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价值

2024-10-02

功利价值(共12篇)

功利价值 篇1

又是一篇呼唤中国教育改革的文章。由于互联网信息发布的随意性, 也许这种文章有杜撰之嫌。但无论真假, 文中所述的思考是客观存在的。在网络上, 类似诟病中国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 常常语出惊人, 受到网民的一致追捧。可问题在于, 每次都将矛头指向“教育”, 而不去客观、全方位地思考中国教育的改良, 就显得断章取义了。

毋庸置疑, 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多, 但中国教育的现状并不完全是教育体制、学校领导和教师所造成的。更多的时候, 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 “冰山”下面的部分也逐渐显露出来, 那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其实更多是由于社会大众对于就学价值观的偏见所致。

从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来讲, 看似领导为了政绩, 校长为了升迁, 实则是这些人被百姓绑架了。因为家长在选择学校时, 总是会选择那些考上北大、清华人数多的重点学校。如果哪一天, 家长选择学校更看重哪所学校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 那么, 领导和校长的“指挥棒”肯定也会换掉。

从大学升学层面来讲, 现在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在能上专科的基础上进一步能上本科, 在能上本科的基础上进一步能上重点大学, 在能上重点大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能上211或985工程的大学, 在能上211或985工程大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能上北大、清华?在这个社会巨大的价值观驱使下, 哪所学校敢“有负众望”?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在高中毕业时有自己的职业取向, 每个家长都能支持孩子自己的职业取向, 进而选择具有专业性的大学, 不难想象, 届时基础教育的境况肯定会更理想。当然, 并不是说教育体制不需要改革, 在民众价值观变革的同时, 教育系统就要提供更多、更具特色和多样性的大学, 而不是现在不分特色地两校独大。

从成功的定义来讲, 中国的家长和学生还停留在科举时代官本位的功利观念中。在科举时代,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这看似是对知识的肯定, 但深究下去, 还是官本位的变相写照。因为在古代, 如果考中秀才, 可以拥有跟朝廷命官相同的特权。如可以免费获得教育资源, 可以见了命官不磕头, 国家还发补贴……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大学毕业生没有了秀才般的特权, 但还是可以自然获得农业户转为供应户的特权。正是在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才形成了考上大学就是成功, 考上名校就是成功的就学价值观。而对于大学毕业后怎么办、找到工作后怎么发展、如何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时感受个体的成就感等与成功密切相关的问题, 由于时效的久远性, 却被人们普遍忽视了。

因此, 国家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完善高校办学模式的同时, 积极引导民众逐渐摈弃既有的、功利的教育价值观, 形成长远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教育价值观, 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功利价值 篇2

体会独处

独处时,你的心最为平静,安静地坐在某个角落,没有喧嚣,也无人打扰,让你远离欲望与诱惑,褪去了凡尘中的虚名与夸饰,你一切的一切最靠近你自己,你的双目会因此澄澈而明亮,于是,你便能看清那个模糊却又最真实的自己。独处使心声复苏,使它颤动而开始凝聚,思想也慢慢从四面八方赶来,它的开始或许微弱,但随着你的思考它会渐渐强烈,缕缕交织,从无形到有形,而你的心也就不再因生活而彷徨。

寻回哀愁

迟子建说:“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有了哀愁,你便拥有了这世界最细腻的情感,那份情感就像是少女腕上的绿丝带,丝软绵长且永远鲜活。你的喜怒哀乐不再只是平常琐事或是所谓新闻,更多的是对自然,对细节,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真正的快乐与轻松是自己寻找的,并不是物质梦想或是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的精神享受,有了哀愁你就有了辨别真正“鲜活”事物的能力。

放下过去

放下过去的一回忆,生活中会遭遇不公,生活上也会遭遇瓶颈,可你总要面对,怀念过去只会让你碌碌度日,回避永远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处于难关时,更要热爱生活,过去的每一天,你做的每一件小事,你所作的所有决定,都在一点点组成你的现在,也许你现在所拥有的,正是过去你所遥不可及的,认清现实,积极度日,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未来的日子里打拼,努力复苏自己。

懂得宽恕

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给了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一颗懂得爱与被爱的心灵,自然懂得什么是宽恕。在这喧闹繁华的世界里,人与人勾心斗角,戴着面具,如何去体味宽恕?充满爱的心灵才是最美的,一个心向美好的人,生活都会眷顾他,因为爱让你懂得用宽恕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草一木,让你摘下面具远离那些无聊的生存斗争,使日益憔悴的心丰满起来。

等待复苏

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一事物都有了加速器,这使得一都变得那么亢奋,人们开始对任何事情都不计过程,偏激地只追求快速呈现的结果,导致一事情变得功利化,丝毫没有注入感情,没有投入又何来回报呢?如果送礼物只是因为必须要送而送出,那就缺失了你精心的准备,对方的期待与惊喜,和你看到对方的欣喜满足,这是任何有效率的结果也换不来的回报,永远不要为了结果而不顾一地减缩你为其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那意味着你会错过许多风景。

浅谈女大学生的功利型价值观 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功利性价值观对策

在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背景下,女性的道德状况将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整体的影响。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后备军,社会未来一代的母亲,作为女性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阵容愈来愈引人注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剧烈变化,东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剧,目前女大学生中功利型价值观问题严重。

一、女大学生的功利型价值观的表现

1、女大学生的功利型恋爱观

爱情是人们彼此之间以互相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它是有性爱、感情、理想、义务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精神生活现象。[1]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应该说,多数学生的恋爱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女大学生的恋爱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其中功利型恋爱观在女大学生中相当普遍。这些女大学生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种思想在女大学生中已较为流行。在爱情与金钱、权力的交易中,将爱情功利化,爱情被贬得一文不值。

2、女大学生的功利型就业观

有些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追求高收入、稳定、清闲的工作岗位,有些女大学生渴望“大跃进”似地实现自身价值及从众随流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那些在功利型就业观指引下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因此而步入歧途,为了自己就业,接受“潜规则”,在金钱名利诱惑之下,不惜代价。

3、女大学生的功利型消费观

吃讲究情调。尤其是恋爱中的女大学生,追求浪漫,选择超出自己小伟能力范围的装修漂亮、温馨舒适或有独特韵味的餐厅。这样的消费观念常常超出了她们的能力范围。衣着、妆容讲求“味道”。现在的女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特别是高年级的女学生,大量金钱花在衣服和化妆品上。电脑、手机追求新潮。部分女大学生在购买时,盲目攀比现象严重。

二、关于女大学生功利型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1、自身的因素

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方式和对待婚姻的态度、就业选择、消费观念,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受女大学生本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精神品质的限制的。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女大学生经受不住外界金钱、利益的诱惑,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趋于功利化。

美国学者波妮罗波·罗马安诺夫在其《女性的天敌》中,指出女性的天敌是“依赖性”,即依赖男性。在以逻辑性为中心、男强女弱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导致人的主体价值的重心完全倾斜向男性的一方,挤压出一处极不平衡的男主女从的心态,形成了女性在性格上依赖男性的个性。 [2]

2、外部因素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西方国家借助于各种大众消费品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伦理思想。正是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样一些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弱化了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体系。

其次,市场经济就业压力和就业性别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着实用主义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第一,过分注重文凭;第二,存在性别歧视;第三,非生源地域歧视;第四,过分注重工作经验。这些对于一些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有的女大学生将傍大款、找靠山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

最后,高校在女生教育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见。高校对于大学期间的恋爱行为放宽尺度,管理放松,与社会联系密切。高等教育中存在隐性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没有得到性别针对性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缺乏对女大学生恋爱观、就业观、消费观的有效引导。

三、树立女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第一,加强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性知识的教育,培养她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两性感情。辅导员必须密切关注有异常现象的女大学生,对她们及时予以帮助和引导,加强女大学生的日常管理。高校要切实加强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畅通校内外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渠道,拓展校外的社区就业资源,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以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3]

第二,加大政府宣传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舆论力量,创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对于引导和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作用十分突出。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政策和法律,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破解就业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女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树立正确价值观。女大学生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关键还要靠自身的不懈努力。首先,保持自信,坚定意志。坚持不为金钱、权势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其次,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参与价值观培养宣传工作。最后,自我教育、树立主体意识。女大学生必须发挥自我教育功能,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地意识到并敢于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1] 葛坤英.美在吾心 [M] 远方出版社.2000:120

[2] 刘晶,杨道宇.探析女大学生价值观向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影响因素 [J] 继续教育研究.2008,7:5

