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体系

2024-07-03

教育培训体系(精选12篇)

教育培训体系 篇1

在新形势下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的政治保障, 也是引导党员干部爱岗敬业、争做贡献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突出实效性, 使党员教育工作得到积极有效的开展。

一、中心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上有偏差, 重视程度还不够

一是个别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 还没有把党员的教育培训与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工作进行有机衔接、统筹考虑, 总认为抓与不抓没有多大的影响, 往往当成一种临时任务在对待;二是有的党组织认为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是基层党建的工作重点, 抓起来比较麻烦, 而且难见成效, 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投入精力不够;三是基层党支部只把党员教育当做“软任务”, 认为考核难以衡量, 因而时紧时松, 抓而不实, 敷衍了事, 走过场, 给组织党员教育培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 党员教育工作与精细化工作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教育方面不断创新载体, 加强队伍建设, 切实促使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日学习制度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精细化管理。

3. 党员培训课程的形式、内容与需求有差距

从培训的形式来看, 大多以集中培训为主, 缺乏互动和交流, 很少有实践操作环节, 听者一头雾水, 党员不容易接受, 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从培训的内容来看, 有些培训从理论到理论, 教学内容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党员缺乏兴趣。培训中大多数培训内容是政治理论, 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培训所占的比重很少。一搞学习培训, 就把党员集中起来, 进行政治理论、党的知识等灌输教育。这种单调、封闭的教育培训, 使党员感到乏味, 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1. 加强党员教育工作领导体系建设, 明确职责, 争取班子成员的支持, 形成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合力

要着力加强中心党委对党员教育工作的领导, 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每年党支部述职的重要内容, 明确职责, 真正建立起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由相关部门牵头抓总, 各基层党组织具体负责, 有关科室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基层党组织要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强力推进。组织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牵头抓总的职责, 负责搞好协调沟通, 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逐步形成抓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合力。实践证明, 没有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支持, 教育培训工作很难全面彻底的展开。必须使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充分认识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并为之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鼓励班子成员的积极参与,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对一般员工具有一种压力, 因此管理者必须也具体参与来体会其中的压力, 制定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载体等。

(2) 加强与班子成员的沟通, 班子成员是党员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是学习者, 同时也是制度执行者, 对党员教育培训的理解层次或者参与层次直接会关系到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与之沟通, 来确保党员教育培训活动的有效实施。

2. 建立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制度保障对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要坚持用好的制度和机制来巩固党的基层组织, 提高党员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一是严格组织生活制度, 以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为重点, 加强党员的日常管理, 通过组织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 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增强党员自我约束、接受管理的自觉性。二是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结合各基层党组织设计科学合理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将党员承诺内容细化量化, 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党员评议内容, 进行总结评分, 加大了对党员学习的监督管理力度。三是结合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通过亮承诺细化党员教育培训各项任务, 确保党员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3. 科学组织实施, 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党员学习教育要出成效,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创新方法、区分层次、因人施教。对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 要重点放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 放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勤政廉政上。对一线党员的教育要突出立足本职工作的专业培训。对老党员的教育, 要注意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 并努力把思想教育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对管理岗位党员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他们的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

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还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主阵地作用, 针对不同的对象, 开办不同内容的学习培训班。二是要丰富教育载体,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有效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三是要注意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 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四是要充分运用电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教育。

4. 建立党员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评估制度

选择一个党员教育培训项目之前, 应在党员中对培训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 进而决定培训项目的内容、目标、方式等。教育培训需求的分析是选择培训项目和进行培训评估的前提, 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 培训需求分析应提供有利于设立评估目标的信息, 也就是说, 需求分析要提供培训项目必须达到的目标。

评估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并逐渐形成一门专门学科。评估特指依据某些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 获得各种信息, 来判断某一系统的价值, 以作为改进与决策参考的过程。

教育培训效果评估又称培训有效性评估, 是指通过不同评估工具测量培训目标达到程度, 并判断培训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 从而为培训开发、项目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广义培训评估是指对培训的整个过程包括培训目标、方法、手段、绩效等进行评价。培训前评估是在培训前对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及工作态度进行考核, 作为培训者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培训前评估能够保证培训过程组织有效与运行顺利, 增加培训对象对培训的满意度。培训中评估是指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估, 培训中评估通过培训过程的控制, 对培训能有效监督, 保持培训的执行。培训后评估是对培训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 是对培训目标完成情况的核实, 目的在于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明确培训项目的完成程度和科学性, 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为后期培训计划、培训项目的制定与实施等提供有效反馈。

党员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科学构建体系, 勇于创新思路, 使之更加具有实效性, 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教育培训体系 篇2

1、招聘测评体系

招聘测评体系 就是针对不同岗位设计的笔试和心理测试题目

先确认是哪些岗位需要测评,按职位分还是按管理职级分?

按职位

然后制定测试卷

试测。更改,再试测。然后试运行。再更改,最后定稿。

测评体系分心理、智商、职业等方面

心理测评可以分为一般岗位 和管理岗位的2、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从周期上分为半和

第一步,先拿到公司的战略规划。与老总有个沟通,确认下他对于培训层级的要求。越具体越好。

第二步,确认出公司的培训制度和培训相关的使用表格

第三步,就是培训规划。

包括时间、周期、主讲人(二个人)、讲授形式、参训群体、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跟踪计划、培训课件提交时间。逐月拉出来。

最后开个会。把高管约过来,宣布他们内训的课程和你能帮助他们做的事

教育培训体系 篇3

健全的培训制度是培训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集团先后建立了四级培训管理制度,拟定并发布了35个管理文件。一级管理制度确定海信集团职业教育培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二级管理制度是对企业职业教育培训规律与经验的总结,是包括对需求分析、过程控制、效果评估等的指导性文件;三级管理制度是对海信学院牵头的整个集团重点项目的管理流程的规定;四级管理制度是集团管辖下属各个直属公司的重点教育培训项目的管理流程的规定。四级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所有的企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都能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保障最后的培训效果。

