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远程教育(共12篇)
网络远程教育 篇1
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是为农村学员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有效帮助的一个硬件、软件和人有机结合的系统, 是农村远程教育的一个新颖的学习和评价模式, 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构建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和有利条件:
(1) 中共中央2007年1号文件中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 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并要求“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服务模式, 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了贯彻中央精神, 我们对嘉兴的农村远程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后, 提出了建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2)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是现代开放远程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在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进行调研时发现, 很多农村学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解决, 很难实现及时的情感上的交流和学习上的反馈。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村学员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为了保证广大农村学员能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技术为农村学员提供完善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3)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在现代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光纤技术的提高, 信息社会正在逐步实现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具调查了解, 嘉兴电信的光纤已经铺设到了每一个行政村, 有些乡镇已经到户,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经解决。而且, 电大系统由2000年开始开放教育试点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利用电大在线远程教育平台为全国学员提供远程教育网络。该网络传输平台以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 由资源数据中心、卫星发射接受系统、Internet网关等设备组成, 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为开展实时交互的农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与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和技术经验保障。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构建原则
教师、管理人员、乡镇成校学习中心, 都是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者, 尊重农民学生的个性、尽力满足农民学生学习需求是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是“以学生为中心”远程开放教育核心思想的体现。总的来说, 模式运行遵循的原则就是:根据农村办学的实际, 以教师为服务主导, 以农民学生的学习为服务中心, 运用多媒体手段, 组织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以此提高农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同时为农民学生主动呈现多种形式的服务方式, 并配之以有效的信息反馈管理与调控机制。
在构建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 应遵循以下的依据:
(1) 依据农村经济条件
(2) 依据媒体特性
(3) 依据学习目标
(4) 依据提供的服务内容
(5) 依据教学对象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构建内容
嘉兴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早, 并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构架嘉兴信息化网络平台。市政府要求做到“跳出农村建设农村”, 要努力实现移动、电信、广电“三网”联合, 实现互联互通, 发挥整合效应。目前主要有全省推广的“百万农民信箱”、市农经局建立的农业信息网和“农技110”网、市气象局建立的嘉兴农网等许多网络,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正在全市各地加紧建设。综合调研分析, 针对计算机网络在嘉兴各乡镇的实际使用情况, 需要构建一个基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学习中心的运行机制, 由嘉兴城市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处以及各级县市社区学院分级管理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嘉兴城市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处负责整个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转工作以及做好指导各级社区学院的管理工作, 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将各级的平台使用反馈信息整理分析, 以此不断更新平台栏目及资源内容, 向学生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最合适的学习支持服务。
计算机网络平台在农村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2.1运行的机制
应包括质量控制与评价管理两方面。保证教学与服务的质量是农村远程教育平台的宗旨, 因此教学资源设计与发布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效的质量控制, 并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支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为学习中心的乡镇成校需要成立相应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其中包括制定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规章制度、学员注册制度, 协调学员与远程教育平台网络中心之间的关系, 接受信息和收集反馈信息等。严格完善的管理体制是远程教育平台得以有效利用的根本保证。
2.2平台的功能
根据城市大学硬件设备及网络条件, 嘉兴城市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处搭建3台服务器通过核心交换机与电信光纤相连连接到IN T E R N E T网络, 带宽达到100M, 有效地保障网络的畅通运行。三农教育网络平台申请固定域名:S A N N O N G.ST U DY CIY T Y.CO M.CN。网络平台设计栏目如表1。
2.3资源的建设
各个栏目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获得, 一是从卫星 (中央电大卫星网络) 或地面线路获得。通过卫星接收机可以接收到中央电大直播课堂农技信息等。通过把资源下载到本地服务器硬盘, 并转换成网络专用的流媒体等格式供三农教育网络平台调用。二是从因特网直接下载相关新闻等内容, 由中心编辑人员整理编辑后经分级保存到服务器硬盘, 然后经过内容分级审核通过后台上传发布。三是通过建立的市、县、乡镇三级管理网络直接发掘、收集当地农村、农民的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生产过程、就业技能等材料, 通过文字记录、摄像等手段将其装换成网络专用格式发布出来共享使用。
网络拓扑如图2。
2.4学习的方式
农村学员可以到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机房集中收看, 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家庭计算机网络直接浏览平台的丰富资源, 并可以进行e—M ail联系、B B S问题讨论等活动。学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获得支持的形式有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两种。同步学习是指教师和学员同时在线进行交流, 通过网络系统弥补实际的空间距离, 使他们感觉如处一室;异步学习是指学员通过合法身份登录, 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进度进行学习, 比如浏览存储在本地服务器的课程和课件, 或者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异步e—M ail、B B S交流等。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优点
在农村的远程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是发展的必然。首先, 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农村远程教育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 开发一批计算机课件、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农村远程教育的技术人才培训。其次, 应用计算机网络符合农村教学特点和办学规模:一是农村教育规模宏大, 层次多样, 但教学师资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可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高超水平和现代教学设施的作用, 有利于解决教育对象人数众多, 居住分散, 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二是农村肩挑工作和家庭重担, 特别在繁忙季节, 工学矛盾突出,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学员可不受时间、地点和培训时间的限制, 可在农闲季节和夜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进度, 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的教学课件, 具有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媒体信息, 具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 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爱好, 增强教学效果, 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教学推广。四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处理功能可以替代传统教学管理中的教务、考务、教材、学籍管理等繁杂事务,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摘要: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是为农村学员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有效帮助的一个硬件、软件和人有机结合的系统, 是农村远程教育的一个新颖的学习和评价模式, 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基于网络平台构建嘉兴市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详细分析了网络体系的硬件配置和相应的机构设置, 以及开发的网络平台的具体栏目设置。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戴起伟.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民培训[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 (1) 20-21.
[2]李红宵.基于Internet网络的几种教育模式浅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 (6) :40-41.
[3]龚祥国, 陆海云, 郑兵, 等.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应用与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06 (4) :7.
[4]何珏飞, 王海涛.基于网格的远程教育模型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5) :15.
[5]张吉先.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08 (3) :57-59.
