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精选12篇)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初中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安全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上, 性别、年级、生源地这些方面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初中生的安全感在年级、生源地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安全感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 与父亲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否认、过分保护及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否认、惩罚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父母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可以预测安全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的初中生易缺乏安全感, 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自身安全感及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安全感,父母教养方式
1. 引言
安全感是个体的一种基本信念, 是个体对外界风险主观感受和体验。父母的养育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成长及安全感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的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及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方面, 但多数学者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和成人, 而很少有关于研究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的这类文章, 主要研究以初中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文章几乎很少。因此,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初中生安全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及其两者的关系。
2. 文献综述
(1) 父母教养方式的含义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包括由此产生的家庭氛围和各种成分的隐性教育、家庭教育的孩子一生不仅限于年轻时期, 在众多因素当中, 家庭作为一个个体的最初接触到的生活环境, 所以说出生后的第一次接触是很重要的, 个人的成长发展对个体的塑造有重要的影响 (蒋桂黎, 2011) 。
(2) 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心理咨询师王登峰认为:大多数父母育儿问题很大部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原因, 张青方 (1998) 看法是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是引发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白凤章 (1998) 等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发现, 儿童的父母理解越来越少, 没有宽容, 更多的惩罚和拒绝、否认容易使儿童患精神疾病。, 李波等认为父母严厉, 惩罚, 情感冷漠会让孩子有更多的负面评论, 这样孩子更内向和神经质。
(3) 安全感的含义
丛中、安丽娟 (2004) 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安全感的研究对安全感定义为: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 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
(4) 国内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初中学生家庭安全感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安全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年级差异, 家庭情感因素在成功和安全当中呈负相关。父母的教育水平、态度和教养, 专业的类型和家庭类型呈正相关 (杨元花, 2006) 。王芹 (2009) 学前教育专业女孩父亲的教育方式, 安全感和依恋研究安全中发现、同伴依恋有不同纬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疏离他的父亲, 同伴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 对象与研究工具
(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抽取了安康市建安中学和草庵中学三个年级6个教学班的225名初中生为被试, 剔除无效问卷, 实得有效问卷190份。男生85份, 女生105份。城市92份, 农村98份。初一75份, 初二62份, 初三53份。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丛中、安丽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该量表有16个项目, 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 采用5级评分。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85和0.87, 其同质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9和0.74。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该量表是由C.Perirs等人于1980年编制, 我国岳冬梅于1993年对原量表进行了修订, 包括11个维度, 父亲6个维度, 母亲5个维度, 采用4级评分。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从0.46~0.88, 分半信度从0.50~0.91, 重测信度从0.58~0.82。用Excel录入数据资料, 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
在生源地上, 初中女生在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这几个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 且差异性十分明显。女生的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这两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差异明显。在男女性别上, 在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中, 城市与农村生源地的学生得分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年级上, 在父亲惩罚严厉及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因子上个年级得分上差异明显。在父母教养方式其他因子上虽得分有高有低, 但差异水平不显著。
(2) 初中生安全感的基本状况
在生源地上, 城市初中学生的安全感比农村生源地的初中学生的安全感得分要高, 水平显著。在男女性别上, 男女初中学生在安全感量表上的得分女生的安全感略高于男生, 虽有差异但水平不显著。在年级上, 初三的安全感得分相对最低, 其他年级间的安全感得分虽有差异但水平不显著。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安全感的关系
通过数据分析表明, 人际安全感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试图否认、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具有明显的负相关。确定控制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有明显的正相关, 与父亲严厉的惩罚, 过度的干涉和对参与者的偏好否认过度干涉, 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总的安全感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有明显的正相关, 与父亲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和偏好科目否认过度干涉, 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5. 讨论
父母抚养方法在性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女生在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这几个因子上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城市与农村生源地的初中生在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这两项中得分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初中生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初中生。对不同生源地初中生的安全感的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初中生的安全感比农村生源地的初中生的安全感得分要高, 达到显著性水平。初中生安全感不存在性别差异。初中生的人际安全分析表明:初三的安全感得分相对最低, 其他年级间的得分虽有差异但并不明显。
6. 建议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早期, 对于安全感的形成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 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掌握教养子女的科学方法, 要求学校要科学教育学生。一是要家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三是要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 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在教育方式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丛中, 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2) :97-99.
[2]蒋桂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林运清.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浅析[J].长沙:学前教育研究, 2005, (4) :41-42.
[4]王丽.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13.
[5]王芹.职中幼教专业女生父亲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依恋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6]杨元花, 谭凤娥.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7 (2) :5-7.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2
家庭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所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管教的一种大概取向。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更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早期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比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Levy等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过度保护并且纵容,孩子会变的不服从,过多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欲强;过多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近期国内有人研究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神经症、抑郁症等发病有关。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及其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专制型(支配型):
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学习被动,成绩很差。还有研究表明此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
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
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比例比较高,有研究报告称高达30%。如果说溺爱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表现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4、放任型(自流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5、不协调型:
这种教养方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6、虐待型:
常见于极少数特殊家庭。家长视孩子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
