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感悟作文

2024-10-17

劳动感悟作文(共11篇)

劳动感悟作文 篇1

或许五一长假你过得很快乐,或许你有这一点点遗憾,或许你……怎么形容我的假期生活呢?用一个字来形容,惨!是的,我的假期就是这么惨!

走在街上,发现很多店铺都关了门,街上有好多人。往日,人们的脸上都存在着一种急匆匆的样子,而现在,他们的脸上都荡漾着开心、轻松的表情,让我看了也浑身轻松起来,顿时开心起来。

他们让我想起了:当你走进饭店、走进商店、走进繁华的商业区,你可知道服务人员的辛苦,站了一天的他们总是那样挺立。当你走进学校,你可看见知识的闪光,你可听到书与人的交流,你可看见老师的汗水,知识使劳动变得更加伟大无比。当你一切融入了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劳动所给予的。劳动,是每个人都要的。作文

劳动,让万丈高楼拔地起;劳动,筑起万里长城的不朽神奇;劳动,搭起了今天高速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劳动,把荒原的瘠地变成了顷顷良田;劳动,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变得更加锦绣如画……只要劳动,就可以使生活更美好。

财富,是劳动所创造的。如果没有劳动,财富是不会轻易现身的。而且现身的“馅饼”要么是“陷阱”,要么就是咽不下去。

劳动感悟作文 篇2

目前,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指导, 间接传递对生活的经验、对事物的体验, 造成写作中的人云亦云。比如, 描写高兴就只会写“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高兴极了”、“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可见, 学生缺乏对生活、对事物的主体感悟。古人讲诗言志, 文寓情。有感而发、抒写真情的文章才会令人产生共鸣, 也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因此, 这种主体情感的积累与体验, 对于学生在习作中产生顿悟, 写出富有个性的内容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心理学认为, 感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感知, 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一种顿悟的过程。顿悟后往往伴随着灵感的产生, 这对习作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和体现个性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做也遵循了参与性、实践性和自我性等教学原则。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知道写作方法外, 注重学生主体感性的挖掘与培养, 可以改造习作内容的枯燥乏味和单一性, 体现主体性, 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何能让学生实现作文上的感悟, 是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感知丰富的生活, 增加体验

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 他们几乎能学一些东西。对于一个初学习作的人来说, 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 都必须学习感知自己生活的空间, 感受周围的一切事物, 从中增加自己对一切物质世界的主观情感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现实的再现, 但又高于生活本身。这是最普遍的艺术原理, 当然也适用于写作文。正因为写作个体的千差万别, 对于生活的认识、所获得的感受不同, 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风格。因此, 只有当学生会感知一切事物, 发自内心地有所感受, 才会成为个体的体验, 换言之, 才会有主体意义上的习作内容产生。叶圣陶先生指出,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 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与人的交往中, 从所看到的一草一木入手, 是获得体验的最佳途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趣。彼德·莱克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最为有效。”说明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有意注意, 减轻对写作的为难心理。其次要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如卡洛琳·胡伯所说, “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作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出发, 如有情节、有意义的动画片, 学校年级组织的活动、班会讨论的问题等, 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 低年级可开展“我是一名清洁员”、“我能给”、“我是个勇敢的人”等主题活动;中高年级可开展“今天我当家”、“我在秋天里的收获”、“我能行”等一系列从学生主体出发的活动。最后还要多给学生讲述自我体验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之时, 大家总要围坐在一起, 从老师到学生把自己对活动的建议、看法、疑问和感受说给大家, 一句两句不限, 说一段两段话的鼓励, 能围绕一个内容说具体的大力表扬, 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身边的事更加关注的习惯。说是写的基础, 有了自己的观点, 也能说得明白清楚, 再动起笔来, 学生绝不会“横眉冷对作文纸, 俯首甘为啃笔头”了。

二、掌握指导的时机, 给出方法

写作文最讲究指导的时机, 指导得体适时, 方法得当, 将成为学生作文的重要阶梯。

其一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指导相结合。在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习作的指导与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运用大量的声像材料, 可以帮助教师在指导时把抽象的方法具体化, 把单词的内容丰富化, 如写作《校园的春天》, 先用摄像机把美丽的校园拍下来, 配上优美的音乐。当课上指导回想校园景色, 学生补充不全或作为总体感知时, 就可以把录像片放给大家看, 既增加了感性认识, 又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观察的角度与顺序, 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习作的方法。

其二是利用引导学生提问、发言和讨论的时机进行指导。学习上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 因此, 在学生为内容如何写下来疑惑时, 不要给出结论, 可先让大家发问、讨论。在学生经过尝试仍找不到满意的解决途径时, 教师就要很明确地为学生指出一个解决的方法, 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经过启发后的学生, 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所思所想, 对材料的处理会有全新的突破。

