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长模式

2024-06-23

消费增长模式(通用9篇)

消费增长模式 篇1

马克思认为,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这种生产过程, 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 也需要投入, 也有产出;不同的是消费作为“生产”其投入和产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物质资料生产所需的投入和产出;这种“投入”和“产出”是指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和劳务, 取得的一定的成果, 即人们的体力、智力的恢复和发展, 人本身的再生产。其生产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Q=f (a、b、c…n) 。Q表示消费产出, a、b、c等表示消费的投入, 可以是消费实物量, 也可以是价值量, 也可以是时间。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 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就是消费的经济成果, 即消费取得的成果 (消费产出) 与消费支出 (消费投入) 的比值。按照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 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即追求消费效果最大化, 即如何在现有的消费投入下取得最大的消费经济效果。

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从1957-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的统计数据看, 全国居民人均货币消费水平由102元上升175元, 实际年均消费水平增长不足2%, 增长极其缓慢。由于消费资源的配置主要由计划进行, 城镇居民主要实行供给制, 农村居民则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因此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很小, 导致消费超稳定性。加上平均主义和计划票据供应, 城乡居民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劳务方面的消费都是同一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才真正构成经济的运行。但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却以生产-消费为两个主要环节, 特别在农村, 分配和交换微乎其微。加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当时来讲在全国范围还不发达, 人们的收入也不高, 因此自给或半自给性的消费习惯很自然地占主导地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本无法发挥或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度的。消费的经济效果根本无从体现, 所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微乎其微。

国际分工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应生产并且出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商品, 进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小比较优势的商品, 这样两国都可以在贸易中获得利益。这种分工理论如果用在两个消费者个体之间来解释, 就是个体把自己不擅长的分工让给其他擅长的人来做, 自己买现成品满足消费,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最擅长的分工中, 其他消费者也会购买你的现成品。这样一来, 自己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也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经济的高效率运行, 但自给自足的传统消费却抑制了消费的这种社会特性。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 只有能够为自己取得的东西提供等价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 真正的消费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第619页)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们的居民离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还尚有距离。

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他认为, 没有消费需要, 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 进而不能实现资金的周转和社会再生产;没有消费需要, 也就不可能不断创造出生产的观念对象, 生产就发展不了。综观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者说了算” (或称“生产者主权”) 的体制, 该体制下的消费者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生产消费品的经营者只遵从计划当局与上级主管机构的指令, 对消费者的意愿一般很少考虑, 即使考虑也难周全;另一方面, 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 (又称“资源约束型经济”) , 消费品供应不足, 消费者选择余地极小。所以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我们都是在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即吃饭问题。居民对社会的需求仅仅表现在吃上面。消费需求长期不旺、市场持续疲软, 市场容量一再制约经济增长, 进而制约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1、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通过精辟论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 进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 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需求提供的市场空间, 能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 消费需求的波动又是经济周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滞缓因素。对消费需求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反周期手段。保持消费需求于适当的规模和适当的增长速度, 是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旺盛的消费需求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 经济学家关于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传递机制进行了长期持续不断的关注和研究, 在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中, 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 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进而带动消费需求增加, 同时也导致消费结构改变, 从而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看, 消费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最大。 (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 美国则更高。我国近年来在60%以下, 全社会消费增长偏冷, 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下降) 。从各需求要素对GDP的贡献率比较来考察可以看出,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贡献率远远超过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投资需求不过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引致需求, 受消费需求制约。而所谓净出口其实质则是来自国外部门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

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在力和伸缩性, 需求的这种潜在力和伸缩性大大提高和增强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美国为例, 美国是典型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 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干预, 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 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 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美国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 有效需求的潜在数量和力量已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额和程度。当需求的潜在力积累和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它的性质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即由原来的相对稳定转变为具有很强和很大的伸缩性。加上科学技术的介入, 因此消费在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伴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体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两种结果。

2、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消费的多重叠加效果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从认识市场经济到建立市场经济和完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由于我国尚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 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处理不当, 它的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出来。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更为复杂和多变, 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中互相交错, 相互叠加。

(1) 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固有惯性桎梏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 从这个时期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 中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和探索阶段, 开始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尚处于摸索过程, 加上旧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 导致的经济波动使得人们才重新思考和重视由于需求不旺造成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进入90年代以来, 随着1998年经济波动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海啸引发的国内经济波动, 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波动的影响, 尤其90年代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 居民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绝大部分, 因此居民消费的波动必然引起社会总消费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的主要因素, 而居民消费波动本身又受居民个人收入增长波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倾向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 通过影响居民消费波动来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以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尽管国家宏观调控一再强调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 然而政策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后果。

(2) 当前中国消费群及其消费心理的多样性相互叠加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居民传统的收入消费理念是历来崇尚过分节俭, 过于偏好储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启动的力度, 根本上取决于收入增长率。广大居民的生活起居是受消费理念影响和支配的。尽管改革开放已三十年, 外来思想不断的碰撞中国人民的固有传统消费观念,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但是中国仍然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过分节俭必然产生闲置或浪费———本该用于消费的没有消费或被错误地用于生产, 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外部不经济: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却并非消费大国。而且中国消费群体存在多样性, 而真正的庞大的消费主体多属于低端消费。专家分析, 由于中国贫富分化过于严重, 主流消费群体非常贫穷, 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测, 中国即将超越美国, 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但是, 与此同时, 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 却与中国的富豪群体人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相关报告, 在中国, 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极端富有者, 追求畸形的高消费, 而庞大的低收入者, 则是一种大面积的低端消费。再加上中国人从众跟风的消费习惯影响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中国人是越涨价, 越抢购, 越跌价越惜购。食品如此, 房子如此。这种购买错位违反了市场经济下价格机制对需求调节的规律, 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正常功能, 同时市场的过分波动及急剧起落又易拉大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差异与矛盾, 削弱消费模式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从而影响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3) 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抑制了国民的整体消费层次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一直快速发展, 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为此,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称为世界的一个模式或范例, 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对世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 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它所受到的根本约束。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到来的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因此倍受关注的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普遍实行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无疑造成高投入, 高消耗, 低产能, 导致经济增长的低效率, 老百姓并没有获得多少财富, 再加上现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费用大幅度提高, 所有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最终削弱了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 进而削弱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而市场经济的平等性、选择性、自主性、开放型是经济体制的基本根源, 它使消费者由传统的被动的消费变成主动选择的消费, 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费变成普通居民广泛参与的消费, 因此在此过程中, 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以需求导向型带动经济发展为目的,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长远考虑。

