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2024-09-01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通用8篇)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篇1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生活垃圾,是指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市政污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废弃物、医疗废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危险废物等废弃物的管理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粪便、动物尸骸、居民家庭装饰装修废弃物、绿化垃圾、餐饮垃圾(含废弃食用油脂)等废弃物的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以及相关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步骤推进,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回收全利用、原生垃圾零填埋。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政策措施,保障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人员配置和资金投入,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目标。

第六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本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再生资源回收目录,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教育、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环境保护、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卫生计生、质量技术监督、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第七条 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组织辖区内单位和个人参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工作,配合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村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所在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动员小区居民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监督小区清洁工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第八条 本市环卫、再生资源、物业管理、饮食、酒店等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工作纳入行业管理标准和自律规范,引导、督促会员单位遵守本规定。

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志愿者组织、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宣传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和垃圾分类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全社会各阶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第九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同发展改革、商务、国土规划、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专业规划应当包含生活垃圾收运、再生资源回收分拣、终处理设施的建设安排,包括建设地点、规模、处理方式等内容。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应当公开规划草案,征求公众意见,经市发展改革、国土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后,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由国土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纳入城乡规划。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第十条 本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制度。

生活垃圾处理费专项用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收运和处置,严禁挪作他用。

第十一条 本市各级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户外广告、公交视频、楼宇视频、网站、图册等宣传媒介增强市民的分类意识,培养市民的分类习惯。本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体应当按照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安排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公益性宣传内容。各新闻媒体应当根据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专栏,每周固定免费发布一定比例的公益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广告。

本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

商场、集贸市场、地铁、机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应当采用各种形式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 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进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清扫、收集、运输、处置领域。

本市鼓励和支持生活垃圾处理的科技创新,促进生活垃圾处理先进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的科技水平。

第二章 源头减量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安全性原则,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各类废弃物源头减量工作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在生产、生活中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第十四条 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和本市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标准和要求,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对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予以标注并明确回收方式和回收地点。

第十五条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实行绿色办公,推广无纸化办公。

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可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商品。有关工作指引由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推行净菜上市、洁净农副产品进城,限制和减少塑料袋使用。

第十七条 市发展改革、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农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十四条至第十六条的要求和各自职责,制定配套性文件,推动生产、销售和流通各环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

第三章 分类投放

第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生活垃圾分类,是指按照生活垃圾的组成、利用价值以及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并根据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行为。

本市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木料和织物等;

(二)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等;

(三)餐厨垃圾(有机易腐垃圾),是指餐饮垃圾及废弃食用油脂、厨余垃圾和集贸市场有机垃圾等易腐性垃圾,包括废弃的食品、蔬菜、瓜果皮核以及家庭产生的花草、落叶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以外的混杂、难以分类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弃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餐巾纸、烟蒂、清扫渣土等。

第十九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公布本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分类指南。

各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公布本区生活垃圾的投放模式、实施细则等规定。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所在区生活垃圾的投放模式,制定符合本辖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第二十条 本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按照以下规定确定:

(一)城市居住区,实行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单位为责任人;单位自管的,自管的单位为责任人;

(二)农村居住区和转制社区,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责任人;

(三)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医院、工厂等单位责任区,单位为责任人;

(四)集贸市场、商场、宾馆、酒店、展览展销、商铺等经营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为责任人;

(五)机场、码头、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公交站场、轨道交通车站、文化、体育、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为责任人;

(六)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施工单位为责任人。

不能确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责任人。

第二十一条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负责以下工作:

(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并公告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投放地点、投放方式等;

(二)在责任范围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单位、个人做好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

(三)依据相关规定,结合生活垃圾产生量、投放模式,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保持收集容器完好和整洁美观,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的,应当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

(四)使用本市规定的不同颜色的垃圾收集袋分别收集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五)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到指定收集站(点),并交由经许可的单位收集运输。

第二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公告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要求投放生活垃圾,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

投放生活垃圾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可回收物应当投放至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者交售给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企业)、个体回收人员;

(二)有害垃圾应当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或者交给有害垃圾回收点;

(三)厨余垃圾应当沥干水分后投放至餐厨垃圾收集容器;

(四)其他垃圾应当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第二十三条 家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垃圾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投放:

(一)家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体积大、整体性强,或者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大件垃圾,应当按规定预约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或者收运服务单位上门收集。

(二)废弃盆栽应当投放至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收集点,由收运单位按盆、泥、花(植物)分类收集运输。

(三)居民装饰装修中产生的零星建筑废弃物,应当装袋并按照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单独堆放。

(四)农资包装废弃物应当单独投放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指定的收集点,其中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应当投放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收集点。

(五)禁止将老鼠、禽畜等动物尸体与生活垃圾混合投放,动物尸体应当按规定单独投放处理。

禁止将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废弃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第二十四条 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网络的布局规划,市供销总社负责具体实施该规划,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每1500户至2000户居民设置1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每个街道应当至少设置1个再生资源回收站,建筑面积不得少于50平方米。没有条件单独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可以与垃圾收集站合并设置。

鼓励物业服务小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经营者或者管理者就地设立便民回收点。

鼓励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实现回收途径多元化。

第二十五条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提出整改意见,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告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对其进行劝导。

市民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可以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投诉。

第四章 分类收集

第二十六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国土规划、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建设工程配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规范。市国土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纳入建设工程配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规范中的有关内容。

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小区,应当根据规划设置标准,并按照国家标准和本市规范要求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新建住宅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场所公示配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设置位置、功能等内容,并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示。

第二十七条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及本市的相关规范,按以下规定配置收集容器:

(一)居民住宅区收集点应当配置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每个住宅区或者社区至少设置1个可回收物和1个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二)商务、办公、生产区域应当配置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并至少设置1个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三)人行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应当配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收集容器的设置不得妨碍消防通道。

第二十八条 每个自然村应当建设1座以上的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点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有挡雨功能,做到无暴露,日产日清,并不得焚烧,保持收集点及周边环境整洁;

(二)收集点应当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和可回收物临时收集区;

(三)垃圾桶(厢)应当带盖密闭,选用不易被盗的材料制作,并配套专用运输车辆;

(四)定期清洁,定期喷洒消毒和灭蚊蝇药物。

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垃圾收集点及配套工具等进行编号标识,登记入册。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禁止混合收集。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应当定期收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应当每日定时收集。

分类收集后的有害垃圾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由各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建设有害垃圾贮存点负责临时贮存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不得在人行道、绿地、休闲区等公共区域堆放、分拣生活垃圾。

第三十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制度,督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第五章 分类运输

第三十一条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结合垃圾产生量及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科学配套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压缩转运设施,逐步推进大型多功能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的建设。

市供销总社负责建设与垃圾分类收运设施相配套的资源分拣中转站及分拣中心。

第三十二条 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活垃圾转运机制,统一规范和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站(点)标识,规范生活垃圾转运作业的站点、路线和时间。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络,监督、指导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将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到垃圾收集站(点)。

第三十三条 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应当分类运输,禁止将已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混合运输。

