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体系

2024-05-15

网络教育体系(共12篇)

网络教育体系 篇1

一、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经济,而市场体系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稳定、有序、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网络经济时代,市场体系内涵更加丰富,市场体系不断与网络技术高度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当前市场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体系只有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求,市场机制、市场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同时创造新的市场功能,才能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更高质量的市场需求。网络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同时,网络经济本身也比较容易形成独立的市场和市场体系,即网络市场和网络市场体系,并与其他传统市场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将网络的概念引入市场体系更符合现在市场体系所包含的实际内容,既是各个市场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外在体现,也是可以直接反映当前所需要的市场体系内在本质特征和作用机理。综上,我们将这一完备的市场体系简称之“现代市场网络体系”。

二、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及表现形式

(一)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借助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形成的一个包含全部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及其网络化信息、具有较强的市场联动机制、兼具有市场服务和市场管理双重功能的完备市场体系(见图一、图二)。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对市场体系概念的全新定义,也是经济发展到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和功能的研究和确立对于建立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二)现代市场网络体系表现形式

1. 实体市场间结构呈网络化。

各类实体市场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网络状结构,形成网络状的市场体系,这也是市场机制得以实现的前提。

2. 实体市场表现形式网络化。

各实体市场运营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将实体市场与网络技术融合发展,形成了实体市场对应的虚拟市场,主要以具备电子商务功能的网站等形式体现,扩大了市场体系外延,增强了市场体系功能。

3. 网络市场发展呈现体系化。

首先,网络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经济凭借自身优点在很多领域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同领域逐步出现了独立的网络市场,如淘宝网、当当网、智联招聘网等专业网络市场。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商品和服务市场将发展并出现独立的网络市场,所有这些网络市场将直接形成一个以网络市场为构成元素的网络市场体系。网络市场体系正在日益增长的偏好网络消费的个人和企业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涵盖领域由微小商品市场向一切商品和服务市场拓展。

网络市场与传统市场在经营内容上虽无太大差别,但是在经营模式、流通效率、商品价格等方面,网络市场却有更大的后发优势。网络市场通过网络信息的形式替代店铺实物展示,通过网上交易代替传统的面对面现金交易方式,除了必要的仓储外,真正实现无店铺经营,可以真正最大限度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对市场形式多元化的拓展,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下的市场功能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由现代市场体系发展而来,其功能包含现代市场体系的各项功能,同时通过“网络”这一新元素,各项功能的得到极大增强。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将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并举,纳入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之中,实现市场信息的完整性,为信息对称创造可能性,为市场运行与管理提供科学完整的发展思路和参考依据。在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下,市场功能得到更全面发展,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一般市场体系下的市场功能

市场功能是在一定的市场体系下,正确运用市场机制,市场机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功用或效能。

尽管由于社会形态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市场在性质、规模以及发育状况、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其基本功能是一切市场所共有的,是市场活动所具有的内在属性。这具体表现在:

1. 交换功能。

交换功能表现为以市场为场所和中介,促进和实现商品交换的活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及经营者买进卖出商品的活动,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市场不仅为买卖各方提供交换商品的场所,而且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促成商品所有权在各当事人之间让渡和转移,从而实现商品所有权的交换。与此同时,市场通过提供流通渠道,组织商品存储和运输,推动商品实体从生产者手中向消费者手中转移,完成商品实体相交换。这种促成和实现商品所有权交换与实体转移的活动,是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范围已扩展到各种无形产品及生产要素,如服务、信息、技术、资金、房地产、劳动力、产权等,但上述商品仍然是通过市场完成其交换和流通运动的。

2. 反馈功能。

市场把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信息传递、反映给交换当事人,就是市场的反馈功能。商品出售者和购买者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活动的同时,不断输入着有关生产、消费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市场转换,又以新的形式反馈输出。市场信息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归结起来都是市场上商品供应能力和需求能力的显像,是市场供求变动趋势的预示,其实质反映了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比例。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一方面,国家可以根据市场商品总量及其结构的信息反馈,判断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恰当与否,并据此规划和调整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商品的市场销售状况的信息反馈,对消费偏好和需求潜力做出判断和预测,从而决定和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将日益加强。

3. 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指市场在其内在机制的作用下,能够自动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和基本比例关系。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的运行载体和现实表现,本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实现形式。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作用形式转化为经济活动的内在机制。市场机制以价格调节、供求调节、竞争调节等方式,对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进行自动调节。例如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行业、企业间的配置与生产产品总量和种类构成;调节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节市场商品的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调节社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在上述调节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对社会经济基本比例关系的自动调节。调节功能是市场最主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功能。

除上述基本功能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中枢和集中体现,引申出以下具体市场功能:

4. 对社会资源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是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做出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以获得最佳效率的过程。资源配置有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三种方式。其中市场配置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即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组合和再组合。具体表现为,各种资源通过参与市场交换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按照市场价格信号反映的供求比例流向最有利的部门和地区;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利益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各项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组合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

5. 对社会经济实行间接管理功能。

在我国,国家作为全民利益的代表者,担负和行使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国家无权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而只能采取间接调控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市场作为全社会微观经济活动的场所和总体形式,可以成为连接宏观管理主体与微观经济活动的中介。国家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直接调节市场商品供求总量及其结构的平衡关系,通过市场发出信号,间接引导和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从而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有效的控制。

6.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市场运用供求、价格等调节机制引导企业生产方向,企业也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企业要遵照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积极参与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营销活动中,同样要依照市场导向制订市场营销战略,选择市场营销组合,以使企业获得最佳市场营销效果。

(二)网络市场体系下的显著市场功能

对于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认识。从经济形态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网络经济可以看作是目前人类经济形态发展最高程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特别是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将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强大的生产力形式。

如果从行业发展的层面来认识,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供给等经济活动。

另外,从企业、居民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可以被视作是一个新型的市场或超大型的虚拟市场,它为数量众多而又分散的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一个便捷、低成本的交易场所。

各类网络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逐步发展形成网络市场体系。在该体系下,各项市场功能得到增强,并创造出新的市场功能,并通过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使相应市场功能得以真正发挥。

1. 快速反应功能。

网络市场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和及时性,只要掌握了网络信息的形成和流通渠道,就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的相关信息。市场信息的及时性能够实现市场信息对称性,使市场更有效率。

2. 统计分析功能。

规范的网络市场具有良好的信息统计和查询功能,对于企业的商品管理以及经济管理部门的市场管理具有很直接的参考性。随着我国商务统计分类及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市场的统计分析功能将得到更好发挥,经过统一口径汇总的市场信息对我国商品市场运行与管理具有更大的分析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

3. 市场营销功能。

网络平台通过产品信息发布、特色介绍、品牌推广等手段,实现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等功能。以往市场营销功能是市场通过附加的工作来实现的,而网络市场自身就具有很好的营销功能,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信息源,实现O2O(Online To Offline)营销模式,成为批发的重要营销手段。

4. 实时交易结算功能。

通过在线支付等技术,为个人和企业通过在线交易服务,实现实时交易、实时结算。正是这一特点,网络经济被称为“直接”经济,一是实现市场24小时全天候运行,二是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5. 网上拍卖竞价功能。

网络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了竞价交易的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功能的完备,诚信体系和相关服务的完善,依托信网络息平台的竞价拍卖已经越来越普遍,并被大家所接受。