摘要: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中外经济发展经验证明, 完全依靠高投入、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而大规模的出口则会使外贸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过高, 导致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 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因此, 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应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引擎。区域经济增长应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将会是经济发展更科学的选择。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消费,消费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宏:再论中国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J].经济科学, 2001 (2) .

[2]柴泳、杨伯华:西方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3.

[3]尹世杰:中国消费模式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3.

[4]江勇:宏观经济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5]罗小憨、吴亚娟、李明东: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6]牛宝德: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DB/OL].中州学刊, 论文网, http://www.lw23.com, 2001.

[7]王青: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8) .

[8]季明:中国打造世界经济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 2003-09-23.

消费增长模式 篇2

1、开展促销活动方面。在今年6月我局组织引导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先后开展了“家具建材厨卫商品万人砍价促销会”、“激情五月天大型促销会”“买空调、电视、电脑送电费促销活动”、“首届啤酒消夏促销活动”、“百货十周年店庆系列促销活动”。

2、推动转型发展方面。积极引导餐饮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在特色化,大众化上下功夫,努力促进餐饮消费,1—6月全县餐饮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16%。

3、完善流通体系方面。今年以来,着力推动城市商业综合体,服装厂,粮药物流园,购物广场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交易,直营直销名牌名品店等现代业态。努力提升城市品位,营造舒心宜人的`购物环境,努力扩大消费规模。在去年完善县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以镇、镇星级农贸市场建设为标志,县域乡镇中心场镇星级农贸市场建设,将在20XX年前全面完成。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将日臻完善。

4、发展网络消费方面。电子商务交易逐步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目前电子商务企业2户,个体户6户,1—6月网上零售额达300万元以上。

5、推动保供促消方面。本月我局修订完善了《县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以县政府办出台了文件。目前,县域商贸流通企业仓储物资充足,商品交易渠道畅通且多样化,应急保供基础牢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消费增长模式 篇3

1 充分认识需求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今年全国两会又发出最强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 ,推动科技创新。这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辽宁乃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依靠投资需求拉动的,国家和地方提出的“保增长”的背后,是以结构调整延后为代价,导致高房价的泡沫和高耗能投资卷土重来,全国各地虽然情况不同,但基本问题一相同的,经济结构再度失衡。据统计,从1991年到2007年,辽宁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62.3%下降到27.6%,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从37%上升到73.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从0.7%上升到1996年的39.3%,再下降到2007年的-1.1%。这不仅引起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粗放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影响到辽宁乃至全国范围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而投资即期是需求,下期是供给,在短期内,扩大投资需求能够拉动GDP增长,但是易引发投资过热,产生高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从中长期来看,还会加大产能过剩风险,导致失衡现象蔓延。因此,调整需求结构、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是辽宁“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如何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应当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沿海城市区域、中部城市群、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的投资标准应当有所不同,其中在投资需求的结构上的调整要加大力度,不能用明年的过剩代替今年的过剩。

2 尊重需求结构自身演化规律,明确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需求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表现为: (1) 消费需求升级。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低限水平。进入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转向“多元化”,其中主要的部分用于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 (2) 技术进步对需求影响加大。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将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催生极为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深刻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个性化、智能化需求不断增加。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进一步使技术进步加快,特别是为消费需求服务的产业的技术水平将大幅度提高,从而加大并改变需求结构的变化力度。 (3) 消费观念变化对需求影响加大。受资源约束、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向节能、环保、低碳方向发展,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也因此发生着改变。节能减排已成为地方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并上升到政策层面同时也成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硬性指标。上述变化趋势,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调整需求结构,要尊重这种变化趋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应该与之相适应。

3 注重需求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

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影响需求结构。无论是调整需求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不能孤立地进行,二者应该彼此依赖,相互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引导并调整着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需求结构,所以对二者的调整必须联系起来考虑,不能有偏颇。

就需求结构调整而言,要考虑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压力。如,汽车、住宅、通信、耐用消费品等终端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客观上会拉动中间生产资料部门的持续大量投资,推动重化工业的发展。而重化工业的发展,必将需要更多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因此,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必须考虑并降低其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负面影响。同样,调整产业结构,也要考虑并降低其对需求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4 扩大内需,稳定并适度扩大外需,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

一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方针,不断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率或边际消费倾向。这一方面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是要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比重,缩小收入差距 (包括城乡差距) ,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居民住房特别是廉租房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消费,营造社会“安全网”,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当期消费。对此,政府应该推动一系列深层次的中长期改革,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等。通过改革,要增强劳动要素对GDP的分配力,稳定和调整资本要素分配GDP的结构,控制住政府权力分配GDP的比例;要理顺财税关系,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和自然资源收益分配体制、合理的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制度和垄断利润调节税收制度;要合理控制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与结构,降低政府行政开支;要继续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增加广大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稳定收入预期;要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突破“二元”经济对消费需求的限制;要遏制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提高民众福祉,建立健全发展成果由全省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

