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背景与依据(精选7篇)
规划背景与依据 篇1
已获批准于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规划: 已经获准的绿地系统相关的规划,也是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林业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均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技术标准规划:
主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等。
国家和各地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法令: 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刚要》等以及各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管理条例等
规划背景与依据 篇2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 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 简言之, 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 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 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 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 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 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 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 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 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 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 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 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 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 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 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
筅江苏南京晓庄学院
张相学
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 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 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 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 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 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 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 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 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 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 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 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 结合本校实际, 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 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 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 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 从地方到学校, 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 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 越充满着不确定性, 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 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 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
*该文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资助项目 (项目代码40740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2008119) 的研究成果之一
改, 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 是以学校为基础, 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 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 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 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 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 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 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 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 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 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 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 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 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 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 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 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 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 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 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 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 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 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 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其次, 民主化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外控、集中、单一和封闭的, 学校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 要做的就是排课表并监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 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旨在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运行机制。具体到学校内部, 学校课程规划既不是简单地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过程, 也不是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 而是基于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 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在对话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的结果。
2. 整体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 学校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 对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整体构建, 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 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首先, 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整体论原理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目前, 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课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专指“校本课程”;二是指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三级课程”、“三类课程”。这些理解与解释往往把学校课程视为由课程要素结合而成的集合, 坚持的是“构成论”思维方式。其实, 学校课程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整体性存在, 整体意义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基础。因此, 学校课程既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孤立存在的课程文本产品, 也并非只是由上述“三类课程”组合而成的“堆”, 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整体。
其次, 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规划”, 即学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校本课程, 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可谓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全程规划”是指学校课程规划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无疑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 但并不仅限于此, 还包括学校愿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更在于保障课程规划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上。
3. 校本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校本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必须以本校为基础, 找寻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 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权责, 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保障学校、教师、学生获得适切的课程。
首先, 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所决定的。就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存在方式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中对课程主动建构, 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从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来看, 学校课程规划不是“为顺从或分数而规划”, 而是“为了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依据课程选择的信息来源, 学校课程规划是以知识为原生性目的、以社会为外生性目的和以人的主体发展为内生性目的的整体建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对学校课程规划意涵的简约表述。如果说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强调一致性、共同性, 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应当以学校为本位、基础。若不从学校实际出发, 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 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微观层级的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二是相对于校内教师小组、教师个人的课程计划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又具有中观层级课程规划的属性, 这就天然地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中介性”、“两重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因此, 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既不能完全沿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 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 必须重视本校已有的课程传统, 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 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 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
1.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 学校通常可以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中作出选择。所谓内生模式是指学校在充分了解学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 通过探索和创新来生成学校独特的课程规划。该模式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构建、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再收集资料、构建预方案、进行审核、修改方案、描述方案。所谓外引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构建本校的课程规划, 其基本环节有:收集方案、构建审议团队、形成筛选标准、方案评价、初次筛选、方案补充、描述方案。所谓分化模式主要指学校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 如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由学校自主生成, 而另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借鉴于其他的学校;其基本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模块分化、模块借鉴与生成、方案整合、集体审议、描述方案。
2.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步骤
比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与分化模式的异同, 不难发现,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 学校通常都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课程规划的。一是建立组织, 即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学校课程规划团队;二是收集资料, 即广泛收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料, 如课程政策、课程资料、学情资料、社区资料、教师资料等, 并分类整理;三是确定目标, 即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 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四是研制方案, 即编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方案, 如课程设置方案、课时安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五是集体审议, 即把课程方案移交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审核,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再次移交教师代表审核;六是描述方案, 即送交教师大会进行审议, 根据审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 对方案进行修改, 并用准确的语言予以描述以作为学校课程事务的行动指南。
3.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 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首先, 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 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 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其次, 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 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 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 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第三, 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我国中小学校获得规划课程权力的时间并不长, 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也有些不太现实, 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 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 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 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318-325.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16.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13.
[4]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校长阅刊, 2007 (1-2) :73-75.
[5]徐高虹.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建构.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2) :21-25.
[6][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 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44-51.
[7]房林玉.整体论学校课程规划研析.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 :29-32.
