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故事

2024-07-18

宋濂的故事(共4篇)

宋濂的故事 篇1

尊敬的宋濂先生:

您好!

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的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我很敬仰您的学习热情以及刻苦学习的经历。

我现在的学习成绩平平,学习起来没一点动力,有时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时我还会认为学习枯燥无味。虽然一在的条件比你们那时好得多,可是我的学习热情仅是你的百分之几而已,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家里的作文书我都快翻烂了,可我远没有你那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的精神,最多也是借点小说呀什么的杂书。

我现在很想进步,很想努力起来,可我不敢像你一样“余力侍左右,援疑质理,府身倾耳以请”,因为我怕“或遇其叱咄”,而且要“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我就是这样有时候遇到问题不敢问老师,所以让问题一直积累下去或请教同学,你的“胆大”让我钦佩,我也会慢慢的变得“胆大”的。

这几天温度不断高升,我们班的空调和一个风扇(现在的制冷用品)都坏了,同学们每天埋怨天气热。上课有多部分同学都用本子扇,这可比不上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现在我们的同学穿的一个比一个时髦,攀比之风也是盛行,所以我们学校让每个学生都穿校服,可同学们都不喜欢。您的.“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种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精神更是让人为之叹服。

你年轻时求学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不仅勉励了与生,而且随着序文流传千里,勉励了不知多少的人,他们都被您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染着。

此致

敬礼!

宋濂的故事 篇2

宋濂生于1310年, 卒于1381年, 字景濂, 号潜溪, 祖籍婺州浦江, 也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浦江。宋濂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 吴莱、柳贯和黄溍等都是他的老师。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婺州, 任命宋濂为五经师, 让其担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师等职位。后来他又参与编纂《元史》。由于胡惟庸案宋濂受牵连, 被贬到茂州, 结果在去茂州的路上得病而死, 谥号为文宪。宋濂具有非常渊博的学问, 精通礼乐, 擅长古文, 明朝有很多典章制度都由宋濂起草, 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封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 对明朝礼乐制度的形成以及封建统治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宋濂的教育生涯

宋濂在25岁时接替老师吴莱主讲东明精舍, 东明精舍位于上海浦江县城东边的东明山中, 由元朝初年郑德璋创办。郑氏家族中年龄在16岁以上的子弟在东明精舍读书学习。宋濂在东明精舍的众多老师当中是最著名的一位;他参与政事之后, 并没有忙于官场上的政务而懈怠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洪武六年也就是1373年的正月, 所有的举人抵达京城, 明太祖朱元璋想从中选择可造之材在宫里的文华堂继续学习, 让宋濂等当他们的老师。1360年, 朱元璋让宋濂担任江南儒学提举一职, 让其教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学习经学[1]。洪武五年的时候宋濂开始担任太子赞善大夫一职, 这就使他太子师的身份比以前更加明确了。宋濂长期在明太祖身边, 朱元璋总让宋濂给他讲儒家思想, 以辅助自己治理国家, 相当于他的顾问, 但事实上可以称作帝王之师。同时, 经常有慕名来拜宋濂为师的人, 他都一一接纳。综上所述, 宋濂这一生的教育生涯可以说平淡但不平凡。他这一生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三、宋濂的教育理念

宋濂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 在教学实践中积攒了很多经验, 这些在他撰写的文集中都有所体现, 主要有下面几点。

1. 教育为先。

宋濂认为“国家颁布的法令能限制百姓为非作歹, 但是教化却能提高百姓的修养和道德水平让他们自己都不忍心为非作歹。教育还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在这方面它是无可替代的”[2]。所以说教育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拿教育与国家政令二者相比较的话, 必须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在《长洲练氏义塾记》一书中可以看出他因为吴郡长洲县创办了练氏私塾感到非常高兴, 还阐述了重视教育的好处:不能正确地给养会让百姓贫困, 如果不施行教育的话就会让百姓成为暴民。百姓贫困就会沦为盗贼, 暴力的话就会成为邪恶的势力, 两者都会导致乱世的形成。从宋濂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深刻地理解到了教育的意义, 而且他还觉得教育能够移风易俗, 教化百姓, 因此他希望并鼓励朝廷能重视并积极发展教育。