[3] 孙萍. 关注女性、关爱女性、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J] 2009,12:69

对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功利化,大学生,思考

功利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利己主义, 是指为了获得一己的“最大幸福”, 而不择手段地急功近利, 甚至把追求“功利”当作人生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性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讲究实惠、追求金钱、利益至上, 用功利的眼光和态度为人处事, 成为很多人的处世方式。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更为明显, 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功利化倾向突出。因此, 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功利化表现和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引导和矫正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功利化表现

笔者在贵州大学进行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文科、理科、工科各100份, 回收298份, 回收率为99.33%。调查发现,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学习观、生活观、择业观、人生价值观表现出了功利化价值取向。

1. 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功利化

通过对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调查发现, 25.5%的入党申请者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考虑, 7.8%的申请者出于父母的要求和老师的动员, 3.4%的申请者是因为周围同学都争着入党, 18.4%的申请者说不清楚为什么入党。表明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信仰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导致了入党动机不纯。

2. 大学生学习观念功利化

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发现, 84.2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51.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实现理想、报答父母和应对社会竞争;分别有30.09%和12.37%的学生学习为能毕业后谋取好职业, 将来过富裕生活和取得较高地位, 光宗耀祖和报效祖国造福人类。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存在功利化价值取向, 主要表现为, 只学习专业知识, 不学习德育课和人文学科知识;为逃避就业压力, 只学习考研知识;为给将来就业增加筹码, 努力考取各种证书等。

3. 大学生生活观念功利化

大学生生活观念也染上了功利色彩。在消费上, 大学生错误地认为消费的多少和档次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食物只吃高档大餐、衣服只穿名牌、手机只用“苹果”、娱乐只喜欢流行时尚;在交友上, 一些大学生喜欢跟“官二代”“富二代”交往, 认为能显示自己身价, 从中获得利益, 也为以后人生发展积累强有力的“人脉”, 网络流行语“土豪, 我们做朋友吧”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在择偶上, 部分大学生喜欢门当户对, 选择对象时, 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家庭条件, 他们几乎不会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帮助的人, 有的女大学生为了获得物质的极大满足, 甚至去做别人的情妇。江苏电视台节目非诚勿扰中的马诺更大胆直言:“宁愿坐在宝马里哭, 也不愿坐在单车上笑。”通过对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发现, 选择人品和性格的有52.5%, 凭感觉的有18.7%, 注重综合能力的有13.6%, 看中外貌、兴趣爱好的分别占6.7%、5.5%, 还有2.1%和2.0%的大学生看重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

4. 大学生择业观念功利化

通过对大学生择业标准调查发现:选择就业地区时, 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占了65.24%。多数学生在选择职业价值标准上, 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7.3%。在选择职业时, 往往把工资和福利作为选择标准, 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希望自身利益和尊严得到维护, 对财富、名望和成功十分渴望。就业时往往会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 而不愿意到农村或偏远地方去。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往往选择稳定且有保障的企事业单位。例如, 考公务员, 尽管考上的几率很小, 但报考的人增多。

5.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功利化

通过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选择标准的调查发现, 25.93%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对社会的奉献”;26.35%认为在于“人格是否高尚”;13.67%和13.36%认为在于“是否有成功的事业”和“生活是否舒适”;还有4.62%和3.46%认为在于“财富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

二、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产生的原因

1. 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功利主义思潮产生于近代英国, 是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功利主义学派认为, 趋利避害、求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评价人们行为是非和道德善恶, 只能依据于快乐和痛苦, 即能增进快乐的就是善, 能造成痛苦的就是恶。因此, 功利主义的特点是“不讲原则, 只讲效果”, 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 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 把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 把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功利主义学派一点也不回避功利问题, 而是明确地、毫不含糊地宣称, 功利观点是价值观点。其代表人物边沁说过:“大自然将人类置于苦乐两大主宰之下, 人的天性就是求乐避苦。所谓功利, 意指客体的这样一种性能, 即能给利害当事人带来利益、好处、快乐、益处或幸福的性能, 或免除利害当事人的痛苦、苦楚、灾难或不幸的性能。”迎合了贫富两极分化下面临痛苦, 不愿意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渗透进中国, 功利主义思想也被不少中国人接受, 这其中就包含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对功利主义强调的自我价值、个人利益至上等观点推崇备至,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2.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 它为人们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 也带来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效益经济, 金钱、利润是个体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追求的唯一目标。人们在生活中已习惯趋利避害并养成功利、实惠、实用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而又尚未定型的关键时期, 容易受到影响。部分大学生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了学习、生活、交往中, 他们把前途看成“有钱就图”, 把理想看成“有利就想”, 过分注重追求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过分地维护个人利益, 甚至出现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

3. 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缺失

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缺失也是导致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原因。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老师的期望走进大学校园。外表闪亮、个性张扬的大学生其实承受了来自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多大学生在处理压力时理性不足, 深受社会中重实惠、讲实用的思想倾向和“走后门”、“托关系”的不正之风影响, 导致许多大学生行为的出发点是实现自身利益, 在对知识能力和金钱利益的态度上, 更关心热衷的是后者。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赚钱, 毫不犹豫地选择逃课, 为了竞争到一份工作学会弄虚作假。再加上当今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习惯了在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只注重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崇尚自我、相信自我。大学生还年轻, 社会阅历不够丰富, 好奇心重, 个性冲动, 对好坏、是非的判断能力不强, 不能完全“过滤”不良的外部信息, 集体意识淡薄, 缺乏社会责任感, 急功近利。

三、抵制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的策略

尽管只有部分大学生有功利化价值取向, 但如果不对这部分大学生加以引导, 久而久之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大影响。对这部分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进行引导,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受到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 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缺失的表现。因此, 在现阶段下, 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培养十分必要。要利用各种新闻、文艺、出版等舆论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坚持发表正面引导文章和批驳错误言论双管齐下的网络舆论建设方针, 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营造正确高效的网络舆论氛围, 做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时, 还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中国梦教育。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它维系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梦想, 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 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才能变为现实。“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期许。因此, 针对当今部分大学生“有钱就图”、“有利就想”等问题, 可以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提高他们对各种功利思想和错误思潮的思辨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不惧风险, 不惑干扰”的思想意志和理想信念的人才。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 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才能让他们树立科学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 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 他们才能从“思想”上抵制功利化的价值倾向。

2. 注意典型教育、让大学生看清功利化价值取向危害

典型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七大常用方法之一, 对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性。典型教育法是指“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示范, 帮助和启发教育对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典型和榜样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具有直观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是激励和鞭策人们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抓典型、树榜样, 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人的社会从众心理提出来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其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从众则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 不知不觉或者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随大流”。

针对大学生的功利化价值倾向, 我们可以利用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 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他们看待功利的辩证思维。一方面, 要利用正面典型教材, 比如雷锋、焦裕禄等榜样, 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标准, 引导他们朝着好的方面学习。另一方面, 还要利用反面教材, 例如历史上出现的汉奸、卖国贼等, 让他们明白功利主义的危害, 对他们的心灵进行警示。只有通过正面典型的引导和反面典型的警示, 让大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让他们认识到功利主义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他们才能提高自身的定力, 向积极方面靠拢, 并自觉抵制消极方面的侵蚀, 才能更好地在好与坏的对比中衡量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向积极的、健康的思想靠拢。

3.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责任和道德意识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缺失是导致功利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致使他们容易受到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社会风气, 例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的影响的根源。这些不良的风气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使得他们急功近利, 集体意识淡薄只关注自身, 不关心和漠视他人。因此要加强对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 对这部分大学生开展广泛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另一方面, 还要结合这部分大学生的实际, 广泛地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例如, 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他们开展参与考察、劳动锻炼和社会服务。可以通过带他们参观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或纪念馆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让他们参与公益劳动、实习劳动、勤工助学等劳动锻炼, 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和磨砺他们的意志,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让他们参加支教活动、讲文明树新风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们能够知行合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他们才能认清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的危害。

综上所述,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学习观、生活观、择业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要对这部分大学生加以引导, 首先就是要让他们树立起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只有他们有了坚定的信仰, 才不会轻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次, 就是要培养这部分大学生的辩证思维, 只有当他们能够认清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利弊, 他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就是要提升这部分大学生的素质, 只有他们自身的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 他们在踏入社会时, 才能抵制社会上各种功利的诱惑, 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抵制功利化的价值倾向。

参考文献

[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刘洋.功利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评价[J].科教导刊, 2010 (09) .

