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脂质体(精选3篇)
空白脂质体 篇1
脂质体 (Liposome) 又称兼性小体、微脂球、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1965年, 英国学者Bangham A D把磷脂分散到过量水中, 形成了一种由双分子膜组成的闭合囊泡即脂质体, 这一发现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脂质体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结构, 构成双分子层的类脂亲水性的头部形成膜的内表面, 而亲脂性的尾部则处于膜的中间, 脂质体的这种类膜结构使其能够包裹多种物质。早期的脂质体多用于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971年, Gregoriadis G等首次将脂质体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转运, 40多年来脂质体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1 脂质体的特点
脂质体具有的独特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其具有如下特点[1]:①靶向性。脂质体能选择性地分布于人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 俗称药物导弹。②缓释性。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 在组织和血液中的扩散速率降低, 药物作用的时间延长。③长效性。在脂质体双分子层的保护下, 药物可避免氧化、降解和破坏, 药物的疗效延长。④无毒性。脂质体膜与哺乳动物的细胞相似, 对机体无免疫原性, 不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不诱发过敏反应。⑤与细胞有亲和性。可增加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能力, 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⑥给药途径多样性。脂质体不仅可静脉给药, 也可通过皮肤、皮下、肌肉、黏膜给药, 还可以将脂质体制成涂擦剂、膏剂、口服液等。⑦可控性。在制备的过程中, 通过改变其表面的性质如颗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改变脂质体药物的靶向性, 从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分类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形成了很多方法。例如, 薄膜法、逆相蒸发法、复乳法、离心法、钙融合法、注入法、超临界流体技术、pH梯度法等。对前体脂质体制备的方法还有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真空干燥法、薄膜沉淀法等。脂质体的分类方法很多, 但没有一种分类方法能包含所有类型的脂质体。如按其性能可分为:①普通脂质体。指一般脂质组成的脂质体。②变形脂质体。指在普通磷脂双分子层中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剂, 使其具有充分的柔性和变形性, 能大量透过皮肤角质层的脂质体。③长循环脂质体。在普通脂质体表面修饰了聚乙二醇, 使其在血液里的保留时间延长。④智能脂质体。利用机体内外特殊的理化性质而构建的脂质体。例如, 各类敏感脂质体、多糖包覆脂质体、磁性脂质体和免疫脂质体等。智能脂质体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3 脂质体的应用
3.1 作为药物载体
现有的药物载体有高分子聚合物载体和脂质载体两类。脂质载体是属于第4阶段的药物制剂。20世纪60年代末, Rahman Y E等人研究发现脂质体可作为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药物载体。1988年, 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实验。目前, 我国也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进入了临床验证阶段, 如阿霉素脂质体和替米考星脂质体等。
3.1.1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抗肿瘤药物一般是细胞毒性化合物, 对肿瘤细胞缺乏特异性,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细胞。脂质体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既增加了疗效又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1974年, Gregoriadis G等首次提出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用于肿瘤的治疗。1995年, 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的阿霉素脂质体,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脂质体, 也是目前研究较深入的脂质体制剂[2]。由美国Regulon公司开发的顺铂脂质体 (Lipoplatin) 的粒径小于130 nm, 可延长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 并对肿瘤组织具有靶向性, 药物浓度是正常组织的2~50倍。