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1年度人民法院亮点人物

2024-09-16

回顾2011年度人民法院亮点人物(精选2篇)

回顾2011年度人民法院亮点人物 篇1

本报回顾2011年度人民法院亮点人物

本报北京1月7日讯(记者 徐光明)今天,本报编辑部推出2011年度人民法院亮点人物,重温一年中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典型人物,并配发记者的采访心得或者法官心声。

这些人物分别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詹红荔,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张勇,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助理厉莉,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毛义权,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尹应哲,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宣教处干部安士勇,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拉依萨〃阿列克桑德洛娜,湖南省平江县人民法院安定人民法庭法官李完武,江西省上饶县人民法院五府山人民法庭返聘法官黄彩初,福建省南靖县人民法院龙山人民法庭副庭长黄志雄。

詹红荔

詹红荔,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少年审判庭庭长。从事少年审判工作9年多来,她审结近500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涉及1140多人,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2011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道德模范等荣誉,并荣立个人一等功。2011年,中共中央政法委作出开展向詹红荔同志学习的决定。(詹红荔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5月31日第五版)

爱是一种信仰

本报记者 何晓慧

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一颗星。为了不让它们陨落,她默默守护朴实无华。

每个孩子都是地上的一朵花。为了不让它们凋谢,她甘做园丁辛勤浇灌。

她就是詹红荔。2011年,她的名字令无数国人心头一暖。她用柔弱的双肩为新生少年遮风挡雨,以耐心细致的开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失足少年重塑信心、重获尊严、重归社会。

采写《为了孩子的明天》前,一度以为詹红荔只是程式化、脸谱化的英模而已。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多面、立体且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跃入脑海。

詹红荔笃信,没有坏到骨子里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爱心,加上正确的方法,所有的孩子都可向善。于是,她坚守自己特有的工作法则:庭前,没有了解清楚被告人成长经历及其社会背景,不开庭;庭中,失足少年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庭后,回归社会后问题没有解决的,不松手。9年的真情付出,詹红荔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70多名刑满释放的新生少年找到工作,让7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

我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把失足少年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是什么样的人生信条,坚定了她对失足少年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是什么样的原动力,让她钟情并执著于少年审判工作,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三三九不‛工作法?

是爱。她将爱化为一缕阳光,以法官慈母心,温暖感化每个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孤寂灵魂。

是爱。她将爱化为一盏心灯,斧正扭曲的人生坐标,引领孩子迷途知返。

还是爱。她将爱化为一场接力,让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爱心、关爱他人、回馈社会的行列中。

整个采访,我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詹红荔,还原她与那些失足少年间的点滴细节,还原她在演绎‚为法官、为人妻、为人母‛多重角色时的心路历程。她坚韧,心无旁骛,工作执著;她豁达,淡泊名利,乐观向上;她真诚,以心换心,用爱感化……

平素里,詹红荔爱画国画、爱打乒乓球,爱‚小资‛,有着文艺青年的一些偏好,尤为喜爱诗人臧克家的诗。‚当你以自己的心,去温暖别人,你会觉得心的太阳,到处向你照耀……‛这不正是詹红荔内心的真实写照吗?通过它,我们再次走进她那如水般平静的内心,那如雪般剔透的世界。

法外有情、大爱无声。在詹红荔心中,爱已深深根植,并升华为一种信仰。

厉 莉

厉莉,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助理。2002年2月她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07年、2009年,厉莉信守承诺,两次捐献骨髓。厉莉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法官、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厉莉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7月19日第五版)

成长 梦想 勇气

厉 莉

已经许久没有静下心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了。翻开已经荒草丛生的博客,最近的一次,竟是五年前的事情了。博客上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窗外的这个城市晴转多云。在这一天,我做了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安排的度过一天,属于自己的一天…… 彼时的我,还是个沉浸在通过司法考试喜悦中的学生,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桑桑的女孩儿,而桑桑也还是个擅长短跑,品学兼优的初中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深埋心底的梦,做法官也只能遥不可及的想。5年后的今天,太多不可能已成为我生命中的记忆。而此时的我,又从这一路走来的2011年中体味到什么呢?