6. 扩大期货交易功能。

成熟的网络信息平台不仅有很好的信息技术,还要有很好的诚信体系,具备大宗商品交易能力,能够为期货交易提供期货交易服务功能。由于现在生产和流通的灵活性,小宗商品期货交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网络信息平台让期货市场分散化、微型化,期货市场内容和形式得到扩展。

7. 开拓国际市场功能。

通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产品信息展示等功能,可以吸引国际采购商采购满意的商品,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品牌商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8. 增加市场总量功能。

网络市场中包含企业和个人网上开店,无形商店对应的市场商品总量相应增加,最终增加市场供应总量。通过信息平台的展销,也延长了所有店面的营业时间,满足顾客的即时需求。

9. 自我完善发展功能。

网络市场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从不同层面实现市场自身完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在线教育培训功能;二是诚信可追溯功能;三是问题收集改进功能。网络市场直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且提供畅通的交互平台,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市场体系与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下的市场功能列表如(上表):

四、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理论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意义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不是简单从“现代市场体系”到“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在概念上的过渡,而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作出全面、深入研究得出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全新市场体系概念。本文提出的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将网络市场提升至与实体市场具有同等市场地位,将“网络”作为相对独立的、重要的市场构成要素。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包含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的完备市场体系,是自我完善发展的市场体系,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市场服务和市场管理功能。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全面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的市场体系。一是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包含了任何市场形式和市场内容;二是现代市场网络体系随着各个市场要素、市场主体和客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技术要素发展,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将向智能化市场体系发展,但依然属于现代市场网络体系范畴。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地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消费需求与满足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它让市场在微观运行层面上变的快捷化、理性化、智能化,便于市场决策;它让市场在宏观管理层面上变的可统计、可分析、可视化,便于市场管理。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先就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和市场功能上做一些总结性探讨,这对于更好研究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设计和创建将成为市场体系研究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完备性,才能有效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摘要: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不是简单从“现代市场体系”到“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在概念上的过渡,而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作出全面、深入研究得出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全新市场体系概念。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包含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的完备市场体系,是自我完善发展的市场体系,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市场服务和市场管理功能。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地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消费需求与满足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它让市场在微观运行层面上变的快捷化、理性化、智能化,便于市场决策;它让市场在宏观管理层面上变的可统计、可分析、可视化,便于市场管理。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代市场体系,市场网络体系,意义

网络教育体系 篇2

当前解放教育生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重构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人事、财政部门之间对教育的统筹管理与专门管理之间的权力关系,从条条向块块让度管理权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是,从政府间分权治理到部门间合作治理,走向政府、社会间合作治理。

■张志勇

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在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管理权的下放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的释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5条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已作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形成了教育事务权、教育人事权、教育财政权高度分割、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从宏观上讲,教育部门缺乏教育的统筹权,从中央到地方教育行政都缺乏教育统筹权。从中观上讲,教育行政效率极其低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育改革和发展,必然涉及人的问题和财政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说了不算,导致严重的推诿扯皮。从微观上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缺乏创新活力。

重构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

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社会缺乏教育管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重构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应着重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变革。

中央向地方放权

重构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首要任务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务管理权重新进行划分。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行政事务应限于国家教育体制、教育规划和实施、改革发展战略和实施、国家教育标准和执行、教育法治统一和实施等,具体事务应该放权给省以下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

各级政府向社会让度教育决策参与权

教育利益相关方在教育决策中的缺位状态必须尽快改变,向教育利益相关方让度教育决策权,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下放的权力的重要方面。现在,各级政府的整个教育决策几乎完全在行政体制的框架下由行政人员自身来运作,而社会各界,教育利益的相关主体,参与教育决策的空间、机会非常少。山东省潍坊市推行重大教育事项“第三方协商式民主听证”,凡涉及学校、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全部委托第三方,组织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代表进行第三方听证和民主协商,保障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教育改革,在全国影响比较大。各级政府向学校放权

关键是要依法确保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应依法拥有下列自主权:人事管理自主权,包括副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任用权、教师职称评聘权、教师自主招聘权、不合格教师的解聘权,自主招生权、财政教育经费和合法募集的教育经费的自主使用权、教师绩效工资的自主分配权、课程改革自主权、对不符合法规要求的教育评估事项的拒绝权等。同时,必须明确作为法人的校长的权力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起草《学校法》,明确政府与学校的权力边界。

建立现代学校治理机制

建立现代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等。一要向教师让度权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附属教研机构要把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学校要明确并保障教师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等。二要向学生让度权利,建立和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尊重、支持并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三要向家长让度权利,学校要支持学校家长委员会依据章程自主开展活动,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四要向社区让度权利,支持学校社区理事会依据章程自主开展活动,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重构我国横向教育治理体系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横向教育治理体系有很大的问题,具有教育管理职能的各个部门的管理事务管理权力没有相应的边界,主要表现为越权管理和集权管理。重构我国横向教育治理体系,要推进四个方面的变革。

“确权”:确定教育行政权力归属

“确权”,就是要尽快确定教育行政权力的归属。现在很多教育权力不在教育部门,而到了那些非教育职能部门。职业基础教育的管理权是在教育部门吗?很多不在教育部门。民办教育机构的准入权在教育行政部门吗?民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都在审批。校外教育机构的准入,工商部门、民政部门都可以批。可以说,整个教育准入体系混乱不堪。

“分权”:划定教育行政权力边界

最关键的是教育人事权力配置,必须理清组织、编制、人事部门的权力边界。教师招聘、职称评审、教师管理调配等权力应还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编制、人事部门在其职权范围进行总量管理和监督。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权应该归属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只负责对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宏观管理。中小学校长和地方教育局长管理方面,组织、人事与教育部门实行分权管理。在教育财政权力配置方面,要尽快厘清财政、发展改革与教育部门的权力边界。按照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建议与教育财政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权力清晰、权责明确、分权与制衡相统一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限权”:推行“三个清单”

在“确权”、“分权”基础上推行“三个清单”,对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的权力进行限定:权力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力;负面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做什么;责任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依法履行的基本教育职责是什么。

合作治理:教育职能部门间的权力制衡

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横向教育治理体系方面形成合作治理新格局,建立权力运行和制衡机制。国家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方面推行“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推行合作治理的重要尝试。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形成编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教师编制和职称岗位总量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教师招聘、职称评审、教师调配的新格局,从而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重构我国教育治理工具

我国传统的教育治理工具主要包括单一行政管理、不透明的财政拨款制度和评估达标。要真正提高我国教育行政治理效能,既要改革我国教育行政治理机制,也要重构我国教育治理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治理手段。

依法治教:教育治理的根本方式

从总体上讲,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仍然处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之中,最关键的就是依法治教的意识极其匮乏。没有依法治教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放权是极其危险的。在全社会必须强化教育法治意识,在教育治理方面,做到依法用人、依法决策、依法规范、依法治理、依法考核和依法问责。

专业化治理:管理者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

这里的专业化治理,包括管理者的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两个方面。我们现在要解决一个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管教育的问题。现在有不少高中校长,有不少的教育局长不懂教育。在推进地方教育局长专业化方面,山东省进行了艰难探索,严格地方教育局长的任职资格;同时,我们必须用专业的方式管理教育事业,走出传统的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思维。

