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2024-10-01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共9篇)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1

2007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打算

一年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大局,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指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靠实工作责任,加强管理,立足服务,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年”活动;加强两地协作,落实“两个互考”,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流动人口计划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07年9月底,全市流动人口总数68861人。其中,流出人口62861人,流出育龄人口57301人,发证55356人,发证率96.6%,流入人口6000人,流入育龄人口5208人,流入育龄人口持证5077人,应验证5077人,已验证5077人,验证率100%。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总数19064人。其中,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7141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1923人。流入人口育龄妇女纳入管理率为98.19%,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5.65%。流出、流入协查通报率分别为99.1%、92.4%,信函回复率为97.12%。2008年第一季度,全市流动人口总数65817人,其中流出人口59595人,跨省流出38854人,省内流出20741人;流出育龄人口54551人,发证人52721人,发证率96.65%。流入人口6222人,其中跨省流入2399人,省内流入3832人;流入育龄人口5472人,应验证5177人,已验证5177人,验证率100%;已婚育龄妇女总数18180人,其中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6363人,无孩妇女1284人,一孩妇女7432人,二孩妇女6612人,多孩妇女1035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1817人,无孩妇女109人,一孩妇女680人,二孩妇女911人,多孩妇女117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应建档1817人,已建档1796人,建档率98.84%。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健全了管理网络。市、县区和10个街道全部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配备流动人口专职管理干部69名;针对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从4050下岗职工和零就业家庭中选拔计划生育协管员84名,安排到84个城市社区;在每个楼院中确定楼院长或1名低保人员为流动人口信息员。凉州区、民勤县、天祝县为75个社区配备了电脑。逐步形成了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服务机构相协调的管理服务网络,为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层层签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与公安局、工商局、劳动局、乡企局、教育局、经贸局、商务局、林业局、建委等部门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制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责任指标,对完不成指标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本着“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法人)、私营企业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确定流动人口中的个体工商户和市场由工商部门负责管理;雇佣流动人口的企业、单位由企业法人、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租住房屋的流动人口由房主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管理。形成了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目标管理体系。

3、按照省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了八项管理。我们紧紧围绕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邻市邻县邻乡为主、以未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为主,从八个方面加强了管理。一是加强了属地管理。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实现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安排、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投入、同考核、同奖惩,强化了属地化管理体制。二是加强了协议管理。建立健全了“两地”双向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议管理和服务机制,我委已与我市流出人口较多的新疆、宁夏、内蒙、青海、陕西等省的9个地州市和省内13个地州市签订了《流动人口双向管理协议书》,明确了双方责任,制定了双向管理工作制度;三是加强了政策管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意识,加强了对流动人口落实有关政策的工作力度,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为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农村流动人口“两户”落实了优先优惠政策;四是加强了信息管理。建立了渠道畅通的信息交换平台,做到及时沟通信息。2007年全市共提交流入信息565条,流出地反馈信息522条;接收流出信息3030条,已反馈信息3002条。进一步加强了两地之间的信函通报工作,。育信息异地查询,推进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积极主动地与现居住地沟通联系,对无《婚育证明》和无长效节育措施的,及时向流出地发出《信息通报单》。今年互通信息通报单16753人份,其中收到信息通报单8985份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2

1.1 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到2007年底, 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4%, 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其中旱田仍保持95%;水田达92%, 比2006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发展目标。此外, 畜牧和经特作物生产机械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还从国外引进了甜菜、马铃薯、芸豆和其它杂粮等经特作物种植和收获机械103台。

1.2 农机装备水平较大幅度提高

2007年, 农机更新换代以旱田用大功率拖拉机与配套农具和水田用中型拖拉机为主。全年实现了农机更新总投入10.4亿元, 其中国家财政购置农机专项补贴资金6720万元;新增各类农业机械47321台 (件) , 其中新增了大中型拖拉机5552台, 大中型联合收获机1864台, 水田搅浆整地机3601台, 机动水稻插秧机8837台, 玉米收获机248台, 其它农业机械 27219台 (件) 。年内组织实施了46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 总投资1.6亿元, 通过国际招标从国外引进了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242台 (件) , 于2007年8月底之前全部到达项目农场, 用于农业生产。由于购置大量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机械, 大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垦区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水平。

1.3 水稻生产机械化有新突破

新增水田大中型拖拉机5844台, 配套农具7456台 (件) , 各种水稻联合收获机5329 台, 其中半喂入水稻收获机803台。此外, 投资2829.5万元, 从日本引进了水稻钵育摆栽机、水稻钵育播种机94台, 购置国内外钵育秧盘65.4万张, 分别在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齐齐哈尔分局的10个农场进行了试验和示范, 取得了初步成效。

1.4 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大见成效

继续贯彻了省人民政府[2006]89号《关于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文件。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总局领导的要求, 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少、精、强的管理人员重点抓此项工作。截undefined止到2007年11月18日, 垦区共出动大型农业机械5843台, 其中拖拉机3475台、联合收获机 2368台, 完成农机跨区作业95.9万hm2, 有利地推进了全省农村秋整地的进度。