——成 长

同学同事朋友,对我最多的评价是——长大了。是的,翻看两年前的视频,即使着一身严肃的制服,那规规矩矩的波波发下依然是一张青涩稚嫩的面孔和略显慌乱的眼神。淡定的目光,平和的神情,略带思索之后的侃侃而谈,这是现在的自己。对于一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爱臭美的女法官来说,这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从第一次拿起法槌至今,一年半时间,在审结的700多件案子的磨炼中,我深刻地感悟,身为一名法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更要有果敢决断的担当。

——梦 想

《爱心法官厉莉携手苏有朋聊公益》——2011年8月25日人民法院报上的一则新闻,记载了我二十三年梦想实现的全过程。‚他们说这样的梦想,太简单不实际‛。微博上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你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他,却没有彼此遇见。那么,请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终有一天可以以平等的姿态站在他面前说,知道么,我很喜欢你‛。有梦想的人总是幸福的,只要这梦想不会给他人带去伤害。

——勇 气

新年伊始,我被医生告知,一位至亲的生命将在这一年的某月某日走向终点。他慈祥仁爱,淳朴正直。还记得自幼就被他视作掌上明珠的我,初任法官向他报喜时,得到的第一句话是‚有权力了,可一定别做祸害老百姓的事情呀,那可就白养你了‛。时常在不祥的噩梦中哭泣醒来,与至亲的挥手诀别,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让他放心地离开。

毛义权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庭庭长。从事审判工作20多年来,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市、县两级的表彰。2008年被市高院记个人三等功;2009年被中共重庆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被授予重庆市‚十佳法官‛称号;2011年被重庆市委表彰为重庆市先进政法干警,被中央政法委表彰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2011年1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毛义权事迹详见本报2011年7月6日第一版)

总在有情无情间

本报记者 张景义 2011年11月15日,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毛义权,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看到这则消息,我为他高兴之余,也想起了之前的6月份我采访他时的情景。

不得不说,采访毛义权是一个痛苦而又压抑的过程。

采访那天,重庆阳光灿烂,但毛义权所在的肿瘤医院的病房里无论如何都与‚灿烂‛毫不沾边。

毛义权得的是肾癌。采访他时,癌细胞已经将他的腰椎吞噬,当时的他已经不能坐起,只是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医生说,这种‚安静‛是注射杜冷丁的结果,否则那种癌痛会让人生不如死。

毛义权住的是两人间的病房。据说组织上曾经考虑给他安排个单间,但被他拒绝了。他说身边有个‚病友‛挺好,闲的时候还能聊聊天,进行‚话疗‛。但他的这个病友显然情况也不是太好,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的躺在病床上。许是对来来往往的各路记者和探访者已经司空见惯,许是被病魔折磨得已经没有了精气神,他就无动于衷地躺在那,形如一个‚C‛字。毛义权告诉我,病友得的是胃癌,已经晚期,跟他一样,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活。

说这些的时候,毛义权脸上一直很平静。我想,他可能已经参透生死,只是想让自己在最后这有限的生命时光里,来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者什么都不是。正如他床头放的那本书,毕淑敏的《我敬畏生命的过程》。无论怎样,毛义权的人生算得上轰轰烈烈。如果抛却疾病,他是一个在刑事审判岗位上非常出色的法官。疾病,让他的人生有了悲壮的色彩。

采访过程中,我更多地认为毛义权应该是一个在有情和无情中行走的人。比如相对于他对事业的‚有情‛,对家人却显现得好似‚无情‛。因为忙于事业,他与妻子感情趋于淡漠,最终离异;女儿毛荧月也从不曾记得他叫过自己‚宝贝‛。但后来妻子和女儿都明白,他其实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已。采访中,他的前妻和女儿就静静地坐在旁边,静静地充满关切地凝望着他。

毛义权也没什么朋友,他的同事跟我说,平常的毛义权总是很严肃,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作为同事,他们之间谈论的只有工作,而抛却同事关系,朋友式的温情的交流几乎没有。因此,他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不近人情‛。他的同事认为,生病可能也跟他的性格有关系,因为倾诉也是缓解身心压力的有效方式。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很难有这样倾诉的对象。