网络远程教育 篇2
一、网络教育对学习时间没有限制。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尤其是在职人员工作繁忙,很难挤出大块时间继续深造。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随时共享,因此摆脱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时间的严格要求,求学者可根据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二、网络教育对学习地点没有限制。网络教育为求学者提供了平等享用教育资源的机会,它使学校教育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网络教育对学员基础没有限制。每个学员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进度也不一样,网络教育能为不同的学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学员可先通览全部的网络课程,然后自由选择学习的起点。
四、网络教育对办学条件没有限制。传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办学条件的牵制,而网络教育则不同,屏幕课堂可使学生人数不再受到限制;师资力量也空前壮大,不同学校的老师可以联合授课;课本则以图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出现,可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总结:
优点:以学生为中心;资源丰富;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情境性
高等网络远程教育课件管理综述 篇3
“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有组织的系统工程,以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的教育。”[1]网络远程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学,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教学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来完成,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设计教学资源,然后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开展网络学习,通过考核并最终取得学位。
进入网络远程教育的人们一般都是在职人员,他们需要学习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工作需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使工作完成更为简单、有效;另外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取得高等学位也是人们的一种渴望,网络教育的开展为他们圆了上大学的梦想,他们是现在远程教育招收的大部分生源。
2 教学课件管理解析
2.1 课件管理的内容分析教学课件的内容和类型十分复杂。现在教学课件基本都是视听领域的,应用到各种技术,基本上整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这些教学课件动态地呈现给学习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教学中应对教学课件进行良好的管理。
1)课件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所用的教学课件都是由教师或者专门的人员针对某一门课程设计和制作的。在课程讲授前,收集这些已经制作完成的教学课件,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存储好,以备教学使用方便。通常教学课件是按照课程类型或课件类型进行存储的。
2)课件的发布和删除。课件收集和存储以后,要注意课件的发布。网络教学是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进行的,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跟全日制是一样的。某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开始时,发布教学课件到网络上供教师和学生使用;课程结束时,将教学课件从网络平台上删除,以便发布下一个教学课件。
3)课件的使用。教学课件的使用者主要是指课程的教师和注册的学生。学生登陆网络教学平台,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就可以开始远程学习。有些课件是要求学生在线学习的,有些则可供学生下载。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账号进入课件库进行检索,选取可供选用的教学课件。课件的使用需要加上权限说明,教师或工作人员凭相关证明进入课件库。
4)课件的维护和更新。课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维护,维护的方面有:查看课件收集和存储位置是否适当;查看是否遗漏课件;课件存储最好保存一个副本,以防硬件出现破损。课件的更新是指在课程进行之后,吸取学生的反馈,发现课件的不足,对其进行更改,包括课件设计的更改和教学内容的更改。更新要按照教学大纲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添加或删除。
2.2 课件管理的当前研究状况通过对远程教育课件管理的检索阅读发现,当前在课件管理方面基本还是作为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运用编程语言和软件系统对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开发新的资源控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管理,包括使用、维护、更新、检索资源等内容。
1)基于Web的网络课件管理平台。这个网络课件管理平台的核心内容是选择合适的课件制作工具制作课件,并把测试后的课件发布到Web服务器上,提供给学生在网上阅读或者下载。它的主要功能有课件发布、课件下载、用户管理、综合搜索。课件管理平台主要由课件发布模块、课件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组成。
这个网络课件管理平台是基于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通过ASP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采用Access数据库和ASP脚本语言快速地构造基于B/S结构的应用程序,依靠这些软件和语言开发网络课件管理的平台。
2)基于JSP的网络课件管理平台。基于JSP开发的网络课件平台把传统的C/S模式的服务器进行进一步的分化,分解为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和一个Web服务器,表示层、功能层和资料层被分成3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表示层任务是向Web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接受Web的主页信息并进行显示;功能层的任务是接受客户端的请求并与数据库链接;资料层负责对数据库进行查询、修改和更新等。
这个课件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有:划分用户、管理教师、课件存储、课件查询。通过对功能的详细划分,详细列出系统登录、课件浏览管理、教师课件管理、系统管理、课件留言的功能和作用。
3)基于Linux的课件管理平台。这个网络课程管理平台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而开发的,由课件库管理、用户管理和考试系统管理3部分组成。在课件库管理中实现发布课件到服务器;对服务器课件进行更新;浏览服务器、本地课件库;对数据库中课件信息表的维护。用户管理要实现用户注册及访问认证、跟踪;各类型用户授权及权限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考试系统管理要实现数据库中题库的维护,包括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和考试成绩的管理。
4)其他。除了以上介绍的3种网络课件管理平台以外,还有诸如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课件管理平台、基于.NET的流媒体课件管理平台等,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2.3 课件管理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网络教学课件主要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课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课件的管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①开始教学前,教师需要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录制教学课件,如果选用其他课件,就要对教学课件进行熟悉。熟练地掌握对课件的各种操作,包括课件的安排顺序、播放、暂停、重播等,然后将课件交给专门人员发布到网上。
②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学课件的使用,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教学课件进行的步调一致,保证教学信息完好的传送。
③完成教学后,教师通过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或课下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分析发现教学课件的不足,以便专业人员对其修改。
2)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①学生主要通过教学课件来学习知识,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优秀的课件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平庸的课件可能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课件的制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制作出精良的作品。
②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学习特点,对于接受知识的形态表现的能力也不一样。几个学生学习同一个教学课件就会有几个不同的效果,但是只要课件能适合大多数的学习者就是好的作品。
③学习课件之后,学生可能会发现课件中一些弄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及时地反馈给教授课程的教师,有利于自己的学习,也利于课件的改进。
3 总结
通过对网络远程教育课件管理等方面文章的研究,发现这些文章大都是基于某种技术来解释对教学课件如何进行管理的,其中有一些不足。
1)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阅读文献发现,关于网络课件管理的内容大都已经存在管理的范例,然后按照范例写出文章,而不是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这种类似范例的介绍好像只是单纯地告诉读者,应用这个系统会有什么好处和功能,而不能将其中共有的一些原理提炼出来,用于各种模式和系统之中。
2)技术多于原理。阅读文献另一个发现就是内容技术多于原理。如果从技术方面考虑,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系统或平台,就应该完整地把该用的技术、软件和语言编程全写上,以方便读者进行学习设计,单纯的只提几个软件和几句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从原理方面来分析,最好能从某个个性模式中分析出应用各种模式的共性的东西。
网络课件管理属于网络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从中也可以反馈和应用到网络资源管理方面,这也是网络教学和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值得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来得到最优的管理和配置。
参考文献
网络远程教育的探讨 篇4
一、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
网络教育是受教育者培养信息能力的有效手段。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具有这种能力对于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熟练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 建立远程合作模式, 协调资源, 这是信息化对生产力的极大促进。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熟练的掌握这一技能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而基于Internet的网络远程教学为培养这种“信息能力”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和途径。
网络远程教育, 具备随时随地的灵活性, 不再依赖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可以将教育资源与受教育的需求, 最大程度的达成匹配。在信息社会中, “终身学习”的概念变得前所未有的普及和牢固。巨大的受教育需求和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是一对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怎样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使社会教育水平能最快速成长, 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关心的问题。基于Internet的网络远程教学, 使得教育行为的范围和灵活性得到极大变宽, 网络技术使得教育可以具备“随时”的特点, 摆脱时间上面的束缚;而无线网络技术可以使教育过程变得“随地”, 摆脱对地点的依赖。通过远程教学, 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达到终身教育的目标, 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目前,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有其优点, 但对于目前对教育的极大的社会需求来说, 它仍然有严重的不足。而基于网络互连的远程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应运而生, 它为培养信息时代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可行的手段和途径。
二、网络远程教育具备的特点
1.远程教学极大地延伸了教育时空限制。
利用虚拟教学中心, 形成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教学空间, 突破了教育空间概念;学生可选择合适的时间以自己喜欢的进度学习, 教师可以约定时间, 来进行课程的讲解和小组讨论, 这就突破了教育的时间限制。另一方面, 教学绝不是仅仅持续在在校的几年中,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借助于网络技术, 学校变成一个开放的教育资源系统, 各种各样的课程组合和完全个性化的课程安排将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人的受教育需要。
2.在远程教学方式中, 学生将取代老师成为教学的中心。
学生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利用计算机网络, 受教育者与整个教育资源之间交流、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交流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可以借助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实时的发言和提问、在线集体讨论、小组之间协同工作,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的方式来进行非实时的信息交流和学习讨论以及知识积累。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 学校可以模拟和构造出各种虚拟环境, 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以较低的教育成本完成现实环境中难以完成的各种试验和实践活动, 同时使教学活动具有更大地直观体验感受。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
3.在远程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形式将全面电子化。
超文本形式、多媒体形式以及可移动性将会是下一代课本的基本属性。教学的内容除了文本外, 还包括多种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上, 除了课本外, 受教育者所能够接触到的学习资源也是多样的。依托Internet的远程共享技术, 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从Internet丰富的资源中获取相关资源,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全部的人类知识成果, 技术上是可以完整地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的, 这已经完全突破学校围墙甚至是国界对教育资源的划分。
三、网络远程教育的展望
网络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至今, 在传输带宽、传输速率、信息安全性及可靠性、网络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主要网络技术及资源包括:高速主干网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 可接受的服务价格使得接入网络成为普及的行为;以ADSL、HFC接入、无线接入、卫星接入乃至无线接入等为主要代表的高速接入技术, 使得视频会议、小区广播、在线讨论等成为可能;基于网络的分布计算技术解决了资源共享、协同计算等多方面的问题, 是多种网络应用的系统框架;新的Web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动态超文本语言、PUSH技术等) , 使得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包括传统的电子邮件、FTP、网络新闻、BBS、p2p乃至bt, 光存储、廉价的个人数据终端和接入服务, 多样的终端设备、庞大网络软件、硬件信息资源库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近年, 我国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 也是远程网络教育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基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prs和edge网络形成的无线网络服务, 为教育行为脱离“网线束缚”提供了初步的保障。而随着明年tds-cdma和cdma2000在我国作为3G网络进行商用, 我们可以预见, 无线方式的远程教育将会越来越扮演重要的角色, 无线的远程教育因为其可移动性、身份识别技术以及支付技术的完善, 在其数据传输能力和终端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替代目前的有线设备之后, 将在最终替代有线方式, 这将会是远程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国教育现状具有如下特点: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的优质教育机构, 分布非常不均衡;而我国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受教育的需求是全面的持续存在的;受教育的需求远远大于教育资源可供给能力的矛盾极其尖锐。通过网络远程教育, 我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下, 重新配置教育资源, 使之的利用效率得到最大化, 而且使国民受教育的机会, 大大的增加, 这与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加强教育投入、提高社会教育水平的要求是完全相符合的。
更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网络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 不但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 而且可以跨越国界, 实现知识的最大范围共享。这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大大拓展受教育的范围。新的手段将使得受教育过程具备新的特点, 大大的提高教育效率。网络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正在逐步的改变传统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最终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它的应用, 已经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更多更便宜和更有效受教育的机会。并且,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 它将为我们建立和谐的教育体系, 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爱.网络远程教育-多学科视角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5) :73-74.
