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轻松学数学

2024-11-03

浅谈如何轻松学数学(通用8篇)

浅谈如何轻松学数学 篇1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数学课堂氛围

新民镇中心小学

赵志龙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 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 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 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 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 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 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 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 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 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 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 宽松和谐激趣法

数学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 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 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 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 数学学习,焕发出数学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 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 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 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 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 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数学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 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 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 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 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 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 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 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 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 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 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参与教学。数学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数学的魅力 在于此,数学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 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 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 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 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 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 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 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 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 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 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 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数学 课堂的无限活力。

2. 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 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 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 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 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 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 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 轻一点头,微微一笑?6?8?6?8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 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 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 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 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 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 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 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 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 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 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 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 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 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 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 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 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 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 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 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 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 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 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 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 力迸发。又如《两A,JL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 文意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 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 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 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 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 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数学课堂呈现无穷的活 力与魅力。

4.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 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 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数学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 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 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 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 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 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 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 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 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 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 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 师”。的确,一次考试,数学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 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头天考,第 二天白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行时,笔者还 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 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 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 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5. 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 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 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 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 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 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 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数学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 重要的还得用数学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 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 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 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 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 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 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数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 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 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数学教师出 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 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 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 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 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 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 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焕 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 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 以往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 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 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 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yu/38322.htm

浅谈如何轻松学数学 篇2

一、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加对这门课的自信心, 不畏惧它, 就会很容易接受它。例如, 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 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 “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 全题皆错等等, 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 在全班进行讲解, 最后教师总结, 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操作是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好多数学概念、性质、解题技能等知识都是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等活动而获取的。因此, 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 正确的引导学生观察、操作, 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 就必须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实践操作,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能积极地正确地探究、领会新知识的规律。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 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 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 让学生制做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 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的结论, 比看老师演示后得出的结论体会更深, 记得更牢固。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 也为学习数学培养了兴趣。

三、引导学生比较鉴别

数学中的比较方法很多, 有条件比较、问题比较、概念比较、并列比较、解题思路比较、数量大小比较等等。比较的目的就是提高鉴别能力。对数学而言, 就是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相似地方和差异地方,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很相似, 如果把它们并列比较、区分, 再结合图形进行比较, 它们的内涵就十分清楚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通过比较, 它们的区别就是“两”和“一”字的不同。

通过比较、鉴别、就能准确地领会类似的概念、定理的真正含义, 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从而为轻松学数学找出更有效的办法。

四、学生要多想多做

多想是根本, 多做是基础, 多做是为了熟能生巧, 是为了真正应用, 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而多想则是充分发挥联想, 是学好数学的根本条件。学数学要知道举一反三, 当老师讲到某一点或某一类型的问题时, 你的思路就应拓展开来, 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一点或这一类型的问题, 而应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想想如果你碰到这种题目你会怎么做?假如以后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你又会怎么样?其实数学是个活学问也是个死学问,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题目都是所学过的公式和方法稍微转变一下过来的。如果你能很好地把数学的题目合成几种类型, 而每个类型你都有一种最好的解题方法, 这对于学好数学是没问题的。

好多同学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上课听懂了, 下课后就做不来了。现在懂了, 以后又不会做了, 数学必须要动手做, 必须要用脑做, 懂了不一定会做。对于数学的题目, 要学会分析, 不要忽视每一个已知条件, 发现一个已知条件要联想到相关的公式, 而如何能充分灵活地运用公式, 这就是多做才能产生的效果。

浅谈小学生如何轻松学习数学 篇3

轻松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为活泼、最现实的成份。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导入,巧问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激发学生轻松学习的欲望,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巧设悬念导入:让学生出题考老师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20个7相加呢?看到老师回答得又迅速又正确,学生非常惊讶。教师因势利导:“像这样的加法只要用乘法计算就非常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做学生悬念顿生,兴味盎然随即产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学贵有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学习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若老师巧妙地设问,可以以问促学,以学促思,从而在质疑,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除小数是小数 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观察例题后围绕下述问题展开师生对话讨论:(1)除数是小数怎么办?(2)除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怎么办?(3)除数和被除数变成整数后怎么办?在对话的基础上,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还有各抒己见的对话,教学气氛必然是生动,充满情趣的。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

三、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是“静止”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的外部活动,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如教学“环形面积”时,先让学生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在圆内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小圆,剪去,同时启发学生:“看谁能剪出多种不同的形状?操作过程中学生画得仔细剪得认真,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联想、观察、比较、分析几种不同的画法,使学生深化了对环形的认识。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再动脑比较、析,抽象概括,由“动”生“趣”,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氛围浓厚。同时,探求的成功又让学生滋生出更浓的兴趣,形成了学习 过程的良性循环。

四、手段采用要注重生活化

说到教学的手段,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的确,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为老师和同学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成“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的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效果都很一般,可见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从生活化入手,开拓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变教学手段使用观念为“需用方用”而不是“为用而用”。

