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培训反思(精选8篇)
教育科研培训反思 篇1
教育科研培训反思
通这次的培训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这其中“科学的理论”,主要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作为一线教师,读师范或进修时早就学过。至于“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更没有问题,谁不是天天与这些现象和问题打交道呢?只有“方法”这一要素才可以说“难”,但绝非“太难”。
1、寻找适合教师的科研,是重要问题
有关专家特别谈到,在今天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做科研,怎样寻找到适合教师的科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却没有真正达到科研兴校和教师成长。教师的科研是行动行为的科研,是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增加教育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工作。
职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工作;二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和促进。成功的教师能达到人的发展、课程开发和教学三个过程的整合。教师必须研究才能实现专业化,专家指出,心理学家斯滕豪斯在1975年就提出教师必须作为研究者才能实现专业化。今天的教师必须作为研究者,教师必须以职场为起点作为研究者。当今,实现全民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共识,全球范围内需要加强人的共享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国内也特别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能力、热情,亟须提到专业化的日程上来。教师研究支撑着教师专业化。关于教师专业化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但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条件,特别是教师的伦理标准,教师如何用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学科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如何能够引导青年人的成长,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如何通过反思实践为教育学的学术知识增加资源,等等,这些方面研究得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还不够。科学家可以做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但是活生生的人的学习必须在教育现场发现,所以不能忽视广大教师队伍在活生生的现场看到人的活动的真相,教师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结合才能出成果。
教师应具有三重身份: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学校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和自己都看成“发展中的人”,把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发展提高结合起来,用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有内动力,不断学习,自主钻研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地学习和钻研;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教师何以才能成为研究者?有专家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这是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功能,是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幸福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发展学校的功能,有助于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教师怎样成为研究者?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相比,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问题的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反思与问题同在,反思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求证。问题的求证成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规定。在求证中,教师需要经常地进行理论学习,还要加强同事间或与专家的合作交流。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首先要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就是说要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成功意识;其次,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是要通过讲解、自学、协助研究等手段,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二是吸收教师承担、参与课题研究来发展科研能力;三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形成团体研究的局面,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研究能力。再次,要养成教师的科研习惯。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就必须由“要我研究”发展为 3 “我要研究”,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科研习惯就形成了。
科研兴校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及课程发展的支撑性主体因素,是学校教育及课程变革实践取得成功的中坚力量。怎样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是学校要要求教师关心科研、参与科研。21世纪的教师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他们应该具有扎实的科研理论基础、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做不好研究的,是出于功利的,只有摆脱了功利才能做好研究。
2、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从本地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
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以问题为中心,中小学科研兴校更应该从本地区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
(1)问题是研究的源动力。研究的基点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做不好研究的,是出于功利的,只有摆脱了功利才能做好研究。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研究是为了创新,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创新是根据问题,没有问题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产生实际效用的基础:我们为什么进行研究?就是要推动社会,推动我们所研究的某个领域的发展前进。任何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都具有现实针对性,越是深刻的、抽象的理论越是对社会实际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理论都是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问题才能产生的。在教育中凡是对教育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成果,无一不是有现实问题针对性,无一不是从问题中产生的。
(2)问题的水平决定了研究的水平。问题要具有现实性,在教育研究中如果不能从现实中找到问题、发现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也就不具备研究水平。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要能更广泛地了解中国的具体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超前性,否则很难领先。那么,怎么寻找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有专家认为,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文献、来自思考。问题需要观察,要在实践中寻找,搞清楚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经过认真思考,没有三个以上的例子不要随便提出问题。要把握真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所熟悉的,因为问题不能移植;问题应该是现实中存在的,要具有针对性;问题应该是有益的,包括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问题应该是自己能够解决的,能够驾驭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假说。4(3)找出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研究要有明确性,要表述清楚,要具有可操作性。解决问题的目标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应该是相匹配的,否则就不是一个好问题。中小学科研兴校要实事求是,要与本地区本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应该关注大多数普通的、一般的学校,帮助他们把学校的改革进行得更好。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校本研修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以校为本的人才资源开发,为促进科研兴校提供优质的教育人才。
一定的学校管理模式总是与一定的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管理水平是否适应学校发展,关键要看是否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效能。学校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的情况时,需要构建学习型学校管理模式。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关键差异在于学校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的不同
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反思与对策
(2007-05-04 20:52:04)转载教科研
现状
对策 ▼
标签: 分类: 教育教学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一个好的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2002年9月份开始,我们提出了学校教学科研改革计划,把《学堂.主人.学长》作为教育科研改革的总课题。我们提出这个课题研究的初衷是来自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的:
其一,教育科研改革的背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二,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上,强制教育比较盛行;教学方法上,教师支配课堂,忽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压抑;师生关系上,缺乏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师道尊严”或多或少存在。升学率的压力和教学改革的矛盾冲突凸显,教改工作进展缓慢。
由此,我们给教研的目标做了如下的设定: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创建教学情境,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通过教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最大限度挖掘师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主动、积极地探究学习,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并且因而成为能够不断学习的人,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我们结合教学常规工作,每学期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安排公开教学观摩课,组织做好评课工作,从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每学年定期召开教学经验和教学工作改革交流会。各子课题组在认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应该说,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符合现行社会发展的现实和“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的。两年来我们的工作是做了不少,但是细细观察,不少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并没有得到根本提高,教学水平也还是停留于原有的层面之上,通过教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只是流于形式,“科研兴校”还只是一句美丽的口号。有感于此,我们对学校教科研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一番思索和探讨。
新一轮的课改似乎呼之欲出了,但是冷静地看看我们的四周,学生的成绩依然是一条生命线,升学率也依然是一根护命绳。对学校是这样定论,对教师更是如此评价。一线教师要保证平均分,还要抓紧尖子生。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为了这个率那个率,和学生一样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根本无暇顾及教科研,况且学校一般也不会给毕业班教师下达教科研的任务,因而教科研缺少一种氛围。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只要成绩能够上去,教科研可有可无的心理。现实中评定职称、评学科带头人等对教科研方面(主要是论文)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需要,也就存在着个别教师为评职称、评优秀而进行教科研的现象。在这样情形之下,就不可能去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多少带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通过对上缴材料的分析,发现由于教科研没有扎根于教学的土壤,缺少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深入具体研究,教研的结果——论文(普遍的结果展现形式)往往缺乏教学活动的支撑,大家都为了写文章而教科研,为了缴交材料而教科研。这样的教科研成果对于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显然是十分有限的,价值也肯定是不高的。这是谓之“功利型”的教科研。其次,从深层次来看,我国师范教育中课程设置明显偏重“学科专业课程”,而“教育学类课程”几乎不受重视,只设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师范毕业生基本没有接受教学与教育研究方面的系统训练。这种缺陷导致了我们教师教科研水平总体受到影响。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并不是每个教师都适合搞教科研工作的。如果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要人人搞课题,大小课题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固然离不开教科研的深入开展,然而也不能将教科研工作简单泛化。由于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高低不同,开题前又未经严密思考和严格论证,整体安排不尽合理,随着课题的开展和不断推进,导致不少教师备感吃力。有的中途退出,有的浅尝辄止,有的甚至一开始就已经结束。这样的结果,明显是没有什么“成果”可言的。再者,从现有学校教科研力量的配备来看,也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相去甚远。教科研机构充其量也只是应付日常检查的摆设而已。
如此看来,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怎样才能让教科研工作真正为教学服务,实实在在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呢?
