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系

2024-08-21

教育体系(共12篇)

教育体系 篇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对应式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施, 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素质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注重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把“五育并举, 德育为首, ”做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为此, 在德育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 适合当代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体系, 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一、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而为其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做为教师应及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多项素质。

(二) 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把文化科学中知识做为最基础的知识, 使其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知识, 必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育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 动脑思维,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同时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原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成为爱学习, 会学习的人。

(三) 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要通过实践和技能训练,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 让学生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这样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在当今社会, 我们已不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世纪的警钟已敲响, 它告诉我们,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到的知识, 学会必要的技能, 使学生成为高分高能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建立德育网络平台

(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 师生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 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 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 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抵御搓折、困难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二)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很多技巧, 即巧妙地将思想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人。

(三) 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 优化教学结构。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学生, 从媒体、家庭、社会获取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 变单一的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渠道整合一致,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 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 形成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正向合力。同时要重视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一体化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建立校报 (刊) 、宣传橱窗以及学校联系卡等措施以及组织家长到校参加会议和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并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有意义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伟大的朋友》和请老红军、老干部来校进行传统教育报告会, 教育学生继承老一辈革命的光荣传统等、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朴素教育和爱国主义等形式的德育教育。

三、多维育人、立体管理, 丰富德育内涵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三有”, 既有主题、有层次、有实效;突出“四性”, 即思想性、适应性、生动性、全员性。德育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 既减轻师生负担, 又受到师生欢迎。一是寓德育于“教学”, 教书育人中。学科本身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 同时也蕴含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如语文教材中《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日记》等等在教学中渗透英雄事迹、受英雄思想教育。只要我们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渗透教育内容, 就可以达到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二是寓德育于“管理”, 管理育人中。严格的管理是教育成功的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规章, 健全常规制度, 建立学生教育评比制度,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和环保、卫生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三是寓德育于“活动”, 活动育人中。要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利用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美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德育于“环境”, 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对学校环境绿化、美化, 建立体育设施和做到班班有国旗、条幅、一日课堂常规、图书角;校有展评栏、图书馆、设闭路电视和广播宣传阵地及开辟大型德育墙等, 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 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 发掘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 只有努力使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要按照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认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即以学法定教法, 从而做到既教知识, 又教做人,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 还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毛建华, 简宪安.中国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8

教育体系 篇2

2.1“扶正”学前教育幼儿教师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师发展现状,幼儿教师的待遇和权利都与其他公职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具备公职教师的身份,当然也就无法享受公职教师的基本权利,但是其履行的业务与公职教师相比相差较小。由于幼儿教师在待遇和身份上都有着较大的不明确性,使得其一直处在社会教育事业的边缘,并没有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甚至会受到轻视,这也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工作。然而,一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来讲,可以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进行明确,使其能够拥有公职教师的权利和待遇,其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在保障其权利的基础上,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能够使幼儿教师的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营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工作氛围,从根本上保证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使得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到学前教育的领域中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儿童学生的全面发展。

2.2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可以说,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学前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该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够接受到全面的学前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对学前儿童接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保障,而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力度也不尽相同,其改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学前儿童就可以免费地接受学前教育,可以确保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够按时接受完整的学前教育,实现“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保证每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2.3明确相关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对儿童实行全面的学前教育。当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时,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就可以实现对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规定学前教育的管理制度,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效率,并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落实,并按照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对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善,规范对学前教育现状的有效管理制度,确保广大儿童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期的义务教育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环境教育 篇3

美国在上世纪30-50年代,由于工业高速发展,曾造成过严重的环境污染。比如洛杉矶市,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笔者本世纪初在驻纽约教育组工作时曾参观过匹兹堡的污染博物馆,看到上世纪40年代该城因冶炼业而产生严重污染景象。工厂的烟囱不断地向空中喷烟吐雾,城市笼罩在一片粉尘和雾霾之中,白天也需要打开街道的路灯。

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1970年4月22日,在哈佛大学学生推动下,爆发了在不同城市约2000万人上街的反污染游行。在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逼迫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下,尼克松总统于1970年签署了《环境教育法》(EnvironmentalEducation Act,1970)。根据该法,美国建立了“环境教育办公室”(OEE),开始组织开展环境教育。1979年,OEE划归教育部领导。1981年该法案部分资助内容失效。1990年布什总统又签署了《国家环境教育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1990)。该法对环境教育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至今,美国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的正式(Formal)环境教育和地方环境教育中心为主的非正式(Informal)环境教育相互配合的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为美国社会确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以前者为主。

二、美国环境教育的组织实施

1.明确目标。根据《国家环境教育法》,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环境保护署组织地方教育机构、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非盈利教育组织、环保组织、非商业性媒体、私人慈善组织等共同支持环保课程的开发、环保教育项目和其他各种有利于增进公众环保意识的行动。

《国家环境教育法》将其政策目标说得非常明确,即建立和支持环境教育项目,使学生们在中小学和大学中都能学习环境知识和参与环保行动,并鼓励高中后学生将来投身于与环保相关的职业中。

2.加强领导。根据法案,联邦成立了以环保署为牵头单位的“国家环境教育咨询理事会”(National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和“领导小组”(Federal Task Force Oil EnvironmentalEducation)。前者由11人组成,成员来自环境教育教师以及大学、州教育厅、环保教育组织和相关企业人员,每届任期3年。后者由环保署、教育部、内务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和空间局、环境质量委员会、田纳西谷管理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八单位组成。

3.明确机构。该法案明确了原“环境教育办公室”由联邦环保署领导。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联邦各部门和相关国际机构共同开展环境教育;支持以中小学生和其他成人在内的环境教育各种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各部门和各相关组织合作各种环境教育出版、影像资料等;管理联邦用于资助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环境教育资金;组织开展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协调联邦教育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利用国家公园、国家森林、野生动物保护地等开展环境教育;提供环境教育信息服务;(8)提供法案执行情况报告,等等。

4.设立基金。1990年法案对联邦政府专门设立环境教育资金(EE Grants)进行了授权。基金用于资助各地教育局、中小学和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申请到资助的单位可获得项目预算75%的联邦资助,另外25%可以由其他机构用实物或其他非现金方式资助。

5.建立专项。该法案明令联邦设立“环境教育和培训”项目,以支持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环境教育研究人员培养。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和理论、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和实践、环境职业教育、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环境教育等。

6.颁奖鼓励。联邦设立了一系列奖以鼓励为环境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组织、出版物和支持单位,共有西奥多·罗斯福奖、蕾切尔·卡森(1962年第一部批判环境污染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奖等四个奖项。另外,还对K-12年级学生专门设立了“总统环境青年奖”。