1.5 2007第四届中国 (黑龙江) 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举办圆满成功

2007第四届中国 (黑龙江) 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暨第三届北大荒现代农业机械与装备展览会, 是庆祝垦区开发建设60周年一系列活动之一, 由省农委和省农垦总局承办, 具体由总局农机局和北大荒农机有限公司负责落实。8月17日农机展开幕式在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隆重开幕。展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多家企业参展。此次农机展占地总面积3万m2, 其中室外展场面积2万m2, 室内展馆1万m2。此次展会的突出特点:一是参展的机械设备种类齐全、品牌众多、大型化、科技含量高。从旱田到水田, 从粮食作物到经特作物, 从种植业到畜牧业, 应有尽有, 许多是目前最高档次的, 如参展的拖拉机最大功率达367.7kW, 联合收获机227.3kW。二是国外参展的企业比较多, 国际化程度高。据不完全统计, 此次农机展参展商190家, 参展机械种类42种, 共计2900台, 贸易成交量1647台, 成交额12605万元, 共有来自省内外的2万多人参观了展览会。

1.6 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首先是利用多种不同形式, 大力宣传了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在垦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宣传, 使各级领导提高了对开展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农场总投资的60%~70%是用于购置农业机械, 而且农牧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懒于农业机械, 如农业机械技术状态不佳, 根本谈不上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 更不可能获得农业抗灾丰产丰收。二是又深入开展了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各分局和农牧场严格按标准对照和检查工作, 管理标准不断细化和提高, 涌现出了一批农机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有13个农牧场新跨入了农机标准化管理标兵农场行列, 有20个农牧场新跨入了农机标准化管理农场行列, 有19个农牧场被授于继续保持农机标准化管理农场行列, 有14名同志被评为农机标准化管理先进个人。三是强化了农机基础设施“场、库、棚”建设力度。全年总投入近1.15亿元, 改建和新建了场、库、棚75.9万m2。垦区绝大多数农牧场的农机“三库一场一棚”建设实现了设计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外观美观大方, 已成为新时期农牧场“四个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壮观亮点。四是强化了农机队伍的技术培训。年内总局、分局和农牧场共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129718人次, 在农机正确保养维修和操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1.7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效果明显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在总局安委会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7]1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精神, 坚持了“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 开展了“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垦区新农村建设”, “垦区农机专项行动隐患排查与整治”, “五整顿、三加强农机专项整治”, “拖拉机登记、驾驶员发证专项清理整顿”等活动。一是层层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 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年初总局农机局和各分局农机局签定了《2007年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 分解了农机事故控制指标。二是加大了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和培训力度。年内总局分别集中培训了农场以上农机管理干部和农机监督外业人员120人、110人。各分局和农牧场农机部门培训了管理区以上农机管理干部5633人, 培训农机驾驶员82503人次, 印发了农机安全监理宣传册22140册, 到中小学讲农机安全课230次。还继续开办了《黑龙江垦区农机化信息网》, 通过网站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活动, 刊登农机安全宣传稿件60余篇。三是加大农机安全检查力度。各级农机管理和农机监理部门, 认真贯彻国家、省“五整顿、三加强”精神, 农机局和农垦农机监理站组织2次农机安全大检查, 多次参加了总局安全局组织的安全大检查。全年共计纠正农机违章8574台次, 清理“黑车”5353台, 清理“非驾”1605人, 有效地预防了农机事故的发生。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和农用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持证率和挂牌率均高于95%;四是积极换发了农机“2005式”新牌证。各级农机监理部门克服了人员少、工作量大、网络速度慢的困难, 已完成换发牌照90%, 完成换发驾驶证95%, 此项工作已走在全省的前列。

1.8 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成效明显

根据年初制定的农机新技术推广计划, 着重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特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等15项新技术和新机械, 实现了农机节本增效6.5亿元。重点投资近3000万元, 引进了日本全套水稻钵育摆栽设备和技术, 在5个分局的10个农场进行了生产试验和示范, 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今后推广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1.9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创新

继续完善和推广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四不出区”和“六不出组”的经验, 壮大和扩大了农牧场农机“110”快速流动服务队, 逐步规范了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关于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 现正和垦区工商物价局、总局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协商中, 待条件成熟后开始核发。

2 2008年农机化工作思路及目标

2.1 工作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发展垦区现代农业、繁荣垦区作为首要任务;增加农业投入,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农场和职工的收入;继续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步伐, 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抓好农机安全生产, 千方百计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械, 使农机节本增效效果显著;继续深入开展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 促进职工农民双赢;继续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农机“三库一场”建设, 明显提高农机标准化管理标准和管理水平, 坚持高水平的农机标准化作业;加强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

