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善德育实施方案

2024-06-25

尚善德育实施方案(共7篇)

尚善德育实施方案 篇1

武胜县万善镇小学

“尚善”特色教育活动方案

一、特色教育主题:“尚善”教育。

二、特色教育理念:行上善之教,育万世英才。

三、特色教育思想: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

四、特色教育目标:学会做人,做善良之人。

五、特色教育物化实施:

(一)校园景观石特色文化打造:学校在校园设置文化石,并根据学校特色教育内容,在文化石上雕刻“尚善”教育宣传标语,内容如下:

1、积善成德(荀子)。

2、善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孔子)。

3、善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善学—善学者不耻下问(李胜)。

(二)校园环境特色文化打造:在学校外操场围墙、教学楼楼道及走廊、后操场围墙、班级玻璃文化、学校橱窗文化等设置“尚善”教育的相关内容:

1、设计“尚善”教育校徽。

图案的组成:由和平鸽加内外两个圆,两圆之间的上方写有“武胜县万善镇小学”的汉字、下方写有“WUSHENGXIAN WANSHANZHEN XIAOXUE”的拼音所组成的图案。

图案的含义:图案的颜色有蓝色和金色。蓝色象征知识的海洋和自由的天空,代表学生秉承课改的航船在知识的海洋上自由、个性、特长地发展;金色象征万善小学办学的成果与收获。一只由“万善”二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巧妙构成的和平鸽展翅飞翔,象征万善小学师生热情豪迈、追逐梦想、放飞希望。圆象征全校上下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内圆象征学生、外圆象征老师。象征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团结互助、放飞希望。

2、编写“尚善”教育校歌——《放飞希望》。

3、编写“善行”文明礼仪三字歌和交通安全三字歌。

4、编写“尚善”教育经典诵读和朗诵词等,将大课间与“尚善”教育融为一体。

5、举办“尚善”教育校刊,征集“尚善”教育稿件,宣传“尚善”教育活动。

6、编写“尚善”教育相关的校本教材,进行“尚善”教育相关课题研究。

7、设置“尚善”教育五大板块的活动图片:

(1)、领导在管理上:知人善任。

(2)、教师在教学上:循循善诱。

(3)、学生在课堂上:善学善思。

(4)、师生在活动中:能歌善舞。

(5)、师生在人生中:积善成德。

8、设置与“尚善”教育有关的教育典故图画。

9、楼道特色文化:在教学楼楼道、走廊设置全校师生与尚善教育有关的活动图片:善学、善思、善问、善言、善行、善孝等。

10、在楼道窗台处设置“善学”阳光阅读吧、“善言”情感交流吧。

六、特色教育活动载体:

1、“尚善”教育教学活动载体:以“四课同创”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善学、善思、善问”为活动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活动载体,分别制定善学、善思、善问活动方案,扎实开展相关活动,定期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开展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导处、教科室主抓。

(1)、善学—创新学习。学生在校内、校外、家庭、社会;教师在政治、业务学习方面,生活、劳动、技能方面,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方面的学习等。

(2)、善思—独立学习。学生在在学习、生活中对问题、事物现象、本质等的思考等;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在家庭、社会上发现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等。

(3)、善问—主动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等方面的质疑和解难;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质疑和解难。

2、“尚善”教育德育活动载体:以品德教育为主线,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以“善言、善行、善孝”为活动内容,以文明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为活动载体,分别制定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开展演讲比赛、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校园文明星、感恩孝敬星等星级评选表彰活动。活动开展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牵头,德育办、大队部主抓。

(1)、善言—说文明话。结合演讲比赛、故事表演、口语表达训练、文明礼貌用语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言善断,规范使用文明用语。

(2)、善行—做文明事。开展文明礼貌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路队安全教育、楼道安全教育、团结友爱教育、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等教育,重点抓好路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学校编写并教唱《文明礼貌歌》、诵读《交通安全三字歌》。

(3)、善孝—感恩教育。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他人、感恩祖国、感恩家乡、感恩大自然、开展爱老敬老活动、献爱心活动等等,定期评选表彰。