临床前的研究表明, 顺铂脂质体在小鼠经腹腔给药过程中, 对肾的毒性明显小于顺铂[3]。英国Skyepharma制药公司将阿糖胞苷利用其脂质体技术平台 (Depofoam) 制成阿糖胞苷脂质体注射剂 (Depocyt®) , 主要用于淋巴性脑膜炎的治疗。目前, 爱尔兰Elan公司研制出了阿霉素柠檬酸盐脂质体注射液 (Myocet®) , 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我国抗癌药物脂质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林巧平等对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的研究发现, 多西他赛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 (85.3±4.8) nm, 包封率为 (99.89±0.06) %,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 8 h内稳定;在1 mol/L水杨酸钠磷酸盐缓冲液中 24 h累积释放约85%, 且对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注射液;多西他赛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IC50均较注射液低, 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注射液。2009年,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聚乙二醇 (PEG) 化阿霉素脂质体用于临床, 是我国目前首个用于临床的阿霉素脂质体。其采用隐性脂质体技术, 对肿瘤组织具有较精确的靶向性, 不良反应较常规化疗药物小。
3.1.2 作为抗寄生虫、抗菌和抗病毒药物的载体
由于脂质体具有靶向性, 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细胞所摄食, 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用含药物脂质体治疗内皮系统疾病, 如利什曼病、血吸虫病等。山羊静注吡喹酮脂质体3 mg/kg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 吡喹酮脂质体在山羊体内的半衰期t1/2β为 (10.00±0.59) h, 比家兔单剂量静注吡喹酮的半衰期延长5倍。家兔单剂量静注吡喹酮脂质体的药动学试验研究表明, 其半衰期t1/2β为 (12.42±0.36) h, 比游离吡喹酮延长5倍[4]。刘伟等[5]用伊维菌素脂质体对猪疥螨病的治疗效果表明, 高、低剂量的伊维菌素脂质体对猪疥螨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伊维菌素, 且用药剂量小、药效时间长和药物残留低。穿心莲内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炎症和细菌类痢疾。于波涛等[6]制备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6.7 μm, 包封率为92.7%, 载药量为9.3%。由美国Aradigm公司开发的吸入性环丙沙星脂质体可减少患者痰中绿脓杆菌的数量。患者在使用穿心莲内酯治疗14 d后, 其痰中绿脓杆菌减少, 治疗结束后1周, 其病菌仍持续减少, 表明脂质体耐受性好, 无严重不良反应[7]。瑞士血清和疫苗研究所研制的脂质体甲肝疫苗含有灭活的甲肝病毒颗粒和流感病毒血凝素, 不仅能诱导甲肝抗原的抗体产生, 而且能在脂质体表面表达流感病毒蛋白。Ahmad N等[8]将鸡蛋卵清蛋白包裹于膜融合脂质体中制备抗感染疫苗并免疫小鼠, 结果表明这种疫苗可以成功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 反应, 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 但其水溶性很差, 口服吸收少, 生物利用度低, 并容易产生抗药性, 有人将其制成阿昔洛韦脂质体, 包封率达到90%以上。将抗病毒药物制成脂质体可明显提高抗病毒疗效, 降低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
3.2 作为基因转染载体
脂质体用于基因载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通常是将基因包裹在脂质体内并转移至受体细胞以获得表达, 迄今作为转基因载体的脂质体主要是阳离子脂质体。马百超等[9]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000为基因载体, 研究了其对不同细胞的转染效率, 并将其与转染试剂Sofast和DOTAP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随着复合物中转染试剂比例的增加, DNA延滞作用明显增强。当Lipofectamine 2 000与DNA的质量比增至5∶1时, 仅有小部分DNA移出原点。其对SW-480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细胞, 对B16细胞株的转染效果要优于Sofast。脂质体与其他非病毒类基因转运系统一样, 具有制备简便、毒性低、无感染危险等优点。
3.3 用于免疫学检测