作为一名记者,我最怕将自己所写的先进人物脸谱化。那种‚高大全‛的赞美已经无法赢得感动。因此,处于有情无情间的毛义权,更让我感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尹应哲 尹应哲,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他潜心研究总结行政审判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办理近千件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或者改判,无一引发当事人上访,特别是在身患绝症的9年时间里,他坚守一线,忘我工作,所办案件数量多、质量高、效果好,为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尹应哲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11月15日第五版)

怀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尹应哲

尚未从事法官职业时,总是感觉所有的法官都是冷酷无情的,就像严肃而冰冷的法律机器,冷静客观、理性庄重,不苟言笑。执业中只能摒弃个人好恶和个人判断,不能有丝毫的情感流露,否则公正就会无从谈起。

等到自己真的成为一名法官,并融入和深爱这个群体之后,我对法官的情感才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有血有肉的法官不但有感情,而且这感情较之常人更为深沉、更为丰富、更为浓厚。

我深刻地感觉到,一个合格的法官必须怀有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正直善良、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坚定不移的正义感,才使得他严格的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法官的情感来自于人民。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司法具有最为广泛的人民性,这也决定了我们法官对广大人民群众要具有一种深沉的、无私的大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处处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不徇私情,不枉法律,时时刻刻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

法官的情感体现在忠诚。这里的忠诚主要是指对法律的忠贞不渝,对审判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忘我追求,无论是面对强权、面对诱惑、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都能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守法律的尊严和正义的底线,都能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臵。

法官的情感彰显着高尚。以合乎社会道德为前提的司法职能最终是为了维护正义、定纷止争,这就要求法官的行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而权威性和公信力来自于整个法官群体高尚的人格魅力、严格的职业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清正廉洁无偏无私,方能令人信服折服。

法官是普通人,当然有普通人的情感。然而法官职业的神圣性又决定了法官必须超越普通人的情感,当个人情感与职业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必须克制个人情感和个人偏好,让自己的内在情感始终服从、服务于法官的职业要求。安士勇

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宣教处干部,从事法院新闻宣传工作23年来,在各类媒体发表新闻报道和调研文章5600余篇,四次荣立二等功,五次荣立三等功,70余次受到国家、省、市等各级表彰,2011年被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称号。(安士勇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7月5日第五版)

在辛苦中体味甘甜

安士勇

我与新闻宣传和文秘写作已相伴了20多个寒暑,虽没有积聚下钱财,甚至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需用5种药物。但是,8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激情耕作、呕心沥血,却使我拥有一本本竭尽心智写下的新闻‚大书‛。

回首往事,有压力,有烦恼,有着太多的辛苦。这个‚辛苦‛不单单是起早贪黑、东跑西颠、争分夺秒的体力上的辛苦,还包含着思考的辛苦、写作的辛苦、面对职业和取舍选择的辛苦。但是,有辛苦,更有快乐。我把这份锤炼意志的‚辛苦‛理解为勤奋的代名词,始终揣着一颗勤奋的心去耕耘梦想,用激情播种孕育希望的‚精灵‛。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听到自己的作品被人品评,我的心中就充满知足的快乐。我热爱新闻宣传这个职业,似乎天天能品尝到其中的甘甜。文字写作是一份特殊职业,我曾经为了寻找一条新闻线索彻夜难眠,曾经为了获得写作素材几经周折。20多年来,我不知磨坏了多少个笔头,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但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需要永远在坚守中探索,在探索中突破。回顾20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为自己没有虚度年华而自豪,也为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而感动,它包含着领导和同事们的深情厚谊。

作为一名宣传干部,任务很重,责任也很大,虽然身体状况比以前有所下降,但我仍坚持起草贪黑耕耘写作,到基层法院采访,因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新闻资源,更有我深深爱着的人民法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把郑州中院的新闻宣传工作,当作自己神圣的事业,并努力地把它做好!

热爱是第一位的,只有热爱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并为之奋斗终生。也只有热爱,才能在这份辛苦中体味到别人无法体味的甘甜。

磨砺成就人生。有痛苦,这痛苦无悔,有幸福,这幸福深远!

