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2024-06-18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共7篇)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8年前,王亚平在太空为全国6000多万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在“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的话语中,让无数个孩子从此喜欢上了航天。8年后,“太空教师”再次出征,您说愿意再次带着孩子们的眼睛去触碰梦想,去开启新的探索。心潮澎湃之余,应当从载人航天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用青春热血点亮奋斗征程。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追逐远大理想。在那个一枚铁钉、一根火柴都需要依赖进口的年代,如果有人说中国人将来可以遨游太空,在天上“过年”,一定会被当成痴人说梦。从“神一”到“神十三”,从“天问”到“天和”,中国航天从零开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向苍穹出发,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显著成就。“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出征前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能触摸到它。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不信邪”,我们才先后甩掉了“东亚病夫”“中国贫油”等一个个标签,让“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全面小康梦”一个个成为现实。鸟儿就该向往天空,树木就该向阳生长。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未来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应该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让逐梦之舟突破陈旧思想的藩篱,驶向未来的星辰大海。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砥砺实干真功。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用《诗》这个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长征一号”火箭研发的艰辛,当年为精准控制固体火箭的推力,章子怡饰演的火药雕刻师需要以不超过两张A4纸厚度的误差,手工修正燃料箱中固体燃料的形状,刀具一旦与金属摩擦产生火花,固体燃料就会被瞬间引爆。可以想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一代到四代的发展过程中,前辈们究竟克服了多少科研和技术难题,又凝聚着多少航天人的鲜血和汗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任何伟大成就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想着“绕路”“躺平”的人,必定无法成为栋梁之才。年轻干部应当培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在艰苦地区、吃劲岗位上为意志“淬火”,在与顽症痼疾的较真碰硬中为能力“开刃”,将干事创业的“金刚钻”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以“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初心擦亮公仆底色。经过层层筛选首批入选航天员的邓清明,23年间作为“备份”与“主份”一起进行过无数次同等强度的艰苦训练,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国之大者”作了最好的注解。从“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的张文宏,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挺在最前,任何时候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火热的初心温暖“人民的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年轻干部不要自我感觉学历高、能力强就显得十分“高冷”,而要想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任何时候都不忘为民初心、牢记为民理念、站稳人民立场,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擦亮公仆底色,当老百姓身边的“贴心人”。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这小小的“不便”,只是太空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之一。在短暂的载人航天史上,对太空环境影响人体乃至引发“航天病”的研究,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从“月亮脸”到“运动病”

6月20日,当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开讲“太空课”的时候,不少观众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这位女航天员看起来不如在地面上漂亮,因为她的脸显得有些发肿。

??事实上,这种被称作“月亮脸”的现象,在航天飞行中早已司空见惯。当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时候,人的体液会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集中在身体下部;但在近于失重的太空环境中,体液就会上涌,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头部,从而使人脸“发胖”,并且显得更亮。

??“低微重力的太空环境,会对航天员(西欧、北美称为宇航员)的身体造成很大影响。从美、苏(俄)这两个载人航天大国的历史记录来看,很多航天员都会受到‘空间运动病’的困扰。”航天专家庞之浩说,“这种疾病的成因,就是低微重力环境改变了人体内的体液分布,使主管平衡的前庭器官受到干扰,令人感到眩晕、头痛,甚至想要呕吐,且发病率较高,其原理现象类似于生活中常见的晕车、晕船,其机理目前还没完全搞清楚。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乃至以抗眩晕药物治疗,航天员的状态通常都会好起来,可以开始工作。”

??尽管如此,空间运动病仍然是航天飞行的大敌,必须严加防范。庞之浩介绍说,现在很多航天飞行都有太空行走任务,如果航天员在完全密封的舱外航天服内发病呕吐就极为危险,因为呕吐物有可能被再度吸入,引起窒息事故。所以一般来说,“上天”的头几天,航天员最好不要太空行走。

微重力环境不好过

??除了微重力环境改变体液分布引起的“运动病”,同样由重力改变引起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也威胁着航天员的健康。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小说《血溅音乐钟》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侦探知道嫌犯刚刚从月球来到地球,而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于是,侦探通过测试嫌犯的投掷能力,根据他的肌肉软弱无力这一点锁定真凶。这个情节的依据,就是长期生活在低重力或微重力环境的人,其肌肉会逐渐萎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黄海说:“从历史记录来看,持续不到一个月的航天飞行,就会导致航天员肌肉萎缩。如果身处太空的时间更长一些,航天员会呈现出非常严重的骨质疏松问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会因为低重力微重力而受到影响。”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表明,在失重环境下,人类的成骨细胞几乎不活跃,因此宇航员每月发生的骨质流失可达总量的1%-1.5%,这已经相当于地球上的骨质疏松患者近10年的流失量。俄罗斯的航天记录也表明,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一名航天员,在4个半月内骨质丧失约12%;而返回地面一年后,也才恢复6%。

