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选题指南(共8篇)
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篇1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编写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雷搏)
本选题指南根据我校2013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求和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确定。学生应按照学院、系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自身特点,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选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选题方向
1.关于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的社会调研
说明:可以到各地参加全民健身社区推广展示活动、社区广场舞公益推广活动、社区居民体育展示推广活动等系列志愿活动,还可以积极参加各地开展的“文明城市、文明使者”教育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形成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写出实践报告。2.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说明:①以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为主题对民众进行调查,亦可组织一次对中小学生有关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调查,结合当前形势和课程原理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②结合当前形势,以“我为家乡添光彩,我为祖国增光辉”为主题,开展爱国奉献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为家乡为社会为群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写出实践报告。3.开展农民工维权活动的社会实践
说明:学生到当地开展农民工维权活动,结合实际,通过典型个案或群体的调查问卷,指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相关专业学生还可以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援助,写出调查或实践报告。
4.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调查
说明:对当前新形势下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对策,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或实践论文。5.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调查
说明:对当地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状况和保护问题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调查
说明:对当地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地方戏曲、地方传统艺技、地方传统小吃制作工艺、方言等的传承和保护情况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7.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
说明:对革命根据地或老区现今经济、社会等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困难开展广泛调查,对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根据地的经济、社会等发展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8.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调查
说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社会发生(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的翻天覆地变化历史进程展开调查,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记载、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9.关于对公民进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说明:要求学生选择当地城乡一个或几个社区、乡镇,对有关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如集资建庙宇等)、一些信教徒的思想、生活等情况作以具体调查,并运用所掌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及其对策,写出调查报告。10.各类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调查研究
说明:选择一个地方某种类型企业如国有、民营、合资、个体等企业,调查该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1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类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调查
说明:选择当地某个国有、民营、合资等大中型企业,调查该企业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和理念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各行各业发展实例调查
说明:选择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结构、科教文化、城市建设、精神风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等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照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13.关于“和谐社会、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的实践与调研
说明:组织我校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各地的和谐社会和平安社区建设活动中,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并在活动中了解各地城乡创建平安社区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结合当地实际,就如何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对城乡社区存在的一些社会矛盾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或进行平安社区建设的个案调查分析,并从法律角度提出对策,写出调查或实践报告。14.家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
说明:调查和了解各地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地位及存在问题,认识非公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并提出促进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亦可选择当地
一、两家有影响的民营或外资企业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15.各地不同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研
说明:调查各地不同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对策,写出调查报告。16.当地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调查
说明:学生对各地近年来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开展调查,分析个中原因,提出因应对策,写出调查报告,供各地各部门参考。
17.关于“保护母亲河”活动的实践与调研
说明:学生参加各地“保护母亲河”活动,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各地环境生态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近年来各地环境生态变化的原因,提出改善的对策,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写出实践报告。18.食品安全问题调研
说明:调查和了解各地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各地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现状以及各地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对策,并提出自己的的看法和建议,写出调查报告。19.各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情况的调研
说明: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一些领域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个地方的开展调查,了解当地相关举措的实施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各种途径和对策,写出调查报告或实践论文。20.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面临挑战调查
说明:对自己所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及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调查,调查中可采取查看文献、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或选择当地一个或两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相关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亦可对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变化、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城乡结合部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治安问题、征地款项的发放使用问题、劳动力安置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调查
说明:选择当地一个或两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相关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特点、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写出调查报告。22.新时期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调查研究
说明:进行实地调查,可通过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随机形式在你所选乡村或社区了解基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状况、党内民主发展状况,了解农村和社区党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存在问题,并结合毛泽东、邓小平党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写出调查报告。23.新时期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
说明:选择一至二个有代表性的村,重点考察农村干部的选举产生过程中村民的作用以及选举环节的民主性、法制性、公平性,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写出调查报告。
2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意识培养 说明: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全面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使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择业标准,从个人实际出发,学会自己求职择业,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劳动者。25.本专业就业前景、趋势调查
说明:通过走访等形式调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6.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趋势、特点调查
