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卫生不容忽视

2024-08-08

幼儿心理卫生不容忽视(共7篇)

幼儿心理卫生不容忽视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成为各行各业争聘对象, 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因此, 很多家长都从孩子的幼儿时期抓起, 报名园, 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把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的满满的, 并且一在强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纵观种种现象, 发现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却从根本上忽视了品德方面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 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幼儿的学习固然重要, 但如果把学习作为教育的重心, 就会使教育出现倾斜, 造就出只有知识没有品行修养的人。幼儿教育好比一座金字塔, 幼儿品德教育就是基石, 只有打好基石, 才能建造好金字塔, 才能培养出一个乐观向上、德才兼备的人。

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不懂事, 以后再慢慢教育, 长大了就懂事了。殊不知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 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动画故事等内容之多, 范围之广, 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 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 学习做人的奠基期, 这个时候必须要正确引导和启发,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错过了幼儿期的教育, 以后再纠正就难了, 就像树木要成才, 必须在树小的时候就开始修剪枝杈。现在青少年犯罪案件直线上升, 打架、偷窃、抢劫、强奸、杀人的案件很多, 有些案例让人看后, 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像马嘉爵杀害寝室的几位同学, 仅仅是因为同学说了他几句, 就怀恨在心, 可见他的心胸是多么狭窄, 冷酷无情又孤僻多疑。还有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 四个孩子就因为网管说他们年龄不满18岁, 不让他们进去上网, 就点燃大火反锁上门, 烧死了网吧里25个人。多么的任性无知, 多么凶残, 这些案例让人痛心不已。其实类似这种案件还有很多, 并且每年的青少年犯罪比例急速增长, 这就说明,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品德教育严重缺失, 促使这些孩子长大后变成这样, 从小到大没有人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 只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 幼儿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 从小事抓起, 从日常生活抓起。家长们也常常说很重视子女的教育, 但具体到小事上就做不到。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家长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对孩子百依百顺, 要什么给什么, 比如家里有很多玩具, 可是孩子还要买, 经不住孩子哭闹马上就妥协, 养成孩子任性、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

有的家长过分溺宠孩子, 凡事都包办代替, 三四岁了, 还需要家长喂饭, 入园、离园不是背就是抱, 任何东西都是家长拿, 不会换鞋、穿衣。结果造成孩子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 慢慢地孩子就会自卑, 不能照顾别人, 长大后让他如何去适应社会?

还有的家长, 不管孩子行为是对是错, 一旦与别的孩子发生纠纷, 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 指责别人的错;或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 教他什么事都抢在前面, 别人打你你就打他, 甚至在解决某些问题时, 言传身教, 做孩子的负面榜样, 养成孩子霸道、不讲理、唯我独尊的性格, 没有团队的意识, 缺少协作精神。

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 一个女孩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妈妈很疼爱女儿, 什么好吃的, 女儿爱吃的, 她从来都不吃一口。一天女儿想吃香蕉, 她买回来后很想吃, 就吃了一根, 没想到女儿回来后, 大发脾气:我的香蕉, 谁让你吃了?并把买回来的香蕉都摔在地上, 用脚踩烂, 妈妈惊呆了, 妈妈的心碎了, 女儿的行为像一根木棒, 一下把她打醒, 是她在孩子小的时候要什么给什么, 娇宠溺爱, 没有教过她要孝顺长辈, 尊老爱幼, 现在如何要求孩子要有孝顺之心?试想一个连自己妈妈都不爱、不关心、不尊重的人, 长大后她还会爱谁?她能爱周围的人吗?她能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吗?她只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道德缺失的人。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吗?孟母三次搬家, 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综合上述, 幼儿品德教育是必要的、必须的、不容忽视的。请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 每一个环节,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采取民主方式, 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溺宠孩子, 但也不打骂孩子, 尊重孩子但不骄惯他, 疼爱孩子但不放纵他。让我们把幼儿品德教育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慢慢地把好的行为习惯积累起来, 让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爱, 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成为国之栋梁。

幼儿心理卫生不容忽视 篇2

入园幼儿安全不容忽视

翟永平

最近,陕西西安市枫韵幼儿园和鸿基新城幼儿园被曝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给园内幼儿集体服用抗病毒处方药物“病毒灵”,导致不少孩子出现头晕、腿疼、肚子疼等相同症状,经检查有多名幼儿存在心肌酶偏高的现象。另外,存在肾积水,严重便秘的数名幼儿还被检查出了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据报道,这两家幼儿园现有在册幼儿共1455人。