张 勇

张勇,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在基层法院刑事审判岗位工作了18年。近三年,共审结案件1000余件,年均结案300余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率达到80%以上,实际履行金额280余万元,没有一起差错案件,没有一起超审限案件,没有一起涉诉信访案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2011年度,张勇连续获得了‚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荣誉称号。(张勇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4月19日第五版)

感受劳模这个群体

张 勇

2011年7月21日至25日,我有幸作为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参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劳模北戴河休养,并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

为期五天的休养,让我和全国300多名劳动模范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这些人来自全国各行各业,有今年新当选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有往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我们北京团里共有七名劳模。由于大家以前都曾多次来过北戴河,所以我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一些娱乐活动,大家更多的是聚在一起聊天。从陌生到熟识,大家彼此建立了很好的感情。通过接触,我感触最深的是劳模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骄人的业绩,是因为他们内心有爱,除了对工作的爱,对生活的爱,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爱,这是一种长情大爱。在去北戴河的空调车上,我们中间的那位曾为什邡援建做出突出贡献的北京城建集团的青年突击队长,将自己的衣服盖在一个正在熟睡的劳模身上,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举手间散发关怀的温暖;那位17年来积累了370万字与学生们互通‚悄悄话‛的小学教师,闲聊时静静地给我们讲述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对学生的爱溢于言表,让我这个母亲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我甚至在想,能成为她的学生该是多么地幸福;还有那位以创新业务服务首都信息化建设的网通公司科研人员,在他的事迹中曾有‚只顾事业不顾家‛的报道,但当听他谈起自己的孩子,我分明看到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让人感动的是,我们临走的头天晚上,他跑到大街上给女儿买了一兜子贝壳、海螺……我想,也许正是这点滴的爱才使他们舍小我、顾大局,用宽广的胸怀,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之基。

在劳模这个群体中,我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和尊重,体验着作为一名劳动者的无限光荣。在休养中,和我们同车的来自河北承德的郑淑芳劳模,她今年61岁,26年里在荒山上种活了30多万株树木。或许是经常奔波在山里,风霜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脸上,但她在车上留给我们的纯朴歌声,仿佛让我看到了她种的那些树,那漫山的葱郁展现出的勃勃生机。正是这些劳动者勤奋、诚实、创新的劳动和默默的坚守,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劳动人民伟大的品格和永恒的劳模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能走进劳模这个群体让我觉得欣慰,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领悟了如何来做好一个劳模。面对自己取得的一点荣誉,我曾思考过将以何种心态来面对,通过感受劳模这个群体,我找到了答案。我想起今年‚七一‛前在一次全国法院系统文艺汇演中,我和宋鱼水坐在一起观看演出,对于我这样一名刚被推出的先进人物,她像一位姐姐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她和我的交流中,我看到的是淡定的目光,听到的是平实的语言,感受到的是朴素的外表下一颗真诚、博大的心。而在另一次表彰会中,在我刚接受完采访走下舞台,尚秀云法官主动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张勇,向你学习!‛我当时感动得说不出话。他们谦虚的态度、淡泊的心境让我感到了一个人道德、品行以及人格的魅力。我想,这正是真正的模范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境界。

拉依萨

拉依萨〃阿列克桑德洛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2011年4月调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从事法官工作17年来,凡经她主办的案件,证据比别人多,案卷材料比别人厚,审理报告比别人长,法律文书比别人细,花的时间比别人多。2001年,新疆高院授予拉依萨‚人民满意的好法官‛称号,当年她还荣立了个人二等功。拉依萨〃阿列克桑德洛娜连续当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认真地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积极向国家建言献策,已经提出了80多个议案、建议和意见,不定期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还经常奔赴各地进行调研。(拉依萨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3月1日第五版)

简单快乐的拉依萨

本报记者 徐光明

2011年5月的一天下午,记者接到一个电话,是拉依萨打来的,她告诉记者已经调到新疆高院工作了。从拖拉机手、维修工人、基层法院的书记员、中院法官再到高级法院的法官,拉依萨说她很满足了。

