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升本

2024-10-24

教育学专升本(精选8篇)

教育学专升本 篇1

名词解释 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家庭、社会和学校里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着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需。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的目的:简单地讲,教育目的是指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课程:课程的概念至今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广义的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活动。

狭义的教学:;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组织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材料、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一般认为,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本书所讲的德育,一般即指学校德育)

①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式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的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

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② 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裎,从而使其养成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形式考试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面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斯宾塞)。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是指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指由需要、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

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个部分。

陶冶与美育: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强替代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陶冶指路教育创设和利用有意义的情境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③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智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④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教育和管理两大功能。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⑤ 产婆术: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寻求真理。这各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方式被称为“产婆术”。

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身心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德育的多端性:德育的多端性指德育过和有多种开端,不一定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慎独: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任意妄为。

⑥ 学制:学制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级种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美育:美育指教师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式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电化教学:电化教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j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裸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道德休养法:道德休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

⑦ 学科课程论: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写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式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价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

⑧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⑨ 活动课程论: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⑾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目标就是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继续和发展。

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指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⑿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的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道德品质水平,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方法。

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产物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裎,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⒁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内容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家时期善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在总概括。

⒃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它是教育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学科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和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强制性。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的要求。它是教学裎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育学专升本 篇2

一专升本教育存在的缺点

传统专升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补”。认为专科阶段欠缺的课程与能力, 只要在本科教育阶段补充一下就够。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对专科阶段知识的补充。这种思路失之于片面。最后的结果是, 课程设置看起来合理, 体系也全面, 但学生反响不积极, 教学效果甚至是南辕北辙。

此外, 还有一种典型的专升本教学理念是“丢”。教学工作者忽视专科教育, 认为专科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 有别于带有精英性的本科教育。所以, 教学活动依照传统的本科教育方式开展。在有限的两年内完成统招本科四年的教学活动, 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囫囵吞枣、力不从心。不仅本科教育没有开花结果, 可能还对学生专科原有的专业性知识造成冲击。

笔者认为, 正确的专升本教学理念应是承上启下的思维方式, 深入分析专科教育的所长和薄弱点, 找出专科和本科教育的主要矛盾和本质差距再进行因材施教。同时, 充分利用专科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进行有效补充和升华。从而使专升本的学生毕业后, 应同时具有本科生的“全”, 也具有专科生的“专”, 具有统招本科生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同时又能在专业性领域成为实用性很强的人才。

在中国专科生的生源主要是在高考选拔体系中成绩相对弱一些的考生。而中国中学阶段的教育注重的是理论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为大学阶段的教育打底子。其特点是非常重视知识的层次性和储备量, 能力上注重表述、提取、分析和归纳, 思维结构上非常注重抽象化和逻辑性。

专科生在大学入校时, 上述的知识能力储备相对本科生欠缺, 而入校后专业性强的培养模式, 又会导致与本科生在这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现场工程师”式的实用性人才, 进入社会后是按照技能专业人才的模式发展的。而本科教育则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建立足够的知识能力储备和知识层次体系, 进入社会可塑性强或继续强化深造步入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专科生的特点

笔者通过调研, 发现在知识技能体系和思维方式上, 专科生大体具有以下特点:

对于教育的认知方面, 专科生更加注重实践性操作。相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他们对专业课的认知要高于本科生。

对于知识的储备方面, 大部分专科生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当被问及某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设置时, 受访的73%的学生不能系统地阐述课程章节之间的关联和逻辑性, 只能表述比较具体的课程内容, 欠缺宏观性和系统性, 而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则强。随着学历的增高, 对于课程体系结构的理解深度明显增加。笔者请访问者讲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收获, 大部分专科生只是认为该课程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有一定作用。而访谈的本科生有相当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除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外, 还能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对于工科学生则是一个有效的思维和品位补充。

在思维的培养方面:专科生非常注重于“怎么做”, 而本科生注重“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最好”这样一个思维进程。专科生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 在简单的计划和分析后, 便开始着手解决问题;而本科生面对问题, 会先进行调研、资料收集和多角度分析, 然后开始解决问题, 随后进行一定的总结、归纳和改进, 付诸文档。