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篇3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本校实际,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越充满着不确定性,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改,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是以学校为基础,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其次,民主化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外控、集中、单一和封闭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要做的就是排课表并监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了自主的空间,旨在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运行机制。具体到学校内部,学校课程规划既不是简单地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过程,也不是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在对话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的结果。
2整体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对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整体构建,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首先,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整体论原理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课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专指“校本课程”;二是指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三级课程”、“三类课程”。这些理解与解释往往把学校课程视为由课程要素结合而成的集合,坚持的是“构成论”思维方式。其实,学校课程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整体性存在,整体意义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基础。因此,学校课程既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孤立存在的课程文本产品,也并非只是由上述“三类课程”组合而成的“堆”,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整体。
其次,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规划”,即学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校本课程,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可谓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全程规划”是指学校课程规划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无疑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但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学校愿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更在于保障课程规划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上。
3校本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校本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本校为基础,找寻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权责,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以保障学校、教师、学生获得适切的课程。
首先,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所决定的。就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存在方式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中对课程主动建构,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从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来看,学校课程规划不是“为顺从或分数而规划”,而是“为了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依据课程选择的信息来源,学校课程规划是以知识为原生性目的、以社会为外生性目的和以人的主体发展为内生性目的的整体建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对学校课程规划意涵的简约表述。如果说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强调一致性、共同性,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应当以学校为本位、基础。若不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微观层级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二是相对于校内教师小组、教师个人的课程计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又具有中观层级课程规划的属性,这就天然地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中介性”、“两重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因此,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既不能完全沿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必须重视本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
1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学校通常可以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中作出选择。所谓内生模式是指学校在充分了解学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创新来生成学校独特的课程规划。该模式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构建、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再收集资料、构建预方案、进行审核、修改方案、描述方案。所谓外引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构建本校的课程规划,其基本环节有:收集方案、构建审议团队、形成筛选标准、方案评价、初次筛选、方案补充、描述方案。所谓分化模式主要指学校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如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由学校自主生成。而另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借鉴于其他的学校;其基本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模块分化、模块借鉴与生成、方案整合、集体审议、描述方案。