7.成立组织。为执行好“国家环境教育法”,美国国家环保局成立了“国家环境教育和培训基金会”(NEETF),协助OEE执行资助项目、接受募捐、开展国际交流等。

三、环境教育课程指导大纲

美国环境教育协会(现称北美环境教育协会)曾于1998年提供过《环境教育大纲,K-12》,为各地提供指导。2010年该协会再次修改了该大纲,以下为2010年美国环境教育指导大纲概要。

1.课程指导,思想、目标和开发

(1)关注自然和环境;

(2)关注青少年教育;

(3)与教育阶段相符的文化目标、目的和实践;

(4)环境素养;

(5)健康和安全;

(6)进行评估和评价;

(7)合作伙伴;

(8)人际关系和代际关系。

2.开发适宜的实践活动

(1)在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

(2)强调真实体验;

(3)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好奇;

(4)要面向全体学生。

3.玩耍中引导探索

(1)充分利用大自然和天然素材;

(2)发挥成人在孩子们玩耍中的引导作用。

4.环境教育课程内容框架.

(1)促进社会责任感和情感成熟;

(2)增强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3)增进对环境的了解;

(4)了解环境的技能和方法;

(5)培养个人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6)促进身体健康和发育。

5.场地和空间

(1)提供足够的环境教育场地和空间;

(2)采自大自然的教具;

(3)对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应适宜;

(4)经常维护使其适用于环境教育;

(5)注意场地和空间的健康、安全和风险性;

(6)保持场地对环境教育的可持续性。

6.环境教育工作者素质要求

(1)具有儿童环境教育基础条件;

(2)具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责任;

(3)环境教育所要求的素养;

(4)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教育课程;

(5)不断改进教学的能力;

(6)实施评估和评价。

四、中小学环境教育模式

美国教育管理在地方。同很多中小学课程一样,美国并无统一的环境教育课程要求或标准。虽然美国北美环境教育协会制定了《环境教育指导大纲》,但对学校并无约束。实际上,美国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通常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渗透式”(infusion),第二种模式为“附加课程式”或称补充课程式”(second-course)。有些学校在具体实施环境教育过程融汇了两种模式。

1.“渗透式”。这种模式指学校不单独设立课程,而是由教师们将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活动揉进各科课程的教学中,如历史、科学、艺术、社会学等课程。这种模式在各地中小学采用的比较多,其优点在于可以寓环境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相互结合,使学生在接受各学科教学的同时也接受环境教育。但这种模式也受制于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素养。

2.“补充课程式”。这种模式是将环境教育内容单列,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支持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环境教育的教师、教学评估专家和环境教育研究工作者。他们主要观点有二:一是“渗透式”过于依赖教师个人对课程总体的把握,涉及环境教育的时段、时间、内容等都很难保障,经常被挤占;二是环境教育内容跨学科性比较强,涉及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及种族等内容,各科教师分别教学,容易顾此失彼。

无论以上采取何种模式,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还有一些共同的教学环节。如讲授、图片展示、行动教学。在美国,对行动教学非常重视,这些行动的主要形式有,户外大自然活动、环保公益活动、实验、游戏、社团活动、专题讨论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目前,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三个“结合”(Alignments):在教育目标上,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ESE);在教学内容上,将人文社会学科与科学学科相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将课堂教学和户外教学相结合。

五、大学环境教育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同样也在开展环境教育,但采用的名义和途径更加丰富。通常采用的模式有:

1.为将来从事环保相关职业的学生提供专业和课程。这些课程包括: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环境设计、环境工程、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环保课程的重要特点是跨学科、文理兼容,几乎涉及所有学科。如生物、生物化学、自然资源管理、政治、经济、历史学等。

2.培养环境保护技术人才。这方面的教育任务主要由社区学院承担。这些学校设置一些比较具体的专业,如废水处理等;还有一些学院提供能升到其他大学更高阶段或攻读研究生相关专业的前期课程。

3.为所有大学生提供环境教育课程。美国波士顿的塔夫茨大学是全美第一所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大学。

4.提供环境教育教师培训。这些培训大部分属于岗位培训。在一些州,如威斯康辛州规定,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师必须取得相应岗位证书。

5.在商学院中开展环境教育。美国一些商学院给学生开设了环境管理课程,还有一些商学院在课程中增加了环境教育内容,其目的是用最新的环境理念影响这些未来的商界领袖。斯坦福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密西根大学和西北大学等都曾开设过环境经营和管理方面的课程。

6.开展研究。大学的重要责任是要通过科学研究引领环境教育的发展。这些研究项目主要包括环境知识、技术、政策及行动等。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环境教育进学校、环境教育终身化是当今世界先进国家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还特别强调它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笔者通过调研和查阅大量资料后深深体会到:教育的本质就是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美好。中国各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或缺环境教育。

[附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盐碱滩生态系统”课程(见表1)

课程要求:学生阅读盐碱滩生态系统和观看从那里采集到的生物体标本;分小组画出生态系统的墙壁画;表示出盐碱滩的变化会怎样影响各种植物和动物。

教育体系 篇4

一、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育人意识

(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夯实基础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做为教师应及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多项素质。

(二) 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把文化科学知识做为最基础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知识, 必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育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同时,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地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原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通过实践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要让学生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到的知识, 掌握必要的技能, 使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综合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建立德育网络平台

其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 师生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 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抵御搓折、困难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其二,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很多技巧, 巧妙地将思想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人。

其三, 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 优化教学结构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学生, 从媒体、家庭、社会获取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 变单一的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渠道整合一致,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 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 形成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正向合力。同时要重视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建立校报 (刊) 、宣传橱窗以及学校联系卡等措施以及组织家长到校参加会议和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多维育人、立体管理, 丰富德育内涵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三有”, 即有主题、有层次、有实效;突出“四性”, 即思想性、适应性、生动性、全员性。德育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 既减轻师生负担, 又要受到师生欢迎。一是寓德育于“教学”。学科本身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 同时也蕴含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只要老师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渗透教育内容, 就可以达到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二是寓德育于“管理”。严格的管理是教育成功的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规章, 健全常规制度, 建立学生教育评比制度,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和环保、卫生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三是寓德育于“活动”。要建立完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利用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美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四是寓德育于“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对学校环境绿化、美化, 建立体育设施和做到班班有国旗、条幅、一日课堂常规、图书角;校有展评栏、图书馆、设闭路电视和广播宣传阵地及开辟大型德育墙等, 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 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 发掘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 只有努力使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按照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认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才能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毛建华, 简宪安·中国城市经济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经济版社, 2006, 8

