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教育,无怨无悔

2024-07-25

爱上教育,无怨无悔(通用8篇)

爱上教育,无怨无悔 篇1

做个造梦者,无怨无悔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个现场看到这么多优秀的老师演讲,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谢谢。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教育梦。关于这个,我是有许多感慨的。有人曾经问过我,你有梦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有了;又问,你是什么时候有梦的,我思虑良久,坚定地回答——晚上。有人又问我,你有教育梦吗?我更加坚定地回答——有,是在我的课堂。

我是在2000年毕业走上讲台的,当时很庆幸,自己刚离开学校又将走进学校,只不过,这一出一进,责任不同,意义不同!怀揣着年轻人对事业的执着,我当了老师。距今已是十数年,这些年来,有过喜悦、有过悲伤、有过成功也过过失落。但只要我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不忘,我心中的那个对于教育的憧憬。我的教育梦就是:让学生会做梦,做个造梦者。

一个同行曾经对我说:你的课堂上坐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凡间的精灵,你要做的不是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做梦!十多年来,一直苦闷,不知道我要给我的学生什么,直到听到这句话,我明白了一点,我的责任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是要让我的学生有理想、有目标、有憧憬、有未来。所以有人才会说,老师是照亮学生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的灯塔。

也有人说: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今天在坐的各位听到这句话,我想心情和我是一样的骄傲、自豪。不过,要想担起光辉二字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的,所以许多老师头比较光。不过,为了追逐我的梦想,我愿意——在每一个清晨,守候在讲台上,聆听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愿意——在每一个黄昏,静立在校门,目送孩子们远去的身影,直到夕阳下,只剩我孤身影;多少个黎明,牵着朝霞做伴;无数个黄昏,带着星星归还。滴滴汗水中,把教书育人的天职谨记;我的目光中,只有对学生的殷殷期盼。夜晚,华灯初上,回味一天的工作时,我对自己说,累吧?洗洗睡吧,明天还得忙,因为你是一个造梦人。

也许有一天,你我操劳半生,头上也都秃如荒漠,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你我都桃李成蹊时,或许你泪流满面,或许开怀不已,或许感慨良多……..但那时的你我一定是最幸福的。

早已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早已知道,那块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早已知道,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青春不悔,生命无憾!总有一天,当你我都已两鬓斑白,当粉笔花迷朦了双眼,就让这岁月记住我此刻青春的誓言——任凭时光流逝,世事沧桑;任凭青春远去,容颜憔悴,我将用一生的激情来成就我的教育梦想。有梦是幸运的,能造梦,更是幸福的!

爱上教育,无怨无悔 篇2

镜里朱颜无计驻,

为伊心上留春住。

句中的“伊”是人称代词, 但我的本意并不指人, 而是指向我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一个寄托, 那就是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在1957年到1976年那些困顿屈辱的日子里, 只要仍给我上讲台的机会, 为什么我始终痴心不改地在求索之路上寻寻觅觅?为什么哪怕衣带渐宽, 哪怕消得人憔悴, 我始终无怨无悔?就因为心上有了“伊”——我钟爱的语文教学, 永远的精神支柱!我唱着:“心头自有春无限, 扑面何妨料峭风”;我唱着:“镜中白发三千丈, 眼底红英十万枝”, 一路磕磕绊绊却又踏踏实实地走到了春光明媚的今天。

1993年, 我办了退休手续, 但我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语文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98年由语文教学的圈外人发动的对语文教学的猛烈批判, 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我从那些过激的言词中, 确实看到了在应试体制下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病——大量刻板的字、词、句操练,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把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了只会按照标准答案做题的“考试机器”!遗憾的是, 这场由语文教育圈外人发难的大讨论, 并没有在语文教育圈内造成真正的震撼。为什么?主要原因恐怕并不如有的人所说的“语文教师患了集体失语症”, 而是由于:一、这场讨论错误地把第一线语文教师当成了批判的对象, 批判者完全不理解语文教师在“应试”重压下不得不违心而教的苦衷;批判者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言过其实的措词, 也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反感。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 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 语文教师们心知其非, 但回天无力, 只能在惯性支配下沿着培养“考试机器”的旧路艰难跋涉。

语文“新课标”的制订, 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曾参加过“语文教学大纲”的审订, 深感“新课标”与“大纲”相比, 立足点更高, 视野更开阔, 更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可以视为对1998年那场批判的一个积极的回应。“新课标”提出了不少新理念、新概念, 如“语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平等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 它们对新课程的实施, 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 有着无疑的导向作用, 为此, 我一直在认真地寻求着它们的确切涵义, 想尽快弄清楚它们究竟对语文教育实践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我从来是一名第一线教师, 退休后虽然已经离开了教学第一线, 但仍习惯于从第一线的立场看待一切教育新理念;而几十年第一线教学潮涨潮落的“历史经验”, 使我不能不用冷静的头脑思考改革中的一切“热点”。有人说我对新课程缺乏热情, 是的, 我确实缺少那种一看到“新课标”就振臂高呼的狂热, 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吃够了“矫枉必须过正”“一哄而上、一嗡而下”等头脑发热的苦头。再说, “新课标”毕竟还是一个“实验本”, 它本身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即使以后变成了“正式本”, 从语文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看, 它也不是发展的“终点”。因此, 我的态度是:应试模式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改得越快越彻底越好;但我又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多一点理性的思考, 尽可能减少一点矫枉过正的偏差。

有朋友规劝我:吹皱一池春水, 干卿底事?

