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鉴赏训练

2024-10-24

新诗鉴赏训练(共7篇)

新诗鉴赏训练 篇1

新诗鉴赏训练

浙江 金伟

1.阅读艾青《镜子》,指出对其风格评价不准确的一项是()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嘲讽。

2.对徐敬亚《既然》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

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A.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诗的开篇便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险。

B.那么,人生因此是否迷茫了呢?诗人给了我们答案。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宏观的哲理的思考。

C.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如“岸”指目标,“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

D.这首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样。同样是站在人生和历史长河中,同样是站在自身的人生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确立了同样的生活态度。

3.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4.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给我一瓢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A.四节诗均采用拟人的形式,整齐匀称,音韵和谐,感情依次递增。这一点,也和《乡愁》一样,感情由个人之思念上升到民族之思念。

B.短诗意象鲜明,色香味俱全。每节诗首尾两句反复,极大地增强了这首诗的抒情性。这种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方式也正如《乡愁》一样都丰富了诗的内容,又升华了诗的主题,表达效果非常之好。

C.这首《乡愁四韵》与作者的《乡愁》一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反映了台湾人民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之情。

D.四节诗连用四个比喻,由醉酒到沸血,到等待,到以梅香为乡土的芬芳,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一个飞雪的冬日,面对腊梅,酒入愁肠,热血沸腾,醉倒在浓浓的乡愁之中。

5.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霜齿一咬/噢,那样轻轻/就咬出一掌血来

A.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6.对沙白的《红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A.诗歌开头用一个“风”和一个“掷”字,写出秋风尽吹,枝叶稀疏之状,是一幅简洁的秋色图,从这图景里看不出诗人的爱憎。

B.诗中“噢”字以下,道出了诗人的领悟:已是深秋了,并点明对这些景物有独特的感受。

C.此诗迥异于他人的新发现在于“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即赋予绿色以生命、和平、蓬勃生长之意。

D.最后一句虚实兼备,既写出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暗喻了作者经受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7.把余光中和沙白的诗作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都写到秋天的树叶经霜后,变成了血红的色彩这一自然现象。

B.两首诗都借助于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或寄寓人生哲理。

C.两首诗都含有相同的寓意,那就是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和严峻的考验之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D.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不同的地方,沙白的《红叶》押了韵,韵脚的韵母是an,而余光中的《枫叶》没有压韵。

8.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于上海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

B.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的意象组成。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A.《一代人》阐释的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B.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觉有悖常理。

C.《远与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D.两首诗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成年人的孤寂与忧伤。

参考答案:

1.D 这是一首哲理诗,深刻的哲理不是直白道明,而是借助镜子含蓄说出。“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不切合诗歌语境。

2.D 两诗的生活态度不同,陈子昂是深感自己生不逢时,十分痛苦和悲哀。

3.D 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湖泊”、“你”、“眼睛”就是同一概念,象征美好的归宿,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和美好理想。

4.A

5.D 这是强加寓意,其实此诗只是抒写悲秋的情怀。

6.C 作者在这里是将绿色与流血、奋斗、牺牲联系起来。

7.C 《红叶》含有此寓意,而《枫叶》没有此寓意。

8.B 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思考。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

9.B 此说与诗的题旨不符。

新诗鉴赏训练 篇2

1.微博的功能

近年来, 微博在国内的发展速度惊人。截至2013年11月, 中国微博账号总量已突破13亿[1]。目前, 国内主要的微博平台有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 其中, 以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多, 影响更广。

微博之所以能有如此惊人的发展态势, 是与微博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的。有研究者指出, “微博影响力的本质是对信息资源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作为开放平台, 微博的功能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从技术层面上更趋近人类信息传播沟通的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的‘4A’理想情境”[2]。因为微博具有进入门槛较低 (除了通过桌面客户端、浏览器, 微博还可以通过手机及时发布、分享信息) , 信息发布更为自由、及时 (140字的字数限制, 反而使得信息发布更为便捷) , 以及现场感更强等特点, 较之人人网、开心网、即时通讯工具QQ等其他网络交流方式, 微博的全民参与程度更高, 信息复制与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信息的延伸性更强, “人际互动和交流功能更全面”[2], 为公众营造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的空间, 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