信息化治理:教育的大数据管理

当前的教育管理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很多管理无法有精准的判断。要推行大数据管理,就是信息化治理,在当前的大规模教育之下,教育的大数据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可能。2013年,淄博市启动优质特色高中建设,提出了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的八大任务,即优化高中教育资源、特色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从专家评教(40%)、学生评教(10%)、家长评教(10%)、工作考核(10%)和教学质量(30%)等五个方面实施多维度评价。研发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成果展示平台,实现了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成果的过程性管理以及海量信息的存储积累、分析评价和交流共享,研发了学生和家长网上评教平台,首次组织学生和家长全员化评教。

公开化治理:教育事务、人事、财务管理公开

教育政务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在公开的内容上,要一体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只有教育政务信息都公开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所作所为才能置于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教育腐败、教育违法行为就没有了藏身之地。只有教育财政预决算及其支出项目公开了,教育公共服务支出就公开了,教育财政效益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加快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预决算及其开支项目向全社会公开的步伐,形成公开的监督机制,我们公共服务才能到位。

第三方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的引入

加快推进第三方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的引入是目前教育治理现代化重大任务。2012年至2014年,山东省教育厅委托山东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全省普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进行电话调查。调查项目涉及“睡眠时间”“作业量”“在校学习时间”“考试次数”等涉及学生课业负担的多项内容。2009年以来,山东省全面推行家长委员会建设,让社会家长的力量参与到学校治理当中来。潍坊市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在教育治理方面通过民办教育,激活公办教育,形成了“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的良好格局。

网络教育体系 篇3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68-03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401)。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研究。Tel:(0512)66098522;E-mail:sjhszny@126.com。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主题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農业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如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新要求,本研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特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将会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1.1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很少,目前又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还需占用耕地,要养活养好13亿人口,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集约化又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技术集约化等方面。

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点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化学品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资本和人才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式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在上述两大转变中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路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农业部初步统计,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 0.18亿hm2,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2]。根据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苏州范围内2012年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流转。

1.2农业经营一体化

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使农业的外部经营内部化,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农业经营一体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实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据农业部统计,至2012年12月底,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186.67万hm2,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2]。

1.3农业服务社会化

与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相配套的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技服务、新型农机服务、种子种苗服务、农资供应及指导服务、农经综合服务、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金融、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经济、农业物联网服务、农业总部经济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健全和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为支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依托、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村级综合性服务中心(服务社)建设,发挥好为农服务作用。

1.4农业管理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针对不同服务主体的惠农信息平台,强化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层次。这方面江苏省提出“建好一个平台、集成一套体系、强化四类示范”,即: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对接入系统的温室大棚、生产基地或规模养殖场进行远程智能监控;集成一套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推广普及提供支撑;重点推进智能畜禽养殖业、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水产养殖业、智能露地农业生产4类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

nlc202309042151

根据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3]。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给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2.1优化专业结构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将快速兴起,继而将有效刺激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需求[4]。农业高职教育应及时适应这一新变化,及时增设相关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2.2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继而有效刺激对新型农业社會化服务的需求,现代农业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5]。现代服务业是对人才需求最多的行业,农业高职教育应认真研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

2.3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成为这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2.4重视创业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和各地将出台一系列促进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农业高职教育应像重视就业教育一样重视创业教育。

3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对策

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应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3.1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1)在服务面向上,应由主要面向生产领域,转向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部领域,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的建设;(2)专业内涵上,应该由主要围绕传统生产技术设置专业,转向围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和多功能农业设置专业;(3)人才定位上,应该由主要为国家农业技术部门培养人才转向主要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认真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给农业高职院校带来的新机遇和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苏州、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将全院的3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调整、整合和优化,组建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管理等10个专业群,分别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中一、二、三产等产业领域,增设了生态农业技术、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农产品物流等新专业,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面向不断拓展,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人才的新定位,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为农业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一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等合作主体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企业合作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二是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将更加主动和有力。对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在深入实施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州市政府“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工程和学院“科技为农服务”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配套建设和“苏绿学院”“园艺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和完善了“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推动合作、以合作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牵头,联合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和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3.3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盟以替代他们父辈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和创业型青年职业农民。

nlc202309042151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政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了“五位一体”(人才培養、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共建合作平台,各专业群均建立了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2)共享资源,以校企互聘、互兼为重点,学院与合作各方共享人力资源,学院一方面选派教师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园区)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建立教授(师)工作站,另一方面聘请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并在学院设立“技师工作站”,为学生实训授课;(3)共育实用人才,一方面合作各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顶岗实习、创业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政府及农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职业农民培训。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院还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协议,由太仓市政府出资,在2003—2005年期间采用单独招生和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太仓市培养50名基层全科农技员,在量身定制青年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通过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与政府联手、与行业联通、与企业联姻,用联动方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途径,探索形成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业教育体系。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徐忠界和他的园林植物医院就是学院创业教育典型代表,他在学生期间就荣获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创业计划大赛第1名,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2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

[2]董峻.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资本下乡”[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15/c_114679892.htm.

[3]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4-03-21]. http://www.moa.gov.cn/ztzl/sewgh/.

[4]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5]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等.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23-25.张永强,才正,陈晓萌,等.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水产业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71-473.

网络教育体系 篇4

关键词:网络教育,数据挖掘

一、大学网络教育现状概述

随着高校计算机网络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 可以虚拟教学课堂的现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及课程的进度。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环境的支持, 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交流, 不必拘泥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

二、网络教育系统中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一) 为什么在网络教育系统中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网络教育系统, 它能够充分利用站点上积累的丰富的信息, 它与传统的网络教育系统相比, 主要有以下优点:1) 它能为课程的设计者提供用户的浏览模式, 重构页面之间的链接, 以符合用户的访问习惯。2) 它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 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或学习进度, 做到因材施教。3) 它能为老师提供有关学习课件内容的情况, 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分布, 使这符合教学规律。4) 它还能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掌握程度, 向他们提供一些比课程更深或更浅的内容。

(二) Apriorir算法对学习者进行的各种操作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挖掘产生规则

数据挖掘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获得进行的各种操作产生的大量信息, 也就是要了解用户在网上的行为。为了方便论述, 现约定如下:1) 生成的最大向前引用知识点MFK称为事务, 用T表示, 也就是一个知识点引用序列, 事务T中页面的个数称为该引用的长度, 一个有k个知识点的事务称为一个k-引用。2) 如果一个k-引用序列r1, r2, ……, rk满足以下条件, 则是频繁k-引用: (包含r1, r2, ……, k序列的MFK数/所有的MFK数) >=Supportmin 3) Lk是所有频繁k-引用的集合。4) Ck表示候选集, 频繁k-引用是满足一定支持度的Ck。5) 最大频繁引用是指不被任何其它频繁引用包含的频繁引用, 例如:L2={AB, BG, AD, CG, CH, BG}, L3={ABE, CGH}, 那么最大引用序列是{AB, BG, ABE, CGH}, AB等由于被ABE包含, 因此不是最大频繁引用。

Apriori算法具体描述如下:

Apriori算法流程

其中D表示事务数据库, minsupport表示给定的最小支持度, re s ults e t表示所有的频繁引用集。这个算法的前两步是简单统计所有含一个页面的引用出现的频率, 来决定频繁1-引用集L1。在第K个循环, 分两个阶段, 首先用一函数gen_candidate, 通过第k-1个循环中生成的频繁 (k-1) -引用集Lk-1来生成候选K-引用集Ck;然后搜索数据库计算候选K-引用集Ck中每一个引用的支持度, 算法中由函数count_support来完成。Count_support函数的参数是候选引用集Ck和某一事务t, 结果返回这一事务t中包含的候选引用集。下面用示例说明该算法的动作过程:设有事务数据库, 有9个事务 (见表2-1) , 假设事务的项按字典顺序存放。

设最小支持度阈值为2, 按算法的步骤依次求频繁项集。

1) 求候选1-项集。对每个项的出现次数记数 (求记数代替概率) 。见表3-2

2) 由于最小支持度阈值为2, 故频繁1项集L1=C1

3) 为发现频繁2项集L2, 算法使用L1的全排列, 产生候选2项集C2, C2的个数为C2|L1|。

1) 扫描D中事务, 计算C2中每个候选项集的支持计数。

2) 求出频繁2项集L2。

3) 求出候选3项集L3。L2中任意两个不同的频繁2-引用中一个去掉第一个元素, 另一个去掉最后一个元素后完全相等, 则这两个频繁2-引用引用可以合并成一个3-引用。

C3={I1, I2, I3}, (1)

{I1, I2, I4}, (2)

{I1, I2, I5} (3)

4) 求L3, 比较候选支持度计数与最小支持度计数得:

所以L3={I1, I2, I3}

5) 求C4:由于L3中只有一个频繁3-引用, 所以C4=f。

6) 结果为L=L1 UL2 UL3。

7) 由频繁项集产生关联规则。

可信度用下列公式表示:

Confide nce (A==>B) =s upport_count (AUB) /s upport_count (A)

其中support_count (AUB) 是包含项集AUB的事务数;

s upport_count (A) 是包含项集A的事务数;

关联规则的产生方法:

对于每个频繁项集L, 产生L的所有非空子集;

对于L的每个非空子集S, 如果

s upport_count (L-S) /s upport_count (L) ≥m inconf, 则

输出规则“S==> (L-S) ”。其中minconf是最小可信度阈值。

例:设频繁项集L={I1, I2, I5}, 由L产生哪些关联规则:

求L的非空子集:

若最小可信度阈值为70%, 则输出的关联规则为

(三) 挖掘结果的运用

学习路径的挖掘结果以文字的方式提供给需要的用户。挖掘结果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运用:1) 对学生的学习路径的挖掘结果可以反馈给网络教育系统, 由系统动态生成某些链接, 满足学生的特定需要, 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2) 根据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内容, 学习反馈信息的挖掘, 可以提供给网络课程设计者对其设计的网络学习课件进行优化处理, 调整各页面之间的链接, 使其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3) 对某一个特定的学生学习情况, 测试结果的挖掘可以使教师掌握该学生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进度, 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建议。挖掘的结果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课程的掌握程度, 以此为根据提供学生一些比已有课程更叫深入或者更加浅显的教学内容。4) 挖掘的结果也可提供给学生本人,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这一, 它在金融数据分析、电子商务客户信息分析、电信业务分析等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网络教育领域中, 数据挖掘技术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网络学习平台还处于步阶段, 网络教育理论发展还不完善, 大学网络教育还处于将老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挪到网上, 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交互和智能分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宋去娴.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余胜泉, 林均芬, 刘宝艳, 张京彬."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2.

[3]李东海.数据挖掘技术在远程教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3

网络教育体系 篇5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杨建波

12月4日至5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我们组观摩了新寺中学、新寺幼儿园、四族小学、武阳东校、县幼儿园、三岔小学、县一中等十二所学校。这次观摩交流活动,给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随着交流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对全县教育形成的陈旧的、固有的看法发生了塌方式的变化。我县教育的变化让人震惊、欣喜,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产生了强劲的工作驱动力。现将观摩的体会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全县幼教已经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边缘效应。在县幼儿园观摩交流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是幼儿园办院的高度和深度,也是具备培训动能的前提。成玲院长带头主创校歌,阐释了幼教工作的特点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风格。园刊《育苗》是教师工作心得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刊载的文章都是教师的心声,是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涓流。《育苗》是县幼儿园教师耕耘的苗圃。里面百花齐放,飘荡着教师的执着、奉献和对工作技能的深度思考。在幼儿园,我深深地感触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及重要性。

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又促进文化建设。县幼儿园把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训衔接、渗透对接的非常完美。文化建设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中饱含着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师的手工制作、画、书法,还是孩子们的手工制作、石头画,都阐释着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是县幼儿园自身发展从平台已完全进入生态化,这是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的生态链接。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动力关系。

在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成园长介绍幼儿园对全县新招聘的4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两个月的地毯式培训,这40位新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将被分到基层幼儿园作为基层幼儿园的主力教师。幼儿园在全县幼儿教师的培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交流,形成了边缘动态。通过交流,我感受到我县幼儿教育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层面,发展势头良好。

二、我县教育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态已经形成。

在我们小学组参观新寺中学、武阳东小、武阳西小、县幼儿园、漳县一中、三岔小学等十二所学校都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建设了音乐教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武阳西小、武阳东小都安排了解说员说明各功能的基本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效应,并且有师生开展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从听、看、问等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了解,使我深刻感受到我县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态效应的育人作用。

学校抓好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功能室建设及教学器材设备基本配备,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动手实践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这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观摩各学校已逐步将各功能室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建立和完善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功能室的功能性已经显现,各功能室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相应的学科环境文化氛围,科学调配、合理配置。这一点在县

幼儿园、武阳东小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阳西小、三、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体系逐渐形成,教学模式和学校教育特色已经显现。

漳县一中的“勤思”教育,武阳东小的“希望”教育体系和“四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武阳西小的“阳光”教育等,让我感受到学校的校长研究的不光是教育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挖掘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特色体系,我县的教育管理跃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例如,武阳东小“希望”教育体系的提出和实施是校长带领下的教师团队对工作的总结和长时间思考的积淀的结果,这是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的成果,并具有学校特色和推广价值,证明了学校鲜明的主题性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形成。

这次观摩的多个学校以“勤、思、心、爱、助、诚、智、真、善”为教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现我县教育从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上来,与国家课程总体目标相对接,与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接。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安排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将会提升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层面上来,我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势头已经形成。

四、教育的后勤支持与保障系统逐步完善。

这次观摩过程中,参加观摩的教师分别在新寺中心小学、三岔小学、县一中就餐,我感受到我县的后勤保障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1、学校后勤工作硬件建设的难点得已突破。我县借助灾后重建和薄改项目建设契机,规模较大的学校都建起了一流的食堂,给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膳食,后勤人员都能热情周到的服务,食堂卫生整洁干净。

2、食堂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学校安全、学生营养等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后勤保障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3、食堂注重饮食文化的建设。各校食堂布局布置都呈现“文化”理念和“育人”宗旨,漳县一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学校食堂注重文明礼貌和饮食文化,使学生在吃、住、洗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受到教育,食堂用人性服务和文明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食堂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相信,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后勤工作的局面,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的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一定会再创新业绩,在上新台阶。

五、我校今后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在观摩交流过程中,我在观摩中思考比较我校的不足和短板,也思考着我校的特色教育主题,观摩结束回到学校,我把观摩情况及感受和我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制定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1、拟定以“田园”为主题的学校教育特色。陈旧的教育体系将会受到外力的冲击,课堂教育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把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即课程生活化。对课程应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和经历,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观的理念。

