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原因

2024-08-23

中国式过马路原因(共15篇)

中国式过马路原因 篇1

“中国式过马路”——原系网民对行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 与红绿灯无关”;“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 就没有车敢撞我们”……红灯行, 绿灯更行! (参看《齐鲁晚报》2012年11月6日)

原来, “中国式过马路”是指国人在过马路时无视红绿灯, 只要人多就一起“组团”穿过。有人认为这是行人规则意识淡薄、素质差的表现, 也有人觉得这应归责于交通信号灯的红灯时间太长, 还有人分析这是行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导致的。

网友顺着“中国式过马路”这一思路, 称翻越马路护栏是“中国式跨栏”, 称汽车强行变道是“中国式并线”, 称逆行造成的堵车是“中国式堵车”。一时间, “中国式”成了最热的流行词, 不少社会问题或陋习, 似乎都可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起初, “中国式”多用于人们日常行为习惯或处事方面。如:

上学或者放学时间, 全国各地小学门口, 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 将自家的孩子亲手送进学校或是迎出校园, 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 这是“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特质。 (《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0日)

后来, “中国式”又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更深的层面。如:

从“离婚是个政治问题, 必须有单位证明”到“闪婚闪离”, 中国式婚姻由稳定变易碎, 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 (《生命时报》2012年11月6日)

其实, “中国式”并不是一个新造词。早在2004年就有沈严执导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登上荧屏, 2005年又播出了《中国式结婚》, 两部电视剧都是对中国人婚姻的深度探讨。从语言学角度看, “中国式”是一个由类后缀“式”构成的加缀式合成词, 我们熟知的有新式、广式、火箭式、捷克式等, 词语本身没有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但现在流行的“中国式”充满了戏谑、嘲讽, 甚至批判的意味, 这是语用过程中临时赋予词语的意义。

事实上, 随着“中国式××”使用频率的增加, 使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其表达的感情色彩也在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莫言的获奖, 会让中国作家和文学更有自信与世界对话。莫言在近三十年写作中, 致力于形成中国式叙事。 (《光明日报》2012年11月4日)

上述几例“中国式”并无消极色彩, 倒是传达出积极赞扬的情绪。

中国式过马路原因 篇2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是对目前国人闯红灯的集体写照,虽然是网友的调侃,但却也显示出了众人的无奈,尤其是对驾驶车辆行驶的司机朋友来说,更是对这种行为无奈至极,甚至愤怒。这样的现象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中国式过马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中国式”将行人闯红灯的问题推向了舆论浪尖,于是人们开始了一场关于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讨论。笔者也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期望对“中国式过马路”有个全面的了解。

◎“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探究

通过多方了解和研究,经过对部分行人进行实地采访,笔者认为之所以“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如此普遍,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文明素质低下、自觉守法意识淡薄。随着新交规的实施,目前车辆闯红灯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抑制,但是,行人在过斑马线时,由于文明素质低下、自觉守法意识淡薄,很少会视红绿灯而行,横冲直撞,只要是差不多凑够一撮人大家就肆无忌惮地通行,这使得车辆司机即便是走在绿灯的指示下,也无不提心吊胆,有很多司机因为绿灯通行的缘故会加速前进,而一旦有行人硬闯红灯与其相遇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的事故多发使得斑马线变成了危险线甚至死亡线。另外,目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迫使人们过度追求“快、准、狠”,生怕一停下来或慢下来就会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过马路时就难免会无视红绿灯。而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又使得他们对自身素质提高不够注重,导致中国式过马路愈演愈烈。

(二)国民的“法不责众”心理。 根据相关的调查访问显示,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冒着危险也要闯红灯是因为“大家都这样”的“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当记者采访一些闯红灯的行人时通常都会问其是否知道这样很危险,受访的人群无一例外的予以确认,但是当记者问到为什么知道有危险却还要这样做时,大家的回答又基本上是“我看别人过去了也没事啊”,这样的回答让我们哭笑不得,但却又活生生地反应了当前国民的从众心理。很多人虽明知这种行为不光彩,却庆幸地躲在集体行为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更有一些人认为司机不敢撞行人,会让着行人,殊不知恰恰是这种心理让很多人放松了警惕,而交通事故却往往是在瞬间的放松警惕中发生的。而我国的“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虽能让人们明白违规要被追究责任,却无法让他们体受到法律的处罚威力,执法人员数量有限和违法人员数量无限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三)违法成本低。之前我国对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多以教育劝导为主,以处罚为辅。时常能见到交警在路边对违章行人进行教育,有时候他们的劝导言语稍重些,就会被指责“态度不好”, 或者被投诉。尽管交通法规对行人闯红灯也设有处罚规定,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很多交警反映如果在路上对任何一个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处罚的话,他们就有可能被纠缠一上午,其他的执法行为就很难进行下去,这样反而会进一步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很多交警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行人凑够一撮集体闯红灯。由此可见,这种软处罚方式并不能形成一定的震慑力,无法体现法律的惩治力度,致使人们无惧于这种低成本的违法处罚而在马路上肆意横行。