对语文教学痴心不改的我当然不会接受朋友的这一份好心。因为从我跨出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起, 就已下定决心做一名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告诫过自己:你的脚下没有终点, 正如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改革永远不会有终点一样。

“献身边疆教育,我无怨无悔” 篇3

29年前,田卫民怀揣“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服务边疆少数民族”的抱负,走进云南大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在无怨无悔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园丁之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田卫民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案例入手——理论阐述——问答总结”“三段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他还不断探索立体多样的教学形式,应用多媒体、图片、表格、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以生动、直观、丰富的形式传授理论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知名教师。他在担任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后,依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坚持每个学年都为本科生授课,深受学生爱戴,每个年度的教学效果测评均名列学院前茅。

田卫民在对学生授业解惑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做人修身的教育。他常要求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必须统筹几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全方位、立体化地训练学生。他还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多次资助省外学生的往返差旅费。

田卫民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他主持完成的教育部教改项目《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成为国内第一部研究旅游高等教育的专著。

田卫民与同行共同组织编写出版《旅游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旅游管理本科系列教材》等4套旅游专业丛书;先后为本科生开设旅游管理学等3门课程,为硕士生开设国际旅游研究等2门课程,为博士生开设旅游管理比较研究等2门课程。主编《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7部教材,其中《旅游经济学》被评为“九五”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成为国内同类教材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被全国100多所高校、70多个旅游培训机构使用。

作为学科建设带头人,田卫民带领学术团队构建了云南大学旅游管理重点学科旅游经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人类学四大学科方向,及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标准研究3个层次的学科体系,使云南大学旅游学科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学科。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6篇,出版《生态旅游》、《旅游管理研究》、《现代旅游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

走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之路是田卫民最突出的学术风格。旅游业界人士称田卫民是“左手拿理论,右手拿实践”的教授。

田卫民认为:“使自己幸福是狭隘的幸福,带领和帮助周边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田卫民带领的学术团队,使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获中国第一批旅游管理博士点,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田卫民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旅游业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云南省旅游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旅游局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旅游科学》、《旅游论坛》、《旅游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

扎根农村搞教育 无怨无悔致青春 篇4

土右旗明沙淖中心校通讯员

张宇(包头日报通讯员)

他是一名很普通的人民教师,但他26年扎根农村小学教育,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先后被“晋绥儿女支持教育协会”评为“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的优秀教师”;先后共30多次被旗教育局、明沙淖中心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等;而且还被誉为教改先锋、论文专业户等等,被身边的人称为好人,他就是土右旗明沙淖中心校语文教师贾亮。

大胆改革 勇于创新

贾亮,1988年被聘为民办教师。当时民办教师工资低,又没有转正的希望,而他却认准目标毅然任教。刚任教,他就大胆创新。在教学中,他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思、多听;课内表现自由,大胆质疑,放飞思想,放开课程,进而放飞学生。他说:“要打破传统的表演式教学,要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他还说:“会教课的教师不一定是好教师,传统教学下的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彻底摈弃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做法。”他的这些做法与后来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不谋而合。他经常鼓励学生阅读,把学语文推向大而广的境界。为了上好课外阅读,他每星期进行课外汇报,把课内、课外真正的结合起来。他的作文教学灵活多样,采用“急骤联想”,鼓励学生急速写作,当堂完成,每学年要进行60篇;采取教师改、学生互改、集体改、当堂改;而且每篇习作他都要亲自“下水”。

然而,在当时对一个民办教师是行不通的。任教第一年,他的教学就被彻底否定了。在一次作文观摩课上,他采用了“急骤联想”。听完课后,他的课被定为“混乱堂”。评语是“课堂秩序太乱,学生发言无规矩;教师讲解太少。最严重地是他还当场受到领导的批评,领导认为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规矩,不懂得遵守纪律。要他立即改正错误,否则会被精简。教书不到一年,他的教改思想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新意识,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青年教师,正是大胆改革时期,没有创新就没有进取,总停在契诃夫编织的那个‘套子里’,是永远没有发展的,是永远教不出优秀学生的。”的确,他讲的课学生非常喜欢。学生张红继说:“听贾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课太有趣了,太令人快乐了„„”他就是这么一个倔犟的人,认准了目标,几头牛也拉不回来。91年,他带的这届将要毕业时,学区又进行听课,他依然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法,学区领导忍无可忍,只好决定送出这一届就要精简他。

成绩是最好的见证:他带的这一届,85名学生,在初中毕业时,竟有12名考上中专、中师;54人考上高中,在当时这真是破天荒。优秀的成绩让更多的人对他改变了看法,让更多的领导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学区领导亲自到他家收回“通知书”,并向他当面道了歉,同时还评他为先进。

