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生成活动(精选12篇)
主题生成活动 篇1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乌龟》案例
活动教案:《乌龟的种类和食物》
活动说明:
在上次的活动中,出现一个问题:乌龟有哪些种类?它们都喜欢吃什么?在课堂中我没有给幼儿明确的答复,而是把这个问题当作一项任务布置给幼儿,我与幼儿分头搜集有关资料,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乌龟的种类和食物》。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初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丰富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准备:
1、请家长协助幼儿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乌龟的资料。
2、准备课件《乌龟的种类》。
3、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龟兔赛跑》。
二、龟的种类。
1、谈话:“小朋友,那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任务?”(请幼儿回答。)
2、组织幼儿讨论:现在你知道哪几种乌龟?先组织幼儿分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巡视,根据幼儿的交流情况,选几名幼儿在全体幼儿面前讲述自己搜集的资料,提醒幼儿注意倾听他人讲话。
3、观看课件。老师也找到了很多乌龟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教师总结:龟的种类有很多种,乌龟这一类就有300多种。
三、乌龟的饲养。
1、讨论:现在小乌龟来到了我们班,我们就成了小饲养员,怎样喂养才最好呢?(幼儿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播放录像《乌龟喂养》专家讲座片断。下面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是怎么说的。
四、活动小结。
1、教师小结。知识总结:乌龟的种类有三百多种,乌龟的食性比较广,多以水中的小鱼、蜗牛和水草等为食,在家中饲养业可以用专门的饲料喂养。总结幼儿活动情况: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表扬幼儿动手搜集的过程,肯定幼儿的劳动,视幼儿体验探索的快乐。
2、活动延伸:请幼儿把自己看到的乌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主题生成活动 篇2
一、话题生成在追随探索中诞生
幼儿科学学习的状态, 不在于知识的深浅, 而在于幼儿喜欢与否。当幼儿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语言方式设疑、探究、解惑时, 当幼儿专注地投入“工作”时, 教师需站在幼儿背后静静观察, 不轻易地指手划脚。幼儿自我的探索、发现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真正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 孩子们的问题源源不断、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 他们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迸发出无穷的学习潜力、学习能量, 而这些学习潜力是以往的学习活动中所没有的。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树”中, 教师为幼儿设计了一张命名为《我的研究报告》的观察记录表, 鼓励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有关树的种种资料, 并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一一记录在表格内。在观察中, 由于每个孩子的兴趣点、观察视角都不一样, 因此他们的所呈现的报告形式也完全不一样。有的观察了树杆, 则用绘画的形式画下了粗细不同、弯直各异、姿态万千的树杆;有的观察了树木的果实, 则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花、果子、豆荚;有的观察了树叶, 则用拓印的方式把一片片树叶都印了下来, 这样拓印出来的叶脉清晰可见;有的还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珍贵树木的文字记载与图片……在这次研究中, 幼儿不仅锻炼了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 而且在对研究成果的汇报中, 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这种丰富的探索性活动, 让幼儿运用他们的“百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所想, 从而使他们在与同伴分享、交流的过程中, 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话题拓展在查找资料中迸发
在自主科学探索活动中, 幼儿的想象力令人吃惊, 如果把幼儿比作小树, 把教师比作植树人, 主题探索活动就是肥沃的土壤。在这里, 幼儿的潜力得到开发。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天马行空, 异想天开。有了疑问才有创造, 在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探索主题活动中, 已不再满足于让幼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更注重激发孩子们更多的内在需要, 循着问题线索自主地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 开阔的思维、深入的内容拓展, 就这样生成了。如在“有趣的动物”的主题活动中, 对于狗是胎生还是卵生产生了争执。有说“狗是胎生的”;而有的则说“狗是卵生的”。这是幼儿不同生活经验间产生的矛盾。教师可以此作新的生长点, 实现更多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对孩子们说:“大家翻一下书就知道了。只要当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的欲望时, 他们就会乐意发现, 在一点一滴的收集资料中, 养成了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话题延伸在支持幼儿中提升
《指南》中强调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抓住幼儿抛来的球, 并以某种方式抛还给他们”。当幼儿提出问题后, 教师不要急于作答, 而要引导幼儿想出解决问题得方案。如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 幼儿观察了爸爸妈妈在长城上拍的照片和从网上下载的长城的大图片后, 产生了制作长城的愿望。该用什么材料来做呢?大家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牛奶盒是长长的、方方的, 和照片上的烽火台十分的相似, 可以用牛奶盒来做烽火台;城墙是长长的, 可以用牙膏盒来做;城墙上的扶手可以用吸管来做;还有的小朋友竟然想起了中班学过的糖纸小人, 说可以用糖纸做长城上面的游客, 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那一个牙膏盒怎么做城墙呢?诚诚说:“长城不是山洞, 站在长城上应该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空, 所以应该把牙膏盒的上面剪掉。”孩子们都说:“对, 就应该这样”。其实我预先设想的时候, 是把牙膏盒呈高低间隔剪开, 然后按照城墙间隔高低折下去。幼儿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步调, 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维方式, 有自己的处理事情的策略。教师应支持与尊重他们, 只有在成人许可的情境下, 幼儿才有可能拓宽自己的空间, 发挥自己的潜能, 形成自己的个性。
四、话题研究在交流分享中释放
