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活动调查(通用8篇)
社区文化活动调查 篇1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状况调研 实践时间:2018年8月2日-10日 实践地点:石家庄市xxx区xxx村 调研成员:xxx 任务分工: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水平上去了,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针对这一需求,村、社区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但是奇怪的是,此类村、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我所在的乡村群众的参与率并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我调查走访了实际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调研问题分析
调研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群众的参与度。调查参与社会活动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身分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深入程度(比如他在社在活动中参与了哪部分,幕后策划抑或是台前表演),据以往经验所知,社会活动参与主力往往是中年老年妇女,因为她们一般没有工作,除操持家务外,有充足时间,她们对此类活动很感兴趣,可以打发时间,锻炼身心,相互交流,故参与度较高。而年轻人忙于工作学业,闲暇时间宝贵,更愿意与同龄人出去娱乐,中年男人、老年男人活动参与度也较低。调查此问题是印正我的估计结果,也能更深刻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
二是社区活动设施建设情况,我将调查询问村民及村委员,看看他们都知道我们村有什么文化活动设施财产,有没有正在准备建设的文化活动设施,或准备投资的设施建设计划。据我观察得知.经济发达的社区,如留村新村,有他们村人建设的天山集团投资,故留村新村小区边有很多高级完善的健身器材,还有活动广场,但经济发展较差的社区便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无法进行建设。这个问题一定情况下反映了我村经济基础,也决定了社区活动形式和种类,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是社区活动形式种类及内容。我将调查社区活动都有什么的种类,以什么形式宣布公告,具体内容如何,观众反映怎样。这个问题,与前两个问题照应,联系紧密。社区活动形式种类及内容影响着人们的参与程度,又与设施财产相捆绑,是两个问题间的桥梁。改善活动开式形式种类和内答有助于提升人民参与度,进而吸引到财产设施建设投入,形成有益的循补。
三、发现问题与提出对策建议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居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主体,但是,很多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意识相当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尽的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主人翁意识薄弱;加之社区街道对社区内文化活动大包大揽,居民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居民中的中青年居民未经常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力军还主要是中老年妇女。社区文化场地和设施遭遇冷落。
2.社区活动设施建设不平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各个地区的社区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区的经济状况所限制。经济是物质建设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个硬性要求,使得经济发达的社区,街道往往会有很多效益优良的公司、单位等等进行资金上的帮助,但是经济方面发展较差的街道社区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无法进行相对应的社区建设。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的重视往往是社区活动建设的主要动力,受到重视的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更加完善,文化活动设施也相应的更加齐全,当然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效果也会更好。对应的,若是受不到领导重视的社区,其资金就成为首要的限制因素,没有人支持帮助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便更加难以展开,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也不会很高。
3.流于表面,注重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为惠及社区居民,推动社区发展而开展的,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实质的把握,而非仅仅看重形式的体现。有的社区经常开展社区文化月等活动,但是并未能吸引多少居民的参与,最终活动沦为举办者的自娱自乐,这样不但起不到文化建设的作用,反而浪费社区文化建设经费。再者,很多社区图书馆空无一人,调查发现,居民普遍抱怨图书馆的书太过陈旧而且不符合其阅读需求,由此可见图书馆建设人员对文化建设实质的误读。4.社区文化活动单一。一方面,社区文化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度不够、花样不多、创意不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文化的引导力不足,仅停留在娱乐大众、休闲身心的层面,而对居民价值观、思想意识的引导力不足。
(二)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在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时,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集体讨论等民主形式广泛地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文化需求,将真实的文化需求体现在规划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结合社区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与本地区的文化相互联系,营造出既与国家、民族、地方文化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氛围,又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特色城市社区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从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权益,使每位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成果。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个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归属意识才会不断地增强,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才会不断提高。
2.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重要平台,其建设如何体现了一个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重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除了要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取消一些高收费标准外,还要加大老旧社区落后设施的改造工作,建设一批新的、功能齐全的、合乎标准的基础设施,从而使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3.重视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关键在于人才。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且具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文化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提高现有的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对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敬业精神、干练的工作能力、精强的调研技能等。培训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进修的几种形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调动社区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将其吸纳到社区文化组织中,并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议,发挥各自专长,使其成为社区不同文化艺术门类的活动带头人。4.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文化场所、文化站等硬件设施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各级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有的社区的文化硬件设施配套比较齐全,包括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资源共享室等,但在实际投入使用方面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提高社区资源的使用率。但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保护。
四、实践感言
社区文化形成于地理环境之中,它自身也是不断自我组织、自我实现的,这正是它所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方.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仅打破了传统社区文化封闭的一面,而且正在形成和造就与传统社区文化性质和面貌完全不同的新的社区文化。