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7、民主型(教导型):
民主型的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几点注意:
既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呢?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养,会对子女心身发育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再次,父母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在当前,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是自发的、本能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的和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最后,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尽管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工作繁忙,但不应减
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亲情关系毕竟是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就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又能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家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的教养方式。
案例2
一位初中男生因上网成瘾、逃学一年余前来咨询,该生于一年前开始上网吧玩游戏,随着时间推移上网次数逐渐增多。刚开始该学生还能克制,只是在晚上学校熄灯后出去上网。近一段时间,发展到逃学,欺骗父母是去上学,结果是跑到网吧内玩游戏,到周末则通宵在网吧上网。如果手中的钱不够,就到爷爷奶奶处骗钱或者从家中拿钱出去上网。学习成绩也明显后退。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的家庭背景:父母均是商人,平时忙于赚钱,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在外应酬,该男生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父母也只是周末探望一次。上小学后,就寄养在老师家中,双亲很少有时间与这位男生进行交流。发现儿子上网成瘾后非常恼火,曾多次从学校将儿子接回家中,轮流上阵对儿子进行责备和批评,要求该生写保证书,禁止再去网吧上网,也不同意儿子提出在家中购买电脑进行有限时间上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作为父母却不知道子女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他们的爱心呢?让我们听听该男生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流着眼泪所说的话,我也知道父母在外赚钱很辛苦,可是,他们是很少跟我一起玩或者听听我心里的话,我感到很孤独。每次见面,就说学习要如何努努力,如发现成绩不好就责备,说我没出息,某某同学如何如何的好;经常购买一些课外辅导书或练习题强迫我做,并规定我的休息时间,出去与同学玩也规定在多少时间内必须回家,不允许我在同学家过夜。我也想改变上网的状况,不要到网吧去,家中买台电脑,规定时间上网,但是他们不同意,不信任我。他们从不放手,感觉不到自由和受到他人尊重。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属于严格型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子女。其实在生活中,该类型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建议:
1、作为父母除了忙于工作之外,有必要经常挤出时间与子女进行有效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动态,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见面,也可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2、尊重、信任他们的选择和所做出的承诺,允许他们犯一些不关大雅的小错误和经历一些挫折。
第一、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第二、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且在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第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在大多数维度上都呈显著相关;
父母优化教养方式的建议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教育管理
一、个人层面
1.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尊重理解
父母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学习,不仅可以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养,还可以培养人格魅力,在孩子心中树立高大形象,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要树立努力奋斗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各个方面都要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大人教育小孩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首先用这些要求来约束自己,那么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响,自然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事情,久而久之,就会让小孩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作为父母不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就会失去威信,时间一长小孩就不会在意父母的说教。
3.父母要改善和积累教育方式
家长要坚持读书,多看一些教育子女方面的书籍。教育方式一定要现代科学,且应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者参加一些相关培训课程;互联网和电视上经常会有一些亲子课程或节目,也要经常关注,添加亲子教育QQ群;借鉴优秀家长的育儿经验,提高育儿水平;研究出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二、家庭层面
1.父母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家庭也是小孩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初期的教育都是从这里获得的。家庭氛围主要指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精神文明程度所造成的一种文化、心理环境。而且,小朋友在成长当中特别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关心和鼓励,尤其是作为小孩的家长,更应该为小孩建立美好的生活空间,让小孩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2.父母要做好正确家庭角色定位
家庭成员应该正确定位角色,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孩子之所以不能够健康成长是因为家庭角色定位错误,准确地说,这个错误使很多孩子心灵扭曲,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摆正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主要包括父母的分工和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分工。对于80后来说,生儿育女后的角色定位是挺复杂的: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自己也成了父母,所以要尽快摆正角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以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同时兼顾到家庭和工作,不可厚此薄彼。8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私、孤僻等不良性格,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对此要特别注意,尽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3.父母要保持教育思想的认识统一
(1)祖父母和父母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和目标要尽量保持一致。不同生活时期的人在关于小孩的教育上非常容易产生分歧,一般来说父母更加重视小孩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祖父母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则更加重视小孩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这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与是非之分,但是双方在教育上一定要首先做好沟通。千万要避免在小孩面前表现这种分歧,否则将影响家长的威信。小孩父母要尊重长辈的意见,长辈也要更加理智。
(2)父母双方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例如:妈妈不同意爸爸的处理意见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提出反对意见,等事情过后,妈妈可以和爸爸沟通,直至达成一致,然后再对孩子解释,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既不会委屈孩子,还可以让孩子信服自己,教育工作就会变得很容易。
三、学校层面
1.学校和家庭要统一对教育的认识
学校和家长都是为了让小孩能更健康地成长,所以二者一定要统一共同目标,并且保持步调统一,双方也要互相理解和合作。有些父母一提到和学校合作,就认为是凡事都以学校为准。这样下去,就会造成相互埋怨,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父母要增进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
学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它能配合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和家庭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信任是相互交往和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家长,一定要记住:在子女面前不要乱评论教师,千万别在学生面前妄评某老师“太严”啦,或者某某学校“太差劲了”等。小孩如果听到父母都在如此贬低一个老师,自然不会对老师及學校存有多少好感,也会影响其在小孩心目中的威信。假如对学校有一定的建议或看法,最好能及时并合理沟通。家长要经常进行换位考虑,站在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重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老师。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3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3个班, 共抽取9个班43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剔除无效问卷,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99份。其中独生子女170名, 非独生子女229名; 男生203名, 女生196名。独生子女中, 男生90名, 女生80名; 平均年龄 ( 14. 13±0. 36) 岁。
1. 2调查工具
1. 2. 1青少年攻击性问卷 ( Adolescent Aggressiveness Questionnaire, AAQ) 由潘绮敏等[7]编制, 分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和攻击性情绪3个分量表。本研究只选取其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进行研究。该分量表由口头攻击、身体攻击、自我发泄3个维度构成, 共29个项目。量表采用李克特4点记分法, 得分越高, 表明攻击行为越强。经检验,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 910, 各维度与分量表、总分以及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 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实证效度均较高。
1. 2. 2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 ( Parental Bonding In- strument, PBI) 由杨红君等[8]修订, 是评估个体儿童时期 ( 16岁以前) 父母养育方式的自陈量表, 分母亲版和父亲版, 各有23个条目; 包括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3个因子。量表采用4点记分, 0代表“非常不符合”, 1代表“比较符合”, 2代表“比较符合”, 3代表“非常符合”。修订后的中文版PBI同质性信度为0. 745 ~ 0. 858, 分半信度为0. 661 ~ 0. 844, 重测信度为0. 746 ~0. 941。
1. 2. 3家庭环境量表 ( 中文版) (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 [9]该量表由Moss于1981年编制, 中文版由邹定辉等人修订, 共设90条是非题, 采用“是”、“否”2级计分, 回答“是”记1分, “否”记2分。分为10个分量表, 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 包括: 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 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1. 3施测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研究者担任主试, 统一指导语, 强调保密原则; 现场匿名独立填写, 当场收回。