以往的幼儿科学活动往往由教师预设, 并在幼儿园进行, 而在主题科学探索活动中, 活动的开展成为师生共同构建、同步进行的过程。家、园双向互动, 多方支持, 为幼儿创造了交流分享的空间。它改变了以前幼儿回家以后, 家长只是帮助复习一首在幼儿园学过的儿歌这种被动配合的局面, 而是将内涵扩大, 将探索的触角延伸到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中去。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资料, 共同实验记录, 共同交流分享。在“地球村的人们”、“预防非典人人有责”的主题活动中, 教师设计了家庭研究报告的表格, 开设了“我想告诉你”的信息栏, 把幼儿预防非典的宣传画贴在了展版上, 对幼儿探索的主题和进展及时公布。与此同时, 家长带着幼儿一起收集世界各国风土人情、“非典的预防措施”, 还与幼儿一起完成了研究报告。也正是因为如此, 孩子们渐渐愿意说说话, 他们那扇未开启的心门被轻轻敲开了。
在融于主题活动的科学探索活动中, 幼儿的潜能和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也许,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 这种科学探索并不算什么, 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意识, 将使他们终身受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开启幼儿的心智, 他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支着儿生成主题活动 篇3
然而在以“教”为中心的课程里,幼儿的“平常时刻”往往被忽视,更不用说去利用它拓展幼儿高质量的发展空间了。具有自发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生成活动有利于幼儿“平常时刻”的有效利用和发展,活动中教师解读幼儿的一个个小小行为,在此基础上思考对应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走向,根据幼儿的反应和自身教学经验、价值取向调整活动,通过双向的师幼互动让幼儿的学习由“外在灌输型”向“自发反应型”改变。这是一种独特的动态过程,其开放式的学习框架给幼儿和教师的对话、协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顺应了幼儿的发展。
什么是生成活动
生成活动既非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亦非儿童漫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指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不断地修改、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有效学习的过程。
开展生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主题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生成活动的实施和执行存在一定困难:想要生成活动,却不知从何下手;想要对儿童的兴趣点进行适当取舍,却不知怎样进行价值判断;缺乏师幼间相互适应、相互激发的能力;缺乏灵活教学策略的支出,等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无从下手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更多的是实行拿来主义,照搬或模仿教材的活动方案,按照方案中的详细活动计划去实施,引导儿童按部就班地学习。这样的活动模式中,教师缺乏对幼儿的观察,不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想要生成活动却不知从何下手。
2.不会取舍
儿童在主题活动和游戏中会产生大量想法,有些与主题活动密切相关,有些是随机衍生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有价值、可以生成活动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其他低结构活动穿插或适当舍弃的,有些老师无法做到正确取舍。
3.无计可施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师幼之间相互适应和相互创生的能力,缺乏灵活教学策略的支出。生成活动的实施不仅要突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生成活动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生成活动开展的原则
1.幼儿感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户外活动时幼儿被草地上爬行的虫子所吸引,却对老师组织的游戏心不在焉。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这一特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的,一旦兴趣盎然,他们学习时必然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所以生成活动时,老师应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选取教学内容,才能和幼儿积极进行互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2.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可以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很容易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切身体验和感受去学习。了解幼儿已有经验还有助于老师提供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所以生成活动应建立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之上,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能力与所期望其获得的经验和能力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幼儿整理、拓展自发学习,积极、自信、从容地进入新的学习,使他们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进而达到新的认知水平。
3.注重过程体验
幼儿的过程体验是自我的、旁人无法替代的,这种独特性和个体性决定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过程体验起着将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衔接、贯通,帮助他们完成认知升华、经验提升的作用,只有幼儿亲自参与的活动才能真正唤醒他们的感性、理性认知,将所学内容与眼前的情景贯通,构建新的认知,激发真实情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生成活动尤其重视过程体验,只有通过经历再经历、呈现再呈现的方式,才能使幼儿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生成活动的实施步骤
1.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活动。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当前幼儿达到了什么发展水平、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然后,教师才能立足于兴趣点,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此阶段幼儿应当达到的水平做比较,设计能引导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幼儿的语言和行为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老师可以在活动前期有针对性地设计观察表格,从幼儿参与活动的具体表现中发现幼儿的所处阶段和兴趣点,从而借助现场实录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和经验。