坚持创新 开创课题

由于他的成绩突出,1996年秋,他被调到离家20多里的乡中心学校教书。接到通知,他非常地激动。因为他的成绩终于被肯定了。但是,却得到了父母的反对,因为当时他才挣47元,又没有成家,一天还要骑车往返40多里路。但贾亮毅然决定到明沙淖中学任教。一到中心学校,他就忙着研究教学改革。他首次提出了新课题:“语文教学中要课内外相结合”。他在课题中说:“语文课本必须学好,因为它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但一个学期就那么二三十篇文章毕竟是太少了,你就是句句落实,字字落实,也难全面地提高语文水平。语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只要是运用这个工具来表情达意,而又表达得好,我们都可以把它作为学习的对象。那就是课外的语文:像平时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阅读课外书籍以及参加课外许多活动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课外时间,一定要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实践的写出来或说出来,使课内外相结合。”特别是他把作文教学中的“急骤联想”的课题进行了推广,受到学生的特别好评。他提倡的作文中的“急骤联想”是指学生在写作中,思维要快;在一节课上尽可能把头脑中的涌现出来的任何观念马上写下来,对于这些不要考虑其质量好坏,数量的多少,以免影响思维的流畅性。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思维在短时内高度紧张,充分发散,以便超越时空界限,把题目涉及到的内容统统调集到你面前,进而听你的调遣。他曾在初一训练过一篇作文:《天上掉下一把头发》,让学生开始想象,学生如同运动场上的健儿听到枪声似的。仅用了二十分钟,各种各样的题材出来了:有写“五讲四美”题材的,说这把头发是理发员不讲卫生从楼上甩下来的;有写“环保”题材的,说这是现在一些人乱砍乱伐树木,造成沙尘暴肆虐的结果,这把头发是风沙卷来的;还有写“神话”题材的,说这把头发是王母惩罚织女的等等。这节作文课使学生联想丰富,思维活跃,内容广泛,体裁各异,而且课堂气氛热烈,至今使听课人历历在目。

他的作文课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放开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他的课题很快受到学生的好感,得到领导的重视。学生很快喜欢上了作文课。从88年以来,他辅导的学生作文,参加全国及省市作文大奖赛获奖的就有33人,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52人,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他用辛同勤的汗水换来的。每当他看到同学们一篇篇处女作获奖或发表在刊物上,他兴奋地逢人便讲:“我的弟子获奖了,我的辛苦没白下”!1996年以来,他曾三次获旗级先进,二次获优秀班主任。年他还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迎难而上 不懈追求

1994年秋,他接到一份通知:“1988年之前参加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进修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接到通知他兴奋的不能自已。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果然,他通过考试上了包头教育学院。1996年7月,经过2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毕业了。当时毕业有许多教师留在了城里,他也有机会,可他却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要把学到的丰富知识献给家乡的教学事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回校的那年冬天,由于长期跑校,突发性关节炎一下使他站不起来,学校领导、同事劝他休息几天,但他硬坚持着,疼得厉害时,只是吃点止疼药来缓解疼痛。因为他一心一意为了他的学生,不舍得离开他的学生。

他在五年级作文教学中提出了:“作文教学中要学会打动读者的心”他认为:小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培养其感情,感情的培养。几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在作文教学中表露真情,不写空话、假话、套话,使学生的作文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他还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写作兴趣。

他不仅在教学中大胆改革,而且他自己坚持学习,勤奋读书,经常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他除学校订阅关于教育教学杂志外,他自己就订阅十几种教育教学杂志。他的家中摆满了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

他除了向报刊、杂志学习,还特别喜欢上网看许多优秀教师的讲课。看完后,他便去认真研究,写出优点和不足。他还经常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到其他学校观摩教学,考察学习。他喜欢跟人家切磋问题,诚恳地向人家学习,取长补短。

特别是他热衷于电脑教学。以前,他对电脑是一窍不通,但凭着他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勤奋学习,通过自学学会了电脑的知识。掌握电脑知识的是几位年轻教师,都是他以前教过的学生。为此他经常向学生请教。他为了学习电脑,不懂就问,有时一个小问题就要问他的学生十多次。他中午的时间很少休息,他利用这些时间练习打字,练习做课件。现在,他不但会用多媒体教学,而且还制作了许多多媒体课件。

几年来,他把这些积累写成了论文。现在他共撰写了625篇论文,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58 篇,而且,2006年他的作品《异曲同工,形象鲜明》,参加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全国新闻社、全国《纵横杂志》社共同举办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并选为特约代表,同年6月份赴京参加颁奖。6月23日,在颁奖大会上他受到布赫、陈思邈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布赫同志握着他的手说:“你是内蒙古人,给咱们内蒙古人争光了,好样的!”颁奖后,他决心要以更优秀的成绩回报母校,回报他热爱的家乡,回报社会。

他不仅喜欢写论文,而且还喜欢创作,到现在共写了206篇散文和小说。2008年,他参加了由土右旗宣传部主办的“现代城家装艺术街杯”暨“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中,获一等奖;2009年在建国60周年上,散文获包头宣传部一等奖;2012年在包头宣传部举办的“践行雷锋精神”,小小说《雪白的雨伞》获一等奖;2013、2014年小品《选举》、《双喜临门》等在内蒙古宣传部举办的小品大赛中或一等奖等等。

不仅如此,他于2001年又建立了“星星文学社团”,常年组织学生写作,义务修改,义务讲评,现在学生在《小作家》、《北方少年报》、《包头教育》上发表的有上百篇,他先后50多次被许多单位评委“优秀辅导员”。