1. 4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 0进行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等。
2 结果
2. 1性别和是否独生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效应分析鉴于性别因素对攻击行为起影响作用, 以是否独生、性别作为自变量, 攻击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在身体攻击因子上, 性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1) , 男生的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女生; 在自我发泄因子上, 性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 女生的自我发泄行为得分高于男生。在攻击行为总分和口头攻击因子上, 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 ( P值均 <0. 05) 。见表1。
注: * P <0. 05, **P <0. 01。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显示, 在攻击总分上, 是否独生子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4.77, P <0.05) ,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女生; 在口头攻击因子上, 性别在独生子女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 6. 42, P < 0. 05) , 独生子女女生的口头攻击显著多于独生子女男生; 是否独生在女生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5. 72, P < 0. 05) , 独生子女女生的口头攻击行为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女生。
2. 2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独生子女初中生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攻击行为总分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得分均呈正相关 ( P值均 <0. 01) ; 口头攻击与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和父亲鼓励自主均呈负相关 ( P值均 < 0. 05) ; 自我发泄与父亲关爱呈正相关 ( P < 0. 05) 。见表2。
2. 3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 与矛盾性呈正相关 ( P值均 < 0. 05) ; 身体攻击得分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负相关, 与矛盾性呈正相关 ( P值均 < 0. 05) ; 口头攻击得分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负相关 ( P值均 <0. 05) ; 自我发泄得分与矛盾性呈正相关 ( P <0. 05) 。见表3。
注: * P <0. 05, **P <0. 01。
注: * P <0. 05, **P <0. 01。
2. 4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回归分析以独生子女攻击行为总分为因变量, 以家庭环境各因子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组织性和父亲控制依次进入回归方程, 其中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 β = -0. 230, t = -3. 129, P <0. 01) , 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 β =0. 216, t =2. 950, P <0. 01) 。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在攻击行为总分和口头攻击得分上, 是否独生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在攻击总分上, 对于女生而言, 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对于男生而言,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 独生子女女生较之独生子女男生和非独生子女女生表现出了更多的口头攻击行为, 这可能由于现代家庭教育观倡导“穷养男, 富养女”, 父母的娇宠使孩子易形成蛮横骄纵、唯我独尊的心理。另有研究显示, 对女生而言, 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而男生则相反[10]。本研究与其研究结果不一致, 可能由于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本研究的对象是市区而非农村的小学生, 另外研究工具的不同也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 双亲关爱、父亲鼓励能减少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 双亲控制则会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加。相关研究表明,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如对子女漠不关心、过度保护、过度控制等易使子女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11,12,13]。家长态度粗暴, 对孩子干涉过多, 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情绪, 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因此, 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不能因担心子女受挫而给予太多的保护, 应多与其进行情感交流, 学会倾听子女的想法, 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和合理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高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会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 高矛盾性会导致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增加。有研究显示,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不良, 如矛盾冲突多、知识品味差等有密切关系[14], 本研究结果与之吻合。
回归分析显示, 家庭环境中的组织性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控制对独生子女攻击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中组织性有负向预测作用, 父亲控制有正向预测作用。鉴于此, 在日常生活中, 建议父亲不要给子女过多的控制与干涉, 应教会子女有组织、有计划地做事, 并勇于承担责任, 进而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 (P<0.05) 。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 (P值均<0.01) ;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 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 (P值均<0.05) 。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β值分别为-0.230, 0.216, P值均<0.01) 。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5
1980年由瑞典Umea(于默奥)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原量表由81个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共巧个分量表,分析四个主因素:因子1是管束、行为取向和归罪行为,因子2是一个维度,一极是情感温暖和鼓励行为,另一极是爱的剥夺和拒绝行为,因子3是偏爱同 胞或被试,4是过度保护。
EMBU由我国岳冬梅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并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包括66个条目,每一条目分1一4个等级计分,同一条目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回答。整个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分和5个母亲因子分,它们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I),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拒绝、否认(FFS),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l),母亲过干涉、过保护(MF2),母亲拒绝、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母亲偏爱被试(MFS)。
该量表由被试独立完成,题目计分方式为:回答“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方式的总分。某侧面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面的指导语: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让您确切回忆小时候父母对您的说教的每一个细节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回答这一问卷,就是您努力回想小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
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1、2、3、4四个等级。请您分别在最适合您父亲和母亲的等级数字上面画圈。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亲和母亲对您的教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分别回答。
如果您幼小时候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问卷不记名,请您如实回答。
从偶经总
不 尔 常 是
1.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我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与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更宠爱我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4.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5.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我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6.一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7.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8.父母能让我得到其他兄弟姐妹得不到的东西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9.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的 父 1 2 3 4
10.我觉得父母对我很严厉
11.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子
12.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因为他们害怕我会出事
13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的面打我或训斥我
14.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千什么
15.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我,使我得到一些安慰
16.父母总是过分担心我的健康
17.父母对我的惩罚往往超过我应受的程度
18.如果我在家里不听吩咐,父母就会恼火
19.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事,父母总是以一种伤心的样子使我有一种犯罪感或负疚感
20.我觉得父母难以接近
21.父母曾在别人面前唠叨一些我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这使我感到难堪
22.我觉得父母更喜欢我,而不是我的兄弟姐妹
23.在满足我需要的东西,父母是很小气的
24.父母常常很在乎我取得的分数
25.如果面临一项困难的任务,我能感到来自父母的支持
26.我在家里往往被当作“替罪羊”或“害群之马”
27.父母总是挑剔我所喜欢的朋友
28.父母总以为他们的不快是由我引起的
29.父母总试图鼓励我,使我成为佼佼者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0.父母总向我表示他们是爱我的
31.父母对我很信任且允许我独自完成某些事情
32.我觉得父母很尊重我的观点
33.我觉得父母很愿意跟我在一起
34.我觉得父母对我很小气、很吝音
35.父母总是向我说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这样做我会很伤心
36.父母要求我回到家里必须得向他们说明我在做的事情
37.我觉得父母在尽量使我的青春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如给我买很多书,安排我去夏令营或参加俱乐部)
38.父母经常向我表示类似这样的话“这就是我们为你整日操劳而得到的报答吗?
