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2024-10-16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通用6篇)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篇1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过程

一、依据考点,例题分析(本课每一考点讲解中又包含总结规律,习题训练)考点一:文言词语的含义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

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考点二:文言语句的翻译 题型:准确、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准确,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 例如:(师生共议)1.弗食不知其旨:不吃,就不知道他的美味。2.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是在译不通,才能选择意译。考点三,如何整体感知理解文章

命题重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及写作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思想 题型: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简答题的答题要领:带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注意研究文章所提的信息,找准中心词、句,形成答案。简答题: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学们整体感知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根据文章,简释生发。联系实际,言之有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技巧讨论作答练习总结规律,积累方法

学生质疑,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本课的复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拓展延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试题研究》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篇2

因为课文内容变化较大,所以我在备课时也比过去更加用心,前一段时间学校开展了阶段性达标课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在一年八班讲了《虽有嘉肴》这一课。《虽有嘉肴》作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选入的课文之一,在课前备课以及讲授过程中给我的触动很大。

首先,在备课时,我仔细学习了教参,特别是“有关资料”部分,对于孙亚玲老师的“《学记》四题——论《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我进行了详细分析,了解了《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同时,我还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本课课件,一是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是文体知识介绍(关于《礼记》的),三是结合课下习题一强调朗读停顿的要求,四是重點,也就是逐句翻译课文,五是问题探究,明确了本文要讲述的道理以及写作手法(类比推理),六是拓展延伸,结合本文内容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文章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古文字词用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因为在课前我已经让学生背诵了这篇课文,所以在讲读翻译的时候就顺利了很多,由于本文篇幅不长,一共五句,其中三句还是对偶的句子,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很踊跃,这堂课整体上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不足之处就是对于文本的朗读还是不够,课堂上我只让学生读了两遍,其余时间都用在了对文本的分析上,在这一点上我还需改进。

通过讲这堂课,我更加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到的是一篇新课文,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由于本课是新增篇目,对于我来说它也是一篇新的文章,而且网上和书籍中可参考的资料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在讲课之前我要对文本进行仔细分析,尽量查找相关材料,我和学生一样努力学好这篇课文,在自己准备充分后才能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这个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而作为学生,在他们自己预习之后,听了我的讲解,相信他们对于这篇文章也能够学得透彻,理解明白。在我讲课的过程中,我的教学能力在不断加强,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我们互相启发,互相配合,最终顺利圆满地完成了这堂课。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生来就会所有知识,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也存有疑惑,那么,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一定要在教课之前查找资料,认真备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把疑难问题提前解决,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才能“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 冯 璐)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篇3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

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

(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

(一)读----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

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

读后师再点评。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 qiǎng)教学相长( 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

《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

(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

(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

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

(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一个代表来翻译。比比哪组最准确)

②准确翻译文句

⑴任务平分到各组,可以采取本组同学读一句,代表来翻译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师生点评)⑵学生代表翻译完后,老师再把准确的译文重述一遍,语速不要太快。

⑶老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同时板书文章层次图。

(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齐读一遍以熟悉内容)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篇4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篇5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篇6

小街基中学 李艳陆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申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教学本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因此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效果很好。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用的是朗读法和交流体会法。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可以借鉴:

一、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重了诵读教学。所以,本节课我多种阅读方式并举: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结果证明,学生既读准了字音,又把握了节奏,甚至还读出了语气。同时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为下一步的课文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背诵的适时登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我把背诵课文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课前,我曾反复琢磨,背诵环节放在哪里能让学生更快的记忆呢。因为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放在讲解完文章结构后比较好。因为这篇文章结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再加上有板书做导引,记起来应更快一些。虽然第一名同学背的不够流利,但第二名就开始非常流畅。有了两名同学“打前站”,全班同学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实践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英明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位,合作学习中精心设计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深入到各个小组中间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密切合作,小组成员互相信任,没有出现消极“怠工”现象,顺利地完成了探究。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讲解完文章内容后,为了让学生能把本节课内容学以致用,我精心设计了问题:“小明(假设有这样一名同学)的文言文掌握的不太好,可他的同桌不愿意教他,认为教他是浪费时间。你能用文中的道理来劝说小明的同桌吗”。这个问题正好运用了本节课刚刚学到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运用这个道理。一箭双雕,构想奇特。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再完美的课堂设计也难免在实施时出现疏漏失误之处。如:

一、在论证过程的解释上,由于同学们是初次学习,所以表现得不够好。只有老师在前面一个人连说带写,下面很少有同学响应,甚是尴尬,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还好,后来在我的一再提示下,才顺利完成。我没有想到梳理板书这里会把同学们难住,因为这篇文章毕竟条理非常清晰,跟着老师应能顺利完成,也许我真的是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今后应该通过现代文和举例来引导大家对论述文的理解。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信息化下一篇:数据库选择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