??“为了防治航天飞行导致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问题,空间站内都会配备体育器材,并设置科学的锻炼计划。”黄海说,“1994~1995年间,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空间站连续生活了437天。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利用空间站内的综合运动器材锻炼身体,以寻找让人类在太空中长期居留的方案。”

??波利亚科夫的这次太空探险,原计划进行约500天,即环绕地球飞行8000周,总行程约3亿公里。实际进行的439天探险(包括在飞船上的2天)也已经证明,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人类可以在太空中连续生活超过一年的时间。

远航还要防辐射与“心病”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载人航天活动,都未超越地月系的范畴。环绕地球和在地月系内的航天飞行,需要克服的主要是微重力环境的影响;而未来的载人火星探测,乃至距离更远、时间更长的航天飞行,比如前往巨行星的卫星,以及飞出太阳系,需要考虑的“航天病”致病因素就会更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宇宙射线对航天员的伤害。

??此外,在前往火星或更遥远天体的航行中,航天员长时间处于孤寂、封闭的环境,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苏联曾对长期居住在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天地通话和上传家信等方式缓解他们的孤寂心情。而目前计划中的载人火星探测,需要配备随船心理医生,及时对航天员做“心理按摩”,也是出于防止航天员出现心理问题的考虑。

??但对于宇宙射线给航天员带来的伤害,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庞之浩说:“环绕地球飞行的时候,航天员仍然受到地球磁场的保护,受到宇宙射线的伤害相对比较小。即使是前往月球,也仍然在地球磁场的影响范围之内。但如果离开地月系前往火星或者更远的地方,在漫长的飞行途中,航天员就会受到宇宙射线的威胁,可能患上放射病。”

??针对宇宙射线,目前载人航天界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分别是为航天器安装防护层,或者设法为航天器营造人工磁场。“前一种解决方案是效仿类似医院放射科的思路,但防护层非常笨重,会极大地增加航天发射的成本;后一种解决方案也同样存在技术瓶颈。”庞之浩告诉记者,“还有一种‘救急’‘理想’的方案,是为航天器提速,比如使用核裂变动力的宇宙飞船,就可以显著缩短行星际航行的时间,降低航天员接受宇宙射线的总量。目前看来,这或许是最容易实现的。”

微重力“航天病”也难攻克

??即使是在近地空间进行的航天活动,对于微重力环境导致的“航天病”,特别是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世界各国也拿不出足够好的解决方案。

??早在陆续发射“礼炮”系列空间站的过程中,前苏联就探讨过让航天员利用“太空运动场”在空间站内锻炼,减缓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可能性。到“和平”号升空时,在太空中使用的锻炼设施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多次前往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苏联航天员罗曼年科曾经回忆说,得益于空间站里的体育锻炼设备,他在“和平”号上工作326天再回到地球,出舱不久就能在来接他的直升机里站起来走上几步。虽然那一刻他也是虚弱得满头大汗,但毕竟能凭自己的力量行动。但如果是从没有锻炼设备的老式空间站返回,如果没有别人搀扶他甚至无法站起来。

??有了这些历史经验,现在的空间站仍然配备有很多种锻炼器材,比如健身脚踏车和划船机,供航天员使用。穿着内部装有很多松紧带的“企鹅服”,也可以使航天员的肢体得到类似地球环境的“阻力”,减少肌肉萎缩。

??此外,一些修建时间较晚的空间站,比如中国的“天宫一号”上,还配备了骨质丢失对抗仪和神经肌肉刺激仪等医疗设备,减缓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速度。还有一种叫做负压筒的设备,也可以将航天员的大部分体液暂时重新置于身体下部,缓解“月亮脸”和空间运动病的症状。

??但是,这些目前最先进的方法,都不能根治微重力环境带来的“航天病”。有学者认为,在航天器内设置人造重力场,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而在这项技术出现之前,翱翔于太空的航天员虽然在电视屏幕上看起来颇为轻松,但他们事实上正在为人类的福祉承受着伤病的困扰。

科幻作品中的“航天病”

??前几年热映的科幻动画电影《机器人瓦力》,有相当一部分情节涉及了太空中的肌肉萎缩问题。在这部影片里,人类已经抛弃了地球,在一艘巨型宇宙航舰上繁衍了若干代。由于身处低重力环境却完全没有锻炼,又把几乎所有工作都推给机器人来管,从船长到居民在内的所有乘员都患上了严重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症。他们不仅呈现出肥硕的“五短身材”,而且即使在只有人造低重力的航舰内也笨拙不堪,软弱无力,甚至不会走路,需要依靠悬浮平台才能移动。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则预言,未来人类从某种程度上讲克服了由微重力因素导致的太空病。在三部曲的第二部《黑暗森林》里,人类已经建成了抵抗外星侵略的舰队。这些太空巨舰内部有一定的人造重力场,只属于低重力环境,加之其他科技手段,在太空战舰上服役的军人不仅不受太空病困扰,而且身材修长,魅力四射。