整合内外部培训资源,确保培训保质保量

1、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海信在实践中摸索并建立了一个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重点培训项目,并且为它们设计了有海信特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价值观培训(HCP,即企业文化培训):统一的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培训是海信培训体系的基础。海信在成就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统一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目前仅在这一部分,海信自己开发的课程就包括《海信发展史》、《海信的理念》、《海信的品牌观》、《海信的技术观》、《海信的作风》等18门课程,大部分课程都是企业内部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培训师。第二部分是领导力培训(HLP,即管理能力开发培训):是对海信现任管理人才和储备性管理人才的系统培训,覆盖了从基层主官到董事会成员。领导力培训一般采用内训的形式,聘请国内乃至国际著名院校和企业的讲师到海信来授课。培训内容包括海信文化课程、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通用管理技能课程、国际化课程四大类别。第三部分是专业性培训项目(HPP,即专业能力提升项目):专业性培训的目的是提升各个专业序列人才队伍的能力和业绩水平。课程结构为各专业序列任职资格中设置的模块课程。第四部分是普及性培训项目(HTP,即全员培训项目):作为面向所有员工的一种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员工不断拓宽基本知识技能,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督促全员参与培训,并以此构建学习型组织。

2、不断壮大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内部培训师是集团内各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不仅专业经验丰富,更是海信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内部培训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对推动集团各项培训的实施,总结、提炼、推广海信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经过两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聘任了92名内部培训师,他们自主开发的一系列课程已经成为海信特色课程体系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集团组织的重点培训项目中,内部培训师授课的比例已经达到46%。

3、实力雄厚的外部培训师队伍。在多年的培训实践中,特别是在领导力培训和专业性培训项目中,我们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外部培训师。他们主要来自国际国内一流商学院、重点高校的管理学院和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我们和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每年都会将超过15人次的直属公司总经理送到两所商学院进行模块课程学习。与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人大、山大等国内重点高校的管理学院、商学院保持密切的联系,聘请其MBA、EMBA教授担任海信的培训老师。每年从国内一批管理咨询机构聘请优秀的培训师来海信授课,他们更多的是实战派,在公司担任着高级管理职务,给我们带来很多新思维。

4、渐趋完善的培训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集团筹资兴建了海信学院新校舍。新的校舍将带来培训规模的扩大,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同时,海信学院将增设研究中心和管理推动中心,在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研究和推广海信的先进管理经验。

5、借力“企校合作”,利用外部资源。从2002开始,海信陆续与青岛高级技工学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黄海职业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组建“海信班”,设立了包括学院置换课程、海信文化课程、海信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双方师资的优势互补,进行联合培养。“海信班”的学员可以在岗位上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合作院校教师与海信技术人员共同对实习报告进行评价,评定成绩。

周密的培训组织体系,保证培训良好运行

1、培训组织体系。海信集团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由集团总裁办公会、集团人力资源部、直属公司人力资源部三级组织机构负责管理。集团总裁办公会有一名副总裁直接分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从企业经营与战略管理的角度指导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向,明确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阶段性重点。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整个集团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各直属公司人力资源部均设有专职的培训主管负责落实集团有关指示并做好本公司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三级组织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协同有力的保障体系。

2、培训方式多样化。目前,海信已经形成多种培训方式交叉进行的培训格局。包括内部集中培训、外送培训、远程教学、导师带徒、部门内训等。近几年,海信每年都要选派100——200名优秀人才到国外接受短期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并参与项目的合作开发;为了保证不同地区的学员同时能够上课,远程教学也是经常采用的培训手段;对刚进入海信的新员工和储备性管理人才,会指定固定的导师进行专门指导,通过传帮带达到使他们快速成长的目的;在海信的各级部门、车间班组、研发课题组等基层组织单位,部门内训是他们经常采用的培训形式。

加强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探析 篇4

一、提升全民素质,社区教育培训大有可为

建设和谐社会,人的素质是核心。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与居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如何面向社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环境,切实让百姓在家门口接受各种教育培训,不仅是当前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延伸,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一是有利于教育与社会沟通,打破传统教育时间、空间限制,为每一层次、每一年龄段的人都提供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二是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劳动者技能培训由点向面转变、由上向下迁移,帮助更多城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学习技能、掌握本领,促进社会更加充分就业;三是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提高现代市民文明素质,更好地建设和谐社区和维护社会稳定。

社区教育培训既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当前,社区教育发展还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普及面还不够广、不够深。必须坚持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把社区教育培训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贯穿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统筹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为“十二五”时期全民素质加快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搭建平台,建立立体化社区教育培训体系

坚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理念,加强统筹规划布局,建立健全多元化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将培训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社区发展,全方位打造社区教育培训平台。

一是建立立体式教育培训体系。首先,构建纵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做到机构、场所、设施、人员、服务、资金“六到位”,构建纵向延伸到基层的培训格局。第二,建立横向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各种学习资源优化整合,搭建开放、方便、灵活、互助的学习平台。第三,建立网络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优势,开发链接社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积极创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培训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教育培训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实体建设。结合社区建设和发展,加大教育培训载体建设,重点在街道(乡镇)、社区和行政村,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市民学校、现代农民教育中心、技能实训中心等综合性教育培训机构。同时,着眼社区居民实际,因地制宜地在社区建设一批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培训讲座室、项目展示厅、就业实训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文化技能学习需求,方便社区居民就地就近学习、灵活快捷参加培训。

三是构筑基层就业培训平台。围绕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进一步夯实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强化软硬件建设,提升功能,扩大服务链,充实人员队伍,全面打造集就业培训、职业指导、创业实训、公益岗位开发、小额担保贷款、推荐就业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并与辖区企业共建互通,加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和配送服务,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