2.微博功能与文学教育目的之间的契合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 微博开放性、自由性、即时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征, “打开了新的话语空间, 赋予了更多的表达可能性, 成就了表达的宽度”[3], 可以说, 微博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基于个体自由表达意识的复合型、互动型传播功能, 而这样的功能, 则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多有契合。

关于文学教育的目的, 有研究者认为, 文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培养他们的完美人格, 引导他们超越平庸, 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4]。更有研究者明确指出, 文学教育即人学教育。“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发人的灵性, 促使人能够反思人生, 培育人的精神自觉能力, 提升人的生命境界”[5]。但非常遗憾的是, 正如该位研究者所指出的, “受到当今世俗化社会实用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的强势殖民、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当前中国大学过度行政化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着彻底的去人学化倾向”[5], 知识主义、技术主义等观念, 几乎遮蔽了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可以说, 文学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 就在于通过文学课程的教学, 实现对于人的情感的持续关注, 提升学生对于人与世界、人与历史、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认识能力, 进而帮助其学会真实自由的表达, 学会关注、“共情”每一位生命个体丰富多元的感受, 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微博与之相契合的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等特征, 使其有可能成为一个适当的工具或平台, 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

3.基于活动学习理论的文学课程的微博 (微群) 辅助教学

在传统的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中, 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误区, 如:教师过于重视文学史知识的单向传授, 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过于重视分析文学作品的技巧, 而缺少对于文学作品中人及人的情感的关注, 同时对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也缺少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 阅读量普遍较少, 对于作品及作品中人的情感及遭际的感受能力因此也普遍较弱等。诸如此类的误区, 都不免影响到前述文学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2012年3月, 笔者面向所开设的《中国新诗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学生, 在新浪微博这一平台上开设了名为《中国新诗鉴赏》的微群 (网址:http://q.weibo.com/1382172) , 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问题, 并探讨、摸索微博 (微群) 介入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经过三个学期的努力, 获得了较好的反馈。以下即在简述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对于如何在微博 (微群) 开展文学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活动, 及其教学效果等作一分析与评价。

(1) 活动学习理论。

所谓活动学习 (Action Learning) , 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 即以问题为中心, 组成学习团队, 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 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 使问题得到解决。活动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问题的界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及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6]。此外, 本文所探讨的基于微博 (微群)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 正是一种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而根据有关研究者的观点, 以移动学习技术为支撑开展活动学习, 往往能充分发挥活动学习的优势, 优化活动学习的效果[6]。以下所述《中国新诗鉴赏》课程基于微博 (微群) 所开展的网络辅助教学, 即是以活动学习理论为依据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2) 基于活动学习理论的微博 (微群) 辅助教学过程设计。

(1) 以多媒体形式呈现“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 在网络环境下, 要给学习者提供现实中真实发生的问题或者构建一种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时, 仅仅传输文本是远远不够的, 通常还要给学习团队的每个成员提供相应的图片、音频、视频或者动画等。多媒体形态的“问题”更能成功地塑造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6]。事实上, 笔者在应用新浪微博 (微群) 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与现在很多高校所采用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的网络辅助教学活动相比, 微博 (微群) 这一平台更易以多媒体形式呈现“问题”, 因为在新浪微博上有着相当丰富的音、视频以及图片等资源。教师以及学生可以非常迅捷、即时地转发相关音视频、图片微博至微群中, 与其他人进行分享, 并及时获得反馈。这就为文学课程以“问题”为中心, 开展基于活动学习理论的网络辅助教学带来了相当的便利。比如在讲授关于新诗中乡愁题材的作品时, 教师在微群上即时转发了新浪微博中一首由罗大佑谱曲、演唱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 不但更准确地呈现了与乡愁相关联的复杂的真实情境, 更推进了这一情感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迁移。

