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反思(共8篇)
远程教育反思 篇1
关于一位流失学生的教育反思
母绍明
本学期的十月份月假,班里一位学生带着自己所有的行李,利用放假回家的机会,悄然离开了班级,直到开学的时候,学生没有到校,联系家长我才知道学生辍学不读了,这样的消息对于我这个班主任,科任教师,甚至于全班的学生都无疑是当头一棒。
我询问孩子离开的理由,他很冷漠的说了一句:母老师,我孤独。一句冷淡的话,让我培感巨大的惭愧。
该生初一到班,来自碧口,从一年级起就失去了父爱,母亲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学生成绩很差,不善于言辞,生活自理能力也不行。来到寄宿学校,面对这么多的弱点一下暴露出来,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感。初一的时候,我经常还利用周末的时候,带他们出去走一走,玩一玩,经常鼓励他学习,学生的状态和情绪还不错,但一年半下来,发生这样的状况,我对自己及科任教师的教育工作作出了如下的反思,希望警钟长鸣,不在发生这样的教育悲剧。
1、学生的发展不是一锉而就地,对该生的教育和关怀没有持续跟进,给学生造成的教育落差很大,说得明确一点,教育还缺乏耐心和爱心。
2、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要求的多,交给的方式方法很少,没有俯下身来,给学生在学习上进行手把手的帮扶,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3、班主任没有帮助学生协调好同学关系,学生缺乏伙伴,感到孤独。
4、目前学校托管的大环境差,学生没有温暖感,而班主任也没有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导致学生感觉关在学校象监狱,缺乏温暖,心灵寂寞。
5、对这一类学生的教育还缺乏教育手段,没有真正的触及学生的灵魂,学生没有产生心理共鸣,对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不够深刻,缺乏教育的有效资源。
6、班主任的班级建设还不够到位,班级学习环境、人际环境营造的不够温馨,这类学生受关注度不够,没有归属感。
远程教育反思 篇2
一、感动与敬佩
开学那天, 是星期天, 天公不作美, 整个上午下大雨, 学校领导担心有些学员可能不会来或者迟到, 影响开学典礼, 但是8点30分开学典礼正式开始时, 40位学员全部到齐, 有年近50的老教师, 有带着小孩的女教师……。他们大多来自全县各乡镇中学, 离县城较远, 交通不便, 怀着对远程教育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 冒雨来参加学习, 看到这样的情景, 真让我感动。
远程学习过程中, 因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影响了学员正常学习, 有一位老教师, 近50岁了, 他所在的学校因网络不通, 无法上网学习, 他就跑到街上网吧或者朋友家上网学习, 他上网时间已经有6000多分钟了, 作业有40多篇了, 而且都是根据自己教学实践、结合学习体会写的, 有的文章与其说是作业, 还不与说是论文, 像他这样的优秀学员还不少。作为同行, 他 (们) 的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让我敬佩。
二、困难与问题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 因为起步晚, 特别在农村中小学还刚刚起步, 所以在实际培训中, 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⑴教师必备的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不高。表面上来看, 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了计算机初级、甚至高级培训, 但实际上教师所拥有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 除部分年轻教师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上传、下载资源, 不会操作幻灯片, 不会发电子邮件, 不会跟帖、发帖, 甚至根本不会电脑操作, 以至在远程教育培训中, 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要辅导老师个别指导解决。
⑵教师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培训中, 发现来培训的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本来是远程历史培训, 但来的并不是历史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 而是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毕业的教师, 原因是专业历史教师少,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历史教师, 所以历史课程大多数是非历史专业教师兼任;或者有的老师因为年龄大了, 中途改教历史, 认为这些文科课程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带有照顾性质。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 又增加了管理指导难度。
⑶少数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少数学员固守自己的经验模式, 对牺牲自己业余时间上网学习, 既费时又费劲, 难以接纳, 甚至排斥, 参训的原因要么是学校领导派我来学, 不来不行, 要么是为了评职称, 需要继续教育加分, 因而消极应付, 甚至“逃避”培训。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即使学习, 也是完成任务式的, 真正学到了什么, 可能要打折扣。
⑷农村学校终端设备的欠缺。绝大部分农村学校都建立了多功能教室, 配置了电脑, 但是有个别学校却没联网, 或者因无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维修, 设备闲置没用, 所以有的学员只好跑到街上网吧或者朋友家上网学习。
三、管理与指导
为了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管理指导的效益, 我想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获得了一些经验。一是开通手机飞信和建立qq群:手机飞信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双向免费群发或者单发短信, 这样学员就能及时方便地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 我也能随时就技术和学习上的问题回发给学员, 不仅方便快捷, 而且还省时省力省费。二是建立了“衡东县历史学友空间”qq群, 为学员互相学习交流, 共同探讨提供网络平台, 每天和学友们交流学习工作的事情, 一个温馨的提示、一句温暖的鼓励、问候……, 交流学习中, 大家都成为良师益友。三是尊重学员的劳动成果:本次培训结业标准是:学习时间3000分钟, 作业4篇, 跟帖或者发起话题30篇, 案例1篇, 但是大部分学员已经超额完成, 有的学员作业有40多篇。我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学员的作业必须全批全改既要打分还要写评语, 这既是对老师的尊重负责, 也是自己学习的需要, 同时对质量高的优秀作业定期在班级通报栏中展示, 让大家共同学习, 对个别学员还没有达到要求的, 随时督促提醒。四是时时提醒, 随时解难。管理员的工作很繁琐, 必须增强服务意识, 只有通过热情服务, 才能把学员吸引到远程教育中来, 发挥好远程教育的作用。我每周2次统计发布学习情况, 让学员时时注意学习进度和任务, 每次以“坚持不懈, 争当第一”班级誓词鼓励大家。