其三是在活动、事情发生时, 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有些时候, 指导学生感知、体验心境放在作文课上时, 最佳时机已经过去, 而在活动中、事情发生时学生的体会是最明确、最直接、也是最深的, 此时给学生以简单的画龙点睛式的指导, 会有更直接、更有效的反馈。一次, 在指导学生片段练习时, 外面正好赶上雷阵雨, 乌云滚滚, 狂风大作, 还有临近下雨时的雷电交加, 大雨倾盆时的壮观景象, 让许多学生不禁望向窗外, 若有所思。我马上让大家放下要写的练习, 都趴在窗台前观看下雨的情景, 孩子们听着、看着、小声议论着, 表情极为丰富。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以指导, 观察外面的雨晴特点和其他人的表情, 你说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哪些你最有体会, 最有感受。写一个小片段, 学生很快就写出了, 而且感受颇深。如“大雨带走了闷热, 留给人们一个清凉的夏夜”、“调皮的弟弟大声地哭着”、“给大地洗了一个痛快的凉水澡”、“柳树姑娘一头秀发被吹得乱蓬蓬的”……教师的合理指导是学生学会写作文的关键环节。但是, 要想写出满意的作文, 不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一味地由教师给予经验, 是不能写出学生自己真实的体会的, 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本身的习作能力, 为了以后的不指导。

三、寻找最佳的角度, 求新求异

学生有了习作材料, 有了写作的方法还是不够的, 在构思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第一个夸姑娘是花的人是天才, 第二个夸姑娘是花的人是庸才, 第三个夸姑娘是花的人是蠢才。正因如此, 学生学习写作文一定不能人云亦云,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写作角度。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 角度、选材比较新颖的习作基本就成型了。一位学生写道:“说起马桶大家一定会笑, 不过, 你别笑, 因为在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不要小瞧马桶, 它称得上是一位‘环保员工’, 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个员工, 它每天都把喉咙撑得大大的, 接受着人们新陈代谢后所排下的垃圾, 而你用完, 只需按一下按钮, 它就会把脏东西吃得一干二净, 让你的家总能保持气味芳香, 干净舒适。马桶真是人类的好帮手啊!”又如:“垃圾箱的全身是用生铁铸成的, 它穿着一件黄绿相间的大袍子, 头是四方的, 戴着一顶大檐帽, 头的四周张着四张方方正正的大嘴, 一看就知道是个贪吃的家伙。下面是一个见棱见角的大肚子, 一条短粗的腿, 一只扁大的脚, 站在那里等着人们从四面八方把‘美味’扔给它。”虽然学生所选的材料来自于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件, 但他们能从崭新的角度去思考, 就具备了新颖的、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了这些仍然是不够的, 真正令人感动的是能产生情感共鸣, 读来“有味儿”的, 也就是要有学生主体对事物的真情感悟。

四、整理有价值素材, 感悟真理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所谓有所感悟是一种内部语言。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可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当学生有了较充实的生活原材料, 有了较合理的写作方法, 也有了较新颖的审视材料的角度, 应该说已经具备了转化的条件, 能写出通顺、明白的作文了。但要想使文章生动、富有感性, 能够体现自我, 就要从中去感悟情理了。说真话、写实事、抒发真情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习作的明确要求。记录真实事件、有感而发的文章, 才具有说服力。遵照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论, 积累了一定的材料后, 就要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在这一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最普通的事物中, 引发深入思考, 如这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我为什么要把它作为写作的对象等。经过思维的加工, 产生自我的情感体验, 产生感悟, 达到“我手写我口, 我笔抒我情”的目的。在这样的逐步训练中, 学生的习作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感受, 是成人所体会不到的。这样的训练,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 写作角度新颖了, 习作内容更能具体体现某个人的思想了。如一位学生写道:“我仔细端详着, 他留着齐刷刷的板寸头, 虽年纪轻轻, 可头发却像八九十岁的老爷爷, 雪白雪白的。头下方长着一个又长又细的脖子, 那瘦长的身体让人看上去就像操劳过度。”又如:“别看牙刷长得不怎么好看, 用处可不小呢。每当医生说我的牙很健康时, 我都会想起小牙刷。因为是它把牙齿里的牙菌和蛀虫一扫而光。小牙刷虽然年纪小, 却有一种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 它默默地伴随人们每一天, 带给人们健康、洁白的牙齿。”再如:“豁牙妹妹今年五岁了, 很讨人喜欢, 她长得不高, 留着黝黑的齐耳短发, 小圆脸白白胖胖, 浓浓的眉毛弯弯的, 像两片柳叶, 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常笑得眯成一条缝, 雪白的牙齿当中缺了三颗门牙, 一笑起来就像天窗一样显示给大家。因为这, 我给她起了个名字——豁牙妹妹。”

作文教学感悟谈 篇3

关键词:注重平时积累;写具体写生动;反复修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初中课本上有这样两篇文章:魏巍的《我的老师》和王连明的《师恩难忘》,我在教完这两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难忘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难忘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或事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不出色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与电脑有关的词语:妈妈批评他,他说我的大脑呈现“死机状态”,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多联想、想象,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

劳动感悟作文800字 篇4

我们一听马上蒙了,大比武难道要挥刀舞剑?后来听老师一讲就明白了,原来是切蔬菜课!

老师请了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一起切芹菜。开始切了大家把他们围成了一团,有人甚至站在了桌上。我也不甘示弱,凑到前面挤进人群一看,只见她把芹菜的根部一刀两断,顺着菜根一条条的切好。时间一到我一看那喂猪的芹菜叶也掺在芹菜干中她也全然不觉。比拼完毕老师宣布男生获胜。唉,如果我上去我肯定是胜券在握,唉,起码我不会像她那样!

