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忽视

2024-09-17

心理忽视(通用12篇)

心理忽视 篇1

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整体衰退的背景下,安踏这个曾经的“小弟”完成了对“老大哥”李宁的弯道超车。安踏用20 年的时间积累下来一套充满本土特色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至上”方法论,是一套与“耐克模式”截然不同的流派。安踏对消费者的心理解读可能是最值得思考的。

安踏曾在北京召开发布会,为旗下代言人凯文·加内特推出其个人专属的第四代签名篮球鞋——KG4。最大的亮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是它的价格——399 元。熟悉体育用品行业的人应该清楚,对于一款专业级别的篮球鞋,其他被球星代言的产品动辄上千元。KG4 发布仅一个月后,安踏又在美国宣布签约新的篮球产品代言人,来自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当家球星拉简·隆多,并为其推出了首款签名篮球鞋RR1,产品价格再次定在399元的低位。

目前在国内外的一线运动品牌中,安踏还是第一个敢把旗舰产品卖成“白菜价”的。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平价篮球鞋,安踏为这批399 元的旗舰产品包装了一个“国民球鞋”的概念,并且在营销上启用了全新的“实力无价”理念,意在强调球鞋的高性价比,同时又能防止消费者误认为低价等于低端。品牌想要活下去要做的事情就是知道自己是谁,贵的东西谁都会做,而高性价比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会做的,而这正是今天安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营销实践表明,安踏的这一价格策略与目前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与感受是一致的,这是安踏成功的关键。

中国的80后、90后是安踏品牌的消费群体之一。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安踏品牌,因为这一群体最看重的是商品的价值。虽然他们比较关注自我,但他们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对不同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包容。他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及开阔的视野,也使他们有能力提出正确的见解,具体表现在日常的消费生活中,“我”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我想要、我喜欢、适合我。他们在消费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消费来满足自我。研究也发现在大多数消费情境中,他们都表现得颇为理智。而且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会做一些低成本的尝鲜消费。要做真正的“国民球鞋”,让更多的人真正买得起,要让100万人穿着自己的球鞋去打篮球,这个就是安踏的战略目标。这与80后特别是90后的消费心理是一致的。

(摘自《销售与市场》)

心理忽视 篇2

不久前的一篇报导很让我震惊,哈尔滨市某中学青年教师跳楼自杀,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解开自己心中的结,终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学习《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很幸运,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使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需要有健康的心理。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从事这种专业性教育职业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是必须的条件,优良的心理品质却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加剧,使人们未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物质利益至上以及激烈的竞争带来了精神危机,在目前还往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质量标准,以“成绩至上”作为家长和学生的信条与原则,以全方位的考评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教师的情况下,再加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偏见,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教师的情感、个性常常会被忽视,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比以往要大的多,这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悦纳自己的职业身份,积极及时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才能敬业、爱业、乐业;才能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消极影响,在教师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全面的未来的终身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

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才能有效地执行教育的功能。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小学到中学,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在这一段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环境的日趋复杂、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青少年个体心智模式的更变,由于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及压力,使得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大影响。据调查,目前在学生中焦虑、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出走、越轨违法行为、心理精神病等等,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老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老师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力图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并允许个性的张扬,允许权利的捍卫,允许爱好的发展,允许孩子自主的选择,使孩子的自尊自信得到充分发展。并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才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他们。

男人,不可忽视 “灰色心理” 篇3

这是一例典型的因未摆脱“灰色心理”而变成抑郁症,最终选择自杀的案例。“灰色心理”名称来源于美国。美国加州大学的郝伯格教授研究发现,进入中老年时期的男性多产生一种与更年期综合征不完全相同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在性格和心理上发生改变,且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而自己又矢口否认有病。郝伯格教授把这种病症称为“灰色”心理综合症。

研究发现,中年,尤其是中年男性最容易遭遇“灰色心理”。这与这个时期男性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变化有关。首先,在生理上,人自少及壮,一直在成长,进入中年后,成长由缓慢变为停止,甚至出现衰退。即使身体没有毛病,通过一些小的变化,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心理上会产生厌倦感。刚走进社会时,胸怀远大理想,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做事生机勃勃,而一二十年后,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变得索然无味,若现实离自己的预期仍然那么遥远,想想“再过10来年,自己就要退休,仍然一事无成”,不免迟暮顿生,惆怅万千。