运输有害垃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废物转移和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相关规定。

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由经许可的单位按照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与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运往生活垃圾处理场(厂)。

第三十四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的技术规范。

运输车辆应当标示明显的相应运输类别的生活垃圾标志,并保持全密闭,具有防臭味扩散、防遗撒、防渗沥液滴漏功能。

第三十五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和设备检测检查机制。运输车辆和设备应当安装生活垃圾运输进场电子卡,并符合地方技术规范。

第三十六条 从事生活垃圾收运、转运、压缩作业的服务单位,应当执行各项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根据生活垃圾类别、运输量、作业时间等,配备相应的运输设备和作业人员;

(二)不得混装混运,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滴漏污水;

(三)经过转运站转运的,应当密闭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四)及时清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保持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和周边环境整洁;

(五)对分类运输车辆和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设备实行日常养护,并规范作业,确保专用功能有效。

第三十七条 生活垃圾运输服务单位应当建立管理台账,记录生活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去向等,并每月向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八条 生活垃圾运输服务单位应当制定包括车辆应急调配、交通事故处理、运输路线变更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生活垃圾运输服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对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联合执法检查。

第六章 分类处置

第四十条 本市生活垃圾处置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成熟的、环境友好的处置技术;对可回收物采用循环利用,对有害垃圾采用无害化处理,对餐厨垃圾采用生化处置等方式利用,对其他垃圾采用焚烧发电、填埋等方式能量利用,逐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第四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采用园区化管理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再生利用、焚烧、生化、填埋等技术综合应用的原则,编制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和园区管理规范。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管理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管理规范。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省和本市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鼓励生活垃圾处置服务单位采用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先进处理技术。

第四十三条 可回收物应当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或者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处置。在回收、再生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有害垃圾应当交付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处置。

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应当由取得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许可证的服务单位进行处置。

鼓励大型农贸、果蔬市场以及农村地区产生的餐厨垃圾采用生化处理等技术就近就地处理。支持开展农贸市场果蔬废弃物、厨余废弃物资源化深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应用。

第四十四条 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或者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对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废玻璃、废竹木、废织物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处理。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管理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五条 生活垃圾处置服务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接收并分类处置生活垃圾;

(二)处置设施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运行和管理,检修计划应当报主管部门备案;

(三)建立管理台账,计量每日收运、进出场站和处置的生活垃圾,并将相关统计数据和报表报送主管部门;

(四)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要求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

(五)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和超标报警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应当与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系统联网,并及时传输上报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安装摄像头、传感器、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等,便于实时在线远程监管;

(六)做好场(厂)区道路、厂房和垃圾处置设施设备及其辅助设施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状况良好、外观整洁;

(七)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并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八)污染物排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以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要求,按规定配备污染物治理设施,并正常运行;

(九)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月度环境报告和环境报告书、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环境监测等信息。

第四十六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调度工作,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运营活动进行监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监管,并根据其监管报告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第四十七条 生活垃圾处置服务单位应当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规定向所在地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活垃圾的组成、性质、产量等进行常规性调查,并定期对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估。调查结果和评估报告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定期对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处理设施产生的水、气、声、渣等污染物进行监督性监测,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 监督考核制度

第四十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综合考核制度,并纳入各职能部门、各区政府管理绩效考评指标,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第四十九条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统计制度。从事生活垃圾分类作业的单位应当填写相应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信息,定期上报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并于每年第一季度公布上一的统计信息。

第五十条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制度,搭建全流程监管信息系统。全流程监管信息系统应逐步与商务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回收信息系统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服务单位的信用档案,将服务单位的违规行为和处理结果等信息纳入全流程监管信息系统和环境卫生服务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

第五十一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以及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和投诉电话;设置举报和投诉信箱。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举报、投诉。举报或者投诉的受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和依法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举报、投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对举报、投诉人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处理举报、投诉的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有害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相关管理规定的行为,接受举报、投诉的部门应当及时移交相关主管部门处理。

第五十三条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可以通过奖励、积分等方式,发动居民和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具体奖励办法由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鼓励企业、个人提供资金、商品、服务作为奖品通过积分等方式发动居民和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本市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不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公益性宣传的,由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应当建设而未按照标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不按公告的时间、地点、方式投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不按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投放相应的废弃物的,责令改正,并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三)不按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处置居民装饰装修产生的零星建筑废弃物的,责令改正,并对个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将老鼠、禽畜等动物尸体与生活垃圾混合投放的,依照《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九条第(二)项规定进行处罚;

(五)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将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废弃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七条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并予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规定,没有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并公告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投放地点和投放方式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不按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三)项和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三)项规定,未保持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完好和正常使用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四)不按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四)项规定使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收集袋分别收集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五)项规定,将生活垃圾交由未经许可的单位收集运输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一、二、三款规定,混合收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在公共区域堆放、分拣生活垃圾的,依照《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九条第(一)项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八条 生活垃圾运输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并予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将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混合运输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运输车辆未标示相应标志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二)项规定,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或者滴漏污水的,对每车次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生活垃圾在转运站没有密闭存放,或者存放时间超过24小时,或者没有及时清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保持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和周边环境整洁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未建立管理台账,记录相关信息并每月向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未取得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许可证处置餐厨垃圾或者其他垃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依照《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九条第(八)项规定进行处罚。

生活垃圾处置服务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不遵守作业规范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条 转移、处置有害垃圾违反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相关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运输有害垃圾违反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十一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有关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

(二)未按规定编制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划的;

(三)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以及建设运转和处理设施的;

(四)未按规定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或者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五)未按规定建立分类信息反馈和公开机制的,或者未及时反馈、公开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的;

(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生活垃圾处置环境信息公开有关职责的;

(七)对举报、投诉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未及时依法处理或者未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投诉者的;

(八)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市政府令第53号)同时废止。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篇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整理。

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必要性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长和城区范围的扩大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图1可看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 城市垃圾清运量增速较快,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其增速明显下降, 但到了本世纪初, 垃圾清运量增速的又开始加快。快速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 不仅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 而且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改变垃圾处理方式, 实现垃圾无害化和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势在必行。

同时, 随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增长, 垃圾组分的含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变化的特点: (1) 垃圾中的有机物 (主要是厨余垃圾) 所占比例开始下降, 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43%左右。 (2) 垃圾中无机物 (砖瓦陶瓷等) 所占比例也基本呈下降趋势。 (3) 垃圾中可回收物所占比例有大幅增长, 其平均值由1995年的11.79%上升到2000年的26.62%, 增长了1倍以上。这种变化趋势显示出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

二、源头分类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前提

垃圾分类回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回收方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遵循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 从居民生活源头分类开始 (分类收集、装袋) ;接下来是分类集装运 (分类投放到分类回收箱、分类装运) ;最后根据垃圾不同的成分进行处理, 处理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和再生。可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多环节的一体化系统。具体流程见图2。