记者和拉依萨是老朋友了,几乎每年两会都要采访她。拉依萨给记者的印象是简单、快乐。2011年2月,记者来到了拉依萨工作的塔城中院,通过对她亲戚、朋友、同事的采访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拉依萨人生富有传奇色彩。开过拖拉机、当过修理工,但是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能当法官,还能当上新疆高院的法官,也没有想到能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拉依萨很简单,她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细致的规划,但她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力干好。开拖拉机就要开好,连有些男的也自叹不如;记考勤就要记好,连院长迟到也不放过;审案子就要审好,当事人不满意她就不松手……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简单成就了拉依萨快乐的人生,但是不理解她的人会说她有点‚傻‛。拉依萨不由得使记者想起了学生时代看过的一部电影《阿甘正传》,影片的主人公阿甘,智商不高,但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橄榄球明星、战争英雄、亿万富翁……甚至当他跑步横穿美国的时候还成为了众人崇拜的偶像。但是,阿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取得这些成就,更没有想过用这些成就去证明自己。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人有傻福‛。

但是我们在惊叹于拉依萨和阿甘的好运时,往往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用心活好每一天的态度。正是这种最普通的态度构成了成功的灵魂,当你认真地对待生活的时候,生活终会认真地对待你的。可惜的是,有时候我们为了飞得更高或为了走得更快,总在不经意间丢掉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当我们为自己的理想苦苦打拼的时候,别忘提醒自己是否还缺少一点‚傻‛劲。

黄志雄

黄志雄,福建省南靖县人民法院龙山人民法庭副庭长,既善办案,又懂执行。近年来,仅执行案件就办结1100多起,实现了‚零错案、零投诉、零上访‛。2008年被漳州市授予‚全市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10年被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十佳法官‛称号。(黄志雄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7月26日第五版)

用心 用智 用情 本报记者 何晓慧

雨后南靖,山风拂面,芳香沁人。

初夏的一天,记者在‚土楼故里‛见到曾荣膺全省‚十佳法官‛的黄志雄。

30来岁的年纪,黝黑的肤色、瘦小的体格。站在眼前的这个人,是个结案千余的‚快枪手‛、‚智多星‛?我们疑惑丛生。

‚点子多、思路清‛、‚几经易人无法办结的难案,在他手里却能峰回路转‛。这是众人口中的黄志雄。寥寥数语,却清晰勾勒出这个执行能手的画像。办案秘诀在哪?通过几天的采访,我们找到答案。

他用心。口袋里总揣着一张卡片,时不时掏出来看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当事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一有空,黄志雄总会拿出电话,问问当事人的近况,聊聊案子的进展。被执行人近期又在哪里出现?又有什么新的财产线索?从电话中,黄志雄敏锐地捕捉着与案件有关的信息,许多棘手案件出现转机并迎刃而解。

他用智。‚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他制胜的法宝。黄志雄常常告诫自己:‚干执行,不能光与‘躲猫猫’的老赖们拼体力,用生硬的面孔、恫吓的语气吓唬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执行的最高境界。‛为此,在与被执行人周旋时,他总是下足功夫,做足功课:从外围了解被执行人的脾气秉性、家庭情况等;如果被执行人是企业,他就上网查清该公司的所有分支机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如果被执行人在外地,他会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当地的执行氛围,参考当地法院执行同类案件的做法。在与被执行人正面交锋时,便显得心里有底,游刃有余。

他用情。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黄志雄坦言,至今脑海里还时常出现父辈劳作的身影。儿时生活的艰辛,不仅锻造他过人的耐力与毅力,也让他对草根阶层的冷暖清苦有了更深厚的感知。他说,父母的辛劳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当了法官,不能忘本。‛于是,每当面对弱势群体时,他总是投注更多关切的目光,倾注更多的精力。从年逾七旬、身患糖尿病的老大妈,到因车祸致残、生活无着的上访人,再到讨薪无门、群情激愤的农民工,他想尽办法,费力周折,竭力为其维权,用自己的辛勤为游离于社会底层的人,点燃一盏希望之灯。

采访毕后,掩卷而思,感动从内心涌起。只要上心、尽力、入情,世间许多难事便不再难以逾越。黄志雄,这个来自基层一线的法官,用自己的坚持与坚守,教会了我们许多,关于做事,也及做人。

黄彩初

黄彩初,江西省萍乡市人,1987年调至上饶县人民法院五府山人民法庭任副科级审判员,现为该院返聘法官。他扎根五府山23年,义无反顾坚守在最艰苦的边远山区,默默奉献,所办800余个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且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缠诉,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因其优异表现,先后多次被县、镇党委等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普法先进个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光荣称号。(黄彩初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8月9日第五版)

终点? 起点!