[2]谢放.网络远程教育-现代教育的新形势[J].科技广场, 2007, (2) :158-159.
网络远程教育 篇5
建设和谐网络教育教师环境 促进网络教育教学发展
寒池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给网络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增强了理论支撑与思想文化基础。网络教育的根本和谐是以人为本的教师环境的和谐,和为大众所需的学生环境的和谐。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环境的和谐更是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条件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分配秩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坚强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历史的车轮已跨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步入成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下,网络教育也以其新兴形式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传统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创建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是当下网络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是符合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更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网络教育所追求的自主化学习、终身型学习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对网络教育的教师队伍而言,建设和谐的教师环境更是促进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条件和基本保证。
任何一个教育部门,其教育定位,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都基于一个的必要条件:教学质量,就是要有优质的教学质量作为基石与保障。作为新兴的网络教育事业的主体——网络教育学院,都是依托其所在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教学主体的,因此这就使得各网络学院没有自己专职教师。这也是它形式新颖的特点之一,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师环境,更加成为网络教育教学的一个难题与关键所在。
一、构建和谐的教师环境,关键在于教学管理人员的灵活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在构建和谐教师环境中担负着把握方向的重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网络教育要求教师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大多数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与学生面对面的讲解、习惯了有学生配合的基础上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网络教育的。因此作为教学管理人员,能否引导教师并使他们快速把握新形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网络课程教学业务的沟通交流、培训的实现则成为把握方向的方法之一,给教师提供沟通的环境,交流如何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何与远程学生形成互动,如何利用信息手段解决学生的疑问等等,这些问题无疑能使教师更加了解网络教育,更加了解网络教育将是教师教学水平发展进步的一个平台,也更加能适应网络教学;把
第 1 页
共 3 页
“我与网络教育一起成长”征文
握方向的方法之二就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这个过程就要以学生为本,调查学生所需要的、所能接受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实践来促进教学成果,以教学成果来影响实践。
二、构建和谐的教师环境,需要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教师的收入分配秩序。网络教学要求的课程资源量比常规课程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质量要求较高,这决定了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师相对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收入较高。随着网络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及形式的普及,适当调整网络教育教师的收入也成为必需,降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收入的差异是网络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普及的标志。实行透明的可监测的“阳光报酬”能使得教师清楚其教学当中的问题所在,并逐渐了解如何做到以最少的工作量达到最多的报酬,这个过程也无疑使教师提供的资源质量更加趋向精华。
三、构建和谐的教师环境,要以建设学习型网络教育教师队伍为核心。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教师资源仍然稀缺,要逐步扭转这种局面,壮大优秀教师队伍,就要建立学习型网络教育教师队伍,从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提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教师,从整体上推进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教师环境能让教师队伍首先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努力走在网络教学发展的前端,符合社会所需;用学习型环境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用学习型环境促使教师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成果,符合教师自身所需,更符合教学所需,只有这样教师资源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提高网络教育教学水平。
四、建立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和谐的网络教育教师环境的目标所在。网络教育以其灵活的教学方式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教学也必将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是充满活力的,是积极进取的。教师环境充满活力是网络教育教师环境和谐的一个基本特征,创造活力是教师活力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教师的创造活动能够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其实,网络教育本身就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创造性成果,教学水平的创造性成果也必将需要充满活力的教师环境来维持。
在和谐的网络教育教师环境能促进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同时,网络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必将反作用于和谐的教师环境的建设。
第一、教学的发展,教学成果的创新能够让教师更加适应全新的教育观,懂得面向未来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将距离和时间缩短为零,谁能最早掌握知识信息,谁能更好的把握如何通过现代化工具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谁就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谁就是适应时代的教师。因此在网络教育这个平台上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加
第 2 页
共 3 页
“我与网络教育一起成长”征文
入,网络教育教师队伍逐渐扩大,教师会以具备网络教学的资格和能力为荣,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和谐的氛围。
第二、教师的收入依赖于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及教育成果的多少,网络教育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这样的一个平台里,教师的生活同时也向小康生活跨进了一步,甚至超越了小康生活水平,教师生活环境的进步促使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和谐,在此基础上,网络教育提供的交流平台又促使教师之间的团结和睦,整个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网络教育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从没有路发展到开辟出了小道,再从崎岖的小道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我们能否在这条大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好,就要看我们的步伐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流下,以网络教育事业教师环境的和谐来带动网络教育学生环境的和谐,最终达到整个网络教育事业的和谐。这是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经之路,是网络教育事业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更是网络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
第 3 页
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篇6
【关键字】:传统教育 网络教育 影响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34
一、传统教育
(一)什么是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围绕课本,向学生集体讲授系统知识,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温习来熟悉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育的优点
传统教育在伴随着人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首先,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方面有相应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出及时的调整,老师也可以在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时,透过学生的口头表达、面部表情等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努力使自己跟上老师的思维,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老师在讲解问题时,有时也会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们共同生活在同一校园中,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国家,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共同生活的机会,扬长避短。
(三)传统教育的缺点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人生经验。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有较为严格的时空限制。学校对课程、课时、授课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学生必须按课表上的安排来进行学习;另外,传统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向学习者提供教室、宿舍等设施,这些设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第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第三,教师的教学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明显,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加以辅助,于是,网络教育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网络教育
