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培训感想

2024-10-24

科研培训感想(通用11篇)

科研培训感想 篇1

《科研方法与项目申报》培训感想 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是地方二本院校,学校教学型的定位,教学工作繁重,实验条件有限,加之科研方面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科研一直是整个学校的弱项,可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怀揣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选择了《科研方法与项目申报》这门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经过半个月的学习,今天。终于学完了全部的课程内容。获益良多,不能一言以蔽之,主要感想如下。

作为学校的年轻教师,教龄和经验都十分有限,这门课程非常及时,四位老师针对人文社科的各级各类项目的要求、教授了如何从选题入手准备申请课题,以及填报课题申请书时从题目到内容的详细说明和注意事项。听完各位老师的课程后,以下是我的启发和收获。

首先,我对各级各类人文社科项目有大体的接触和了解。课程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科研项目体系,从横向到纵向各级别科研项目的具体申报时间、项目评审的具体流程,以及打分的标准,都有了全面的描述。我感觉到,很多项目申报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神秘,只要有自己的研究基础,选题符合要求,认真填写申报书,还是有希望申报成功的。

其次,对于具体操作而言,课程讲授的十分具体,从如何(从哪儿)获取项目申报信息,具体的项目评审方式和评审标准,以及相关申报规定和注意事项都有说明,能有效避免我将来可能会走的很多弯路。

最后,通过具体的评审标准和打分原则,老师们引申出具体写项目申请时要涵盖的内容和方面:选题的意义、研究的基础、课题的设计论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基本条件等。从项目申请书题目、问题的论证和分析如何进行,等等具体申报工作,都有可行性地解决方法和指引。

对于高校教师,科研应该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不断培养科研工作的热情。科研工作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为了有针对性的、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除了兴趣这一最好的导师,当然,也要注重科研的方法。科研不能埋头苦干,需要方法和技巧,虽然没有捷径但最好不要走弯路。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具体的、有操作意义的方法和技巧,对未来的现实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对各位老师的无私、诚恳、内容丰富的授课表示深深的感谢!我也会在空余时间不断地复习研究老师们的授课内容,力争做到最大限度地消化理解和掌握。

科研培训感想 篇2

论坛及特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坛并不是网络上的论坛, 而是大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自由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 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的校本培训形式。它是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 特别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行政领导与名师专家的引领作用。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言论自由, 而交流、讨论的依据是“话题”, 由“话题”导出一系列的“问题”, 然后以此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 甚至是争论。

操作流程

1.制定计划

学校开学初将教育论坛纳入年度计划与学期计划中, 由学校师资培训处制定相关培训制度, 规定开展教育论坛的组织及相关负责人以及论坛次数等事项。论坛分多个组别, 如由学校负责的骨干教师论坛,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年级组论坛, 以学科为主的学科论坛, 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论坛小组以及以课题为单位的课题论坛小组等。每个论坛小组最好由学校行政人员负责或参与, 其目的是便于组织与管理, 学校不仅能了解论坛开展情况, 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了解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2.必备条件

确定论坛主题:每组织一次论坛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 主题要紧贴实际, 紧贴教师的教育生活, 并提前告知大家做准备, 参与人员可根据内容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形成自身对相关内容的思考, 比如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 以便在交流中提出, 使大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布置论坛地点:确定一个固定的论坛地点, 我校将地点设在教师阅览室, 有专人负责管理。会场布置采取了圆桌的形式, 这样不仅有利于面对面的交流, 更主要的是给大家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 这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校还为参加论坛的教师专门准备了水果、茶、咖啡等。

3.现场讨论

主持人把控讨论的方向:每次论坛都要确定一个主持人, 主持人由学校行政人员或有较强表达与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承担, 主持人在引导讨论话题、激活思维、总结结论方面要有一定的能力, 这对讨论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在讨论时, 要把重点放在“议”上, 大家要互相转换角色, 质疑问难, 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

创设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讨论氛围非常重要, 这才能为教师们的畅所欲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大家一边享用水果、饮品, 一边讨论, 这样的论坛氛围更有利于提高论坛交流的效果。

论坛由主持人 (可安排一人协助主持人工作) 的开场白拉开序幕, 教师根据所准备的材料适时地参与交流, 而论题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主持人可以安排当面辩论。由于话题鲜活, 辩论深刻生动, 论坛很具有吸引力。许多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 还可等下次再收集材料继续讨论, 也可以聘请专家作出解答。

4.反馈总结

教育论坛本身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这里让大家相互交流, 袒露困惑, 分享心得, 相互启发, 梳理思路。交流中的大家所提出的个案都是平时教学中的琐事, 但挖掘出的却是现象背后的本质, 所达成的共识整合了集体的智慧, 形成了论坛的主要观点。每次论坛要针对主题总结出结论, 由专人负责整理, 将整理出的讨论话题复印给大家重新进行梳理, 无论这一结论是否完善、完美, 都是大家讨论的智慧结晶, 它可以指导教师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给今后的工作以启发。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论坛参与人员要以平等的方式交流