占飞鹏 黄 安

再次见到黄彩初的时候,是冬至的前一天。这时的五府山,山干了,水瘦了,田里的稻草干枯了,山上的竹林青黄了——天寒地冻,到处是一派隆冬的气象。

寒风挡不住黄彩初巡山的脚步。巡山途中,黄彩初说起了当‚采风人物‛的事:

2011年8月9日,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因为这一天我上报了,上的是我们法院系统最高层次的报纸。你别笑话我,别以为只有国家有大事、好事,咱小人物他也有一生最精彩的时候。

只是,在这个时候,得这么大的荣耀,却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前年退休,开欢送会的时候,我就想,这一辈子,职业生涯也就这么盖棺定论了。可没想到,花都谢了,还能灿烂一回,灿烂得让人至今还怀疑这是不是真的。拿着这张报纸,这些天来,晚上老睡不着,又高兴,又不安。你说,作为一名山区法官,做了那么一点芝麻谷子的事,却给了那么大的肯定,想想,能承受得了吗?

上报后,有同事见着我,拿文章里的话调侃,什么‚姜还是老的辣,而且是老山姜辣‛之类的,讲得我满脸通红。又有同事说,黄彩初,你脸红什么?我嘴里学着杨子荣答土匪的话说,我这是‚精神焕发‛,但心里却臊得慌:全国二十来万法官,比我做得好的何止千万,凭什么我有这份荣幸?

我把报纸拿给我八十多岁的老父亲看。父亲是个老党员、老书记,在大山里工作大半辈子,他一生教育我要认真做事,实诚做人,现在,我做到了,这张报纸算是一份答卷、一个交代。老父亲看了,虽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哦,上报了。再也没有多说什么,但我从他的眼光里,我读懂了:老人家对我交的这份答卷超满意。

我也把报纸给家里老太婆看,意思是‚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也算是对她一辈子与我共同担当的回报,然而她看了并不买账,说:报纸能顶得了房子?她的意思是我一生辛劳却没有给她臵一栋像样的房子——浪得虚名啊。话虽这么说,但我看得出来,她眼里生出了许多温柔。大概今后‚一边数落着,一边支持着‛的模式会长期存在。我也曾经拿着报纸去找镇党委李祖峰副书记,我‚责问‛他:你说我做的好事就像‚五府山上的青青翠竹,看得见,数不清‛,其实,我哪有那么好。李书记反驳说:我讲的是实话,五府山的老百姓都这么认为的,哪句讲错了?再说我这是比喻,你教过书,你懂的。

我是懂的,但我更懂的是怎么让这满山翠竹怎么根连根、片挨片地发展壮大,怎样让老竹尽职,新竹发芽。虽然,我已年过六旬,但我的身体还硬朗,坚持巡山(注:巡回审判)三五年应该还没问题,我还得为山里的老百姓处理那些‚芝麻谷子‛的事。直到哪天我巡不动了,来了新的年轻人接手,到那时,我再给他们做书记员,协助他们巡山……

讲到这里的时候,黄彩初很灿烂地笑了,笑容就像冬日里透过竹林的一缕阳光,暖暖的,亮亮的。

李完武

李完武,湖南省平江县人民法院安定人民法庭审判员。他扎根山区法庭24年,先后欢送了7位庭长、16名同事,自己却始终在副庭长职位上驻守。他24年如一日,办案3000多件,创造了‚无一错案、无一上诉、无一缠诉‛的非凡业绩,被群众亲切地誉为‚农民法官‛、‚泥腿法官‛。他多次被县、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湖南高院评为‚全省优秀法官‛、‚全省法院办案标兵‛,2011年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2011年6月27日,被中央政法委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作为湖南法院系统唯一一名代表得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李完武事迹详见本报《采风周刊》2011年11月22日第五版)

淡定中的执著

本报记者 曾鼎新 本报通讯员 禹爱民

李完武很平凡,平凡得就像他下地劳作时亲手拔掉的一株稗草。

在当地群众眼里,‚老李‛又极不平凡,他犹如闪着光芒的稻穗,总给人一种灼痛般的感动。

湖南高院院长康为民在读完有关他的事迹报道后,难抑激动之情,欣然在本报上题词:很感人的事迹,很优秀的法官,很平凡的工作,很高尚的精神!