2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步骤
比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与分化模式的异同,不难发现,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学校通常都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课程规划的。一是建立组织。即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学校课程规划团队;二是收集资料,即广泛收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如课程政策、课程资料、学情资料、社区资料、教师资料等,并分类整理;三是确定目标,即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四是研制方案,即编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方案,如课程设置方案、课时安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五是集体审议,即把课程方案移交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审核,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再次移交教师代表审核;六是描述方案,即送交教师大会进行审议,根据审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并用准确的语言予以描述以作为学校课程事务的行动指南。
3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首先,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其次,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第三,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我国中小学校获得规划课程权力的时间并不长,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也有些不太现实,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
规划背景与依据 篇4
(1)广告设计专业改革的社会背景
广东省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大众消费意识前卫,且具有强大的消费力量,是海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和国内企业扩展市场份额的首选之地,广东的各行各业行规健全,企业的自律意识强,并且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这些都为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应有之义,市场的竞争总是从成本的竞争、价格的竞争走向品牌的竞争、形象的竞争,从单一企业的形象力竞争走向区域工业形象的竞争。品牌的创设、维护、管理需要大量的广告设计人员。销售终端的建设是目前各工业企业品牌推广的重点,全国,仅为本省知名品牌服务设计,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广东是世界著名的加工基地,是国际服装、鞋类、电器、家具的国际著名品牌的OEM的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力量的形成,为品牌创设提供了市场的基础,品牌的创设与管理是实现广东工业整体升级的前提,过程中,广告设计专业人员肯定有大的作为。广东在网络经济方面居全国前列,以广州市为例,市民的个人电脑普及率超过40%,人均网络消费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电子商务的营业额将从目前8亿元人民币上升到的商务网站、专业网站的兴起,门户网站掀起的全球性泡沫澄清之后,将迎
名牌林立的广东工业市场区域遍布
2002年的2001
基地。长期的对外加工为行业内的品牌创设提供了资本积累在实施这一产业质变的亿人民币,这就意味着大量来一个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界面的设计、规划也需要大量的广告设计专业人员。
(2)广告设计专业的行业背景
广东的广告公司超过5000家,仅广州市一地就拥有2000多家广告公司,但是广告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令人堪忧。从策划角度来说,人员主要来自新闻、中文、工艺美术及艺术类院校,即职业的广告人尚未有其生产基地。我国的广告专业设置是从名牌大学也纷纷创设广告专业。但均为学科型、理论型。广告专业不仅要培养广告评论人才,其更重要的是为广告事业输送第一线的实操人才。据广告资深人士提供的资料,业训练的人数不超过公司对中国广告市场的蚕食的。(3)广告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1999年上半年,计人才需求急升上看,广告公司的求才广告占整个招聘广告投放量的况下,广告公司的求才广告占整个招聘广告的从上述数据来看,A、新一轮经济来临时的产业竞争升级。历史等传统学科,1984广东广告公司从业人员中受过相对规范专5%,这样一种人才结构是不可能应对国外著名的广告 国民经济略显从通货紧缩中走出的时候,41%,从我们对《广州日报》的招聘专版广告量的统计分析广告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是巨大的,人员主要来自美术、广州的广告设10——15%5%,一直持续至今。理由有下述几点: 2 哲学、从设计角度来自看,年厦门大学大众传播学开始的,后来各,在通常情
B、旧有广告从业人员无法适应客户的服务需求。C、广告公司本身的改组导致结构性的人才结构调整。D、企业内部对广告功能的不断强化。
E、广告从业人员的从业特性:这是以青春为代价的职业。F、从供给面上,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行业后备人才。
从广告设计的特性来看,广告设计专业属智力密集型的专业,现代广告综上所述,广告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是巨大的。以广州地区论,目前的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在充分认识广东省社会主义市场经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密切注意本专业的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化,所以其从业人员报酬远远高于地区的平2万余人,这一统计不含兼营广告业务的公司及企业内面对目前广州地区广告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不
积极利用省市行业协会的工作3 设计包括了对电脑技术的广泛适用,均收入水平,所以家长乐意子女选择这一行业,这就保证了在优质生源争夺中的优势地位。
广告从业人员人数为部从事广告管理职能的人员。基于广告学科在我国发展历程,广告从业人员面临着结构性淘汰的危机,能满足这种需求,更不用说面对整个广东省的广告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
济目前的发展阶段的特性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高级的、适应在广告公司和企业内部广告管理岗位上的、有一定的广告理论基础、熟练运用各种现代设计手段的实操性广告设计人才。报告;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广泛吸纳行内专才加盟;开展校际学术交流,鼓 励在编教师展开科研活动;建立长期、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推介学生的设计作品;加强图书和设备的投入,重在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逐步形成在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市场上品牌效应。
三、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定位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金字塔型中部或中上部层次人才。