这是论坛创设轻松愉快氛围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学校行政人员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 不能以学校领导的身份在交流中批评或指令, 这样只会造成论坛的紧张气氛, 使之失去优势作用。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表现欲望, 培养教师的参与热情。

2.处理好参与人员的教学事务

开展教育论坛活动之前要提前通知参与人员, 这样不仅让参与人员有所准备, 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人员处理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或家庭事务, 以便使论坛正常开展。学校要给参与人员创设参与条件, 如安排课务方面优先考虑或帮助调整课务等。

3.切忌偏题、跑题

以培训促应用 以科研促提高 篇3

以培训促应用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为了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坚持做到在建设中应用,在应用中培训,在培训中提高。

学校通过集中学习的时间宣传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要性、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派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等,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带来的冲击,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网络知识。

明确培训重点,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让广大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学以致用。实现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的优化整合,为素质教育服务、为课程改革服务。

实施分层培训,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教师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学校首先结合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考核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校培训教师100%通过考核,为学校信息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事务、备课、打印各种文档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进行教学活动。

“借船出海”,推荐青年教师外出参加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经历了“要我用”、“愿意用”到“我要用”的过程,网络和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教师离不开的朋友。

以研究促提高

我的科研感想(范文) 篇4

研究生生活已经度过两年,从最初对研究生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到现在研究生生涯已走过大半,总结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不得不感叹时光飞逝。研究生学习不同于本科学习,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也对接受这种教育的个人一生的发展至为关键。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其表现即为对科研的重视,脚踏实地,将学习和科研二者紧密结合。科研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一项重要活动,切忌浮躁,眼高手低。研究生学习中还应该做到的是 “厚积薄发”。这一点非常重要,大部分研究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到“厚积薄发”,很浮躁。这种浮躁体现在做科研的思路和耐心上。搞科研是需要时间的,只看几篇文献或一两本著作就想写成文章来发表,大家普遍缺乏一种沉下心来做研究的态度。

科研是一项极为严谨的活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做好科研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和步骤进行:

1、选定自己的研究课程

2、海量查阅相关文献

3、从文献中提取与选定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

4、将提取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选定课题中

5、经过实践得出相应结论

6、完成撰写高水平论文

就我自身经历而言,在阅读文献或论著时,偶然一个想法迸发出来,然后转去查阅文献以进行深入了解。然而,面对海量文献,冲淡了自己固有的想法,从起初的坚定到茫然无措,然后从文献中不断学习,经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加深了对该领域的体会和理解,最后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总结切身经验:一旦有了某个想法,就马上写下来,不要等到阅读了大量文献后,身陷其中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以下是论文写作的经验:

首先,关于选题。研究生阶段所学到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而且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更多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人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思想上已经被打上一种烙印,而这个烙印就是“研究”。在工作与生活中运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规律,而不像一般人那样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会基于一种敏感的“问题意识”,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不同于其他人的真知灼见。

其次,查阅文献。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不行。看文献要集中时间,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再次,在研读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可以做出初步的研究方案,然后向导师汇报,征询意见,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人交流等手段开拓思维,反复思考,修改补充完善研究方案,最后与导师讨论并确定形成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从整体上规划了这项科研工作的过程,所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做好课题,最基本的工作是要尽可能地按计划逐步实施。这就需要制定一个按部就班的日程表,严格按时完成计划任务。

最后,论文撰写。我的做法是,先列提纲,最好大致写一遍,开始写初稿追求一气呵成,不管有没有用全写出来,千万不要放过那些离奇的想法;写完初稿改上一两遍,两三天后再改一遍,修改五六个循环后再投出去,千万不要一冲动就投稿。如果自己的导师不是特忙,尽量把自己的第一篇大作送给导师,请他帮你修改。但不可完全依靠导师帮您修改,一定要学着自己独立写作。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论文格式进行认真修改。投稿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抓住重点来分析,是侧重于速度还是追求档次,再认真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的期刊合适被拒的可能性就小。我觉得,投哪个期刊一般由导师推荐,导师的知识面和概括能力远比我们高。但是,针对某一篇论文的具体内容,有时自己可能更清楚,此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及收集网上的评价,和导师进一步沟通商讨。

以上是我的科研经验,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于研究生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上述方法,加上导师的悉心指导,我两年来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如下: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巧妙教育惩罚的运用 华章

基于德育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教导刊

聊城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分析与研究

文教资料

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

促进研究僧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教育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

关于《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巧妙教育惩罚的运用》这一篇,是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实习中,对师范方向的本科生进行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观看极具教育意义的电影时有感而发,被影片中马修老师极富人文关怀的惩罚措施感动,所以有了写作的冲动。因此,作为一名研究生,一定要具有一颗敏感的心,时时处处表现出“问题意识”,才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深入探索。