我校地处距县城西七公里处的许家门村,这里有质朴憨厚的民风,又具有城镇边缘化的文化意识,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田园耕作文明交相互补。

以新课程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我校农村田园实际,我校确立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教育价值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围绕“田园”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加强“田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2、确定近期学校工作重点。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每天集体学习不少于四十分钟。(2)通过网络加强名师课堂的观摩与学习,每周一节。(3)推进每学期“一师一优”课工作。(4)每位每学年完成微型课题研究一个。(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杨建波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措施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首先,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其次,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切合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再次,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

二、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职业素质教育即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它偏重强调的是“职业素质”,是上述两方面教育内容的结合体。并且职业素质教育高于又不同于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涵义应该包括职业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职业业务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形象素质教育。概而论之,职业素质教育,其实主要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

2.创业需求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温州高职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使温州成为创业的热土。创业教育一直以来也是温州几所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学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扶持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的学生创办企业。在温州的这片热土上,高校毕业生陆陆续续加入创业的浪潮中,但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而绝大多数失败者都受制约于自身职业素质。

①职业素养缺陷

首先,创业意识、动机与创业实践的定位矛盾。或创业意识不强,动机低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普遍被认为只是一种“冲动”“逞能”“瞎折腾”,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倡。中华英才网发布的《2008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占79.2%,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或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据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

其次,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良莠不齐。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价值观不符合现实创业的要求,责任意识、思想态度、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有待加强培养。

再次,高职学生心理品质问题。大量调查分析表明,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大量个案调查表明:决定创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正是创业者个性心理品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天时地利的创业条件,却患得患失,丧失良机;或浅尝辄止,因噎废食; 或小富即满,止步不前……而有的人创业条件远不如前者, 却能勇往直前,由弱到强,虽坎坷曲折,但终于创业有成。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截然相反的心理品质影响个体行为取向,对个体能否走向创业和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技能水平与创业的要求有脱节,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欠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这些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职业技能问题就是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2)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其一,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素质结构,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丰富大学生整体就业或创业结构的层次,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职业和创业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业效益,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更缓解我国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其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以知识为经济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用人单位或创业非常倚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未来人才的素质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

其三,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囊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立业、创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措施

1.坚持德育为先,心育同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课堂”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创业者,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素质往往比职业能力更受到职业社会的关注。由此,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首要课堂”。

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在职业道德课方面,要系统教授有关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增强爱国、诚信、敬业、责任、奉献等道德意识。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在课外或实践方面,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觉养成品德的能力,如学校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等。

所谓心育同步,即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须渗透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者所需的健康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或创业方向,使其增强创业意识和合理定位创业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再次,通过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并塑造他们的创业个性,并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创业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实际指导。如我院以职业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院实际,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2.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完善创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完善创业职业技能教育则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适用的创业系统知识教学体系是保证创业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收效良好的关键。其教学体系应该囊括创业教师人员配备、创业指导教材编写、创业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编排等系统内容。

我院通过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来完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其一,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二,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制作网络课件,采取开放实训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其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融创业教育于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功能,工学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3.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原有的大学精神打上了鲜明的创业创新烙印。创业型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创新思路,要有效提升学生创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水平,需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来提供精神动力。一个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而创业型校园文化,又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才能起到职业素质教育的功效。其常见的载体有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合作交流载体、文化活动载体等职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如我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课程的设置、人文课堂的优化、环境的熏陶、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等途径,实施人文教育;通过“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和创意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创业意识,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4.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开辟培养职业素质教育“第三课堂”

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曾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应做到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训练,是指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黄炎培的这一基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展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其精髓所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校内外创业实践形式的结合进行。其中,校内模拟创业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校外创业实践则是创业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检验、延伸和深化。另外,相关促进性、辅助性的制度机制扶持学生顺利踏出创业成功体验第一步,使他们对创业实践成效和经验总结方面的职业素质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我院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浙江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质体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院校和地方创业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开阔视野,针对性地在上述几个“课堂“努力创新,开拓具有院校特色品牌、地域特点、创业氛围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系统教育,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或就业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雨海,张庚灵.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内容[M].山东农大报,2006(4).

注重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篇7

一、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而为其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做为教师应及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多项素质。

(二) 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把文化科学中知识做为最基础的知识, 使其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知识, 必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育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 动脑思维,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同时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原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成为爱学习, 会学习的人。

(三) 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要通过实践和技能训练,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 让学生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这样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在当今社会, 我们已不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世纪的警钟已敲响, 它告诉我们,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到的知识, 学会必要的技能, 使学生成为高分高能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建立德育网络平台

(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 师生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 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 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 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抵御搓折、困难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二)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很多技巧, 即巧妙地将思想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人。

(三) 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 优化教学结构。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学生, 从媒体、家庭、社会获取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 变单一的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渠道整合一致,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 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 形成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正向合力。同时要重视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一体化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建立校报 (刊) 、宣传橱窗以及学校联系卡等措施以及组织家长到校参加会议和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并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有意义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伟大的朋友》和请老红军、老干部来校进行传统教育报告会, 教育学生继承老一辈革命的光荣传统等、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朴素教育和爱国主义等形式的德育教育。

三、多维育人、立体管理, 丰富德育内涵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三有”, 既有主题、有层次、有实效;突出“四性”, 即思想性、适应性、生动性、全员性。德育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 既减轻师生负担, 又受到师生欢迎。一是寓德育于“教学”, 教书育人中。学科本身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 同时也蕴含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如语文教材中《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日记》等等在教学中渗透英雄事迹、受英雄思想教育。只要我们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渗透教育内容, 就可以达到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二是寓德育于“管理”, 管理育人中。严格的管理是教育成功的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规章, 健全常规制度, 建立学生教育评比制度,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和环保、卫生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三是寓德育于“活动”, 活动育人中。要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利用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美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德育于“环境”, 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对学校环境绿化、美化, 建立体育设施和做到班班有国旗、条幅、一日课堂常规、图书角;校有展评栏、图书馆、设闭路电视和广播宣传阵地及开辟大型德育墙等, 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 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 发掘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 只有努力使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要按照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认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即以学法定教法, 从而做到既教知识, 又教做人,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 还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体系 篇8

目前, 在中国的电视调查市场, 因AC尼尔森的退出, 央视—索福瑞一家独大, 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由于我国没有监管收视率调查的行政机构, 由一家公司垄断收视率调研市场, 其数据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都让人疑虑。笔者认为, 为了获得受众对于影视节目全面客观评价的数据, 在推行收视率、满意度等传统的测评方法之外, 还需要建立和运用网络测评体系。主要原因是:

1. 电视节目网络传播逐渐兴盛, 大有燎原之势。

通过网络传输视频内容是电视与网络融合的重要途径, 也是融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近年来, 通过网络传播电视节目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多, 专业公司正在蓬勃发展, 2005年前后, 我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专业视频网站和传播平台, 如新浪宽频 (2004) 、56.com (2005) 、土豆网 (2005) 、激动网 (2005) 、酷6网 (2006) 、优酷网 (2006) 、PPLive (2008) 、新浪视频 (2009) 等, 这些网络视频网站和传播平台一般为网络公司或门户网站开办, 主要提供视频新闻、网络电影、草根视频博客、视频互动聊天、电视直播、体育比赛等服务, 之后, 央视、安徽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湖南广电、浙江广电等国内实力雄厚的电视机构纷纷涉足网络电视领域, 自办了网络电视传播平台, 这种发展态势正方兴未艾。