当然,学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树立教科研是教育教学动力源的思想,建立健全的教科研机构,并切实调动起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应该真实有效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教科研不能是应景之作,它要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土壤。一个教师,一所学校,真正有价值的教研课题绝大多数是来自教学实践。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就是一次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积累经验是一个很好的教研途径。教师在选择课题上,应该着眼于小问题,比如: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如何让学生质疑,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来重新确定你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只要这个课题有助于教学,它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只要你持之以恒地去做,就会有所收获的。这点认识虽也在学校领导层面上得到认同,并且一再予以强调,但是并没有深入人心。今后,切实加强这块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都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少教师也时有所思,时有所悟,时有所议。可是他们很多的感悟往往属于“经验式总结”,而这种的建构也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它总缺少一种理论的支撑力量。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深入,教学内容的越来越开放,也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而博览群书,系统学习理论,广泛吸收养分,补充最新知识,是教师增加和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教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径。读书应该成为教师急需去做,并且要持之以恒的一件事情。“腹中有书气自华”,教师博学多才,学生耳濡目染,将为学生刻苦攻读,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把学习当成终身的事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学生一起成长。
学校现在要求教师课后写好教后记,也曾组织教师进行过教学反思的活动。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为教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证,很值得肯定,并且要坚持不懈。教师每天都在从事教研教学工作,新鲜感和好奇心可能会逐渐消退,难以怦然心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去开辟新的思维空间,去探索新的奥妙。
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有不少让我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后面,是否潜存着某种契机和一些可利用的资源,或者潜藏着某种危机与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反思,加以研究,来彰显事物的本来面目。天天反思,天天会有新视角,天天会有新收获。我们说,教科研写作需要教师具有较为厚重的文化积累,那么,教学反思之余的资料收集等工作,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值得提倡的。
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如果我们从教学管理的难点、热点、困惑点入手,为教学和教研发展构建一个更广阔更富有生命力的共生平台,那么学校的工作才真正是做好了。
安次小学教科研工作反思及规划
我校近几年,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视科研兴校,走育人特色之路,坚持以德育为首,规范管理求特色;教学为主,全面发展育特长;以学习新课程标准、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绩斐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为载体,以全体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作用和学校科研骨干的示范作用,努力实施开放学习策略、重点课题统领策略、群体科研和科研精品共抓策略,通过群策群力,努力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
依据学校近三年整体发展目标和区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坚持“以课题管理学校,以课题提升课改,以课题创建特色”的工作思路,发挥教育科研对课程改革和特色创建的促进作用。紧密课题与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三年内构建形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以主干课题为龙头的课题群系,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品牌,充分发挥学校教科研在提升学校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此我们力求做到
1.建立高效、全员、创新的教科研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学校工作课题化进程。逐步引导教师以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手段解决问题,积极追求工作课题化,努力使之形成“好问善思”的科研意识,“一针见血”的科研能力,“好高骛远”科研水平,“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2.建设成具有特色、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研网络体系。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切实、有效、深入,学校在择定课题时要切准教学改革的热点,凸现课题的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确定一个今后三五年中对学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整体性、探索性的主干课题,再围绕这一主干课题,确立一批辅助性课题着力研究,各个击破,形成一个主干课题覆盖下的系统的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
3.实现科研品牌效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实、打响学校的主干课题,争取该项课题在全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内使之成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对外使之成为提升学校档次,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名片,逐步实现科研品牌效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工作策略:
1.抓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建设高素质的科研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科研工作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为更好地做好教科研工作,提高科研素质,学校要求科研教师做到:
(1)强化科研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不会搞教育科研、没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就不是一名好教师。使“无功就是过,发展慢就是错”的科研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教科小组自身建设。严格执行工作规程,使内部管理科学、民主、规范,教科小组成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
(3)注重教师科研培训。通过抓两条主线,以点带面全方位培训教师,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一是理论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变旧的师生观、课堂观、育人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及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二是专业培训。以课题组长、教科研骨干为龙头的科研骨干人员,研讨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提升他们的科研管理理念和研究水平;以全体教师为群体的教学人员研讨新理论、新问题,采用讲座、经验交流、焦点问题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普及教科研知识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教科研辅导、讲座,提高教师独立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让广大教师学会课题研究的方法。2.抓科研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1)近几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规化道路,课题研究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同。绝大多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但是,科研项目的数量替代不了科研的价值,所以在课题研究指导及管理等方面要加大力度,尤其是研究的实效性、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和资料积累等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要切实抓好已经立项课题及校级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形成科研课题研究体系,发挥教育科研实验研究的作用。