另外,由于这个学期经历了自己的开题、师姐们的中期检查等环节,各方面能力较研一有了大幅提高,所以导师鼓励我平时要关注一些项目申请书的填写,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同时,我也有幸参与了导师关于成人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并在过程中收获颇多。

在研究生这两年中我觉得自己还有一个欠缺就是参加学术交流很少,除了在本校、本学院进行交流,有机会更要走出学校去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与同行交流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这些对研究都大有裨益。本人已提交会议论文,即将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以期通过外出交流进一步提升自己。

另外,关于如何在研究生期间获取更多科研方面的成果,我的几点体会如下: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论文的目的和意义都不知道。如果在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挫折的重蹈。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做到谦虚好学,对方才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你进行分享和交流,你也就可能从中学到自己还没掌握或不理解的问题;相反,别人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

希望我的个人经验能给大家有所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大家对自己的科研感受多做交流,总结出更优秀的科研方法,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科教兴国的合格后备人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原理

姓名:李巧玲

学号:1110040101

培训感想 篇5

职业规划非美国部王伟华3164

参加完这十五天的培训,我的头脑中就一直回荡着一句话,那就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办公软件、严谨有序的职工管理、活泼热情的工作团队都令我瞠目结舌,让我不禁感叹:大公司真有范儿!

下面,我从两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我的培训感想:心理变化、知识收获。

心理变化

局促不安忙乱篇

面对这样的大公司,令我局促不安,因为我没有这样的经历。OA系统、CRM系统让我头晕,每当听到老员工提及这两个系统时我就神经紧张,同时又很崇拜人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不懂,所以我拼命地想弄懂。所以我忙乱。

头脑清楚紧张篇

几天培训过去了,天天看看培训课程,终于对一些迷人的系统有所了解了,但是我又开始紧张了,因为整天看到师傅以及其他同事的工作,耳濡目染,突然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业务知识去学去熟练,所以,我又紧张起来。也许是我心太急。我心太急,我太想早点想大家一样带客户,确切得说是向大家一样精神抖擞的去客户面前显示自己。

如释重负淡定篇

终于,终于,培训课程结束了,考完了所有的考试,如释重负。我终于可以接触业务知识,学习业务知识了。这一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我多了几份淡定,更多了几份学习的主动。按照师傅要求背诵英国高校排名,积极主动查询有关英国留学的资料。但是任重而道远,我还需努力,只有努力才能赶上大家。

知识收获

说心里话,刚刚看公司的培训视频时,感觉好没用啊,好浪费时间啊。感觉这种培训,就是显摆、瞎胡闹。但是越看越爱,越看越觉得有用,因为他让我很快对公司,对同事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我进行工作。培训完之后,我感觉这宗培训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就像是我们进入一个单位、学校之后的“军训”一样,但是他比军训更加经济,更加好操控。再就是培训内容也很精彩,刘总对公司文化的讲解,各个部门经理对公司业务、系统等的讲解都很精彩,都有让我震撼的地方。这种思路也非常好。

礼仪培训感想 篇6

商务礼仪随着日新月异的生活,时代飞速的发展,渐渐演变成了人们商务交往中的一种行为习惯,这不仅仅是维护企业形象或个人形象,也是对交往对象的一种尊重和礼貌。

简单地说,商务礼仪就是人们在商务场合适用的礼仪规范和交往艺术。说到底,礼仪无非就是仪态仪表、言语沟通、人际交往在商务领域的应用,不过随着海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论是国企私企还是三资企业,都越来越重视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且针对礼仪服务的各种公司或者院校,已经将礼仪进行了分解、细化、丰富,甚至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

不论是生意场还是社交场,都是人与人的沟通交往,第一次见面总有个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是在见面的前6秒形成的,所以要想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外在的形体礼仪不容忽视。男士要展现阳刚之美,女士要展现亭亭玉立的阴柔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肢体语言也必不可少,但用多了给人浮躁、毛手毛脚的感觉,用少了则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掌握好肢体语言要讲究个度,只有把握好度,才可以灵活自如的运用。

若想展现美好的第一印象,免不了在穿者打扮上下些功夫。得体的服饰,不仅是个人仪表美、素质高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如三色原则,三一定律,三大禁忌。三色原则,是全身的的颜色限制在三种颜色之内,三种颜色指的是蓝色、灰色或黑色三大色系。三一定律,是讲身上三个部位,即鞋子、腰带和公文包,这三个地方要是一个颜色,一般以黑色为主。三大禁忌 :第一个禁忌是商标必须要拆掉;第二个禁忌是正式场合不穿尼龙丝袜,不穿白色的袜子,袜子的颜色要以与鞋子的颜色一致,或穿其他深色的袜子为佳;第三个禁忌涉及领带打法出现问题,主要是质地和颜色的要求,穿非职

