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污水处理系统

2024-06-29

小区污水处理系统(精选10篇)

小区污水处理系统 篇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中心城区与小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使得小区生活污水不断增多, 导致了较大范围的城区污染以及农村河流污染。医院、公园、商业中心、学校、高级住宅区均为小区, 而污水处理系统的使用, 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污水的利用率。那么, 怎样的污水处理系统才适用于生活小区, 逐渐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1 生活小区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 出水的要求以及处理目标。对出水的要求方面, 各个小区的要求及目标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因此, 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时, 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出水水质。使用土地处理法对出水进行处理时, 必须与其要求相符。 (2) 根据小区整体规划及建筑的特点, 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设计与建设, 即外观设计要和小区建筑协调, 力求达到美观的要求。 (3) 处理工艺应始终以“简单、实用、方便”为原则, 以方便管理。 (4) 在空间布置上, 最好是立体布局,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平面布局时, 则要注意做到紧凑, 以免浪费用地。 (5) 污水处理厂的位置, 应选在小区的下风向, 并要与其他建筑物保持合适的距离, 避免给环境带来污染源。 (6) 处理装置应实现定型化、模块化, 适合分期建设。 (7) 考虑到小区人口的增长, 应以预期发展规划作为流量设计基础。

2 农村小区污水的处理工艺

以农村小区废水处理原则为基准点, 所选择的处理方法应具有产泥少、节能、效果稳定的特点。一般来说, 小区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均应设置有化粪池, 故可将化粪池与污水处理方式融合, 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创新。当前, 使用频率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这几种: (1) 污水依次经过隔栅、调节池、提升泵、接触氧化池及沉淀池, 最后是出水; (2) 污水分别经过隔栅、调节池、提升泵、曝气池、沉淀池后, 还需经过污泥回流, 最后才出水; (3) 污水在经过隔栅、调节池、提升泵、SBR或CASS池之后, 则会出水; (4) 污水经过隔栅、调节池及提升泵的处理后, 再对其进行加药过滤或是混凝沉淀, 即可出水[1]。

除了上述列举的工艺外, 生态水体治理术也是当前污水治理的热点。现阶段所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主要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及自净能力的强化。它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 通过对自然界本来面貌的恢复, 促进自然界自净能力的提升, 从而达到治理污水的目的。这是一种创新型技术, 它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治污思路。

3 农村生活小区的污水处理方法分析

3.1 接触氧化法

这是一种新的废水生化处理法, 兼具活性污泥与生物膜法的特性, 而生物接触氧化滤池为该方法所使用的主要设备[2]。

一般情况下, 在曝气池中可发现砾石、塑料蜂窝等填料的存在, 而一旦填料被水浸没, 鼓风机在填料底部进行曝气充氧操作, 这种装置称为鼓风曝气装置[3]。空气可从下到上, 夹带着未处理的废水, 则可到达地面。当空气逸走后, 废水则会由滤料间格流至池底中。因为活性污泥主要以填料表面为寄居场所, 故不会随水发生流动, 而生物膜会被上升气流的搅动作用影响, 实现自动更新, 如此便能达到净化的目的。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所需的时间较少, 出水水质好, 且该工不需耗费大量的电力。不足之处是, 该方法会使滤料之间的水流速度变得缓慢, 也会减小水流的冲刷力, 进而导致生物膜脱落, 但余下的污泥很难排走, 然后滞留在滤料间, 并导致水质恶化, 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水处理效果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 在滤料更换、维护构筑物方面, 工作难度则较大。

3.2 人工湿地

不同于一般的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工艺,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很多优点, 比如工艺简单、能耗低、净化效果好、运行管理容易、出水安全性好等。尽管该方法需要占用大量的面积, 但占用的土地均能充分发挥其自然属性作用, 实现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主要指的是一种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 达到转移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及讲降解污染物、以促进水体恢复的污水处理工艺。实际上, 该技术也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利用及强化。在人工湿地植物过滤法净水系统中可发现,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植物的新陈代谢功能, 实现对污水中氮、磷的吸收或是处理, 以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

3.3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也是一种较有效的污水处理法, 它以活性污泥为主体, 以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沉池为处理的构建物。该工艺主要是通过培养活性污泥, 并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作用、氧化作用, 实现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及对污泥水的分离, 达到污水处理的目标。

4 结语

由上述可知,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生活小区污水处理量也会增大。因此, 怎样才能实现对小区污水的高效处理及回收利用, 则成为很多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生活小区污水处理系统是在遵循自然界规律前提下而开发的一种污水处理方式, 并充分考虑了生活小区的污水水质、水量等因素, 处理工艺具有操作简易、污水处理效果好、经济等优点, 适用于大部分的生活小区, 被认为是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系统。

摘要:在城市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生活小区的污水量也呈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此情势下, 各类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也凭借自身的优势得到了应用。鉴于此, 本文主要对生活小区污水处理系统适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活小区,污水处理系统,特点,工艺

参考文献

[1]蔡可宁.浅谈小区污水处理[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 (10) :77-80.

[2]黄正文, 余波, 周更明.CASS工艺处理城市住宅小区污水及中水回用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30 (02) :184-187.

[3]王雪芹, 李云.关于小区污水处理的研究探讨[J].科技信息.2010 (13) :793.

崇文模式:小区厨余垃圾就地处理 篇2

这就是崇文区探索出的小区垃圾回收新模式,通过一台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对小区居民所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快速分解,从而使绝大多数的厨余垃圾转变为热能、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剩余的残渣则转化为有机肥料。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可以说是厨余垃圾集中处理最成功的案例。在这个小区,厨余垃圾已基本做到就地处理,而且完全无污染,节能环保。华体物业公司从2003年起一直担任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的物业管理,他们为这台“大家伙”算过一笔帐,除人工费用外,一年的费用仅包括1200元的菌种购买和800元的电费。在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旁边的房间,记者看到打成捆的塑料瓶、报纸、杂志等,这些一部分是居民拿来的,大部分是保洁员收集到的。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垃圾量减少了40%左右,年可节约资金近万元。

好的设备更需要好的管理。记者在厨余垃圾处理间看到墙上贴有《安全使用注意事项》、《投入垃圾时注意事项》、《垃圾处理机的操作方法》等规章制度。这些只是小区《厨余垃圾维护管理制度》等十余项规章制度的一部分。物业公司为此建立了垃圾分类管理机构,专人负责设备的操作、运行与维护;签订了垃圾分类任务书,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同时,强化人员队伍管理,重视岗前培训,专职操作人员需经厂家培训合格后才上岗。为形成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的良好氛围 ,物业公司组织专人入户发放宣传资料,每一栋楼实行专人管理,通过垃圾分类意识的宣传动员,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认识大大提高,自觉养成了分类投放、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居民垃圾分类收集知晓率、参与率已达到100%,社会效益明显。

相关链接:

崇文首建城区内

餐厨垃圾处理项目

小区污水处理系统 篇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 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及农村新建步伐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污水不断增多, 对城区及农村附近河流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尤其是改善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小区生活环境, 社会各方出谋划策, 力图改变如今水体的水质。