[5]晋运锋.当代西方功利主义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 2010 (10) .

[6]向海英.论当代大学生实用功利型人生价值观[J].江苏社会科学, 2007.

[7]梁娅华, 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向及其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9 (03) .

[8]陆玲玲.西方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社会, 2010 (04) .

[9]虞秀华.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反对功利主义教育 篇5

反对功利主义教育

教育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背离自身宗旨和规律的功利倾向日益严重。教育的功利性不仅破坏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必将危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认清和克服教育的功利性势在必行。

一、功利主义教育的表现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功利化的教育却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教育成了智育,学生发展片面,难成大器。

第二,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当前的教育,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无论是制度化教育还是非制度化教育,办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赢利。学校收费大到十余万的学费或择校费,小到百十元的书本费、学杂费、服装费、补课费、上机费,等等。项目之多,金额之大令人吃惊。教育成了创收的手段,金钱的多少成了学生能上什么学校的分水岭。结果是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形象和声誉,也客观上使一些高素质人才因贫穷而流失。一些函授教育和自考教育,管理松懈,乱发文凭。办“教育”的是为了卖文凭,来“上学”的是为了买文凭。有卖有买,皆大欢喜。结果是有了文凭,没有水平,坑了自己,害了国家。一些学校为了赚钱,无限制地盲目扩招。不管学生程度如何,只要有钱就行;不管教室大小、学生多少,只要能装下就行。结果钱是赚了,但牺牲的却是教育的质量。一些教师教书不为育人为赚钱。把学生看作捞钱的对象,为办班赚钱,课上该讲的课下讲,课内该讲的`课外讲。

第三,在教育行为上,背离教育规律,重结果,轻过程。首先,忽视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正常社会交往需要和人生体验。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成了唯一,分数成了命根子,文凭成了终极目的。这样,学校加班加点补课,学生反反复复做题。教师成了教书的机器,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其次,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幼儿教育小学化,低年级教育高年级化。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和监督下,总是要完成远远超出自己年龄阶段的教育任务。在

反思功利主义 篇6

第一派被称为功利主义,所有决策的动因完全是以结果的效用为导向,其中的风险可能是没有准则的短视行为;另一派是绝对主义,主张那些被定义为“好事”的事,有可能忽略这些行为的客观效用。教授的结论是:解决不了,虽然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却不得不在每次做出决策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决策的潜在风险。

在笔者看来,2011年除了跌宕起伏,又十分功利主义。当提出“限购”、“限行”、“摇号”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时,可曾想過它们是否属于“有效率”、“公平合理”的范畴?在功利主义一切以短期结果为导向的习惯性决策中,我们可能越走越远。

如果大政交予我手,未必治理得更高明——当市场已经出现异常,问题已经出现,不借助非常规的方法,如何能在短期内见效呢——可问题是,市场已经出现异常的原因很可能是上一次的非常规,一如当初的唯GDP论与高涨的地价,4万亿的洋洋洒洒与高涨的CPI……不管怎样,一切向前看,治理者们可否在短期思考中也加入一些“绝对主义”的思考,既然重任在肩,为何不让火车在出发前先行检查刹车,而非要在刹车失灵时,推下一个胖子?

作者邮箱:bigyuanli@hotmail.com

功利价值 篇7

一、一叶障目:职业教育功利性的认识误区

1. 误区之一:凡是功利主义的,必是错误的

在我国,尤其在学术界,认为职业教育步入了功利主义的歧途,对于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人们多持批判的态度。“高职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功利主义的做法。这些做法片面强调市场导向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1]“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功利主义倾向,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科学发展和教育公平”。[2]诸如此类的批判话语成为主流声音,这些批判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对于教育,尤其职业教育,是否要完全拒绝功利主义呢?功利主义就一无是处吗?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提到“功利主义”,人们首先就会把这个概念与资产阶级联系起来,认为功利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与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个人至上的思想同根同源,属于资产阶级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的土壤上是不应该滋生功利主义的,也不能提倡。一提教育的功利性,便认为损坏了教育的唯美、唯真、唯善的本质,侵蚀了完美人格的养成,缺乏人性的超越,对之大加鞭笞。“功利色彩太重,教育便不成其为教育”。[3]“今天的教育把功利作为根本尺度,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为一部分人追求个人目标和欲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4]教育的非功利性则成了卑微的侍女。可以说,我们对功利主义的认识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凡是功利的都是扭曲人性的,凡是功利主义的都是与人文主义根本对立的,似乎功利主义是百害而无一利。

2. 误区之二:凡是职业教育,必是功利主义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功利主义的,把职业教育看做是“功利主义教育的典型”,职业教育被引向了单一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这种观点往往也和对功利主义的错误认识相关,认为对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不仅不能提倡,而且应该摈弃职业教育的功利性,认为“职业技术教育陷入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怪圈”。[5]这种看法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毋需谈或不敢谈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但深入思考一下的话,不同的利益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功利观,国家会把职业教育当作国家繁荣的工具,学生会把职业教育当作谋取职业的跳板,某些小利益集团可能会把职业教育当作创收的机器。所以,首先要考虑这种功利是谁的功利?它真正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了吗?它是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功利呢?还是满足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功利?是满足了国家发展的功利?还是仅仅满足了一小部分利益集团的功利?

二、正本清源:功利主义的实质阐释

现代功利主义是在近代功利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哲学研究的方法对其重新阐释而形成的新功利主义规范伦理学。它一方面秉承了古典功利主义流派思想的内核;另一方面又做了适当发展,切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工具。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功利”是指人们本能地追求幸福,避免痛苦的趋向性。“所谓功利,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或者防止对利益攸关之当事者的祸患:痛苦、恶或不幸。假如这里的当事者是泛指整个社会,那么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假如是具体指某一个人,那么幸福就是那个人的幸福”。[6]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功利主义主张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最大的善即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

20世纪中后期,功利主义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复活,首先求利仍然是现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行为的基本动机,这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西方社会面临诸多问题,人们不能不面临着道德的抉择。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原则,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而确立的,而调节人们的行为实质上就是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7]“功利作为一种价值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人们必须得问:‘为了何种目的的功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功利开始被视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而且事实上它将其他所有价值都囊括在内”。[8]对于功利主义,提倡功利主义要看提倡谁的功利,反对功利主义要看反对谁的功利,应该反对唯功利主义,急功近利,而不是对功利主义全盘抹杀。

在经济学上,边际效用分析学派,如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则是从边沁那里吸取了许多思想,所谓“福利经济学”是以“比较爱好”代替“比较效用”,也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在经济政策上,早期的功利主义者倾向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后期的功利主义者由于对私人企业的社会效率失去信心,则希望政府权力干预来纠正私人企业的滥用。[9]后期功利主义对政府的期望是和国家竞争力理论中对政府的期待不谋而合。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10]对于国家而言,追求国家的整体繁荣,为全社会谋取福祉,这是一个国家的职责所在。换言之,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一个国家追求其功利主义的做法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三、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

1. 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应然逻辑

教育本身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分为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尽管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人文教育更多地注重人格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型塑;专业教育更多地强调其专业性、职业性、实用性等。职业教育应属于一种专业教育,实用性应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

“在19世纪,文科教育和实用教育之间出现了对立,这种对立就好比两种学习之间的对立,一种是绅士应该为了自己而学习,而另一种是为了获得应用能力和实际能力而学习”。[11]就其起源和发展来说,学问体系大体上完全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中两个冲动性特征所导致的主动性和偏爱。这两个冲动性特征就是自由的好奇心与改进技艺的本能。[12]自由的好奇心发展为高等教育中对高深学问的追求,致力于此的人全然不懂什么是私利权宜,而且也不懂得考虑什么有实际价值或什么无实际价值,只是像“白痴”一样全身心地热衷于对学术的探求;而改进技艺的本能,则发展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他们更全身心地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考虑,其关注和努力的范围严格限定在直接导致实用效果的考虑中。“从最纯粹的意义上,从目标和宗旨上看,职业技术院校都是‘务实的’”,[13]但即便以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为主要职能,“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14]的大学也普遍发端于职业养成所。基督教大学从它们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专业训练和实用知识。中世纪和现代社会早期的大学也就是未开化的、不文明的原始大学,必然遵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实用与实利原则。这类思想在今后的文明生活中依然存在,尤其体现在现代文明生活中的竞争体制中。在现代文明的早期,睿智者所获得的任何知识都具有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都与个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相关。那个时期的大学不可避免地被视为职业学院或专业院系的广泛的联盟组织,这些职业学院或专业院系致力于那个时代所要求的作为功利主义主流思想的实用性学科。[15]

