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忽视员工心理薪酬

2024-10-14

切莫忽视员工心理薪酬(通用4篇)

切莫忽视员工心理薪酬 篇1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兰州市永登县小学女教师杀害三名女童后自杀的消息,重新唤起人们对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近日有媒体重新引用一项于初进行的教师心理调查,称接受调查的西安市7个区县、21所学校的1759名高中教师中,有54.5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其中严重程度和重度严重程度的占到14.85%.

对于一般公众而言,“54%的教师有心理问题”,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尤其在兰州教师杀害女童案之后披露这一数据,更是具有震撼作用。其实这一数据并非极端的个例,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针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初,郑州市教育局教科所对426名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不同地区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就我们所能了解的信息,这一数据大致与目前企业家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相当,却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20%.

想到一向享有“祖国园丁”或“心灵工程师”之誉的教师,竟是一个一半以上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一定会让不少人,尤其是学生家长心中一紧。

但应该指出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症状”不同于一般习称的“心理问题”,更不同于病理意义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一半以上的教师存在心理症状,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但也不必因此引发过度的恐慌。

重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教师目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压力,如升学压力大、工作条件艰苦、社会评价偏低、经济状况相对窘迫、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等等。在这样的内外环境压力下,教师群体出现相对偏高的心理问题实乃必然。另一方面,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与学生面对的压力乃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两者则共同来源于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僵化扭曲的考试制度。应试教育造成的单一竞比模式和残酷竞争,不但戕害了学生的身心,也戕害了教师的心理。尤其是当教师承担了来自学生、家长、学校、上级和自身生活的全部压力,却又无处排解舒缓的时候,往往比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考验。当这些压力达致或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并非单靠教师的理性自觉或奉献精神而可以抵御。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心理问题日渐普遍却又并非无解,恰当、及时的心理干预,往往能够有效缓解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而不致积累成为严重的心理疾患。改革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教师的双重压力,是治本之道却又短时间内没有指望,那么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及时缓解心理压力,而不是让他们无助地在心理压力的暗道中独自摸索,是全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团体都应该重视的迫切问题。

本文题目称,“要像重视学生成绩一样地重视教师心理”,其本意实际是要表达“要比重视学生成绩更重视教师心理”,因为没有精神朗健的教师,何来阳光心态的学生?但就目前现实而言,学生成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硬指标,教师的心理很难排到前面。退而求其次,像重视学生成绩一样地重视教师心理,应该是必须做到的底线。

切莫忽视员工心理薪酬 篇2

显然, 小芳身上发生的情况是一种对物理学习与考试紧张、恐惧、抵触的情绪障碍, 是心理疲劳的过激反应。不少高三毕业生也像小芳这样, 在紧张的复习、迎考中会不同程度地感到学习有压力或力不从心, 除身体疲劳外, 还会出现心理疲劳, 在一定阶段表现出厌学、不能进入状态等情况, 有的甚至想放弃高考。其实, 这种过激言行不一定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及时调整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思想状态。

镜头二:小伟的日记——“我的成绩虽然优异, 但上高三后选报了“3+物理”, 压力好大, 物理太难学了, 各种解题方法层出不穷……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很大希望, 同学们也在明里暗里和我较劲, 考完试要和我对答案, 问分数, 再说一些似吹捧似讽刺的话。上午课间休息时, 物理老师兼班主任刘老师跟我谈话, 希望我每天多做两道他专门为我精选的物理综合题, 否则可能会被其他物理尖子生超过。吃晚饭时为一件小事对父母大喊大叫, 伤了他们, 我好难过。我不想去学校上物理课, 想一个人在房间里单独呆一段时间, 哭也好, 思考也好, 我就是不愿意和人交谈。我这算心理疾病吗……”

成绩优异者仍然存在压力, 其压力更多地来自父母和老师的高期望, 处于金字塔尖的他们也有一种恐惧———站得越高, 摔下来就越惨, 所以他们更加谨慎小心, 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同时, 他们不容易得到同学的情感支持, 因为他们是学生中的精英分子, 相互之间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 非精英分子或明或暗的嫉妒使他们得不到同伴的支持和理解。小伟就是这样一个精英分子, 他的应对方式是压抑、回避, 不和同学谈心, 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逃离外界压力。如小伟所担心的, 这样发展下去很可能形成孤僻的性格, 难以与他人相处, 也难以适应新的生活, 这的确就是心理问题了。