这次调查使我对我们村的印象耳目一新。如今村子里务农的人少了,不少人去市区工作,年轻人可能去北上广的一线城市打拼,很多外地人拥入中仰陵,家有积蓄的人已搬出村子,住进城或效区。总之人们多少富裕了一些。因此人们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村有一支鼓乐队,队员有二十余人,乐器有大小鼓、锣、镲、钹、小号、移克斯、园号等九种;还有武术队,由大小人教给小孩子。平日里每天傍晚,他们这些队员都在村口马路边的空地练习。我去专门看过,场地不固定,地方也不是很大。队员和观众多是中年老年妇女,也有中老年男人,小孩子由家长带着看热闹。像我这么大的年轻观众或队员少之又少。除了村委会组织的文化队伍,我们村还有几小拨自建文化小队,队员也是中年妇女为多,活动主要是广场舞或国际舞,她们自己筹资购买音响、服装,自找场所训练,多是为了娱乐自己,锻炼身心,培养爱好。总而言之,村子以前没有的文化小队伍如今天,建立着,发展着,令人甚是喜悦。但是这之中存在的问题,也希望村民能共同解决。一是文化队伍年龄段单一,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三是建设设施力度不够,四是资源缺少,还要补充的一点是宣传力度小。很多人都不知有这些活动。希望多举办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各种活动,建设专门供村居进行活动的广场,哪怕开辟一片空地也好,加大宣传力度,邀请父老乡亲捧场,提高文化活动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争取丰富每一个村民的精神生活让精神文明建设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
社区文化活动调查 篇2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区,社会功能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 提高居民素质,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社会调查研究表明:“以文化为主体的精神生活在社区满意度的影响方面几乎与物质生活的作用相等。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还会增长, 并超过物质生活需求。”可见, 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发挥更加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 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社区主管机构的重视, 社区文化已经不再是流于形式的组织活动, 而是逐渐成为衡量一个社区组织者的管理水平, 一个社区所有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标准。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的灵魂, 而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在社区建设中, 社区文化在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 维系社区内部良好人际关系, 以及提高社区文化品位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北京市YT街道所辖范围内的26个社区居民为总体, 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老年人、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流动人口、在职人员以及残疾人等不同类型的群体为调查对象, 每个社区调查20份, 共收集问卷520份。此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均为有效问卷。
一、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区构建的表现
调查显示, 社区文化活动所具有的功能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改善社区文化氛围、增加居民之间的联系、充实社区居民的业余时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素质。
(一)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调查显示, 有77.3%的社区居民认为经常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使社区文化氛围变得更好。中国文化对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以及人们对所生活土地的熟悉和日久生情的自然情感, 地域情结仍然渗透在相当多的社区居民的意识之中。对社区自豪感源于居住时间的长短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方面, 一部分居民把自己与社区融为一体, 时刻将自己的活动联系于社区活动之中, 这部分居民自然对社区有特殊的情感, 并且在参加和组织活动中建立起与社区的感情以及与其他居民共同协作、共同帮助的乐趣, 有这种体会的居民一般会以自己是本社区的居民而自豪。社区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举办活动, 使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乐趣, 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二) 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调查显示, 有66.9%的社区居民认为经常举办社区活动可以加深居民之间的联系。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亲和凝聚的作用, 即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走访调查, 居民们认为经常举办社区文化活动, 感觉社区像一个家一样, 并且也增添了社区的文化气氛, 也能认识到许多以前不认识的居民, 有的甚至以后经常来往, 并且对这个社区来讲, 社区居民更加团结, 归属感增强了。社区通过举办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活动, 尤其是举办各年龄段皆可参与的活动, 比如社区庙会等, 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 更能在活动中, 居民越来越能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 越来越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 而且越来越倾向和喜爱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三) 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调查显示, 有57.8%的居民认为经常举行文化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46.3%的居民认为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娱乐健身的功能, 能够充实居民生活, 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一个社区要想生机勃勃,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必不可少。居民们不仅可以在社区娱乐活动中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 更能够让他们在娱乐活动中享受自己, 舒心开心。社区建设在活动的举办方面以居民为出发点, 组织适合各年龄段居民参加的活动, 比如为老人举办“九九重阳节”晚会以及老年活动室, 为妇女举办“三八妇女节”晚会和“母亲节”晚会, 为儿童举办“儿童节”晚会等等, 此外还举办多种培训班, 为闲暇居民提供可供打发时间的场所, 这样不仅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更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 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调查显示, 有46.1%的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陶冶塑造的功能, 即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所调查的社区均举办过很多活动, 旨在通过这些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满足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举办奥运知识竞赛、健康讲座等。这些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活动, 使居民们能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 并且还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更容易地接受文化知识, 提高居民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 文化建设的文化设施缺乏以及精神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用地的紧张和对文化建设的认识的不足致使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文化设施缺乏, 活动场地以及标志性文化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不仅城市公共空间缺少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大部分城市居民社区也同样缺少文化物质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由于现代城市中的大部分土地都用于商业开发, 虽然很多新社区在设计过程中开始注意文化要素的注入, 如不同社区的建筑风格以及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社区命名。但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 地产开发商以经济效益为考虑的前提, 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预留出很大的空间作为文化活动场所或建造社区文化设施。许多社区因为场地和资金的限制, 根本没有条件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大多数社区文体活动受场地和空间的限制, 多是由以前的老住宅、物业管理房等其他用房调整过来, 普遍存在空间狭小零碎、环境差以及设备简陋等诸多问题, 并且以小型活动室为主, 只能举办人数不多、相对简单的活动, 如看看电视、打打纸牌和麻将等, 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社区活动没有专属的空间和场所, 难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二是社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社区文化建设除以各种物质设施为载体的有形文化, 同时也包括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社区精神文化。目前大多数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是过度依赖有形资产, 而忽略了对社区内无形资源如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社会道德、公共管理、文学作品、书画摄影、各种民间工艺、休闲旅游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建设, 在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的社区, 忽视潜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结果更显得社区文化缺乏。