(2)为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轨道,教科室要求实验教师要做到“四有”,即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理论文章;继续实施一系列的科研制度,深入到实验教师中去,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做到随时指导、随时检查、随时验收、随时总结,强化科研管理中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对教师的科研量化考核过程中做到公正合理,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教科室还要及时和各级部门保持联系,沟通实验信息,以保证实验工作顺畅进行。3.抓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研究贴近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的教育问题,发现、总结和推广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要通过跟踪调查、座谈等形式,帮助一线特别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成功经验,通过对外教育教学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把学校和教师的成功经验宣传出去。力争将教师的课题成果汇编成册,积累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增设“科研论坛”和“课改之窗”,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师生教育方面的言论,以传递课改经验,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先进典型,交流研究经验,提升理论素养。相关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形成以“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为核心的三级科研管理网络。力争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教育研究氛围,总结出一定的科研成果,打造出一批学习研究型教师。2.物质保证
(1)不断更新现有各室的设备,使之更加现代化。发挥校园网的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步伐。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使校园整体氛围体现时代精神和陶研特色。(3)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3.制度保证
(1)学习制度。教科室每周一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知识,开展科研普及。
(2)交流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实验人员会议,交流实验体会,及时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进度。
(3)检查制度。教科室每月对课题实验检查一次,不定期进班听课,确保实验的力度。(4)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管理制度,使课题申报、论证立项、中期管理、成果验收、鉴定评价、转化推广等全过程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促使课题研究上水平、出精品。
(5)奖励制度。为激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对从事实验的教师,在晋职、晋级、评优过程中,同等条件的优先考虑
教育科研培训反思 篇2
一、名优教师提高培训关注的焦点
从全员教师的普遍轮训到名优教师的提高培训, 不仅是培训对象的显著调整, 更是培训价值取向的重大转换。这必然会带来和导致人们的诸多猜测和疑问:培训名优教师值得吗?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名优教师是培训出来的吗?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名优教师好培训吗?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由此构成了名优教师提高培训关注的问题焦点。
问题1: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全员教师的普遍轮训, 特别是“查漏补缺”式的培训, 或许就是“雪中送炭”, 而名优教师的提高培训, 特别是旨在让“优者更优、能者更能”的培训, 或许就是“锦上添花”。这对于培训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来说, 确实面临是“雪中送炭”, 还是“锦上添花”这样一个需要选择与决断的问题。但是, 时代发展到今天, 随着教师培训资源的日益丰富, 两者的矛盾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尖锐。这就是说, “锦上添花”并不一定影响“雪中送炭”。不仅如此, “锦上添花”的价值与意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雪中送炭”, 这是因为当我们还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地区全体教师的素质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 我们只能采取邓小平理论中所提到的策略:“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 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即通过让一部分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教师先行成长与发展起来, 而后影响和带动更多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最终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这种名优教师的“鲶鱼效应”“榜样效应”和“互动效应”, 已经为众多成功实践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路径与渠道。或许正因如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在第五十三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这一部分中明确指出, 要“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 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 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2]因此, 重视和推进名优教师提高培训, 我们不应该还在“要不要”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心存疑虑, 而应当切实把它摆到中小学教师整体培训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并集中精力, 下功夫花气力来做好这项工作。
问题2:是外在驱动还是内力挖潜?
名优教师是培训出来的吗?这实际上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唯物辩证法早就告诉我们,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必然如此。就这一点而言, 我们既不能说名优教师是完全靠培训出来的, 更不能说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和培训毫无关联。客观的事实是, 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当然, 我们对培训的解读与阐释应该是立体的全面的, 或者说至少不是狭义的片面的培训, 而是广义的多样的培训。培训确实是一种外在的驱动, 这种外在驱动的效果与效益究竟如何, 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在自觉来实现和反映。不过, 在这里, 更需要我们特别加以关注的事实是, “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 真正天生具有发展自觉、主动追求卓越和优异的毕竟是极少数, 多数教师都经历了一个从‘被’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被’发展, 似乎有点逼迫的、裹挟、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但正是这样的‘被’式培训和催逼, 有时候竟有意间成就了一批优秀教师。从教师主体心理变化的轨迹来观察, 你会发现, 似乎是催赶和逼迫式的培训, 往往通过优质的课程、有效的教学、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激发了受训教师的发展热情和欲望, 引领了他们前行的路径和方向, 逐渐使潜隐于他们心底的那一份‘动力因子’活动、活泼、活跃起来。于是, 从‘被’牵引着进门的这一群人, 其中的不少会情不自禁地从主动之门出来。从此, 他们便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其中的道理就在于, 任何人的发展都是靠自己的原动力推进的。一旦原动力被激发, 而且动力源被激活, 即使你用九牛二虎之力拽他回来, 也不能够。培训的力量, 我以为不在其他, 就在于此。”这是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在《溧水县第二期名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材料汇编———前言》中的一段话, 我觉得实在是说得太好了, 放在这里解惑答疑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问题3: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效发展?