说明:采访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在招聘选人过程中对本人所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应对举措,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7.北交大知名校友及成功人士创业历程访谈或调查
说明:走访北京交通大学知名校友及成功人士,调查和了解其成长经历,从中得启发,找差距,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8.创业之星之创业创业历程、经验访谈
说明:寻找当地若干知名创业者进行深度采访,了解其创业之路,总结其创业给当代大学生的启迪,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9.大学生创业之星访谈
说明:寻找一些我校或国内其他高校的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进行深度采访,了解其创业之路,总结其成功创业给在校大学生的启迪,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0.大学生择业就业趋势、特点调查
说明:通过对省内外高校大学生近三年来择业、就业的情况进行调查、采访,了解当前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政府、社会、家庭、企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本人的角度分析对策,并写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1、其他。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和需要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要求,自行选择或设计符合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社会实践项目和内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写出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篇2
一、选题的原则
1. 适应性与可行性
选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1]。优先选择那些课程成本低、而且可能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选题时, 要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 考虑有无解决的可能性, 保证活动主题、内容均衡性。要做到可行, 一要从主观条件出发, 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理解程度。二要考虑客观条件, 因地制宜。三要避免主题知识化倾向, 体现当地特色。四要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式, 从具体内容出发选择活动方式。
2. 趣味性与生活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新奇性和趣味性, 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才会高。杜威认为, 儿童有四类兴趣:第一类是“社交本能” (the social instinct) , 是指儿童在谈话、交际和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二类是“建造本能” (the instinct of making) , 是指儿童在游戏、运动、制作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三类是“探究本能” (the instinct of investigation) , 是指儿童探究或发现事物的兴趣;第四类是“艺术本能” (the art instinct) , 是指儿童艺术表现性活动的兴趣。这四类兴趣是儿童的自然资源,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建立在这四类兴趣及相应经验的基础之上。[2]另外, 学生往往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提出活动课题, 同样, 教师提出主题, 也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兴趣。
“选题源于学生生活, 指的是学生经历过的、感兴趣的生活, 不同于学生不易感知的成人的生活。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就有事可做, 有感可发, 有话可说,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就高。”[3]
3. 科学性与创造性
科学性是选题的基本原则, 课题要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重视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 能够有效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创造性是课题的本质。课题要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要熟悉别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 避免作重复的工作。
4. 增益性与广泛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内涵, 不能过于简单, 缺乏探究的深度。增益性综合实践活动应使学生有所收益, 课题或具有实用性, 或富有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科技, 来于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主题广泛的来源, 决定了选题的广泛性, 因此, 选题不能拘泥于一点、一线或一个方向。
5. 特色性与整合性[3]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每个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城市和农村不一样, 大城市和小城市不一样, 山区和平原不一样, 沿海和内陆不一样。因此, 选题要依据本地生产生活实际, 突出地方特色。
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 学科教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知识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挖掘了生活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 也影响着学科教学向生活化、活动化方向发展。
二、课题的来源
1. 从学生的生活中生发
学生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生活、各种环境又可包含很丰富的内容。只要关心社会, 深入调查研究, 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在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充满着大量可提供选择的探究性课题。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小题大做, 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5]
2. 从文本的学习中生成
文本永远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所带来的信息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 文本中有许多学生愿意认识、急于了解、乐于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 是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主要来源。
3. 从独特的社区资源中获得
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地域——社区中, 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变迁等, 这些资源由于和学生时刻相伴, 且具有地域的排他性, 因此, 对学生有极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能够引发生成出许多活动主题。
4. 围绕社会人文视角选择
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 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围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等都可以选择活动主题。
三、选题的策略
1. 在情境中确立课题
第一,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选题。教师从问题入手, 提供相关信息, 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学生在情境中, 感受到惊奇、疑惑、好奇、震动, 从而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提炼出活动课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以学科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 促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第二, 学生经历真实情境, 自主选择课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从中发现并确立较好的课题。另外, 还可以开展调查活动, 在实践的情境中选择主题。[6]
2. 通过思维训练确立课题[4]
选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首先要训练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散思维功能。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它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应用, 突破传统思想和方法的束缚, 并在情况变化时, 迅速放弃旧的想法和设计分析出新的方法, 并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美国的奥斯本首先提出的。运用智力激励法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课堂上, 选出一名主持人, 提出问题, 同学们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填补知识空隙, 综合集体的创造力, 提出不同的设想, 通过连锁反应, 产生更多的设想。
头脑风暴法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让学生提出任何与该问题有关的想法并记录下来。接下来可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
联想法
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 从一种现象想到另一种现象, 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 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的思维方法, 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3. 通过现行文本确立课题
教师可以利用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文本”中的典型案例、活动资源以及相关信息, 引导学生获得启发, 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事物的关联。
4. 通过表达交流确立课题
学生选题初期, 教师引入话题, 让学生围绕着背景资料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 班级发言等形式, 让学生相互启发, 引起联想, 以便全体学生从各自的独特发现中获益。
在学生选题后, 组织学生将各自的课题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取长补短, 发掘有价值的课题。
最后, 应注意的是主题的确定要有层次性, 并不能一蹴而就。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分层次的, 确定了大主题后, 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范围缩小, 逐步确定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可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 :38-39.
[2]文可义.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10-13.
[3]张忠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原则[J].教学与管理, 2006 (8) :34-36.
[4]游建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指导方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17-19.
[5]洪发林.刍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3) :4-6.