农村生活小区污水不同于城市污水, 城市污水通常包括部分工业废水, 而小区污水则属于生活污水范畴。医院、港口、公园、商业中心、新建的郊外住宅区、高级住宅区、疗养区、学校、农场、渔场、狩猎场等均可称为小区, 我们最常遇到的主要是由居住区、疗养院、商业中心、机关学校等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其排水系统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根据当地的环保标准, 必须设置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 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小区污水处理[1]。

小区污水的特征为水质、水量变化较大, 具有明显的间歇性, 污染物浓度偏低, 污水可生化性良好, 处理难度小。小区污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各国并无统一的限定。前苏联曾建议单个构筑物的处理能力不宜超过1 400 m3/d, 美国则把小厂的处理能力限定在3 785 m3/d的范围内。根据我国情况, 建议把处理能力≤4 000 m3/d的处理厂定义为小区污水处理厂。

1 小区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原则[2]

(1) 出水要求和处理程度。一般来说, 不同小区对出水要求的差异较大, 应根据我国《地面环境质量标》 (GB3838—88) 和《污水综合捧放标准》 (GB8978-96) 的有关规定以及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确定处理程度, 以确保出水水质。如果出水采用土地处理法处理, 则应复合土地处理法的要求。

(2) 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 即外观设计上要与小区建筑环境相协调, 力求美观。

(3) 污水处理工艺力求简单实用, 以便管理。

(4) 在空间布置上应尽量采用立体布局,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空间平面布置上要紧凑, 以节省用地。

(5) 污水处理厂位置应尽可能位于小区下风向, 与其他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 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 处理装置设备化、定型化、模块化, 施工安装方便, 设备性能稳定, 适合分期建设。

(7) 处理程度高, 污泥产量少, 并尽可能采用节能处理技术。

(8) 处理构筑物对水力负荷的适应范围较大, 使系统有较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9) 由于小区内的人口是逐渐增加的, 因此小区污水处理系统应将可预期的发展规划作为流量设计的基础。

2 农村小区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农村小区废水处理的原则, 应选择处理效果稳定、产泥少、节能的处理方法。小区系统中的各类建筑物一般均建有化粪池, 所以化粪池应与污水处理方法相结合。常用的工艺流程有:

(1) 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出水。

(2) 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出水。

(3) 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SBR池或CASS池→出水。

(4) 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混凝沉淀 (加药) →过滤→出水 (物化方法) 。

(5) 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接触氧化池→混凝过滤 (加药) →出水。

除了以上这些处理方法, 目前开发的生态水体治理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实际上, 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 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 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 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 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实际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 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 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发达国家应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已有30余年历史, 美国环保局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指导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和污染水体的设计手册, 并不断更新, 同时制定了资助地方政府采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的特殊优惠政策。目前, 全世界采用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进行污水处理和污染水体修复的工程已有上千个。水体生态治理和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 可以将污染水体修复到自然水体水质。其次, 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 不需耗能或低耗能, 运行成本低廉。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 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 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所以, 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2]。

3 农村小区污水处理方法

3.1 接触氧化法

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点的一种新的废水生化处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是生物接触氧化滤池。

在不透气的曝气池中装有焦炭、砾石、塑料蜂窝等填料, 填料被水浸没, 用鼓风机在填料底部曝气充氧, 这种装置称为鼓风曝气装置;空气能自下而上, 夹带待处理的废水, 自由通过滤料部分到达地面, 空气逸走后, 废水则在滤料间格自上向下返回池底。活性污泥附在填料表面, 不随水流动, 因生物膜直接受到上升气流的强烈搅动, 不断更新, 从而提高了净化效果。

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处理时间短、体积小、净化效果好、出水水质好而稳定、污泥不需回流也不膨胀、耗电小等优点。但是采用该法时, 滤料间水流缓慢, 水流冲刷力小。生物膜只能自行脱落, 剩余污泥不易排走, 滞留在滤料之间易引起水质恶化, 影响处理效果。此外, 滤料更换、构筑物维修困难。

3.2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 其主要构筑物是初次沉淀池、曝气池和二沉池[3]。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 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 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 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 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 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 和氧化沟均为活性污泥法。

3.3 人工湿地[4]

与传统的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比较,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净化效果好、工艺设备简单、运行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系统配置可塑性强、工程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并美化环境、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等特点。虽然占地面积较大, 但所占用的土地基本上仍可发挥其自然属性的作用, 并可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

受污染水体人工湿地修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 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 从而使污染得到治理, 水体得到恢复。本质上说, 这种技术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图1、2、3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的3种生长方式[5,6]。

从人工湿地植物过滤法净水系统可以看出 (如图4所示) , 主要处理原理是依靠植物自身的新陈代谢, 植物的根系对污水中的氮、磷等有害物质进行吸收利用处理, 使得污水得到净化[7,8]。

4 结语

通过在实验室内进行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村小区生活污水的水质指标检测, 发现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磷、BOD、COD、SS去除率较高, 该工艺具有净化效果好、设备简单、能耗低, 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并美化环境、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统.小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议[J].中国住宅设施, 2006 (4) .

[2]万金保.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J].江西科学, 2006 (1) .

[3]张统, 等.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4]JERRY COLEMAN, KEITH HENCH, KEITH GARBUTT, etal.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BY THREE PLANT SPECI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 (128) :283-295.

[5]娄敏, 等.3种水生漂浮植物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3) .

[6]丁浩, 等.污染河道生物修复技术进展[J].上海化工, 2006 (2) .

[7]张蕾, 等.黑麦草对复合污染河道疏浚底泥修复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1) .

小区垃圾回收系统 篇4

目前,城市中老旧小区居民楼中的垃圾道经常堵塞、无人清理,而近些年来新建区楼道内多无垃圾道处理设施,居民倒垃圾极为不便,有时甚至出现居民从窗户丢垃圾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美观整洁,也不利于宜居城市的合理构建。

鉴于此,在马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经过实地调研和综合思考,我特地邀请了我的小伙伴路遥同学共同研发制作了一套现代城市小区垃圾回收系统,以方便城市小区的居民倒扔垃圾。

二、整体构思

经过对小区的实地调研勘察,我们对小区垃圾回收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分析论证。结合居民小区楼道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垃圾处理情况等综合因素,我们创意制作的小区垃圾回收系统分为三个体系,由垃圾道系统、垃圾桶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组成。各系统统筹协调、分工明确、便捷高效、可操作性强。

三、具体流程

我们所设计的第一个体系为垃圾道系统。该垃圾道系统采取直通通道的运作方式,这样,住在居民楼里的每层用户便可以在自己所在楼层的指定位置进行垃圾投放,继而,垃圾便可随通道下滑至回收区域。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居民不出楼便可倒垃圾,生活更加便捷。此外,为解决垃圾堵塞通道问题,我们还特别设立了一个履带终端,该终端可以保持通道畅通,以使垃圾不会滞留在垃圾道。