容易导致男性出现“灰色心理”的因素有5个:

职业和经济由于男性在家庭经济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再加上“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影响,所以男性很容易因为职业和经济上的不满足,产生“灰色心理”。

疾病男性最怕的另一件事就是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的照顾。这种情况,往往是在身体有病的时候容易发生。所以,当身体出现状况时,中年男人比老年男人更容易出现“灰色心理”。

态度很多男性时常会怀有被人舍弃的担心。男性在中年之后会特别害怕妻子或子女的轻视或离弃,所以,一遇到家庭成员对自己态度不恭,就会反应很敏感。这也是“灰色心理”的一种体现。

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忧虑也容易导致“灰色心理”。望子成龙的心理,男性往往比女性更为热切,中年男子通常深恐子女们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形成一种长期性的精神负担。

体力男性对自己体力衰退、性能力减弱的担忧要比女性强烈得多。

美国社会医学家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年男性出现消沉颓废、郁郁寡欢等“灰色心理”时,自己常常矢口否认,以致于不能得到及时疏导。而“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时防治,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抑郁症,做出出乎意料的举动。

如何克服“灰色心理”呢?

首先,关注,而不是紧张自己的健康。平时,注意保持生活正常化和规律化,而不要等有了病再来紧张。

其次,不要做无谓的冒险,要让自己的精神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此外,要学会应付压力。面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巨大压力,要学会化解和应付,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适当变换环境是化解压力的一个方式,如外出旅游,可以产生新活力,恢复新潜能,并使自己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

糖友:请不要忽视心理问题 篇4

“自从发现了糖尿病后, 我的习惯一直没有改。经常吸烟、喝酒, 熬夜上网, 吃的和以前一样, 不爱运动。并且每晚都要喝7~8两的酒。家人看到我这样, 每天控制我的行为。我根本不听他们的, 想吃什么就吃, 喝酒吸烟一样不少。为此家里人因为这些差点和我吵起来, 我就想不明白了, 难道我让自己随心所欲一点都不行吗?”

专家点评:

这位朋友, 你想让自己随心所欲一点不是不行, 可代价是长期的高血糖, 糖尿病渐近加重, 它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慢性、持续性伤害。一旦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受损过度, 病情则不可逆转。按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区分疾病的话, 人类的疾病可分为主动发病与被动发病两种, 前者多为慢性疾病, 后者多为急性疾病。话说得更白一点, 人体主动发病大部分是自己人为的因素造成。得糖尿病除遗传和环境因素外, 行为占有相当的比重, 比如:经常吸烟、喝酒, 熬夜上网, 不爱运动。不能说这些不是你的主动, 当然主动发病不完全是这个概念。我只是在这强调行为的重要性, 说的是你的行为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行为医学是研究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医学, 属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兴起的健康心理学范畴。具体地说, 是从行为入手, 揭示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规律, 探索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行为科学技术和方法。行为干预包括生活习惯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认知干预等。行为干预对糖尿病及其它所有慢性疾病的康复都有指导意义。所谓的认知, 在这里就是你对糖尿病的认识与理解, 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的方式, 你就知道家人的用心良苦, 就再也不会和家人吵嘴了。

心理处方: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目前都无法治愈, 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 尤其是慢性并发症。不暴饮暴食, 生活有规律, 多吃蔬菜, 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 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 多加锻炼身体, 少熬夜。目前因为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根治。下面四个方面很重要:多懂点些糖尿病常识、控制自己的平常饮食、尽可能多运动, 保持情绪的稳定。可以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 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 增加自己对糖尿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的了解。控制饮食就是减少每天热量的摄入, 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 肥甘厚味, 吸烟喝酒等。糖尿病不是少吃糖就行, 除了糖之外, 脂肪类、蛋白类食物也是血糖升高的元凶, 同样需要控制。我们每天能量的供给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 也就是米饭、馒头等淀粉类食物, 控制饮食应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同时控制摄入总量。尽量多运动就是增加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 尽可能进行有氧运动, 避免肥胖。保持情绪的稳定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 既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又要避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劳逸结合, 心理平衡, 避免过度劳累。在情感上要认同家人对你的关心, 要理解亲人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关心的情感互动, 不要忽视情绪对血糖的影响。有了这些良好的心态和行为, 你就会离健康越来越近, 离糖尿病越来越远, 也就是说你的认知水平和你的行为能力决定了你自己疾病的预后。