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篇3
第5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探与究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题,也非今天才有的研究。关于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国外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怎样,要想真正揭开“体育教学质量”这个面纱,要想攻破“切实提高体育质量”这个难关,我们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要“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因此对质量提升的研究是本期要讨论的问题。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举例分析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有效的方法,如实行周考制度、月考制度等。(2)哪些方法可借鉴用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等等。
第6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表与里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必有“表”和“里”之分。“表”就是比较具象的质量现象,“里”就是比较抽象的质量实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可以看到的现象,如学生队列是不是齐,课堂常规是不是全,教师口令是不是响亮,教师的仪态是不是端庄,教学过程是不是流畅,动作的示范是不是正确,练习的分组是不是合理,安全措施是不是到位,运动负荷是不是合适,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场地的布置是不是有新意,学生的状态是不是积极,课的氛围是不是热烈,学生的教育是不是有效,突发事件是不是被处理得很好,等等。这其中哪些是“表”,哪些“里”,哪些是我们最该关注的质量实质。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2)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差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3)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4)学情分析不准确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5)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安排不合理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等等。
《实案选登》栏目投稿指南
第5期:
主题类:小学:小足球,足球健身游戏发展体能,熟悉球性练习,各种形式的运球;各种形式的垫上技巧。初中:各地典型中考项目练习设计。高中:垫上技巧,单、双杠。
一般题材:快速跑设计,小学轻物投掷,中学实心球。排球垫球、传球、扣球技术,小学软式排球。
第6期:
主题类:对1~5期教案设计点评与实践反馈。
一般题材:各地特色教学设计选登。
《场地器材》栏目投稿指南
2016年《场地器材》栏目在继续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主要围绕以下5点进行征稿,欢迎各位有志于场地器材研究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撰稿,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文字,得以分享和推广运用,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注:每期都可包括以下内容)。
1.新器材介绍及使用方法;
2.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方法;
3.体育场地器材的有效利用;
4.生活物品的有效多样运用;
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篇4
——聚焦“两富”浙江
请学生围绕浙江改革开放的话题,从“改革引起的变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改革取得的成就”、“改革存在的问题”、“改革获得的经验”、“改革的重大意义”等角度,选择社会调查主题,确定社会调查内容,设计社会调查方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浙江小微民营企业调查 2.浙商回归政策的实效调查研究 3.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以某村(如航民村、滕头村)为例 4.外向性企业调研 如:万向、康奈、越美集团 5.市场调研系列: 如义乌市场调查、桥头纽扣市场调查、大唐袜业调查、海宁皮革城调查、绍兴中国轻纺城调查、诸暨华东珠宝城调查、杭州四季青服装城调查、余姚中国饲料厂城调查、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调查 6.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 7.浙江家族企业调查 8.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以某村为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经验调查 2.天台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调查 3.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案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廉政文化建设调研——以某县(镇、乡、村)为例 2.胡庆余堂的中药文化调查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以某市(县、镇、乡)为例 4.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园调查 5.浙江省各地文化建设新案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教育问题调研方面的选题: 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成因调查 乡村孩子成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对某地留守儿童调查 现代职业教育现状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2.民营企业家慈善调查 3.社保模式调研——以某市(区、县、镇)为例 4.长兴教育券制度调查 5.枫桥经验调查 6.社会管理体系调查——以某市(县)为例 7.都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调查——以某市为例 8.浙江社会管理创新案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安吉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调查 2.县级生态城市调查 3.巨化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调查 4.某县环境问题调查 5.杭州下沙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6.杭州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篇5
一、社会保险
1.完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2.中国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3.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制成本及其化解
4.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评析
5.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的条件探讨
6.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研究
7.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8.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养老、医疗、再就业、社会救助)
9.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10.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研究
11.我国企业可变薪酬管理的模式特点及其改进
12.对“统帐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再认识
13.医疗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研究(医疗体制、药品流通体制等)
14.医疗体制改革成败评判
15.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苏州市儿童大病互助医疗保险探讨)
16.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17.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研究(养老、工伤、医疗等)
18.世界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比较
19.企业职工工伤预防或职业病防治的实证分析
20.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意愿)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
23.规范职业中介或加快就业市场建设研究
24.非全日制就业(或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建议
25.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及运营绩效分析
26.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与金融市场互动
27.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架构的思考
28.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研究(社会养老、商业养老、家庭养老的地位和前途)
29.多层次医疗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研究(基本医疗、补充医疗、医疗救助)
二、社会福利
30.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比较研究
31.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32.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33.城市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34.我国农村社区(集体)福利的反差分析
35.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36.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研究(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
37.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38.鼓励退伍转业军人自谋职业的政策研究
三、社会救助
39.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
40.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41.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4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43.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
44.灾害救助研究
四、劳动保障维权
45.民工潮或民工荒的冷思考
46.SA8000(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工权益的关系研究
47.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
48.农民工被欠薪问题研究
49.农民工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利益保护
50.农民工的职业分层及其人力资本约束
51.劳动争议仲裁的实证分析
52.“退而不休”现象剖析
54.就业领域中的性别(年龄、户籍等)歧视及其应对
55.对领取失业保险人员隐性就业现象的客观分析
56.人才(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五、商业保险
57.保险消费心理研究
58.网络保险研究
59.商业保险精算实例
60.商业保险需求群体的实证分析
六、薪酬管理
61.组织公平性——薪酬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
62.薪酬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63.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浅析薪酬管理体系的“宽”与“窄”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65.企业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
66.跨文化背景下的薪酬管理初探——以公平性为研究维度
67.和谐社会下合理的薪酬制度
68.薪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9.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薪酬管理
70.薪酬管理中的公平性原则探析
71.欧美企业薪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72.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
73.战略性薪酬管理
74.薪酬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归类及控制
75.浅析我国企业家的薪酬管理
76.当前部分国企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77.国外非营利组织薪酬管理发展趋势及启示
78.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本经营
79.薪酬文化——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
80.激励边际效用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81.项目管理模式下动态薪酬管理体系设计
82.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X公司为例
83.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与薪酬管理互动效应初探
84.国企经营者薪酬管理制度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85.宽带薪酬:企业薪酬管理柔性化的新趋势
86.南京民营企业优化薪酬管理的对策
87.我国企业薪酬管理新模式:宽带薪酬
88.浅议公务员薪酬管理
七、人口流动与就业
8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90.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的发展
91.