二是全力稳定和全面拓展外需,实现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驱动不等于不要外需,相反,辽宁出口规模应该继续扩张,但要适度。因为,近年来辽宁外需疲弱比较突出,这不仅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加以平衡或弥补,同时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对此,要逐步落实已有的对外经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提高辽宁经济发展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能力;要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由此带动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带动技术劳务出口等;要大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空间,降低单一出口市场带来的投资风险。

三是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鼓励理性和可持续消费,抬高不合理消费的成本,抑制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行为,限制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减少消费领域的巨大浪费,促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帮助新市民增强收入保障能力、自身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积极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扩容中小城市,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培育和发展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市场,以住宅、汽车、电脑信息产品、休闲旅游等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以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联动作为投资型消费的重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四是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消除GDP政绩导向,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对此,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特别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投资,适度控制政府投资数量与结构;另一方面要运用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增加企业积累,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引导企业投资合理增长。要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用好政府资金 (包括贷款) ,以政府投资带动居民消费,以消费促进企业投资,实现政府投资、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与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赵定涛, 李蓓.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J].管理科学, 2005 (03) .

[2]孙振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市场, 2010 (03)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论文 篇4

一、能源消费相关经济理论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主要有三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的诞生及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有限的能源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能源需求的矛盾等等。因此,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传统经济理论已不足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下面对两种新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地介绍。

(一)低碳经济理论

当前,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为全球第一。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实现资源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提出由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主要面对人类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压力。低碳经济是典型的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产生废弃物少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1.大力开发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低碳技术作为动力支撑,积极开发“三低”的新型能源。因此,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得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低碳能源。2.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脱钩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变量的增长率呈现分离状态甚至是相反方向的变动。将脱钩理论运用到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当中,就可理解成能源资源的脱钩。如下图所示:3.低碳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赋予时代的特色后发展起来的,不是对传统模式的替代而是进一步的发展和升级。它的发展并不是摒弃了一些传统的产业,而是运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将传统的“三高”产业发展成“三低”产业。通过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行业转变成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上的保障。

(二)循环经济增长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经过近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该理论体系建立的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就在于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问题,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剧以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也迫使人们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索,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循环经济主要是考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及周期环境之间的关系,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求生产的清洁化;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废物综合利用,将两方面融合到一起,使得经济系统的投入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一种“非物质化”的状态。综合来看,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消费,开始作为一个新的变量被众多的学者纳入到古典的生产函数当中,作为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而被人们广泛地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下面分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历年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纵观能源发展过程,每一次世界经济腾飞的背后无一不是以能源革命作为支撑,这种能源的变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上来看,通过比较各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二者的变化方向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明能源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能源结构上来看,为适应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不同能源的需求的不同,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人类使用的能源从柴薪到原煤,到石油,到电力,再到新能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是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能源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动力支持,极大地扩充了经济规模。18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带动了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为此,煤炭被更好、更有效地利用。19世纪中期,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而开启,这一重大发现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世纪末期,电力开始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动力源泉,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现阶段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的创造和利用更是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个经济体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投入的要素的多少,能源作为必备条件,它的供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因此,能源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使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二,能源消费带动技术进步,同时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几次能源革命中可以看出,能源不同的消费需求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如蒸汽机、电动机的发明。由此可见,对于能源的不同需求促使人们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从而有了一系列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使得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第三,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能源不仅为社会的生产提供源动力,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交通、运输、建筑等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业同样需要能源的支撑,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能源深加工产品如药物、衣物等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能源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会伴随着负面效果的产生,如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清晰地认清事情的本质,才能使得能源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因此,在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伴随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副产品随之产生。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物质容易破坏臭氧层,并且形成酸雨,而过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废水会严重污染地球的水循环系统。固体废弃物会严重破坏耕地,造成地表环境的污染。总之,一方面能源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其副产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导致能源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能源产业市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作为保障,所以对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能源作为一种商品,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市场需求较大而供给不足时,该行业就会有利润空间,从而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能源产业市场得到扩大,供给增多,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另外,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提高上,更表现在对于能源质量的更高要求,如清洁煤、核电、天然气等高品质能源的运用。同时,促进了能源产业的结构升级。第二,经济增长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层出不穷,加速了主导能源的更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普及使人们提高了对能源开采、利用的认识水平,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了能源产品的深加工。第三,经济增长为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有效的市场需求。不管是能源的开采还是能源的深加工,还有新能源的研制,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浩大工程,并且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作为保障,能源就不会得到永续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能源及其相关产业才能有人、财、物及技术的投入的保障。

三、结论

消费增长模式 篇5

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 国内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但较之上年增速有所回落,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居三大动力之首, 但力度有所减弱。1~10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0308亿元, 同比增长13%, 名义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 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9%, 比去年同期低了9.1个百分点。11月份, 消费品市场出现加快发展势头, 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12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3.7%,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

2013年, 中国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乡村市场消费增速快于上年, 也快于城镇。1~10月, 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5%, 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 高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同期,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比城镇高出1.8和1.1个百分点。

2.餐饮业市场增速下降,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收入负增长。1~10月, 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4.3个百分点,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7%, 而去年同期是增长12.7%, 反差明显。这也是自对该项数据进行统计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3.大型百货店销售增速继续呈下降走势。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 1~10月, 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 (主要是百货店业态) 零售额同比增长9.1%, 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 较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3.9个百分点。尤其5月以后增速逐月下降, 5~10月分别增长11.6%、11.5%、9.7%、8.8%、5.7%和2.7%。 (详情可参见本报告热点六)