3、“尚善”教育教师活动载体:围绕师德建设,抓好教师的“善行”教育工作:一是抓好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安排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结对帮扶,开展“当好代理家长,奉献师长爱心”活动,使留守学生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同时组织留守学生开展“我给爸爸妈妈写封信”的书信比赛,并将获奖学生的文章及贺卡寄发给学生家长;

开展优秀留守学生评选表彰活动,并利用广播、专刊等宣传其优秀事迹;开展“问题留守学生”教育培训和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活动。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为了共建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与学校的交流互动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校联系卡,教师每月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一次,将学生在家和在校的思想、行为、学习、健康等情况相互交流,个别特殊学生,学校通过家访或电话交流,与家庭沟通,以求得教育的一致性。三是举办家长学校。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请优秀教师、教育专家、优秀学生监护人等讲课,给他们讲解教育学生的经验、方法,提高他们教育管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四是设立学生教育开放日、学校领导接待日和亲情热线电话,开展家长经验文章交流评比、优秀学生监护人评选表彰活动等。学校领导接待日时,接待学生监护人的各种咨询及情况反映、工作要求与建议等;每学校教育开放日时,学生监护人可到校与学生随班听课,查看作业,了解学生情况,与相关教师接谈等;通过亲情热线电话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与家长有更多交流空间,共建交流平台。

2012年2月29日

尚善德育实施方案 篇2

周隽:作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区县试点项目一体化构建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的整体试点区,我区从区域层面对一体化德育进行了思考。我们认为,一体化德育的实质是从学生现实发展基础出发,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纵向上力求贴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注重强化学段衔接、年级衔接,横向上统筹规划,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内外力量,力求优化基于学校文化土壤和价值取向的育人环境,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整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确立了区域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一是课内体系发展重点由“整理和发现不同学科育人价值”逐步推进到“探索和建立不同学科德育价值实践模式”,即以推进学科德育为主线,探索学科德育的有效模式;二是课外体系发展重点由“社会教育资源梳理和开发”逐步推进到“学生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和学习模式研究”;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发展重点“在坚持师德建设和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

我们认为,课堂必须成为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教学过程必须同时成为学生知识人格化的过程,因此,学科德育是一体化德育的重中之重。今年上海市教委德育处明确了区域推进学科德育的主要工作目标和试点举措,闸北区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科德育。而这恰好与我们的实践与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主持人:闸北区具有实施学科德育的坚实基础,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一体化德育实施的新要求,闸北区是如何定位区域学科德育目标的呢?

周隽:面对新形势,我们以德育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此作为区域推进学科德育的核心理念和工作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学科德育实施的两大战略:一是整体性推进。即无论从区域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坚持整体设计的大德育思想,真正把德育纳入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整体系统中加以考量、设计和推进。二是坐标式设计。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素养发展现状出发,时间序列上,注重德育内容的纵向衔接,满足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空间序列上,注重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横向整合,形成最大化的育人合力。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确定了区域推进学科德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区域和学校推进学科德育的顶层设计;二是学科德育课程建设;三是校本化德育课程综合化设计方案;四是推进学科德育实施的教学经验总结;五是提升教师育德素养的主要经验;六是构建学科德育的长效机制。

主持人:德育工作需要整体化设计。您认为区域推进学科德育之初,在认识层面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周隽:在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科德育,关键要解决“一体化”实施的问题。我认为要着重解决三个“力”:一是解决动力问题。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如果没有主动探索与实践的动力,那学科德育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二是解决能力问题。尽管我们从区域层面到学校、教师层面都普遍认同学科德育的意义与价值,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有实施学科德育的能力。于是我们把提升教师的学科育德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三是解决合力问题。德育一体化推进,必须解决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割裂”的问题,对各方面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合力。

为了解决这三个“力”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市区合作、政府主导、专业引领、问题驱动”的推进思路。所谓“市区合作”:作为上海市德育综合改革区,承接学科德育市级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开展上海市学科德育现状调研,接受上海市初中学科德育展示任务。所谓“政府主导”:区教育局成立学科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导学科德育推进,在《闸北区一体化德育建设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学科德育工作作为推动德育一体化的重要支柱,加强区域资源整合、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所谓“专业引领”:整合区域教研、德研、科研、师干训等专业研究力量,通过课题组、项目组等形式,引领试点学校、试点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所谓“问题驱动”:关注教师在学科德育操作层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着力对两类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一类是教师在学科德育的课堂时空内所碰到的操作性问题;另一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主持人:区域层面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是有效推进学科德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基础。我听说闸北区开展过一次针对学科德育实施状况的全区大调研,通过这次调研,发现了哪些问题?