(2) 发起话题。

新浪微博设置有一个话题功能, 发布话题只需要将话题以#号加话题, 即#话题 (自定义) #+微博内容的形式发布即可。用户可以参与讨论这些话题, 也能自己发起新的话题。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 话题的选择可以依据学习者的个人兴趣和认知情感需要, 同时参与的过程又是交际性的[7]。应该说, 发起话题是一种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 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符合活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在《中国新诗鉴赏》微群这一平台上, 既有教师发起的话题, 更有不少学生积极、主动发起的话题。学生主动发起的一些热门话题包括:最喜欢的诗人;最喜欢的一句诗;讨论何为诗;什么状况下最有冲动写诗等等。这些话题发起后, 学生们踊跃参加, 既充分展示了个性, 又反映了对这些问题的多元化的认识与理解, 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 则是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相吻合的。

(3) 发起活动。

在新浪微群中, 作为管理者的教师, 可以发微博、发长文、发文件、发活动。其中, “发活动”这一功能模块, 是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文学课程网络辅助教学诸如师生互动、分享感受一类的教学目标的。

经过三个学期的摸索, 在《中国新诗鉴赏》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中, 笔者一般会发起三次活动, 一次是要求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诗选, 选择其中三首新诗抄写, 拍照或扫描后在微群上发布;一次是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上所播放的视频材料 (一般是长度约30分钟左右的电影) , 自拟题目写一首诗;最后一次活动则作为期末考核, 一般教师会向学生提出一个, 比如, 笔者曾经关于诗与歌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微群中以发长文的方式参与该项活动。该项活动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包括:1、你觉得新诗与音乐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你的记忆中, 有没有哪首新诗, 在被谱曲后你也是很喜欢的?2、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歌词是哪首?你觉得, 你喜欢的这首歌, 同时也是诗吗?3、以下词作者如:林夕、方文山, 以及音乐人崔健、罗大佑、陈升、陈绮贞、黄舒骏、高晓松、周云蓬等, 你觉得他们同时也是诗人吗?4、你喜欢唱歌吗?你喜欢哪一种类型的歌?对你来说, 一首歌, 你是更关注其旋律, 还是更关注歌词?关于上述这些问题, 教师要求:1、可以择其一而回答, 也可笼而统之回答。2、自拟题目, 在微群“发长文”栏目中发表, 字数不得少于800字。3、写明自己的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由于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 相对传统的线下提交纸质作业的考核形式, 这一方式显得较为非正式, 因此学生们在参与活动、回答问题时, 心理上也显得较为放松、自在, 同时教师关于如何参与该活动又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 加之所提问题或布置的作业均难有标准答案, 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表达、反馈也较为真实和多元化。从最后的反馈和执行情况来看, 活动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活动”这一功能模块的作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

(3) 微博 (微群) 辅助教学效果评价。

前文指出, 在传统的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中, 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误区, 如:教师过于重视文学史知识的单向传授, 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过于重视分析文学作品的技巧, 而缺少对于文学作品中人及人的情感的关注, 同时对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也缺少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 阅读量普遍较少, 对于作品及作品中人的情感及遭际的感受能力因此也普遍较弱等。在应用微博 (微群) 这一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都感到上述不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该微群学生发起的话题“一句话评价老师的教学”中, 有学生说:“老师不拘泥于课本, 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很多”;也有学生表示:“其实我觉得这是在感受生活, 理解生活, 进入每一个诗人的感情世界去了解, 很有意思”;还有一位学生则说:“形式上没有以往老师的那种死板苛刻教学, 态度是我最喜欢的, 特别是平日的一些微博”。可见, 微博 (微群) 这一平台的介入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的。

不过, 虽然应用微博 (微群) 这一平台开展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 这并不意味着微博 (微群) 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地位, 更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信息载体, 如印刷媒介、电教媒介、网络等, 首先必须要由教师来控制和掌握。而在一定意义上, 教师也是信息载体, 同时教师又是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 更是人的品质的示范者, 这是任何先进的信息载体所无法替代的, 教师的作用不能被忽略。

另一方面, 对于教师来说, 微博 (微群) 介入教学, 应该被视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辅助工具, 也不能完全取代时间与空间相对固定的传统教学。基于微博 (微群) 的网络教学虽然可以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 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 有效的、人性的教学同样无从谈起。特别是在旨在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启发人的灵性, 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关注人类情感与内心世界的文学课程里。

此外, 在微博 (微群) 这一平台上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还需要事先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学生参与的真实性、积极性等, 在流程上进行必要的设计, 提出相应的要求,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限于篇幅, 本文不再对此展开讨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 微博 (微群) 介入教学, 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也不再单纯以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语言表达作为主要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能力之外, 教师还需要掌握微博 (微群) 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多媒体应用能力, 同时, 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管理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也大幅增加了。

参考文献

[1]全国微博账号突破13亿[N].人民日报, 2013-12-05.