(一)什么是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或教学模式,是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上、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国、全球范围共享的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信息量及時空结构的变化,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网络教育使得信息资源能为人人共享。通过网络,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书,而是可以从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内容资料,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于互联网,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共享,这就可以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2、网络教育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1)教学气氛的积极性。网络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没有老师的强迫和监督,通过网络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网络教学以学为主,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3)教学内容丰富。丰富多彩的具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课件将代替过去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书本或教材。
3、网络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转变:(1)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也能按照他们各自的情况来设计、安排学习,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网络为交互性学习提供了教学环境,因为互联网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从而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以一种互交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表达,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在交互性方面,传统的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环境共在一个空间以及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的场景,只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项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难有机会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网络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存储;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亦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信息,针对不同学员的自主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时空、学习技术和学习方式,提出个性化学习的建议,并进行指导教学和应试辅导等。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优点,不能单一的夸大其中之一的优点而忽视其不足之处,必须两者相结合,才能做到更好。网络教育是应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这种新生的教育方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是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而传统教育面向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基础教育。学生经过基础教育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为将来再教育作好准备,所以,这两种教育方式是互存共补的,离开了任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刘淑华、郭跃军 论网络教育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农业教育版 2003(3)
[2]俞涛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势分析 浙江科技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3(3)
[3]张倩 挑战——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 天津市教科院学校 2004(1)
作者简介:
姓名:梁凤梅 出生年:1981年 性别:女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民族:壮族 籍贯:广西南宁 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讲师
浅析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设计方案 篇7
1. 设计思路及需求分析
本文将提供一个基于J2EE的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案。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将信息从教师端传递到远程的学生端,从学生端接受学生反馈。传递的信息可能是多元化的,这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数据:如视频、声音、文本、图片、文字等。将这些资料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是远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将这些信息资料有效的组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正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流媒体技术,研究出了一套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解决方案,本系统由服务器端(教师脚、学生端)构成。首先,将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成统一格式的流媒体文件。当然,也可以通过音、视频采集设备进行现场实时采集;然后,把它们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放到流媒体服务器上;最后,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将其在网络上以点播或广播的方式发布,用户端只需要较小的缓存区等待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观看流畅的多媒体节目了。同时系统还可支持多个学生同时访问,具有实时作业和智能答疑等功能,学生可以在线学习,进行同步和异步的提问、查询知识等。
2. 远程教学系统的构架及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基本网络架构(如图1)
2.2 总体设计
本系统要实现的是既能用于课堂教学,也能用在远程教学方面的支持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
本系统是支持教师、学生和系统管理员实现远程教学的开放式系统,共分为系统管理员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三部分。
3. 模块设计
3.1 登陆模块
本子模块用于控制用户的登录,保证本系统不被非法用户使用,保证系统的版权与收费用户的权益。
3.2 在线交流模块设计
在本校园网站中,在线交流模块被设计为类似与FAQ的模式,同时可以匿名/实名留言提问,相关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对留言问题进行回答。随着留言的增多本模块可以对问题按时间、按访问热度进行分类排序,并将热度较高的问题自动总结FAQ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3.3 在线学习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线学习子模块向普通用户提供了在线学习功能。使用户能够通过Web观看、下载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控制来访用户的权限。针对教师用户,该子模块还提供了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功能。在多媒体教学库中,课件资源以ASF格式存在,教师用户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工具将已录制视频资源转为ASF格式,并添加至资源库中。
3.4 智能考试功能模块的设计
根据智能考试的功能要求,不需教师干预,系统自动在学员要求测试的范围内组卷,学员完成试卷后自动进行批改、评分并对成绩进行记录。在线测试系统提供后台题库的在线维护。为了实现系统自动阅卷,模块设计时只设置了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客观题型,主观题没有涉及。按照考试的流程,一个完整的网上考试系统可分为组卷、考试、阅卷和成绩发布四个部分。管理员在本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对试卷和成绩进行管理。
3.5 网上作业功能模块的设计
网上作业根据其流程可划分了教师发布作业、学生完成提交作业和教师批阅作业三个步骤来实现。管理员在本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对作业和成绩进行管理。
3.6 答疑系统详细设计
本系统采用J2EE三层体系结构来实现远程答疑系统的框架模型。模型中,将应用逻辑与用户界面以及数据访问分开,使得系统的维护难度降低,同时通过EJB组件技术,降低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提高系统的性能。
3.7 实现教务管理需求的模块设计
专供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其主要功能有注册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资源库管理、成绩管理和系统维护。
4. 结论
该远程教学系统是为推动网络教学的发展,解决教学空间分散和教学资源紧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问题而设计开发的,本系统经过后期测试,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本系统无论是在技术实现上,还是在功能实现上,都是切实可行的。本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经验和资源等方面的局限,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之处。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系统中存储的文件的扩散问题,如给学生较宽的权限,可随意下载系统内部的教学资源,可能引起学校教学资源的流失,也可能引发版权方面纠纷。所以在未来的改进中,必须考虑去操作权限和版权的控制问题。最后,网络结构的优化也有待深入研究,以适应越来越复杂与繁重的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红芳.计算机公共课程远程教学系统明.计算机应用,2008,6
[2]曾海军.从国外远程教育看中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闭.电化教育研究,2008,4
[3]黄刚.远程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明.光明日报,2008,1
[4]范作栋.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闭.微计算机信息,2008,3
网络远程教育 篇8
一、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分离式运行
(一) 革命性技术引入的视角
在设置有独立性较强的远程教育部门或机构的混合模式院校中, 其网络教育和校园教育的运行往往是分离式的。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技术相比, 网络教育技术是具有“分裂性” (disruptive) 的技术。分裂性技术这一概念来源于工业领域, 是指具有革命性的技术, 与以往技术手段相比, 具有“质”的不同。从网络教育技术的“分裂性”角度来看, 混合模式院校设置独立运行的远程教育部门十分有必要, 特别是在网络教育开展的初期阶段。②一般认为, 对于革命性技术的引入, 应建立一个独立于原有结构的部门来专门负责, 其过程如下:③
1.先在组织中的“一部分”开发采用革命性技术的项目, 满足那些需要这些技术的用户, 而组织的主流用户还是面向原有的技术手段;
2.将这些项目“放置”于组织中一个自治的部门, 这些部门往往很小;
3.由于对革命性技术的未来用户和应用规模还不可知, 因此需要对这个市场进行试探;
4.当推广革命性技术时, 寻找或开发那些认同革命性技术的新市场, 而不是将革命性技术强加于原有的主流市场。