周隽:在近四年里,我们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区性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调研,聘请区内外200多名教学专家,共计听了一万多节教师随堂课。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学科德育实施效果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本身对学科育人价值缺乏理解、对学科育人方法缺少研究、对学科育人实践缺乏激情。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组织了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德育标准的区域性大讨论,推出了一批学科德育的实验观摩课,挖掘了一批校本实施学科德育的典型案例,逐步在全区教师中形成以下几点共识:其一,课堂不仅仅是实施智力教育的场所,课堂还应当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各育和谐发展和学生以主体地位投入主动学习的时空;其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学科育人的思想必须在三个目标维度上都得到体现;其三,课堂是课内和课外两个时空的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都要服从于学科育人的思想,要进行一体化设计。这样的共识最终转化成为全区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自信心,大家逐步认同学科德育这项工作,认为值得做,可以做,也应当能够做好。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闸北区以项目为引领,全面启动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科德育课程的试点研发,取得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您能否介绍下主要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周隽:科研引领是闸北区学科德育推进的一个重要举措。2013年,我区接受了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的委托,承接了德育决策咨询课题“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实践模式探究”的研究任务。课题立项后,我区加快了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的推进工作。

首先,我们成立学科德育试点学校,每个试点学校确定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其中,上海市风华中学重点研究地理学科德育,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重点研究英语学科德育,上海市和田中学重点研究数学学科德育,上海市育群中学重点研究语文学科德育,大宁国际小学重点研究跨学科德育。以试点校为依托,以教师学科德育实践问题为主导,在市、区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下,我们编撰完成了五本学科德育案例集,已经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推广、使用这套案例集,帮助全区教师不断拓展学科德育资源,丰富学科德育的方法与策略。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了闸北区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其中有一条就是将课内体系发展重点由“整理和发现不同学科育人价值”逐步推进到“探索和建立不同学科德育价值实践模式”。在这方面,闸北区有哪些经验与亮点?

周隽:我区学科德育探索最大的经验或亮点应该就在教学改革和课堂变革方面。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条:

第一,促进了学科德育课堂五维度的变革。我区通过教研专家引领、基层经验推广、教师头脑风暴等形式,助推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五维度的变革:一是整合教学目标,每章节、每节课的德育目标和要求都需要列入教学目标,尤其是要求教师必须将师生关系优化、自身对学科的理解与热情、自身人格素养等作为隐性教学目标加以系统整合。二是调整教学内容,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生成、思想引领等相关内容。三是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育人因素。四是关注课堂练习,不仅要巩固知识能力,还要强化思想道德的习得。五是探索评价方式,依据“绿色指标”和我区“活力少年”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内与课外的评价。相关经验得到了上海市教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称为“闸北模式”。

第二,初步提炼了学科德育“五步教研法”。一些学校自觉探索跨学科教研、跨学段联合教研的路径,逐步形成了可以复制的校本教研特色。我们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五步教研法”:第一步,梳理学科育德点;第二步,依托集体教研解读相关教材;第三步,分头备课并进行初步教学实践;第四步,开展课堂临床观察并研发课堂育德效果;第五步,开展第二轮教学,同时进行再总结工作。这样的教研活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集中集体智慧,能够将教师个体的经验和智慧在集体的头脑风暴中加以完善和分享。二是与原有的教研活动模式基本一致,教师很熟悉这样的操作流程,有效降低了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心理阻抗。三是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以预设经验为基础,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线索,以二轮或多轮研究为依托,实现了教师育德经验的可视化和育德路径的环节分解,提供了教师观摩和借鉴的学科德育范例,降低了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难度。