时至今日,功利主义已渗透到大学中,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大学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场所,既要(通过科研)制造就业机会,又要(通过教学)提供就业培训。[16]边沁从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出发,把教育作为实现个人幸福的工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而有用的知识是实现幸福的工具。但边沁强调的有用的知识不是指希腊语、拉丁语等装饰性的古典知识,而是要求儿童“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法律或科学的学习”,[17]只有实用知识才有助于青少年掌握适合自身性向的谋生手段。边沁重视实用知识的比较价值,他对古典知识和实用知识价值作了比较,认为古典知识的比较价值不如实用知识,因为古典知识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不大,而实用知识则有益于儿童谋生。[18]另一位功利主义思想家穆勒(Mill)认为,以实用为准则本身并没有过错。他认定他所接受教育的错误更多地是在于对这一准则如何定位的问题。将幸福视为个人野心和社会工程的直接目标是自拆台脚的事儿。[19]

对于职业教育,我们当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功利是其唯一的价值诉求,从而导致杜威(Dewey)所认为的“哲学上的二元论和整个职业教育问题深深地纠缠在一起……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就是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20]的印象。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因其学科属性被赋予了更为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按照洪堡的观点,如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普通教育使人学会理性思考,使人之能够为人的话,那么职业教育“授人一技之长的定位”本身就划定了它的实用主义倾向。[21]职业教育思想是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抑或说实用主义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本质、思想灵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的内在本质。黄炎培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表述为:(1)谋个性之发展;(2)为个人谋生之准备;(3)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4)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2]这一职业教育的目的表述清楚地把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表现出来。当然,职业教育不仅以培养实用技术为目的,也包含文化修养的熏陶,尤其随着“职业教育普通化”的世界趋势,职业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起来。但无论如何,职业性、实用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性,功利主义是其最主要的价值基础。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功利应该是国家的功利,或者是职业教育事业的功利,至少是能为学生谋求“最大多数的最大利益”的,而不是一小部分利益集团的功利。

2. 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实然践行

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也在实践层面为各个国家所采用,许多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比如“二战”后,德国和日本把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其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经验。美国自近现代以来综合国力几乎一直占据世界第一,这与其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适时而变,遵循功利主义原则,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高度相关。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首先在美国兴起,这与美国社会独立与创新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美国工业化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杜威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以职业为轴心进行作业训练,客观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认为“职业教育是有助于建立一个民主社会,并推动它向前发展的最好的工具”。[23]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职业教育运动得以形成。职业教育运动中的主要因素与美国、德国等工业化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有关。美国全国制造协会在1905年报告称,“青年的技术和贸易教育是国家的需要,国家必须培养出具备生产和销售技巧的青年”。[24]工人们关心通过教育获得更有益的工作,商业或工业界渴望获得训练有素的工人。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上的作用不断增长,但联邦教育部从未远离其正式使命:通过培育优质教育,确保入学机会均等,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参与全球竞争做好准备。[25]

美国联邦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法案,以促进经济实力的提升。1917年,美国制定了《史密斯—休斯职业教育法》(Smith-Hughes Act of 1917),推动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26]在这一法案中,联邦政府第一次承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并第一次在公立学校中推行职业教育。

“二战”结束后,为解决退役军人的就学与就业问题,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Serviceman’s Readjustment Act),尔后又颁布了《退伍军人就业法》(Veterans Employmen Act),规定由政府贷款,使退伍军人藉以安家立业,并得到必要的在职训练。冷战期间,为应对苏联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冲击,联邦政府把教育提升到国防的高度,其中职业教育成为1958年《国防安全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的重要内容。政府还扩展了《史密斯—休斯职业教育法》和《乔治—巴登法》(the George Barden Act)资助的优秀职业教育计划,为服务欠缺的地区居民提供职业教育,并满足国防安全的需要。同时,联邦政府还为各州提供援助,通过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的区域职业教育计划进一步为青年、壮年、老人提供职业或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科技领域的技师或技术工人。[27]1962年颁发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法》(Manpower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ct)为失业者和未充分就业者提供了新技能和更新技能培训。[28]超过20万人受益,产生了较大影响。[29]时任总统肯尼迪(Kennedy)认为,自具有历史意义的1946年《就业法》(Employment Act of1946)立法以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法》也许是在就业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法案。新的培训计划使这一法案获得了真正的意义。[30]

美国的88届国会有“教育国会”之称,对职业教育的立法成为这届国会的重要内容之一。《1963年职业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63)中,联邦政府增加了对职业教育学校、职业的工学项目、研究、培训和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的支持,该法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成熟期的标志。1984年《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取代了《1963年职业教育法》。它给州政府提供援助,使所有人都能享受职业教育计划,包括残疾人、贫困人员、单亲家庭、家庭主妇以及监禁人员。[31]19世纪70年代初,“终身教育”观的形成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终身教育的理论之上,并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生计教育运动”。1990年《卡尔·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The 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90)提出的技术准备计划,旨在使原本隔裂的中学和中学后职业教育活动形成一个连续的课程体系。在项目上,该计划保留了为特殊群体成员提供高品质职业教育的安排。[32]

功利价值 篇8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从总体上讲, 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是, 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倾向。

首先是价值目标选择的功利化。大学生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多样化和务实方向转变的同时, 一些大学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由注重理想转向注重现实, 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注重眼前利益。例如:在政治理想方面, 不少学生从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 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政治资本, 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目标仅仅追求待遇高、工作轻松。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成果的贬值, 不同程度地刺激了大学生在学业、就业选择上标准的失衡。现实战胜理想, 使得大学生功利化倾向趋于自然。

其次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传统的价值评价是以社会价值为唯一标准, 而新时代在承认个体价值合理性的同时, 也使一部分人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即只肯定个体价值, 把能否满足自我需求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放弃了责任, 选择了权利;放弃了精神标尺, 选择了物质和金钱尺度;观念上认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价值行动上却执行个人主义标准。

最后是价值实现手段的功利化。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也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目标实现途径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其表现之一是大学生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出现“考证热”, 而且“逃课族”规模不断壮大。大学生逃课之后, 把目标锁定在考取各种证书上。一些学生的学习兴奋点随着外界的影响不断变换, 外语、计算机、法律、财会等实用知识与技能被置于首位, 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则受到冷遇。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被被社社会会上上的的功功利之风“俘虏”, 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真正的价值判断力。大学生尚未意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坚固基石, 而靠短视功利目的获得的证书即使能让他们换取一时之利, 却无法为他们提供未来长远发展的后劲。一些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急功近利心态使他们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这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所担心的。

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淡薄和道德的迷失。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出现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步形成的。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今天,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 不应仅仅是作为一种“职业训练场”, 它还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体的责任。然而, 大学关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呈现出的实际状况并没有反映出人们赋予大学的期望。在被我们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 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多媒体教室设备被破坏, 校园的花草被攀折, 洁白的墙壁上遍布脚印, 吃剩的饭菜堵塞下水道等。这些事例虽是个别现象, 但由此可以管窥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诸如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和正义感等令人痛心的表现。这种现象虽不能完全归罪于大学教育, 但其背后所掩盖的是大学德育偏离对人自身道德建设的关注, 学校德育的关注点转变为一种单纯帮助学生增加生活技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使工具性教育代替理想和责任感教育变成一种生存战略的谋划。

其次是就业竞争压力对大学生功利学习的非正常导向。就业竞争导致“快餐式”学习盛行。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 不少大学生学习只迎合就业的需要, 对自认为求职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听、认真学, 反之则马虎应付, 这样就直接导致其知识结构的不健全、不完善, 以致参加工作后感到后劲不足。就业竞争压力对大学生功利学习的非正常导向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盲目跟风。例如:很多在校大学生都热衷于获得如驾驶证、会计证、律师资格证等, 他们抱着“证件越多越好找工作”的心态盲目考取各种证书。为此, 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注到考证上, 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最后是庸俗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 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社会非主流的庸俗价值观使一部分人产生消极腐败的思想和行为, 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此影响下, 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 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 理想信念趋向实用和短视, 在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的选择上不再热衷于对真理的探求, 而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质量。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商业化的活动日益兴盛。过去学校广告栏张贴的大多是学术研讨、辅导讲座、文化沙龙的海报, 广播里播放的也多是严肃、高雅的音乐和文学性、知识性节目, 而现在广告栏已被诸如娱乐活动信息、饮食广告等占满。许多学生选择职业都瞄准大城市, 追求高薪显职。以往大学毕业时考研究生是最高选择, 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是梦寐以求的。如今,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考研究生是为了逃避不理想的就业形势或作为追求高薪显职的必要途径, 不得已而为之, 并非真的想搞科研和进一步提升自己。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导致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矫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