39.父母常以不能娇惯我为借口不满足我的要求
40.如果不按父母所期望的去做,就会使我的良心上感到不安
41.我觉得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体育活动或类似的事情有较高的要求
42.当我感到伤心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安慰
43.父母曾无缘无故地惩罚我
44,父母允许我做一些我的朋友们做的事情
45.父母经常对我说他们不喜欢我在家的表现
46.每当我吃饭时,父母就劝我或强迫我再多吃一些
47.父母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既懒惰,又无用
48.父母常常关注我交往什么样的朋友
49.如果发生什么事情,我常常是兄弟姐妹中唯一受责备的一个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母 1 父 1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0.父母能让我顺其自然地发展
51.父母经常对我粗俗无礼
52.有时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父母也会严厉的惩罚我
53.父母曾无缘无故的打过我
54.父母通常会参与我的业余爱好活动
55.我经常挨父母打
56.父母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去的地方,而他们又不会过分担心
57.父母对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绝不让步
58.父母常以一种使我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
59.我觉得父母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
60.我觉得与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
61.父母能容忍我与他们有不同的见解
62.父母常常在我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对我大发脾气
63.当我所作的事取得成功时,我觉得父母很为我自豪
64.与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常常偏爱我
65.有时即使错误在握,父母也把责任归咎于兄弟姐妹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6
Baumrind(Baumrind 1966)曾通过研究3至15岁的孩子的发育过程,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理论。该理论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与纵容型。纵容型的家长会对孩子予以赞许和积极的肯定,在作出各种决定的时候会告诉孩子原因。纵容型的家长把自己看做孩子的资源,反对主动干预孩子的当下的行为或者为他们规划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养育下长大的孩子很少做家务,并且不在意自己是否在别人眼里足够乖巧。这些孩子常常表现为自我控制较差,容易出现物质滥用的问题。与同龄人相比也更少关注成就。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有绝对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家庭强调服从、守秩序、遵循传统的重要性。这一类家长从来不和孩子协商或是讲道理,而是常常使用暴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他们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分担家务。这样的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可能表现的不够独立,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与其他两种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相比,在认知能力测验中得分较低。权威型的家长会使用向孩子阐述道理,并给孩子固定却不过于严苛的要求的方式。他们会向孩子说明具体的准则,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个性。相较于和孩子协商,这一类型的家长会更多的树立权威,积极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在这种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显得更为独立,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强,责任心强,并且具有更好的合作能力。相比于其他两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测验得分也更高。
二、教养方式与学业表现
在我国,学业表现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毕业后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高校所需要的学习方式较中小学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性,拥有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自由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业应付困难,常常出现多门功课难以通过,甚至无法毕业的状况。一些高校对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要求辅导员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将学业较差的学生的成绩单直接寄送到家中;由指定的学生干部对学业困难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或对拖欠学分较多的学生采取强制编级的政策,即留在原年级重读,直至修满一定的学分为止。但学校的努力仍然不能阻止学业困难的状况的发生。仍有很多学生因为无法跟上进度而选择退学,或是一直留级、不能毕业,直到被强制退学为止。许多学者对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业表现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父母通过过往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人生成就打下了重要的基础(Querido et al.,2002)。例如,权威型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在权威型家长的养育下长大的青少年在学习上有着更成功地表现(Simons and Conger,2002; Roche et al., 2007)。Durkin(1995)曾研究了权威型教养方式促进学业表现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能够使孩子感到情绪平稳并具有自主性,同时为孩子的学校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权威型的家长能够向孩子解释他们行为的后果,使孩子明白家长对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原则、期望和目标。第三,权威性的家长能够积极地和孩子进行互动。对他们的学业提供支持和鼓励,告诉他们学业对于未来成就的重要性。同时,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和也和较差的学业表现有着显著的相关(Roche et al., 2007)。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不加控制,在孩子做出重大决定时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未来的成就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期望,因此这样的学生中普遍存在成就动机低、学业表现差的状况。
三、教养方式与校园生活适应
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越来越频发,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表现的非常关注。很多父母为了获知孩子在学校的适应情况,和辅导员保持频繁的联系。但近年的研究也表明,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可能会导致一些消极的后果(Nelson 2010;Hofer and Moore 2010),包括引发孩子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更难以坚持(Gibbs 2009)。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Erikson 1968),儿童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控制感和自主性,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生活压力。父母的过度干预对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影响,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会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这一类孩子常常在学校中表现出不能控制的冲动行为(Grolnick et al. 2000)。使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对他们生活空间的入侵也会让这些孩子变得更不敢面对竞争、更难以应对生活的压力。Ryan and Deci(2001)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发展出良好的伴侣关系,对个体的成熟和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生活的早期得到来自父母的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的孩子学业成绩往往更好(Pomerantz et al. 2007),情绪更稳定,拥有更好的同伴关系。因此,在高校工作中,对父母态度的适当引导在思政工作中至關重要。如果能够阻止父母对学生的过度控制,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从而获得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可能会对学生取得学业成就、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金华市第八中学2012年在校的125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得分筛选出100名“网瘾”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 同年级、同性 别的100名非“网瘾”者为对照组。平均 年龄分别 为(18.2±0.75)岁和(17.9±0.67)岁,两组性别 年龄差异 无统计学 意义(P>0.05)。
1.2方法
1.2.1测评工具1网络成瘾量表根据young设计的量表[1]进行问卷调查,量表含有10个条目,采用“是否”评分制(是=1否=0)。计算总分,得分≥5分为“网瘾”。2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2],量表包含11个因子,父亲和母 亲养育方 式分别为6个、5个因子。采用4级记分(1~4分)。由被试回忆完成。3SCL-90自评量表,量表为90个项目,7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5分),计算各因子均分。
1.2.2心理行为干预方法为时一学期,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家庭干预[3]:首先取得家长知情同意配合研究者的干预措施。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问题[4]:a.家长要明白网络具有强烈的致瘾倾向;b.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c.与成瘾者就成瘾的原因进行开放性的交流;d.家人要通过倾听成瘾者的感受,与之外出度假,购物或帮助培养其新的爱好等措施。2学校干预:加强网络管理,对“网瘾”者实行定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时间从学期开学第三周到期未考试前一周止。每周末进行一次,单周进行咨询,双周进行心理治疗。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师完成。心理治疗以Beck[8]的认知疗法、Thorndike和Skinner[5]的行为疗法理论为基础。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知治疗[6],为期1个月。a.识别负性自动式思想,进行认知重建;b.提示卡片,作为“座右铭”;c.反复进行盘诘,包括自我辨论及与他人辨论。第二阶段:行为治疗[7],为期2个月。a.行为塑造 (强化法,包括通过奖励的正性强化和惩罚的负性强化);b.预防法。治疗双方签定契约,在治疗者鼓励、监督下克制自己的不适行为;c.自我控制法(包括自我监督和自我强化);d.松驰疗法。第三阶段:支持性心理治疗,辅助稳固治疗,寻找支持群体获得到更多社会支持。
1.2.3统计学处理方法资料数据分析,采用u检验。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前 EMBU 评分比较
母亲在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上得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而父亲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上得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分,±s)
(分,±s)
2.2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前SCL-90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对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分,±s)
2.3研究组在心理行为干预前后 SCL-90各因子分评分比较
研究组学生经心理行为干预后除躯体化、强迫因子外,其它因子分均有明显减退,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4。
(分,±s)
3讨论