四是整合优化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盘活社会资源,将辖区文化馆、党校、少年宫、体育馆、图书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科技中心、劳动技能训练中心等公共文化教育场所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在社区内实现各类教育的相互融通、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同时,依托各类全日制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普通中小学、高等院校等,为社区居民举办各种培训班,实现各类培训与社区之间双向开放,构建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并协调发展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三、围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结合社区建设和居民多层次需求,将社区培训扩展到社区内每一个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的居民,面向辖区内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少年儿童、残疾人、单亲贫困学生等所有人群,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形成“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培训局面。

一是针对失业人员加强技能培训。坚持“唯用是训”原则,围绕社区下岗职工、失业青年、“4050”人员等重点失业人群,有针对性组织免费技能培训,帮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能力。社区培训要突出技能性、注重实用性、力求短期性,根据居民培训愿望和就业需求,多形式举办如艺术插花、服装裁剪、手机维修、计算机维修、家政服务等动手操作能力培训,方便学员快速掌握技能。坚持组织培训、技能鉴定与推荐就业“三结合”,通过完善后续服务,帮助参训人员实现快速上岗。

二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突出引导培训。对进城农民工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综合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劳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基本权益保护、市民文明规范等引导性培训,提升素质,稳定就业。特别注重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引导,与辖区城镇儿童平等对待,统筹组织开展学习辅导、校外教育、文明礼仪以及文娱活动,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三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特别培训。加强社区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单亲儿童、贫困家庭人员等弱势群体帮扶,充分发挥社区中离退休老干部、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或抽调大学讲师和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康复按摩、妇女维权、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托老病护、老年健康等培训,并通过组织开展上门服务、志愿帮扶等活动,积极营造“爱心社区”良好氛围。

四是针对有创业愿望者组织创业培训。对社区内有创业愿望而缺乏创业经验的人员,注重创业帮扶和引导,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班,综合提供创业理念、开业指导、风险防控、政策咨询、跟踪服务等创业一条龙服务。还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明星”讲座,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组织品牌加盟相关知识培训,引导大学生网络创业,征集和推介一批“小投资、小店铺、小风险、见效快”的创业项目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扶持社区各类人员创办实体、自主创业。

五是针对社区所有居民抓好素质培训。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市民教育活动。采取“请过来、走下去”的方式,联合有关部门,全面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咨询、普法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等现代生活知识教育,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风貌。

六是针对辖区需要开展社区服务培训。加强与有关协会联合,如家政服务协会、妇女协会等,针对社区家政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开展社区环卫、绿化美化、社区治安、车辆看管、物业管理、家庭装饰、家政服务、保姆月嫂、托老托幼、病人护理等方面的培训,在人口较多的社区建立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开辟家政零工服务市场,扩大社区家政服务岗位,帮助社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

四、创新思路,探索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模式

积极创新培训形式,结合社会群众广泛关注的领域,确立活动主题,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育培训项目,力求条块结合、上下互动、各方参与,使社区就业培训活动有声有色,努力营造“人人爱学、人人皆学”的良好局面。

一是坚持“活”的培训理念。结合社区居民生活实际,坚持培训时间灵活,专业设置多样,实训讲课互动的方式,统筹安排各类培训,使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取学习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提高群众参与率。

二是注重“特”的培训模式。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方式,深入挖掘推广区域特色文化、民间艺术,把有各种爱好的人群组织起来,通过参加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社一品、一村一特”的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提升社区教育培训的影响力。

三是突出“新”的教育主题。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搞培训,组织群众喜欢、健康有益的活动。联合有关单位举办诸如“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学习周”“读书节”“周六英语角”“和睦邻里月”等品牌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感恩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提升教育的感染力。

四是推行“多”的培训内容。加强联合培训,注重与辖区内各部门、各类学校、各类企业和社会单位,横向联动,联合办学,多种形式开展“送文化进社区”“送文艺进社区”“送科技进社区”“送法律进社区”“送技能进社区”“送岗位进社区”等活动,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构建综合教育培训格局,真正实现小社区大教育、小社区大培训。

五、加强保障,提供有力的社区教育培训支撑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将社区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推动机制。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督导与评估,列入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二是坚持多渠道经费投入。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多元化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门经费用于社区教育,财政要落实至少人均1元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增长。各相关部门加大对基层平台的经费投入,并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金”,增加社会捐助支持。通过“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为社区教育培训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捷克教育体系 篇5

•捷克高等院校情况

•捷克被中国中国政府认可资质的大学 •捷克教育、青年和体育部

•捷克教育家介绍—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体系

捷克的教育体系基于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于1774年,开始创立义务学校。现在,已有了所有类型的教育体系-从幼儿教育开始,贯穿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大学和研究生,以及继续教育。

幼儿教育孩子在开始义务就学之前要进入最初级水平的教育,被看作辅助家庭基础教育。是由托儿所和幼儿园来提供此教育的。这些机构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初步的学习习惯和增强孩子之间社会交流的能力。这两项教育是孩子升入初级教育的重要基础。

初等教育孩子们是从小学开始进行初等教育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通常是从6岁到15岁。然而,孩子可以通过其他类型的学校,也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教育程序来达到这个教育水平。

为孩子们提供初等教育的学校:

•基础学校(国立或私立):孩子们要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语言特长小学(国立或私立):普通基础学校课程基础上,加强语言课程。•艺术特长学校:普通基础学校课程基础上,加强艺术类课程。

•特殊学校:残疾或智障儿童可被编入普通小学的特殊班级,也可以到特殊学校学习。•近年来,家庭教育的体系也已得到实验上的验证。

中等教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就可以申请进入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可以获得中等教育水平:1-2年中学毕业:经过1到2年的中学学习,学生可得到毕业证书。2-3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过2-3年中等专科教育,如工艺、财金,可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这类毕业生多数不会继续接受进一步教育,而是直接利用所学专科就职。4年中等学校教育:完成4年学习之后,学生会得到毕业证书。毕业考试分成两部分,普通考试和个人能力考试(为个别类型学生制定)。通过考试可以对学生大学升学提供更好的可比性。