企业寻找劳动力的行为与失业问题的解决
92.用失业指数反映社会失业状况促进再就业的研究
93.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94.国际社会治理失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95.城镇人口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矛盾及治理体系
96.日、美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及借鉴
97.转型时期结构性失业的救济及职业培训政策
9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99.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
100.中国城乡差别和产业差别并存的失业模型
101.劳动力失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
102.经济转轨国家治理失业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103.关于失业的定义与科学测定问题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04.转型经济中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并存的理论分析
105.劳动市场的功能性障碍与失业
106.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摩擦性失
论文选题指南 篇6
毕业论文依论文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理论型研究论文及应用型研究论文两大类,以掌握语言技能和语文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外语专业的学生应以撰写应用型的毕业论文为主。
(1)理论型与应用型论文
理论型研究论文系指对已有的语言、文学、翻译、国家地区研究等学科领域已有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在翔实、可靠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新意的探讨,这种新意可包括新的命题,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论证,新的结论。理论型研究首先应熟识与了解现有的科学观点、结论、评价,并进行消化、吸收,针对现有理论中的不完善、不确切及未涉及之处进行局部性的修正、改进,补充和完善。
应用型研究论文系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探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或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应用的新途径。应用型研究必须与教学、研究或社会相结合。应用型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提出、分析、论证或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作出有参考或应用价值的结论。应用型研究论文的价值可表现为:为外语语言教学(语言技能、词法、句法、词汇、修辞、教学法、文学、翻译、多媒体教学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作用;具有介绍、分析、研究对象国的文学、文化艺术、政治、对外政策、经济、贸易、法律、历史、地理等方面情况的作用;具有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学、文化艺术、政治、对外政策、经济、贸易、法律、历史、地理等方面情况的作用等。
(2)毕业论文的主要专业方向类别
毕业论文依学生在学习期间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所撰写的论文类型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以下各种不同的形式:
①文学类
文学评论是指运用科学的文艺学理论和方法对作品、作家、文学思潮与流派、文学史、文学批评现状进行分析、评述的文章。文学评论文章应建立在对所分析、评述的对象,特别是文学文本的正确理解、把握、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细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令人信服的、言之成理的结论。对文学评论类论文要求作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术思想,要求具有中国读者的评论视角与立场。
文学评论类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作品论,作家论,文学思潮或流派论,断代文学史论,文学批评介绍等。文学评论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以是社会历史学的,美学与诗学的,也可以是比较的,文化学的等等。
②语言及语言学研究类
以语言及语言学作为研究对象是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纯语言研究无论在理论知识的准备上,还是在语料的收集上对本科学生都有很大的难度,不宜提倡。毕业论文可以在语言结构(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等),语言运用(独特的语言现象、语言手段、语言变化等),语言文化(文化对语言理解、使用和学习的影响等)、两种语言对比等领域进行比较实用性的研究,这种研究相对容易,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③语言教学研究类
语言教学类论文重在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用于对教与学两个重要过程的探讨。这类论文可以研究教师的语言讲授方法,学生的语言学习方法,语言教材从形式到内容的探讨,教学法的研究,学生语言错误的分析研究,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和开发,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研究,母语与外语教学比较研究,第一外语与第二外语学习习得研究,因材施教原则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等,应大力提倡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认真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的分析研究。
④国际关系研究类
国际关系或外交关系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国际关系(国与国、国际组织以及重要国际人物
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在世界政治格局中起重要作用的国家之间的官方政治关系)和国家的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的研究内容可以是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应提倡对历史上特定的或现时的重大现象和具体问题的应用性研究,这类论文的应用性体现在较强的政策性分析和解释上,论文应含有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从视角和立场来分可有社会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文化历史分析法等,从研究材料和范围来分可有定量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要特别重视这类论文对材料的翔实性、可靠性的要求,对结论性的意见和建议的效度和信度的要求。
⑤国家地区与文化研究类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家与地区研究也可以看做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部分,但其研究对象的重点不在于横向的相互关系,而在于国家与地区纵向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历史、艺术、哲学、宗教、教育、自然及人文生态等,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社会对这一类研究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外语专,业的师生对这一类研究也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除对对象国的研究外,学生也可运用自己的外语技能与知识向对象国介绍自己从事研究的我国的社会状况。国家与地区研究从视角来区分可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种,从时间上来区分可有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两种。鉴于本科学生学科的理论准备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建议毕业论文以微观研究和现状研究为主。较小的时间跨度,较为集中的内容,相对丰富的材料是这一类研究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取得研究成果的关键。
⑥翻译研究类
翻泽类论文应包括两个部分:即首先对各类作品进行由外文到中文或由中文到外文的翻译,随后用第一外语对译文进行从思想内容到创作形式的全面评介。所选的翻译作品可以是文艺类的,也可以是非文艺类的,如政治类的,外交类的,经济类的,哲学类的等。选择难度相宜、篇幅适当并有文学艺术或学术价值的作品是这一类分析、研究工作的前提,评介部分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分析和总结性的论述,应注意抓住作品内容的重点和要点以及创作形式的独特之处,应避免只停留在泛泛的内容复述上。
(3)综述型与调研报告型
综述型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状况作综合叙述介绍的一种论文类型。它是在大量阅读各种文献的基础上,对学科中某一具体的理论性或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整理,去粗取精,理出清晰而又明确的研究发展的线索脉络,做出判断,从而提供研究的现状,展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症结之所在,并指出未来的研究走向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性研究成果。综述型论文可分为专题综述、研究现状、学术动态、发展预测等。