观察记录表
现场实录(活动详见25页《活动串烧》栏目):
片段1——老师提问:“你们猜猜父与子制作了什么面具参加假面舞会呢?”小董高高举起手说:“我觉得他们会做一个鬼脸。”亲亲说:“我觉得他们会装成小狗。”垚垚说:“我觉得他们会扮成怪兽。”
片段2——老师出示了漫画的最后一幅画面,全班孩子哄堂大笑。王捷指着画面上的路人说:“哈哈,你们看,他的表情太搞笑了!”小宝站起来模仿着路人的表情说:“他们的表情是这样的。”围坐成半圆形的小朋友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自发选择了不同的人物进行模仿。
兴趣点指向:片段1中,30个孩子有12个对于漫画的转折性结局表现出了明显兴趣,他们竞相猜测父与子究竟制作了什么面具,使路人露出如此惊讶、惶恐的表情。片段2中,大部分孩子对漫画中人物生动、夸张的表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产生了模仿、表演的愿望,参与到同伴间的讨论和表演中。
2.解读
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大量想法,但大多转瞬即逝,真正有意义的是应能联系他们实践经验的。教师具有对幼儿想法进行价值判断的责任,不妨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其兴趣点,将幼儿的兴趣指向与课程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理性判断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再参考该年龄段的情感、能力目标予以筛选,遵循多数优先的原则进行取舍,从而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生成活动脉络,与幼儿共同梳理活动内容。对于个别幼儿的兴趣点,则可以通过个别指导、同伴互助、区角探究等形式加以疏导,以协调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原有的生活背景、认知能力、操作经验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这些因素影响着幼儿在参与主题活动时的兴趣持续性、思维积极性和活动有效性。《纲要》指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在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所以在教师组织主题活动时,首先要关注幼儿的经验基础和发展水平,再解读幼儿的行为,分析、判断其后的经验支撑点,寻找和确立适合不同个体发展的途径、方法及手段,进而生成主题活动。
3.顺应
顺应即顺从、适应,教师作为主题活动实施的主体之一,要在主题活动实施和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观察、评估幼儿的状况,比较一下幼儿距离发展的核心经验和能力目标还有多远,不断补充活动计划,调整教学策略,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活动,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关于生成活动的若干思考
1.灵活把握预设与生成
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预设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在一个好的预设活动中,教师不仅能给予幼儿整体的发展,还能不断引发幼儿的兴趣生长点,鼓励幼儿投入到新的探索与游戏中。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以教师预设活动的形式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再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不断生成新的主题网络。
因此,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灵活地把握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及时、灵活地捕捉幼儿生成的问题,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巧妙地设计生成活动,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2.有效建构师幼互动
教师在活动中应关注幼儿的表现,解读幼儿的行为,关心幼儿真正关心的问题,判断他们感兴趣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的经验基础和发展水平,分析、判断幼儿背后的经验支撑点,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及时、有效的回应策略,有效建构师幼互动。
一个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学活动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儿童单独引领的,而是教师与儿童间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生成活动时,教师必须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计活动,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实现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共长。
主题生成活动 篇4
设计思路:
“我要上小学”这一主题活动本来应该在六月份进行,活动的内容也只限于整理书包文具、去小学参观、看一堂课等等,时间较短,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印象不深刻,也缺少机会了解小学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不同之处。随着大班下学期的来临,孩子们在家长“你要上小学了,要认真听讲„„”的叮嘱中和对常来园探望老师的小学生们的观察中,早就已经对小学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兴趣。孩子们常常问我:“哥哥、姐姐为什么要围红围巾(红领巾)?”他们书包里装着什么东西?”“中午小学生们在学校睡觉吗?”等等一些很有效的问题。我意识到这是变孩子个体经验为集体经验的好契机,为了及时接住孩子们抛过来的球,我将原有的活动计划进行了调整:将六月份的主题“我要上小学啦”提前到四月份,把孩子们的生成与已有的活动计划有机结合。以期通过活动帮助幼儿更清楚的了解小学的一日生活,为孩子们即将上小学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还通过有目的或随机的提炼等方式促使幼儿在原有的认知能力上得到发展,因“我要上小学”这一主题跨越的时间较长,以下是活动初的几个活动实录片断: [片断一] 参观之前,老师交给幼儿每人一项任务:“去小学找一个问题出来”,组织幼儿步行去了离幼儿园最近的一所小学。孩子们分成两批去参观了两个一年级班。因来到陌生的环境,刚开始还不适应,虽然小学老师安排了 哥哥、姐姐与孩子们一对一的坐在一起,但能主动交流的孩子只有四分之一。在看到哥哥、姐姐表演了听课的坐姿和举手回答问题后,气氛才开始活跃起来,孩子们有的与小学生交谈,有的翻阅小学书本,还有的开始问问题。老师用摄像机摄取了一些片断。回幼儿园后,许多孩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操场上有许多哥哥、姐姐在打鼓?”只有个别幼儿提出了有一探究性的问题,如“像电脑健盘的纸是干什么的?”讲台上有个凹下去的洞有什么作用?”“班里为什么有两块黑板?”等等。还有部分幼儿没有发现问题或提出一些无效的问题。[点评] 因第一次去小学参观正好赶上小学的鼓乐队在排练,声音很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加上是陌生环境,班内外的环境对幼儿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不少幼儿在充满兴趣欣赏的同时,也忘记了寻找问题。还有个别胆小,语言组织能力差的幼儿,因为是每个人自己找问题,缺少与同伴的交流,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与小学毫无关系,即无效问题。在此次活动中,教师忽略了对个别幼儿的引导,使他们始终被外界刺激所吸引,同时教师高估了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寻找到有关于小学的问题。