(二) 社区文化建设过于单一
首先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服务于全体社区成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按性质分教育系列文化建设和娱乐系列文化建设;按年龄结构分为老年人、中青年以及少年儿童文化建设等。而中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形式的现状是:社区文化建设以退休老年人为主, 其他形式的建设较少。其次表现在文化建设的内容简单。社区文化建设本来应该为社区居民休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方式。通过唱歌、跳舞、绘画、跑步、打球、下棋等娱乐活动增加交往、放松神经、消除疲劳、调剂精神、愉悦身心, 使社区文化实现社区整合、教育、娱乐、宣传以及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等功能。然而, 事实上社区的文化建设内容普遍单调, 有的社区文化建设就是打打兵乓球或节日的合唱活动, 很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停留在走过场, 完成上级任务, 根本就不举办文化活动。
(三) 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居民较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活动策划中缺少参与。大多数社区在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 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 上面怎么安排, 社区机构就怎么做, 或者由居委会成员讨论决定, 没有居民的参与。这样, 社区文化活动过度依赖政府或居委会, 社区居民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社区文化建设, 使社区文化建设未能满足当地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二是在文化建设活动过程中缺少参与。在文化活动过程中, 或者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或者由于活动策划缺少规划性, 未能考虑不同群体对活动时间和内容的特殊需求, 忽略了社区中的大部分成员, 致使社区成员缺少积极性, 形成了少数人参与或外来人表演, 大多数人被动观看甚至完全不参与的现象。据我们调查, 参与的成员中不仅相对整个社区成员来说是少数, 且多是离退休的老年人, 缺少社区内大多数成员的参与。许多城市研究的资料表明, 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不到所在社区居民的四分之一, 一般认为是年轻人工作忙缺乏参与的时间和积极性, 其实这也反映了社区文化建设内容、形式不符合年轻人需求的问题。三是沟通渠道不畅。调查显示54.1%的居民认为没有参加的原因是根本不知道有文化活动, 缺少信息的有效沟通。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城市社区文化的多元需求调研
社区文化需求评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社区文化, 是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 体现社区居民共同性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由此可见, 对于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来说, 主体显然不是代表政府的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 而是社区中的全体成员。社区成员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二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社区成员。三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劣由社区居民在实践中检验。既然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 那么对社区文化发展内容及活动的选择就应该完全针对社区居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恰当地利用其潜力, 满足其对社区文化的期望及需求。而传统社区文化建设实践往往是居委会和街道干部想象出社区成员有哪些需求, 或者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指示进行社区文化的建设, 即在建设方案的设计和确定中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居民是被动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所开展的活动或文化建设内容根本不是社区居民所期望的, 或者仅仅是部分成员的期望, 结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没有积极性, 缺少参与, 社区文化建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工作要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构成和多元的兴趣、需要进行社区各种文化的建设。
(二)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组织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广泛参与。只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才能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有的放矢地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才能逐步培育其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 使社区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和最充分的利用。因此, 社区成员参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工作作为一种有计划的集体行动方法, 具有两大工作目标:一是以解决社区所面临具体问题为出发点的事工目标, 其最终目的也是通过社区居民在参与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二是以挖掘社区居民自身潜力、进行社区居民能力建设的过程目标。因此, 鼓励社区居民一起参与解决社区问题既是其重要目标也是一种基本手段, 是社区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组织动员社区参与的途径:一是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发动社区成员。首先是通过与社区居民直接接触发动。通过给社区居民去信、打电话或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宣传、说服和建立关系, 也可以采用社区咨询站点、向过往的居民宣传介绍。其次是运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发动。如通过大众传媒如建立社区网站、展板和广告宣传、招贴和海报以及小区广播或者流动宣传车等进行宣传和动员。二是通过召开居民会议。召开居民会议是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步骤和经常性的方法, 可以分为一般工作会议和居民大会。一般居民会议邀请部分相关人员或居民代表参加, 而居民大会则是全体居民参加。运用一定的会议主持的技巧, 让参与者平等地表达与分享个人的意见和主张, 学习聆听、尊重、讨论等, 促进参与者的自我成长, 同时也通过信息交流、分享以及问题讨论等方式, 促进社区成员彼此加深认识, 增加参与者的关系和合作, 学习解决问题方法, 提高民主参与意识。
(三) 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 建立开放的社区, 既可以利用外部资源, 又可增加社区的群体意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要考虑促使其开放性问题, 自组织理论认为, 一个孤立的社会系统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 而使系统变成一个死寂的自我循环, 这种循环因为缺乏对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成为一种平衡的稳定态, 这种稳定态没有发展的活力。只有通过引进对系统有益的信息、资源、能量来改变这种状态。在现代开放背景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在立足本社区文化传统的同时, 不断引进和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 促进本社区文化的发展。在开放性社区文化系统的构建中, 作为资源中介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如利用城市便利的交通设备和完善的通讯工具扩大社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交流, 如与其他社区、其他机构, 交流的内容也要多元化, 涉及知识、信息、活动、场地等多方面内容, 同时也需要扩大社区成员与外界的交往半径、交往频率以及多样化的交往对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联谊会、资源共享等措施, 提供开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要通过教育者的角色有目的地培养社区成员的开放意识, 树立开放观念, 因为开放性是社区获取内外支持的重要途经。
社区文化活动调查 篇3
关键词: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委会的历史都不长,大多数居委会都是农村城镇化的产物,因此以原先农村邻里为基础的居委会有比其他城市社区较强的心理认同和凝聚力,附之以海南文化特有的开放性,三亚社区居民表现出很强的吸纳外来文化而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亚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三亚市体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29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体育。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1991年以来有关社区及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文件等文献资料,在三亚市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查阅、分类和整理分析、研究;问卷调查法。遵循社会学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居民问卷)”和“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管理者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为95%。管理者问卷采用普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9份,全部收回;访谈法。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街道、居委会的有关干部进行走访,与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部分负责人访谈,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真实数据和资料;现场观察法。通过到有关的经常性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进行现场实际观察,直观发现和了解到与所研究的内容相关的信息;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l2,0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一、结果与分析
