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2024-09-16

大班幼儿个案研究报告(共8篇)

大班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篇1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坐不住的孩子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臵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场景一: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

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

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从明明园外背景来看,他是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并且据笔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为孩子转园的目的是觉得他原先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太好,孩子过于自由散漫,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现在明明所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明明转园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与小学的紧密衔接,教师会在平时的要求中考虑到孩子对小学环境的适应问题,为孩子顺利地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集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与小学教学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明明来说,都要去适应。

2.帮助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明明来说,他对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对新班级一些具体要求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级环境,现在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明明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明明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 明明,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在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3)教师要有耐心,明明的特点使得他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明明违规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不能因为急躁而时常出言不慎。(4)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不理睬明明,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5)教师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明明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明明,在明明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他改正。让明明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所同化。

大班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篇2

一、捕捉生活片段, 洞悉“小金口”心理

4岁, 本是爱说爱笑的年龄, 可他却金口难开, 不爱说, 也不会说, 只能用简单的只言片语来表达, 他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云宝宝, 一名语言发展迟缓的幼儿。云宝宝说话断断续续, 表达能力相对同龄幼儿来说较差, 会说的词语很少, 也不怎么喜欢说话。通过观察, 这个孩子在言语表达方面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 这便引发了笔者对他的个案观察与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研究对象的基本表现

根据语言学家研究, 一般幼儿在1岁左右能够说话, 只是语词数量比较少;1岁半以后能将词语结合起来, 出现双词句和多词句, 如“妈妈来”;3岁末出现语法, 能够使用简单句和部分复合句, 并且逐渐完善。相比之下, 目前已经4岁的云宝宝语言发展水平只相当于2到3岁的水平。在和他母亲的交流中, 我们还了解到:云宝宝3岁才学话, 叫爸爸妈妈, 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 也不是很清楚。

观察1:初次见到他的时候, 我问他:“云宝宝, 你知道我是谁吗?”他说:“我是刘老师, 你是云宝宝。”

观察2:活动课上, 要用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等油画棒进行涂色, 他刚好少了紫色油画棒, 就直接找旁边的小朋友拿画笔, 可那孩子正好在用。这时, 云宝宝就开始“拉警报”了, 从嘴里毫无顾忌地发出“啊啊……啊”怪叫。

观察3:画立交桥, 他的画面特别丰富:一座神气的大桥上, 驾驶着许多汽车, 桥边有一些高楼、山, 还有小朋友正在爬山, 桥底下有一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小朋友、车辆, 花草……于是我利用这一契机, 让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时, 他显得特别困难, 盯着自己的画面, 半天才说出“桥”“车”“小朋友”, 然后再也说不出其他什么了。

像这样的例子, 在日常中时常发生, 云宝宝的世界其实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因为词汇短缺, 他无法清楚表达, 着急的时候, 就用尖叫来发泄。长期以往, 别人读不懂他, 他就不爱去表达, 渐渐地就不懂如何去交流了。

二、分析成长经历, 找寻“小金口”问题根源

云宝宝的母亲曾带她到医院检查过, 结果表明他的听觉、视觉、发音器官、大脑发育等方面都很正常。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云宝宝身体发展状况正常, 为什么语言水平会如此迟缓呢?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与他的生活成长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一) “宠”出一个“小金口”

该幼儿为剖腹产, 从而使他触觉学习不足, 而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父母上班忙, 没空照顾他, 就把他送到爷爷奶奶家照顾。老人的教养观念是只要让孩子吃好喝好, 就是把孩子照顾好了, 而且老人特别宠爱孩子, 对他的行为习惯从不约束, 并且经常让孩子呆在家里, 极少和其他孩子接触。孩子的成长中, 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 时间一长“小金口”就这么“诞生”了。

(二) “玩”出一个“小金口”

这里的“玩”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无拘无束的游戏, 而是云宝宝特有的一种在家的独自“玩”。3岁后, 云宝宝虽然回到父母身边, 但成长环境没有很明显的改善。父母忙于工作, 和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孩子在心理上依旧很孤独, 父母没有真正意识到孩子的问题, 只是将孩子的表现视为不听话、爱吵闹, 因此他们就尽量少带云宝宝外出, 让他自己在家玩, 有点通常说的“圈养”成分。因为没有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 所以当他想说话的时候, 就没有能输出的语言。

三、家园共同教育, 开启“小金口”

针对该幼儿的情况,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调试, 旨在让“小金口”和同伴们一样, 变得想说、敢说、会说。