四、收获与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反思反思教育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89-01
一想品德教育反思教育之一
——什们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德国一名督导去一所学校,然而汽车在途中发生故障,这往督导修理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修好。这是一名学生从此进过,几分钟便帮助督导排除了障碍。督导离开前无意中问道:现在是上学时间,你为何不去学校?学生答曰:今天学校有人来督学,我成绩最差,老师让我早点回家去。
据说这位督导回去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什们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二、品德教育反思之二
——请再给学生一次失败的机会
一位母亲为她十八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年问题的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一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在给她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进洗碗池?母亲点头瞋视。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么?这位母亲惊愕的看了看专家一眼。专家又说到,孩子大学毕业日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利。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如今,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这一个个温柔的陷阱,那是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亲手挖掘的,那是全天使,全方位照顾,指导下学生的老师挖掘的......
三、品德教育反思之三
——杨振宇博士说:美国成功是因为中学生考试不行
如何改变教育体制才能适应新世纪里新的事物,这个问题我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题目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回答,因为每一个社会因为它的历史背景不一样,传统不一样,所以对这个问题会由于不同的回答。
在这总上,我想大家尤其是近几年来,都有一个了解,就是美国对于这些新的事物好像。特别成功。在80年代中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好像美国要被日本打倒,可是到90年代,完全改过来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困境今天还没有走出来,而美国尤其是信息工程上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与上述发展同时存在的书有另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国的中学教育属来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常常都是倒数第一,第二,这不是一两天的事,一持续好多年了。可是近一两年,有一种新的看法,认为美国之所以今天的经济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教育未来的中学生的考试不行。
这话有没有道理?我想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然也不是完全有道理,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美国的真个社会结构、整个教育政策比较灵活,所以它的较容易向新的事物和新的方向发展。
关于这点,我曾经讲过一些。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有很大不一样。美国的教育哲学鼓励学生要有广泛的兴趣,亚洲的教育哲学是注重狭窄的专业,美国的教育比较灵活多变,亚洲的教育是要人接部就班,美国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信心,亚洲人常常缺乏自信,傲慢与谦逊,进步与退让有很大不一样
我个人认为美国的教育哲学由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亚洲也是这样。我觉得尤其是二,三十年后,整个世界就新事物的继续发展,国际形势继续变化,亚洲哲学中缺少的一些真理应该从美国哲学中吸取,使得中国的下一代能够跟多一些进取,能够跟活跃一些,以迎接21世纪所引来的挑战。
四、思想品德教育反思之四
——“天赋猪权”
中国科学院院长杨淑子在《天赋猪权与思维》一文中说:思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人之异乎与禽兽,在于人能思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的差异。可以说,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生活能否过的幸福莫不与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列例子‘文革’中的农向时的一个小故事。他说,一天晚上,有位领导突然要他第二天去打猪草,可是他从未养过猪,跟没有干过这方面的活,根本不认识张哉地上的那些是猪草,而且这位领导规定他不能去请教农名,虽然是在故意刁难他,想不到,第二天上午,他竟然把猪草打了回来。这位领导感到非常奇怪,反复的问,真的是你打的吗?是我打的。真的吗?真的。我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们。
事实上很多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偏才”或“怪才”。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不要过分苛求,不拿放大镜和显微镜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多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多用望远镜望一望他们的未来。
五、思想品德教育反思之五
——“游戏”中的科学
在游戏态度中即蕴藏着严肃,又包含着自由。因此它与幽默类似,而且带有内心的自由感和意识,用智慧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就以海尔曼说:“创造是一种含义特别的享受”。
从学习的过程看,最重要的是乐学。乐学必须会学,必须会欢乐而轻松的飞。每个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打开他兴趣的闸门。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远程教育学习的反思(定稿) 篇4
三溪小学——钟泳
