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礼仪

2024-10-02

医院文化礼仪(共11篇)

医院文化礼仪 篇1

迎送礼仪

一、确定迎送规格

对来宾的迎送规格各国做法不尽一致。确定迎送规格,主要依据来访者的身份和访问目的,适当考虑两国关系,同时要注意国际惯例,综合平衡。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但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国家体制不同,当事人年高不便出面,临时身体不适或不在当地等等),不可能完全对等。遇此情况,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由副职出面。总之,主人身份总要与客人相差不大,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当事人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种处理,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其他迎送人员不宜过多。也有从发展两国关系或当前政治需要出发,破格接待,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然而,为避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非有特殊需要,一般都按常规办理。

二、掌握抵达和离开的时间

必须准确掌握来宾乘坐飞机(火车、船舶)抵离时间,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单位。如有变化,应及时周知。由于天气变化等等意外原因,飞机、火车、船舶都可能不准时。一般大城市,机场离市区又较远,因此,既要顺利地接送客人,又不过多耽误迎送人员的时间,就要准确掌握抵离时间。

迎接人员应在飞机(火车、船舶)抵达之前到达机场(车站、码头)。送行则应在客人登机之前抵达(离去时如有欢送仪式,则应在仪式开始之前到达)。如客人乘坐班机离开,应通知其按航空公司规定时间抵达机场办理有关手续(身份高的客人,可由接待人员提前前往代办手续)。

三、献 花

如安排献花,须用鲜花,并注意保持花束整洁、鲜艳,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花朵。有的国家习惯送花环,或者送一、二枝名贵的兰花、玫瑰花等。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将花献上。有的国家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

注意事项

提前了解要接谁,对方联系方式。并确认好车次、航班及到达时间,提前告知对方谁接及联系电话,提前10分钟到达现场。

同时,出发前确保手机电量足够,或干脆准备上充电宝。阴雨天气还应备上雨具。

炎热或寒冷的天气,提前调好车内的温度、准备好饮品。天热时,最好能准备饮用水、湿纸巾或面巾纸供客人使用。

到达之后,到了车次或航班到达时间,再给对方发短信或微信告知已在什么位置等候;互不认识,又没有接站牌时,可以再告知衣服的颜色等易辨认的特征。

见面后主动握手问候:“一路辛苦了”“欢迎您到来”。双方不认识的,先自我介绍,说出单位名称、自己是谁,再问候。可以帮忙提拿客人的大件行李,主动为客人开关车门。

上车时,打开车门请客人先上,并用手示意。有专门的司机开车时,请客人坐在后排座的右侧,自己坐左侧。客人入座后,关好车门再从车尾绕到另一侧车门入座。有比自己职位高的领导一起接站时,则由领导陪同客人,请领导坐在客人左侧,自己坐副驾驶座。

当然,如为让宾客顺路看清本地的名胜风景,也可以说明原因后,请客人坐在左侧。

亲自开车,又没领导随行,这时的上座是副驾驶座。

如路途中需要一定时间,且接到时正好是用餐时间,可征求客人意见,是否先用餐。当然,单位另有规定或已事先做了约定除外。

特别是马上还要走高速且需要一定时间的,先告知客人,以让客人有心理准备甚至提前去洗手间。

接客人返程途中,主动询问客人在此逗留期间有没有私人活动需要代为安排。有公务日程、活动安排的,这时可以介绍给客人。如日程安排较复杂,最好能提供人手一份的书面行程表给客人,行程表上应有主方联系人姓名、电话。如果还有时间,而客人又有兴致,可以介绍一下沿途的景致。感觉客人有倦意时,在简要介绍日程安排之后就不应再打扰。

下车时,自己先下,为客人或领导打开车门,请他们下车。

送行时,提前算好所需的路程时间及出发时间,避免因堵车误事。到达机场或车站,将车停在方便客人下车的地方。下车时再检查车上是否有客人遗留的物品。

另外,当接待政府公职务必要注意国家相关规定。即不跨地区迎送,也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还要控制陪同人数,不能层层多人陪同。

迎接客人的礼仪

一、介 绍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互相介绍。通常先将前来欢迎的人员介绍给来宾,可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或其他接待人员介绍,也可以由欢迎人员中身份最高者介绍。客人初到,一般较拘谨,主人宜主动与客人寒暄。

二、陪 车

客人抵达后,从机场到住地,以及访问结束,由住地到机场,有的安排主人陪同乘车,也有不陪同乘车的。如果主人陪车,应请客人坐在主人的右侧。如是三排座的轿车,译员坐在主人前面的加座上;如是二排座,译员坐在司机旁边。上车时,最好客人从右侧门上车,主人从左侧门上车,避免从客人座前穿过。遇客人先上车,坐到了主人的位置上,则不必请客人挪动位置。

医院文化礼仪 篇2

关键词:商务礼仪,日本文化,自谦语,行为表现

所谓礼仪, 是指基于上下长幼关系的礼节规范, 包括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之中, 需要遵循的表示尊敬, 友好的行为程序。今后大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开展工作的时候, 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打开人际关系的钥匙就是礼仪, 因此, 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提到礼仪, 不禁想到日本。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将此种文化形态保存的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 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礼仪分为很多类型, 本篇仅以商务礼仪为切入口, 探讨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的语言表现