出于区域性的战略考虑,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对广东省的广告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作出合理的预测,以此预测来规范办学的规模,这个规模的规范也包含了我们对省内开设相关专业院校的实力及招生人数的估计。出于第一线岗位的需求,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优先考虑有丰富的广告设计实践经验并有大量的案例积累的教师的招聘,并从聘请总监级专才作为本专业的客座讲师。在教材建设上,以案例为主,通过案例的剖析来讲解广告理论。在课时分配上,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并重。出于对实用技能的强化,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加强市场调查的实操,在市场上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构思能力,重在增强学生与客户及市场终端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力争改善电脑辅助设计教学和演练的环境,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优劣点,并注重版本的升级,使学生 4A4
广告公司中 自如地运用电脑操作广告设计。
(2)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从广告设计专业来看,专业意味着四个方面的含义:迅速、准确、细节、包装。这是世界著名的奥美广告公司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基本要求。迅速就是能够快速了解客户的需求,明确广告主的真实意图,并能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构思出设计方案。在这一层面上,广告史、市场营销与消费心理、广告法规等课程,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的市场知识,健全的法规意识和相关案件的积累,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广告方案。
广告的本质在传播,所以准确是广告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包括理解的准确和表达的准确,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强度学生必须拥有很强的实操能力,特别是电脑的设计应用能力。现代的传播是多种方式的组合,因此我们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图形设计、标志设计、CI设计等专项课程;要做到设计表现的准确,就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一直强化素描和色彩构成方面的训练。要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就需要大量的案例操作,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加以总结,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我们每月都安排学生进行专题案例的设计或策划。
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广告设计专业人员在这一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在基本的沟通工具方面,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英语和基础方案写作;一个设计作品是由很多要素构成的,对任一要素的忽略,5
我们设置了广告概论、设计、广告设计、包装都不可避免地给广告主带来巨大的损失。此外,对客户的尊重,团体协调能力,对社交礼仪的熟识,都是广告设计专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因此,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必须进行广告案例的实操,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广告设计专业人员必须有包装自己作品的意识。优美的文字说明、作品的装裱、从容对客户解释创意来源、正确评论他人的作品都属于广告设计专业人员的包装技巧。这些意识,学生在课程作业、小组竞赛和毕业实习中均得到加强。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培养途径。
(3)建立与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技能型的高级人才。对广告设计专业来看,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广告公司的实操设计师和企业内部的广告管理人员。与此目标相适应,我们针对性地建立广告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
首先,广告设计专业根据我系的资源优势,重点在于设计。但广告设计是不可能独立于广告的策划、媒体的运作、广告的制作,过去广告公司的设计师不能胜任其岗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虽然他们均具有厚实的美术功底,但是对广告设计与其他岗位的联系理解不深,所以无法融入广告活动的整体运作。在这一方面,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必须强化广告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使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准确地认识在广告公司中的定位及企业管理中的角色。
其次,不学习历史,就注定在重复历史。一个广告设计专业的学徒必须对其专业的历史有全面的了解。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必须了解学科的历史,即设计史。另一方面,也必须了解整个广告发展史,即广告设计的外史。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广告设计的风格加以把握。著名的广告设计的案例的理解建立在深刻的历史基础上。通过设计史和广告发展史的教学,广告专业的毕业生能有良好的案例积累,有相对高的广告评论水平及可借鉴的广告设计技巧。
再次,广告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对广告法、商标法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广告设计专业的基本要求。广告设计专业的作品判别标准之一就是社会可容性,本专业就行业协会组织公约等规定进行讲解。在上述两个方面的理论教学得到落实之后,对中、小型广告公司的职位要求上分析。中、小型广告公司往往一个职位,多种职能,这就要求我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的门类须相对多、相对广。除广告设计所设的平面设计外,还须增设展示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摄影等,并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增设影视制作流程、这样,我们广告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将有一个广阔的就业面,这样一种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基于我们以中、小型广告公司的调查的基础上的。
(4)建立与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过人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规划。首先,我们有较完善的电脑操作室。富裕的学生拥有个人的电脑操作设备。这就为提高应用技能而设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的专业
专业课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等内容。
教师均有丰富的广告实操经验,这就为实操案例的来源奠定了基础。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程序多来自富庶的珠三角,他们本身就有接触广告设计实操的机会,最后,我系办学历史悠久,众多历届毕业生在各大广告公司和各大企业广告线担任要职,这就为我专业的实习基地的开辟提供了广阔的关系资源。