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

•语言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 •中级学徒培训中心

•另外,中等教育可以设立项目计划(进修课程),已经成功完成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以参加,并以取得执业证书结束。按照日常学习的形式,进修课程需要花费两年的时间。

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要求申请者完成中等教育(也就是结业考试)并能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入学考试体系由每一个学校个别制定,这是对申请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大多数大学都有以下被公认的学位证书:

•学士学位:通常是三年的研究课程,学生可完成高等专业领域的初级研究。三年之后,学生可以离开他们的专业学习,通过结业考试包括学士论文的答辩,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达到更精湛的专业水平。

•硕士学位:一般需要五年时间(或者多于五年,或六年),如果完成学士课程学习以后,需要2年时间。在学习课程期间,学生既可以完成对高等专业学科的基本研究,还可以达到一定专门化的等级。当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就将获得相应学位。•工程师:涉及技术和经济领域。

个性化教育

在捷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他们对孩子接受教育并不那么功利,在选择学校上,人们的心态很平和,能够重视各自真正的兴趣和期望,有着各自个性化的选择标准。

捷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共有九年制学校(基础学校)4216所,高中350所。学校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分。各个地区的教育主管机关每学年对所在地区的学校进行综合评比,然后排出名次。名次是学校的声誉,但不是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依据。

捷克所有学龄儿童必须首先进入基础学校上学。基础学校采取九年一贯制。大多数学生在基础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即小学和初中教育。部分学生可在基础学校里完成小学五年教育后,通过考试进入八年制普通中学或在完成七年教育后,通过考试进入六年制普通中学。社会对此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国家对此不断调控。目前,大约有10%的适龄儿童在上述学年段从基础学校转入普通中学。家庭或学生享有择校权。国家对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控制,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目标和基本内容,根据这些标准和内容,学校可制定各自具体的教育计划,经教育部门同意后予以实施。

捷克学生进入高中必须经过入学考试,同时参考初中学习成绩。捷克高中分为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三种类型。学制四年(15-19岁)。在普通高中类学校进行综合性教学,为学生报考大学打基础。技术高中学制四年,专业包括工程建筑、电子工程、测量、商业、图书管理、农业、林业、教育、艺术、家政等等。学生毕业后可以就业也可以报考大学。再则是职业高中,即“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完成学业后可直接就业。这类学校实践性较强。除进行职业培训外,还开展综合性的基础教学。职高学制一般为三年(工程学、电子技术等专业学制四年),允许职高毕业生报考大学。

在捷克普通公立学校中,十分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校中有些老师具有专业知识,当一些学生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天赋或者特长,在某些科目上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一经他们发现,就会主动推荐学生转入有相应特长的学校学习。

捷克家长也像中国家长一样,多半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从不把上大学之类的话题挂在嘴边。

捷克的多数家庭都把孩子上学当作大事来抓。他们认为,孩子教育程度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但是,接受全日制教育长达十几年时间,这个过程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就职谋生与未来前途是同等重要的。所以,人们追求的教育不是功利性的,而是更加重视过程,重视孩子的素质和是否能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

捷克高等院校情况

捷克目前有国立大学27所,其中直属教育部管理的23所,另有3所军事院校和1所警察院校分别隶属于国防部和内务部,在校学生20多万人。另有37所私立大学,在校学生1万多人。

查理大学是捷克最古老的大学。最初只设有神学、法律、医学和艺术学院,反映了当时中世纪大学教育面貌。后来,增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和物理学院。到目前为止,查理大学仍然保持着捷克规模最大大学的地位,并且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查理大学设有中文系。

帕拉茨基大学,1946年重建(最早建立于1573年,终止于1860年),是捷克(波希米亚、莫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地区)历史悠久著称的大学。下设7个学院,神学院、医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科学院、体育学院,和法学院。学生人数约17600人。帕拉茨基大学设有中文系。

布拉格捷克技术大学是中欧最古老技术大学。前身是1806年成立的工业学院,而工业学院前身则是1707年成立的平民工程学校。1920年被核准为大学并更名为捷克技术大学。该大学现有6个学院: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核及物理工程、建筑和交通。大学还有其他机构如研究所、中心和出版社。

化工技术大学曾经是捷克技术大学的一部分,1952年成为独立的大学,有4个学院:化学技术、化学工程、食品与生物化学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

在布拉格和布尔诺还有一些专门从事艺术的院校,有的也有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如音乐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建筑与工业设计学院和音乐与戏剧学院等。

捷克大学名录(被中国中国政府列为具有招收中国留学生学习资质的大学)捷克现有24座大学被中国政府列为具有招收中国留学生学习资质的大学。

捷克教育、青年和体育部

捷克教育、青年和体育部是国家政府的中央机构组织之一,代表的是捷克政府部门。捷克教育、青年和体育部的主要职能是对学前教育,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学校教育和大学的管理,同时也制定一些科技政策,研究和发展,包括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授予学位证书等,关注捷克儿童,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旅游。捷克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同时也配合其他政府部门和国家中央政权组织开展一些专门的活动和授予证书。同时对捷克学校的检查和监督。

捷克教育家介绍—夸美纽斯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措施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首先,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其次,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切合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再次,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

二、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职业素质教育即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它偏重强调的是“职业素质”,是上述两方面教育内容的结合体。并且职业素质教育高于又不同于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涵义应该包括职业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职业业务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形象素质教育。概而论之,职业素质教育,其实主要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

2.创业需求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温州高职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使温州成为创业的热土。创业教育一直以来也是温州几所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学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扶持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的学生创办企业。在温州的这片热土上,高校毕业生陆陆续续加入创业的浪潮中,但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而绝大多数失败者都受制约于自身职业素质。

①职业素养缺陷

首先,创业意识、动机与创业实践的定位矛盾。或创业意识不强,动机低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普遍被认为只是一种“冲动”“逞能”“瞎折腾”,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倡。中华英才网发布的《2008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占79.2%,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或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据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

其次,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良莠不齐。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价值观不符合现实创业的要求,责任意识、思想态度、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有待加强培养。