三完善专升本教育模式的策略

基于以上的学生特点, 笔者认为在专升本的教学心理上, 应该有的放矢, 抓住主要矛盾。

本科生的教学是一种“瀑布式”模式, 前期会安排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专业基础课打基础。而专科生的基础课比例大大降低, 课程广度和深度都不能与本科生相提并论。笔者曾调查某重点高校的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 发现公共基础课程中如大学语文、法律、科学辩证法、心理学等课程都有涉及, 而专业基础课程有些甚至涉及电路、通信、材料、机械相关的专业课程。由此可见, 本科教育大而全, 而该校计算机专科的课程设计, 不仅课程种类和数量大打折扣, 很多教学内容也是泛泛而谈。

作为本科教育的“瀑布式”模式, 在一个课程点讲解时, 遵循“背景—概念—推理—法则”模式, 环环相扣、紧密有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要求学生必须基础扎实, 一旦前面落下, 后面就不知所云。这种教学模式明显不适用于专升本的学生。首先他们的知识认知更注重实用性, 本能地排斥很多的背景、概念和推理。其次, 这种冗长而紧密耦合的教学设置与专科生的思维明显相矛盾, 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专科生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方法, 而不是问题本身和背景。从思维的角度来讲, 深入分析问题的背景、提取理论、演绎问题, 其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甚至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 “瀑布式”的教学模式明显不适用于专升本学生, 而应采用一种迭代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不从概念背景出发, 直接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分析问题、引出概念、回溯背景。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概念和背景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时, 最好是一个具体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由点到面, 衍生出问题的全景图。

综上所述, 充分认识专升本学生特点及其知识构成和思维定式,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从而建立起专升本教育的独特理念、培养渠道和教学体系, 进而实现平滑过渡和升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春年、王立群.对全日制“专升本”学历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 2007 (9)

教育学专升本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专升本 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部份省市开展了高职院校在校或毕业的学生升本科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专升本)的探索和实践。选拔优秀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受到了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及社会的欢迎,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高职教育的就业教育性质与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属性,又能满足部分学生希望继续深造的愿望,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高职“专升本”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符合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被确定为现代教育理念,如何把理念贯穿到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专升本”这一教育形式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精神,体现终身教育的积极探索,也是建立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最关键性桥梁。[1]

(二)符合社会发展和高教结构调整的需要

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层次上移,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给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类型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向更高层次延伸。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行用人制度、就业制度的改变,家庭、社会都要求专科生通过提高学习层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科生比任何同龄人有着更强的升学欲望。“专升本”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和高教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三)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也经历了由专科向本科延伸的过程。如美国在1969年开始授予职业技术学位;英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以多级职业资格证书取代各级学历(学位)证书,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机会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德国、法国、韩国等也都分别建立了类似的学位授予体制;我国台湾地区自1974年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目前已发展成为上至硕士及博士等的多层次技术教育体系。综合来看,世界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普遍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并且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基本接近同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之半,同时他们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正朝着高层次、复合化方向转移。[2]

(四)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的改善

“专升本”满足了受教育者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在过去,学生只要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人生的目标就基本完成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即使是高职高专学生也是如此。“专升本”为高职高专学生树立了高考后的又一奋斗目标,从而使他们更佳刻苦攻读,这在客观上的确也起到了提升学风的作用。

(五)有利于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生存空间

高职高专的实际社会地位不是很高,很多家长都不愿让孩子就读这类院校。比如,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抱着“怎么也要上个本科”的想法,甚至部分估分较低的考生也根本不考虑填报高职高专志愿,直接准备复读。在普通本科院校一再扩招但录取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下,“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继续求学发展的明智选择,这样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困难,也有利于我国高职高专这一教育层次的发展。

二、高职“专升本”的实施引发的问题

(一)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一定冲击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表明了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是未来人才队伍的主要增量来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和技术支撑。高职教育的定位取向和发展空间不同于普通教育,两类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力结构、智力类型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培养方法、培养目标不同。目前专升本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升的是学科教育体系,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专升本以放弃专科阶段职业教育为代价。二是专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范畴,导致了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加剧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失调。[3]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在一些学校充当了类似“高考指挥棒”的角色,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有的学生把“专升本”考试和学习看得很重, 却忽视自己专科专业的学习和考试,降低了对实践、实训环节学习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把提高升本率看作是重要的形象工程,而不是把精力投入到办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上,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4]