研究报告类属于一种调研性的论文,它们是在调查或测试的基础上,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从而作出结论,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设性意见的一种报告性的论文形式。研究报告可分为调查报告与测试报告两种。
调查报告是根据预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步骤,以学生、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口头咨询与书面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必需的信息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研究形式。根据预定目的和所采用方法的不同,调查报告可有多种类型,如:关于学生学习动机与心理调查的报告,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的自查报告,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调查报告,教材及教学法调查报告,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外语人才毕业去向及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等等。
测试报告是根据预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步骤,以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测试的结果为研究对象,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补充性的测试,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进
行分析研究,从而对外语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研究成果。它是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目的,直接为外语教学和外语人才培养服务的一种研究形式。依据测试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测试报告可有多种类型,如:语言技能测试报告,语言及专业知识测试报告,基础阶段水平测试报告,毕业水平测试报告等。
第二节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的基本原则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学习和调研的过程,是撰写论文中很重要的一环。确定适当的题目是写好论文的前提,并且会对论文的质量水平、实际价值和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内容熟悉、范围恰当、难度适中的课题既有利于学生的撰写工作,也有助于教师的指导,能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专业优势,使教与学相得益彰,使论文的撰写工作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尽管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已经获得了基本的外语语言技能和必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的能力,但由于学生还缺乏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实践和经验,知识的运用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选定合适的研究课题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它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课题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必须体现专业训练的基本内容,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衔接。这样,学生才能有撰写论文的知识准备,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才能有的放矢,论文的撰写才有可能完成。
第二,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构成和专业兴趣、时间的限定性,这样课题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论文的质量与水平才能得到保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论文选题应该采取“小题大作”的原则,即对相对集中和具体的小课题,作认真细致、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课题的来源应尽可能结合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样课题才能保证有明确的任务或研究对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最终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要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在教学中,在语言、文学和对象国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成就感。
第三,课题的类型应多种多样,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随着外语专业教学内容的拓展和社会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专业型外语人才需求的增长,外语与语言、文学、文化、外交、经贸、新闻等学科的交叉已势在必然,这便要求课题的选择不能局限在一个过于狭窄的领域,要引导学生勇于接受综合性的课题,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的工作能力,探索与钻研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第四,撰写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具有时间的限定性和学业的规定性。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考虑完成的工作量与时间应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内容既要有探索、钻研的余地,又要考虑完成的可能性,工作量原则上应控制在经过努力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范围内,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论文题目的选择应有一个较长的酝酿时间,最好在正式撰写论文的前一个学期进行,以便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毕业论文的题目可采取学生定专业范围、研究方向,教师出题目,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选题的原则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创新的能力,应大力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题目的方式。
2.课题的确定
在确定课题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已选择的课题进行必要的论证。论证的目的在于具体、切实地验证课题选择的范围是否合适,难度是否适中,资料是否充分,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能够完成等这样一些在正式落笔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若出现题目过窄或过大,过易或太难,缺乏资料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需要及时地对课题进行必要的调整。
学生在课题论证的过程中大致应抓住下列几个环节:
第一,所选的课题是否已有人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研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是否相重复。
第二,是否已具有完成课题所必需的理论准备:即是否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是否读过有关的理论方面的书籍。
第三,论文所需的资料,包括书籍、杂志、报刊、语料等是否充足。如果是调研报告类的文章,则需落实调查与测试的原始数据是否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能否足以作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第四,论文所需的篇幅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题目基本确定后要经指导教师审阅和教研室最后认定,认定意见以书面形式发给学生。
3.课题的特点与要求
各种不同类型论文涉及的面可宽可窄,难度也可大可小,学生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语言水平、知识准备、科研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可能性。对各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毕业论文的共同要求是:选题新颖,思路清晰,材料充分,论证有力,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文字通顺,语言规范。对学术性质和类型不同的学术论文的课题分别还应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1)理论型研究类
理论型研究课题属于一种理论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较强的研究课题,是运用语言学、文学、翻译、教学法、对象国研究等各分支学科的最新成果从事逻辑分析、判断、综合的研究课题。
对这一类课题的具体要求是:
①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理论性的问题,并能对某一具体的理论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和意见。
②学生有较好的理论准备,能够熟练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正确、科学地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理论性问题。
③应能用正确、规范的语体准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2)应用型研究类
应用型研究课题属于一种运用现有的理论对具体的学科领域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应用性研究的课题。这一类论文要求以明确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过程、研究过程和社会需求中发现并提出研究方向。
对这一类课题的具体要求是:
①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运用某一具体的理论思想提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的初步看法和意见。
②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能够熟练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问题。
③应能用正确、规范的语体准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3)语言教学研究类
①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的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能运用某一具体的心理学、教学法或语言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看法和意见。
②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这一知识正确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
③应能用正确、规范语体准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4)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类
①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语言及语言学某一具体领域的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能运用某一具体的语言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看法和意见。
②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正确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问题。
③应能用正确、规范的语体准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5)文学评论类
①了解文艺学和文艺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文学评论的基本要求,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理论正确完成对作品、作家、文学流派与思潮等的研究。
②对文学文本、作家有较全面、准确的把握。
③应能用科学的、规范的语体正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6)作品翻译及作品评介类
①要求所译的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并具有较高的文艺价值或学术价值。选择的篇幅应该适当,翻译量应控制在3000—5000中文字的篇幅内。
②作品评介的字数应控制在1500—2000外文单词的篇幅内。评介文章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作者简介(生平、创作道路、文学艺术地位或学术地位),作品内容简介,作品艺术形式及价值或学术思想及价值简析。
③应能用正确的、规范的语体准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7)国际关系研究类
①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国际关系某一具体领域的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能运用某一具体学科的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看法和意见。
②学生具有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某千方面的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一知识正确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③应能用正确、规范的语体准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8)国家与地区研究类
①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对象国家与地区或中国某一具体领域的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能运用某一具体学科的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看法和意见。
②学生具有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历史、艺术、哲学、宗教教育、自然及人文某一方面的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一知识正确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
③应能用正确、规范的语体准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9)综述类
①对本课题所研究的现状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与把握。要求论文占有事实材料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新鲜性。
②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要有较好的综合性、概括性,能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新鲜的结论,研究成果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③应能用科学的、规范的语体正确地表述思想,完成论文的撰写。
(10)调查报告类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能独立制定调查或测试方案。
②能正确采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数据,并能在理论上对调查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在这一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
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篇7
一、关注流程与注重创新
选题课的一般教学流程很重要, 这是构建选题课的骨架。选题课的常规流程是创设情境, 导入活动;主动探究, 生成问题;归纳提升, 确定小课题;合作分组, 制定课题计划。一般选题课都是从创设问题域情境开始, 激活学生原有经验和积累, 激发学生多元思维, 提出其感兴趣的各类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课题, 表述课题, 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很多种, 如从挂图、插图、声像等素材中发现问题,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从各种俗语中发现问题, 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从自身体验中发现问题等。
不管怎样, 教学流程只是一种范式, 不能死守不变, 不然只能是邯郸学步。
二、关注预设与注重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在于它的生成性。如一位老师在指导《探秘空气凤梨》一课的小课题生成环节, 老师原先预设的小课题是关于“叶”“花”“根”“生长环境”“繁殖方式”“养护”“装饰搭配”等研究小课题。但课堂上学生对“空气凤梨的装饰搭配”并没兴趣, 而是对凤梨叶子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他们的思维更接近植物的本原探究, 研究空气凤梨与众不同的特性。教师不能让学生进入课前预设的研究子课题, 不要拼命把学生往自己的“套”里引, 或是不停地“抛绣球”让学生接, 老师也不应用对话“掏”出学生课题内容, 不然就与课程主旨大相径庭。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达的言语中、撰写的问题中、参与的行动中、展示的结果中捕捉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将它燃烧起熊熊大火, 绽放出智慧的光芒。这体现出教师的睿智, 凸现出教学的机智, 呈现出师生的才智。
三、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 老师更要学会静听花开的声音, 最怕急于求成, 把提炼出几个适合学情的小课题作为最终结果。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在请一些同学向朋友推荐家乡的小吃并且认识一些小吃后, 老师说:你还想了解这些小吃的哪些问题呢?学生提出了众多的问题:小吃是否卫生?小吃是怎么做成的?小吃有没有营养?小吃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小吃的由来?羊肉串是怎么制作的?意大利面需要哪些材料?北京烤鸭怎么做?日本寿司怎么做?……这里问题众多, 有的重复, 有的提法不太科学, 教师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整合、归类, 从而形成“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营养卫生”“天下小吃”等几个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活动。这个过程, 老师要舍得花时间, 帮助学生梳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应从问题入手, 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 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 删除重复的或暂时不可能开展研究的, 合并那些同一指向的问题, 使研究大主题得以成功分解, 为学生的分组研究奠定基础。选题指导课要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通过指导提高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四、关注方法与尊重问题