1. 问候语

问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 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便能体会到问候语的重要性。早、中、晚各时段、进入或离开办公室都要致以问候。而在商务礼节中, 初次见面时, 会固定的用:“初次见面, 请多多关照。”这样的寒暄语互相问候, 以示友好。

2. 敬语

在日常生活以及商务接触中, 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日本人会频繁使用敬语, 最简单的比如与山田先生或者山田女生见面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敬称“sang”。

在商务交往中, 日本人对于上司或者对方公司的职员代表会使用敬语。这体现着日本人对对方的尊重。

3. 自谦语

与敬语相对的自谦语, 在商务交往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在表示自己一方的时候, 日本人会用自谦语来降低自己一方的姿态, 让对方感到他们的友好和谦逊。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 爱用自谦语言, 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 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日本人管用这样的语言, 压低自己的身份, 以视对对方的尊重, 从而获得好感, 跟对方进行友好的商务等方面的交往。

4. 不说“不”

注意日本人不喜欢当众否决别人的意见, 所以即便是在商务礼节中, 日本人一样不会使用“不”, 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不拒绝人, 只是在拒绝的时候, 语言上不会直接用“不”来表示, 有时用些别的委婉的话语来暗示对方拒绝的意思, 有时是用一个不那么坚决和真诚的“是”来表示“不”的意思。

二、商务礼仪的行为表现

1. 鞠躬

鞠躬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习惯, 亦被认为是日本人的见面礼节, 这延续了中国古老的见面习惯, 但并不表示日本人在礼节方面不够先进, 因为日本人也同样将西方的传统商务见面礼节握手融入其中。

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 头上不得戴帽子。如果对方向你鞠躬, 你也要向对方鞠躬, 深度应与对方相当或者稍微深一些——因为鞠躬的深度标志着你与对方在地位上的差别。

日本人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

2. 交换名片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 通常都要互换名片, 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在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时递上名片, 名片最好是用日语和英语双语。注意要用双手递, 也用双手接名片。接到名片后认真阅读以后, 小心翼翼地收好。

日本人姓氏众多, 据统计, 各种各样的姓氏加起来超过13万。并且有的日本姓氏很难读, 即便日本人也不会都认识, 所以在初次交往互换名片的时候, 切记要认真阅读, 特别是姓名的部分, 如果有对姓名中的读法不确定的时候, 要在初次名片交换的时候跟对方加以确认, 这样并不失礼, 相反, 如果在交换名片之后的再次见面时却说错对方的名字会相当失礼。

以下是交换名片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站立姿势交换名片。

(1) 交换名片之前要提前准备好, 把名片放到容易拿取的外兜里。

(2) 交换时要将字面朝向对方, 双手递上, 方便对方辨识。

(3) 交换的顺序:年轻→年长访问者→被访者

(4) 接受名片后, 当场要确认对方姓名、发音。

(5) 接到名片后, 不要立刻收起来, 可以放在桌面上片刻。

禁忌:

名片要干净, 弄脏了的名片不要再发放出去。

接到名片后, 不要揉搓、当面在名片上写字、或是忘记名片。

3. 时间观念

日本人是十分重视时间观念的。在商务约会时一定要提前跟对方确定时间, 并且准时抵达。

说到时间观念, 在日本时, 电视上曾经播过一个有趣的娱乐节目, 有很多外国人说:日本人很不注重时间观念。然后问其原因, 其实是因为日本人通常会在约会的时间提前5~10分钟到达约会地点, 然后等待对方的到来。这虽是个笑话, 但无疑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重要的场合, 日本人会稍微提前几分钟到达现场, 这也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不想让对方久等的态度。

4. 礼品馈赠

商务礼品在日本非常重要。礼物必须包装, 包装纸以色彩柔和为宜, 一般在第一次见面时呈上。而日本人通常不会当面拆开礼品, 这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在西方国家当面拆开对方的礼物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在传统的日本, 当面拆开礼物则被视为十分失礼的行为。

5. 着装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中, 对穿着十分用心。在商务政务以及对外的场合, 男人穿西服, 女人也要着套装。即使天气再热, 也一定要正装出席商务场合, 颜色方面也多为黑、灰、白等朴素颜色。

着装首先要给人以清洁感。要适合工作氛围的服装, 禁忌牛仔裤等休闲类服装。

6. 交谈

大部分日本人在谈话间避免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论什么时候, 日本人都避免与人眼光对视, 无论是寒暄时, 感谢时, 或者是道歉时, 都尽量不和对方对视。

7. 就餐

与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就餐, 要注意使用筷子时, 不要用筷子指人, 更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勿将肘关节放于桌面, 这样是很失礼的举动。

8. 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 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 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 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 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 (交际) 。由此可见, 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9. 电话礼仪

电话响三声之内接听, 如果响过三声, 应该向对方致歉:让您久等了。

办公桌上一定要准备好记录用纸。

用左手 (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右手) 握话筒, 右手 (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左手) 做记录。

接电话时, 要先报:这里是***公司。

确认对方姓名。

复述留言内容, 比如电话号码、约会地点。

即使是打错了的电话, 也要礼貌应对。

三、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务礼仪的关系

日本的商务礼仪, 讲究的礼节点众多, 很多地方与其他国家的礼仪不同。这无疑与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根源相关。商务礼仪只是日本众多礼仪之中的一个小点, 而所有的日本礼仪也只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源还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的根源保持着礼仪的延续, 文化的变更, 影响着礼仪的改换。