(三)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存在知识结构衔接不畅问题

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有过类似的基础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后存在前后课程知识无法衔接的问题,最终达不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方面理论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缩水或走样,在接受具有合格教学质量的职业教育的权益方面得不到保障,使得这部分高职学生毕业时的市场竞争力、个人对回报率的预测值等大打折扣。

三、完善高职“专升本”制度的对策思考

针对“专升本”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2月出台了一项政策并以通知形式下发到各省市,《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同时严格规定普通专升本学生的学费标准,各高校不得借专升本的名义进行高收费、乱收费等等。[5]旨在规范管理,但压缩“专升本”录取率并给出一个5%的限制,笔者认为不应单纯强调控制规模或压缩比例,而应合理疏导,指明方向。

(一)坚持高职培养目标,建立“专升本”疏导机制

现行“专升本”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过于注重升本考试,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应考准备上,不能完整学习学业,有的甚至不参加实习实训活动。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也不得不削弱职业技术课程,以应付学生“升本”的需要。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偏离高职教育方向。因此,要解决好“专升本”的问题,理智的态度是“疏导”而不是“堵塞”。第一,高职院校要保证学生能获得“必要”、“够用”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要求专升本的高职生,全面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必须参加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三,抓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增加就业吸引力。要降低专升本的热潮,关键是在扩大就业率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只有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就业生和升学生的正态分布。

(二)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发挥有利的导向作用

现行高职“专升本”的选拔办法是统一考试录取。所考知识应当都是高职阶段必需掌握,所有高职生应知应会的,不至于加重学习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升本考试的选拔导向作用,可从如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合理把握试题难易程度,减轻考生压力,使其能安心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必要的实践环节。二是注意考察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考试科目上,如有可能,还应增加技能测试。三是改革考试选拔形式,实行学校推荐加考试的选拔办法。凡申请升本的高职生须经所在学校推荐方可报名参加考试。所在学校须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包括课程学习情况,特别是实践环节完成情况,择优推荐。

(三)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度发展本研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的主观状制约着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在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在中专、大专水平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学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如果把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只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落榜生”的渠道,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如何发展本研高职教育呢?第一,加快专业学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步伐,试行高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打通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间的通道,促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第二,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第三,积极扶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允许一些具有一定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比较突出,积累了较多的办学经验,可以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的,发展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实现自我循环。

总之,“专升本”教育有利于劳动者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利于符合型高层次高职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形式和办学效果应当得到肯定。然而这一教育形式目前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应当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合理引导,改革现行的“专升本”制度,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鲍 洁 高职“专升本”课程衔接的分析与探讨[J].职业术教育(教科版),2003(31):39~41.

[2] 张 劲,陈小亚.高职"专升本"教育的需求分析与实施方案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3):22~25.

[3] 陈和良.对高职学生专升本“热”的冷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47~50.

[4] 周国平.对调整“专升本”政策的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6,5(4):53~56.

[5] 教育部.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N].京华日报.2006-02-16

教育学专升本 篇4

2009年教育学试题

一、填空题(共5分/每小题1分)

l.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教育。而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

2.《 》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原理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3.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科课程理论获得了重要发展,主要有: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主义课程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课程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课程理论。

4.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以()为中心,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

5.()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本的正式组织,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二、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张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格赛尔 B.赫尔巴特 C.华生 D.霍尔

2.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B.既从事智力劳动又从体力力劳动 C.接受农民、工人再教育 D.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巴班斯基 C.维果斯基 D.卢梭

4.“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5. 提倡终身教育的学者是法国的()。

A.朗格朗 B.斯金纳 C.布卢姆 D.赞可夫

6.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在德育过程中运用的()。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7.强调“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杜威 C.康德 D.马卡连柯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初等教育

9.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的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时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10.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5分)1.教育目的 2.班级授课制

四、简答题

1.简答课程的基本类型。

五、论述题(15分)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请结合我国中小学实际,谈谈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2009年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学校教育 2.学记 3.结构 4.教学 5.班级