镜头三:小凡从进入高三后, 感到作业特别多, 每科老师就像竞赛似的, 争相印试卷、发试题。特别是物理, 作业特别难, 有时候做一道物理难题要花一个小时。因此, 小凡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做题机器, 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 每天都要很晚才能睡觉, 早上还要背英语及数学、物理公式。小凡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视, 没有逛过街, 没有玩过游戏, 没有读过小说了。尽管如此, 父母还是不满意, 因为小凡成绩并没有多大起色。小凡自己也有点沉不住气了, 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 她感到活得太累, 越来越不想过这种枯燥的生活, 不想熬夜做题, 不想再早起背英语、背公式……她讨厌这样的人生, 甚至想到了死。

从小凡的情况来看, 其实她最需要的是劳逸结合, 科学用脑。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措施是顺应大脑生理节律, 不可长时间以强制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脑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注重脑保健至关重要。改善营养, 保证睡眠, 适当开展文体活动, 这对及时消除心理疲劳是有益的。可面对老师催交作业的命令, 小凡实在是无可奈何!

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在物理学习后, 常会不由自主地说“好累”、“累得不想动弹了”。学生所说的“累”是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 这种疲劳一种属于生理性疲劳, 另一种则属于心理性疲劳。

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而引起的。例如, 学生参加了体力劳动或足球赛, 都会使平时缺乏锻炼的身体感到疲劳。不过, 青少年精力旺盛, 能在短暂的充分休息之后较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是人主观体验的一种疲倦感, 其危害性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 而且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心理疲劳的产生从根本上说, 是受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制约的结果。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 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疲劳。因此, 不利于三种节律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心理疲劳的原因。要想消除心理疲劳, 光靠保证睡眠是不够的。心理疲劳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 影响身心健康。所以, 一旦发现学生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 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分析到底属于生理性疲劳还是心理性疲劳。

一、心理性疲劳学生的典型表现

1.不爱上课, 不愿见老师, 甚至每到上课前就会感到“肚子疼”、“头痛”等。

2.不愿做作业, 一提作业就发憷, 一看书就犯困, 不愿翻书本。

3.即使没有外界干扰, 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学生虽然也在看书, 却“看不进去”, 记不住书中的概念、公式和规律。

4.不愿大人过问自己学习上的事情, 对父母、教师的询问常保持沉默, 有时表现烦躁, 甚至常常转移话题。

5.上课时打不起精神, 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劳, 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课后却十分活跃, 表现为“玩不够”。

二、学生心理疲劳的成因分析

1.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现代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升学的愿望, 希望考上重点或名牌大学。然而高考的激烈竞争, 使他们不能每个人都如愿以偿, 这就必然引起学生对学习成绩的看重和对升学的担忧, 进而导致他们内心不安、焦急与紧张, 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诱发心理疲劳。

2.教师、家长的过高期望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对于女的学业要求很严, 期望过高。同时, 他们对教师水平的评价也是以学生升学率为标准, 从而促使教师与家长一道对学生施加压力, 这就更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疲劳。

3.学习科目多、任务重, 特别是理科班学生, 必须做大量习题, 整天在题海中浮沉, 易导致心理疲劳。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成绩, 大量订购复习资料, 搞题海战术, 使学生只能靠拼脑力、体力来应付, 每天除吃饭、睡觉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做练习、背资料上, 当学生长期辛劳而成绩得不到提高时, 往往会因此失去学习信心, 陷入悲观焦虑之中, 有些学生会做出逃学、出走甚至自杀的极端事情来。

三、消除学生心理疲劳的对策

1.全面评价学生以减轻其精神压力

教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 对学生学习不能单纯按分数高低来衡量, 要看学生的原有基础、每次考试的难易, 学生的学习困难及临场发挥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成绩要做纵向比较, 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减轻精神压力。

2.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激发其自信心

教师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重大影响, 特别是比较难学的物理学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因此, 物理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际, 帮助其明确个人阶段性奋斗目标, 如在力学复习中该达到怎样的目标, 用看得见、摸得着、可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刻苦学习物理的意义和取得的进步, 以增强学习兴趣, 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物理。

3.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杜会舆论,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成绩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加强科学人生观教育, 既教书又育人, 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跳出自我小圈子, 以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对待学习, 升学、个人成败荣辱, 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