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 很多文化形式都是从中国古时由来, 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鞠躬, 中国古代见面相互之间便是鞠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将此种礼仪演变成为今天的握手或点头问好。日本虽也相互握手, 但鞠躬的礼仪却没有就此消亡。而且更加重视这一礼仪。当然电话传真等现代交通手段下的礼仪, 日本多是借鉴与西方先进国家, 但也并非完全照搬, 而是融入了日本文化中对现代礼仪方面的理解。故形成了现在的日本独有的日本式的商务礼仪形式。而这种礼仪形式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正统的最为规矩的礼仪模式。

四、日本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日常生活礼仪中的一个缩影, 而在商务礼仪上的种种表现, 也体现着日本文化对其的深层影响。

以礼品馈赠方面为例, 欧美人的礼仪认为, 当收到对方礼物的时候, 当面拆开表示对馈赠礼品一方的尊重, 欧美文化多为显性体现, 故在礼品馈赠方面的礼仪也体现着这一重要特征。当收到礼品一方将礼物放置一边而不去拆开, 会让人感觉到对对方的不尊重, 是对馈赠礼品一方静心挑选的一番心意的抹杀。而与此相对的日本, 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却极为不同, 日本人在接受礼品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当面拆启。日本是重礼节的国家, 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纪念的日子, 都会互赠礼品以视祝贺, 然而馈赠方式却和别国有所不同。日本讲究的是礼仪人情, 故馈赠的礼品会礼尚往来的相互还礼。所以在馈赠的时候多考虑到对方的经济情况, 因为在还礼时一定会跟收到的礼物价值相当或者稍高, 这样思维周密的日本人会在馈赠礼品的时候就将对方的情况考虑进去, 避免为对方造成压力。在接到礼物的时候, 礼节方面跟欧美完全相反, 是不可以当面拆开的, 因为当收礼者当面拆开的时候, 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 是不是喜欢所收到的礼物等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并且会给人:“原来还是这些东西啊。”等很多不好的错觉。以上所述的当然是日本生活中的馈赠礼节, 而这种接受礼品的礼节也渗透到了商务礼节方面, 毕竟文化与礼节不可分, 而商务礼节也是日常礼节中的缩影或者可以认为是提升表现。

所以在商务礼节方面的种种体现, 都其实是日本文化的具体表现, 文化影响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表现, 从而也影响着商务中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商务礼节, 就必须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安田贺计:日本商务礼仪[C].学林出版社, 2006

[2]叶谓渠:日本文化通史[C].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金钊:解读日本语日本人[C].大连出版社, 2009

[4]金正昆:实用商务礼仪[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C].九州出版社, 2005

[6]叶谓渠:日本文化史[C].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篇3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一.共同点:中德两国人文地理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两国的礼仪区别交大,但在餐桌礼仪方面,优雅得体却是共同的礼节习惯。无论是在中国餐桌还是在德国餐桌,宾客们用餐时都应坐姿端正,上身正直,昂首挺胸,切勿低头凑食,或者在够不到食物时起身取食。双腿不要交叉或翘腿,餐巾布应对折放于膝上。身体应与餐桌约一拳距离,两臂向内收且不要置于桌上,以免影响他人用餐。女士们出席宴会,常把自己打扮得亮丽动人,但也应该注意过浓的化妆品和过浓的香水味道会影响菜肴的香味。在喝东西之前,女士应用餐巾纸擦去口红,以免在杯子上留下痕迹,给人以不洁之感。当主人或宾客敬酒时,应遵循先长后幼,先宾后主的原则。敬酒词后,与其他宾客轻轻碰杯,辈分低者或地位较低者碰杯时杯子要低于年长者和地位较高者。出于礼貌,至少要喝一口不可直接放下酒杯。