病例二

“确诊一个月多了, 一直配合医生治疗, 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事实了, 今天晚上突然很想哭。晚上妈妈又打电话来问血糖, 报了好几个低血糖, 晚上血糖试纸用完了要明天下午才能发到, 妈妈和阿姨都指责我没有提前买好。挂完电话, 忍不住哭了。这个病真的很痛苦, 每天要带一个机器在身上, 每次吃饭前要打一下, 每天早上要准时醒来吃饭, 每顿都不敢多吃或少吃, 一天测好几次血糖, 低了高了都害怕, 每个月将近2000元花销。每时每刻都害怕, 不知道并发症什么时候就来了……每天活得兢兢战战, 束缚得人好脆弱, 有时候强装没事, 不就是控制吃的, 勤测血糖吗?但始终骗不了自己, 以前的我哪里去了, 以前的肆意生活再也没有了, 真的好累啊, 我宁愿瞎一双眼睛或耳聋了。难道我的这辈子就这样吗, 一夕之间, 什么都变了, 好累好累。”

专家点评:

这位朋友;非常理解你的痛苦, 像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就是这样折磨人, 而医学上目前尚没有治愈的手段。“每天要带一个机器在身上, 每次吃饭前要打一下, 每天早上要准时醒来吃饭, 每顿都不敢多吃或少吃, 一天测好几次血糖, 低了高了都害怕。”真是够烦的了。可是你需要冷静下来, 认真思考几个问题。我烦恼什么?我害怕什么?我怎么办?

心理处方:

首先, 这位糖友最烦恼的事情就是每天注射胰岛素。每天要注射胰岛素, 这对于患者本身和家人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是换个角度想想, 把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个机器, 而胰岛功能是其中的一个零件。这个零件不好的话, 机器就无法进行运转。所以糖友们把注射胰岛素视为一件小事, 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 我想, 你的烦恼会少很多。

第二:怕什么?怕麻烦?并发症?寿命短?

百分之九十的糖尿病本身为生活方式病, 可能疾病的来源就是放纵的生活, 也就是生活方式或者说行为方式有问题, 而行为医学研究的就是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医学;行为医学中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认知干预等也非常适合医学界对糖尿病康复的要求。另外,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 而慢性疾病的康复采用非药物疗法要比药物疗法优越得多。唯一的缺点也是麻烦。这里就有个心态问题了。人们都说生活要过的简单一点, 可实际上都弄得挺复杂:本来简单的一顿饭, 非要煎炒烹炸弄一堆;十几分钟的路程非要弄个汽车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空气污染、气温升高、能源危机, 情感破裂、相互冷战、离婚, 随之而来。既然是由于复杂造成了麻烦, 就需要用麻烦解决复杂。前面的复杂, 都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做的。后面的麻烦也应该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只是有制造快乐与去掉痛苦相互路径不同而已。就是说前面既然不怕麻烦, 后面也不用怕麻烦, 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做就行了。

第三:怎么办?

复读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篇5

专家介绍,不少复读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随着高考的结束便宣告结束,许多学生面临人生第一次挫折,便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心理健康呈现出不良倾向。如果老师家长不注意“疗养”他们的情绪,那么,高考备考的竞技状态肯定不佳,来年的高考也许会再次跌入人生低谷。

一、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导致复读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交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他们愿意倾诉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要想消除复读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尽快走出高考失误后心理误区。

二、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三、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复读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导致孩子学习上无人关注;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密切合作,以鼓励为主,鼓励他战胜困难,树立自信心,只要努力,在复读的一年里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肢体语言的心理影响不可忽视 篇6