居民家庭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从外国的经验看, 成功地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都是从每个庭做起的。瑞士是世界上垃圾处理最有效、最彻底的国家之一, 瑞士人一般均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在垃圾回收点, 经常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来扔分类的各种瓶子, 孩子从父母手里接过废瓶, 然后准确地将不同的瓶子扔进不同的回收箱。有些回收站离居民点较远, 但当地居民仍会开车将废品运来。日本居民将生活垃圾分为五类分别装在不同的塑料袋中, 按照规定的时间将垃圾送到指定堆放点。

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城市分析生活垃圾回收源头分类难以展开的原因很多。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很多, 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居民的环境意识比较差;居民对于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的知识非常有限;垃圾分类收运作业不分类, 以及主要以填埋方式处理垃圾, 这些因素也都影响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为了客观的了解城市居民垃圾源头分类难的根源, 笔者作了一次实地访谈调查。2008年8月12—14日, 笔者在大连市4个放置了分类收集垃圾箱的居民小区随即拦截了20名正在倾倒垃圾的居民, 进行了访谈。在这20名居民中, 有2位居民把纸质包装箱和饮料瓶子与其他生活垃圾分类包装;还有1位居民单独包装了几块电池;有8位居民表示垃圾已经进行了分类, 报纸、纸板还有塑料瓶卖给了收废品的, 没有随便丢弃。但他们的垃圾袋里的厨余、塑料袋、还有棉织品、纸张等垃圾都混装在一起, 没有经过分类。通过访谈, 居民对生活垃圾不分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点:

1. 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约束机制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 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 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 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广大居民来说, 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 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后果一致的条件下, 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即使发达国家也是用法律、法规来保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包括居民的源头分类行为。“限塑令“颁布以来, 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对提高环境意识有积极促进作用。

2. 环卫作业手段、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缺乏动力

虽然有了分类回收的垃圾箱, 但环卫工人的作业方式并没有改变, 垃圾装运过程仍然是混装;而且现阶段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为主。如文中图2所示垃圾分类回收是多环节一体化过程, 源头分类了, 运输过程中发生混装就不能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所以有的居民说源头分类是毫无意义的。

3. 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少, 缺乏指导

现阶段中国关于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非常少。大多数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知识了解非常少。大部分居民不知道所在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有的人听说过生活垃圾要分类;对于分类好处和分类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怎样分类才是正确的, 了解的人非常少。

4. 垃圾分类要求没有落实到户, 缺乏规范

根据访谈结果, 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比较高了, 但是缺乏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的指导。主管部门对于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没有明确的规定, 缺乏规范, 结果自然是大家随便扔。

5. 对居民垃圾投放情况不进行检查, 缺乏监督

在居民区放置分类回收的垃圾桶, 但对于居民丢弃的垃圾是否进行分类, 并且是否按规定投放没有必要的检查, 缺乏监督。

四、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管理创新

解决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难的问题, 关键在于管理上的创新。搭建由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层次分明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应该突出主导作用, 是战略的制定者;社区应该是一个策略中心, 负责把法规、政策分解为具体措施, 并指导监督实施;居民则是基层的执行者, 但对于政策、措施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具体见图3。

1. 作为主导者的政府:

(1) 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政府在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垃圾分类收集的同时, 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 形成一套关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 (2) 支持并推广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如新型可降解的垃圾分类回收袋;适合家庭和办公室进行垃圾分类的废物箱等。 (3) 改造基础设施。投资垃圾车辆、箱桶、垃圾处理设备等, 改变混合收运和单一填埋的局面。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分别处理。 (4) 推进垃圾回收服务的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实行政府“牵头”、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

2. 作为策略中心的社区:

(1) 坚持长期的、形式丰富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另一方面还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 通俗地向每个居民讲述各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及原则, 使垃圾分类深入每个居民的生活中。 (2) 把垃圾分类要求落实到户。通过编写实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方式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日本每个家庭都有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一览表。表中的栏目有将家庭的用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为便于阅读, 使用了很直观具体的小图片;还有指定的塑料袋的颜色, 回收的日期、回收中的具体说明等, 很容易理解。 (3) 监督和检查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由社区组成监督检查组, 检查社区内的垃圾堆放点;另外规定社区中的每一个家庭轮值一天做值日生, 在轮值日如果垃圾堆存处发现没有分类的垃圾, 就由当日轮值家庭负责进行分类。这种方式有助于居民的培养自觉意识和自律性。

3. 作为基层执行者的居民家庭在这个体系中是基层的执行者, 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同时居民也有权利对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监督政府和社区的行为。

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是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温室气体排放研究[Z].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3.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篇3

一、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由来

1994年,广州市开始实行新的垃圾收费标准,规定每户15元(含卫生保洁费10元和垃圾处理费5元),并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模式,成为当时全国城管系统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居民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不断提升(比如,居民楼走廊通道狭窄,不能满足消防要求等),使上门收集的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在此情况下,广州市城管部门尝试撤掉楼层里的垃圾桶,改在楼门口集中设置,但是随之又带来了新问题:居住在低层的居民不愿意将垃圾桶放置在楼门口。最终,城管部门通过走访研究后,决定以200-300户为一个单元,集中设置垃圾投放点,便于居民们投放垃圾。越秀区六榕街是最早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街道,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模式也源于该街道及越秀区的探索实践。

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流程

(一)明确定时定点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是指在固定的时间(上午7时-9时、晚上6时-8时30分两个时段),在楼宇空地设置垃圾分类桶(一般200-300户设立一处),供居民们投放分类好的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环卫人员不再上门收垃圾,改为定时定点接收居民们投放的垃圾,现场对厨余垃圾进行二次精细分类,确保垃圾分类质量。

(二)明确投放要求

为使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有序推进,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落实垃圾分类相关规定措施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推广社区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因地制宜、有条件地逐步推行“定时定点+误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做到有计划、有动员、有操作、有配套、有监督。2015年,广州市60%的社区人口实现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今年底力争完成80%的社区人口实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三、定时定点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减少财政投入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初期,每个楼层要放置2个垃圾桶,环卫工人上楼收集,人力物力投入大。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经费投入少(单是购置和配备垃圾桶的经费就大为减少),无需增加环卫工人,也不再向居民们发放分类桶和垃圾袋,实现了“既省钱又节省空间”的双赢。

(二)现场监督,分类准确率高

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后,各试点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普遍成立了督导员队伍。人员构成有物业招聘的保洁人员和环卫工人,还有居委会推荐的社区骨干和积极分子。督导员每天定时定点上岗,指导居民们正确分类和投放,进行监督管理,做到了“教育在桶边、检查在桶边”,对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改善楼层环境

以往,每个楼层放置垃圾桶后,不仅气味难闻,而且老鼠、苍蝇、蚊子、蟑螂较多,容易滋生病媒,传染疾病,卫生环境较差。推行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后,居民们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投放垃圾,减少了大量分散的垃圾收集点(污染源),楼层的环境卫生大为改善。环卫工人不再上门收取垃圾,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社区公共环境卫生保洁,从整体上改善了社区环境。通过调查走访,定时定点模式在老旧小区推广起来相对容易。因为这些老旧小区原有的垃圾投放就是“定点”,改变的只是多了个“定时”,因此居民们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较高。