首先是确立以大学生成长观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的宗旨是育人, 这就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评价尺度上应以人才成长为基本尺度, 由此形成的人才成长观, 包括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约束等丰富的内涵。如果以人才成长观为导向, 那么现代教育理念必须把育人、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成长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无限多样化的世界, 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因此, 要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的教育。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 创造条件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同时,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活动中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培养其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并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内容丰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 使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并逐步摒弃其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其次是引入以大学生就业观为导向的现代学习理念。在知识决定命运、学习决定未来的时代, 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以大学生就业观为导向的现代学习理念就是把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 大学生越来越感到社会选择对自己的压力, 这就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主动地结合社会的需要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同时也容易使他们专注社会需求而迷失自我, 放弃理想。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而且, 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育人目标, 不能仅仅局限于“培训的学生好就业”而成为“职业培训所”。高校要培养学生以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如创新能力等。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对于一个人长期的职业发展来说,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比拥有一些证书更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阵地, 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习成为他们追求价值、富有责任感的完整人生的一部分, 这将为大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后是营造以大学生发展观为导向的现代文化理念。大学文化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营造以大学生发展观为导向的现代文化理念, 就是依靠科学的管理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从制度上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校园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术风格和生活观念, 也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等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多功能的载体, 蕴涵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校风的好坏、师德的高低、管理的严谨与懈怠都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校园物质设施和文化设施也是陶冶大学生品性和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物质设施和文化设施能使大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 看到自己的价值, 建立自信心和荣誉感。在以大学生发展观为导向的现代文化理念下, 创建求知、求美、求德和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校园文化, 对矫治大学生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

功利价值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化,价值取向

大学生功利化就是指大学生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等方面,把追求个人的功利主义作为考察、评判、衡量、选择事物和行为的标准,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典型表现。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庞大的高知识分子群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其群体的整体思想素质高低,将会对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深入了解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原因,并积极寻找总结出相应的引导措施,这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1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原因

1.1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推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固有弊端也开始显现,并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一导向也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了错误引导,使部分人在自身利益面前可以视他人、集体利益于不顾,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同时,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等价交易原则,也非常容易被借鉴到现实生活中去,这也造成了金钱至上观念的出现。以上问题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功利思想的产生。由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与时间越来越多,再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致

使部分大学生一切向钱看齐,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利用金钱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另外,有些

大学生在物质上贪图享受,在思想上又坚持一切为我,过度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1.2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行适当的生活改善,并提高消费水平,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却发生了扭曲,开始奉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拥有的财产肆意挥霍、过度消费、四处炫富,并做出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现象,在全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并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了错误引导。部分大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价值观念不成熟也不完善,容易被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所误导,价值观念易形成物欲化和享乐化倾向,但又不想靠自己努力付出去获得,只想不劳而获。于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约束,甚至违法违纪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养成,不仅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1.3高校教育体制固有弊端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一直都在致力于进行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一些显著成绩,但由于现有教育体制已实行多年,要想彻底尽快改变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良影响确实难度不小。这也造成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尚不能跟上社会的迅猛发展,其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资素质水平、质量评价体系等还不够完善,都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高校为了获取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较多财政经费,过度重视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取得,而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加重视;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多以学业成绩和是否为学生干部为主,而学生的评优入党又多以评价标准为主,这就使部分大学生纷纷通过与任课教师拉关系获得高分、并通过“走后门托关系”担任学生干部来达到目的;高校教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提供科学的疏导。

1.4个别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民主进程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不断张扬,这对大学生的平等权益、自由发展等主体意识的加强起到了催化促进作用。从大学生价值取向总体情况来看,个人本位已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本位,相信自我,崇尚自我,对自我价值、自我发展的注重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但与他们强烈的主体意识不相符合的是其选择好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其自律意识不强,加上社会经验不足、阅历疏浅,致使一部分学生主体意识膨胀,过分强调自我,全局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及集体意识群体意识弱化,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而是将个人利益扩大化和绝对化,集中表现为成才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

2解决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对策

2.1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引领作用

大学生群体身处校园,相对于纷繁复杂的校园外环境,校园还是一个比较和谐淡然的地方,能够使大学生尽量避免社会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但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强,而且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外部不良环境影响。高校教师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外力,不仅在学业上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帮助作用,其言行举止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高校老师思想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术上,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并发挥榜样作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自己影响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应积极主动的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

2.2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部分大学生所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其实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这种心理问题,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歪曲”,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首先,高校应该定期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将之消灭在萌芽之中。其次,定期开展以“正确义利观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治疗能力。最后,要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业务培训,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心理委员业务素养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3积极推进校园主题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情感沟通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思想感化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效果,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教育的认同感和贴近感。因此,要积极推进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积极利用学校的广播、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平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经常举办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活动形式可以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摄影、演讲、征文等形式。最后,还要加强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等的建设,以确保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近些年,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开始袭扰整个社会,并侵入家庭之中,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的价值观都受到了一定消极影响。因此,解决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一方面,家庭内部营造良好氛围。在家中,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学习情况,还需关心孩子的价值观养成情况,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倾向,注重向孩子灌输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孩子深刻认识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对自身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严重危害,并帮助其自觉养成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家长要发挥榜样引导作用。由于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在孩子的家庭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因此,家长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外面,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经常对自己进行检视,不要让一些不当言论、不正风气展现在孩子面前,要以积极向上的风貌面对孩子。

总之,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已是不争事实,已严重危害到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深入探析其形成原因基础上,采取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校园主题文化建设、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等对策有效解决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问题。故此,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努力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舒真珍.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表现及成因[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2]肖建国,王立仁.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12(2).

[3]周跃兵,陈霞.当代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6).

功利价值 篇10

关键词:功利主义,大学生,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也大为盛行,这些标榜为“西方的自由思想”的论调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功利化,使得大学生对时代逐渐冷漠疏离,对国家社会发展关心甚少。因为就业的现实和生存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与热情去关注时事,如何在大学有限的时间与机会里尽可能多地获得为将来创造安逸舒适有保障的生活的砝码才是大多数大学生的追求。功利主义的消极思想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发生改变,并呈现出不良的发展趋势,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高校学生功利思想的表现

1. 学习目的的功利化

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主义倾向。就前者言,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就业成为了学习的主要目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接受调剂后入学的学生来说,本专业并不是自己热爱,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的行业,因此也就草草了事,只求顺利毕业,“60分万岁,多考浪费”的口号更体现出部分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功利思想。另外,多数学生更注重实用性的课程学习,轻视基础理论学习。在他们看来,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倒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多考一些用人单位要求的资格证书。就后者来说,部分学生不注重日常学习,平时上课不听讲、迟到、早退、旷课,临考试前把希望寄托于老师的重点、同学的笔记,通宵复习两三夜只为拿到不挂科的分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严重。片面追求高分数,而忽视知识的积累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 政治选择上的功利化

高校学生在政治选择上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和政治信仰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社会民生的关注越来越少,更热衷于关注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等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信仰。根据一项对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拥有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6.49%,认为自己没有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8.57%,不清楚自己有无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94%”。但当面对入党问题时,却出现了争先恐后的现象,入党动机也呈现出多元化。有利于就业、谋求仕途发展、随波逐流等入党动机逐渐成为大学生入党的首要原因。据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2/3以上认为,是否入党主要取决于对自己未来工作的规划,而不是出于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同。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在政治选择上缺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对马列主义理念的深入学习,打着思想先进的幌子追求个人利益。

3. 参与实践活动的功利化

在选择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时,除了考虑兴趣爱好,评先奖优、评奖学金等方面加分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学校设置各类活动、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学生,奖项的设置也仅是一种奖励形式。然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下,参与活动成为学生获得额外加分的有利途径,他们更关心能否得到加分,并不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现实情况与活动设置的初衷完全本末倒置。