(一) 充分调动家长主动性, 改变旧环境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小金口”之所以产生, 很大问题来源于家庭, 因此, 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改变家长的育儿观。

1. 推荐书籍, 丰富家长的早教知识

通过与家长交流, 让家长明白孩子在语言发展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同龄人迟缓;这些问题和孩子先天的生育方式以及后天的家庭教育有关, 如果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会得到较大地改善;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并且建议家长阅读一些关于感统失调和语言发育迟缓的书籍。既让家长知道孩子存在问题, 又让家长了解孩子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改变孩子现状抱有信心, 这样家长才会在老师地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二) 引导亲子沟通, 丰富幼儿精神世界

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可以每天安排一个时段和幼儿讨论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情, 交谈过程应该是轻松的, 能给他带来快乐体验的。这就要求家长以平等的身份, 在融洽的气氛下和幼儿交谈, 在交谈过程中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家长还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儿歌、童话等文学作品的音频,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幼儿提供生动优美的语言, 幼儿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词汇、句型和语法规范, 对丰富他的听觉刺激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亲近大自然, 扩宽幼儿知识面

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言。大自然是语言发展的源泉, 是丰富幼儿词汇的最佳环境。让幼儿置身大自然当中, 会使幼儿心情愉悦, 精神放松, 为其学习语言创造了轻松和谐的环境。当孩子走到大自然中时, 能真切地看到、听到。与成人的交流能够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丰富幼儿的视听觉表象经验, 让幼儿对语言能够有具体的理解。

(二) 循循善诱, 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提高

1. 创设轻松环境, 丰富词汇量

轻松的语言环境是帮助孩子解除语言障碍的前提。云宝宝刚入园时, 说话断断续续, 有时还被小朋友嘲笑, 因此不愿开口说话。为此,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 我都尽量做到轻声慢语、亲切平和地与他交谈, 绝不斥责或否定他, 让他始终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这样, 从根本上解除了云宝宝的心理压力, 使他愿意开口与我交谈。接着, 从云宝宝喜欢区角活动时间阅读图书入手, 和他一起阅读图书, 讲书中的故事给他听, 帮助他获得更多的词汇。

2. 提供讲话机会, 给予表达空间

我通过云宝宝喜欢画画为突破口, 尝试在美术活动中以鼓励、赞赏、指导, 使他感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自信心, 培养语言表述能力。从该幼儿的绘画中, 可以感觉到他的观察能力很强, 而且内心世界丰富。我便鼓励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胆地讲述作品内容, 并及时地表扬使他获得自信, 从而提高他组织语言的能力。除了画画外, 班级的“小广播员播报”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口说话的机会。每次轮到他播报, 我们都提前和他妈妈沟通, 事先帮他熟悉播报的图书内容, 在家练习播报, 然后到幼儿园播报给全班的孩子听。通过这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

3. 从游戏着手, 循序渐进增强训练

先从训练短句开始, 在玩的过程中, 有意结合游戏情景教他说短句。比如, 他不擅长说“我要……我想……”这些句子,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有意地和他说“我想和你一起玩, 我要和你玩猫捉老鼠”等类似句型, 给幼儿做示范。在游戏中他会用省略语, 我们故意装作不理解, 促使云宝宝不得不说出完整的句子。

四、效果与反思

大班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篇3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吴某欣,男,独子,5周岁6个月,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欣欣性格比较内向,与同伴、老师的主动交流甚少,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只和特定的伙伴游戏,但对自己的亲人有情感交流,老师与其交流时欣欣的眼神有闪躲现象。欣欣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对美术活动兴趣浓厚;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缺乏想象力。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背诵儿歌、古诗,但理解能力比较弱,对长句难以理解,不懂得归纳组织语句。

(二)家庭背景

父亲,大学学历,宁波奉化人,从商;母亲,大学学历,山东青岛人,全职主妇(生育前同父亲共同经商)。父母均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工作繁忙甚少与幼儿接触。

(三)对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定

从小班起,欣欣就对数学学习表现出较大的困难,点数、排序、守恒、图形、计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