教育体系 篇5

摘要: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成为可能。其中,远程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载体,其质量问题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因此,加强远程教育质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概述了远程教育质量,具体分析了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终身教育;质量;远程教育;体系

就目前来讲,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人才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创造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在职人员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注重远程教育质量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远程教育质量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中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灵活性,更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提供开放的、不同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形成了多样化质量观、服务质量观和全面多元的质量观[1]。其中,多样化质量观的目标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在职成人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高中水平学习者提供学历教育;三是提高广大受教育者本身的满意度。与此同时,还应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辩证统一原则。服务质量观主要体现在服务过程与服务效果两个方面,几乎贯穿了服务质量的整个过程。全面多元化的质量观主要包含了需求满足层次、培养目标层次、质量标准层次、动态变化层次等多个层次。

二、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因素

(一)开放式远程教育的开办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应促进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2],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要求。远程教育的办学理念十分符合这一要求,能够为个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打破学校对教育资源垄断的局面,打破传统的教育中心体制,进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

首先,通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知识传输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其次,教学辅导平台的建立,一是能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二是能够指导、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三是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四是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合作学习。再次,相关科研队伍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方式、模式和学习方法等终身教育与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了一些理论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教学管理队伍实施的一系列有效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教学的可控性,更加有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教与学的.灵活性

远程教育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更加便于师生互动,实现双向视频教学,另一方面也更加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线考核与答辩等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具有灵活性,有助于适应非正式学习的发展趋势,更加有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促进远程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角度讲,其主干与主体分别是学校教育与面向成人学习者的继续教育[3]。虽然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仍然是学校教育,但成人教育囊括了其它教育内容,具有最长的教育时间跨度,具有最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实现远程教育的多元化,更加有助于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注重内部质量保证内容的提高

新时期,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一方面应关注学生产品与服务[4],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实现现有质量目标,不断提高现有质量与成本效益。具体来讲,一是应不断完善产品服务,加强内部质量控制,优化服务;二是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定标准,为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三是应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并完善优质学习资源共享机制,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本效益。

(三)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其一,应尽可能提高专业评估与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其二,作为相对静态的基础条件,教学基本条件应得到充分保障,学习资源应尽可能的丰富,学习环境应尽可能和谐。其三,应加强课程层次和专业项目等动态教学活动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我国远程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在终身教育体系下,远程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远程教育的质量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应促进远程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内部质量保证内容的提高,并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松鹤,齐坤,孙鸿飞等.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远程教育质量观[J]中国电化教育,,(4):33-41

[2]孙宗凌,王清.我国高校远程教育质量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10):8-10

[3]常云,常欢.远程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14):160-161

教育体系 篇6

关键词:摄影教育;人文定位;职业资格测试

本着对摄影的热爱,笔者在法国求学多年中,对法国高等摄影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着重总结出了法国当代摄影高等教育的四大系统,以及各系统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如何改革我国高职摄影教育的方向,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摄影高等教育应该在高职普通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并应有完整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无论作为国民教育系统学位教育的巴黎八大学,还是造就摄影专业高级职业人才的行业高校,乃至私立摄影高校,都要求人学者必须持有在综合性大学读完普通大学课程后获得的结业证(DEUG)。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种教育程序,相反,它要求从事摄影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高等教育素质。摄影专业教育不能替代一般文化素质,而摄影从业人员却必须具备大学水准,这无疑是个矛盾。在中国,这个矛盾是用进人大学后,以一年左右的公共课解决的。但事实证明,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在的中国,无论从科技知识的准备上,还是社科、人文基本素养上,学习摄影的人,都必须有2~3年一般理科和文科文化基础才能保证自己适合摄影活动的极大特殊性。如果抛开这些基本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根本无法适应摄影的高深的科技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这一点不但应引起我国摄影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也应为我国各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所注意。尤其是各门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材体系都还缺少自己的特长。学生缺少基本的大学生文化修养,结果直到毕业时,作为一个普通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大学生,还不具备一点摄影摄像知识,连最起码的照相知识都不懂,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应该说这是不健全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鉴于此,建议我国高职考虑法国摄影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普通教育中设立摄影知识教育。

二、摄影高等教育应适度、应突出人文定位

法国的各类摄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地位。这一点使法国高等摄影教育,有别于英美的同类教育。在英美摄影高等教程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摄影原理、摄影技艺及摄影应用课程。但在法国,哪怕是完全进行职业教育的摄影专科学校,列在第一位的课程,都是“艺术史”、“摄影史”等人文课程。很明显,在法国的摄影高等教育中,最看重的是“摄影传统”的承继,和“摄影精神”的养成。摄影高级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耕耘,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美学”、“现代性”等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国摄影高等教育还显得相当稚嫩。据调查,在我国各高校开设了各类型摄影课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这类课程的,也缺少像样的教材,更没有专攻艺术史、摄影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对摄影教育中的人文课程如何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者更为罕见。可以说,专门的摄影人文教育队伍,几乎是个空白。这种状况,与我国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因此,开展摄影人文研究、培养我们自己的摄影人才理论专家和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之事。建议高职学院和大学考虑派出教学骨干到法国巴黎大学第八大学摄影和多媒体系、国立高等摄影学校等摄影高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进修,实地了解情况。至于派教学骨干赴法进修则更是一条捷径,可以直接改善我国摄影高等教育师资的结构。同时,也为我国摄影职业化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摄影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测试同步进行

在法国无论何种教育,都是将对人的素质培养与职业定位密切结合起来的。在摄影教育方面,四大系统的摄影高等专业教育,几乎都与职业定位一一联系。在国民教育这个第一系统中,本来着重考虑的是学位教育,是以通才教育为主的,但它并未放弃学生的职业定位。在综合性大学就读摄影专业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课程的进行,同时就进行各种专业技能测试,测试合格,即获得各种级别的专业证书,如摄影职业能力证书(CAP)、工艺美术摄影专业证书(BACPRO)、高级摄影技师证书(BTS)等。像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校所颁发的文凭,甚至等同于欧洲通行的硕士文凭。至于行业系统的摄影高等专科学校,更十分注重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测试,以颁发摄影职业能力证书(CAP)、摄影技工证书(BM)、工艺技术证书(BTIM)等等。而私立摄影学校,一律以获得国家通用的CAP为重要学习成果,此外,名声较大的私立院校还有自己颇有影响力的文凭。这些证明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证书和文凭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行业协会举办的考试取得的,主要面向社会人士,但由于学院教育主动与社会行业资格准入制度接轨,学生在校就可以拿到,毕业时,已是一名可以从事各种门类摄影的成熟专业人才,就职机会就比较多了。