下一场是切土豆丝,一位女生硬是被托上去。只见她拿出刨子开剥了,以来鹅蛋大的土豆被削得成了鸽蛋大。俗话说的好女孩子心思细腻可她!也太给女生丢脸了吧!下面那事更糟!只见她把土豆切成一片片之后随便剁了剁,剁成了土豆泥!“好比赛结束”。

后面还有切黄瓜片,切黄瓜丁,大家一听丁字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到底怎么切呢?大家在底下小声议论着!

劳动后的感悟作文 篇5

劳动到底是什么?竟然使得那么多人赞扬它,传承它?有人说:“劳动是清洁工人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清理地上的垃圾。”有人说:“劳动是外卖员跑到城东城西为客人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还有人说:“劳动是医生在深夜跑到医院为急症者治疗。”而在我看来,劳动其实就是为他人、为群众做好事。

劳动是不分男女老少,体面不体面的。现在,疫情肆意蔓延,在集体隔离的时期,医生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他们签下了“生死状”,为人民服务着,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日夜不得休息,自己的健康也不断下降。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坚持与死神斗争。是什么使他们不在惧怕死亡?只是那一句话:“我们是医生,为人民治疗是我们的工作。”没错,就是这句话,这就是他们成为医生后的信仰,多么高尚啊!一句话,一个信仰使他们拯救了不计其数的患者的生命,这才是最高尚的劳动,这才是最高尚的职业。

劳动不一定需要做大事。即使是随手关掉水龙头,或许就能让旱区的人多喝一杯水;即使是少浪费一张纸,或许就能让灾区的小朋友多一本课外书;即使是把碗里的米吃干净,或许就能让贫困的人吃饱一顿饭劳动起来吧,要知道,哪怕是一滴水,也能汇聚成大海。

劳动感悟作文 篇6

他对劳动委员这个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曾说过:“劳动委员”这个“官”并不大,但并不是只要学习好就能胜任这项工作,需要有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精神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胜任。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老师选择了你,就说明老师很相信你,认为你能胜任这项工作,所以才让你当这个“官”,你也就应该好好干,才能不辜负老师对你的信任和期望。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值日生去扫我们班的分担区,可是,四个值日生中有三个人参加了学校的活动小组,只剩下一个值日生了,他非常着急,一个人怎么能打扫完呢?于是他先和值日生去分担区检查,发现分担区太脏了,垃圾箱里都是垃圾,然后就回到班级,拿了垃圾袋子、撮子和扫帚再去打扫。他们先把垃圾箱里的垃圾清扫干净,把垃圾倒到学校规定倒垃圾的地方,然后把树根下面扫得一干二净。直到17点老师下班时看见了他们,他已是满脸灰尘,看不清脸的本色了。像似“小花猫的脸”,还有脏兮兮的小手,老师问他累不累,他微笑地说不累,然后把扫除工具放回班级才开始往家里走。那天晚下,他16点本应该去学奥林匹克数学,可他没去,他说:“奥林匹克数学是可以补上的,但是班级的荣誉没有了,就再也补不上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中午,学校的广播站广播了分担区打扫好的班级,就有我们班,我们高兴的跳了起来,都竖起了大拇指夸他真棒,可他只是微微一笑,他说都是我应该做的。记得一个冬天,学校操场落满了雪,他连中午饭都没吃完就带领着没回家的同学们去扫雪了,从中午12点一直打扫到下午第一节课上课才把分担区全部扫完。

透视阅卷现场感悟高考作文 篇7

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得亲自咬一口, 尝一尝。此言得之。现在借用来也说一句, 要想感悟高考作文的“个中三昧”, 就得真正“品味”阅卷现场的真实状况。笔者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 并一直密切关注全国高考阅卷的现场, 认为有义务将有关高考阅卷的心得奉献给今天准备高考的同学们。

(一)

让我们首先关注阅卷现场的“审题”。高考, 是人才选拔考试, 必须“命题”。我国一直在讲究“文以载道”,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又不可避免地承载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都在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和谐发展的理念, 着眼于人与时代的交融共生, 人与生活的水乳交融, 人与社会的相依互存层面的思考;清楚表达切合时代主旋律, 贴近社会主流意识, 具有进取情怀的主题倾向更为显豁鲜明。“在语文学习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 有了“命题”, 就得“审题”, 即依照考题的指向去写作, 否则, 就失去了同一条“起跑线”, 就无法比较和鉴别。

“几十年的高考作文下来发现, 以前的命题中, 考生要花很多时间在审题上, 即使这样还是会一不留神跑了题, 文笔再好作文都不及格, 实在很可惜。近两年在作文命题上已有意识地将审题难度降低, 不让考生转弯太多。”这是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一席话。指出了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走向:降低审题难度, 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作文本身而非纠结于题目。