例如,在点数活动中,教师提供7片雪花片,幼儿进行点数,并回答“这里一共有几片雪花片”的问题。欣欣对于这个活动表现出些许的不耐烦,在教师介入之后,欣欣开始点数。第一次点数“1、2、3、5、7……”可以发现欣欣不理解点数的含义,不能够掌握数物的匹配,不会连续数数。在老师引导后的第二次点数“1、2、3、4、5、6、7”,欣欣模仿教师数数的效果较好,但当老师提问“一共有几片雪花片”时,欣欣又出现了如第一轮点数时的情况,随意回答,一会“5”一会“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欣欣基本没有数字概念,对于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总数含义不理解。在图形认识活动中,欣欣能够比较清楚地分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对梯形、长方形认识有一定困难),能够分辨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物品。但当老师对比认识立体形和平面形时,欣欣依旧出现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平面形还是立体形,欣欣统一用平面形的概念定义。当老师个别交流询问这两种形状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欣欣茫然地看着老师,说“它们都是一样的。”可见,孩子对于形状的认识仅仅限于最基本的三种,且对这三种形状的认识采用的是记忆的方式,变形后的形状仍存在认识困难。对于立体形状的认识更是微乎其微,不理解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区别,缺少立体建构的概念。

发现问题后,我们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对欣欣进行智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欣欣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其中操作部分得分较高。同时,我们使用Ginsberg等人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验对其数学能力进行测试。欣欣的成绩低于基准值10%,所以,我们初步判定欣欣为数学学习困难幼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影响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分析

幼儿童年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园和家庭,其交往对象主要为家人、老师和同伴。通过两年的观察、访谈、记录、统计,我们将影响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小结如下:

1.家庭的影响因素

(1)父亲缺位现象严重

欣欣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比较得当,但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缺少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关注,对于儿子的教育,欣欣父亲一直心存愧疚。每当父亲休假在家时,欣欣的行为表现会比平时好很多,能够比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对父亲表现出较大的依恋和不舍。父亲的缺位较明显地阻碍了欣欣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减少了其在家主动学习的机会。

(2)母亲采用刻板和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

在家中,平时欣欣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母亲。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欣欣的母亲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其他孩子弱,也想在这方面对孩子有所训练,但其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一味通过让孩子做题来达到目标。欣欣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一般通过形象化思维学习,对于数学这类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只通过做题目,幼儿可能掌握一些简单的运算技能,但并不能使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欣欣母亲这种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对欣欣数学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造成了孩子负面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情感。同时,父母之间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不统一,对于心理敏感的欣欣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学习才是最恰当的。

2.教师的影响因素

(1)初期教师对幼儿数学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不足

在小班初期阶段,家长同老师的交流不畅,家长不愿提及欣欣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也略显不足。正因为不清楚,导致产生了一盘化的数学教育模式,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对数学学习困难的欣欣进行个别化教育,在辅导过程中也显得无的放矢,没有针对性。

(2)师幼交流不通畅

由于欣欣在吃饭、睡觉、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少问题,属于班级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对于他更多的是无奈和沮丧,这对原本内向的欣欣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这也让欣欣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欣欣与老师交流的缺乏使他失去了主动获得老师关注的机会,在不多的交流机会中,欣欣的怯弱也让老师失去了辅导的兴趣,这不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

3.同伴的影响因素

幼儿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同伴对他数学能力的评价。特别在幼儿园阶段,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班级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幼儿说:欣欣不会做数学,不用让他做了等等的言论。欣欣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欣欣对数学学习的惧怕,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满足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了负面态度。上述多种因素的交织纵横、相互作用,最终使欣欣数学学习持续落后。

(二)教师早期干预策略分析

从上述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日常实践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单纯数学技能练习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但从本质上改善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还需从环境、学习方式、家园合作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我们发现欣欣的数学学习困难之后,立即制订计划,结合幼儿园、家庭双方的力量,共同帮助欣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利用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渗透着数学教育。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教育资源,加深、加长数学学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欣欣起到帮助作用。

(1)周围环境凸显数学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幼儿园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的秘密。我们发现欣欣乐于观察不同事物,能够简单地和同伴、老师交流观察内容。我们就利用这一契机,用环境引导欣欣去发现、去学习,从而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主题“请到我家来做客”中,有一节关于序数(纵、横)认识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欣欣对于序数这一概念不甚了解,对于枯燥的笔头作业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点,课后我们在主题墙中创设了一幢“中二班集体屋”,将班级中三十名孩子的照片贴在不同楼层的不同房间(每三天调整一次位置)。我们引导欣欣关注自己的房间在哪里、周围的邻居是谁、自己的房号是多少、朋友的房号又是多少等内容。渐渐地,欣欣开始关注主题墙面上的一些内容,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之中,从而与伙伴和老师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2)日常生活渗透数学教育