[2]张曼缔.多重视角下的微博功能研究[J].传媒, 2012 (3) :59-60.

[3]张涛甫.微博的功能限度[J].新闻记者, 2011 (3) :54-57.

[4]雷水莲.以“文学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兼谈对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 2011 (3) :106-109.

[5]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4) :157-160.

[6]马池珠、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诗词鉴赏训练 篇3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注】擎雨盖:指荷叶。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新丰,地名,在陕西潼县境内。渔阳,在今河北省境内,当时属安禄山管辖。探使,帝派使者探安禄山反否,使者受安禄山贿赂,言禄山不反。

(1)第四句中“破”字炼字精确而语意深沉。古乐舞曲有“入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直”和“圆”十分传神。请说说这两个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在词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它作为成大事者必经历的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的历史。

(2)词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饱含着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1)两首诗开篇都赞西湖景色之美,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西湖之美,请分析其在比喻上的不同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2.(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因为寒冷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3.(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4.(1)用来指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享乐,招致安禄山的叛乱,造成中原残破,国势衰微。(2)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享乐使山河破败的无情谴责,借古讽今,以惨痛的历史鉴戒现实。

5.(1)具有奇特、壮丽、雄浑、开阔的特点。(2)“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6.(1)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语意重复。

7.(1)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2)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8.(1)写对意中人多次苦寻,终于在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发现了她的身影。词人以此表现自甘寂寞和孤高自赏的情怀。(2)经过多方探寻、刻苦钻研之后达到的豁然开朗的境界。

9.(1)虞姬自刎,楚汉战争。(2)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3)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篇4

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①一、二两句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

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①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前人评述贺铸在此诗中化用了李贺的“秋风白”一句,并点化成新句,请指出是诗中的哪一句,并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

(2).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全诗谈谈此诗的抒情特点。(6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6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经梧州

[唐]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①。流芳②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注:①槎,木筏。②流芳:诗中指南国的美好景象。

(1)请简要分析“青林暗换叶”一句中“暗”字的妙处。(3分)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诗歌鉴赏答案

1、①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②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2、(1)(5分)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分)(2)(6分)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2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2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

3、(1):①秋风发上生(1分)②李贺说秋风白,诗人说秋风发上生,不仅指秋风吹动着白发(或是吹白了鬓发),又指出了秋风萧萧,给人以萧瑟之感(2分)③这一新奇的用语,也暗示着诗人凄冷的情怀。(2分)(第三条的情感必须有,可以是与凄冷类似的词语,评卷老师可酌情处理)

(2)① 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2分,任答对3种即可)②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视听结合,眺望眺望故乡的路,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分)③直抒胸臆,第二联,多病之愁,第四联落寞感伤,失意悲凉。(可答视听结合,用典抒情,评卷老师酌情给分。但必须有手法,必须有哪一联或哪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4、(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第一句写孤舟、微月和枫林,交代了时令环境;②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解析:前两条各大2分,最后一条1分。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细节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每条2分)

【思路点拨】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诗词鉴赏】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

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5、(1)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

(2)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6、(1)一个“暗”字,把春天来临,青叶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生出新叶的情景凸现出来。生动地表现出梧州的气候特征。

(2)一是用乐景写哀情,面对着令人喜悦的美景,触目伤情,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叹息。二是卒章显志,结尾发出了“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三是用典,“泣长沙”用的是西汉贾谊的典故,表明白己无奈伤感的情怀。(答出1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7、(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篇5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①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见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宇,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丰茂繁密的长势。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运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有人说,颈联中的“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全诗的理解,本诗颔联写大自然的景物,颈联则写人世的悲欢。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因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考生作答时应注意“独”与“空”所蕴涵的情感。