四、多管齐下,措施得力

(一)宣传教育形成常态

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后,广州市的各区(街)相继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结合每个月周六的“垃圾分类全民活动宣传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主管部门定期举办垃圾分类培训班,对街道机关、环卫站的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进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目前,全市的每个街道都有2-3名教员。他们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活动站,为居民群众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为提高居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管理部门坚持开展一块牌、四幅图、四张纸宣传活动。“一块牌”指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收集开始时间倒计时牌,在各社区巡回提醒;“四幅图”指垃圾分类倡议书、工作答疑、分类方法、桶点分布图,并广泛张贴在各桶点和街巷醒目处;“四张纸”指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生活垃圾分类温馨提示、生活垃圾分类桶点分布图、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小册子进楼入户指引,加深居民们对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的认识。

(二)现场指导二次分拣

在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社区,居民们能够做到分类投放与督导员的作用密不可分。督导员每天坚持“站桶”,集检查、督促、教育和指导于一身,使垃圾分类的准确率不断提高。除了督导员“站桶”,环卫工人的二次分拣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走访,很多社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奖励活动,有奖励环卫工人的也有奖励居民的,如分出1桶240升的厨余垃圾给予环卫工人10-15元的奖励,起到了明显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在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投放的同时,各街道普遍加强了保洁管理,及时做好投放站点的垃圾清运和卫生,提升保洁服务质量。居民们是社区环境改善最直接的受益者。通过事实教育,无形中提升了大家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全民齐参与,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成为居民们的共识,也由此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处理费收取呈下降趋势

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后,大多数社区的垃圾处理费收取出现了下降趋势,普遍下降了15%-20%。通过调查走访,主要问题是居民群众不理解,认为既然取消了上门收取垃圾,各家到指定地点投放,为什么还要收取垃圾处理费?从中反映出居民们对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认识和理解上尚有偏差。还有的社区因为垃圾处理费收取困难,造成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时续时断,主要原因是担心推行定时定点后,收取垃圾处理费更加困难。

nlc202309082347

(二)居民参与有待提高

垃圾分类、投放涉及千家万户,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原有的投放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导致居民们的参与率不高。

定时定点要求上午和晚上两个时段进行投放,居委会把垃圾桶放置在投放点内,到时间后再把垃圾桶撤走。但是有些社区到时间后没有及时把垃圾桶撤走,定时投放点变成了误时投放点;有的社区囿于人手不够,监管不到位,造成居民们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投放,影响了环境卫生。再有,物业公司的支持配合也很重要。调查发现,有的物业公司对定时定点投放工作不太支持,主要原因一是虽然收取的物业费包括了保洁费和垃圾处理费,但是物业公司毕竟还有人力和物力投入,导致物业公司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有些物业公司的“管理办法”有“上门收垃圾收取一定费用”的规定,并声称“有法律依据”,反之认为“定时定点投放缺乏法律依据”。

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取得的成效来看,基本上以人力投入和奖励为主,虽然各楼层配桶的经费减少了,但是二次分拣和督导员的费用增加了。以单个街道为例,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以来,平均每个月大约投入5万元。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落实垃圾分类相关规定措施的指导意见》规定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工作流程,但在落实上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有的督导员不够尽责,守点、站桶出现空岗,造成前期垃圾分类和二次精细分类率低。此外,通过调查各区的推进情况,发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不够均衡,一是老旧小区的推进情况要明显好于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二是低层住户上下楼方便,更容易接受定时定点;三是相比普通小区,机关大院推进难度较大。机关大院的住户收入相对较高,对积分和奖励不在乎。以某公务员集中居住的小区为例,在3476份征询意见表中,表示自愿参与定时定点的仅有670户,表示不参与的有1151户,干脆弃权的有1655户。

六、建议与对策

(一)坚定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不动摇

2012年,广州市打响生活垃圾分类战役后,先后尝试推进了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按袋计量等多种模式。从目前推进的情况来看,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比较符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不需要增加过多的财政投入,而且这种模式也是国内大多数城市普遍选择的模式。有鉴于此,广州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在其基本原则和大方向确定后,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形式和内容。

(二)深入持久开展宣传活动

倡导和推行垃圾分类既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是市民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公众接受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并能自觉践行,必须坚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垃圾分类的源头在社区,在每一个家庭,只有抓住了源头才能实现垃圾减量。这就需要管理部门与基层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引导活动。当然,习惯的养成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引导市民养成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要求相适应的“绿色文明”生活习惯。

(三)调整处理费收取标准

广州市居民生活垃圾费的收取标准是1994年制定的,20多年来一直没有调整。垃圾处理费是各区环卫站运作的主要经费来源,目前主要靠环卫工人上门收取,显然不适应市容环卫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的需要。为此,建议尽快出台《广州市市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暂行办法》,适当提高垃圾费收取标准,创新收取模式(比如,可以借鉴中山、海口、三亚等城市垃圾收费的经验,尝试将垃圾处理费与水费捆绑),提高收缴率和覆盖率,确保垃圾处理费能够足额收取。

(四)拓展循环利用渠道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应将废玻璃、废木材、废塑料、废布料等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既增加了居民和环卫工人的收入,实现了垃圾减量,管理部门又减少了垃圾填埋和焚烧的处理量,可以取得一举多赢、多方共赢的效果。政府部门要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利用市场机制,引进回收企业,延伸回收链条,拓展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途径,提高居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五)固化长效机制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是广州市推进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垃圾处理的大方向,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予以保障。长效机制应重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经费制度化;二是人员固定化。要培养一批集垃圾分类指导、巡查、督导于一身的队伍,更好地推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

(六)修订完善物业管理办法

针对目前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不配合的实际,建议建立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特别是要与规划国土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使物业管理公司的相关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与定时定点的要求相适应。建议根据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要求,修订完善《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等级标准》,取消上门收取垃圾以及每层楼设置垃圾桶的相关条文规定,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七)推广考核不搞“一刀切”

从调研和座谈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管理部门和舆论可能高估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推进的难易程度。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政府部门要求推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达到50%,虽然在扩大层面上能够达到,但是推进效果难以保障。因此建议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推广、考核不搞一刀切,不能急于求成。一是对新型社区可以要求“既定时又定点”,对于老城区,“定时”、定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更为灵活一些;二是对“城中村”要坚持“定点”,对“定时”可暂时不予要求;三是在考核方面,对新型社区、老城区和“城中村”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是现阶段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主攻方向,在坚定不移全力推进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探索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不同做法,使这种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完善。一是要灵活设计“定时”和“定点”。社区应根据居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灵活设置“定时”和“定点”,不必强求统一,集中在早晚两个时段肯定会对环卫收运带来压力;二是在户数较少的单体楼没有必要设置垃圾分类站桶员,完全可以采取垃圾下楼或是由环卫工人上门收取的办法。总之,只要有利于推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就应该鼓励各街道和社区大胆探索,实践创新。