良好肢体语言有助于微妙的默契

1、交谈中,触摸对方的手臂

在谈话中,把手放在对方胳膊上这样的微小动作,可以帮助你们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默契!触碰满足了双方肢体接触的良好愿望,你会发现你们的情绪都变得平和。很快你会发现这个小动作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面对你提出的要求,别人不再毫无情面的直接说不了!身体语言多多益善,但也要注意分寸,不熟的人太亲密反而会怪怪的哦。

2、跟朋友聊天时,站得近一点

与朋友亲人聊天甚至出游时,任何时候,我们都习惯跟人保持着自己的安全距离。每个人的安全距离是由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甚至职业习惯决定的,远近不一,但是距离并不一定总是产生美,有时候恰恰是这个距离成为你和朋友之间隔阂的罪魁祸首。下次与朋友谈话时,勇敢地迈近一点吧,你会发现站得近,你们的心灵也更近了一些。

3、与人交往时,说出你对他的欣赏

看到小区保安扶着一个老奶奶上楼,马上称赞他,不要心里觉得这个人原来还不错,但不说出来,说出你的欣赏,这会让保安和你自己都感觉更快乐。告诉老妈她做的菜很美味,感谢男友多等了你十分钟,学会真诚而主动的赞美人,发现别人的优点,马上赞美他,表达正面而积极的观点时候,你也敞开了心扉,和对方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要知道,施比受更加幸福。

4、别再绷着脸了,笑一笑

不要以为只有心情好才能笑,研究证明,假装微笑其实是个心理假动作,仅仅微笑这个动作也会让你更开心。当然前提是你那会儿心理并不难受。当我们微笑的时候,大脑会向我们传递信息:我很幸福。然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放松下来。而当我们向别人微笑时,对方也会感觉更舒服,大部分人都会回报以微笑,这个良性循环的确会使我们更快乐。

几个“肢体语言”破坏人际交往

在努力练习正确的肢体语言的同时,某些行为也必须避免,免得“自黑”,降低你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比如说:

1、随地吐痰

不随地吐痰可是社会的公共美德哦。吐痰是最容易直接传播细菌的途径,而且非常没有礼貌并破坏、影响环境。吐痰时应该背对人,把痰抹在纸巾里,丢进垃圾箱,或去洗手间吐痰,但不要忘了清理痰迹。

2、嚼食物发出很大声响

这大概是自己最注意不到的事情了,很多时候,我们嚼食物发出很大声响,自己并不能听见。因此吃饭时就要格外注意一下,树立文雅的形象。不过,不要为了细嚼慢咽而让吃饭变成拉锯战哦。

3、坐时乱抖腿

“树摇叶落,人摇福薄。”有些人坐着时会有意无意地双腿颤动不停,或者让跷起的腿像钟摆似的来回晃动,这是不文雅的表现。

4、当众挠头皮

有些人遇到麻烦的事情时常以抓挠头发的动作表示自己的心情,也有的人则是因为头皮痒而毫无顾忌地抓挠。如果是皮屑多的人,顿时皮屑飞扬四散,令旁人很不舒服。

5、当众打哈欠

在交际场合,打哈欠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已经不耐烦了。因此,如果你控制不住要打哈欠,一定要马上用手盖住你的嘴,跟着说:“对不起”。(据《家庭医生在线》)

糖尿病——别忽视心理治疗 篇7

也许有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刘大爷一样的疑惑, 心情不好为什么会影响到血糖呢?其实, 心情的好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患者虽能严格地遵医嘱控制饮食、运动锻练和药物治疗, 但由于心态不稳定, 情绪易变化, 结果使得治疗效果不佳, 血糖忽高忽低。要知道, 血糖的调节不仅与内分泌因素有关, 还直接与精神因素有关。当人的心态稳定时, 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 血糖则容易控制, 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然而, 当人生气、烦躁、愤怒时, 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 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 使血糖升高, 即使按时服用降糖药也无法控制好血糖。血糖控制不好往往让患者更加焦虑, 如此恶性循环, 血糖当然居高不下。听了医生的解释后, 刘太爷恍然大悟, 连连点头。

其实, 糖尿病是多因素所引起的复杂的心身疾病, 不是单一的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研究发现, 心理因素还可能直接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应激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 心理应激后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可出现短暂的血糖增高反应。糖尿病患者常有内向、情绪不稳、被动、依赖、不安全感、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特征。