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表达到了极致。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6.(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细读全诗,包括题目和注释。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杜鹃的啼声,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颔联描绘了“贪夫”及“远客”听后的感受。“贪夫”不愿意听,无奈低首。“远客”初听“已断肠”,夸张地写出其思乡之情。一个“空”字把那种无可奈何的惆怅传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板块二 诗眼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从弟①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②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③。

【注】 ①从弟:堂弟。②越吟:越人庄舄(xì),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③杜:即杜若,香草名。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突出该字(词)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描写为主,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只有“苦”。从全诗来看,它是全诗感情所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荏苒几盈虚”反映的是时光的流逝;“澄澄变今古”暗含着朝代的更替;“是夜越吟苦”,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千里共如何”,联系诗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的心绪。

第三步,从该字(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苦”实际是全诗画龙点睛的词语。答案:“苦”字言简意丰,吟者借此感慨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感情凄苦,此一字为全诗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 ①建章: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锁”字是第二句中的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抒写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本诗是怀友诗,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 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历来被认为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该题要求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句的特色,所以考生要在认真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答案:从形式上看:“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对仗工整,对比鲜明。

从内容上看:“侵”字点出了岁月之无情,生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体现出诗人慨叹岁月无情、人生易逝的心情;“有味”二字体现出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

板块三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词中无一字交代,全靠读者自己去玩味。下片描写醉态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感人;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试赏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

答案: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渴望得到凉爽,恰遇“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后两句写天气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不愿露面,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基调活泼有趣,语言清新明快,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无限“清爽”之情。

板块四 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2)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之情。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矾。(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生动,请指出并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久忘机”是这首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瘦”和“肥”。这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山的线条因云散去而清晰柔和,水面因秋雨变得宽阔,极有趣味。

(2)同意。“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上片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作者自甘恬淡的情趣。(回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6 篇6

(六)(高三备课资料)一二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6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一二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未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杜诗:① ;②。

周诗:① ;②。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案:(1)杜诗:(1)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评分标准:本题3分,4个要点概括出1个给1分,3个便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噫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⑧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一二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答案:(6分)(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一二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6分每题3分)(1)先写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三条每条一分,意思对即可。)(2)而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意思对即可。)

一二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6分)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淦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觅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一二

六、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6分)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答案:(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2)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意思正确即可)

一二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案:(10分)(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一二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

答案:(6分)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一二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举两例加以分析。答案:(6分)首句中的“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次句中的“飞月”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视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别情之浓和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中的“寂寞”看似写外界景物,实则与诗人在送友人离去之后内心孤独惆怅之情(举出两例即可)。(每例3分,言之成理即可。写出词语1分,分析正确2分)

一三O、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评分标准:能说出表现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2分,语言贯通、言之成理1分。)

一三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2分)“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1分)(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3分)

一三

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6分)房兵曹胡马① 病马③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毛骨岂殊众④,驯良犹至今。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公元740年或741年),诗人当时在河北,山东一带漫游。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②骁腾:壮健,快捷。

③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④这句意思是,你的皮毛筋骨和那些受宠得意的同类难道有什么两样。

(1)两首诗都是写马,但感情基调不相同,第一首诗,第二首诗。两匹马,一雄健,一病弱,但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就是。(3分(2)在第一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说说理由。(3分)

答案:(6分)(1)(3分)答题要点:第一首诗是激昂向上的,第二首诗是抑郁低沉的。共同品质是:忠诚(忠诚于主人:可以信赖。)一空1分,意思对即可。(2)(3分)答题要点,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可以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阐述理由。空泛作答只得1分。示例:

第一联:写马的出身不凡,勾勒出马神清骨峻的形象;语言凝练而形象。(答出第一点即可给满分,只答“语言凝练而形象”,给2分)

第二联:以“竹批”比喻马耳之坚挺直竖,以“风入”形容马奔跑之迅疾轻快,一静一动写出马非凡的气概。用词准确形象。

第三联:运用虚写(抒情)表现马纵横驰骋,超越任何险阻,值得信赖的本领和品质。诗人完全把马当作了生死相依的挚友,感情强烈而真挚。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一句总括全诗,含义极为丰富,既是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又是对房兵曹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意思对即可,3点答对其中的两点得满分)