4.汽车、石油及制品等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继续降低。1~10月,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汽车、石油及制品零售额的增长仅仅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又下降0.2个百分点, 而该项数据在2010年与2011年分别为5.3和4.3个百分点, 形成了逐年下降的走势。

5.“三公消费”大幅减速。其范围之广, 从高档白酒、奢侈品、餐饮、酒店、旅游, 直到月饼、大闸蟹、贺卡, 无不受到冲击或影响。2013上半年, 涉“三公”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业绩集体减速。前三季度, 五粮液酒净利润同比下滑8.95%, 其中第三季度降幅高达52.36%;高端餐馆湘鄂情前三季度亏损3.03亿元, 同比降幅高达343.88%。广州珠江新城的高端酒店已有十几家因公务宴请急剧减少而关门, 有的礼品印刷公司已印好的年历全部滞销在库达五六百万元。

6.小型商业保持快速增长。1~10月, 限额以下企业 (单位) 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8%, 比去年同期又加快1个百分点, 对商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为51.9%, 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 (单位) 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4.9%, 比去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 对餐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06.7%, 比去年同期提高38.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显示大众化消费依然旺盛, 对全年消费的贡献增加。

7.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速度加快, 而消费实际增速放慢。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4%, 涨幅低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 而6~10月, 每月的CPI增速均已高于去年同期, 10月份CPI上涨3.2%, 高于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 11月略有回调为3%。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1.4%, 快于去年同期0.2百分点;但6月份以后, 随着CPI上涨速度的加快, 每月的实际增速呈下滑走势, 而且均低于去年同期实际增速。例如, 9、10月份实际增长率均为10.2%, 分别低于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预计,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将略超13%, 实际增长在11%以上, 均低于上年。市场专家对其中原因做了分析点评:一是,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后, 相应带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减慢。2013年前三季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3.5和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2.5%,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6%, 也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2.9和2.7个百分点。然而, 从2013年城乡消费增速均高于收入增速看, 居民消费信心和销售增长率仍处在正常范围。二是, 中共中央的“八项规定”、中央军委的“禁酒令”等一系列遏制公款消费、狠杀奢靡之风的“组合拳”, 致使公款消费大幅下降。据有关资料, 三十多年来, 我国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80年代在21%~23%;90年代在24%~25%;2000~2010年提高到26%~27%;2011年达到28%;而且从1978年到2011年, 有22年政府消费增速高于居民消费增速, 这34年平均每年政府消费增长率比居民消费增长率高出1.4个百分点。专家们一致认为, 2013年遏制公款消费的行动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从而使这种不正常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转。三是, 持续几年的消费补贴政策基本退出, 使政策带动起来的消费需求迅速收敛。四是, 物价的持续上涨, 收入增速的减慢以及官方“节俭令”对民间的示范作用, 都促使居民消费更趋理性, 更偏重实惠适用;特别是80后、90后人群已成为消费的主力, 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其前辈明显不同, 商品价格较低的网络购物成为最主要的消费渠道。专家认为, 这种理性化、讲求实际的消费行为, 虽然会使消费增速有所下降, 但却是消费心理成熟的表现, 有利于促进商业转变营销方式、调整经营结构, 实现转型升级。

展望2014年, 多数专家预测中国消费品市场将继续平稳增长, 物价指数会控制在较低水平, 但名义和实际增速仍会继续小幅回落;此外, 消费品市场上自主消费、理性消费特征也将进一步增强。做出这个判断有以下几点依据:

(1)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开启之年, 为了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施行,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仍会放在突出位置, 预计经济增长目标在7%以上, 中央政府将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保持居民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从2013年第四季度情况看, 中国经济已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国际经济企稳回升的因素也在增多, 从而为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奠定比较牢靠的起点, 进而为中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 2014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浪费、反奢靡之风、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201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 (境) 、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规范。对2014年中国消费品市场来说, 畸形的公款消费、非法的腐败消费必将受到更加有力的遏制。

(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这意味着, 今后政府用财政补贴刺激城乡居民购买某类商品的政策性消费将彻底退出市场, 消费品市场将回归到完全由消费者自筹资金、自主购买的内生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 理性消费的意识及行为必然会有所增强。

节庆消费与经济增长 篇6

每逢节日, 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法定假期。这些节假日带来的, 不仅仅是喜庆的气息, 还有着突增的集中消费。例如每年春节出现的返乡大潮、中秋出现的月饼消费、国庆出现的旅游高峰、圣诞节、情人节各大商场的特卖活动等等, 都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商机。根据国家商务部新闻办公司公布的数字, 在2012年中秋和国庆双节假期中, 全国重点监测的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高达8006亿元, 比2011年国庆黄金周增长15%左右。其中黄金首饰、婚嫁用品、家用电器、儿童用品、秋冬服饰等等, 成为最热销、最抢手的商品。8天假期中, 广州各大百货商场消费持续走旺, 仅八大百货公司即吸金7.331亿元。而时下热门的网购电商也成为了不愿出门的消费者最为频繁光顾的网站。例如京东商城, 各类商品销量再创新高, 日用百货同比增长超200%, 服装同比增长超300%, 国产手机增长近200%, 母婴单日销量更是突破600万元, 同比增长250%。