据此, 有些传统大学选择将网络教育的引入交由独立运行的远程教育部门 (或继续教育部门等) 负责, 而大学的主流仍为传统教育形式, 以保护大学的核心价值。这些远程教育部门的“用户”主要是非全日制的、有职业的成人学习者, 他们不能或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来参加全日制的校园项目。刚刚毕业的高中学生则是校园教育的主流, 他们对网络教育没有特别的兴趣, 因为不存在高昂的工作机会成本。远程教育部门一般规模不大, 更可能给予网络教育以优先权, 有时间和精力成功开展网络教育。他们一般聘用短期合同的教学人员, 而不像传统院系需要长期聘用相对固定的教学人员。在对市场探测失败后, 远程教育部门也可以承受相应的代价, 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变换为另一种教育项目再试。远程教育部门可以对新的、潜在的市场进行探测, 不断地尝试新的项目, 与传统院系相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④ (二) “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与主动选择将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进行分离的院校不同, 另一些院校实行分离式的网络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我们试图将远程教育整合到传统的学术和管理部门”, 但“ (教学) 主任们往往抵制教学资源和服务的集中化”;“院系常常以半自治的形式运行, 让传统院系发生这些变化十分困难”;“创新的远程教育如果想获得成功, 就不得不在传统机制和等级体制之外组织和管理”, 即“创建一个完全并行的部门”。⑤这也就是说, 在传统大学中, 不同的人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往往是不同的, 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在一起的观点并不容易得到传统院系的支持和认可, 网络教育的倡导者们只好通过另外设置独立的部门来进行网络教育的尝试和实践。
二、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整合式运行
(一) 澳大利亚的双重模式院校
澳大利亚高校在远程教育与校园教育整合方面的成功得到世界的公认, 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澳大利亚的整合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双重模式 (dual-mode) 或新英格兰模式[注:澳大利亚的新英格兰大学最先采用该模式]。双重模式的优势在于远程教学和校园教学的相互促进。典型的双重模式中, “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同时也负责远程学生的教学”;“为远程教学设计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被用于课堂教学, 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用来改进远程教学”。但“双重模式教学的组织管理体制要比一般大学复杂很多, 而且这种模式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教学”。⑥南昆士兰大学是澳大利亚双重模式的代表, “实行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对校内和校外学生一视同仁, 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材料、统一的教师、通过统一的考试, 取得统一的学分和学位证书” 。⑦
可见, 澳大利亚双重模式院校中, 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的学生几乎享用相同的教学资源, 拥有相近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缩小了远程教育与校园教育之间的差异, 而且这种教学组织模式得到全校层面的认可和应用。然而, 在院校层面实现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整合,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超越远程教育部门开展网络教育, 使之成为大学整体的重要部分, 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⑧
(二)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远程教育项目的整合模式
与全校层面的整合不同, 有些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院系是“各自为政”的。这些学校在整体上对网络教育的开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规划, 也没有设置专门的远程教育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在网络教育开展方面就属于这种情况。作为一所大型的综合性大学, 要想统一各部门、各院系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十分困难, 印第安纳大学并没有学校一级的网络教育发展规划, 但部分院系十分积极地开展着网络教育项目。这些“各自为政”的院系在开展网络教育的出发点和具体组织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但大多十分重视在网络教育开展中与校园教育项目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 具体体现在师资、资源、课程等方面。
以其教育学院为例, 该学院提供有两个硕士层次的网络远程教育项目, 这两个项目在学生录取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要求、毕业要求等方面都与校园教育项目基本一致, 学生获得的学位证书也完全与住校学生一样。通过对其项目负责人的访谈可知, 网络课程的任课教师中, 有一部分同时担任住校学生的教学工作;而另一部分网络教师则是由院系批准的兼职教师承担, 兼职教师要接受指定专职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在课程设置方面, 网络教育项目与校园教育项目由同一个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 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经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后制定形成。教育学院还要求其住校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网络课程, 以熟悉和了解网络教育形式, 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那些同时承担校园课程和网络课程的教师往往同步进行两种形式的教学, 对网络学生和住校学生有相同的教学进度和学习活动安排。例如, 在其《教学设计与开发》课程中, 教师将校园课堂教学的实况进行录音, 发布到网上, 供网络学生参考;将网络学生和住校学生混合分组, 让他们参与相同的网络讨论, 共同承担教学设计项目, 进行相同的教学评价。可见, 这门课程实现了网络教育和校园教育的高度整合。但需要指出的是, 并不是项目中所有的课程都具有这种程度的教学整合, 有些课程虽然也由负责校园课程的同一名教师承担, 但并不采用同步的教学进度和安排;有些教师在网络课程和校园课程上有不同的设计, 如提供网络学生一些模拟教学模块。
三、两种运行方式的比较和分析
(一) 两种方式的优劣势比较
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两种运行关系具有不同的优劣势。一般认为, 通过设置独立部门开展网络教育具有以下优势:不受高校传统或政治的约束, 有更多的自由, 有独立的预算, 有更多的控制权;可避免资源建设的重复和浪费, 从而节约成本;与外界合作更加灵活, 可以将部分服务外包, 便于扩大规模;可向远程学习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和服务等。分离式的劣势则包括:威信度不高, 教育质量易受质疑;来自院校的资金投入不足;因与其他部门“争夺”相关资源或权利, 容易成为被嫉妒或被憎恨的对象等。
相反, 整合模式中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紧密联系, 在教育质量保证、网络远程教育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师资及学科资源的充分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由于这种模式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劳动力相对较多, 在扩大规模、迎合教育市场、课程设置灵活性等方面存在劣势, 其运行和管理体制也相当复杂。
(二) 两种方式中普通教学院系的参与度不同
两种方式中, 普通院系在网络教育的参与程度上差别很大。分离模式下, 远程教育部门相对独立地开展网络教育, 对普通院系的依赖往往会降低到最低程度。一般情况下, 为了节省费用, 远程教育部门自己聘请兼职教师承担网络课程的教学, 而不是利用全职的教员。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也只是获得普通院系或某些教师个体象征性的“监管”和“认可”。而在整合模式下, 网络教育项目则由普通院系来控制, 对校园教育项目有很大的依赖。整合模式中的网络课程由负责校园课程的全职教师同时承担, 或由校园项目认可的兼职教师承担。网络课程的教学作为校园课程教师的分内工作, 或者作为额外工作量进行补偿。
(三) 两种方式代表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定位
从发展网络教育的出发点来看, 院校开展网络教育的模式可分为“规模”主导型和“质量”主导型两大类。以“规模”为主要目标的院校倾向于将网络教育“放置”于继续教育或远程教育部门, 而以“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院校倾向于将网络教育“放置”“于教学管理部门或各院系。⑨从这一角度来看, 分离模式是以”规模”为主导的网络教育开展模式, 而整合模式则主要是以“质量”为出发点的网络教育模式。从实践来看, 很多院校都在试图实现网络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均衡发展, 两种模式也在发展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两种运行关系, 体现了混合模式院校发展网络教育的不同战略, 也反映了网络教育在院校中的不同地位。分离模式中, 网络教育在院校整体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 网络教育主要面向在职的成人学习者, 更多地体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在整合模式中, 网络教育在院校中处于“主流的” (甚至“核心的”) 地位, 网络教育成为与校园教育等同的重要教育形式, 更多地体现为教学功能的实现。
四、结束语
目前, 我国开展网络教育的67所普通试点高校, 均采取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相分离的运行模式。各高校通过设立网络教育学院 (或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相对独立地开展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关联度较低。普通教学院系对网络教育的参与程度不高, 对网络教育开展的指导和监管也比较有限。在这67所试点高校中, 62所属于211工程高校, 34所属于985工程高校。这些高校大多以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为重心, 以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 而目前的网络教育以本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为主, 具有规模主导性。也就是说, 我国试点高校开展的网络教育主要定位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因各种原因无法到传统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学习者的需求,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贡献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 试点高校采取分离模式与其发展定位是相一致的。但从长远来看, 作为国内优秀大学代表的试点高校, 应将发展网络教育与建设高水平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结合起来, 将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进行适当的整合,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注释
1Rumble, G.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M].London: Croom Helm, 1986:15-40.
2Archer, W., Garrison, D. R., & Anderson, T.. Adopting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Continuing education as an incubator for innova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1999, 25 (1) : 13-30.
3Christensen, 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99.
4Bates, A. W. Manag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Strategies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eaders [M].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2000.191.
5Daniel, J. & Mackintosh, W. Leading ODL futures in the eternal triangle: the mage-university response to the greatest moral challenge of our age[G]//Michael Grahame Moore & William G.Anderson (Eds.) , 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3.814.