第三,形成了学科德育的保障机制。我区从机制创新入手,着力解决学校课程研发力量不足、校际课程缺少流动、优质课程难以共享等问题。首先,我们构建了跨部门联合研究机制。区教育局教研室、科研室、德育室等专业研究部门加强力量整合,共同推动了区域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工作。其次,建立了区域共享课程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研发优质课程,将“苏河湾,可爱的家”等德育课程配送到有关学校。共享课程的经验得到了全市同行的肯定。再次,构建了学科教育链。打破学段壁垒,将有共同需求但不同学段的学校联合起来,对学科德育工作进行纵向衔接,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优化。其中,艺术教育育人链实现了艺术教育优质课程的区域辐射,该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政府首届课程与教学成果一等奖。最后,我们还搭设了课程建设经验的展示与学习平台。近年来,我区致力于总结和推广学科德育课程建设的优质经验,三年间共举办区级现场会九次;2013年4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初中学科德育展示活动在我区举行,集中展示了我区初中在学科德育的课程资源开发、课堂心理环境、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分层关注等方面的探索。

主持人:您觉得闸北区在学科德育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或阻力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周隽: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教师。推进学科德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对于学科德育往往存在某些错误观念,如:有的教师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叠床架屋”,日常的教学中本来就包含了育人的任务和内容,现在提学科德育,无非就是搞了一个新名词,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有的教师认为学科德育就是贴标签,认为学科里面没有那么多的德育点,硬要搞学科德育,就只能贴标签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区域和学校层面双管齐下采取措施。一方面借助学校的力量,提升教师育德素养与能力。我们借助校本研修平台,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法,鼓励教师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实现了外部资源助推和自身反省的双向结合,提高了教师提升自我育德素养和育德能力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构建区域学科德育长效机制,让教师从学科德育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提高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的意愿和动力。

当然,转变观念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目前仍然有一批教师对学科德育的价值、内涵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开展学科德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是很高。只有真正实现舆论配套、资源支持、政策保障、培训跟上,才有可能让全体教师真心实意投入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人:闸北区学科德育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周隽:我们将在已有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尚善课堂”。“尚善课堂”,就是指滋养学生德性成长、引导学生善心善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力课堂。建设尚善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牢记并践行这“24个字”,要将上海市提炼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16个字浸润到所有学科教学之中。

打造尚善课堂对学科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我们的学科德育要实现升级转型,从问题驱动的研究转到经验提升的研究,从案例式实践研究转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从几门学科的试点转向所有学科的试点等。因此,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建设尚善课堂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强化学科育德点的权威解读。实际上,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找出不同的育德点,从而设计不同的育德目标和育德环节。因此,在育德点的解读上容易产生较大分歧。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解读版本,为教师开展学科德育提供依据。但在这方面,仅仅依靠一个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更专业的支持。

第二,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学段、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机制。我们即将成立学科德育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但怎样才能将教研、科研、德研等不同条线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并且保证这个中心能够长线运作下去,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比如,跨学段教研是我们推进学科德育的一个亮点,但是由谁牵头、不同学段聚焦于什么载体或主题开展联合教研、如何保障跨学科教研的时空等问题,直接关系跨学段教研能否持续开展。跨学科德育,在我区有较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来看,实施成本较高。一个跨学科的主题,往往会涉及很多学科的教师,花费的人力、精力、物力巨大。怎样降低跨学科德育的实施成本,需要广大教师贡献自己的智慧。

第三,推进学科德育评价。评价改革是最难的,但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学科德育的评价体系涉及哪些内容,其目标、指标及权重、方法、设计者、操作者、操作流程、与既有教学质量系统的整合,这些内容究竟如何设计,不仅需要明确,而且要有科学性。适当借助社会第三方的力量,可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持人:知易行难。区域推进学科德育犹如登山,只有排除万难,勇攀顶峰,才能欣赏到最迷人的风景。学科德育的愿景,激励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尚善德育实施方案 篇3