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形势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的手段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新理念的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五、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自然会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发展下去,相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因此,教师就需要有一颗博爱和宽大的心,去体贴和关心他们的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无精打采、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这种强烈的自卑感,教师要多和他们聊天与帮助,这样他们就喜欢老师。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努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并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学习。“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教师形象的树立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态度。“爱屋及乌”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学生爱你就会爱上你所教的这门课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上这门课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六、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4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2.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6?8?6?8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两A,JL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意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头天考,第二天白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行时,笔者还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5.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初中如何学数学 篇5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的同学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史地,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规定(a≠0)等等。因此,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

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枣-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对应a,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即。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我去佛山一中开家长会时,一中校长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学七年级数学 篇6

(1)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合不同的两个数.有的老师讲解不够细致的话,会导致学生认为-2和3就是一对相反数.就是说,学生会认识一正数和一负数就是一对相反数.作为老师,应该详细的给学生强调“数字相同,只有数字前面的符号相反”.在正确解释下,让学生带着例题,理解性的去熟记概念、公式.

(2)要求学生把概念、公式与实际题目联系起来. 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样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题目联系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记得概念,却不知道应用.例如,某某同学他知道正数的绝对值是正数,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却不知道-2的绝对值是2,或者不知道2的绝对值还是2本身.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引导学生一边学习例题,一边理解记忆绝对值的概念,那么我相信大部分同学是能够正确掌握这个概念的.

(3)要求学生及时的记忆所学的概念、公式.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概念、公式烂熟于心,又怎么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因此要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这样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都能够应用自如. 例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就要求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和有理数的乘方法则都烂熟于心.否则,将不能够正确运算出结果.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3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何激发初一新生上好第一节课呢?我针对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上第一节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们在小学学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上初中后你们将学乘方、开方等新的运算;在小学学了简易方程,在初中还要学一元二次方程、无理方程、分式方程等。小学里的很多疑难问题到了我们初中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如3-5,在小学里不够减,但等我们学了第二章后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初中我们还要在小学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图形,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你能站在地面上测量大楼的高度;你如果是老板,你就能算出怎样赚钱最多;铺设管道怎样最省料等。通过谈话的方式,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问学生们:有没有信心学好数学?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在第一章第一节课上就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激起了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学好这门学科。

2.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初一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开展寻找数学的比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

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对数学有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和实际结合,诱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有一道储蓄题,我抓住本节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动学生通过去银行进行实际考察、询问家长等不同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不但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积极性,而且对本金、利息、本息、期数、利率、利息税等专业术语以及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息和=本金+利息等计算公式,理解透彻、运用得当。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学生交流、合作、深入思考的场所。

浅谈如何轻松学数学 篇7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数学情景导入新课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 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问题情境导入法。

新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而且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如在教“怎样搭配”时, 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出马戏团的小丑这个孩子们都喜欢的形象, 由他的演出服装引出搭配问题, 这个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难易适中, 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实际问题生活化了, 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2. 亲手实践导入法。

小学数学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数学”, 而不是成人的数学。因此, 我们的数学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现实意义, 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了解周围世界,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需要, 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在上“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 我创设了“同桌分蛋糕”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一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吃完蛋糕后, 紧接着就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你吃到的这半块蛋糕吗?学生用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 这就与已有知识产生了冲突, 我就抓住这一时机引出一种新的数———分数, 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使教学水到渠成。

3. 视频导入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焦点、认知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入手, 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探究欲望。

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课的导入中, 我采用了视频欣赏, 让学生通过观看《千手观音》的舞蹈, 来感受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会有不同的画面, 从而导入在侧面、上面和前面如何观察由五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自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在《比的意义》一课的导入中, 我也通过让学生欣赏“姚明的灌篮视频”, 使学生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和刺激, 又引起了我与姚明比身高的欲望, 加上把学生的照片与姚明照片放一起的组合, 自然地过渡到“比的意义”的探究中。

4. 质疑导入法。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表明, 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 他们在遇到矛盾时, 对问题产生悬念, 大脑便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 他们会积极思考, 千方百计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 “质疑”是很有效的导入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 一开始教师就可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 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 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 促使学生进入深思, 教师顺势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理解, 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例如:在教“年、月、日”时, 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 过了12个生日, 可小华也是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让学生略加讨论)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疑问产生了好奇, 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5. 故事导入法。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导入新课中, 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 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的中去, 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点的神奇变化, 我用评书的形式讲述了孙悟空智取芭蕉扇的过程, 在故事中着重强调金箍棒能变大能变小的神奇特点, 同时引入本节的内容 (小数点) 。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实一节课导入的方式很多, 选用何种数学情景导入新课, 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适宜的一种,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 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 都要把握时间, 控制住课堂节奏, 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不能喧宾夺主。

二、创设多变化的数学情景进行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 情感与认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无情感的认知, 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 二者相互协调, 相互作用。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教材提供的问题中情境所包含的信息比较丰富, 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 在同一个情境中, 从不同角度提出多个问题。为此, 教师要细致钻研教材, 充分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 创建多变化的情境, 多变化的思维, 寻求变异。