既然糖尿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治疗中就必须贯彻心身并治的原则。糖尿病患者在坚持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的同时, 要重视心理疏导。平时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 稳定的情绪。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 要及时寻求家人和医生的帮助, 切不可闷头生气, 听之任之, 让焦虑、抑郁或悲伤的情绪影响了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病程漫长, 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 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生活条件等诸多压力, 加之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缺乏, 就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 对控制病情极为不利。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误区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1——掉以轻心

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 因此许多患者认为血糖高些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故而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他们甚至认为医生是在危言耸听, 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接受药物治疗。还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 血糖下降至正常水平, 就自认为疾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药, 直到病情出现反复, 甚至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或肾功受损等时才追悔莫及。

误区之2——过度紧张

这类患者与上述患者恰恰相反, 过分关心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 为了血糖的一点点波动而紧张, 结果反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还有的患者为了更快地降糖, 便过度节食、过度运动, 更有甚者过量、过频用药, 最后造成低血糖,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昏迷。

误区之3——悲观沮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目前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根治。患者除了要控制饮食外还需要终身用药。糖尿病患者多是老年人, 患病后不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 而且几乎天天得服药打针上医院, 再加之长期用药还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许多患者都会深深的陷入悲观沮丧。

误区之4——焦虑恐惧

被诊断糖尿病后, 有的人自暴自弃、消极厌世, 不积极配合治疗, 放任病情的恶化;有的人焦虑恐惧, 害怕糖尿病影响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婚姻、家庭;有的则担心长期服药的副作用, 恐惧糖尿病并发症所导致的残疾, 更加恐惧折寿和死亡。其实, 对于糖尿病, 应该“战术上重视它, 战略上藐视它”, 事实只要积极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是可以跟其他人一样长的。

误区之5——药物万能

有的患者认为控制糖尿病只要按时按量用药, 就完成任务了, 平时既不控制饮食也不加强运动, 其实这样往往难以将血糖控制平稳。要知道, 药物治疗固然重要, 但过分依赖药物甚至迷信药物却又是要不得的。糖尿病的发生是在一定的遗传和环境背景下, 由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所致。因此, 在服用药物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调适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等非药物疗法,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篇8

现象一:

我记得是上上届,信息技术会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会考复习如火如荼地在进行着。我们任课老师认为:在会考前让学生进入往年的会考系统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原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使会考中的失误减少到零。原因二是让学生尽早地熟悉会考的环境,增强学生会考的自信心。原因三是由于可以即考即阅,很快知识点及得分情况一目了然,老师能及时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而纠正。而有一些学生却不以为然,自以为是,自己不认真地复习,还要别人跟着他遭殃。

有段时间在几个班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每节课评卷前公布分数以后,总有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满脸无奈地问我: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我的成绩总是不好,原本会做的,该保存都保存过了,怎么会有一个大题是零分呢?……因为这些学生已不是一次这样问我,我就开始怀疑和推测,是不是上学期的问题又出现了。我真后悔自己冤枉了这些好学生,开始还以为他们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而成绩不好,幸运的是我私下找了这些学生谈话,把问题的所在及时地告知了他们,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庆幸他们的自尊心还没有受到伤害。前学期在高一(11)班就有同样的问题发生,当时我很冷静,没有直接找问题的制造者,只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班上竟有一个学生很奇怪:上课总是自言自语,老师制止不屑一顾,有测试他总是只做到60分,别人考得不好他就兴灾乐祸,上课游戏照玩不误,下课不让关机他偏要关,真是变态,我常常心里这样认为,真是拿他没有办法。课后找他谈话也不言语,后来我找班主任沟通才明白,这个学生确实有心理问题,我这才恍然大悟:肯定是他做了手脚。经过我的一番调查核实确实是他所为。

我们的会考系统有先天性不足:只要知道别人的准考证号码,就能进入别人的考试界面,点一下“重做”,别人的成绩就化为灰烬。这些老师又很难抓到证据。所以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从受害者下手,要求受害的学生不到下课的一刻决不交卷,总算问题能解决了。同样的问题在其它班又有发生,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河南巩义幼儿园遭人纵火后悲惨的一幕,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的,我们再也不要在无意识中为社会培养一些隐形杀手。