二、高校学生功利化的原因

1. 自我价值观的盲目

作为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尽管在法律上已经年满18周岁,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但是刚脱离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真正的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初入这个“小社会”的他们,在听到各式各样的传闻抑或接触到一些“走捷径”的人或事,看到或多或少存在的“阴暗面”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和疏导,便在内心埋下功利主义倾向的种子,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另一方面,一些学长学姐的不良影响,以及缺乏榜样的正向引导,在未能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只看重眼前、自身利益,忽视自己要脚踏实地提高自身才是硬道理的客观事实,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对自身恰当的认识,使其不能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其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便随波逐流,进而会导致功利主义倾向的出现。

2. 社会环境的驱使

一方面,自由主义浪潮的盛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让这些即将跨入社会大门、独自面对生存挑战的青涩学生倍感压力。在还未能来得及给他们一个缓冲、接受的时间就要被社会的残酷与现实推着往前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不断渗透,面对困难与诱惑,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萌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他们难以克服种种考验,疲于应对繁琐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积累更多的经验,他们逐渐意识到通过一些捷径能更轻松便捷地获得优质的生活,因而产生了“傍大款”“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现象。激烈的竞争和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加深了他们身上的功利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社会评价体系更是提出很多现实的标准和硬性条件,使得在校大学生不得不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到任何一个可为自己加分的机会。例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常将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党员、是否曾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获得过优秀学生等作为考量求职者能力的标准。并且在同等情况下,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优干与非优干、党员与非党员有着不同的境遇,被淘汰的往往是没有如此经历和荣誉称号的人。

3. 家庭环境的熏陶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长年累月的熏陶与教诲。如今的家长,“爱子心切”,更关心孩子是否能够上一个好学校、是否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是否有更多的机会崭露头角。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甚至从小学开始,各种补习班源源不断,奥数、英语、才艺等等,甚至出现了上补习班“赶场”的现象,为了上一个优质的幼儿园而亮出各种奖状、证明。不可否认,这其中确实有一部分孩子自己有浓厚的兴趣,天资过人,但更多数家长最初的目标只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能进入所谓的“重点”学校而揠苗助长。功利化的家庭教育难免不会对树立孩子良好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体质体魄等多方面潜能素质全面发展进行培养教育。可纵观如今学校的“素质教育”,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的“唯成绩论”“唯升学率论”的现象。学校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编入到不同的班级,重才轻人,重结果轻过程。一部分绩效与学生升学率挂钩的老师面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颜悦色,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嘲热讽。在这种指导思想“熏陶”下,同学们自会在心里有一杆秤——衡量一个学生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当然,造成这种功利性教育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归结到学校和教师身上,但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三、如何克服高校学生功利化思想

1. 走进学生,及时把握学生心理

大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分化的时期,常常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与学生有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大学生的功利倾向时要做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思想教育,把日常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第一,定期开展小范围交流活动,了解学生个人的思想动态以及对周围同学的评价,对个别思想动荡、迷茫的学生予以心理疏导。第二,树立典型。榜样的作用是强大的,抓住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宣传其优良事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对学生们存有疑惑与关注的问题及时疏导或咨询。

2. 与时俱进,改进“两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事实是,大学“两课”频繁在校园遭遇尴尬和困境。面对社会的开放和多元价值的冲击,我们的课本仍然变化不大,书本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难以回答大学生品德价值观的冲突问题。对于如何正确地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处理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社会交往等问题的实践作用也都是纸上谈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纯知识理论的灌输,这些都引起学生的厌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低下,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校园“职业代课族”悄然盛行。因此,高校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具体表现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形式上多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让大学生经受各种情形的考验,既强化了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们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及社会意识,提高自身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免疫力。

3. 注重引导,倡导正确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切方法的根本。功利主义不同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能只看到其消极影响,而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抛开功利去谈个人追求、社会发展是不现实的,人们追求利益的同时也是自身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功利的思想,那么这个人也极有可能缺乏上进心。高校作为学生的引路者,不是将功利思想拉入黑名单,而是应充实功利观教育、构建价值引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功利意识。通过学术讲座、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形成大学生对利益与义务的认识,避免一味西化的思想观念,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功利化表现绝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初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价值冲击和种种诱惑,他们常常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自我失衡。因此,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应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人生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理解和价值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4. 严于律己,提高道德标准

人除了物质追求,还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第一,学生应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诱惑时,用理智判断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并付诸实践。第二,要培养脚踏实地、艰苦朴素的精神品德,摒弃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思想。第三,发扬当代学生无畏无惧的拼搏精神,面对诱惑时,坚持原则;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始终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营军,贾水库.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81-85.

[2]易丽.当代大学生功利追求的教育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张清华,张希梅.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28-30.

[4]陈大勇.论高校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化价值观的引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3-45.

[5]肖建国,王立仁.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2):36-39.

头顶星空,地上功利 篇11

在博物馆里,有一个关于如何确定经度的展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个被称为H-1,H-2,H-3和H-4的钟表。“H”代表了一个人,他叫约翰·哈里森。“H”即哈里森(Harrison)的第一个字母。这个人起初是一个普通的木匠,后来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我端详着这几块钟表,从说明文字中辨认着历史的信息,但在匆匆的参观浏览中是无法全面了解的。幸好,我在博物馆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Longitude: The True Story of a Lone Genius Who Solve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Problem of His Time(《经度:一个解决了他的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的孤独天才的真实故事》),作者是戴娃·索贝尔 (Dava Sobel)。我读着它,从伦敦回到了北京。

人类在陆地上活动了千万年,一般从甲地到乙地不需要依靠经纬度来认路。只要靠两地间的相对标志,如地貌、景观和建筑,就可以知道路如何走,还有多远等等。然而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垠,没有任何凭借。虽然发明了指南针,知道航行的基本方向,却不知道航行了多远,以及在地球上的绝对位置。不过人们可以根据与太阳或北极星(在北半球)之间的斜角,知道自己究竟与赤道之间的夹角有多大,也就知道自己的纬度是多少。然而经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无论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经度上,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到西边落下,不会给人们辨别经度的任何凭借。

所以在早期,航海是一件极端冒险的事情。有经验的船长依靠对风速、洋流、航行的大约时间、太阳和星月的位置,以及附近的岛屿和大陆的参照,来判断航行的经度位置。但这与其说是“判断”,不如说是“猜测”。按照术语,这叫做dead reckoning。其中“dead”是由“deduced”演变而成,意为“推测”,该词可译为“航位推测法”;但“dead”又含有“死亡”之意,这一推测又与生死攸关,我们又可以将这个词译为“死算”。它类似一种赌博,即按经验来判断船的位置与母港之间在东面或西面的距离。算对了,则平安无事,且大获成功;算错了,可能要遭灭顶之灾。一七○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大雾迷漫的夜里,一支英国舰队在距英格兰西南端二十英里左右的洋面上全部触礁沉没,两千多名水兵葬身海底。这只是因为在此之前乌云密布,舰队失去了判断经度的最后一点依凭,舰队指挥官做出了最错误的“死算”。

在此之前,有记载的“死算”失误不下数百起。只是这次海难发生的地点距英格兰本土如此之近,损失如此惨重,令英国朝野上下非常震惊。一七一四年,在大量海员和商人的请愿下,英国议会通过了“经度法案”,悬赏两万英镑给解决经度定位问题的人。按一八二一年一英镑兑换七点三克黄金计算,当时的这两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四百八十万美元。重赏之下,激起了各路人马的竞争。

其中有两路人马最有希望。一路人马是身居皇家科学院高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其中包括牛顿和哈雷。他们企图通过月亮和星星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来确定地上经度,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十六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沃纳提出来的,称为“月距法”(moon distance method)。为此他们花了大量时间观测天体,确定了月亮运行的轨道,并记录下了数千颗星星的位置。他们设想,只要将这些天体位置和轨道画在一套航海图上,海员就可以依据图上月亮与特定星星的相对距离来判断经度。在几代皇家天文学家的努力下,这一思路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一个叫马耶尔的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月表”,其中标明月亮在十二小时内的不同位置,及其与星星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使用这套“月表”会在理论上使经度的定位误差不超过半度。这种方式受到了当时英国的皇家天文学家伯莱德雷的赞赏,后来马耶尔的遗孀获得了英国经度委员会奖励的三千英镑。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船在海中颠簸,海员的观察误差,使得这种方法使用起来相当复杂,以致并不能解决实战问题。这条路似乎走不通。