6龚志武.中澳双重院校模式的个案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2) :66-69.
7Garrison, R. D. A theory of critical inquiry in online distance education[G]// Michael Grahame Moore & William G.Anderson (Eds.) , 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3.122.
网络学校, 远程教育的主力军 篇9
一、网络学校创办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自计算机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 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先后投资建设了高标准的计算机室和学校计算机网络, 组建了高速的校园网和教育城域网络, 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 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拓展了学校的办学资源。通过我国十几年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软硬件投入, 学校的教师也在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 提升自我的计算机利用水平, 并和相关的义务教育学科知识相结合, 制作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学科课件资源、课堂实录等。这些资源的有效积累, 为学校的网络建设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资源条件, 在这种资源的利用上, 人们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 那就是建立自身的“网络学校”, 将国际互联网和教育相衔接, 使学生每时每刻接受教育, 提升学生素质, 强化教师业务。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高效率地教学和学习, 这是新时代学习的特点和方向。
尽快将教育和互联网相结合, 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网络学校。这正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和信息技术产业之间所共同担负的重大历史性的责任。发展“网络学校”是现在远程办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他不同于电视大学的知识传授, 而是更贴近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师生之间利用网络的实时相互交流, 答疑解惑。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一种个性化教育和定制学习。这种以网络学校进行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 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对推动全社会的全民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二、网校办学模式的弊病与思考
学生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测试, 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走出教室, 形成了一个无班级、无年级, 只有好多学习伙伴的广阔学习空间, 在网络学校这个大社会中, 学生通过网络学校的各种学科资源, 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短处、对于知识的遗漏点, 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拾遗补漏, 取他人学习之长, 通过网络学校的视频教室, 进行选课、听课, 通过网络学校的在线名师指导, 进行答疑, 有针对性地学习适合自身特点的系统的学科知识。通过BBS进行学友之间的交流。
目前就大多数网络学校来看, 很多“网校”都邀请了知名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教师, 录制了相关学科的视频教学资源, 通过这些视频资源, 开发设计了相关的学科课时教案、学案和相关试题, 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同时还开通即时通讯功能, 实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网络远程解答。这种零距离和无时间限制的网络学习环境,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渴求, 同时推动了学校教师自身业务的强化和提升。
互联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学校的发展, 同时也为网络学校提供了植根的沃土。当前, 网络学校的发展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模式单一, 缺少远程教育的特色, 各校之间相互独立, 没有形成一定的城域资源, 规模小型化, 共享单独化。
扭转这种现状, 对教师和学生加强网络基础理论研究和网络知识的传授是必须的。从事网络学校教育的领导、教师、学生充分了解和确立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正确的知识观、师生观、教育管理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等, 才有可能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设计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相关的评价督导模式, 才能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所特有的先进教育教学优势, 使受教育者———学生更进一步地接受网络远程教育所带来的优越性、高效性和便捷性。
三、关于网络学校发展的一些畅想
网络学校究其本质, 是一所虚拟化的现代学校, 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它办学宗旨的定位是新时期远程教育模式的战场和实验场, 是让广大家长、在校学生、校外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体验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窗口。
网络学校办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习, 会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电脑有选择、有发展地主动地接受学习知识, 并且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进而提高学生在虚拟的数字化社会和现实的知识化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和本领。
网络学校所拥有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他的交互性是显而易见的, 智能化则是网络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网络学校资源丰富与否、获取方法是否便利都事关网络学校发展, 也是网校办学水平和网络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网络学校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目前网络学校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不足, 相信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者的带动下, 在广大优秀教师的主动参与下, 在成千上万学生的支持下, 必将走出一条远程教育的新道路。
鉴于国外很多网络学校办学的成功, 我国也将吸取和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 在远程教育中充分利用我国的现有教育资源, 开发和设计出适合我国教育基本国情和学生素质的现代化网络学校, 使学生和广大师生在互联网面前用好网络、吸取网络知识, 更好地将网络学校办好、利用好。
远程教育网络安全方案分析与研究 篇10
而网络安全的防护和管理已经成为现如今企业、政府部门和高校等的重要课题,合理的维护计算机网络,保证网络数据的可靠传输,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网络提供的服务,所以遇到网络安全威胁的几率也最大。本文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提出了初步的网络安全方案。
本地服务器的安全方案
1远程教育门户安全方案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般都有WWW服务器,由于是对外服务,所以围绕该服务器进行网络安全方案的部署。
1.1防火墙设计
1.1.1目的与要求
a所有外部访问请求全部通过防火墙
b针对邮件等对外通信的服务器进行过滤操作。
c针对特定协议进行过滤监控。
d基于IP/MAC对特定源目的进行限制访问。
1.1.2参数设置
a在防火墙ACL访问控制列表中加入STMP POP3等协议。
b允许DNS服务器域名解析。
c开放HTTP协议(80端口)。
d对内部服务器进行限制访问。
将远程教育门户服务器、视频服务器等置于DMZ区,针对DMZ区进行内外网隔离,使内外网都能访问DMZ区。
1.2入侵检测系统
加入入侵检测系统是对防火墙的补充,防火墙只能对特定行为进行制止,但入侵检测系统则像录像监控,能发现正在实施的安全威胁并作出告警。
目的与要求
对访问DMZ区的数据进行抓包,分析数据并储存到服务器中备查,对抓取的数据包和规则库进行对比,如发现和威胁规则库一致发出告警,告警通过邮件、短信通知网络管理员进行威胁处理。
因考虑成本在远程教育网络安全系统中选用基于Linux的Snort轻量级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
建立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私有网络(VPN)
在远程教育系统信息中心,通过100M光纤连接到互联网。对于信息中心,由于中心网点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需要确保高可靠性,所以在出口处部署2台百兆级的安全网关,实现双机热备功能。对于分支机构,根据各分支机构的不同情况,分别部署硬件安全网关设备和软件网关到各驻外机构。对于老师这类移动用户,由于涉及的应用系统更加机密别而且用户数量较少,所以采用“硬件USB KEY”作为强身份认证工具,通过配套的安全客户端软件实现远程移动安全接入。对于学员这类移动用户,由于相对需要的身份认证不需要特别强而且数量庞大、流动量较大,所以采用“用户名加密码”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在安全客户端启动界面上输入),结合安全客户端软件实现远程移动安全接入。
对于远程教育网总部:
在网络的出口处,部署VPN安全网关(安全网关综合利用了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来保护远程教育系统和下属市、县远程教育系统内网的安全通讯、安全传输)。另外,安全网关提供高可靠性的双机热备功能,可以在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份网关自动快速进行状态切换,确保系统工作不中断。
对于各地的分支机构:
我们可以根据各分支机构的不同情况,分别部署硬件安全网关或安全客户端系统(配合USB KEY)到各驻外机构。具有子网的各驻外机构采用ADSL或者其他宽带方式(如:Cable Modem、FTTB等)接入Internet。建议在有一定规模的局域网出口处,部署中低端型号的安全网关,建议在仅有少数终端的分支机构(如:办事处),在需要联入远程教育网的终端上安装安全客户端软件(与USB KEY配合使用),并与上网代理软件或NAT软件配合构成软件网关,从而和总部联网实现VPN加密通讯。
可根据用户的网络接入带宽和网络规模,选择合适的安全网关产品。对于规模较小的网点,可以采用安全客户端软件加硬件USB KEY实现和总部的互连。
对于教师和学员等移动用户:
远程教育系统的用户数目庞大,主要包括:教师和学员。
对于这么大数量的用户,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组织方式,能够方便管理和维护,并且和应用系统能够无缝整合,实现VPN接入身份认证和应用系统身份认证完全实现统一:统一管理、单点登录。
对于教师,由于数量较少,人员比较稳定,而且使用的系统与内部管理关联紧密,所以需要更高的安全性。我们建议采用:安全客户端配套USB KEY来接决教师和总部VPN安全网关的互联互通。
对于学员,由于数量庞大,最好以WEB端的VPN认证方式,这种认证方式取消掉了客服端的安装,集成进Windows系统,针对分布广泛的学员,这种方式是最经济实用的。
结束语
网络远程教育 篇11
【关键词】“被”上网 大学生 网络行为 问卷调查 网络思想教育
前言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是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被字句的成立条件:⑴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⑵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被”××是2009年在网络上暴出的雷人的流行词汇,其中含有的是更多的无奈和对现实的调侃。“被”自杀、“被”提高、“被”幸福、“被”自愿、“被”满意、“被”赞成、“被”高兴……直至“被”生活,甚至有人说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被”时代!此时的“被”字句已经违反了“被”字句的正常句式也脱离了原有的句式含义,更多地饱含着对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的近似于“无奈”的情感!