“网瘾”是指由于过度或不当使用网络,进而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的一种冲动控制失常行为[8]。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表明[4,9],“网瘾”与青少年期家庭功能不良有关。本研究显示,“网瘾”高中生的父母使用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手段的强度明显大于非“网瘾”父母,与既往研究结果[4,10]相符。仅父母间在拒绝否认上有差异,可能与家庭职能中男女角色不同有关。父母的过分干涉措施可能使子女成长过程中易形成孤僻,缺乏自信,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当孩子独自面对社会时,更多体验到的是自我效能低下,易诱发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10]。反之,“网瘾”行为本身可导致与周围人的交流减少,交际范围缩窄,抑郁和孤独感增强[11]。两者可互为因果,共同形成一个不良的心理状态,为“网瘾”行为的形成、强化、持续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我们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高中生进行测评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一定的差异。“网瘾”者有较多的偏执、敌对倾向,主要表现出高焦虑、抑郁情绪,往往存在人际关系敏感,这反映了“网瘾”学生的共性[4,7]。这类学生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与他人交流时易产生挫折的失败感,又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惑;同时缺乏家庭、学校足够支持和帮助,从而转向求助于简便、放松、互动的网络。这也为学校的心理行为干预提供了筛选“靶向”对象的依据。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8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简易应对方式,父亲,回归分析,大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育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都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都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2]。20世纪40年代起, 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近年来, 父母教养方式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父母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应对是当人们处于应激情况下, 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应对方式作为个体适应环境、调节环境的主要内容, 更是直接受到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 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3]。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4]。因此,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大学生作为已经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父母教养方式的群体,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 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在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选取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90份, 剔除无效问卷, 共获得有效问卷436份, 有效回收率为87.2%。其中男生201人, 女生226人;大一168人 (38.5%) , 大二124人 (28.4%) , 大三144人 (33.0%) , 由于大四面临毕业, 没有作为被试;文科278人 (63.8%) , 理工科158人 (36.2%) ;城市97人 (22.2%) , 农村339人 (77.8%) 。
(二) 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
采用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的经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5]。共11个因子,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 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被试, 拒绝、否认, 过度保护等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 偏爱被试等5个因子。各因子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 分半信度为0.50-0.91, 重测信度为0.58-0.82。实证效度较好。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
由解亚宁等编制[6], 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 (分量表) 组成, 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9、0.78。量表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和相关效度。
(三) 施测与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指导语, 当场收回,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简易应对方式基本情况
经统计分析, 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2.56) 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2.82) 都高于中间值 (2.50) 。其次是父亲过度保护 (2.12) 和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2.12) , 而父亲惩罚、严厉 (1.33) 和母亲惩罚、严厉 (1.30) 得分最低, 说明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多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温暖、理解, 但是又体现出过多的保护和干涉。大学生的积极应对 (1.96) 和消极应对 (1.41) 均高于中间值 (1.40) , 所以, 大学生在积极应对程度较高的同时, 也采取了较多的消极应对方式来应激。
(二)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相关
为了研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 对其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 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r=0.189***) 、父亲惩罚、严厉 (r=0.137**) 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r=0.178***) 等3个因子均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即大学生体验到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程度越高, 越产生积极应对的行为方式。而除了父母情感温暖、理解2个因子, 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因子父亲惩罚、严厉 (r=0.184***) , 父亲过分干涉 (r=0.148**) , 父亲偏爱被试 (r=0.234***) , 父亲拒绝、否认 (r=0.250***) , 父亲过度保护 (r=0.248***) , 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r=0.208**) , 母亲拒绝、否认 (r=0.214***) , 母亲惩罚、严厉 (r=0.139**) , 母亲偏爱被试 (r=0.179***) 均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下同) 。
(三)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简易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简易应对方式的影响和预测力, 以积极应对为因变量,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 进行逐层回归分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这2个因子都进入了回归方程, 对积极应对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消极应对为因变量,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 发现父亲拒绝、否认, 父亲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度保护等3个因子对消极应对都有显著的影响和预测力。由此可见,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父亲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的应对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讨论与分析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父母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动因, 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个体的行为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7]。研究发现, 大学生体验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以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为主, 其次为过度保护、过分干涉, 说明当今社会, 父母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较少的惩罚、严厉, 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以及社会变迁的急剧, 导致父母对孩子体现出过多的保护和干涉, 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揽甚至代为决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孩子成长发锻炼的机会, 独立面对事件、处理问题以及受挫能力降低。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9
1 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影响的早期研究
1.1 早期研究的代表人物
早在19世纪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关注到不同养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6]。对于父母在养育子女中所扮演的角色,弗洛伊德做了简单的划分,他认为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20世纪初,詹姆斯·马克·鲍德温[7]强调儿童心理的变化是对他身边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的反馈结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逐渐成熟,他认为“童年塑造了成人”,0~6岁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8],这期间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1957年,罗伯特·理查森·西尔斯[9]等通过与母亲的访谈发现,教养方式可以被描述为限制的和允许的,这些教养方式影响着儿童的行为。
1.2 生态学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后对于教养方式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进展,主要是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当时心理学研究逐渐趋于生态化研究,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儿童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10]。杰·贝尔斯基[11]的家庭系统理论阐述了家庭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系统中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因此父母的抚养行为既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受儿童行为反应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学者对于教养方式的研究由单纯的研究母子关系,逐渐扩展到父子关系、家庭关系,将父母特征和儿童特征都纳入到教养方式的研究中。1986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兰姆[12]最早提出关于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1988年格鲁塞克[13]等试图解释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关系。
2 教养方式评价内容与工具
2.1 评价内容
在教养方式的有关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努力寻求着父母影响儿童的教养模式或者维度,将父母的教养行为、教养模式总结成等方面,以此探讨某一类别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2.1.1 教养方式维度化
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出发,探讨某个维度下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14]是教养方式维度化最早的研究者,他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2个维度,并且加以研究以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1959年厄尔·S·谢弗[15,16]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接受—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3个维度。
2.1.2 教养方式类型化
是将教养方式进行类型化、模式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17],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她将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之后劳伦斯·斯坦伯格等[18]的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4种。
2.2 评价工具
要想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评定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养量表,如Schaefer等[15,16]的“子女对父母养育行为的评价问卷”(child's report of parent behavior inventory)。其中比较权威的是1980年瑞典的卡洛·佩里斯[19]等根据Schaefer等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概念,编制了一套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全貌的问卷,即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betrffande uppfostran,EMBU)。EMBU的问世成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关系的客观、有力的工具,并且沿用至今。中国学者在研究教养方式时大部分都采用岳冬梅等[20]修订的EMBU进行调查分析。教养量表的被试者分为2个群体:一个群体是父母,即评价自己对其子女的教养态度、行为等;另一个群体是子女,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教养方式。