爱上教育,无怨无悔 篇5

——扎根山村教育 选择无怨无悔

——晓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三年的特岗生活即将结束,回想当初的特岗生活,有苦有乐,有酸有甜,有得有失„„但我并没有放弃我的特岗生活,始终认为这是我人生的锻炼,也是我人生的一次有意义的考验。

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得知招考特岗教师的时候,心里面有说不出的喜悦与高兴,于是就静下心来拟出计划,力争在这次特岗教师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争当一名扎根山村的特岗教师,将自己的青春播撒在农村的热土上。于是我就上网查阅了有关特岗教师考试的一些资料,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整天专心复习有关考试的资料,经考试,顺利进入了特岗教师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特岗教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2009年8月28日,我满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学校报到,心里是多么的紧张与害怕,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学校没有教师宿舍,交通很不方便,连打个电话回家问好都要到山上才能打通电话等,这里的条件和我想象中的相差太远了,使我的心里感到矛盾,有真想走人的念头,可我静下心来一想,我当初选择特岗教师,不就是要扎根山村教育、服务农村、锻炼自己嘛,何必有如此念头呢。既来之,则安之吧!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接任了一年级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教室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时候,那一刻的激动和紧张,凌乱的心砰砰地在跳,使我不知所措。正在此时,五十多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地打量着我,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我从心底里默默的感谢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是他们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对教师职业的深刻认识,让我体会到了“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的无悔选择。

刚踏上讲台的时候,紧张与害怕让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连上课的声音都很小,如果遇见突发事件叫我该如何处理,种种困难摆在我的眼前,难道这是对我人生的考验吗?于是课后我就主动找老教师学习方法,甚至还上网查阅了有关这方面其他教师的经验与处理方法,渐渐的我学会了开始如何处理。记得在一次调查中,由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农村子弟,多数学生家庭贫困,留守儿童过多,很多学生都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

护,存在着严重的隔代教育的弊端,存在着生活上及心理上的缺陷,这让我感到了头痛,于是就在心里默默的自言自语道:我该如何才能教好这些孩子呢?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当课余时间就找学生聊天、谈心,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周末的时候就搞家访,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有的孩子很活泼、有的调皮、有的心中藏着一份阴影„„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授解惑矣!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社会使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成果都是以学生为对象,因此,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全面教育为目标,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师,所面临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然而教师应赋予学生生命成长和生命缤纷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多,以及差分学生有十来个,甚至有极个别学生的个性较强,于是我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学习成绩有所上升,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课间休息的时候,除了与孩子们交流、谈心、沟通外,我还利用了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让他们感受母爱的重要性。当放到电影中的孩子小强为了寻找妈妈在暴雨中奔跑时,当孩子一遍又一遍的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当孩子与母亲相认的那一刹那时,班上的有些学生泪流满面,还有的学生哭喊着:“妈妈,快回来吧!„„”这一幕幕的情景,使我也流下了眼泪,教室里哭声一片。

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班上的一名女同学多次没有完成作业,甚至不交作业,于是作为教师的我就抽时间找这位学生谈心,当我问起“孩子,你为什么不把作业完成呢?”时,只见泪水从她那水红水红的脸蛋上流下来。“别哭,孩子„„”。“我„„”原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不管其孩子的学习,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与她谈心,给予其关心和鼓励。功夫不愧有心人,终于,其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天职是给予孩子希望,当好学生心目中的慈母,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师生或教学活动中,注重留守儿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的求学精神给予支撑鼓励,从而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使其勇敢、积极、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那是一个细雨连绵的雨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看到了阳光,看到了希望„„孩子们为了多学点知识,依旧冒着绵绵细雨坚持不懈地来学校读书,更值得一提的是,有 的学生由于家离学校较远,自带中餐到学校来就餐,有的由于家庭拮据,瘦小的身上只穿了几件单薄的衣服,这些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每当放中午学的时候,我就把这些孩子叫到寝室,给予他们有家的感觉,看着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和一张张红红的脸蛋,不由自主地对孩子们说:“孩子,加油!”

“谢谢„„!”简简单单的一句“谢谢”,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的纯真,笑脸是那么的灿烂。

自200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已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班主任,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好,而且还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唤起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求知的渴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心灵上去关爱学生,做学生们的一盏明灯,点燃希望与未来。虽然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异,但我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因为年龄的问题而存在隔阂,这对我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地进行开展。

在我的特岗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有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作为一名特岗教师的我,在教学中不断向老教师学习经验与方法,不断学习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这不仅是我人生的锻炼,也是我人生的一次有意义的考验。

《教育,我无悔的选择》 篇6

——木兰建国王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从教以来的坚定信念。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艰辛的环境,恶劣的条件不是足以让我退缩,每天的日夜忙碌,风吹雨打也不