2.2 工作目标

全年农机更新换代总投入10亿元, 新增国内外农业机械3万余台 (件) ;水旱田农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 其中水田达到93.3%;继续从国外引进一批大型现代农业机械, 组织实施30余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全年农机作业节本增效6.5亿元;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106.7万hm2;农业航化作业面积66.7万hm2以上。

虽然垦区农机化工作, 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垦区农机化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如大宗作物和经特作物生产机械化;农机更新换代有效资金满足不了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机用油价格上涨幅度大, 农机作业成本上升;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迫切需要提高等。

2.3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3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4

年来,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布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按照“抓经济、靠科技,抓科技、促经济”的工作原则,以“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作为工作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目标,坚持把科技创先的重点放在人才培训上,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促进了全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科学技术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今年来我镇科技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快科技进步

今年来,我镇始终将科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列入议事日程,调动班子成员积极性,发挥政府班子集体力量,明确主要领导、主要部门职责,做到科技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一起抓。在发展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我镇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增收幅度不大;工业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后劲不足;林业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面临这样的困难仅依靠量的扩张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坚持实施科技兴镇战略,走科学发展之路。今年来,镇党委、政府就我镇的重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先后邀请省农科院教授、农大专家、区枣业中心技术人员对全镇红枣、核桃、沼气、养殖等重点产业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农民科技技术培训,成效明显。在处理关系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认真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今年来,先后科学地作出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万亩干果经济林开发规模扩张等决策,对集镇实施整体经营开发,规划山西得天缘科技有限公司万头种猪厂基地,实施以工补农政策,这些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实施科教兴镇

1、科技工作科学部署。

一是在研究确立全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将“科教兴镇”贯穿于发展经济的全过程,确立了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二是镇人民政府每季召开一次以上办公会议,专门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明确分管领导负责制。始终将科技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镇人民政府要求分管领导明确职责,强化落实,形成了全镇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2、科技阵地和信息工程建设逐步完善。

健全镇科技服务组织和科技推广机构,搞好阵地建设。组建三级服务机构体系,“科技局——乡镇——村”三级联动,成立了镇科技服务领导组、设立了镇科技服务站。同时在39个行政村成立了科技服务点,每村都有专职科技副村长、科技信息服务员。并发放了科技服务联系卡,在北胡、聂店等有条件的村设立硬、软件齐全的科技办公场所。镇科技办定期对镇村科技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督查,明确其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好其桥梁纽带的作用。

建设**镇网和聂店村网,推进信息进程。11月初起,配合区科技局建立了**镇网站和聂店村网站,为我镇开辟了对外宣传另一个主窗口。建网站时间紧,任务重,镇科技办的同志一道加班、加点,较为出色的完成了网站建设。截止日前我们在镇网上共发布信息312条,村网上共发布信息98条,报送区科技局信息77条。

3、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如火如荼。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市、区的安排部署,积极启动科技入户工程(即: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作为指导思想,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科技入户”工程的启动使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在生产中,不仅大大提高了科技转化率,科技示范户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主动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截止11月初,全镇共发展科技示范户100余户,示范面积1000多亩,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提高了15%。

我们通过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两条途径,开展科技入户工程。

—— 科技培训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3.18”科技宣传日、5月科技宣传周、“9.15”科普宣传日,围绕特色产业开发,采取综合与单项、骨干与普及、课堂与现场、项目与生产四结合的办法,分别对种植户、养殖户、外出务工人员三类人群开展培训。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5

范文搜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国土局2007年工作总结及08年工作计划》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请随时关注范文搜!

大跑省力度,做好项目申报和用地报批工作,千方百计争取用地指标和项目资金,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方面加强督促、协调和指导,加快07年度省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明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另一方面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点的值班、巡查和预防工作,完善监测预防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五)、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和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完成非税收入2000万元和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六)、按照省国土厅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实施西递、宏村国土所办公楼建设,全面完成基层所办公楼建设任务。

(七)、加大土地矿产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查处违法案件,加强国土资源信访工作,规范信访程序,维护社会稳定。

(八)、进一步抓好土地储备供应工作,结合旧城改造,认真调研,对存量土地力争做到“应收尽收”,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做好“以地生财”文章,探索土地资产运营新路子。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

(九)、继续开展治理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认真执行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07]52号文件精神,加强我县采石场和砖瓦窑的监管,对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年开采规模10万吨以下的矿山坚决实行关闭停采,严厉打击各种无证采矿行为。

(十)、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行风政风和效能建设,坚持以抓党风廉政,落实惩防体系为突破点,继续抓好党建工作、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文明创建、综合治理和“五五”普法,扎实创建人民满意的国土所,全面推进我县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进程。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6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内外并举,突出重点,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2006年工作情况

1、全县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个,合同资金2820万美元,增资项目2个,合同外资400万美元。

2、合同利用外资30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03万美元,完成年任务的103。

3、内资项目60个,实际到位内资10.25亿元人民币,完成年任务的113;新增注册资本金3.2亿元人民币,完成年任务的148。

4、外贸进出口总额可达9000万美元。

5、境外劳务输出110人,境外办企业2家。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亿元,同比增长14.8。