针对欣欣这类对正规的数学学习有一定抗拒心理的孩子,日常的潜移默化效果更佳突出。

比如,在午餐时间,我们会请欣欣帮助保育老师分碗筷。一开始,我们会让一名能力较强的孩子带领欣欣操作,半个月之后,我们发现欣欣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而且乐于参与其中,这已变成他每天的固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够了解单双数的一些概念。再如,午餐后散步时,我们会和欣欣一起数一数幼儿园花园里有几棵树,有几颗开花了,有几颗结果了,用编应用题的方式叙述出来;在外出亲子活动时,看看他最喜欢的汽车车牌号、站牌号码,记忆长串的数字和字符发现其中的规律;离园活动时,数一数还剩几个小朋友,将玩具分发到每个小朋友手上,练习一一对应的能力……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这样的过程让欣欣没有压力地学习数学,简单而又愉快。

(3)户外活动整合数学教育

欣欣对于户外活动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从而户外学习的能力也高于室内学习的能力。抓住这一点,我们将数学内容与户外游戏整合,使欣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掌握按规律排序时,我们提供了三种颜色的圈,让欣欣帮助老师布置场地,有规律地排列这些圈,在我们简单的示范后,欣欣能够很快地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排列。接着我们在第二轮、第三轮游戏时增加排序难度,让欣欣学习按不同规律排序的方法。

(4)蒙氏活动中数学知识的巩固提升

我们班为蒙氏班,每天都有固定的蒙氏自主活动时间。在蒙氏活动中,数学区是比较重要的一块。我们观察发现,在自主蒙氏活动时间内,欣欣鲜有选择数学学习内容的时间,他在活动中常常处于“观赏”的状态,即使选择了一份工作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位教师配合,每次活动中配班的一位老师作为欣欣的主要辅导者,每次活动我们会向欣欣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在活动中陪伴他一起工作。如果在一次的蒙氏活动中完成不了工作,那我们会和他一起保留做好的部分,下次活动继续完成。一旦欣欣的工作有了成品,我们都鼓励他向同伴展示作品,让他萌发满足感。这种感觉使欣欣更乐意投入数学区的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5)融洽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

在欣欣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他起着很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我们对欣欣的每一次尝试和表达都给予积极地回应,以表扬的方式鼓励欣欣多多参与数学活动,给欣欣信任感和情感依托。同时,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其赢得同伴的尊重和肯定,降低其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印象。在这样的多重情感辅助下,欣欣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2.取得家长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我们定期与家长沟通(每周一次),以小报告的形式告知家长:这一星期学习了哪些数学内容,每项内容的目标是什么,欣欣在此项活动中的表现,家中可以如何配合等,阶段性地帮助欣欣改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比如,第一阶段,我们针对欣欣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现象,请家长配合在家中养成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能专心做某件事,从而有效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在习惯培养之后的第二阶段,我们针对欣欣对数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我们进一步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在家里为幼儿提供与幼儿园近期学习中类似的数经验,减轻幼儿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挫败感。家园的密切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更有助于为欣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每个月我们都会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为家长提供较为先进的生活化数学教育方式,统一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欣欣数数身边有兴趣的物体,如马路上的汽车、冬天的衣服、家里的玩具等等。摒弃家长原本简单、刻板的教育方式,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特别是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绘画是欣欣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会通过画画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视觉能力、精细动作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欣欣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通过交流,我们得到欣欣母亲的认同,她很快就着手对欣欣进行美术方面的培养,中班开始,欣欣参加了每周一次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每次活动后欣欣母亲都会将欣欣的作品带到幼儿园,老师在教室里开辟了固定的墙面版块进行展示。两个学期下来,不仅欣欣的美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欣欣得到了同伴的更多认可,自信心大大提升,幼儿园活动中的畏惧感大大降低,在数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研究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实践教育研究中,我们从诸方面入手,融合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转变父母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提升了欣欣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欣欣的数学学习体验感等。现在欣欣已经能够进行20以内的点数,理解数与物之间的关系,对数的组成和分解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区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等。同时,他对数学活动惧怕的感觉已逐渐消失,乐于参与各类数学活动,这将有利于其今后数学能力的培养。但他现在的数学发展水平仍稍稍落后于其他同龄幼儿,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不强,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因此,对欣欣的数学训练我们仍需要继续坚持,希望能更快地拉近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能力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恩国,刘昌.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9-47.

[2]J.M Sattler,R.D Hoge.儿童评价[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0-51.

[3]徐速.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完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1):143-145.

[4]青兴春.数学学习困难及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3):52-55.