另一条思路就是利用时间定位。比起“月距法”,这种思路简单多了。绕地球一周是三百六十度,地球自转一圈要二十四小时。在地球东西向的不同位置上,都有着自己的“本地时间”,并且可以简单地确定,即将正午太阳当头时确定为中午十二点。不同的本地时间之间构成时差。一定的时差对应着一定的距离。一小时的时差相当于十五度;一度相当于四分钟时差,在赤道上大约是一百一十一公里。假设船上有一只走得很准的钟,这只钟按港口当地时间对好。在航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在正午时再看一下这只钟,如果这时的时间是下午二点,说明这时船处于港口东面时差为两小时即三十度的地方;如果是下午一点三十八分四十五秒,也可以计算出两地相差二十四点六八七五度。这种方法,可以在海上的任何地点确定经度。

思路虽然简单,但在当时造出这样一只钟来很不容易。由于不同的海域有着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地心引力,会使钟摆的长度发生变化,或直接使其摆动周期的时间发生变化,以至于不能准确计时。而按照英国的经度法案,只有在任何一次航行中经度误差不超过半度才能获得全部两万英镑的奖金。这意味着时间误差不能超过两分钟,若按四十天一个航行周期来算,二十四小时的误差不能超过三秒钟。这路人马也遭受了不少挫折。早在十七世纪,就有人采用了螺旋平衡发条,改进了用来在海上确定经度的钟。来自荷兰的克莱斯坦·惠更斯和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都声称自己拥有发明权,但最终都因谁也没有制造出真正实用的钟表而作罢。

由于两路人马的挫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确定经度”与创造出“永动机”和“灵丹妙药”一样不可能实现。但在这时,出了一个约翰·哈里森。由于他的家乡约克郡与英格兰第三大港口胡尔相距只有五英里,所以他可能很早就知道经度问题。最开始他利用自己精湛的木匠手艺做过两个木制钟,后来就成为专门的钟表工匠。当他知道经度奖金的事情后,就决心制造出一只能够在海上准确定位的时钟。他于一七三○年移居伦敦,花了五年时间造出了第一只航海钟,他在上面刻上“H-1”。在验证准确度的试航中,H-1大获成功。但哈里森没有接受经度奖金,因为他认为还需要完善。不想此后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以及各种曲折,直到一七六四年,哈里森制造的H-4被确认具有比经度法案的要求还高三倍的精确度,即确定经度误差不超过十英里后,才被经度委员会同意有条件地获得两万英镑奖金的一半; 而他拿到另一半,则又拖到了一七七三年,那时他造出了“H-5”,并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

一旦证明哈里森的钟表准确得可以确定经度,英国就大批量地生产,并迅速装备了英国商船和海军。到一七八○年,一只天文钟(chronometer)的价格下降到六十五到八十英镑。英国东印度公司要求每只船装备一到两只天文钟。英国海军在朴次茅斯港的海军学院设立了一个天文钟的储备室,每个出港的军舰舰长都可以要求配备一只天文钟。后来经度委员会于一八二八年解散,海军立即接替了它的职责,监督测试和配备天文钟。到一八六○年,英国海军拥有两百多艘舰船,六百多只天文钟。

“H-3”与其兄长一样,还是个较大的方盒子;“H-4”的体积就变得很小了,它比一块怀表略大,握在手里,就可以确定经度。与蒸汽机相比,“H-4”就更显得微乎其微。也许历史学家们也对体积敏感。在近代史的教科书中,工业革命和英国称霸的历史里,蒸汽机占尽风头。蒸汽机提供了替代人的体力的动力,无论是在煤矿抽水,还是带动纺织机;无论是驱动火车,还是让军舰远航。但信息至少与动力同样重要,尤其是有关空间和时间的信息。工业化依赖大规模需求,就要开拓世界市场,商船就要准确地找到海上航线和港口;帝国就要在海上称雄,就要将海军迅速投放到海上任何一个地点。只靠蒸汽机的动力,一只船是到不了指定的海上位置的。因此,小小航海钟表的历史作用,一点也不亚于蒸汽机。格林尼治博物馆的解说词中说,是哈里森及其制造的天文钟成就了英国近代以来的经济繁荣和帝国霸权。此言不虚。

其实不只是英国意识到了确定经度的重要性。当时的海洋大国,如法国、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政府很早就意识到确定经度的重要性。在十六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为经度定位技术悬赏一千金克朗;荷兰政府的赏金则为十万弗罗林(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8页)。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巴黎观象台,以解决经度问题。格林尼治观象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在当时的欧洲,有着一场抢先发现确定经度方法的竞争。各国的奖金都不仅适用于本国人。法国人曾经出价五百英镑,想私下看一看H-4,但被哈里森拒绝了。

由于哈里森的技艺和爱国心,英国是这场竞争的优胜者。这不仅仅是一个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力。这又反映在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上。地球绕南北向的轴心从西向东转动,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是自然法则决定的。但东西向却没有这样的特殊的线。本初子午线,即经度为零度的线划在哪儿都行。在较早的地图版本中,本初子午线曾被画在罗马、巴黎、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彼得堡和费城等地。最终落在格林尼治,不仅是因为英国人最早解决了经度定位问题,而且是因此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正如本书作者戴娃·索贝尔所说:“本初子午线的定位纯粹是一个政治决定。”

当培根说,“Knowledge is power”时,power 一词有着多种含义。一是指“力量”,一是指“暴力”,一是指“权力”,一是指“国际霸权”。中国人往往善意地理解为“力量”,但从培根本人的帝国主义想来看,他至少是一语多关。反过来,这也反映了知识乃至科学的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色彩。我们不否认不少科学家怀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去探究“科学真理”,但经度的故事告诉我们,至少在这一段历史中对天文的探究,最大的推动力来自对地上利益的追逐。

有趣的是,虽然在与哈里森的竞争中,坚持“月距法”的一派失败了,但他们却获得了比哈里森更辉煌的科学成就,即使天文学甚至相关的数学方法向前大跨步地迈进了。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那些在科学史中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如伽利略、牛顿、哈雷和欧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探索经度定位做出过努力和贡献。伽利略观察和研究天体运动,用数学去描述这些运动,并实际地将天体运动现象用于对经度的测定;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月亮的运行;欧拉则推导出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方程;哈雷作为准确预测彗星回归的人,不仅亲自到南大西洋观察星空,在身居皇家天文学家高位时,还直接支持了“月距法”路线。经过格林尼治观象台和其他类似的观象台及观测点无数个寂静夜晚的观测,人类对头顶星空有了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就如一个农夫临死前告诉几个儿子自家地下有黄金一样,儿子们虽然没有找到黄金,但因翻耕了土地,而使庄稼茂盛;对“月距法”的探索,即使没有直接形成天文学理论,也至少为这些天文学家提供了思考素材,启发了他们理论创新的灵感。

当然,这种通过观测天空而带来的“地上利益”也很特殊。如果一只商船能够准确定位经度,带来的只是它自己海外贸易成功率的提高。与蒸汽机相比,如何确定经度是一种公共知识,对它的探究不适用于专利法。经度和纬度一起,构成了对地球本身的度量单位。如同其他度量衡一样,这不仅是一种公共知识,还是一种标准制度。没有标准的度量衡,就没有繁荣的市场,因为交易双方都要以同一度量衡单位进行买卖;也就没有货币,因为货币很早就表现为标准重量的金属;也就没有政府,因为政府赖以维持的税收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同样,如果没有准确的经纬度定位,两国间的领土及领海就没有准确的分界,商业交易的交货时间和地点就会模糊,人类之间交往的各种活动就可能互相错过。有关经度定位的知识具有某种网络外部性,即知道经度定位技术的人越多,已经掌握这种技术的人越受益。当然,这种公共知识也可以首先在一个有限的政治范围内实现。这就是现代民族国家。因而,对经度定位探索的激励可以来自一个国家的政府,如英国政府。

用制度经济学研究历史的诺思教授很关注这段故事,把它当做用奖励制度激励科学技术发明的一个典范。当然,他假定经度定位技术是一种公共物品。他说这种发明能否出现,取决于“有没有所有权来保证发明者收入因节省了轮船(损失)和时间而增加”(8页)。然而,较细地辨析,哈里森的天文钟表也可以成为私人物品,只是英国政府支付了奖金,就相当于将专利权变成公共物品。此后不少人仿照哈里森钟表大批量地生产,只是当他们发明了新的结构和零件后才申请了相关专利权。这使得用于航海的天文钟因免去了专利费而相对便宜。又由于竞争,由于生产规模的增大,成本迅速下降。这为天文钟首先在英国迅速普及铺平了道路。反过来,英国政府因天文钟的普及而使英国在海上占有优势,早就回收了为此支付的奖金。