‚平凡中的不平凡‛,是记者对他的简单定义。在这个定义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他执著而淡定的心灵质量;是在历经艰辛的审判生涯中,始终秉承的那种淡定、平和心态,是在消弭纠纷、化解心结的无数努力中,用汗水、智慧与激情写下的执著篇章。

对生活,他淡然。吃的是自己种的五谷杂粮,住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砖木结构旧房,穿的是洗得褪了色的法官服,抽的是两三元一包的低档烟。尽管家里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但他却从没收过当事人红包礼金;尽管儿子聋哑,女儿没有工作,父亲和妻子体弱多病,但他从没向组织伸过手,开过口。

对名利,他淡泊。在法庭工作24年,他送走了6位庭长,送走了16名同事,几位当年自己手下的书记员都担任了院领导,他却如法庭前的那株青松,驻留原地,无怨无悔。两年前,他连仅有的‚副庭长‛头衔也主动让给了新同志,自己的工作量与工作热情却有增无减,每年办案数最多、节假日驻守法庭时间最长的依然是他。

对工作,他执著。为方便群众诉讼,他宁愿冒着风雪走几十里山路上门就地开庭;为使案件能顺利执结,他不辞辛劳坐火车到千里之外扣划‚老赖‛钱款;为回报老百姓的信任支持,他几十年如一日及时为大家办好临时托付的大小事情。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热爱,源于他对当地百姓手足兄弟般的深情。‚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脚必须插在这片红土地上!‛他说他最崇拜的是与平江县有历史渊源的两个人,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杜甫。前者愤然投身发源于平江境内的汩罗江,后者就葬在安定法庭附近不远的山冈上。因为,他们都是最底层老百姓的‚诗歌代言人‛。

在李完武的人生字典里,淡然是他的胸襟,淡定是他的本色,执著是他的风骨。他人生中有的只是粗茶淡饭,深居简出;有的只是坦然自若,波澜不惊;有的只是一如既往,踏实前行。

回顾2011年度人民法院亮点人物 篇2

沐浴着十七大精神的县实验小学,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强师兴校、创建特色的奋斗目标,在传承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特色,积极推行特色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强校方略。坚持把教育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主线,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动力,全方位地打造育人平台。

走过的一学期,是忙碌而又充实的,是紧张而又有序的。回顾上学期的工作,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佳绩频传,成效卓著,呈现了务实创新谋发展,团结拼搏攀新高的喜人局面。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七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思想,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校不仅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还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层次 我们学校自96年搬迁至今,已十年有余,学生课桌凳虽几次零星更换,乃为九牛一毛、杯水车薪,绝大多数课桌凳已严重受损,可谓是伤痕累累、百孔千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几次家长问卷调查中,不断有家长向学校建议要全面更新学生课桌凳,并主动提出捐资助学,旨在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在部分家长的极力支持下,面对日益破烂不堪的课桌凳,学校本着每年为学生做一件实事,每年为教学做一件大事的办学方略,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在政教处、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王杰文、聂结华两位家长的带动下,以学校出资、家上捐资相结合的形式决定全面更新学生课桌凳。截至XX年11月中旬,共收到家长捐款15.65万余元,其中王杰文先生捐款4万元,聂结华先生捐款1万元,学校筹措资金3万多元,总投资19万余元,更新学生课桌凳1600余套,使得25个教室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学生创造了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

2、巩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过去的一年是安庆市师德建设巩固年,为了巩固、深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政教处本着用先进的思想来教育人,以优秀的事迹来鼓舞人的工作思路,分别组织教师学习了《xx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全国教书育人先进事迹,以那些扎根山区、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先进教育工作者为榜样,通过聚焦热点、查摆问题、交流心得等形式,陶冶了教师的情操,净化了教师的心灵,浮躁不安的心理革除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树起来了,终身从教的理想立起来了。同时,政教处、教学教研处还重视用优秀的文化来塑造人,以“红烛读书工程”为抓手,以“书友社”和“孔子沙龙”为载体,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四个一”读书活动,(每学年读一本传统文化经典,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专业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引领教师分别选读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文集》和《老子》等教育理论著作和传统文化经典,用理论思维扩展视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内功,造就教师思想的深刻。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自身,也照亮了学生。