[5]张丽莉.学龄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感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篇4

一、案例现象

杨帆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爱,可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

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观察三: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观察四:自理能力特差,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这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

三、措施与效果:

幼儿特殊行为个案研究(共) 篇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对幼儿午睡问题这一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幼儿园进行观察和访谈,在实践中收集资料信息,认真分析总结,进一步调查幼儿午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并针对这些原因和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幼儿午睡问题的策略,从而为工作在一线 的幼儿教师有效地解决幼儿午睡问题提供借鉴,提高幼儿园保。

教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在幼儿园,经常也会碰到一些特殊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或歧视,甚至被认为是社会的累赘。对于这些特殊幼儿,如果教育得当,他们同样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反之将会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是破坏者。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每一个特殊孩子,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本学期,我园转来了一名叫瑞瑞的男孩子。今年五岁半,刚转入我班时,表现出固执、好动、不和群、活动时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对同伴随意吐口水、常搞破坏等等,在教师对其行为制止和教育后,只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不到三分钟。

一、实例分析及教育策略

1、正确对待其攻击性行为

实例:小朋友在活动时,瑞瑞突然走上前去打小朋友或对小朋友吐口水,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不对,他马上会承认不对,但过后又是老样子。

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失控行为。2)他的攻击行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

策略一: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是不行的,逐步学会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

策略二:我认为如果过分关注他,只会扩大他的问题和缺点。如果就此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反而会使他感到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是个不好的典型,从而更加导致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在他出现无意识失控行为时,我会设法加以阻止,但决不斥责他,也不实施压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伤害他。然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耐心地告诉他同伴间的相处之道,暗示他努力改正缺点。当他稍有进步时,我便马上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逐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与信任。

策略

三、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移情训练的目的就是在幼儿与生俱来的基本移情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他们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感受和进一步产生相应感受的能力。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角色扮演等等。其中角色扮演是让幼儿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等表现该角色的特征,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意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比如:让一个攻击性的孩子扮演一个经常受他人攻击的角色,他会更容易理解攻击性行为对人造成的伤害和被攻击时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能更加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策略

四、教师故意不去关注他。我认为他的攻击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引人注意,一旦别人不注意,他就会感觉被忽视,就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以引人注意。所以,我常常故意不去关注他的举动,逐渐使他也忽视自己。

2、注重幼儿交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实例:玩玩具时间,不停的有小朋友来告诉老师,瑞瑞抢玩具,老师走上前去跟他说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能抢玩具,他很快地答应老师:“我不抢玩具了,我会好好玩的。”但是,过一会,他又是老样子。

分析原因,我认为他抢玩具主要原因是:

1)不会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解决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

策略

一、注重幼儿交往技能的培养。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使孩子学会正确识别交往中的问题的原因和特点,比如为什么我想玩这个玩具的请求得不到满足?他为什么不让我和他一起玩?技能训练应该使孩子认识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方式,而我们则是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最好的。比如:你想玩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时,你可以走前去抢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也可以去找老师帮助解决或是友好认真地对他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当然,最为理想的是最后一种方式。

策略

二、注重幼儿行为训练的培养。幼儿对行为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孩子虽然能够说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但是在实际交往中却做不到。如该幼儿也答应老师我不抢玩具了,我会好好玩的,但过一会,又是老样子。为此,交往技能训练必须与加强幼儿的行为训练相结合,使幼儿在练习中巩固那些有利于交往顺利进行的亲社会行为。行为练习最好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反复地进行,比如分享和谦让,可以在孩子自由游戏时设置这样的情景:5个孩子想跳3根跳绳,或4个孩子想骑2辆车等情景来让幼儿练习分享和谦让。

3、帮助幼儿解决学习困难

实例:有一次,小朋友进行绘画活动,而瑞瑞绘画时刚画上几笔就东张西望,一会跑去角色区里玩东西了;班级小朋友都在排练毕业典礼的舞蹈节目,瑞瑞刚开始站在队伍里跟小朋友一起学习跳舞,不一会,他就跑到旁边玩玩具去了。.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1)瑞瑞不存在智力问题,而是个性和行为问题。2)由于没有耐心,自我控制力差,完全凭兴趣做事。做事不专注,缺乏耐心,做事情不能有始有终。

针对原因,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

策略

一、放一放。就是适当降低要求,使他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如绘画时,只要求他画自己喜欢或会画的一样东西。

策略

二、帮一帮。就是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使他能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最终体验成功的喜悦。如,练习舞蹈时有些动作对他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应该对他进行个别指导,手把手地纠正他的动作。