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3.1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方面的影响是学者们对教养方式与儿童研究的最早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更加具体化。杨碧秀等[21]的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一致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激励—惩罚因子的差异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大。一项日本的有关早期育儿风格对儿童之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父母双方都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乃至成人后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些影响不随受试者的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22]。
3.1.1 认知
有研究认为儿童认知刺激的核心作用是在家庭中,虽然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着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可以通过教养实践的干预来提高[23]。积极回应、负有责任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4]。认知能力的强弱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教养方式类型不同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存在差异,在教育型教养方式下,儿童智商优秀率要高于严厉型和放任型[25]。
3.1.2 情绪
父母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情绪管理以及对孩子情绪管理时所采用的策略对子女的情绪发展均有影响,父母关注/接受的情绪反应与儿童自律有关,有利于儿童调节自身情绪[26]。在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中,儿童积极性低与母亲的关爱程度低有关,且儿童的负面情绪与母亲在心理和行为上的高度控制有关[27]。一些教养行为以及亲子关系的某些方面与儿童的焦虑有关[28],其中过度保护、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可能会限制儿童能力发展的机会,从而可能会造成儿童的焦虑[29]。
3.1.3 性格
尽管气质在儿童性格形成中起着更加直接的作用,但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儿童后天个性的发展[30]。父母的教养方式如对子女的惩罚、夸奖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长期的[31]。父母长期的溺爱方式如对儿童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导致儿童在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容易使形成任性、娇气的性格,不利于心理上独立人格的发展[32,33]。专制型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容易产生社会退缩的心理[34]。
3.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健康的影响
3.2.1 社会行为
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一定的持续性,其发生可追溯到儿童早期,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日本的一项有关带养者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儿童7.5岁时的行为可以预测9岁时的行为,儿童在7.5岁时的问题行为触发养育者在子女9岁时采取过度反应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会增加儿童的问题行为,减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35]。可见教养方式对儿童外化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36]。
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因果关联。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和孩子的互动可能影响其子女的自杀行为,父母与子女低温暖和不支持的沟通方式与儿童和青少年较高的自杀率有关[37]。另外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家庭中一个采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另一个采用宽松型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38]。
3.2.2 健康相关行为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10
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麦考比(E.E.Maccoby)和马丁(J.A.Martin)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父母的接纳/反应和命令/控制,前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接纳(或爱)的程度及对孩子的需求的敏感反应程度;后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或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命令、督促其完成。(1)麦考比和马丁在最早研究儿童教养方式的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Baumrind)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上述两种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未参与型四种。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1 权威型
权威型父母,即对孩子需求的反应较灵敏、对孩子的命令或要求较高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目标,并督促和帮助孩子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同时向孩子解释为何要遵守一些规则、达到某些标准的原因。权威型父母并不是一味要求孩子的父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温情、耐心、爱的一面,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做出一定的回应。这是一种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民主的教养方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具备独立、积极的认知个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曾进行过长达十年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子女在认知能力方面超过其他教养类型父母的孩子,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更易形成乐观、自信、有责任感、自制能力强等优点。
1.2 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即对孩子要求很高,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灵敏度却很低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并期望孩子能够无条件地、严格地遵从,却并不向孩子解释原因,这种强加标准和要求的方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另外,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反馈也大多不予关注,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时常惩罚和强迫孩子,而不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专制型的家长犹如一个“暴君”,在这种过分强调父母权威的“暴政”之下,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独立意识逐渐萎缩,在认知过程中也易形成焦虑、自卑、畏缩等特点。
1.3 纵容型
纵容型父母,也叫溺爱型父母,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即爱的程度以及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都很高,对孩子的要求及控制却很少,甚至没有。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予孩子关爱,却时常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冲动和感受,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控制和监督。纵容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任性、依赖、冲动,缺乏自制力等特点。
1.4 未参与型
未参与型,也叫忽略型,就是一种对儿童发展不关心、不管是反应还是控制都较为缺乏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仅仅满足孩子基本的温饱需求,在情感上或其他方面很少给予孩子关爱,既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也不倾听孩子的其他需求,表现出冷漠和随意的教养态度。研究发现,在忽略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差,具有攻击性、自私、责任感差、目标不明确等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专制型教养方式使儿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纵容型使儿童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和创新能力;未参与型让儿童在认知他人和社会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对外界怀有敌意,甚至惧怕、逃避。权威型教养方式相较其他类型来说对儿童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强、独立自主、责任担当等意识,在走上社会后,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2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1 做一个权威型父母
选择有利于孩子认知发展的教养方式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做一个权威型父母,首先要明确的是“权威”并非一味强调父母的权力和对孩子的要求与控制,也强调对孩子的关怀和对孩子需求与内心的倾听,是一种双向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了解了“权威型”的双重含义,就要在实际行动中去积极实践。
首先,要对孩子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为其设定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实现这些目标,在巩固父母“权威”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忍耐力、创造力等等。
其次,在对孩子进行控制的同时,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在权威中不乏民主,在严厉中不乏温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不要厉声呵斥,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是要需要遵从一定的准则和道理的。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行为榜样来直接影响孩子。
2.2 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要根据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及性格智力等的变化适当地调整和选取不同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减少因教养方式的不当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外界的认知能力较低,父母要多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控制偏多,让他们对外界有整体的、良好的感知,并保持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勇气,养成其积极、主动地认知能力。
在上学之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逐渐变少,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独立面对更多陌生的环境和人,自行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这时父母要慢慢学会“放手”,减少一些强制性管教,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尊自强自制的意识和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性格及各种行为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其自主性更强,而此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为自主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于孩童时期更多地依赖父母,青少年的抽象思维更加成熟,能以更为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青少年的自主性增强也使得他们更为“叛逆”,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逐渐放松控制,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再像以前一样凡事都过问,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总之,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要及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地,家长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老师,承担着奠定儿童健康成长基础的重要责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影响,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如何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调整教养方式,是当代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分析其对儿童认知产生的不同影响,并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出发,对父母提出些许建议,以期为儿童认知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认知,影响