再次,高职学生心理品质问题。大量调查分析表明,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大量个案调查表明:决定创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正是创业者个性心理品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天时地利的创业条件,却患得患失,丧失良机;或浅尝辄止,因噎废食; 或小富即满,止步不前……而有的人创业条件远不如前者, 却能勇往直前,由弱到强,虽坎坷曲折,但终于创业有成。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截然相反的心理品质影响个体行为取向,对个体能否走向创业和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技能水平与创业的要求有脱节,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欠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这些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职业技能问题就是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2)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其一,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素质结构,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丰富大学生整体就业或创业结构的层次,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职业和创业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业效益,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更缓解我国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其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以知识为经济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用人单位或创业非常倚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未来人才的素质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

其三,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囊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立业、创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措施

1.坚持德育为先,心育同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课堂”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创业者,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素质往往比职业能力更受到职业社会的关注。由此,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首要课堂”。

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在职业道德课方面,要系统教授有关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增强爱国、诚信、敬业、责任、奉献等道德意识。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在课外或实践方面,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觉养成品德的能力,如学校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等。

所谓心育同步,即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须渗透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者所需的健康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或创业方向,使其增强创业意识和合理定位创业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再次,通过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并塑造他们的创业个性,并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创业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实际指导。如我院以职业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院实际,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2.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完善创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完善创业职业技能教育则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适用的创业系统知识教学体系是保证创业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收效良好的关键。其教学体系应该囊括创业教师人员配备、创业指导教材编写、创业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编排等系统内容。

我院通过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来完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其一,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二,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制作网络课件,采取开放实训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其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融创业教育于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功能,工学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3.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原有的大学精神打上了鲜明的创业创新烙印。创业型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创新思路,要有效提升学生创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水平,需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来提供精神动力。一个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而创业型校园文化,又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才能起到职业素质教育的功效。其常见的载体有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合作交流载体、文化活动载体等职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如我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课程的设置、人文课堂的优化、环境的熏陶、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等途径,实施人文教育;通过“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和创意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创业意识,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4.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开辟培养职业素质教育“第三课堂”

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曾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应做到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训练,是指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黄炎培的这一基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展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其精髓所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校内外创业实践形式的结合进行。其中,校内模拟创业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校外创业实践则是创业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检验、延伸和深化。另外,相关促进性、辅助性的制度机制扶持学生顺利踏出创业成功体验第一步,使他们对创业实践成效和经验总结方面的职业素质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我院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浙江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质体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院校和地方创业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开阔视野,针对性地在上述几个“课堂“努力创新,开拓具有院校特色品牌、地域特点、创业氛围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系统教育,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或就业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雨海,张庚灵.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内容[M].山东农大报,2006(4).

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考 篇7

近年来, 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壮大起来, 但是许多人对职业教育并不了解, 那么职业教育体系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 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 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二) 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 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 我国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 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 造成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一) 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不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的“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的一个主要问题, 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而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方案, 让劳动技术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真正进入每一所学校的课堂而是还停留在口头上。在课程改革中, 把职业意识教育与一般的职业知识教育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还只是个设想。

(二) 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不能有效衔接。

目前, 我国初级职业教育呈整体萎缩状态。因此,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 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起点逐渐会落到中等职业教育这个层次上。因此, 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中职与高职高专的衔接就成为必然。随着本科院校的无度扩招, 中职与高职高专的生源严重不足, 他们的教学质量也逐渐在下降。而教育部文件提出的“各地安排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 (区、市) 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 各省 (区、市)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 (区、市) 高职 (专科) 招生计划的5%”的规定, 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过渡。

(三) 高等职业教育缺位。

在我国, 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只有相应的高职高专, 但是地方高职院校生源有限。国家若想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头部”建设好, 要想培养更好、更高级的技工和技师, 推动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建设, 建立专门化规范化的的高职院校, 并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资是必须的, 是也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

三、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举措

要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政策、规范管理、保证规模, 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具体措施是:

(一) 抓统筹规划。

要着力推动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和沟通衔接, 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 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 努力建设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 抓政策完善。

要重点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 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调研和起草工作。研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 整合设计现代学校制度, 稳步探索现代学徒制, 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三) 抓质量提高。

要全面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 抓经费保障。

推进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指导各地加快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开展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研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进程;全面启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引导形成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有效机制。

(五) 抓队伍建设。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的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启动制定专门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 (职称) 制度改革;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序列中增设正高级教师职务, 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高职教师职务 (职称) 评聘办法。

摘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 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2]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教育发展研究》, 2002年11期。

电力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篇8

新时期, 电力企业竞争逐渐从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转变为人才竞争, 人力资源逐渐成为电力企业竞争的关键。对此, 电力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对于企业员工的培养和挖掘, 加强电力教育培训工作,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 电力教育培训的作用

2.1 提高工作绩效

有效的电力教育培训能够丰富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 包括对企业和部门的组织结构、经营目标、策略、制度、程序、工作技术和标准、沟通技巧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2.2 统一思想、强化企业文化

电力教育培训的核心目的在于统一电力企业各级员工的思想认识, 使得员工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公司使命、价值观和发展愿景。另外, 通过企业各层次员工在培训活动中的互动, 能够有效促进各层次员工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融洽的、不断进取的高度统一、高度认可的企业文化。

2.3 创建公司人才库, 保障人才供应

通过电力教育培训, 能够对员工进行专业、科学的知识管理, 充分挖掘电力企业的智力资源,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创新管理, 而且还能够通过培训建立公司人才库, 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供应。

2.4 塑造企业形象

通过电力教育培训, 不仅能够使得电力企业内部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而且还能够帮助企业在外部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拥有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的企业能够给予社会公众一个成熟、稳健、不断进取的形象。