业装和短袖装不打领带,穿夹克不打领带。

初次相识或是老朋友会面,握手都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传统,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礼节。握手貌似简单,但这个小小的动作却关系着个人及公司的形象,影响到商务交往的成功与否。中国人初次见面,通常是握到为止,一般不会过重。而欧、美人则喜欢用力握对方的手,握得太轻则被认为是软弱、没有信心的表现。握手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三秒钟左右。但老朋友重逢,或商谈中达成了一项重大协议,或商谈成功签字后,握手的时间可略长。而且握手时,双眼要正视对方,面带微笑,以示致意,不可东张西望,或面无表情,不然让人觉得很不友好,缺乏对他人的尊重。选择采用何种见面礼仪,应视不同文化而定,入乡随俗方乃上策。

在一件事情或者项目上,双方要达成共识,提前准备环节是不可省略的,商务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任何成功的商务活动,都是双方交谈的结果。交谈过程也许短暂,也许漫长,但首先要使用好言语礼仪。商务语言要做到既恰当又礼貌。所谓恰当,就是根据活动需要,该明确时明确,该模糊时模糊。所谓礼貌,就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不讲粗话和侮辱人格的话。

商务活动中,重“法则”,讲“原则”,对于经常从事商务活动的工作人员绝不陌生。

3A(Accept、Appreciate、Admire)原则,讲的是在商务交往中要接受对方,重视对方、欣赏对方,赞美对方,要宽以待人,不要难为对方,让对方难看,要以客人为核心,客人永远是对的。3A是美国学者布吉尼教授提出来的,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不能只见到物而忘掉人,强调人的重要性。

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迈克尔〃奥康纳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则的精髓在于“别人希望你

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 ”,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行为,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才能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人际互动的基本原理。“人之所欲,则施于人 ”,这是人际经营的白金定律。

科研培训感想 篇7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策略单一等问题,这成为我校可持续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瓶颈”,于是我们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与研讨,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参与——青年教师培训的第一要务

伴随着新课改的大规模推进,教师培训可谓轰轰烈烈。综观各地开展的教师培训,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集中的系统培训,即理念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二是一些专题式培训,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学定教与评价方式的改变、校本课程建设、三课融合等,主要围绕这些专题开设讲座,开展研讨、交流等。以上海的学科教学培训为例,大致分为市、区县两级培训,由学科教学专家和教研员负责实施,培训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针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课程标准涉及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等问题,结合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事实上,如何将先进理念运用到学科教育教学之中,仍然是广大青年教师面临的困惑。有教师反映,参加市、区县培训时,感觉培训者介绍的课程理念非常好,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剖析似乎也已明了,但由于本身重在教研,而实践略显不足,故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可见,如何进一步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曾聆听过一位教育专家的报告,在谈到新课程实施问题时,他借用某教育官员的话,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欲走进新课程,必须先在观念上‘走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新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会走样、变味,一旦遇到困难或障碍,又可能回到老路上去,所以,对教师的培训,必须抓好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在培训中,一些青年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听起来明白,做起来不会’,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认为:“不要小看理念培训的作用,要努力使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在观念转变上下工夫。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指导与引领。”通过“自上而下”式的培训,不难发现教师间的差距主要是经验与策略的差距。所以,培训应重在解决青年教师中“案例”与“策略”少的问题。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曾在几年前有幸参加过中国科协委托华东师大主持的“2049项目青少年项目”实验学校教师首批培训。我参加的是环境科学项目组的培训,觉得非常实用,这种参与式培训,尤其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其突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教学理念与方式,使参训教师受益匪浅。执教的北京师大和东北师大等专家特别重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使我们能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学科要求和方法,提高我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专家注重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边教学边研讨。培训的一般操作是专家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事例讲理论,有时自己讲,有时让我们这些“学生”讲,将新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专家还不时地设置一些“陷阱”,要我们“出丑”,然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我们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宽松的学习与互动场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全新的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那次培训增强了我们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大家更清楚地意识到,知识创新依赖于人才,人才培养则在教育,而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因此,积极投身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教材改革,成为每个教师的使命。二是机遇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行动理念和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家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全能型教师。作为一种机遇,每位教师都应把对本学科的研究看做提升自身素养的契机,在不断学习与探索中,积累自己的知识底蕴,增强胜任工作的信心。三是困难意识。新课程改革包含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要使自己真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困难不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深化认识,知难而上”,在不断研究中主动适应新教材,寻找突破口。我觉得这样的互动式培训更值得推广。