(责任编辑:李静敏)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篇4

09公共事业管理班 0903040018 黎尚东

2010年1月广州市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广工作,如今已经是广州进入垃圾分类的第三个年头了,在这三年里,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广州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广州市政府以及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会如何调动群众力量一齐解决垃圾问题呢?目前,我市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严重匮乏,垃圾处理方式单一,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中心城区主要靠兴丰填埋场苦苦支撑,垃圾分类处理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又是不是切实地为人们群众所认识呢,是什么导致广州分类政策迟迟不入民心呢。根据调查得知,市民对垃圾分类处理存在几个认识误区,也正是这些误区严重干扰了我市垃圾处理的进程,造成广大市民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误解。

误区一:垃圾分类速成论,立刻见成效。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手段,其意义之大毋庸置疑。2010年4月,我市颁布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从法规层面全面启动了全市的垃圾分类。但是有一种观念,认为只要开始垃圾分类了,垃圾量就会大幅减少,很快就会见成效。从实际数据看,去年16个先行街道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农贸市场、中小学校和部分机团单位实施较好,确实做到了垃圾减量。但垃圾产生的主体—居民家庭的的垃圾分类工作却大打折扣,不尽理想。由于居民素质的差异、生活习惯的改变、甚至有些居民的抵触情绪等原因造成了垃圾分类效果并不理想。从日本和台湾的经验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达到90%以上人的共识,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东京从1980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等减量化工作,从1990年开始才遏制垃圾的正增长,然后才开始了垃圾量的持平和负增长。

因此,我市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扎扎实实地做好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最终将会有一个好的效果。涓涓溪流才能汇成大海。

误区二:垃圾分类后不需要垃圾终处理设施了。垃圾经过分类后不需要垃圾终处理设施了,不需要建设焚烧厂了。这是一个伪命题。目前,我市垃圾分类主要分成4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按照目前废品回收站的可回收物的物品种类,其中可回收物约占垃圾总产量的比例20-30%;有害垃圾比例较小,小于1%;厨余垃圾理论上应达到40-50%,但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参加垃圾分类的家庭百分比,二是参加垃圾分类家庭分类的准确度。经过这两个因素的折扣后,最终进入“其它垃圾”的量仍将占较大的比例。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2011年垃圾总理为1.8万吨,其中平均每天进入垃圾终处理设施的垃圾量为1.4万吨(占总产量的74.8%),进入废品回收站的可回收物的量每天约为4000吨(占22.2%),有害垃圾量从百分比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厨余垃圾量刚刚起步,占比例约为5%。因此,经过垃圾分类,大量的垃圾仍将需要焚烧和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终处理设施是无害化处理的最后保障措施,必不可少。

误区三:妖魔化焚烧处理方式。在前几年的垃圾焚烧**中,境内外存在一种论调,将垃圾焚烧处理妖魔化,坚决抵制垃圾焚烧处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是目前垃圾减量效果最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削减污染

物排放的方式。只要控制好焚烧温度和时间,就能将二噁英的产量控制在排放标准内。同时采用先进工艺做好烟气处理,其它进入大气的排放物即可达标排放。以李坑焚烧发电厂为例,由于选用合理的炉排炉设备、采用中温次高压和烟气处理工艺,各项大气排放指标要远远严于国家标准,大多数指标达到欧盟标准。只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加强运营管理,就必定能做到排放物的高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建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广州在地少人多的实际条件下选用垃圾焚烧处理工艺是最为现实的做法。

误区四:垃圾的厨余成分可以100%依靠生态循环加以利用。生活垃圾从实验室的理化分析来看,有机物(即厨余垃圾)的成分约占45-55%,塑料占18-20%。这两种是含量占前两位的物质。因此,有一种论调,认为只要将生活垃圾中约占50%的厨余垃圾分出来进行堆肥或生化处理,就可大大减少进入最终设施的量。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首先,垃圾分类不可能做到50%的厨余垃圾全部分出来(前面第二点已有论述)。另外,采用堆肥或生化处理厨余垃圾进行生态循环利用,理念上是对的,但是实际运行起来有几个问题,一是吨处理占地较大,二是臭味难以消除,三是处理成本非常高(其产品诸如肥料、饲料等难以有市场)。国内目前尚没有成熟稳定的工艺,均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误区五:垃圾分类及处理是城管委一个部门的事。在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有一种论调,垃圾分类及处理就是城管委一个部门的事。这种论调在很多部门、街道和个人中盛行。其实,垃圾分类及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机团单位、千家万户的家庭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市城管委只是代表市政府的牵头单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决议的实施方案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社会参与、行政引导、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提出为完成上述主要任务,实现工作目标,必须确保的相应措施。该实施方案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达30多个,涉及到各个集团单位和每一位居民。因此,垃圾分类及处理不仅仅是城管委一个部门的事,它就是我们每一位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贯穿于我们日常的每个生活细节中。

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篇5

【发布文号】南京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292号 【发布日期】2013-04-05 【生效日期】2013-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政府令292号

《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4月1日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季建业 2013年4月5日

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活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以及相关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生活垃圾,是指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为生活垃圾的废弃物。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按照国家、省和本市有关规定管理。

第四条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方针和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市统筹、属地负责。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具体工作,配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指导、督促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第六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和监督管理。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职责做好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本办法规定,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第七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动员、组织社区内单位和个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调处矛盾纠纷。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活动。

第八条 建立价格激励机制,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原则建立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引导单位和个人进行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投放。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第十条 支持社会资金投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循环利用以及相关科技研发。对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十一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明确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的布局以及生活垃圾流向和流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应当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

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组织制定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计划,报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涉及设施建设的,应当与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

第十二条 纳入本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用地,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第十三条 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建设实施计划,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

第十四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建设工程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建设工程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纳入建设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建设项目许可审查时,应当就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配套建设征求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标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包括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用地平面图并标明用地面积、位置和功能,并予以公示。

建设工程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建设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总投资。

新建住宅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场所公示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位置、功能等内容,并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示。

第十六条 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应当按照标准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

第十七条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采取密闭、渗沥液处理、防臭、防渗、防尘、防噪声等污染防控措施。

建设生活垃圾转运、处置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前,建设单位应当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公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应当符合《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的要求,容器表面应当具有符合国家《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规定的标志,便于识别和投放。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改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或者改变其用途。确需拆除、迁移、改建或者改变其用途的,应当经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按照规定先行重建、补建或者提供替代设施,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第三章 分类投放

第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抛洒、倾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分类投放:(一)可回收物投放至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者交售给经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

(二)有害垃圾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三)餐厨垃圾投放至餐厨垃圾收集容器;

(四)其他垃圾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其中废旧家具等大件废弃物品按照规定单独堆放;(五)国家、省和本市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其他规定。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向社会公布,并适时修订。第二十条 本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责任人制度。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城市居住区,实行物业服务的,物业服务单位为责任人;单位自管的,自管单位为责任人。农村居住区,村民委员会为责任人;