近年来,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节庆消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购买礼品更加注重的是品质而不是价格, 度假方式更多的选择驾车出行而不是待在家中吃喝, 原来在家自己动手做饭招待客人的传统做法也慢慢变成频繁的下馆子等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于是, 在这种热点目标与消费方式带动下, 购物潮流带来的是高端消费品制造业的兴起和更多国外奢侈品的进口, 旅游出行带来的是交通、旅店、餐饮等花费的激增和众多旅游景点迎来数倍于平时的接待数量。今年恰逢中秋与国庆双节齐来回家探亲和外出旅游的人数大量增加。据全国假日办发布的旅游数据显示, 8天假期, 全国接待游客4.25亿人次, 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0.9%;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 增加44.4%。这无疑给仍处于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注入了信心与动力。有专业人士测算, 每年各大节日累计的节庆消费, 可以拉动当年GDP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 节庆消费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部消费市场、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部分。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公众假日、休息日等休息时间共115天,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节庆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的关系, 目前我国每年人均出游次数只有发达国家1/7左右。所以, 培育和壮大节庆消费市场, 前景十分广阔。国家旅游局预计, 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 2020年将达到50亿人次。当然, 在各大节日的消费中, 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与弱点。一是居民出游的时间与景点过分集中, 给交通客运和景点接待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潜伏着更多的安全隐患;二是消费热点过分集中在吃喝玩乐, 缺乏传统民族文化所拥有的内涵和节日特色, 显得有些单调之余也制约了节庆消费的持续扩大增长;三是部分商家与机构趁节庆集中消费之机, 利用假冒伪劣谋取不义之财, 使节庆消费的纠纷投诉更加突出。因此, 积极培育、正确引导和有效促进节庆消费, 已经成为培育内需市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节庆消费相关政策的研究和规划制定, 把节庆消费真正做成内需主题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要深入进行挖掘, 使之既形成消费热潮, 更成为爱国情怀、民族情感、社会和谐、弘扬优秀传统及融洽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例如春节举办祈福活动、元宵赏灯猜谜、端午龙舟竞赛、中秋赏月诗会、重阳登山敬老等等, 都极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中国特有的节日更具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 也可以吸引消费者和游客的眼球, 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携手商家举办一些节日促销活动, 持续提高国民和游客的消费热情

西方在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前后, 商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氛围营造, 如商业大片、烟花晚会、明星演唱会、灯饰景点、主题商品等, 随之举办折扣优惠较大的促销活动, 成为本土一种由节日所带来的消费文化。不仅刺激本土民众的消费热情, 更能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购物消费。这种在节前由政府联合众多商家举办节庆促销活动, 形成短期内产生大量内需的消费购物热潮的做法, 值得我国学习与效仿。

加强节日安全监管, 维护节庆消费安全

节庆期间出行车流和消费人群高度集中, 容易造成交通运输、旅游景点的安全事故。应该尽快出台国民带薪休假指导政策, 建立完善的出行信息平台, 实时指导游客错峰出游。在节庆产品和相关服务方面, 要严把质量和收费标准, 及时处理消费投诉, 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消费、开心消费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 应该制定各种应急预案, 保证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突发安全事件。

在节庆消费中, 商家是重要的市场主体。要通过提供优质产品, 提高服务质量来实现经营规模扩大、获取额外盈利的目的:

一是着意产品创新。正如中秋节月饼, 由单一的传统莲蓉月饼到近年来衍生出各类新品种水果月饼、冰皮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无疑新种类的月饼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既成为大家想要品尝的佳肴, 也成为送礼的佳品。满足了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 又开创自身品牌的蓝海策略, 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类特色消费品创新思路也可以应用在端午节粽子、春节喜庆摆设, 以及民族服装设计、节日主题商品等等。

二是营造消费热点。通常传统节日都处在一个季节变换的时间点, 春节是冬春交际, 端午是炎夏的开端, 中秋国庆后不久冬天就要来临, 新年则是年与年的更替等等。换季, 则带来新旧产品的更新。要善于营造节庆文化和消费氛围, 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 把过令产品甩卖与新产品促销同节庆文化融合起来, 营造出吸引更多顾客、实现更多收益的节庆商机。各种景点和餐饮企业, 也要给景区布置和菜肴品种注入节令内涵, 使新景新菜与节庆时令相得益彰。

三是把好质量关口。节庆消费, 是一个创立口碑、打响品牌的好时机。但新颖的功能与价格的便宜并不能替代优质的用户体验。企业在实现产品创新或价格促销的同时, 必须做好质量把关, 既要确保产品质量, 还要做到能够迅速及时地回应客户的回馈, 使节庆消费成为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竭动力。

四是整合消费业态。旅游业作为近年来节庆消费迅速发展的热点, 可以适时推出一些新的旅游计划以迎合大众新的口味。例如, 随着游客旅游品味的改变, 旅游已经不仅仅是游山玩水, 而是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兼顾休闲养生、了解民俗文化、品尝地方风味、融洽亲友情谊等的需要。景区要整合各种消费业态, 把相关产品和服务融入到旅游菜单之中, 以迎合顾客的口味,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必然是消费质量的更高要求和服务的多样性, 更优质的服务才是善用节庆商机的不二法门。

体育消费增长的策略分析 篇7

1 体育消费的含义

从整体方面来说, 体育消费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方面而进行的个人消费, 以及经济支出。这种消费对于人们而言, 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健康、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欢度假期、改善生活、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各类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消费。例如:人们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需要在社会上参加了武术、健美、网球、游泳、溜冰等体育方面的专业培训, 这些所花的钱就是