7、县城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100,定点屠宰场出场肉品合格率100。

二、工作措施

(一)坚持开放带动,实施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招商。

1、突出招商引资机制的创新。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突出抓“三库”建设。一抓项目库。充分发挥我县“中国银都”品牌,突出金银产业、能源、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项目,精心筛选和包装了近50个招商引资项目。二抓客户库。对所有联系或接触过的客商建立了客户库,开展经常性地联系与交流,在节日寄发贺卡贺信,加深感情,促进投资。三抓外来投资企业库。为来永投资的外来企业建立档案,经常了解经营情况,及时协调和解决困难与问题。落实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年初将招商引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并且把城关镇、马田镇、湘阴渡镇、塘门口镇、黄泥乡、柏林镇、樟树乡七个乡镇列入全市重点招商引资乡镇队伍;年中强化调度,定期通报;年末督查考核,对完成任务的乡镇和县直单位按签定的责任状兑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实行“黄牌警告”。县直单位招商引资还实行了“三挂钩”,即与责任单位的风险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干部提拔使用挂钩。二是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决策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决策机制,对投资规模在200万美元以上,协调难度大、牵涉在广的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准入决策,加快项目引进的力度。三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在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等方面出台硬措施,为外商提供便捷、优质、高效服务和个性化的政策服务。大力加强以政府信用为先导的信用体系建设,实行政策公开和服务承诺制、无偿代办制、“一站式”服务制,大力治理“三乱”,严厉查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案件,努力打造“政策最优、体制最活、服务最佳”的招商引资环境。今年9月份先后召开了**县外来投资企业洽谈会和**县优化经济工作环境动员大会,开展了“为外来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活动月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查处乱收费案件1起,对3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工作作风问题在大会上作通报批评,有1个部门的负责人到县优化办作了检讨。全县各乡镇、部门为招商排忧解难6件。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7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个案资料和2007年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调查资料。

1.2评价方法

对传染病网络直报个案数据按照不同的报告质量影响因素, 分别进行时间和地域的统计分析, 并根据各个质量影响因素的指数计算出疫情报告质量的综合平均指数[1], 用于进行综合分析。

1.3评价指标

1.3.1网络直报信息质量评价指标[2]

(1) 报告及时性; (2) 报告信息审核; (3) 重卡排查; (4) 县、区零缺报情况; (5) 质量综合评价:综合指数率= (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 /4

综合指数构成比= (未及时报告构成比+未及时审核构成比+重卡构成比+县区零缺报构成比) /4

1.3.2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质量评价指标

(1) 漏报率; (2) 报告及时率; (3) 卡片填写的完整率; (4) 报告一致率。

2结果

2.1网络直报总体评价2007年全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网络直报, 其中市级医疗机构10家, 县级24家, 乡镇级78家, 社会医疗机构25家。

全面使用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2007年1~12月, 全市有478张报告卡为代报, 信息代报率为3.41%。全市疫情报告及时性明显提高, 传染病从医疗机构诊断至疾控中心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为0.66 d, 全市报告卡从医院报告至疾控中心审核平均时间为1.38 h。

2007年全市网络直报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卡11 401张, 其中综合医院报告占50.57%, 卫生院报告占19.15%,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占19.00%, 妇幼保健院报告占4.23%。这5种类型的报告单位所报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9.46%, 是传染病疫情的主要报告单位类型。

2.2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评价

2.2.1 未及时报告情况

2007年1~12月, 全市未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占总报告数的6.77%。全市各个县 (区) 的报告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未及时报告现象, 最高的县 (区) 占全市未及时报告卡总数的26.68%。

2.2.2 未及时审核情况

2007年1~12月, 全市未及时审核法定传染病占总报告数的0.95%。全市有各个县 (区) 的报告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未及时审核现象.最高的县 (区) 占全市未及时审核卡总数的30.56%。

2.2.3 重复报告情况

2007年1~12月, 按照病例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种、现住地址6个变量查重, 全市有1张重卡。

2.2.4 县 (区) 零、缺报情况

2007年全市五县二区均有疫情报告, 无零、缺报县 (区) 。

2.2.5 信息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2007年综合评价指标 (率) 最低的县 (区) 为0.92%, 最高为3.81%;综合评价指标 (构成比) 最低的县 (区) 为1.96%, 最高为12.67%。

2.3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

2.3.1 漏报调查情况

2007年调查市级医院3家、县级医院5家, 全市被调查的8家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2.63%, 其中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2.33%, 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5.7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市级医院漏报率为0.74%, 县 (区) 级医院为4.57%。漏报的病种:肺结核 (0.55%) 、病毒性肝炎 (2.44%) 、流行性腮腺炎 (7.69%) 、细菌性痢疾 (8.42%) 。

2.3.2 报告及时率

抽取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网络报告病例799例, 报告及时率为93.23%。其中市级医院为95.60%, 县 (区) 级医疗机构为90.86%。