论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发展 篇7

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所接受的教育, 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包括人们所受教育的各种阶段、各个方面和各种方式, 既包含社会教育、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既有正规教育, 又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历教育, 又有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强调的是教育的终身性、全民性和广泛性。其中终身性是它的最主要特征, 它要求“活到老, 学到老”。

终身教育体系是指在终身教育内涵的框架内, 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达到一定教育水平所规划的不同形式的教育类别及教育层次的有机综合教育系统。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社会组织, 建立各种教育机构, 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 让人们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参加学习;另一方面是要设法推动全民的终身学习意识, 同时提供各方面的条件, 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愿望。

2 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要求各类教育互认、协调发展, 而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 成人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并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终身教育的必要性起源于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的发展为终身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终身教育体系也是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建立并得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 (2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方向极大地影响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研究结果认为, 世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成人教育具有极强的依附性, 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越完善, 终身教育就发展得越好。 (3) 终身教育的主体是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面貌主要由成人教育来反应, 同时, 一个人在成年时期接受教育的时限可能会终其一生, 因此, 其学习时间最长, 获取的知识信息量最大, 所以它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

3 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机遇

成人教育是伴随成人的生命过程和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其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成人教育在现阶段已有了较好的发展, 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终身学习意识不强。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人们只求一次学习定终身再加上整体学习条件上的限制, 成人自觉参加各种学习的能动性差、危机意识不强从而直接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2) 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的法规不健全。国家缺乏对成人参加各种学习教育的激励和引导, 影响了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各种教育门类、教育资源、教育机构互设门槛, 致使想参加学习的成人看不到学习的远景, 想提高层次道路不畅。 (3) 只讲形式, 扭曲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单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定看的只是文凭, 参加成人教育的个体就只把拿到一个“本本”作为追求的目标, 而至于是否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层次, 这并不重要, 如此导向严重背离了成人教育的初衷。部分办学单位也为了经济效益, 把办教育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迎合学生之需, 松散办学, 导致教育质量低劣。 (4) 普通高校的大量扩招, 影响了成教的发展。高校扩招, 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使原来可能加入成人教育队伍的学生流向了普通高校, 成人教育生源大面积下降;我国加入WTO后, 外国教育机构和资本涌入, 形成大量中外合作和合资成人教育机构。这些对国家的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好事, 但客观上对成人教育的生源规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4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人教育

4.1 树立新的教育与学习观念

我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 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 在学习上总是认为一次性学校的正规教育就可以受用一生, 这显然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引导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即学习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无围墙的, 不局限于学校学习, 学习还应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

4.2 建立现代成人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其受众对象是是开放的。作为社会人, 终身学习的能动性千差万别, 要促进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 必须建立相应的促进机制, 以带动不同年龄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首先是要建立专门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令法规, 例如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等。二是应建立成人教育保障机制, 制定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规划, 逐步实现培训机构与教育资源作为社会的必要消费, 并设置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等, 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提高的人们提供教育保障。三是要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 岗位用工加薪提成也应和接受成人教育的状况挂钩, 以引导人们自觉参与职业教育。

4.3 构建成人教育网络

应将成人教育实体办到每一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让全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成人教育的节点, 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 共享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让社会人人, 不论农村还是社区, 不论中年还是老年, 不论学生在毕业后的任何时候, 只要你愿意再学习, 都能就近并且及时地接受到他们需要的各种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4.4 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通道

要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就要求各种教育类型和层次要相互沟融通、取长补短。要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终身化体系, 首先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制度, 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二是通过采用学分制, 实行灵活学制和弹性管理制度,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 学习和就业结合起来交替进行等措施, 使参加职业教育的人员不仅可以学到实用技术, 也有机会考虑继续升学深造, 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顺畅的通道。

4.5 建立多元化主体的办学机制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 职业教育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光靠单一的政府主体来包揽成人教育明显是不可能的, 还要有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团体以及私人广泛参与的办学主体。国家应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举办职业教育, 尤其要调动私营企业的办学积极性, 力争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终身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壮大职业教育队伍, 增强职教办学实力。

摘要: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从终身教育及其体系的内涵、特点、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入手, 分析了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机遇, 提出了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发展成人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成人教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

[2]朱榴芳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教育体系 篇8

(一) 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持续推进, 当前我国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更高级别的工人来进行更高难度的操作, 在这个问题上,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就业市场上对于普通工人的需求了, 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推进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 对于我国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职业教育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体制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再是一个附庸, 而是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有机构成。可以说, 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步了, 离开了现代职业教育提供的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工人才,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被无限期的拖延,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了许多高素质人才, 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贡献是不可替代、也是不可磨灭的。

(二)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简章, 具体指在高职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之外, 针对学生在小升初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矫正。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 既包括课堂上的宣讲, 也包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宏观上来看, 在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当中, 开展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学生活动, 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事业飞速前进, 相对应的就是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蓬勃发展, 关系的交织和多样化的诉求使得当今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变得尤为复杂。以此为逻辑起点可以发现, 针对青年人在学生时代的思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够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袭, 同时这种微观作用直接作用于整体宏观社会的发展, 也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 教学体系构建

任何学校的教育都是应该自成体系的, 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当中的思政教育, 这种教学体系的构建也不外如是。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 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展开教学体系的构建。 (2) 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 (3) 要安排教学的节奏,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安排学科知识的讲授进度。

二、现代职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 完善教学体系的需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当中, 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 首先是完善教学体系的需要。应该认识到, 一个成熟的合格的劳动力应该具备两方面素质, 第一是过硬的专业本领, 这种专业本领能够帮助劳动力在进入社会之后具有自己实现意义和价值的机会, 能够有安身立命的本领, 其次就是一个人的思政素质, 思政素质最终决定了一个劳动者在社会上所取得的尊重的分量。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 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过硬的思政素质, 并且教会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领, 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有更好的人生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同时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 每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最终凝结成一个社会的整体风貌, 如果在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 思政教育有缺失, 就会使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之后个人的表现不能够符合社会整体和谐社会的要求, 甚至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 构建成熟的思政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三) 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开展新生教育也是学生自身成长需要。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当中,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固然决定了他们的职业起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诚信和个人的思政素质也成为每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的过程当中升迁的重要考量标准。基于以上四种情况, 在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构建思政教育体系, 用体系化的教育教学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而言非常有利。