4.减少物理作业量, 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题海战术只能造成心理疲劳与学习效率降低。为避免这种情况, 要适当控制作业量, 物理教师更要侧重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突出重点和难点, 注意物理过程分析和物理学方法的应用, 精心选题, 精讲精练, 通过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5.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 敢于迎接任何挑战

要经常告诫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学会为人处世, 并善于克服困难。在对学生适当严格要求的同时, 还要融进师长的慈爱之心, 力求鼓励多于斥责, 切不可简单粗暴, 致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平时, 教师要关心班集体活动, 协调学生关系, 开展主题班会、生日晚会等活动, 在日常学习中, 使学生形成开朗、自信、热情并乐于助人的个性。关心班集体, 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并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去迎接物理学习和考试的挑战。

切莫忽视心理年龄 篇3

心理年龄的高低,和一个人的遗传、性格、经历、环境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甚至受到近期的心情等多变因素的影响,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病理名词”,而只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时间参数”。

“心理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因为心理年龄并不具备智力那样的稳定性,随着人的不断努力,它可以得到调整和优化。

心理年龄的高低各有利弊,并不是绝对的好和坏可以区分的。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应成大致对应的关系,但在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表现出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不平衡性,所以人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以及智力年龄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的。

人从出生到衰老,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儿童时期:不切实际是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喜欢被人表扬,总想取悦他人,他人肯定的评价才能令你肯定自己。渴望从人家那里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情绪起伏大。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高,可塑性強,好模仿;在社会生活的学习适应中时常受挫,但是并不会造成即时的心理阴影。心理处在儿童期的人,简单而快乐,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精力旺盛,头脑灵活,较为乐观,好幻想,不保守,做事全凭兴趣,几乎完全没有名利概念。容易走极端,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竞争欲望,但在竞争时又几乎不会运用有效的心计。

青少年时期:内心不能平息的矛盾冲突是此时最明显的特征。如:闭锁性与人际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高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的矛盾等。强烈渴望独立自主自由洒脱,但还没有摆脱受他人影响的阴影,好像有“第三只眼”随时监控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在儿童时期是为具体的他人满意,现在是为让这“第三只眼”满意。而实际上,“第三只眼”就是内心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体系。本能与人为,现实与理想,自我与超我,这种种矛盾的痛苦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对责任,想去担当又渴望逃避,对名利,想去追求又不屑一顾。富有创新精神,敢作敢为,多变化。

中老年时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若将人生之路视为登山,目前已到达了自己的峰顶:性格特征基本定型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成熟、稳健、老练、实际,能够合情合理地处理现实人生的种种矛盾,平和地看待完美与缺陷,获得与丧失。清楚地认识自己,能清明地分辨可能与不能,可为与不可为。但这种状态稍有偏失,就会走进保守与停滞,相对悲观,性情固执,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导致创造性和人生乐趣的逐渐丧失。

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的人,会显得城府过深,很难与同年龄的人有相互的理解与共同的语言;而心理年龄远低于实际年龄的人,则会显得过于天真,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成长。

实际上心理年龄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擅长利用这种变化,将十分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此时的“心理年龄”就是改善各种难于沟通“阻力”的“滑动变阻器”。

关注员工心理薪酬的负面影响 篇4

1、企业为争取或留住某些优秀的人才不得不增加工资开支,导致企业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工资是企业的很大一笔开支,尤其在一些服务性行业里所占比例更高,如果仅用工资这唯一的杠杆来解决员工的激励问题,必将会引起工资成本的大幅提高。同时,其实有很多的问题并非工资能解决的。

2、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只是雇佣与被雇佣、工作与报酬的关系,缺少感情联系的纽带和必要的信任基础,严重的导致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以及培育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3、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正常的价值观体系。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报酬,导致企业中人性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没有了,大家只是看钱干活,多给钱多干活,少给钱少干活,不给钱不干活。

4、由于企业对人的关注很少,会造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

5、管理者的权力和威信下降,造成管理难度的增加。 因此,对现代企业来说,关注员工的心理报酬因素并用这些因素去弥补薪酬机制中的缺陷和不足,是实现有效的激励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样,企业减少了对过高的薪资水平的依赖,转而满足和推动员工,使员工更多地依靠内在激励,也使企业从仅靠金钱激励员工,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尤其是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和知识型的员工,内在的心理报酬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工作敬业度和员工的工作绩效。

师至洁

上一篇:消防工程冬季施工方案下一篇:2毕业实习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