1,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活动状况
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多以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形式开展。在对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活动地点的形成方式上三亚和其他城市的情况基本相同,大多是以趋于分散,多标化且规模多呈现小型的简单体育活动,是采取就近的方式,根据实际的参与人群等情况进行活动的。
(1)体育活动场所的组成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形成方式主要有5种。其中29个街道都存在居民自己组建的体育活动场所,5l%的街道办事处都对所辖区的活动场所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帮助。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立主要以居民自发组织为主。这一部分活动组织主要是一些兴趣相投的居民聚集在一起进行身体锻炼,具有强身健体和交流感情的双重目的。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基层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街道的居委会参与了对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对本社区的体育活动场所实施了内容和不同程度的管理。22%的街道有事业单位对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加以帮助;8%的街道有体育协会帮助了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可以看出社会力量在社区体育组建中发挥的作用较弱。值得注意的是有68%的街道有住宅区物业管理机构帮助组建体育活动场所的现象。这主要发生在城郊结合区的一些街道,主要与近几年三亚新兴的物业管理小区有一定的关系。这也说明了物业帮助管理社区体育组织的新趋向。
(2)体育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调查后发现,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活动场地大多集中在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人数比例较多。而在市内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锻炼的人数仅占17.9%。产生这种差异性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在活动场所里所设置的项目时对设施的合理性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就是社区内的现有体育器材也不是特别到位。在和有关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得知,目前社区中场地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特别是有很多学校的设施很好,但是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基本上没有向社区的居民开放。目前活动场所的场地设施较差,很多居民非常想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如果周围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场地设施,就有许多人放弃了在本社区内锻炼的机会。如果想动员社区内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都来参加社区所组织或是其他群体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就要改善社区内的体育设施条件。在这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日本,社区体育组织中。利用本社区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占58.8%,使用公共室外及室内场地设施的分别占13.2%和36.5%,而使用公园和广场绿地的仅占13.2%。
目前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多以健身操、拳和舞蹈为主要活动项目。健身操有关节操、养生操等;拳类主要是太极拳;舞蹈类有健身舞、筷子舞、扇子舞等,还有一些本地民众自编的地方传统的健身活动。这些项目都非竞技性、保健性、表演性等特点,并且对活动场地、器械的要求不是太高。参与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在打發时间的同时渴望健康和长寿,而这些项目活动量相对较小,身体活动的强度也不太大,适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在社区里,这些项目在老年人当中普及得较好。但是这些项目对于青少年、成年人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来说,就显出很大的不适应性了,要想保证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化,经常化,社区所形成的活动项目就应该将目前较为单一的健身保健类活动项目扩展到多类型、多方式的活动项目,这样的话,能改变体育活动场所内容项目较偏的现象,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根据对活动指导员的访谈和参与观察发现,社区所进行的健身内容大多是更新的少,除非由指导员学习新的内容后教给组织成员。
(3)体育活动场所的经费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有50%的居民选择由物业给予支持,有35%的人选择没有经费,其他居民所在活动场所都有不同渠道的经费来源。物业给予支持显示出了社区居民健身的新趋势,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在参加健身活动时是没有经费的,他们需要自己进行筹办,有的是社区体育协会来统一组织,以个人交纳会费为主,还有的是个人组织大家进行筹集,经费主要用来活动时音响设备所消耗的电费,购买光盘、磁带等。总之,目前组织自筹经费是主流,经费来源呈多渠道,其中以交纳会员费为主,反映出了大多数活动组织自我投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民间型组织,大力发展该类组织,可以促进社区体育社会化进程。
2,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场所的设施和参加者状况
在调查三亚的29个街道中,有20个街道有自己管理的室内体育场地,占所调查街道数的70%。只有2个街道的室内场地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拥有一套4件以上的室内体育健身设备,而其他的只是在社区里有几组普通的室外健身路径而已。另外还有的只是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小型室内场地。在所调查的相关社区里很少有室内场地和全民健身工程设施。而广大的体育设施资源都分布在学校、事业单位、广场、公园等。调查中显示辖区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向社区内居民开放的很少。
通过对三亚城市相关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的活动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表现出进行锻炼上的性别不平衡。在健身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又有健康长寿的需求。表明了三亚城市社区中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的内容多以适合老年人参加的运动强度较小,行动比较缓和的健身为主的舞蹈类活动项目为主。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活动场地大多集中在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在活动场所中的健身项目在活动内容上多以健身操、拳和舞蹈为主要活动项目。
(2)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在活动场所的组成形式上主要以居民自发组织为主,但出现的以小区物业支持的现象将是以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3)在社区里,仅仅是有一些室外的健身路径,很少有自己管理的室内外场地设施。辖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基本上很少向社区居民开放。大多街道居委全每年用于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数量很少。
(4)在社区体育场所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年龄结构失衡,表现为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比较少的现象。在进行健身的居民中呈现了性别不平衡,即女性多于男性。
2,建议
(1)社区体育运动项目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建议改变目前体育活动项目较偏的状况,开发更多的运动项目,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
(2)增加对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经费投入,加大社区体育协会的管理职能,提高体育协会的指导水平。
(3)加强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利用,鼓励辖区内的学校、企事业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在空余时间为社区居民服务。
社区文化活动调查 篇4
社区文化花开何处-宁波市社区文化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上的.主要体现.通过对宁波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实地现状调查,结合专业知识和相关文献参考,探索性地回答宁波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问题.
