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历程

2024-10-21

背景与历程(通用6篇)

背景与历程 篇1

2014年8月31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安全生产法》的决定。新《安全生产法》比原法增加17条, 修改58条。这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大事, 对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修改背景

1. 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 必须通过修法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实施科学发展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必须通过修法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摆位, 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第一,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世间万物, 生命最宝贵。百业兴旺, 安全最重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2013年以来至2014年8月31日安法修改之前, 我国接连发生了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3·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53人死亡) 、山东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5·20”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33人死亡) 、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121人死亡) 、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 (62人死亡) 、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 (40人死亡) 、江苏苏州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当天造成75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30日报告期、共有97人死亡) 等6起特别重大事故, 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第二, 安全生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生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 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内生产总值 (GDP) 要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收入翻一番。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的, 还有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要是指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项相对指标, 要达到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假如生产安全事故仍然多发易发, 群死群伤事故接连不断, 那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第三, 安全生产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建国以来, 尤其是原《安全生产法》施行以后, 全国因安全生产事故被免职或者调离的党政负责人不在少数。仅2013年发生的49起重特大事故和2014年已经结案的25起事故, 就追究1 613人, 其中追究刑事责任509人, 党政纪处分1 099人 (其中省部级6人、厅局级72人、县处级298人) 。不仅国内如此, 国外也是这样。2014年5月13日, 土耳其索玛地区一煤矿发生的恶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 造成301名煤矿工人死亡, 被称为土耳其历史上最严重的矿难事故, 引发民众对政府的愤怒与不满。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等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学生、群众或者反政府示威游行, 示威者要求总理辞职, 并与警方发生冲突。2014年4月16日上午, 韩国客轮“岁月号”沉没, 造成304人死亡或失踪。韩国总统向全体韩国人民道歉, 政府的支持率从71%下降到47%, 韩国总理于当地时间4月27日召开发布会, 称自己应对沉船事件负责, 宣布辞职。

2.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通过修法明责、建制、架红线。

目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保持了稳定好转的势头, 但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 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从2002年107万起、近14万人的最高点, 到2013年减少到30.9万起、6.9万人。尽管总量有了很大的降幅, 但全国平均每天还要发生事故850多起、死亡190人左右, 还有大量的伤残人员和职业病患者, 数字触目惊心。这些事故的发生, 暴露出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把关不严, 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 安全监管执法不严、非法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以及安全基础薄弱、事故应急处置不力等突出问题。受当时立法的限制, 原安法没能将以人为本作为立法宗旨, 没能把安全确立为发展的前提,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监管措施还不够有力, 法律责任也不够严厉, 与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衔接, 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通过修法深入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安全生产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 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严格市场准入的安全标准、加大安全生产考核的权重、强化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力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发生的一些重特大事故,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批示指示:一是坚守“一条红线”。人命关天,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建立健全“一个责任体系”。党委要管大事, 发展是大事, 安全生产也是大事, 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抓。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三是坚持“三个必须”。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 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四是做到“四个到位”。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 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 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

近几年, 为保障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攻坚治本的重大决策和举措, 相继制定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4]2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等重要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对规范安全生产工作, 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提到了重要作用, 需要将其中管用的政策措施上升到法律制度。例如:安全生产标准化、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制度、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等。这些重要举措都是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 有必要上升为法律规定。

修改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安全生产法》修改的总体思路是: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和山东青岛“11·22”事故现场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和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多年探索出的安全生产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成果。重点研究好、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

1.切实解决好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的“摆位”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强化红线意识, 强调以人为本, 提升安全生产“摆位”;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提出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使《安全生产法》修改出台后, 各行业领域的企业能够深切感受到法律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从而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依法加强自身安全生产工作, 促进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

3.确立安全监管执法部门的地位, 明确综合监管的工作职责, 牢固树立执法权威。加大政府监管和部门执法力度, 尤其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的要求, 强化基层特别是县 (市、区) 、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的安全生产执法力量。