第二个体系为垃圾桶系统。针对小区垃圾长期积压无人清理的现象,我们所设计的垃圾道终端是循环使用的大型垃圾桶,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固定垃圾站。我们在该垃圾桶上还特意设计了可以识别桶满与否的智能装置,在存放垃圾时该装置可以及时发出信号告知回收垃圾的人,达到垃圾及时清理移出的目的。

第三个体系为垃圾处理系统。为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合理利用,我们所设计的垃圾桶在收满后垃圾后,可以接到信号的垃圾处理中心将派车前往指定位置更换垃圾桶。垃圾装满便可自动回收垃圾桶,以免垃圾回收工人多次重复劳动,同时也可以避免垃圾积压的现象。

四、创新性及实用性

1.创新性

我们所设计的垃圾回收系统结合现代城市小区楼房的特点创造性地将垃圾通道、垃圾桶、垃圾处理三个系统有机结合,弥补了现有垃圾处理系统的空缺,具有创新性。

2.实用性

我们所设计的小区垃圾回收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操作简易、高效便捷,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公用设施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的要求,无论对小区居民还是垃圾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实现便捷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节奏和宜居城市的建设。

垃圾通道结构图:

上面视图

侧面视图

小区污水处理系统 篇5

平时在处理室分质差小区时, 通常需要先查询质量指标、干扰情况、MTR测试情况、MRR统计。

1.1 质差小区的定义及分类。当上行质量或者下行质量<95%, 即为质差小区。

统计周期:由于质量指标来自于爱立信的话务统计COUNTER统计, 时间周期为:15分钟、30分钟、1小时、24小时, 因此至少等15分钟才能查询。15分钟指标统计的分钟段为00-15、15-30、30-45、45-00, 因此假如在12分钟调整, 需在30分钟后才可以查询15-30分钟的指标。

1.2 上行干扰的定义及查询。

排查上行质差时, 经常需要通过OSS后台进行配合查询上行干扰情况, 查询上行干扰, 通过RLCRP指令, 对载波的空闲时隙进行信道测量, 并可统计干扰级别, 注意RLCRP只对空闲时隙测量, BUSY状态显示的干扰级别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干扰情况。

ICMBAND的上行干扰级别是通过RLIMC指令中的LIMIT参数定义, 通过RLCRP查询时, 需要先通过RLIMP进行检查ICM-BAND的LIMIT定义是否进行合理定义, 避免在干扰排查时出现误判。LIMIT1为4, 即上行噪声电平弱于-106DB时, 上行ICMBAND为1级, 强于-106DB为2级, LIMIT2为8, 即上行噪声电平强于-102DB时为3级, 以此类推。通过RLCRP查询上行干扰调整效果, RLCRP查询干扰是实时的。

1.3 上行质差与上行干扰的关系。

在OSS网管配合查询上行质差小区指标时, 需分清上行质差及上行干扰的区别, 当小区为上行质差小区时, 需注意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小区上行质差不等同于一定出现上行干扰, 在上行质差小区排查时会发现, 部分上行质差小区在话务统计中存在上行质差, 但通过RLCRP进行查询时, 上行干扰为1级, 即无干扰, 出现上行质差但无上行干扰, 有可能是由于器件导致的或者存在上行弱信号导致的, 比如说输入功率太强导致器件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 导致上行质差。

1.4 MTR概述。

MTR通过定义指定的移动手机号码, 跟踪手机的信令, 上下行信号强度、质量等工具, 由于平时手机测试, 只能对上行进行测试, 无法指导上行信号覆盖以及质量的情况, 因此MTR在上行问题的排查中, 针对“点”的排查经常能使用到。

1.5 MRR概述。

MRR能统计整个小区的上下行信号强度、MRR质量、功控等级、路径损耗、路径损耗差值, 在平时室分排查中, 必须了解质差小区“面”的情况, 了解问题小区的上下行覆盖情况, 避免存在弱信号情况, 仍对衰减值调整过大, 使问题出现恶化。

1.6 常用通信术语。CGI:小区全球识别码, 用于识别一个位置区内的小区, CGI在全球是唯一的。

MCC:移动国家号

MNC:移动网号

LAC:位置区码, 用于移动台的位置更新过程, 移动台开机后从小区广播消息中得到LAC, 和SIM卡中的相比较, 如果和SIM卡中存储的的LAC值不同, 则移动台就决定进行正常的位置更新, 若相同就不进行位置更新。

CI:小区识别, 用于唯一表示网络中的每一个小区。为了唯一表示GSMPLMN中的每一个小区, 网络运营者给网络中的每一个小区分配一个小区代码, 即小区识别 (CI) 。小区识别 (CI) 加上位置区识别 (LAI) 组成全球小区识别 (CGI) 来唯一的表示全球GSMPLMN中的每个小区, 用于移动台识别网络中的每个BTS及其覆盖区, 对于移动台的漫游也有重要意义。

BSIC:基站识别码

NCC=国家色码, 用于识别GSM移动网 (3bit) (0~7)

BCC=基站色码, 用于识别基站 (3bit) (0~7)

BCC=TSC训练序列码

举例:

A小区BCCH:78BSIC:50

B小区BCCH:78BSIC:51

C小区BCCH:70BSIC:56

当服务小区为C小区时, C小区同时测量到A、B小区, 由于A、B小区存在同频, 如果切换至A小区, 需依靠BSIC来区别, 避免误切至B小区。

BCCH:广播控制信道 (主频)

用于向移动台传送所有小区的通用消息, 如LAI、小区内允许MS最大输出功率、相邻小区的BCCH载频等。

逻辑信道是从信息内容的性质角度定义划分的, 把信道上传递的内容分成业务信息 (话音、数据等) 和控制信息 (控制呼叫进程的信令) 两大类。定义与之对应的逻辑信道称为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业务信道 (TCH) 用于传送编码后的语音或数据信息。

控制信道 (CCH) 用于传递控制信息如控制呼叫进程的信令的信道传送控制信息。

控制信道分为三种:广播控制信道 (BCH) 、公共控制信道 (CCCH) 、专用控制信道 (DCCH) 。

2 排查流程

2.1 质差小区归类。

室分质差小区分为上行质差及下行质差, 上下行质差的定义是:当上行质量指标或下行质量指标<95%, 即为质差小区, 对室分质差小区的排查, 首先对室分质差小区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的分类, 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排查。

2.2 上行干扰排查流程。

上行质差指标设计与话务统计指标, 通过OBJTYPE CLRXQUAL中的COUNTER进行计算所得, 因此最短的统计时间周期为15分钟, 通过RLCRP查询上行干扰, 可即时进行统计, 在通过关闭设备, 排查干扰时, 注意观察各干扰级别的比例, 关闭设备后, 各级别的干扰变化, 定位是否由于设备原因导致。

上行干扰排查流程对于上行干扰的排查, 主要通过断开排查法。首先需要清楚室分设备的具体架构, 带多少个近端机, 近端机带哪些远端机, 具体远端在哪里, 远端下面是否带干放, 干放在哪里, 对室分上行的干扰可借助负载及吸顶天线, 从近端往远端、干放, 由上层往下层进行逐一断开进行排查。