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教师培训部门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提高培训只能是短期的暂时的。这种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和必然的。当然, 在这当中虽然不排斥名优教师第二次、第三次乃至连续参加相关的提高培训, 但对于名优教师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 终究是有限度的。不仅如此, 影响名优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从另一个角度说, 要想成长和发展为一名真正的名优教师, 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也是不计其数而难以精准度量的, 要想在几次特定的培训中穷其所需, 面面俱到, 进而解决被培训者的所有问题, 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 试图通过几次培训来解决名优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位化学教师在参加培训后不无遗憾地说:“我教的是化学, 但我要教会学生度量, 这需要数学知识;我要给学生讲氨基酸、核糖等, 这需要生物知识;我要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 这需要语文知识……”[3], 可是培训却没有能满足他的需求。其实,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什么样的培训, 无论你的课程设置如何科学, 内容安排如何精当, 培训形式如何多样, 都不可能满足所有被培训者的所有需求。这是否意味着这样的培训是没有作用的呢?恰恰相反, 如果我们的培训过多的拘泥于某些知识和细节, 而不着力于观念的转变、方法的获得、情感的丰盈和能力的提高, 那才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人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 常常把着力点放在后面, 强调“修行靠个人”, 这固然是对的,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后者而忽视甚至无视前者, 即“师傅领进门”的作用与功能, 那就是片面的错误的。名优教师提高培训虽然是有限的暂时的, 但是它却有可能较好地发挥“师傅领进门”的功能与作用, 进而使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有了目标, 有了动力, 有了方向, 有了路径, 有了方法, 即有了成长与发展必备的基础性的根本性操作性的要素与条件。这就有可能使有限的培训更好地发挥推动和促进名优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无限功能与作用。
二、名优教师提高培训存在的难点
1.普及的培训满足不了个性的需要
在现阶段, 名优教师提高培训, 还不能完全摆脱班级授课制的方式, 或者说还少不了把一定数量的名优教师集中起来, 在一定学校里 (包括高等学校和知名中小学) 接受学校型的培训。这不仅是因为班级授课制下的学校型教育具有培训的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名优教师的提高培训必须发挥和放大合作学习与探究的功能与作用。这是任何形式的个体学习与研修都不可替代的。名优教师集中在一定班级里共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培训资源, 恰当地利用它, 会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益与效能。但是, 这样一来, 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和矛盾, 即在培训内容与形式的确定上, 就只能根据大多数名优教师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些共性的为大家所必需的课程来进行授受或组织活动。而名优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不同在于, 他们参加提高培训的个性化要求会更加突出和明显, 他们更期盼通过提高培训来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和成长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个性化问题, 以扫除和打开教育教学和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与瓶颈。而在班级授课制下所进行的名优教师提高培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不少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所在。为此, 不少名优教师培训机构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 试图“以问题为中心, 以案例为载体, 以课程标准、课程知识、课程方法为核心内容”[4], 尝试和运用“自修反思式、研讨分享式、课题研究式、菜单选择式、诊断提高式”[5]等, 来避免由于班级授课制重共性轻个性带来的不足。这些探索与实践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要从根本上消解共性施教带来的矛盾与问题, 更好地满足和实现被培训者的个性化要求还任重道远。
2.理论的宣导解决不了实践的问题
相对来说, 中小学教师包括名优教师的理论素养普遍不高,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或许正因为如此, 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理论与理念的培训。这确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没理论指导的实践一定是盲目的实践, 而盲目的实践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这对于提升和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修养, 推动和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然而, 实践的行进并不完全按照理论的逻辑, 客观的事实是, 这种培训者高频率大容量的理论宣导, 并不能真正或完全解决被培训者在实践中所碰到的多种多样的具体问题。究其原因, 从培训者的角度说, “理论较强的多不熟悉学科, 只能侧重于‘通识’, 难以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研究;熟悉学科的, 往往理论上有所欠缺, 难以很有说服力地与教师一起探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6], 这样的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培训者所宣导的理论常常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 更多的是悬在半空中, 使被培训者不得要领, 而难以惠及实践与操作。从被培训者的角度说, 一部分教师忽视、轻视甚至鄙视理论, 总觉得理论是空洞的、没用的, 进而常常把本来就不多的理论丢在一边。这样, 在实践中就只能“跟着感觉走”, 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部分教师虽然知道理论的重要, 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理论, 但却不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致使理论与实践总是处于游离的状态。其实, 要做好理论“下架”的工作, 使之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培训者来说, 还是对于被培训者来说, 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是由理论本身的抽象概括性和实践操作的具体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解决这个矛盾, 需要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需施训与受训双方相当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功底的互动与互助。
3.他人的经验取代不了自己的智慧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 “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或归纳, 我觉得其中最重要最少不了的应该是智慧。对于名优教师提高培训来说, 最大限度地给被培训者带来智慧, 应该是最值得优先考虑的问题与要素。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认为:“一个人要幸福就必须有好心态, 必须把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 而这就需要智慧。我们要明确人生中重要和不重要的、能支配和支配不了的, 对重要的、能支配的要看得准、抓得住, 对不重要的、支配不了的要看得开、放得下, 这样就容易感到幸福。”[7]如何帮助名优教师“把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 进而用教育的智慧来享受教育的幸福, 这对于名优教师的后续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或许正因为如此, 不少名优教师培训都十分重视人生经验的传授。为此, 不仅要求培训教师在传授教育教学技艺的过程中穿插人生感悟的内容, 而且常常专门邀请一批知名特级教师来讲“成长与发展的”故事, 其中特别注重个体“关键时空、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经历”等的叙述与分享。这对于帮助名优教师“把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 必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 别人的人生经验毕竟是别人的, 要将之转化成属于被培训者自己的人生智慧, 并不是轻而易举所能做到的, 要拆除这中间的藩篱和屏障, 需要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双方作出巨大的努力。
三、名优教师提高培训应有的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支点的重要性。同理, 名优教师提高培训, 作为一项艰巨而繁杂的系统工程, 能否找到其中的基础点、根本点、着力点、中心点、关键点, 即支点, 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撬动”整个名优教师提高培训这个“地球”, 进而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名优教师提高培训效能的有无和效益的高低。这个支点将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功能, 因而它将最终决定着培训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这就是说, 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并紧紧抓住这个支点, 实际上也就找到和抓住了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基础点、根本点、着力点、中心点和关键点, 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此看来,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可以成为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支点。
1.激发原动力以持续发展
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说到底还是要靠名优教师自身的“内因”来起作用。培训的“外因”作用与功能能不能有效发挥, 其根本之点还是要看有没有从根本上“撬动”被培训者的“内因”。因此, 挖掘名优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原动力, 就成为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重要支点之一。从事实上来说, 当前一部分名优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 也确实需要通过提高培训来唤醒、激活、释放潜在的原动力。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张帮群先生曾利用同学聚会的机会, 对参加2001年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9名同学作了初步的调查。调查发现, 9人中担任学校业务副校长的2人, 任教务主任的3人, 任教科研主任的2人, 主动辞去中层干部的2人;9人所在学校均为省级示范高中;9人中45岁以下7人, 48至50岁2人, 其职称均系中学高级教师, 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 省级优秀教师2人, 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 特级教师2人;9人中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打牌或饮酒的有5人, 常年给报刊社编制试卷的有2人;9人中很少能够沉下来读点书、做点教研的有7人。究其原因, 他认为主要在于“六个缺失”:“一是缺失对教书育人价值观的独到认识;二是缺失高远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三是缺失对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是缺失较强的自主发展和完善能力;五是缺失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六是缺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方法策略。”[8]这或许是一个案, 但是名优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可能仍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 名优教师提高培训在这个支点上花气力下功夫, 以求弥补这些“缺失”, 应该说是击中要害的。我一直觉得, 在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上, 观念与态度始终是第一位的, 而技术和方法始终是第二位的。观念与态度的问题首先解决了, 技术与方法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2.增强学习力以有效发展