(四)公共交通资源分配不公,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的拥有量一路攀升,而国家在路权分配过程中又过分偏向机动车,导致行人和自行车这类弱势群体的路权被严重挤压。在空间上,小汽车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交通干道,而无权占用主干道的自行车和行人,又因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在辅路上也被挤压到最低限度。在时间上,一些复杂的平交路口,很多时候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分配给行人的通行时间被压缩到很难从容通过路口,闯红灯就不可避免了。

(五)交通法规不完善。对于行人闯红灯的行为,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交通法规的不完善。法律制度是保证良好秩序最有效的手段,当人们行为不自觉的时候,法律应该从严。“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好的制度,不一定需要高素质的保障,却是高素质的前提。交通法规的漏洞,使得人们的行为无法有效地受到法律的约束,从而为一些违规人员打开了通行的方便之门,“中国式过马路”便成了法治较完善国家的笑谈。

“中国式过马路”的对策研究

中国式过马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种种原因背后呈现出的弊端也预示了有效制止这一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结合前述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国民素质。如果能够依靠国民的自律来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改善将是制止这一现象最长效的方法,但我们也不可忽略其艰巨性。国民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素质的提高更应该注重从小做起,对待这个问题学校应该加强教育,提倡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另外,家庭也有责任有义务从小就培养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好习惯,包括过马路。、相信如果能够真正的做到家长正确教育家长,孩子正面影响家长,大人之间互相修正,孩子之间互相监督,过敏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将变得容易。

(二)加大文明交通的宣传力度。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电子科技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网络、公益广告等受众面大的渠道或形式来加大文明交通的宣传力度,如拍摄交通公益短片,或将道路摄像头拍摄下的人们违规过马路的视频加以剪辑定期进行公示,尤其将那些因违规过马路酿成悲剧的视频有选择性地适当播放,以起到对人们的警醒作用,让人们更正错误的违规意识,做到文明出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大力推行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提高群众文明出行意识,避免交通隐患。

(三)健全交通设施。我国目前承担着世界上最沉重的交通压力,很多人每天都要承受堵车带来的烦恼,而相对自由的行人也渐渐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因此,健全交通设施成为头等大事。各个城市也纷纷在政府工作中将此件事情列为重点工作。除了硬性的增加道路建设,更应该考虑到行人的习惯,采用合理的隔离栏,设置合理的红绿灯交替时间,可以根据交通的实时状况考虑灵活设置红绿灯时间,另外还可以考虑引入志愿者协管交通,只有设置健全,安全,通畅的交通设施,人们才能安全,文明地出行。

(四)健全交通法律法规。要想最有效快速地矫正“中国式过马路”,必须从法律制度上予以明确。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种不合理现象被大家习惯性的普及时,最好的方式是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予以制止。交通行为的意外系数相对较高,更应该从法律层面予以调配。针对目前各个城市都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目前各地也都纷纷出台相应的规定,目前大多是以小额罚款作为处罚措施,这种罚款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但是会唤醒人们的自觉意识,再小的罚款,也是一种批评,大家都抱着能免则免的心态,长久下去,这种现象也会得到相应的遏制。

截止到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数各地已经开始实施的“10元罚款制度”,当然,也有人提出应该对屡罚不改的闯红灯的行人予以行政拘留,但是这种相对严厉的出发措施十分值得推广还有待商榷,但是至少在现在看来,通过法律手段来改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效,各地都反应这类现象有所减少。不管是用什么手段,长期坚持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中国式过马路作文 篇3

后来才了解到,这就是 中国式过马路 ,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没关系,只看人不看灯。

我不禁皱眉,难道红绿灯成了大马路上的摆设吗?到底是什么让中国的民众 开创 了 中国式过马路 呢?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一是民众的安全意识淡薄,更多的,或许是一种侥幸心理在作崇。人们往往寄希望于 运气 二字,总是认为自己不会成为那几万分之一的 倒霉蛋 。殊不知,灾难总在无意间降临。试想,假如有一辆车正高速驶来,刹车不及,那这些人的生命 我不敢想象,相信如此过马路的群众也不曾想像。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其二,交通部门疏于管理。这般 声势浩大 的过马路,竟无一交警阻止。是交警们正忙着 偷菜 ,还是形象不够 威武 ,以致无人听从劝告?个中原因我无从知晓。但交通部门执法不严,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无从辩白。

第三,安全教育力度不够。其实安全教育对应的恰是民众的安全意识,由此事件,反映出我国推行安全教育的程度,均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比如:近年来,各电视台播放的安全教育宣传片越来越少,安全标语也日渐式微;学校几乎是不存在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