(二)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办公管理区域,本单位为责任人;(三)公共建筑,所有权人为责任人;所有权人委托管理的,管理单位为责任人;(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施工单位为责任人;

(五)集贸市场、商场、展览展销、商铺等经营场所,经营单位为责任人;

(六)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轨道交通车站、码头港口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为责任人;

(七)河道、湖泊及其管理范围,管理单位为责任人;(八)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管理单位为责任人;

(九)城市道路、公路及其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等附属设施,清扫保洁单位为责任人。

按照前款规定不能确定责任人的,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人。第二十一条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责任人履行下列义务:(一)建立日常管理制度;

(二)在责任范围内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指导、监督单位和个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三)设置并保持收集容器完好、整洁;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的,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

(四)明确不同种类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地点;(五)将生活垃圾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收集、运输;(六)及时制止翻拣、混合已分类生活垃圾的行为;(七)国家、省和本市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二条 责任人应当建立管理台账,记录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和运输等情况,定期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汇总数据并录入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第二十三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生活垃圾减量化实施计划,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认证制度,鼓励商品减量化包装、餐饮适当消费、净菜上市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对垃圾减量行为给予奖励,推动垃圾减量。

相关行业协会应当督促企业执行减量化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引导企业就推行垃圾减量向社会公开作出承诺。第四章 分类收集和运输

第二十四条 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禁止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定期收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每天定时收集。具体时间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二十五条 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应当分类运输,禁止将已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混合运输。可回收物运输至资源回收中心或者经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再生资源回收单位。

有害垃圾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运输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贮存点。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按照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和要求,运输至符合规定的处置场所。

第二十六条 本市对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服务实行许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招标等公开竞争方式确定收集、运输服务单位,并与中标单位签订协议,明确服务区域、经营期限、服务标准、运送场所、违约责任等内容,作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的附件。

第二十七条 区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专门队伍,或者通过招标等公开竞争方式委托具备专业技术条件的单位,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第二十八条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根据生活垃圾收集量、分类方法、作业时间等,配备压缩式收集设备以及符合要求的人员;

(二)按时、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并分类运输至规定的转运站或者处置场所,不得混装混运、随意倾倒、丢弃、遗撒、堆放,不得接收未分类的生活垃圾;

(三)经过转运站转运的,密闭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四)收集、运输车辆、船舶保持密闭、完好和整洁;

(五)清理作业场地,保持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和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六)建立管理台账,记录生活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去向等,并向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七)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应急方案,报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八)国家、省和本市的其他规定。第五章分类处置和循环利用

第二十九条 分类收集和运输的生活垃圾应当分类处置,提高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和资源化水平,促进循环利用。

可回收物应当进行分拣,由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行利用处置,促进再生产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餐厨垃圾等可降解有机物应当通过生物处理技术处置,开发工业油脂、生物柴油、肥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

有害垃圾实行强制性回收,应当交由经核准的有害垃圾处置单位加以利用或者进行无害化处置。

其他垃圾应当分拣、拆卸,并进行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的,进行卫生填埋或者焚烧。第三十条 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应当负责回收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因技术或者经济条件不适合利用的,由生产企业负责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三十一条 鼓励、支持农民采用生物堆肥等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就地生态处理和沤肥还田;采用腐烂还田、作饲料、制沼气、制作纤维板等方式资源化利用秸秆。

农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灰土,应当选择远离水源和居住地的适宜地点用于填坑造地。

第三十二条 本市对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实行许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招标等公开竞争方式确定处置服务单位,并与中标单位签订处置作业服务协议,明确处置生活垃圾的来源、服务期限、服务标准等内容,作为生活垃圾处置服务许可证的附件。

第三十三条 本市实行生活垃圾处置技术评估制度。新的生活垃圾处置技术应当报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未进行技术论证或者论证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三十四条 生活垃圾处置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处理生活垃圾,并遵守下列规定:(一)按照规定配置处置设施以及合格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建立处置台账,记录每日生活垃圾的运输单位、种类、数量,并按照规定报送数据、报表等;

(三)按照规定处理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粉尘等,定期进行水、气、噪声、土壤等环境影响监测,防止周边环境污染;

(四)制定应急方案,应对设施故障、事故等突发事件;

(五)按照要求建设在线监测系统,并将数据传送至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六)国家、省和本市的其他规定。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综合考核制度,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区人民政府考核指标,并定期公布结果。

第三十六条 本市建立生活垃圾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服务企业的从业条件、作业实施、履行协议、台账和数据报送,以及分类收集和处置的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置效果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纳入企业信用档案,作为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和处置作业服务企业招标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 本市实行生活垃圾处置社会监督员制度。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聘请生活垃圾处置社会监督员,参与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社会监督员中应当有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周边居民代表。

社会监督员有权监督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运行,进入相关场所,了解污染防控措施的实施和相关安全管理规范的遵守情况,查阅环境监测数据。处置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协助。第三十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编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应急预案,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应急处置系统;

(二)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行为的检查和指导,定期公布监督检查结果;

(三)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活垃圾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

(四)设立生活垃圾分类咨询指导电话,牵头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活动;

(五)建立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汇总、分析相关信息,定期公布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置情况以及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单位目录;

(六)建立并公布举报投诉渠道,依法处理违反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行为;(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三十九条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等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

(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预留和控制相应的设施用地;

(三)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用地保障;

(四)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按照规划要求,组织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和移交;

(五)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与运行资金投入的监督管理,参与相关收费政策的制定和修改;

(六)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价格成本监测工作;

(七)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管理工作,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监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的处置;

(九)公安机关负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依法查处利用生活垃圾加工的油脂等危害环境与人身健康的犯罪行为;

(十)文广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引导媒体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十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和课外读物,指导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等活动。

第四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联动配合。

第四十一条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服务企业在约定服务期内,不得擅自停业、歇业。确需停业、歇业的,应当提前6个月向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

因突发性事件等原因,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服务企业无法正常作业的,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生活垃圾。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责任人违反本办法规定,将生活垃圾交由无资质的单位收集、运输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未履行分类投放责任人其他义务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2000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一)人员和生活垃圾收集设备配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二)未按时分类收集和运输生活垃圾的;

(三)未密闭存放转运站,或者存放时间超过24小时的;

(四)未建立生活垃圾管理台账,或者未按照规定管理台账的;(五)未制定应急方案的。第四十六条 生活垃圾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制定应急方案或者未建设在线监测系统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法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活动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3万元罚款。

第四十八条 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可回收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价值,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织物类等;

(二)有害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废旧电器以及电子产品等;

(三)餐厨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的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和集贸市场有机垃圾等易腐性垃圾,包括食品交易、制作过程废弃的食品、蔬菜、瓜果皮核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餐厨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包括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以及其他混杂、污染、难分类的塑料类、玻璃类、纸类、布类、木类、金属类等生活垃圾。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篇6

(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区域的生活垃圾投放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基本原则)