二、教研——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落脚点

可以说,大部分青年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上,这困扰着很多教师。这表明,青年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比较大的困难。要解决此问题,就得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对于培训与教研的关系,我赞同这样的比方:培训只是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少不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约请专家、教研员会同教研组组长、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岗前培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而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国内不少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历程。因此,把培训与教学实践、科研融为一体,应是青年教师提高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落脚点。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青年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及时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并形成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逐渐使自己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二是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调查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教研活动,一般分成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类。新课程标准下的正式教研活动,不仅应该关注上课的形式,更应该认真“备学生”,把引导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作为目标,还要认真“备自己”,从根本上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研活动的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创新上,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把研究的重点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上,努力变传统的传授和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为此,需要倡导开放式教学,即课堂教学过程向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开放,真正发挥“教研”探路的作用。当然,教研活动还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寻找突破口。我认为,学科教研活动宜采取“分工备课,集体探究,注重方法”的策略,这样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在团队中的健康发展。另外,要重视非正式教研活动的作用。青年教师普遍认为,在办公室与同事随时随地地交流对自己帮助非常大。可见,正式或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是专业支持。目前,一些地区都在推广“同伴互助”这一做法,这种做法有其不足之处,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却明显缺少了纵向引领,若缺乏先进教育理论的支撑,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屋建瓴的引导,青年教师充其量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研活动可以在校内也可以是跨校的,可以是本学科组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最好形成梯队型互助团队。如北京中学界有名的王树声备课组,由于当时综合高考的需要,一些一线的老中青文科教师自愿组成跨校备课组,王树声老师发挥着骨干作用,队伍日渐壮大,现在该跨学科备课组,本着“缩短差距,共同进步”的原则,不断地交流研讨,而后行动跟进,连环推进,越来越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自2002年开始的上海部分区试点全区学科导师带教制到现在的“双名基地”“影子教师(校长)”培训等,主管部门倡导“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教研和培训模式,各校青年教师均可通过网络等方式与心目中的名师沟通,及时咨询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获得专家亲授,一时间,与名师对话、交流蔚然成风。

三、教育科研——学者型教师的工作方式

多数青年教师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全程研究、反思、改进,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最大。可见,除参加校外培训和各种教研活动外,青年教师更应强化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方式。我认为,青年教师的研究应立足于“落实行动研究,聚焦课堂实践”。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研究需重基础、重实践、重过程、重实效,这种研究可以是围绕着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一系列的研讨,教研的课例未必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非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及时反思、交流。对学校而言,应当注重营造在青年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建立科研导师制度,有研究经验的教师有义务督促并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对于部分教师,要根据课改目标,结合实际,确立适宜的研究课题,如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实践探究、学科教学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研究、课堂教学方式和模式的转变等热点问题,并通过实践,促使自己成为科研骨干。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更应注意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撰写并整理一些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帮助自己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这应当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教师是具有改革能力的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更有助于青年教师立足实际,聚焦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的目标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身体力行地参与教育科研是有效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必需过程,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突出行动研究,切忌脱离实际。曾有一名青年教师参加某年的区级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交了一份科普文章,结果闹出了笑话,这至少表明他对教育科研缺乏了解。也有些青年教师将研究重点放在模式或理论的突破上,今天冒出一个“模式”,明天又推出一套什么“理论”。我觉得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甚至掉进“形式主义”的泥潭。因为,如果我们能潜心阅读一些有关教育模式的专著,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理论的所有流派,基本还没有超越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个源头。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成功,另外就是失败。如果失败的话,问题很可能就出在形式主义上。”此话理应引起每位青年教师的思考。

科研培训感想 篇8

关键词:区域教科研;互动;策略;原则;方法;案例

一、科研培训中讨论策略的运用

科研培训中的讨论策略,是指面对解决复杂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培训者与受训者因教学需要,各自交换自己的想法、意见,以达到双方互通有无的目的,而采取的交流方式与方法。它利用的是培训主体的认知差异,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其进行观点的冲撞与融合,从而形成对现实的新的解释,并导向创造性地发现。

(一)以道御器策略

《易传》中言:“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可见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凡事都有抽象与具体的问题,这种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蕴涵的抽象的规律就是形而上,而这些具体的表现事物则是形而下。故“道”为万器之统领。对于教科研而言,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文化底蕴是研究之“道”,而具体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表达是研究之“器”。笔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需要“道”“器”并重,以道御器。

(二)辩论式讨论策略

在区域科研培训中,由于受训者多为一线骨干教师或业务领导,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他们都有各自固化的观点与做法,其做法与观点是否正确、科学,需要进行反思。但反思是痛苦的过程,不会自发产生,这需要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引发受训者的认知冲突,促使其在辩论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1.辩论式讨论应遵循四个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受训者发展存在差异性、不均衡性,利用他们的差异,尽可能捕捉他们潜在的创造火花,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观点。

(2)平等性原则:在互动中强调互动对象之间没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互相平等的矛盾统一体。在辩论中只存在正、反两方观点上的对立,在辩驳中明晰观点,得出结论。

(3)主动性原则:互动双方都是问题的发出者,话题的提出者,同样也可以是问题的被问者和话题的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都要围绕各自的观点参与辩论。

(4)尊重性原则:在辩论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互相尊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辩论氛围。辩论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亲切的对话过程。

2.组织程序与方法

辩论式讨论按照四个步骤组织实施辩论的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刺激下,受训者先进行主我与客我的自身互动。在自身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主观观点,为开展辩论做好准备。

第二步:聚焦问题。组织者对具体情境下产生的问题进行聚焦,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正、反两个观点,并按照持有的不同观点,将受训者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团队。