2. 以儒家思想为教育之本。

宋濂是明朝初期儒学大家, 明末人谈迁评价他:“依靠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学素养来给教育事业做贡献, 堪称明朝儒学家之首。”宋濂读过很多孔孟之书, 推崇宋朝周敦颐、程颖、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朱熹、张拭、吕祖谦等著名的理学九贤, 尤其喜欢周敦颐、二程和朱熹。他觉得, 朱熹在理学方面颇有造诣。儒家的“六经”是他教学的主要教材[3]。由于《左传》是散文类的历史史书, 不方便记忆, 所以他为了让太子能够更好地记忆这本书, 把其中的内容按照国别整理出来, 条理十分清晰, 并取名为《春秋本末》。此外, 宋濂也非常喜欢《尚书》, 他告诉明太祖里面的《尧典》和《皋陶漠》等篇章可以帮助帝王治理国家, 道理和方法都很清晰全面, 希望朱元璋能细心地看一看。宋濂经常用儒家的礼仪规范和伦理道德来教导自己的学生, 推崇“内圣外王”的道理, 让学生努力做到“治心”、“养心”、“去欲”、“持敬”, 注重惩恶扬善, 分清是非, 强调“忠义”和“忠于国家, 报效国家”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与当时明朝封建社会的思想形态非常符合, 可以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事实上, 在当时也属于一种时尚先进的思想。

3. 重视教师的作用。

宋濂认为老师的责任非常重要, 他在《题永新县令乌继善文集后》一文中提到:世界上的学者肯定受过老师的教育, 虽然各种技工技艺微小但肯定是被人教会的, 然后才能自己领会到其中的奥秘, 更何况学习文化的人, 发掘出文化的奥秘, 横贯古今, 如果没有老师传授, 怎么能猜测到其变幻莫测的奥秘呢?后来他又在《答郡守聘五经师书》一文中把教授的地位提高了一层, 说老师与国家政治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曾说:如果想让学习之风兴起就要靠通晓经书, 而通晓经书又得依靠好的老师。只有得到好的老师才能造就出国家的栋梁之才, 才能在口耳相传中做到移风易俗, 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就会使政治衰微[4]。因为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 所以对于教师资格就应该非常严格才对。宋濂在《送翁好古教授广州序》一文中说:不能轻易地区分别人, 要用严格的制度规则交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考察他人。但是现在朝廷遵循三代的典章制度来治理国家, 人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礼乐射数, 等到升入大学的时候已经通晓了治人的道理, 而且在选择老师的时候非常谨慎。在府上聘用一位老师, 一定得考察他的经义, 考察合格之后再用白银聘用他, 让他担任教师的职位, 三年之后如果真有所成的话就承认他是真正的教师。这样也有利于朝廷的利益。宋濂担任过很多与文化教育有关的官职, 堪称“文臣之首”, 明朝很多的文化制度, 包括科举选拔制度的制定都由他来负责。除此之外, 宋濂在《送会稽景德辉教授乡郡序》一文中说到教师应该把国家的好的地方教给国家的百姓子民, 这样一来才能让百姓了解自己的国家。所以他用自己的言辞来改变人, 用自己的教学来教化人, 做到人人相亲相爱, 恩义两全, 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有利于天下太平。他感叹道:不立师道已经很久了, 我探求其中的原因, 后代人拘泥于选拔的严格, 通常都聘用异邦人做老师, 这样的状况很难改变, 而且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容易沟通啊。他的这种慨叹虽然不是针对明朝发的, 但其主张是很有道理的。本地人之间有共同的生活环境, 沟通起来就很容易了, 这样教育也就能很好地进行下去。实际上宋濂的意思是, 作为老师应该具有和蔼可亲的性格。

4. 提倡、实行启发、劝勉式教育。

宋濂曾说, 要用启迪、亲切的方法来给学生讲授儒家教义, 让心与理相通, 事情本身跟自己内心不相悖, 这样即使是普通的人也能成才。换种说法就是作为老师要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 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做到从容求索、深入体味并彻底消化吸收。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先进的教学方法, 能让学生把死气沉沉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 变被动为主动。对学生进行劝勉式的教育, 也就是说多夸奖学生、对学生少一点批评, 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5]。宋濂推崇道德文章, 做人十分谦和, 从来不摆老师架子, 而是和蔼可亲, 很有亲和力。我们从宋濂写过的文章中就能看出, 有很多都是专门给他的学生写的。他根据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 对他们进行劝勉。例如, 对太学生马君则的勉励之词是:小时候对学习甚是用心, 可以说是喜欢学习的人。宋濂还为马君则撰写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 专门谈到了“为学之难”的问题, 劝勉马生好好学习。还有太学生金文举善于交友, 看见有才之人, 恐怕有事儿的时候不来, 所以宋濂专门为他写了《送会稽金生序》一文, 告诉他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点, 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告诉世人应该倍加珍惜金文举这位有才之人。他在《赠吴府伴读陈生孟阳序》一文中, 称赞陈生追求内心修养, 淡泊名利;在《送吴仲实还金溪序》一文中, 表扬吴生谦虚谨慎的做人做事方法。