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种说法——×ד被”上网。严格区别于违反个人意愿的个人信息被上网的“被”上网。这里所指的“被”上网专指校园里的大学生被动的、盲目的、不正常状态的网络行为。
一、大学生“被”上网现象
当今时代,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娱乐等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政治趋向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同学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增进学业、扩大交往、休闲娱乐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使部分学生陷在被动的、盲目的、不正常的“被”上网网络行为里无法自拔。
为准确把握学生网络行为动态,了解高校学生上网行为及心理,我曾开展大学生网络行为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86%。调查对象随机路过的本科学生,其中男生122人,女生50人。调查结果显示:
(一)从上网频率、每天的上网时间、通宵上网问题等方面调查,大部分学生(超过85%)对上网时间等是比较有节制和合理的安排,但是有大约15%的学生无法自制更别谈合理安排网络行为而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二)在被动的上网状态项目调查显示,有约34.9%的受调学生表示至少有以下11现象中的一种其中有约12.8%的学生有5种以上:(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遇到挫折或不顺时,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4)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上网频率和时间高于事先计划,上网后难以离开,无法自拔;(5)假如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网,就会变得明显的焦躁不安,不可抑制的想上网;(6)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老师、家长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10)下网后有失落感。(11)虽然明白上网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仍然执迷不悟。(三)大部分学生上网目的主要是满足娱乐、交流与交友、求职等现实需要,而对涉及自身学习、生活诸如教育、文化、学术等关注较少,还有大约19.8% 的学生选择“其他”,其中有约9.9%的学生标注无聊、上课没意思等字眼,还有极个别学生填写不知道字眼。(四)大学生不正常网络行为调查显示,有47.7%的大学生认为网恋浪漫但不可靠,同时也有8.1%的学生对网恋抱有十分赞成的态度;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持有肯定态度,其中有46.5%的学生认为是正常娱乐的方式。
从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节制并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但一小部分学生无法自制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1/3左右的学生对网络有依恋感,其中13%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有网瘾迹象;大部分学生上网目的局限于非学习种类,另有1/5的学生上网目的不清楚,非常盲目。总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被动地、盲目地、不正常地进行网络行为,处于“被”上网状态。
二、大学生”被”上网的原因
客观地说,大学生“被”上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外部家庭、校园、社会原因。(一) 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不和谐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被”上网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些大学生,缺乏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倍感孤独,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习惯于去网络世界寻求感情寄托。(二)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授课吸引力更大;学校往往忽略了教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缺也使大学生“被”上网现象屡见不鲜。(三) 网站建设缺乏有序和严格的把关管理,黄色、暴力等信息泛滥,是大学生“被”上网的客观原因之一。再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大都违反相关规定,夜间12点以后照常营业,为学生提供包夜上网服务。
内部自身原因。大学生,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网络特有的虚拟方式和丰富的网络内容展示给大学生一种新颖的虚拟社会环境,网络游戏的惊险、紧张和刺激;网上聊天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交往方式;网上流行歌曲,精彩的影视大片,新颖的网络小说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对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认知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一部分大学生无疑是致命的吸引,从而“被”上网。
三、大学生“被”上网的危害
大学生“被”上网对大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被”上网者青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其智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学生的标准水平线以下,间接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据调查,沉迷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
(二)容易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被”上网者长时间连续上网,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身体容易变得非常虚弱,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大学生“被”上网引发这些大学生“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造成个性的缺陷、心理的错位和行动失调、自我认识的障碍。
(三)非常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首先,“被”上网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沉迷网络导致自我封闭,拒绝与人交往。同时,“被”上网者往往认为现实的人际的交往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从而不愿意与人交往,拒绝融入社会。其次,“被”上网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会
出现障碍,得一种名叫“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
(四)极大阻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内容丰富复杂,良莠不齐,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其中。甚至,还有人在网上宣扬消极、颓废,甚至违法、犯罪的思想。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大学生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诱其走向犯罪道路。
四、把大学生“拉”下网的对策
大学生“被”上网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对此问题时学校、家庭、政府、企业联动,把大学生“拉”下网,帮助大学生远离“被”上网的危害。
校外学生家庭、网络企业、政府监管方面。(一)父母是大学生网络经验形成和网络行为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家长应与学校多交流,协助学校对学生上网进行监控,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如发现异常应与学校及时取得联系,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二)境外的有些游戏带有色情、暴力色彩,很容易让懵懂无知、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因冲动与好奇而沉迷其中,因此网游企业应用技术手段对网络游戏内容加以限制,并应开发一些宣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题材的网络游戏。(三)政府部门在应对大学生”被”上网问题,应净化社会环境,规范网吧经营活动,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并加快网络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的管理力度,使其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校内方面,学校应重视网络思想教育功效,科学引导学生网络行为。学校应正确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健康合理的网络行为,以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行为为出发点,以高校强有力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为有力保障,建立起良好校园网络环境,促使大学生拥有多种健康积极的网络方式,杜绝大学生“被”上网现象。
一方面,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倡主动的、目的明确、正常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就成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关键。,实现网络时代德育阵地观念转变,将德育工作伸展到网络中去,并通过技术、教育、管理和法律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保障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积极向上、健康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队伍建设。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在网络,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掌握不断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本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不断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天地。
具体办法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远离不良网络行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成为消除“被”上网不良现象的阵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造一个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熏陶和感染,从而有效地抵制不良网络行为。
2、创建网上集体,营造集体归属感。追求归属感是人生存的一个内在需要,归属感的形成必然指向一个集体。网络时代,大学生迅速增加的离散程度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班集实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可以建立网上集体,营造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通过学生集体注册登陆,利用留言板等单向静态模式或者设立QQ组群、在线留言等双向、多向动态模式来开展集体活动,甚至可以创新创建网上党团组织。这可以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离散问题,营造集体归属感,有利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而科学引导学生网络行为,将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向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一面。
3、善于抓住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特点,形成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利用邮件系统、BBS、个人空间、聊天室、包括腾讯QQ在内的网上寻呼系统等相对成熟的交互手段,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博客、维客、闪客、播客、麦客、极客等新 “客体”上,也要引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育人功能的“客文化”,指导和鼓励大学生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把大学生“拉”下网,杜绝不良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物.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年2006.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汇编.南开大学党委学工部编.
[4]李卫东.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光明日报.2007.8.1.