脂质体用于免疫学检测主要有荧光抗体脂质体 (FAL) 和脂质体免疫传感器 (LIS) 。荧光抗体脂质体是把荧光性物质、酶活性物质包裹于脂质体中, 再于脂质体上连接特异性抗体, 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会导致脂质体破裂, 释放出荧光素, 然后测定其荧光强度, 即可求出抗原含量。该法可用于定性或定量分析, 操作快速而简便, 现已用于一些病毒和药物的检测。脂质体免疫传感器是把信号物质或生物识别分子连接于脂质体, 再将脂质体与传感器连接, 通过检测脂质体由于结构或性质发生改变而产生的响应信号, 间接测定被检测物质的量。脂质体免疫传感器不仅保持了传统免疫传感器高度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优点, 还极大地增强了响应信号。当抗原或抗体与脂质体结合后, 传感器只对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吸附进行检测, 避免了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 从而提高了脂质体传感器的灵敏度。脂质体免疫传感器为临床诊断学、流行病控制、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新型、快速、高效的分析工具。
3.4 作为免疫增效剂
1974年, Allison A C发现脂质体对白喉类毒素具有免疫增效作用, 从而揭开了脂质体作为免疫增效剂的序幕。目前, 已经发现脂质体对一系列物质具有免疫增效作用, 如酶、血清蛋白、合成多肽、类脂、脂多糖、单糖、寡糖等, 并成功地用脂质体增强了许多病原微生物及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张静等[10]用脂质体包被的轮状病毒基因疫苗pcDNA1/VP7, 经肌注及鼻黏膜两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 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其诱导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进行测定后发现, 脂质体在DNA接种中不仅作为质粒DNA疫苗的载体, 而且起到免疫佐剂的作用。脂质体作为疫苗佐剂虽然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但也有轻微的不良反应。
3.5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脂质体不仅用于疾病的治疗和诊断, 而且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及免疫诊断等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11]。此外, 脂质体还在食品行业、化妆品行业及血液学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3.5.1 脂质体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脂质体日益成为食品体系的一种常见组分载体,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脂质体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于敏感性营养成分的保护性载体。例如, 维生素、微量元素、酶和免疫蛋白等。有研究表明, 脂质体微胶囊化能有效地在胃蛋白酶环境下保护免疫球蛋 (IgY) 活性。有人将脂质体用于肉嫰化包载菠萝蛋白酶, 改善了在肉制品处理过程中酶的稳定性, 并提高了酶的活性。脂质体还可以作为食品中特殊组分的缓释载体。例如, 风味组分、抗菌组分、防腐组分等。
3.5.2 脂质体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
化妆品脂质体具有皮肤护理和功能性成分载体的作用, 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价值, 是目前化妆制剂的研究热点[12]。脂质体在化妆品中不仅可作为添加剂, 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而且还可用作功能性成分的载体, 提高功能性成分的皮肤美容效果。1986年, 迪奥 (Dior) 为法国Lancome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叫做“capture”的脂质体化妆品, 随后在各国家逐渐推广。目前, 含各种脂质体的化妆品已得到广泛应用。
3.5.3 制作血液替代品
脂质体包封的血红蛋白 (LEH) 是一种血液替代品, 也是第3代人工血红蛋白制品。血红蛋白可有效扩充血容量, 并向组织供氧, 能长期冻干保存, 并能有效地复苏致死性出血性休克的动物, 具有比单纯的血容量扩充剂更好的复苏特性。脂质体包裹血红蛋白不仅可用于常规输血、特殊血液病传播的区域和地震、战争等灾难的救护中, 且在损伤、器官灌注骨髓细胞造血、外科手术、抗休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3]。
4 脂质体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脂质体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脂质体的应用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未充分了解脂质体在体内分布和清除的机制。脂质体进入体内后由于机体的作用会使其破裂, 包封药物快速渗漏, 脂质体生物学稳定性差, 机体一些组织可识别、吸收, 同时脂质体的靶向性比较低, 不能精确地把药物携带到病灶部位, 易被网状内皮系统 (RES) 吞噬和与血浆蛋白结合或被一些酶类物质降解, 在血液循环中作用时间不长, 透皮促进作用不够强等, 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脂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篇2
1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药效学研究
1.1 抗肿瘤药物载体