本市生活垃圾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

第四条(管理职责)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

市和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本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资源利用的指导和管理。本市环保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处置的指导和管理。第五条(区县政府和乡镇、街道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县)人民政府的部署,负责所辖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推进落实。

第六条(目标与计划)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本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推进计划。

本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阶段性目标应当包括全市生活垃圾处置阶段性总量控制指标以及区(县)分解指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施区域、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措施等内容。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推进计划,组织制定本区(县)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七条(单位和个人的义务)

本市各单位负有依法组织本单位的人员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社会责任;所有公民负有依法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义务。

第八条(清洁生产)

本市鼓励通过研发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促进清洁生产。

第九条(绿色流通)

本市采取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化菜场净菜上市、果蔬菜皮就近就地处理等措施,推进绿色流通。

第十条(低碳消费)

本市通过旅馆、餐饮等经营单位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提示并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鼓励单位和个人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资源化利用产品以及其他有利于生活垃圾减量的措施,推进低碳消费。

第十一条(绿色采购)

本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先行实行绿色办公。政府采购应当将可循环利用物品、资源化利用产品列入采购目录,并予以优先采购。

第十二条(配套政策和标准)

市发展改革、财政、经济信息化、建设交通、商务、旅游、农业、住房保障房屋管理、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制定配套文件和技术标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落实。

第二章 分类标准和分类投放要求

第十三条(分类实施区域)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实施区域,由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纳入本市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具有危险特性、必须专门处置的废药品、废荧光灯管、废镍镉电池、废氧化汞电池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又称厨余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食品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外,不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生活废弃物。

前款规定中的餐厨垃圾、餐厨废弃油脂、装修垃圾、大件生活垃圾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投放和收集。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市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制定本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具体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制定本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具体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分类责任人制度)本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和非住宅物业,物业服务企业为责任人;

(二)由业主自行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和非住宅物业,业主为责任人;

(三)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确定责任人;

(四)公园、广场、道路、机场、客运站、轨道交通等公共场所,其公共服务单位或者管理单位为责任人。

按照前款规定无法确定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的建筑和场所,由所在地的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确定责任人。

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应当约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

住房保障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垃圾分类服务工作予以监督和指导。

第十六条(分类收集容器和堆放场所设置要求)

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应当按照本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标准和以下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按照便利投放、兼顾环境卫生等要求确定堆放场所:

(一)住宅小区应当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4类收集容器;

(二)非住宅物业应当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包含干垃圾和湿垃圾)3类收集容器;

(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包含干垃圾和湿垃圾)2类收集容器。

对于产生果蔬菜皮较多的单位,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其增设湿垃圾收集容器。

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细化分类品种,并增设相应的分类收集容器。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堆放场所的设置规范和分类标识,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分类投放要求)

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市垃圾基本分类,按照下列规定投放生活垃圾:

(一)有害垃圾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不得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二)可回收物投放至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三)湿垃圾、干垃圾投放至相应的垃圾收集容器,但垃圾收集容器上注明可以混合投放的除外。

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增设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细化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至相应的分类收集容器。

住宅小区业主大会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规范纳入住宅小区管理规约。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规范,由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分类投放管理职责)

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应当按照区(县)人民政府的组织实施要求,建立责任范围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制度,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进行宣传、指导,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对屡次违反生活垃圾投放行为规范,且制止无效的,可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应当在责任范围内,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驳运至垃圾箱房或者垃圾小型压缩收集站。

第十九条(分拣员辅助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责任范围内已经投放的生活垃圾不符合相应的分类标准或者分类投放要求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可以安排生活垃圾分拣员进行辅助分类。

生活垃圾分拣员进行辅助分类作业时,应当保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洁。

第二十条(分类责任人违规行为的公布)

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未按照要求履行分类投放管理义务的,生活垃圾收运作业服务单位应当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收到上报情况后,应当及时核实并要求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进行限期整改;经整改后仍未达到要求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所在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该分类责任人违反要求的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激励、约束和考评制度

第二十一条(绿色帐户激励制度)

本市建立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绿色帐户激励制度,对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绿色帐户,对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积分,并以积分兑换方式予以物质、精神奖励。

本市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相关规定设立管理机构,成立公益基金会,募集绿色帐户激励制度运作的资金,并负责绿色帐户资金的使用和日常管理。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公益基金捐赠和资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绿色帐户激励制度工作方案和绿色帐户积分奖励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帐户激励制度工作方案。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帐户激励制度的实施给予支持。第二十二条(环境补偿资金征收要求)

本市实行生活垃圾跨区域处理环境补偿制度,生活垃圾处置导出区应当向生活垃圾处置导入区支付环境补偿费。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完善环境补偿资金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偿标准。

第二十三条(精神文明创建评选)

本市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城区等精神文明创建评选项目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评选标准。

相关单位、组织或者行业参与本市精神文明创建评选的,应当将本单位、组织或者行业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施情况作为评选测评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表彰奖励)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于在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考评)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区(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分类计量和统计)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商务、环保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计量称重工作制度,逐步对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实行重量统计。

前款规定的重量统计信息,应当作为本区(县)生活垃圾处置量控制分解指标完成情况和调整环境补偿标准的基础数据。

第二十七条(信息系统)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信息系统,用于记录、统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投放等信息,并逐步与商务、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第四章 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

第二十八条(社会参与)

本市鼓励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活动。

第二十九条(社会宣传和动员)

绿化市容、环保、商务、旅游、文广影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应当做好垃圾分类减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宣传、动员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第三十条(政府购买服务)

区(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组织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活动。

第三十一条(教育培训)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减量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知识纳入学校、幼儿园教育内容,组织青少年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等活动。

第三十二条(行业协会)

本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连锁经营协会、再生资源回收利

用行业协会、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市容环卫行业协会等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开展本行业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评价和培训工作,引导、督促会员单位遵守本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投诉和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反馈;对于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交有权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单位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个人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未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驳运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行政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市和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城管执法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并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监督职责的;

(二)未依法处理发现或者告知、投诉、举报的生活垃圾违规投放、收集行为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施行日期)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 篇7

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不配套

2009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委托专业机构组成专家组, 对我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可以说, 从2000年试点工作开始至今, 近十年来, 垃圾分类落实工作并不乐观。比如说, 绝大部分居民小区设置的分类投放垃圾箱形同虚设, 混装垃圾、混合收集、混合运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不配套, 表现在垃圾收运体系与资源再生企业、末端处理处置环节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对接。

具体讲, 就是分类出来的垃圾缺乏适当的处理模式, 更别说产业化供求体系的建设了。比如餐厨垃圾处理, 只有北京市建设有单独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其他城市的餐厨垃圾单独收运后仍然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完成其末端处置。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垃圾也没有相应的收集处理办法, 大量的废电池、废旧荧光灯管收集后集中堆放, 挫伤了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

政府对垃圾分类引导力度不够

由于政府的主导宣传力度不足,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比如说, 多数市民不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 更不知道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垃圾分类宣传的范围、层面、途径、形式不明确, 特别是分类后的处置是个盲区, 这样民众无法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何在。其实, 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你的工作毫无意义, 白浪费时间, 你还有兴趣做吗?