从现在的高考阅卷现场情况看, 作文命题水平虽然比较高, 但是作文题目却并不好写;一般来说, 高考作文审题无难度, 但写起来有难度, 写好更有难度。其原因主要有, 有些题目中所含的某些要素, 虽然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但考生比较生疏, 不在关注、了解的热点范围内;有些题目的导语亦实亦虚, 并没有给考生足够的启示;许多考生没有完整理解命题隐含的限制性, 没有理清题目所存在事物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备考中准备的材料不容易使用, 只能依靠自己的综合素质, 发挥真实水平。实际上, 主张逐渐降低审题的难度, 就是为了让考生在有限的时空内专心致志地把文章写好;然而, 难度总得存在, 因为从选拔的角度看, 一定要凸显区分度。所以, 依然应该注重审题, 一字一句地把考题像要知道梨子那样“咬一口, 尝一尝”, 弄清它到底包含了哪些“滋味”。如果审题马虎, 提笔就写;或因时间紧, 未能认真理解;或因心理紧张, 未加省察, 就会导致“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情况。而那些试图淡化审题和忽视审题的做法是完全无视高考作文的基本规律, 在高考作文应考实践中更是误人子弟的一种导向。摆脱这种情形的唯一方式就是要强化审题意识, 逐字逐句慢条斯理地审清题中之言, 不必急于求成;唯求准, 唯求切, 唯求新。因为审题失误, 乃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切题与否, 才决定作文的档次分类, 并直接决定其分数的高低。这就要求在审题时不要局限于一面, 要善于多角度思考, 多方面挖掘。

就拿某省高考作文题目《忧与爱》来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命题, 所谓切题, 就是要看是否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其关系揭示的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内容上能涉及“忧与爱”的关系, 哪怕在情理上略显牵强;或在关系中侧重于某一方、另一方但也有所关联的, 均被视为切题。从这个角度看, 审题难度好像不大;但像这样审题所写成的文章分数, 也很难进入到考生所期望的理想档次;这又似乎证明在审题上决非那么简单。如果考生能再深入思考一点, 就会不难发现这个命题的重要关注点是, “忧与爱”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简单的并列或选择, 不应该仅仅只限于“因爱生忧”、“忧因爱烈”之类的理解, 而应该看到命题中更复杂、更多重、更深刻的关系;比如说“忧患中的爱”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关系, 只要分析合情入理, 就可以拿到一定的高分。

再如, 某省某年的许多考生, 由于在审题时没有能够完整地理解命题中《回到原点》所隐含的必要限制, 即“回到”与“原点”所存在的事物之间本应具有的逻辑联系是因果关系, 而非假设关系。当年就有一定数量的考生, 竟写出假设自己又回到母腹中 (有的干脆写成“妈妈的子宫里”、“母亲的肚子中”) , 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 自己将会如何之类的文章, 令人啼笑皆非, 其分数难有优势也就可想而知了。

又如, 某年某省的高考命题材料涉及对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的主旨把握, 按理说不难理解, 但还是经常见到不少甚至有些是语言功底相当不错的考生, 因为偏题或跑题而被判低于基准分的低分;其中有多数考生“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急于抢时间以快速写作, 思忖不周就匆忙下笔, 结果曲解了歌词的整体寓意, 比如对歌曲中“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关键语句竟视而不见, 而只抓住一些细枝末节而大做文章;有些考生只抓住歌词中“你也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于是就大谈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和谐相处;有些考生抓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今天这方明天那里”等语句, 就大书特书“请父母赶快放手, 我们能自主自强自立”等一厢情愿的宣言式文章;有些考生更是由于对歌词中的“根”与“绿叶”二者之间存在的主体与派生、支撑与依附等主从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 因而在文章中竟将这种“主从关系”人为颠倒;将“自己”理解为“根”, 而将父母理解成“围绕子女默默奉献”的两株“绿叶”。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 导致不少考生的分数都没有及格。

我们再来重点看一下某省高考作文题目《拒绝平庸》, 当年考生的审题疏忽状况, 更可以印证不认真审题而出现大量低分的严重教训。当年在现场触目惊心地看到, 这个省近40万考生面对这个题目, 仿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思维传染病”, 竟然一致作出了这样的理解, “拒绝平庸, 就等同于追求卓越、放弃平凡”;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导引下, 于是名人事例蜂拥而至, 许多为人们广为知晓的伟大人物再一次粉墨登场集体亮相:“拒绝平庸, 就是放弃平凡”,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便是最好的证明;“拒绝平庸, 就是追求卓越”, 李娜法网夺冠, 就是追求卓越的典型表现;屈原不随波逐流就是“拒绝平庸”;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就是“拒绝平庸”;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就是“拒绝平庸”;鲁迅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拒绝平庸”。一时间此类例子连篇累牍充斥文中。似乎是每个创造了不凡业绩人物的背后, 都至少应该有着典型的“拒绝平庸”的故事。问题在于, 先不说所列举的这些人物及事迹虽然都是无可厚非的“经典”材料, 但像这种炒历史冷饭的材料运用, 却也是写作上平庸之“举”的“经典”表现。再者, 从严格审题的角度看, 对《拒绝平庸》这个命题, 审题的应有之义应该是, “拒绝的是庸, 而不是平”, 而这一点在其提示语中更有着“不避平凡, 不可平庸”这样极为清楚的说明。当年的考生如果能够认真审题思考, 就应该读出这个题目中所包含的一定哲理, 就必须是“已经有‘平庸’危及自己, 且自己又能认识到这种危机, 并表明态度采取措施, 拒绝、摆脱这种危机”;这其中有的或许本来平庸, 此时忽然觉醒;有的或许本是平平淡淡, 但能静中思动, 追求不凡;有的或许已经出类拔萃, 但仍能志存高远;有的或许本已出类拔萃, 但现在已经担心“江郎才尽”等等。很显然, “追求卓越”只是命题“拒绝平庸”的一种可能;但决不能认为, “拒绝平庸”就是“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的结果不一定非要“追求卓越”。当年大量考生由于审题的“偏”与“浅”才直接导致所写的文章也走向“平庸”。而这“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的惨痛教训, 作为今天的考生不可不察。