3 电力企业现有教有培训体系的基本情况

3.1 教育培训体系的基本状况

近些年以来, 电力企业对于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逐渐重视, 并开始逐步建立起适合当前行业特点的教育和培训的体系。师资力量投入逐渐增加, 配套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另外, 在相应的培训费用上也明显增加。现如今, 培训己经能够很好的满足相关的培训需求, 可以有效的进行全员培训, 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培训。由此可见, 现阶段, 我国已经建成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 这种培训具有和其他行业培训的共性: (1) 全员培训的特性。根据现代化企业建设的需要, 电力企业需要实行现代化的有效管理, 其最终目的是保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有针对的对于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并对工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全员培训。 (2) 教育培训体系的前瞻性。当前的电力企业教育和培训机制有两个层面含义, 既是针对岗位所需的技能方面的培训, 也是针对行业的发展前景与管理上的需要进行培训, 属于岗位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双重培训。 (3)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电力企业相应的岗位职能和特性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一些新的岗位不断出现。另外, 这种培训是针对各种岗位和群体进行的, 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很强, 因此, 这种教育培训的适应性很强, 所以电力培训能够很好的适应行业发展, 适应社会也企业发展。

3.2 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的特性

现如今, 我国电力企业规模越来越庞大, 企业管理体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电力教育培训体系不仅具有现代企业培训的共同特征, 而且还有一些自己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 在电力企业培训体系中, 必须强调技术性特征。电力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区域电网也在逐渐扩大, 在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 对于员工的专业知识要求以及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加强员工电力教育培训迫在眉睫。另外, 电力系统规划建设系统性较强, 涉及很多专业, 由此可见, 电力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此, 电力企业还应该积极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提升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水平。

4 电力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实践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过程中, 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队伍作为重要支撑。电力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过程,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 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培训计划, 然后再进行教育培训实施, 最后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4.1 对培训需求进行有效分析

现阶段, 很多电力企业在培训教育方面, 还没有认识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很多培训依然只是依赖于上级领导的培训任务, 多数情况下, 只是进行简单的教育培训, 但是却无法达到实际培训的效果。另外, 在高级技工紧缺的背景下, 电力企业往往更加重视教育培训的短期效果, 随意性很大, 对于企业内部不同工种, 没有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教育, 这就会导致培训的效果不甚理想。除此以外, 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做好职工的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一问题会严重影响电力员工对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如果问题严重, 甚至会造成电力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电力公司在进行教育培训工作时, 必须对以下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电力企业员工工种划分情况;分析员工技术级别认定信息;明确电力企业培训内容等等。

4.2 制定电力教育培训计划

在制定电力企业教育培训计划过程中, 必须对培训效果予以高度关注, 电力教育培训效果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很大关联, 因此,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 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目标,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教育培训投入, 积极改善企业内部师资条件, 这样才能提升电力教育培训水平。电力教育培训计划一般可以被分为两种: (1) 实施计划; (2) 长期计划。其中, 培训实施计划又可以被成为培训方案, 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费用等等。通过优化电力企业培训计划, 能够有效提升电力教育培训效果, 使得电力员工能够切实掌握先进的电力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水平。

4.3 实施电力教育培训内容

电力教育培训承包单位、教师、参加培训工作人员、培训时间和地点、教育培训所需设备等等, 这些都是电力教育培训重点内容。在电力教育培训过程中, 企业可以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或者委托专业的电力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教育, 除此以外, 还可以从本单位中选派部分员工到外部培训机构参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完成后, 电力企业还应该组织学习研讨, 同时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在此过程中促进员工进行学习交流。现如今, 很多电力企业组织电力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员工能够更好的适应电力企业的工作环境, 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 掌握企业日常管理制度, 促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电力企业员工在教育培训过程中, 必须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 培养创造性思维,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 才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是不同的, 因此, 需要结合不同员工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 比如, 有些员工刚刚入职, 缺乏工作经验, 可以阻止其参加初级培训, 而对于中层管理人员, 则应该加强思想教育, 改变其工作态度, 提升其管理水平。

4.4 建立健全高效激励机制

要想证明培训的价值, 必须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培训不只是上课听课, 很多员工在课程结束后就认为培训已经结束, 然而, 培训结束才是学习的开始, 为了促进员工学习效果的转化, 还应该做好训后评估工作。电力企业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后, 还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 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绩效考核, 可以确定企业培训的方向, 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员工的有点和不足, 结合组织需求、任务需求和人员需求, 找出差距, 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据此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良好的企业培训管理也是实现绩效考核目标的保证, 而且, 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 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交叉学科很多。如何有效的发挥培训体系的培训效果, 是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了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经济创新, 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作用。

摘要:电力企业电力员工需要通过电力教育培训, 丰富专业知识, 提升劳动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提高工作质量。对此,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的作用, 然后对电力企业现有教有培训体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具体探究了如何建立并完善电力教育培训体系。

关键词:电力,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倩, 朱帅, 时佳伶.构建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增强电力企业员工职业素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1) :36.

[2]唐磊.新形势下对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河南科技, 2014 (12) :204~205.

教育培训体系 篇9

关键词:干部工作,教育培训,开放体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战略任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干部教育培训规模的扩大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必须建立更加开放、全面和人性化的开放式教育培训体系,这是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战略的迫切要求。

一、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含义

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打破封闭式培训“计划预设、场所封闭、教材固定、教法单一、学习被动”等局限,在其培训要素中,表现出松绑、多元、弹性、开放、立体等特征,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挖掘学习潜能而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性化教育培训方式。开放式教育培训强调按照组织需要和干部发展需求,在无限制或限制较少的条件下,自主灵活、持续不断、与时俱进地开展学习培训,根本目标在于构建灵活、务实、有效的终身培训模式,打破诸多限制,解决工学矛盾、需求矛盾、资源矛盾等,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其具备以下特征: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有机结合,以学员和学习活动为中心;学习成为连续的、终生的过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和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员能动性;突破种种限制和障碍,提高学员创造力和自主性。

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培训理念、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效益评估、培训管理模式和培训机构等一切培训要素的开放。