现象二:

最近高一年级电脑课堂又出现另外一种现象:有学生总子,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对远离父母的儿童在生活上多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把自己做好的作业拿出来共享,纵容一些做作业不自觉的学生,复制他人的作业来充数。对此情形,我在几个班都强调过,做人要厚道,不能这样的“帮助”同学,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这样是害了你的同学。同时我还要求复制作业的同学想一想,这样做事对吗?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吗?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有不耻下问精神。经过一番说教,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个别班级总有个别学生依旧我行我素,有个别学生已完全“拉”不回来,上课不做作业坐等不劳而获。要堵绝这一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共享者着手。因此以后的课堂我特关注这一点。我开始分析,共享者可能是电脑学得比较好的同学,而且做题的速度也很快,于是我每节课,从先交作业学生入手,一个个地排查,当排查到高一(2)班的时候,我发现王某某正在共享什么,我急忙拿来他的鼠标,打开一看,共享的果然是自己做好的作业,我当时心想,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可这位学生却毫无做错事的反应,竟说出这样一句话:我又没有让别人复制,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很是生气,但还是强压着怒火把他叫出机房反省。这位学生虽然做得快,但错的很多,因为这位学生平时行为习惯不好:上课说话声音很大,吃东西,还经常打游戏影响他人,无组织无纪律,屡教不改,我也请教班主任,讨教过高招,可没有效果,我都有放弃的想法,只要不影响别人。可眼下他不但对自己不负责,还影响了他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我能不管吗?随后,我查阅了我认为是“共享者”与“复制者”的图片处理作业,发现俩人作业错误完完全全一样,难道真的是巧合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从以上两则现象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需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完全不分场合地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学习上不愿动脑子,最好家长、老师或同学代他完成作业;生活上要求上档次,穿名牌,一点照顾不周,就大发雷霆,甚至威胁老师和家长,毫无感恩的心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物质财富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心理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虽然现代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自主权,现代人更注重个性发挥和价值的展现,更渴望成才,为社会多做贡献,更加尊重知识、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现代人要求生活消费、环境的开放,更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但不是不要规范和公德,反而更注重自身的行为和修养。高中生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及时地引导他们,使他们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具有关的资料显示:心理轻微失调是心理障碍的萌芽,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是精神疾病。心理轻微失调学生都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只是心理有些不平衡,常常表现为情绪波动、遇事容易激怒、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等。我们的学生已有这样的苗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德,那我们就等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公害,那我们就是社会的罪人。我呼吁: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们要多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建议学校开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或咨询机构。和谐的空间。

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 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心理,心理压力,调适

近年中,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高校教师数量也急速增加, 青年教师比例也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造成其在社会、生活及自我角色转换中的多种压力, 心理压力问题日益突出, 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 进而对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阻力。因此, 认真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是我们要迫切面对并提出行之有效解决办法。

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来源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来说学历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 工作稳定, 年龄和知识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相应的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从各方面产生压力。一般归纳起来, 主要来自社会、工作、生活及青年教师在新角色转换中的问题。

1、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 教师不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还被赋予集体领导者、纪律管理者甚至家长代理人。相比较中小学老师, 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高校青年教师还被赋予了生活的保姆这一职责。许多青年教师在各种角色不能协同时会出现角色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2、工作方面: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地, 高校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这就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性, 既要教学, 又要不断科研, 进行课题研究。而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是刚刚走出校门, 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教学经验方面都有所欠缺, 外界的期望和现实发展之间的差距造成很多老师极大的心理压力。高校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方面都与职称挂钩, 而高校职称的评定又与论文发表、课题研究具有很大联系, 同时高校老师还承担着巨大的科研任务, 这都给青年教师的工作增加了负担, 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3、生活方面:由于高校老师刚刚参加工作, 时间短, 职称低, 经济基础薄弱, 而他们又不可能象老教师一样通过多年的科研创新增加收入,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住房、婚姻、老人和孩子的问题, 生活压力重。