癌症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在治疗过程中化疗仍是主要的手段之一。但药物的全身作用和毒副作用严重威胁到人的正常细胞。而如何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提高化疗效果的关键。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能增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取量, 改变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 从而提高疗效, 减少剂量, 降低毒性, 减轻变态和免疫反应[3]。脂质体制剂作为药物载体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作用提高肿瘤部位药物浓度来治疗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等。
1.1.1 肺癌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一直上升。刘同刚等[4]将生理盐水、阿霉素、温度敏感阿霉素脂质体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三组双后爪荷有Lewis肺癌的小鼠。结果发现:结合肿瘤局部热疗阿霉素脂质体组抑瘤率为89.9%, 明显比结合肿瘤局部热疗的游离阿霉素组抑瘤率76.2%高。
1.1.2 胃癌
胃癌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Igarashi等[5]把MT-2人胃癌细胞移植物移植到裸小鼠 (BALB/c) 背部, 将这些裸鼠分成两组:一组按每千克体质量尾静脉注射10mg光敏素, 另一组按每千克体质量尾静脉注射含10mg光敏素的脂质体。结果表明:用脂质体包裹光敏素结合光敏疗法可以增加光敏素在肿瘤组织的积聚量, 脂质体组肿瘤坏死组织的体积 (69.6%) 高于光敏素组 (39.6%) 。
1.1.3 肝癌
脂质体静脉注射给药时主要被肝、脾两个器官中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 药物浓度集于肝、脾组织中。脂质体的这一被动靶向特点对于治疗肝癌具有重要的意义。杨玉秀等[6]用脂质体包裹灵芝多糖研究其抗肝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多糖脂质体和游离灵芝多糖相比, 最大杀瘤细胞毒活性提高了2.01倍。
1.1.4 卵巢癌
赵梦丹等[7]采用一种新的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并观察所制备的阿霉素脂质体体外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杀伤能力。试验表明:阿霉素脂质体大部分集中在细胞内, 而游离阿霉素只能部分进入细胞膜。阿霉素脂质体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具有高度的杀伤活性。
1.1.5 乳腺癌
阿霉素和紫杉醇作为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乳腺癌的治疗。陈强等[8]用紫杉醇脂质体和紫杉醇注射液联合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 用紫杉醇脂质体和游离紫杉醇两组治疗疗效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它们产生的过敏反应而言, 紫杉醇脂质体组发生率明显低于游离紫杉醇组。
1.2 抗寄生虫药物载体
抗寄生虫药物由于其不溶于水及大多数有机溶剂的特性, 使得药物的溶解性差, 肠道吸收率及生物利用度低。温浩等[9]的实验表明:口服ABZ囊内药物浓度仅为血液药物浓度的0.1%-1%, 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病例只有30%左右。张金辉等[10]的实验表明:ABZ脂质体有显著抑制、杀灭头节的作用, 抑制病灶的增殖, 对棘球蚴病可造成明显的病理性损害。由于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 静脉注射后, 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的细胞所摄取。利用这一特点, 可以用含药脂质体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 如利什曼病和疟疾等有某种寄生虫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引起的病变。
1.3 抗菌药物载体
脂质体通过将抗菌药包到脂质载体中, 能提高输送到感染细胞内的药量, 并且通过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而降低药物毒性[11]。两性霉素是治疗全身性真菌病中最有效的多烯类抗生素, 但由于肾毒性较大, 使用受到了限制, 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亲和力强的特点, 将两性霉素制成脂质体, 减少药物的耐药性, 降低心脏毒性, 可明显提高药物的抗菌效果[12]。由辉瑞生产的斯沃现已应用于临床。
1.4 激素类药物的载体[13]
抗炎甾醇类激素脂质体, 进入体内后浓集于炎症部位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避免了游离药物与血浆蛋白作用。药物在炎症部位释放, 可以在较低剂量下发挥疗效, 从而减少甾醇类激素因剂量过高而引起的并发病和副作用[14]。
1.5 多肽及酶类药物脂质体
