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时代我们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2024-10-16

功利时代我们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精选2篇)

功利时代我们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篇1

在功利的时代我们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作者:无锡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马彩红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3日 点击数: 前几天,我的一篇家长会的讲话稿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有家长跟我交流了一些想法,让我受益匪浅。确实,现实中有很多焦虑的家长,除了小升初孩子的家长、初三的家长、高三的家长,还有很多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焦虑。似乎成了这个时代家长的通病。

那位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功利才会焦虑”。这句话给我很多的启发。当我发现家长的焦虑,努力去告诉家长不要焦虑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很好地去思考焦虑背后的原因。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家长为什么焦虑?因为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他们所希望的“成功”。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是为了什么呢?家长爱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很多人认为,家长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是,我觉得,当家长以爱孩子为理由,要求孩子必须获得他们所希望的“成功”时,这种爱就带有了功利的色彩。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些尖锐。但事实确实如此。我始终认为,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能为了所谓的“成功”——譬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论调而命令孩子,甚至强迫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成功观面前,家长变得很焦虑。深究一下焦虑后面的原因,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功利。可以说,越功利,越焦虑。当家长在自家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夸着“别人家的孩子”时,深层次的根源就是家长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让“别人家的家长”脸上有光,而这不就是功利吗?

那位家长接下来又说:“根子是社会评价标准功利化了。”我给他的回复是——“推卸责任”。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明明知道焦虑不好,但还是摆脱不了焦虑?是因为功利。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觉得功利不好,但还是摆脱不了这种价值选择?因为家长觉得社会是功利的,在功利的社会我们别无选择。这样一来,家长就非常心安理得——社会是这样的,别人都这样,我们只能如此。真的是这样吗?社会是由谁构成的?不就是一个一个的个人吗?这个社会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就是很多家长的观念综合而成的吗?我们明明知道这样的价值标准不正确,只因为觉得别人在这样选择,所以我也只好这么选择,不然,我的孩子就会吃亏。这里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家长自己成了自己不认可的价值观念的推波助澜者。其次,为了这个自己并不认可的功利的价值观,放弃了自己的选择。然后安慰自己说,不是我要这样,我也很无奈。明明是自己的责任,还觉得自己没有责任。

十多年前,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今天重新阅读,发现很多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社会越来越功利还是我们越来越糊涂?今天我想说的是——“在功利的时代我们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且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或者说我们还是应该坚守一些东西,不然,我们就会生活得很纠结,很焦虑。

那么选择什么?坚守什么?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中的一段话,说得很好,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她在讲话中还提到,她的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说的话:“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些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想想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喜欢跟怎样的人相处?单位选择员工,家长评价女婿,放在第一位的是什么?我想肯定是人品。因此,家庭教育最根本的应该是要培养一个好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们要坚守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价值选择。明确了这一点,就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当今社会是信息泛滥的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就会迷失方向,就会焦虑纠结。诗人艾略特在一首诗中写着:“我们在信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可见,智慧比知识、比信息更重要。人生需要智慧,做一个好家长也需要智慧。智慧的人善于从整体上地把握事物,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生是一个过程,对人生成败得失的判断,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虑生命的整体。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人生就像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分秒必争只对短跑有意义。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了。这肯定不是我们所要的结局。其实,人生整体上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有了这样的价值判断,在纷纷扰扰的竞争中,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面对,理智选择。

所以,在功利的时代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正如杨东平教授所言: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的选择至关重要。

起码,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悲剧 篇2

其一,这部电影的叙事非常平静,自信而有底气,波澜不惊,故事平而不淡,在平静无波的叙述中,你感觉到有异样的东西,你在等待重重的一击,这种焦虑渐渐累积,加强,直至爆发。

其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这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孩,电影跳脱了年幼无知少女被社会油滑成功男欺骗的俗套,虽然故事本身的层面是俗套,但是它塑造了一个独立,有头脑的女孩。她享受艺术,爵士,向往巴黎,厌恶乏味和无聊,但是她能掌控自己。她拥有的不仅仅是无辜的天真,还有一份少女的自持,和对自己的珍视。

这份珍视让她俨然是不可侵犯的,我最欣赏两人初夜的那一场戏,她一旦发觉不对,立刻要求停下,男主角潜在的男孩心态跳出来,居然要用一只香蕉给她破处,女孩笑着拒绝了,她从这里掌握了两人关系的主动权,她拿香蕉开玩笑,她拒绝叫米妮,她要求得到自己该有的对待:第一次的温柔,珍贵,还有自己已然是一个成年女人的自觉。

其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主题和讨论,时至今日,这仍旧是一个问题:女孩子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所谓的独立,还是为了嫁得更好,更贵?读了大学,变得优秀,进入社会,独当一面,也未必幸福,为什么我们不拿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来学习其他的东西,比如挑选男人?

中午我和玛花纤体的人们讨论这部电影,她们请我来为品牌做小小的示范,女人依然在为这个问题烦恼,争论,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但是我自以为得到了我内心的答案,那就是,学习让我们有尊严。财富不是唯一的权威,所有的财富都在内心忌惮知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懂。

是的,也许学习,变得强大也只是形成了我们的悲剧,但是我们仍旧变得可以选择:起码,我们可以选择独自承受悲剧,或者和另外一个人走进悲剧。

我们还谈到了“剩女”,我从来不同情剩女,我欣赏她们,没有女人真的嫁不出去,只要你肯放低自己,但是你不肯,情愿孤独。

她们有能力孤独,这是了不起的。

其四,我和玛花的女孩有了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都觉得电影的底牌是一个败笔。男人是有妇之夫,这个事情变得无可选择了。最好的讨论应该是女孩是可以选择的,她的最终选择才会变得更有力量。

其五,我喜欢这部电影对每个人物的描写,哪怕是只有一两场戏的小人物。我欣赏对女孩爸爸的描写,最后爸爸给女孩送饼干时说的那些话让我潸然泪下。

还有电影中的其他几个女性角色,代表女人的其他可能:没有权力,暗中有主见却无奈的妈妈,孤独而真诚的女老师,愚蠢,天真而善良的海伦,她是一只快乐的花瓶,以及男主角的妻子。

我喜欢女人之间的关系,她们真切体谅,感同身受,没有嫉妒和构陷。

最好的剧作是准确而微妙,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描写是准确的。

最后说说我的强烈感受:女主角长得好像故事啊!那种少女的甜蜜的脸颊,真的很像~~

(请作者见刊后与本刊联系)

上一篇:超限运输管理下一篇:大学植物学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