掘了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 而体育明星恰恰能够使自己的价值附加到体育产品上。我国健身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要提前一些, 这是因为早在十几年前有个叫马华的健身爱好者把健身操带到了千家万户, 而刚刚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中国人意识到了健身的好处, 体育产业顺藤摸瓜, 使健身器材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体育发展, 独领风骚的体育明星最具有商业价值, 而更多人的关注也使这些人给做更好的自己带来了动力源泉, 这就是体育产业对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5.2消费产业的传播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作为一个强势和丰富的体育产业, 它的基本点是让人们熟知它的个性和魅力, 顾客看到某一事物能够想到它, 这就说明它深入了大众。顾客能够从一个简单的名称或标志里萌发丰富、深刻的联想, 很多联想往往可以带给他们难忘的体验。比如, 看到红色的钩子会想到耐克“Just do it”的体育精神;看到Kobe单场独得81分的广告, 最后告诉你经过训练你也可以做到的豪言, 它给了人们一种进取的态度, 让人们看到了体育的独特魅力, 这是信息化社会自我独立性重要的标志。

5.3品牌效应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定产生它的品牌, 这是他们倡导的体育精神日积月累得到的。而它所创造的品牌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商标是不能混淆的,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命题, 这个品牌力包涵着体育的精神力量, 给人以振奋, 它帮助体育文化把体育的理念扩大化, 广泛化和真实化。达到了品牌的销售策略后, 对于体育产业也是一体育消费的一种形式了。

2 当前体育消费的情况

产业化道路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标准化道路, 这也是新时期体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产业化几乎等同于市场化, 这作为体育事业由原来的福利型转向经营型的一个过程, 产业化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体育消费的集中化是我国体育市场形成的前提。市场行情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着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 因而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其体育消费水平显然高于不发达的国家。

但是从我国的消费市场上来看, 我国体育的消费额在体育消费总额中占有的比例较少, 因而体育事业的发展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小康的生活,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另一方面, 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比以前更强了, “自我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 使得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社会体育的热潮。从这种社会现象不难看出, 国家如果积极引导体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体育消费的扩大, 必将推动经济的增长, 这是符合社会潮流发展的趋势, 是体育发展观和体育服务观的心形式。

个催化作用, 企业必须要维护好品牌, 于是形象代言、售后服务等项目相继而生, 对于企业的人事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对于代言人而言, 维护体育产业的形象是他们的责任, 所以说品牌效应对体育文化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4个性化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各领域的不断开拓, 体育品牌的经营与开发得到了重视, 包括体育比赛、活动和体育组织冠名权的经营;体育组织比赛的标志、专利, 以及使用权的开发;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转让;体育组织运动员名誉与肖像权的投资经营和广告活动等。激烈的体育产业市场竞争中, 各体育用品制造商和体育服务公司, 要通过自身的产品品牌理念看准市场, 找准定位, 这既是社会体育文化消费的要求, 也是体育产业市场有序竞争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薛士学, 伊兆友.体育产业要善打品牌战略[J].经济论坛, 2002 (19) .[3]肖焕禹.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J].体育科学,

[4]薛可.文化:品牌之根[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5]刘兵.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54-25.

3 我国体育消费低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体育消费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有很多种, 不仅仅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薄弱, 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不发达导致个人经济能力的不足, 对于体育消费还不能完全适应或者接受, 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体育消费偏低的原因, 笔者分析总结了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原因, 即:社会原因、文化原因、个人原因。

3.1 体育消费低的社会原因

群众健身所需的场地设施缺乏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力量不足是导致体育消费较低的社会原因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两种情况基本上决定了社会因素的主要构成。

(1) 根据天津、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的体育消费调查报告可以知道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各地城市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 有些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共的社会体育设施, 这可以作为降低体育消费下降的一大社会原因。此外, 很多地区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就没有把体育设施作为建设项目的内容, 使得体育设施不能及时安放在地区, 或者安放设施的时间很迟, 多数情况都是“形式主义”, 这些都是存在的普遍比较严重的问题。

(2) 体育设施是社会原因的一个方面, 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人们的体育意识不够强。体育意识薄弱一方面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指导员队伍建设尚未完善, 指导人员的体育专业水平低, 数量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社会上存在的体育培训机构, 也大多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开设的, 根本不是为了真正的宣传体育消费。体育培训机构大多数只要交了钱, 都可以拿到体育相关的证书, 水分极大。

3.2 体育消费低的文化教育原因

教育理念、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是文化教育原因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原因对居民的体育消费影响力较大。例如:一直以来, 高考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巨大的门槛, 这不仅仅是因为高考对于学生的前途影响, 更主要的是学生为了高考而没有顾及到体育的重要性。家长、教师以及学校都没有对体育课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就更加削弱了学生们的体育意识, 长期下去学生都对体育失去了兴趣。作为国家的培养团队, 对体育人才或者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十分单一, 这就使得一些体育特长的人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体育潜能。培养的单一模式, 也误导了不少人, 他们认为体育优秀者是“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人。此外, 国家运动员的过度训练和疏忽导致的伤病, 使很多人都认为体育会伤害人的身体, 而忽视了它对健康的重要作用。笔者从事体育教学多年, 经常体会到人们对体育的误解和不重视。

3.3 体育消费低的个人原因

多数人都认为个人因素是阻碍参与型体育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体育知识也是重要原因。例如:从事科教文工作的人员, 由于其个人经济能力的不同, 以及个人消费观念的不同, 因而对于体育事业的关注程度就会不同。另外, 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而言, 其空闲时间较长, 经济来源有稳定的保障, 加上自身的身体健康需要, 就会更加注重体育方面的, 老年人相对其他人群来说, 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也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保证。老年人喜爱参与体育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身体, 大多数老年人可以通过体育来消除孤独、治病防病、健康长寿。年轻人则因为精力旺盛、好胜心强, 对于身体的外边比较注重, 希望经过体育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这些都是对体育的一种观念转变, 但是由于对体育以及健康意识的不足, 让他们舍不得将部分经济开支放在体育上, 这些传统的思想阻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