由于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远程教育网络学校、虚拟校园等的不断出现,给学习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使得传统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任何学习内容”的网络学习方式,使得许多人认为传统大众传媒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为网络所取代。更有一些激进的理论家和对新媒体充满兴趣的人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将被远程网络教育所取代,教师将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取代。
一、相关理论的保证
1.学习理论的保证
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直接影响日常教学的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基本单位是条件反射,它把个体学习行为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控制外部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学习效果,注重学习者外部现象和外部条件,把人类学习过程解释为被动接受外部刺激并强化刺激的过程,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部刺激固然重要,但不能说明行为的原因,外部环境提供的信息只有通过支配内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才能被编码、储存、加工和操作。它将学习过程理解为学习者根据各自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的外部刺激
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强调教师传授的外部作用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从上面可以才、看出,尽管三种理论强调的中心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教师的作用必须存在。
2.媒体理论的保证
从媒体的广义角度出发,人和书本、计算机、网络等一样,都是一种媒体。而最近几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在媒体教学方面的研究表明
[2]:没有一种媒体在任何方面都优于其他媒体,也不存在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媒体,对于同一个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来实现,并非只能通过一种媒体;任何一种媒体对于实现学习结果来说只是一个充分条件,教学方法才是必要条件。
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不存在可以取代教师媒体的媒体。另外,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媒体都是不具生命的“死媒体”,而人不仅具有生命是“活媒体”,而且具有智能,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将其它媒体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为教师媒体所利用,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人是最好的媒体,教师是不可取代的“智能媒体”。
3.信息理论的保证
信息管理理论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代人之间的信
息(教育信息)的传递。而教育信息与其他类信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人来传递,即需要专业的教员--教师来传递。这也足以说明教师的不可取代性。
二、日常教学中不可取代的教师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独有的、不可取代的作用随处可见,这里列举的只是最为常见的几个方面。
1.情感的交流、思想的融汇
教与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智力和情感交融的过程[4],而情感交融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不可能在人与没有任何感情的机器之间(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之间)进行。人与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来交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会成为学生一生中难忘的回忆,而面对计算机显示器,学生的眼睛只会“流泪”。
人们的生活体验告诉我们,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尽管交流方式很多,交流机会很广,但这些交流都必须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因此缺乏非语言的情感交流,不仅缺乏真切感,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所有师范院校的座右铭,这也说明教师的示范作用的重要。教育部在2000年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过程中,有关专家就明确指出:学生的教师技能的取得,不仅仅是通过学习几门教育类课程,更多的是从他(她)们的任课教师
那里潜意识中学到的。尤其是在接受启蒙教育的少年儿童眼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她)们学习的榜样。
3.知识的再创造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着已有的文化知识,也在进行着对知识的再生产,为丰富文化知识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知识的创造,如新观念的产生、新教具的制作、新手段的使用、新方法的探索等都是对现有知识的再生产。因此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从事这项职业的人员倾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教师要不辞辛苦,甘于奉献,要有“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各种远程教育学院尽管知识海量,但它们都是由教师创造、填写的,它们本身不具有任何的生殖能力,更不会产生任何新知识。
4.技能训练的安全保障