??人类通过改造自身以适应太空环境,免于太空病的困扰,也是科幻作品中的常见题材。在约翰·斯卡尔齐的《幽灵旅》中,未来的人类特种部队通过基因改造等手段,拥有了完全不同于普通人类的身体结构,不仅不再担心太空微重力环境和宇宙射线,甚至能直接在近于真空的环境中生存一段时间。

??还有些科幻作品讨论了人与地外生命接触时可能出现的感染、寄生等问题,这或许也可以归入“太空病”的范畴。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傀儡主人》,描写了外星软体动物对人类的寄生;《星际迷航》系列电影和电视剧里,也出现过使用外星寄生虫做刑讯逼供的情节。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地外生命的确切证据,所以,对于这一类“太空病”,我们在做好检疫的基础上,暂时还不需要太担心。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 篇3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她将要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程一开始,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只见他在天宫一号中站稳,然后两脚向上一收做出了一个打坐的动作,打他并没有摔在地上,而是稳稳的漂浮起来了,王亚平老师只是轻轻地推了一下他,他就飘到太空舱的最后面了。真是太神奇了!这就是失重,在太空,每个人都身轻如燕,真让人羡慕!

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小球单摆的实验、陀螺的实验、太空承重的实验,这些纷纷让人震撼、让人羡慕、让人感叹。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水球的实验王老师拿出了一个宇航员喝水用的水袋,又拿出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中,轻轻拉出来一个水膜,让它来回摆动,只是飘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珠,这是,王老师将金属圈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向里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一个水球,她将里面的气泡抽出,挤进去两个更大的气泡,奇怪的是气泡并没有合成一个,而是整整齐齐地挨在一起,她又将气泡抽出,向水球里面灌进红色液体,立马形成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神十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日上午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

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

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地面课堂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5

首先是称质量,其实具体的演示,王亚平给指令长聂海胜称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是王亚平手里拿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转动。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王亚平介绍说,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走进航天行列的。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6

神十太空授课引起热烈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培养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增添探索宇宙奥秘方面价值无限!

但是也帮随意些杂音,一则腾讯新闻“神十太空授课教具飞天成本约35万元”,引起热烈的讨论,但看完通篇,没有一句35万元字样,这样的新闻标题是何用意??同时评论出现了一些谩骂和否定之声。现在无论国家怎么做都有一些所谓的”愤青“在批评,好想谩骂、批评政府成为一种时尚和光荣。如“官方公布的数据,一般涉及到成本方面的,大多要除以10,涉及到负面数据的,一般要乘以10,这才会得出真实的数据....或许我的比例还是给低了,远比这高“;”这样做能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天上去了啊~~说明教育改革成功了啊~~35万一节课和35万建造一所希望学校哪个更有意义啊,用脚趾头想想吧~~别让希望学校真的只剩希望两个字了啊~”等等。

这些”愤青“们如果真的无知或者无脑还好说,怕的是他们是西方及美鬼的”小白”在挑动民意,不是吗??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和政府都不相信和热爱,你又能相信谁、热爱谁?如果你真的想做带路党,就如台湾进步教授所说,当西方对你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你已经成了可耻的叛国者!我们倒宁愿相信你是真的无知,也不愿你是可耻的带路党。如果你就是美鬼及西方的“小白”或者枪手那么我们要告诉你,中国人的眼光是雪亮的、中国的人的内心是智慧的、中国人的经验是丰富的,请不要枉费心机!谢谢你让中国人看到你和你的主子另一面,就如“棱镜事件”一样,最后让自己无处藏身。

给航天员王亚平的一封信作文 篇7

你们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也是你们的超级粉丝。一直以来,我的梦想就是能与你们一样飞上太空。

今年,在那个秋风习习的晚上,随着一声巨龙的咆哮,神州系列载人飞船十三号顺利升空了。

此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中满是骄傲与自豪,你们是当代的“超级英雄”。当我查资料后才知晓,成为航天员之前,你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魔鬼般训练:坐在旋转轮椅上,蒙住眼睛,接受三百六十度的旋转;穿着重达一百六十公斤的训练服,在深深的水下模拟失重状态下,完成各项操作;在一间与世隔绝的房间里,这里昼夜不分、没有任何对话交谈,自己克服孤独、恐惧的心理障碍,还得顺利完成各项指令……这些看似不可能做到的训练,你们却一一高质量完成!你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

对于辽阔的外太空,我心中有着无尽的向往。我还有许多疑问想让你们为我解答:你们有看见过飞碟吗?在外太空可以种植物吗?如何浇水施肥呢?我小小的脑袋里好似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你们能为我答疑解惑吗?

我很好奇,为什么人类要付出这么多努力去探索宇宙?一直待在地球上不行吗?但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好奇心是从猿人时代就有的,因为有着无限的好奇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个是对地球未来的关心,地球现如今多种资源渐渐面临枯竭,且气候多变,未来的某一天,地球或许将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我们只有在外太空探索,看看是否能找到另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最后,祝你们工作顺利,也期待你们能平安凯旋归来!

四(3)班 __

上一篇:滩涂承包合同下一篇:学前教育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