[片断二] 幼儿第二次来到小学,这次是第带着上次的问题来寻找答案的。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孩子们放松了许多,虽然这次参观的是阶梯教室,环境改变了,接待孩子们的是四年级的哥哥、姐姐,但我班幼儿很快与他们熟悉了,并开始提问题找答案。大部分幼儿找到了自己的问题答案,那些上次 没发现问题的这次也发现了与小学有关的问题,不少幼儿还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且不止一个呢。在回幼儿园的路上,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问题答案,并反问其他幼儿自己发现的新问题。一个个兴高采烈,很有成就感。[点评] 看来老师的担心是多余的,有了第一次参观小学的经验,加上参观后在幼儿园的延伸活动,来引发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对小学的发现,使孩子们对小学的话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加上老师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评价,推动了幼儿渴望对小学有进一步了解的积极性。[片断三] 活动要求:
1、在看看、讲讲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
2、幼儿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画有问号的大白纸,彩色水笔。活动过程:
1、看课件回忆去小学参观的情景,激发兴趣。
2、部分幼儿上台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小伙伴提问,并公布正确答案。
3、请一位小学老师上台,回答刚才幼儿不知道的问题答案,并对幼儿已找到的答案给予评价和更正。
4、观看另一所小学的晨间活动,幼儿边看边提出问题,师用绘画的形式及时记录在问号纸上。
5、师帮助幼儿整理提出的众多新问题,鼓励幼儿继续去寻找答案。[点评] 在这次集体活动中,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用看课件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前两次参观活动后,幼儿通过与小伙伴之间交流,分享已知的经验,与老师对话来梳理不连贯的语句、与家长问答来提高已知答案的精确度等等,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使我的“上小学”这一主题不断有拓展延伸的空间,也使幼儿对这一主题有着较持久的兴趣。师在这次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第三者(小学老师)来进行点评,即提高了答案的准确程度,又使幼儿对小学老师产生亲近感。最后一个找答案的环节为下一次的生成活动作了铺垫。
在接下去的主题活动中,我将根据小学生活的一日环节有顺序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按照晨间活动→课间十分钟→中午放学后→午间活动→下午放学后这一顺序,让幼儿清楚了解小学课与课之间的过渡环节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为幼儿上小学后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班主题教案:生成课《夏天真热 篇5
1. 主题生成
夏天到了,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只要在户外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出一身的汗。这天我和小朋友们做完早操以后,进了教室。孩子们纷纷叫热。郑瑞东说:“老师,天怎么这么热啊,让我们变凉快些就好了。”我借机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谈话——“怎样让自己变凉快”。孩子们一个一个发言踊跃,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方法。于是,由此引出了一个主题“我要变凉快”。
2. 主题网络
怎样让自己变凉快
各种各样的扇子 我喜欢的扇子
我要变凉快
好吃的冷饮 玩水真开心
小猪爱洗澡 3. 相关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线索 活动准备 怎样让自己变凉快 请幼儿结合经验谈谈如何让自己变得凉快起来 在家园联系栏出通知,请家长配合 各种各样的扇子 了解认识各种各样的扇子,知道扇子的作用 幼儿搜集的各类扇子。我喜欢的扇子 请幼儿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扇子 各类纸,浆糊,彩笔等 好吃的冷饮 让幼儿知道冷饮能降温,但不能多吃;并能了解几种冷饮名称 幼儿搜集的冷饮包装纸 小猪爱洗澡 通过学习儿歌,知道夏天到了,出汗多要勤洗澡 相关操作材料若干。玩水真开心 能愉快地参加玩水,感受夏天玩水也能凉快。戏水玩具和场地准备
4. 教师准备
1)查阅夏天的相关知识,搜集资料。
2)搜集各类纸和水彩笔,提供工具。
3)布置主题墙的基本框架,展示幼儿制作的扇子和搜集的冷饮包装。
4)活动中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调整活动。
主题: 在动物园里
内容与要求:
1、在观察了解动物基础上,愿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2、发挥想象用动作表示动物的特征和本领,乐意这样参加动物的聚会;
3、体验聚会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资料。(教师将喜欢的动物制作成 T课件、搜集各种动物图片)
2、音乐:“老虎是tiger”和“把舞跳起来”。
3、动物卡片和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
师:小朋友好!我听说你们本领很大,就赶过来看看。我是车老师,很高兴认识你们!我给你带了一份礼物,就是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不过,听完后我要考考你们哦。我要考你们的问题就是:歌曲里有哪些动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二、欣赏歌曲:老虎是tiger
1、欣赏歌曲(师出示课件),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2、自由交流:在所有动物里,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他有什么本领?
3、游戏:
一幼儿用动作或其他方法表示自己喜欢的动物,请其他幼儿猜,文档仅供参考
猜中有奖。表现好的幼儿也有奖品。
4、幼儿想办法让喜欢的动物知道自己喜欢它。
师:你们喜欢这些动物,可是它们知道你喜欢它们吗?能想个办法让它们知道吗?他们就在那边!
5、幼儿在集体前表达对某动物的喜爱。
三、参加动物聚会。
师:动物们知道你们喜欢它们,它们可开心了!它们邀请我们参加它们的聚会,你们愿意吗?但有个条件,我们必须想办法把自己扮成喜欢的动物的样子。
1、幼儿边说边扮成动物进入会场;
2、音乐“把舞跳起来”响起,幼儿律动。
大班生成活动教案 篇6
主题的由来:
最好的课程应该是与真实生活相接近,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报纸与人们密切联系着,幼儿随手可见,是一个极好的教材。可能有人会觉得孩子会看得懂报纸吗?有必要在孩子还不怎么识字的时候让他接触报纸吗?其实孩子是不是看得懂报纸并不重要,可是孩子在接触报纸的时候交往能力、推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等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得到了发展,这才是开展该活动的最终目的。
科学活动《报纸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了解报纸的制作、特性、用途和可回收性。
2、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若干、报纸制作过程录像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报纸,导入课题。
(1)人们为什么要订报纸?
(2)报纸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3)报纸有哪些特性?