对于上行干扰的排查, 首先需理清楚室分设备的具体架构, 带多少个近端机, 近端机带哪些远端机, 具体远端在哪里, 远端下面是否带干放, 干放在哪里。

由于干扰测量可显示在基站空闲信道干扰带, 因此可从基站开始逐步断开各节点观察干扰变化确定干扰源, 上面的流程就是从基站排查开始逐步延伸到远端、干放以及室分系统末端。

在远端区分是设备问题还是室分系统问题则需要通过末端改用吸顶天线或负载设备代替室分系统来排查。

室分系统的内部互调杂散类干扰进一步排查较为困难, 需要依靠进一步通断分支节点或者使用互调干扰测试仪进行排查。排查干扰, 想注意天线是否和电信CDMA天线相隔太近 (确保与电信天线相隔不小于1米范围) , 由于CDMA的下行频段与移动的上行频段比较接近, CDMA的杂散信号较容易对移动GSM的上行信号造成干扰, 需在BTS机架上安装CDMA滤波器。

2.3 上行弱信号排查处理流程:

由于平时对现场测试, 手机只测量到下行信号强度, 上行无法进行测量。对上行弱信号的判断可通过后台定义MTR后, 对现场进行测试, 进行判断分析, 对上行弱信号, 经常是由于有源器件的功放模块故障或上行衰减过大引起的。上行弱信号问题主要是关注MS上行信号进入基站的强度, 因此需要排查整个上行链路的连通性能和衰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行衰减值过大的原因往往是前期存在上行干扰测量干扰的结果, 因此在减少上行衰减后需关注上行干扰是否会抬升。

上下行功率不平衡导致上行弱信号:某些室分系统存在上行弱信号, 需注意通过MRR查询, 上下行功率是否存在较严重的不平衡情况, 一般上下行平均信号强度相差15DB左右属正常, 如存在上下行不平衡, 可在满足室内覆盖的前提下, 可缩小下行输出功率, 在通话模式采用定位算法, 在定位算法中, 由于下行的信号强度是实际测量的, 上行信号强度是对通过下行信号强度进行推算的, 因此通话占用哪个小区主要取决于下行信号强度, 在定位算法中, 上行信号强度是通过下行进行估算的, 由于上下行功率不平衡, 会出现下行信号强度很强, 上行很弱, 仍会占用该小区, 无法切换至其他更加合理小区, 占用该小区导致上行弱信号质差。

2.4 下行强信号质差排查流程。

下行强信号问题主要有两部分造成, 频率干扰和设备故障, 在无明显设备告警和异常现象时, 优先核查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频率规划冲突等问题。在排除了频率的明显问题后再考虑故障就会缩小排查范围。

2.5 下行弱覆盖质差排查流程。

下行覆盖弱导致的质差主要是下行设备功率不足和覆盖场景的现场情况影响。因此排查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卡是否室分系统未完全覆盖, 第二看是否有部分设备掉电导致的覆盖不足, 第三看是否设备功率输出过低, 根据这三类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排查解决。

3 GRRU室分质差排查

3.1 规划阶段问题。

在规划阶段:a.必须避免远端与信源小区出现覆盖范围重叠, 否则会由于时延过大, 时间色散导致严重的同频干扰。b.尽量避免同站不同远端之间的覆盖范围重叠, 会因为时延不同步而造成同频干扰, 实在无法避免的, 需开启自动时延调整功能。c.配置的频点不要超过25MHZ, 由于A/D转换器件的带宽限制, 小区的频点号差异不能过大, 使用1800高端频点时要注意。

3.2 优化阶段问题。

a.输入功率不能超过-2dbm, 过饱和会引起失真或设备损坏, 保持BCCH功率始终低于-2dbm-10log N (N为载波数) 。b.严格控制衰减值设置, 一拖多的下行衰减要设在远端, 覆盖型站点上行衰减要设在近端, 话务型站点上行衰减要设在远端, 因为下行衰减在远端设置, 只影响单个DRU的覆盖范围, 在近端设置, 则影响所有DRU的覆盖范围, 覆盖型站点远端不设衰减, 可提高上行接收灵敏度, 话务型站点远端设置衰减, 可防止上行低噪放饱和降低干扰, 下行衰减要比上行衰减大3-6db, 以避免上行弱信号受限。c.一拖多才设置关断门限, 但要根据实际电平分布来设置, 一拖一小区开启作用不大, 对于一拖多, 建议都开启, 以降低远端之间的互相干扰, 但如果设置过高, 会将有用信号一并拦截, 一般设置-105dbm~-100dbm之间。

3.3 开通后阶段问题。

GRRU开通后, 比较常见的故障有三类:输出故障:信号弱或无输出;或者输入功率过大引起硬件饱和甚至烧坏。可能的原因有:修改了频点、衰减值设置不当、输入功率过大、硬件故障、光缆故障等。

上行干扰问题:开站后出现上行干扰, 可能的原因有:接头接触不好造成交调杂散信号、上行增益设置过大。注意GRRU由于具有上行增益, 会将有用信号和干扰一同放大, 因此开启后统计的ICM-BAND可能会增加, 但实际并不影响C/I, 如果通话质量和指标没有明显劣化, 则对其带来的上行干扰可以不做处理。

通话质量问题:开通后通话质量很差, 掉话较多, 可能原因有:上行干扰过大、功率过饱和、一拖多造成TA不同步、增益设置不合理造成弱信号等。

相信结合上述分析, 平时排查质差小区、干扰情况, 会思路更加清晰, 处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艺研究 篇6

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加之人类用水的不科学和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因此把城市外排的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包括许多方面,中水回用工程就是污水资源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小区污水不同于城市污水(常包括部分工业废水),属于生活污水范畴。其水质水量特征可概括为: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污染物浓度偏低,即比城市污水低,污水可生化性好,处理难度小。

小区污水的处理工艺因污水排入的水体功能不同而异,常用处理方法有:化粪池、一级处理(初次沉淀池)、生物二级处理及二级处理后再经过滤消毒回用等。由于小区污水量较小,管理者水平不高,所以在工艺设计时尽可能选用无污泥或少污泥的处理工艺,以防因污泥处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采用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出水水质稳定,优于一般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其出水接近《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通过过滤和消毒处理后,就可以作为中水回用。

小区污水的特点:

1)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有的小区居住成员比较单一,几乎全是一个单位的,上班、下班非常集中,用水量/时变化系数很大。有些小区还有一些工业企业,间断排放,形成水质、水量的冲击;2)由于小区多是居民区,所产生的污水为生活污水,污染物浓度一般较低,污水可生化性好;3)污水总水量较大,若要全部集中处理,管网部分造价太高,且会增加市政排水管网负荷;4)另外,随着水资源消耗量的日益增加,小区废水的回用也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废水处理的再利用(冲洗厕所、浇花、洗车等),既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节约水资源。

2 CASS工艺简介

CASS (Cyclic Activate d Sludge Sys te m)工艺是近年来国际公认的处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先进工艺。其基本结构是: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基础上,反应池沿池长方向设计为两部分,前部为生物选择区也称预反应区,后部为主反应区,其主反应区后部安装了可升降的自动撇水装置。在预反应区内,微生物能通过酶的快速转移机理迅速吸附污水中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经历一个高负荷的基质快速积累过程,这对进水水质、水量、PH和有毒有害物质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对丝状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胀;随后在主反应区经历一个较低负荷的基质降解过程。