2. 网络视频内容半数来源于电视资源,

受众通过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机会日益增加。目前, 我国已经开通的网络电视台传播的内容, 不仅有视频内容, 还有图片、文字、音乐等非视频内容, 它们不仅将所属电视台已经播出的主要节目和栏目进行转播, 有的还自制和转载了一些资讯和内容, 使得网络电视台包容的信息更多、内容更丰富。

在视频内容来源上, 网络视频的来源主要分电视资源和非电视资源两种。电视资源就是电视台和电视播出机构通过网络传播的电视节目, 占网络视频总量的将近半数 (48.7%) , 其中主要为电视剧、文艺节目、新闻资讯、动漫、体育、广告等视频内容;非电视资源, 就是社会上的电视制作机构、网民制作和上传的电视视频内容, 主要包括网民聊天视频、网民自拍视频、音乐电视、网民原创电视作品等。目前, 非电视资源占网络视频内容的51.3%, 可见网络视频内容已有半数来自于电视资源, 受众想看主流电视机构已经播出的电视节目, 一般都能在网络电视台和相关平台上点击播放。

在网络视频内容中, 电视剧所占比重最大, 占到整体视频数量的18.7%;其次为音乐MV, 所占比例为17.2%。此两类明显高于其他视频类别。电影和动漫所占比例也都超过10%。在网络视频中, 新闻资讯和体育节目却比较少, 只占4%左右。网络视频的娱乐化特点十分明显。

3. 受众通过网络表达的意见更为及时而真切,

收集到的收视信息更为可靠。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出现,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进行电视节目评价奠定了基础。实际上, 受众在网络上对于电视节目的评价, 因具有及时、匿名和便利等特点, 显得更为客观真实和可靠, 网络测评体系能够收集到传统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测评数据和受众评价, 受众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 并发布意见和评价。网络测评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不仅是对于传统方法的有效补充, 也将为影视节目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找到可靠路径, 这种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 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影视节目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

二、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评价体系架构

建立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既要考虑到评价体系所需要关注的内容问题, 又要解决技术支撑和子系统架构问题, 既要运用信息搜索和检索技术, 又要运用计算语言和语义分析技术。相比传统的电视节目评估方法, 网络电视传播评价体系的建立可谓门槛高、难度大, 当然评估结果也更加贴近事实。

1. 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立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网络内容自动挖掘和搜索技术, 采用自动采集和网络内容分析的方法, 用全面真实的网络内容分析相关数据, 建立科学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 这种体系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操作程序, 对影视节目和网络视频质量的优劣做出客观评价及分析。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功能:

第一部分功能是电视节目评价。即该体系能够自动分析影视类节目在网络上二次传播情况, 包括点击量、评论数、满意度, 并整合专家评价进行分类排行;第二部分功能是网络视频评价, 即系统能够自动分析网民上传的网络视频传播情况, 包括点击量、评论数、满意度, 对热点内容专家评价, 并进行分类排行;第三部分功能是进行影视视频自动推荐, 即根据影视类节目和网络视频在网上的评估表现进行分类排行推荐, 并通过针对大众的视频推荐网站向网民推荐热门电影和精彩的电视视频, 并让网民能够进行热点视频的互动评价和分享。

2. 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评价体系的底层技术支撑。

影视节目经过网络传播后, 通常以被网民点击、下载、转载或发布评论的方式表现其在网上的影响力。对于影视节目的网络收视表现, 可以以点击和转载次数测量收视频率, 并可以通过浏览、归纳和分析网民在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收视评价, 来评估视频内容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在网络视频评估系统中, 可以采用信息自动采集和网络内容分析的方法, 用全面真实的网络内容分析相关数据, 建立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 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操作程序, 对影视节目和网络视频质量的优劣做出客观评价和分析。

所以, 在底层技术支撑方面, 影视节目的网络评估系统也比较复杂, 需要综合运用和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主要包括影视节目在网络上的点击、下载、转载、归因、搜索、消重、分析、赋值判断和集纳等。具体说, 影视视频节目评估系统的底层技术支撑, 主要是基于海量信息检索技术、自动采集技术、网络信息过滤技术、网络内容挖掘技术、自动分类技术、语义分析技术、褒贬分析技术、视频信息下载技术、评估报告自动生成技术等。

3. 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的关键技术。

鉴于单纯的收视率、受众满意度和专家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对于电视节目客观测评的需要, 这就需要至少从网络点击率、网络受众满意度和专家网络评价三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和评估通过网络传播的影视内容, 网络视频评价体系的技术支撑, 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融合的。其中, 在技术方面, 网络点击率比较容易进行汇总和统计, 但是受众满意度测评和专家网络评价分析和汇总起来比较困难, 这不仅需要从上亿张网页中全面查找关键词信息, 还需要进行消重和过滤;不仅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 还要对搜索到的关键字词句进行语义分析和比对, 从中找到有规律和共性的东西, 进行分析和评估。由于汉字语言博大精深, 语义变化复杂繁多, 一词多义、一字多用的现象比较多, 而且词义和语义也经常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给语义分析带来很大的麻烦, 比如, “小姐”可能是尊称, 也可能是贬称, “凤姐”在网络上可能是指“王熙凤”也可能是指“罗玉凤”, “高铁”可能是褒义的, 也可能是贬义的, “山寨”可能是指山庄也可能是指冒牌货, 其具体意义和赋值大小, 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情况而定。所以, 建立网络视频评价体系, 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是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进行过滤检索和语义的褒贬分析、赋值判断, 并自动生成评估结果。在信息检索和分析领域, 语义分析和赋值判断是非常前瞻和困难的问题, 也是一些中外信息技术公司力求攻克的技术难题, 目前在国内外至有少数几家公司开发出了这种技术。

4. 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的子系统架构。

对照传统的电视节目评价方法, 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的子架构可以分为三部分:网络传播收视率分析系统、网民满意度分析系统、专家归因和对策研究系统。其中, 收视率分析系统用来统计分析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受众关注度和人气指数, 通过网络收视率系统的归集, 可以判断某电视节目经过网络传播之后, 在单位时间内被网民的关注频次和程度;满意度分析系统用来统计分析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受众满意度;专家归因系统用来对专家发布的电视网络传播数据和内容进行归因分析, 并提供对策研究。

5. 电视节目网络评估体系运行流程。一般来说,

要运行电视节目网络评估体系, 需要经过这样的一个工作流程:

(1) 信息筛选和抓取系统从影视官方网站、网络视频网站、国内外新闻网站和各种影视论坛以及博客、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 针对某一种或某一个电视节目 (通过设置关键词而确定) , 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分类和抓取, 往往搜索一个关键词, 需要过滤上亿张网页, 从中筛选出目标信息。

(2) 数据投送目标信息包括, 网络传播的电视节目发布数、网民点击数、网民评论数、对于电视节目的网络新闻报道、论坛帖子和网民通过博客、微博发布的评论情况, 系统对这些目标信息搜索完并抓取之后, 将它们投送到影视节目数据库中, 在数据库里面对其重新排列组合, 并进行标签和归类。