三、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应该遵循的路径

(一) 参照研究型大学的成熟体系

从历史来看,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长, 国内很多先进的研究大学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同时考虑到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与研究型大学进行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层次和思想观念往往是一致的, 因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过程中, 参照研究型大学的成熟体系, 并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是一条捷径, 值得学习, 值得参考。

不过应该认识到, 研究型大学与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研究型大学旨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 而现代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旨在直接为社会输送成熟劳动力的一种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在学生来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整体上来看, 研究型大学的生源质量更高, 学生素质更好。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在构建思想教育体系过程当中, 在参考研究型大学的先进经验的时候, 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自身的教学节奏和教学目标。

(二) 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 也要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情况。从学生主观感受上来说, 很多学生选择进入学校接受现代职业教育, 最终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要尽快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地找到一份适当的工作, 尽早为自身和家庭创造财富创造价值。从学生的客观情况来看, 有些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来自于相对贫困的家庭, 这样的学生对物质欲望更为强烈, 这种渴望金钱的思想倾向非常容易, 在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之下演化为一种扭曲畸形的拜金主义,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 老师在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向政治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来展开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代入感和获得感, 要让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思想深处的理念息息相关,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并且能够在课程中寻找到自己长期以来内心疑问的解答。

(三) 以正确的理念作指引

从思政教育本身来看, 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因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形成教育体系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以正确的理念为引导, 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安排教学内容, 要强化课程内容的正确性和引领性。

考虑到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当中的现实情况, 在进行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为了坚持正确的理念, 主持工作的相关人员可以考虑通过与其他单位相互合作的方式来汲取营养, 获得支持。以正确的理念作指引, 在进行教材编辑的过程当中, 相关的老师一定要重视资料的收集, 一定要让教材中编写的内容有据可查, 有法可依, 绝不能得过且过。

在这个问题上, 提高教材编写者的认识是首要的。相关的教材编辑组在实际工作当中, 应该提高认识。主管领导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地敦促教材编写者来认真修订教材。主管领导一方面要对教材编写者严格要求, 同时也要给那些辛苦工作的教材编辑者一定的物质奖励, 用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助力教材编写的顺利进行。

(四) 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最后一点, 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还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因为现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会很快进入社会参加工作, 因此, 针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政教育一定要具有实用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下两点:第一是强调教材内容的接地气, 第二是要把握教育内容的难度。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实际案例的运用, 通过具体可感的案例, 向学生传递有关思政教育的理念和知识, 并最终达到思政教育成风化人、教书育人的目标。与此同时, 考虑到受教育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 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一定要重视简单易学, 不要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逐渐失去对学习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兴趣。

总之,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 工业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高层次的技工人才了。为了提升当前中高层次技工人才的整体思政素质, 在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 构建成熟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 对于提升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摘要:就现代职业教育中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展开讨论, 认为在相关工作推进的过程当中, 应该循着以下三个路径:一是参照研究型大学的成熟思政教育体系, 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情况, 三是以正确理念做指引, 四是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 为推动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工作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郭雪花.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 (8) :12-13.

[2]董琴.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 (5) :14-15.

[3]王悦.试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 (3) :45-46.

教育体系 篇9

关键词:会计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自1978年中国高等院校恢复会计专业以来, 会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及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我国面对的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 会计行业只有适应时代要求, 认清形势, 积极采取相应对策, 才能保证中国会计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而所有的对策之中会计教育是根本。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的实质趋同。为顺应会计教育国际化趋势并继续推动我国会计教育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基础上, 我们有必要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

一、美国会计教育的模式与课程设置

尽管美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 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会计教育的深刻反思, 但不可否认, 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美国在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共同推动下, 针对当时的会计教育危机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教育目标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 由教师讲学生记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教师讲授为辅, 学生参与为主”的方法。在此种教学方法下,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通过模拟操作、案例研究、小组协作、文章研讨等具体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教学内容方面, 注意在基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交际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1988年2月对《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明确了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掌握良好的知识体系及至少要接受150学时的大学教育, 同时还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修改了示范性课程。示范性课程内容包括:

1.一般教育。一般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 建议60~80学时。其内容包括:操行、交际、行为科学、初级经济学、初级会计、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学。2.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管理教育重在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 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 建议35~50学时。其内容包括:中级经济学、企业面临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企业法、市场营销、财务、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数量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交际能力、商业道德。3.会计教育。会计教育建议25~40学时。其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信息系统、职业道德与责任、实习与合作性教育计划。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会计实践需要, 上述示范性课程表并未深入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 但规定了进入会计职业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 明确了会计教育应涵盖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大致内容。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会计教育界对此给与了积极响应, 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虽不尽相同但大都包括了示范性课程表所要求的三种知识。

二、英国会计教育的模式

作为发展会计职业起源地的英国, 其现代会计理论及实务都较为发达。与此相适应, 其会计教育一直是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而闻名。英国各大学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但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 较科学的设置会计课程。其课程设置紧跟社会经济发展, 每学年都会根据市场需求及就业情况对会计课程进行总结、修改甚至替换。教师能密切关注理论前沿, 当会计领域出现了新理论、新技术时能及时的添加到日常授课内容中, 从而有效的避免所学理论与就业所需脱节的现象发生。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并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辅导、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采用专题的方式进行, 教师讲解框架结构及重难点, 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资料;辅导则是解答学生就学习、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研讨则是学生先通过课下准备与教师预先布置的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提炼观点, 然后在课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研究讨论, 由此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拓展了思维, 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考评方式多样化。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30%~50%) 和期末考试成绩 (占50%~70%) 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每门会计课程每学期的1~2个综合作业, 其形式有论文、报告、计划等;期末考试多为闭卷考试, 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 需要学生平时阅读大量参考书, 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三、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会计教育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教育仍显滞后, 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特点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就学历教育而言, 其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纵向多层面横向多类型。纵向来看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横向来看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教学服务型。显然, 不同的层面、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异。相比而言, 对于纵向层面的会计教育目标探讨较多, 但对于横向不同类型高校同一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则比较模糊甚至雷同。

(二) 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绝大多数的会计专业学生从入学时就划分为会计专业, 每一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都是按照同一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体系上课, 在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占主导地位, 选修课则多为限定选修课。由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因而同一层次的各类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多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税法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方向课”则包括财务管理、审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国际会计等;“专业实践课”多是学生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毕业前到校外的实习单位进行会计实务操作性实习。“专业选修课”开设较多的是会计理论、房地产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外贸会计、会计英语等。对于上述课程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开设, 而且课程内容也相差不大。