技能训练是工科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必须进行的教学训练环节,尽管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模拟技能训练系统不断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训练机会,但技能技巧和态度等方面的培训是任何模拟系统所不能取代的,必须到现实情景中去实际训练、探索,而现实情景中的训练不可避免存在着人员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车床加工、汽车驾驶、医疗手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必须配备专门的专业指导教师,以确保学生和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5.知识海洋的导航员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最大应用热点就是E-learning,而
E-learning的核心就是网络课件。由于超媒体技术以结点为单位将各种知识信息有机组合成知识网络,恰好符合人脑中建构的知识网络,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建立,所以目前的网络课件是清一色的超媒体、超级链接,学生可以依自己的想象任意选择浏览学习,然而由于网上信息污染和信息噪音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使学生陷入“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载”的陷阱,这不仅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丧失,甚至被游戏等所围攻。因此教师要适时的给予提醒和导航,让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来。
6.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被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尤其是中小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她)们面对缤纷复杂的现实世界有时不知所措,当面对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给予纠正,长此以往错误的观念就会形成,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动态,帮助他(她)们健康成长。尽管网络课件中同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资料,但由于网络教学资源是由教师事先设计、提供的,它不可能包揽学生可能遇到并希望得到的全部信息,因此可能会出现学生提出问题后,系统却无法答复,让学生不知如何是好;另外网络系统还不能监控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任何纠正方法,而教师却可以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帮助、善待有各种问题的学生,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7.答疑解惑
答疑、解惑是传统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远程网络
教育系统中,尽管人工智能代理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系统能够解答学生的常见问题,但知识库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经验逐渐积累起来的一些学生出现过和一些可以预料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她)们究竟会遇到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根本无法预测的,绝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都需要请教专业指导教师来解决。因此,目前教育部试点的67所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中,无一例外的都设有“网络答疑”功能,有的还进行定期的面对面的传统答疑。也许“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教师答疑解惑意义的真实写照。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当代教师的要求
小学英语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篇5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这些精心准备的课中,有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一、教学目标制定不灵活
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既要考虑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目标,也要考虑学习策略和情感目标。低年级教学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英语,了解基础的语法现象;高年级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理解语法的功能作用,正确使用语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不能阻止学生语言的发展。例如:有一节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用句型“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询问他人的喜好。当教师让某一学生用上述句型提问时,该生提出的问题是:“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这位教师觉得学生所用句型不是自己课前的预设,就连忙纠正学生的问句:No, No!Ask me “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该生只好机械地重复: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这时授课教师才如释重负,并且接着回答:My favorite is apple.课堂是动态的,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教师应随机性地引发许多的课堂生成。教师要积极及时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否则就是浪费。上述情况,教师能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并能适当引出“What’s your favorite number/animal/food?”等句子,不仅能拓展课本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使英语教学生活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兴趣和热情。
二、活跃课堂气氛常用物质刺激