第三步:组织辩论。培训者组织正、反两个团队围绕辩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认识开展辩论。组织过程中避免偏离主题,而进行有效讨论。

第四步:总结评价。在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初步形成结论。培训者结合正反两方的交叉点,及时介入,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合作性讨论策略

1.先写后说

讨论前,受训者先在小组内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与展示的机会。

2.打靶子

在小组中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组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种具有团结性质的争论中,受训者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3.相互提问

这是培养受训者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受训者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相互提问,可小组内提,也可小组间提,受训者总期望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一来,受训者会认真阅读,更深入思考。

二、科研视导培训中对话策略的运用

对话策略是指在区域科研活动中培训者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受训者回答;受训者向培训者质疑,培训者予以解答。对话互动策略按照“发现问题—生成交流话题—对话交流—总结收获”的步骤实施互动。

(一)集体对话策略

互动需要的是主体生命的投入,它不仅仅在于教师身体的出席与到位,更在于思维的调整和跟进,在于思想的深入与提升。这需要我们讲究策略,变革形式,使集体中的每一位参与对话,在对话中点燃他们的研究激情。

(二)启发性对话策略

启发性问题,逐步启发了教师,让教师发现并挖掘出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使老师学会了有效提升与归纳的方法。

在区域科研培训、科研视导与观课议课中,变革形式,恰当运用互动策略,使培训教师经历了主动参与、自主建构与自能发展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教师在互动中成为研究的主人,在互动中提升自我,在互动中享受教育的乐趣与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揭水平.论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团队培训感想 篇9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的星期6,但对于我来说,这个星期6不管是多么的普普通通,它是我一生中永不忘的一个小小的假期日,这一天,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朋友,这个词语。我们曾经一起努力过,在困难重重的时候,我们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相信团队,相信大家可以一起度过。

刚开始,我对这次培训很不是满意,好无聊,觉得这是上课吧,而且是这么的幼稚,但是却不是那样的,慢慢的我开始适应了。

这是我从第3个环节开始,“踩地雷”,这是一个很令我震撼的一个培训游戏,这是让团队一起合作的一个培训游戏,这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一些给我们把那种团队的团队的精神表现出来,需要鼓励。心与心的交流,告诉他们,我们支持你走的每一步。

第4个环节,这更加的让我震撼,每当我们失败时,又重来的时候,我们有点失望,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当第一个人过去的时候,我们很开心,很兴奋,接着接着,每个人都过去了,就像我想的那样,我一个人留下来了,没有过去,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一个人而连累着大家,我和主席说我自己放弃,但是,我的团队却不肯,我当时很感动,他们对我说,放心,试一下,尽管过不去,我们最多的是重来。我们是32个人来,就必须32个人走,如果你当场放弃的话,我就去碰那条电网,最多也是重来,这使我有种不舍,这才真正的让我感觉我还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的朋友,为了我,他们曾放下他们的尊严,为了我,他们留下了他们的眼泪,为了我,他们向主席发出请求,为了我,他们把自己的那份坚强的心、和那份脆弱的心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

站在此刻,我被感动了,我是他们的朋友,朋友,我人生中有多少个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我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朋友,这个词语,真正的朋友,从我出生到现在,有吗?猪朋狗友?因为今天,我找到了我的朋友,这不是猪朋狗友、这不是酒肉朋友、这是我们一起经历过重重困难的朋友,这是让我们心与心交流的朋友,因为了他们,我流下了我那不轻易流下的眼泪,因为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他们。

因为我们团队的精神,感动了助理助教他们,他们把我慢慢的递过去,现在我有回到我的团队了,我们很感谢他们,因为了他们也让我们团队重新都在一起了。结束了,朋友们叫我坚强,朋友们和我说,我们是朋友。结束了,有人我问,来这次培训,你后悔吗?我说,不后悔!

入职培训感想 篇10

今天是我来环球雅思试岗的第二天,崔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入职培训,作为这里的新员工我感触颇深。

这次的入职培训主要介绍了公司的历史,理念,使命,主要产品,以及重点讲了作为教学组教师的主要职责,包括我们日常的工作流程,常规的工作方法,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组长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崔老师也“传授”了一些教学技巧及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方法。例如,要切实做好教学回访,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反馈,强调不仅仅要将学生问题反映给家长,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切实、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个性化辅导方案。这一点是我作为一个新人所忽略的,以后一定加强注意。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工作中一定要勤奋,机遇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就要有一桶水,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自己中来,并且要将勤奋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保持下来。

这次培训当中还有一个不起眼但有意义的环节——参加培训的新老师分别做自我介绍,包括名字,毕业院校,归属于的教学小组等,在培训的最后几分钟,崔老师随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提问,结果发现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陌生人信息问题做的还不够好。反映到教学问题上,对于新来的学员,我们应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掌握其个人信息,包括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薄弱点,家庭情况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作为一名非专业英语老师我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很多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强学习,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交流技巧都有待提高,在下面的试岗期间,我要加请与本组同事的交流,虚心向辅导老师刘媛媛老师请教,尽快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和节奏,争取在暑假来临之际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科研培训感想 篇11