另外, 在作文的审题中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现象, 不知基于何种思考就匆匆扫描, “整体打包”, 比如把“忧与爱”这样进行“整体打包”, “历史中的忧与爱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社会中的忧与爱是塑造我们灵魂之形的力量”、“生活中的忧与爱是支持我们面对人生的力量”等, 根本不顾及命题的基本要求, 如今已成为审题过程中最常犯的毛病之一。这类作文一般都被毫不留情判在40分左右, 自属必然。

(二)

此外, 再来看看阅卷现场另外一些需要留意的现象。

可能是在平时备考时, 为了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整个学校都掌握了一些所谓的写作“模式”或“套路”并经强力训练;在阅卷现场集体“亮相”时, 更有甚者, 不只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相同, 开头结尾相似, 甚至所使用的具体材料也“何其相似乃尔”, 这就必然招致某种意义上的宿构之嫌, 尽管判定“宿构”需要阅卷者拿出确凿证据, 但这类文章仍然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相当糟糕的印象。那么, 阅卷老师怎会心甘情愿给这些文章亮出理想的分数呢。

无独有偶, 还有一类考场作文也被讥之为“套式作文”, 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文章结构表现为典型的“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用三个自然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 再加上开头结尾;而主题又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 而不能进行深入开拓。主题平面化、结构模式化、材料滥俗化, 是“套式作文”的三大基本表现, 这也是“模式”或“套路”的典型一种;对指导教师而言, “虽曰爱之, 实则害之”, 还是不要仅仅为了应考而如此短视, 不仅把灵动的思维束缚, 限制了思考, 而且也无法真正形成写作能力, 对将来更是有害无益;只有平时老老实实多写一些活泼灵动具有真生活、真性情的“真文章”方为上策。

在阅卷现场还发现有些考生照搬使用试卷中的有关材料, 这种做法还被某些所谓的“指导专家”在自己的有关参考书或文章中美其名曰为“节省考场时间的最佳方略”等, 说得天花乱坠;可在阅卷现场, 遇到此类情况, 如果是用做文章论据, 则被认定为“机械抄袭”而只能得到很一般的分数;如果整段全篇照抄, 其性质则比抄袭文章还要严重, 只给评很低的分数。这里的教训是不要耍小聪明而投机取巧, “就地取材”即使“取之有道”, 也最好不要如此不劳而获。

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缺乏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 在试卷中随意透露出自己在具体某某市或某某学校如何, 无意中泄露了该考场的文章来自哪个市县 (区) , 不说这根本就不符合高考阅卷的有关规定, 也难料该阅卷老师有没有地域亲疏心理, 则很容易出现评卷中的人为不公正因素而招致不利影响, 应该尤为注意。

另外, 选择书信体、日记体, 使用副标题、小标题、题记、后记等, 虽然都被允许, 可是在阅卷现场还是看到, 有些阅卷老师就认为滥用小标题或题记纯属于小题大做, 在区区1000字中不伦不类;虽允许保留自己的意见, 但难免不因个人的情感好恶而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分数。

在现场还发现, 对标题进行任意图解擅改的 (重起炉灶) , 这类作文一律是20分以下;胡编乱造、肆意虚构的, 例如不顾命题实际胡乱写成“穿越剧”, 则定然会往低分打;标新立异、硬贴标签的, 这类作文一般是5类卷。这些现象, 也应引起注意。

在阅卷现场, “立意”是最能体现思想见解和认识水平的。一篇好的作文, 立意首先要正确, 但要想拿高分的话, 还必须做到深刻和独到。要有思想的“火花”, 有自己的独到感悟, 能让阅卷老师觉得眼前一亮。在现场有句话传得好:只要阅卷老师的眼睛“亮”了, 那么所阅作文也就“靓”了。但在平时的应考训练中, 考生往往多把重点放在好操作的结构思路上, 这才出现前面所提及的诸多“模式”、“套路”, 而对于思想内容, 却总觉难以下手;而高考阅卷现场却又在充分说明, 构思固然重要, 但真正决定作文档次的, 思想性却居第一位。因为那些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有见地的文章, 哪怕有些瑕疵也属“白璧微瑕”而获得高分;而那些空洞干瘪言之无物的作文, 即使结构完整、辞藻华丽, 也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就要求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 文章的选材一定要有生活, 要求尽可能地联系自我, 不要总是拿古今名人做代言人;材料要尽可能鲜活, 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不要总拿所谓的“经典”素材, 给人“陈芝麻烂谷子”为之麻木的感觉, 那些人云亦云重复率较高的材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所评分数的结果。