2、幼儿动手、动脑,分组小实验。
第一组做报纸吸水实验。
第二组做报纸的可燃性实验。
3、幼儿相互讨论,分享报纸的其它特性。报纸可以折、剪、粘贴,报纸可以回收利用。
4、幼儿观看报纸相关的编辑、印刷、投递的录像资料。活动二:报纸知多少
一、活动目的:
1、认识报纸,知道报纸及刊头的作用。
2、培养幼儿读报的兴趣,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方式猜测新闻内容。
二、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各式报纸、笔。
(二)知识经验准备:接触过报纸,有适当的了解。
三、指导策略:
1、幼儿与老师、与同伴自由交流对报纸的了解。
2、幼儿观察墙上各类报纸,重点观察刊头的报名、日期、期数、版数、天气等。
3、幼儿找一份喜欢的报纸,寻找自己有兴趣的新闻,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其意义,在看得懂的地方做记号。
4、交流自己看得懂的新闻及看懂的途径,如通过图片、通过自己认识的某些字等已有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猜测。(教师引导幼儿也可通过报纸上的插图、照片来猜测阅读内容)
5、讨论“看报纸的好处”,知道从报纸上可以获得信息。活动三:我给报纸分类
一、活动目的:
1、学习归纳分类的方法,尝试按大小、用途、内容、色彩、质地等途径为报纸分类。
2、能在保留自己看法的同时,根据需要服从于通过商讨得出的统一意见。
二、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各种各样的报纸、笔、纸、剪刀、胶水等。
(二)知识经验准备:参观过图书馆,有分类的相关经验。
三、指导策略:
1、通过回忆图书馆有关图书的分类摆放及分类标志等有关经验,激发幼儿的迁移思维。
2、幼儿分组给报纸分类,讨论分类理由及标志,并由代表记录讨论结果。
3、每组推选代表交流报纸分类的做法和原因,分享策略。
4、让幼儿知道可以在保留自己原有看法的同时吸取他人的意见,但是如果要制订班级读报区的分类标准就得得出并服从于统一的意见。
5、全班商讨出统一的报纸分类方法、分类标志及分工方法。
主题生成活动 篇7
关键词:探究活动,数学,教师,学生,互动
新时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相比于对知识的学习,教师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将课堂还给学生,自己仅起主导作用,履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学生学习及成长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以及讨论探究的机会,教师也应当适时参与其中,让学生通过各种解难释疑的尝试,不断促成其创新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课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在高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所谓数学课师生互动生成机制,即教学实施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其中与教师互动探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概念、情感和价值观等,形成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学习和自身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达到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具体说来,共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如下。
(1)教师主导引领。随着当前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更主张学生发展机制引领下的教学互动,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师生互动生成机制中,机制应当明确自己的位置,重点学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倾听和评价,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自己定位为引路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等,积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指导学生探索数学领域的方向,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进行及时的指导解惑。
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先提出学习目标,并针对学习探究的进程,对目标的达成实施合理的肯定与评价,及时整合学生探究等,促使整个探究学习过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去展开[1]。
(2) 学生自主探究。在整个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及探究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以及自身探究生成的基础上,去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或自主探讨,探究学习内容,查询相关的学习资源,对其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提炼,进而积极构建知识网络,将其整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3) 师生互动生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及时提出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而与教师及学生合作参与课堂探究,这一阶段,教师应当注意适时引导点拨,对相应的探究方向进行指正,由学生自我总结提炼,并在后续总结整合中生成情感、技能和价值观,这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探究形式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和知识,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发展[2]。
二、数学课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实施过程
(1)课堂情境诱导。当前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为达到高中数学教学的既定目标,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数学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营造出相应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就是高中数学课堂的情境诱导。
创设情境,是师生互动生产机制的起始点,具体的实施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需要创设情感情境,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带着笑容走进课堂,给予学生信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参与探究活动做好准备;其次,创设学习情境,这一过程重在向学生及时呈现学习情境,具体的形式有案例情境、问题情境以及操作情境等;最后,为学生提供引导性材料,具体创设情境方法有图画再现情境、生活展现情境以及语言描述情境等,结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并向学生加以设问引导,开启探究之旅。
(2) 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是师生互动学习生成机制的基础,在前述情境诱导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相关参考资料及内容,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新学内容,提出相关疑问,以此进一步增强其探究行为,直至问题的解决。应当注意几点,一方面,教师要留足探究时间,主要包括课前自学时间和课堂自学时间,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课前资料准备,更可以去探寻重点、盲点和疑点,感知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引领探究方向,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成机制应当讲求教师的“导所当导,放所当放”,让学生积极完善探究过程。
(3) 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生成机制的关键点在于合作交流,形式有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小组交流、个别交流等,学生碰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有争议等问题,应当注重交流,在争论中得到正确的观点,并要注意在此过程中创建和谐、民主、友好的氛围,以期使得学生之间及与教师一定程度上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而发挥其潜能进行思维的相互交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增长见识、培养能力的目标。
(4)注重点拨引导。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在合作交流阶段,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适时点拨,这一过程中,要讲求对引导尺度的把握,而不能使学生探究活动进入放任自流的模式,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对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发展方向有误情况进行及时的引导,将课堂气氛调节到理想境界,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促进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5) 反思生成。高中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方面表现为对信息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 应当以此来完善直观—思维—实践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讲求将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及知识,这种方式远非传统教学中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可比,因为那种方式无法实现完全的转化,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感知。
所谓的反思生成阶段,在高中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应用中,重在引导学生重点思考自学和交流合作中的遗漏点,并积极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讲求通过社会实践去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升华。具体来说,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可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课内反思和课外反思,前者注重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再现及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新的见解,进行创新和反思;后者则重在对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所学到的课堂知识付诸实践,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理论实践结合中升华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思想觉悟,实现高中数学课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最终极目的。
预设彰显主题 追问精彩生成 篇8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时,经过反复诵读,巧妙追问,精彩生成,给人的那种身临其境、魂牵梦绕之感,至今想起还温暖如春。
备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开篇直接由检查学生的预习入手,出示相关字词的小黑板,指名3名学生上黑板,其余学生完成讲义作业。
2.教师点评后,出示老舍先生的《猫》的片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了淘气……”让学生深情朗读导入,然后问:这段文字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你所了解的老舍先生?