(3) 统计分析针对投送到数据库中的信息和数据, 系统将自动进行甄别、分析和归纳, 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语义分析技术等, 对于相关数据进行运算、统计以及褒贬度分析, 从而自动生成电视节目的网络收视率和网络满意度报告。

(4) 专家分析和应对在电视节目的网络收视率和网络满意度报告生成之后, 有关专家可以据此进一步地归纳和分析, 结合他们个人的经验、专长和思想认识, 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并提出电视节目网络传播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三、结语

网络购物评价体系亟待重建 篇9

买好评、刷信用成卖家潜规则

经常网购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习惯, 当想购买某件商品时, 先去看看曾经购买的用户评价。由于网络购物无法看到实物, 所以, 网上购物的评分系统成了网上买家是否掏腰包的重要依据。在网上购物的时候, 人们会优先选择那些好评多、信用高的商户。多个互联网调查机构的统计也显示, 超过85%的人在网上购物时, 会先参考评价, 超过80%的人在网购时会受用户评价影响。

为了提高自己的店铺人气, 部分卖家想尽各种办法“刷钻”。有着数年网上开店经验的刘女士说:卖家要通过作假在网上得到很高的信用等级其实并不难, 可以选择注册多个会员名, 相互给予好评, 还可以选择利用信息工具与其他会员交换好评, 形成虚假的信用指数来欺骗消费者。

用户评价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口碑传播模式, 也是在网络购物中卖家与买家博弈的平台。给好评、中评还是差评, 不仅表达了现有买家的意见, 也成了潜在买家参考的重要指标。在买卖双方互不见面的互联网上, 信用无疑是网商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个好评也许就意味着成百上千单生意, 而一个差评也可能会导致数天或者数月的销售锐减。

为此, 买好评、刷信用成了网购中卖家的潜规则。由于网购好评、差评直接影响网店评级、信誉度等, 评价也开始变相为一种交易筹码。为了避免影响客源, 有的卖家愿意付出一定代价, 让差评消失。于是便出现了专业删除中差评、卖白号 (给卖家当托的账号) 、卖黑号 (用来卖违禁商品的账号) 、刷收藏、代店主打压对手等业务。

职业差评师和职业删差评师

利用卖家的这种心理, 有人因此动起歪脑筋, 花小钱买来商品, 恶意给卖家一个差评, 再开价数十至200元提供“差评消除服务”。

淘宝店主傅先生原先经营的网店一直都是好评。直至有一天, 他接连突然得到了6个差评。备感意外的傅先生回想起, 前段时间, 有个买家曾在他的网店买了6件小商品, 一共才4.5元。他于是打电话询问情况, 并告知对方若对产品不满意, 可无条件退款。可没想到的是, 对方直截了当地对傅先生说, 他是专业给人差评的, 只要他出200元钱, 就可以将差评改成好评。

有需求就有供给是市场一般规律。既然有人以专门给人“差评”获取利益, 那专业删“差评”的服务相应地在网络上悄然兴起。“职业删差评师”们就抓住了网店卖家急求删除差评的心理和对相关技术手段的无知, 坐地起价, 骗取店主金钱。

还有的人是“双面间谍”。网店差评师刘强 (化名) 自述, 他靠专门给人差评赚了不少钱。一般情况下, 卖家遇到刘强这样的差评师心里都会十分矛盾:乖乖就范的话, 心有不甘;如果不花钱消灾, 店铺的信誉就严重受损, 生意自然不好。当然, 也有商家不上当, 但刘强还有另一生财高招。这时候刘强会用新的ID给对方发一条消息, 自称是“职业删差评师”, 并以删除差评为条件向卖家开价。卖家一般都会认为宁可花钱删除差评, 也不给让职业差评师得逞。让卖家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 “职业删差评师”与“职业差评师”居然是同一个人。

微妙的平衡

目前, 网购纠纷的主要仲裁方是购物网站。但网友感觉, 网站出于自己利益考虑, 往往倾向于保护卖家。近日, 京东商城被曝涉嫌修改用户评价。一网友在京东商城两次购买手机, 收货后发现手机有使用痕迹, 退货后两次分别给予“中评”和“差评”, 一个月以后, 网友发现自己给的“中评”和“差评”居然全改为了“好评”。京东对此的解释是“工作人员误操作”。

这种事例是偶然还是个案?多家商务网站明确表示:商家没有修改用户评价的权力, 即使有问题也只能协商解决。但有业内人士透露, “差评”多了会直接影响到网站的声誉, 所以他们让差评率尽量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一般用户发现不了, 就算发现了, 客服也会尽量安抚, 毕竟消费者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一般说说也就过去了。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认为, 网购信用体系就像一个天平, 过于倾向买家一边会出问题, 反之过于倾向卖家一边也是不可以的, 维持其微妙的、动态的平衡需要很高的治理技巧, 需要平台和卖家在相关执法部门的帮助下共同加强治理。

有专家提出, 应该建立更科学、更多元化的信用鉴别机制, 也许一个脱离买卖双方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才能确保信用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公平性。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10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它的概念和形式更为丰富。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 网络是一种媒介, 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还是一种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 网络是一种资源, 心理教育在网络这一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心理教育可以以网络作为教育的内容和重点, 及时提醒人们发生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所说的网络心理教育不仅仅只是包括在网络上对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也包含网络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越来越具有开放性。

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网民的规模现在已经达到6.49亿人,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几乎接近一半, 其中手机网络的网民很高, 手机网络的大多数使用者都是大学生。 由此可见, 大学生是思想较为活跃,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使用者。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的知识, 关注发生的最新社会动态、交流情感、娱乐以及分享自己的动态, 这些已经成为一种人们都很喜欢的生活状态。在人们都已经开始走入网络生活的时候, 单纯的进行网络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再合乎常规, 这样必然会脱离时代的发展, 因此,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进行创新和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 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提高了教育的成效的同时还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任何事情都是存在着好与不好的一面,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主人公, 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想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特性;在网络中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被关注, 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获得了一些成就感;在网络中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得一定的资源, 让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网络也可以让自己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宽广, 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但是, 虽然有很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人们习惯于在网络空间中交流情感, 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与人进行交流;学生对网络的沉迷导致对学习和生活的忽视;还有的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做出了伤害他人的事情等等。所以,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越来越复杂多变, 而教育可以很好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治疗, 帮助学生的心理更好地发展。网络心理健康可以让学生在更便捷的方式下获得更为完善的指导。

三、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明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网络心理健康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可以更好地将心理健康和教育结合起来, 所以, 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应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由于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网络的方式, 所以应该运用这一平台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帮助的内容传达给大学生,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的心理更健康,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处理其他的事情。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还希望能够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 让学生的生活更幸福。用积极的网络心理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发现自己最积极的一面, 从而可以创造出更为美好的生活。

2.设计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要想更好地发展网络心理健康需要设计完善的心理网络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根据一些大学生的需求而进行设计。现在, 很多高校也都有自己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但是这些平台的内容比较简单, 在网站上会有一些简单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测试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形成健康的心理, 但是这些简单的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学校需要设计一个更为完善的包含自助、互助、指导以及管理功能的网络平台。自助功能可以让学生通过平台上的搜索功能, 找一些相关的知识和视频课程, 帮助自己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 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 来了解现在的心理状况;互助功能是希望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的特性, 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沟通;指导功能是指希望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来及时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 并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管理功能是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为学生设立一些存心理档案的管理, 从而可以保证网络心理健康体系可以更为完整。