(三) 教学过程单向性, 缺乏互动。受教育目标及各类人才选拔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会计教学过程中过多依赖教师及选定的教材, 导致教师倾向于将会计作为已成定论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较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所隐含的内在实质, 学生则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侧重于知识记忆, 倾向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学习。诚然, 加强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切入点, 能够为学生奠定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功底, 但是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现有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与启示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会计教育与会计实践应紧密结合, 这也是美英两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核心原因即是理论脱离实际, 同时会计教育改革也非一日之事, 要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我们在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的经验, 更需要会计职业界、实务界与教育界的长期通力合作。

(一) 重塑会计教育的目标。对于会计教育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但是从国外的改革经验及我国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来看, 如今的教育重心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教育不应只是传授课本知识, 记忆当下的规章制度,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需要通过多个渠道加强教育部门与行业组织、实务部门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技能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其次, 科学统筹各院校使之科学定位, 在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 相互衔接。

(二) 各院校基于自身培养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从会计规范体系的更新来看,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为了全面推进会计准则的实施又相继发布了准则应用和讲解, 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中, 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又相继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一系列准则的实施一方面规范了会计记录, 另一方面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及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来看, 企业在不远的将来将普遍实现会计信息化, 如云计算、XBRL的出现导致传统的会计工作将被计算机替代。专业边界趋于模糊, 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因此, 各院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后应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课程内容改革。建议若仍保持原有主干课, 则应注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大大增加, 因而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并注意彼此间的衔接;加大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等的教学力度。

(三) 改变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1.引入双向互动式教学。“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更新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逐渐具备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才能适应科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备课重点将是课程组织而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讲授法外还应注意结合使用提问、课堂讨论、随堂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此外宜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调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及更深入的思考。

2.积极开拓学生实践渠道。受多种因素影响, 会计学生到实体企业实习的机会大大减少,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从以下几点予以改善:利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加强财务会计软件的开发与教学, 同时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建设国家级实验师资培训基地, 有重点的培训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师资队伍;建立国家级、省级经管类专业实验师资交流机制, 实现优势实验师资共享。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 1998 (01) .

教育体系 篇10

笔者认为, 情感教育即用真实情绪与客观思想考证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理性情感的指引下正确对待学生的思考与行为, 以最大的诚意包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疑难, 以人本理念为基准,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个体, 尊重个性, 致力于培养全人学生。情感教育是爱心教育的顶层设计, 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改变, 它革新了教与学的二元关系, 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培养与道德建设。爱心教育, 乃是情感教育的升华和沉淀, 在确立情感教育的大前提下, 爱心教育将激发学生的道德感与公平正义思想, 让学生冷静对待问题, 客观看待差距, 善良面对社会。爱心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双向发展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尚未成为制度化与日常化的管理范式, 而高职院校对“情感”“爱心”的理解, 大多停留在某位教师或某所高校的个别层面, 尚未能发觉此项理念的深远性与重要性, 本文将以两项理念为切入口, 以制度化的考量为标准, 较为深入地探讨该项课题。

一、情感教育与爱心教育实施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重实用方面基本达到了目的, 但随着社会思潮的滥觞, 高职教育的本质与要求在逐渐变化与提升, 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从功能教育到德育教育, 从实用教育到实用与个性教育并举, 从填鸭教育到启发式教育, 从严肃性教育到有爱的教育。当下的高职教育缺少个体关怀与情感教育, 缺少人性教育的弹性, 过于刻板与功用, 沿袭了高中、职高教育的授课风格, 对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及传统教育关注的道德层面没有过多的涉猎, 在此种教育环境下, 学生可能出现“有才无德”“恃才傲物”等行为状态, 将社会功利化、极端化的思想带入大学生活, 将人与人、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的关系商品化、庸俗化。

情感教育及爱心教育既是高职教育改进的目的, 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我们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知识与充沛情感的自然人, 这需要教师与学校各级部门秉承爱心办学、以生为本的理念, 用情感与爱心感化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奉献学生、帮助学生。

二、情感教育与爱心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情感教育和爱心教育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最新要求。情感教育的根基建筑在对人类共通情绪的认同上, 即教育者预设了对人类正能量的肯定与祝祷, 在“性本善”的共识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召, 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遵守人类种族的良好社会品行, 并以此为今后从事社会工作和家庭建构打下思想根基。

在高职院校中, 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受到专业的束缚, 阅历较浅, 视野不够宽阔, 在跨入大学校门后容易出现自由涣散、沉溺网络等通病, 此类情况, 在高职院校和本科教育中大为存在, 而情感教育的运用及普及可将发生此类问题的风险值减低。

情感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 将人类共通的品质、毅力激发开来, 提高风险抗挫性, 加大对社会和现实的关注, 总而言之, 受过此类教育的学生更加“感同身受”, 更加“情绪丰满”, 会以悲悯之心体察大学生活中的人事关系和生活、学习遭遇的困难, 坚信未来生活的美好及光明, 对人类现存的失衡、不公具有公平正义感, 对朋辈间的关系更为珍视。

“当下的教育一个最大弊端就是:不是培养完整的人, 只是培养工具人。一切向西方看齐, 言必称美国, 整个社会都有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欧美的内在冲动。”[2]过度追求科技的发展将人类与教育不断“异化”, 使得我们教育思维机械化、规程化、模块化, 缺少对学生个体的精确掌握和对不同时代学生的灵活教育。“工具理性”在高职教育建立初期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将学生、教师、行政三者的关系精心梳理, 确保着正常的教学教育环境和学校秩序。然而, 当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 制约发展的瓶颈油然而生, 我们面临着社会供需与高校学科建设的矛盾, 学生综合素养不高与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的矛盾, 校园呆板管理模式与学生逐渐增加的自由天性的矛盾, 林林总总的矛盾归结到底, 即是教育理念的滞后与社会流动趋势产生的症结。

情绪情感是指挥人类行动的因子, 是教育者高度注重的教育方向。高职生自主学习性不高, 对社会及国家大事关注度低, 通过情感教育的输入教育, 能够健全学生的精神世界坐标系, 将人生追求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爱心教育不可或缺。与情感教育这种宏观教育系统相比, 爱心教育更为具象可感, 是在情感教育指挥下衍生的具体标的。爱心教育是跨国家的通识教育, 培养的是具有宽广博爱精神的君子型公民。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应该从两方面入手来塑造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是以具象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 使之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与个人职场发展的潜动力;二是以情感教育建立健全学生的精神领域, 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无限宽广或建立一种可无限宽广的可能。在达到两项目标的过程中, 爱心教育通过内化外不化的教育特征, 将全面塑造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 使之呈现出自信、谦逊、阳光等特征。