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深远意义, 不在于被培训者学会了什么, 不在于满足了被培训者的一时之需, 而在于被培训者是不是会学了, 是不是具有了持续发展必备的根基性的东西, 即稳定持久的学习力的增强与提升。这是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另一个重要支点。《学习的革命》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那就是“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 这对于我们认清和把握将“增强学习力”作为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支点的价值与意义, 应该是有帮助的。我们知道, 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 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从我接触到的特级教师以及教授级教师这个群体的成长历程来看, 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内在发展的动力是他们成长的主要因素;学习毅力, 即学习意志, 是指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 它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 在学习力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学习能力, 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 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相对于学习而言, 它是基础性智力, 是产生学习力的基础因素。名优教师提高培训, 相对于名优教师的终身成长和持续发展来说, 总是短期的暂时的。如何在短期的暂时的培训中注入长期的永恒的活力因子, 或许是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而“学习力”就是一个带有根基性的活力因子。这就是说, 如果我们能通过培训, 让名优教师的学习动力得以增加, 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毅力得以增强, 能围绕学习目标始终如一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得以增长, 能将学习与运用有机地整合起来。总之, 能让名优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 “学习是工作的需要, 也是工作的过程;学习是生活的方式, 也是生活的内容;工作是生活的形态, 也是学习的路径”[9], 这样, 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就会注入永不枯竭的活力。
3.开发创造力以卓越成才
创造力既是名优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又是名优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外在呈现标志。这就是说, 一个名优教师能否保持长期的可持续的成长与发展,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看其有没有创造力。只有不断激发名优教师创造的热情与才能, 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的永恒成长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说, 我们评价一个名优教师是不是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的永恒成长与发展, 最关键的就要看其创造力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及其发挥的程度。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重要目的,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推动和促进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这样, 把激发名优教师的创造力, 作为名优教师提高培训的重要支点, 应当说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而是可以全面带动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叶澜认为, “提升教师发展自觉的核心是提升创造自觉”“然而, 在现实中, 包括相当多的教师在内, 真正体验和认同教师工作性质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不多, 大多数的人承认教师工作的性质是传递性的。他们只从教师是否对他所教的学科知识有创造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的性质, 并没有明白教育这一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在‘育人’。这一‘育人’的过程需要知识, 但光有学科知识,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不足以育人。也有些人看到了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一面, 但往往局限在教学、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具体技能、技巧方面, 同样也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质。”[10]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妨碍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因此, 把激发名优教师的创造力作为提高培训的支点, 就是要让名优教师充分认识到, “创造是教师职业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 创造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它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1], 进而在培训中努力“提升创造自觉”, 使自己具有多元、合理的创造性的知识结构, 具有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性的智能, 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 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享受创造给学习、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尊严和欢乐, 享受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惬意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异步教学研究, 2010, (4) :30.
[3]冯辉梅, 孔春生.教学向左培训向右[J].湖南教育, 2010, (10) :31.
[4]黄河水.期待教师培训的春天[J].湖南教育, 2010, (10) :30.
[5]吕炳君.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59.
[6]冯辉梅, 孔春生.教学向左培训向右[J].湖南教育, 2010, (10) :32.
[7]周国平.智慧引领幸福[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8]张帮群.优秀教师为何缺失稳定持久的动力[J].教书育人, 2009, (1) :12~13.
[9]秦德林.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1) :55~56.
[10]叶澜.改善教师发展生存环境提升教师发展自觉[N].中国教育报, 2007-9-15:3.
教育科研培训反思 篇3
摘 要:江苏省金湖县从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量投入。为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淮安市电教馆对金湖县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进行调研和反思,总结成果与不足,提出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已经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关键词:教育技术素养;培养;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6-03
一、引言
江苏省金湖县从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以“省内有名、苏北领先、全市一流”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县教育发展由“全面普及、全面合格”向“全面优质、全面满足”推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量投入,全县各校专用教室齐全,信息化装备配置到位,全县中小学“省合格学校”比率、现代教育技术覆盖率、校园网建设完成率均达100%,“三新一亮”、“六有”、“四配套”、“两项工程”等均通过省级验收。为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淮安市电教馆以金湖县为重点,对全市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进行调研和反思,总结成果与不足,提出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落实“十二五”“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和应用绩效,实现“十二五”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目标。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小学教学人员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为标准,以“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为指标,以金湖县为重点,考察全市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总结成果与不足,为制定创建教育现代化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规划提供指导。2013年8月,向淮安市辖四县四区县电教中心发放《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统计表》,同年10月至11月,抽取金湖县农村小学7所,乡(镇)初中2所,城区小学2所,城区初中、高中各1所,由县电教中心组织各学校电教中心通过问卷星填写《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及建议》调查问卷482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从每个学校按不同学科年级随机抽取16人、分管信息技术校长1人、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信息技术教师)2人进行访谈。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十年概况