4. 强化责任追究。一方面要强化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治理的责任, 规定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 促进事故预防工作到位;另一方面要强化事故责任追究, 明确两类主体、四个事故等级、八项罚款处罚的法律明文, 让人一目了然。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 修法遵循了五项原则:一是“顶层设计”的原则, 创新和完善安全生产基本法律制度;二是“修改”的原则, 保持现行《安全生产法》的框架不变, 在内容上进行补充、完善, 部分条款保持适度超前, 能满足今后十年左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三是“适当细化、缩小空间, 增强可操作性”的原则, 在认真总结原《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同时, 根据新形势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细化, 增强可操作性, 便于法律的执行;四是“求同存异、适当集中”的原则, 针对安全生产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作出法律规定, 对个别地区存在的问题, 法律不作规定, 给地方立法留出空间;五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原则, 把国务院《决定》《通知》《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的政策措施法律化、制度化, 重点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修法的主要历程

第一, 2011年7月27日, 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快修改《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6月13日成立了安法修订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12月30日提交《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 (送审稿) 》, 报请国务院审议。

第二, 2012年6月4日, 国务院法制办网上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对安法的修改意见。2013年9月25日, 国务院法制办将《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正式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第三, 2014年1月15日, 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1月24日, 李克强总理签署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的议案》 (国函[2014]16号) , 正式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

第四, 2014年2月25—2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进行一审。受国务院委托, 杨栋梁同志对草案作说明。2月27日上午, 会议分组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

第五, 2014年3月20日下午, 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就“《安全生产法》修正”问题进行座谈交流。俞正声主席主持会议。杨栋梁同志汇报了《安全生产法》的修改情况。

第六, 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 法律工作委员会, 法律委员会组织对《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调研、审议。

第七, 2014年8月26日下午,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第十次会议, 分组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 (草案) 》。

第八, 2014年8月31日下午,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以165票赞成、5票弃权, 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同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十三号主席令, 公布上述《决定》, 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背景与历程 篇2

我叫xxxxxxx,是土木系工程管理班的学生。回首进入大学这四年以来,我已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在严谨的学校氛围中,自己正在稳步前进,不断向着自己的理想接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知道,当今社会竞争如此之激烈,要想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必须坚持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综合素质过硬,且有所专长的人。也正是如此,进入大学四年以来,我始终严于律己,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在学习方面,我始终牢记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在过去的四年中,我刻苦学习,努力务实,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利用课外时间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大学四年考试中,我的综合成绩一直居专业排名前3,并获得 “广西壮族自治区奖学金”、“鹿山学院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鹿山学院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学习标兵”、“三好学生”等奖项。此外,我还一次性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和二级的考试,大三就拿到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看着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成绩,我知道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十分清楚自己还要更加不懈的努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我选择向更高的难度挑战--考研。

我是在大三萌发考研的想法,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权衡就业与继续深造的利弊后,我于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对于准备考研的人来说,确定考研方向很重要。首先,要全面的剖析自己,先确定考研的方向,了解自己对哪个方面感兴趣,对自己的能力,自己未来的出路有了清楚的认识。明白了这一点后确定所要报考学校和专业,然后再定下考研方向。虽然前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是在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方面我还是比较迷茫。学校报的太高怕考不上,报的太低又怕考试分数太高,白白浪费自己劳动成果。说实在话,准备考研是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锻炼自己毅力和心态的机会。曾经有人对我说,如果考研的战线拉的太长的话,那么在后面的时间里,就会松懈掉,没有当初的斗志.所以不用那么早就开始准备。就我个人而言,准备时间的长短应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而定。战线过长是会影响毅力,但

是只要在准备的过程中合理安排、适当的分配自己的学习及生活时间,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我认为考研复习过程中心态很重要,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不要和别人比,也切忌和自己比。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计划,不断地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其次,我认为复习时一定要讲究效率和方法,不要打疲劳的时间战和死记硬背,这样不但使自己很累,而且长此以往让自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我每天保证10个小时高效率的学习,即上午3小时、下午2小时,晚上5小时,具体时间段可以适当变动。但一定要留出时间锻炼身体,学习累了,就去打一下乒乓球,缓解一下紧张的思维,再回去开始学习,这样复习效率高,人的心情也愉快、也能很好的坚持到最后。另外,复习的环境也很重要,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让自己全心身地投入到复习中。同时也可以找个一个志同道合的考研同伴,一起互相监督鼓励。最后,个人身体健康也需要多加注意。考研是持久战,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要注意及时补充能量,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有很好的学习效率。此外,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学习的思维差异与方法差异。备考阶段,我发现学习方法真的是太重要了。正是因为在复习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让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事半功倍。