此事件引发众多家长的强烈不满,也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目前这两所幼儿园5位相关责任人已被刑事拘留。与此同时,吉林省吉林市芳林幼儿园也爆出幼儿园长期给入园的孩子们喂一种叫“聪明豆”的小药片,不少幼儿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恶心、盗汗、皮肤红珍等症状,涉及幼儿或达数百人。家长反映所谓的“聪明豆”其实就是“病毒灵”药片。目前,警方也已介入调查,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家长们所怀疑的“药品”已被封存并带至药监部门进行检验。

笔者认为,这几次幼儿园违规给入园幼儿长期服用处方药物“病毒灵”以预防孩子生病提高出勤率,增加幼儿园收入的无耻行径折射出我国幼儿教育机制不健全,幼教师德亟待提高的问题。

首先,幼儿教育机制不健全才会出现幼儿园在利益的驱使下给入园孩子“下药”的悲剧。从枫韵幼儿园和鸿基新城幼儿园的管理情况来看,这两所私立幼儿园均挂靠在“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名下,目前挂靠在该会名下的还有另两所幼儿园。“挂靠”

其实就是由幼儿园向“宋庆龄基金会”提出申请,基金会再研究决定是否批准。也许基金会同意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弘扬宋庆龄精神,幼儿园这样做却是借势谋自身发展。在管理问题上基金会没有业务指导,仅仅是不专业的业务监督而已,这就为幼儿园给孩子“下药”谋收入有了可趁之机。据了解,入园的孩子如果要是生病,三天就要退伙食费,超过十天不来幼儿园,就要退一半的托费。从这些事件来看幼儿园申办机制、管理机制亟待改革完善。

其次,全国多次幼教虐童以及“下药”事件来看幼教师德亟待提高。目前,幼教师资可谓良莠不齐,“准入制、培训制”要进一步完善。入园家长对幼师有一种信赖感,所有幼儿也都对幼儿园老师有一种信任、依赖和模仿的心理倾向。现在看来涉事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但身体受损,对老师也很难再信任,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尤其“下药”事件发生后,幼儿园还想抵赖,并要求教师们对外统一口径。这种做法让人产生师德何在的困惑?同时,更让人不可理喻的是幼教虐童事件层出不穷,如河北省三河市最大的民办幼儿园教师用针扎、用刀威胁,甚至逼喝尿来虐待幼儿;山西某幼儿园教师连扇幼儿70多个耳光;江苏兴化板桥幼儿园7名幼儿被教师用烫斗烫伤等。从这些虐童事件来看,加强幼儿保护,提高幼教师德刻不容缓。

幼儿感恩教育不容忽视 篇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把孩子视其为“小皇帝”, 要什么给什么,在孩子心中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照顾,偶尔有一点不如意,还要大哭大闹。当前的幼儿教育,家长又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孩子缺乏爱心,表现出自私、狭隘、霸道、脆弱、敏感、任性等性格。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幼儿园更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家庭教育是感恩之心形成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孩子感恩教育中的启蒙教师,要将家庭视为孩子获得感恩教育的第一个平台。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

一是在家里开展礼貌教育。要让他们学会感恩,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家人。老师要指导家长教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重视家人的存在,知道长幼之分。

二是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谢谢”。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他跟在大人的身边,在接受别人礼物或帮助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让孩子知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日常用语。

三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同伴之间、邻居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

四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要提醒家长不再给孩子包办代替所有事情,指导家长让他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家长帮孩子穿衣服,孩子帮家长拿拖鞋,家长帮孩子盛饭,孩子帮家长拿筷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家庭教育入手,使幼儿形成初步的感恩意识。

2、幼儿园教育是感恩之心形成的关键。幼儿感恩之心的培养是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将感恩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之中,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幼儿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偶像和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在接受社会各界帮助时应表达出自己的感谢之情,在幼儿表现出的关爱帮助行为时,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