2.3.3 卡片填写完整率

抽取医疗机构纸质报告卡片上必填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属于、现住地址、病种、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9项) 填写完整率为88.78%, 患者属于、发病日期、填卡日期这3项指标漏填的比例相对较高, 其中市级医疗机构填卡的完整率为94.23%、县 (区) 级为83.33%。

2.3.4 卡片填写一致率

网络报卡与纸质报卡必填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属于、现住地址、病种、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9项) 指标的一致率为82.65%, 患者属于、现住地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这4项指标一致率相对较低。其中市级医院为90.39%、县 (区) 级为74.91%。

3讨论

2007年濮阳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已经全部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 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全市传染病报告及时率达93.23%, 卡片审核及时率达99.05%, 网络直报信息质量成效显著,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质量继续提高。但从零缺报分析, 每月平均仍有17%~18%的乡镇卫生院存在零缺报情况。提示应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消除疫情报告空白区, 提高疫情报告的敏感性。从全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与报告质量调查情况分析, 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2.63%, 而且在医疗机构中, 疫情报告的各个环节均存在漏报情况。医疗机构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临床医生传染病诊断与报告知识缺乏, 部分医院门诊日志、住院及化验登记极不规范, 乡镇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和质量存在薄弱环节和空白点。针对存在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导和疫情直报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 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和质量控制, 消除零缺报。疫情信息工作管理人员应加强信息分析能力的培训, 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报人员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网络直报工作人员技术水平。

摘要:目的通过对2007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进一步提高濮阳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及时性和敏感性。方法依据2007年濮阳市网络直报信息质量和各级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疫情数据, 从报告单位类型和填卡及时性、审核及时性、重卡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对网络直报信息质量和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质量两方面的综合分析, 得到濮阳市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总体情况。结论濮阳市网络直报系统总体运行良好。通过对网络直报信息质量和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质量进行定期评价, 及时发现网络直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指导今后网络直报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家奇, 戚晓鹏, 施晓明, 等.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J].疾病监测, 2006, 21 (11) :600-603.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8

一、严格执法,认真履行好煤矿安全监察职能。

1、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编制《福建煤监局2007年度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计划》,提出了“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监察与服务并重”的工作思路,根据煤矿生产的不同季节、水文、气候等特点,按照“重点监察在点、专项监察在线、定期监察在面”的原则,强化“三项监察”。重点监控煤矿事故多发地区、多发矿井和灾害严重矿井,重点监察煤矿水害防治、顶板管理和“一通三防”,抓好节假日、“两会”、“十七大”等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的重点监察。全年累计监察138个矿井,发现各类安全隐患810条,下达(制作)各类执法文书417份,责令26家煤矿停止井下作业(施工)、撤出作业人员,对33家煤矿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分别作出警告、停产整顿、罚款和暂扣《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累计实施经济处罚130.447万元,收缴率达100 %。对在监察执法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严格做好后期跟踪检查,整改率为100%。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均及时立案调查,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公正、详细地查明违法违规事实。2007年查处的26个行政处罚案件中,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保证了行政执法的及时性和威慑力。我局编写的《依法监察,规范执法,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效能》一文,在10月份全国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受到充分肯定。

2、严肃煤矿安全事故查处。认真贯彻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2007年发生的23起煤矿事故,均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依法立案调查,将事故原因分析透彻,准确认定和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指导企业制定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并举一反三,以典型事故为案例,广泛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促进区域范围内所有矿井共同整改提高。龙岩永定“10·7”透水事故发生后,丁明干副局长带领事故调查处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过程指导现场的施救工作。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对全省所有煤矿水害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2006年发生的43起事故的结案情况、处理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落实,并进行案例整理,编印了2006年福建省煤矿事故案例汇编。对今年已结案的20起事故调查报告及时做出批复,将处理情况向全社会通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3、强化部门联合执法。积极协调省经贸委、国土资源厅、工商局等部门,成立经常性协调机构,建立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事故调查、煤矿关闭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等联合审批、联合调查、联合执法机制。先后5次联合成立检查组,就落实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春节期间煤矿停产检修及节后复工各项准备工作、煤矿整顿关闭、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建设项目执行“三同时”工作情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以及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等开展联合督查,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我局监察人员每次深入基层,都会主动联系市、县两级安监部门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让基层派人跟随、配合,促进基层真心实意地配合我局抓好日常监管,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有效减少事故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1、扎实抓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根据工作部署,先后于4、6、9月份专题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强化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开展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督查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水害防治的通知》,要求各煤矿企业按照赵铁锤局长视察福建煤矿时提出的水害防治“八有”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害防治工作。6月份,针对雨季来临,我局与省经贸委等单位成立联合督查组,对龙岩、三明、泉州、南平等地区和福煤集团所属煤矿的水害防治及隐患排查、治理、报告等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针对发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认真落实防范措施。9月份,要求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福煤集团把水害隐患排查作为深入开展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开展水害隐患排查专项行动,落实防洪防汛防透水各项措施。为深刻吸取永定县“10·7”透水事故死亡5人的教训,我局下发紧急通知并组织有关人员,对全省煤矿水害问题开展一次全面疏理,排查隐患,实施有效的整改;责令永定全县所有煤矿停产整顿,要求水害问题没有解决的矿井,不能复工生产。