二.不同点:1.就餐座次。在比较正式的宴请活动中,中德都非常重视座次的安排。中国人自古讲究等级制度、英雄排位,所以宴请的时候也是请年长者、主宾和地位高的人坐正对门的上座。其他宾客依次坐偏座。男女主人因为要接待客人和提供餐品,所以常坐靠近上菜位置的下座。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绅士国家,谦恭礼让,女士优先。德国人宴请时使用长桌,女主人坐主位,男主人则坐餐桌另一端下位。主人为了方便大家相互了解,常把宾客们男女穿插着安排入座。但如果有情侣如胶似漆不舍得分开的话,主人也是很乐意关照的。德国绅士们总是最后落座,他们在帮女士们挂好外套,推好椅子后,才走到女士左边坐下。同时,从左入座在西方是最得体的入座方式。这体现出了德国“女士优先”和“右为尊,左为次”的礼仪观念。当宾客们都落座完毕后,在中国通常是由男主人宣布宴席开始,在德国则是以女主人打开餐巾布为信号宣布宴席正式开始。2.上菜顺序。中餐菜式多样,种类齐全。宴席中一般先上凉菜,后上热菜、主食和汤品。这样先凉后热、先淡后咸地循序渐进,让宾客既不会在刚开始就吃饱,也不会因为上一道菜的味道而影响下一道菜的口味。最后主人会提供茶水和水果。西餐则先是上头盘,也称为开胃品。顾名思义,开胃品目的在于开胃,用咸酸唤醒食客们的味蕾,刺激他们的味觉。然后是汤品,西餐汤品营养价值高,很符合德国人对营养价值的追求。接下来的副菜一般选择鱼类菜肴,因为鱼肉肉质鲜嫩且易消化。肉、禽类菜肴作为主菜,是西餐的重头戏,热量高,能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最后用沙拉和甜品来调节肉食给人带来的些许油腻感。至于餐后饮品,咖啡和茶是再好不过的了。当然根据客人意愿有时也可以是葡萄酒或白兰地。3.饮食观念。美味与营养,谁更重要?这是中国人与德国人在饮食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认为给人以味觉、视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官享受的菜肴才是真正的美食。所以中国人在菜色和烹饪样式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追求舌尖上的美味。经过历史长期发展,中国就区域特色形成了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其独特的美味誉满全球。相对而言,德国人更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与搭配,不像中国人这么讲究烹饪技艺,菜品也相对缺乏特色。为了保持食物的自然属性,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他们经常生吃各种新鲜蔬菜。德国人把精力更多地关注于科学营养的餐饮搭配,来为身体提供其所需的维生素。德国人的饮食观念属于比较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4.餐具的使用。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德国人习惯用刀叉,这是中德餐桌礼仪的最基本差异。这种差异与中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刀叉和筷子表现出的不仅是中德进食工具的差异,还反映出了中德的生活观念。中国自古便是血缘社会,家庭观念根深蒂固。通常都是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用筷子合餐,一团和气。中国人也因此很注重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是比较感性的民族。而刀叉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后,形成了复杂但分工细致的一套体系,各式刀叉各司其职,反映了分析哲学的思维。德国餐桌上,每个人都优雅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餐具,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食制。这也使德国人学会逻辑理性思维,讲究独立、强调自我,而且有探索新世界的勇气。5.就餐氛围。会餐时,中国餐桌好热闹,而德国餐桌喜静。6.礼仪习惯与禁忌。中国传统家庭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犯了禁忌,就会带来厄运。德国人在用西餐时,当需要暂停用餐时,无论是要停下来短暂休息,还是聆听别人说话,抑或是离席去打电话,都应该把叉子和刀子稍向内,呈八字,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如需离席,还应在起身时把餐巾布搭在椅背上,表示一会还会回来继续用餐。在西餐结束时,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用餐完毕后,应把餐巾布从中间拿起,随意放到盘子的左侧,不需要叠整齐,以免服务员误认为是未使用的。

三.中德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古代长期保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关系组合成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劳作,重视協作配合,深刻意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也是为了加强群体联系、人情往来和感情沟通而德国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宣扬个人力量,看重个人价值,强调个人主义。中德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餐桌礼仪的差异。

结语:通过中德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及原因分析,人们加深了对中德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理解, 而且对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也有很大帮助。学习德国的餐桌礼仪文化能使中国在跨文化交流中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从容,更是多一份对彼此的尊重。这样才能继续传播“礼仪之邦”的美名,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蔡玳燕.餐桌上的德意志:饮食文化与德国人的民族性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文娟.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J].现代商业,2009

[3] 刘芳本,叶本度.莱茵浪花:德国社会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于博(1988—),女,现供职于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教,研究方向:德国历史与文化;

作者简介:邢月(1995—),女,现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本科生。

医院文化礼仪 篇4

午休对于任何一个上班族来讲,相当于八小时紧张劳碌的一次“中场休息”,实在是必不可少。这是一个享受友谊和轻松的特定时刻。对白领女性而言,这更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此时,她们摆脱了柴米油盐和竞争的压力,既非妻子,又非母亲,更非秘书或领导,她们只是她们自己。利用这难得的自由时间,尽情享受美食和逛街、聊天的乐趣,是职业女白领的一种解放。

有关媒体调查,约有七成的白领女性在午间走出写字楼,与朋友约会。午间约会对白领一族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通常她们在一天之内有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办公室,为了工作她们要拼、要干、要竞争,她们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来面对一切。“中场休息”在这时显得尤为可贵,李小姐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触很深:“许多人都很羡慕在写字楼里工作的女人,认为那里又干净又漂亮,挣钱还不少,其实我倒觉得,每天进了公司就像进了战场,不拼不行,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一到中午就巴不得出来透透气,跟朋友聊聊天,诉诉苦,让老板和工作见他的鬼去。”午间约会对调节平衡她的心理功不可没。一座座写字楼相连的局面,为这群白领丽人的午间约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随着城市的扩张,白领丽人的居所散布在东西南北,晚间或节假日聚会,总有人要长途跋涉,十分不便。而在工作日的午间聚会却是一件惬意的事。远在城市两极的好友,彼此的公司却咫尺相邻,都在繁华市中心的大楼,趁此机会多一点友情联络岂不乐哉!一个电话打出去,不出十分钟两个人就可以面对面地在一起了。在约会交往中,十有八九的白领丽人会选择同性朋友。以往,朋友聚会,同事相约,女人往往会邀上自己的“另一半”参加。然而在现代生活观念的熏陶下,时下女性独身参加聚会却成了时髦。