选题指导课不能为了体现教师的方法指导一味将贴近生活、容易操作、具有价值作为标签, 对学生所提问题简单判断, 轻易否定。
其实, 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已属不易, 至少代表着他思考的轨迹、困惑和疑问。在活动起始阶段, 学生研究那些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未尝不可。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推进, 再引导学生研究那些“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不能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或蜻蜓点水, 用现成的粘贴代替分析的必要;或唯我独尊, 用课件的冲击代替学生的质疑……这样的指导省事了, 省心了, 却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思维的痕迹, 探究的足迹, 判断的意义。
五、关注规范与关心现状
研究性学习要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课题名称需要规范、简洁的语言去表述。开展课题研究得有计划、有步骤。课题计划表得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要素。但对小学生来说, 完成这些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这个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先给学生铺设一些台阶, 给予一些范式指导, 如提供范式“关于______的研究”来填写课题名称。列好计划表的一些项目内容让学生从中选择, 便于操作。
其实, 方法是为活动服务的, 而不是简单地外加。在研究过程中, 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 对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明晰。研究这个问题, 需要什么方法, 就是一种思考, 也是一种研究。没有研究, 就来规范, 是削足适履。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 从孩子的现状出发, 贴近学生的实际指导。这样的指导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
法学论文选题指南 篇8
试论民事公益诉讼 试论执行措施的完善 论委托代理人的诉讼权利
我国地方法院管辖分工的合理架构 论民事案件主管范围的扩充 试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试论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举证责任 试论民事被告主体的适格条件 试论民事举证责任倒置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推定 论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的适用 法定代理人代理诉讼的若干问题探析 督促程序适用的若干问题探析 论缔约过失责任
论物权法中预告登记的效力 论债权的物权化 论合同的附随义务
论我国合同法中合同义务的扩张 论格式合同
论我国残疾人婚姻家庭权益保障 论著作权的限制 论作品的范围 论作品出租权
对著作权限制的法律思考 论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论物上请求权 论共同共有的认定 论取得时效在我国的建构 论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限制和保护 小区附属设施归属问题研究 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惩罚性损害赔偿研究 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建议 论我国的地役权制度的完善 论不安抗辩权的若干问题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
民事诉讼中引入诚信原则的探析 试论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 民事诉讼撤诉论
构建民事诉讼证据调查令制度之我见 论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
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试论民事诉讼中被告不适格问题 论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改革 论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认证 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试析我国专利权保护的完善 试析著作人身权的若干问题 论知识产权诉讼的举证责任 论侵犯著作权的民事责任 论抵押权的设定与效力 论物权法定原则
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 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 试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 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与保护 论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论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完善 论刑事辩护制度的修改与完善 论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 论恢复性司法
论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 论不起诉 论诱惑侦查
论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论取保候审制度 检察监督与审判公正
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论刑事审判组织的改革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论网络犯罪的司法管辖
论刑事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 侦查程序中口供获取与人权保障 论我国逮捕制度的完善
论羁押性刑事强制措施中的当事人权利保护 从恢复性司法看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思考 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救济
论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辩护权保障机制的完善 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灭制度的构建 论公诉案件诉讼代理制度的完善 我国刑事被害人当事人诉讼地位的探析
我国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的法律思考
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规范配置的理性分析 我国推行无罪推定原则的成本分析与立法取向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请求范围限制的制度释疑 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的改革方向及完善 辩诉交易与我国简易审判程序的比较研究 我国刑事证明制度中证明标准的理性分析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
我国建立沉默权规则的成本分析与立法取向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理性分析 论检察权的性质
论过失犯罪中注意义务的认定 我国减刑制度的法律思考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的借鉴 试论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对我国罚金刑数额的立法思考 论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认定与处理 试论我国取保候审的担保方式 我国监视居住的立法思考 论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诉讼权利 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
建立我国刑事悬赏制度的法律思考 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 论假释适用率低之原因与对策 犯罪未遂的若干问题探析 自首若干问题探析
试论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界限 论刑法中的持有 论防卫过当的认定 论非刑罚处罚方法的价值 论假释的适用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与处理 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论 论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涵义 论想象竞合犯的若干问题 论紧急避险的若干问题
论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 论相约自杀