3.这段文字美吗?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老舍先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激趣转入,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里老舍先生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吗?作者抓住哪些景物运用拟人手法写济南冬天的可爱的,找出来读读、想想、品品,说说它们可爱在哪儿?
4.学生互动,找佳句,教师适时引导,或个体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或闭眼想象读,或师生表演读,读中品,品中读,并得出板书。
这样考虑基于以下几点:首先从学生的认识入手,选举的片段是学生早就学过的,熟悉亲切;二来着眼点小,从熟悉的修辞,易体会的情感切入,便于七年级学生把握;三是以读为突破口,形式多样,体现了“文学的语言感悟由读中来”的理念;四是调动多种感官,既有听觉的沟通,又有形象的交流;既有视觉的表现,又有幻觉的憧憬;既有宁静的深思,又有潜心的品味;既有表象的感受,又有美感的体验。可以说,不断增强的课程意识,使文本的“预设”越发显现,让课堂因不断“意外”而精彩。
片段举要:
师:是啊,在这篇文章里,老舍先生是抓住了山、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文中哪些语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它们分别把什么拟作什么?
生:课文第二段,把小山拟作年轻的母亲。
师:嗯,眼力真好。“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写母亲的什么?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这句是母亲的话,要读出温柔的情感。(生读)
生:(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一句还有拟人,它把济南城拟作小孩。
师:这位同学的心真细,我们一起朗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生:秀美太笼统了,还是青春美好。
师:找得准,读得好,为了让长枝的垂柳照个影,水竟不忍冻上,这水美不美?美在哪儿?
生:美,水很有情意,还乐于奉献呢!
生:我觉得水挺温柔的,它和长枝的垂柳关系密切,为了她舍不得冻上。
师:这水啊,真是温柔贤淑,有情有意,说不定呀,长枝的垂柳就是她的那一位呢!小组分角色品读。
师:这里确实是虚写,但它是由眼前景而产生的联想,照应了上文把小山比作慈母的妙喻,风儿吹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哺育儿女的酥胸,这种圣洁的美怎能不让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由衷的慨叹,请大家想象自己幼年时依偎在妈妈怀里的情景,自由欣赏朗读。
生:学生庄重而幸福地诵读;然后集体朗读;师引读“……看着看着”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读。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大家思维活跃,表现特棒,老师觉得一方面是大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在于老舍先生文章写得好,大家想想看,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生:老舍先生观察细致。
生:老舍先生投入了真感情。
生:老舍先生善于想象。
生:老舍先生见多识广。
……
是啊,写好一篇文章,除了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外,更多的是要投入真感情,正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倾注了真情,所以他笔下的山有情,水有意,山水才情致迭起撩人,现在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反思:
如果说预设使文本主体凸显的话,那么追问使意外更精彩。教学中有这样几处意外就因追问而精彩:
1.指名学生感情体会“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时,没想到学生体会不到位,我追问了一句:“他读得温柔吗?”这一追问,不仅让学生准确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而且全班学生体验到了母亲的关爱和呵护。
2.“说不定呀,长枝的垂柳就是她的那一位呢!”这一发问无疑在学生情感的心湖激起一圈圈涟漪,什么是语文?生活即语文啊!
3.课文第3段后半段的导读,这一举措一改前半部分的“动脑想、放手做”为“闭上眼想象读”,化抽象为可感,变乏味为神驰,使学生兴奋异常。
大班 生成活动一 几个教案 篇9
我喜欢的运动员
生成活动二
迎国庆擂台赛
生成活动三
快乐中秋
生成活动四
我爱F1,我爱嘉定
一、我喜欢的运动员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讲述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初步五星红旗飘扬的自豪感。
2、愿意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对运动员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雅典运动会报道、运动员竞技场面、获奖照片资料等
超市特色:
1、孩子收集不同的运动员资料
2、自由结伴讨论雅典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表现
活动过程:
1、奥运专栏环境布置
2、讨论:我喜欢的运动员?为什么喜欢他?他什么地方了不起?他们为什么要举起五星红旗?
