼仪故事进行课本剧的排练,甚至邀请家长前来观看。在这些活动中,让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他们的个人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班级黑板报、手抄报、晨会、班级博客等载体,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此外,我国传统节日也富含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是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资源。据此,我们组织开展一系列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家庭的实践活动。例如,三月份,我们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形成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在“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相关敬老活动,让孩子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美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体验去涂染学生的精神底色。

三、情境创设:在文化氛围中濡染

文化具有强劲的教育力量。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中,文化的教育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环境熏陶。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壁说话,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染。墙壁上的标语、板报上的宣传,都紧紧围绕“八礼四仪”的要求展开。力求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画在他们的身边起到暗示、提示的作用,提醒他们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把“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些文明用语做成小卡片贴在学生目之所及的地方,让班级中组织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过程留下痕迹,见证教师、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还及时开发和运用好“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观察和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我们学校有的班级,还进行了环境创设和布置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活动始终将学生主体性放在首位,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征出发,让主题教育的价值在学生与环境的对话中得到真正体现。

二是班风建设。班风班貌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意无意地受到一种高尚精神的影响和支配。在班级中通过开展“礼仪之星”“文明队员”“八礼四仪标兵”等评选活动,使“文明礼仪”成为一种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是教师示范。儿童早期的一些态度大多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随后形成的态度来自于对身边最接近的各种人物的模仿,如父母、老师等。孩子进入小学后,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这时候,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文明礼仪规范中每一项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都更要努力做到。让教师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四、家校共育:在现实生活中升华

教育只有在学校、家庭、社区合力作用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学生在家庭、社区中的表现是最自然、最真实的。因此,文明礼仪要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既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庭与社区的协同参与,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家校共育,让学生的品格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升华。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低年级段家校共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共商教育对策。例如,我们学校举办“亲子共读”“亲子共唱”和“亲子共做”的“三共”活动,通过让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唱一首歌,共做一件好事的活动,激发家长参与文明礼仪教育的热情,发挥家长示范引领作用,让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真正走进家庭、走进生活。

班主任还可以借助家长会、家校通、短信联系等方式让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文明礼仪教育,多听取家长在礼仪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博取众家之长,同时力求让家长参与到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中,让子女在日常家庭生活实践中强化教育效果,让每个家长都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维护者和主力军。笔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不定期地电话垂访和家访,通过详细的询问,了解孩子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对文明礼仪的认知程度和执行情况。还特意制定了“文明礼仪”的达成回馈表,让家长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通过表格打星的形式加以反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不出现真空地带。

五、建章立制:在规范约束中强化

文明礼仪习惯是不可能完全靠学生的自觉自愿就能养成的,必须通过制度加以落实,因此,制度与纪律的约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我们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从三个层面建章立制。

一是就学校层面而言,我们抓住小学生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我们对学生提出规范要求,强化文明礼仪纪律约束。为了有效落实这些规范要求,我们开展文明礼仪先进班级、优秀学生的评比活动,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等举措,加强激励,有效促进人人争做文明使者、班班争做文明示范的局面的形成。

二是就班级管理层面,我们主要是通过班级公约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制订、执行和维护之中,让学生对制度遵守形成内在动力,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执行规定、维护制度,约束不良行为,同时也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是就个人自律层面,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若学生一违反要求,立竿见影就处罚,则丧失了学生最佳的自我教育和反省时机,使其很被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给学生留有一个“冷处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有空间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达到了“文明礼仪”的规范要求,这样教育就少了“教条主义”的冰冷面孔,多了一些温和的人情味。

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未来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遵循“从小学生抓起”、“从小事情做起”的原则,通过学科渗透、活动体验、文化濡染、纪律约束、家校共育等途径,不断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学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始终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尝试。

一、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的心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死对头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别。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赞赏的方面,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 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即使成绩人合格,但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也是进步了。学习的进步、优良的言行、好人好事等等,教师都能及时地给他肯定、夸奖,这会以学生的心灵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由于得到老师的赏识,而受到巨大的鼓舞。我常常奖给学生“小红花”、“小五星”,学生都视为“珍宝”,还兴高采烈地向别人玄耀。这不就是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后心灵碰出的火花: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他们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越学越有劲。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乐学的心理。