金湖县共有中小学教师3083人,其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始于2004年,十年来,金湖县共组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55次,接受培训教师共10560人次。其中,镇、校“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5027人次;县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初级培训298人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培训3123人次,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396人次,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243人次;市教育局(电教馆)组织校园电视节目制作98人次,中小学网站建设与管理232人次,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174人次,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98人次;省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24人次;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28人次,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340人次,其他教育技术相关培训179人次。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训以镇、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为主,县级培训为辅,分别占培训总人次的47.6%、38.5%;培训内容在2010年前主要以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运用为主,2010年后增加网络技术、电子白板、教育电视等方面内容;通过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 英特尔未来教育、省市信息技术教育运用培训,培养一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市、县电教馆(中心)组织信息技术送陪到乡、送陪到校67次,带动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
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十年调查与分析
1.实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仍需努力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的要求,金湖县2007年起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培训,包括多媒体教室使用、课件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检索与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等内容。2007年度市、县两级共培训213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自2008年始,启动镇、校组织的校本培训;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后,根据验收指标要求,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虽然接受培训教师共10560人次,人均3.43次,但仍有31.6%的教师没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由于许多学校派相同教师参加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参训教师因多次重复培训有怨言,没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感到不平衡,基层学校对这一轮国家要求的、强制性并涉及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全员培训理解不全面。
2.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满意度调查中, 在“以往参加过的培训中,您认为什么类型的培训方式最有效”中,回答“面对面的课堂讲授”的占35.19%,“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培训”的占18.67%,“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占44.42%;在“您认为参加的培训对您开展信息化教学有作用吗”中,回答“作用很大”的占53.65%,“作用一般”的占44.42%,“没作用”的占1.93%。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在起步阶段(2004-2008年)采用面对面的“讲授+操作+自主研修”形式,讲授讲义和案例上网共享,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后,启动全员校本培训,特别是2010年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平台开通后,采用“讲授+操作+网络研修”模式,在提供大量培训资源基础上,提供专家咨询与答疑,开展网络研讨和交流,提升了培训效果。
3.经费不足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是按规定项目拨付的,因没有教师培训方面规定项目,往往需要培训时申请专项资金,虽然有的地方建议按中小学校教师工资总额2.5%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费用,但挤占、挪用现象严重。金湖县教师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在公用经费中支出,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近年来生源减少,学校规模变小,公用经费少,有43.8%的教师是自费参与培训,学校承担培训经费的有49.36%,一般只承担培训学费和交通费,教师自身还要承担部分费用。近五年来,金湖县虽然实施了校际交流、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养工程,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参加全国、省级培训,教师无法接受高一级培训教育,滞缓了名师、骨干教师的成长。
4.培训内容关注信息化教学需求和发展
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培训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前为第一阶段,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和课件制作三个模块,关注技术层面,注重信息技术普及与推广;2008年起,按《关于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增加“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这部分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成功案例的引入,授课形式简单,加上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足,培训效果不佳。
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后续培训的建议
1.要注重教育技术素养的全面培养与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同起来,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标准》中“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能力变成信息技术一个能力,导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目的、意义落空,[1]也是导致金湖出现有的教师参加过四五次培训,而有的教师师没培训机会的主要原因,因为有的校领导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是要学新的技术,而教学中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就反复派同一批教师参加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学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为目标,信息技术能力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一部分,即使这部分也应围绕数字化教学课件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数字化教学评价等教学应用内容展开。[2]
2.注重培训效果调查,不断改进培训绩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应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上,体现在运用教育技术的技能与道德并创新教学运用的意识上,培训应关注受训教师的体验和感受,才能不断提高培训绩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许多教师建议:要加强培训工作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培训;精选水平较高教育技术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加强案例教学;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作基于网络的微视频课程,便于教师网上学习,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还要有后期的支持,建议建设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系统,组织教育技术专家、中小学教育技术人员和有丰富经验的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培训后的远程支援团队,解决运用中的问题。
3.分学科分层次,构建学习共同体
目前的各种培训模式,大多以“理论+操作”,或辅以网络平台,或辅以虚拟实验,在大规模普及阶段有其优势,但由于漠视学员的主体地位,加上学员不分学科、不分年级,难以引入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应用案例,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却不利于学员之间的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不利于素养的后续培养。在中小学已经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形成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尊重、民主的交流氛围。在资源共享和同侪相长基础上,通过交流、协作、反思等远程头脑风暴,[3]例如根据学员的学科知识或所教学科,分为语文组、数学组和物理组等,再分为不同年级,类似学校的年级组一样,每组20-30人,并推选1名组长,组长可轮流担任,受训学员、授课教师和小组负责人为共同体的领导者,负责“共同活动”的组织、监督和指导。
4.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等成功经验
英特尔公司早在1990年代就设立了教育创新项目(2010年起更名为“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项面向中小学教师(含部分职前师范生)的全球性教师培训计划,2000年在中国实施。[4]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满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多元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既有面对不同水平对象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也有适合一般教师、技术人员参加的培训课程,也有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参加的领导力论坛,既有传统的面对面的课程,也有基于网络远程学习和面对面混合教学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课程体系,项目采取教师对教师的方式,以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为主要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数字化教学观念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继奎,杜杉杉,黄警钟.教育生态观视域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实践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研究,2013(6):71-72.
[2]荣亮,沈书生.有效沟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新视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6):74-76.
[3]周效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6):144-146.