中国与奥运的百年历程 篇3

1909年,当时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在考察欧洲后,对那里如火如荼开展的奥林匹克运动大为赞叹,回来便发表演说,阐述三个问题,其一:中国何时能参加奥运;其二,中国人何时能夺牌;其三,中国人何时能举办奥运会。

1932年,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成为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原本当局要让他代表满洲国出征,他坚决不答应,后张学良出钱支持。据说刘进入奥运场地,全体起立鼓掌。他圆了张伯苓的第一个愿望。

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蒋介石看到奥运带来的政治效果,组织了几百人的代表团、参观团参加,水平很差,当时的媒体讽刺:那么多人捧着鸭蛋回来了。

1948年,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虽然由于二战停办了两届奥运会,仍把这两届算入奥运历史。当年,国民政府派的代表团,带着米、面、油等日常必需品前往英国,生怕当地没米下锅。当时国内战乱,代表团是在请求多方支援的情况下,才得以顺利归国,谁想刚去时还存在的国民政府,回来时已几近关张。

1952年,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苏联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几十人的代表团参加,周恩来表示,只要升了五星红旗,就是胜利。

1956年,第十六届墨尔本奥运会,已准备好前去的中国代表团,因为政治原因未能去成。

1958年,中国退出所有组织机构。

1980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我国拒绝出席。

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重新参加,15枚金牌,许海峰圆了张伯苓的第二个愿望。

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圆了张伯苓的第三个愿望。

整整百年。

伟大思想与光辉历程 篇4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事件。从此,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武装全党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的实情,继承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历史的前沿,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走向辉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选择,自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有了组织的物质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实践活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党的。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20世纪初叶到中叶,无论当时的国际环境还是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极其复杂、异常艰苦。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战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继而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哲学等许多方面。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到成熟,是伴随着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成长起来的。如:遵义会议后,红军移师北上,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毛泽东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方针。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一次次危难关头,是共产党用坚定的信念扭转了革命。在革命最危急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蜕化而成的毛泽东思想所做出的正确指导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从而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势,新篇章。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一步步走来,才有了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的高高飘扬,才有了毛主席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才有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亦即邓小平理论。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他不仅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把实事求是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分三步走,坚持“两手抓,”“一国两制”等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蓬勃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华大地获得了最为强劲的发展动力。总之,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历史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成功,就顺利发展;背离了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失败,就遭受挫折。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不断引领中国开创辉煌历程。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续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努力构建民主政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攀升。这一时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向世界显示了一个东方大国应有的尊严。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这一连串的大事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巍巍中华傲然挺立于东方。与此同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完善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不断促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容。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指明了发展方向。以人为本,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就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还表明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这些都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实践。这一切,将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不断发扬光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再一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不断推进的根本需要和保证。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更是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铁路进藏,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大力扶持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08:成功举办奥运会等。辉煌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应

对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德国的现代化与科学历程 篇5

数周之后,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出版的《湘江评论》上写道:“德国为日尔曼民族。在历史上早蜚声誉,有一种倔强的特质。一朝决裂,新剑发硎,几乎要使全地球的人类都挡他不住。我们莫将德国的穷兵黩武,看作是德皇一个人的发动。德皇乃德国民族的结晶。有德国民族,乃有德皇。德国民族,晚近为尼采,菲希特,颉德,泡尔生等‘向上的’、‘活动的’哲学说所陶铸。声宏实大,待机而发。至于今日,他们还说是没有打败,‘非战之罪’。德国的民族,为世界上最富于‘高’的精神的民族。惟‘高’的精神,最能排倒一切困苦,而惟求实现其所谓的‘高’。”在同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高兴和沉痛》的短评中,毛泽东又写道:“我们看这番和约所载,和拿破仑对待德国的办法,有什么不同?分裂德国的国,占据德国的地,解散德国的兵,有什么不同?克勒满沙高兴之极,即德国人沉痛之极。保管十年二十年后,你们法国人,又有一番大大的头痛,愿你们记取此言。”(以上两段引文均载于1919年7月21日出版的《湘江评论》第二号,转引自藤本幸三等编:《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东京:苍苍社,1983年,90、95、96页)