多肽、酶类药物都是生物大分子, 其共同特点是在生物体内不稳定, 易被蛋白水解酶降解, 因而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较短, 而且绝大部分不利于口服给药。比如胰岛素口服后由于胃酶和酸的破坏作用, 生物利用度低, 而用脂质体包裹后, 可克服这些缺点。
张宏波等[15]研究了脂质体作为多肽、蛋白质类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新型脂质体、产业化进展三个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 指出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脂质体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2 脂质体的应用进展
2.1 疫苗给药
由于巨噬细胞主要负责抗原的加工和提早, 脂质体处方提供了一种增加抗原给药好方法, 使疫苗实现体液和细胞免疫刺激作用[16]。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如电荷密度、膜流动性和抗原表位密度等对抗原免疫应答有一定影响。除抗原外, 其他免疫调节剂, 如两性胞壁酰肽或可溶性脂质, 也可掺入脂质体脂膜中以增强其辅助作用。1974年Allison[17]首次报道了脂质体具有明显的免疫佐剂的作用。费丽华等[18]对DRV型脂质体作为免疫佐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DRV型脂质体能够增强小鼠对抗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2 基因治疗[19,20,21]
尝试用一些阳离子脂质和其他阳离子聚合物与DNA缩合, 以提高基因治疗中质粒DNA的递药, 但目前得到的试验结果显示, 与游离、裸露的质粒DNA注射相比, 阳离子脂质-DNA递药未能持续显著地提高DNA的表达。虽然DNA-脂质体静脉给药可降低DNA体内降解速率, 但补体与阳离子脂质的蛋白结合程度可能降低转染效率, 且有时导致补体活化[22]。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8例囊性纤维化病人, 肺和鼻黏膜喷雾给药, 精胺正电荷脂质GL-67提高了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 (CFTR) 基因质粒的转染。由于CFTR表达、氯化物流出功能和细菌粘连引起的电位改变, 使m RNA转录效率受到限制[21]。
2.3 口服给药
脂质体在胃肠道中有三大不稳定因素:pH、胆盐和胰酶。己开发出一些膜表面聚合方法, 以保护脂质体及包封药物不被胃肠道破坏。然而聚合不完全和残留试剂的毒性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极难溶或亲脂性药物, 脂质体可作为增溶剂或助悬剂, 将药物制成微乳, 包入软胶囊中口服给药。脂质体在口服给药中的优越性还包括生物相容性、设计的灵活性、可保护抗原、抗原靶向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22]。
2.4 免疫诊断
具有荧光性的物质或酶活性物质包裹于脂质体中, 再在脂质体上连接特异抗体, 当脂质体上抗体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 脂质体破裂, 释放出荧光素, 测其荧光强度, 即得出抗原含量。碱性磷酸酶 (AP) 包入免疫脂质体, 而酶底物在脂质体外, 当免疫脂质体与抗原结合后, 脂质体膜通透性改变释放出AP, AP与底物反应而显色, 该法可用于定性或定量分析, 操作快速而简便, 已用该方法进行了红斑狼疮、梅毒、乙型肝炎、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等的诊断及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激素等药物检测。
3 总结
脂质体对机体毒副作用小, 其脂质双分子层与生物膜有较大的相似性与组织相溶性, 易于被组织吸收。脂质体包裹药物为物理过程, 不改变药物分子结构, 当药物被包裹后可降低药物毒性, 减小药物使用量, 具有缓释和控释作用[23,24]。各种分子大小的药物都可被包裹, 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 脂质体制备工艺的日益完善, 必将创造出更多能满足临床需要的脂质体药物。
摘要:脂质体给药系统在降低药物毒性、增加药物在靶点聚集和提高药物疗效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已设计出膜上载有或不载靶识别分子的靶向脂质体, 包括抗肿瘤药、抗寄生虫药、抗真菌药、激素、多肽、酶类药物及用于疫苗、基因治疗和免疫诊断的药物。本文就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药效学及应用方面做一综述。
中药脂质体制备的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中药脂质体制备,临床应用,生命科学
脂质体进入人体内部之后会作为一个“入侵者”而启动人体的免疫机制,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从而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中靶向性地富集。这就是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通过在脂质体膜中掺入一些靶向物质, 可以使脂质体在生物或者物理因素的引导下向特定部位靶向集中, 这就是主动靶向脂质体, 目前已经出现的脂质体主动靶向机制有:热敏脂质体、磁导向脂质体和抗体导向脂质体等[1,2,3]。
1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1 注入法:主要用于制备单室脂质体, 少数为多室脂质体, 其粒径绝大多数在2m以下。