三、情感教育与爱心教育双向交叉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教育行动方略

教育与受教育, 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互为因果, 情感教育与爱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既是对学生的要求, 也是对老师的规则, 只有两者不断磨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爱的能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首先, “双向教育”要求教育者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来源更加多元与包容。高职教育的教师与管理队伍尽量避免单一性、重复性, 应跨地域、跨地区吸引人才, 避免知识储备和教师生活经历上的重叠性。积极从社会引进人才、专才, 降低对专才、怪才的准入门槛, 将社会需要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 将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期待和育人培养手段结合起来, 鼓励教师扩展知识储备, 不断精进学习。

其次, 要设立健全的管理考核制度, 确保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质量。制度是生命的保障, 高职教育的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的实现应是建立在规章考核制度上的产物, 而这套制度建立的原则应为:不折腾现有的教学环境, 不在爱的名义下约束学生, 不过多增加行政与教师的工作量, 减少大行政制度下的陈陈相因与繁文缛节, 将关心的目标盯紧学生, 而不是其他。

再次, 双向教育的感情基点为:平等对待学生, 尊重个性差异, 求同存异, 不打击个性, 不扼杀特性。“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等方面, 还体现在大学文化的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等方面。”[3]高职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 这是我们教育首先要认识到的客观存在, 对待成年人, 应理解大于说教, 感化大于规约, 掌握好谈话分寸与处理分寸, 从朋友的视角对待学生。

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没有水的湖, 情感教育和爱心教育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包容, 需要全体教工心向一处, 力向一面, 无私奉献, 主动出击, 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管理、教学水平, 将服务型大学的育人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去, 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谷朝众.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2 (07) .

[2]吕明.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反思[J].职教论坛, 2012 (17) .

教育体系 篇11

一、我省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基本保留,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为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省教育厅开展了创建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成人教育阵地建设。一些省辖市开展了标准化学校评选活动,促进了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善。我省农村成人教育网络不断健全,农村成人教育阵地不断巩固,教育品牌不断形成。如郑州市教育局坚持“机构不变、牌子不丢、人员不散、工作不懈”的原则,利用农村“合点并校”的契机,按“四独立”要求积极发展乡镇成人学校,构建成教网络。

(二)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近年来,我省各乡镇成人学校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农村实际,围绕支柱产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人才,将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创办示范基地,推广实用技术,提升辐射功能

乡镇成人学校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自办示范基地,既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真正实现了“建好一个基地,引入一个项目,培育一批人才,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四)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注重专职和兼职两支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中选一些经验丰富、有一定技术、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成人教育工作,另外聘请县、乡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乡村致富能手组成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加快专任教师由“文化型”向“专业型”转化,各地积极组织成人教育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活动,开展观摩教学、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丰富教师的知识,开阔教师的视野,推动成人教育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五)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地乡镇成人学校在向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还通过建立文化健身广场、开展娱乐活动和各种比赛等形式,常年坚持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覆盖面小,农村成人教育弱化

我省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成人学校挂靠在农村中心校,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专门编制和专项办学经费,学校自主办学、独立办学的功能被弱化,工作难以开展。乡镇成人学校这种尴尬的身份,决定了它难以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一些地方存在着乡镇成人学校校园、校舍被中小学挤占,实训实习基地被乡镇政府收回,设备、设施被挪用,教师被调走等现象,使农村成人教育走向边缘化。

(二)经费严重短缺,没有稳定的政策性投入保障

乡镇成人学校办学经费没有稳定的来源,有些乡镇成人学校因长期无经费投入,校舍破旧无钱维修,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严重缺乏,不能适应培训需要。有些成人学校虽有少量经费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培训的需求。经费欠缺,无钱聘请合适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严重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

(三)农、科、教统筹力度不够

农村成人教育的着力点是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有机结合,目前大多数乡镇成人学校基本与农业和科技等部门脱钩,有的乡镇虽然有成人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但协调能力不够,致使乡镇成人学校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农、科、教三部门在运行机制上存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

(四)师资力量薄弱,成人教育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从整体来看,我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质量、结构、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县区、乡镇两级成教专干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而不专”的现象,而且乡镇成人学校配备的专兼职教师,不少地方已严重压缩。有的乡镇成人学校校长由中小学校管理干部兼任,成人学校教师由中小学教师兼任,这些人员往往一身承担着多项工作,“专干”实际上成了“兼干”。成校教师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技术咨询服务不配套,成人学校服务群众的功能发挥不够。

(五)农村成人教育教材不适应实际需求

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匮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未有统一的成人教育教材,这是由农村成人教育服务的对象不同、各地农业生产习惯不同、需要的技术教材也不尽相同,难以统筹兼顾所造成的。真正具有实用性、时效性的技术教材,仍然是以市、县成人教研室和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因地制宜、根据时令特点编写的教材为主,但由于在教材编写经费上投入不足,教材品种匮乏、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

三、对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支持力度

乡镇成人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乡镇成人学校办学面广、量大,牵涉许多职能部门,为更好地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明确政府的职责。一要建立政府领导管理机制。从构建和谐社会、振兴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发展乡镇成人学校进行规划、落实。县、乡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农业、财政、科技、文化、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解决乡镇成人学校办学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二要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县、乡政府要按照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成人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倡社会支持和捐赠,尽快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等多渠道筹措农村成人教育及乡镇成人学校办学经费的机制。

(二)理顺管理体制

乡镇成人学校的编制,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通知》中提出的标准解决,确立其独立法人地位,使乡镇成人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实体。建议人大立法部门出台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将乡镇成人学校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积极探索成人教育教学培训新模式

一是把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成人才培训基地。乡镇成人学校要主动与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建立起协作机制,集中各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把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阵地。二是把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科技信息传递中心。乡镇成人学校要通过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传播农村从业人员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乡镇成人学校与各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联系,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做好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工作,指导村成人学校利用电化教育、科技小报、宣传单等形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农村从业人员,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农村从业人员致富的“导航站”和“参谋站”。三是把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综合服务的经济实体。乡镇成人学校要以自办的实习基地为主阵地,采取办学和办实体并举的办法,把乡镇成人学校办成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服务功能,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镇成人学校要按乡镇常住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的首要条件是爱岗敬业,只有爱岗敬业、讲求奉献才能激发出创新的欲望,增加干事创业的内驱力。乡镇成人学校教师除任职资格和素质要求与普通教师一样之外,还必须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另外,这些教师还要具有合作精神和广泛的兴趣,能够以群体的力量和求实精神,适应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