3、规范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长 行为习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政教处组织开展了学《规范》、讲文明、讲诚信、讲公德、讲纪律“一学四讲”活动。针对转入新生的各种情况,政教处及时召开转入新生会议,进行入轨入格教育,规范新生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一日常规》、新老学生结对子、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得转入新生尽快地融入实小这个大集体中。少先总队还开展了礼仪教育和公德教育活动,倡导少先队员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并把正确佩戴红领巾、规范敬礼等校园生活细节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少先总队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规范了,文明用语已成为少先队员的语言习惯,学生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养成了。

4、抓好常规工作,健全各项机制 常规工作贵在坚持,为此,政教处“咬定青山不放松”地构建了完备的德育工作体系。确定开学第一周为“安全文明考评周”,对校园秩序、整队离校、安全文明、卫生情况等进行全面考评,其中86%的班级为优秀等次;在期初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要求各班针对班级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和班级公约,健全班级组织,实行班干民主评选、轮换制;坚持巡查“一日三扫”,每天对各班的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进行巡查,定期考评,其中92%的班级为优秀,卫生清扫及时的有103、104、201、202、302、304、401、404、502、503、601、602、604班,由于措施得力,使得教室和校园环境长期保洁,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少先总队在提前一周安排值周生的情况下,还加强了对值周生的岗位培训,重点放在值周队员的基本礼仪和岗位职责上,做到放手不放任,自主不自流,这样进一步增强了少先队员的小主人角色意识。另外,“文明督察小队”中那些小交警、小警察、小卫士、小观察员犹如点点星光洒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创建平安、和谐、文明的校园增光添彩。

5、拓展德育阵地,培养学生素质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做到“四个做起”、“四个尊重”,旨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政教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月”为契机,组织学生观看了纪实教育影片《南京大屠杀——深入心灵的震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法制六进”为推进器,聘请法制副校长陈结龙来校做了“违法犯罪法律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自我防范能力;以“交通安全在我心中”为主题,邀请校外辅导员胡庆军来校做交通安全专题讲座,提高了班级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利用期初、期中、期末三个时间段,开展“以爱育爱,走近心灵”的家访活动,密切了家校联系,那一份份家访记录、家访日记、学生成长记录卡,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奥运在我心中——我与福娃同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等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学生对奥运有了更深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少先总队还组织开展了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争当节约型小主人”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少先队员们举行了签名承诺仪式,寻找了身边的节约小典型,新颖了节约金点子创意,组织了主题中队会,评出了“节约之星”。队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明辨了是非,增强了节约意识,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坚持理论引领,科研先行的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尽管县城搬迁给我们的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新一代实小人始终把教育科研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不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科研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在教研活动中展示教师的风采。

1、学习前沿理论,强化专业内功 结合安徽省暑期教师业务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上学期开学前,教研处组织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其内容包括教育理论、课改精神、课程理念以及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等,采取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分宣传动员、校本培训和考核验收三个培训阶段。语文组组织观看了当代教育专家、活跃于小学语文界的贺诚、靳家严老师的教学录像,聆听了两位专家的专题报告,李志宏同志还传达了安庆市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会议精神,做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培训,转达了有关专家关于“小学作文个性化点评”的报告。苏本发同志在数学组做了《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报告,姜敬林同志对人教版第七册教材做了培训。综合组教师在观看名师教学录像的基础上,黄英同志还传达了安庆市小学英语新教材培训内容。科学学科作为一门新型课程,许多教师对其还很陌生,不甚了解,为此,陈结龙同志做了《新课程教学策略》的专题培训。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虽然很短暂,但对老师们来说是紧张而又充实的。通过观摩、学习、座谈、演讲答辩和模拟教学等形式,丰富了业务培训的内容,老师们端正了思想,更新了理念,转变了观念,活跃了思维,为深层次地进行教学教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新swot分析法下一篇:大班幼儿个案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