1.1 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的工作原理

1) CASS工艺流程图(如图1)

2)污水处理流程。

综合生活污水经机械格栅的拦截,自流进人调节池,经过调节、均衡后用潜水泵提升至CASS池,经过曝气、沉淀、滗水等处理阶段后进人中间水池,然后进人高效滤池进行微絮凝过滤,过滤后的水进人消毒池,投加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最后至清水池贮存。为了保证处理出水的总磷小于0.5mg/L,污水在进人高效过滤池前,设计投加铁盐进一步化学除磷。滤池反洗水排到调节池重新处理。

3)污泥流程。

CASS池的污泥经排泥泵排至污泥浓缩池,浓缩后的污泥经泵送人带式压滤机,压成泥饼后外运作肥料或填埋。

1.2 CASS工艺的优点

CASS工艺与传统工艺在小区污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相比具有:建设费用低,工艺流程简洁,运转费用省,有机物去除率高,出水水质好,管理简单,运行可靠,不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水处理厂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少。控制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污泥产量低,性质稳定等一系列优点。

3 CASS工艺的中水回用

采用CASS工艺处理小区污水,出水水质稳定,优于一般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其出水接近《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过滤采用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物质分离技术中的一个单元操作。膜法分离的最大特点是动力为压力。不伴随大量热量变化。因而有节能、可连续操由于小区污水中含有致病细菌消毒后回用可确保使用安全,在膜过滤前进行消毒还有利于对膜的保护。消毒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剂即可达消毒要求。

4 结论

小区污水处理系统 篇7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高耗水量行业发展集中, 生产管理水平低, 生产用水浪费严重。然而人们对于水的思想认识模糊, 缺乏危机感, 节水意识差, 城市生活用水、家庭用水浪费现象普遍。为节约用水, 充分发挥现有水资源的利用率, 有些城市相继指定了中水回收利用的有关规定, 将淋浴、洗涤、盥洗等轻度污染的污水, 经处理后用于冲洗厕所、洗车、绿化等。

1 中水及中水回用的概念

“中水”一词是相对于上水[给水]、下水[排水]而言的。中水回用技术系指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污]水 (沐浴、盥洗、洗衣、厨房、厕所) 集中处理后, 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 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中水因用途不同有3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标准而直接回用到日常生活中, 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 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 但投资高, 工艺复杂;另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 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 如便器的冲洗, 地面、汽车清洗, 绿化浇洒, 消防, 工业普通用水等, 这是通常的中水处理方式。第三种是在工业上可以利用中水回用技术将达到外排标准的工业污水进行再处理, 一般会加上混床等设备使其达到软化水水平, 可以进行工业循环再利用, 达到节约资本, 保护环境的目的。

2 中水的水质特征

生活污水包含的主要有害成分为:BOD、COD、悬浮固体、N和P等。小区污水不同于城市污水 (常包括部分工业废水) , 属于生活污水范畴。其水质水量特征可概括为:水质水量变化较大, 属于间歇性排水 (一般早中晚水量较大) , 污染物浓度偏低, 即比城市污水低, 污水可生化性良好, 处理难度小。但是废水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其水质组成的变化较大[2]。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洗涤用水中含有的磷, 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OD、COD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此外, 还有致病性微生物等。

3 中水回用处理技术与工艺

中水回用处理一般包括初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初级处理一般为格栅 (也用小孔径毛发收集器, 来截留原水中的毛发等大的颗粒物) 和调节池, 去除水中的大的悬浮颗粒物和均和水质, 以保护后续设备的正常运行。二级处理为主要处理设备, 来处理原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深度处理以过滤、消毒为主, 保证出水达标。

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化法、物化法和膜处理法。生化法是利用水中的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 有时也联合运用, 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以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为主。物化法主要有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法等, 主要处理优质杂排水。膜处理技术一般采用超滤 (微滤) 或反渗透膜处理, 其优点是SS去除率很高, 占地面积少等优点, 但费用较高。目前常用的是膜生物反应器, 它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 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 易实现自动化。

3.1 生化处理技术

3.1.1 生物接触氧化法

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工艺, 其主要流程:

原水→格栅→曝气调节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过滤→消毒→出水

实践证明, 该设施CODCr去除率达90.7%, BOD5去除率达97.4%, SS去除率达97%, NH3-N去除率达70%, PO43--P去除率达85%, 其成本也较合适[1]。

生物接触氧化法又称浸没式曝气生物滤池, 是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二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 有以下特点[2]:

1) 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处理效率高, 出水效果好;

2) 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力, 不需要污泥回流, 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 运行管理方便;

3) 但是它的填料易于堵塞, 布气、布水不均匀。

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时, 多采用A/O和A2/O。它不但有很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还能去除一部分有机污染物, 对于轻度污染的废水, 有很好的效果。

3.1.2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与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相结合

其工艺主体为:

化粪池→厌氧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消毒[3]

曝气生物滤池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容积小, 占地面积小, 且不需要二沉池, 出水质量高, 运行费用低, 易挂膜, 便于自动控制和后期少等优点, 但是曝气生物滤池对进水SS要求较高, 水头损失较大, 且除磷作用有限, 需要经过一定的预处理或与其他工艺组合使用, 用于污水回用的深度处理, 出水能够达到城镇建设杂用水水质标准 (CJ/T48-1999) 。若建在地下室内, 则空间受限制, 因此需增加中间水池, 使造价增加, 且施工难度大, 工期较长。

3.1.3 CASS工艺

CASS是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工艺, 连续进水, 间断排水, 在一个池内完成水质均化、初次沉淀、生物降解、二次沉淀, 是一个好氧—缺氧—厌氧交替运行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脱氮效果[4]。池内用隔墙隔出生物选择区、兼性区和主反应区, 能够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该工艺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以生活污水为原水的小区中水。

3.2 物化处理技术

物化处理工艺是以混凝沉淀和活性炭吸附相结合的基本方式, 主要用于处理优质杂排水, 适用于小型的中水回用工程。主要工艺特点是流程较短, 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管理比较简单, 但处理效果收混凝剂及活性炭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有一定的波动性[5], 其运行费用也较高。其典型处理流程为:

原水→格栅→调节池→混凝沉淀 (气浮) →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出水

原水→格栅→调节池→混凝沉淀 (气浮) →化学氧化→消毒→出水

在处理一些水质较复杂的生活污水时, 使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处理效果, 通常会采用生化和物化相结合的方法:

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沉淀→微絮凝→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出水