出任某广告公司总监的张小姐,是个社交极广的职业女性。但不管是公司应酬,还是私人聚会,张小姐始终不携男朋友,神采飞扬的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欢乐的人群中,那份自信、轻松及洒脱着实令人羡慕。其实,类似张小姐这种约会不带“另一半”的观念,已越来越被女性,尤其是事业有成、有一定经济基础、独立乐观的白领女性所接受。她们并不排除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和家庭,但又很注重自身的独立和自由.对女人而言,友谊大都是轻松惬意的,不像爱情,甜蜜却也充满了伤痛和折磨。

对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的白领丽人而言,“中场休息”时最需要的是完全彻底的放松,而不是悲悲戚戚纠纠缠缠的情感瓜葛,这无疑只能加重她们的心理负担。与其在工作爱情的双重折磨下心力交瘁,还不如和同性朋友交往来得轻松自在。林小姐觉得有时候女朋友比男朋友更为重要,理由是和男朋友会吵架、会分手,可是女朋友永远可以依赖、可以信任,最苦闷的时候可以与她倾诉,最甜蜜的时候可以与她分享。紧张的生活使格子间里的女性更渴望感情交流,而同性朋友是唯一乐于与之分享情感经历和生活细节的人。

礼仪文化课程感想 篇5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礼仪经过千百年的积淀,逐渐成了一种“礼仪文化”,这种中国文化的特色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具有规范性,地域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礼仪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社会的分工日益增加,要取得成功,单枪匹马是不行的。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良好的礼仪形象不仅有助于顺利地被交际对象接受,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同时还有助于我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和高超的领导能力,建立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塑造迷人的性格。礼仪可以使我们看起来充满热情和友善,富有合作精神,身心健康,这些都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化妆礼仪,服饰礼仪,表情礼仪,手势礼仪,体姿礼仪,交谈礼仪,餐桌礼仪等等。在体姿礼仪上,老师请了学校的礼仪先生和礼仪小姐来给我们做演示,讲的生动形象,讲了站姿,坐姿与行姿。体姿对一个人整体形象的塑造,社交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站姿一般要求是抬头,挺胸,收腹,这样对你的身体处于挺拔,舒展状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大方的美,从精神状态上来看,会让对方觉得你精力充沛。坐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庄重,典雅,自然,大方的坐姿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涵养,而不规范或者不礼貌的坐姿会让人感觉到你的随意和肤浅,大方而优雅的行姿是自信和风度的体现,它会使你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不独对外交往,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想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人,不单单只要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乱扔废弃物,尊老爱幼,这些都是最根本的。

礼仪文化的感想 篇6

首先我想向李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感谢老师让我明白了利益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明白了礼仪文化在今后工作中巨大影响。

半年的社交礼仪选修课的学习让我受益颇多。在选课的时候就十分看好这门课程,我认为它会对我现在以及以后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会让我学会更从容、更得体的进行人际交往,赢得更多的机遇、将来更好的适应这个文明的社会。当前,我们需要文明素质的培养与学习,尤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掌握好基本的文明社交规则,以一种文明得体的方式融入社会,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非智力后盾。

礼仪,我认为就是在社交的过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达到沟 通交流的目的,让整个过程和谐而美好的顺利的进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我认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了许多。首先了解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定义。例如:在我国的港澳地区说的“同志”就是同性恋的意思,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对“同志”的理解,而德国人称纳粹分子为“同志”;我国的东北地区的“爱人”就有情人的意思,他们也不能接受称谓一般女性为“小姐”的叫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就需要我们要把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懂得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见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常规、入乡随俗„„

就我们中国人而言,礼仪就是在人们交往活动日渐频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然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领导人的见面会谈,小到百姓生活点点滴滴。就拿我们学生的生活来讲,即使是平常的交往也存在着礼仪的潜规则,不同的场合需要我们以不同的姿态来对待——介绍的礼仪,简单的说,就是自己主动或是经过第三者从中沟通,从而使双方相识、建立联系、增进了解的一种交往方式。介绍又分自我介绍、介绍他人、集体介绍。我们平时的活动就需要介绍我们的领导老师和嘉宾,当然大多时候我们学生是主体,也就牵涉到集体介绍的礼仪,我们就要先把领导老师介绍给我们的同学,这就是集体介绍时的要求:当把一个或几个人介绍给全体时,要先介绍少数,再介绍多数。再者就是,在介绍他人时,要遵守: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等。还有,每当第一次进入一个集体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自我介绍,我们要注意场合,尽量随着其他人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自己,有时只需简单的介绍自己的姓名,有时我们的目的是交友,拿就需要我们详细的介绍自己的喜好等个方面的情况,要大方得体,注意的就是,如果女性没有主动要求握手,男士就要需要矜持了。

其次,值得让我注意的就是交谈的礼仪了。由于自己是山东人,干什么都喜欢爽快、干脆,也就有了我心直口快的性格。孰不知,这性格让我错失了许多应得的友谊。通过社交礼仪课的学习,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原来我应该做到:选择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以让交谈持续的进行下去;善于聆听,适时的赞同对方的言论,让对方感觉自己选择的交谈对象是可以信任的;适度赞美,但应该诚心诚意的,并且要因人而异、注意场合,让对方可以接受;控制声调,因为一个低沉的声音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博得人们的信任和尊敬。另外交谈的四忌:①打断对方②补充对方③纠正对方④质疑对方。做到了这些,相信我们会避免很多口边的失误,赢得更对的友谊,建立和谐的人人际关系。再者,我还学习了握手的礼仪、致意的礼仪、名片的礼仪、宴请与馈赠的礼仪等,也许这些就是我应该再以后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尤其的注意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过群居生活就应该学会交往,学会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规则,才能再纷繁复杂的社交中赢得立足之地。