[关键词]区域;研训文化;常态课;教师共同体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科研和培训在功能定位上趋于融合[1],促进二者整合的“研训一体”模式在全国很多地区被加以推广[2]。但当前“研训一体”模式在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实则并未能实现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整体的改造与长期效力的达成[3]。鉴于此,研训制度建设开始由技术取向转向文化取向,教育场域下文化建设的探索是将研训制度建设实践引向深入的需要[4]。研训的实施也不应停留在行政统筹和校本自主的层面上,更应上升到区域视角下对研训模式进行变革,从而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管理体制[5]。因此,从“研训一体”到“区域研训文化”的跨越实际上是达成了一种能够引领教育前行的理念和与之相应的规范制度,“区域研训文化”通过整合区域内优势力量而更具理论上的创新性与传承性和实践上的带动力与生命力。自2012年9月起,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把“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区域研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作为支撑,开展区域内教科研与培训机制的创新研究,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问题,形成了区域研训文化引领下的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模式,并在2012年至2015年,以荔湾区所属中小学为实验学校,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

一、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问题与挑战

一是当前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由于教研、培训的主题不系统而导致效果欠佳[6]。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常会邀请大量专家主讲,但专家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因此由不同专家组成的系列讲座不能形成完整的研训系统;而且有些专家过于注重理论的探讨和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脱节。

二是当前教科研与培训注重讨论而缺乏行动。教师参与教科研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从过程导向来看是由于研训未能落实到常态教学活动中,从评价导向来看则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三是教科研与培训的对象缺乏整体性而不能保证其长期效果。教科研与培训过程中教师之间缺乏密切交流,不能达成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基于愿景认同和问题实践的研训往往要求构建教师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7],这一要求从长远来看又能够在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研训文化,从而产生传承性与带动力,对教科研与培训的效果产生持续的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必须回归教学实践,回归课程本位;必须重视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必须追寻更具长期效力的模式创新。

二、区域研训文化引领下的

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模式的基本特点

区域研训文化是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中,由该区域中各所学校的教师共同形成的融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文化氛围、教科研意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以及教师群体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享交流的和谐关系。为促进区域协作和资源共享以及研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通过区域研训文化引领构建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可持续的教师研修联动体系之上。通过行政干预,将分属不同学校的教师个体转变为同一区域属性的教师个体,文化正是促进这种转变付诸实践的突破口[8]。以区域研训文化引领强调教师共同体的形成在于构建公正、参与、沟通、合作、反思等价值观念和态度,从而以观念指引区域教师共同体的所有研训活动。该模式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以常态课为载体。常态课是指教师平常状态展示下的课堂教学,其特点是自然而不做作。而研究课和公开课则是对常态课的提炼和升华,能够突出体现教师个体的成功经验和教学特色。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决定了大部分教师的发展途径必须与其日常工作融为一体,即以常态课为载体。

二是以问题(课题)为导向。问题导向强调在常态课上形成问题乃至课题,围绕问题或课题进行教研和培训。问题渗透在常态课的设计、教学、观摩、反思、评估、修订和分享等各个环节中。研训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切实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通过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地,对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可提炼出研究课题,在区域内将解决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作为研训的驱动力,实现“在解决工作问题中学习提高,在提高中实现个体发展”的目的。

三是以共同体为组织。新型教师发展共同体是围绕教师个体形成,由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团队,网络社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构建有助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优良土壤的一种专业性的学习共同体(见图1)。这种共同体组织能促进区域文化的形成与融合。以往的教师研修过程中缺乏教师共同体的考量,讲座式的研修活动是从专家到教师个体的纵向分布,校本式的研修活动是教师之间的横向发展。为了从教师共同体的角度促进二者的整合,我们提出了合作社的研修活动(见图2)。以年级备课组作为互助社,共同体内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对话、互动;以学科教研组作为初级社,学科教研组内的专家型教师引领全体成员共同成长;以区域学科教研会作为高级社,由一位高校学科教学专家、一位教研员和一位骨干教师组成,从区域外协的角度引入专家支持。

这三种类型的合作社,初级社作用于互助社,高级社同时作用于初级社和互助社。合作社使区域内教师研训的研究价值得以提升,以整体化的方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进一步让区域内的教师共同体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分享性的区域研训文化,新型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引入了网络社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包括了专题研讨、在线培训、网络备课、网络评课、网上答疑、学科竞赛、资源共建和课题管理等内容,对于共同体而言,可以形成开放、互动、交流的基本特征;对于共同体成员而言,则能形成真诚、分享、互勉的基本品质,继而履行行动研究的基本义务,获得发表意见与获得认同的基本权利。