其次,广州作为南中国的中心城市,各种广告展览鳞次栉比,我们鼓励学生去参观,并就具体作品展开讨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我们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广告行业内的社团活动,让他们有众多的机会接触到第一线的广告设计专业人员,使他们客观地认识将来的就业环境和现在必须做的知识储备。
再次,在广东各种企业、各种媒体举办的设计大赛层出不穷,我专业教师及时指导参赛学生,为他们的设计作品把关,在各层次的大赛上我专业学生屡获殊荣,这使我专业在广东广告界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原因。
最后,我专业拥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包括企业和广告公司,寻求与我专业建立稳定合作的关系的企业不在少数,我们正在探讨一套完整的学生实习操作的规范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比较好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在校内全程跟踪一至两个实际的广告活动。
四、广告设计专业改革方案
(1)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
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广告运作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熟悉视觉表达语言,熟练掌握现代电脑设计、商业摄影专项 技能,了解影视制作流程,有着良好的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适应广告的策划、设计、生产、制作、管理岗位群的高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业满合格后,取得高等专科学历文凭。
(2)培养计划及可行性论证
1、明确办学思想,突出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能熟练掌握广告行业内的常规操作技巧,熟悉广告运作的一般流程,并有一定的向广告其他专业拓展的潜能。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特色,必须加强教学实践,专业实践课与理论课必须并重,理论上要达到
2、广告设计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要点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及特色,养计划。
A、编制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每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由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执笔,关课程的任课老师讨论研究,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协调一致。教学大纲必须在广告公司第一线搜集信息,广告设计专业一是要走案例教学的道路,并且在教学大纲成文后,要征求广告公司资深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在应知和应会两面个层面上的针对性和适应性。B、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
生产、:1。
但必须与其他相9
培养广告的策划、设计、制作、1
我们拟从以下方面展开我们的培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不是压缩的本科教材,广告设计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没有统编教材,这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根据办学思想和教学大纲的规范,先由任课教师编写完整的讲义,经过一两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体系,抓好教材建设,对老师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C、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我专业教师骨干都是双师型的,这是由广告设计专业的特性决定的。在培养计划中,重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尽快让他们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给他们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任课教师的知识、技能的更新,获取信息的兴趣与能力,决定着我们专业的前途。走出去,请进来,与广告业内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双师型队伍的活力,是我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D、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涉及到的学科面广,课程量大。我们在应知与应会这两个层面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应知层面,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用各种生动、直观的方式,讲解、示范操作流程,让学生掌握策划、媒体、制作等相关专业的具体运作。在应会方面,我们通过教学基地的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多上机实习机会,并鼓励学生实际操作直接面对客户的案例。总之,即有演习,又有实战。E、成立固定的学生学习小组,开展各种广告设计比赛。在一年级以后,以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创意能力及组织能力的综合考量,在各班组建相对固定的专业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作案例的操作,并举办旨在调动学习热情的广告设计比赛。教师赛前给予恰当的指导,赛后作
赛事作品讲评,真正做到学中练,练中学。
3、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技能分解
从广告设计专业的要求来看,应具有字体设计、图形设计、标志设计、CI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及摄影、电脑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毕业生更进一步必须了解印刷工艺、广告材料、网页设计软件以扩大自己的适应能力。
从岗位群的定位来看,为适应未来客户部的岗位,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必备社会交往礼仪,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办公设备;为适应未来的策划部岗位,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及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快速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的能力,掌握市场调查的一般方法;为适应未来媒体部岗位,掌握广东地区各强势的公众媒体的定位及特性,体的制作流程及管理法规。
英语作为一种基本的沟通工具,所有毕业生都应掌握。广告法规是从业者所必须严格遵守的,所有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行业法规意识。为学生取得长远发展计,广告设计专业包含了广告史、市场营销等课程。在能力和培养上,我们因材施教,充分向学生讲解广告公司各部的岗位职责及任职标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在学好设计专业的同时,能针对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充分就业拓展空间。
以上是我专业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我专业发展规划的出发点。
4、广告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行性论证及近期规划A、我院的广告设计专业是由有 了解其他媒体尤其是户外媒
20年办学经验的装璜设计专业改造而来