2、不断强化顶板事故预防。福建局始终把顶板事故预防作为监察工作的重点之一,监察人员每次下矿,都亲自深入巷道,进入采掘工作面实地检查,对于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能及时整改的当场要求煤矿企业进行整改,一时无法完成的都要指定县煤行办负责督促落实,限期反馈整改情况;对存在重大隐患或整改不到位的,则坚决责令停产整顿。督促煤矿企业健全完善、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求总工程师和煤矿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要遵循顶板事故预防的规律特点,建立健全自查自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全年共培训煤矿“三项岗位人员”8249人,有4万多名一线矿工参加安全培训,紧紧依靠人员素质提高促进顶板工作有人管,有办法管,管得住,管得好。

3、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报告和治理专项的有关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及时将上级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传达到基层,对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早部署、早治理。结合每月的监察任务,先后4次派出监察组分赴各地,就地方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自纠和落实隐患整改等进行检查指导。9月份与省经贸委联合成立专项检查组,分赴龙岩、三明、泉州等地,就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自查自纠和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10、11月份,结合国庆和“十七大”期间的安全工作,认真组织“回头看”活动,重点针对国务院督查组在福建督查时提出的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对前一阶段排查治理工作不认真、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煤矿企业,要求他们重新“补课”;对已经查出、但尚未彻底治理的重大隐患,逐条落实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提高整改率;对一般性隐患,防止经常反复。据统计,去年6至10月份,全省332家生产矿井、10处基建矿井都认真组织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行动,累计自查隐患17600条,整改16882条,整改率95.9%,其中:重大隐患813条,整改率100%;列入治理计划重大隐患7条,安排治理资金112.8万元,目前基本上全部完成整改工作。

三、开拓进取,扎实推进“落实年”、“攻坚年”各项工作

1、坚决完成整顿关闭任务。根据国务院安办的统一部署,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分期分批深入基层,逐个市、县(区)做好与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沟通协调,紧紧依靠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基层各部门,按照关闭矿井的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关闭工作。今年我省按时完成了29家矿井的关闭任务,三年完成关闭小煤矿98家,超额完成10家。7月份,我局专门派出监察人员对已关闭的29对矿井实施抽查,督促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地方监管责任,严防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龙岩、三明、泉州等地均建立、制订了全市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职责、制度及配套扶持、补偿和减免经济政策,组织监督、检查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任务、目标落实情况。大部分产煤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相应建立了关闭矿井日常巡回检查制度。

2、扎实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主动联系省经贸委和国土厅,共同研究制定煤炭资源整合整体方案,及时出台了《关于煤矿建设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福建省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暂行标准》两个配套性文件,简化了资源整合审批程序,大大节约了煤矿企业的工作成本和工作时间,调动了企业主的积极性。上半年,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永定县、大田县等县市进行试点,积极指导试点县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6月份,我局组织监察人员赴龙岩市,向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传达推动煤炭资源整合、解决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矿区范围划定等有关精神。目前,省经贸委已批复的全省62个煤炭资源整合项目正处于立项之中。

3、有效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编印《福建煤监局推动小煤矿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基本作法和下步工作打算》、《福建省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实施意见》。在永定县组织召开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及规范煤炭开采秩序现场会。4月初,与省经贸委联合印发了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意见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有力推进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目前,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共有56家煤矿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建设,并已基本完成建设工程。

4、全面实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策略。今年共向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部门提出了《福建省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开发研究》等五个煤矿安全科研项目的申报,其中《煤矿风险辩识系统研究与开发》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省科技厅批准为2007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局积极向省发改委申请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并以福煤集团为试点,研究建设符合福建省情矿情需求的安全监控系统,分批次在各县(市、区)加以推广,最终将建成全省联网,实现监控手段数字化,有效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成立了煤矿安全生产专家组,先后分6批次对全省5个重点产煤县40多家有代表性的矿井进行了技术指导,共发现煤矿安全问题100多个,帮助煤矿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多项,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篇9

2006年我市“双创”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文明办的指导、关怀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文明委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确保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总目标,以国家卫生城