通过大学的窗口,慢慢的开始接触社会,开始有很多的社交活动,而学习不该停止。社会有学问,文明有礼仪,也许当我们无意的文明举动给我们收获或不切合场合的言语让我们尴尬难解时,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礼仪的规则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里„„

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一笔丰厚的遗产。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造成一些大学生礼仪素养低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副作用。在这个层面上,家长,教师,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捧的魔力使中小学的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德育和美育长期受到不应该的冷落。学生把分数看成是“命根”,老师把分数看成是“法宝”,家长只看学生的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和品格的全面发展。这种只用学习成绩的名次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就决定只在教学上下工夫而在塑造孩子的灵魂方面却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看来教育的制度是要大力的投入,不断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制度中的合理的成分,不断地完善一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

第二点:社会的转型。当社会初于价值的转型,伦理,道德,观念,都处系乱状态之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的大学生,也是难作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学城已非伊 甸园般的净土。作为一个典型的亚文化圈,大学城必然要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在商品化和传煤化的社会里出,不吃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早已不复存在。当代的中国正面临 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大学生正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断奶”历程,如何判断真、善、美,是他们的是他们急待祢补的课程。

第三点:社会的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就大学生身边的就很多的不良风气,像如“课桌文学”,“厕所文学”的泛滥,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某些大学教授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被揭露,有些教师为了创收而对上课敷衍了事„„,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受贿,贪污,蒙骗„„

由此我们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方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风潮的前端,方可得到人们更多的肯定。

其实,不知道大学们是否曾想过: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

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

礼仪文化与法语教学 篇7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 是一系列约束人际交往行为的社会规范, 涉及交往、沟通、情商、穿着等内容, 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规范。非语言礼仪包括手势、姿势、举止等方面的规范。在语言交际时, 即使言辞在语音和语法上正确, 但如果不符合社会交际惯例和规矩, 也是失败的交际。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 是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 而且体现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和道德情操。讲究礼仪对每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 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的礼仪就不同。中华民族是传承千年的伟大民族, 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在西方文化中, 关于礼仪的记载源远流长。在古希腊罗马的诗歌典籍中,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述中, 都有关于礼仪的论述。法国, 作为西方社会的典型代表, 同样拥有灿烂的文明, 与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然而, 中法双方的礼仪规范和标准是不同的, 表现的形态也不同。

二、礼仪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交际, 就意味着用语言进行表达, 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有许多沟通上的问题。

人际交往不能忽视礼仪。最初的礼仪接触意味着友谊, 避免误会和冲突, 这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重要一步。例如, 在同朋友分手或送别客人时, 中国人习惯说“慢走”, 如果与法国朋友也这么表达, 译成“Allez tout doucement”, 法国朋友则无法理解, 心想我身体很好, 为什么要“慢慢地走”呢?在这种场合, 法国人则会说“Bon retour” (一路平安) 或“Merci de votre visite” (谢谢您的拜访) 。

由此可见, 语言符号只有在语境中才能生成意义, 没有恰当语境的话语是失败的交际。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工具, 因此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即乔姆斯基所说的linguistic performance及海姆斯提出的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而不是训练学生仅仅掌握所学外语的语言形式 (即乔姆斯基所说的linguistic compe tence) 。要学习法语, 就不得不了解法国的礼仪文化。如法国人崇尚个人自由, 无论在言论上还是行动中都要尊重个人自由, 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中国学生碰见法国外教时, 出于关心或好奇的目的, 总喜欢问:“Ou allez-vous?” (您到哪里去呀?) “Avez-vous mangé?” (您吃过饭了吗?) 殊不知, 这样中国式的问候会让法国人觉得难以接受, 他们会想:“他为什么要知道我去哪里?想跟踪我?”“他是打算邀请我一起吃饭吗?”结果, 友好的问候被误解为对私人空间的侵犯。

三、礼仪文化教学策略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沟通文化的纽带。在法语教学中, 教师除了教授语法和语义之外, 更应该结合不同语境, 加强对法国礼仪文化的渗透, 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交际中而非孤立的真空环境中学习语言。

著名交际学者Gudyunst指出, 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由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与社会或文化规范相关的交往能力所组成。其中的文化能力包括: (1) 信息获取的技能与方略; (2) 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承担不同的社会身份、处理不同的情景的能力; (3) 具备交际者所必备的素质, 如自我调节、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对非语言行为有高度的意识性; (4) 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的了解。

交际礼仪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中法文化差异就很大。法国人强调自我, 追求个性解放, 人人号称是哲学家笛卡儿的信徒, “我思故我在”的个性在法国文化中十分重要。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 法国人在语言表达上敢于强调个人的作用, 以事实为依据, 认为这便是礼貌的表现。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价值观取向是“和为贵”, 非常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表现在交际礼仪中, 中国人更强调群体的力量, 甚至采取贬低自我、突出他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体现礼仪。如当法国人称赞中国学生法语讲得好, 考试成绩出色时, 中国学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喜欢说“Mon fran ais est loin d’être parfait” (我的法语还差一些) , “C’est gr ceàvous” (这都多亏了您) 。老师应该从这样常见的场合入手, 提醒学生在与法国人交流时要融入法国思维, 要欣然接受他人的赞美, 表示“Merci” (谢谢) 就很得体了。