在钦佩青年毛泽东的政治嗅觉和预见能力的同时,有两个疑问萦绕在我心头:第一,是什么因素使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湖湘子弟对战败的德国充满敬畏并寄予同情?第二,是什么力量使近代德国能在短期内一再释发出惊人的力量,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

1870年,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打败了法国。1945年,第三帝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败北。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德国曾有数次机会充当欧洲的霸主进而雄踞世界。如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它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像现在的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物质层面上,人们惊叹德国的变化速度。它从无到有,从野蛮落后到先进发达,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几十年里就成为欧洲最有影响的国度;二十世纪中叶以降,德国又从战后的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再到凤凰涅檠般地重新崛起,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再次完成统一,并在现代理性光辉的引领下重温繁荣的统一的欧洲之梦。

在精神层面上,人们同样惊叹它的丰富。这是一个出现了歌德、席勒、海涅、贝多芬、丢勒、黑格尔、马克思、韦伯的国度,一个拥有莱布尼茨、康德、洪堡兄弟、亥姆霍茨、科赫、普朗克和冯·劳厄光环的故土;当然,对人类思想产生影响的德国人,远远不止这些。

同样让世人惊叹的是,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居然出现了希特勒、党卫军、反犹主义、集中营、种族灭绝、“死亡医生”和反对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雅利安科学”。

如何把这些看来不相称的图像拼合起来?这是摆在历史学家面前的一项困难任务。我自己就看到过一些过于简单的图画,例如将战争与反人类的罪行归咎于德国文化“基因”的原“恶”,就此反犹主义可以一直追溯到马丁·路德与费希特,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这样指责莎士比亚呢?还有一种不切实际的二分法,例如认为有两个德国存在:一个是康德和歌德的德国,另一个是希特勒和希姆莱的德国,两者之间毫无干系——第三帝国只是德国历史上的一段短暂迷航,它与威廉皇帝和俾斯麦的政策毫无血脉联系;而德国文化又有自我净化的功能,一旦剪除强人,就能迅速摆脱暴政走上和平繁荣发展道路。谬论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历史和对历史的解释远非那么简单。如果完全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争论的双方或多方永远不可能有赢家,也不可能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德国问题从来就不只是德国自身的问题,至少应该是欧洲问题,甚至世界问题。记得某位历史学家曾说过,德国和欧洲的历史,可能永远无法摆脱下面的怪圈: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不管有多大的文字游戏成分在里头,一个因果性的历史观已经被包孕在这种说法之中:神圣同盟兵临巴黎,拿破仑蹂躏德意志,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及至凡尔赛和约又以加倍的贪婪索取,魏玛共和国的畸形繁华与危机四伏,纳粹崛起,以及贡比涅森林中的两次签字: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卧车上向协约国签署停战协议,1942年6月22日,希特勒指定法国贝当元帅的代表在同一地点签署投降书……真是环环相扣,一报还一报。但是且慢,奉劝诸位勿将上面的事件串看作一个简单的历史链条;在当代史家的眼中,历史演进的线性模式早已过时,综合的、立体的、多方位的调查与分析将取而代之。

对德国科学史的研究亦然。在这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德国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诚然,德国科学的兴起,离不开其植根的文化土壤,尤其是德国的哲学传统和教育制度。特别是,它与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相联系,又与一大群充满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学者、实业家、政治家的努力密切相关。从首创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到“阿尔特霍夫体系”(Althoff System)的形成,从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到各类应用技术学院(Fachhochschule)与职业学校(Berufsakademie)的出现,从专门设立满足实际需要的独立研究机构,到学界与实业界完美结合的学术资助体系,从威廉皇帝学会以及各类帝国研究机构的成立,一直到“大科学研究”(Grossforschung)模式的建立,在这一系列体制创新的背后,每前进一步,都可以看到一大批充满朝气的学者的身影。