作 者:曹静 CHAO Jing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1(4) 分类号:G127 关键词:宁波市 社区文化 调查 研究社区文化活动调查 篇5
金融0901班 李进
一、调查过程设计
1.调查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健康文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农村文化建设。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特意组织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开展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意图了解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了解社区居民对业余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以及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希望能对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样本选择与调查方式
为了方便调查,我采用就近原则,在我居住的地方——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张湾镇云湾村 发放并收回了有效问卷234份,然后再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结论。本次调查的对象涉及各个年龄层,男女大致各一半,并且在整个村的十一个大队里都有所分布,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居民业余生活的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天在业余活动上所花时间为1到2小时的约占21.6%,2到4小时的占33.4%,4到6小时的占38.7%,6小时以上的占16.3%。可见大多数人用在业余活动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这应该是正常的时间。相对的花6小时以上的人大多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占91.4%,这些人一般都过早辍学待业在家,可以说是整天无所事事吧,而且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是上网。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在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且活动方式单一不够健康。
另一方面,就居民业余活动时间主要跟谁一起度过的问题,约23.7%的人业余时间主要跟家人在一起,35.5%的人主要跟朋友一起度过,剩下约40.8%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一人度过的。相比之下独自休闲的人所占比例要更大,而跟家人一起的时间却少了点。这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过自己的自由世界,而与外界的接触显得单薄了些。我认为这跟电脑的发展有关,如今人们通过上网就能够了解几乎外面发生的所有事情,而且还能享受很多娱乐比如电影电视,听音乐,聊天,打游戏等等,总之人们似乎没有必要出门,待在家里就能搞定一切;另外,我想与家庭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抚养一个小孩,而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也就更容易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
2.居民业余生活的方式
我将业余活动方式划分为9个部分,包括电影电视音乐,聊天串门,打扑克麻将,运动,游戏,看书(报刊杂志等),逛街购物,文体活动(绘画,创作,舞蹈等),其他。数据显示,选择看电视电
影听音乐的人约占41.4%,聊天串门的约占52.7%,打扑克麻将的约占65.2%,运动的约占18.6%,打游戏的约占55.4%,看书的约占22.7%,逛街购物的约占31.4%,从事文体活动的约占10.2%。当前来看业余时间花在看电影电视,聊天串门,打扑克麻将和游戏的人所占比例较大,而运动,看书和文体活动等相比之下更健康的活动方式参与的人就少多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农村居民的业余活动方式不是很良好。
具体来看,选择看影视剧听音乐的人主要是16~25岁之间的女生,占68.4%,的确如此,现在的女生大多都喜欢看影视剧,听流行歌曲(嘻嘻,其实我也是其中之一),可谓是中国娱乐领域的“中流砥柱”,对于这点无可厚非。选择聊天串门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他们主要是通过网络聊天,如今网络聊天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人上网必做的事;另一类是中老年人,他们比较喜欢串门聊天,这点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很庆幸我们村现在还保留着这个纯朴民风。选择打扑克麻将的人主要是26到45岁之间的中年人,而且男女比例相当,差不多各占一半。其实在我家附近就有很多家茶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听到里面嘈杂的麻将碰撞的声音,人们吆喝扯皮的声音,还能看到各色各样表情不一的人,可见我们村赌博之风盛行啊。就我所知,大人们平时聊天往往是围绕麻将展开的,麻将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我想麻将是我们村串门聊天这一传统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就像一把双刃剑啊,这该如何看待如何取舍呢?选择打游戏的人主要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竟高达87.3%,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那里还真有不少网吧,有些还“地处偏僻”,估计也不会管什么成年不成年的。唉,对于游戏尤其是网游,不知道有多少人沉迷于其中,耽误了多少人啊。再者,我们村那么多孩子都早早地走出了学校,使得本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相信与网络游戏有莫大的关系吧。
从以上对居民业余活动内容的分析来看,我村居民的文化活动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尽管报纸、图书、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居民对媒体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看电视仍然是农村居民业余时间最常从事的文化活动。另外,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业余活动的重要手段,其中的利弊值得人们深思。
3.居民对业余生活的看法
根据调查显示,有21.7%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级领导干部重视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经常到下面了解居民的业余生活情况以及指导工作;34.1%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有一定的政策保障;58.8%的居民对上级领导对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不满意;72.6%的人认为本村应该加强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显而易见领导干部对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够重视。
关于居民对业余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35.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文化活动能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满意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数的42.5%;持不肯定态度的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22.3%。由此数据可知差不多一半的人对目前的业余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而基本上满意的人仅占1/3左右。
三、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成因分析及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大多数居民的业余活动方式比较单一且不健康,对自己的业余活动普遍不满意,领导干部不重视居民文化建设等等。这种不良现状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盛行,新时期独生子女性格上的缺陷等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政府领导在这方面的不佳表现 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相关平台的搭建力度不足,相关人才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监督力量薄弱,对居民业余生活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居民参与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分析了现状和原因之后,我想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这种状况。其实说到底要想达到我们的期望,主要还是要依靠上级领导,他们的态度才是关键之处。如果领导能够对居民文化生活有足够的重视,那么一切就好办多了。
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应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要的是,应该充分调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政府可以着力培养一批艺术骨干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队伍,从而发展一批健康的民间活
动团体组织,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要想稳定农村文化的建设,还应当适当表彰和激励农村文化建设中成绩突出、有较大贡献的人员,充分肯定他们的辛勤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再者,不仅要提高精神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居民搭建一定的活动平台,而且还应该教育引导居民确立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遏制和杜绝消极落后的业余文化消费。另外,健康的文化市场经营活动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为人们从事健康的业余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相关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积极支持、倡导和发展健康文化,坚决抵制各种腐朽和不健康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关于社区文化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6
——万盛社区与玉屏街道西大社区之对比
摘要:通过对成都温江区万盛社区以及福清西大社区的调查,针对社区文化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大的认点是,社区文化组建暗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日益寡淡,社区应积极承担起联系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社区文化 凝聚力 认同感