二、选择题

1、C

2、D

3、B

4、D

5、A

6、B

7、A

8、C

9、C

10、D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问题。2.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四、简答题

1.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按照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划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①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的课程。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②综合课程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③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五、论述题

⑴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心理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⑵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其实现途径是交往和对话。具体构建策略: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发展个别差异性显著,需要教师对其了解与研究,构建师生关系。

②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将学生视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主体性、创造性、责权主体的整体。

③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学专升本 篇5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事关每位师范生的职业修养。教育学是为师范生在未来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师范生学习其他教育课程的基础科目。

(二)基本要求

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学习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1、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内容、理论体系、要求及发展历史。

2、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理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及教学、德育等的具体规律。

3、巩固教育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培养学生教育实践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经验,提高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4、教育学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材及参考书目

无指定教材和参考书。

三、课程考核内容:

模块一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第一次课,教师学生互不了解,相互介绍认识;课程介绍,使学生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内容、研究学习方法与意义。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学生要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内容框架有个基本的了解, 能够认识到未来教师与学习教育学的关系,从而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也提升从师的信心。

教学重点:教育学产生与发展阶段,研究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明了教育的概念和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学说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起源论观点,能够在探讨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教育具有不同特点的过程中,概括出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属性,学会洞察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教学难点:教育的起源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二、古代社会教育

三、现代社会教育

四、教育的本质 第三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做到明晰教育制度、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等概念,能够理解教育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从事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职业情感和信心。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义务教育 教学难点:教育制度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概念

二、确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三、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四、国内外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第三节 小学教育及其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二、义务教育

模块二 教育与社会

第四章 教育的功能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教育功能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表现,认识到社会、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性,从而更好地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教学重点: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学难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与类型

二、教育功能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三、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该做到掌握各个层次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了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和表述,勇于做一个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教学重点:我国的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育目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我国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第六章 教育法律法规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未来教师能够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能够依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权利与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行为现象、学生行为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 教学难点:对教育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类别和内容

一、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类别

二、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

第二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一、教育基本政策

二、义务教育

三、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 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法》

二、《教师资格条例》

第四节 学生的权利及保护

一、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及内容

二、学生的合法权利

模块三 教育教学要素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做到明晰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概念,明晰课程的不同类型及制定课程的依据;掌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深思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进展,进而学会搜索最新版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阅读与思考。

教学重点:课程概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学难点:课程设计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及种类

二、制约课程的因素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及结构

二、课程评价及类型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评价过程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世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

三、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章 教师

教学目标:明了教师职业的职业特征,掌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产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感,为未来做合格教师作充分准备.教学重点: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教学难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教师概述

一、教师概念

二、教师充当的社会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人格素养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班主任工作条例

第九章 学生

教学目标:掌握作为教育对象——学生的基本属性, 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站在管理学生的角度,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对学生的管理 教学难点:学生的本质属性 授课时数:4课时 第一节 学生概述

一、学生的概念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

三、教师的学生观及师生关系 第二节 对学生的管理

一、班级概念与班级管理(班级概述,班级管理)

二、学生活动管理(班级活动,课外活动)

模块四 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章 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明白“教书育人”四个字不可分割的道理,明白教育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依据德育规律、遵循德育原则、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和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也学会挖掘艺术、自然、社会、教学中的种种因素进行美育。

教学重点:德育过程,德育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德育过程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过程

三、德育原则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 美育

一、美育概述

二、美育过程

第十一章 教学活动(上)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明白教学工作实施的基本程序及其操作方法;掌握教学设计、教学价的理论与基本知识,学会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能够模拟设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板书,能够模拟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教学工作地位,教学过程,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的规律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学工作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及地位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念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概念

二、国内外教学模式简介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类型

第十二章 教学活动(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学生不仅应对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一系列名词、概念、规律、理论、要求、表现等有清晰的认识,还要学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理论、规范、方法等等,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准备。

教学重点:教学工作基本程序,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第二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案设计

三、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内容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评价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题 篇6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l一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是

A.《教学论》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学记》 ( )

2.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是

A.《教育诗》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教育学》 D.《国民教育》 ( )

3.学校体育的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运动竞赛 B.课外活动 C.早操 D.体育课 ( )