综上所述, 中国式过马路 的产生,这责任要均分到民众自身和有关部门的身上。对此,必须要加强安全教育,通过电视、报纸、宣传单等媒介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交通部门也应加强执法,安排交警在各大路口进行监督。

中国式过马路高一作文 篇4

正方观点:交通安全重于泰山,众所周知,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惜,在交通行路时应当遵循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转弯时要打转向灯,没有转向灯要打手势,还要向后看一看有没有过往车辆,还有就是走人行道时要看指示灯,宁等一分钟,不抢三秒钟,等等所以交通安全很重要。

反方观点:交通安全是很重要,但只要不违反交通法则就不会有事,虽然交通事故频发但毕竟没有发生在你我身上,这一点确实存在,再者说了你在路边等了三秒钟,有了三秒钟够走到路中央了,再有黄灯三秒钟,也就够过去了,所以交通安全不必在意太认真了。

正方观点:反方同学所说的确实挺合理,你所说的恰恰与最近议的挺火的“中国式过马路”挺像,几个人结在一起无论有没有车辆来往,结在一起就走过去了,这样很危险,就在前不久,新闻报道这样一则事例,一位老的年人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孙子在路上正往前行驶忽然调转车头向逆向行驶,这时一辆黑色轿车在电动三轮车后急速行驶,老人车辆还没完全转过弯来时,被轿车直接撞飞,老人和孙子一起被抛出很远造成很大重伤,这个事例不能说明了安全的重要性吗?所以说安全在于你我。

反方观点:安全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会必然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交通安全在你我之间不断发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上次我还看到这样一个事例。说一位老人骑车在路上走,由于路滑,老人看到前方开了一辆大货车,由于刹车没刹住与大货车相撞,老人被大货车掩盖在其下,一会竟完好无损的从车底爬出,这说明了交通安全在于自己。而不是非常重要。

正方观点:反方说的很好,你说的这个案例毕竟是少数的,因为这需要的是多大的概率才能做到。但同时也说到安全在于自己,这就说明了交通安全在你我身边并且非常重要。

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 篇5

咱们先算这么一笔帐:汽车的速度是60公里每小时,而路人的速度是5公里每小时,也就是说,一段200米的距离,汽车在几秒内飞驰而过,而路人却得走个个把分钟。此外,汽车内的司机,开车毫不费力,被红灯或是路人耽误一下,一踩油门就能把“失去”的时间不就回来;而行人,一旦话一两分钟等个红灯,就得在接下来的路上快走、甚至小跑几步,才能弥补被耽误的时间。所谓行人闯红灯,多是因为速度、体力上不足产生的“弱势心理”,并不全是所谓的“从众心理”。

而且,一些交通设施上的不足更是加剧了这种“弱势心理”。

我们连等多久都不知道,这叫我们怎么等啊!毫无疑问,容易发生行人闯红灯的路口,多是那些老式、没有计时红绿灯的路口。心理上的“没底”,时间上的不自信让行人们不知所措,与其这样没长没短地等下去,不如直接闯过去。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路人凑够一拨,就过了马路。

不是我们不想等,是这路口的灯有问题!总有一些奇怪的路口,在一些毫无关联的车道是绿灯的时候,人行道却是红灯。设计上的不合理更加剧了路人们“等不起”的心理:等吧,白白浪费 时间;不等吧,鬼知道什么时候变灯,吓我个措手不及。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不约而同”,有了一小撮人,便不顾前面的红灯,直闯过去。

我们等个红灯,就不危险了吗?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其他人们组团闯了过去,而自己一个人苦苦等待,终于等到绿灯,正要过马路时,自己一人却被源源不断的右转车辆生生“噎”了回去,等没车了却发现又到了红灯。车比人硬,尤其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因此有时等绿灯反而比闯红灯危险。长此以往,有谁还会等红灯呢?

尽管如此,“从众心理”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反正前边那辆车都已经停下了,多过一个我又何妨。抱着这样的心态,才由最初的“等不起”,变成了现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然而,从众心理也好处理,只要都“等得起”,那谁还会第一个闯红灯呢?

然而,路人与车辆之间的差距是消除不了的,想要解决“等不起”的弱势心理问题。只能从加强交通设施入手。改良不合理红绿灯,采用计时式红绿灯,让路人们心里有个底,着实能消除路人时间上的不自信;限制转弯车辆,保护合法过马路的路人,帮助大家消除安全上的担忧;此外,还可以通过减短红灯时间,设立安全岛等方法弥补路人的弱势,才能真有助于遏制“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

中国式过马路原因 篇6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 和红绿灯无关。”这是对目前国人闯红灯的集体写照, 虽然是网友的调侃, 但却也显示出了众人的无奈, 尤其是对驾驶车辆行驶的司机朋友来说, 更是对这种行为无奈至极, 甚至愤怒。这样的现象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中国式”将行人闯红灯的问题推向了舆论浪尖, 于是人们开始了一场关于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讨论。