论盗窃罪数额的认定 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刑事制裁之探讨 论网络共同犯罪
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
关于运输毒品罪与非法持有毒品罪之立法比较 对挪用公款罪法律解释的思考 侵犯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研究 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研究 论刑法上的认识因素 论刑法的谦抑性
论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论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 期待可能性若干问题研究 刑法上原因自由行为研究 论危险犯
累犯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论犯罪情节 论道德刑法化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 论无限防卫
抢劫罪中“暴力”的司法认定 关于挪用公款罪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 试论受贿与接受馈赠的司法认定 论不作为中的先行行为 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若干思考 论单位犯罪的若干问题 共同犯罪的未遂形态研究 警察出庭作证制度探析 试论证据交换的若干问题 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关于笔录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论行政法关系单方面性 论行政优先权
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的优先权探讨 论行政复议的法律适用 论行政程序中的说明理由制度 行政收费若干问题研究 行政法视野下的公共利益 行政调解的制度设计
构建环境公益行政诉讼制度的设想 论行政相对人的抗辩权 行政程序的价值分析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规制 论行政规章的违宪审查 论行政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试论我国紧急状态下的人权保障制度之完善 拆迁安置补偿中的生存保障问题初探 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论新闻报道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及其调适 试论我国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 论公共利益
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兼评《就业促进法》 网络实名制与言论自由
论生命权的宪法价值及立法完善 论知情权及其法律保护 论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限制 论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以美、德、法等国的宪政实践为借鉴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论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与高校行政管理权的衡量 论行政活动中的公民权利保护与救济
试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与平衡 论国家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论我国行政赔偿范围立法的完善平等权若干问题探析 罢工权入宪问题的探讨
论物质帮助权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论公民的选举权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 论行政违法责任
论公民的行政立法提案权 论行政强制执行的若干问题 论公民生存权的法律保障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模式的选择---以德国、奥地利、韩国宪法法院为视角 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 论行政规划的法律控制 论行政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试论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完善 论行政程序对财产权的保障 引咎辞职的行政法思考 论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 论当代中国农民的结社权
行政法视野下的政府诚信及其建构 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论宪法程序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立法机关之关系研究 论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 论公共利益的公法保护 试论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 论行政法制监督的有效改进 论行政复议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构建法治政府之路径探讨
行政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研究 论公务行为的界定标准
论行政听证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论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 行政执法人性化研究
我国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不作为之界定及救济 论宪法上的劳动权 论宪法上的生命权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公民迁徙自由及其法律保障机制 论公民选举权保障制度
关于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 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论老年人的居住权 论生命权入宪的必要性
农民工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安乐死与生命权保障
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探析 论平等就业权
南京市离婚案件的调查分析 地方仪式婚的调查研究 同性婚姻的立法规制 在校大学生生育权研究 论家庭暴力中女性权益的保障 论家庭暴力中儿童权益的保障 论夫妻忠实义务 论婚前财产约定制度 论夫妻非常财产制度的建立
论《婚姻法》中禁止结婚条件的完善 论婚约的法律规制 论法的实效 论“活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民间调解与中国法治 法律职业共同体探析 论法律职业的内涵 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化 论法律职业的自治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移植问题研究 中国法治障碍的个案分析 论司法权的性质
论司法独立——以比较法学为视角的分析 关于恢复性司法的价值取向探析 论司法独立之基本内涵及其法律保障 关于当代中国司法独立的价值定位
法官独立:司法公正的逻辑起点与应有之义 关于司法独立与司法责任辩证关系的思考 关于司法独立与人大监督辩证关系之思考 论司法独立与坚持党的领导 论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制度保证 论司法公正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 论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之关系 关于司法公正的效率意识思考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司法公正 论司法权威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家事调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论多元化视野下家事矛盾的非诉讼解纷机制 关于家事矛盾调解的功能分析 试论秦朝兴亡的法制经验和教训 试论中国古代老人减免刑罚原则 中国古代录囚制度之现实意义
试论《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 对司法独立制度的法理学思考 论权利冲突的处理原则 论法律的形式合理性问题 论法律移植与法制现代化 论司法中的正义问题 论和谐社会建设与判例制度 论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及其规制 论死刑制度与法律文化 论和谐社会中的正当程序 论法律解释的若干方法的适用 公正执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利益的法律解读与界定,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的思考 论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权益保障 中美立法听证制度的比较研究 试论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 论成文法的局限性及其解决途径 法治进程中公民意识的功能及其实现 论司法独立实现的有效途径 论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 论人权的司法保障
【社会实践选题指南】推荐阅读: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选题指南08-10
社会实践活动选题12-05
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选题10-25
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12-06
安徽建筑大学社会实践参考选题及要求11-17
2010-2011-1学期概论课实践环节社会调查报告选题01-14
暑期实践选题07-19
社会调查选题-12-16
临床实践指南07-06
毛概实践教学选题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