足以烫我畏惧,因为我有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最求,有对心中梦想的永不放弃。1999年,我揣着儿时的梦想,怀着那人对教师职业的崇拜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进校园,走上了三尺讲台。孩子的笑脸,同事的热情,再加上自己过分的 自信和飞扬的青春,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2000年9月,有了一次进修英语的机会,一向快学习的我 毅然选择了离职进修,继续学习。二年多的时间我学习刻苦,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即将成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一想到要再次走上那三尺讲台,更让我信心十足。2002年8月,我被分配到离家20余里的福合小学,第一天的报道就让我惊呆了,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还有那少的可怜的学生,一个学校的学生的学生数逐步不及乡里的一个班人数多,难道我的梦想就要在这里实现吗?几天下来我犹豫了,每天40余里的自行车行程弄得我腰酸腿疼,身心疲惫。难道我的抱负就要在这种环境施展吗?又是一个阴雨脸的 日子,由于连日的下雨,有都是土道,非常的难走。骑到一半的时候就骑不了了,推着车子走,又走了一段路,推不了了,就的扛着车子走,原本这样泥泞的路一个人走都很艰难,又扛个车子,每每想起此事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流泪。好不容易挪到了学校,已经中午了。一路的艰辛与疲惫,满腹的悔恨和委屈一齐涌上心头,让我 在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独自找个无人的教室哭了许久。不知什么时候,几名学生站在了我的背后。说:“老师您别哭了,我们都盼了你一上午了,还以为你不来了呢”?还有个小男生说:“老师,你是不是饿了?把我的鸡蛋给你吃吧。”我猛的一下呗惊醒了,看着孩子的那纯真的表情,那充满渴望的眼神,我的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这一次是感动的泪,是欣喜的泪。童心是多么可贵,多么可爱啊!心中感到了巨大的幸福,感受到人间最美好的真情,我拥有了孩子们的理解和热爱,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就在那一刻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老师在物质上虽然清贫,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好的心弦,就能给学生和自己带来无限的快乐。只有为人师者,才能亲身体验“神圣”二字,也只有细细品味各种甘苦,才能坚定从教的信心。“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我又一次从满了信心,在心中燃烧那把未灭的火,不断的燃烧自己,永远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坚定信心,无怨无悔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我一直往我的工作,不断的刻苦钻研,不断的学习探究、不断的完善自己,向老老师请教,向名师名家讨经验,从不放过任何的学习机会,听课,培训,为了让自己更胜任学科教学,我又函授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科。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往返40余里骑车上班我从不迟到,早退,因为我知道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键在于一个“诚”字。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这就是教师的写照,做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的自我加压,自我负重,不辱使命,不误人子弟,就要用蜡烛燃烧自己的精神为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不歇的动力。这里学生的呼唤,职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我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给了学生,给了我爱的教育事业。用爱心去耕耘,去浇灌,去哺育学生。对待家人却又些冷酷无情,每天的早出晚归,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家中的一切事情是“小事“而学校班级的一切小事却是头等“大事”,也因此引来家人的不满,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过我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热爱,正因为如此,在我默默付出的背后,赢得了学生家长及学校教师们的一致好评,上级领导也给了我极大的肯定,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5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被调到建国乡中心校工作。本以为自己满腔心血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应该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县举办的一节名师教学观摩活动课,深深触动了我。讲课教师课前的胸有成竹,课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学生那成功的喜悦,无不让我感到我的教学仍要改进。改变自己的角色,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满载着疑惑也迷茫,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上,因为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当“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时,孩子才不会存在厌学和厌教的现象。所以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教师,我更要孜孜以求,不断接受新知识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所以,我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我就学习一些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泛的基础知识,更透彻的理解所教学科,掌握教学技巧,力争自己成为学生合格的引路人。巩固不负有心人,2005年10月我执教的《What is This?》获全县课改研讨交流课;2006年6月执教的《I Ride a Bike.》获全县优质课一等奖;2007年5月在全县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赛课获三等奖;2007年11月执教的《She is a Vet.》获县优质课一等奖;2008年4月《How Much Is It.》获省教学设计一等奖。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积极参加每次举办的微机【培训班,还自费去进修。经过努力以能独立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2006年12月参加的全县教育系统课件制作大赛中,《Close Your Eyes.》获三等奖;2007年12月全县第三届课件制作大赛《New Friend,Jenny》获三等奖。更让我感到信息的是2006年5月,我指导的马骁等同学在全国小学生英语赛中分别获低年级组二、三等奖,2007年5月指导的申思同学在全国小学英语竞赛中获低年级三等奖。这比自己获奖还要高兴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成绩的获得让我认识到型课程带来的活力,也更坚定了我要在这一源头的指引下迈向教书育人的更高境界。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书职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新课程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由“教书匠”转为“研究员”,由辛苦型转为“科研型”,由经验型转为创造型“。这对我们教师而言是压力,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决心重新回到起跑线上,实施创新教育,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活动。我以课堂为阵地,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的只是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和必要的补充。经过一点时间的实践,不但最大限度地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自己在把握该模式的精髓和实质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克服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弱点,成为一名较出色的教师。我还每年为自己制定的计划,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2005年10月,提交的论文《在英语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国家级二等奖;2006年12月提交的《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改革》获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7年6月,我主持研究的课题《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结题。并获得县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007年12月提交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2007年6月获县科研骨干教师;同期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先进个人;2007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实验教师;2008年3月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课题研究骨干教师