现今学界已经公认,德国和德国科学的兴衰,远非德国学者自己关心的议题,而是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在过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德国的科学与文化如火山爆发一般地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它们还会发挥持续的影响。其间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近代以来,中国与德国就有了多方面的接触。走笔至此我立刻想到,事关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正朔的《时宪历》,系由德国人汤若望呈具给满清统治者的。甲午中日一战,同“高升”号运兵船一道溺入水中的,就有德国的退役军官汉纳根大尉。在此之前,以“俾斯麦使团”为名的德国顾问团已在中国各地训练新式军队,而状元出身的清廷驻德大使洪钧更是克虏伯老板家中的常客。国共内战期间,双方队伍中都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影子,特别是蒋介石的庐山陆军军官训练团,教官几乎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在文化生活中,“浮士德”、“少年维特”几乎为每一个当时的新潮青年所熟悉,“马丁炉”、“阴丹士林”这些高技术含量的词汇也频频出现在中国的小说和报纸上。当然,要说对中国最有影响的还应属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德国学者发展出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居然在遥远的东方得到实践,这是人类文明史中最不可思议的奇迹之一。

将当代中国与历史上的德国进行比较肯定不合时宜,但是细心观察,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历史承负与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类似的地

方。试举以下数点与读者共鉴:1、都具有悠久的历史;2.都拥有优秀的文化;3.都曾是地区内的“中央大国”;4、都富文化多样性和维护统一国家的意志;5.都曾经被人视为“野蛮”和“落后”;6、都面临一个持续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挑战和危机;7.身边都有潜在的强敌或公开的竞争对手;8、都有过狂热的反文化反理性的群众运动;9、都具有不同于英美式的政治制度或政府运作机制——换一种说法,在官方奉行的意识形态与实践的政治规范之间存在着公开的或隐蔽的差异。

当然,差异也许更多。毕竟,中国和德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完全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诡异变幻的世界大局,更不是单纯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可以驾驭的。以上那些“相似性”,或许只是史家不着实际的联想,或许真的能为我们思考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一点经验或借鉴,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方在庆博士编著的这本《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论文集,就试图在后一方向上做些尝试。其中的个别文字或许还有推敲的余地,全书或许还不够系统,但绝大多数文章都有趣而耐读,贯穿这一文集的主旨也是明确的。

(《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方在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42.00元)

老子古今

本书将《老子》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按八十一章顺序逐句对照排列,通过对勘举要从字词、句式、韵式、修辞、语意、结构等方面着手分析《老子》两千年来的演变,揭示其中版本歧变和文本趋同、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的辩证关系,立前所未立之例,见前所未见之实,不仅对老子研究,而且对于重新认识文献演变的规律和训诂校勘的一般原则亦有启示意义。

本书析评引论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阐发天道、人道、辅万物之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和命题的历史意含与现代形式,对知雄守雌、小国寡民、战胜举丧、无事取天下等命题作了新的考辨和诠释,并对老于思想与马斯洛、霍布斯、蒂利希、魁奈等人之学说的微妙关系作了新的探索,发前所未发之言,倡前所未倡之旨,所论涉及女性主义、环境保护、宗教信仰、区域冲突、科学与民主等现代议题。

本书下册是五种版本相对照的逐句逐字通检,颇便研究者使用。

余英时先生说:“刘笑敢先生先后费了十年时间完成的这部《老子古今》,将道家哲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深圳自主创新历程回顾与展望 篇6

深圳位于珠江口的东岸,与国际大都会香港是一水之隔,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以激情、创业、敢闯、敢试在短短的29年的时间里面,从一个人口不到3万人的小镇,崛起为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的现代大都市。

人均GDP在中国内地大中城市当中位居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

去年深圳GDP的总量达到7806亿元,增长了12.1%,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四位,人均GDP达到13153美元,出口总额增长了6.6%,实现了16连冠,全市2008年财政总收入283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的收入是804亿元,去年,深圳向中央财政上缴的财政资金是2029亿元。所有经济数据的后面,高科技真正起到了第一支柱产业的作用,高新技术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超过了59%,去年经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深圳成为首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回顾深圳近三十年的自主创新的历程,深圳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经历了许多的争论和曲折。在国际上,一般人认为,高科技只能从现代大学、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生产,但是在29年前的深圳,这里只是一个边陲小镇,几乎就没有工程师。八十年代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深圳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贸易和“三来一补”加工业的模式,有许多人认为,继续靠贸易和三来一补维持当时小日子和持续增长的GDP也是不错的发展道路。然而,从各条“战线”的情况来看,有些是第一桶金之后就开始进行科技项目的消化引进再创新,有些将内地和香港的科技项目拿到深圳产业化,面对这种情况,深圳市政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单纯依靠贸易和加工的模式,很难持续效益和良性的发展,必须开始实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深圳第一批计算机、通讯类、材料类、家电类高科技的企业诞生了,成为了深圳自主创新的基础。主要来源有三大块:“三来一补”所形成的高科技的企业;民营科技的崛起;部分国有高科技企业。然而,在创新资源十分匮乏,大学科研人员研究不足的情况下,能不能在发展高科技产权上取得成功,是否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这在社会上有过激烈的争论。