1. 新课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接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例如:“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 为了调动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渴望, 我创设了“元旦布置教室”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 并提出我想把黑板的四周围上彩带, 但不知道该买多少, 希望学生帮忙解决。学生听后纷纷献策, 我顺势引入到了长方形周长的探究中。这一情景的创设把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充分唤起,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活动中。

再如, 在教“认识元、角、分”一课时, 可为学生创设去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主动地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元、角、分的用途, 认识元、角、分和应用元、角、分。

2. 新课中适时地创设游戏化的数学情景, 让课堂成为快乐驿站。

爱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新奇有趣的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最佳环境,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游戏中, 是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例如, 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模块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 我经常采用“警察办案”的游戏, 要求学生读完题后, 找到要办的案件是什么? (也就是问题)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侦破此案的线索, 最后要求阐述自己破案的经过, 能破一个案件的被授予二级警司, 连续侦破两件的为一级警司, 三件以上的为督察。在游戏的吸引下, 学生分析问题就会特别细心, 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知识的建构自然水到渠成。

游戏的创设有时也是我们解决难题的良方。在“比的意义”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整理明确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并通过比较得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比赛中出现几比零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对比的后项不为零有个更完整的认识, 我和学生玩起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我与一名学生比赛, 其他同学当裁判, 并记录比分。最后裁判宣读各次的比赛成绩, 当出现几比零时, 我会提出异议, 为什么比的后项出现了零呢?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 这时它只是一种记分方法, 从而使这一知识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创设开放式的数学情景,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 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而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也往往来源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手操作、参与实践, 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 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开辟实践创新的天地, 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中, 我通过分蛋糕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 接着通过把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四份来认识四分之一, 再通过折彩带认识三分之一, 练习中安排按分数涂颜色等实践活动来巩固对分数的理解。这样, 学生就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体会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而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再如, 在“观察物体”一课中, 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课堂上我通过搭积木活动,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 画一画;再摆一摆, 想一想, 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创设可延性的数学情境, 增强知识的运用

当一节课结束时, 大部分学生一般能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也会高高兴兴地走出教室。不可否认课堂教学确实解决了问题, 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这并不是理想的教学。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 应设法在学生心里留点余味, 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材料,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 让学生不管是课前课后, 都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比的意义”的结尾拓展中认识了黄金比后, 学生兴趣盎然, 我顺机创设了让学生课后回家测量自己的身高, 并求出肚脐到头顶的高和肚脐到脚跟的高度的比, 看看自己的身材是不是黄金比。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是兴奋不已, 这样一来既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长方形的周长”一课的延伸题中, 我设计了课后制作贺卡的活动, 并让学生把贺卡的四周用精美的彩带进行装饰, 前提必须保证不浪费装饰材料, 一定正好。第二天, 学生把贺卡都带到了学校, 制作得极为精致, 作品充分体现了课后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的意识。

总而言之, 要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 首先要把握教材的意图和本质, 然后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景, 应该创设怎样的情景, 对情景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如何进行加工。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为依据;要充分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 把握好引导学生“想”的方向, 提高学生“想”的质量。这样才能使情景体现其价值———即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 增进师生情感的融洽性, 启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浅谈如何轻松学数学 篇8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纵观现在的数学课堂,我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凭借一本教科书夸夸其谈满堂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内容空洞乏味,课堂气氛呆板单调,学生听了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感兴趣,教学效果又从何而来呢?

2.大搞题海战术。有的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要分数,完全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布置大量的作业,而这些作业的类型往往是重复的,机械的。学生苦不堪言,结果却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3.不遵循教学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无视课堂节奏,无故延长教学时间,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继续教学,此时的学生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又哪来的兴趣呢?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想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升与毫升”这节课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啤酒比赛”。老虎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两杯就开始摇摇晃晃,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地嚷:”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酒仙。狮子和老虎谁都不认输,打起来了。你认为谁说的对呢?(师生讨论)本课从小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也为升与毫升概念的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二、探索新知,激发兴趣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 “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去计算200×3/4这一题。经过一番思索,学生交流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200×3/4=200×0.75=150;②200×3/4=3/4×200=150;③200×3/4=200/4×3=(200×3)/4。我让他们分别说出计算根据,第一二种很明显,第三种的同学是这样说的:200×3/4就是求200的3/4是多少,也就是把200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200/4,3份就是200/4×3,就转化为分数乘整数了。他们都说得有理有据,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积极动脑,能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然后再通过比较,选取最优解,概括出整数乘分数的一般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低年级练习课上,练习的形式有摘苹果、放风筝、拔萝卜、送信、过桥、配钥匙等。比如在练习课上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青蛙要过河,它要跳过河面上的荷叶,而每片荷叶上都有一道数学题,让学生帮助小青蛙过河。这其实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学生为了让小青蛙尽快过河,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这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四、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课堂小结,不仅要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对其进行适度拓展,让学生对下面的学习内容有所期待,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数学时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上一篇:苏荣余毒个人对照检查下一篇:妇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