当然, 也有宣传方式得力的范例。2008年, 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搭建了社区环保公益平台——“上海市社区绿色循环基地”。2009年3月, 绿色循环基地整合发展升级为“上海绿色账户”信息化平台。“上海绿色账户”通过发展“绿色账户”成员 (包括个人和单位) , 开展学校、社区、楼宇三方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市民通过参加各类活动, 积累个人“绿色账户”的积分, 换取环保生活用品。截至2009年7月, 活动已经在黄浦、静安、徐汇、浦东、卢湾的123个小区试点开展, 得到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家庭主妇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再有, 环卫部门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由于部门条块管理、职能分割严重, 导致执行力不强。举例来说, 生活垃圾收集工作由街道、居委会、物业等有关部门负责, 垃圾清运、处理工作由环卫部门负责, 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工作由城市商务部门负责, 有害垃圾由环保部门负责, 医疗垃圾由环保和卫生部门负责, 电子垃圾由各地市发改委负责。多部门管理造成垃圾回收再利用利益上的纠结, 难以形成合力。

资金不足阻碍垃圾分类深入

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要得以持久地进行下去, 首先要在硬件设施、人员经费、科研经费以及奖励措施等方面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比如说, 政府财政投入要到位。可以说, 这个问题不解决, 垃圾分类收集难以为继。根据调研, 除北京市、区两级财政近年来投入了较多的经费用于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相关工作外, 其他城市在分类收集工作上并没有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分类收集设施设备的配置, 仅仅是在宣传教育方面投入了一些经费, 如广州市。

北京市2009年前垃圾分类处置每年投入2000万元;2009年投入15550万元, 且北京市在2009年还加大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投入, 按每年度10%的进度开展分类试点, 实施垃圾收运设备和处理设施的建设。据统计, 截至2008年底, 北京市有2459个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配置了源头分类收集容器, 涉及人口约520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40%。2010年该市按照各区县10%的城镇常住人口计算, 在183个乡镇以及全部党政机关学校, 准备用两年时间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届时600个小区将成为示范单位。可以说, 北京市在垃圾分类体制机制、资金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在分类收集试点、示范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海市试点小区覆盖面较广, 一定数量的试点小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组织协调机制缺乏、宣传培训工作不到位, 部分试点小区的居民对正确分类的要求还不能完全理解, 主要依靠保洁员的二次分类, 生活垃圾仍然以混合投放、混合收集、混合处理为主。

厦门市开展分类收集试点伊始, 市财政给予了一定资金投入, 用于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集桶、分类收集车辆、清洁楼集装箱的改造, 生物处理机的购置和全市性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但近3年来也没有继续安排相关经费, 并存在垃圾分类收集新标准无法推行, 原先采用旧标准的垃圾分类收集桶、收集车辆更换不到位, 生物处理机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资金投入不足阻碍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

分类方式宜“大分流小分类”

全国垃圾分类工作调研组专家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全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抽查, 检查内容包括分类收集硬件设施设备配置、运行管理、实施效果等, 并根据评分情况对受检城市进行排名公示;省厅、市应每年度开展分类收集试点小区、单位评比考核。

垃圾分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篇8

2010年,北京市启动了居民垃圾分类项目,越来越多的小区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入到垃圾分类中来,从自己做起,真正的将垃圾分类变成日常自觉的行动。

虽然现在到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标语,小区的垃圾箱也已经有了明显标识,但是大多数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还是很粗浅的。首先我们得知道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分类有哪些好处。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就是堆放填埋,不仅占用上万亩土地,而且蚊蝇乱飞,污水四溢,并有可能影响地下水,污染环境。而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则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具体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可以减少垃圾产生数量达50%以上。第二个好处就是减少环境污染。据研究发现,生活中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填埋的废塑料会导致土质下降,进而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生产中排出的各类废弃物料被动物当作水和食物误食,还可能导致动物的死亡,从而影响到生态平衡。因此可见,垃圾分类有助于对其的回收利用,从而可减少其不当处理后带来的危害。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变废为宝。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的塑料快餐盒高达40亿个,方便面碗近7亿个,相关废塑料占到了生活垃圾总量的4%~7%。而研究表明,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是可回收利用的,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是一定要珍惜的。

垃圾分类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只要你看看小区里的垃圾桶就知道了。在实施垃圾分类后,我们每个小区的垃圾桶都会有三个类型,一个是可回收垃圾桶,一个是厨余垃圾桶,也就是生物垃圾桶,还有一个是其他垃圾。我们只要根据每个垃圾桶的标识,将不同的垃圾分别放入相应的垃圾桶中,我们参与的垃圾分类过程就算完成了。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首先我们得知道每一种垃圾都包含哪些内容。

厨余垃圾也叫生物垃圾,其实就是剩饭剩菜、蛋壳果皮,菜帮菜叶一类的厨房垃圾。别小看了这些我们平时讨厌的垃圾,其实它们还真是宝贝呢。通过生物垃圾处理机,就可以将它們烘干、粉碎、制成高效的有机肥料。居民可以用它们种花养草:农民可以用它们种植蔬菜,这种蔬菜,比起化肥食品来,既安全又健康,在超市可是挺受欢迎的。厨余垃圾差不多占了我们日常生活垃圾总量的40%,如果它们都能变成有机肥,既省下用做填埋场的土地,又节约运送它们的车辆和能源,还防止它们滋生蚊蝇和细菌,它们可不就成了宝贝了?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说起可回收垃圾大家肯定不陌生,现在每天还能看到回收废品的小贩穿梭于小区之中,收购这些可回收垃圾,而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帮父母卖“破烂”换零花钱的经历。其实这就是垃圾分类的一个环节,我们这样做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换取零花钱,而是将这些有回收利用价值的东西,赋予二次使用生命,节约了社会的资源。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收废品的从业人员来“帮助”我们垃圾分类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自觉的进行垃圾分类。

还有一种垃圾叫做有害垃圾,其实这才是我们最为头疼的垃圾,主要包括一些废含汞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一般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而不是直接扔进其他垃圾的垃圾桶,但是现在很多小区并没有有害垃圾的专用垃圾桶,而都放入其他垃圾桶,也不是很安全。

虽然现在垃圾分类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政府大力支持,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比如刚才提到的有害垃圾问题。很多居民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又苦于没有专门的回收地点,不得不将有害垃圾暂时存在家里:还有就是当居民看到自己辛苦分类出来的垃圾从不同的垃圾桶进入了同一辆垃圾车时,心情也是很复杂:当我们每天为了减少垃圾而进行垃圾分类后发现,原本只需要一个的垃圾袋变成了2个甚至更多,变相多出来的垃圾袋不也是新增的垃圾吗?……这样的问题,是很多人的疑问,也是我们最为关注的现实,希望我们的疑问与担心,能在今后被逐步的解决,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垃圾分类一定会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上一篇:世界工厂演讲稿下一篇:养老保险免滞纳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