我们面临的是一群9--12岁的孩子,在英语课上,教师采用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与欲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英语,提倡合作学习。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把“物质奖励”拿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三、课堂评价口号有点空洞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及时收集教与学的信息,调整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新课标提倡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体现尊重和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互评以及自我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差异,也要关注学生情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重视对评价对象的激励和人文关怀,要明白评价不仅是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情感的互动。
教后反思
(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丰碑》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要使学生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在心灵上真正受到震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起第一次试教时,谈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竟然有学生偷笑,我忍不住发火了。过后细细反思着,课文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隔甚远,他们理解起来自然有困难,于是,我调整了教案。在上课前,先给学生介绍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丰碑》一课的扩展资料和背景资料介绍,扩展资料里包括《金色的鱼钩》、《三人行》、《沁园春• 雪》、《血信》、《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通过这些的学习,同学们对红军行军途中的艰辛有了感性的认识,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深入了一些,当我讲到“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一段时,我问学生:“当将军得知那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面对镇定安详的军需处长,他庄严的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一个个饱含深情地说:“军需处长,您真是我们的好处长!”“军需处长,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走出雪山,取得最后的胜利!”同学们的话语发自内心,感人肺腑,他们被感动了,真正了走进了文本,进入了课文学习。
(2)现代远程资源有利于我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听过一个老师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那一次,试讲后,老师们说各个环节处理较好,老师富有激情,学生学得真切,只不过在积累的环节上缺乏指导。原来,指导学生找出最感动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第四段想到虽然我们如约来了,可是见到的只是爸爸的遗体,我和妈妈充满了痛苦,我们真想向全世界呼唤和平。为了突出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学生的感情升华后,要求他们背诵最后一句。(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自然,这肯定是点睛之笔。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背诵最后一句,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还可以积累具有气势的语言文字,岂不妙哉?这位老师推荐了从网络上搜索的一篇文章《话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这篇文章里的有这样一句话:“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益于记忆的方法。”也就是说选入小学课本里的文章,它的段与段、句与句之间联系相当紧密,教师在要求背诵前要让学生寻求到合适的记忆方法。
2011继续教育之教育反思笔记 篇6
2011-07-11 09:44 教育反思的概念
何谓“教育反思”?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教育反思的特点
(一)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
(二)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
(三)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 教育反思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教育反思的内容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教育反思的策略
(一)教学四大环节反思策略
我们通常将教学环节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大方面,通常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的。
(二)教学三大行为反思策略
这种设计策略是根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的,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1教师教的行为
(1)显示行为。(2)对话行为。(3)指导行为。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学生学的行为
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注意、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行为。3 师生互动行为 ①接纳学生的感情;②表扬或鼓励学生;③接受或采纳学生的意见;④提问;⑤讲授;⑥给予指导;⑦批评或维护自己的权威;⑧学生应答反应;⑨学生自发提问;⑩安静或混乱。
(三)教学三个问题反思策略 这里的教学问题是指从学生、听课教师和自我反省的三个角度进行的反思策略。
(四)教学评价反思策略
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1从学生眼中反思 2从同事的感觉中反思 3从理论文献中反思 第四节反思的实施
一、反思点的选择
(一)反思成功点的选择
(二)反思失败点的选择
(三)反思创意点的选择
何谓教学“创意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突破原先教学预案的框框,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此时及时调整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产生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闪光点,课后及时地把它们捕捉下来,汇集成“创意火花集”,这些都是教学研究的鲜活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那就是一篇极好的教学案例研究文章。