市复检为契机,把创建文明城市与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六城二奖”创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多城”联创,形成创建合力,全面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名城带动”战略的实施,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有力的促进了“双创”工作的深入和创建水平的提升。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及2007年的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双创”工作,2006年初就隆重召开了全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总结表彰大会,对创建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鼓舞了干劲,激发了创建积极性。同时,明确提出了“确保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求各级各部门“双创”工作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机构不撤,扎实开展创建活动。一是进一步抓好了“双创”指挥部建设,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综合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市文明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定期召开“双创”工作分析会、点评会,专题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把与居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指导各单位在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在创建活动中,市文明委主任、“双创”指挥部政委、市委书记吴灵臣,市文明委副主任、“双创”指挥部指挥长、市长梁铁虎多次深入主次干道、社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现场办公,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各分管领导按照责任划分,也亲临一线协调解决问题;有关责任单位既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又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同创共建,全市形成了配合密切、优势互补、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同创共建的发展格局。二是制定规划,狠抓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市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目标列入全市“十一五”规划,把“双创”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并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的要求,制定下发了《濮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06—2008年总体规划》和《2006年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分解表》,对创建任务进行再细化、再分解、再落实。同时,每季度强化督促检查,年终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排序,落实奖惩,真正做到了“三年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季度有检查、年终有总结”,确保了全年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三是总结经验,学习先进。为提高创建工作水平,向更高目标迈进,我市多次召开各种形式的“双创”工作现场会、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相互观摩学习。同时,积极选派干部到四川绵阳、山东菏泽、内蒙古包头等地考察学习外地先进创建经验。去年9月份,市委书记吴灵臣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全国文明城市--包头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二、加快城市重点项目和实事工程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的目标,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大批与市民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一是加强了入市口各条道路的建设改造,相继完成了京开大道北段的城市道路改造和开州路北延、黄河路东延、建设路东延、大庆路南段拓宽建设等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工程。二是扎实推进实事工程建设,完成了热力公司东侧小路、永安街社区小路、体育场南侧小路等14条背街小巷的治理改造;开工建设了8座联体公厕、垃圾中转站,9座单体公厕、8座单体垃圾中转站,新增添、更换果皮箱1000个。投资1300万元完成了开州路雨水泵站、黄河路污水泵站等建设工程,目前已投入适用,效果良好。对城区人行道路面破损严重的胜利西路、京开大道、开州路等5条道路7140米的路段进行了步行道砖更换,更新改造面积7万余平方米,更换、改造雨水检查井盖、井篦、盖板1000余套。完成了濮鹤高速引线、京开大道北入市口、西环路、北环路等22项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6.2公顷。三是加快了亮点工程建设。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为一体、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的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和集科技馆、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为一体、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946万元的市综合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基本竣工,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濮鹤高速引线至京开大道沿街门

店已按规划方案高标准实施改造,综合楼办公区、中心广场周边景观建设已显现效果。

三、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去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国家卫生城市复检作为“双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由市文明办、城管办、爱卫办“三办合一”组成综合创建办公室,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是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全年共开展了9次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下达各种限期整改通知书3900份,拆除乱搭乱建房屋、棚子1360余间1.6万平方米,取缔违章占道的各类商亭310余座、露天洗车台100多处,整治店外占道经营、流动摊点7780处,督促各乡办、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搬掉积存的大型垃圾山30余座,新建、规范垃圾中转站、垃圾清运点40余个,并对中转站、垃圾收集点进行消毒消杀,建筑垃圾清运到指定地点,堆山造景,既增添了城市景观,又避免了二次污染,垃圾围城现象得到了彻底根治,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二是加大了城市户外广告治理力度,对城区内不规范牌匾、霓虹灯和射灯进行了治理,清除破损广告4000余块,因地规划设置了一批公益广告,解决了公益广告太少、商业广告过多过滥、空白闲置、陈旧破损、安装不规范等问题;创建了中原路西段高速路入口处大型公益广告宣传长廊,整个城区形成了积极宣传“双创”工作和卫生城市复检工作的浓厚氛围。三是对建筑工地进行了治理,把制止建筑物料乱堆乱放、建筑工地污水横流、建筑物院杂乱无章和不进行封闭等作为整治重点,达到了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建筑场地管理规范,职工行为文明卫生。四是下大力气对文化、交通、市场等秩序进行整治,加强了“网吧”管理,在全市推行了未成年人禁入措施,公布了举报电话,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使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积极实施“畅通工程”,在全市扎实开展交通秩序“三让”活动(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强化管理手段,纠正违规行为,搞好交通宣传,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狠抓了集贸市场和早夜市规范化管理,对天龙、波头集等十几个集贸市场进行了规范,取消早、夜市、无证照市场30余个,提高了市场档次。通过综合整治,城市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去年6月份,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检省级验收组的检查验收。