一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⑴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⑵这首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在借景(物)抒情或寓情于景、对比、反衬、用典上任选一种赏析即可。(表现手法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答案示例:

①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

④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使读者产生不尽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⑤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描写、抒情、对偶、反问等,能够结合文本恰当分析酌情给分。)

(2)“应”,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怀土思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自慰却又难以实现的凄切缠绵的情怀。(正确理解“应”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

一三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①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②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刘禹锡,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在二十三年的被贬期间,倍受打击,却仍然抗历不屈。②机,指“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

从本诗颔联和颈联中,你可看出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意象)?请结合两联诗具体赏析。

答案:颔联着一“看”“想”字,一实一虚: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从蜜蜂勤劳勇敢中得到启示;“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两句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来自比,表明自己的态度。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自我形象。“法酒”是为了调节精神,“清琴”是为了陶冶性灵。两联表达了诗人勤劳勇敢,进德修身的精神。诗人虽被排挤虽很苦闷,但在寂寞苦闷中仍追求正直高尚的人格的一个伟岸形象。

一三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九首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

答案:刘

2、①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②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一三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请简要赏析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答案: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一三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②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③夷歌数处起鱼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④漫寂寥。

注:①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略蜀地,而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相继死去。②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③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④谩,任便 胡应麟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之一,请你谈谈本诗如何扣题?联系相关诗句,说说景物与作者情感的抒发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围绕题目“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又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近之概。

首联诗人面对“岁暮、霜雪、寒宵”之寒冷凄怆的夜晚,怎不感慨?颔联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意象的组合,自然传达出兵革未熄、战争频仍的气氛;而下句天上玉宇无尘,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两句一对比,就把诗人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的伟丽景色中蕴涵诗人深沉悲壮之景。

一三

八、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颤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骚头落水中。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居易和王昌龄在诗中都写到了采莲女,两首诗在选取意象和手法上都有一些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看看两首诗的“情趣”是否一样,并简要赏析。

答案: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池塘为背景来描写人物。白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的采莲女的可爱形象。“低头笑”的那种娇羞,特别是最后一句玉簪落水的细节:是不小心,还是故意?她的恋人会有何表现?全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王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然后写了诗人的一个错觉:令人想见十亩荷瑭,荷花盛开,菱歌四起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景

一三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①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剩南②陌碾作尘。注:①陂,池塘,水边。②陌,田间小路。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王安石托物言志。一二句侧重写景水映花影,花傍水开。三四句借景抒怀杏花即使被风吹作雪飞,也不零落路上,遭受践踏。诗人借杏花来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表现了即使处于逆境也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一四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首联扣题,以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的情景来反衬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翠竹。后两句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营造了诗人与翠竹物我相亲的意境,寄寓了诗人对幽竹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一四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杜牧因弟弟眼病急剧扬州禅智寺。唐制:“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满百日而离职。请简析本诗写景特点以及作者的心境。

答案:抓“蝉躁”“秋”,蝉躁从听觉的角度反衬禅智寺的静,秋雨秋风则烘托禅智寺的冷寂;青苔、白鸟从视觉的角度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才明暗的角度写静;最后把热闹的扬州与自己只能在禅智寺的静寂中凄凉度日作对比,突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之情,写景中蕴涵了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一四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本诗画面优美,引人入胜,请简析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案:画面优美,引人入胜: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微雨笼罩,那透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披离的蔷薇、双双戏水的鸳鸯的景物一组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幅清幽 而妍丽的画图,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还可从色彩层次、动静角度深入赏析)

但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第三句是作者“志”披露的关键。“尽日无人看微雨”,隐然还有一个尽日看雨之人,他是何等的百无聊赖;菱叶、浮萍、鸣莺,蔷薇是诗中人在细雨纷纷之下的无奈选择,再加上戏水的对鸳鸯,反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寂寞。

一四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马诗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注:房星,指马,是天上的星宿。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用托物言志中的拟物的手法写人。前两句点明马的身份,后两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马的素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显示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坚韧的美好品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的怨愤之情。

一四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请分析本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本词与《声声慢》有相似之处,整首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叠语的应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更进一步的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

一四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请赏析作者的“梦”,在词的表现方法上,该词呈现何种风格?