二、“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中国式过马路”目前已呈常态化现象, 其原因涉及法律、公民素质、交通环境、管理等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行人安全意识淡薄, 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 机动车保有量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这使得人车矛盾也凸现出来。而当前的社会对大众的交通安全的宣传往往不够及时, 强制性也不够明显, 致使人们的交通意识越来越淡薄, 参与性也不高。在现实中, 人们往往以罚代管, 多用道德进行约束, 但是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合理有效地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 交通大力推进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已经势在必行。

(二) 处罚方式不合理

我国目前对交通安全的违法处罚力度较弱, 强制性不足, 在实际上还是没有对闯红灯者进行真正的违法教育, 一般仅用罚款或者书面口头警告进行, 缺乏对相关交通制度的真正保护, 是非常没有效率的措施。

(三) 基础设施设置缺失及设计不合理

交通安全设施的不合理也影响行人对过马路的盲目随意的态度, 滋生越来越多的闯红灯现象。交叉路口停车线过窄、标志不明确、红绿灯设置时间过长都是影响行人出行的重要原因。

(四) 信号灯配时不合理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汽车保有量稳步提高。但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城市路权分配的不平衡。为了缓解机动车交通拥堵的状况, 在路权分配过程中, 很多城市始终过分偏向机动车。在红绿灯路口, 当机动车、非机动车在信号灯规定的时间里通过路口之后, 分配给路人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 这样不仅会引起“人车矛盾”, 还会引起巨大的道路隐患。

三、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管理对策

(一) 加强文明交通的宣传力度

积极发动社会力量, 开展灵活多样, 形式内容富有趣味性, 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接受的交通安全活动。媒体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们需要开辟媒体宣传阵地,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 及时公布交通违法的情形, 开拓媒体宣传的范围, 可以及时开展相关讲座, 给广大群众深入剖析交通违法案例, 曝光交通违法的行为, 增强人们对交通违法行为的认识, 提高群众遵守交通秩序的意识, 提高交通法规的震慑力, 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氛围。

(二) 创新管理手段

目前, 交警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通常采用的是罚款的方式。事实上, 我们可以采取疏堵结合和点线结合的方式。疏通结合, 即对针对市区人车流量大, 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交警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 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 加大查处机动车乱停乱放管理力度, 对禁停路段违法停放的车辆拍照、贴单、拖移, 疏堵结合, 着力规范机动车停放秩序。点线结合, 即加强非机动车管理, 对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上机动车道和三轮车乱停乱放等显见交通违法行为, 综合运用教育、罚款、扣车等管理手段, 严查、严管非机动车违法行为, 全面规范重点路口非机动车通行秩序。

(三) 合理分配“路权”

“中国式过马路”最凸显的矛盾就是人和车的矛盾, 我们需要合理处理人车矛盾来缓解行人乱闯马路的情形。我们要在保障基本通行秩序的情况下, 让机动车辆给予行人更大的空间和时间, 让行人有时间分配自己的通行时间。在传统的交通中, 信号灯往往留给机动车的时间很多, 而对于行人和自行车的等非机动车, 通行的时间被过度挤压, 造成了行人和自行车主因赶时间而无视这些信号灯的设置甚至无视交通法规, 也使行人和自行车主们依然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一张罚单。因此, 在今后的交通决策中, 应该让各个阶层和选择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参与者, 都有参与讨论、决策的机会, 使各方的合理权利都得到体现。

(四) 健全交通法律法规

每一个违法的社会现象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与制止, 因此, 对于行人乱闯红灯造成交通混乱、人车矛盾的情形, 政府应该提高重视, 加大交通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权衡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不能让道德治理代替法律约束, 而让法律真正起到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 让人们真正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和润沣.行人交通违法治理还需多管齐下[N].兰州日报, 2012-8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篇7

一直以来,我都不认同“国民素质低下”的自贬心态,每逢出国或出境,经常观察别人的行路文明和交通设施状况。大量的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低,则行人的乱穿行为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解释了“凑够一堆人过马路”现象的频发,当一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违规出现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欧洲国家或香港地区的汽车拥有历史长,地下交通发达,路面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少。而且欧洲行人还有自助红绿灯系统,在人流不密集的道路设计了自助红绿灯,这种自助红绿灯的转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和时间间隔,这样既有利于行人有时限的等候,也有助于汽车减少急刹或频繁乱穿马路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但是国内几乎没有这种设施。