“扬帆起航征途远,百转千回不会头”。虽然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我不会裹足不前。因为我深知,一个人如果只停留在 时代所淘汰。和所有的年轻教师一样,我常常羡慕名师们课堂上的风采,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我在涉猎了名师的教学实录后,刻苦地进行模仿,以往的推敲和琢磨荡然无存。但恩师的告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名师。我开始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不断反思失败的原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6年12月和2007年12月,我在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均获市级二等奖;2007年7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同年9月,在全县青少年“中华魂”主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07年10月荣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1月被评为哈尔滨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3月被评为“2007年哈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明星”;2008/年5月在全国“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小教二等奖;2008年6月被评为县妇联评为第四届“合格教师”;2008年7月,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就我个人而言,只所以能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就是因为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打环境的影响下,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下,勤有敬业,踏实工作,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当代的教师,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潜能如深厚的矿藏不断地被开发利用。我也深深的感觉到终身学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爱上教育,无怨无悔 篇7

老一辈教育家, 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 在基础教育和学校改革领域卓有成就的当代知名教育理论家。“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教授通过对这11位学者的深入访谈, 接触到他们的生活世界, 在本书中呈现了他们从童年开始的教育、生活、学术经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家们的“思想肖像”, 叙述他们虽饱受沧桑之苦但却从未背叛其使命的人生经历, 使人们得以从中领悟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

阅读本书是一种心灵享受。不仅教育家们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不凡人生令人动容, 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力亦值得赞叹, 她真实地呈现了11位学者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献身学术、献身教育, 矢志不渝地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呕心沥血的人生经历, 以及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走过的道路和做出的贡献, 给人以诸多启迪。

启迪之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其不竭的思想源泉和人生动力

在对中国教育学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作者逐渐了解了中国的老一辈学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均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学习观、社会观和自然观。”“他们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一直在诠释着儒家传统的可能性。在当前这个文明对话的时代, 他们恪守的道德即使是在东亚之外也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可以说, 这一点认识既是作者本人研究中国教育家的内在动力, 也是她理解中国教育家的逻辑起点。但与一般的思想史研究侧重于著作解读不同, 作者则是把思想史转换成生活史, 并因此采用了叙事的研究方法, 不仅生动再现了11位学者的人生经历, 而且深刻揭示了其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儒家传统价值观。

顺着作者的笔触, 我们看到, 本书描绘的11位学者在求学的生涯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儒家经典和儒家为学之道, 虽然他们中许多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在国内求学者也一样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洗礼, 但他们从小浸润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其内心深深扎根,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接受传统教育, 父母受儒家思想熏陶之后形成的价值观与信仰更是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产生过影响。”他们的一生反映出了儒家教育模式的真正特征与不朽价值。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对教育家们的人生起到了支撑作用——无论是战乱、失学、与亲人离散的人生苦难, 也无论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酷考验:谢希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从海外返回大陆, 并从此与1960年自菲律宾移居台湾直至1986年谢世的父亲终生未得相见;1937—1941年,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 汪永铨跟随父母辗转于武汉、桂林、昆明、四川, 父亲对他的教育和迁徙的经历使他自幼年时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主意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李秉德曾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刘佛年被残酷批斗, 遭受了各种侮辱;等等, 社会的剧变以及个人遭遇的坎坷均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11位知名教育家的人生故事或许恰好可以理解为‘儒家之道’变成了‘肉身’。某种意义上, 他们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儒学著作——这些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人性, 对于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亦堪称是多姿多彩”, 作者的这一概括无疑十分精辟。

启迪之二:献身学术, 成就教育人生

20世纪的中国政权更迭, 岁月动荡, 对选择了教育学术道路的11位学者来说, 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磨难。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 但执著、坚守, 淡泊功利是他们的共性。“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 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李秉德作为教学论和教育实验的开拓者, 毕生致力于在中国背景中进行教育实验, 为建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与学的方式呕心沥血并卓有建树;顾明远领导创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且在1983—2002年间担任该学会的主席, 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潘懋元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学科——高等教育学, 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组织编写了第一本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 他与他的同事们及弟子们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承绪领衔翻译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与张瑞璠合作主编了三卷本《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主持完成了重大课题《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 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谢希德从一位知名科学家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女校长, 同时也是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刘佛年从1949—1980年一直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 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之时, 使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师范教育领域中的领头羊, 并提出师范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教师, 还要培养管理者和教育领导;而朱九思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 (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从一所高度专业化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得到世界认可的综合性大学, 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先驱;汪永铨在北大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目睹了北大的变迁, 并在反思教育和国家发展的一些深刻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领导者;叶澜则开始进行理解教育理论和中国基础教育新方法的研究, 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教育思想体系, 提出建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另一位女学者鲁洁的教育家生涯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 她以自己的杰出才能为该校的道德教育、农村教育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出身寒微, 10岁才上小学的渔民之子王逢贤则靠不懈的努力, 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专家, 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和教育家。