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是抓住日常生活环节培养幼儿的感恩心。“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三是抓住节日活动环节培养幼儿感恩的心。中华民族现有许多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要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心。如国庆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红西路军纪念馆观看革命烈士雕塑像,跟孩子们讲讲他们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业绩,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孩子们树立对革命先辈的爱戴和感恩之情。还有“三八”妇女节,我们也可以请来孩子们的妈妈,让她们谈自己的工作,谈谈是怎样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使孩子们切身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拳拳之情,从而让孩子们心存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心和呵护。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如情境表演“今天我做小主人”、“感恩、坚强、团结亲子游戏”、“童心感党恩,快乐庆六一节目演出”、“党是太阳我是花歌咏会”、“颂祖国,迎中秋,感恩歌曲大家唱”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3、社会教育是幼儿感恩心强化的平台。幼儿感恩心的培养除了家庭、学校外,社会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强化幼儿感恩心形成的重要平台。为了让幼儿能真正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适宜孩子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心捐资捐书、赈灾义演等。老师可以让孩子将他们省下的零用钱或者是压岁钱以及家里旧的书籍捐出来帮助那些因受灾或边远乡村家庭贫困的小孩,让他们去学习主动地关爱和帮助他人。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幼儿的感恩意识,使孩子真正地学会了关心人、帮助人。

4、发挥榜样的作用,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老师要注意收集、积累孩子身边典型的感恩教育素材,选择时机进行教育,这样可让幼儿通过身边可知可感的事迹增加感恩意识。其次,以中外人物的典型事例为榜样。

总之,培养幼儿感恩之心需要从小抓起。使我们的孩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爱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国家、民族就一定会充满希望!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篇4

现象一:

我记得是上上届,信息技术会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会考复习如火如荼地在进行着。我们任课老师认为:在会考前让学生进入往年的会考系统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原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使会考中的失误减少到零。原因二是让学生尽早地熟悉会考的环境,增强学生会考的自信心。原因三是由于可以即考即阅,很快知识点及得分情况一目了然,老师能及时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而纠正。而有一些学生却不以为然,自以为是,自己不认真地复习,还要别人跟着他遭殃。

有段时间在几个班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每节课评卷前公布分数以后,总有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满脸无奈地问我: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我的成绩总是不好,原本会做的,该保存都保存过了,怎么会有一个大题是零分呢?……因为这些学生已不是一次这样问我,我就开始怀疑和推测,是不是上学期的问题又出现了。我真后悔自己冤枉了这些好学生,开始还以为他们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而成绩不好,幸运的是我私下找了这些学生谈话,把问题的所在及时地告知了他们,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庆幸他们的自尊心还没有受到伤害。前学期在高一(11)班就有同样的问题发生,当时我很冷静,没有直接找问题的制造者,只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班上竟有一个学生很奇怪:上课总是自言自语,老师制止不屑一顾,有测试他总是只做到60分,别人考得不好他就兴灾乐祸,上课游戏照玩不误,下课不让关机他偏要关,真是变态,我常常心里这样认为,真是拿他没有办法。课后找他谈话也不言语,后来我找班主任沟通才明白,这个学生确实有心理问题,我这才恍然大悟:肯定是他做了手脚。经过我的一番调查核实确实是他所为。

我们的会考系统有先天性不足:只要知道别人的准考证号码,就能进入别人的考试界面,点一下“重做”,别人的成绩就化为灰烬。这些老师又很难抓到证据。所以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从受害者下手,要求受害的学生不到下课的一刻决不交卷,总算问题能解决了。同样的问题在其它班又有发生,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河南巩义幼儿园遭人纵火后悲惨的一幕,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的,我们再也不要在无意识中为社会培养一些隐形杀手。

现象二:

最近高一年级电脑课堂又出现另外一种现象:有学生总子,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对远离父母的儿童在生活上多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把自己做好的作业拿出来共享,纵容一些做作业不自觉的学生,复制他人的作业来充数。对此情形,我在几个班都强调过,做人要厚道,不能这样的“帮助”同学,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这样是害了你的同学。同时我还要求复制作业的同学想一想,这样做事对吗?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吗?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有不耻下问精神。经过一番说教,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个别班级总有个别学生依旧我行我素,有个别学生已完全“拉”不回来,上课不做作业坐等不劳而获。要堵绝这一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共享者着手。因此以后的课堂我特关注这一点。我开始分析,共享者可能是电脑学得比较好的同学,而且做题的速度也很快,于是我每节课,从先交作业学生入手,一个个地排查,当排查到高一(2)班的时候,我发现王某某正在共享什么,我急忙拿来他的鼠标,打开一看,共享的果然是自己做好的作业,我当时心想,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可这位学生却毫无做错事的反应,竟说出这样一句话:我又没有让别人复制,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很是生气,但还是强压着怒火把他叫出机房反省。这位学生虽然做得快,但错的很多,因为这位学生平时行为习惯不好:上课说话声音很大,吃东西,还经常打游戏影响他人,无组织无纪律,屡教不改,我也请教班主任,讨教过高招,可没有效果,我都有放弃的想法,只要不影响别人。可眼下他不但对自己不负责,还影响了他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我能不管吗?随后,我查阅了我认为是“共享者”与“复制者”的图片处理作业,发现俩人作业错误完完全全一样,难道真的是巧合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从以上两则现象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需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完全不分场合地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学习上不愿动脑子,最好家长、老师或同学代他完成作业;生活上要求上档次,穿名牌,一点照顾不周,就大发雷霆,甚至威胁老师和家长,毫无感恩的心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物质财富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心理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虽然现代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自主权,现代人更注重个性发挥和价值的展现,更渴望成才,为社会多做贡献,更加尊重知识、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现代人要求生活消费、环境的开放,更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但不是不要规范和公德,反而更注重自身的行为和修养。高中生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及时地引导他们,使他们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具有关的资料显示:心理轻微失调是心理障碍的萌芽,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是精神疾病。心理轻微失调学生都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只是心理有些不平衡,常常表现为情绪波动、遇事容易激怒、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等。我们的学生已有这样的苗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德,那我们就等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公害,那我们就是社会的罪人。我呼吁: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们要多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建议学校开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或咨询机构。和谐的空间。

幼儿午休不容忽视的教育随笔 篇5

我循着声音找过去,发现了躺在小床上的乐乐:眼睛紧闭着,嘴里发出“嗯一嗯一”的声音。“乐乐,乐乐?”我以为乐乐在做梦呢,轻轻地喊着他的名字,想把他唤醒。可乐乐始终紧闭着眼睛,轻轻摇他也不醒。乐乐昏迷了?!我紧张极了,慌忙给值班领导打电话。几分钟后,保健医生、司机、值班领导都来到了午睡室。

“快,把被子松开,是高烧惊厥!”保健医生摸了摸乐乐的头,快速地解开乐乐的上衣,用右手拇指使劲地掐乐乐的人中。慢慢地,乐乐的眼睛睁开了。我们迅速地把乐乐抱上车,送到了医院。看医生给乐乐输上液,又给乐乐的妈妈打了电话,我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三天后,乐乐康复出院了。

这次的.经历,有惊无险,却让我再一次绷紧了神经:幼儿午睡时,老师最容易放松,也因此最容易发生意外。譬如,孩子们往往会把自己喜欢的小玩具、衣服上的拉链、纽扣、彩笔帽、废纸屑,女孩扎头发的皮筋、发夹等当成宝贝,悄悄地藏在被窝里玩,极易发生“异物入口入鼻”等危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6

一、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以往的学校教师只重视教学,很少有人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提高教师的认识是当务之急。

我校利用每周三下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小学教师为什么要讲究心理健康”、“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育的艺术”等,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有了好的开端,我校又开办了心理健康简报,每月一期,发给各教学组,帮助教师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另外,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介绍成功经验,以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以评语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在全校开展了学生评语改革,学校通过讲座、学生及家长读评语谈感受等系列活动,使教师认识到评语改革的重要性。

“高广浩:聪明、幽默的你经常给大家带来欢笑,尤其是你在联欢会上表演的小品,更是令人开心,你的歌声也令人赏心悦目。同学、老师都喜欢你,本学期你的字写得漂亮多了,学习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凭你的聪明你应该做得更好,满足现状只能让人停滞不前。课堂上的大嗓门显示了你的豪气,可它有时破坏了纪律,今后还要注意与同学搞好团结。你很懂事,一定知道今后该怎样做,对吗?努力吧,高广浩!老师在期待着你的成功。”

这样的评语令人耳目一新,透着启发、鼓舞,透着鞭策、信任,透着关爱和希望,叫人看后难以忘怀,这是我校开展评语改革后五年级三班唐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