策略

三、夸一夸。就是多一些鼓励赞美的话,帮助他逐步树立自信,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策略

四、树立规则意识。首先,教师让瑞瑞参与规则的制订过程,这样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其次,教师针对瑞瑞的表现,可通过讲故事、正反对比等方法给他讲道理,引出正确的规则。在活动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启发、诱导他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

4、寻求园领导支持与帮助

实例:幼儿吃完中午饭睡午觉,他很少睡着的时候,其间,他总爱压在其他小朋友的身上或经常突然大声吼叫吵醒其他小朋友睡觉或做一些怪动作来让小朋友笑,弄得班里的小朋友都不能好好睡觉。

分析原因,我认为中午不能睡觉的主要原因是: 1)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2)入睡比较困难。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针对原因,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

策略

一、班级教师将幼儿的情况如实向园领导反映,寻求得到园领导的支持与帮助,经过园领导与家长的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最后家长决定先把孩子带回家里午睡,不要影响班组其他小朋友午睡。

策略

二、请家中小姐姐来陪伴,逐步过渡。

策略

三、班级教师除了与园领导沟通外,还经常利用下班时间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的情况,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听了教师、园医的反馈,家长结合幼儿在家的表现,此时,家长觉得应该重视幼儿的情况,家长决定带孩子去看儿童心理医生。儿童心理医生的意见倾向于两个不同的方向:一种专家认为该幼儿具有轻度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综合症的迹象,但目前测试结果尚不能完全确定,需要在生活中坚持观察才能确诊,但有些适用于这些心理症候的措施可以选择施行。另一种专家认为其表现基本正常,并认为儿童个性发展中的特殊倾向不应轻易归结为疾病,处理得好会有积极的结果,但处理不当也有向极端化、病态化发展的可能。

二、幼儿的转变

经过教师、家长的悉心培训和督促,与本学期开学之初相比,幼儿在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

1)幼儿的情绪心理比原来变得稳定了,少见突发性大声吼叫了,平时一般还比较快乐平和,言语活动比较活跃,有时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沉静一段时间,如,画画活动。

2)幼儿减少了一点对别的孩子的侵扰,初步懂得要别人接受,就不能轻易去侵犯别人。在班级里随意打人、随意吐口水的现象也有所减少。

3)幼儿有时能够听从教师、家长的教导或指令,如在幼儿园一次开展音乐活动,他有较长一段时间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在位置上学习唱歌,活动结束后教师请他唱一唱刚学过的歌曲,他还能将歌曲的部分内容唱出来。

4)开始期待和盼望给予义务,如在幼儿园教师问他“你看到小朋友做文明礼貌星,去升旗做小旗手,你想做吗?”他说“想”,并且在家里知道第二天要做文明礼貌星或是小旗手等任务时,开始有一点上心、兴奋的表现,还知道要为此早起,不能迟到,逐步有了规则意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当教师面对特殊幼儿有这样那样的表现时,教师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是千姿百态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神奇的,决不能用单一的尺度去衡量每一个孩子。有一句老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只要教师讲究教育的方式,学会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个别孩子成长中所碰到的问题,提高“心理换位”的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考虑问题,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孩子,多和孩子交流、谈心,只要教师用心去爱护孩子,相信孩子会有所进步的。(作者:叶小朵 深圳市彩田幼儿园)参考资料:

幼儿自信心培养的个案研究的论文 篇6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而缺乏自信并非不聪明,而是一种“不敢”、“不行”、“不好”的消极的内心体验,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焦虑、敏感的性格,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杭开蕾是一个内向的小姑娘,不爱说话,虽合群,但不爱与小朋友合作,交流。从不主动参加小组集体活动,只要入园迟到,她便会大哭,在任何幼儿参与活动中,她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李琪来园后,通过半年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李琪在参与活动中总有退缩行为,畏惧心理,最明显的特征是自信心不足。

发现这一现象,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李琪一直由妈妈抚养,加上工作繁忙,家庭琐事,很少与孩子交流,有时李琪任性,则常对她发脾气,只要她母亲加班,便让李琪一个人呆在家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孩子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卫生,使孩子的情绪状态、情绪行为反应得不到适当的解决,形成了否定“自我”倾向,行为消极,以至自信心不足。

二、矫正措施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家长教育方式。

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样,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做为家长,首先要审视自身的原因,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温暖的家庭气氛,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样重要。不妨放下手中的家务,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放放风筝,做做游戏等亲子活动。与孩子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陶冶了情操,让孩子在细节中感到,来自于父母的温暖与重视,使之增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信精神。