1.2 薄膜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多室或大单室脂质体, 超声后以单室脂质体为主。
1.3 超声波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以单室为主单室脂质体。
1.4 逆相蒸发法:
将磷脂溶于有机溶剂, 加入含药物的缓冲液, 超声使成稳定w/o乳剂, 减压除去有机溶剂在旋转器壁上形成薄膜, 加入缓冲液使凝胶脱落, 制得水性混悬液,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 除去未包入的药物, 即得大单室脂质体。
1.5 冷冻干燥法:适合于热敏感的药物。
1.6 重建脂质体:
单室或多室型。是目前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方法之一。其具有工艺稳定、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质量易于控制、产品稳定性好等特点。
2 影响脂质体产品稳定性的因素
脂质体做成注射剂有几个问题, 一是如果减小粒径达到注射剂的要求, 二是如何保证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放时间长了都会融合, 粒径变大, 所以上市产品都将其做成冻干制剂, 但冻干剂再水化又会遇到粒径变大的问题, 若是水溶性药物, 包封率还会下降, 大凡科研单位都在用旋转蒸发仪制备脂质体, 通过超声减小粒径, 研发阶段确实比较方便实用。但这种方法可能很难上大生产。一下分析脂质体不稳定的因素。
2.1 生物体液
全血、血浆和血清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使脂质体不稳定, 可能通过从脂质双层组分子层中去除磷脂。富含胆固醇的脂质体对抗 (HDL) 的作用。脂质体在全血中比在血清中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HDL与红细胞相互作用先于HDL与脂质体相互作用, 也可能是胆固醇从红细胞转移到了脂质体。
2.2 光和金属污染
重金属和光催化不饱和磷脂发生氧化。可以通过加入金属鳌合剂EDTA, 在无氧环境下低温避光存储并加人生育酚抑制氧化作用等方法清除其氧化作用。
2.3 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与脂质体表面结合严重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脂质体膜对包封葡萄糖通透性的增加与蛋白质结合成直线关系, 脂质表面结合蛋白质的脂质体在磷脂相变温度的区域通透性比正常区域更高。这提示当磷脂的胶相和液晶相共存时通透性最高, 脂质双层错位是通透性增加的机制。脂质体内部包裹蛋自质也对脂质体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蛋白质可以与脂质双层内侧和外侧相互作用或跨过脂质双层。
2.4 多聚磷脂的作用
在多聚磷脂的脂肪酰基中含有能聚合的基团, 磷脂制备的多聚脂质体对超声、去污剂、有机溶剂、血浆蛋白的作用非常稳定。冰冻干燥不改变多聚脂质体结构或大小分布。多聚脂质体用于缓慢释放内容物, 然而, 日前对这种脂质体的毒性和生物降解了解较少。
2.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脂质双层掺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 (吐温80) 制备立体化学性稳定脂质体, 这种脂质体无毒, 比传统的胆固醇稳定脂质体或多聚脂质体更稳定, 其理论是当两个体稳定的脂质体接近时, 由于存在水溶性链, 脂质体间的化学能降低, 因此, 由于渗透作用, 脂质体之间进入大量的水而分离。
2.6 醇类的作用
当乙醇浓度增加时, 漏出率增加。乙烯二醇和甘油对漏出率无影响。
3 脂质体的前沿研究
目前, 有许多公司正在开发阳离子脂质体、高相转移脂质体、聚乙二醇聚合物包裹脂质体等避免免疫应答的修饰性脂质体研究, 用于转基因治疗中DNA的导入。Sequus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第一个改进的脂质体产品Doxic已在美国和欧洲上市, 用于治疗卡波济肉瘤。其中, 由于新系统安全性和靶向性显著提高, 阳离子脂质体转移系统的研究正掀起一股新热潮, 而多价表面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也被业界认为, 可能将成为保证脂质体包埋复合物在血清中稳定的极有潜力的技术。
开发疗效高、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低、患者顺应性高的新型给药系统是各大医药公司竞争的一大热点。脂质体包埋已经成为新的靶向性给药系统, 并已被业界广为接受。然而, 由于投入风险大、工业化存在困难等原因, 至今国内上市的品种仍然较少。
参考文献
[1]姜华, 高原, 杨景明.中药脂质体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 2009, 15 (28) :12-13.
[2]李晓君.中药脂质体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 :78-81.
【空白脂质体】推荐阅读:
磁性脂质体12-03
脂质体阿霉素06-21
阳离子脂质体07-10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09-14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说明书10-14
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05-12
文本空白01-16
空白05-09
空白理论06-20
国内空白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