[5]王文莉.校园网络思想者政治工作新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6]王伯军,邢广梅.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思想理论研究,2001,(8):32-34.
作者简介:
网络远程教育 篇12
关键词:网络,礼仪教育,高职生,网络礼仪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高职生们正以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敏锐性热情拥抱着互联网。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能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实现信息共享等特点, 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高职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 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 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 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 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 并悄然流行起来。同时,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 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从网民的从业性质结构看,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 达到1/3强 (33.2%) , 全国学生中, 网民数量已有5945万,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 即每4个学生中, 就有1个人是网民, 居各种职业之首。大学生使用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在网络背景下成长的中国高职生, 将承担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他们的网络礼仪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由于目前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和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未成型, 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高要求的网络礼仪复合型人才, 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对我国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且有加快趋势。这种新的教育环境所具有的特点, 即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性, 在培养高职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的开放性指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 使超地域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 它带来了网络环境的多元化。网络的发展跨跃了时空, 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连接在网络上的“终端”, 成为人们互相访问和交流的工具。这种特性打破了许多在传统环境下视为正常的习惯做法。如:黑龙江大学允许学生跨校选课;上海筑就高考“立交桥”, 放开“三校生”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类高等院校的报考资格。如此等等, 许多传统的封闭性习惯做法, 都会在互联网时代被打破。
网络的交互性, 指的是网络用户可以实时参与, 这种参与可以是有意识的询问, 也可以是随机的、无意识的点击等行为。与其相对应的是单向性传播。网络的建立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 使跨地区、跨国界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成为可能, 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接受。高职生在网上不仅要学会“访问”, 还要学会“交流”, 如果没有勇气就无法在其中生存下去。这样促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认识环境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网络的自由性, 是指参与网络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做出行为。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 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在互联网上, 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自由性为高职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网络的高粘性和高传播性。根据CNNIC的调查, 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 流失率极低;另一方面, 互联网上的网络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论坛、交友等应用具有极强的互动功能, 这些功能会推动相关应用的传播, 这种传播既包括向网民的传播, 也包括向非网民的传播, 而向非网民的传播将推动网民规模的扩张。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的困境
毋庸置疑, 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激发高职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高职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都是十分有益的, 并且互联网现已成为高职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 网络的发展也给高职生的礼仪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对高职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高职生正确道德伦理观的挑战。相对于现实世界,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 也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网络的隐匿性, 使网民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网络的开放性又使人能够摆脱平时的道德约束, 增加行为的随意性, 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被严重弱化。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 网络上的诸多不道德行为极易对高职生的道德伦理产生不良影响, 而外界对高职生的网络行为又不易控制, 高职生在网上道德意识大为减弱, 产生可以为所欲为的错觉, 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 是非辨别能力降低。这些现象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容易使高职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道德约束, 放弃社会责任感, 严重影响高职生道德网络礼仪的健康发展。
其二, 对高职生政治思想观念的冲击。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和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交换系统, 它打破了国界, 连接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可以连接的角落, 使得人类追求多年的“地球村”的理想在虚拟环境中得以实现。然而当今世界仍存在着对立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 网络打破了国家间的地域界限, 政治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更为直接和广泛, 传统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大为减弱。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 充分发挥网络超越国界、畅通横行的作用, 正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利用人权、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等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大肆宣传散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冲击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 动摇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 对校园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其三,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网络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地域界限, 各种文化在网络里都能自由传播, 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倾销自己的文化, 竭力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成为网络时代的“新殖民主义者”。高职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 容易沦为他们的信徒。此外, 网络上存在着的无孔不入的黄色文化, 也会像毒品一样伤害高职生, 使他们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和网络上不健康文化的影响将导致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淡漠, 并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 对高职生个性心理的影响。网络的自由性符合高职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网络没有国界, 也没有中心。这一片“荒野”正好为高职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高职生“最怕和别人不一样, 但更怕和别人一样”, 他们强烈追求能充分体现个性的东西, 仪表打扮上从服装到发型, 玩乐项目上从攀岩到蹦极, 从滑板到卡丁车, 样样都折射出强烈的个性光芒。在互联网上, 高职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聊天室、论坛中高谈论阔,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设计个人主页, 也可以在博客中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广泛性符合高职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学校应加强高职生网络道德修养, 建立管理制度, 强化网络礼仪, 推出“绿色网吧”,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探索礼仪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不断提高高职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1. 加强对高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既要看到网络在高职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高职生网络礼仪的负面影响, 既不能听之任之, 也不能因噎废食, 应该主动出击, 抢占网络教育的阵地。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 在网络信息建设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网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加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生动直观的宣传, 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既不自尊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让高职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定对我国发展的信心, 增强高职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校要加强对高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使他们认识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 不侵犯他人利益, 也最终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高职生要慎独、慎行, 克服自己的恶念和陋习, 在实践中躬行道德规范, 锻造高尚的人格。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强化网络礼仪教育。
网络礼仪 (英文Netiquette是Network Etiquette的拼缀词) , 它是指网络在线交流当中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能做。网络礼仪是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与别人进行相敬如宾的、相互理解的个人的和专业的交流沟通。网络礼仪包括常规礼仪和网际空间“交通规则”。根据网络社会高职生网络行为展示的道德需求,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 要根据高职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 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如可建立《高职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高职生网络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另外, 还应通过舆论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舆论的力量, 传导、褒扬网络中的善举德行, 谴责、鞭挞网络中的缺德行为, 从而在校园里营造一个自觉遵循网络礼仪的环境和氛围。同时, 还可以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开设“绿色网吧”。
据有关媒体报道, 为了培养健康的网络文化, 韩国开始采取综合措施, 大力抓好礼仪教育和管理:一些中小学校每周利用一个小时进行网络媒体教育, 学习网络礼仪, 同学之间约定上网“不说脏话”、“不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有的大学计划从新学期开始, 增设“网络礼仪”课程;有关团体通过举办多种学术讨论活动, 提高网民的道德意识;信息通讯伦理委员会还设立了两条热线, 接受用户的有关投诉。
3. 教师率先垂范, 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教育者, 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对全部教师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 让教师了解网络, 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 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 遵循网络礼仪, 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可通过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来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4. 高职生进行网络礼仪教育的方法创新。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平等的交互式交流平台,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 高职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被极大的调动和刺激起来, 其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均具有多元化。因此我们要紧扣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脉搏, 开设各种形式的网站, 积极进行网络环境下对高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创新。如学校可结合“两课”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互联网的利与弊”、“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等问题的讨论。或通过网络以礼仪教育为主线开通和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等各种网络模块, 构筑起一种新型的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关系。通过及时公布和传达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教学与管理信息, 鼓励高职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通过开展网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丰富多彩的网络校园文化。积极利用多种网络手段, 解答高职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咨询, 及时沟通情况, 缓解压力, 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7.18
[2].彭艳芳.网络时代的高职生礼仪教育[J].医学与社会, 2000 (5)
[3].陆士祯.网络为何能左右青少年的成长[N].中国青年报, 2005.9.19
[4].胡敏.互联网对当代高职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教育科学, 2002 (3)
[5].周湘梅, 王方红.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模式探讨[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6].朱斌.高职生网络心理障碍现状及对策[J].江苏高教, 2006 (1)
[7].居再宏.网络发展与高职生礼仪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2 (2)
【网络远程教育】推荐阅读:
网络远程教育系统07-07
远程互联网络教育05-27
远程网络测控10-17
远程网络控制06-18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11-19
网络远程作业处理系统07-25
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10-19
最近参与了网络远程教育09-13
远程网络虚拟仪器05-09
远程网络管理系统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