2. 父母以赏识的眼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喜好,好恶,在与其玩耍、交谈阅读时觉察他,从中记下孩子的性格倾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创造机会,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的才智机会。比如家里有人过生日时,应鼓励孩子表演节目,随时找机会让孩子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越做越自信,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2)耐心等待,即然给了机会,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做不好而干脆自己来做,更不能因其做不好批评孩子,而压抑了孩子的潜能。(3)给予鼓励,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需要家长对孩子多激励,多鼓舞,使孩子树立起一个积极的自信心心态。

有父母积极的响应,幼儿良好的自信心就会在平常生活中得到大力的提高。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到合作的成功与交流的快乐

在参与活动中,让自信心不足的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目标,树立自信心。

首先,创设被人承认、接受的自然过程。幼儿对于成人的评价看的很重要,常常当作自己表现好、进步的依据。所以,在任何一个活动环节里,我大多用肯定、鼓励的语气与幼儿交流。如李琪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我就让她做小老师,教其他幼儿穿脱衣服、叠衣服、叠被子等等,都能听到我对她的鼓励:“你真棒。”在积极的肯定中促进幼儿心理素质不断进步、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情绪。

然后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体验合作的.成功感,交流的快乐。使幼儿感到我能行,我自信。针对幼儿身心缺陷,我认为应该先让她感受到来自老师对她的温柔、友好,例如给她梳梳头,与老师一起给幼儿发彩笔,在丢手绢游戏中,她先来。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合作中,安排李琪与能力较中性的、良好的幼儿一起,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这样在别人获得成功的同时,李琪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在活动后,让他们相互学习,交流评价,在被老师与同伴承认与接受的气氛中,李琪的积极情绪会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体验到被同伴接纳和新生的自信心便会随之增强,在以后的活动中也会主动起来,使之主动性得到提高,巩固了自信心。

三、教育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李琪不再是那个胆小、不爱说话的小女孩了。如今,她很乐意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课上,她独特的见解常常搏得同伴的喝彩,这种在活动中显露出来的自信精神还是她树立自信心的表现,在期末评估中,李琪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与赞同。据家长反应,李琪现在性格开朗多了,还常给妈妈讲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故事,给妈妈讲从幼儿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等等,现在她已能快快乐乐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了。

个案小结

特殊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7

本文研究对象唐唐,是个典型的特殊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差,不主动与人交流,在班上独来独往,从不主动向老师、同伴问好,不爱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经常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上课不是趴在地上就是满教室的爬;做操不是躲进教室就是满操场的爬。即使老师反复地劝导他走入同伴的活动圈子,他总是拒绝,与别人交往非常被动,从不主动参与班级的活动。

虽然唐唐不善与人交流,但是唐唐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经常用他的“画”而不是他的“话”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在小班的时候,唐唐的绘画天赋就让我们惊讶,他喜欢画动物,他所有的动物都是从后面开始一笔画成的,他的颜色搭配也很大胆。不知从何时起,他喜欢上了恐龙,渐渐的他的绘画本上,全部都是恐龙,但一幅画上只有一只恐龙,没有伙伴,没有太阳云朵,也没有草地花园,只有一只孤零零的恐龙。

美国著名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家格罗姆说过:“绘画是由情绪所掌控的,图画之中充满了意义。”那时的唐唐就像他的画一样,是孤独的,只有他一个人。

二、促进特殊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发展的方法

了解特殊幼儿兴趣,以兴趣引导其与同伴交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唐唐的最大兴趣就是绘画恐龙。于是,我们决定从绘画出发,打开与唐唐交流的突破口。

(一)绘画加故事,打开主动交流的契机

《指南》中指出,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为了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他们在集体面前的表现力,我们班结合班级特色———蜡笔画,开展了“画故事、讲故事活动”,希望通过创设平台,提供孩子们更多的交往机会。

一开始活动开展的很顺利,但是唐唐却不参与这项活动,或者说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当其他孩子开始绘画故事时,他始终坚持着他的最爱———恐龙。面对他的不参与,我们没有强制要求他一定要画绘本故事,他有他自己的小天地,有属于他的恐龙乐园,我们会在区域活动时和他一起看关于恐龙的图书,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关于恐龙的知识。慢慢的,唐唐开始画关于恐龙的故事,后来,他会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到学期结束,虽然他参与的方式有些独特,还是讲恐龙的故事,但是至少他愿意讲故事了,这就是开展讲故事活动的目的。我也相信,以后的某一天,唐唐他一定会讲出更多更丰富的故事,我们只需要静待花开!