(五)认真抓好教材建设

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匮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目前,我省统一的农村成人教育教材比较少,具有实用性、时效性的技术教材是县、区成人教研室和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因地制宜编写的地方教材。因此,要组织农村成人学校专职和兼职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土教材,通过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逐步分类规范乡土教材,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成人教育教材体系。

(六)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要将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方向、经费筹措、办学形式、办学内容、办学设施、教育培训手段、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纳入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指标,使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乡镇成人学校的评估和督导,促进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工作进度、工作力度、经费使用、办学条件的改善等进行监督并及时反馈信息,加快乡镇成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讨研究 篇12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 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正处在“东部开放、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时代, 经济高速发展, 人们通过努力获取社会财富的意识不断增强, 国家政策向创业者倾斜, 中国社会环境适宜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依据, 知识拥有者成为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大学生作为知识型人才, 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 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者,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自主创业。通过创业, 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使社会财富得以增值, 实现自己对更多财富的掌控, 体现自我价值。

(二) 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基本的长期制约因素就是人口过多。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提出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将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资源, 而实施创业教育就是实现这个战略构想的重要途径。

创业教育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 转被动的接受雇佣为主动的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资源;更重要的是, 创业教育推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在创业活动中,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1]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创业人才为支撑, 而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增强创业者创业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培育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 把更多的劳动者培养成为创业者, 营造创业文化, 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并朝着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迈进。高等教育的基本导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数量的扩张, 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性趋向多元性。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急剧扩张与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和教育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形成了严重的冲突。多年来, 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在170亿美元左右, 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支撑起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 约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0%, [2]这也从一个侧面要求高等教育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 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系统、正规的创业培训, 培养将来创办企业所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送高素质的潜在创业主体, 使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从事自主创业, 从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3]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创业能力,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所以创业教育是普适的, 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将创业教育列入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有学科课程, 还应该包括活动课程、实训课程等非学科课程, 不仅要有学校、学院的参与, 还要有社会的介入;不仅要有传授创业知识的课程, 更要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创业教育必须注重体验, 给学生以机会在实践中发展创业思维、提升创业技能。

(一) 将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培养计划

应该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 将创业教育融入各层次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整体培养计划, 使之成为对学生和学校考核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内容上, 注重自然科学与管理学科的密切联系, 注重跨学科课程、商务计划、学生孵化器的创建, 注重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开设普通经济学课程及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 对学生尽可能进行个别辅导, 通过经验过程学习, 注重能力及个人发展。模拟基于项目的商务计划大赛, 邀请企业家座谈, 进行想象性分组辩论大赛等。

(二) 建立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顾问内尔森教授多次强调, 创业教育的目的包括主张自我雇佣, 识别、创造和利用市场机会获取财富, 但创业教育不同于以经商办企业为主要目标的商务教育, 不同于以掌握技术谋取职业为目标的职业技术培训。创业教育内容有五个基本要素, 即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必须围绕这五个方面设置相应的学程。

(三) 实行分类指导、实施差异教学

目前, 很多创业教育计划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 学生构成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使我们必须考虑分类指导、差异教学的原则。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一系列与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 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强化培训、创业指导和模拟演练。充分考虑受教育学生的专业背景, 分层次进行创业教育, 使不同背景和不同期待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创业教育的熏陶, 唤醒和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四)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体系、没有统一的创业教材和专门的师资力量, 可以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 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重要的是, 无论采取哪种课程模式, 体验和实践始终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

1. KAB课程模式。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 自2005年8月起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 (中国) 项目。该项目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 其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 与“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该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大学开展, 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围绕该课程, 学生还可以参加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大讲堂等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教授和操练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该项目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和体验, 切实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培养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4]

截至2011年2月, KAB创业教育 (中国) 项目已培训来自850所高校的2931名师资, 在100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20万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

2. 强化班模式。

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 参考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科研、获奖及经营管理潜在素质等情况, 再经过面试考核后择优录取一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强化训练。授课和训练的时间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安排在周末或假期集中进行。

3. 公共选修模式。

把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以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提高为目标, 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 相互促进、深化内涵, 突出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这个主题。在施行创业教育公共选修模式时我们需注意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 以创业通识课程为主干, 并以相关选修课程为支撑。

4. 科技园模式。

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高等学校, 同时最好有政府和知名企业的介入。科技园可为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提供咨询策划服务, 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5. 创业计划大赛模式。

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创业计划设计, 由资深创业学者或成功创业家评判学生创业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对优胜者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资助。

三、保障和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对于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 课程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现实说明, 确定创业教育的内容或课程并不难, 难的是怎样保障良好的课程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完善创业教育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各级政府及学校层面都应该出台政策予以支持。政府可以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利的执照许可办理流程、充足的创业风险投资等为创业提供支持。学校应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沟通, 营造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学校还应提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器, 成立创业辅导专家组, 每个学生创业小组都有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辅导等,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二) 多渠道获取创业教育资金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已是尽人皆知, 财政拨款增加乏力、收费标准很难提高、银行贷款严重受阻。[5]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而创业教育的发展则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资金的严重短缺一方面凸显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另一方面也成了实施和发展创业教育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政府需要真正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 尽可能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对教师和学生创业、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等提供资金支持。此外, 社会资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 完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需要利用各种资源,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组建校内、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平台, 把基地平台办成教师教学示范的场所、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实践基地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环节, 是沟通学校、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学校可与企业签约建立实训基地, 建立学生“创业项目”, 让学生在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持下边学习边创业。学生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的运作既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条件, 也是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直接感受和学习。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成功的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必须注重建设创业教育优质师资队伍。一方面, 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 使教师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成“引导”作用。同时, 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外, 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研究工作, 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五) 分层次推进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分层次培养模式, 是指根据创业的层次特点, 结合大学生自身条件 (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经济基础和个人兴趣、个性特点等) 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学术或商务基础, 设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学模块, 以满足不同教学对象都有机会接受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

(六) 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如果社会对创业失败者缺乏宽容和理解, 如果创业者的成绩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广泛认同, 如果从事创业教育或实践的教师们不能象从事其他学科教学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们一样的晋升, 创业教育终究会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 随着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完善其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 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途径之一, 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将创业理念融入素质教育, 对大学生生存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 现实[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 2006:65.

[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创业教育[EB/OL], httP://news.eyuedu.en/ReadNews.asp?Newslo=73072009-10-13.

[3]周兆农.关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科研管理, 2008 (12) :110-113.

[4]http://www.kab.org.cn/content/2011-09/15/content_4894576.htm.

上一篇:差距模型分析下一篇:学术英语能力