3、孩子们表达表现:自己喜欢的运动员的竞技运动画面。
二、国庆擂台赛
活动目标:
1、通过擂台赛、民族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一些名胜古迹、特产、名人等,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给予幼儿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自信的表现和表达。
3、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同伴发言的好习惯,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准备:抢答题与必答题的题卡、民族服装。
超市特色:自主游戏
活动过程:
主持人
1、宣布今天活动内容
2、介绍评委和嘉宾
3、与幼儿讨论后共同制定游戏规则
一、红色题:必答题(每组任选两道)
服装表演:要说出几号选手穿的是中国的传统服装?(马褂、旗袍、唐装)
二、绿色题:抢答题(红队讲1个,绿队讲1个,哪队讲不出来哪队输,哪队重复别人的答案也输)
三、橙色题:共答题(每一道题目,两组的小朋友都要回答1个答题时,另 四|、评选最佳表现奖。
三、快乐的中秋
活动目标:
1、认识传统节日中秋节,知道其来历及有关习俗。
2、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
3、能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表现。
活动准备:
1、有关月亮的电子图片、动画、故事传说。
2、活动前与幼儿一起布置活动室,悬挂月亮变化图。
3、幼儿与老师一起准备:月饼、水果、贺卡等。
超市特色: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
活动过程:
1、猜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出示图:讲讲月亮的变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吃果实赏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师:中秋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请小朋友讲一讲。欣赏《嫦娥奔月》的故事
3、看看讲讲《月亮灯笼》
4、讨论:人们怎样过中秋。
5、吃月饼,共同分享快乐。
6、互送贺卡,学说祝愿的话。
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回家自制贺卡,并与同伴互送电子贺卡。家园共育:
1、配合收集各类民俗资料、特产、物品,以及外出旅游的照片。
主题生成活动 篇10
一、实录:观察乌龟
孩子们围着观开桶里的大乌龟,贡楷文说:“这是乌龟的头,它的眼睛怎么长在两边的?”他边说边用小手指点着。王子桢说:“乌龟吃什么呀?要不要吃糖?”“乌龟要吃开水吗?”赵政泽提出了问题。“小乌龟是宝宝,大乌龟是它的妈妈还是爸爸?”方云波指着桶里的大乌龟和玻璃缸里的小乌龟问。“看呀,乌龟要爬出来啦!”赵雨欣边说边往后退。这时,桶里的乌龟伸出四只小脚使劲往桶壁抓,想爬出来``````“它为什么要爬出来?”、“爬出来要不要咬人?”``````有的孩子说这往后退,生怕乌龟爬出来咬到自己。胡哲彬拿来一根小竹竿:“别怕,乌龟爬不出来,我只要一打,它保证缩回去”乌龟碰到竹竿,头和脚真的缩回硬壳壳里,几个胆小的孩子又走上来观看。我接过胡哲彬的竹竿,轻轻翻动乌龟,乌龟背了一个身,头和四只脚缩进壳里,孩子们拍手起来:“哈哈!真像跷跷板”方云波说,“还像一块花石头”。“老师,乌龟会翻过来吗?”方昕仪有些着急,“快让乌龟翻过来,”其他孩子也催促我让乌龟翻身。我轻轻拨动乌龟,可乌龟一动不动。孩子们紧紧盯着桶里低朝天的乌龟,希望它早些翻过来。我放下竹竿,蹲下身静等乌龟反应。过一会儿,乌龟伸出四只小脚,左边两只脚抵住桶底,头往上直伸,右边两只脚和身体用力倾斜、拱动,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乌龟终于翻过来了。“噢!乌龟翻身了!乌龟翻过来了!”孩子们高兴地拍手。
思索:孩子们观察乌龟时间特别长,兴趣也特别高,在观察过程中,他们还能比较大乌龟和小乌龟的花纹、爪子从初步的观察中提出一些问题。此时,孩子们很希望老师告诉他们很多有关乌龟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回去问爸爸、妈妈。我想,这问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自己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实录:小乌龟死后
孩子们对小乌龟的兴趣逐渐淡化,一只小乌龟的死又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那天点心后,方云波告诉我小乌龟死掉了,孩子们围上来问:“小乌龟为什么死了?”方云波说:“小乌龟是吃了脏水才死的”花成远说:“小乌龟是饿死的”。别的孩子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说:“小乌龟死了,是我们没有照顾好它,怎样养好它,老师也不知道,你们回家问一问爸爸妈妈。”我又问小朋友小乌龟死了怎么办?季佳妮说:“小乌龟真可怜,我们把它放在水里,这样就可以天天陪它了”我说;“时间长了,水会发臭,”方云波说:“我们把它埋在草地里,想它的时候,就可以去看看它。”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和孩子们到草地埋了小乌龟。小乌龟埋掉了,可们孩子的还是牵挂着它。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不忘和它打招呼,说着“小乌龟我们来看你了”、“小乌龟,你还好好休息,明天再来看你”``````
思索:小乌龟的死激起孩子们的同情和关爱,埋葬小乌龟、看望小乌龟是孩子们对小乌龟的怀念和牵挂,由小乌龟引发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也许,若干年后,有的孩子还会记得,此时在他们心中播种的爱的种子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会开花、结果,他会以善良的心帮助、关爱动物和周围的人。
三:我们也玩小乌龟
孩子们对李嘉成带来的乌龟妈妈生宝宝很感兴趣,他们常几个人挤在图片前指点着、诉说着。方云波和季佳妮角色游戏时手拉手扮乌龟妈妈、乌龟宝宝。许多孩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着。
场景一:方昕怡、徐萧仪、赵哲豪捧来几盒彩泥,他们准备做乌龟。方昕怡用紫色泥揉呀揉,搓牙搓:“老师,这是乌龟圆圆的身体,再装上四只脚,一个头,小乌龟就做好了。”徐萧仪是用一块泥整个揉成乌龟的,方昕怡说她做得不像,徐萧仪说:“我的乌龟在睡觉,头、脚、尾巴缩进硬壳壳里了,所以看不见。”赵哲豪一开始搓不好好,换了黄色彩泥后,他也和徐萧仪做了一样的乌龟。只是多了一条尾巴。
场景二:贡楷文、方云波、陶菁华在白纸上画乌龟,贡楷文说:“我画的乌龟妈妈和宝宝在河边散步,瞧!它们多开心!”方云波指着画纸上的圆圈:“乌龟妈妈生了许多蛋,太阳晒在蛋上,乌龟蛋觉得很暖和,过一会儿,小乌龟就从蛋里爬出来。”陶菁华:“妈妈和宝宝在河里游泳,她们玩得真快乐。”
场景三:季佳妮这组正在玩沙,瞧,她把两个龟板放在沙子上,把白纸搓成的乌龟蛋埋在沙里,边玩边说;“快来看呀!乌龟妈妈生宝宝了!”李嘉成用纸画的乌龟放在沙子上,用小塑料盒做乌龟蛋,他正聚精会神地玩着呢!赵梦蝶更有趣,把海洋球埋在沙子里,自己做起了乌龟妈妈。
优化活动策略,关注能力生成 篇11
关键词: 活动策略 活动情境 数学模型 学以致用 能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事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立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活动策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和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完善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参与活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份情感,对每个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对待学生要多些交流和探讨,少些命令与灌输,让学生把数学学习活动当做是一种乐趣,由被动的接受式数学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求知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探究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促进,通过数学活动解决问题,并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例2时,多媒体屏幕出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在学生观察画面后,我提出:“同学们能从画面中发现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一个小朋友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每组摆了5盆,到底摆了几组花?”我及时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细致观察,表扬学生能准确地提出数学问题。我没有停留在此,而是继续要求学生寻找问题,经过观察、讨论和探究,学生提炼出数学问题:“这里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我列举问题并在屏幕上展示,提出:“同学们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到数学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列出算式?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列?”在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列出数学算式:23÷4=?我提出挑战性问题:“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学生通过交流、操作,发现最后还有三盆花不能再分,由此引出余数。教师营造宽松的数学活动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生成,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
二、经历活动过程,建构数学模型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画、摆摆、拼拼等操作形式,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动作和思维的有机结合,以活动促进思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对数学知识体验、感悟,完成探究数学任务,有效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建构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学生仔细观察方格图,用数方格的方法分别算出图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再算一算格子,掌握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我提出:“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计算?能否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进行计算呢?”接着,我要求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剪刀等工具,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经过动手剪拼,剪拼出各种的长方形。展示作品时,我要求学生观察剪拼成的长方形,带着问题:“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是否有变化?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交流探究,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创造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既获得数学知识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开发学生探究数学新知识的潜能,引发认知顺应,建立数学认知结构。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建构了数学知识模型。