在这个寒假,就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调查,我进行了关于社区文化的调查工作。在上个学期社会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小组对学校周边的社区——万盛社区进行了调查,并且正对社区文化这一模块专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收获颇多。于是,在寒假期间我也萌生起这么一个念头,对自己所属的社区——西大社区,更具体的说——社区文化进行调查,在系列的了解之后,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更为宏观的说,认识不同地域之间的社区文化差异,亦是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异。更希望自己能够在表面的比较之下能够体会更多文化内涵深处的不同。
在调查过程中,我运用了在社会学中学到的知识,充分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主要采取了访谈法与观察法。并在2.9—2.18这一段期间在西大社区范围内,对社区内的文化范畴以及对社区居民进行询问,展开了自己的调查工作。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我了解到万盛社区与西大社区的官方资料。
万盛社区: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一个村改社区,原属于柳林乡政府,后划归柳城街道办事处,辖区占地面积1.60平方公里,有11个居民小组,村民代表50人,常住人口680户,居民1767人,共产党员48名。
万盛社区内设有办公活动中心,其中包括了,计生、民政、劳动保障站、信访服务大厅、老年活动中心、警务站等。社区工作人员7人,居民小组长11名。
西大社区办公地址:上巷11号。总面积0.25方千米;总人口3451人。辖区东至河头巷;西至凤凰路;南至龙江;北至西大路。
(此资源来源于:http:// 不过现在的人口恐怕是不可同日而语,应该增加蛮多了)
在社会学课上,我们学知: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文化是社区文明的内核。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开发潜能、增进交往、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时,我们小组成员围绕社区文化这一主题,对万盛社区,进行了相关考察,就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的具体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的培养与宣传”。于是当下,我也就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咨询与调查。
调查内容分析:
1.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主要负责整合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开办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社区
管理中的重要机构,应当更好地整合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文化设施,同时做好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万盛社区有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值班人员。但是文化活动中心与居委会等多个社区管理机构并在一起,没有专门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如图书室、棋牌室、健身房等;
该文化活动中心并没有积极、多次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使得社区居民很少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在文化活动中心所在的庭院中,卫生状况仍有待改进,毕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社区向外开放的窗户之一,代表着整个社区的形象,卫生问题的出现也是该机构失职的表现;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值班负责人员态度冷淡,对于来访者不大欢迎,不利于维护该社区的文明形象。
就西大社区,我也对其办事中心进行了观察与调查。发现地址距离大家的住处还是很接近到,就是说社区办事的地址相对还是出于比较中心的位置,其地方居民也比较熟悉,并没有出现当初我们小组人员寻找万盛社区活动中心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当然,在很多方面,两个社区之间还是有相似之处,例如居委会下属功能模糊不清,也没有图书馆、棋牌室、健身房等进行文化活动中心场所。值得一道的是,在社区不远处,有江滨公园供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
因此,对于社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议是大同小异的,两个社区需要及时改正条件、改善条件,重视社区的文化建设,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做好细节工作,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提供热情友好的咨询服务,更好地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
2.社区具体文化活动的开展:
社区具体的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而我们通过与一些居民的交流、访谈发现,万盛社区很少举办文化活动,只是在近日,社区里会在晚上八九点时有跳舞活动,而跳舞的舞曲多为七八十年代的舞曲,主要迎合老年人的胃口,却无法很好满足社区中的上班族放松身心的要求,造成了大多数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单一,同时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
针对西大社区,其开展的文化活动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夏天,居民们会自发到公园空地上跳舞,其年龄层大概在30-50不等。
当然,有一点炯同的是,年轻人的需求基本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社区间展开的活动寥寥,社区在居民闲暇时间里并没有很得当做到一个提供娱乐、开展文化活动这样的一个平台。社区在人民生活中展开文化活动的这么一个功能仿佛形同虚设了。
因此,社区不仅应当积极开展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更应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办过程中,坚持不断地丰富社区文化内容,与时俱进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使来到该社区居住的每一名居民都有放松自我、参与社区的空间与机会,从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信赖度,推进社区更好的建设与发展。
3、社区文化的宣传与拓展:
社区文化除了要在本社区内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完善文化设施、丰富居民生活,还需
要做好宣传和拓展的工作,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长期发展下去。同时,社区文化的宣传与拓展可以使社区和外界相沟通,相交流,使社区开放程度加大加深,更好地促进社区的建设与进步。
我们在考察万盛社区时发现,万盛社区在临近街道处有一排较为显眼的宣传栏,栏上有居民选举委员会的公告、社区管理系统的介绍,还贴有许多关于社区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的通讯。通讯内容有环保活动、保护杨柳河志愿活动、关爱老人、志愿支教、法制宣传等多个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和平社区将自身的社区文化做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同时可以看到该社区积极与外界相联系,与温江内的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教育学院等多个大学合作,组成了和平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这样的运行机制可以充分挖掘周边学院的文化资源,使该社区文化充满活力。
对于西大社区,我也明显注意到,在楼下的公告栏上,可以明显看到一些相关宣传的纸质文件,但是发现居民并没有很注意这些宣传,另外栏内的内容也比较久远,消息比较滞后。
而在另一方面,在社区内角角落落,在墙壁上还是会看到一些宣传字画,让居民或多或少知晓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法制、人口、卫生等。
当咨询到居民对居委会的认识,他们提到了户口的迁入、迁出,医疗社保,人口户籍管理,结婚时打证明。可见居委会的作用居民们还是比较清楚,知道遇到怎样的情况该去找居委会,而在另一方面,我也发觉到居委会在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占到很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缺少,当偶尔碰到政策方面的事件,居委会的作用才体现了出来,又或许,居委会只是做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我想并非如此简单,社区的概念,社会学里讲到,有联系的一群人聚居起来生活的共同体。它主要体现了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地域,一个便是共同体。那么,社区居委会,承担起联系社区内人民住户,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共同生活的桥梁,它责无旁贷。
整个调查过程下来,我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并努力把现实呈现于书面上。真知来源于实践,我亦深刻认知到实践当中的艰难与不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我坚持以事实为出发,点滴记录实践中得来的认知。并对最终实践中得来的体会与认识感到满心欢喜。
当中,我发现两个社区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即社区文化都并没有得到很到的宣传,而居委会对这一方面的态度并不乐观;在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上,第一数量不多,第二活动种类单一。因此,社区具体文化活动不仅应得到社区管理机构的重视,积极开展,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的更新与多样,满足社区内更多的居民的文化需求,丰富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在社区文化的宣传和拓展上,万盛社区做得比较好。一方面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得到了有力的宣传,向外界展现了良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另一方面与周边高校的志愿者合作,更大地提高了社区文化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使社区文化得以拓展与延伸。而西大社区有所欠缺;万盛社区内居民对居委会并没有很大的认识,居民普遍对社区没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西大社区情况稍好。总体而言,社区的感念并未深入人心,而社区文化这一方面更是被弱化掉。但是,在开展宣传的活动中,居民的参与度依然不高,所以应当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区文化团队,街道也要从组织力度上、活动机制上、影响效果上加以统筹协调、引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率,以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
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寡淡,有的甚至住在对门却彼此不认识,往往住在同一栋楼内,时间微著,你我擦肩依旧是陌生人。人情也变得越来越冷,如此如此,我们的大千文化抛掷到哪里去了?“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现实还有么?