5. 讲究教、学方法。

宋濂说教学一定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 懂得变通。好比木材和铁器之类的东西, 要根据它们不同的材质与大小形状对其进行加工, 不能“一视同仁”。同样的道理, 对待学生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按照学生们各自的学问深浅、性格偏好以及资质基础等方面对他们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讲解。宋濂非常重视对教育对象进行研究, 以此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 根据学生们的客观事实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这就遵循了科学的教学规律。

至于怎样去学, 宋濂也有自己的想法。在《静学斋记》一文中, 他把孔明当做例子, 提出学习的时候应该专注, 不能被外在的环境干扰。在这篇文章里, 宋濂还指出了学风问题, 他说行动胜于言辞, 要不断地把理论付诸实践, 千万不能天天夸夸其谈。在《萝山杂言·之六》一文中, 宋濂劝勉学生学习必须专一;在《龙门子凝道记———士有微第七》一文里, 他通过寓言的形式劝诫学生, 为人处世一定得谦虚谨慎, 不能自高自大, 目中无人。上述这些观点, 既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又能教会学生更好地去读书, 对当今教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首先对宋濂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之后对宋濂平淡但不平凡的教育生涯进行了阐述。最后文章分别从宋濂对待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的作用等方面对宋濂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明代教育家,宋濂,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谢其祥.论宋濂对朱元璋父子的教育与辅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8) .

[2]向燕南.宋濂的史学思想[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3]徐永明.宋濂与戴良友谊变异探微[J].南京师大学报, 2007 (2)

[4]郑先彬.醇深演迤古雅雄丽——宋濂寓言创作特色谈[J].云南电大学报, 2007 (3) .

宋濂的遭遇 篇3

宋濂在明朝,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学问渊博,文才出众,朝廷重要文告,大都出于他的手笔。他的文名,远播国外。外国使者来中国,都要问候宋先生平安。高丽、安南、日本的使臣,一到中国,就要购求他的文集。日本国内刻印他的《潜溪集》。他所写赠送高丽、安南使臣和为日本高僧写的文章,现都保存在他的文集里。他担任《元史》总裁,这部历史虽然成于众手,编写仓促,存在很多缺点,但仍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著作。现存的《宋文宪公全集》,内容广博,文笔雄健,前人评为“辞韵沈郁,体裁严简”,是明人文集中的重要著作之一。他自少至老,每日手不释书,于学无所不通,不愧是明朝有开创性的大学者、大作家。

宋濂在学术上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经过不断刻苦学习过程的。他曾自述求学从师的艰苦经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他又以自己的学习体会,告诫青年学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说,攀登学术的高峰,并无捷径,只有依靠为学者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这些话都见于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明太祖很器重宋濂的才学,请他做皇太子的老师,并教几个亲王读书。宋濂为人,诚悫谨慎。太祖派人侦察他的行动。一次他宴客,第二天太祖问他,昨天吃酒吗?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他一一从实回答。太祖笑道:“不错,你不欺骗我。”太祖因此信任他。当然,这也说明,太祖开头对他还是不大放心的,不然就不会派密探去监视他了。

因为宋濂受到皇帝恩遇,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做了官。次子宋任中书舍人,长孙宋慎任仪礼序班,都是内廷亲近之职。明太祖很关心这两个年青人,常常教导他们。他对宋濂说:“你为我教导太子、诸王,我也教导你的子孙。”洪武十年,宋濂六十八岁,告老还乡。太祖赠他礼物,祝他长命百岁。此后宋濂每年进京朝见,太祖慰问备至。君臣之间的关系可谓亲厚了。

洪武十三年,发生了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宋慎也牵连进去了。这是叛逆大罪,父祖连坐,宋濂被逮捕解京。太祖并没有念旧情宽恕他,要杀他的头。无人敢营救。马皇后出来讲话了。这位皇后,是历史上少有的贤后,品德高尚,富有同情心,做了许多好事,历史家该给她大书特书。她劝谏明太祖道:“老百姓家为子弟请先生,尚且待之以礼,善始善终,何况天子家的先生呢?宋濂居家,不会知道孙儿的事情。”这话太祖听不进。她陪太祖吃饭,不沾酒肉。太祖问她缘故。她答道:“宋先生快死了,我为宋先生做福事呵!”太祖默然不语,不知是否有所动心,但是放下了筷子。明天下令赦免宋濂,放逐到茂州(今四川茂县)居住。路上,宋濂就死了。宋、宋慎仍都处死。宋濂所受优待,就是免掉杀头。

宋濂借书故事的启示 篇4

宋濂借书故事的启示

勤勉守时的宋濂

大仲马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诚实守信的重要。家境贫寒的宋濂,正是因为讲信用守承诺,大家才愿意把书借给他,他也因此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都要学习宋濂这种诚实守信的精神,并在生活中坚持做到哦。

珍惜学习的机会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案苏教版下一篇:幼儿园教案我会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