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马路小学论文

2024-09-20

南马路小学论文(精选2篇)

南马路小学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巫山县实验小学地处县城章家湾这个交通要道, 车流量平均每分钟约为45辆, 早晚高峰期会更多;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 3000余名学生, 进出校门时87.5%的要过马路, 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加之新建综合楼正在施工, 原校门封闭, 学生只能从距原校门口30米的侧门便道进出。过马路的学生, 多数从便道一出来就直接横穿过去, 安全压力特别大。

“法不责众”, 是存在人们心里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 学校管理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利用这种想法屡屡犯错, 与认为不可接受的学校某项管理制度相对抗。以前, 不少学校应对这类事情一般采取吓唬或者强压的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育人过程中渗透运用, 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 这种吓唬或者强压就自然不适应了。在人性化管理的大背景下, 有的学校领导却认为“法不责众”, 对学生屡屡犯错误的行为处理就显得似蜻蜓点水, 效果甚微。那么, 怎样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去纠正学生横穿马路的行为呢?

二、研究案例

本学期12周星期一早晨升旗以后, 为了纠正学生横穿马路的交通安全隐患行为, 值周行政要求: (1) 全体学生上学和放学时, 需要过马路的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坚持走斑马线, 严禁在斑马线之外横穿马路。 (2) 从本周星期二开始, 若在斑马线之外横穿马路者, 一人次扣除班级周评比分1分, 请各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会组织学习《交通规则》中过马路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落实学校这一具体要求。

第二天, 全校竟然有70 (其中某班多至17人) 名学生过马路时没有走斑马线, 却随心所欲横穿马路, 值周学生对横穿马路同学的年级、班级和姓名一一核实之后, 予以记载、汇总, 交给值周行政。

学校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 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决定对横穿马路的行为从严教育, 切实纠正。

三、研究过程

(一) 纠正方法

针对这种屡纠屡犯行为, 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呢?一般情况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方法“1”:学校责令比较严重的班级限期班主任整改, 并集体通报批评。

方法“2”:学校召集70名学生, 集体训斥, 以观后效, 然后在全校学生大会上点名通报, 以儆效尤。

方法“3”:学校相关领导到比较突出的班级与学生一起开座谈会,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畅所欲言, 发表怎样做才不横穿马路的看法。

方法“4”:学校召开专题会议, 认真研究横穿马路行为产生的原因, 分析了由此造成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影响, 最后决定分四步做工作:第一步, 召开班主任工作会, 听取班主任对此的意见或建议, 统一认识, 商讨教育纠正办法。第二步, 做学生思想工作, 先找横穿马路的同学谈心,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让他们认识到横穿马路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的严重性和对班级评比的影响;再按照周一宣布的扣分办法扣除相应班级的周评比分。第三步, 充分鼓励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知错能改的勇气, 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值周学生上学和放学时在便道出口做手势, 示意过马路的学生走斑马线;值周行政在每日的大课间活动结束时, 宣布扣除相应班级“横穿马路”分的同时, 表彰那些已经改正了横穿马路的班级和同学。第四步, 针对屡禁屡犯的极个别学生, 再次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 发动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 即上学和放学时安排学生一路同行, 提个醒儿。

(二) 纠正效果

第三天, 全校早晨上学时横穿马路的17人, 下午放学时没有3人横穿马路, 初见成效。第四天, 全校早晨上学时横穿马路的仅8人, 下午放学时没有2人横穿马路, 效果更好了。第五天, 全校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均没有1人横穿马路, 效果十分明显。以后的值周行政、值周教师和学生, 协调班主任不断加大学生走斑马线行为的强化力度, 使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过马路时走斑马线的习惯, 基本上杜绝横穿马路的现象。

四、研究分析

以上四种方法哪种最可取呢?笔者认为方法“1”和方法“2”十分陈旧, 而且简单粗暴, 不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方法“1”中, “限期班主任整改”, 与班主任缺乏沟通, 很容易拉开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的距离, 加大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给“严重班集体通报批评”似乎“法也责众”了。