4.下列内容不属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是

A.教育内容 B.图书馆 C.办学体制 D.教育领导体制 ( )

5.教师要有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服装整洁 B.举止端庄 C.谈吐文雅 D.言行一致 ( )

6.下列主张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开而弗达 D.学而思之 ( )

7.中小学最基本、最有效的德育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读书 ( )

8.“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巩固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 )

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培养班级体 B.教好学生 C.了解学生 D.带好班级 ( )

10.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考核法 B.问卷法 C.测量法 D.观察法 ( )

11.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是

A.间接式与主导式

B.主体式与创造式

C.启发式与注入式

D.主体式与主导式 ( )

12.《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主张是现代教学中的

A.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集体主义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 )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1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之处。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6.美育的意义是什么?

17.德育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教育学专升本 篇7

从2004年开始, 甘肃省教育厅、省自考委面向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学习考试试点工作 (以下简称自考“专升本”) , 即高职高专院校可组织学有余力的在校普通专科学生报考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自学考试本科段或独立本科段专业, 通过学习与考试, 按规定获得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的学历层次与综合素质, 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 延缓就业压力;进一步挖掘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 提高高等教育供给水平, 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全省专科层次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资源, 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发挥普通高校在自学考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优势, 促进自学考试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甘肃省教育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从2000年至2010年,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从8.2万人上升为49.5万人, 高等教育各类在校学生总数从17.7万人上升到67.5万人[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6.7%提高到22.0%[2]。虽然如此, 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没有接受过全日制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在日益扩大。同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加大, 而甘肃省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 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模和结构等, 都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状况下, 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学习形式灵活、高度开放、工学矛盾少、学习费用低等独特优势,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和机会, 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性的原则。从1984年甘肃省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来, 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5万名毕业生, 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了2.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省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 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增强了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活力, 为推进全省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全国来看, 高校的持续扩招、教育手段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飞快发展, 使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自学考试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学考试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机遇。近年来, 甘肃省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从7所增长到21所, 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60%, 年招生人数超过4万人, 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1.9万人增长到13.0万人, 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35%, 撑起了甘肃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增长,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对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愿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面对教育困境和新的形势, 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制度, 应不断发挥开放性、灵活性的优势, 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 不断拓展教育职能,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便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需求, 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自考“专升本”是自学考试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 它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自学考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的意义

2.1 开展自考“专升本”是自学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 自学考试必须立足于改革创新, 不断完善考试制度,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 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的特点和优势, 积极探索并扩大服务领域, 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 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应主动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是自学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对自学考试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是自学考试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实现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具体体现。

2.2 举办自考“专升本”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长线自考中, 互动角色只有两个:本科院校和自考生。而在自考“专升本”制度中, 参与者变为3个:主考院校、高职院校、自考生。自考“专升本”工作首次将高职高专院校引入自考大家庭, 并尝试让高职高专院校在主考院校的帮助下, 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工作中占主体地位[3]。高职高专院校借助自考“专升本”助学工作平台, 依托主考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经验, 在不影响专科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探索和积累本科层次教育办学经验, 这对高职高专院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挖掘办学潜力, 激发办学活力, 加快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学术和管理水平, 增强办学实力等,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也使高职高专院校在稳定生源、提升办学声誉、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受益匪浅。这些必将为高职高专院校今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办学层次奠定基础。

2.3 参加自考“专升本”是专科在校学生自身发展难得的机遇

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 无论是高职高专教育还是自学考试本科教育, 都是学生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不只是就业谋生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 能够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基础好、学有余力的优秀在校学生有机会发挥聪明才智、激发自身潜质、自由选择学习、自主设计今后的发展规划,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参加自考“专升本”已经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专本套读”、提升学历层次的唯一途径, 是专科学生寻求自身发展难得的机遇。自学考试强调考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 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5], 也将使参加自学考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校开展的学习绩效问卷调查显示, 参加自考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计划性强于其他学生。从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方面来看, 在校学生参加自考“专升本”较社会长线考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在专业考试计划和学校助学教学计划中对实践环节技能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安排, 同时, 自考“专升本”学生与普通大专在校生共享专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 甚至能够争取到比主考院校更加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 高职高专院校将围绕主考院校实践性环节技能考核目标要求, 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对学生论文写作训练和毕业论文进行指导,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所以,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来说, 在确保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拓展, 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