在评语改革中,大家一改原有的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评语中首先“沙里淘金”,肯定优点,让其感觉到老师喜欢他,唤起自尊;然后婉转提出缺点;最后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进步,提出希望。

我校的评语改革得到了家长和上级部门的好评,在教育局德育年会上曾作过专门介绍,《阜新报》也作了报道。

三、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中的渗透

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自觉地寻找心理培养的渗透点和心理训练的对应点,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

四、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咨询箱,挂在走廊里。制定了心理咨询制度,明确提出为咨询对象绝对保密,不泄露有关情况。对咨询对象反映的情况审慎研究,不轻易下结论。

还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讲座。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下午第八节课为心理健康讲座时间,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与学生共同探讨成长中的问题以及他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

五、确立实验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

我校承担了市心理健康科研实验课题,首批五个班参与了实验。每个实验班开学初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要求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进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确定跟踪对象,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的帮助,并作好跟踪记录。每个实验班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做到规范化、系统化。

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创建和谐教育,除学校教育指导外,家庭的教育、家长的言行至关重要。因此,在每学期的家长学校讲座中,学校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大量具体的阐述,并对家长中存在的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做法加以正确引导。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小学。电邮:wangmin000123@126.com)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篇7

某卫视真人秀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走红,林志颖的宝贝Kimi身为星二代留守代表,因爸爸长年在外无暇陪伴,和其他几个孩子相比,稍显胆小,更黏父亲。其实,Kimi只是留守儿童中的特殊一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跟他有相似之处——因缺少父母陪伴与关爱,性格、心理等方面发展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为心理扭曲走上歧途。媒体报道,全国现有留守儿童6100万,其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权威医疗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这是一个亟须重视的问题。作为家长,在面临外出谋生与陪孩子成长的矛盾时,不可轻率抉择,切勿因致富而牺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小少年大烦恼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是歌曲《小小少年》的歌词。但对于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简称未管所)里的犯人来说,他们已经过早品尝了生活的苦果:失去自由。所里的负责人告诉笔者,那里关押的孩子,80%曾为留守儿童,侵财性犯罪为主、暴力性犯罪突出、团伙犯罪增强、涉及性犯罪明显。

16岁的顾石来自农村。在他6岁以前,一家人其乐融融。但在他7岁那年,父母决定到上海打工,赚钱盖楼房,而且选择了最残忍的不辞而别,偷偷地走了。顾石至今记得,那天早晨他一觉醒来,发现家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了爸妈的说笑声,一种孤单、害怕的情绪瞬间笼罩了他幼小的心灵。

父母离家以后,或许是因为工作忙,或许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几乎没有音讯,一年也就打那么一两个电话给顾石,问一下他的情况。

感觉无依无靠的顾石,生活似乎失去了色彩,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他日夜盼望爸妈能早日回来,但希望一次次落空。父亲说,过年可以回家一趟,谁知道到了春节又要加班,理由是“春节加班费高”。

有一次,父母说腊月二十九能回家。那天刚吃完中午饭,顾石就一个人来到路边等着。冷风呼啸,雪粒不停地打在他脸上,面颊生疼,顾石等了4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爸爸妈妈的身影,他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可奔到跟前,他并没有扑进父母的怀抱,而是定定地站在了那里——那一刻,顾石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怨恨,觉得父母好狠心!

父母再次离家后,偶尔打来电话,顾石索性不接了,也不再期待父母回来。渐渐长大后,他学会了从其他地方寻找温暖,跟一帮同样孤单的留守孩子学会了赌博。

2012年,顾石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前往武汉打工,在武昌电脑城做一名电脑维修员。2013年6月,一直好赌的顾石因手头拮据,偷偷盗卖客户的电脑配件,客户报警后很快被查获。

与顾石年龄相仿的女孩董玲玲也是一个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她早早地辍学,并走上了犯罪之路。几年前,玲玲父亲自缢身亡,一个完整的家庭开始支离破碎:她妈妈到广州打工,大哥和二哥相继辍学在社会上混。

独自待在空荡荡的老宅中,年少的董玲玲非常害怕,过了一段时间,她实在不敢独住,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有时住在叔叔家,有时跟姨妈住在一起,寒暑假会跟妈妈住几天。勉强读到初二,董玲玲辍学了。那时母亲已再嫁,她便过起了流浪生活,经常跟一帮人在网吧里上网打游戏,困了就跟他们群居在租来的房子里。