四、扎实开展基层创建活动,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进一步深化了以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创建活动,使“双创”工作通过各种创建载体向城市的各个角落辐射,产生了同频共振、同创共建的社会效应。一是狠抓了文明社区创建。把2006年确定为“社区建设年”,紧紧围绕社区建设标准和“一类社区抓亮点、二类社区抓完善、三类社区抓提高”的工作思路,对一类社区,按照《濮阳市文明社区评选和管理办法》标准,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提高。颐和、开西、清华苑、盟城等25个一类社区在硬件建设上普遍达到了“六个一”,社区内幼儿园、便民食堂、公共厕所、自行车棚等服务项目齐全。尤其清华苑社区创建工作不停步,正在积极打造“五万人”人文宜居大社区。注重完善“二类社区”,通过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使条件成熟的社区尽快达到一类社区标准。目前,重华、永乐、安厦等社区的软硬件建设已达到一类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方争取资金,突出重点项目进行扶持的方法,使三类社区整体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加强了文明单位的日常动态管理,着力解决个别单位存在的重牌匾轻效果、重号召轻行动、重形式轻措施、重评比轻过程以及“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等不正确思想认识,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拓展创建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构筑创建文明城市的坚实基础。通过开展扎实的创建活动,先后涌现出市财政局、市公路局、文秘部落公司、油田供电管理处等先进创建典型。市公路局始终把创建工作贯穿于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和实际行动中,经常开展“文明科室”、“技术比武”等各种创建活动,全局形成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在做精、做细创建工作上下功夫,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先后投资近500万元,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职工的生产、工作和学习条件。油田供电管理处坚持把“一文一武”活动作为创建基础工作,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目前,全处逐步凝炼了“和谐供电、服务油田”的经营理念,树立了“降本增效、持续发展”的经营宗旨,“兵家”文化、“力文化”、“同心文化”等一系列特色子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机关和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对群众意见较多的行业和单位,进行专项治理,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四是抓好了油地共建、军民共建、校街共建和青年文明号、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各类争创活动,使争创活动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蓬勃兴起,促进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五、强化市民教育培训,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市民教育,坚持培训灌输、活动引导、典型示范三位一体、三管齐下,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制定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规划和实施意见,组织编印《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读本》、《市民健康手册》、健康教育应知应会等书籍,按行业、分层次对机关干部、未成年人、城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实施教育和灌输,开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实施教育引导,以国家卫生城市复检为契机,组织开展了“月末奉献日”、“文明护绿”、“告别不文明行为”、“十万名中小学生为城市美容”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维护城市环境、建设家园、美化家园的热情,形成了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实施“三和行动”,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逐步形成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礼貌、礼仪、礼节主题教育;以公共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尊老敬老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了“三树三推进”(树礼仪标兵推进社会公德教育、树诚信标兵推进职业道德教育、树敬老标兵推进家庭美德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城市社区继续推进“邻里文化行”活动,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整合油田、地方等各种文化资源,组建文艺队伍,集中开展了“油地共创文明城、文化巡演进社区”活动,组织文化进社区专题演出130余场次,组织书法、绘画、摄影展20余次,文化进社区覆盖面在90%以上。通过系列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建设。

七、精心打造特色景区,景区品位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去年以来,围绕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突出生态游、龙文化游和寻根游的特点,进一步对濮上园、绿色庄园、世锦园、戚城景区、张挥公园、仓颉陵、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等景区进行了深度开发和包装,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景区内涵,努力培育旅游精品,打造特色景区,不断提高景区的品位和吸引力。同时开辟旅游新途径,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气象科技馆、海洋馆建设,形成了濮阳以高科技为特点的新的旅游景观。健全完善了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对旅游景点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治理整顿,公布了投诉电话,设立了评议意见箱,主动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大力加强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展了“十佳导游”评选活动,积极引导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抓行风、树形象、讲诚信”活动,发动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馆、购物场所等旅游单位联合签定了《诚信经营公约》,向社会郑重承诺诚信服务,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树立了濮阳旅游业的文明形象。去年,在濮阳县承办的世界舜裔恳亲联谊大会上,濮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友人的赞誉。

2007年我市“双创”工作打算

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2007年我市“双创”工作的主要目标为: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根本,以优化城市环境、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幅射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

围绕以上目标,2007年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双创”工作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督导机制、投入机制,理顺城市、景区建设管理等多方面的关系,把“双创”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双创”工作健康、深入地开展。

二是按照打造品牌城市的要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对新建城市功能性项目,坚持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形成建设特色,反映文化内涵,形成景观,成为精品,具有标志性,树立濮阳形象。对于影响市容市貌的城市景观,要通过穿靴、戴帽、增加文化符号等有针对性的改造,建成与环境和谐的标志性景观。同时,加快市政道路、污雨水泵站、园林绿化、环卫、路灯等城建重点项目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三是着力改进和优化城市管理。进一步深化城建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全方位覆盖、无缝隙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长效化。

四是继续抓好背街小巷建设,抓好社区环境治理、出入市口治理、户外广告治理等“四件实事”,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

五是进一步抓好市民文明教育,积极推动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内容的“三和行动”,以市民教育、道德实践、评创活动为途径,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和谐城市的形成。

六是进一步抓好文明景区创建活动。深入总结近年来文明景区创建经验,突出景区特色,培育新亮点,不断提高各个景区品位和景区吸引力,创建一批精品景区和特色景区,使之成为展示濮阳优秀文化和现代文明魅力的窗口。

七是继续在深化“双创”工作内涵上下功夫,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名城带动战略,在确保“六城二奖”的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城,扩大濮阳市的影响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我市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信息科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穿上心爱的新皮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