[4]黎加厚.中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国际化项目回顾[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88-90.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反思 篇4
盘克小学李倩
一、加深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再是一种书面存在的概念,而是当前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教育技术不再是公开课、教研课的技术点缀,而应在常规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教育技术培训不应成为教师挣学时、评职称的工具,而应是“新课改”理论的一种实践载体;教育技术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完善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二、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此次教育培训的老师均是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的专家,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培训中,刘志波的《区域信息化推进的几种模式初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层次整合》;陈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原理》、《教学资源与课件的设计与开发》;郭文革《21世纪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等,给我充实了很多理论知识,使我明白了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教育技术才能得到高效运用。
三、教育技术运用层次得到提高
以前我自认为对信息技术运用知识掌握牢靠,但通过此次培训,才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浅层次的运用,特别是培训中,王冰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中对视频、音频、文字处理的介绍;
四、培训教材内容更为熟悉
此次培训的教材是何克抗主编的教材,与我们地区培训的教材不同。通过专家的培训和自己的对比,对教材的框架和重难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五、明确了努力方向
经过培训的专家耐心细致的讲解,我认识到了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这10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地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同时,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本次培训使我明确了成为合格培训者的努力方向。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丰富理论知识,努力成为合格培训者。
总之,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理
远程教育培训总结及教学反思 篇5
樟山镇泸溪小学杨美莲
暑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开展了远程教育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段时间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
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在教学中作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快乐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语文素质目标,让学生体验上语文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通过业务学习,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我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语文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语文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语文。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语文真正快乐起来。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语文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课堂上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学习毫无生机,学生学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组织语文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桥梁。
教育科研培训反思 篇6
费县马庄镇芍药山中心小学 刘阳
2018年4月26日,我和同事们来到了临沂市国家中印科技国际创新园,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临沂市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优化,21学科资源、题库资源的应用,拓普学堂、畅言教学通的应用,CS8视频相关处理,教学设计及分享、网络备课和网络教研等。通过本次培训我亲身感受到了教育科技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学科资源多而优。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是由临沂市重点学校骨干教师编写、录制,由专业人士多重审核,包含了导学案、教案、课件、习题、微课等等,资源完全符合本地的授课标准,还可以直接获取“21世纪教育资源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次培训,我们学习了如何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何获取教学微课等内容,大大方便了教学资源获取的时间,感觉这一点对老师们来说非常实用。
二、教学通软件是为配套触摸一体机和电子白板所研发的教育信息化软件,可以将触摸一体机和电子白板的功能进行特色发挥,其中电子课本更是一种新颖而实用的教学软件,我们可以在电子课本中添加各种资源,比如图片、课件、视频、习题等,进行课本、课件交互使用,同时可以进行重点强调讲解,全面满足课堂教学需求。
三、学习了CamtasiaStudio8软件的使用。CS8是一款可以录制微课,并对微课视频进行编辑处理的软件。其中视频编辑功能强大而实用,可以对视频进行分割、剪切、删除、合并,也可以在视频中加入图片、背景音乐、添加标注、水印等功能,大大方便了教师对视频进行个性化编辑处理的需求。
四、在培训的第二天我们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分享,网络备课和网络教研的学习,通过培训,我重新认识了教学设计的流程,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使用,通过网络备课和网络教研的应用也能提高备课和教研的工作效率,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反思 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员工,培训,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企业发展竞争需要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员工, 员工是决定企业发展竞争的关键因素。“人才兴, 企业兴”, 只有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石油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能源, 石油企业的工作对象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 同时也是一个多工种、多专业、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状况来看, 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形式化, 缺乏科学长远的培训规划
领导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缺乏足够的资金、制度保障。石油企业培训规划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没有切实从企业需求、员工个人需求出发;培训内容选择不当, 与市场、社会情况存在脱节, 未能吸引学员;培训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管理, 学员压力不大, 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不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后未及时跟进学员, 没将培训与学员后期的薪酬、提职等待遇相联系, 没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企业培训的形式化, 造成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 员工来源多样, 队伍稳定性不高
石油企业点多、面广、线长及多工种的特点, 导致企业员工来源多样, 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思想差异较大, 员工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不强。企业不易掌控员工的思想, 造成员工培训后流动性较大, 忠诚度不高。
3. 员工的培训时间没有保证
石油作为基础能源的特性, 决定了它在生产上的不间断性。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都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和销售。员工休假大部分都是通过倒班制实现的。石油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不能没有人, 参加培训的石油员工只能利用轮休的时间进行学习。因为培训在学时上没有保证, 很多石油企业对培训的时间进行压缩, 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二、深化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反思及应对策略
1. 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实施精细化管理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而培训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 石油企业要把培训工作置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制定员工培训战略纲要, 把培训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形成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的氛围。同时改进员工培训方式, 把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规划相结合, 为企业培训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 不仅要有充足的资金、人力保障, 更要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同时, 石油企业要对培训全程实施科学的精细化管理。以企业战略规划和需求为前提, 结合员工实际情况, 制定企业长期培训计划, 并将计划落到实处;培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 学以致用;培训方式避免枯燥乏味, 提倡互动式交流,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对象坚持优秀人员优先培养、骨干人员重点培养、紧缺人员抓紧培养的原则;培训过程要强化精细化管理, 避免学员应付差事, 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后要跟踪学员工作情况, 并实施挂钩机制, 实现培训与使用、待遇相对接, 实施“不培训不上岗, 不培训不提拔”的政策, 将培训作为员工的一种福利和奖励, 优先对培训学员进行涨薪、晋升等。
2. 规范人员招聘, 加强主人翁责任感培训
石油企业要规范人员招聘, 把好进人关, 通过外部招聘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严格按照职位要求进行招聘, 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减少人情关系的干扰, 将优秀人才招聘进来, 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培训内容除了岗位技能操作外, 更应增加企业文化和职业修养的内容, 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归属感。责任心是团队精神的核心, 归属感是融入集体的基础。让员工明白责任等于机会, 承担责任才会被欣赏重用, 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此外, 要做好企业软环境, 提高员工满意度, 增加其工作成就感, 以主人翁的态度和企业共同发展,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3. 开拓培训方式, 增强自主学习
石油企业培训中的突出问题就是生产与培训在时间上的冲突, 企业在培训中应增强灵活性, 根据企业发展和员工实际情况, 培训时间长、中、短相结合, 采取脱产培训、在岗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 有的放矢的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培训中增加多媒体自学内容, 企业充分相信员工的自学能力以及求知欲望, 引导员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鼓励员工参加成人函授、自学考试。同时在公司内网开辟培训课堂, 将培训课件放到网上并及时更新, 让员工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为员工的学习创造丰富培训资料和教材, 激励员工不断学习, 补充新知识。
今天的人才就是明天的生产力, 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发展。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思路决定出路, 想法决定做法”。石油企业要重视员工培训, 克服企业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加强员工工作技能和职业修养的培训。为企业打造出一支能力超强, 道德高尚, 忠诚可靠的队伍, 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楠.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J].辽宁经济, 2008, 9 (22) :157-158.
[2]白刃.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9, 10 (21) :44-46.
[3]朱小霞.石油高级技术工人培训模式探讨[J].石油教育, 2009, 8 (15) :201-202.