一、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加强德育工作领导

学校设有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校长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德育管理制度,不断加大人、财、物投入,为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优越的外部环境。千方百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德育专题教育课时,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充分的时空。坚持“三育人”理念,建立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不断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二、师德先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学校不断修订和完善德育工作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及激励机制,将德育评估纳入学校整体评估体系。学校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每月一次班主任培训,每学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每月有班主任专项津贴,每月对“红旗班”评比获胜的班主任进行奖励。全年用于科研课题研究、德育师资培训、德育先进表彰、举办大型德育活动的经费超六万元。现在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刘海军、赵春艳、王月辉、刘利等为代表的先进师德群体,他们自身的师德魅力和高超的育德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了学校德育质量的提高。

三、科研先导,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我校是省级实验校,实验性和示范性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科研立校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学校设有德育科研领导小组,“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小学分年级德育目标内容体系的深化研究》。“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市重点课题《和谐普惠教育的研究》,课题是《创特色班级文化,建创新型班集体》。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课题组管理模式,以“学校大课题,班级小课题,人人有方案,班班有目标”为操作模式,将所有班级纳入科研统一管理。师生们首先根据本班特点设立了特色文化主题。然后,以此为核心,依托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设计了个性鲜明的班名、班徽、班风、班级园地,有的班级还设计了班歌、班报,班级形象大使等,氛围浓郁,成果喜人,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富有教育实效的班风学风,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因为此课题研究的实效,学校被评为市“十一五”中期研究先进单位。

四、创新渠道,开发并优化德育校本课程

当前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社会、家庭对安全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加之我校地处交通干道附近,人多车多,为此我们将掌握初步的安全生活知识和技能视为小学生必备素质,将安全生活素养的培养定位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展了系列化的交通安全教育:与交警队建立共建关系、设计交通教育网页、举行主题班会等,取得了显著成果。省、市两级交通安全教育现场会均在我校召开,学校还被省公安厅和教育厅联合授予了“交通安全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交通安全教育被评为吉林市德育精品工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自编了《小学生安全生活素养》读本,目前这套教材已使用两年,效果明显,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五、设立班级网页,创新德育管理平台和手段

网络是当今社会最富活力的大众传媒方式。它虽有负面影响,但教育决不能“因噎废食”。因此,我们开始不断探索网上德育的内容和途径。我校拥有全省独一无二的数字化小班。两人一台电脑,可直通互联网。我们倡导各班依托各自的文化主题设计出个性化的班级网页,设有竞赛园地、悄悄话信箱、安全教育等专栏,师生可在其中网上冲浪,共话成长,一切尽在潜移默化中。班主任还建立了班级邮箱和个人博客,连奖励学生的“喜报”也制成了电子邮件版。这种快捷和富有人情味的沟通方式有效增强了家校合力,广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七月份,六年级学生毕业时,每人都收到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那就是一份记录着他们从学前到六年毕业七年间的活动照片、学习作品、师生交流的个性化光盘。

六、注重实效,不断优化和创新德育途径

(一)养成教育重在务实。

(二)不断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三)广泛开展专题德育活动。

(四)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六)联合校外教育力量,强化社会实踐。

(七)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几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德育先进单位、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育德先进学校、百所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市“德育精品工程”、市教育科研示范基地校、市校本科研工程(一期)先进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先进少先大队等。遵循科学性,突出实效性,体现针对性,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实施德育系统工程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吉林吉林市吉化第一实验小学校)

实施德育创新 构建和谐校园 篇4

一、发挥教育群体的合力作用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全力配合。

校领导班子是贯彻德育教育工作方针、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的决策者,班子成员深入各科室,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学校每年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通过研究新时期的德育课题、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德育工作创新,全校上下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

班主任队伍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联系学生教育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挑选思想觉悟高、热爱工作、吃苦耐劳、作风过硬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保障学校德育工作踏上新台阶。