3 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3.1 调整考试计划, 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高职高专在校生参加的自考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 (考试计划) 与社会长线自考同层次、同专业教学计划完全相同。由于课程设置和结构的不同, 使专、本科教学计划可能存在较多不协调的地方, 或者由于统考课考试时间的限制, 使专、本科课程相互衔接和教学安排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导致出现自考本科课程统考时间与专科同门课程开课时间倒置, 专、本科同门课程同时开课, 两门课程考试时间发生冲突等现象。

要实现高职高专课程与自考本科课程的有机衔接, 需要在省级自考主管部门的主持下, 对面向高职高专在校生开展的自考本科教育考试计划、课程设置和结构进行论证和适当调整, 在保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要求的前提下, 力求实现专、本科课程的有机衔接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 避免“专、本衔接”教育教学脱节, 减少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 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另外, 也可以酌情在自考本科课程体系中开设一定学分的选修课程,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特长发挥的宽松的学习空间。

3.2 健全工作机制, 发挥主考院校作用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举办本科教育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办学经验不足, 师资力量、学科水平、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 学校应在省级自考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主持下, 深入开展调研, 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强化工作职能, 通过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 充分调动主考院校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切实发挥主考院校的主导作用, 从而落实学校对自考“专升本”办学的指导和督导责任, 做好“传、帮、带”工作。具体体现在:一是指导高职高专院校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试点专业建设;二是发扬主考院校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开展教学示范和学术指导, 发挥教学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三是履行教学运行和质量监管职能;四是对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自考本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五是传播本科教育校园文化。

3.3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促进自考生就业工作

目前甘肃省出台的针对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不多, 以高职高专院校自考“专升本”的毕业生为例来说, 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 自考毕业生还不能享受申请办理本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待遇。虽然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学习拿到了自考本科毕业证, 但就业单位需要的依然是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

自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乎自学考试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省、市自考主管部门应该从广大考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 积极开展促进自考生就业的工作, 以“出口”带动“入口”, 以推动自考事业的发展。自考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保持与地方人事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 通过制订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为自学考试毕业生开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并把就业指导工作日常化;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及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要切实做好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及时向自考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择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 指导和推动自考毕业生的就业。

摘要:甘肃省在高职高专院校推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学习考试试点工作 (以下简称自考“专升本”) 是自学考试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与创新, 它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就业能力创造了条件, 为自学考试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分析自考“专升本”制度出台的背景, 阐述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的意义, 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自考“专升本”,考试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在校学生来源情况 (总计) [EB/OL].2012-11-4, http://www.cnoea.ong/newsview.asp?id=154&BigClass=教育统计.

[2]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通知[S].2010.

[3]刘任熊.综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制度[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2) :49-51.

[4]郭华.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与自考本科教育衔接的研究[J].成人教育, 2007 (12) :33-34.

教育学专升本 篇8

出席会议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通报,2013年教育部组织了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明确引导国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主要途径,并召开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气会。上海、山东、江苏、天津已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整体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所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因为自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高校有640多所,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的55%左右。其中,一大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

与此同步发展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到2013年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达到1266所,其中在2006年至2008年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校,2010年又启动了100所国家骨干高职校建设工程,办学水平与实力超过了部分地方本科高校。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等于大家都办本科,去追求学历与层次。”教育部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高职校:一是不要误读改革的思路,二是要坚持教育改革正确方向;三是办职业教育不等于低人一等。

教育部不同意高职院校“升本”,但是鼓励国家示范(骨干)高职校在有社会需求与学生愿望的前提下,通过课程体系衔接做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今年内发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破解升格与升级的困惑,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

加快地方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则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是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家顶层设计,出台改革试点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制定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其次是推动省级政府制定试点实施方案,落实招生计划、财政拨款等支持政策措施。在省级试点的基础上,遴选若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范围。

第三是抓紧研究制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设置标准、专业标准、教师标准、办学条件标准、评估标准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标准体系,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上一篇:洒满爱的小路 - 六年级关于爱的作文下一篇:2023年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