香港的红绿灯设施在行人过马路时,将视觉和听觉结合到极致,路口的声音设置会影响人的心理节奏,并使得行人步调一致,如同音乐和集体操一样;快节奏会加快人的步伐,并呈现一致化;而慢节奏则使得人放慢脚步。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我们还常常看到,一些小区道路和施工道路都有限速标志,甚至出现5公里限速这样的标志。这种限速标志是不科学限定的典型代表。试想一辆自行车的时速都超过了10多公里,何以能要求汽车以5公里时速来行驶?同样道理,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多了道路更堵;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中国式过马路作文1200字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走在大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人还是车?感觉他们都像赶考或者赶集一样的。人走的越来越快,车辆也行驶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真的是越来越快。仿佛慢一秒,他们就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事情,错过很多。所以现在的红绿灯越来越多来维持交通秩序。斑马线也越来越多。就是为了在匆忙中还是能有秩序的。以前红绿灯的时间还是30秒,行人只要经过30秒过后,就能从红灯变为绿灯。但是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车辆也越来越多。使得红绿灯的时间越来越长,行人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虽说现在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素质相对比较低的。红绿灯的时间长了,让他们很不高兴。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的这个名词。人们总是特别的匆忙而忘记注意身边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总是不注意些身边的细节。人们现在如果能慢下来生活。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这么美好。我们总是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牛顿可以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可以通过一些小事发明电灯。其实他们也是通过身边的.一些小事。不断的摸索探究。发现了世界的精彩,发现了生活的奥秘,最后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才能至今被世人所铭记。其实每个人都是宇宙中渺小的一部分。但却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存在。以前的人们生活节奏慢却总是可以发现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这样,对人类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的效率越来越高,却总是错过身边的精彩。又有句话说,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如果我们要是错过了这些细节。效率真的好吗?所以现在这种中国式过马路行为还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他们看见来往的没有车辆,为了节约时间,就会去闯红灯。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是破坏交通秩序的行为。但是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一切。所以当有一个人闯过去之后,接下来就会有两个,三个,四个,接下来就是一群人。然后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好像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还是会有很多人随波逐流,盲目的跟从,即使不好,也愿意这种中国式过马路。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过后,效率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也要学会慢下来生活,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学会发现身边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人的思想,人们喜欢谁不逐流,喜欢盲目的跟从。好像越来越多的人都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的眼光对他来说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为什么要坚信别人一定是对的我们可以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盲目的跟从。虽然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但是盲目的跟从,随波逐流就是一个不好的行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大多数人不能由自己的主见看见别人闯红灯,觉得没有什么事情,然后你就随波逐流。

中国式过马路作文550字 篇9

其实对于我来说中国式过马路实在是太平常了。对于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两个红灯的我来说,看见闯红灯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

其实这也怨不得行人闯红灯,有时候绿灯时间真的很少。在我们肇庆马路都非常的宽,车流量也大,可是绿灯的时间又非常少。我可是深有体会呀。每一次我上学,首先都要过一条大马路。可是绿灯时间实在太少了,那么一大条的马路才给十几秒的时间。我每次走过去都要大步大步的迈步。有时候实在走不及了,又只能等下一轮绿灯了。这红灯是绿灯的好几倍,长达一分多钟。本来我家里学校就远,就光光是等绿灯就花了不少时间。连我一个小学生过马路都吃力了,何况是老人呢?那些老伯伯,老奶奶只能选择铤而走险了,趁着车子不多的时候连忙过马路,从来没发现现在还没到绿灯

我一般放学都是和几个同学搭伴的,我身边的朋友也会闯红灯。有时候小汽车会来个紧急刹车。难道为了争取那么一点点时间,而不顾生命?

在于韩国,美国这些国家对比之下,我不得不说我们中国逊色很多。就比如在美国这个快节奏的国家,虽然时间过的是很快,可是从不会有人闯红灯。不能说我们中国人没有素质,只是在这些小事上大家都太斤斤计较罢了。

“中国式过马路”的商业隐喻 篇10

2012年底坊间最流行的笑话之一就是“中国式过马路”。所谓“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人如果只是一个人过马路,很多人会遵守交通规则,这证明中国人懂规则;但如果是一群人过马路,只要有人不管不顾,那么整个人群就会在车流中穿行。

从营销层面看,这个笑话能给人许多有益的启发。中国消费者在市场生态中不是不懂规则,也不是故意破坏规则,而是在具体行事时,潜意识里会想:别人都在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不这样做是不是很另类?是不是很傻?与其被人另眼看待,还不如和大家一样。

“中国式过马路”是“从众”心理使然,而从众消费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消费行为模式。善用消费者这种群体行为特征,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特别的意义。

个人理性让位于大众秩序。从众行为中,个体行动非由理智决定,而是主要来自周围人群的影响,现场推广和促销实际上就是利用了这种从众心理。促销活动中,特地营造的购物和消费氛围使公众很容易失去应有的理性,从而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市场营销的一个前提就是尽可能多地聚集人气,也就是造成一个公众集结的现象,然后通过意见领袖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中国式过马路”中那个无视红灯,率先穿过车流的人就是“意见领袖”。虽然大家都知道闯红灯是危险的,但有人带头,大家就不自觉地跟从了。