社区文化活动调查 篇7
关键词:南昌,社区音乐,调查,对策
一、社区音乐文化
一般来说, 社区音乐文化中的社区, 是若干群体或社会集团 (包括家庭、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聚集在某一地域的范围内, 形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社会生活单位。它有两大基本条件:一是区域性, 二是生活的共需性或文化的认同感[1]。我们可以认为,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就是指同一社区群体围绕社区开展的与音乐文化有关的行为。
二、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调查
(一) 南昌市概况
南昌, 江西省省会, 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下辖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四县, 青山湖区、西湖区、东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五区, 以及红谷滩新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级) 、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县级经济管理区。
(二) 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调查概要
我们的社区音乐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参与社区音乐的群体进行详细的活动情况调查, 包括参与的群体数量、参加频率, 社区音乐文化的形式、场地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对社区音乐在不同人群心目中的概念认知度情况的调查, 包括居民对社区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认知状况、离退休人群参加社区音乐文化的心态以及对社区音乐的需求程度。
我们此次调查的界限是南昌城区街道办事处的辖区范围内, 共约30个街道、493个社区。为保证本次对南昌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情况的抽样调查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抽样调查将对南昌市采用分层和概率比例抽样方法, 根据五个城区的人口比例情况, 确定抽取总共10个街道办事处的20个社区650户居民为本次样本。
调查中居民问卷的发放, 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首先根据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各个社区的街道实际情况, 抽取相应的街道 (东湖区2个、西湖区2个、青云谱区1个、湾里区1个、青山湖区1个) , 再从所抽取的每个街道中随机抽取居委会 (东湖区5个、西湖区5个、青云谱区3个、湾里区1个、青山湖区3个) , 最后从所选出的每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相应的户。
此次调查, 我们共发放问卷650份, 回收617份, 无效问卷33份, 回收率为94.92%。管理者问卷采用普查的方式, 对南昌城市社区20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文化管理者关于社区音乐文化开展状况进行访问调查, 共发放问卷20份, 回收20份, 无效问卷0份, 回收率为100%。
另外, 我们还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走访、当面访谈等方式收集南昌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以增加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三) 南昌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调查分析
问卷回收后, 我们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运用SPSS15.0软件, 采用了频数分析和利率分析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处理, 下面是部分问题的结果与分析:
(1) 社区音乐活动内容调查。从社区音乐活动内容调查数据上看, 社区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歌唱类和舞蹈类两种形式上, 器乐类较少。我们了解到这是因为声乐类活动受外界条件限制较小, 无需自带乐器或道具, 比较方便;而舞蹈类的活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所以二者基本上占到了全部活动形式的61%。而器乐活动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及排练, 花费精力较大, 人数较少。
(2) 从参与社区音乐文化人群的年龄数据来看, 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尤以60岁以上者居多, 共452人, 占总人数的77%。同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参与社区音乐活动的男女比例悬殊极大, 从584名参与者的问卷来看, 女性共433位, 占74%, 男性共151, 仅占26%。
(3) 从参与者的数据来看, 参与社区音乐的主要人群为离退休人员。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 在职人员与下岗人员分别为97名与35名, 基本没有中小学生参加。
(4) 众多社区音乐参与者在“为何参加社区音乐”这一问题上选择了愉悦身心这一项, 占57%, 当然, 很多参与者也同时选择了“结交朋友、打发时间”等。可见, 中老年人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在逐步加大。
(5) 从居民参与社区音乐文化的频率来看, 南昌市民参与度相对积极。除恶劣天气外, 一周参加两到三次的人数为247人, 占42%, 一周能参加一次社区活动的为170人, 占29%。
(6) 从社区音乐教育部分数据来看, 教授社区音乐文化的教师层次不统一。有些社区的教课教师为高校退休的专业音乐教师, 也有些社区的教课教师为社区里通过自学稍精通音乐的居民, 另外, 还有一部分社区居民会去老年大学学习, 如南昌市老年大学、青山湖区老年大学、南昌县老年大学等。
(7) 关于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与服务方面的数据表明, 只有12.8%的居民认为社区的变化不明显, 所以并未察觉。大多数居民感受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 而且看到了近年来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改变。
三、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尚未形成四位一体的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因, 其发展应依托政府、社会推动, 学校力量的驱动, 社区需求的拉动。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 由于政府舆论引导不够, 社会、学校参与社区活动兴趣不高, 社区居民认知程度不强, 尚未形成四位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1) 参与者趋于老龄化, 男女比例不合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在参与社区音乐文化的人群中,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达到77%, 而低于25岁的人群只有5%。由于年龄结构, 每一代人可能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 价值观也存在一定出入, 所以从某一程度上来说, 这一现象也会限制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2) 社区音乐受场地及天气影响较大
大多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都在露天广场进行, 一旦遇到风雨严寒天气, 大部分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除此之外,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所必须的音响设备的电源提供也是露天广场面临的一大难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社区音乐的发展。
(3) 社区音乐组织不完善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有51%的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性, 偶尔有组织的进行活动的占到30%, 通常有组织的仅占到19%。可见, 南昌音乐文化活动虽然较多, 但大部分都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 规模小而独立, 管理相对散漫, 各个社区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4) 活动形式单一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 南昌市现阶段各社区音乐文化形式还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声乐类形式上, 其他音乐形式较少。且在调查人群中, 女性比例占据74%, 而男性只占到26%, 男女比例失调, 这也是导致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形式单一的原因之一。
四、对于南昌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一)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社区音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部分, 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有必要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 (如场地) 建设及社区文化经费投入, 积极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引导, 要把社区文化列入议事日程并建立相应实验点, 进一步发展其社区文化公共政策的制定、舆论的引导、资源的调控方面的主导作用。
(二) 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是国外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经验。社会力量的参与功能主要体现在:创建社区音乐文化组织、社会力量投资社区音乐教育、创建社区文化基金会等。
(三) 高校及相关专业音乐人才的积极协助
高校是城市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 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与学习机会。而对于音乐人才来讲, 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 社区就是一个艺术的载体, 就从专业音乐人才来说, 投身社区音乐文化中, 可以在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同时, 也找到自我的价值。
(四) 社区音乐网络化
当今已经进入网络时代, 我们认为互联网和多媒体将会极大促进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可以建立一个与社区音乐文化有关的网站, 提供在线的课程、视频等各种资料, 这不仅能让社区音乐文化人员随时随地的学习, 也能使更多年轻人关注到社区音乐文化。
五、结语
现今, 南昌市的社区音乐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虽然这些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整体来看, 参与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人数还是在逐渐增加, 这不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也使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总之, 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花长时间才能取得成效的工程。只有政府和群众共同合作才能把社区音乐文化真正融入到社区、融入到整个社会, 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Dirk Riehle, Heinz Zullighoven, Patterns and Software.Essential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J].2003.