3.开辟多样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将开辟更多元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网络心理宣传。高校要通过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宣传, 将更多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知识向学生进行宣传, 让学生有更好地心理健康。

可以开展网络心理课程模块。高校可以设计网络心理课程, 通过一些在线的方式向学生授课, 学生参与授课的方式可以是一对一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 自由的, 这样就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高校要注意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解决自己的心理上的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也更高效, 所以, 高校要加强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注重高校学生学习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本文将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进项分析, 希望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的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傅荣.网络教育, 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网络教育体系 篇11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模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遭遇尴尬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增加了中职学校教育的难度。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中职教育在与高职教育衔接中暴露了诸多的不适应。

二、用心经营中职教育,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基

1.增值资本

政府通过中职教育助学金制度,对中职学校的资源配置从分配性转为竞争性,哪个学校办得好,对生源有吸引力,就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投入。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生源吸引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学校的“资本增值”。

2.抢占市场

中职招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必然促进中职学校要树立品牌意识,扩大社会知名度,增强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招生宣传、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参与公益事业等形式,可以使中职学校形象深入人心。因此,要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各中职学校之间要相互竞争,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之间也可以竞争。

3.管理改革

一要更新观念,调整培养目标。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教学管理上紧紧围绕中职培养的两个任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二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校应对“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把他们培养成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中职教育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照搬普高教学模式,它要求中职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适于中职教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学模式。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转变以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观念,建立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操技能与大型考试(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扣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螺丝

当前虽然中职教育向高职升学的机制平台已经搭建,但两者间的联系并不畅通有序,要加强该体系建设,就必须加强两者间的衔接。

1.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①课程体系的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②课程内容的衔接

与高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③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④教学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总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是基础、是蓄水池,抓好中职教育,理顺中高职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何文明.中职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

网络安全策略和网络法规体系建设 篇12

针对上述种种网络安全隐患,我们在工作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并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

1 完善和及时更新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使网络体系本身的特点和缺点日益透明,这样就让攻击网络和利用网络从事违法行为的人有机可趁。因此,要加大科研力度,逐步完善和更新网络体系的安全功能,这是应对网络犯罪的根本措施。

2 变网络扩展的无限和无序性为有限和有序性

在网络系统建设的初期,由于网络高速、高效等特点,网络连接和扩展是无约束、无序地扩展。又由于内部信息系统的规模较小,遭受攻击所造成的损失也较小,因此没有对接入用户进行审批和法规约束,导致无约束用户进行网络欺诈和网络犯罪。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对用户进行分级审核、法律约束和实时监控。

3 大力研发和更新防备网络犯罪的安全产品

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建立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集团联合研究开发。同时,我国应着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安全产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最终办法是通过发展民族的安全产业,带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提高。安全与反安全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所以安全产业将来也是一个随着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的产业。

4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情和不断变化的网络犯罪,动态地对相应法规进行补充和更新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和更新网络法规:

4.1 网络的管理与经营立法

我国目前的网络管理与经营还很不成熟,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方式非常松散,已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现在充斥于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破坏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及有伤风化的信息,在社会上负面影响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关于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法规的缺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机制,明确网络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 网络的安全法强化

网络中存储和流通着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是极其宝贵和重要的无形资产,有些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网络的重要信息若被非法篡改或窃用,将对国家、集体或个人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有必要通过行政立法强制性地贯彻实施网络安全技术与安全措施,强化网络的安全。

4.3 网站的规范管理法

现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网站作为网络世界的实体存在,其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网站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站重名现象十分严重、网站之间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主体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由于网民和普通消费者对网站无法认知,甚至不能查找,使人们对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虚无感。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不能对网站的所有者进行信用判断,发生纠纷时也无法追究责任。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站的规范化管理,并重点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

4.4 网民权益的保护法

网络消费者权利的基础是获取网络消费信息的权利,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网络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是相同的。网络上的消费按照其实现方式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网络作为完成购买、消费的一种途径,这与电话购物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另一部分是整个的消费过程全部在网络上完成。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有效地解决。

4.5 知识产权保护法

知识产权法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保护主要是从对权利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制裁两方面体现的。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可以由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给予保护。对于在网络中存储和传输的各类作品和信息,以及在网络中出版的作品,也应当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尽管我国的著作权法未提及数据库,但至少可将其作为原创作品来对待。由于在网络中很容易对各种作品和其它信息进行复制、篡改、演绎等,更容易跨越国境传输,因而在实践中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界限、权利主体认识、证据效力、归责原则都不同于普通民诉法的要求,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和实施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4.6 个人隐私及数据保护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个人数据被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和存储,并由网络传输和调阅,对公民隐私等个人数据权构成很大威胁。许多国家陆续颁布了数据保护法,规定数据用户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明确数据来源和使用目的,并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与正当使用。数据主体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依法享有知悉权、修改权以及因数据用户的数据不准确或不当使用给其造成损失时要求赔偿的权利。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尽快立法。

4.7 电子数据交换立法

电子数据交换(EDI)应用开创了“无纸贸易”的新时代,给国际贸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它也使传统的适用于“纸本贸易”的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受到冲击。这些现行法律规定对电子数据交易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法律障碍,比如以电子数据交易方式订立合同时涉及到要约的撤回、撤消、错误或欺诈所致损失的现任承担,承诺生效的时间及地点、合同的书面形式,电子数据交易在证据法中的地位等法律问题都是过去未曾有过的。虽然我国《合同法》已将电子数据交换列为合同的书面形式之一,但对确立无纸贸易合同的法律形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高科技作为依托的新型社会关系正是网络法律规范最重要的调整对象。我国现有的票据法等仅确立了纸面凭据的有效性,对依赖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的经济贸易活动方面的纠纷案件尚未有法律依据。为进一步与国际贸易接轨,我国亟需加强电子数据交易方面的立法工作。

4.8 计算机犯罪法的更新和补充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比较普遍的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类型有: (1) “黑客”非法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2) 网上制作、复制、传播和查阅有害信息; (3)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 (4) 非法盗用、使用计算机资源; (5) 利用互联网进行恐吓、敲诈等其他犯罪。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犯罪,其特点是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有些犯罪行为按传统刑法难以定罪量刑。因此,许多国家已修改刑法或制定计算机犯罪单行法规,以便更有力地打击计算机犯罪。我国的刑法虽然列入了计算机犯罪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对网络犯罪的各种犯罪名予以界定,不利于法律的实施到位。

当然,立法要以我国现有《宪法》、《刑法》、《民法》为基准。这些法律在互联网上同样适用。有关互联网的运行准则应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许多无法用现行法律进行规范的社会问题。为了规范与网络的相关行为,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这些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网络社会引发的诸多法律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完善立法加以解决。

摘要:网络本身的技术问题和网络安全法规的不健全, 使网络欺诈和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网络安全由此飞速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问题, 得有相应的法规来维护, 网络法规的制定也需遵从网络技术特点和各国国情。通过对网络特点和网络犯罪的简要分析, 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并着重探究了我国网络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法规,策略

参考文献

[1]蔡立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2]段云所.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石志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离心原理下一篇:无线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