2011年,14岁的董玲玲前往北京某服装厂打工,认识了重庆男子阿朗,两人便处起朋友来。玲玲有些姿色,阿朗怂恿她在网上通过视频勾引男性,把上当的男性约到宾馆开房,然后联合同伙趁机打劫。2011年4月,一名受害人发现上当后激烈反抗,阿朗和玲玲情急之下居然杀人灭口。

入狱后,管教民警对玲玲非常关心,各方面给予她关爱。渐渐地,董玲玲有些醒悟。“后来我明白了,我对阿朗不是什么爱恋,就是一种依赖感,小时候爸爸去世,我没有享受到父爱,而且我妈在外打工,我一个人在家守着实在太痛苦了。”玲玲跟笔者谈起自己的犯罪经历,忍不住泪流满面,说自己太幼稚,让感情蒙蔽了眼睛,现在看来根本不值得。

据笔者了解,董玲玲在省未管所表现良好,目前已经获得减刑。受管教期间,母亲经常来看她,让她感到了家人的温暖,很快她将离开这些限制自由的高墙铁网,恢复正常生活。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江苏各监狱、广东GGF三大监狱及两个看守所,类似顾石和董玲玲这样的犯罪留守儿童很多。一份对72名犯罪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6人幼年时是留守在农村生活的,占比77.8%。父母对他们基本上是不管不问,处于一种“放养状态”,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在亲情缺失的氛围下,孩子极易误入歧途,即使不犯罪也会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2013年10月6日,安徽某地就发生了一起9岁男童服毒自杀的悲剧。

季先生夫妇俩都在外地打工,儿子晓安在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常由于工作忙,加上经济困难,夫妻俩只在逢年过节才回家看儿子。晓安生日,正巧赶上国庆假期,季先生提前答应孩子回家看他,结果却因厂里临时加班未能成行。

晓安对此十分失望,好几天闷闷不乐。10月6日中午,晓安说去找邻居家的孩子丫丫玩,一直到晚上7点还未回家,奶奶去找时才发现,孙子躺在丫丫家的床上,已经死亡。据丫丫说,他们三个小伙伴玩喝农药游戏,晓安喝完就睡在床上没再醒来,丫丫与另一个孩子则觉得农药太苦,只喝了一点而且吐了出来,幸免于难。

进一步了解得知,三个孩子玩喝农药游戏的缘由,竟是他们在谈起自己的父母时,都觉得爸妈只顾外出打工,不陪他们,不爱他们,他们太可怜了。于是,越说越伤心,三人竟认为活着没意思,不如喝农药自杀给父母一个教训。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心理上极易抑郁、焦虑甚至悲观厌世,行为上也会脱离正常轨道,严重的会酿成悲剧。

关爱与呵护为何重要?

农民工子女生活状态,基本上都不理想。迫于城市消费的高昂,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将孩子留在老家,或由父母监管,或寄宿在亲戚家。笔者先后对安徽芜湖、浙江宁波、江苏无锡、湖北武汉等近十个城市的孩子进行随机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孩子希望在父母身边,100%的留守儿童羡慕有父母陪伴的同龄人。

nlc202309030648

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是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日后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带来诸多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享受父母情感上的照顾,也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负面心理,出现行为异常。

石家庄男孩海波从记事起,父母就一直在外打工、做小生意,根本无暇顾及他。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并经常逃课去网吧打游戏。后来父母在外过得不顺心,看他学习成绩又差,总是在电话里冲他发脾气:“花那么多钱供你读书,学成这个鬼样子,门门考试不及格……”渐渐地,海波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稍不顺心就大吵大闹,乱砸东西。前不久,在跟父母大吵一架后,海波从自家三楼窗户跳了下去。医生诊断说,外伤不是很严重,但海波患上了重度抑郁症,需要住院治疗。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家庭关系松散,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亲情抚慰。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临时监护人囿于年龄、文化、时间和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暇顾及留守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与人交流的机会和渠道,有了烦恼不主动或者不愿意向家人倾诉。

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校规校纪,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年人混在一起。叶显发还说,造成这一问题的第二个原因是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而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各方都感到难以控制。

负责临时监护的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啥文化,同时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和农活,没有精力、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加上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为留守儿童的顺利成长埋下隐患。