常见的交际场合还包括:问候;介绍与自我介绍;致谢;道歉;赞美;接受与拒绝;邀请;赞成与反对;祝愿;询问, 等等。在具体操作中老师应适当结合本国礼仪文化进行比较, 与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中西文化间的反差及由此引发的误会或矛盾, 使学生加深印象并融会贯通, 学会适应、调整其言行, 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顺利进行交际。

另外, 不少高校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 这有利于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除了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外,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法国短片, 体会原汁原味的交际用语。同时比较两种文化的亚语言、非语言交际手段, 包括神态、姿势、表情、身体距离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人物展开情景对话, 或者表演短剧, 并且在表演之后让其他人做出评论, 由老师进行适当总结, 这样能增强学生对法国礼仪的认识。

四、结语

随着跨国交际日益增多,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愈发显著, 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当然我们学习了解西方文化, 也要从自身现实出发,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实现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和谐与共荣。

摘要:礼仪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深受礼仪文化的影响。在法语教学中, 可以从礼仪知识入手, 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交际,礼仪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慧德.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浅谈法国餐桌礼仪文化 篇8

[关键词]法国;餐桌礼仪;文化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注重饮食的,法国的美食是全欧洲最好的,如果去欧洲游玩,没有品尝法国的美食,那将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法国人把“吃”当做人生中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们不单单把美食当做是一种享受,而是把美食当做一种艺术。西方人对艺术向来非常崇拜,所以对美食也有着一种重视的态度,非常看重饮食过程中的行为,因此,他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来规范饮食活动,慢慢的餐桌礼仪文化就形成了。

一、用餐前的餐桌礼仪

1.餐桌的选择

在法国,人们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影响,更加强调“理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他们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追求个性解放是永远的旋律,同样,在这种旋律也影响着法国人对餐桌的选择。在法国,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方形桌,因为方桌可以彰显人的个性,使每个人的位置感更加突出,让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圆形桌呢,那是因为坐在圆桌上,每个人都能看到所有人,每个人也都会被所有人看到,这侵犯了个人隐私,侵犯个人隐私在法国是不允许的。还有,法国人从来不吃大锅饭,这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他们看来,和许多人在一个碗里吃饭,是非常不尊重彼此的表现,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食物也都会均匀的分配每个人,就像我们俗称的工作餐一样。

2.餐桌的座次礼仪

在法国,人们发明了一套独特的餐桌文化,经过传承和改良,这套文化已经非常成熟,并沿用至今,因为法国人喜欢使用方桌,所以,在座次上就存在很多的礼仪和规矩,例如:如果是男女两个人一同去就餐,男士应当尽量照顾女士的感受,不要大男子主义,过度自我,应该让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而不能坐在靠近过道的位置,这样显得比较绅士。如果是夫妇两人一同出席,女士应当坐在靠墙的一边,男士坐在他夫人的对面。入座或离座时也有严格的要求,所有人都要从座椅的左侧进出,不能在右侧进出,或者直接拉开椅子进出,这样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不符合法国餐桌礼仪文化的,在宴席中,男士不要先入为主,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应当照顾同席的女士,让女士优先,这样做会让女士对男士感到喜欢和欣赏。

二、用餐中的餐桌礼仪

法国人在使用餐具时也有严格的要求,在等待上餐的过程中,所有人不得随意摆弄刀叉,致使刀叉与餐盘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响声,如果那样做了,就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表现。在吃饭时,暂时不使用刀要放在一旁,刀刃要朝着自己摆放,切忌朝向别人,刀叉的一半要放在碟子上,另一半放在餐桌上。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食物,所以不会担心为他人取餐或者他人为自己取餐,在进餐时,两手要自然的放在桌子上,不能把胳膊架在桌子上,用刀切割食物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响,要轻轻的切割,切忌大力操作发出响声。法国人在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如果不小心打嗝了,就要向大家表示歉意,以取得他人的谅解,更不能朝着他人或食物打嗝或打喷嚏。女性在餐桌上不能化妆,在进餐过程中,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也被划入禁忌的行列。法国人招待客人比较随意,不会准备十几道菜,一般简简单单的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法国人待客比较尊重个人的意志,不会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更不会向我国一样强行给别人夹菜,这都是很不礼貌的表现。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者问你需要什么的时候,你可以直截了当的说要或者不要,不会因为客气而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客人在用餐的时候,一定要称赞主人准备的食物好吃、主人的手艺非常好,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的。

三、用餐后的餐桌礼仪

法国人在用餐完毕后,要亲自把自己用的餐具放回原处,不能随意散乱的摆放在餐桌上,如果是第一次收到邀请,到法国人家中用餐,用餐后不要用餐巾夸张的抹嘴,要注意自己的仪态,做到举止大方,用餐巾的一角轻轻擦拭就可以,使用完餐巾之后,不要把餐巾叠起来,否则会使主人非常尴尬,因为这种行为是不吉利的,它表明你以后不会再到他家来用餐了,所以,把餐巾团成一团放在桌子旁就可以了。在进餐过程中也不要突然离开座位,如果确实需要离开,要小声的给左右客人打招呼,表达自己的歉意。就像黑格尔所说的一样:“ 每个人都保持他自己的地位,关注于个体的发展,要表现他们并且在表現中寻找快乐。”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同时又不能忽视他人的感受。