4 提升体育消费的策略

(1) 政府要充分发挥政治职能。对市场经济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建设开放场馆设施, 积极建设体育设施给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对于群众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需要积极引导和培育, 还有一些中、低档次的体育产业应该作为俱乐部面向大众。高档俱乐部也可以适度发展, 将中国的体育设施和国外的结合起来, 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体育健身娱乐的需求, 号召人们积极参与。

(2) 完善体育运动组织的管理制度。主要工作目标是对于社会的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所开设的体育培训班或者体育场馆更加具有专业化元素, 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体育的热爱, 满足人们科学健身的需要。从学校角度来说, 对于有经济条件的高校, 需要积极引进体育设施, 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让一些对于体育爱好的学生去学习专业的体育知识, 培养他们成为体育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体育专业课来进行相关的人才培养, 为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奠定基础。

(3)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对体育活动的宣传, 让人们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从而带动人们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强化全民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行为, 引导和发动群众参与体育运动, 从而扩大体育人口、活跃文化生活。需要强调的是, 尤其对于儿童要及时加以引导, 而不能强行的或者人为地压制其运动的天性, 这样会误导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另外, 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栽培, 如教育部就提出了“阳光体育”。

5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扩大, 其经济发展方式也将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热爱和追求必将带动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发展, 让每个人都会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家和政府将会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 这对于体育产业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朱家新.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2007, 3, (1) .

[2]骆秉全等.对我国体育消费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1) .

[3]季刚.我国普通家庭体育消费态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 .

[4]蔡学俊.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9, (5) .

[5]郭立平.城镇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6, (6) .

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浅析 篇8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各种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相继出台, 补贴范围越来越广, 补贴资金越来越多。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农民购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那么接下来就是刺激农民的消费了。近一段时间“家电下乡”, “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出台就是针对如何引导农村市场消费出台的政策。

农村经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超常规增长和90年代的稳步发展之后, 已经步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商品市场已由过去短缺经济下的卖方市场演变为当前的买方市场, 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 同时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如何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从而带动农村经济乃至全县国民经济的增长, 是当前一个重大的问题。

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意义

1.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于刺激消费需求, 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流通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当前, 受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 市场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农村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而最大的市场在农村, 最大的需求群体是农民, 打开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加速消费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农民实现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仅仅为适应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更重要的是为满足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一项长期举措。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改善生活, 提高生活水平, 迫使农村居民破除小农意识, 转变消费观念, 追求一种文明、健康、高雅的生活, 才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农村。

3.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且有扩张的趋势, 差距拉大十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从两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中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消费市场这个最具有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资源, 必然催生一批持久而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就离不开信息传输、科技推广、资金信贷、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交通能源、教育文化、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壮大, 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三、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因素

1. 收入因素是制约农村市场启动主要因素。

农村市场启而不动, 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快、消费环境和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因素, 据调查资料表明,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29万元, 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42万元, 2000年以来5年间平均增速分别为12%、10.6%, 农村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 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有效支付能力需求的增长。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

使农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相当薄弱, 农村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现实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 使其不敢放心大胆地去消费。对未来的支出预期上升, 农民不得不增加收入中储蓄比重, 导致储蓄倾向上升, 从而影响了居民购买力提高和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即期需求。

3. 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销售服务不完善。

农民因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影响, 在商品的需求结构、档次上与城市居民差异明显, 农民在消费时间上具有相对的滞后性, 实际生活中农民难以买到价格适中、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的产品, 这样便导致适销商品供应不足, 而品种单调、功能过剩、价格偏高超出农民实际承受力的商品无人问津, 最终影响农民的正常消费需求。同时, 工商企业服务意识不够, 农民买回一样耐用消费品存在诸多的隐性麻烦, 这又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发展。

四、对策建议

最终消费需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 而增加农民需求是保证最终消费需求的重点, 因此, 搞活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 各级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长远规划, 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步伐。通过以市场为导向, 逐步调整农业结构, 将种植、养殖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工业和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产销对路的产品, 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其次, 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发展手工艺生产、食品及饲料加工业、建材、能源工业及农业生产资料产业, 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最后, 还要精简农民基层政府机构, 压缩各种经费开支, 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实行财务公开, 切实减少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2. 大力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

一是必须注重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 现时的农民消费者, 普遍讲求的还是“质优、价廉、经久、实用”这八个字, 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不同消费水平和不同消费习惯, 以及同一地区农民的不同消费层次研究不同的消费需求, 这样才能使供应的商品适销对路。二是在销售方式上要讲求灵活性, 如何以允许农民先提货, 到农作物收获后再付款, 进行适度的赊销;或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 搞一些日用品的拆零、散装等特种销售方式;另外, 针对农民居住分散的特点, 推行一系列的下乡推销活动。三是搞好商品销售服务工作, 服务项目要全, 产前、售前、售后服务都要搞, 真正作到让农民消费者放心。

3. 根本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国家应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改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 如道路、电网、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只有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才能将农村地区消费的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4. 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 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消费在农民消费中的比重持续增长, 农户为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储蓄动机的强烈严重制约了其消费支出。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证体系, 向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服务, 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5. 大力推广农村消费信贷工作。

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而农民暂时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低, 潜在需求还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消费信贷可以缩短农民收入的积累时间, 使远期消费支出变为既期消费支出, 使需求提前实现。做好这项工作, 一方面应保证以较低的利息把贷款发放到农民手里, 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新, 开发出适宜农村特点的信贷品种。