三、实现学以致用,发展创造能力
“关注学生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和环境”。教师要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生动、形象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日常生活的事物,开拓思维空间,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利用课间时间用皮尺量出平和县三坪小学校园一块荒地的长与宽:长80米、宽40米,计算出这块荒地的面积。我提出:“学校准备把这块荒地建设一个面积为240平方米的长方形排球训练场,请大家运用所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计算出排球训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经过探究与计算,生1:“排球训练场的长应40米,宽为6米。”生2:“长为20米,宽为12米。”生3:“长为60米,宽为4米。”生4:“排球训练场合理设计长应为30米,宽为8米。”在展示各自的设计结果时,学生发现生4的设计较合理,学生把设计的数据汇报给学校领导,受到校领导的表扬,品尝获取成功的情绪体验,触发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在学以致用的探究中,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与实践活动过程,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的乐趣,强化应用数学的观察、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增强数学学习能力。
主题生成活动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兴趣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其教学的中心就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教学课堂,生本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变化的,更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现笔者就以数学生本课堂为例,研究如何在生本课堂中动态生成活动策略,以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丰富,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生主动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不仅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也反映出数学和其他知识之间的纵横向联系。为此,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要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现代科技、人文、自然、旅游以及环境等问题有机融入课堂,多角度地设计教学形式,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同时为动态生成活动打下基础。例如,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课的教学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学会融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 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大风车。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制作大风车所需要的材料,并且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大风车样品,让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了每个材料的具体用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如何制作大风车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案。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交流、合作设计出大风车的制作方法,学生设计的作品中不但有单个的图形,还有一些组合的图案。这一游戏活动的设计, 不仅是针对数学知识,还涉及到了小学美术、语文、手工等学科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而且还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并且通过动手制作大风车,学生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图案的信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灵活地运用教材
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一种有关该阶段教学的“标准”和“大纲”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数学所要学习的基础内容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教材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以及教师个体的教。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并运用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对教材适当重组,灵活使用。同时,生本课堂的教学中心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教学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 互动、共同发展和学习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合理、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变得更加丰富和灵动。虽然教材是静止不动的,但是教学过程却是动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动态的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整合数学知识中的结构联系,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活动或者知识形成动态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引导学生速算时,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于“摘苹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速算,算得越快摘得的苹果就越多,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左、右》的相关知识时,由于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已经对“左、右”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能够认识清自己的左和右,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左、右开始,利用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并巩固对左和右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分别是谁。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左和右的相关概念后,在通过设计“你是我的镜子”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到左和右是具有相对性的,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而且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行拍手和跺脚的游戏,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大多都已经具备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各种现象、事物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将会在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有益的桥梁。而且小学数学的知识均是来自于生活的,最终也会回归到生活中去, 所以,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具有灵性和活力。在生本课堂的动态生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开展加减法教学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超市的场景,规定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物品的价格,让学生分别扮买主、演售货员和收银员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根据购买二档物品计算价格。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去讲价,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又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咨询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并开展“谁了解钱的知识最多”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在课后就会积极的自主学习,有的学生阅读课本, 有的学生则向家人请教,有的甚至到银行去咨询专业知识。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主题生成活动】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教案05-28
6 个 WordPress 主题生成器08-18
大班生成活动06-21
原位生成07-19
转换生成10-14
过程生成05-18
生成因素05-29
动态生成05-31
构建生成06-28
质量生成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