学校注重发挥专业任课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实施专业技能教学中德育的全方位渗透。学校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岗位意识,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如学生上实训课必须穿工作服、列队考勤、师生问候,每个细节都教育着学生要守时、守纪、敬岗、懂礼仪,技能操作的一举一动要规范,从而保证学生技能实训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启动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值周班的作用。平日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授权学生组织检查,学生会对各班级卫生、宿舍情况进行评价。学校每周进行小结,老师定期抽查、指导,了解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各项活动均实行量化管理,制定可行的评估细则和评分表格,使学生逐步融入管理之中,加强自我约束。

学校还注重发挥家长、社会各界的作用,采取每学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定期家访,请部队战士对学生进行军训,请法制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形式,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1. 明确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每年开展评选优秀班主任活动,将他们亲切感人的优秀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交流,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向他们学习。大幅度提高班主任津贴,同时把做一个合格班主任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必要条件,从而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班主任自身修养

学校定期聘请省委或市委党校教师,对班主任作专题讲座,提高班主任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让班主任优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科学文化素质;召开德育工作研究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组织班主任赴外校参观学习,增强班主任的能力素质;组织青年班主任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每年对班主任进行体检和分期分批疗养,使班主任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3. 抓好制度建设,严格要求

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条例》和《班主任管理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班级管理承包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考核评分与班主任津贴挂钩。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或纪律卫生先进及考核成绩名列前茅的班主任方可具备“优秀班主任”评比资格,考核不合格的班主任学校将对其专业技术职称低聘一级。

三、拓宽思路,开展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1.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化校园环境,学校首先抓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以主题班会、周记、黑板报、广播室、宣传栏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08年校园宣传橱窗共展出126期各类新闻图片;出版校刊21期;学生会工作简报8期;学生刊物《秋蕙》5期。其次,加强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投入了2千多万元用于新校区的扩建和改造,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奋斗精神和合作精神

学校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日常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课堂纪律、出勤制度,抓仪容仪表、校园卫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行动、勤工俭学等活动,把德育内容融入到现实问题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助人为乐、谦让、豁达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学校德育工作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每年开展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校园风采大赛、寝室文化节、中秋晚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大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练自己、教育自己。

4. 设立贫困生助学金,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助学奖学制度,为鼓励贫困生安心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制定了《贫困学生先进个人及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三好学生(一等奖)、优秀学生(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奖项。08年共向学生发放奖学金962100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教育资助180500元,为制造业紧缺人才和艰苦行业技术类专业学生免除学费541200元。对优秀贫困学生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困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兴趣,设置学生力所能及并能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安排计算机专业的贫困生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勤工助学;安排经济困难的女生到后勤部勤工助学;根据学生参加的社团工作,安排记者团的学生为报栏、宣传栏勤工助学,使受助学生既得到了能力的锻练,又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困难。

学校还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勤工助学岗位,采取顶岗实习的形式,每年为学生提供近200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受助学生每月可获得200元左右的收入,不仅为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还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校还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献真情”等系列自愿者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从而把资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构建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新途径 。

实施雅行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 篇5

近年来,社会上、媒体上关于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国学精髓缺失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有效改变这种现象,我校实施了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学生每天晨诵、午读、晚阅《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2013年,我校又将国学教育与“读圣贤书,怀天下志,立君子品,做博雅人”的校训相结合,以“雅行教育梯级化”为主要抓手,着力建设“博雅教育”特色品牌,2014年被确定为威海市首批特色学校。

一、立足国学经典,明确雅行教育目标

围绕“读圣贤书,怀天下志,立君子品,做博雅人”的办学理念。我校精准提炼“博雅”二字,把培养博学、雅行的少年做为学校育人的终级目标,博雅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指明了学生成才、成人的发展方向。而“孝 悌 忠 信 礼 义,廉 耻 仁 爱 和 平”等传统国学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沉甸熠熠生辉,字字都是化育学生优秀品德的真经,为我们探索以行育雅、以雅养德的德育方式方法提供了有效契机。那么,在小学实施雅行教育,应如何抓住国学之根,固学生品德之本呢?我们认为,雅行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涉及的内容不宜繁多,因为儿童的身心特征决定了,如果营养过剩,反而会消化不良。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多次座谈、调研,又邀请上海的教育专家来校现场考察指导,在此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年龄、心理和阶段性发展等方面的特征,确定礼、孝、善、信为雅行教育的着力点,具体来说,一、二年级以“礼”为主,三、四、五年级分别以“孝”、“善”、“信”为主。