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广告预算分配能力,的,她有6年的大专教学实践。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受到所在单位的好评。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东广告设计界的中坚力量,有4A广告公司总监级人才,有中国著名商业摄影公司的主持人,有大型企业广告策划部的主任,这些都证明我广告设计专业的办学实力。
B、本专业有专业教师1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人,中级职称的有2人,初级职称的有供整体的广告运作,得到企业的好评。系属广州大方格设计公司曾为众多的企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设计,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有专业人员均属大方格设计公司的当然成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教师队伍建设的近期规划为:学院将师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并建立面对中青年教师培训的基金。学院重视我专业师资规划的前提。本专业在未来教师占目前本专业教师业教师数量将达本专业利用设计系所属的大方格设计公司,广告实践,即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又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本专业的青年教师3年内完全达到“双师”型的要求。本专业聘请广告公司第一线的创作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司的人才需求及广告业内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展趋势的预测。2人,平均年龄为
3年内,50%或以上,完成研究生四门课程的青年教师达1015人。
38广州大方格设计公司多年来为培养双资型队伍
20%左右,45岁以下高级职称的90%。
210人,届时本专有计划的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及时掌握广告公并虚心听取他们对广告业发12
岁,这支教师队伍曾多次为企业提研究生学历的占人,未来两年本专业在校学生数 本专业计划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开阔眼界,激活思维,使专业教学保持一个高的标准。
C、本专业的教材建设: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编的论著、教材、教师出版的个人作品画集达10本,本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达70多篇。教师的设计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级设计展中获殊荣,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鼓励教师在全国的专业刊物发表科研成果报告,计划在正式出版
D我专业目前拥有应未来教学实践的需求,我专业在大型电脑喷画设备,数码摄影、摄像设备,可承担本专业学生的三维动画广告、多媒体广告和平面设计广告制作的实操。我专业将在未来三年建筑面积150平方的广告摄影工作室,供本专业学生的广告摄影与暗房操作的实习。
E、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专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教学实习过程中,我专业已与广东著名的白马广告有限公司组成对口的专业实习基地,骨干。为广泛地开展校企联办的活动,近期,我专业将与设计雄厚的广州市黑马广告有限公司、著名深圳王文亮摄影工作室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综上所述,我专业的硬软件经过两至三年的奋斗,完全有能力达到我们 我专业计划在全面提高教学大纲和讲义的编写水平的基础5本专业主干教材。
PC这证明了我专业的科研与创作水平业已达到
10多台,每个专业教师均拥有个人电脑。2002年前,增设电脑辅助设计工作站,部分优秀学生已成为白马的设计2002年完成并为适、实验室建设:电脑设立的教学目标。
五、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成立专业教学改革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一级及系一级有人参加。
2、有关配套政策(1)为实施具体措施开绿灯;(2)在师资建设与经费投入上优先考虑。
3、资金投入计划(1)学院将投入(2)争取社会的投入。
六、广告设计专业的基本情况
1、学生现状
(1)、本专业在校生数(2)、本专业本招生数(3)、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2、师资队伍现状(1)、本专业现有教师数
(高级)刘境奇
(中级)王
120人 60人
90人(大专)、700
10人
应
歧
凌伟异
万用于实训、实验场地的建设;
人(中专)
沈卓娅
符 远
苏家芬 汀
占鸿鹰(正在办调动)
(初级)韦
潞
刘
毅
(2)、本专业专职教师中的高级专职教师6人、中级专职教师2人、初级专职教师2人
(3)、本专业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100%(4)、本专业专职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人数
2人(5)本专业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人数
3、实践教学基地现状
(1)、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名称和功能: ·计算辅助设计工作室
主要提供给本专业学生从事三维动画广告、多媒体广告平面广告制作的实习和研究。·广告摄影工作室
主要提供给本专业学生从事广告摄影、暗房制作的实习和研究。(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名称和功能 ·广东省白马广告有限公司 ·广州大方格设计公司
主要提供本专业学生定期到公司学习广告策划、设计理念,广告推广实
4、科研现状(1)论著
《现代包装、广告设计》
沈卓娅、刘境奇
4人 89年/江西科技出版社
施程序,了解广告制作的先进手段。
《中外字体设计》
沈卓娅、刘境奇
92年/江西美术出版社 《包装设计》
沈卓娅、刘境奇
98年/中国轻工出版社 《现代标志与CIS设计》
符远
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苏家芬水粉画》
苏家芬
99年/广东旅游出版社 《韦潞作品集》
韦
潞(2)论文
沈卓娅:《包装设计》讲座(共十二讲)发表于装与设计》杂志;
《意念、象征、《包装与设计》杂志;
《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品牌形象》杂志。
刘境奇:《包装设计的评估标准》
《在做上教,符远: 《广东CI内蒙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论坛》杂志;
《突破平凡,应歧:
《一个中国画家看苏丁——浅谈表现主义绘画大师苏丁的艺术及生活》
《蒙克:表现心灵的画家——谈艺术大师蒙克的艺术与生活》1998年发表于《东方艺术》杂志。3)科研成果
情趣》——指导学生创作随想
1996年发表于 1995年发表于、《CI中的包装设计》出奇制胜》 1998年发表于《包装与设计》杂志。年发表于《东方艺术》杂志;19931995年发表于《包装与设计》《广东省中专教育杂志》
1995年《包
1994年发表于
杂志;年发表于
年至
《包装与设计》
在做上学》
现状与展望》 1996
1997
(沈卓娅:标志设计95年入选“经典杯”中南之星奖;
《迎接新世纪》海报获99年首届中国设计艺术大展全场铜奖。刘境奇:《穆天子山庄》平面设计系列获99年首届中国设计艺术大展优秀奖;
《迎澳门回归》海报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港澳办公室评为全国十佳作品;
《九运会吉祥物》获全国九运会吉祥物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奖;
《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标志、吉祥物》设计被该赛事采用,并获好评。
《祖国的卫士,和平的使者》宣传画获广东省美展铜奖;
《标志设计》入选《中国设计年鉴》《贺年片》(水彩)
《冬日的阳光》(油画)
《白房子与灰马路》作品展》。
4)教学成果:
92年该专业学生设计的第二届中国金鸡、告被采用;
94年该专业学生设计的世界蹼泳锦标赛的标志,被采用;
95年该专业学生设计的世界举重锦标赛的标志,吉祥物告被采用;
年入选《广东省1997年入选
97青年美术作品展》6吉祥物6幅广告; 17
符远:。
应歧:获《河南省三届水彩画展》三等奖;
1997
(油画)《河南省首届油画学会(百花电影节招帖幅广
幅广
96年该专业学生设计的包装作品获首届全国包装之星大奖赛银奖;
98年该专业学生设计的第十届广东省体育运动会6幅广告被采用;
98年该专业学生设计的作品获广东省高校工业设计教学成果展,二个银奖,三个铜奖;
99年该专业学生设计的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
项目沟通依据与方式有哪些? 篇5
1项目内部沟通应包括项目经理部与组织管理层、项目经理部内部的各部门和相关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内部沟通应依据项目沟通计划、规章制度、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控制目标等进行。
2内部沟通可采用授权、会议、文件、培训、检查、项目进展报告、思想教育、考核与激励及电子媒体等方式,
3项目外部沟通应由组织与项目相关方进行沟通。外部沟通应依据项目沟通计划、有关合同和合同变更资料、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项目具体情况等进行。
4外部沟通可采用电话、传真、召开会议、联合检查、宣传媒体和项目进展报告等方式。
5各种内外部沟通形式和内容的变更,应按照项目沟通计划的要求进行管理,并协调相关事宜。
规划背景与依据 篇6
1)集成三大系统数据:数据来源更规范。随着配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省级配电网中配变数量超过20 万台、线路超过1 万条、各类开关数量超过40 万个,传统的依靠人工填报、处理数据的规划设计模式既耗费大量的时间,也无法保证数据准确性,限制了数据分析的深度、广度,制约了电网诊断、规划分析工作的细化深入;此外规划人员的岗位变动往往也导致历史数据遗失,严重影响了规划工作的质量。2014 年10 月,福建电力公司依托大数据平台,探索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构建了电网规划数据挖掘和诊断评估模型,集成了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数据。通过对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匹配及不良数据检测,搭建起了全省统一的配电网规划基础数据库,包括静态参数和运行参数,并实现静态参数季度更新、运行数据月度更新,规范了规划基础数据的统计口径,同时便于规划人员及时掌握配电网的最新动态,实现对规划数据的标准化管理。自2015 年8 月份项目上线试运行以来,数据库累计接入三大系统共15 GB的运行数据。
2)数据挖掘分析:分析结果更精准深入。在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电网规划数据挖掘和诊断评估模型将自动整理并展示规划、诊断分析所需的各类数据和报表。在此基础上,应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法,进行数据的特征关联分析,找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不同指标表现的规律分布,为确定配电网相关指标的合理范围、标准提供数据支撑。为了更加精准地把握各地负荷特性以及重过载、低电压等形成的原因,福建电力公司通过模型中的高级分析应用功能,再次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层层递进的挖掘分析,诊断出全省各地,包括各乡镇供电设备的供电能力、运行效率、供电质量等情况,研究它们之间的互作用关系、影响程度,从而判断指标异常的主要、次要原因。
规划背景与依据 篇7
1《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加速大规模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一向以抽象和推理严谨著称的欧氏几何,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缩写为GSP)软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尺规教学方法,为数学教学,特别是为几何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通过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取新的信息,利用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整合、重组,从而获取新知识。课标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几何画板集尺规画图、测量、绘制函数图像、探索图像性质、追踪动点轨迹等功能于一体,为数学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创建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我们参与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构造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几何画板辅助几何教学实验课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积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学习环境,使教学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应该说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几何教学模式。
2数学“再创造”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再创造”理论认为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3学生的自我发展理论
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运用元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的方向,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发展可以分为前后衔接、互相渗透的阶段: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我发展。
4学习控制论
人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如思维和符号行为)都是可以认识的。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人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学习者本身就是一个自控反馈系统。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反馈,使自己的学习活动始终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和保持既定的学习方向;另一方面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反馈,进行不断的比较和检测,调整自己的学习,纠正错误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5混合学习的理论
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人的学习行为都不是单一的感官、单一的媒体、单一的信息的作用过程。而是多种感官、多种媒体、多种形式的信息的混合作用过程。
【规划背景与依据】推荐阅读:
土地规划背景05-19
十二五规划背景解读11-03
新高考背景下学涯规划课程建设09-15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05-3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背景指导文件06-10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08-09
规划设计依据05-27
背景与历程10-21
内涵与背景12-15
主体与背景教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