二、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与方法
(一)教育反思的形式 1 课后备课 2 反思日记 3 课堂观摩 4 专家会诊 5 行动研究 教学后记 7 案例研究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 质疑反思 2 归纳反思 3 换位反思 4 对比反思 5 评议反思
三、教育反思的步骤
(一)发现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确立假设
(四)验证假设
一、教育案例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育案例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地界定教育案例的含义是教育案例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案例作一个确切地解读。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三、教育案例开发的意义
教育案例开发的优越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显现:(1)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2)教育案例是教育理论的原点,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第二节教育案例的分类
一、教育案例分类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更清晰地把握教育案例的形成规律
(二)有利于帮助教师诠释与研究教育案例,并从对教育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归纳分析中受到启发
(三)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积累
(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培训和专业发展
二、教育案例的类别与举要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1500 字以上)
(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第三节教育案例的撰写
一、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1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
(1)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2)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3)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2 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3 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探究、评析反思(如有需要注明参考文献、网络资源)。
三、教育案例的选材
(一)选材的范围 1 对活动的研究 对事件的研究 3 对现象的研究 4 对个人的研究
(二)选材的方法
具体而言,收集素材有以下几种方法:
(1)时空联想法:就是围绕案例暗示或明示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去搜集相关材料。
(2)性格联想法:就是围绕案例的中心人物的特性去搜集相关材料。(3)事景联想法:就是围绕案例所叙述的事件或情境去搜集相关材料。
(三)选材的步骤 1 收集素材 选择素材(1)客观性(2)问题性。(3)典型性。(4)实效性。(5)创造性 提炼素材
(1)要有新意。(2)要与时俱进。(3)要符合教育规律。(4)要具有指导意义。
四、教育案例撰写的方法
案例通过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操作性和借鉴性,非常适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来撰写。撰写案例一般有以下基本步骤:
(1)了解教学背景;(2)观察教学过程;(3)课后访谈调查;(4)资料整理分析;(5)整理撰写初稿。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和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这一节将分别从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来谈案例的写作方法。
(一)背景的写法
写作前应了解案例背景(教育环境、师生背景、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的目标等)。采访编辑他人案例还需进行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人员的事后调查、深度访谈、表现评估、作业分析、资料(基本特点、主要问题、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主)、定量分析(次)等。然后根据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的客观描述。
(二)题目的拟订
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关系到教育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育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个问题或某项决策。在收集到的案例材料中,普遍存在主题不鲜明的现象,具体体现为: 定题过于随意
有近一半的案例直接用课题名称作为题目,如《“两件宝”教学案例》《“买文具”教学案例》;有的甚至只写上《小哥哥会回来的》《纸的故事》这样的题目,让人看了不知所云。主题涣散
有的案例为记录而记录,没有根据需要进行恰当地取舍,看不出作者要研究的问题,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案例在提炼主题、设计题目时比较用心,如《“导之有方”方能“导之有效”》《跳出语文教语文》《在疑处悟成长》《捕捉资源因势利导》等。这些题目主题鲜明,让人一看题目就有看正文的欲望。
因此,老师们在设计题目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确定好主题,根据主题再来拟订题目,然后选择最有感受、最具启发式的角度切入,才能写出水平较高的案例。
(三)情境描述的写法 情境描述——是案例的构成主体。在写作上有以下几点特点: 1 叙述要客观冷静 2 叙述要形象生动 3 叙述事件要中心明确 4 注重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四)点评与反思的写法 1 思考要独到 归纳反思记录要及时、精练 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说,写自己的案例使我们远离事件,并可能有一个新观点,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更加有目的地审视自己。必须注意的是:
(1)书写关于一个重要事件的案例并不等同于观看录像带。撰写案例,并不仅仅是“倒带”,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2)案例对于作者来讲也不是一个宣泄自己情感的工具。它是一个基本的理解自我的工具,它给我们一个安全表达那些感觉的出口。它帮助我们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3)案例并非是一个作家才能写,它不是一篇散文或要评定等级的考卷。它是一种对已发生事件记录的形式,只要在那件事中你是一个关键的扮演者,或者你在电话上或餐桌旁谈论它,那么你就可以写案例。
(4)关于案例学习。一个案例是否影响到教学实践,并不是由案例本身所决定的。它依赖于案例使用者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的程度,是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洞察力的。尽管如此,如果学习者掌握了一些分析研究案例的方法,那么收获就会达到最大值。
五、如何提炼主题
(一)主题的内涵
(二)主题的分类 就教学案例而言,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探讨:
(1)围绕课程性质:教学中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辩证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所学课程。
(2)围绕课程功能: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和审美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3)围绕课程目标:教学中怎样整合与落实“三维目标”;教学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4)围绕课程评价:教学中怎样让评价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评价时机全程方式探索。(5)围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才是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设有意义的游戏和情境和互动教学,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如何看待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如何建构教师教学艺术与个性魅力;
(6)围绕课程、教材、学生的再开发: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地方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7)围绕学科整合:课堂教学中整合其他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在整合中突出学科功能与特色。
(三)主题的提炼 1 主题紧扣案例 主题具有新意 3 顺应时代发展 4 符合教育规律 5 具有指导意义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第一节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
一、研讨型论文
二、经验型论文
三、述评型论文
四、报告型论文
五、学位论文
第三节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题要适当
二、论证要清晰科学
“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篇7
研究归研究, 实践归实践
吉尔·亚伯拉罕 (Jill Abraham) 是纽约斯卡斯代尔镇三个孩子的母亲, 她的观点很典型。我告诉了她德威克关于表扬的实验, 她断然表示对于没有长期跟踪的研究结果不感兴趣。亚伯拉罕相信表扬自己孩子聪明很重要。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很好, 所以这就证明了表扬在现实世界中很管用。亚伯拉罕对德威克的研究不以为然:“我不在乎专家怎么说, 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过。”
而有些人即使接受了这个实验结果, 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问题。苏·尼德曼 (Sue Needleman) 既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是一位有着十一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去年, 她任教于新泽西帕拉姆斯的山脊牧场小学 (Ridge Ranch Elementary) , 教四年级。她从没听说过卡罗·德威克, 但是德威克研究的主旨还是在她的学校贯彻了下来, 尼德曼学会对学生说:“我喜欢你不断尝试的劲儿。”她试着把她的表扬具体化, 这样孩子就能明确地知道她如何能赢得表扬 (从而得到更多表扬) 。她偶尔也会告诉孩子“你很擅长数学”, 但是她永远也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他不擅长数学。
但是这只发生在学校, 尼德曼只有作为教师时才会这么做。在家里, 她还是积习难改。她八岁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倒也确实聪明, 她会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做到了。你好聪明。”当我给尼德曼讲了德威克的研究后, 尼德曼说这些学术研究总是令人感觉不现实。“我读这些模拟的对话的第一反应是:‘哦, 拜托, 太假了!’”
改变“三观”也能提高成绩
在纽约东哈莱姆区 (East Harlem) 生命科学中学任教的教师就不存在这种疑虑, 因为他们已经在高中生身上亲身实践了德威克的理论。上周, 德威克和她的学生丽莎·布莱克维尔 (Lisa Blackwell) , 在《儿童发展》 (Child Development) 上发表了一个研究, 探究了一个学期的干预对于改善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
生命科学中学是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 却拥有700名少数裔族和低水平学生。布莱克维尔把她的学生分成两组参加了一个有8期课程的工作坊。控制组接受学习技能培训, 实验组除了要接受学习技能培训, 还要学习“大脑发展观”——智力不是天生的。这些学生轮流大声朗读一篇关于大脑在挑战下如何长出新的神经元的文章、看关于大脑的幻灯片并且排演短剧。
“就连我在教授这些知识时, 也还是能听到学生们开玩笑叫对方‘笨蛋’或者‘傻帽’。”所以布莱克维尔教授“大脑发展观”后, 查看了学生的分数, 想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效。
不久, 即使不知道哪些学生分到了哪个组, 老师们仍然可以挑出那些学习过“大脑发展观”的学生, 因为他们改善了自己的学习习惯, 提高了成绩。布莱克维尔用一个学期挽救了学生日益下降的数学成绩。
实验组和控制组唯一的不同就是两节总共加起来50分钟的课。这50分钟不教数学, 只教一个观念:大脑像肌肉, 努力练习就能使你更聪明。仅这点就可以改善学生的数学成绩。