参考文献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11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高中三年级 学业成绩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它是家庭影响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具有教育作用,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家庭教育子女的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代间继承性。它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定向的目标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重要的作用,是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成功的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子女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
学业成绩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生平时学习活动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三学生高考成绩就是最好的体现其学业成绩的最好形式。
高三的学生处于成年的初级阶段,身心发展已经十分接近成年。对于研究父母教养方式高中学生是较好的阶段,而高三学生身处高考的压力之下,对其父母的教养方式的评价的研究就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对学生的教养不仅从教养方式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通过教养风格上影响子女的个性风格[ ],影响其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和体验,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本研究重点分析父母的教养风格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并结合理论分析其中的原因。研究的结果可以为高三的父母如何教养子女提供有益指导,更可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广东省揭阳市某三所高中(一所示范性高中,两所非示范性高中)采用分层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问卷有效率96.57%。其中男生135人,女生203人;文科班生162人,理科班生176人;示范性高中学生218人,普通高中学生120人。
2.2 研究工具
采用岳冬梅修订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共11个分量表,由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行为两部分构成,其中母亲包含5个因子:温暖,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父亲包含6个因子:温暖,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 ]。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EMBU量表经长期使用具有很好的信都和效度,并适用于我国[ ]。
学业成绩采用高三学生最近一次市级统一摸底考试成绩,抽取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然后汇总成总分最后再折算为平均分。
2.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1.5进行所有的统计分析。具体适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对样本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上的差异
为检验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对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做了t检验。
表1 男女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比较(M±SD)
父母教养方式男女t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47.76±8.6249.82±9.39-3.03*336
严厉、惩罚20.97±4.5819.19±3.713.87***245.53
过度干涉19.50±3.4019.96±3.451.41336
偏爱被试8.84±2.359.84±3.25-3.07*333.69
拒绝、否认9.10±2.627.82±1.864.93***222.31
过度保护12.52±2.5512.42±1.700.34336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1.05±9.3353.56±9.86-2.34*336
过分干涉、过保护37.06±6.5735.49±5.602.27*255.14
拒绝、否认12.47±3.7911.32±3.142.92*250.03
惩罚、严厉12.63±3.5611.73±3.242.40336
偏爱被试9.34±2.619.64±2.95-0.95336
注:***p<0.001; **P<0.01; *p<0.05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高三学生父母在教养子女对于性别上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不管来自父亲还是来自母亲男性子女相对于女性子女都较少;消极方面的教养方式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对于男性则较多,家庭中父亲更倾向于偏爱男被试。
3.2 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业成绩的t检验
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从学业成绩具有天然的区分,为了研究高低学业成绩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对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考试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显示。
表2示范性高中与普通高中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成绩的比较(M±SD)
示范性高中(N=218)非示范性高中(N=120)t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50.58±8.6246.11±9.384.41***336
严厉、惩罚19.69±3.9320.16±4.58-1.05336
过度干涉19.27±3.4119.01±3.480.67336
偏爱被试9.70±2.948.96±2.952.20*336
拒绝、否认8.20±2.058.57±2.64-1.35198.879
过度保护12.61±2.5612.19±2.781.42336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0.29±9.4749.40±9.384.56***336
过分干涉,过保护36.23±5.6235.92±5.780.45336
拒绝、否认11.33±3.1912.60±3.79-3.25**336
惩罚、严厉11.67±3.1212.85±3.75-2.91**336
过度偏爱9.75±2.839.10±2.772.06336
学业成绩99.15±12.3476.01±17.3012.37***183.58
注:***p<0.001; **P<0.01; *p<0.05
表2的结果表明,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学业成绩差别显著。示范性高中学生相对于非示范性高中学生其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上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对被试的偏爱因子的得分较高;而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相对于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其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的得分显著要低。
3.3 父母教养方式在出生顺序上的影响
为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在女子出生顺序上的差异,对不同出生顺序的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做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 父母教养方式在出生顺序上的差异(M±SD)
第1胎出生(N=111)第2胎出生(N=144)第3-5胎出生(N=83)F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48.29±9.1549.15±9.2849.68±8.930.582
严厉、惩罚20.44±4.6619.92±4.1219.02±3.442.82
过度干涉19.65±3.5619.26±3.5818.41±2.873.14*2
偏爱被试9.52±2.909.42±3.119.41±0.072
拒绝、否认8.53±2.478.42±2.427.91±1.842.02
过度保护12.43±2.5512.55±2.7012.36±2.690.162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2.05±10.4852.43±10.3053.46±9.400.522
分干涉、过保护36.05±6.0836.26±6.1335.99±5.940.072
拒绝、否认12.07±3.3511.87±3.6811.24±3.161.402
惩罚、严厉12.41±3.4312.13±3.5311.60±3.091.362
过度偏爱9.68±2.819.23±2.819.81±2.831.402
注:* P<0.05
从表3的结果来看,父亲在对多个子女的教养在过度干涉上存在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只存在第一胎的子女和第3-5胎出生的子女存在差异(平均数差异1.2286,标准误0.49595),长子或长女感受到更多的过度干涉。
3.4 住校和走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部分学校的高三学生采用了走读的方式,而更多的还是以住校为主。走读的学生每天都能于父母见面,而走读的学生一般只有到周末才能回家见父母。为了解住校学生和走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作了父母教养方式在住宿方式上的t检验。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在学生住校形式上的差异(M±SD)
住校(N=255)走读(N=83)t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50.18±8.7245.37±9.494.26***336
严厉、惩罚19.88±4.1819.84±4.210.07336
过度干涉19.21±3.3919.10±3.610.24336
偏爱被试9.65±2.908.80±3.102.26*336
拒绝、否认8.31±2.188.41±2.58-0.35122.21
过度保护12.48±2.5612.43±2.910.13336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3.74±9.5048.94±9.534.00***336
分干涉,过保护36.11±5.7636.15±6.91-0.05336
拒绝、否认11.48±3.2612.70±3.90-2.80*336
惩罚、严厉11.86±3.3012.11±3.61-2.24*336
过度偏爱9.70±2.828.99±2.801.98*336
注:***p<0.001; **P<0.01; *p<0.05
表4的结果表明,住校的学生相比走读的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其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走读的学生,而母亲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和过度偏爱因子得分相反。
3.5 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以学业成绩为预测变量,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
表5 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逐步回归分析
被预测变量预测变量BetatPRR2F
学业
成绩母亲拒绝、否认-0.229-4.0270.0000.2590.06710.419
父亲偏爱被试0.7520.120.035
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分数越高,学业成绩越低;父亲偏爱被试分数越高,学生分数越高。
4 讨论
4.1 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及启示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女生而言,父亲对男生更少表现出情感温暖和理解,而且更加严厉,不满意男生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表现出拒绝和否认;母亲的教养方式而父亲相仿,相对于女生对男生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分干涉的倾向且不接受男生取得的成绩。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对男性子女期望高因此对其要求同时也比较高,而且更加严厉,如果达不到其期望便会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于女性子女由于期望不高反而有更好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对于其学业成绩表现了较多的宽容。而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理解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基础之一[ ]。近年来女性高考状元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在出生顺序上,在多个子女(两个子女以上)的家庭里,父亲对第一个出生的子女表现出了更多的干涉其生活和学习。同样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的家庭父亲的对长子长女赋予的期望和其他子女高,希望其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个因素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学生的住宿方式上,相对于走读的学生住校的学生其父母的教养方式上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有偏爱被试的倾向。父亲的过度偏爱在高三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被认为是父亲对其积极的支持和肯定,从而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相对于住校的学生,走读的学生感受到更多来自母亲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还有过度偏爱。高三的学生要应对高考压力,因此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对高三学生更加关注,相对于住校的学生,走读的学生每天都回家,父母对其关注便有了每天能够面对的对象。这个关注就表现在一方面更多的照顾子女的起居,关注其饮食,从而造成了对学生的偏爱;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其学业成绩更加关注,对其有更高的要求,表现在拒绝和否认学生的成绩,对其学习的态度变得更加严厉。这种教养方式从容易造成学生对自身的混乱。这个研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表现出某些分工,在对待走读的学生父亲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以及偏爱被试,也就是在感情给予关注,而母亲则表现出除过度照顾其生活外还对其学习进行干预,更加严厉,更高的要求。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也提示了所调查的家庭中对子女的教养是以母亲为主,父亲表现得比较漠视。