8岁女孩文萱在武昌一所学校读书,一天她突然跟爸爸提出不想上学了,任由爸爸怎么劝都不管用,在老师的帮助下,爸爸带文萱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理咨询室找肖劲松教授咨询。原来,文萱父母以前都在外地工作,文萱一直跟叔叔婶婶生活在乡下,说一口当地土话。转回城里上小学后,同学经常嘲笑文萱的口音,讥讽她“乡野”,文萱越来越自卑,变得不爱说话,最终产生了厌学情绪。

肖劲松教授强调,某些打工父母习惯性地把孩子托付给亲戚如叔婶、姑舅,或交给朋友监管,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留守儿童会因为感到自己是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受家庭教育弱化和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等均劣于长期享受父母关爱的儿童。乔女士和丈夫长年在珠海打工,女儿曼丽从一出生就被留在爷爷奶奶家,起初逢年过节他们还会回去看看。4年前,儿子出生,他们三口一起去了珠海,因工作繁忙,过年也难得回家。每次女儿电话里问起,乔女士总是找理由搪塞。两个月前乔女士获知,女儿在学校被嘲笑说父母不要她只要弟弟,女儿很生气就打了同学,还经常自言自语,甚至突然发笑,最后发展到拼命打自己,甚至想自杀。医院确诊曼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除去父母、祖辈的教育欠缺,留守儿童群居环境也是造成他们心理、行为不健康的一大原因。有不少留守儿童,因父母无力照顾,不得不就读寄宿学校。孩子到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初始阶段,因寄宿学校的群居环境,极易受同伴影响,发生问题较多。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官张杰向笔者透露,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农村孩子,其中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大多家住农村,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在学校寄宿。”张杰说,“寄宿学校的群居式学习生活模式,更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形成冷漠、冷酷、玩世不恭的心理,性格上也会变得孤僻。”

张杰曾受理过许多打架斗殴的案子。比如,肖夏和小梁是同学,同住学校高中部宿舍。2011年的一天,小梁因肖夏坐了他的吊床,两人在学校宿舍内发生口角及拉扯。随后,肖夏喊来朋友何星等6人,小梁也叫上了同学菜菜等4人。在群殴过程中,何星用刀捅伤菜菜,后经法医鉴定为重伤。

张杰介绍,肖夏与小梁均是寄宿在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肖夏,父亲、母亲及姐姐长年在外打工,从小他就同祖辈一起生活。13岁开始,肖夏为了方便学习、生活,一直就读寄宿制学校,却不善于与同学交流,脾气暴躁、性格孤僻,总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大打出手。

尽管父母们认为孩子住寄宿学校最安全,但学校不可能杜绝一切隐患,危险仍然存在,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斗殴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拟定合理的教育对策至关重要。

用关爱拯救问题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最渴望什么?当然是父母的关爱!对他们来说,能与爸妈说说心里话,跟父母一起生活就是最大的满足。放在孩子床头桌上的照片,等候与父母通话的日子,无一不表达出孩子内心对爱的渴求。尤其是生日、春节这些特殊的日子,父母的关爱能让他们倍感温暖。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胡晓华建议,为预防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也要求相关社会机构及政府部门,给打工父母提供便利,让他们能够这么做。

可喜的是,在发达省份,像浙江,他们那一带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意识到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性,并且试着寻找解决办法。有关部门探索把关爱留守儿童与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扶持编织、串珠、绣花等适宜妇女家庭创业的项目,“没有围墙的工厂”既满足了妇女增收致富的需求,又兼顾了她们照顾子女的心愿。

各级政府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等。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要让家长明白,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谁能够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此外,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十分必要。通过教育使外出家长学会如何正确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同时帮助监护人解决与留守儿童交流中所遇到的困惑,从而更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改变他们情感缺失的状况。

2013年4月,广州市在提交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规定(草案)》中,就特别列入了一条新规,未满10岁的儿童不能让其独处,也不得交由未满16岁的人代为照顾。为提高家长的安全监管意识,各地在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时,不妨参照此办法,规定孩子不能单独一人留在家中无人照管。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馈赠的特别礼物,都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珍贵个体。留守儿童是无辜的,他们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我们除了关心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外,更应该直达其精神深处,倾听其内心呼唤。留守儿童虽然各有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他们重拾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编辑:冯士军】

上一篇:稀土元素测试方法分析下一篇:计算机串口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