3.3 膜处理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 (MBR, Membrane Biological Reactor) , 是将生物的降解作用与膜的高效分离技术结合使用的新型水处理工艺。它以膜组件能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质截留住, 省掉二沉池, 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 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用地[6], 并保持较高的出水水质, 膜生物反应器被认为是处理灰水工艺稳定, 并能消除病原体的新技术, 它分为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分置是生物反应器和复合式生物反应器。近年来, 已逐步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中, 并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中水回用。MBR法应用于中水回用工程具有去除效率高、出水稳定、处理负荷高、剩余污泥少、操作方便, 占地面积少等特点, 不足之处在于膜表面易形成附着层, 使膜通量下降, 易产生膜污染, 清洗困难, 成本费用高, 在国内应用还不广泛。但由于其对细菌、有机物、氨氮等去除率高, 出水水质稳定, 处理后的水也能满足国家规范再生水做冷水的水质指标标准,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利用膜技术处理污水一般与其他工艺结合使用, 典型流程如下:

实践证明使用膜处理工艺在运行周期内, 出水CODCr去除率为88%, BOD5去除率95%, SS去除率为99%, 氨氮去除率为91%, 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标准 (GB/T18920-2002) 的要求。

在国外, 有利用浸没型膜生物反应器的实例, 运行效果不错。浸没式生物反应器膜通量低于关键渗透通量, 但其通常在低压下运行, 较分置式节省。此外, 还有循环垂直流生物反应器, 适用于小规模水处理系统的有益补充。

4 结论

中水回用是实现水的资源化, 减少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但由于目前人们的资源意识较差, 用水不节约, 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资金及技术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加上水的价格偏低以及对回用中水的安全性的考虑, 中水回用的推广还未十分广泛。尽管中水回用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是必要和可靠的选择, 但对于加大中水回用力度还是很有潜力的, 尤其对水资源缺乏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相关政策及技术的支持和要求下, 中水回用必将成为今后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方晓莉, 赵朋.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设计[J].环境工程, 2007, 25 (1) :31-32.

[2]高廷耀, 顾国维, 周琪.水污染治理工程 (第三版)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陈俊, 张学洪, 莉海翔, 等.生活小区中水回用工程[J].水处理技术, 2007, 33 (8) :88-89.

[4]刘庆斌.绿色小区的中水回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2 (10) :42-44.

[5]龙其锦, 韦正乐.中水回用技术及效益分析[J].广东化工, 2007, 10 (34) :99-100.

小区污水处理系统 篇8

虽然多小区协作协议的复杂性有所差异, 但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基站不再单独调整它们的物理层和链路/MAC层参数 (功率等级、时隙、子载波的使用、波束赋形系数等) 或彼此独立的解码, 而是通过几个小区之间的回程链路交换信道状态信息 (CSI) 及用户数据信息, 来协调它们的编码或解码操作同时进行多小区发送/接收。如图1所示用户的移动台 (MS) 将与多个基站的天线建立上下行链路进行通信。相互协作的各基站通过X2接口共享CSI及用户数据, 这里相互协作的基站都由回程链路有效地连接到一个中央处理器 (CP) 。

根据协作的水平不同可以将多小区协作ICI处理技术划分为多小区干扰协调和多小区联合处理。干扰协调:基站之间仅能共享由用户终端反馈的直传链路和干扰链路的CSI。多小区联合处理:基站之间由容量高延迟小的链路连接, 不仅可共享CSI而且还有它们各自用户的完整数据。

2 多小区干扰协调及多小区联合处理的研究现状

2.1 多小区干扰协调的研究现状

多小区干扰协调方案中的基站只能共享直传链路和干扰链路的CSI, 可利用CSI采用跨越多小区的传输策略以处理干扰。传输策略常包括:调度、功率控制、波束赋形以及为消除干扰而专门设计的先进编码方法。

文献[1][2][3][4][5]广泛地研究了多小区环境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包括跨越多个基站的调度和联合功率控制。在联合功率控制协调策略中寻找优化问题的全局最优解是一个公认的难题。在文献[4][5]中提出了在调度和功率分配之间作迭代以获取最优解的方法, 但其主要困难是仍然存在非凸的SINR表达式, 这样此问题就没有凸的重构解。文献[6]提出了让每个小区中的基站以博弈论模型独立的优化自己的发射功率, 其多个小区最终收敛到一个最优的状态。然而要进一步提升小区边缘的性能除非进行多小区协作。文献[7]提出了一个有前景的被称为干扰评价 (Interference Pricing) 的方法, 即设计一种机制以测量每个基站的发射机对其邻近发射的干扰, 然后在基站之间交换这些测量值以进行协调。

当基站配备多天线时, 就提供了额外的可用空间维度从而使波束赋形向量有可能跨多个基站协调, 从而减小对位于小区边缘用户的小区间的干扰, 可进一步提升整个网络的小区边缘性能。文献[8]应用上下行链路的对偶性在TDD多小区环境下提出了用上行链路接收机最优的波束赋形作为下行发射波束赋形, 然后在波束赋形更新与功率更新步骤之间迭代, 以最终满足目标SINR的算法。且此方法可以分布式地实现最优的多小区波束赋形和功率控制。尽管迭代更新的发射波束赋形向量及功率不能保证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仅保证有一个局部最优解, 但是对现有的静态网络性能有所提升。

2.2 多小区联合处理的研究现状

然而, 要进一步提升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除共享CSI之外, 就必须使基站同步, 而且参与协作的基站之间通过高容量的回程链路共享所有活动用户的数据流或所有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在原理上, 多小区联合处理由整个网络或至少有一个区群共同协作为用户终端 (UE) 提供服务, 联合使用属于不同小区的几个基站天线发射或接收多个用户的数据流, 从而经过适当的预编码/解码使所有的传播链路 (包括干扰的链路) 能用来携带有用数据。

文献[9]于2001年首次研究了CDMA网络中下行信道的多小区协作处理即软切换技术, 其假设基站与CP之间的回程链路的容量是无限的。文献[10]提出了在回程链路容量有限的情况下, 邻近基站之间的链路可提供一个速率有限的与接收信号有关的处理信息。其不仅提供了接收信号的有用信息而且还有干扰的相关信息。文献[11]中采用脏纸编码使用TomlinsonHarashima预编码或Lattice预编码策略可近似的将已知的干扰预先滤除。文献[12]将网络内波束赋形向量的优化与连续的解码或脏纸预编码指令结合起来变成一个相关的问题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多小区联合处理是当前比较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3 多小区协作所面临的挑战

3.1 信道不确定性对多小区协作的影响

网络容量:信道不确定性会影响点对点MIMO信道 (在LTE、LTE-Advanced网络中采用了MIMO技术) 的可扩展性。这是因为在一个连续的数据块中发射天线的数量不应超过符号的数量[13]。部分块符号必须用于训练从而使MIMO信道可以在接收机端进行测量。即能有效使用的发射天线数受限于符号的相干时间。这对多小区协作MIMO网络的影响是什么?文献[14]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利用随机矩阵理论获得了易处理的每小区速率表达式, 涉及的参数有基站的数量及符号的相干时间等。由于测量额外的信道参数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所以每小区的速率在有些情况下会随协作基站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这一结论可能会影响协作MIMO网络中所使用的最优区群的规模, 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容量。

3.2 如何设计更实用的多小区协作方案, 以使其信令开销随网络规模变大而适度地增大?