方法“2”中, “学校召集70名学生, 集体训斥, 以观后效”以及“在全校学生大会点名通报”, 好像很能体现学校对此事的重视, 但“集体训斥, 以观后效”和“以儆效尤”过于简单, 根本没有考虑到现代小学生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

从本质上说, 以上两种管理方法还是停留在被动管理学生的原始状态, 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 师生双方处于“管”与“被管”的状态,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甚至出现对立情绪, 使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方法“3”和方法“4”的共同点, 突显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 切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充分考虑了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什么是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 要求管理者依靠人、尊重人、信任人、激发人, 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具体地说, 人性化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用爱和关怀去唤醒学生人性中的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点亮人性的光辉, 让每个学生都体味到人生的价值。方法“3”和方法“4”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校推行“人性化管理”,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核心是显示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不拿制度去“管”, 去“压”。这两种方法以学生座谈、倾听学生意见、班级讨论等形式, 充分显示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 特别强调的是人性化管理绝不是放弃管理, 也不是要降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而是在按章办事、依法治校、文明施教的基础上, 更注重提高管理的艺术, 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对犯错学生的适度惩戒,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因为适度惩戒目的, 一是为了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本人, 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二是教育其他学生, 要他们引以为戒。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 那么不但不能教育学生, 还会给学校工作带来许多后遗症。譬如, 方法“3”中的学生座谈时, 就没能让学生主动认识错误, 也没有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惩戒。这样对犯错学生本人不但尚未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还使他们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没能得到及时的挽回。方法“4”却不一样, 它既能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文性, 又能维护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整个处理过程始终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校处于主导地位, 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刚柔并济的特点。处理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学会倾听、尊重学生—集体讨论、认识错误—因势利导、找出方法—扣分惩戒、维护制度。学会倾听、尊重学生, 体现在行为发生后, 并不是简单盲目下结论, 而是先尊重学生, 认真听取班主任和学生的意见, 让他们畅所欲言, 再寻找学生能够接纳的惩戒和纠正办法。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中, 尊重是一种较高的满足。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对犯错误学生的尊重, 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尊重学生就是学校管理者要把学生放在和自己一样是“人”的角度去看待, 去认真倾听, 平等对话, 站在学生的位置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也只有这样才是打开学生心结、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集体讨论、主动扣分, 体现了民主化管理, 它是人性化管理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 是在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基础上找出的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学生犯错, 首先是要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 认识错误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集体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承认错误是处理学生屡禁屡犯错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因势利导、找出方法, 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 正确引导的作用十分重要, 第三步中, 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面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了正面引导, 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宗旨。公布扣分、维护制度, 通过学校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认识, 既能够教育犯错者, 又起到警戒其他学生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这种处理方法, 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人性化管理理解的深刻性和对学生屡禁屡犯错误查处方法的科学性。

五、研究反思

笔者认为, 对以上的四种方法进行比较, 方法“4”既体现了学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和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又收到了实实在在的管理效果。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教育管理也要与时俱进, 因时而变。如何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维护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马路上小学作文 篇2

星期天的下午,小明和小云在马路边踢足球,小明带球小云抢球,玩得好开心。忽然小明一个勾脚,球飞得老远,两人赶紧去追,谁知球滚到了马路中间,小明迟疑了一下,看见左右没有车来,就继续去追,小云伸手去抓小明,可是没抓住。

就在这时,一辆汽车从拐弯处飞驰而来,小明吓坏了,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吱地一声汽车刹车停住了,车头离小明就一拳的距离!

司机叔叔赶紧下车扶起小明,关切地问:小朋友有没有受伤啊?小明惊魂未定地摇摇头。司机叔叔又严肃说:还好没事,今天可太危险啦,下次可不能在马路上玩了!

上一篇:上肢作业下一篇:刹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