二、依托校本课程,推动雅行教育梯级化

课程化是推动学校德育系统化、序列化的重要保障。2013年,我校立项了省级课题《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又在该课题的框架下开发了子课题《雅行教育梯级化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规律,为不同年级开发了不同内容的“雅行”主题校本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针对一年级,开发了《现代礼仪》,主要内容是小学生日常说话、走路等20个方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接受约束、行之有礼、信守规则、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针对二年级,开发了《国学中的礼仪》,开发的主要依据是国学校本课程《弟子规》,课题组根据弟子规中对礼仪的要求,设置了《孝·礼》 《 悌·礼 》《谨·礼 》《爱·礼 》《信·礼》五个章节,介绍国学文献中关于美德的阐释和故事案例,涵养学生的恭敬之心,培育学生温文恭俭让的高尚品质。针对三年级开发了《孝雅》,通过知孝、明孝、学孝、行孝、传孝、扬孝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经历“感谢、感激、感恩”这样一个逐步递进的心理体验过程,润育孝敬之心和责任之心。针对四年级开发了《善雅》,帮助学生通过学善、思善、向善、行善、扬善的教育过程,涵养爱心、同情心和感恩之心,形成并不断强化“善”的道德观念。针对五年级开发了《信雅》,注重培养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意识,通过懂诚信、讲诚信、论诚信、评诚信、签承诺等教学活动,牢固树立诚实无欺、讲求信用的诚信观。

在“雅行”校本课程实施中,按“经典回放――雅行导向――督导跟进――矫正反馈――心灵感召――导师点拨”六个步骤,对学生进行国学与品德的熏陶。

经典回放,就是回顾国学文献中关于“徳”的经典名句及篇章,指导和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的品德导向。

雅行导向,就是让学生学习古今美德故事,并结合故事进行思考,从而明确是非标准,并将传统的美德标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与时俱进的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的准则;

督导跟进,就是依照督导评价标准,由值勤领导及同学对每个学生的行为养成情况日日进行一次整体跟踪评价;

矫正反馈,就是利用周五放学前的班会课,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一周盘点”,总结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心灵感召,就是在班会上,学生畅谈一周来自己践行“雅行”的感受、体验,总结自身的进步和得失。

导师点拨,就是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校的考核反馈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知明礼,坚定继续雅行的决心和信心。

三、建设多元载体,凝聚雅行教育合力

“雅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化推进,还要充分依托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以及主题活动、考核评价等多种教育手段,才能使“雅行教育”深入开展,收到实效。

(一)结合传统节日,丰富雅行教育内涵。一年中,几乎每个月份都有一个传统节日,学校也必不可少地开展各种节日纪念活动。灵活节日纪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能更好地助推学生雅行目标的养成。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都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开展礼雅教育的好教材,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则是开展孝雅教育的良好平台,全国爱耳日、红丝带爱滋病日、残疾人日等又为开展善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我校在雅行教育过程中不放过每一个关键节点,使雅行教育更接地气。

(二)利用家庭社会资源,构建多元教育主体。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完整的育人网络,只有家长与社会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旁观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和督导者,才能使三方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合力。两年来,学校多次组织亲子经典诵读比赛,多次召开专题家长培训会,邀请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讲师张凯、杨继存老师做传统文化讲座,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从思想上达成共识,行为上保持一致。我校还与71670部队,乳山利群商场,利群社区开展多方联合,成立学生雅行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味成长与收获。

小学生德育的实施方法 篇6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实施方法

当代小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思路开阔,敢想敢做,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由于独生子女的因素,他们很多希望拥有一切,但却不懂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却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在想法上他们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如何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學校德育管理机制要健全

学校德育机构应包括校领导、团委、教务科、学生科、班级等,既要有德育决策的指挥层,又要有德育工作的具体执行层。在学校德育工作组织中每一个组织成员要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校实现社会主义培养目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中,要统一目标、统一安排、分层管理、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仅靠说教是不能深入到学生们的心中的。别看是小学生,但他们的思想认识也逐渐的地变得复杂起来。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势必会放纵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三、学校德育工作要从低年级的学生抓起