[2]严雄心.提高社区居民音乐素养的理性审视[J].成人教育, 2012 (04) .
[3]龙逸.社区音乐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11 (04) .
[4]李莉莉.终生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研究[J].湘潮 (下半月) , 2011 (11) .
[5]孙岚岚.社区音乐教育初探[J].文教资料, 2011 (26) .
社区文化活动调查 篇8
关键词:老年人; 体育健身;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7-001
本研究通过对唐山市区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老年体育健身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指导老年人体育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老年人体质健康水平,希望能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唐山市路南区、路北区、丰润区、开平区、丰南区和古冶区6个行政区的55岁(女性)、60岁(男性)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唐山市区社区老年人基本特征
在调查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群中,女性占到了55%,共409人;男性45%,306人;女性参与者稍高于男性参与者,男女比例为1:1.17。其退休前职业比例由小到大依次是: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军人、医生、商人、其他。在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人群中,高等学历参与率较高,他们有良好的健身习惯,懂得怎样进行科学健身,但是也有35%的参与主体老年人的学历相对较低,其目的就是通过“全民健身路径”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调查
2.1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和认识。在调查人群中85%的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与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的的达67%,27.5%的老年人认为参加体育鍛炼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26.4%的老年人认为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28.5%的老年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防病治病、减少医疗保健的开支。这说明老年人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功能和价值。
2.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在调查中老年人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的人数占50%,1-2次占24.6%,每月1次以上,但每周不足1次占12.5%,而每月锻炼不足1次占13.9%。锻炼的时间在30-60min的占54.2%,60min以上的占28.2%,不足30min的占17.6%。老年人选择在早晨进行健身的比例最大,可以看出,老年人每次锻炼时间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而30分钟以下和30分钟以上的人也不在少数,这说明老年人对锻炼时间是没有什么控制的,是很随意的。
2.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显示,老年人多选择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强度比较小的项目。这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联,是适合开展和可行的。
2.3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所和形式。老年人选择的地方大都离家较近,在场地选择上以不收费的为主,以居住小区健身站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人数比例为41.6%,其次是在广场或公园,公共体育场馆、自家庭院或室内,占有人数比例分别为20.7%、14.8%和14%;再次是收费场馆和其地点,人数比例相对偏低,人数不足10%。老年人锻炼的主要以个人锻炼为主要形式,占40.5%,与同事或朋友锻炼者占到30.7%,到体育辅导站或俱乐部锻炼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7.5%。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也只占到18.3%。这说明现有的体育场地和体育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要求,有关部门应加强科学指导,充分发挥锻炼导向,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2.4老年人体育消费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唐山市老年人有75%进行过体育消费,年均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者只占22%,消费在100-200元之间者占25.3%,平均年消费在100元以下者占52%,消费200元以下者接近80%。这表明,唐山市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开展老年体育过程中,多开展一些运动场地要求不高,参与过程投资不高的项目。
三、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场地少、设施简陋成为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老年人比较集中的锻炼场所主要是公园、社区健身点等,这些地点体育设施相对不足,并且缺乏专业的维护,对老年人的锻炼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老年人的安全锻炼带来很大隐患,影响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唐山市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态度和认识是积极的,健身的目的主要以强身健体为主;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以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等为主,大多数老年人在早晨锻炼,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场所多在马路边及空地、公园,多数人采取自己单独锻炼和与朋友一块锻炼等自发的锻炼形式。
2.建议
2.1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应重视我市老年人健身活动发展状况,建立完善的健身服务体系,吸引和组织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促进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以适应老年体育健身活动。
2.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大已有场地设施的维护力度,要重视居民社区体育设施问题。
2.3加强宣传力度,强调老年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加强老年群体对体育健身的意识观念。
注: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04082
参考文献:
[1]魏海滨.喀什地区群众体育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09(10)
【社区文化活动调查】推荐阅读:
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9-06
社区文化助推社区营造08-27
社区体育文化07-05
社区文化07-06
廉政文化社区08-20
社区文化队伍08-25
社区群众文化09-15
文化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09-25
物业小区社区文化活动05-15
物业社区文化活动总结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