4.2 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这个差异可以看出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高于非示范性高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示范性高中父母所采取积极情感方面的因素(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明显高于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而负向的消极情感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这个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示范性高中的父母在对其子女的教养上因其学业成绩较好而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风格是更倾向于给与积极的情感上的支持。而非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生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严厉、惩罚因子显著高于示范性高中则表明了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对于他们没有带来积极的教育效果。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的偏爱因子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这与钱珍[ ]的研究相符合,父母教养方式是通过学生的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母亲的拒绝、否则往往造成学生的低自尊,进而影响其学业的成绩。而父亲的偏爱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了父亲支持在高三学生的教育过程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可能父亲的积极关心能够更多被学生感知为其学习的价值。
综合以上的材料,本研究认为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地区文化因素。在性别上存在的差异、出生顺序上存在差异和学生住宿形式上存在差异,表明了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的特点,这个为现在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提供反思,也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对个体心理辅导提供参考。对于高三的父母来说,要尽量的避免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给孩子带来过高的要求,这个期望所带来的要求往往是在无意中造成的,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自己无意表现出的态度上,特别是对于男性子女、多个子女中的老大还有经常能够回家的走读学生。要从孩子生涯发展的角度看待子女的成长,用平常心态看待在读高三的孩子。而对于学校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可以依照本研究的结果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对不同的群体采用相应的方式,结合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压力过大的群体如走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干预,还可以根据其压力的特点采用小团体的形式有针对性调整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的认知方式,达到加强分类引导和提高辅导方向,从而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5 结论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篇12
攻击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儿童经常受到攻击易导致情绪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等行为表现,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 攻击他人能预测其以后的各种社会适应问题, 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品行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儿童发展中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如何影响与塑造儿童的行为方式一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 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中外有关对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研究进行归类总结, 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 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二、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
1、攻击行为的界定
Bandura (1983) 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者财产受损的行为。他认为攻击是一个涉及行为后果、形式、强度、意图以及行为者和行为对象之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 在对其进行界定时, 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 而不能仅以其中一种因素或一个维度作为依据。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攻击的根本特征是有意伤害性。
2、攻击行为的分类
Dodge和Coie根据行为的起因把攻击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是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击行为, 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反应性攻击是个体在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而做出的攻击性的反应, 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等。
Lagerspetz和Bjorkqvist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行为发生是直接的还是通过第三方来进行的, 把攻击分为身体的、言语的和间接的。身体攻击是直接以身体动作实施的攻击行为, 如打、踢、撞、推以及抢夺、毁坏物品等;言语攻击是通过言语方式所实施的攻击行为, 如骂人、叫取外号等;间接攻击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 主要包括社会排斥和造谣离间。
三、父母教养方式
1、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国内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很多, 因此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定义。Nancy Darling等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 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国内学者张文新 (1999) 认为,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青少年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可以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不随情景改变而改变的行为倾向, 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
2、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与维度
Maeeoby和Martin继承了鲍姆林特等人研究的理论基础, 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父母的要求与控制”与“父母的接纳与反应”两大维度, 又将前者区分为“要求、控制”与“不要求、不控制”两类, 将后者区分为“接纳、反应”与“拒绝、不反应”两类, 又由不同维度的不同趋向交错而形成四个基本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暖、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致的反应, 能够在亲子间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儿童行为的要求较高、控制严厉, 但对儿童反应较少、缺少温情, 强调儿童要无条件服从, 带有强制性。溺爱型教养对儿童要求较少、反应较高, 这类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和接受, 对儿童的行为要求较少。忽视型教养则对儿童的要求和反应都较少, 这类父母不指导儿童的行为, 也不支持儿童的兴趣, 对儿童放任, 并未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
四、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地服从自己但不进行合理要求, 对孩子的所有行为加以监管, 孩子稍有不从或有违要求, 就会对孩子实行体罚和言语上的侵犯。专制型父母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 他们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 也缺少对孩子的温情和慈爱。70年代, 霍夫曼 (Hoffman) 的研究指出, 父母的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 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霍夫曼认为, 强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是因为强制既引发敌意, 同时又提供一个表达敌意的模式。
溺爱型的家长对儿童的要求和需要都给予满足, 充分的支持孩子但缺乏对他们的控制。他们对儿童的不良行为缺少批评同样对此也不进行控制和教育, 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漠视或接受的态度。研究发现, 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与儿童各种外化问题的发展相关联, 如犯罪行为和药物成瘾;并与各种内化问题相关联, 如焦虑、抑郁。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主动性攻击的发生。
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少反应差, 缺少温情和爱, 亲子互动行为很少。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因为从小缺少温情和反馈, 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冷漠和不闻不问, 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 不顺从, 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近来的研究发现, 儿童对父母拒绝的主观感觉与其内化症状的发展呈正相关, 如焦虑, 和抑郁。据以上研究可见, 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个体可能主动性攻击水平高, 或者主动性反应性攻击水平都高。
我国学者曾琦、董奇等 (1997) 在研究中发现, 父母双方的严厉性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有显著的正相关。很多研究结果与此类似, 都表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具有负相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和不良模式相关显著。
五、局限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 近年来, 国内外过于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日趋发展, 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研究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在已有的研究中, 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单向关系, 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双向关系较少被研究。因此, 未来研究需要除了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出发研究对儿童有何, 还需考虑儿童的行为、特征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何反作用。除此之外, 大多数研究父母教养方式都是根据类型学角度来出发, 这种范式不能涵盖父母的所有教养行为, 忽视了儿童与父母的具体交往情况, 所以考察具体教养维度则成为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Bandera, R.G.Green, E.I.Donnerstein (eds.) ,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Aggression: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3, 1.[1]Bandera, R.G.Green, E.I.Donnerstein (eds.) ,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Aggression: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3, 1.
[2]曾琦, 董奇.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M].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2]曾琦, 董奇.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M].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推荐阅读:
初中生如何与父母沟通12-10
感恩父母初中生作文1000字08-17
初中生感恩父母诗朗诵12-25
回报父母初中作文10-25
父母传记作文初中12-25
国旗下初中生感恩父母演讲稿10-09
写父母的初中作文06-04
优秀初中作文:父母心12-26
初中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06-07
读感恩父母有感初中作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