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着手。让学生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要贯穿于德育活动始终,可以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少先队对学生进行德育。低年级的学生能成为少先队员应该是件骄傲的事情,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真正有意义又可实行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把德育转化为自身的东西。

四、学校德育工作要营造好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德育。一个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校园,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改善校园环境,使原先脏、乱、差的校园环境,变成美丽干净的校园。这样能使得教师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生更爱学校,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学校领导关心职工,廉洁勤政,开拓进取,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所有这些,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能诱发人美好的愿望。

五、学校德育工作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面对现在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要提高人才素质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应重视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德育工作者应把重心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习,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六、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家庭德育

做好孩子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同时也是需要加强家庭德育。学校应该多与家长联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使之形成德育合力。当然,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目前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一方面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不协调,另一方面德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我们首先要实现第一步“内化”,即把一定的思想道德纳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中。再通过生活中的实践促使学生“外化”,使学生通过合理的行为方式转化为道德行为,使学生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好准备。

实施有效德育 深化实践体验育人 篇7

一、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由单线型转为多线型

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变得丰富多样,从形式看,既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等,又可以开展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在实践活动中,德育呈现出多线型。

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我把落叶带回家》《汉口江滩的变化》《低碳生活,美化江城》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了解植物、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产生了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祖国的热爱。

服务社会的教育。通过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访问、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为社会尽职的使命感,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作准备,还能活跃思维,积累经验。

科技环保教育。通过科技领域的实践活动,广泛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如学生在《走进科学创意无限》《纸板变变变》等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与技术知识、技能,树立了环保意识,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背景,在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获得生活的经验、智慧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四唯路小学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实践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如:学篆刻、抖空竹、扎灯笼、搓汤圆、中秋诗会等活动让学生从地域特色中传承传统文化,在了解丰富而有特色的祖国文化的同时获得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的实践性,使道德感悟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学校通过“四走进”即:走进社区、走进同伴、走进时事、走进社会,让道德体验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例如:“周末清洁家园”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体验为社会付出的幸福感,在看望帮助老红军的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寻访红色江岸的足迹”亲子实践体验活动更是激发孩子极大的兴趣,在家长的带领下,每周都计划寻访一个地方,有的家长带孩子调查了周边的张自忠路、卢沟桥路、陈怀民路、胜利街等路名的由来,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

这种真正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道德教育深入到他们的血肉中,终身受益,可见这种“实践+体验”式的育人方式效果非常明显。

三、活动的探究性,使德育由灌输型转为渗透型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实验、制作、设计、观察等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这为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常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时,教师常常以“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来引导学生,但这样的说教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我校在通过班会开展“三节”教育时,组织学生开展“光盘节”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家庭、餐厅、学校的粮食浪费现象确实严重,心中自然升起了爱惜粮食的想法;通过上网搜索,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国家的人吃不饱……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探究中自然形成的。

四、活动的实践性,使德育评价由单一型转为多元型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仅仅局限于对校内学生和教师看到的情况进行评价,而走出去的实践性活动评价是伴随活动始终的行为,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活动开展反思和建构。如,教师在活动初就对学生有要求:文明出行、交通安全、记录活动过程、同学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家长评价、采访对象、服务对象签名等。那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及社会成员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就能帮助学生客观、真实认识自我、表达自我、获得赞赏、建立自信、不断改进行动策略。同时,这个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提醒、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承诺就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教育的过程。

实践体验育人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在孩子的内化教育中起着评价、引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当前许多学科都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虽然学生们普遍上都能接受、认同这些大道理,但是,对其的体验和感触还是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面,触动不大,不能较好地化为自身的行动。开展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而正是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才使得感触由表及里,渐渐触及到学生的内心,经历认知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受到强烈的震撼。

总之,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德育资源,为学生成长创造广阔自由的空间,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做到活动育人,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路小学)

上一篇:春天的小河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矿热炉理想熔炼模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