(三)

“语文素养”, 更是当今阅卷现场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 其中, 文体意识一定要清晰分明, 这虽是反复强调的话题, 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文体意识淡薄而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 记叙文东拉西扯, 信马由缰;不讲构思, 甚至套作抄袭。议论文取材空洞, 材料堆砌,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剖析。叙是简单的低级转述, 不能动人;议是随便地泛泛而谈, 不能明理;甚至一半叙述, 一半议论, 凡属此类作文, 一律视为5类卷;语言素养较差的, 降格为6类。

此外, 从阅卷现场还可看到, 书写正确、整洁, 可以上浮一个档次;书写潦草且错别字、病句较多者, 一律下浮一个档次, 严重者可直接进入6类卷。这是因为文字表述是作者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的载体, 一切的一切都要落实到文字上, 要求文字表述首先要通顺些, 不能病句、错别字连篇, 不能颠三倒四, 不能写只有少数人才懂的“网络言辞”, 不能书写得歪歪斜斜、潦草不堪。文字基本功扎扎实实为上, 早已经成为共识。

再看现场《等级评分标准》的“表达”项共有四个评判指标, 其中关于书写的评判指标依次为:“一等 (25-21) ”“书写工整”, “二等 (20-16) ”“书写较工整”, “三等 (15-11) ”“书写潦草”, “四等 (10-0) ”“字迹难辨”, 可见人们最关注的“文面”要素就是文字书写。将心比心, 在阅卷现场阅卷老师每人每天不少于300篇, 加班则不少于400篇, (但每日不得超过600篇) , 这不能不说节奏太快;此外, 在现场阅卷这种严密监管下所进行的高强度劳动, “劳动者”早已疲劳感顿生, 每天瞪大眼睛紧盯在电脑屏幕上的扫描件, 本来已使人烦躁不已, 但是绝大多数作文的“文面” (文章的视觉化) 更让他们疲惫不堪。毫无疑问, 在阅卷现场的特殊氛围里, 当人们遇到一篇书写清晰、工整、美观,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书写规范, 行款格式正确, 修改符号使用规范, 没有错别字的文章时, 眼前能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甚至击节赞叹吗?这样的文章, 即使某个要素差一些, 也往往不由自主地被评得较好的分数, 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 能有如此幸运者凤毛麟角。其实, 阅卷就是交流, 考生的文章就是代表作者在和阅卷教师在阅卷现场交流, 阅卷教师对每一篇即将和自己见面的文章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每当系统推出一篇文章, 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文章内容, 而是“文面”。因此, 一个干净整洁的“文面”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四)

从阅卷现场感悟高考作文, 一言以蔽之:

现在的阅卷现场一般有这样几个“看重”:看重考生感悟生活的体验与认识水平;看重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水平;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能力;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思路与结构能力。

“考纲”对作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符合”、“健康”、“充实”、“通顺”、“完整”、“规范”几个词上。这其中“符合题意”是最基本的, 因为考试要消除宿构、套作、抄袭等不公正现象;“思想健康”是传播文明的前提;“内容充实”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语言通顺”方能证明熟练运用语言文字;“书写规范”才能让人愉悦顺畅地阅读。这些是高考优秀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其实,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说法, 那就是高考现场作文评分人心目中的作文是什么样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最主要的是作文的思想应该是明确的, 作文要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 文字要一看就明白, 能畅晓通彻地把握全文意旨, 表达的过程中, 没有指向不定的模糊与歧义, 没有明此而实彼的微言大义, 没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空白意蕴, 没有出人意料的穷极奇崛的语言等, 这都因现场阅卷的临时限制性所决定, 因为高考作文并不是作文竞赛, 它还只是水平测试, 而非选拔极少数的写作“尖子”。

因此, 高考作文的平时训练中, 要注意积累丰富的知识, 要训练明辨事理的能力, 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确切地认识事物, 要培养自己的情致来驾驭文辞。与其在训练时搜肠刮肚地堆砌辞藻、搜集资料, 还不如从思维的角度创新, 即, 拿到一个题目, 不一定去写整篇文章, 可以多找几个“下刀”的角度, 去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并学会揣摩命题者的想法。

毋庸置疑, 读书对高考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平时坚持安排合理的时间,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作品, 以开阔视野 (只是不要漫无目的跟风阅读, 比如, 非要读莫言的全部作品) ;精读自己喜欢的某些作家作品, 以探知精妙之所在, 肯定会对高考作文不断补益。

有专家就曾指出, 在高考作文训练中, “能力”依次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 可见写作的第一能力是“作文兴趣”。因此高考作文训练也要“兴趣”重于“技能”, “课外”重于“课内”, “讲评”重于“指导”, “多改”重于“多写”。不知以为然否。

谈作文教学之感悟 篇8

【关键词】谈;作文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66-01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得会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这是先决条件,就像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毛泽东语意),除此之外,别无二论。现在的语文教材,太干枯,有美文,但不多。可眼下的报纸杂志,古今中外名著,确是美文如林啊!让学生读,读,让古今中外的大师“作指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终有一天会从那些美文里闻出点写作的味来。在我的作文教学中,常采取如下创新形式。