4、新角色转换问题:许多青年教师是一出大学门, 又踏入了大学门, 短时间内很难从学生的角色转变过来, 不仅思想认识、言谈举止, 甚至职业修养、教学艺术和方法都与教师的职业规范有一定的距离。对如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既缺乏感性认识, 又缺乏深刻的体会。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充分地调适自己, 但新角色所赋予他们的期望又非常高。有的青年教师可能一上岗就被安排进入主门课程, 现在的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快, 获取知识的方式非常丰富, 他们思想活跃, 信息面广, 高校青年教师又缺乏高校老教师那样丰富的人生阅历、教学经验, 在面对新问题时可能无从下手, 这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可能失去对高校教学的兴趣。

另外, 由于高校教师数量中老教师占了大部分比例, 其中不乏在某些学科德高望重或者权威性教授。高校青年教师在各方面都只能望其项背, 甚至具有畏惧心理, 因此很难融入同事圈, 这使他们在工作时容易处于孤立无援的境界。同时, 在学术讨论和发表意见时, 由于这部分老师是高校教师的最底层, 因此也没有机会表达, 这些都加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 造成其巨大的孤独感。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调适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出现的这一系列心理压力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尽快重视, 采取积极措施, 帮这一特殊群体缓解压力, 进行心理调适, 帮他们疏导心理, 从而进入正确的轨道, 使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改革的主力军, 促进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1、从社会角度来看, 对这部分教师应宽容对待, 在尊师重教的大环境下, 对新教师在多种角色的适应方面, 要更加加以理解。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除了正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外, 还需要承担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日常生活指导工作等相对琐碎复杂的事务, 因此对于他们, 我们更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 要支持、理解并且配合他们的工作。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高校应该进一步根据这部分老师的实际情况, 改革管理评价体制, 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在评价体系上除了传统的职称、论文、科研外, 具有向青年教师基础工作倾斜的政策, 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同时, 各院系领导应更多地关心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现实问题, 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 倾听他们的呼声, 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减轻心理负担, 使他们安心教育工作, 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创造成绩。另外, 老教师也应主动关心和体谅青年教师, 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 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同时, 在教学工作上, 老教师要能够主动承担起指导的工作, 形成“一帮一结对”互助教学模式, 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 社会和学校的影响只是外在的因素, 要改变一件事物, 必须从其内在去调节。青年教师心理调适关键还在于青年教师自身不断提高心理调控能力, 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度。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调节各种心理矛盾, 面对压力学会舒缓, 善于控制自身情绪, 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 青年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这样, 在面对学生、面对工作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总之,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力军, 也是高校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成长对于高校或者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心理压力问题不容忽视, 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 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是社会和学生共同的责任, 也是青年教师完善自我所必须正视并不断自我调整的。

解决看病难不可忽视心理上的误区 篇10

因此, 首先应大力加强合理用药、基本医疗的宣传, 让老百姓接受治病少吃药的观念。有相当数量的患者, 来医院看病如果医生不开药或者护士不打针, 就好像没看病, 就认为白跑一趟, 甚至认为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而且, 只有开进口药、多开药, 才能表明医生对患者重视。这种理念真的应该改一改。现在, 提起看病难, 人们往往抱怨医院、医生。其实, 这个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不光是大医院少、专家少等优质资源缺乏问题, 就医观念、对待疾病的态度等, 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试想, 如果谁都想看专家, 谁都想随到随看, 谁都不愿意排队等候, 那得多少专家啊!还有更重要的一条, 医药技术是快速发展的, 新技术、新项目的价格肯定要比传统技术贵, 看病花钱只会越来越多, 不可能越来越少。就像其他物价那样, 只会上涨, 不会降到上个世纪那种水平。这些道理要向民众讲透, 形成一种平和的就医心态、合理的就医导向、理性的就医选择。

另一方面, 近期“医保病人看病难”的矛盾比较突出, 这与医保总额预付、医保结算项目范围扩大等有一定关系。

以往医保支付方式是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 这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但目前部分地区试行的是“医保总额预付制”, 即由政府给医疗机构一定时期的预算总额, 费用超出总额限定的部分由医院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节省部分奖励给医院。因为没有直接的、有效的服务效率激励机制, 难免导致有些医院可能削减某些必要的医疗服务, 从而直接导致“医保病人看病难”。