二、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实践意义

传统培训模式以指令性集中脱产培训为主,越来越难以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战略的需要。一是在培训目标上,目前干部培训很大程度上属于补偿式、应急式、任务式培训,缺乏需求分析,未能立足于组织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二是在培训对象上,大多局限于县处级以上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对一般干部的培训还十分薄弱。工学矛盾突出、资源缺乏已成为影响落实全员培训任务的重要因素。三是在培训内容上,大多只实现基础性、公共性和时事性的知识培训,难以大规模地对干部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四是在培训方式上,主要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向学员单向灌输知识,学员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五是在培训管理上,培训对象很少参与培训方式、内容的选择。培训过程缺乏沟通和互动,易造成培训与培训对象的实际脱节。六是在培训资源上,资源总量明显不足,一些潜在资源未能被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在吸收、继承传统模式合理因素基础上,致力于探索形成灵活机动、全面完整、持续不断、与时俱进的培训要素,最终构建开放、全面、灵活、有效的培训体系。这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改革完善,有利于缓解工学矛盾,整合资源,提高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考

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系统工程,涉及培训理念、目标、对象、方式、内容和效益评估等要素,因此必须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要树立普及化、终身化、人本化的教育培训理念

1.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落实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培训机构为中心、以集中培训为主的模式,难以解决工学矛盾、培训资源供需矛盾、分层次培训与培训质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全员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开放式教育培训要在时间、空间、内容、方式等安排上更加灵活,充分调动、合理共享资源,使培训能面向全体干部,做到“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

2.终身学习为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社会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终身学习。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由过去阶段性、间歇性、有限性的教育培训向持续的、终生的教育培训转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知识“几何形”增长对干部素质提出的客观要求。

3.人力资本理论为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的收益率。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个体素质划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2]。“以上部分”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以下部分”是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及个人特点和动机等,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冰山模型理论的启示是:人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教育培训开发。因此,开放式教育培训体系,就是要充分挖掘干部的潜能,起到“破冰”作用。

4.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干部培训提出的新要求。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认识人、培养人、发展人”,充分尊重“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等个体差异,突出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激发学员的思维和创造力,以激活和开发学员学习的潜能为核心,调动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积极主动参与、亲自经历体验、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进步。

(二)要体现培训内容的差异性、层次性、动态性

1.遵循按需施教原则,体现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差异。要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征和素质要求,进行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提出培训要素。组织分析是单位或组织根据发展需要提出的干部培训需求。任务分析是在了解组织发展战略后,明确培训内容,考虑不同领域、职级和职位的需求差异,实现分类教育和差别化培训。人员分析是判断干部自身存在的影响工作绩效和自身发展的原因。

2.遵循个体差异与群体特征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培训内容的层次性。要把握群体共性特征,针对不同职责领域、职级、职位干部的能力素质的共性要求,将培训内容模块化、标准化,满足干部个性化学习培训的差异,适应不同群体学习的需要,保证培训内容的相对一致性和统一性,达到组织培训的目的。

3.遵循与时俱进原则,体现培训内容的动态性。要及时引入新知识,收集信息资料,不断扩展或更新内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针对不同职责领域、职级、职位干部,灵活组配课程内容;除了传统的文本课程外,还应重视灵活运用实践课程、体验式课程和研究式课程等。

(三)要体现培训方式的互动性、灵活性、可接受性

1.培训管理方式必须由“外控式”向“互动式”转变。要注重与培训对象就内容、方法、效果等进行沟通,及时听取意见建议,吸收合理意见并应用到实践中,发挥培训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因此,在培训方案设计中,要增加培训对象参与面和参与度。同时,加强与不同培训对象沟通,与培训对象达成共识。

2.培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效果。如采取传统授课方式,让学员看、听,学员以记忆为主,这种形式中学员对培训内容的“吸收程度”是较低的;如采取讲授、提问和分组讨论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看、听、说,可使“吸收程度”有一定提高;如采用演示、传授、讨论、训练等全面结合,让学员看、听、说、做,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开发潜能,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则可达到最佳效果,使“吸收程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培训时空是影响培训的重要方面。集中性教育培训模式,由于时间限制、空间固定,使干部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性相对较小。开放式教育培训,拓宽了培训空间,打破了时空局限性,使干部能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对什么时间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在什么地方学等拥有自主选择权。

(四)要体现培训资源的系统性、共享式、竞争性

1.培训资源的系统性是培训的重要保证。培训资源既要满足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需要,又要满足不同群体学习培训的需要;既要满足组织对干部素质的整体要求,又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干部素质的具体要求。要通过不断挖掘和整合,实现不同层次、类别、培训资源的无缝连接和共享,构建资源大平台,确保培训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又相对统一。

2.培训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扩大师资队伍的总量,丰富师资队伍的来源,丰富师资队伍实践经验,引入全面的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等,都是建立开放式教育培训体系的必然要求。

3.培训机构是教育培训重要的基础。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地方党校、地方行政学院等为主,政府各部门培训中心、基地和少数高校培训基地为辅的培训机构体系,从形式看,大多以短中期培训为主。还应调动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培训机构的开放式立体网络体系,实行培训资格准入制,通过竞争或委托等形式参与干部培训工作。

(五)要体现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的全程性、科学性、实效性

培训包括前期调研、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就是要通过总结经验为更好地实施下一培训项目提供有效的经验参考。开放式教育培训必须强调培训评估的全程化,以绩效为先。目前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培训评估方法是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柯氏评估模型[3],将培训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成果层。反应层,即观察学员的反应,评估学员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学习层,即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行为层,即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成果层,即衡量培训对于组织的价值。为确保培训实效,培训从需求调研、分析设计到组织实施,都应建立管理和评估制度,围绕绩效开展评估分析,达到预定绩效标准的才可开展培训。培训机构也必须通过培训绩效评估加强和改进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近年来,自主选学已逐步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趋势,这为构建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在未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以自主选学为主要方式的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必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2]麦克利兰.冰山模型.http://baike.baidu.com/view/684458.htm#2.