1 作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寻找作文之源

作文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我专门在每周5节的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散文》《美文》《微型小说选刊》《童话大王》《故事会》等。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记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在假期,笔者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文学素养。当然,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结合学校的“社会服务课”,我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勤做家务、为群众写春联、用擦皮鞋的钱和贫困孩子结对子等。这样,既体察了小日子的质朴,又感应了大时代的脉动;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增强感受能力,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做法

培养学生写作的“诗外”功夫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这样就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能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去熟悉身边的人物,洞察周围的事物,尤其要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养成感受生活的习惯。这里有个事例,可以给我们以启迪。有位同学每天晚上都先后听到家里人的脚步声,久而久之,就对母亲充沛的精力、祖母细致的作文和父亲顽强的意志有了深切的感受。他在文章中写道:“那‘笃笃笃’的声音,是母亲的脚步声,她走起步来总是那么精神;那‘沙沙沙’的声音,是祖母的脚步声,她每天都睡得很迟,到处检查一遍,把该做的事一一做完才肯休息;那‘咔嚓——咔嚓’的声音,是父亲的脚步声,他虽然腿脚不灵,但从不懈怠。他每天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他是那么辛劳,每当我听到他的脚步声,就想到他行走的艰难,因此便油然而生敬意……”这位同学的观察是多么细致,他的叙述和描写说明:他在观察中的思考和感受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3 怎样组合作文材料

怎样孕育呢?首先是将材料进行求同求异的比较鉴别,从中发现材料的差异点和相似点。例《我的爸爸》,将爸爸生活中的素材在脑中多次重演镜头进行“形象汇演”,找出我的爸爸与他人的爸爸不同点在哪里?即便是同一个爸爸,也会由于环境、心情不同,他的个性也会不同……只有这样去孕育,才会发现爸爸最突出个性的特点,用来写成文章才会收到情文并茂的效果。其次运用大脑功能,将材料中的形象进行“重演”,渗透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第三,运用质疑思维去揭示、发现材料的本质,发现材料的内涵,例如同是去观春景,有的同学的景物描写就较肤浅,表面看是准确的,其实没有抓住特征。朱自清的《春》,写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多形象生动啊!

4 怎样进行练笔训练

开展学生自由练笔活动,开展自由练笔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于大脑之中,形成完美的思维体系,作文往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强课外训练。每日一名言名句的活动。①每日一名言。由一学生(轮流进行)将名言写在小黑板上,并做以讲解,然后同学们记下来。②阅读教材中的佳段妙语,要求学生不但要背诵下来,而且抄写与摘记本上。③老师“补讲”的名言、成语等,学生也要做摘记。④报刊中的精彩文章及片断也是积累语文材料的好教材。在积累材料时要求学生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积累语言时还要注意多摘记有文采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可采取更为灵活的积累方式。

5 怎样建立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信息的多向性传递教学效果最好。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教学方法不能单调,要综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作文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把读写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单项练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课堂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相结合。如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时,结合阅读教学,开展课前演讲、故事会、辩论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展示自我个性。再如采用丰富多彩的开放的教学形式时,可选择书信作文、漫画作文、音乐作文、交际作文、写读后感等能够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多种形式。

劳动节心得感悟 篇9

我校从培养学生爱劳动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为核心,布置适当的家务劳动作业,广泛开展“做一次饭,刷一次碗,洗一次衣服,叠一次被子,做一次公益劳动”的“劳动最光荣”五个一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帮助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意识,养成日常劳动的好习惯。

二、开展“我是光荣的劳动者”职业体验活动。

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净化和美化家园、校园、家乡的活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劳动中展现美丽,在收获中体验幸福。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及课余时间带领孩子寻找合适的岗位进行亲子职业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家长劳动的艰辛,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开展“新时代劳动小能手”劳动技能大赛及评比表彰活动。

我校将“爱劳动”纳入到各类评优评先的基础条件中,通过评选“新时代劳动小能手”、“环保小卫士”等表彰活动树立榜样,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大赛”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四、开展“爱劳动”教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干部个人感悟 篇10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又到了。作为伟大国度、伟大时代的幸福公民,在享受带薪休假和美好生活的时候,劳动节的意义值得我们特别记取。

尊重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文明,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进化了并不断进化着人类。劳动是人类文明之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造了广袤的客观和主观世界,让生活越来越幸福,让世界越来越美好。劳动创造了厚重历史和火热现实,也必将打开充满希望的未来。因此,新时代,理应大力倡导劳动光荣理念,让其进一步深入人心;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人都当身体力行。然而,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单边主义、个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和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依然会通过强权压迫和资本剥削等手段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依然会以高高在上、奢侈淫逸的姿态来蔑视、轻贱劳动,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尊敬劳动者。劳动者是一切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本当也是它的拥有者、权利者。然而,翻开历史,我们却看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长时间里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无产者和受尽压迫、挨够剥削的弱势者。从“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哀怨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洞察,马克思疾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这个颠倒的旧世界,开拓一个平等、公平、公正的新世界。于是才有了这样英勇卓绝的一幕: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与帝国主义统治者和资本家进行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在各国工人和第二国际的支援下,以巨大牺牲终于换来了有限的胜利,推动了人类文明和人民民主历史性进步。今天,国际上广泛隆重地庆祝这个节日,就是为纪念广大劳动者的这种伟大斗争精神和奋斗姿态。尊敬劳动者,因为他创造了一切;尊敬劳动者,因为他解放了自己;尊敬劳动者,因为他登上了历史舞台当家作主,按下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伟大理想的启动键。