此问题的提出是由这样的一个基本问题所引出的:由多小区联合处理而带来的增益是否会被隐性的信令开销所抵消?有两条减少信令开销的研究路线:第一条是处理由信道状态信息衍生的有效信息, 即研究预编码和解码算法通过降低预编码方案和解码方案的复杂性来减少信令开销。第二条假设共享的是 (完全的或可能是部分的) 信道状态信息, 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分布式的预编码和解码算法去实现可扩展的协作方案。

3.3 CSI的采集

一个很重要的开放性问题是:要确定网络中每个特定的节点究竟需要多少CSI, 包括其它网络节点已经测量过的信息。此问题引起了反馈资源的分配问题, 多小区MIMO协作带来的增益是以反馈资源的开销为代价的, 因此当干扰足够强时付出此代价是合理的。更一般地, 仍需在理论上探讨如何在协作所带来的增益与信息交换所需开销之间做权衡的问题。

4 未来研究趋势

多小区协作的研究才刚起步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标准的MIMO系统 (其多天线处理的成本在于单个设备额外的硬件和软件) 不同, 多小区MIMO协作技术的代价在于参与协作的设备之间或设备与集中式架构的中央控制器之间的额外信息交换 (用户数据和信道状态) 。而且信息交换受到严格的延时限制, 这难以满足一个大型网络的要求。现存的大多数关于多小区MIMO协作的研究都是基于集中式架构的MIMO网络系统, 这对未来的MIMO网络是不现实的, 将来的LTE、LTE-Advanced网络架构将向全IP扁平化方向发展, 需要大力研究多小区MIMO协作的分布式解决方案。

5 结语

ICI是制约LTE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 基于多小区协作的干扰协调和多小区联合处理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两种ICI处理技术, 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是距商用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摘要:介绍了多小区协作ICI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析了现有方案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对多小区协作ICI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浅析居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 篇9

【摘 要】该文通过对目前国内远程抄表系统进行分析,提出直接利用低压电力线构成与低压电网系统结构相对应的用户电能表终端+配变集中器组网的远程抄表系统。

【关键词】远程抄表;居民小区;低压扩频载波

1.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属楼单元有14~18块低压电能表,单元子区数据采集器负责采集其下属的电能表电量数据,配变集中器则负责收集配电变压器下面的所有单元子区采集器的数据。从数据传输的角度看,其组网方式有:两级纯专线组网方式、 两级混合组网方式、两级载波组网方式。

从组网拓扑的角度讲,只要在用户电能表、单元子区采集器、配变集中器采用专用信道通信,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缆线工程量就非常大,有线专用信道的维护也有一定困难。鉴于这种情况,各科研单位和厂商都在努力做到取消单元子区采集器,实现用户电能表与配变集中器的直接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缆线工程量,而且数据远程传输的组网拓扑与低压配电网保持一致,有利于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用户数量的模数化扩展。这种拓扑要求一个用户终端,不但要实现电能计量,还要实现数据信息的编码、解码、载波收发等功能。可以构成完全基于低压电力线信道的载波电能表+配变集中器+营业站主机的组网拓扑。

2.试点居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方案

(1)在试点小区的配电变压器和小区住户之间不敷设任何专用有线信道,数据的上行或下行传送必须使用现成的低压电力线作为数据媒介。

(2)只在配电变压器和住户地点对应安装数据的收发装置,建立起各用户电能表终端与配变集中器的直接数据链路,中间不安装任何硬件上的中继或第二级集中转发装置。

(3)用户电能表终端除了记录电量外,它还应该执行就地保护和远方监控功能。

2.1系统组成结构

系统由营业站用电管理主机、配电变压器集中器、接在配电变压器低压电力线上的多个用户电能表终端(接于A相的A1~Ap终端、接于B相的B1~Bm终端、接于C相的C1~Cn终端)和通信信道组成。配电变压器集中器和用户电能表终端分别与配电变压器、用户一一对应并就地分布式安装。用电管理信息只能在系统的上下级之间传输。其中用电管理主机到配电变压器集中器的信息传输媒介采用扩频无线信道或公共电话网(第一级信道),配电变压器集中器到用户电能表终端的信息传输媒介利用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第二级信道)。本系统的任务在于实现低压用户电量数据的远程传输和抄算,对低压电力用户的负荷和用电进行远程监控。

由于使用了分布式安装结构,在系统建设上与集中抄表箱用电系统相比,无须庞大繁琐的缆线工程,施工难度将会大幅下降。系统的扩展将随用户或配变数量的递增而模数化扩展,就象增加一个用户增加一块电能表那样简单。因此,系统扩展极具伸缩性,不会象集中式系统那样新建时资源闲置,用户发展时容量又不够。应该说,这个系统比较符合营业用电管理系统发展的主流方向。

2.2网络通信协议的选择与研究

在计算机网络中,信道共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受控接入和随机接入。

随机接入共享信道的特点是所有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机地发送信息。实际上就是争用接入,征用胜利者才能获得总线,从而发送自己的信息。典型的随机接入是载体侦听多重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网络,其为总线型结构,后文重点介绍的基于CEbus的扩频载波线性扫频信号(Chirp)由于具有自相关性,所以适用于CSMA网络。结合电力线的传输特性,综合比较各种网络,在本文所要开发的远抄系统中选用CSMA协议应该是比较合适的。CSMA协议网络的缺点,如时延不确定、重载时效率下降,对数据传输量较小的远程抄表系统来讲,并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2.3用户电能表终端的总体设计

用户电能表终端由AC/DC开关电源模块、电量传感器模块、故障保护模块、计量模块、负荷控制模块、LED显示模块、MCU系统模块、低压扩频载波通信模块构成。

多输出开关电源负责为用户电能表终端供电,它输出DC+5V 0.5A和DC±15V0.5A电源各一组,其交流输入的设计范围为AC220V ±20%。为了降低电源模块的体积,采用TOP2XX脉宽调制功率开关为核心器件,构成单端反激式电路。

故障保护模块负责监视低压用户的负荷电器的运行情况,当发生短路、过流、漏电或电网电压超标时,向MCU系统模块发出信号请求执行断电控制程序。

计量模块负责把用户的用电功率转化为频率正比于功率大小的脉冲串,提供给MCU系统模块进行电量计算。即使用户实施了窃电行为,它仍然可以输出正确的电量计算脉冲串,并向MCU系统发出窃电信号。

负荷控制模块是一个受MCU系统输出的TTL电平控制的大功率交流无触点开关,能够过零关断或开启6kW的负荷功率。

MCU系统由AT89C528位单片机、X5045看门狗芯片和DS1302时钟日历芯片构成。它是用户电能表终端的计算监控中心,主要负责对电量脉冲串进行计算或处理,执行就地或远方的负荷控制程序,与低压扩频载波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并控制其收发信。

显示模块由一个8位LED及其动态扫描控制芯片构成,主要完成电量数据的旧的查询显示,便于用户了解自己的电量或电费情况。

低压扩频载波模块主要由SSC P200低压电力线扩频载波网络控制器、前置功放和电力线耦合电路构成,负责对MCU系统送来的数据进行线性扫频调制,放大后耦合到电力线上,对通过电力线送来的载波信号进行扫频解调后送给MCU系统。这种数据通信采用了收发分时控制的半双工通信。该模块与配变集中器的设计通信距离为1000 m。在信道特性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要保证不小于600m。