(二)创设主题绘画课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唐唐有些自我中心的倾向,对他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等不善于观察,导致帮助、合作、关心、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缺乏。在绘画活动中,既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使幼儿获得了良好的情绪情感的体验,懂得了交往和谦让,这些无疑对培养幼儿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主题活动过程中,为了培养唐唐的情感认知、懂得了友爱和谦让,我们生成了一个个以主题活动为背景的主题绘画课程,丰富了主题内容,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师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如:主题活动《我的朋友》中生成的《帮助残疾人》、《我的新朋友》等绘画活动,让幼儿与弱势群体接触,去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而产生同情心、爱心,通过活动收到了一定效果,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既培养了唐唐的同情心和爱心,又培养了幼儿间的合作交往与分享,其乐融融。

(三)参与布置校园环境,提高幼儿成就感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同时在幼儿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获得认知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今,唐唐的画遍布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墙壁上、橱窗里、玻璃上、游戏区、沙池里,到处都有他的恐龙作品。在唐唐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后,会增加对创作的兴趣和信心,这是对他最好的表扬和鼓励。

三、特殊幼儿后期行为表现

(一)主动与人交流

从以前默默进入教室,到现在的主动说早,主动播报新闻;从以前不讲故事的旁观者,到现在能用他自己的方式讲述恐龙的故事;每天早晨入园,除了画恐龙以外,他还会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他画的恐龙的故事;唐唐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与同伴交往不再胆怯、退缩,在交往中有了信心,敢于和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始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绘画能力得到提高

从小班到现在的每一天,唐唐都在进步,从以前孤单单的画面,到现在丰富多彩的恐龙世界。不管是从颜色的变化还是构图上的处理,唐唐的绘画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学会分享与友爱,社会性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唐唐能有礼貌的和老师打招呼,和小朋友交流。能够关心小朋友,懂得分享。他不再一个人独处,乐意和同伴一起玩耍。这样的唐唐相信他以后的世界会更加的精彩。

四、结论与思考

幼儿自私行为纠正的个案研究 篇8

关键词:自私行为;分享;幼儿发展

幼儿“自私”行为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儿童时期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的短暂现象,但也可能持久迁延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家长及教师的重视。

一、自私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我对个案中有自私行为的兰兰小朋友进行了一系列行为观察、记录、分析。兰兰4岁,上中班,是家里的独生女,爷爷奶奶陪伴时间较多。老人家很少对孩子提出应有的行为规范,使之渐渐地养成了任性、自私的个性。

入园后开始集体生活,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从而引发自私行为的加剧。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私自利,占有欲强。比如,班里的孩子玩玩具时,她会把玩具全都放到自己面前,不让其他的孩子碰。(2)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我。(3)不善交际,不太合群。经过分析,我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最主要的成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特定的家庭环境因素,并伴有适应困难。

二、改善、纠正自私行为的相关措施

在这个个案中,兰兰虽然表现出了自私的行为,但她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我们针对兰兰的情况,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变家长观念,家园合作教育一致

1.改变事事迁就,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

我主动与家长沟通,反映孩子在园中的表现,寻求家长的合作与支持。首先,不要事事迁就孩子。孩子合理的要求要满足,不合理的就一定不予满足,所有家庭成员平等相待。其次,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理解别人感受的意识。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或愿望,要多顾及别人的感受。

2.树立榜样,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当孩子转变观念以后,需要用实际行动来纠正其行为。首先,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榜樣。父母的榜样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先人后己、乐于助人,以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孩子。

(二)多种办法纠正自私行为,促进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1.激发分享意识,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模仿

家长教育观念得到改观,幼儿园的教育也不能滞后。兰兰喜欢模仿,教师抓住这一特性,以教师、同伴以及教学对象为榜样,激发幼儿分享意识。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其次,发挥同伴影响的效应。有意识地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利用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享相关的故事设计,逐步形成幼儿的分享意识。

2.教会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在分享游戏中体验交往的快乐

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我们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兰兰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三、由兰兰个案引起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应使幼儿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兰兰小朋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个例,在如今的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如今的许多家长,重知识、重喂养、轻情商的教育观念,大大地引发了孩子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家园合作让孩子逐步懂得谦让,体验分享、合作的乐趣,在主观上产生友好交往的内在动机与愿望。

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过程与耐心,作为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幼儿行为问题和幼儿心理上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华.深圳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2]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回顾2011年度人民法院亮点人物下一篇:党校考试参考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