教育培训体系 篇10

安全教育培训是以安全生产为目的,按照一定要求对员工思想和行为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组织安全生产,抓好安全培训,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立足之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高危生产工艺企业,要做到安全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真培训、真考核、真兑现”为工作要求,抓实创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大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加强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形成系统、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确保生产本质安全。

1 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夯实企业本质安全基础

切实提高员工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因此,实施全员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等各类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企业本质安全的基础,应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任务。

1.1 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直接从事于一线生产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重要卫士。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技能过硬的技能操作人才队伍为目标,在组织培训、考核评价、使用待遇等方面加大力度,抓实创新,形成学习有目标、晋升有通道、发展有空间,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开展等级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与技师(高级技师)评价、基本操作技术与技能培训、装置系统操作培训、关键操作技术培训、事故预案学习与演练、仿真模拟训练、新操作法培训、岗位练兵与竞赛等内容形式,推动技能操作队伍能力的全面提高,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辈出、人人争先进位的良好成长环境。

1.2 着力抓好关键技术人才培养

关键技术人才是企业专业技术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安全生产、清洁环保、节能降耗、工艺优化、设备保运以及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目标,按照“数量满足、专业配套、梯次合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要求,围绕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组织专题技术讲座、新技术研修、集中系统培训、选送外部培养以及“导师制”等方式,大力加强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环保、计量、化验分析等关键专业技术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位上升通道,促进专业人员立足岗位,成就事业。

1.3 着力加强管理骨干人才培养

经营管理队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坚持以“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为原则,以提高履职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突出科学决策、高效执行、开拓市场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通过采取领导干部年度分期分批轮训、网络在线学习等形式,了解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动态,深刻领会企业年度方针目标和中心工作内涵,切实提高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水平。结合实际,通过有计划地举办内部控制制度、ERP系统、资本运作、财务金融、市场营销、法律事务等专业管理培训,推动各项管理水平提升,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在全面实施各类人员培训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努力造就一支专业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安全生产和持续有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围绕企业安全工作特点,创建和落实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创建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安全工作特点加以部署和落实。要切实抓好企业领导干部、中层管理者、专业管理人员、技能操作人员、新入职员工以及外来劳务用工等各类人员规定性、常态性、基础性安全教育培训,同时,要紧密结合企业安全生产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强化安全专项技术培训,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技术水平,提升防范事故能力。

2.1 开展生产人员日常安全教育学习

日常安全教育学习是安全培训体系的基础。要充分利用交接班、晨会、班会以及在岗时间及时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精神、安全生产制度与禁令、企业安全生产动态、安全生产经验、事故情况通报、事故举一反三要求等。利用答题卡等形式,通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2 落实领导干部和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培训学习

领导干部和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担负着安全生产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更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因此,要按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领导干部和专业管理人员取证要求,严格落实安全培训考核工作。要建立定期学习和基层生产单位定点联系制度,掌握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不断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生产领导水平。

2.3 加强生产事故处理预案演练

在编制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处理预案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分面分片定期开展事故处理预案演练,要做到演练有计划、有方案、有讲评、有总结、有改进措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确保演练的真实性和实战性。“拳”不离手,方能手到擒来。

2.4 加强特有安全技术培训

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篇11

1.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程增加创业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政府在强化企业和社会接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和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应强化大学生毕业前实习与培训,力促普通教育职业化和健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就业机制。

2.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最后一哩学程”经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意率、专业对口率、稳定率。要为大学生配备职业教练提供一对一的全职培训和就业计划、创业规划等。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创业。建立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导师制、技师研修制度。

3.打造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良性循环人才培养链。在良性人才培养链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创意大赛、发明创造和申报专利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评价、实习、聘用、奖励、激励,加强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意创业能力培养,把实习当成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

4.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推行大学生“成长导师制”,开发在岗教师的导师培训课程,建立成长导师网络平台。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提升我国“教育—产业—就业—创业”新课程设计能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注重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篇12

一、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而为其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做为教师应及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多项素质。

(二) 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把文化科学中知识做为最基础的知识, 使其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知识, 必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育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 动脑思维,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同时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原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成为爱学习, 会学习的人。

(三) 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要通过实践和技能训练,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 让学生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这样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在当今社会, 我们已不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世纪的警钟已敲响, 它告诉我们,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到的知识, 学会必要的技能, 使学生成为高分高能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建立德育网络平台

(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 师生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 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 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 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抵御搓折、困难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二)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很多技巧, 即巧妙地将思想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人。

(三) 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 优化教学结构。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学生, 从媒体、家庭、社会获取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 变单一的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渠道整合一致,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 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 形成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正向合力。同时要重视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一体化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建立校报 (刊) 、宣传橱窗以及学校联系卡等措施以及组织家长到校参加会议和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并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有意义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伟大的朋友》和请老红军、老干部来校进行传统教育报告会, 教育学生继承老一辈革命的光荣传统等、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朴素教育和爱国主义等形式的德育教育。

三、多维育人、立体管理, 丰富德育内涵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三有”, 既有主题、有层次、有实效;突出“四性”, 即思想性、适应性、生动性、全员性。德育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 既减轻师生负担, 又受到师生欢迎。一是寓德育于“教学”, 教书育人中。学科本身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 同时也蕴含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如语文教材中《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日记》等等在教学中渗透英雄事迹、受英雄思想教育。只要我们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渗透教育内容, 就可以达到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二是寓德育于“管理”, 管理育人中。严格的管理是教育成功的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规章, 健全常规制度, 建立学生教育评比制度,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和环保、卫生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三是寓德育于“活动”, 活动育人中。要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利用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美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德育于“环境”, 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对学校环境绿化、美化, 建立体育设施和做到班班有国旗、条幅、一日课堂常规、图书角;校有展评栏、图书馆、设闭路电视和广播宣传阵地及开辟大型德育墙等, 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 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 发掘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 只有努力使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要按照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认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即以学法定教法, 从而做到既教知识, 又教做人,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 还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下一篇:机械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