2.4配电变压器集中器的总体设计

配变集中器主要由三个分相耦合的低压扩频通信模块、三个按相配置的电能表模块、MCU单片机系统、3个双口RAM和一个工控机系统及电话线调制解调器构成。

低压扩频载波通信模块分相配置,是为了杜绝跨相耦合载波信号,电能表和MCU电路按相配置是为了使集中器能够并行处理各相的用户终端数据,增加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以上电路基本上与用户终端类似,只是不具备故障保护、窃电侦测和负荷控制电路而已。

在配变集中器内设置电能表模块便于对每一相的总电量进行计量和统计分析,以作为用电管理部门考核线损和平衡3相负荷的依据。

工控机完成与每一相的MCU系统交换数据,并通过Modem和公用电话网与营业站抄算主机交换数据信号。上行和下行数据要经过工控机的处理,并在不需要数据通信的时候储存在工控机的磁盘中。鉴于数据处理量不是很大,选用486工控机就能满足要求。

2.5营业站抄算主站的总体设计

营业站抄算主机主要由PC机、电话线Modem及其软件构成。主要负责营业站到配电变压器集中器之间的数据指令的调制发送、解调接受及综合分析处理。另外,电话线Modem还可以将营业站用电管理主机与电费托收银行联机。

PC微机主要完成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送电能表参数、用电信息、欠费警告及断电控制,不安全和违章用电监视报警,用户用电管理及查询,报表输出等功能。

【参考文献】

[1]邵源,钟炬,等.关于低压用户集中抄表系统综述.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9).

[2]徐平平,邱玉春.电力集中抄表中的通信技术.电力系统通信,1999(4).

利用MBR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 篇10

小区需处理的原水为典型的生活污水, CODcr= (200~400) mg/l, BOD5= (150~300) mg/l, SS= (120~200) mg/l, TP=15 mg/l, TN=50mg/l, NH3-N=40 mg/l, PH=6.5~8。

根据环保部门要求, 原水经处理后需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02) “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中规定的水质标准:BOD5≤6 mg/l, TP≤0.5 mg/l, TN≤15 mg/l, NH3-N≤5 mg/l, PH=6~9, 余氯≥0.05mg/L, 浊度≤5 NTU, 粪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1 方案介绍

1.1 设计原则

(1) 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表一“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中规定的水质标准。

(2) 工艺设计符合国家设计标准和规范。

(3) 根据地形地貌, 合理安排污水处理站各构筑物。

(4) 采用技术先进、运行稳定、操作管理方便、投资低、效率高的工艺和设备, 讲求科学性、可行性。

1.2 工艺选择

小区原水中主要污染来源于洗涤用水、洗澡用水、餐饮排放水、化粪池上清液。其中还有一些生活垃圾, 固体颗粒等。生活污水中有机成份较高, 且无其它有毒物质, BOD5/CODcr>0.6, 可生化性较好, 非常适于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另一方面, 由于小区品质高档, 住户对环境要求也较高。根据以上特点, 拟采用MBR处理工艺进行处理。

1.3 MBR工艺原理

MBR工艺又称膜生物反应器, 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中设置微滤膜组件, 用微滤膜组件替代二沉池和后续的过滤装置, 将生化与物化处理在同一池内完成, 大大提高了固液分离的效率, 同时利用反应器内的硝化细菌转化污水中的氨氮, 以除去主要由氨氮产生的异味, 最后通过微滤膜组件进行高效的固液分离出水。

1.4 MBR工艺流程

本污水处理站主体工艺采用A2/O (厌氧-缺氧-膜生物反应器) 活性污泥法, 在厌氧池、缺氧池中放置悬浮填料, 强化处理效果, 在好氧池中安装MBR模块, 处理后的净水加入成品氯酸钠消毒剂消毒后, 通过泵送到各个用水点。剩余污泥收集到污泥池中, 定期外运处理, 污泥池中的上清液自流入调节池中。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生活污水先进入化粪池, 经过沉淀等预处理后溢流入格栅池。格栅池中装有一台自动格栅机。自动格栅定期运转将水中的颗粒物提升到地面。污水经格栅池后自流入集水井, 由提升泵提升到调节池中, 调节池起到调节水量、均化水质的作用, 调节池中装有穿孔曝气装置, 对池中水质进行初步处理, 使水质更均匀。调节池污水进入厌氧池后, 微生物利用聚磷水解提供能量吸收有机物, 同时释放磷, 此时污水中磷的含量升高, BOD含量降低。经厌氧池处理后的污水自流进入缺氧池, 缺氧池是以反硝化过程为主的构筑物, 功能是去除污水中的NH3-N和降解有机物, 从而达到除氮的目的。污水从缺氧池中自流入MBR池 (好氧池) , 细菌将吸收的有机物氧化分解, 并提供能源, 同时从污水中吸收大量的磷, 以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起来, 通过把剩余污泥排出系统, 同时将细菌摄入的磷也排走, 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

1.5 工艺特点说明

(1) 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高, 抵抗污泥膨胀能力强, 出水水质稳定可靠, 出水中没有悬浮物;

(2) 膜的机械截留作用避免了微生物的流失, 生物反应器内可保持高的污泥浓度, 从而能提高体积负荷, 降低污泥负荷, 且MBR工艺略去了二沉池, 大大减少占地面积;

(3) 由于SRT很长, 生物反应器又起到了“污泥硝化池”的作用, 从而显著减少污泥产量, 剩余污泥产量低, 污泥处理费用低;

(4) 由于膜的截流作用使STR延长, 营造了有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长的环境, 可以提高系统的硝化能力, 同时有利于提高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处理效率和促使其彻底的分解。

(5) 较大的水力循环导致了污水的均匀混合, 因而使活性污泥有很好的分散性, 大大提高活性污泥的比表面积。M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高度分散是提高水处理效果的又一个原因。这是普通生化法水处理技术形成较大的菌胶团所难以相比的;

(6) 膜生物反应器易于一体化, 易于实现自动控制, 操作管理方便。

2 应用推广情况

2.1 效益

采用MBR法处理生活污水, 直接成本不超过1元/m3, 若按照500 m3/d回用于物业, 运行费用为500×1×365=182500元;中水回用前, 小区物业用水费用为6.15元/m3, 若按照500 m3/d的用水标准, 用水费用为500×6.15×365=1122375元;每年节省用水费用为1122375-182500=939875元。建设500 m3/d的MBR工艺中水处理站, 初投资约为300万元左右, 预计3年能收回投资。

2.2 效果

小区的生活污水经过MBR工艺处理后,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高效的固液分离, 出水水质优质稳定;剩余污泥产量少;占地面积小, 无需二沉池, 工艺设备集中;有效去除了氨氮及难降解有机物。

参考文献

[1]章祖良.MBR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11 (04)

[2]陈珺杨琦.MBR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风险[J].中国给水排水.2012 (10)

上一篇:中国风乐曲下一篇:教育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