答案:可能是理想,追求三山的理想。本词有豪迈词风,可从相关意象中看出。

一四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①年事梦中休,烟花空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②漫长堤,系③长舟。

古代诗歌鉴赏仿真训练 篇7

【五律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①

□王 维

积水不可极②,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③,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④,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极: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③鳌: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④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这里指日本国。

1.“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是实写还是虚写?诗人写送别友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呢?请简析之。

答:

2.有人说,此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圣泉宴①

□王 勃

披襟乘石蹬,列籍②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③,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④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注]①圣泉:在今四川中江东南玄武山。②列籍:依次而坐。③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④兴洽:兴致和谐融洽。

1.“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此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湘宫人歌

□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

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①楚宫人,芳花②玉刻鳞。

娟娟照棋③烛,不语两含嚬。

[注]①黄粉:在面部点黄粉作为妆饰。②芳花:一作“芳菲”。③棋:一作“台”。

1.首联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析之。

答:

2.此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呢?为什么?

答:

【七律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②。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作者因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作者遇赦北还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首乐曲。

1.诗歌首句“参横斗转欲三更”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亦比喻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接下来三句也为借景为喻的手法,请简析之。

答:

2.请解读诗歌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诗人的妻子卒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夏秋間。此诗作于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正月。②起夜来,乐府曲调名,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

1.请从写景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澄江静如练”出自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请赏析颔联中“摇”和“滴”字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全诗,简析为什么诗人“长忆谢玄晖”?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有人说,此诗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呢?请你简要赏析。

答:

2.这首咏物诗表达出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简要概括。

答:

【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谪仙怨①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②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这首词为酬答远谪的好友梁耿的寄赠而作。這时作者也被谪睦州,道经苕溪,在朋友招饮的宴会上写了这首词。②长沙:指汉代贾谊谪迁长沙。

1.“鸟向平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这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全词,简析“独恨长沙谪去”一句中“恨”的内涵。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①,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①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代指古筝。

1.请赏析“整翠鬟”与“频相顾”两个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

2.本诗表现手法多样,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柳初新①

□柳 永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②。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树,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③、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偏九陌、相将游冶④。聚香尘、宝鞍骄马。

[注]①此词为作者于景佑元年(1034年)中进士时所作。②杓:(biā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亚:低俯、低垂。③尧阶:喻宫廷。新郎君:唐宋时称新考中的进士为新郎君。④羽迁鳞化:道士成仙称为羽化,鱼变为龙称为鳞化。九陌:指京城的大道。相将:相共,相随。

1.“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之。

答:

2.词作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呢?试作简要概括。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竹马子

□柳 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①。对雌霓②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③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④,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①烟渚:烟雾弥漫的水中小岛。②雌霓:古代传说,虹出现时成双成对,其颜色鲜艳为雄,颜色暗淡为雌。又说,雄称“虹”,雌称“霓”。③素商:秋天。④神京:指南宋都城汴梁(即今开封)。

1.柳永作词最善于使用虚实手法,此词可见一斑,那么,请你分析他这首词作是如何使用虚实相生手法的。

答:

2.在这首词作中,词人择取了哪些意象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八六子①

□秦 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②。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③,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④、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⑤,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②刬:同“铲”。③袂红:红袖,指女子,情人。④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⑤销凝:消魂凝恨。

1.词作的下阕开头句有什么巧妙之处呢?请简析之。

答:

2.这首词语言上有何特色?全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①。重来故人不见②,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③。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④,凭栏目送飞鸿。

[注]①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②故人:指戴复古的亡妻(即后娶之妻)。③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④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在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1.在词的上阕中,有这样的用词“一点”“十年”,既然是“一点闲愁”为何又“十年不断”,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答:

2.在词的下阕中,有一个细节写得非常好,你认为是哪个细节呢?为什么好呢?请简要分析。

上一篇:提出五个坚持理论下一篇: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