意见领袖是关键。从“中国式过马路”中,我们发现了领头人对群体的巨大影响力,他的行为被其他人所仿效,直接影响着周围的人的行动方式。可以佐证的还有2012年底,北京发生的急救车因无法通过紧急车道而出现病者死亡的极端案例。紧急通道是为紧急救援而备,一般车辆不得驶入。设置紧急通道是汽车文明的象征。我国的紧急车道总是被普通汽车抢占,这就导致一旦遇有紧急救援时,特种车辆也无法通过。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群体行为,关键不在于有什么样的交通规则,而在于对率先破坏规则的带头大哥如何管理。市场营销中,许多企业也正在娴熟地运用意见领袖的作用。如在房地产市场中,为了烘托市场气氛,制造楼市假象,一些销售商雇人排队、认购抽签、现场摇号购房。

从众消费模式能有效激发冲动购买。市场分析总是假定消费是理性的“经济人”的行为,消费者会很精明地区分哪些商品和服务的效用是最大的,哪些需求是必须优先满足的,而另一些需求会排在次优的位置。但实际情况是,卖场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计划并不十分坚持。人们似乎总是不能约束自身的行为,总会买回许多不是计划中的商品来,超市购物尤甚。研究发现有75%的物品来自冲动购买,正如中国卖场的老话“不怕你不买,就怕你不来”。人们很难抵御诱惑,尤其是在看到别人买东西获得满足时,就会不自觉地跟风。

从众消费的社会内涵。从众消费模式,从社会卷入角度看,更能凸显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和参与。因其除了单纯的能够产生商业影响外,还有更多的社会含意在内。传统营销中,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多是被动的,但在从众消费模式中,消费者是主动的自觉式参与。人们由温饱社会进入小康社会后,冲动型购买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这种满足不仅来自消费过程,还来自购买过程中参与的感觉。因而,围观也是激发购买的好工具,能够有效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打酱油”是一种无聊,但在从众行为中,却能找到一种归属和参与的快乐。

商业也好,从众也罢,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对营销的研究和应用,除了要学会精致的计算和精准的模型,还得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从生活中提炼有用的信息。社会化商业,实质就是这种思维在当下的准确反映。

链接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因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要求或跟随多数人采用的行为方式,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从众心理实验发现,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行动。

中国式过马路原因 篇11

巫山县实验小学地处县城章家湾这个交通要道, 车流量平均每分钟约为45辆, 早晚高峰期会更多;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 3000余名学生, 进出校门时87.5%的要过马路, 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加之新建综合楼正在施工, 原校门封闭, 学生只能从距原校门口30米的侧门便道进出。过马路的学生, 多数从便道一出来就直接横穿过去, 安全压力特别大。

“法不责众”, 是存在人们心里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 学校管理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利用这种想法屡屡犯错, 与认为不可接受的学校某项管理制度相对抗。以前, 不少学校应对这类事情一般采取吓唬或者强压的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育人过程中渗透运用, 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 这种吓唬或者强压就自然不适应了。在人性化管理的大背景下, 有的学校领导却认为“法不责众”, 对学生屡屡犯错误的行为处理就显得似蜻蜓点水, 效果甚微。那么, 怎样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去纠正学生横穿马路的行为呢?

二、研究案例

本学期12周星期一早晨升旗以后, 为了纠正学生横穿马路的交通安全隐患行为, 值周行政要求: (1) 全体学生上学和放学时, 需要过马路的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坚持走斑马线, 严禁在斑马线之外横穿马路。 (2) 从本周星期二开始, 若在斑马线之外横穿马路者, 一人次扣除班级周评比分1分, 请各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会组织学习《交通规则》中过马路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落实学校这一具体要求。

第二天, 全校竟然有70 (其中某班多至17人) 名学生过马路时没有走斑马线, 却随心所欲横穿马路, 值周学生对横穿马路同学的年级、班级和姓名一一核实之后, 予以记载、汇总, 交给值周行政。

学校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 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决定对横穿马路的行为从严教育, 切实纠正。

三、研究过程

(一) 纠正方法

针对这种屡纠屡犯行为, 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呢?一般情况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方法“1”:学校责令比较严重的班级限期班主任整改, 并集体通报批评。

方法“2”:学校召集70名学生, 集体训斥, 以观后效, 然后在全校学生大会上点名通报, 以儆效尤。

方法“3”:学校相关领导到比较突出的班级与学生一起开座谈会,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畅所欲言, 发表怎样做才不横穿马路的看法。