11位学者可谓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他们有着中国传统学人的风范, 淡泊名利, 一心向学, 勾勒学术色彩浓厚而富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研究, 并大力培养后辈人才, 成绩斐然, 却一点也不张扬”。他们的成长都与一所或几所大学密切相连, 伴随着大学的命运和自身学术的发展, 他们各自心中的教育使命及其人生意义也得以揭示。从艰辛备尝到“终成正果”, 其教育人生的曲折与艰辛让人感慨万千。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 有好奇, 有阵痛, 有欢乐, 有眼泪, 甚至还有愤怒与反抗, 孤独与寂寞。但是他们知道, 这些都是破除旧的体制、旧的思维与观念、旧的行为准则的必要过程, 他们义无反顾地行走着。时至今日,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故去 (如李秉德、刘佛年、谢希德) , 但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学术传统依然震撼着我们;还健在的教育家们, 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 最年轻的也已67岁, 但他们依然在带学生、做研究、写文章、提建议, 思索着、探讨着。他们关心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 关怀着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建设, 关注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及其被中西优秀文化熏陶出来的专业生命奉献给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 力求使他们深爱着的中国教育无论遭遇何种政治、经济的变局都能够朝美好的方向发展”。与人文社会学界及自然科学界的前辈一样, 本书所描写的教育学界的前辈也是中国辉煌教育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读至此, 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启迪之三: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是一份世界遗产

11位学者的故事并非只有个案意义, 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结合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在大学的发展历程, 以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通过这些知名教育家所呈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取向和独特命运, 诠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内涵,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作者在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在11位主人公身上的表现之后, 深刻地指出, 在当前的文明对话时期, 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无疑可以看成是一份世界遗产, 是值得全球教育家共同分享的公共资源。11位学者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可以激励来者, 而且可以丰富21世纪的全球教育对话, 可以使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从中受益。

应该说, 作者的这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回顾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虽然已经有许多人作过研究, 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政治背景下面展开分析, 常常将教育政策与实践理解为经济现代化和建构民族国家的工具。”“从持续不断的教育变革, 政策文件、法规、制度变迁, 统计数据, 到乡村层面的教育问题, 诸如入学率和扫盲成就等, 人们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档案记录。然而, 这类研究却不多见, 即考察个人的生活经历, 进而揭示个体心目中的 (中国) 教育经验”。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从人生经历展开教育研究的上乘之作。作者在1997年秋到2001年春之间对11位学者进行了数十次访谈, 每次草稿都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替我仔细校对其中的细节内容, 同时还会给我提供更多的合适材料。”作者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对11位教育家一生的教育、生活、学术及其领导生涯进行了研究, 从不同侧面生动描绘了现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所蕴涵的优良传统。“透过教育家们的‘肖像’, 感受这些知名教育家的生活经历与理想追求, 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他们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这11位知名教育家中有不少人曾在中小学任教。王承绪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师范科后, 在无锡中学实验小学任教一年, 任四年级班主任, 他感到这一年的实践经验非常有价值。李秉德1934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在他的老师李廉方主持的教育实验区内找到一个职位, 在距离开封市三里路的一所农村实验小学当了两年的校长, 这一经历奠定了他一生执著于在学校教育最基础阶段进行教育实验。潘懋元15岁时得到一个任小学教师的机会, 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1937—1939年潘懋元又去了农村小学教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 他先在一所小学任兼职教师, 又在一所中学做兼职, 从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1948年, 顾明远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一所小学里担任教职, 这一年的教学经历从此改变了他, 看着孩子们学习给了他极大的乐趣, 他感觉做老师非常快乐, 这为他选择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师工作打下了基础;1958年, 顾明远受资深教育家王焕勋邀请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一直到1963年回到北师大。刘佛年从国外留学回来后, 1943年在长沙一所中学担任了两年的英语教师。作为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的一名年轻的教师, 叶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东师大附属学校教两年书, 1974—1976年她又加入第一批教师援藏队, 支援西藏创办小学教师培训学校, 她认为这些经历对于她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历对这些知名教育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工作, 教学经历改变了他们, 使他们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业, 而且是一项事业, 这对他们日后成为教育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到, 教育家, 大多经历了普通教师——名师——教育家的过程。

献身教育无怨悔 甘愿平凡育栋梁 篇8

爱生敬业,默默奉献,扎根乡村是他无怨无悔的选择

“最美的花有时候开在角落里,不管人迹到与不到,他都会乐观地、自信地、悄悄地把芬芳贡献给大自然”,这句话是史文玉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最好的诠释。他所在的奎星小学校处在方圆10里之内没有村屯的草原之中,全屯不足200人,只有几十户人家。学校隔年招生,3个年级只有两名教师。这个小村屯地少,且都是盐碱地,多数学生家庭困难,每年开学都有一些学生交不起杂费,买不起学习用品。史文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就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给学生垫付,买学习用品。镇里开运动会,有些学生家里没有钱买服装和鞋,他就帮着借,鞋子借不到合适的,他就自己出钱给学生买。这些年来,他为学生垫学费的钱累计起来已近万元。

每到雨季,大水就穿屯而过,水大时齐腰深,没有桥,学生每天上下学,史文玉都要抱着学生趟过最深的那段水,有时跌倒在水里浑身湿透也从无怨言。2002 年,他和学生闲谈时,听说大多数学生从没有下过饭店,当时他没加思索地说:“哪天一定领你们下饭店!”这句话学生可是牢牢地记住了。春暖花开时,史文玉让亲属开车拉学生到镇上的饭店,自己花钱让6 名学生饱餐了一顿。这件事却引发了妻子的牢骚:“我和你过了大半辈子,你也没请过我下饭店。”但史文玉的理解是对学生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无私的爱。1993年8月史文玉担任校长以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球赛、草原郊游、稻田插秧等,每到六一儿童节,都要举行小型运动会,并多方筹款,给学生买糖、学习用品等,让学生体验竞技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一直以来,史文玉都在说,也在做,扎根乡村、终身从教,是史文玉无怨无悔的选择。