一次“多人同课异构”培训的反思 篇8
从一个研讨问题出发
“从问题出发”,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更无多少高深的理论,大家耳熟能详,普通到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可是,多少次活动,我们是为了形势的需要;多少回的研讨,我们使自己迷失在追逐教育流行风的短视行为之中。真理和谬误有时仅有一步之遥。让我们回到教育的本真上来,那就是从问题出发。根据执教者、授课内容和教学设计的不同,可以立足于新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的培养;可以是某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总之,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多样的,毕竟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太多的研究课题。比如,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合作性学习”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组织学生有效合作?什么学习内容需要合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等等。不妨确定一个“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这一主题进行多种形式的课例研讨。套用“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来说,那么没有问题的研讨就是问题研讨,这是从我校的一次“多人同课异构”培训中反思得来的,下面以我校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张老师整理的研讨活动简记来作进一步阐释。
2月29日,布置研讨任务
今天,校长说一学期一次的“一人一课”活动开始了,和以往一样,4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所不同的是这次改变了形式,以往是一人一课,这次是同一教研组、同年级的教师执教同一课。以抓阄的形式确定上课顺序,要求同组教师共同研讨,前一位教师上完课后,本组教师要一起评课,后面继续上课的教师要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我们都很高兴,人多力量大嘛。最后,我们教研组确定执教《识字5》(苏教版语文第一册)。
3月2日,共同备课钻研教材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首先明确了《识字5》是一篇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课文围绕“夏天”,将12个词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成4行,隔行押韵。这些词语分别介绍了夏季特有的气象、瓜果、昆虫、花卉,易于诵读,课文配有插图,为学生了解夏季的特点和识字识词创设了意境,使识字识词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极富生活气息和童趣。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为:
知识:让学生读准生词,正确书写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让学生能借助图画理解词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情感:让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获得具体形象的认识,了解并喜爱夏天。
形成教学思路是:
看图识字——朗读韵文——游戏巩固——教写生字。
我校一年级有三个教学班,由三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其中,王老师、陈老师教龄都是12年,均为教学骨干。一位是参加工作4年的张老师。
从上述记录可以看出:活动组织者没有将“多人同课异构”研讨的意义阐释清楚,教师同样缺少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只强调了形式上的改变,却忽略了这种同课异构方式研讨的实质所在。对教材的分析和三维目标的制定仅仅停留在表面。既是团队作战,就应有共同的可操作的目标,理应确立在新课改中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从问题出发,研讨行为才会具有目标性,才会形成实现目标的教学策略,使结果具有可检测性,研讨的效用才会得以体现。而无主无从的研讨,只能使研讨的效果大打折扣。
建立一个长效机智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基础,但囿于教师个人经验的反思容易产生低水平的重复,因此建立制度化的合作研讨和引领机制相当重要。仍以一年级组为例:(教师简述)
3月9日
陈老师首先执教。课后,同组教师共同反思探讨。我们认为由看图到识字的教学思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不进行大的改动。为了与书上图画保持一致,决定增加“夏天、雷雨、台风”的图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图画感知,同时缩短学生介绍夏季相关事物这一环节的时间,以便让学生更充分地朗读感悟。
3月11日
我上完课,我们再一次坐下来研究:仍旧按照看图识字这一有效教学环节,但是为了扩大识字量,为学生的读写奠定基础,并照顾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决定适当增加一些课文中有图却无字的词语,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3月14日
王老师上完课,大家通过讨论,又认识到一个问题:要在教育教学中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从以上记述不难看出:三位教师没有围绕同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教学问题的反思也是浮浅的、不成体系的。表面形式是研讨,实际上没有涉及到实质的问题,是一种“伪研讨”。先是要“缩短学生介绍夏季相关事物这一环节的时间”,接着要“为了扩大识字量,决定适当增加一些课文中有图却无字的词语,拓宽学习领域”,最后又关注“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行为如何引发互动、这种互动是否基于学生实际、学生情绪是否饱满、参与是否积极、思维是否活跃等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忽略不记,这是舍本求末。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是缺少一个共同的研讨主题。应制定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以求确定统一的课堂观察视角,规范课堂观察。应基于教师观察和学生观察,从目标、策略和达成三个要素去衡量。对于评价的组织者,可以本着“能者为师”的原则,聘请、选派校内外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同时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者,使研讨脱离低水平重复,收获最大成效。也可以组织所有听课教师共同研讨,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共生出智慧的火花。
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制度的框架里保障研讨的有效实施。当然,对于一个行动推进的新做法,制度完善就要有一个过程,可以随着工作的推进和研讨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可以建立反思制度、互助制度、引领制度以及评价制度等。
形成一种校园研讨文化
无论是一人同课异构,还是多人同课异构,任何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只是给教师搭设了一个教研组集体研讨的平台,它不应随着活动的结束而落幕,它应是激发教师研究热情的催化剂,是创生教师智慧的导火索。营造一个共同研讨的氛围,打造一种校园研讨的文化,才是我们想要实现的共同愿景。
在课堂教学中,孙老师的激情、王老师的柔美、张老师的睿智、李老师的沉稳、赵老师的风趣、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当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而来的个性不一,风格各异的课堂设计一一呈现时,我们的文化在孕育。
当老师把观课的凳子从教室后边移到前边、中间,当观课者的目光从开课者身上移向学生,当开课者和观课者把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视野,关注他们的课堂生活时,那已不是理念和刻意为之的行为,那是我们力求形成的教育文化。
当讨论课例时,开课者和观课者各抒己见、其乐融融,不是对开课者品头论足而是针对课例和问题本身,有“画眉深浅入时否”的询问,也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辩论,参与者不分教龄职称,在和谐的倾诉和倾听中,文化便悄然而生。
当课例研讨暂告一个段落时,又会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对于在研讨中发现的问题,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我们的资源,都将促使我们继续探究下去。将它提升转化成个人研究课题,还可以继续研究,把课题提炼成文章发表,或以教育叙事、案例的形式记录下实践感想,这样,我们的文化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就是我们最终想要实现的美好愿景——一个和谐、合作、进取的学习共同体,一个共同研讨的氛围,一种追求事物本真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