方法“4”:学校召开专题会议, 认真研究横穿马路行为产生的原因, 分析了由此造成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影响, 最后决定分四步做工作:第一步, 召开班主任工作会, 听取班主任对此的意见或建议, 统一认识, 商讨教育纠正办法。第二步, 做学生思想工作, 先找横穿马路的同学谈心,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让他们认识到横穿马路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的严重性和对班级评比的影响;再按照周一宣布的扣分办法扣除相应班级的周评比分。第三步, 充分鼓励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知错能改的勇气, 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值周学生上学和放学时在便道出口做手势, 示意过马路的学生走斑马线;值周行政在每日的大课间活动结束时, 宣布扣除相应班级“横穿马路”分的同时, 表彰那些已经改正了横穿马路的班级和同学。第四步, 针对屡禁屡犯的极个别学生, 再次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 发动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 即上学和放学时安排学生一路同行, 提个醒儿。

(二) 纠正效果

第三天, 全校早晨上学时横穿马路的17人, 下午放学时没有3人横穿马路, 初见成效。第四天, 全校早晨上学时横穿马路的仅8人, 下午放学时没有2人横穿马路, 效果更好了。第五天, 全校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均没有1人横穿马路, 效果十分明显。以后的值周行政、值周教师和学生, 协调班主任不断加大学生走斑马线行为的强化力度, 使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过马路时走斑马线的习惯, 基本上杜绝横穿马路的现象。

四、研究分析

以上四种方法哪种最可取呢?笔者认为方法“1”和方法“2”十分陈旧, 而且简单粗暴, 不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方法“1”中, “限期班主任整改”, 与班主任缺乏沟通, 很容易拉开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的距离, 加大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给“严重班集体通报批评”似乎“法也责众”了。

方法“2”中, “学校召集70名学生, 集体训斥, 以观后效”以及“在全校学生大会点名通报”, 好像很能体现学校对此事的重视, 但“集体训斥, 以观后效”和“以儆效尤”过于简单, 根本没有考虑到现代小学生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

从本质上说, 以上两种管理方法还是停留在被动管理学生的原始状态, 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 师生双方处于“管”与“被管”的状态,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甚至出现对立情绪, 使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方法“3”和方法“4”的共同点, 突显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 切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充分考虑了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什么是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 要求管理者依靠人、尊重人、信任人、激发人, 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具体地说, 人性化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用爱和关怀去唤醒学生人性中的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点亮人性的光辉, 让每个学生都体味到人生的价值。方法“3”和方法“4”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校推行“人性化管理”,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核心是显示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不拿制度去“管”, 去“压”。这两种方法以学生座谈、倾听学生意见、班级讨论等形式, 充分显示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 特别强调的是人性化管理绝不是放弃管理, 也不是要降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而是在按章办事、依法治校、文明施教的基础上, 更注重提高管理的艺术, 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对犯错学生的适度惩戒,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因为适度惩戒目的, 一是为了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本人, 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二是教育其他学生, 要他们引以为戒。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 那么不但不能教育学生, 还会给学校工作带来许多后遗症。譬如, 方法“3”中的学生座谈时, 就没能让学生主动认识错误, 也没有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惩戒。这样对犯错学生本人不但尚未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还使他们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没能得到及时的挽回。方法“4”却不一样, 它既能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文性, 又能维护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整个处理过程始终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校处于主导地位, 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刚柔并济的特点。处理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学会倾听、尊重学生—集体讨论、认识错误—因势利导、找出方法—扣分惩戒、维护制度。学会倾听、尊重学生, 体现在行为发生后, 并不是简单盲目下结论, 而是先尊重学生, 认真听取班主任和学生的意见, 让他们畅所欲言, 再寻找学生能够接纳的惩戒和纠正办法。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中, 尊重是一种较高的满足。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对犯错误学生的尊重, 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尊重学生就是学校管理者要把学生放在和自己一样是“人”的角度去看待, 去认真倾听, 平等对话, 站在学生的位置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也只有这样才是打开学生心结、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集体讨论、主动扣分, 体现了民主化管理, 它是人性化管理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 是在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基础上找出的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学生犯错, 首先是要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 认识错误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集体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承认错误是处理学生屡禁屡犯错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因势利导、找出方法, 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 正确引导的作用十分重要, 第三步中, 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面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了正面引导, 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宗旨。公布扣分、维护制度, 通过学校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认识, 既能够教育犯错者, 又起到警戒其他学生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这种处理方法, 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人性化管理理解的深刻性和对学生屡禁屡犯错误查处方法的科学性。

五、研究反思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③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④为什么会这样?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分析文章①-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 ,其次 ,接着 ,然后 ,最后提出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22.请依据第④段所举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作者的观点。(2分)

答:

答案: 共8分

20. 答案: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共2分。)

21. 列举“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阐述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剖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陷入一种“规则困境”;又进一步分析“规则困境”产生的原因。(共4分。)

22. 答案示例:

中国式过马路社会现象议论文 篇13

中国式过马路“简单的来说,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不搭界。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但这往往会发生交通事故。每年七万人丧生交通事故,八成因交通违法导致,在这,就有一条新闻:在枣庄市,有三起是因为市民骑电瓶车和摩托车乱闯红灯酿出悲剧。我不禁为此感到悲哀,就是为了闯红灯,违法交通规则,这么活生生的人命就没了。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去闯红灯,就不怕被罚款?甚至是失去生命?原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笨了,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对红绿灯的视而不见,而且,中国人都不愿一个人闯红灯,因为太过显眼,万一有事“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帮手会很吃亏,但是现在有这么多的“战友”,随随便便就能拉一个来垫底,出于侥幸的心理,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就算出了问题,也不怕。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跟随大众,而难以坚定自己的毅力,中国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人民的这种做法,是不文明的,不仅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行人自身安全,也扰乱了交通秩序,大大影响了交通效率,由此可见,闯红灯有着多么大的危害!

闯红灯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上,在校读书的学生,也常常会有此现象。学生只需学习,为何过个马路,都要闯红灯?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有的学生是赶时间,因为怕错过了某些事情;有的学生是长期闯红灯而引起的坏习惯;有的学生是从众心理,因为看着别人都闯红灯直接走了,而自己却还在这里傻傻的等着,会被别人称作是傻瓜的,自尊心受到打击,面子上也过不去,干脆直接走;还有的学生是觉得交通灯转换时间太长,没有这个耐心去等待。

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着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素质修养问题和一个社会意识问题。

中国式过马路原因 篇14

元宝山区有中小学生近5万人,教师5000余人,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主体,更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窗口之一,教育局把在中小学开展“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安全出行”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抓手,通过增强师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交通意识,进一步优化公共環境和社会风气,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

元宝山区中小学“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安全出行”活动动员大会在区第一中学举行,该校师生郑重承诺:“严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出门一分钟,自警60秒!”动员会后,全区各中小学迅速响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掀起了“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从我做起”的活动热潮。

元宝山区附属实验小学举行了“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安全出行”启动仪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观安全出行图片展,学习交通安全知识。一位家长感慨道:“参加这次大会,很受教育,以后,我们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不能只要求孩子,自己更要以身作则文明出行。”

元宝山区矿区中学召开的主题队会上,队员们情绪高涨,说起交通规则头头是道:“驾驶员看见有人在人行横道内行走就会减速慢行,所以行人在人行横道内过马路比较安全”;“走路时,思想要集中,不能一边走一边玩或一边看书,不能三五成群并排行走,更不能追赶车辆嬉戏打闹”;“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骑车”……队员们纷纷表态,今后要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出行的好少年。

元宝山区实验中学针对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较多的实际,专门制发了《骑自行车学生安全责任书》,对学生骑车安全和校内自行车摆放等都做出详细要求,并与家长签订协议,共同监督落实。同时,该校还组织开展“骑自行车安全知识”培训,为学生培训讲解自行车优势和劣势、骑自行车应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并采取幻灯片展示自行车事故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应对事故的能力。

元宝山区山前学校成立了“遵守交通法规,践行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督察小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下发到各班级,从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实施办法、活动要求等方面作出详细安排,并进行跟踪督查,发现问题后予以通报批评。

目前,元宝山区还有多所学校在使用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这些学校也结合此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校车管理工作。元宝山区五家镇中心校对学生明确提出了“四个坚决”和“四个必须”,即:坚决不乘坐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坚决不乘坐超员车,坚决不乘坐没有在学校登记备案车辆,坚决遵守交通规则形成良好交通习惯;必须按照规定到统一地点集合乘车,必须遵守乘车秩序待车辆停稳后上下车,必须保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静不打闹嬉戏,必须在下车后马上回家不要沿路玩耍。

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元宝山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一系列变化,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常在银河广场锻炼的张大爷说:“以前,附小学生一放学时,校门口拥挤不堪,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啥车都有,乱停乱放现象十分严重,看着就不安全,学生过马路时也是不管不顾,让人非常担心。现在再一看,车辆停放有序了,孩子们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显然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中国式过马路原因 篇15

中国式过马路

①在欧美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而在中国,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却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典概括。

②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③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集体漠视规则意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有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信奉法家思想的.秦以外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则无视。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④另外,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闯红灯被监控纪录,靠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单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是无权者的幻想。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了红灯,绝不会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于是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对于一个习惯禁锢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虽然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但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却又放纵自我。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和漠视公共利益的。

⑦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越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令,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16.在作者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1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6.法制观念的淡薄,汽车文明马路文明的落后;集体漠视规则意识;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突破禁锢意识形态的愉悦;从众心理;人治文化。

17. 由中西方过马路方式对比,引出中国式过马路是政治文明的生动写照的话题;然后,具体阐述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文明;最后呼吁中国人要有平等契约精神和道德自律来改变中国式过马路之类的不良文化。

上一篇:正确对待批评下一篇:规划背景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