严谨治学,潜心创造,求真务实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自参加工作那天起,史文玉就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一行,也立志一定要当个好老师,学生的每一点收获,都让他激动不已;学生的每一次失败,都让他茶饭难进。

教学中,史文玉敢于创新。他所教的毕业班,学生都能诵300 首古诗,并开了全县100%上中学的先例。史文玉又结合一年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编写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行为达标细则》,又同本校教师董长峰一起用半年时间,起早贪黑找资料,编写上万字的1~6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达标细则》。在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时,史文玉又感觉到少先队员亟待普及少先队知识,他又与本校教师董长峰一起编写了《少先队知识阶梯式达标细则》,这3项都已在全镇各学校推广,也受到了市教师进修学校专家的高度评价。史文玉被中心校树立为全镇教师学习的榜样。

自从担任校长,史文玉本着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工作目标,以忠诚对事业,真诚对领导,热心对工作,爱心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史文玉在学校营造出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浓厚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氛围,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在德育工作中,他始终探索做好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思路,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1996年他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抓好、三个坚持,四个到位”的德育工作模式受到中心校的认可和好评,并在全市现场会上交流;1999年他的《魂在抗洪中升华》事迹材料在市德育现场会上交流;2002年他又在学校开展了“做新三好学生”活动,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此项活动得到中心校表扬;2005年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史文玉虽然已近退休年龄,并疾病缠身,但他每天仍以昂扬的斗志,努力工作着。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再干几年就退休了,别这么拼命了。可史文玉认准的事,就会全力去做。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德艺双馨是他终身从教的动力

教师,就是学生的镜子,身教重于言传。他在学生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示教。一个星期日史文玉去青冈县办事,为了不误学生星期一上课,星期一凌晨3点钟,他没吃早饭就顶着北风,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骑自行车70多里往回赶,终于在上课前赶到学校,直接走进教室,学生看他浑身是霜的样子很受感动,从此以后学生再也没有因天气恶劣而迟到和旷课的。

2002年,中心校号召各校加快现代化教学的步伐,鼓励各校买电脑。学校在杂费收入不足600元的情况下,史文玉本着晚买不如早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的思想,节约开支,向教师借款买回电脑,成为全镇最先用上微机的学校之一。当时学校没有电,电脑只能放在他家,学校给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天1组,放学后到史文玉家学电脑。每生保证上机半小时。夏天还行,冬天天短,学生学完电脑操作知识后天已黑了,为保证学生安全,史文玉又把学生逐个送回家,天天如此,双休日也不例外。使用电脑的电费也全由史文玉自掏腰包,学校通电后,由于学校离屯子远 ,学生学电脑不方便,史文玉还是坚持把电脑放在他家供学生课后学习,一直到学校安上远程网,没让学校拿过一分钱电费。史文玉87岁的老父亲喜欢清静,对天天有学生来学电脑很有意见,就和史文玉发脾气,史文玉劝父亲说:“碱沟的孩子能学上电脑不容易,我是一校之长,应该给学生提供方便。”倔强的父亲也只能默许了。

2003年冬,中心校安排教研课,史文玉所在的屯离镇里所在地还有34里路,为了第二天不迟到,他放学后吃了饭就骑车贪黑去了吉星岗镇。史文玉一边骑车,一边想着键盘,想着指法。就在离中心校不到2里的地方,前边来个大平头卡车,灯特亮,后面来个带跨杠的三轮车,在错车时,三轮车的跨杠把他从后面撞倒,当史文玉起来时,满脑子还是键盘、指法,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挥手让车主走了。想骑车,但车轮不转了,他只好扛着车来到了中心校,进屋后,更夫看他满脸是血,帮他摘下帽子一看,头上撞了一个大口子,右后脑都肿了,右脸也血迹斑斑。到外面一看,自行车后架撞碎了,后车轮撞断,变形。更夫急忙陪他到医院,头部缝了5针 ,点滴到半夜,第二天史文玉照常去听课。回家后,家人和亲属劝他在家养几天病,但他说不能耽误孩子,毅然到学校上课,没有耽误一节课。史文玉的执著让他很快学会了打字,也教屯里的那群娃很快都学会了打字和基本的电脑操作。

30多年的教学生涯,史文玉欣慰,充实。在不到200人的碱沟中间的小屯,培养出了20多名大中专生,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屯。这是吉星岗镇中心校教师的光荣,因为在学生求学的接力赛中,史文玉护跑了第一棒。

“黄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年近花甲的史文玉仍奋力耕耘在教育前线,热情不减,青春依旧,他将用对教育执著的爱书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甘愿在安达市最远最小的花园里做一名最忠诚,最辛勤的园丁,为祖国浇灌鲜艳的花朵,这是史文玉一生的夙愿和情怀。■

上一篇:如何申请房屋质量问题检测下一篇:二手车技能高级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