到了九十年代,这样的争论依然不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全国改革开放的格局开始形成,对深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很大的挑战。随着全国的对外开放,特区优惠政策逐渐的弱化,靠自主创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矛盾就显得更为迫切。当时在深圳的一家最大的外资高科技企业,在我们给予更大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下,却仍然迁移到外地去。这件事情给我们的感触是:真正的高科技要走内源式的发展道路,引进不来,也依赖不了,只有靠自主创新,扎根本地才可以建成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在这种形势下,深圳作出了战略决定,在1995年第二次党代会上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明确提出了要把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形成了深圳工业格局战略的突破,促进了社会各界投资高科技的热情,内地的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集团也纷纷在深圳投资创办科技企业。当时政府和企业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的规律、路径和方法都所知甚少,创业环境不完善。在此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战略对“三来一补”加工业产生了冲击,导致了“三来一补”的企业迁移到周边的地区,影响到了GDP,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是,市委市政府没有退缩和动摇,坚持发展自主创新高科技的方针不动摇,并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在市场机制下,引导企业的自主创新规律和政策。我们先后出台了国内第一个无形资产评估的政府规章;第一个知识产业技术保护保密的法规;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无形知识评估机构;第一个在国内实现了人才自由的流动;第一个开展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和投融资体系的改革;第一个创造国家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等,这些营造了一个创新的环境,凝聚了有效的创新资源,大大的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新活力。

在这个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深圳现在许多的高科技大企业在此阶段起步,中小企业开始成长起来。进入新世纪以后,引进外资的增速减少了,再次面临了深圳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面临着资源、空间、人口、环境的巨大压力。水、电、气等显性要素非常匮乏,深圳市总面积只有1953平方公里,人口总和却超过了1千万,环保总容量提出了预警,我们称之为传统发展模式下四个“难以为继”,这种压力和危机感,使我们深圳认识到必须在这样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确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以我们又作出了一次产业的战略调整,从过去的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升级转型,在有限资源下深耕细作,培育产业高产田。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2005年10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9月份视察深圳时就要求深圳要以创新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创新环境,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2006年,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把自主创新从产业发展战略层面提升到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08年的6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复深圳成为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9月份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加强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以及深圳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支柱,是创新体系的中间环节,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深圳市在新时期,新的定位,新的起点上力争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深圳自主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5.5%以上,社会贡献率要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产值40%以上;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7%以上,城市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聚集一批国际化、创新型的领军人物,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形成一批跨国创新企业,建成国际级的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自主创新过程当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是重点培育中国人自己的本土创新,推动自主创新活动在量上的跃升,使本土创新企业实现群体性的突破。这几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公司等企业以后,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特征鲜明,在相关领域和行业当中具有影响力,质量和效益良好、具有一定的能力的高科技的企业,同时对于深圳内外三大支柱产业:金融、物流、文化起到了结构互补和良性互动的作用。

从1992年到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40%,2008年达到8710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59%,获得八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2008年,专利申请总量36249件,发明专利超过了1万多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全球专利申请榜首位,大大提升了运行的质量和效应。全市每平方公里GDP的产出达到4亿元,深圳高新园区GDP的产出超过百亿元,居全国的首位,二氧化硫和化学量的排放量下降了9.3%和6.8%。

深圳自主创新的几点体会:深圳的发展建立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上,深圳出现瓶颈的时间更早一些,调整的决心更早一些,更坚决一些。在每次城市发展的重要关头,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作出战略调整,对战略转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每次调整都牺牲部分眼前的利益,所以,现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在自主创新这条路上要坚持三个“舍得”:第一个是舍得名誉。由于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见效慢,经济总量的排名不靠前,这些导致名誉受到影响。第二个舍得时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自主创新企业需要耐得住寂寞。第三个舍得投入。我们把过去29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自主创新上。