哥伦比亚大学儿童拒绝敏感度专家杰拉尔丁·唐尼 (Geraldine Downey) 博士点评道:“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发现。这个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观’, 从而影响你的人生的。”同领域其他学者对于唐尼的点评颇有同感。哈佛大学研究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泽瑞·班尼基 (Mahzarin Banaji) 博士告诉我说:“卡罗·德威克是个很有干劲的天才, 我希望这个研究被严肃对待, 它的结果会让人吓一跳的。”
“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 (Nathaniel Branden) 认为自尊 (自我评价的高低。——编者注) 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方面, 自从1969年《自尊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发表了他的这一观点后, 不遗余力地帮助人们提高自我评价变成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任何潜在损害孩子自我评价的事情都被禁止了。竞争变得令人难以接受, 足球教练不再计算进球, 转而给每个人发奖品;教师扔掉了红色铅笔, 批评被无处不在的、甚至名不副实的表扬所取代。
“表扬、自尊和表现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但现在正在经受大规模的挑战, 德威克和布莱克维尔的研究正是这些挑战当中的一个。从1970年到2000年, 有超过15000篇有关自尊的学术论文, 涉及从性到职业发展等任何事情。但是结果多是矛盾或结论不明的。因此, 从2003年起, 美国心理学大会 (APS) 就邀请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 (Roy Baumeister) 领导对自尊研究进行综合审查, 发起了“反自尊”运动。他的团队发现, 自尊被不严谨的科学研究污染了。这15000篇论文中只有200篇可以达到严格的科学论文标准。
审查了这200篇研究之后, 鲍迈斯特发现高自尊并不能改善成绩和职业成就, 甚至都不能减少酒精滥用, 也没有降低各类犯罪 (高攻击性的人恰恰自恃力甚高, 这就批驳了人们通过表现得具有攻击性来弥补低自尊的理论) 。鲍迈斯特甚至把这当做“职业生涯中最失望的时刻”。
现在鲍迈斯特和德威克站在了一边, 他们的研究颇为相似。不久鲍迈斯特就会发表一篇论文揭示通过表扬建立自信的方法使面临挂科危险的大学生的成绩更差。鲍迈斯特发现, 孩子的成就让父母骄傲, “表扬孩子就是表扬父母自己。”
过往的研究普遍认为表扬是有积极激励作用的。例如圣母大学的一个研究, 测试了表扬对于输球的大学冰球队的影响。实验成功了, 因为这个队伍最终进了季后赛。但是德威克则认为, 这并不能说明表扬都具有积极作用, 因为表扬和表扬是不同的, 效果会因为表扬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产生天壤之别。研究者发现, 只有当表扬很具体时才有效。在圣母大学的这个研究中, 表扬的刚好是冰球队员成功拦截对手的次数。
真诚在表扬中也同样重要。就像我们可以嗅出讽刺挖苦的评价或者不真诚的道歉一样, 孩子也审视着表扬背后隐藏的意思。只有不到7岁的孩子才按表面意思理解表扬, 大点儿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多疑。
这个领域里的另一位开拓者, 心理学家沃尔夫-乌维·迈耶 (Wulf-Uwe Meyer) 做了一系列实验揭示孩子在看其他孩子受表扬时的表现。根据迈耶的发现, 12岁的儿童认为老师表扬你并不是你做得好, 实际上表明了你能力不足, 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而在青少年中, 迈耶发现, 学生觉得表扬不值钱, 老师夸你实际上是抱有积极态度的批评。
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 (Daniel T.Willingham) 的观点认为老师表扬孩子可能不知不觉地传达了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的讯息, 而老师批评学生则表达了他可以进步的意思。
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斯·布鲁克 (Judith Brook) 解释说问题的关键是表扬的可信性。“表扬很重要, 但不能空洞, 必须基于一些真实的事情——一些孩子们的技能和天赋。”一旦孩子认为得到的表扬是无根据的, 他们就不论这表扬是由衷的还是不由衷的一律大打折扣。
来自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综合审查了150个关于表扬的研究。他们的元分析 (元分析和下文中的“相关分析”都是统计方法。——编者注) 结果显示被表扬的学生变得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和缺乏独立精神。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发现, 口头表扬越多, 学生坚持任务的时间更短, 会经常用眼神向老师寻求肯定, 用带有询问语气做出含糊不定的回答。 (来源:果壳网, 2013-02-11)
反思中国教育 篇8
国家谈教育,社会谈教育,教育究竟“教”的什么?“育”的什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铸就精神。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跟随着学生的思想“随机应变”。
我们的学生多为一些追赶潮流,视时尚为生命的“前卫”少年,他们嘴上喊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口号,忘了孝敬父母是做人最根本的道德观念。可以想象到——父母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别人?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成了现在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一、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教师要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二、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 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人,而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根基,要有民族文化的根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素质有道德修养的人。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提高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還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思想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远程教育反思】推荐阅读:
远程培训总结反思07-23
教师远程培训反思日志09-25
八年级英语远程教学反思08-30
远程中文教育10-14
远程企业教育07-04
远程农民教育08-14
远程视频教育10-08
远程教育终端05-31
远程教育学习05-31
远程教育教学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