尊崇劳动法。现代劳动法律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19世纪初,以对童工的使用年龄和工作时间作出限制为标志,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诞生了。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体系,是真正体现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对劳动者进行倾斜式保护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当然,在执行中也还存在诸如霸王条款、格式合同、选择性执法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打通“堵点”“疼点”,实现良法良治。总之,先辈的、英雄的劳动者们不仅用辛勤的劳作创造了富庶的物质文明,也用英勇的抗争开辟了独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精神文明。今天,我们除了感恩,更要传承好他们不怕牺牲、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精神,更要守护好、捍卫好这个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的成果。新时代,尊崇劳动法应成为我们全体公民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我的作文之感悟 篇11

【关键词】日记;民间文学;作文教学;农村中学

我在农村中学从教已达二十年之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站在语文教学讲堂上的我颇有几点感悟,尤其是语文课的作文教学,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状况:一上作文课,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没趣,作文写起来头疼。一布置作文,就有学生在底下说:“又要写作文”。而老师一批起作文都喊累,批了学生也不看、不批学校又要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敷衍了事。而以上现象绝非个别,而是一种普通现象。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于是我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我注意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兴趣写作训练:

一、要求学生坚持写好日记,勤于练笔

写日记,从题材到字数不受限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灵活性,一旦学生养成写好日记的习惯,实际上也就每天增加了好几百字的练笔机会。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两种类型的日记方式:一是生活日记——以记中学生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一是雏形作文——以记述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一些有意义的片段为主要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日记写作方面的知识及其作用,使学生们对日记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此后,我又不定时地要求学生精选数则日记,在经过审阅后,将它们张贴在班级的《学生天地》佳作栏里,使全班同学广泛交流和互相研磨学习。

二、指导学生挖掘整理民间文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所任教的学校在农村,学生们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爷爷、奶奶有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民间传说、笑话、民谣。而孩子们对民间文学的兴趣格外浓厚,指导他们对之加以整理、挖掘,不仅会使他们感到乐趣无穷,而且也给他们展示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练笔领域。结合有关民间文学课文的教学,我花了两课时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的一些常识,指导他们根据“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去进行。一般说来,民间传说故事性强,学生整理起来饶有兴趣;民间文学的搜集不需要太大的气力,学生回家后,一边同爷爷、奶奶聊天,一边也获取了写作的素材,这比搜肠刮肚地找素材写作要感兴趣得多。学生作文交来后,我要求他们把写好的作文拿回去念给家里人听,让他们提意见,并要求将的意见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再次修改的参考。我还安排了两三节课内兴趣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故事、讲传说、唱民歌,学生对此个个感到兴高采烈,感到原来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趣事,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踊跃向校广播站投稿,使学生学会写新闻、通讯

我于是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新闻、通讯写作的基本要素和要领。实践证明,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新闻、通讯的练笔是一种极好的写作训练方式。从大的方面说,学生写作新闻、通讯,及时地报道社会及学校中的新人新事,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从小的方面说,首先,写好一篇通讯或新闻报道,要求学生能敏锐地观察事物,及时地把握生活中出现的新的信息,从中受到教育。其次,新闻、通讯的写作,锻炼了学生的文笔。第三,这些新闻、通讯被校广播站录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第四,新闻、通讯的写作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要求学生在假期写调查报告,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事物以及分析品评事物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生必须具有写作调查报告的能力。加强这方面的写作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学习和健康成才是会有帮助的。这几年农村学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同学辍学。为此,我指导学生对这两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然后写成调查报告(作为假期作业,假期前讲一点写调查报告的常识和要求)。这些习作的练习,比起那些说教空洞、言之无物的写作题来说,学生是要感兴趣得多的,开学后进行评选、奖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认为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舒心。那么我们必须做到:

(1)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应“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如教师可根据农村的特点及当地的景色,风俗安排相应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收集相应的资料。

(2)作文教学中必要的理论知识不能讲得过多过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以为掌握好了作文的技巧就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也容易造成学生千篇一律地在模仿这种开头,那种结尾。好的文章必须从生活中来,要有真情实感。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让学生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在安排学生作文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思考、辨别,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语言和思维要放灵活。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大多中学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飘,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如续写作文、改写作文、扩写作文和想象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桃花源记》这一课,在学完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武陵人找不到桃花源了,那么桃花源里面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又如《木兰诗》中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请同学发挥合理的想象扩写成一篇文章。这样,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4)让学生参与批改。有学者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放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因此,对学生的作文要多鼓励,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讲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而且应让学生参与批改,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学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在讲评时还可采用比较、下水作文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好作文好在哪里,让学生在比较之中有所收获。此外批改的方式还可灵活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互批等等。但不管如何,其中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批改一定要及时,要具体,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利用我们特有的优势和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作文教学的困境,迎来作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缺乏诚信的检讨书下一篇:突出重点 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