孔子一生强调“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乐学。如: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如果上课单纯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学生听起来就会枯燥无味,学的生字也记不牢。在识字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还想了许多好办法帮助学生牢记字形。一是通过猜字谜的游戏活动来记住生字。二是编口诀来衰亡容易混淆的生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口诀编得好。三是编讲与字形有关的小故事……这样学生所学的生字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快乐的心理,学生始终感到有趣、轻松、愉快,没有压力。这样学生们越学越爱学,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健康心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小学教育,主要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启蒙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习惯养成的好坏,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能影响一生。所以,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我在各方面都十分注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现在所教的班,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爱讲空话,做小动作,不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我便采取多种方法,如我给学生讲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家学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从小爱学习,学得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比赛,男女同学比赛“摘果子”,全班同学比比谁的红星多,人人争当“每周之星”……这一个个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上课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呵护下,听好话多,受夸奖多,兹生了不少娇骄二气,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因此,教育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学会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鼓励其坚持、发扬;错的要反对、纠正。其次,要明确三点认识。一是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二是每个人要进步,就要勇于不断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所以批评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一件好事。三是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好。承认缺点错误是勇敢的表现,改正则是进步的开始。再次,积极开展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帮互学的活动,使班集体始终充满其乐融融,奋发向上的气氛。

五、家校同步,积极做好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工作。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访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共同教育培养,促使学生具有健康心理。

一年级也有少数学生有心理障碍,原因多方面的。老师必须十分细致地找出原因,积极争取家长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以爱心去感悟、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个别辅导、多表扬他们的进步等。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没有消除不掉的心理障碍。

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充分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要我们付出高尚的师爱之心,那么,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由于受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许多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障碍。及时的分析这些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一、在校心理障碍的具体形式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1.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2.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3.不会交往与人合作。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4.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5.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的依赖性、贪图享乐安逸、缺乏自信心源于父母的补偿心理。大多数家长想将自己未实现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或为孩子事先规划好将来的人生道路,对孩子的吃穿需求全力满足,围绕孩子“成才”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过分的畸形的爱,不但对孩子无利,而且害处很多,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的人生大道人为的变窄。一旦受挫,家长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情绪波及孩子,对孩子的爱甚至出现天壤之别,造成孩子心理障碍产生厌学心理。

2.家长的从众心理造成学生不能自理自立。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决不能少,舍得花费最大的投资来保证孩子的一切。所以宠爱、溺爱、过分期望与保护,使孩子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发展的优势,完全按照家长设计的“蓝图”成长。

3.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会交往与人合作起因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当。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常由老人照看。由于隔代,老人们更是心疼孩子,今天替他叠被,明天帮他穿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到头来,失去了对孩子教育培养的机会,使孩子丧失了起码的责任感、不会谦让、难以与人相处。

三、在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进行集体性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群体生活环境,增加与同龄人交往机会。如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穿衣比赛、集体分工合作就餐、打扫卫生等,一切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都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做体验感受。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过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积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造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交往的客观环境。讲艰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让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参观农业生产劳动等。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作适当指导),自己去做他们能做到的,或者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工作,从而激励他们自主发展,逐步具备交往、组织和创新等能力。

3.针对性地开展班队主题活动。如“挨了批评该怎么办?”“照镜子,谁最美”等。通过活动和讨论,使孩子们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有出息的人都应该有责任感、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自己健康成长。

4.“今天我是班长”,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针对孩子愿出风头、争当干部的心理及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可以采用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的方式,每人当班长工作一天。工作结束后,由班主任、学生代表评议。班主任充当每个班长的顾问,给以工作上的指导。这种做法,不仅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为班级做事的能力。

5.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提出学校、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向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与学校配合,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

6.教师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长中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目标。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进行挫折教育,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适时地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珍惜并鼓励儿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提高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一、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一)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二)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教室地面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另外我们开展的“花儿朵朵开”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来获得自己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管理班的时间送学生放学,借此机会能见到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华山小学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培养幼儿情绪自我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