经过了持续的推动自主创新,深圳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三大转变:实现了工业发展依靠“三来一补”向产业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自主产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依赖外资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转变;经济增长发展从消耗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并进行了良性的循环。

体会二:选择了自主创新的路径。根据深圳的实际,我们逐步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拓展海内外,辐射周边,官、产、学相结合的区域创新的体系。我们根据深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第一,企业为大”的理念。目前,我们已经形成的四个“90%格局”: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深圳自主创新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深圳较早的遇到了知识产权的遭遇战,外国公司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了围堵。但是,深圳利用法律的杠杆应对,从知识产权的遭遇战到知识产权的保卫战,打响知识产权的反击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依靠强大的知识产权的积累,具备了业界交叉许可能力,容易的进入世界任何一个市场,在2008年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75%是为海外收益。

全球发明专利的拥有者深圳朗科公司,在美国通过知识产权风险代理公司起诉了全美国最大的移动存储PAV公司,并且在2008年与美国的PAV公司签订了专利授权的许可协议。目前,专利许可的收入超过了产品的收入。深圳还有一家公司依靠木地板技术专利成功撬开了美国的市场大门,这样的事例在深圳还有很多。

为了加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深圳先后制订了系列政策,让民营科技企业享有相同的待遇和优质的服务,营造了一个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深圳拥有15万家民营科技企业,在近几年全市企业的职务发明专利当中,民营企业占到80%,出现了华为、中心、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跨国企业,以腾讯、朗科等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家和领军人物。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前十位的企业当中,深圳企业占据了6个席位,占申请总量的80%左右;在国内专利申请排名当中,深圳包揽了前五名。2005年,华为公司PCD申请为第一位,累计申请专利为3万多件,目前全市共有58家的企业分别获得国家和知识产权示范试点的称号,获得了广东省专利奖,有8家企业获得了广东省版权示范的称号。

着力加强公共研究机构的能力建设。深圳十分重视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在产业资本能力、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公共研发机构的建设,九十年代的后期,随着产业创新活动规模不断地扩张,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外和香港地区很多研究机构,联合组建了一批新型的科技机构,这些我们称之为以市场机制运行的新型公共研发机构显示出了非常强的生命力,这批研究机构建立起30多个重点实验室,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没有削弱公共研究机构的发展,反而激发了公共研究机构的活力,形成了机制灵活、要素完善、分工明确,运作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此外,中科院在深圳设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知识产权投资公司,计划把中科院的科研成果在深圳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制度的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人才资金都是可流动的要素,决定资源流向关键是机制、体制、环境,开展自主创新的首要问题是通过改革最大限度的消除制约创新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制度条件。深圳特区从开始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改革体制的机制,创业激情在这个城市得到的极大的释放,在深圳追求成功的创业文化深入人心。

谈到改革,有必要介绍一下最近几月,深圳进行得大部制改革。深圳机构改革自今年7月31日正式的启动,以推动政府的全面转型、打造现代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对政府的职能机构进行退减,对市政府的编制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精减。政府机构减少了15个部门,精简幅度达到三分之一,但是,加强了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职责有73项。在这次改革中,一大亮点就是成立了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整合了原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能,并将卫生局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也划入其中。

市场监管局的职能不是简单的叠加,其一,食品安全监管实现了有机的统一。过去,食品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的四个环节分别由四个部门管理,出现管理边界问题,而所有的边界都是薄弱环节,很难实现食品安全无缝衔接管理。整合后,食品安全监管实现了生产、流通、消费三环节的有机统一,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其二,产品质量、商品质量的监管实现了有机统一。解决了过去质监局和工商局分管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将一个产品分成两个环节监管,造成重复劳动,同时由于监管标准不统一,出现一种商品两个部门公布的合格率不一致的问题。其三,行政执法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整合后的市场监管局,统一了行政执法标准,解决了过去不同部门依据不同标准执法造成混乱的问题。其四,对外服务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企业办事只需在设定的共同窗口就可以完成了,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对于行政执法效益,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也必将对深圳的自主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下一篇:不同麻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