戴娃·索贝尔这本关于经度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因为它将过去被主流历史观严重忽略的经度定位技术做了公正的重新评价。同样被低估的是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对科学的影响。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英国科学的动力之一来源于新教精神,科学探索是“赞颂上帝”的可贵努力。然而他也注意到,这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们大都投入到民族国家的奋斗之中。“当时天文学家无疑被发现一种确定经度(尤其是在海上)的满意方法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完全吸引住了。”(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253页)除此之外,这些人又直接关注民族国家的兴盛,以及直接相关的军事技术问题。

在上述关注经度的人中,伽利略也很关注射弹的理论,他与佛罗伦萨的兵工厂关系密切;胡克通过研究子弹的下落发展了自由落体的理论,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中表演了多次;哈雷研究了炮弹的运动,也强调火药的经济学,他还像一个民族主义政治家那样宣称,英国“必须成为海洋的主人”(前引书,292页);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与反作用原理,“不仅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也是理解炮术中的反冲现象所必需”(前引书,294页)。

终于,我们看到了与科普书籍中诸如“苹果砸到牛顿脑袋”不同的故事,这些科学家还从国家利益和金钱中获得灵感。科学不仅不那么“纯洁”,而且是近代以来社会达尔文主义努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分工不同,以及实现了远距离杀人,科学家们才没有直接被他们发明出来的炮弹溅一身血。但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当然,在民族国家竞争的国际丛林中,科学家们只是制度中人,他们按照游戏规则玩,并不是他们的错。但作为静观历史的人,我们既要肯定一些用于战争的技术对人类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又不应该用美化的“神圣科学”去掩饰民族国家暴力竞争之丑恶。

经度问题的解决与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时间非常相近。我们可以想象,这两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当时的英国插上了一对翅膀。其后的世界天翻地覆。有增长,有奋进,有凯旋,有扩张,有流血,有罪恶。无论带来了什么后果,哈里森的钟表只是优雅而沉静地躺在格林尼治的博物馆里。

从追逐功利到超脱功利 篇12

孙绍振先生近日发了一篇题为《让过去的成为亲切的怀恋——答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博文, 在这篇文章中, 他说:“说老实话, 一般领导, 甚至区里的行政长官, 最看中的还是考试成绩。只要你把成绩搞上去, 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这当然可能有片面性, 但是, 在当前的中国, 这是最根本的准则。”敢于说真话的孙先生道出了很多人心知肚明却又不便言说的事实。因为这样的事实, 黄厚江老师便时时有着“带着镣铐跳舞”的感慨。8年前, 黄老师在《行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文中写道:“理想的语文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 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如今, 黄老师的这一观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怎样像黄厚江老师那样“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呢?我的回答是:先追逐功利, 再超脱功利。即以先让学生服从“游戏规则”, 引导学生渗透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在学生具备了从容应对各种考试的能力之后, 才有余暇和余力在语文的天地之间优雅地飞舞。

实践证明, 落实到应试的语文教学是发展素质的基础, 语文教师应该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即以让学生掌握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的功利之法, 超脱单纯的应试教学的功利之举进行语文教学。

一、追逐功利, 学会应试

1.强化知识建构

如何渗透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全力打造学生的应试能力, 是语文教师打造生动课堂、广泛课外阅读的关键。王荣生先生说:“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提高应试能力必须以搭建知识体系为重点, 实现整体的能源储备。

以阅读训练为例,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历年中考的考查规律, 使学生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比如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文体意识, 鲜明的文体意识体现在记叙文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议论文要有准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明晰的论证。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 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 灵活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严密准确的语言。

比如要让学生形成思考阅读题的明晰思路。局部的准确理解离不开对文章整体的正确把握, 有了对整体的正确把握, 才可以加深对局部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以点带面, 感知文本。用感悟“点”的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文学作品的局部探究可以一个句子为切入点, 赏析、美读等提炼价值。这样还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 通过对局部的理解学生大致了解课文, 梳理文章思路。

还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某类题型的答题方式。比如赏析一个句子, 应该扣住手法、体现事物某种特点, 表达某种情感, 对于中心和结构有无作用去揣摩解答。

以上所列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 这些知识的有效建构, 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必备的能力。

2.学会寻找规律

中考的题型往往较为固定,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一个题就是一类题的意识, 化个为类, 举三反一, 最终达到举一反三。

如2013连云港中考卷考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种人称的基本作用, 那么, 解答上述问题时, 学生往往就有了思路, 就能条件反射般地做好题。这就是类题建模的功效。

我们在复习备考中, 把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总结做题规律放在重要的位置,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 80%的中考试题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也可以直接给出常见题型, 让学生探寻规律。比如, 我们布置任务:现代文阅读的“语言表达题”该如何做?一般是怎么设问的?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诸如此类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练习研究, 就不难归纳出小说的语言特色题做题的规律和方法。

3.训练成为习惯

学生明白某种答题的方法和整体阅读的思路,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运用意识, 没有形成一种习惯, 那运用起来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正确理解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 所有的正确习惯的养成, 离开了“训练”都是一句空话。正确的“训练”不但与素质教育并不对立, 相反, 恰恰是正确的“训练”, 才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 这种基于广泛阅读与积累基础上的能力提升与实战演练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功利之法成为习惯, 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 才能享受阅读的体验。

当然这种训练不应该是题海战术, 如果只是简单化、机械化, 反复讲、反复练成了语文老师向学生索要成绩的“祖传秘方”, 这往往会形成老师学生弄得筋疲力尽, 学生成绩却不见提高的尴尬局面。而真正的训练应该是一种总结提升形成习惯的过程, 是一种精当点拨引导的过程, 教师的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

二、超脱功利, 享受语文

1.重现精雅课堂

在初中的起始年级, 试卷中常常出现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理解, 随之也就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这些分数, 把教材片段当做考试阅读进行指导并将课文编成考题, 死抠课本, 条分缕析, 甚至让学生大量地背诵课内文段的解析。这是一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短视训练, 在这种题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提高学生的成绩, 但并没有真正的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并且我们也往往发现, 不做这样的空耗时间和能量的行为,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解题习惯去自己解答这些语段, 两者的得分并没有多大的差距。

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教师也才能让学生能超脱教材, 超越文本, 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学生获取语文涵养现阶段主要来自课堂,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王国, 遨游于语文学海殿堂。课堂上成为师生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的展示阵地, 才不会陷入无聊繁琐的文章分析之中。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他们才能自己去感悟, 才能有多元解读、创造性阅读等等难以预约却可以期待的精彩。

其实语文教师应秉持这样一种观念: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 不要止于是看课文分析透彻不透彻或暂时考试成绩的高低, 要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在轻松愉悦中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习惯。

2.投身课外阅读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凡是思想活跃, 整体素质也高的学生, 往往是养成了阅读习惯的, 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的;只了解教材和整天手握一本语文教辅的, 课外阅读少, 没有阅读习惯, 到了真正的大型考试的时候, 成绩也不会好的。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 仅仅引导学生去看指定的名著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让学生读“闲书”。读“闲书”可以引发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提高阅读能力, 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

学生成绩乃至素养的提高, 光靠训练是不行的, 语文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指向考试是很失败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 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 除了“为考试而读书”, 还应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 人文素质高了, 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 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而在掌握了做题的功利之法之后, 学生就有可能解放出来, 有了去看“闲书”的时间和能力。我们不应该让应试教育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除了课本和教辅, 语文教学还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一定要让学生“千方百计挤出时间, 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 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 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胸中的千红万紫, 必定有助于飞越人生的万水千山”。

综上, 从追逐功利到学会应试到从超脱功利再到享受语文, 从注重知识建构到学会寻找规律到从重现精雅课堂再到投身课外阅读, 是一个从现实到理想、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的过程。追逐功利是脚踏实地, 超脱功利是仰望星空。追逐功利是必经之路, 超脱功利是要坚守的目标。

程红兵在 接受采访 时曾说过 :“活在当下 是每个人 必须面对 的现实, 而且只有首先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拥有未来。我们必须站稳了, 站住了, 才能拥有明天。这一点建平中学也不例外。建平作为一所优秀高中有很高的升学率, 但这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充其量只是价值之一。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在办学目的上, 那就是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 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肺动脉高压(PH)下一篇:压力不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