6. 农户消费观引导。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疲软, 除了农户收入增幅趋缓、预期支出增加和消费环境欠佳等原因外, 消费观念落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 在微观上引发了居民保守型与积累型的消费行为, 在宏观上则弱化了国家刺激需求和鼓励消费等政策的积极效果。事实上, 我国目前许多农户具备扩大消费的经济条件, 但因长期受陈旧消费观念的影响, 生活仍旧过度节俭, 由此造成相当一部分购买力的闲置。因此, 引导农户尽快转变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消费观念, 让农民学会理性消费成为有效扩大我国内需的当务之急。

农民的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收入构成。农民己经属于“半工半农”型农民, 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作为农民收入中最稳定最直接的收入来源一一农业收入比重在下降。要保障农民最稳定的农业收入, 一方面按照城乡一体化目标加快建立起与城镇相同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危机虽然暂时过去了, 但是其影响却远未停止。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对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很大打击, 同时使得我国政府和经济学界更加认识到拉动本国内需是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 国内消费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要加强的“短板”, 破除阻碍消费的“藩篱”势在必行。而且应当看到,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 而农村消费总量却只占国内消费的40%, 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因此广阔的农村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 应当是进一步挖掘的重点。本文简单分析了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提出了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消费增长模式 篇9

依据各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居民的内在消费需求,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分别是: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然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具有人口的巨大优势,因此作为一项优势资源,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应该是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2004年以前的消费率均在60% 以上,而国际平均消费率在78% 左右,通过数据图的比较发现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将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将该研究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VAR模型的建立来进行计量估计和分析,检验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其是否与理论假设相符合,以判断理论推导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和政府消费现状,从而进一步了解其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现状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实证分析

2.1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了2004—2014年的国家GDP数据、城乡居民消费数据以及政府消费数据作为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但是由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可能会产生共线性问题,使得模型的可信度降低,解释能力差,因此建立VAR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文中以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RC代表城乡居民消费,GC代表政府消费; 其中城乡居民消费选取的是CPI减去消费支出中的价格因素的数据,并且将所有数据取log对数,分别用LGDP、LRC和LGC来表示。

具体的VAR模型建立的方程为:

其中,

这里,Ut~ N (0,σ2)

2.2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文中采用ADF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其中协整分析采用Johansen系统分析法。具体检验数据见表1。

注: 检验类型 ( C,T,L) 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中包括常数项、趋势项和滞。

从表1中可以分析原数据变量在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 的显著水平下是具有平稳性的,且三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而采用Johansen的系统分析法进行协整检验。采用Kaoand Chiang的协整检验方法得出以下结论,ADF统计量在5% 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具体检测数据见表2。

注: Trace 表示迹检验统计量,Max - Eigen 表示最大特征值检验统计量,r 表示协整向量个数。

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序列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结合单位根检验结果得出结论可以建立VAR模型。

2.3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判断

在模型实际应用当中需要注意滞后阶数的问题,通常情况阶数越大就越能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然而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待估计的参数变多,从而减少了自由度。因此针对模型建立所要反映的问题应当权衡自由度与滞后阶数的关系。表3是具体的滞后阶数判断的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超过50% 的滞后阶数为1阶,因此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判断定为1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城乡居民消费受到支出以及GDP的影响显著,同时政府消费支出与城乡消费支出呈现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经济增长主要受其自身和其他两个消费因素的影响,其与城乡居民消费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政府消费是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政府消费与城乡居民消费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政府消费对城乡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经济增长一方面为城乡居民的经济状况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经济好转带动了消费从而又再次带动了国家GDP的增长。政府的消费支出也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有所增加,然而其在GDP当中的比重却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这与政府行为相关,当国家出台有关紧缩政策时,政府消费支出不增反而下降。因此,该结论与模型建立的理论假设是一致的,说明该模型是显著的。

2.4脉冲响应函数

VAR模型注重于各个变量的动态特征分析,DLGDP对自身的变化冲击的反应最为激烈且是正向变动,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受其自身的时间历史影响较大,而对于DLRC、DLGC的冲击则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DLRC对于来自DLGDP冲击的反应在开始时为正向,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消失甚至出现了微弱的负面效应,因此可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短期效应,而在长期中则未显示出该效应。另外DLRC对来自DLGC冲击的反应弱,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政府消费支出多用于社会公益性事业,例如科教文卫、社会养老保险等。DLGC对来自DLGDP冲击的反应在冲击开始的时候显示正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为负数, 在更长一些的时间段中又转化为正数,呈现U形分布。政府的消费支出大部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而增长,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因素,其正负交替的现象也变得较为突出,因为国家行为会左右政府消费支出的变化。再从DLGC对来自DLRC冲击的反应来看,我国政府消费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性较大,说明我国政府消费支出与城乡消费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2.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用来检验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本文利用这个因果关系来检验所建立VAR模型中三个变量之间的两两关系。

通过对表4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段为1阶的情况下: DLRC与DLGDP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DLGC和DLGDP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DLGC的变化会引起DLGDP变化; DLCG的变化会引起DLRC的变化。 该分析结论与建立模型时的理论推断是相符合的,也就是城乡居民消费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同时政府消费与国家经济增长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另外政府消费对城乡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3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以及政府消费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与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政府消费支出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经历了由强到弱又到强的过程,而城乡居民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二是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发现城乡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与GDP即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反应的冲击较小,因此要增长国家经济单靠这两部分消费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显著,较大的贫富差距并不能解决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根据我国的统计公报显示, 东部地区的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远远大于西部地区。

上一篇:D-S证据理论下一篇:公路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