四是以学分银行为保障。学分银行制度的提出是通过借鉴银行的基本功能,以学分的形式记录教师共同体参加研训活动的经历与成果,基于质量标准对成果进行适当的认定。建设并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是构建区域研训文化的必然选择,评估对象也相应地从过去对教师个体的评估转变为“共同体+教师个体”的综合性评估。以教师共同体为对象的学分银行制度不仅能够为教师共同体的研训过程进行量化评定,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和激励共同体内部教师的研训学习,最终形成具备长期效力的区域研训文化。学分银行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同时也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具体到教科研与培训中,学分隐含的制度利于构建多种形式的衔接,利于满足共同体成员的个性需求,是对现有体系和模式的超越与发展[9]。

三、区域研训文化引领下的

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模式的类型

通过在实验学校实施区域文化引领下的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模式创新的的实践探索,我们创建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科研与培训模式。

一是问题解决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发现问题—结合需要—形成课程—开展培训—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单一指导型”向“研训互通型”转变。具体操作为: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实践以年级为单位,在全区范围通过高级社下校听课、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教师在技术上和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可以由教师共同体的任何成员承担),通过培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发现新的关注点,于是便进入新一轮的研训工作循环。

二是课题驱动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以“提炼课题—团队研究—形成成果—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文本审读型”向“行动研究型”转变。具体操作为:课题提炼、研究、运用以年级或各个学段为单位,筛选、提炼通过调研或借用研训所收集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将典型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发挥团队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势,通过课题内交流、同类课题交流活动,抓实研究过程,促进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此模式主要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教师团队,具体通过国家、省、市、区及校本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落实。例如,区教育发展中心针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编教材使用,请来了教材编委和骨干教师协同指导,将他们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及时发往全区各备课组长组建的教师共同体电子邮箱,将成熟的教学设计发到区研训网络社区,并进行优秀课例展示,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三是项目引领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素养,以“区域规划—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具体操作为:项目的设计、实施与检验以学段为主线,综合以问题解决式、课题驱动式开展“研训一体”的情况和成果,结合全区教育教学工作阶段需求,通过项目培训引领教师教育工作。此模式用于教师共同体的岗位培训、专项培训,具体通过集中培训和训后实践跟踪相结合的各种培训落实。例如,在调研中了解到共同体中的教师普遍感觉每天过于忙碌,工作压力大,幸福指数低,青年教师群体表现尤为突出,于是区教育发展中心主动组织各学段不同学科青年教师开展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主题的培训。

上述三种模式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区域研训文化引领的“研训一体”的优势。

四、区域研训文化引领下的

中小学教科研与培训模式的效果

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荔湾区的实验学校已经从第一批的5所扩展到三批共计26所。为了考察实验效果,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梳理了与实验相关的迁移效果。

问卷调查显示,有91.8%的实验学校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对教研活动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93.8%的教师赞同新的教师共同体中以年级备课组和整个学科教研组进行研训活动;有98%的年级备课组、73.5%的学科教研组开展研训活动达到每月2次以上,研训的形式也从传统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研讨转向课题研究和专家讲座;97.9%的教师能够思考常态课例中的问题并转向课题申请或论文写作;95.8%的教师有意向尝试开展“小课题研究”;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新模式下能够获得丰富的科研资源,基于网络社区的科研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也得到了95.8%的教师支持,通过研训学分银行记录、评价和引导教师日常的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也得到了83.3%的教师支持。这一结果表明,区域研训文化引领下的中小学教研与培训模式符合中小学实际。

此外,区域文化引领下的中小学教研与培训取得的迁移效果也颇具成效。一是产生了一大批基于区域研修的课题项目。先后有160多项课题被立项为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533项课题被批准为“区/校教师小课题”,更有55项被批准为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4项被批准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区域研训文化的建设在推动了全区中小学教师投入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某实验学校的教师在汇报中谈到:“我感受到了日复一日教学的新鲜和魅力,能够更理性地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教师对三年级教材进行了全新改编。三是涌现出了一系列研训优秀教师及教师共同体,共计1150 人次被评为荔湾区品牌教师,创建了30个荔湾区名师工作站,5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14人被评为省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或名教师,14人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6人被选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四是区域研训文化的建设是根植于常态课,因此教师共同体均积极反思和改进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而带领学生在学业成绩、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3]王红梅, 宋文君. 找到教研与培训的融合点[J]. 人民教育, 2014(23):53-54.

[2]胡庆芳. 中小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29):6-8.

[4]金春兰. 校本教研文化研究[J]. 教育研究, 2007(4):72-78.

[5][8]宋海英, 张德利. 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改进[J]. 教育研究, 2013(10):103-110.

[6]孔凡哲, 张胜利. 中小学教研模式创新的思路与实践——“问题驱动、研训一体、共同发展”教研新模式实证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67-69.

[7]乐维英. 基于共同体文化的跨校际教研模式初探[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5):87-89.

[9]宋永则, 刘林. 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实践价值[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5).

上一篇:麻辣烫店创业计划书下一篇:文明办综合科科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