幼儿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篇11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室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学生中反映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不从小抓起,到了大学生和成人时期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就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虽然幼儿的心理障碍还不足以引起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据了解,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没有这一设置。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我们对本园幼儿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就显得十分迫切。

下面就建立幼儿心理咨询室的设想陈述如下。

一、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定义及要求

幼儿心理咨询室,即向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也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真诚相谈和辅导幼儿短程游戏心理治疗的地方。开展幼儿心理咨询首先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尤其是人格的健全与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二、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1.是幼儿生活辅导、游戏的活动室

开展心理咨询应了解心理评估的原则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搞清幼儿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把握幼儿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向幼儿提供游戏、情绪、生活、人际交往、幼儿园适应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这里备有各种有关幼儿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案的资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具,心理咨询教师对幼儿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幼儿生活辅导和短程游戏的活动室,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资源,设计辅导方案。

2.对幼儿个体进行辅导的研究室

采用对话、游戏等方法不仅要解除幼儿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让其成为个体辅导的研究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和咨询人员的现有能力,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和治疗,以便帮助幼儿排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立自强。

3.建立幼儿健康咨询档案

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对全园幼儿进行普查,及时大量地收集个体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初查有问题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跟踪、复查和治疗。详细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性,建立个人档案,并分类保管,以便于查阅、了解和追踪研究。

4.成为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基地

当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室可定期给教师办讲座,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辅导方案,研究咨询技巧及辅导艺术。平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同时通过园内局域网络建立相应的页面,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案例交流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等。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既是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职责,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学习一点幼儿心理咨询的知识,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员辅导,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总之,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提高教育技能和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基地。

5.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

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把孩子喜欢咬指甲、吮吸手指的习惯认为无所谓,尤其是老人溺爱、袒护幼儿,认为“孩子手上有二两蜜糖”,吸一吸没关系。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另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例如,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中表现得十分“顽皮”,他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打这个小朋友一拳,踢那个小朋友一脚,有时还故意将玩具弄坏。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经常以折磨小动物来取乐,抓住小蚂蚁或是蚂蚱,他总是将这些小动物的脚一只一只扯掉,然后看它们爬不动、跳不起的样子。因此,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玩。从这一现象看,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问题,它的影响不仅是幼儿时期,而且会延续到成人时期。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许多家长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把孩子的身体和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被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许多家长喜怒无常,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为了有效地指导幼儿,心理咨询室还应成为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通过不定期地办宣传专栏、为家长办知识讲座、发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小册子和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们理解幼儿,了解幼儿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不可忽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他们在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 焦虑、自卑心理。

当前, 学校课业繁重, 社会竞争激烈, 加之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和焦虑、烦躁的心理。

2. 盲目依赖心理。

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 而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 使很多子女产生了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惯;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家享受“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不能适应学校环境, 出现了指使他人做事, 甚至用钱让别人代做作业、打扫卫生等情况。

3. 逆反心理。

如一些学生因厌恶校纪校规而故意触犯, 因厌恶某人而故意与其唱反调, 其逆反心理严重。

4. 暗恋心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 与异性交往的意识逐渐增强, 有的出现早恋行为, 但大多数却是不敢表露。有这种心理的中学生, 往往心神不定, 神情恍惚, 甚至荒废了学业。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 深入到学生中去,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 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 学生才会亲近教师, 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有知心话才会告诉教师, 正面教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对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 因材施教,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其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3. 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实, 不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班集体的管理不善。教师要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 以身作则, 做好榜样, 这样既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教师更应爱护, 帮助其建立信心, 促使其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4.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当学生不敢表达时, 教师要尽量鼓励他们学会尝试;当其遇到难题时, 教师要多加指导, 帮其解决困难, 使其明白: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只要自己有信心。这样也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5. 开足课外活动课。

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学校要健全课外活动辅导队伍,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设立书法、电子琴、乒乓球、舞蹈等活动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积极参加。这样,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6. 开展心理咨询,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建筑设计功能问题下一篇:地下水开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