四、结语

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人们都需要通过饮食来维持生命,在漫长的岁月中,饮食从简单的摄入能量慢慢转变为一种文化,在餐桌上逐渐有了很多“规矩”,这些“规矩”就叫做餐桌礼仪,我们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非常了解,而对于其他国家的餐桌礼仪文化相对陌生,很多时候,出国的朋友因为不懂他国的餐桌礼仪,会觉得尴尬,害怕丢人,吃饭成为一件头疼的事情,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学习他国的餐桌礼仪文化,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希望大家都重视本国和他国的餐桌礼仪文化,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尹亚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 2013(03).

[2]余琳,周游.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硅谷,2008.

商务陪同文化礼仪 篇9

乘电梯时,如有专人服务,应请客人先进;如无专人服务,陪同人员应先进入操作,到达时请客人先行。进入房间时,如门朝外开,应请客人先进;如门往里开,陪同人员应先进入,扶住门,然后再请客人进入。走出房间前,陪同人员应先打开房门,再请客人走出房间。

乘车时,陪同人员要先打开车门,请客人上车,并以手背贴近车门上框,提醒客人避免磕碰,待客人坐稳后,再关门开车。按照习惯,客人和主陪应坐在司机后第一排位置上,客人在右,主陪在左。车停后陪同人员要先下车打开车门,再请客人下车。

如果陪客人参观访问,陪同人员应提前到达。参观过程中,陪同人员应走在宾客的右前方,并超前两至三步,时时注意引导。遇到进出门户、拐弯或上下楼梯时,应伸手示意。参观结束后,应将客人送回住处,然后再礼貌告别。

常见的公务接待类型有:

视访接待。是指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到本地区、本单位的视察、检查指导工作的接待。领导视访人数有多有少, 有时轻车简从, 只带一两个工作人员; 有时带队视访, 有相当的规模。视访时间有长有短, 短则一天半日, 长则十天半个月。视访任务可以是听取汇报, 检查工作, 听取意见, 了解情况, 调查研究。这类接待情况复杂, 任务重、责任大, 需要根据不同情况, 作出妥善安排。

上访接待。是指下级机关单位和有关人员到本机关部门处理公务的接待。下级及基层有关人员前来汇报工作、请示事项、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办理其他有关事宜。这类接待, 一般时间较短, 不用组织专门的接待安排。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马虎应付。否则让人感到不受重视, 受到冷遇, 同样影响机关形象。

内宾接待。是指兄弟单位客人前来参观、学习、访问的接待。这类来宾一般由领导带队, 有一定的规模, 有数天时间, 要安排座谈、参观、游览、住宿。不管规格高低、规模大小, 要周密安排, 热情接待, 否则会影响兄弟单位之间的感情。

公众接待。任何单位部门, 经常要接待一些前来办事、投诉、上访、采访的有关人员。这些来访人员属于“散兵游勇”, 人数不多, 大多是不速之客, 零碎繁琐。由于都是因工作关系而到访, 同样需要热情接待, 尽量给予帮助, 解决有关问题。

中国餐桌文化礼仪 篇10

餐桌的使用:饭桌是人们沟通关系和联络感情的最佳地点,中国人尤其讲究在圆桌上吃饭。一家人在圆桌上吃饭,有“团圆”、“一团和气”、“祥和”等寓意;朋友在圆桌上吃饭,有不分“彼此高下”,亲如兄弟的意味;生意场上围桌而坐,可拉近距离、求同存异,消解不少戾气。

菜品的搭配:一桌宴席上的菜品需有冷热、荤素、汤品和主食的搭配。 荤菜中又有鸡鸭鱼肉、海产品的搭配。从营养的角度讲,荤菜占三分之一即可。 从色泽上,要有红绿白等多种颜色的组合。

餐具的选择:一场高端且能产生回味的“围桌而聚”, 不仅要求菜品的“色、香、味、意、形”俱佳,而且要求与之有极好搭配的陶瓷餐具。一套好的餐具从造型,花色和款式上要统一而和谐,更好地衬托菜品并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英文称呼就是“陶瓷”(CHINA)。中国人酷爱陶瓷、陶瓷文化和陶瓷收藏,这实际上和中国餐桌、饮食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古代中国,一场丰盛而圆满的盛宴一定离不开和菜品相得益彰的高档陶瓷餐具。帝王将相、公侯贵族之家自不必说,即使地方上有头有脸或殷实人家,都常年收藏一套乃至数套拿得出手的陶瓷餐具。这些餐具在逢年过节或宴请宾客时一定要摆放到餐桌上,和美食相互映衬,既炫耀地位、财富,又有和来宾谈兴的话题。一家人或主宾之间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品鉴餐具好坏,花色品位,确是大有雅趣之事。

中西方礼仪文化之送礼观 篇11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 “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質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人重“礼”,崇尚“礼尚往来”,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相对独立于集体,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二)面子观。

说到“面子”,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在中国,“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五、结论

总之,“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2008,(4):47-48.

[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104

[5]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51. (编辑郑云东)

上一篇:我爱我的家乡小学四年级作文下一篇:观赏冬景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